CN103615338A - 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15338A
CN103615338A CN201310553313.5A CN201310553313A CN103615338A CN 103615338 A CN103615338 A CN 103615338A CN 201310553313 A CN201310553313 A CN 201310553313A CN 103615338 A CN103615338 A CN 103615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cooling water
communicated
water channel
fluid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533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北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5331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15338A/zh
Publication of CN103615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153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涉及热能与动力领域的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排气热交换器和冷却水道热交换器,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经循环水泵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加热流体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出口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出口与做功机构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做功机构的工质出口经冷凝冷却器与液体泵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液体泵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入口连通。本发明所公开的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Description

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能与动力领域,尤其是一种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
背景技术
内燃机余热利用的技术方案很多,但利用内燃机余热产生动力的装置大多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因此需要发明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利用内燃机余热产生动力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方案1: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排气热交换器和冷却水道热交换器,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经循环水泵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加热流体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出口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出口与做功机构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做功机构的工质出口经冷凝冷却器与液体泵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液体泵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入口连通。
方案2: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排气热交换器和冷却水道热交换器,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经循环水泵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加热流体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出口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出口与做功机构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做功机构的工质出口经冷却器与压气机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压气机的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入口连通。
本发明的所有方案中,都可以选择性地将所述做功机构设为活塞式做功机构或设为叶轮式做功机构。
本发明的所有方案中,都可以选择性地将所述压气机设为活塞式压气机或设为叶轮式压气机。
本发明的所有设有所述压气机的方案中,都可以选择性的使所述做功机构对所述压气机输出动力。
本发明的所有方案中,都可以选择性地使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出口处的承压能力大于0.5MPa。
本发明的所有方案中,都可以选择性地使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出口的承压能力大于0.5MPa。
本发明的所有方案中,都可以选择性地使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的质量流和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的质量流相等。
本发明的原理是:在设有所述冷凝冷却器和所述液体泵的结构中,所述冷凝冷却器、所述做功机构和所述液体泵等构成的循环回路中的工质可以被所述冷凝冷却器降温冷凝为液体状态,在所述冷凝冷却器中被降温后的液态工质经所述液体泵后进入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和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被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中的冷却液体和内燃机的排气加热,被加热汽化(可以是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中汽化,也可以是在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中汽化)后的工质进入所述做功机构推动所述做功机构输出动力,做功后的工质进入所述冷凝冷却器中被降温冷凝成液态工质,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工作;在设有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压气机的结构中,所述冷却器、所述做功机构和所述压气机等构成的循环回路中的工质(例如氦气等惰性气体或氮气等)始终为气态,不会被所述冷却器降温冷凝;在所述冷却器中降温后的气体工质经所述压气机后进入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和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被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中的冷却液体和内燃机的排气加热,被加热后的工质压力升高,然后进入所述做功机构推动所述做功机构输出动力,做功后的工质进入所述冷却器中被降温压力减小,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工作。
本发明中,所谓的“做功机构”是指一切可以利用气体工质膨胀和/或流动产生动力的机构,例如活塞式做功机构、叶轮式做功机构、螺杆式做功机构、罗茨马达、喷管推进转子做功机构等。
本发明中,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处的承压能力大于0.6MPa、0.7MPa、0.8MPa、0.9MPa、1.0MPa、1.1MPa、1.2MPa、1.3MPa、1.4MPa、1.5MPa、1.6MPa、1.7MPa、1.8MPa、1.9MPa、2.0MPa、2.1MPa、2.2MPa、2.3MPa、2.4MPa或大于2.5MPa。
本发明中,所述冷凝冷却器、所述做功机构和所述液体泵等构成的循环回路中的工质的最大压力或所述冷却器、所述做功机构和所述压气机等构成的循环回路中的工质的最大压力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处的承压能力相匹配,即所述冷凝冷却器、所述做功机构和所述液体泵等构成的循环回路中的工质的最大压力或所述冷却器、所述做功机构和所述压气机等构成的循环回路中的工质的最大压力达到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处的承压能力。
本发明中,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处的承压能力大于0.6MPa、0.7MPa、0.8MPa、0.9MPa、1.0MPa、1.1MPa、1.2MPa、1.3MPa、1.4MPa、1.5MPa、1.6MPa、1.7MPa、1.8MPa、1.9MPa、2.0MPa、2.1MPa、2.2MPa、2.3MPa、2.4MPa或大于2.5MPa。
本发明中,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处的工质的最大压力与其承压能力相匹配,即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处的工质的最大压力达到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的承压能力。
本发明中,所谓的“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的质量流和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的质量流相等”是指流过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被加热流体的质量和流过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被加热流体的质量相等。也就是说,流过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被加热流体全部流过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并且没有流过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被加热流体以外的其他流体流过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
本发明中,所谓的“排气热交换器的加热流体通道”是指设置在排气热交换器上的用于供加热流体通过的通道,所谓的“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是指设置在排气热交换器上的用于供被加热流体通过的通道,在排气热交换器中,温度升高的流体称为被加热流体,温度降低的流体称为加热流体。
本发明中,应根据热能与动力领域的公知技术,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必要的部件、单元或***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所述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图2、图3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5、图6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内燃机冷却水道、2排气热交换器、3冷却水道热交换器、4压气机、41活塞式压气机、42叶轮式压气机、5循环水泵、6做功机构、61活塞式做功机构、62叶轮式做功机构、71冷凝冷却器、72冷却器、8液体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1、排气热交换器2和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1经循环水泵5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加热流体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与做功机构6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做功机构6的工质出口经冷凝冷却器71与液体泵8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液体泵8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入口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做功机构6可以设为活塞式做功机构61(如图2所示),或设为叶轮式做功机构62(如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冷却器71、所述做功机构6和所述液体泵8等构成的循环回路中的工质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通道中被加热汽化。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的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1、排气热交换器2和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1经循环水泵5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加热流体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与做功机构6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做功机构6的工质出口经冷却器72与压气机4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压气机4的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入口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做功机构和所述压气机等构成的循环回路中的工质为氦气。选择性地,所述做功机构和所述压气机等构成的循环回路中的工质也可以选用其他惰性气体或者氮气等不会被所述冷却器降温冷凝的气体工质。
本实施例中,所述做功机构6可以设为活塞式做功机构61(如图5所示),或设为叶轮式做功机构62(如图6所示)。所述压气机4可以设为活塞式压气机41(如图6所示),或设为叶轮式压气机42(如图5所示)。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的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其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做功机构6设为叶轮式做功机构62,所述压气机4设为叶轮式压气机42,所述叶轮式做功机构62对所述叶轮式压气机42输出动力。
本发明中,所述做功机构6和所述压气机4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列举的具体形式,可以采用任何其它合适的结构。
本发明中,可以独立的选择所述做功机构6和所述压气机4采用的具体结构形式,不受上述实施例给出的具体形式的限制,例如,当所述做功机构6设为活塞式做功机构61时,所述压气机4可以采用任何形式。
本发明的所有设置有所述压气机的实施方式中,都可以选择性地使所述做功机构6对所述压气机4输出动力。
以上任一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可选择性地设置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处的承压能力大于0.5MPa、0.6MPa、0.7MPa、0.8MPa、0.9MPa、1.0MPa、1.1MPa、1.2MPa、1.3MPa、1.4MPa、1.5MPa、1.6MPa、1.7MPa、1.8MPa、1.9MPa、2.0MPa、2.1MPa、2.2MPa、2.3MPa、2.4MPa或大于2.5MPa。
以上任一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可选择性地设置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处的承压能力大于0.5MPa、0.6MPa、0.7MPa、0.8MPa、0.9MPa、1.0MPa、1.1MPa、1.2MPa、1.3MPa、1.4MPa、1.5MPa、1.6MPa、1.7MPa、1.8MPa、1.9MPa、2.0MPa、2.1MPa、2.2MPa、2.3MPa、2.4MPa或大于2.5MPa。 
以上任一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可选择性地使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的质量流和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的质量流相等。
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根据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和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推导出或联想出许多变型方案,所有这些变型方案,也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1)、排气热交换器(2)和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1)经循环水泵(5)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加热流体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与做功机构(6)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做功机构(6)的工质出口经冷凝冷却器(71)与液体泵(8)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液体泵(8)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入口连通。
2.一种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1)、排气热交换器(2)和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1)经循环水泵(5)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加热流体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与做功机构(6)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做功机构(6)的工质出口经冷却器(72)与压气机(4)的工质入口连通,所述压气机(4)的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入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做功机构(6)设为活塞式做功机构(61)或设为叶轮式做功机构(62)。
4.如权利要求2所述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气机(4)设为活塞式压气机(41)或设为叶轮式压气机(42)。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做功机构(6)对所述压气机(4)输出动力。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处的承压能力大于0.5MPa。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工质出口处的承压能力大于0.5MPa。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被加热流体的质量流和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的质量流相等。
CN201310553313.5A 2012-11-12 2013-11-08 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 Pending CN1036153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53313.5A CN103615338A (zh) 2012-11-12 2013-11-08 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52175.7 2012-11-12
CN201210452175 2012-11-12
CN201210479521 2012-11-22
CN201210479521.0 2012-11-22
CN201310553313.5A CN103615338A (zh) 2012-11-12 2013-11-08 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15338A true CN103615338A (zh) 2014-03-05

Family

ID=50166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53313.5A Pending CN103615338A (zh) 2012-11-12 2013-11-08 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1533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5701A (zh) * 2015-09-25 2017-04-05 熵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
CN107044358A (zh) * 2017-05-25 2017-08-15 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能内燃机的余热利用***及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03434Y (zh) * 2006-11-03 2008-01-09 孙诚刚 一种内燃机余热回收转换动力装置
JP2008038916A (ja) * 2007-09-28 2008-02-21 Denso Corp ランキンサイクル
CN201053343Y (zh) * 2007-06-28 2008-04-30 靳北彪 热涡轮增压内外燃发动机
US20110005477A1 (en) * 2008-03-27 2011-01-13 Isuzu Motors Limited Waste heat recovering device
US20120111003A1 (en) * 2008-08-26 2012-05-10 Sanden Corporation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2549239A (zh) * 2009-11-13 2012-07-04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废热回收发电涡轮***及具备该涡轮***的往复移动式发动机***
CN102606289A (zh) * 2012-03-23 2012-07-25 苏州鑫瑞汽车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内燃机废热综合利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03434Y (zh) * 2006-11-03 2008-01-09 孙诚刚 一种内燃机余热回收转换动力装置
CN201053343Y (zh) * 2007-06-28 2008-04-30 靳北彪 热涡轮增压内外燃发动机
JP2008038916A (ja) * 2007-09-28 2008-02-21 Denso Corp ランキンサイクル
US20110005477A1 (en) * 2008-03-27 2011-01-13 Isuzu Motors Limited Waste heat recovering device
US20120111003A1 (en) * 2008-08-26 2012-05-10 Sanden Corporation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2549239A (zh) * 2009-11-13 2012-07-04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废热回收发电涡轮***及具备该涡轮***的往复移动式发动机***
CN102606289A (zh) * 2012-03-23 2012-07-25 苏州鑫瑞汽车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内燃机废热综合利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5701A (zh) * 2015-09-25 2017-04-05 熵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
CN107044358A (zh) * 2017-05-25 2017-08-15 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能内燃机的余热利用***及方法
CN107044358B (zh) * 2017-05-25 2018-04-20 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能内燃机的余热利用***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0626B (zh) 内燃机二级膨胀喷射式余热回收***
CN103047044A (zh) 低温冷源热机
CN105674558A (zh) 燃气机驱动蒸气压缩与吸收复合式热泵热水机组运行方法
CN102434235A (zh) 采用喷射器的卡林那循环发电***
CN103673384B (zh) 发动机余热制冷***
CN104948245A (zh) 联合循环供能***
CN101949609A (zh) 一种低温热源驱动的风冷氨水吸收制冷机
CN103016114A (zh) 内燃机排气余热动力***
CN102213158B (zh) 压缩式排气自身冷却***
CN201819469U (zh) 小型化吸收式制冷装置
CN103615338A (zh) 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动力***
CN103438609A (zh) 利用渔船尾气制冷***
CN201246218Y (zh) 亚低温热源气化循环热动力***
CN111238081A (zh) 联合循环热泵装置
CN103388927A (zh) 两级喷射-吸收式热变换器
CN106440491B (zh)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205383781U (zh) 燃气机驱动型蒸气压缩与吸收复合式热泵热水机组
CN101555807A (zh) 亚低温热源气化循环热动力***
CN104180555A (zh) 一种冷双效型溴化锂喷射吸收式制冷循环***
CN103615830B (zh) 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
CN106286006A (zh) 一种动力装置排气余热回收***
CN106352590B (zh) 热动联供***
CN104676946A (zh) 一种两级喷射式换热机组及其工作方式
CN103615826A (zh) 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引射制冷***
CN111189260B (zh) 联合循环热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