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6122A - 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终端及*** - Google Patents

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终端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96122A
CN103596122A CN201310567100.8A CN201310567100A CN103596122A CN 103596122 A CN103596122 A CN 103596122A CN 201310567100 A CN201310567100 A CN 201310567100A CN 103596122 A CN103596122 A CN 1035961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indication message
contac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671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伟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6710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96122A/zh
Publication of CN103596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61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终端及***,涉及通信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当主叫方手机中没有存储被叫方的电话号码时,向被叫方发起呼叫的过程较为繁琐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第二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所述第二终端调用与所述通信控制命令对应的通信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本发明适用于通信领域,用于在终端间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终端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终端及***。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全球覆盖,手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手机的快速发展,手机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但是语音通话仍旧是手机最重要、最基本的必备功能。一般的,手机中存储有多个联系人的电话号码,用户可以通过拨打电话号码与相应联系人建立语音通话。
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当主叫方手机中没有存储被叫方的电话号码时,主叫方需要向第三方用户请求获取被叫方的电话号码,并将被叫方的电话号码存储于主叫方手机中,然后由主叫方触发手机向被叫方发起语音呼叫。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当主叫方手机中没有存储被叫方的电话号码时,需要从第三方获取并存储被叫方的电话号码,然后根据获取的电话号码向被叫方发起呼叫,实现过程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间协调通信的方法、终端及***,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当主叫方手机中没有存储被叫方的电话号码时,向被叫方发起呼叫的过程较为繁琐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以使得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联系人标识发起通信,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第二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第二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所述第二终端调用与所述通信控制命令对应的通信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以使得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联系人标识发起通信,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第二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调用与所述通信控制命令对应的通信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所述***包括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终端和第四方面所述的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终端及***,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第二终端接收到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后,根据所述通信控制信令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终端及***,当第二终端没有存储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时,第二终端可以根据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信息指示消息直接与被叫联系人进行通信,无需对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进行存储、也无需用户手动触发终端进行呼叫操作,实现过程较为便捷、高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终端的结构框图;
图6、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终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102、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以使得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联系人标识发起通信,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第二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具体的,所述联系人标识包括但不限于:电话号码、E-mail地址、即时通讯(IM,Instant Messenger)类应用程序的ID(Identity,身份标识)信息;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指示第二终端需要触发的通信业务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语音呼叫业务、短信发送业务、E-mail收发业务等。
例如,当第二终端需要向某一被叫联系人发起语音呼叫、但第二终终端没有存储该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时,第一终端可以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的联系人标识为联系人电话号码、所述通信控制信令为呼叫控制信令),当第二终端接收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时,则第二终端根据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直接向被叫联系人电话号码发起语音呼叫。
具体的,可以通过蓝牙、WLAN、红外等方式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建立连接;在建立连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鉴权认证,以保证用户信息安全。
值得说明的是,可选的,如图1所示,在步骤102之前,还包括:
100、当所述第一终端监测到用户输入联系人标识、且协同通信选项被激活时,第一终端根据被激活的协同通信选项确定通信控制信令,进而根据所述用户输入的联系人标识和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生成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在监测用户输入联系人标识时,至少包括如下两种场景:
场景一:
当用户打开拨号键盘时,所述第一终端监测用户在拨号键盘输入的号码,将用户输入的号码作为所述联系人标识。
类似的,所述第一终端也可以监测用户在文本输入键盘中输入的E-mail地址,将用户输入的E-mail地址作为所述联系人标识。
场景二:
当用户打开通讯录列表时,所述第一终端监测用户在通讯录列表中选择的联系人,确定用户选择的联系人对应的联系人信息作为所述联系人标识。例如,所述联系人信息可以包括:电话号码、E-mail地址等。
步骤100中,第一终端可以根据用户激活的协同通信选项来确定通信控制信令。具体的,第一终端可以设置多种协同通信选项的激活方式,例如:长按呼叫选项、长按短信发送选项等;当第一终端检测到用户采用长按呼叫选项的方式激活协同通信选项时,确定通信控制信令为呼叫控制信令,用于指示第二终端执行呼叫业务;当第一终端检测到用户采用长按短信发送选项的方式激活协同通信选项时,确定通信控制信令为短信发送控制信令,用于指示第二终端执行短信发送业务。
进一步可选的,在步骤100和步骤102之间,还可以包括:
101、所述第一终端确定第二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连接,并触发所述第一终端通过所述连接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
具体的,所述第一终端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确定第二终端:
方式一:
所述第一终端对周围的终端进行搜索,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终端将其标记为第二终端。
方式二:
所述第一终端搜索处于待协同通信状态的终端,将其标记为第二终端。
上述方式二提供的实现方案中,可以将终端分为主动类协同通信终端和被动类协同通信终端,主动类协同通信终端用于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被动类协同通信终端用于接收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方式一中所述处于待协同通信状态的终端就是被动类协同通信终端)。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为主动类协同通信终端,第二终端为被动类协同通信终端。
值得说明的是,采用方式二,第一终端能够明确周围的终端是否处于待协同通信状态,可以简化或省去第二终端与第一终端之间的鉴权认证过程,提高协同通信的实现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201、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第二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其中,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的内容及功能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202、所述第二终端调用与所述通信控制命令对应的通信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
例如,当通信控制信令为呼叫控制信令时,第二终端调用语音呼叫模块向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发起语音呼叫;当通信控制信令为短信发送控制信令,第二终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执行短信发送业务。
可选的,在步骤201之前,还包括:
200、当所述第二终端监测到协同通信选项被激活时,将所述第二终端标记为待协同通信状态。
例如,当第二终端监测到用户长按呼叫选项、或者长按短信发送选项时,则激活协同通信选项。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第一终端激活协同通信选项的方式不同,第二终端作为被动类协同通信终端,在激活协同通信选项时,是不需要用户输入联系人标识信息的。
通过步骤200,第二终端被标记为“待协同通信状态”后,第二终端在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之前无需对第一终端进行鉴权认证,能够提高协同通信的实现效率。
可选的,在步骤202之后,还包括:
203、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通信响应消息,并断开与所述第一终端之间的连接;所述通信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断开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
通过步骤203,在第二终端向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发起通信之后,能够及时断开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以避免被其他终端恶意侵入,保证用户信息安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第二终端接收到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后,根据所述通信控制信令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当第二终端没有存储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时,第二终端可以根据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信息指示消息直接与被叫联系人进行通信,无需对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进行存储、也无需用户手动触发终端进行呼叫操作,实现过程较为便捷、高效。
实施例二
在图1、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结合具体场景进行详细描述。具体的,本实施例适用于如下场景:第一终端存储有某一被叫联系人电话号码,第二终端需要向该被叫联系人发起语音呼叫、但第二终端没有存储该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在这种场景下,图1、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为协同呼叫指示消息,所述联系人标识为联系人电话号码,所述通信控制信令为呼叫控制信令,所述协同呼叫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联系人电话号码发起语音呼叫。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包括:
301、当第一终端监测到用户选择被叫联系人电话号码、并长按呼叫选项时,激活第一终端进行主动协同呼叫。
302、当第二终端监测到用户长按呼叫选项时,激活第二终端进行被动协同呼叫。
通过步骤301-302,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激活协同通信功能。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终端存储选择了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所以第一终端进行的是主叫协同呼叫(第一终端为主动类协同通信终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发起呼叫;由于第二终端没有存储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所以第二终端进行的是被动协同呼叫(第二终端为被动类协同通信终端),用于根据第一终端发送的指示发起呼叫。
303、第一终端根据所述联系人电话号码生成协同呼叫指示消息,与所述第二终端建立连接,并触发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协同呼叫指示消息;其中,所述协同呼叫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联系人电话号码发起语音呼叫。
具体的,为了增加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安全可靠性,可以通过设定预设协议对待传输数据进行编码,以生成协同呼叫指示消息。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协同呼叫指示消息的格式以供参考,如表一所示:
表一:
联系人姓名 联系人电话号码 通信控制信令
ABC 123-456-789 01
例如,通信控制信令可以包括“00”、“01”、“10”、“11”四种标识,用于表征不同类型的通信;例如,“01”表示语音呼叫业务,用于指示第二终端向联系人电话号码发起语音呼叫。除此之外,“00”可以表示短信发送业务,用于指示第二终端向联系人电话号码发送短信。
304、第二终端与第一终端建立连接,并触发所述第二终端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所述协同呼叫指示消息。
通过步骤303-304,可以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建立连接。例如,第一终端可以通过蓝牙、WIFI、红外通信等无线通信方式与第二终端建立连接。
305、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所述协同呼叫指示消息。
306、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呼叫指示消息,从所述协同呼叫指示消息中获取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并根据所述协同呼叫指示消息向所述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发起协同呼叫。
通过步骤305-306,第二终端可以直接与被叫联系人进行通信,无需对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进行存储、也无需用户手动触发终端进行呼叫操作,实现过程较为便捷、高效。
307、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通信响应消息,断开与所述第一终端的连接。其中,所述通信响应消息用于通知所述第一终端断开与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
308、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通信响应消息,断开与所述第二终端的连接。
例如,如果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采用蓝牙建立连接,则通过步骤307-308,在第二终端协同拨号成功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可以及时关闭蓝牙模块,避免被其他终端恶意连接,从而确保信息安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以使得第二终端接收到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后,根据所述通信控制信令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当第二终端没有存储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时,第二终端可以根据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信息指示消息直接与被叫联系人进行通信,无需对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进行存储、也无需用户手动触发终端进行呼叫操作,实现过程较为便捷、高效。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能够实现图1、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终端的方法。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41,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以使得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联系人标识发起通信,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第二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一交互模块42,用于监测用户的操作、以及协同通信选项的激活状态;
第一处理模块43,用于当所述第一交互模块42监测到用户输入联系人标识、且协同通信选项被激活时,根据被激活的协同通信选项确定通信控制信令,根据所述用户输入的联系人标识和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生成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模块43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二终端;
具体的,所述第一处理模块43对周围的终端进行搜索,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终端将其标记为第二终端;或者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43搜索处于待协同通信状态的终端,将其标记为第二终端。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能够实现图2、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二终端的方法。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60包括:
接收模块61,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第二处理模块62,用于调用与所述通信控制命令对应的通信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终端60还包括:
第二交互模块63,用于监测协同通信选项的激活状态;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62,用于当所述第二交互模块63监测到协同通信选项被激活时,将所述终端60标记为待协同通信状态。
如图7所示,所述终端60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64,用于当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之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通信响应消息,并断开与所述第一终端之间的连接;所述通信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断开与所述终端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间协同通信的***,包括图4、图5所示的终端、以及图6、图7所示的终端,所述***能够实现图1-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终端及***,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以使得第二终端接收到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后,根据所述通信控制信令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间协同通信的***,当第二终端没有存储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时,第二终端可以根据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信息指示消息直接与被叫联系人进行通信,无需对被叫联系人的电话号码进行存储、也无需用户手动触发终端进行呼叫操作,实现过程较为便捷、高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以使得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联系人标识发起通信,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第二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之前,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监测到用户输入联系人标识、且协同通信选项被激活时,根据被激活的协同通信选项确定通信控制信令,根据所述用户输入的联系人标识和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生成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之前,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终端,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对周围的终端进行搜索,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终端将其标记为第二终端;或者
所述第一终端搜索处于待协同通信状态的终端,将其标记为第二终端。
4.一种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第二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所述第二终端调用与所述通信控制命令对应的通信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之前,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终端监测到协同通信选项被激活时,将所述第二终端标记为待协同通信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调用与所述通信控制命令对应的通信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通信响应消息,并断开与所述第一终端之间的连接;所述通信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断开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连接。
7.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以使得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联系人标识发起通信,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第二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一交互模块,用于监测用户的操作、以及协同通信选项的激活状态;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交互模块监测到用户输入联系人标识、且协同通信选项被激活时,根据被激活的协同通信选项确定通信控制信令,根据所述用户输入的联系人标识和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生成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二终端;
具体的,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对周围的终端进行搜索,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终端将其标记为第二终端;或者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搜索处于待协同通信状态的终端,将其标记为第二终端。
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协同通信指示消息,所述协同通信指示消息中包括联系人标识和通信控制信令,所述通信控制信令用于供所述终端确定需要发起的通信的类型;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调用与所述通信控制命令对应的通信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交互模块,用于监测协同通信选项的激活状态;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交互模块监测到协同通信选项被激活时,将所述终端标记为待协同通信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联系人标识对应的联系人进行通信之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通信响应消息,并断开与所述第一终端之间的连接;所述通信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断开与所述终端之间的连接。
13.一种终端间协同通信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终端以及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终端。
CN201310567100.8A 2013-11-13 2013-11-13 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终端及*** Pending CN1035961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67100.8A CN103596122A (zh) 2013-11-13 2013-11-13 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终端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67100.8A CN103596122A (zh) 2013-11-13 2013-11-13 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终端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6122A true CN103596122A (zh) 2014-02-19

Family

ID=50086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67100.8A Pending CN103596122A (zh) 2013-11-13 2013-11-13 终端间协同通信的方法、终端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96122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50977A1 (en) * 2010-12-13 2012-06-14 Aisin Aw Co., Ltd. Electronic mail data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electronic mail data
CN102868829A (zh) * 2012-09-25 2013-01-09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2938810A (zh) * 2012-09-26 2013-02-20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快速拨号的方法及***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50977A1 (en) * 2010-12-13 2012-06-14 Aisin Aw Co., Ltd. Electronic mail data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electronic mail data
CN102868829A (zh) * 2012-09-25 2013-01-09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2938810A (zh) * 2012-09-26 2013-02-20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快速拨号的方法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4850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and sending text messages
CN103220637A (zh) 手机防盗保护方法及装置
US10182158B2 (en) Voice gateway-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3491256B (zh) 通信处理方法及终端设备
US8340637B2 (en) Securely establishing pres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s
CN101945167A (zh) 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US2011028295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message conversation by group in a messaging service
CN102316430A (zh) 电话接听方法及装置
CN104539790A (zh) 一种平板电脑共享手机通讯功能的方法及***
CN103856324A (zh) 一种身份确认、通讯请求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580630A (zh) 一种回拨型电话的通信方法及***
CN104506719A (zh) 一种终端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04954589A (zh) 一种呼叫转移的方法及其***
CN103546644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5635494A (zh) 一种基于dtmf实现通话双方状态交换的方法、终端及***
CN105262881A (zh)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2624987A (zh) 一种呼叫方法、呼叫显示方法及终端
US20170111513A1 (en) Communication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in circuit switch domain and storage medium
CN104010086B (zh) 终端之间通话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终端装置
CN105827785A (zh) 建立通话连接的方法、被叫终端及主叫终端
CN102638624A (zh) 一种实现自动转发来电信息的移动终端及其转发方法
CN101022656A (zh) 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求救的方法
CN102724214B (zh) 一种呼叫装置、基于im客户端建立通话的方法及装置
CN103200340B (zh) 实现通话管理的方法、通话管理***及终端
CN101572570A (zh) 一种无线上网卡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