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4978A - 第四类热泵循环 - Google Patents

第四类热泵循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4978A
CN103574978A CN201310514873.XA CN201310514873A CN103574978A CN 103574978 A CN103574978 A CN 103574978A CN 201310514873 A CN201310514873 A CN 201310514873A CN 103574978 A CN103574978 A CN 1035749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ed
solution
condenser
heat exchanger
gen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148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51487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74978A/zh
Publication of CN103574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49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 Y02B30/625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combined with heat or power generation [CHP], e.g. trigeneration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第四类热泵循环,由高温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冷剂液泵、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引射器和若干发生器所组成,将喷射式热泵循环与两类吸收式热泵循环有机结合,实现了对高品位驱动蒸汽温差和压差的有效利用,获得了更高的供热温度、更高效的热能利用率,可以实现对高品质的驱动蒸汽的高效利用,具有更小的压缩比和更高的引射系数,相比于传统供热方式,具有极佳的节能效率。

Description

第四类热泵循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吸收式热泵以热能为动力,采用逆卡诺循环实现热量由低温向高温传递,特别适合有大量废热的场合,废热的凝聚态可以是气态也可以是液态。对于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对的吸收式热泵,由于工质本身的物性,为确保热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对溶液的温度和浓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使吸收式热泵能够在合理的温度、浓度区间运行并达到最佳的工作效率,人们开发了多效和多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相同余热温度下,当吸收式热泵效数增加后,工作效率会提高,但对驱动热的要求会提高,供热温度的上限会下降;当级数增加后,对驱动热的要求会降低,供热温度上限可提高,但工作效率会下降,经济性变差,因此两者的优势不能兼顾。
在某些电厂开展的热电联供项目中,多数是采用多种热泵组合的方式来实现对供暖水的加热,最高级热泵加热终了的供暖水温往往达不到需要的温度,此时都是采用高品质蒸汽直接加热的方法来完成后续加热需要,这一环节显然是不节能的。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以余热资源和冷环境之间的温差为驱动力,实现热能由低温向高温转变的节能装置,在富有低温余热和较低环境温度得场合,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
蒸汽喷射式热泵的工作原理是以蒸汽减压前后的能量差为动力,高压蒸汽通过喷嘴时产生高速气流,在喷嘴出口处产生低压区,在此区域将低压蒸汽吸入设备,高压蒸汽在膨胀的同时压缩低压蒸汽,用高压蒸汽的裕压提高低压蒸汽的品位,然后通过混合室进行良好混合,混合后的蒸汽再通过扩压室恢复部分压力损失,达到要求的蒸汽压力后供给热用户使用。根据高、低压蒸汽的参数可以对设备进行不同的结构设计,得到各种压力等级的蒸汽,满足不同热用户的要求。通过蒸汽喷射式热泵吸入的低压蒸汽既可以是放空的乏汽,也可以是高温凝结水产生的闪蒸汽,由于该类型的热泵只能回收蒸汽,对于低温的液态废热,如低温热水中含有的热量,则无法直接回收,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领域。
综合上述三种热泵的优点,把温差和压差充分利用起来的第四类热泵,将最大限度的发挥高品质驱动蒸汽的价值,具有最高的节能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第四类热泵循环。
1.第四类热泵循环,由高温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冷剂液泵、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和引射器所组成,高温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高温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凝结水管路与外部直接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引射器引射入口连通,引射器出口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高温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引射器工作蒸汽入口还有驱动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热泵循环。
2.第四类热泵循环,由高温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冷剂液泵、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引射器、第一高压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低压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所组成,高温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高压发生器连通,第一高压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低压发生器连通,第一低压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高温吸收器连通,第一高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低压发生器连通后第一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凝结水管路与外部直接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引射器引射入口连通,引射器出口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高温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高压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引射器工作蒸汽入口还有驱动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热泵循环。
3.第四类热泵循环,由高温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冷剂液泵、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发生器、引射器、第二高压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六溶液热交换器、第二低压发生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三节流阀所组成,高温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高压发生器连通,第二高压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六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低压发生器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六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高温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高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低压发生器连通后第二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凝结水管路与外部直接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引射器引射入口连通,引射器出口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高压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高温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引射器工作蒸汽入口还有驱动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热泵循环。
4.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热泵循环,其特征在于当引射器的压缩比大于2.5时,需采用带锥形混合室的蒸汽引射器。
5.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热泵循环,其特征在于引射器的膨胀比不低于100。
6.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热泵循环,其特征在于第一高压发生器和第一低压发生器之间、第二高压发生器和第二低压发生器之间的溶液流程,可以是串联、并联、倒串联。
7.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热泵循环,其特征在于高温吸收器布置在发生器或第一高压发生器之上。
8.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热泵循环,其特征在于高温吸收器布置在发生器或第一高压发生器之下时,高温吸收器出口溶液需泵送。
附图说明
附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第1种第四类热泵循环。
附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第2种第四类热泵循环。
附图3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第3种第四类热泵循环。
图中,1—高温吸收器,2—第一冷凝器,3—第一节流阀,4—第二冷凝器,5—冷剂液泵,6—蒸发器,7—吸收器,8—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第一发生器,12—第二发生器,1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4—引射器,15—第一高压发生器,16—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第一低压发生器,18—第二节流阀,19—第二高压发生器,20—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1—第六溶液热交换器,22—第二低压发生器,23—第二溶液泵,24—第三节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第1种第四类热泵循环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由高温吸收器1、第一冷凝器2、第一节流阀3、第二冷凝器4、冷剂液泵5、蒸发器6、吸收器7、第一溶液泵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第一发生器11、第二发生器1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第二溶液泵23和引射器14所组成,高温吸收器1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1连通,第一发生器11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12连通,第二发生器1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7连通,吸收器7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高温吸收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4连通,第一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3与第二冷凝器4连通,第二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5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4还有凝结水管路与外部直接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7和引射器14引射入口连通,引射器14出口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吸收器1连通,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1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7、第一冷凝器2和高温吸收器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引射器14工作蒸汽入口还有驱动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1种第四类热泵循环。
②工艺上,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2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1中的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1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12的溶液经第二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7的溶液经第一溶液泵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高温吸收器1,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高温吸收器1的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1,进入第一冷凝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得到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3节流后进入第二冷凝器4,进入第二冷凝器4的冷剂介质放热于冷却介质后得到的冷剂液,一部分经冷剂液泵5进入蒸发器6,另一部分以凝结水的形式直接排向外部,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分别向吸收器7和引射器14引射入口提供,工作蒸汽进入引射器14引射来自蒸发器7的冷剂蒸汽成中间压力和温度得冷剂蒸汽并向高温吸收器1提供,形成第1种第四类热泵循环。
图2所示第2种第四类热泵循环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由高温吸收器1、第一冷凝器2、第一节流阀3、第二冷凝器4、冷剂液泵5、蒸发器6、吸收器7、第一溶液泵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发生器1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第二溶液泵23、引射器14、第一高压发生器15、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6、第一低压发生器17和第二节流阀18所组成,高温吸收器1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高压发生器15连通,第一高压发生器15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一低压发生器17连通,第一低压发生器17有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12连通,第二发生器12还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吸收器7连通,吸收器7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高温吸收器1连通,第一高压发生器1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低压发生器17连通后第一低压发生器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8与第一冷凝器2连通,第一低压发生器1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4连通,第一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3与第二冷凝器4连通,第二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5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4还有凝结水管路与外部直接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7和引射器14引射入口连通,引射器14出口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吸收器1连通,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1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7、第一冷凝器2和高温吸收器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高压发生器15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引射器14工作蒸汽入口还有驱动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2种第四类热泵循环。
②工艺上,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高压发生器15、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低压发生器17提供冷剂蒸汽,该部分冷剂蒸汽作为第一低压发生器17的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2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一低压发生器17的冷剂蒸汽冷凝后得到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8进入第一冷凝器2,第一高压发生器15中的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第一低压发生器17,第一低压发生器17的出口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12,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12的溶液经第二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吸收器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7的溶液经第一溶液泵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高温吸收器1,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高温吸收器1的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高压发生器15,进入第一冷凝器2的冷剂介质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后得到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3节流后进入第二冷凝器4,进入第二冷凝器4的冷剂介质放热于冷却介质后得到的冷剂液,一部分经冷剂液泵5进入蒸发器6,另一部分以凝结水的形式直接排向外部,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分别向吸收器7和引射器14引射入口提供,工作蒸汽进入引射器14引射来自蒸发器7的冷剂蒸汽成中间压力和温度得冷剂蒸汽并向高温吸收器1提供,形成第2种第四类热泵循环。
图3所示第3种第四类热泵循环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由高温吸收器1、第一冷凝器2、第一节流阀3、第二冷凝器4、冷剂液泵5、蒸发器6、吸收器7、第一溶液泵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第一发生器11、引射器14、第二高压发生器19、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0、第六溶液热交换器21、第二低压发生器22、第二溶液泵23和第三节流阀24所组成,高温吸收器1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1连通,第一发生器11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二高压发生器19连通,第二高压发生器19有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0和第六溶液热交换器21与第二低压发生器22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22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23和第六溶液热交换器21与吸收器7连通,吸收器7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高温吸收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2连通,第二高压发生器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低压发生器22连通后第二低压发生器2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4与第二冷凝器4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2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4连通,第一冷凝器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3与第二冷凝器4连通,第二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5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4还有凝结水管路与外部直接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7和引射器14引射入口连通,引射器14出口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吸收器1连通,蒸发器6和第二高压发生器19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7、第一冷凝器2和高温吸收器1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引射器14工作蒸汽入口还有驱动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3种第四类热泵循环。
②工艺上,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2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11中的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0进入第二高压发生器19,余热介质流经第二高压发生器1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低压发生器22提供冷剂蒸汽,该部分冷剂蒸汽作为第二低压发生器22的驱动热介质,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低压发生器22的冷剂蒸汽冷凝后得到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24进入第二冷凝器4,第二高压发生器19中的溶液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0和第六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第二低压发生器22,第二低压发生器22出口的溶液经第二溶液泵23和第六溶液热交换器21进入吸收器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7的溶液经第一溶液泵8、第一溶液热交换器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高温吸收器1,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高温吸收器1的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一发生器11,进入第一冷凝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得到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3节流后进入第二冷凝器4,进入第二冷凝器4的冷剂介质放热于冷却介质后得到的冷剂液,一部分经冷剂液泵5进入蒸发器6,另一部分以凝结水的形式直接排向外部,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6、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介质成冷剂蒸汽分别向吸收器7和引射器14引射入口提供,工作蒸汽进入引射器14引射来自蒸发器7的冷剂蒸汽成中间压力和温度得冷剂蒸汽并向高温吸收器1提供,形成第3种第四类热泵循环。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第四类热泵循环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①实现对驱动热介质和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差的有效利用、实现对余热介质和冷环境之间温差的有效利用、实现对高品质驱动蒸汽与低压蒸汽之间压差的有效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节能效果;
②高温吸收器出口的溶液,其浓度经至少两次的发生过程得到提升,其优点在于,当驱动热源为潜热时,可以利用不同品位的蒸汽,当驱动热源为显热时,可以实现对驱动热源的深度利用;
③具有更高的供热温度。由于引射器出口冷剂蒸汽其品位明显高于蒸发器出口冷剂蒸汽,因此高温吸收器的供热温度是明显高于冷凝器或吸收器;
④具有更高效的热能利用率。在超过吸收式热泵供热温度得供热的最高端,采用的是喷射式热泵,相比于直接用蒸汽来加热的方法,具有更高的节能率;
⑤相比于将引射器出口蒸汽直接用来供热,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引射器的压缩比更小,引射系数更高,节能效果更好。

Claims (8)

1.第四类热泵循环,由高温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冷剂液泵、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和引射器所组成,高温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高温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凝结水管路与外部直接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引射器引射入口连通,引射器出口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高温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引射器工作蒸汽入口还有驱动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热泵循环。
2.第四类热泵循环,由高温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冷剂液泵、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引射器、第一高压发生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一低压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所组成,高温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高压发生器连通,第一高压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低压发生器连通,第一低压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高温吸收器连通,第一高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低压发生器连通后第一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凝结水管路与外部直接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引射器引射入口连通,引射器出口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高温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高压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引射器工作蒸汽入口还有驱动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热泵循环。
3.第四类热泵循环,由高温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第二冷凝器、冷剂液泵、蒸发器、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发生器、引射器、第二高压发生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六溶液热交换器、第二低压发生器、第二溶液泵和第三节流阀所组成,高温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高压发生器连通,第二高压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六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低压发生器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六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高温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二高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低压发生器连通后第二低压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低压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凝结水管路与外部直接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引射器引射入口连通,引射器出口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高温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高压发生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高温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引射器工作蒸汽入口还有驱动蒸汽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热泵循环。
4.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热泵循环,其特征在于当引射器的压缩比大于2.5时,需采用带锥形混合室的蒸汽引射器。
5.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热泵循环,其特征在于引射器的膨胀比不低于100。
6.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热泵循环,其特征在于第一高压发生器和第一低压发生器之间、第二高压发生器和第二低压发生器之间的溶液流程,可以是串联、并联、倒串联。
7.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热泵循环,其特征在于高温吸收器布置在发生器或第一高压发生器之上。
8.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热泵循环,其特征在于高温吸收器布置在发生器或第一高压发生器之下时,高温吸收器出口溶液需泵送。
CN201310514873.XA 2013-10-28 2013-10-28 第四类热泵循环 Pending CN1035749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14873.XA CN103574978A (zh) 2013-10-28 2013-10-28 第四类热泵循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14873.XA CN103574978A (zh) 2013-10-28 2013-10-28 第四类热泵循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4978A true CN103574978A (zh) 2014-02-12

Family

ID=50047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14873.XA Pending CN103574978A (zh) 2013-10-28 2013-10-28 第四类热泵循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74978A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7238A (zh) * 2014-03-24 2015-07-29 李华玉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CN104833128A (zh) * 2014-04-07 2015-08-12 李华玉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
CN105953467A (zh) * 2015-05-06 2016-09-21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23394A (zh) * 2015-08-04 2016-11-16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23393A (zh) * 2015-06-08 2016-11-16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52599A (zh) * 2015-06-08 2016-11-23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96713A (zh) * 2015-07-31 2016-12-07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225304A (zh) * 2015-08-04 2016-12-14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247674A (zh) * 2015-08-11 2016-12-21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288504A (zh) * 2015-07-31 2017-01-04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369870A (zh) * 2015-08-11 2017-02-01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440490A (zh) * 2015-08-11 2017-02-22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440498A (zh) * 2015-09-17 2017-02-22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7228504A (zh) * 2015-09-05 2017-10-03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ited B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7238B (zh) * 2014-03-24 2017-07-21 李华玉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CN104807238A (zh) * 2014-03-24 2015-07-29 李华玉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CN104833128A (zh) * 2014-04-07 2015-08-12 李华玉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
CN104833128B (zh) * 2014-04-07 2017-07-21 李华玉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
CN105953467B (zh) * 2015-05-06 2020-06-16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5953467A (zh) * 2015-05-06 2016-09-21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23393B (zh) * 2015-06-08 2019-11-12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23393A (zh) * 2015-06-08 2016-11-16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52599A (zh) * 2015-06-08 2016-11-23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52599B (zh) * 2015-06-08 2019-11-12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288504B (zh) * 2015-07-31 2020-05-22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96713B (zh) * 2015-07-31 2020-05-22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288504A (zh) * 2015-07-31 2017-01-04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96713A (zh) * 2015-07-31 2016-12-07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225304B (zh) * 2015-08-04 2020-06-30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225304A (zh) * 2015-08-04 2016-12-14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23394B (zh) * 2015-08-04 2020-05-22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123394A (zh) * 2015-08-04 2016-11-16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247674B (zh) * 2015-08-11 2020-05-12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440490B (zh) * 2015-08-11 2020-05-19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440490A (zh) * 2015-08-11 2017-02-22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369870A (zh) * 2015-08-11 2017-02-01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369870B (zh) * 2015-08-11 2020-06-16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247674A (zh) * 2015-08-11 2016-12-21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7228504A (zh) * 2015-09-05 2017-10-03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CN106440498A (zh) * 2015-09-17 2017-02-22 李华玉 第四类热驱动压缩‑吸收式热泵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74978A (zh) 第四类热泵循环
CN103542604A (zh) 回热型第四类热泵循环
CN102116538B (zh)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5041471A (zh) 联合循环供能***
CN103868278B (zh) 低品位能驱动co2吸收式冷热电联供***
CN104948245A (zh) 联合循环供能***
CN104654652A (zh) 热动联供***
CN108387022B (zh) 一种以co2为工质的高温热泵***
CN103499161A (zh) 一种新型串联-串并联双三效吸收式热泵
CN103017398A (zh)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206131515U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风冷式吸收式制冷机
CN103486757B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13883741B (zh) 吸收式制冷***
CN102679612B (zh)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3940142B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383159A (zh) 多类型的节能加热器
CN103388925A (zh) 两级引射蒸发器出口冷剂蒸汽的复合热泵
CN103557645A (zh) 带回热的节能加热器
CN103542600A (zh) 喷射式分段发生吸收式循环
CN103398502A (zh) 一种引射高压发生器出口冷剂蒸汽的双效热泵
CN206571539U (zh) 利用燃料动力机余热实施动力输出或发电的***
CN103398509A (zh) 两级引射蒸发器出口冷剂蒸汽的双效热泵
CN103398495A (zh) 一种引射发生器出口冷剂蒸汽的复合热泵
CN103542599A (zh) 双重回热的热泵循环
CN103388926A (zh) 一种引射蒸发器出口冷剂蒸汽的双效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