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3556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3556A
CN103443556A CN2012800150154A CN201280015015A CN103443556A CN 103443556 A CN103443556 A CN 103443556A CN 2012800150154 A CN2012800150154 A CN 2012800150154A CN 201280015015 A CN201280015015 A CN 201280015015A CN 103443556 A CN103443556 A CN 1034435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ducing medium
heat exchanger
side cold
primary side
secondary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50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43556B (zh
Inventor
田村麻子
竹中直史
若本慎一
吉村寿守务
山下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43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3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43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35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25B2400/121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using R1234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25B9/008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即使在中间换热器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二次侧制冷剂)的方向变化,也能确保高的热交换效率,在任意的运转模式下都能进行适当的运转。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吸热,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一次侧制冷剂回路及二次侧制冷剂回路这2个制冷剂回路、且在中间换热器中使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提出了一种能够进行制冷制热同时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其“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和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n,所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具有压缩机11、室外换热器13、与压缩机11连接的第一制冷剂分支部21、与室外换热器13连接的第二制冷剂分支部22及第三制冷剂分支部23、设置在分支配管40和第二制冷剂分支部22之间的第一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4、一方经由三通阀26n与第一制冷剂分支部21及第三制冷剂分支部23连接且另一方与第二制冷剂分支部22连接的中间换热器25n、以及设置在各个中间换热器25n与第二制冷剂分支部22之间的第二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7n,所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n具有与中间换热器25n连接的室内换热器31n,水及防冻液的至少一方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n中循环”(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9/133640号公报(摘要)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根据运转模式改变在中间换热器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方向,而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是一定的,所以,在成为并行流的中间换热器中存在以下问题,即,不能获得适当的热交换效率,不能在所有的运转模式中进行最佳的运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即使在中间换热器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二次侧制冷剂)的方向变化,也能确保高的热交换效率,在任意的运转模式下都能进行适当的运转。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一次侧制冷剂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第一流路切换机构,热源侧换热器、第二流路切换机构、多个中间换热器及节流机构连接起来,供一次侧制冷剂流通;二次侧制冷剂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多个所述中间换热器、第三流路切换机构、泵、第四流路切换机构及多个利用侧换热器连接起来,供与一次侧制冷剂不同的二次侧制冷剂流通,所述中间换热器实施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的热交换,所述第一流路切换机构以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所述中间换热器或所述热源侧换热器的方式切换制冷剂流路,所述第二流路切换机构切换流入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通方向,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切换流入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通方向,所述第四流路切换机构以使在多个所述中间换热器中流通的二次侧制冷剂的任意一方流通的方式切换制冷剂流路,由此,能够对多个所述利用侧换热器的每一个选择实施制冷动作或制热动作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二流路切换机构及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能够在至少一个所述中间换热器中,以使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成为相对流的方式切换制冷剂流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至少一个中间换热器中,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成为相对流,所以,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热效果被高效地实施,能够削减泵的输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作为一次侧制冷剂使用了排出压力比临界点低的制冷剂的情况下的制热运转时的中间换热器7的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的温度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作为一次侧制冷剂使用了排出压力比临界点高的制冷剂的情况下的制热运转时的中间换热器7的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的温度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在采用了中间换热器7具有3个传热部的结构的情况下,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6是表示在采用了中间换热器7具有3个传热部的结构的情况下,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中间换热器107b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中间换热器107ba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20是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具有3个传热部的结构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2是同一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1及图2的箭头中的粗线所示的箭头表示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细线所示的箭头表示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由一次侧制冷剂回路及二次侧制冷剂回路这2个制冷剂回路构成。
其中,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流通的一次侧制冷剂使用例如R410A等氟利昂类制冷剂、丙烷等碳氢化合物类制冷剂、或二氧化碳等自然制冷剂等。另外,还可以使用R410A等共沸混合制冷剂、R407C、R32及R134a、R32及R1234yf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流通的二次侧制冷剂使用例如防冻液(载冷剂)、水、它们的混合液、或水和具有防腐蚀效果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
一次侧制冷剂回路至少由压缩机3、室外换热器4、节流机构5、四通阀6及中间换热器7构成。另外,一次侧制冷剂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按顺序连接压缩机3、四通阀6、室外换热器4、节流机构5、中间换热器7、四通阀6、压缩机3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二次侧制冷剂回路至少由中间换热器7、室内换热器8、泵9、阀10a~10d构成。另外,二次侧制冷剂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按顺序连接泵9、室内换热器8、阀10b、中间换热器7、阀10a、泵9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连接室内换热器8和阀10b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30a通过制冷剂配管经由阀10d被连接于连接阀10a和中间换热器7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30b。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连接中间换热器7和阀10b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30c通过制冷剂配管经由阀10c被连接于连接泵9和阀10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30d。
中间换热器7至少由传热部7a、7b、止回阀11a~11c及止回阀12a~12c构成。传热部7a、7b用于实施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的热交换,具有供一次侧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及供二次侧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这里,在传热部7b中,一次侧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的一个制冷剂流出流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于四通阀6。另一方面,另一个制冷剂流出流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经由止回阀11b被连接于节流机构5。
另外,在传热部7a中,一次侧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的一个制冷剂流出流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于连接传热部7b和止回阀11b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20b。另一方面,另一个制冷剂流出流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经由止回阀11a被连接于连接传热部7b和四通阀6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20d。
而且,连接传热部7a和止回阀11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20c通过制冷剂配管经由止回阀11c被连接于连接节流机构5和止回阀11b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20a。
另外,在传热部7b中,二次侧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的一个制冷剂流出流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于阀10a。另一方面,另一个制冷剂流出流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经由止回阀12b被连接于阀10b。
另外,在传热部7a中,二次侧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的一个制冷剂流出流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于连接传热部7b和止回阀12b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31c。另一方面,另一个制冷剂流出口通过制冷剂配管经由止回阀12a被连接于连接传热部7b和阀10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31a。
而且,连接止回阀12b和阀10b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31d通过制冷剂配管经由止回阀12c被连接于连接传热部7a和止回阀12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的分支部31b。
压缩机3吸入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将其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并排出,例如,由能够进行容量控制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即可。
室外换热器4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从风扇4a供给的室外空气和一次侧制冷剂之间实施热交换。
节流机构5在制冷运转时使从室外换热器4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膨胀及减压,而且,在制热运转时使从中间换热器7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膨胀及减压。
四通阀6具有切换制冷剂流路的功能。具体来说,四通阀6在制冷运转时以使从压缩机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室外换热器4、且使从中间换热器7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3的方式切换制冷剂流路。另外,四通阀6在制热运转时以使从压缩机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中间换热器7、且使从室外换热器4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3的方式切换制冷剂流路。
传热部7a、7b例如由双层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或微通道式水换热器等构成,如上所述,具有供一次侧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及供二次侧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实施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的热交换。具体来说,传热部7a、7b在制冷运转时通过二次侧制冷剂加热一次侧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通过二次侧制冷剂冷却一次侧制冷剂。
此外,在作为传热部7a、7b使用板式换热器的情况下,考虑一次侧制冷剂的相变化,设置成在一次侧制冷剂吸热时一次侧制冷剂从下侧流入、在一次侧制冷剂散热时一次侧制冷剂从上侧流入的朝向即可。
室内换热器8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却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在从风扇8a供给的室内空气和二次侧制冷剂之间实施热交换。
通过泵9进行驱动,使二次侧制冷剂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内循环。
阀10a~10d是开闭阀,在打开状态下使二次侧制冷剂导通,在关闭状态下切断二次侧制冷剂的流通。具体来说,阀10a~10d具有将从室内换热器8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切换成从任意的流出入口流入中间换热器7的功能。
止回阀11a~11c使一次侧制冷剂仅在一个方向上流通。具体来说,止回阀11a使一次侧制冷剂仅在从分支部20c朝向分支部20d的方向上流通。另外,止回阀11b使一次侧制冷剂仅在从分支部20a朝向分支部20b的方向上流通。另外,止回阀11c使一次侧制冷剂仅在从分支部20c朝向分支部20a的方向上流通。
止回阀12a~12c使二次侧制冷剂仅在一个方向上流通。具体来说,止回阀12a使二次侧制冷剂仅在从分支部31a朝向分支部31b的方向上流通。另外,止回阀12b使二次侧制冷剂仅在从分支部31c朝向分支部31d的方向上流通。另外,止回阀12c使二次侧制冷剂仅在从分支部31d朝向分支部31b的方向上流通。
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说明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基础上,为了方便,采用了将分支部20a~20d、30a~30d、31a~31d设置在制冷剂配管上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即,不一定必须在制冷剂配管上明确地设置分支部,例如,止回阀11b及止回阀11c都经由分支部20a连接于节流机构5,但止回阀11b及止回阀11c也可以不通过明确的分支部20a这样的部件而直接连接于节流机构5。在该情况下,制冷剂回路的功能也没有任何变化。而且,例如,分支部30b及分支部31a在制冷剂回路的说明中作为分离的分支部构成,但也可以采用一体的分支部,该情况下,制冷剂回路的功能没有任何变化。关于其他的分支部也是同样的,只要图1及图2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的功能(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等)为相同的范围,则如上所述,不需要具有明确的分支部,另外,分支部也不需要分体地分离。
另外,室外换热器4及室内换热器8分别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9的发明的“热源侧换热器”及“利用侧换热器”相当。另外,四通阀6及阀10a~10d分别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9的发明的“第一流路切换机构”及“第二流路切换机构”相当。而且,止回阀11a~11c及止回阀12a~12c分别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9的发明的“第三流路切换机构”相当。
(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动作)
以下,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
预先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切换四通阀6,从而使从压缩机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室外换热器4,使从中间换热器7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3。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阀10a及阀10b为关闭状态,阀10c及阀10d为打开状态。
首先,对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被压缩机3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并被排出。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四通阀6流入室外换热器4。流入室外换热器4的一次侧制冷剂向被风扇4a输送来的室外空气散热,一部分或全部冷凝,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从室外换热器4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入节流机构5,膨胀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从节流机构5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入中间换热器7。
流入中间换热器7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分支部20a及止回阀11b之后,在分支部20b分支并分别并列地流入传热部7a及传热部7b。这里,一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20a中通过止回阀11c的作用,不在从分支部20a朝向分支部20c的方向上流动。流入传热部7a及传热部7b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吸热,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从传热部7a流出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分支部20c及止回阀11a,与从传热部7b流出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20d合流,并从中间换热器7流出。
从中间换热器7流出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四通阀6被吸入压缩机3,再次被压缩。
以下,对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泵9的驱动被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流入室内换热器8。流入室内换热器8的二次侧制冷剂冷却由风扇8a送来的室内空气,并经由分支部30a、阀10d及分支部30b流入中间换热器7。这里,通过使阀10b成为关闭状态,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0a处不在从分支部30a朝向分支部30c的方向上流动。另外,通过使阀10a成为关闭状态,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0b处不在从分支部30b朝向分支部30d的方向上流动。
流入中间换热器7的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1a中分支,一方流入传热部7b,另一方经由止回阀12a及分支部31b流入传热部7a。这里,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1b中,通过止回阀12c的作用,不在从分支部31b朝向分支部31d的方向上流动。并列地流入传热部7a及传热部7b的二次侧制冷剂被以相对流流动的低温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冷却,并分别从传热部7a及传热部7b流出。分别从传热部7a及传热部7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1c中合流,经由止回阀12b及分支部31d,从中间换热器7流出。
从中间换热器7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分支部30c、阀10c及分支部30d流入泵9,再次被送出。这里,由于阀10b成为关闭状态,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0c处不在从分支部30c朝向分支部30a的方向上流动。另外,由于阀10a成为关闭状态,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0d处也不在从分支部30d朝向分支部30b的方向上流动。
(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动作)
以下,参照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制热运转。
预先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切换四通阀6,从而使从压缩机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中间换热器7,使从室外换热器4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3。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阀10a及阀10b为打开状态,阀10c及阀10d为关闭状态。
首先,对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被压缩机3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并排出。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四通阀6,流入中间换热器7。
流入中间换热器7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分支部20d流入传热部7b,向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散热。这里,一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20d中,通过止回阀11a的作用,而不在从分支部20d朝向分支部20c的方向上流动。从传热部7b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分支部20b流入传热部7a,在该传热部7a中,也向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散热。这里,一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20b中,通过止回阀11b的作用,而不在从分支部20b朝向分支部20a的方向上流动。像这样,一次侧制冷剂与上述制冷运转不同,串行地在传热部7b及传热部7a中流动,在该过程中,向二次侧制冷剂散热,一部分或全部冷凝,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从传热部7a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分支部20c、止回阀11c及分支部20a,从中间换热器7流出。
从中间换热器7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或液态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入节流机构5,膨胀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从节流机构5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入室外换热器4。流入室外换热器4的一次侧制冷剂从由风扇4a送来的室外空气吸热,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从室外换热器4流出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四通阀6被吸入压缩机3,再次被压缩。
以下,对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泵9的驱动被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流入室内换热器8。流入室内换热器8的二次侧制冷剂加热由风扇8a送来的室内空气,经由分支部30a、阀10b及分支部30c,流入中间换热器7。这里,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0a中,通过使阀10d成为关闭状态,而不在从分支部30a朝向分支部30b的方向上流动。另外,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0c中,通过使阀10c成为关闭状态,也不在从分支部30c朝向分支部30d的方向上流动。
流入中间换热器7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分支部31d、止回阀12c及分支部31b,流入传热部7a,被以相对流流动的一次侧制冷剂加热。这里,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1d中,通过止回阀12b的作用,而不在从分支部31d朝向分支部31c的方向上流动。另外,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1b中,通过止回阀12a的作用,也不在从分支部31b朝向分支部31a的方向上流动。从传热部7a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分支部31c,流入传热部7b,被以相对流流动的一次侧制冷剂加热。像这样,二次侧制冷剂与上述制冷运转不同,串行地在传热部7a及传热部7b中流动。从传热部7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分支部31a,从中间换热器7流出。
从中间换热器7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分支部30b、阀10a及分支部30d,流入泵9,再次被送出。这里,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0b中,通过使阀10d成为关闭状态,而不在从分支部30b朝向分支部30a的方向上流动。另外,二次侧制冷剂在分支部30d中,通过使阀10c成为关闭状态,也不在从分支部30d朝向分支部30c的方向上流动。
(中间换热器7中的热交换动作)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作为一次侧制冷剂使用了排出压力比临界点低的制冷剂的情况下的制热运转时的中间换热器7的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的温度关系的图。另外,图4是表示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作为一次侧制冷剂使用了排出压力比临界点高的制冷剂的情况下的制热运转时的中间换热器7的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的温度关系的图。
不是图3所示的排出压力低的一次侧制冷剂,而是图4所示的排出压力高的一次侧制冷剂,其排出温度高,并且在中间换热器7中不成为二相状态,所以,向二次侧制冷剂的热交换量变大。因此,能够将二次侧制冷剂流通的中间换热器7的出入口温度差、或室内换热器8的出入口温度差的目标值设定得大,能够削减泵9的输入功率。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如以上的结构及动作那样,在中间换热器7中,在一次侧制冷剂从二次侧制冷剂吸热的制冷运转中,一次侧制冷剂并列地在传热部7a及传热部7b中流动,另外,在一次侧制冷剂向二次侧制冷剂散热的制热运转中,一次侧制冷剂串行地在传热部7a及传热部7b中流动。这里,一般来说,关于运转效率,在吸热过程中,与传热能力相比,压力损失的影响更强,在散热过程中,与压力损失相比,传热能力的影响更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制冷运转时,在中间换热器7中,一次侧制冷剂实施吸热动作,并且,并列地在传热部7a及传热部7b中流动,整体的流路截面积变大,所以,能够减少在吸热过程中容易受到影响的压力损失,能够削减压缩机3的输入功率。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在中间换热器7中,一次侧制冷剂实施散热动作,并且串行地在传热部7a及传热部7b中流动,整体的流路截面积变小,所以流速变大,能够促进传热。因此,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都能够实现高效率的运转。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即使对应于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切换,中间换热器7中的整体的流路截面积变化,也存在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双方的流通方向不变化的传热部7a。由此,能够实现使制冷剂的分配的最优化等的对策。
另外,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即使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切换,在室内换热器8中流动的方向是一个方向,在任意的情况下,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动作都以相同的方式实施,所以热交换效率好。
另外,在作为一次侧制冷剂使用了排出压力比临界点高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在制热运转时,能够期待在中间换热器7中降低一次侧制冷剂的出口温度所产生的效果。该情况下,能够增大二次侧制冷剂的出入口温度差,并能够减少二次侧制冷剂的流量,所以能够削减泵9的输入功率。
另外,在图1及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使用止回阀11a~11c、12a~12c,由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切换所导致的中间换热器7中的整体的流路截面积的切换不需要实施四通阀6及阀10a~10d的操作以外的操作。因此,在中间换热器7周边,能够抑制制冷剂从阀的泄漏等不良情况,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转。
此外,图1及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在中间换热器7中设置如传热部7a及传热部7b这样的2个传热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3个以上的结构。作为该情况的例子,图5是表示在采用中间换热器7具有3个传热部(传热部7a~7c)的结构的情况下,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6是表示采用同样结构的情况下,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传热部的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与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个数用2n(n为1以上的自然数)表示时,中间换热器7内的属于一次侧制冷剂回路的止回阀(图1及图2中的止回阀11a~11c)的个数、及属于二次侧制冷剂回路的止回阀(图1及图2中的止回阀12a~12c)的个数分别为(2n+1)台。另一方面,传热部的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与图5及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个数用(2n+1)表示时,中间换热器7内的属于一次侧制冷剂回路的止回阀(图5及图6中的止回阀11a、11b)的个数、及属于二次侧制冷剂回路的止回阀(图5及图6中的止回阀12a、12b)的个数分别为2n台。因此,传热部的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与传热部的个数相比,能够削减所设置的止回阀的个数。
另外,中间换热器7中的传热部的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上述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双方的流通方向不变化的传热部的个数成为全部传热部的个数的50%。另一方面,中间换热器7中的传热部的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在其个数为3台时,双方向的流通方向不变化的传热部的个数成为全部传热部的个数的33.3%,变得最低。即,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传热部的个数比3台多并且个数越多,双方向的流通方向不变化的传热部的个数相对于全部传热部的个数的比例越大。
另外,图1、图2、图5及图6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中间换热器7内的止回阀11a~11c、12a~12c也可以采用能够开闭的阀。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及图2所示,传热部为2台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时,使与止回阀11a、11b、12a及12b相当的阀为打开状态,使与止回阀11c及12c相当的阀为关闭状态即可。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使各阀的开闭状态成为相反的状态即可。另外,传热部的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时,使全部阀成为打开状态,在制热运转时,使全部阀成为关闭状态即可。
另外,泵9也可以采用能够进行流量控制的泵。该情况下,关于二次侧制冷剂的中间换热器7的出入口温度差或室内换热器8的出入口温度差的目标值,与制冷运转时相比,制热运转时更大,所以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都能够实现适当的运转。
另外,对于用于切换流入中间换热器7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方向的4个阀10a~10d,作为其他方式也可以使用2个三通阀或1个四通阀构成切换流路方向的回路,该情况下,能够削减零件的个数。
另外,如图1等所示,示出了1台具有室内换热器8的室内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2台以上。
实施方式2
(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利用供一次侧制冷剂流通的一次侧制冷剂回路、及供二次侧制冷剂流通的二次侧制冷剂回路,各室内机作为运转模式能够自由选择制冷动作或制热动作。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由一次侧制冷剂回路及二次侧制冷剂回路这2个制冷剂回路构成。其中,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流通的一次侧制冷剂使用例如R410A等氟利昂类制冷剂、丙烷等碳氢化合物类制冷剂或二氧化碳等自然制冷剂等。另外,也可以使用R410A等共沸混合制冷剂,R407C、R32及R134a、R32及R1234yf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流通的二次侧制冷剂例如使用防冻液(载冷剂)、水、它们的混合液或水和具有防腐蚀效果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通过使用这样的二次侧制冷剂,即使二次侧制冷剂经由后述的室内单元C向室内空间泄漏,由于二次侧制冷剂使用安全性高的物质,所以有助于安全性的提高。
一次侧制冷剂回路至少由压缩机103、室外换热器104、节流机构105a、105b、四通阀106、中间换热器107a、107b及阀111a~111e构成。另外,一次侧制冷回路大致通过制冷剂配管按顺序连接压缩机103、四通阀106、室外换热器104、节流机构105a、105b、中间换热器107a、107b、四通阀106、压缩机103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二次侧制冷剂回路至少由中间换热器107a、107b、室内换热器108n(n是2以上的自然数,表示室内换热器的个数。以下同样。在图7中示出了n=3的情况。)、泵109a、109b、及阀110a~110h、112na~112nd(该情况下的n也与上述同样)构成。另外,二次侧制冷剂回路大致通过制冷剂配管按顺序连接泵109a、109b、室内换热器108n、中间换热器107a、107b、泵109a、109b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换热器为3台(n=3),但也可以是2台,也可以是4台以上。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中间换热器107a及107b中,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一次侧制冷剂和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二次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另外,上述一次侧制冷剂回路及二次侧制冷剂回路是以同种类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为基准的情况下的回路结构,但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在以单元单位考虑的情况下,由热源机即室外单元A、多台室内单元C1~C3(以下,没有区别地称呼的情况下,简称为室内单元C)及设在室外单元A和室内单元C1~C3之间的中继部B构成。而且,在室外单元A中生成的冷能或热能经由中继部B传递到室内单元C。
(室外单元A的结构)
室外单元A通常被设置在大厦的屋顶等外部空间,经由中继部B将冷能或热能供给到室内单元C。室外单元A具有压缩机103、室外换热器104及四通阀106。
压缩机103吸入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将其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并排出,例如,由能够进行容量控制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即可。
室外换热器104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用蒸发器发挥作用,在从风扇被供给的室外空气和一次侧制冷剂之间实施热交换。
四通阀106用于切换制冷运转(后述的全制冷运转模式及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和制热运转(后述的全制热运转模式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具体来说,四通阀106在制冷运转时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使从压缩机10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室外换热器104,并且使从中继部B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3。另外,四通阀106在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使从压缩机10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中继部B,并且使从室外换热器104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3。
(中继部B的结构)
中继部B作为与室外单元A及室内单元C分开的框体设置在室外空间及室内空间以外的位置等,通过制冷剂配管对室外单元A和室内单元C进行中继。中继部B具有中间换热器107a、107b、节流机构105a、105b、泵109a、109b及阀110a~110h、111a~111e、112na~112nd。
中间换热器107a、107b例如由双层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微通道式水换热器或管壳式换热器等构成,具有供一次侧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及供二次侧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作为散热器或蒸发器发挥功能并实施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的热交换。其中,中间换热器107a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被设置在节流机构105a和阀111c之间,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被设置在阀110a和阀110b之间。另外,中间换热器107b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被设置在节流机构105b和阀111d之间,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被设置在阀110e和阀110f之间。
此外,作为中间换热器107a、107b使用板式换热器的情况下,考虑一次侧制冷剂的相变,设置成在一次侧制冷剂吸热时一次侧制冷剂从下侧流入、在一次侧制冷剂散热时一次侧制冷剂从上侧流入的朝向即可。
节流机构105a、105b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具有作为减压膨胀阀的功能,使一次侧制冷剂减压及膨胀。其中,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节流机构105a被设置在中间换热器107a和阀111e之间,节流机构105b被设置在中间换热器107b和阀111e之间。另外,节流机构105a、105b由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开口面积)的装置、例如电子膨胀阀等构成即可。
阀111a~111e由二通阀等构成,用于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开闭制冷剂配管,并且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切换流入流出中继部B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路。阀111a被设置在对连接中间换热器107a和阀111c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连接阀111b和室外换热器104(或阀111e)的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上。阀111b被设置在对连接中间换热器107b和阀111d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连接阀111a和室外换热器104(或阀111e)的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上。阀111c被设置在连接四通阀106和中间换热器107a的制冷剂配管上。阀111d被设置在连接四通阀106和中间换热器107b的制冷剂配管上。阀111e被设置在连接室外换热器104和节流机构105a(或节流机构105b)的制冷剂配管上。
泵109a、109b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内压送二次侧制冷剂并使其循环,例如,由能够进行容量控制的泵等构成即可。连接在泵109a的排出侧的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与阀1121a、1122a、1123a连接,连接在吸入侧的制冷剂配管与阀110a连接。连接在泵109b的排出侧的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与阀1121b、1122b、1123b连接,连接在吸入侧的制冷剂配管与阀110e连接。
阀110a~110h由二通阀等构成,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开闭制冷剂配管,并切换送入泵109a、109b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路。阀110a设置在连接泵109a和中间换热器107a的制冷剂配管上。连接在阀110b的一侧的制冷剂配管与中间换热器107a连接,连接在另一侧的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与阀1121c、1122c、1123c连接。阀110c设置在对连接泵109a和阀110a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连接中间换热器107a和阀110b的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上。阀110d设置在连接中间换热器107a和阀110a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连接阀110b和阀1121c、1122c、1123c的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上。阀110e设置在连接泵109b和中间换热器107b的制冷剂配管上。连接在阀110f的一侧的制冷剂配管与中间换热器107b连接,连接在另一侧的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与阀1121d、1122d、1123d连接。阀110g设置在对连接泵109b和阀110e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连接中间换热器107b和阀110f的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上。阀110h设置在对连接中间换热器107b和阀110e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连接阀110f和阀1121d、1122d、1123d的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上。
阀112na~112nd(n是2以上的自然数)切换被送入室内单元C1~C3的室内换热器108n的二次侧制冷剂流路。另外,这些阀112na~112nd能够通过调整开度(开口面积)控制流向室内换热器108n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量。
(室内单元C的结构)
室内单元C1~C3分别具有室内换热器1081、1082、1083,对于所设置的室内空间进行制冷动作或制热动作来实施空气调节。
室内换热器108n(n是2以上的自然数)在制热动作时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在制冷动作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由风扇供给的室内空气和二次侧制冷剂之间实施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连接在室内换热器1081的一侧的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与阀1121a、1121b连接,连接在另一侧的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与阀1121c、1121d连接。连接在室内换热器1082的一侧的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与阀1122a、1122b连接,连接在另一侧的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与阀1122c、1122d连接。连接在室内换热器1083的一侧的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与阀1123a、1123b连接,连接在另一侧的制冷剂配管分支,分别与阀1123c、1123d连接。
此外,在图7中,室内单元C的连接个数为3台,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个数。
另外,室外换热器104及室内换热器108n分别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的发明的“热源侧换热器”及“利用侧换热器”相当。另外,四通阀106、阀111a~111e、阀110a~110h及阀112na~112nd分别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的“第一流路切换机构”、“第二流路切换机构”、“第三流路切换机构”及“第四流路切换机构”相当。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实施的运转模式,具有室内单元C全部实施制冷动作的全制冷运转模式、室内单元C全部实施制热动作的全制热运转模式、能够按照室内单元C选择制冷动作或制热动作且制冷负载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能够按照室内单元C选择制冷动作或制热动作且制热负载大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以下,关于各运转模式,与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一起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此外,在图8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供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流动的配管,用实线箭头表示一次侧制冷剂流动的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二次侧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以下,在图9~图11中也同样。以下,参照图8说明全制冷运转模式。
预先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以使从压缩机10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室外换热器104、且使从中继部B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3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06,使阀111a、111b为关闭状态,使阀111c~111e为打开状态。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使阀110a、110b、110e、110f为关闭状态,使阀110c、110d、110g、110h为打开状态,而且,使阀112na~112nd为打开状态。
首先,对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被压缩机103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并排出,经由四通阀106流入室外换热器104,对室外空气散热,一部分或全部冷凝,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从室外换热器104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室外单元A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流入中继部B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1e之后分支,分别流入节流机构105a、105b,膨胀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分别并列地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以相对流流动二次侧制冷剂吸热,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从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分别经由阀111c、111d之后合流,从中继部B流出,并流入室外单元A。
流入室外单元A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06,被吸入压缩机103,再次被压缩。
接下来,对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通过泵109a的驱动被送出的低温的二次侧制冷剂分支,分别经由阀1121a、1122a、1123a之后,从中继部B流出,分别流入室内单元C1的室内换热器1081、室内单元C2的室内换热器1082及室内单元C3的室内换热器1083。另外,通过泵109b的驱动被送出的低温的二次侧制冷剂分支,分别经由阀1121b、1122b、1123b之后,从中继部B流出,分别流入室内单元C1的室内换热器1081、室内单元C2的室内换热器1082及室内单元C3的室内换热器1083。流入室内换热器1081、1082、1083的二次侧制冷剂冷却室内空气而成为高温状态,分别从室内单元C1、C2、C3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从室内换热器1081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一方经由了阀1121c的二次侧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1082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一方经由了阀1122c的二次侧制冷剂、和从室内换热器1083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一方经由了阀1123c的二次侧制冷剂合流,并经由阀110d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另外,从室内换热器1081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另一方经由了阀1121d的二次侧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1082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另一方经由了阀1122d的二次侧制冷剂、和从室内换热器1083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另一方经由了阀1123d的二次侧制冷剂合流,并经由阀110h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的二次侧制冷剂被以相对流流动的低温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冷却,分别从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出。从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分别经由阀110c、110g流入泵109a、109b,再次被送出。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以下,参照图9说明全制热运转模式。
预先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以使从压缩机10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中继部B、且使从室外换热器104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3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06,使阀111a、111b为关闭状态,使阀111c~111e为打开状态。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使阀110a、110b、110e、110f为打开状态,使阀110c、110d、110g、110h为关闭状态,而且,使阀112na~112nd为打开状态。
首先,对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被压缩机103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并排出,经由四通阀106,从室外单元A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流入中继部B的一次侧制冷剂分支,分别经由阀111c、111d,并列地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的高温高压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向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散热,一部分或全部冷凝,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或液态。从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分别流入节流机构105a、105b,膨胀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然后,合流,经由阀111e,从中继部B流出,并流入室外单元A。
流入室外单元A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入室外换热器104,从室外空气吸热,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经由四通阀106,被吸入压缩机103,再次被压缩。
接下来,对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通过泵109a的驱动被送出的高温的二次侧制冷剂分支,分别经由了阀1121a、1122a、1123a之后,从中继部B流出,分别流入室内单元C1的室内换热器1081、室内单元C2的室内换热器1082及室内单元C3的室内换热器1083。另外,通过泵109b的驱动被送出的高温的二次侧制冷剂分支,分别经由了阀1121b、1122b、1123b之后,从中继部B流出,分别流入室内单元C1的室内换热器1081、室内单元C2的室内换热器1082及室内单元C3的室内换热器1083。流入室内换热器1081、1082、1083的二次侧制冷剂加热室内空气并成为低温状态,分别从室内单元C1、C2、C3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从室内换热器1081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一方经由了阀1121c的二次侧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1082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一方经由了阀1122c的二次侧制冷剂、和从室内换热器1083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一方经由了阀1123c的二次侧制冷剂合流,经由阀110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另外,从室内换热器1081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另一方经由了阀1121d的二次侧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1082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另一方经由了阀1122d的二次侧制冷剂、和从室内换热器1083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且分支的其中另一方经由了阀1123d的二次侧制冷剂合流,经由阀110f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的二次侧制冷剂被以相对流流动的高温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加热,分别从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出。从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分别经由阀110a、110e流入泵109a、109b,再次被送出。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以下,参照图10说明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此外,在图10中,室内单元C1实施制热动作,室内单元C2、C3实施制冷动作。
预先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以使从压缩机10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室外换热器104、且使从中继部B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3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06,使阀111a、111d、111e为关闭状态,使阀111b、111c为打开状态。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使阀110a、110b、110g、110h为关闭状态,使阀110c、110d、110e、110f为打开状态。而且,使阀1121a、1121c、1122b、1122d、1123b、1123d为关闭状态,使阀1121b、1121d、1122a、1122c、1123a、1123c为打开状态。
首先,对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被压缩机103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并排出,经由四通阀106流入室外换热器104,向室外空气散热,一部分冷凝,成为气液二相状态。从室外换热器104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室外单元A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流入中继部B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1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加热以相对流流动二次侧制冷剂,由此进一步冷凝。从中间换热器107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节流机构105b及节流机构105a,由此膨胀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吸热,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从中间换热器107a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1c从中继部B流出,并流入室外单元A。
流入室外单元A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06被吸入压缩机103,再次被压缩。
接下来,对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通过泵109a的驱动被送出的低温的二次侧制冷剂分支,分别经由了阀1122a、1123a之后,从中继部B流出,分别流入室内单元C2的室内换热器1082及室内单元C3的室内换热器1083。流入室内换热器1082、1083的二次侧制冷剂冷却室内空气而成为高温状态,分别从室内单元C2、C3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从室内换热器1082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的经由了阀1122c的二次侧制冷剂、和从室内换热器1083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的经由了阀1123c的二次侧制冷剂合流,并经由阀110d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的二次侧制冷剂被以相对流流动的低温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冷却,从中间换热器107a流出。从中间换热器107a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0c流入泵109a,再次被送出。
另一方面,通过泵109b的驱动被送出的高温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了阀1121b之后,从中继部B流出,并流入室内单元C1的室内换热器1081。流入室内换热器1081的二次侧制冷剂加热室内空气而成为低温状态,从室内单元C1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从室内换热器1081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的经由了阀1121d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0f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的二次侧制冷剂被以相对流流动的高温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加热,并从中间换热器107b流出。从中间换热器107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0e流入泵109b,再次被送出。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以下,参照图11说明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此外,在图11中,室内单元C1、C2实施制热动作,室内单元C3实施制冷动作。
预先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以使从压缩机10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中继部B、且使从室外换热器104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3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06,使阀111a、111d为打开状态,使阀111b、111c、111e为关闭状态。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使阀110a、110b、110g、110h为关闭状态,使阀110c~110f为打开状态。而且,使阀1121a、1121c、1122a、1122c、1123b、1123d为关闭状态,使阀1121b、1121d、1122b、1122d、1123a、1123c为打开状态。
首先,对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被压缩机103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并排出,经由四通阀106从室外单元A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流入中继部B的高温高压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1d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向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散热,一部分或全部冷凝而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从中间换热器107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节流机构105b及节流机构105a,由此膨胀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并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吸热,一部分蒸发。从中间换热器107a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1a从中继部B流出,并流入室外单元A。
流入室外单元A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入室外换热器104,从室外空气吸热,蒸发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经由四通阀106被吸入压缩机103,再次被压缩。
接下来,对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通过泵109a的驱动被送出的低温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了阀1123a之后,从中继部B流出,并流入室内单元C3的室内换热器1083。流入室内换热器1083的二次侧制冷剂冷却室内空气而成为高温状态,从室内单元C3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从室内换热器1083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的经由了阀1123c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0d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的二次侧制冷剂被以相对流流动的低温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冷却,从中间换热器107a流出。从中间换热器107a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0a流入泵109a,再次被送出。
另一方面,通过泵109b的驱动被送出的高温的二次侧制冷剂分支,分别经由了阀1121b、1122b之后,从中继部B流出,分别流入室内单元C1的室内换热器1081及室内单元C2的室内换热器1082。流入室内换热器1081、1082的二次侧制冷剂加热室内空气而成为低温状态,分别从室内单元C1、C2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从室内换热器1081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的经由了阀1121d的二次侧制冷剂、和从室内换热器1082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的经由了阀1122d的二次侧制冷剂合流,并经由阀110f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的二次侧制冷剂被以相对流流动的高温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加热,从中间换热器107b流出。从中间换热器107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0e流入泵109b,再次被送出。
(实施方式2的效果)
根据以上的结构及动作,在任意的运转模式下,在中间换热器107a、107b双方中,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流动的方向都成为相对流,所以,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热效果被高效地实施,能够削减泵109a、109b的输入功率。
另外,在作为一次侧制冷剂使用了排出压力比临界点高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与排出压力比临界点低的制冷剂相比,排出温度高,另外,由于不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所以能够增大二次侧制冷剂在中间换热器中的出入口温度差的目标值,能够削减泵的输入功率。
另外,在作为一次侧制冷剂使用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相变时伴随有温度变化,所以,与采用在相变时不伴随温度变化的单体制冷剂或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相比,使中间换热器中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成为相对流时,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热交换。
此外,对于用于切换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方向的4个阀110a~110d、及用于切换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方向的4个阀110e~110h,作为其他手段也可以使用2个三通阀或1个四通阀构成切换流路方向的回路,在该情况下,能够削减零件的个数。
另外,关于切换流入室内换热器108n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路的阀112na、112nb,作为其他手段也可以使用1个三通阀,能够削减零件的个数。对此,关于切换从室内换热器108n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路的阀112nc、112nd也是同样的。
实施方式3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以与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如图12所示,室外单元A具有压缩机103、室外换热器104、四通阀106及由止回阀113a~113d构成的流路切换部141。
由止回阀113a~113d构成的流路切换部141如下所述地具有使在连接室外单元A和中继部B的制冷剂配管内流通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通方向成为一定方向的功能。止回阀113a设置在连接四通阀106和阀111c、111d的制冷剂配管上,使一次侧制冷剂仅在从阀111c、111d朝向四通阀106的方向上流通。止回阀113b被设置在连接室外换热器104和后述的阀111f的制冷剂配管上,使一次侧制冷剂仅在从室外换热器104朝向阀111f的方向上流通。止回阀113c被设置在对连接四通阀106和止回阀113a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连接止回阀113b和阀111f的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上,使一次侧制冷剂仅在从连接四通阀106和止回阀113a的制冷剂配管侧朝向连接止回阀113b和阀111f的制冷剂配管侧的方向上流通。止回阀113d被设置在对连接止回阀113a和阀111c、111d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连接室外换热器104和止回阀113b的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上,使一次侧制冷剂仅在从连接止回阀113a和阀111c、111d的制冷剂配管侧朝向连接室外换热器104和止回阀113b的制冷剂配管侧的方向上流通。
中继部B具有中间换热器107a、107b、节流机构105a、105b、泵109a、109b、阀110a~110h、111a~111f、112na~112nd及旁通配管142。
阀111f由二通阀等构成,设置于如下的点与阀111e之间的制冷剂配管上,所述点是连接于阀111a、111b的制冷剂配管合流的制冷剂配管与连接止回阀113b和阀111e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的点。
旁通配管142是对连接止回阀113a和阀111c、111d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连接阀111e和阀111f的制冷剂配管进行连接的制冷剂配管。
以下,关于各运转模式,与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一起进行说明。
此外,关于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与实施方式1相同。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此外,在图13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流动的配管,实线箭头表示一次侧制冷剂流动的方向,虚线箭头表示二次侧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以下,在图14~图16中也是同样的。以下,参照图13说明全制冷运转模式。
预先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以使从压缩机10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室外换热器104、且使从中继部B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3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06,使阀111a、111b为关闭状态,使阀111c~111f为打开状态。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使阀110a、110b、110e、110f为关闭状态,使阀110c、110d、110g、110h为打开状态,而且,使阀112na~112nd为打开状态。
如上所述,仅对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被压缩机103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并排出,经由四通阀106流入室外换热器104,向室外空气散热,一部分或全部冷凝,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从室外换热器104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止回阀113b从室外单元A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流入中继部B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了阀111f及阀111e之后分支,分别流入节流机构105a、105b,膨胀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分别并列地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吸热,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从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在分别经由阀111c、111d之后合流,从中继部B流出,并流入室外单元A。
流入室外单元A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止回阀113a及四通阀106,被吸入压缩机103,再次被压缩。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以下,参照图14说明全制热运转模式。
预先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以使从压缩机10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中继部B、且使从室外换热器104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3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06,使阀111a、111b、111e为打开状态,使阀111c、111d、111f为关闭状态。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使阀110a、110b、110e、110f为打开状态,使阀110c、110d、110g、110h为关闭状态,而且,使阀112na~112nd为打开状态。
如上所述,仅对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被压缩机103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并排出,经由四通阀106及止回阀113c,从室外单元A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流入中继部B的一次侧制冷剂分支,分别经由阀111a、111b,并列地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107b的高温高压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向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散热,一部分或全部冷凝,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从中间换热器107a、107b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分别流入节流机构105a、105b,膨胀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然后合流,经由阀111e,在旁通配管142中流通之后,从中继部B流出,并流入室外单元A。
流入室外单元A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止回阀113d,流入室外换热器104,从室外空气吸热,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经由四通阀106,被吸入压缩机103,再次被压缩。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以下,参照图15说明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此外,在图15中,室内单元C1实施制热动作,室内单元C2、C3实施制冷动作。
预先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以使从压缩机10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室外换热器104、且使从中继部B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3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06,使阀111a、111d、111e、111f为关闭状态,使阀111b、111c为打开状态。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使阀110a、110b、110g、110h为关闭状态,使阀110c、110d、110e、110f为打开状态。而且,使阀1121a、1121c、1122b、1122d、1123b、1123d为关闭状态,使阀1121b、1121d、1122a、1122c、1123a、1123c为打开状态。
如上所述,仅对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被压缩机103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并排出,经由四通阀106流入室外换热器104,向室外空气散热,一部分冷凝,成为气液二相状态。从室外换热器104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止回阀113b,从室外单元A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流入中继部B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1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加热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由此进一步冷凝。从中间换热器107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节流机构105b及节流机构105a,由此膨胀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并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吸热,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从中间换热器107a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1c,从中继部B流出,并流入室外单元A。
流入室外单元A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止回阀113a及四通阀106被吸入压缩机103,再次被压缩。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以下,参照图16说明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此外,在图16中,室内单元C1、C2实施制热动作,室内单元C3实施制冷动作。
预先在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以使从压缩机103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中继部B、且使从室外换热器104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3的方式切换四通阀106,使阀111a、111d~111f为关闭状态,使阀111b、111c为打开状态。另外,在二次侧制冷剂回路中,使阀110a、110b、110g、110h为关闭状态,使阀110c~110f为打开状态。而且,使阀1121a、1121c、1122a、1122c、1123b、1123d为关闭状态,使阀1121b、1121d、1122b、1122d、1123a、1123c为打开状态。
如上所述,仅对一次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被压缩机103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并排出,经由四通阀106及止回阀113c,从室外单元A流出,并流入中继部B。
流入中继部B的高温高压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1b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向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散热,一部分或全部冷凝而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从中间换热器107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节流机构105b及节流机构105a,由此膨胀并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流入中间换热器107a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吸热,一部分蒸发。从中间换热器107a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阀111c从中继部B流出,并流入室外单元A。
流入室外单元A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止回阀113d流入室外换热器104,从室外空气吸热,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经由四通阀106被吸入压缩机103,再次被压缩。
(实施方式3的效果)
根据以上的结构及动作,与运转模式无关地,在连接室外单元A和中继部B的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方向一定,高压制冷剂及低压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配管固定。由此,能够使连接室外单元A和中继部B的制冷剂配管中的、低压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配管的壁厚变薄,能够减小成本。
实施方式4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以与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将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中的中间换热器107a、107b分别置换成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另外,该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都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的中间换热器7结构相同。
首先,中间换热器107aa中的传热部1071a、1072a、止回阀132a~132c、133a~133c分别与实施方式1的中间换热器7中的传热部7a、7b、止回阀11a~11c、12a~12c相当。另外,中间换热器107ba中的传热部1071b、1072b、止回阀132d~132f、133d~133f分别与实施方式1的中间换热器7中的传热部7a、7b、止回阀11a~11c、12a~12c相当。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运转动作除了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内的制冷剂的流动以外,与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相同。另外,若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流出流入的方向相同,中间换热器107aa及中间换热器107ba的动作相同,以下,对中间换热器107ba的动作进行说明。
此外,止回阀132a~132f、133a~133f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5的发明的“第五流路切换机构”相当。
(中间换热器107ba作为蒸发器的动作)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中间换热器107b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图。此外,在图18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流动的配管,实线箭头表示一次侧制冷剂流动的方向,虚线箭头表示二次侧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以下,在图19中也同样。以下,参照图18说明中间换热器107b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动作。
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a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在经由了止回阀132e之后分支,分别并列地流入传热部1071b及传热部1072b。这里,一次侧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2f的作用,不向止回阀132d侧的方向流动。流入传热部1071b及传热部1072b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从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吸热,一部分蒸发,或者蒸发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从传热部1071b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止回阀132d,与从传热部1072b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合流,并从中间换热器107ba流出。
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a的二次侧制冷剂分支,一方流入传热部1072b,另一方经由止回阀133d流入传热部1071b。这里,二次侧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3f的作用,不向中间换热器107ba的二次侧制冷剂的出口侧的方向流动。并列地流入传热部1071b及传热部1072b的二次侧制冷剂被以相对流流动的低温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冷却,分别从传热部1071b及传热部1072b流出。分别从传热部1071b及传热部1072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合流,经由止回阀133e,从中间换热器107ba流出。
(中间换热器107ba作为散热器的动作)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中间换热器107ba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的图。此外,在图19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流动的配管,实线箭头表示一次侧制冷剂流动的方向,虚线箭头表示二次侧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以下,参照图19说明中间换热器107ba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动作。
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a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入传热部1072b,向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散热。这里,一次侧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2d的作用,不向传热部1071b及止回阀132f侧的方向流动。从传热部1072b流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入传热部1071b,在该传热部1071b中,也向以相对流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散热。这里,一次侧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2e的作用,不向中间换热器107ba的一次侧制冷剂的出口侧的方向流动。像这样,一次侧制冷剂在传热部1072b及传热部1071b中串行地流动,在该过程中向二次侧制冷剂散热,一部分或全部冷凝,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从传热部1071b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一次侧制冷剂经由止回阀132f,从中间换热器107ba流出。
流入中间换热器107ba的二次侧制冷剂经由止回阀133f流入传热部1071b,被以相对流流动的一次侧制冷剂加热。这里,二次侧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3e的作用,不向传热部1072b的方向流动。另外,二次侧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3d的作用,不向中间换热器107ba的二次侧制冷剂的出口侧的方向流动。从传热部1071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流入传热部1072b,被以相对流流动的一次侧制冷剂加热。像这样,二次侧制冷剂在传热部1071b及传热部1072b中串行地流动。从传热部1072b流出的二次侧制冷剂从中间换热器107ba流出。
(各运转模式下的动作)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下,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双方作为图18中说明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双方作为图19中说明的散热器发挥作用。另外,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双方中,中间换热器107aa作为图18中说明的蒸发器发挥作用,中间换热器107ba作为图19中说明的散热器发挥作用。
(实施方式4的效果)
根据以上的结构及动作,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作为一次侧制冷剂从二次侧制冷剂吸热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一次侧制冷剂并列地在传热部1071a(1071b)及传热部1072a(1072b)中流动,另外,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作为一次侧制冷剂向二次侧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一次侧制冷剂串行地在传热部1071a(1071b)及传热部1072a(1072b)中流动。这里,如上所述,关于运转效率,在吸热过程中,与传热能力相比,压力损失的影响更强,在散热过程中,与压力损失相比,传热能力的影响更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中,一次侧制冷剂实施吸热动作,并且并列地在传热部1071a(1071b)及传热部1072a(1072b)中流动,整体的流路截面积变大,所以能够减小在吸热过程中容易受到影响的压力损失,能够削减压缩机103的输入功率。另一方面,在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的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中,一次侧制冷剂实施散热动作,并且串行地在传热部1071a(1071b)及传热部1072a(1072b)中流动,整体的流路截面积变小,所以流速变大,能够促进传热。因此,在各运转模式下,能够实现高效率的运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根据各运转模式,即使中间换热器中的整体的流路截面积变化,也存在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双方的流通方向不变的传热部(在图18及图19中是传热部1071b)。由此,能够实现制冷剂的分配最佳化等。
另外,在各运转模式下,即使二次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切换,在室内换热器108n中流动的方向也是一个方向,在任意的情况下,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动作都以相同的方式实施,所以热交换效率好。
另外,通过使用止回阀132a~132f、133a~133f,由各运转模式的切换产生的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中的整体的流路截面积的切换不需要实施四通阀106及各阀的操作以外的操作。因此,在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周边,能够抑制制冷剂从阀泄漏等的不良情况,能够进行安全的运转。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的结构还能够适用于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
另外,图17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在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中,采用了传热部1071a(1071b)及传热部1072a(1072b)这样的两个传热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3个以上。作为该情况的例子,图20示出了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具有3个传热部(传热部1071a~1073a(1071b~1073b))的结构。传热部的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与图17所示的结构相同,个数用2n(n是1以上的自然数)表示时,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内的属于一次侧制冷剂回路的止回阀(图17中的止回阀132a~132f)的个数、及属于二次侧制冷剂回路的止回阀(图17中的止回阀133a~133f)的个数分别为(2n+1)台。另一方面,传热部的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与图20所示的结构相同,个数用(2n+1)表示时,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内的属于一次侧制冷剂回路的止回阀(图20中的止回阀132a、132b、132d、132e)的个数、及属于二次侧制冷剂回路的止回阀(图20中的止回阀133a、133b、133d、133e)的个数分别为2n台。因此,传热部的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与传热部的个数相比,能够削减所设置的止回阀的个数。
另外,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中的传热部的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前述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双方的流通方向不变的传热部的个数成为全部传热部的个数的50%。另一方面,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中的传热部的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在其个数为3台时,双方向的流通方向不变的传热部的个数成为全部传热部的个数的33.3%,变得最低。即,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传热部的个数比3台多并且个数越多,双方向的流通方向不变的传热部的个数相对于全部传热部的个数的比例越大。
另外,图17及图20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中间换热器107aa、107ba内的止回阀也可以采用能够开闭的阀。该情况下,需要与各运转模式相应的操作,但能够削减设备成本。
实施方式5
(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2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是从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省略了止回阀110e~110h的结构图。
(实施方式5的效果)
根据以上的结构,省略止回阀110e~110h时,在中间换热器107b中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方向一定,中间换热器107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不是相对流,效率不好。但是,一般来说,与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相比,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相对流的效果更大,中间换热器107b在4个运转模式中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仅是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因此成本削减的效果超过了性能降低。
此外,这样的省略了止回阀110e~110h的结构还能够适用于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
实施方式6
(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的图。这里,图2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是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装置,以将该空气调节装置设置在具有多个楼层的大厦等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22所示的建筑物100的屋顶等室外空间设置室外单元A。另外,在建筑物100内的居住空间等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中,在其顶棚等这样的能够对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制冷动作及制热动作的位置,设置室内单元C。如图22所示,在建筑物100的各层的室内空间中各设置多个(在图22中是每层3台(室内单元C1~C3))室内单元C。另外,在建筑物100内的非空调对象空间中,设置中继部B,通过制冷剂配管分别与室外单元A及室内单元C连接。如图22所示,中继部B针对设置于各层的多个室内单元C的每一个设置。即,室外单元A和中继部B之间的热输送通过一次侧制冷剂进行,室内单元C和中继部B之间的热输送通过二次侧制冷剂进行。
此外,图2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还可以采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该情况下,室外单元A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构成一次侧制冷剂回路的部分(除了中间换热器7以外)相当,室内单元C与该空气调节装置中的构成二次侧制冷剂回路的部分中的具有室内换热器8及风扇8a的部分相当。另外,中继部B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中间换热器7以及构成二次侧制冷剂回路的部分中的具有泵9及阀10a~10d的部分相当。
另外,如图22所示,示出了室外单元A设置在建筑物100的屋顶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建筑物100的地下或各层的设备室等。
另外,如图22所示,采用了在建筑物100的各层中设置3台室内单元C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1台或其他台数。
(实施方式6的效果)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水等二次侧制冷剂在与设置在居住空间等室内空间的室内单元C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中流动,所以能够防止一次侧制冷剂向室内空间泄漏。
另外,室外单元A及室内单元C设置在居住空间等室内空间以外的场所,所以它们的维护变得容易。
附图标记的说明
3压缩机,4室外换热器,4a风扇,5节流机构,6四通阀,7中间换热器,7a、7b传热部,8室内换热器,8a风扇,9泵,10a、10b、10c、10d阀,11a~11c、12a~12c止回阀,20a~20d、30a~30d、31a~31d分支部,100建筑物,103压缩机,104室外换热器,105a、105b节流机构,106四通阀,107a、107b、107aa、107ba中间换热器,109a、109b泵,110a~110h、111a~111f阀,113a~113d、132a~132f、133a~133f止回阀,141流路切换部,142旁通配管,1071a、1071b、1072a、1072b传热部,1081~1083室内换热器,1121a~1121d、1122a~1122d、1123a~1123d阀,A室外单元,B中继部,C1~C3室内单元。

Claims (18)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次侧制冷剂回路,该一次侧制冷剂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第一流路切换机构、热源侧换热器、第二流路切换机构、多个中间换热器及节流机构,供一次侧制冷剂流通;
二次侧制冷剂回路,该二次侧制冷剂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多个所述中间换热器、第三流路切换机构、泵、第四流路切换机构及多个利用侧换热器,供与一次侧制冷剂不同的二次侧制冷剂流通,
所述中间换热器实施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的热交换,
所述第一流路切换机构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流向所述中间换热器或所述热源侧换热器,
所述第二流路切换机构切换流入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一次侧制冷剂的流通方向,
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切换流入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通方向,
所述第四流路切换机构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使在多个所述中间换热器中流通的二次侧制冷剂的任意一方流通,由此,能够对多个所述利用侧换热器的每一个选择实施制冷动作或制热动作的任意一方,
所述第二流路切换机构及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能够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在至少一个所述中间换热器中使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成为相对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利用侧换热器中,分别实施所述制冷动作或所述制热动作,由此,在实施所述制冷动作及所述制热动作的双方、且制冷负载比制热负载大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流路切换机构及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在全部的所述中间换热器中,使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成为相对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利用侧换热器中,分别实施所述制冷动作或所述制热动作,由此,在实施所述制冷动作及所述制热动作的双方、且制热负载比制冷负载大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流路切换机构及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在全部的所述中间换热器中,使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成为相对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切换机构及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在全部的所述中间换热器中,使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成为相对流。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换热器具有传热部及第五流路切换机构,
在所述中间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所述传热部以一次侧制冷剂从二次侧制冷剂吸热的方式实施热交换,在该中间换热器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所述传热部以一次侧制冷剂向二次侧制冷剂散热的方式实施热交换,
所述第五流路切换机构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在所述中间换热器中,与该中间换热器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相比,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一次侧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更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流路切换机构由止回阀构成,
对应于流入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各自的流入方向,通过所述止回阀切换一次侧制冷剂的流路截面积。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换热器具有多个所述传热部,
在所述中间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所述第五流路切换机构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使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并列地在所述各传热部中流通,
在该中间换热器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所述第五流路切换机构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使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串行地在所述各传热部中流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换热器具有1个以上的所述传热部,在所述传热部中,在该中间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及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各自的流通方向为固定方向。
9.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次侧制冷剂回路,该一次侧制冷剂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第一流路切换机构、热源侧换热器、节流机构及中间换热器,供一次侧制冷剂流通;
二次侧制冷剂回路,该二次侧制冷剂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泵、利用侧换热器、第二流路切换机构及所述中间换热器,供与一次侧制冷剂不同的二次侧制冷剂流通,
所述中间换热器具有传热部和第三流路切换机构,
所述传热部在制冷运转时以使一次侧制冷剂从二次侧制冷剂吸热的方式实施热交换,在制热运转时以使一次侧制冷剂向二次侧制冷剂散热的方式实施热交换,
所述第一流路切换机构以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在制冷运转时流向所述热源侧换热器的方式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一次侧制冷剂在所述制热运转时流向所述中间换热器的方式切换制冷剂流路,
所述第二流路切换机构切换流入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二次侧制冷剂的流通方向,
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在所述中间换热器中,使一次侧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在所述制冷运转时比所述制热运转时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由止回阀构成,
对应于流入所述中间换热器的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的各自的流入方向,通过所述止回阀切换一次侧制冷剂的流路截面积。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换热器具有多个所述传热部,
在所述制冷运转时,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使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并列地在所述各传热部中流通,
在所述制热运转时,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使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串行地在所述各传热部中流通。
12.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换热器至少具有1个以上的所述传热部,在所述传热部中,一次侧制冷剂及二次侧制冷剂各自的流通方向在所述制冷运转及所述制热运转中都是固定方向。
13.如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热运转时,将二次侧制冷剂流通的所述中间换热器的出入口温度差或所述利用侧换热器的出入口温度差的目标值设定得比所述制冷运转时的该目标值大。
14.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室外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具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流路切换机构、所述热源侧换热器及所述节流机构;
室内单元,所述室内单元具有所述利用侧换热器;
中继部,所述中继部具有所述中间换热器、所述泵、所述第二流路切换机构、所述第三流路切换机构及所述第四流路切换机构,
所述室内单元设置在空调对象空间,
所述室外单元及所述中继部设置在非空调对象空间,
一次侧制冷剂在所述室外单元及所述中继部之间流通,
二次侧制冷剂在所述室内单元及所述中继部之间流通。
15.如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室外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具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流路切换机构、所述热源侧换热器及所述节流机构;
室内单元,所述室内单元具有所述利用侧换热器;
中继部,所述中继部具有所述中间换热器、所述泵及所述第二流路切换机构,
所述室内单元设置在空调对象空间,
所述室外单元及所述中继部设置在非空调对象空间,
一次侧制冷剂在所述室外单元及所述中继部之间流通,
二次侧制冷剂在所述室内单元及所述中继部之间流通。
16.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次侧制冷剂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17.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次侧制冷剂的排出压力超过临界点。
18.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二次侧制冷剂是载冷剂、水、它们的混合液或水和具有防腐蚀效果的添加剂的混合液。
CN201280015015.4A 2011-03-28 2012-01-23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34435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0663 2011-03-28
JP2011-070663 2011-03-28
PCT/JP2012/000397 WO2012132172A1 (ja) 2011-03-28 2012-01-23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3556A true CN103443556A (zh) 2013-12-11
CN103443556B CN103443556B (zh) 2016-06-15

Family

ID=46929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5015.4A Active CN103443556B (zh) 2011-03-28 2012-01-23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41862B2 (zh)
EP (1) EP2693134B1 (zh)
JP (1) JP5709978B2 (zh)
CN (1) CN103443556B (zh)
WO (1) WO2012132172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5031A (zh) * 2016-04-21 2018-1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排热回收式空气调和装置
CN109357432A (zh) * 2018-10-15 2019-02-19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变频多联式空调机组
CN110030676A (zh) * 2019-04-28 2019-07-1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544445A (zh) * 2019-03-27 2021-10-22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
CN113614470A (zh) * 2019-04-09 2021-11-0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
CN113865013A (zh) * 2021-10-28 2021-12-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负荷调节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98540B1 (en) * 2014-01-23 2020-10-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apparatus
KR20160146885A (ko) * 2014-04-22 2016-12-21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조화 장치
KR101702737B1 (ko) 2015-01-15 2017-02-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KR102403512B1 (ko) * 2015-04-30 2022-05-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이에 적용되는 컨트롤 장치
GB2539036A (en) * 2015-06-04 2016-12-07 Micallef Chris Dual heat exchanger (condenser)
KR20210083047A (ko) * 2019-12-26 2021-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KR20210085443A (ko) * 2019-12-30 2021-07-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JP7350892B2 (ja) * 2020-01-09 2023-09-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20210098783A (ko) * 2020-02-03 2021-08-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14920A (ja) * 2002-04-19 2003-11-06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WO2009133640A1 (ja) * 2008-04-30 2009-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20100050675A1 (en) * 2007-03-27 2010-03-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system
WO2010050006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128557A1 (ja) * 2009-05-08 2010-11-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40418A (ja) * 2003-05-13 2004-12-02 Denso Corp 給湯空調装置
EP2476965B1 (en) * 2009-09-10 2018-10-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14920A (ja) * 2002-04-19 2003-11-06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US20100050675A1 (en) * 2007-03-27 2010-03-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system
WO2009133640A1 (ja) * 2008-04-30 2009-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050006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128557A1 (ja) * 2009-05-08 2010-11-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5031A (zh) * 2016-04-21 2018-1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排热回收式空气调和装置
CN109357432A (zh) * 2018-10-15 2019-02-19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变频多联式空调机组
CN113544445A (zh) * 2019-03-27 2021-10-22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
US11499727B2 (en) 2019-03-27 2022-11-15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3614470A (zh) * 2019-04-09 2021-11-0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
CN113614470B (zh) * 2019-04-09 2023-10-1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
CN110030676A (zh) * 2019-04-28 2019-07-1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865013A (zh) * 2021-10-28 2021-12-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负荷调节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09978B2 (ja) 2015-04-30
EP2693134A1 (en) 2014-02-05
EP2693134B1 (en) 2018-08-29
JPWO2012132172A1 (ja) 2014-07-24
US9441862B2 (en) 2016-09-13
EP2693134A4 (en) 2015-02-18
WO2012132172A1 (ja) 2012-10-04
CN103443556B (zh) 2016-06-15
US20140007607A1 (en) 201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3556B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8881548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9593872B2 (en) Heat pump
JP573033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9664397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reversible heat medium circuit
CN10259765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57841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9310086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1048695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595521B2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US9599378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541169A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supplying system
WO2011045976A1 (ja) 空調給湯システム
CN102483249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83250A (zh) 空调装置
EP2541170A1 (en)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supply system
WO201105203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597661B (zh) 空调装置
CN113439188B (zh) 空调装置
WO201203557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11117922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466065A (zh) 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