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4062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4062B
CN103324062B CN201310075033.8A CN201310075033A CN103324062B CN 103324062 B CN103324062 B CN 103324062B CN 201310075033 A CN201310075033 A CN 201310075033A CN 103324062 B CN103324062 B CN 1033240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image
mean diameter
toner image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50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4062A (zh
Inventor
三浦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D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Data Corp filed Critical Oki D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24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4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4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40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G03G15/6585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by using non-standard toners, e.g. transparent toner, gloss ad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当通过在介质上依次将第1调色剂像和第2调色剂像重叠并转印而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良好图像。作为解决手段,在纸P上依次将第1调色剂像和第2调色剂像重叠并转印而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上述第1调色剂像的形成中使用的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在上述第2调色剂像的形成中使用的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电子照片方式在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彩色电子照片打印机等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已知有使用分别由感光体、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等构成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来形成彩色图像的装置。例如,在串列(Tandem)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分别形成黑色(K)、黄色(Y)、品红色(M)、青色(C)的调色剂图像的4个图像形成单元排列配置,将由各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在中间转印带上进行1次转印,并且,调色剂图像被2次转印于对准在中间转印带上被1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位置而被提供来的纸张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9378号公报
此外,例如,在白色以外的颜色的介质上形成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往往使用白色调色剂作为用于掩盖该介质的颜色的衬底。此时,会发生用于作为衬底的白色调色剂与在其上重叠转印的彩色图像形成用的有色调色剂混合,而无法得到所期望颜色的彩色图像的情况。
如上述例子所示,在介质上依次将第1调色剂像和第2调色剂像重叠并转印从而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会发生形成第1调色剂像的调色剂与形成第2调色剂像的调色剂混合,而无法得到良好的图像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介质上依次将第1调色剂像和第2调色剂像重叠并转印从而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得到良好的图像。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在介质上依次将第1调色剂像和第2调色剂像重叠并转印,从而形成图像,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调色剂像的形成中使用的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在所述第2调色剂像的形成中使用的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
根据本发明,在介质上依次将第1调色剂像和第2调色剂像重叠并转印从而形成图像的情况下,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大于青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的情况下的转印情况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青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的情况下的转印情况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关于白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平均粒径7.0μm)的混合而导致的颜色变化与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结果的图。
图6是示出关于白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平均粒径6.8μm)的混合而导致的颜色变化与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结果的图。
图7是示出调色剂的粒度分布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转印情况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使用透明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0是示出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标号说明
1、2、3:图像形成装置,10K、10Y、10M、10C、10W、10T:打印机构,32:中间转印带,35:2次转印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图1和图2分别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图和框图。该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的装置。此处,图像形成装置1是将基于所输入的打印数据的图像在作为介质的纸上进行打印的打印机。
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与黑色(K)、黄色(Y)、品红色(M)、青色(C)、白色(W)这5种色对应的5个独立的处理单元(也称作图像形成部)即打印机构10K、10Y、10M、10C、10W。打印机构10K、10Y、10M、10C、10W分别形成黑色(K)、黄色(Y)、品红色(M)、青色(C)、白色(W)的调色剂图像,并沿着后述中间转印带32的输送方向配置。
打印机构10K包含作为像承载体的感光鼓11K、作为带电装置的带电辊12K、显影装置13K、作为消电装置的消电光源14K、调色剂盒15K等而构成。感光鼓11K是承载静电潜像的构件。带电辊12K使感光鼓11K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显影装置13K是通过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使在感光鼓11K的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的装置。此处,显影装置13K包含:显影辊16K,其使调色剂附着在感光鼓11K上的静电潜像上,形成调色剂像;显影刮板17K,其作为显影剂限制构件,在显影辊16K上形成调色剂的薄层;以及供给辊18K,其向显影辊16K提供调色剂。消电光源14K向感光鼓11K的转印后的表面照射光,对该表面进行消电。调色剂盒15K收纳黑色的调色剂,并向显影装置13K供给该调色剂。
作为曝光装置的LED头20K以与感光鼓11K相对的方式配置在打印机构10K的感光鼓11K的上方。LED头20K接收彩色图像信号中的黑色的图像信号的输入,并将基于该图像信号的光照射到感光鼓11K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具体而言,LED头20K具有LED阵列、驱动该LED阵列的驱动IC、安装了用于保存图像数据的寄存器组的基板以及对LED阵列的光进行聚光的自聚焦透镜阵列等,对应于图像信号,从LED阵列出射光。
与上述打印机构10K同样,打印机构10Y、10M、10C、10W分别包含感光鼓11Y、11M、11C、11W、带电辊12Y、12M、12C、12W、显影装置13Y、13M、13C、13W、消电光源14Y、14M、14C、14W、调色剂盒15Y、15M、15C、15W等而构成。显影装置13Y、13M、13C、13W分别包含显影辊16Y、16M、16C、16W、显影刮板17Y、17M、17C、17W以及供给辊18Y、18M、18C、18W。此外,对应打印机构10Y、10M、10C、10W,分别设置有LED头20Y、20M、20C、20W。LED头20Y、20M、20C、20W分别接收彩色图像信号中的黄色、品红色、青色、白色的图像信号的输入,并将基于该图像信号的光照射到感光鼓11Y、11M、11C、11W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使用聚酯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添加带电控制剂、脱模剂以及着色剂作为内部添加剂,添加硅作为外部添加剂,由粉碎法得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另外,各种调色剂不限于上述调色剂。例如,各调色剂不限于利用粉碎法得到的调色剂,也可以是利用重合法等得到的调色剂。
1次转印辊31K、31Y、31M、31C、31W分别以与感光鼓11K、11Y、11M、11C、11W相对的方式配置在打印机构10K、10Y、10M、10C、10W的下方。而且,在感光鼓11K、11Y、11M、11C、11W与1次转印辊31K、31Y、31M、31C、31W之间,可移动地配置有作为承载调色剂像的像承载体的中间转印带32。中间转印带32是表面平滑且形成为无缝隙的环状的带,例如由高阻抗的半导电性塑料薄膜构成。中间转印带32通过驱动辊33、从动辊34以及2次转印对向辊36,以预定的张力被拉伸架设。驱动辊33通过带电动机113(参照图2)的驱动而旋转,使中间转印带32沿箭头e方向输送。从动辊34被中间转印带32带动旋转。中间转印带32的上表面部架设在各打印机构10K、10Y、10M、10C、10W的感光鼓11K、11Y、11M、11C、11W与各1次转印辊31K、31Y、31M、31C、31W之间。中间转印带32被各1次转印辊31K、31Y、31M、31C、31W按压在各感光鼓11K、11Y、11M、11C、11W上,中间转印带32与各感光鼓11K、11Y、11M、11C、11W彼此接触,形成1次转印压印线(nip)。通过1次转印电压发生部124(参照图2)向各1次转印辊31K、31Y、31M、31C、31W施加预定的直流电压,由此,将各感光鼓11K、11Y、11M、11C、11W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
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向输送路径40(图1中由虚线图示)提供纸P的供纸机构50。该供纸机构50具有:纸收纳盒51;将在纸收纳盒51中收纳的纸P送出的跳动辊52;用于校正纸P的偏斜(倾斜地送出纸的状态)的夹送辊53;将来自跳动辊52的纸P向后述2次转印辊35送出的挡辊54;将纸P向2次转印辊35引导的导向部件55;以及供纸传感器56,其用于检测纸P已经到达夹送辊53与挡辊54之间。
在供纸机构50的纸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2次转印辊35。2次转印辊35隔着中间转印带32与2次转印对向辊36相对地配置。2次转印辊35由2次转印电动机115(参照图2)驱动旋转,2次转印对向辊36由2次转印辊35带动旋转。中间转印带32被2次转印辊35按压在2次转印对向辊36上,中间转印带32与2次转印辊35彼此接触,形成2次转印压印线。通过2次转印电压发生部125(参照图2)向2次转印辊35施加预定的直流电压,由此,将中间转印带32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P上。此外,对2次转印辊35设置有清洁刮板37。清洁刮板37由可挠性的橡胶材料或者塑料材料构成,可以将附着在2次转印辊35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刮落到废调色剂箱38中。
在2次转印辊35的纸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2次转印排出传感器41,导向部件42以及定影机构60。2次转印排出传感器41对纸P向2次转印辊35的缠绕或者来自中间转印带32的纸P的分离失败进行监视。导向部件42将通过了2次转印辊35的纸P引导向定影机构60。
定影机构60使在纸P上转印的调色剂像在纸P上定影,此处,包含加热辊61和对加热辊61进行加压的加压辊62等而构成。加热辊61被加热器电动机116(参照图2)驱动旋转,加压辊62由加热辊61带动旋转。加热辊61内部安装了由作为热源发挥作用的卤素灯构成的加热器63。加热辊61的表面附近配置有热敏电阻64,通过热敏电阻64监视加热辊61的温度。
在定影机构60的纸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定影排出传感器43,通过定影排出传感器43监视定影机构60中的卡纸或纸P缠绕到加热辊61上的情况。在该定影排出传感器43的纸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导向部件45,该导向部件45将纸P引导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壳体上部的叠式存储器44,完成打印的纸P被排出到叠式存储器44中。
在中间转印带32的侧面部配置有清洁刮板71,该清洁刮板71用于除去在2次转印中没有被转印到纸P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2上的2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该清洁刮板71隔着中间转印带32与清洁刮板对向辊72相对配置。清洁刮板71由可挠性的橡胶材料或塑料材料构成,其将在中间转印带32上残留的2次转印残留调色剂刮落到废调色剂箱73中。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电路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2中,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主机接口部101、命令/图像处理部102、LED头接口部103、机构控制部104以及高压控制部120。
主机接口部101是担当与未图示的主计算机的物理阶层的接口的部分,由连接器和通信用芯片构成。
命令/图像处理部102是进行对来自主计算机侧的命令的解释、以及图像数据的解释或向位图的展开的部分,由微处理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以及用于位图展开的的特别的硬件等构成,对图像形成装置1整体进行控制。
LED头接口部103由半定制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和RAM等构成,其对应各颜色的LED头20K、20Y、20M、20C、20W的接口,对来自命令/图像处理部102的展开到位图的图像数据进行加工。
机构控制部104是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发动机部的各部控制的机构部,其根据来自命令/图像处理部102的指令,一边观测来自供纸传感器56、2次转印排出传感器41、定影排出传感器43的输入,一边控制跳动辊电动机111、挡辊电动机(resist motor)112、带电动机113、感光鼓电动机114、2次转印电动机115、加热器电动机116、加热器63以及高压控制部120,进行打印***的机构部的控制和高压电源的控制。
跳动辊电动机111、档辊电动机112、带电动机113、感光鼓电动机114、2次转印电动机115以及加热器电动机116分别由用于使跳动辊52、挡辊54、驱动辊33、打印机构10K、10Y、10M、10C、10W、2次转印辊35以及加热辊61工作的电动机,以及驱动该电动机的驱动器构成。如前所述,加热器63是在加热辊61的中配置的卤素灯,在加热辊61的表面附近配置有热敏电阻64,机构控制部104根据来自热敏电阻64的输入,进行加热辊61的温度控制。
高压控制部120由微处理器或定制LSI构成,其根据来自机构控制部104的指示,对带电电压发生部121、供给电压发生部122、显影电压发生部123、1次转印电压发生部124以及2次转印电压发生部125进行控制。
带电电压发生部121根据来自高压控制部120的指示,生成或停止向带电辊11K、11Y、11M、11C、11W的带电电压。
供给电压发生部122根据来自高压控制部120的指示,生成或停止向供给辊18K、18Y、18M、18C、18W的供给电压。
显影电压发生部123根据来自高压控制部120的指示,生成或停止向显影辊16K、16Y、16M、16C、16W的显影电压。
1次转印电压发生部124根据来自高压控制部120的指示,生成或停止向1次转印辊31K、31Y、31M、31C、31W的1次转印电压。
2次转印电压发生部125根据来自高压控制部120的指示,生成或停止向2次转印辊35的2次转印电压。
[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经由主机接口部101接收到从主计算机送来的图像数据时,命令/图像处理部102向机构控制部104发出定影机构60的预热开始的指示,并且,进行图像数据的展开处理,针对各颜色生成每1页的位图数据。在从命令/图像处理部102取得预热开始的指示后,机构控制部104控制加热器电动机116,驱动加热辊61,一边观测热敏电阻64的输出信号一边控制加热器63的接通/断开(ON/OFF),进行定影温度的调整。当定影温度达到可以将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定影的预先设定的温度时,命令/图像处理部102开始打印动作。
机构控制部104通过命令/图像处理部102的控制,对带电动机113、感光鼓电动机114以及2次转印电动机115进行控制,并对驱动辊33、各打印机构10K、10Y、10M、10C、10W的各辊、以及2次转印辊35进行驱动。
同时,机构控制部104对高压控制部120进行指示,通过带电电压发生部121、供给电压发生部122以及显影电压发生部123向各打印机构10K、10Y、10M、10C、10W的各辊提供预先设定的高压偏置。
此处,对各打印机构10K、10Y、10M、10C、10W中的调色剂像的形成动作进行说明。此处,以黑色(K)的打印机构10K为代表进行说明。另外,黄色(Y)、品红色(M)、青色(C)、白色(W)与黑色(K)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当通过高压控制部120向各辊提供各高压偏置时,向带电辊12K提供-1100V的带电电压,由此,感光鼓11K的表面带电-600V。此外,向显影辊16K提供-200V的显影电压,向供给辊18K提供-250V的供给电压,在显影辊16K和供给辊18K的压印线区域附近,形成从显影辊16K朝向供给辊18K的方向的电场。从调色剂盒15K提供的黑色的调色剂被显影辊16K和供给辊18K强烈地摩擦而摩擦带电。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显影辊16K和供给辊18K的特性,设为调色剂被摩擦带电为负极性。带负极性电的调色剂由于受到从显影辊16K朝向供给辊18K的方向的电场的库仑力而附着在显影辊16K上。附着在显影辊16K上的调色剂随着显影辊16K的旋转被搬运到显影辊16K与显影刮板17K的接触部,通过显影刮板17K形成厚度均匀的调色剂层。调色剂层随着显影辊16K的旋转,被搬运到显影辊16K与感光鼓11K的压印线部。
另一方面,命令/图像处理部102将每1页的位图数据发送到LED头接口部103。LED头接口部103使与所发送的位图数据对应的LED头20K的LED闪烁,对带电-600V的感光鼓11K进行曝光,消电至-50V,向感光鼓11K写入静电潜像。
被写入到感光鼓11K表面的静电潜像随着感光鼓11K的旋转,到达感光鼓11K与显影辊16K的压印线区域。在显影辊16K与感光鼓11K之间,在消电至-50V的曝光部中形成从感光鼓11K朝向显影辊16K的方向的电场,在维持-600V而未被消电的非曝光部中形成相反方向的电场,因此,从显影辊16K上的带负极性电的调色剂层中仅向感光鼓11K的曝光部选择性地附着调色剂,将静电潜像作为调色剂像进行显影。
接着,对将在感光鼓11K、11Y、11M、11C、11W上被显影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的动作(以后,称作“1次转印”)、和将在中间转印带32上被1次转印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P的动作(以后,称作“2次转印”)进行说明。
在感光鼓11K、11Y、11M、11C、11W上显影的调色剂像依次到达该感光鼓与中间转印带32之间的1次转印压印线部。此时,机构控制部104配合感光鼓11K、11Y、11M、11C、11W上的调色剂像各自依次到达1次转印压印线部的时刻,向高压控制部120发出1次转印电压的生成的指示。高压控制部120根据该指示,通过1次转印电压发生部124向各1次转印辊31K、31Y、31M、31C、31W提供1次转印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1次转印电压设为+3000V。此时,在1次转印压印线部中,形成从转印辊31K、31Y、31M、31C、31W朝向感光鼓11K、11Y、11M、11C、11W的方向的电场,在感光鼓11K、11Y、11M、11C、11W上显影的负极性的调色剂像依次在中间转印带32上被1次转印。
在中间转印带32上被1次转印的调色剂像到达2次转印辊35与2次转印对向辊36的压印线部之前,机构控制部104驱动跳动辊电动机111,使跳动辊52旋转,将纸收纳盒51中的1张纸P送到夹送辊53与挡辊54之间。机构控制部104监视供纸传感器56的输出,当检测到纸P的前端到达夹送辊53与挡辊54之间时,使跳动辊电动机111停止。
此外,机构控制部104配合在中间转印带32上被1次转印的调色剂像到达2次转印辊35与2次转印对向辊36的2次转印压印线部的时刻,驱动档辊电动机112,将夹送辊53与挡辊54之间的纸P向导向部件55输送。纸P被导向部件55引导而到达2次转印压印线部。
同时,机构控制部104配合在中间转印带32上被1次转印的调色剂像达到2次转印压印线部的时刻,向高压控制部120发出2次转印电压的生成的指示。高压控制部120根据该指示,通过2次转印电压发生部125向2次转印辊35提供2次转印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2次转印电压设为+2500V。此时,在2次转印压印线部中,形成从2次转印辊35朝向2次转印对向辊36的方向的电场,在中间转印带32上被1次转印的负极性的调色剂像在作为介质的纸P上被2次转印。
通过中间转印带32将通过了2次转印辊35的纸P(即转印工序结束后的纸P)分离,向导向部件42输送,被导向部件42引导向定影机构60发送。此时,机构控制部104通过2次转印排出传感器41,对纸P向2次转印辊35的缠绕或从中间转印带32分离纸P的失败的情况进行监视。
当纸P到达定影机构60时,由已经达到可以定影的温度的加热辊61和与加热辊61压接的加压辊62挟持输送纸P,纸P上的调色剂被加热并溶融,调色剂像被定影到纸P上。
定影工序结束后的纸P被引导至导向部件45,通过未图示的排出辊向叠式存储器44排出。此时,机构控制部104通过定影排出传感器43,对定影机构60中的卡纸或纸P向加热辊61的缠绕的情况进行监视。
与定影工序同时地,在中间转印带32上残留的2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被清洁刮板71刮落至废调色剂箱73中。
以上,当全部的工序结束后,机构控制部104停止带电动机113、感光鼓电动机114以及2次转印电动机115,同时,向高压控制部120发出指示,停止从带电电压发生部121、供给电压发生部122以及显影电压发生部123向各打印机构10K、10Y、10M、10C、10W的各辊的高压偏置的供给。此外,机构控制部104停止加热器电动机116和加热器63,完成打印动作。
[调色剂]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进行说明。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作为介质的纸P上形成白色(白色)的调色剂像作为衬底,在该衬底上重叠黑色、黄色、品红色、青色中的至少1种调色剂像而形成彩色图像。即,由白色调色剂形成的白色的调色剂像是在介质(纸P)上作为衬底而形成的调色剂像,黑色、黄色、品红色以及青色的调色剂像是构成衬底上的彩色图像的调色剂像。特别是在白色以外的颜色的介质上形成彩色图像的情况下,使用白色调色剂作为用于掩盖该介质的颜色的衬底。
在上述结构中,当作为用于衬底的第1调色剂的白色调色剂,与作为用于在其上重叠形成彩色图像的第2调色剂的白色以外的有色调色剂(以后,称作“彩色调色剂”)混合时,无法得到所期望的颜色的彩色图像(即彩色图像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此处,使用图3对白色调色剂与彩色调色剂的混合进行说明。此处,对白色调色剂与彩色调色剂容易发生混合的条件,即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大于彩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假设彩色调色剂是青色调色剂。
如图3(a)所示,首先,在表面平滑且凹凸小的中间转印带32上,对作为用于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调色剂之一的青色调色剂Tc进行1次转印。并且,如图3(b)所示,将作为衬底的白色调色剂Tw与青色调色剂Tc重叠,进行1次转印。
接着,如图3(c)所示,在中间转印带32上被1次转印的青色调色剂Tc和白色调色剂Tw,在作为介质的纸P上被2次转印。此时,在纸P侧白色调色剂Tw被2次转印,在其上面青色调色剂Tc被2次转印。由此,白色调色剂Tw成为用于掩盖纸P的颜色的衬底,得到青色调色剂Tc的彩色图像。
但是,在该2次转印时,发生白色调色剂Tw与青色调色剂Tc的混合。当白色调色剂Tw的平均粒径大时,白色调色剂Tw之间的间隙也变大,如图3(c)中由虚线包围的区域A所示,青色调色剂Tc进入白色调色剂Tw的间隙,转印到白色调色剂Tw的下侧。此外,如图3(c)所示,纸P的表面具有因制造误差或纸的纤维等而产生的凹凸,平滑度低,例如,纸P的表面的凹凸大于作为像承载体的中间转印带32的表面的凹凸。在白色调色剂Tw的平均粒径大的情况下,无法通过白色调色剂Tw来填平该纸P的表面的凹凸,青色调色剂Tc被转印到凹凸的白色调色剂像上。此时,由于青色调色剂Tc容易被转印到凹部,而难以被转印到凸部,因此如图3(c)的箭头B所示,在凸部中白色调色剂Tw露出到表面。
这样,当白色调色剂Tw的平均粒径大于青色调色剂Tc的平均粒径时,青色调色剂Tc进入到白色调色剂Tw的间隙。该情况下,位于白色调色剂Tw下侧的青色调色剂Tc被白色调色剂Tw掩盖,因此无法得到所期望的浓度(浓度变淡),无法得到所期望的颜色的彩色图像。此外,当白色调色剂Tw的平均粒径大时,无法用白色调色剂Tw填平纸P表面的凹凸,青色调色剂Tc不能被均匀地转印,例如由于露出表面的白色调色剂Tw而使颜色变化,无法得到所期望的颜色的彩色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防止或减轻白色调色剂与在其上重叠的彩色调色剂的混合的观点,将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设为比彩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本实施方式中的平均粒径是显微镜法中由相当于投影面积圆的直径(与粒子的投影面积具有相同面积的圆的直径)表示的粒度分布中的中位径。
图4是示出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青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的情况下的转印情况的示意图。
如图4(a)、(b)所示,在中间转印带32上,青色调色剂Tc被1次转印,白色调色剂Tw与青色调色剂Tc重叠被1次转印。而且,如图4(c)所示,中间转印带32上的青色调色剂Tc和白色调色剂Tw在纸P上被2次转印。
在白色调色剂Tw的平均粒径小于青色调色剂Tc的平均粒径的情况下,由于白色调色剂之间的间隙小,因此能够抑制青色调色剂Tc进入白色调色剂Tw的间隙而转印到白色调色剂Tw的下侧。即,通过将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设为小于青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能够减轻白色调色剂与青色调色剂的混合。此外,如果减小白色调色剂Tw的平均粒径,则能够将作为介质的纸P的表面的凹凸填埋得比较平,能够比较均匀地将青色调色剂Tc2次转印。
此处,在图5中示出关于白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的混合引起的颜色变化(偏离所期望的颜色)与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结果。
在本实验中,使用平均粒径为7.0μm的青色调色剂和平均粒径为6.0、6.1、6.3、6.5、6.7、6.9、8.9、11.2μm的8种白色调色剂,对白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的混合引起的颜色变化进行了测定。此处,使用色差ΔE作为表示颜色变化的指标,分别针对平均粒径不同的8种白色调色剂如下所述测定了色差ΔE。通过分光测色计(KONICA MINOLTA公司制CM-2600d),对作为基准的、在白色纸上仅打印了青色调色剂的图像(30mm×25mm矩形的实心图像)的Lab值进行测定,并且对在白色纸上与白色调色剂上重叠打印青色调色剂的图像(30mm×25mm矩形的实心图像)的Lab值进行测定,对两测定值进行比较计算出色差ΔE。可以看出,色差ΔE越小,白色调色剂与青色调色剂的混合越少,颜色变化越小。在本实验中,分别针对8种白色调色剂,根据色差ΔE对颜色变化的级别进行了判定。具体而言,将ΔE>10判定为“非常差”,将5<ΔE≦10判定为“差”,将3<ΔE≦5判定为“较差”,将1<ΔE≦3判定为“好”,将ΔE≦1判定为“非常好”。在图5中,“××”表示“非常差”,“×”表示“差”,“△”表示“较差”,“○”表示“好”,“◎”表示“非常好”。“非常好”和“好”是通常(例如对一般用户来说)用目视观察基本无法分辨白色调色剂与青色调色剂的混合引起的颜色变化的级别。“非常差”和“差”是通常(例如对一般用户来说)用目视观察具有不能容忍的颜色变化的级别。“较差”是通常(例如对一般用户来说)具有用目视难以分辨但难以容忍的颜色变化的级别。
从图5的实验结果可知,当相对于青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7.0μm将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设为较小时,改善了混合引起的颜色变化的级别。当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为6.5μm以下时,混合引起的颜色变化的等级为“好”以上。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6.5μm相当于青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7.0μm的6.5/7.0=0.93≒0.95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彩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为6.9μm,预计±0.1μm的误差作为制造上的误差,误差上限的平均粒径为7.0μm,误差下限的平均粒径为6.8μm。
此处,在图6中示出关于误差下限的平均粒径6.8μm的青色调色剂中的、白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的混合引起的颜色变化与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结果。本实验除青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外,与对应于上述图5的实验同样。如图6所示,当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为6.3μm以下时,混合引起的颜色变化的等级为“好”以上。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6.3μm相当于青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6.8μm的6.3/6.8=0.93≒0.95倍。
关于青色以外的颜色即黑色、黄色以及品红色的调色剂,进行了与上述同样的实验,并得到与上述青色调色剂的情况同样的结果。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通过将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设为彩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的0.95倍以下,能够减轻白色调色剂与彩色调色剂的混合,得到所期望的颜色的图像。此外,在彩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为6.9+0.1μm的情况下,通过将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设为6.7μm以下(更优选6.5μm以下),或者在彩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为6.9-0.1μm的情况下,通过将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设为6.5μm以下(更优选6.3μm以下),能够减轻白色调色剂与彩色调色剂的混合,得到所期望的颜色的图像。另一方面,由于制作平均粒径小于6.0μm的小径的调色剂困难或者成本高,因此优选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为6.0μm以上。
根据填平纸P的表面的凹凸的观点,优选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纸P的表面的凹凸。纸P的表面的凹凸具体而言是JIS B0601:1994所规定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此外,优选白色调色剂像的厚度厚于彩色调色剂像的厚度。此外,优选白色调色剂像的厚度大于纸P的表面的凹凸。
[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1,得到下述(1)~(9)的效果。
(1)在通过在介质上依次将第1调色剂像(白色调色剂像)和第2调色剂像(白色以外的有色调色剂像)重叠并转印而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第1调色剂像的形成中使用的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在第2调色剂像的形成中使用的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因此,在通过在介质上依次将第1调色剂像和第2调色剂像重叠并转印而形成图像的情况下,能够减轻第1调色剂和第2调色剂的混合,得到良好的图像。
(2)第1调色剂像是作为图像的衬底而形成的调色剂像,第2调色剂像是构成图像的调色剂像。在本方式中,将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设为小于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由此,能够减轻用作衬底的第1调色剂与在其上重叠并转印的用于形成图像的第2调色剂的混合,能够抑制衬底用调色剂与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混合引起的颜色变化,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
(3)第1调色剂是白色调色剂,第2调色剂是白色以外的有色调色剂(彩色调色剂)。在本方式中,将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设为小于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由此,能够减轻白色调色剂与有色调色剂的混合,能够得到良好的彩色图像。例如,在白色以外的有色的介质上形成彩色图像的情况下,能够减轻用于掩盖该介质的颜色的作为衬底使用的白色调色剂与在其上重叠并转印的用于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调色剂的混合,能够得到良好的彩色图像。
(4)在一个方式中,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是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的0.95倍以下。根据本方式,能够适当地抑制第1调色剂与第2调色剂的混合。
(5)在一个方式中,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为6.0μm以上且6.7μm以下(更优选6.5μm以下)。根据本方式,在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为7.0μm或其以上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抑制第1调色剂与第2调色剂的混合。
(6)在一个方式中,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为6.0μm以上且6.5μm以下(更优选6.3μm以下)。根据本方式,在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为6.8μm或其以上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抑制第1调色剂与第2调色剂的混合。
(7)在一个方式中,第1调色剂像的厚度厚于第2调色剂像的厚度。根据本方式,可以通过第1调色剂填平介质的表面的凹凸,将第2调色剂均匀地转印。
(8)在一个方式中,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介质的表面的凹凸。根据本方式,可以通过第1调色剂填平介质的表面的凹凸,将第2调色剂均匀地转印。
(9)在一个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像承载体(具体而言为中间转印带);在像承载体上形成第2调色剂像的第2图像形成部(具体而言为打印机构10K、10Y、10M或10C);与在像承载体上形成的第2调色剂像重叠,形成第1调色剂像的第1图像形成部(具体而言为打印机构10W);以及将像承载体上的第1调色剂像和第2调色剂像转印到介质的转印部(具体而言为2次转印辊),像承载体的表面的凹凸大于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像承载体的表面的凹凸具体而言是JIS B0601:1994所规定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根据本方式,能够减轻在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的混合,得到良好的图像。
另外,像承载体(具体而言为中间转印带)可以构成为,其表面的凹凸小于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
实施方式2.
以下,对实施方式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白色的调色剂像的打印机构10W中使用的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不同,其他的部分同样。在以下说明中,针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分省略或简化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
图7是示出调色剂的粒度分布的示意图。以下,参照图7,对在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白色调色剂进行说明。
在图7(a)中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白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Dw1和彩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Dc。白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Dw1的峰值粒径(峰值位置)Pw1小于彩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Dc的峰值粒径Pc。例如,Pc=6.9μm,Pw1=6.5μm。另一方面,白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Dw1的形状与彩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Dc的形状大致相同。即,在图7(a)中,为了使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彩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使白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相对于彩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整体地向小粒径侧偏移,相对于彩色调色剂的粒径整体地减小白色调色剂的粒径。
在图7(b)中,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白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Dw2和彩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Dc。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比于彩色调色剂增加白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的小径侧(例如6.5μm以下)的比例,由此,使白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彩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具体而言,如图7(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调色剂的白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Dw2具有第1峰值Pw21和第2峰值Pw22,第1峰值Pw21的粒径与作为第2调色剂的彩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大致相同,第2峰值Pw22的粒径小于第1峰值的粒径Pw21。例如,Pw21=Pc=6.9μm,6.0μm<Pw22<6.5μm。例如,在具有与彩色调色剂同样的粒度分布的调色剂中,追加具有使白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整体地向小径侧偏移后的粒度分布的微粉调色剂,从而得到本实施方式的白色调色剂。
根据将作为介质的纸P的表面的凹凸填平的观点,优选第2峰值Pw22的粒径小于纸P的表面的凹凸。例如,优选白色调色剂包含相比于纸P的表面的凹凸小径的微粉调色剂。纸P的表面的凹凸具体而言是JIS B0601:1994所规定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2中的转印的情况的示意图。
如图8(a)、(b)所示,在中间转印带32上将青色调色剂Tc进行1次转印,并与青色调色剂Tc重叠对白色调色剂Tw进行1次转印。而且,如图8(c)、(d)所示,将中间转印带32上的青色调色剂Tc和白色调色剂Tw在纸P上进行2次转印。作为介质的纸P的表面的凹凸根据纸P的材料或制造方法而具有各种形状,在纸P上存在大的凹凸或小的凹凸。在图8(c)中示出在表面的凹凸比较小的纸P上对调色剂进行2次转印的情况,在图8(d)中示出在表面的凹凸比较大的纸P上对调色剂进行2次转印的情况。
如图8(c)、(d)所示,通过增加白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的小径侧的比例(例如追加微粉调色剂),能够更均匀地填充各种纸表面的凹凸,使在其上重叠的青色调色剂更均匀地被转印。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2,除上述(1)~(9)外,还可以得到下述(10)~(13)的效果。
(10)第1调色剂(白色调色剂)的粒度分布具有第1和第2峰值,第1峰值的粒径与第2调色剂(彩色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大致相同,第2峰值的粒径小于第1峰值的粒径。由此,可以针对具有各种凹凸的各种介质,减轻第1调色剂与第2调色剂的混合,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
(11)在一个方式中,第2峰值的粒径小于介质表面的凹凸。根据本方式,能够更均匀地填充介质表面的凹凸。例如,通过粒径比介质表面的凹凸小的微粉调色剂,能够对应表面凹凸小的介质。
(12)由于调色剂粒径越小制造成本越高,因此与图4(b)那样的粒度分布相比,图8(b)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粒度分布在成本方面是有利的。
(13)调色剂粒径越小,调色剂带电量(电荷Q/质量M的绝对值)越容易变高,当调色剂带电量高时,在转印处理中需要高的转印电压。因此,与图4(b)那样的粒度分布相比,图8(b)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粒度分布对转印是有利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对白色调色剂与彩色调色剂的组合进行了说明,但是,第1调色剂与第2调色剂的组合不限于上述情况,也可以是因两调色剂混合而发生图像不良的其他的组合。例如,第1调色剂像是构成图像的调色剂像,第2调色剂像是作为覆盖第1调色剂像的覆盖层而形成的调色剂像。在该情况下,例如,用于形成第1调色剂像的第1调色剂是有色调色剂,用于形成第2调色剂像的第2调色剂是透明调色剂。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使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能够抑制图像形成用调色剂与覆盖用调色剂的混合引起的图像不良。例如,在透明调色剂是使图像具有光泽的调色剂的情况下,能够使图像具有均匀的光泽。图9中概略地示出使用了透明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2的结构。该图像形成装置2基本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相同,但具有分别形成透明、黑色、黄色、品红色、青色的调色剂像的打印机构10T、10K、10Y、10M、10C。而且,形成透明调色剂像的打印机构10T相比于其他的打印机构10K、10Y、10M、10C,配置在中间转印带3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以便在纸P上的最上层形成透明调色剂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例示了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是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第1像承载体(例如感光鼓)上形成第1调色剂像的第1图像形成部(例如打印机构);在第2像承载体(例如感光鼓)上形成第2调色剂像的第2图像形成部(例如打印机构);将在第1像承载体上形成的第1调色剂像转印到介质上的第1转印部(例如转印辊);以及将在第2像承载体上形成的第2调色剂像转印到介质上的第2转印部(例如转印辊)。图10中概略地示出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结构。在图10中,对与图1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在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3中,在各打印机构10K、10Y、10M、10C、10W中形成的调色剂像不经由中间转印带,而是直接转印到由输送带90输送的作为介质的纸P上。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3中,为了将在打印机构10W中形成的调色剂像最先转印到纸P,因此打印机构10W相比于其他的打印机构10K、10Y、10M、10C,配置在纸输送方向上游侧。具体而言,在图10中,通过打印机构10W、10K、10Y、10M、10C在感光鼓11W、11K、11Y、11M、11C上形成调色剂像。输送带90接收从供纸机构50提供的纸P,将该纸P保持在表面上并沿箭头e方向输送。此时,通过转印辊31W、31K、31Y、31M、31C,感光鼓11W、11K、11Y、11M、11C上的调色剂像被依次转印到纸P上。然后,纸P在定影机构60中被定影处理后,通过导向部件45被排出到叠式存储器44。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例示了使用黑色(K)、黄色(Y)、品红色(M)、青色(C)4种颜色的彩色调色剂的结构,但是彩色调色剂的颜色数量不限于4种颜色,例如,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使用1种颜色(例如黑色)的彩色调色剂的单色打印机。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将第1调色剂像和第2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到介质上而形成图像,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调色剂像的形成中使用的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在所述第2调色剂像的形成中使用的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
所述第1调色剂的粒度分布具有第1峰值和第2峰值,所述第1峰值的粒径与所述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大致相同,所述第2峰值的粒径小于所述第1峰值的粒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调色剂像是作为所述图像的衬底形成的调色剂像,所述第2调色剂像是构成所述图像的调色剂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调色剂是白色调色剂,所述第2调色剂是白色以外的有色调色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调色剂像是构成所述图像的调色剂像,所述第2调色剂像是作为覆盖所述第1调色剂像的被覆层而形成的调色剂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调色剂是有色调色剂,所述第2调色剂是透明调色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是所述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的0.95倍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是6.0μm以上且6.5μ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调色剂像的厚度厚于所述第2调色剂像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小于所述介质的表面的凹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峰值的粒径小于所述介质的表面的凹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像承载体;
第2图像形成部,其在所述像承载体上形成所述第2调色剂像;
第1图像形成部,其与在所述像承载体上形成的所述第2调色剂像重叠地形成所述第1调色剂像;以及
转印部,其将所述像承载体上的所述第1调色剂像和所述第2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介质,
所述像承载体的表面的凹凸小于所述第1调色剂的平均粒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像承载体;
第2图像形成部,其在所述像承载体上形成所述第2调色剂像;
第1图像形成部,其与在所述像承载体上形成的所述第2调色剂像重叠地形成所述第1调色剂像;以及
转印部,其将所述像承载体上的所述第1调色剂像和所述第2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介质,
所述像承载体的表面的凹凸大于所述第2调色剂的平均粒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的表面的凹凸大于所述像承载体的表面的凹凸。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调色剂像的厚度大于所述介质的表面的凹凸。
CN201310075033.8A 2012-03-23 2013-03-08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240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7184A JP5613711B2 (ja) 2012-03-23 2012-03-23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67184 2012-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4062A CN103324062A (zh) 2013-09-25
CN103324062B true CN103324062B (zh) 2017-04-12

Family

ID=47891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503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24062B (zh) 2012-03-23 2013-03-0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95882B2 (zh)
EP (1) EP2642347A3 (zh)
JP (1) JP5613711B2 (zh)
CN (1) CN1033240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45963A (ja) * 2014-02-03 2015-08-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42156A (ja) * 2014-08-18 2016-03-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835968B2 (en) 2015-06-05 2017-12-05 Ui Technologies, Inc. Toner cartridge printer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ver printing and under printing
US9488932B1 (en) * 2015-06-05 2016-11-08 U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verting a toner cartridge printer to a white, clear, or fluorescent toner printer
US10310446B2 (en) 2015-06-05 2019-06-04 U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converting a toner cartridge printer to a sublimation toner printer
JP6757651B2 (ja) * 2016-11-21 2020-09-2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7003517B2 (ja) * 2017-09-15 2022-01-20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88326B2 (ja) * 2017-09-27 2022-01-05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77700B2 (ja) * 2018-03-22 2022-05-31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047675B2 (ja) * 2018-08-31 2022-04-05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67569A (ja) * 1988-04-19 1989-10-25 Minolta Camera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
CN1220416A (zh) * 1997-12-19 1999-06-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方法
JP2004151260A (ja) * 2002-10-29 2004-05-2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2843A (en) * 1990-02-15 1992-06-16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ing devices which use different size toner particles
US6887640B2 (en) * 2002-02-28 2005-05-03 Sukun Zhang Energy activated electrographic printing process
JPH08137183A (ja) * 1994-11-14 1996-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1144981A (ja) * 1997-07-25 1999-02-16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351347B2 (ja) * 1997-12-19 2002-11-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2000250255A (ja) * 1999-03-02 2000-09-14 Canon Inc 現像剤および該現像剤を使用する画像形成方法
JP3816298B2 (ja) * 2000-04-28 2006-08-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95622A (ja) * 2002-04-05 2003-10-15 Kyocer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33914A (ja) * 2003-02-03 2004-08-19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US7965961B2 (en) * 2007-07-13 2011-06-21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inting of raised multidmensional toner by electography
JP4697309B2 (ja) * 2009-01-16 2011-06-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セット、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39378A (ja) 2009-08-17 2011-02-24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436162B2 (ja) * 2009-11-19 2014-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1645B2 (ja) * 2010-01-27 2014-06-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白色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67569A (ja) * 1988-04-19 1989-10-25 Minolta Camera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
CN1220416A (zh) * 1997-12-19 1999-06-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方法
JP2004151260A (ja) * 2002-10-29 2004-05-2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95882B2 (en) 2015-03-31
JP5613711B2 (ja) 2014-10-29
JP2013200361A (ja) 2013-10-03
CN103324062A (zh) 2013-09-25
EP2642347A2 (en) 2013-09-25
US20130251411A1 (en) 2013-09-26
EP2642347A3 (en) 2017-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406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498122B2 (ja) 画像形成方法
US5937247A (en) Ghostless develop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48569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080061749A (ko) 투명토너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인쇄방법
EP2573624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211136A (zh) 使用透明调色剂的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
CN101211140A (zh) 使用透明调色剂的电照相成像装置及其打印方法
JP57859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080060071A (ko) 투명토너 및 백색토너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5163674B2 (ja) シート作成方法及びシート作成装置
JP3994688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06371303B (zh) 清洁装置和具有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61186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8169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121899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080060070A (ko)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인쇄방법
JP71549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54543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80633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4021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01978A (ja) 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2183817U (zh) 一种带有去除纸粉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3579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050105415A (ko)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인쇄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3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