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0924B - 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0924B
CN103290924B CN201310270017.4A CN201310270017A CN103290924B CN 103290924 B CN103290924 B CN 103290924B CN 201310270017 A CN201310270017 A CN 201310270017A CN 103290924 B CN103290924 B CN 1032909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struction
constructed
bars
wall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700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90924A (zh
Inventor
王巧利
薛永武
程华安
张英海
吴洁
王瑞良
姜良波
雷亚军
张鹏
王宏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egc No7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Shaan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ork 7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Is Built In Shaanxi
Shaan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ork 7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Is Built In Shaanxi, Shaan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Work 7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Is Built In Shaanxi
Priority to CN20131027001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909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90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09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90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09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所施工建筑为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一、桩基础施工,施工过程如下:钻孔灌注桩施工、桩头防水处理、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施工和基础底板施工;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由下至上分多个楼层对所施工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其中,对所施工建筑中任一个楼层的钢筋混凝土进行施工时,先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的承重结构进行浇筑施工,再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的楼板进行浇筑施工;三、砌体施工:待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对各楼层上的填充墙进行砌筑。本发明工艺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可操作性强、实现方便,并且施工效果好,在保证施工工期的同时,也能有效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框剪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
实际对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施工时,先进行地基基础施工,再进行框架结构施工,最后进行砌体施工。现如今,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虽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实际施工时,基桩桩头防水处理、现浇板混凝土标高控制等多个工序都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施工方法可遵循,因而实际施工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施工操作比较随意、不规范、工效低、施工质量不易保证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施工工期,而且对施工成型建筑结构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工艺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可操作性强、实现方便,并且施工效果好,在保证施工工期的同时,也能有效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所施工建筑为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所施工建筑由上至下分为多个楼层,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层之间通过一层楼板进行分隔,多层所述楼板均通过承重结构进行支撑,多个所述楼层的楼板和承重结构均浇筑为一体;所述框架结构中所述承重结构为承重框架,所述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所述承重结构为承重框架与剪力墙,所述承重框架由多道框架梁和对多道所述框架梁进行支撑的框架柱组成,所述框架梁、所述框架柱和所述剪力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桩基础施工,其施工过程如下:
步骤101、钻孔灌注桩施工:在预先开挖形成的基坑内施工多个钻孔灌注桩,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待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均施工完成后,在所述基坑的底部平铺一层混凝土垫层;本步骤中,施工完成的钻孔灌注桩的桩顶标高比其桩顶设计标高高h1,其中h1>50mm,所述钻孔灌注桩高出所述混凝土垫层的部分为桩头;
步骤102、桩头防水处理:对步骤101中施工完成的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的桩头分别进行防水处理,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桩头的防水处理方法均相同;对于任一个钻孔灌注桩的桩头进行防水处理时,过程如下:
步骤Ⅰ、桩顶混凝土凿除:将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的混凝土凿除并露出主筋,且凿除混凝土后当前所处理桩头的顶部标高比其桩顶设计标高高45mm~55mm;
步骤Ⅱ、防水材料涂刷:在当前所处理桩头的顶部和四周侧壁上以及当前所处理桩头四周侧的混凝土垫层上均均匀涂刷一层水泥基防水材料,其中当前所处理桩头四周侧的混凝土垫层上涂刷水泥基防水材料的宽度不小于200mm;
步骤Ⅲ、卷材防水层施工:在当前所处理桩头的四周侧壁上施工一道卷材防水层,所述卷材防水层顶部与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相平齐;
步骤Ⅳ、遇水膨胀止水圈安装:在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外露的各道主筋根部均安装一个遇水膨胀止水圈;
步骤Ⅴ、多次重复步骤Ⅰ至步骤Ⅳ,直至完成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桩头的防水处理过程;
步骤103、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施工:在步骤101中所述混凝土垫层上平铺一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的顶部标高低于当前所处理桩头的桩顶设计标高,并且步骤Ⅲ中所述卷材防水层的中下部埋设于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内;
步骤104、基础底板施工:在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和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上方施工基础底板,所述基础底板为钢筋混凝土板,所述基础底板与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浇筑为一体,且步骤Ⅰ中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外露的各道主筋均与所述基础底板内的底板钢筋笼紧固连接为一体;
步骤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在步骤104中施工完成的所述基础底板上,由下至上分多个楼层对所施工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并且各楼层的施工方法均相同;其中,对所施工建筑中任一个楼层的钢筋混凝土进行施工时,先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的承重结构进行浇筑施工,再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的楼板进行浇筑施工;
步骤104中所述基础底板和步骤二中所述楼板均为现浇板,并且所述基础底板和所述楼板的施工方法均相同;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之前,先布设一个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包括布设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成型模板内的四根标识钢筋和绑扎于四根标识钢筋上的两根标高控制线一,四根所述标识钢筋形成一个四边形标高控制区,四根所述标识钢筋分别布设在所述四边形标高控制区的四个顶点上,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分别布设在所述四边形标高控制区的两个对角线上;四根所述标识钢筋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四边形标高控制区的四个边长均不大于6m;四根所述标识钢筋上均设置有一个标高控制件,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与四根所述标识钢筋上所设置的标高控制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四根所述标识钢筋上所设置标高控制件的高度均大于所施工现浇板的混凝土设计标高;待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布设完成后,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且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过程中,根据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对当前所所施工现浇板的板面标高进行控制;
其中,对步骤104中所述基础底板进行施工时,四根所述标识钢筋均固定在所述底板钢筋笼上;对步骤二中所述楼板进行施工时,四根所述标识钢筋均固定在当前所施工楼板内所设置的楼板钢筋笼上或对当前所施工楼板进行支撑的承重框架内所设置的钢筋笼上;
步骤三、砌体施工:待步骤二中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对各楼层上的填充墙进行砌筑。
上述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步骤三中对所述填充墙进行砌筑过程中,当所施工填充墙与预先施工完成的混凝土结构件相连接时,还需对所施工填充墙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ⅰ、连接缝砂浆填塞:对所施工填充墙进行砌筑过程中,将所施工填充墙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连接缝用砂浆填塞密实,并形成砂浆填充缝;所施工填充墙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连接缝缝宽小于10mm;
步骤ⅱ、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施工:待所施工填充墙砌筑完成后,在砂浆填充缝的内外两侧分别抹聚合物砂浆并相应形成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和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
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和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的横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紧贴且其另一条直角边与砂浆填充缝的内侧壁紧贴,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紧贴且其另一条直角边与砂浆填充缝的外侧壁紧贴;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与砂浆填充缝紧贴的直角边长以及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与砂浆填充缝紧贴的直角边长均大于砂浆填充缝的缝宽;
步骤ⅲ、大面积抹灰施工:在所施工填充墙的内外侧壁上分别进行抹灰施工,并相应形成抹灰层一和抹灰层二;
步骤ⅳ、腻子层施工:在抹灰层一和抹灰层二外侧分别涂刮一层腻子,并相应形成腻子层一和腻子层二;
所述腻子层一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内侧壁相平齐,所述腻子层二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外侧壁相平齐;
步骤ⅴ、接缝处理:在腻子层一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内侧壁之间的连接缝外侧粘贴一道无纺布一,并在无纺布一外侧涂刮一层腻子;同时,在腻子层二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外侧壁之间的连接缝外侧粘贴一道无纺布二,并在无纺布二外侧涂刮一层腻子。
上述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步骤二中对所施工建筑的框架结构进行施工过程中,还需在所述框架结构中上下相邻两个已施工完成的楼板之间施工踏步楼梯;实际对所述踏步楼梯进行施工时,采用预先加工制成的楼梯踏步定型模板对所施工踏步楼梯进行定型;
所述楼梯踏步定型模板包括呈倾斜向布设的支撑框架、由下至上对支撑框架上部进行支撑且支撑高度可调整的上可调支撑件、由下至上对支撑框架下部进行支撑且支撑高度可调整的下可调支撑件和由上至下布设在支撑框架底部的多道踢板,所述支撑框架的倾斜角度与所施工踏步楼梯的倾斜角度相同,多道所述踢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多道所述踢板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道所述踢板的横向宽度与所施工踏步楼梯的宽度相同;多道所述踢板呈均匀布设,上下相邻两道所述踢板之间的水平间距与所述踏步的宽度相同,且上下相邻两道所述踢板之间的竖向间距与所述踏步的高度相同;所述支撑框架为钢质框架,多道所述踢板均为平直钢板,且每一道所述踢板均通过一根角钢紧固固定在支撑框架底部。
上述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是: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之前,还需先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上留置后浇带或施工缝;当前所施工现浇板内部设置有底层钢筋网和布设在底层钢筋网正上方的上层钢筋网;
其中,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上留置后浇带时,先在用于浇筑成型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底模板上布设两个侧模板一,两个所述侧模板一呈左右对称布设且二者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侧模板一之间的间距与需留置后浇带的宽度相同;两个所述侧模板一的布设位置与需留置后浇带的位置一致;两个所述侧模板一均与底模板呈垂直布设;
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上留置施工缝时,先在用于浇筑成型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底模板上布设一个侧模板二,所述侧模板二的布设位置与需留置施工缝的位置一致;所述侧模板二与底模板呈垂直布设;
所述侧模板一和侧模板二的底部均设置有对底层钢筋网进行保护的下层板,所述下层板平铺在底模板上,所述侧模板一和侧模板二均固定安装在下层板上,所述底层钢筋网支撑于所述下层板上;所述侧模板一和侧模板二的顶部安装有对上层钢筋网进行保护的上层板,所述上层钢筋网支撑于侧模板一或侧模板二上,所述上层板布设在上层钢筋网上方;所述侧模板一和侧模板二的顶部均开设有多个分别供上层钢筋网中各根横向钢筋一安装的钢筋安装槽一,所述侧模板一和侧模板二的底部均开设有多个分别供底层钢筋网中各根横向钢筋二安装的钢筋安装槽二。
上述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步骤二中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的承重框架进行浇筑施工时,对所述承重框架中所述框架柱与所述框架梁之间相交的梁柱节点核心区进行浇筑施工之前,先在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左右两侧分别布设一个钢板网,当前所施工梁柱节点核心区为立柱和横梁的相交区域;两个所述钢板网均布设在横梁内,两个所述钢板网均与横梁呈垂直布设,两个所述钢板网分别为布设在所施工梁柱节点核心区左侧的左钢板网和布设在梁柱节点核心区右侧的右钢板网,所述左钢板网与立柱左侧壁之间的间距且所述右钢板网与立柱右侧壁之间的间距其中h为梁柱节点核心区的竖向高度;所述横梁内设置有多道呈平行布设的横向受力钢筋,多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通过多道由左至右布设的横梁箍筋一紧固连接为一体,多道所述横梁箍筋一均布设在横梁内;所述横梁左侧设置有左横梁箍筋二,所述左钢板网紧固固定在左横梁箍筋二上,所述左横梁箍筋二与多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横梁右侧设置有右横梁箍筋二,所述右钢板网紧固固定在右横梁箍筋二上,所述右横梁箍筋二与多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左钢板网和所述右钢板的结构和尺寸均与所述横梁的横截面结构和尺寸一致。
上述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步骤二中所施工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还需对施工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结构件上预留的螺栓孔进行封堵,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为所述框架柱、所述承重墙或所述剪力墙;实际对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上预留的螺栓孔进行封堵时,先通过一个临时封堵件对需封堵螺栓孔的内端进行临时封堵,再由外至内向所述需封堵螺栓孔内填塞干硬性水泥砂浆并相应形成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之后在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外侧均匀涂刷一层水泥基防水涂料并相应形成防水涂层五,然后在防水涂层五外侧均匀涂刷一层防水砂浆并相应形成防水涂层六,所述需封堵螺栓孔为布设在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上的通孔;所述临时封堵件布设在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内侧;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的内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内表面相平齐,且防水涂层六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外表面相平齐;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外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其中d=20mm±5mm;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防水涂层五和防水涂层六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三者的横截面尺寸均与所述需封堵螺栓孔的横截面尺寸相同。
上述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步骤二中对所施工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过程中,对位于放置配电箱的洞口上方的过梁进行浇筑施工之前,先在浇筑成型所施工过梁的底模上开设多个电管安装口;
所述过梁为钢筋混凝土过梁,所述钢筋混凝土过梁的左右两端分别支撑于左侧支撑墙和右侧支撑墙上,且所述洞口位于左侧支撑墙和右侧支撑墙之间;所述配电箱的箱体顶部设置有多个供电缆穿入的穿线孔;所述左侧支撑墙和右侧支撑墙均为剪力墙;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的数量与多个所述穿线孔的数量相同,且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的布设位置与多个所述穿线孔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穿线孔的正上方;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上均安装有一个供电缆穿过的预埋穿线管,所述预埋穿线管底端伸出所述底模的长度不小于30mm,且预埋穿线管顶端伸出所述成型模板外侧;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均为圆柱形安装口且其尺寸均相同,且所述电管安装口的口径不小于预埋穿线管的外径。
上述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所述侧模板一外侧设置有模板限位固定件一;所述侧模板二外侧设置有模板限位固定件二;
所述模板限位固定件一为通过紧固钉固定在底模板上的方木条一,所述方木条一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一呈平行布设,且方木条一的内侧壁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一的内侧壁紧靠,所述方木条一的高度大于所述下层板的厚度;
所述模板限位固定件二包括通过所述紧固钉固定在底模板上的方木条二和多道由前至后对方木条二进行限位固定且呈倾斜向布设的方木条三,所述方木条二的上表面高度高于下层板的上表面高度,所述方木条二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二呈平行布设,且方木条二的内侧壁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二的内侧壁紧靠,所述方木条三的底部支顶在底模板上,所述方木条三的上部固定在所限位侧模板二上所安装的上层板上。
上述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所述左钢板网通过多道由上至下布设的附加固定钢筋一固定在左横梁箍筋二上,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均呈水平向布设,且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均与所述横梁呈垂直布设;所述右钢板网通过多道由上至下布设的附加固定钢筋二固定在右横梁箍筋二上,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均呈水平向布设,且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均与所述横梁呈垂直布设。
上述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是:步骤Ⅰ中将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的混凝土凿除时,先在当前所处理桩头的桩顶设计标高以上45mm~55mm处弹出切割控制线,再用切割机沿切割控制线处切一圈且切割最深处距主筋的距离为8mm~12mm;之后用电锤剥离出切割控制线上方的主筋,并用风镐破除切割控制线上方的桩芯混凝土,桩顶凿修平整;步骤Ⅱ中所述水泥基防水材料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步骤二中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成型模板内所设置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对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进行布设时,先将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板面设计标高上方D的标高线引测到四根所述标识钢筋上,并将所述标高控制件布设在引测的标高线上;之后,在四根所述标识钢筋上绑扎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处于绷直状态,且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与四根所述标识钢筋上所设置的标高控制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对当前所施工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所处水平面向下量Xmm便为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板面设计标高,其中D=45mm~55m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可操作性强、实现方便,施工效果好,在保证施工工期的同时,能有效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2、所采用的桩头防水处理方法简单、设计合理、操作简易且实现方便、投入成本较低,施工质量易于保证且施工效果好,同时裁桩头长度较短,大幅度减少了材料浪费现象,并且桩头处理效果非常好,能有效解决现有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头防水处理方法存在的操作不便、裁桩长度较大、材料浪费较为严重、费时费力、桩头防水处理效果较差等问题。
3、所采用的楼梯踏步定型模板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加工制作方便,取材简便且结实耐用、投入成本较低。实际使用时,不仅安装及拆卸简便,实现方便,并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成型效果规整顺直,结实耐用,能简便、快速且高质量地完成楼梯踏板的定型,能有效解决现有楼梯踏步定型模板存在的结构复杂、拆装不便、定型效果较差等问题。
4、现浇板后浇带与施工缝留置方法简单、设计合理,投入施工成本较低,操作简易且实现方便,同时后浇带与施工缝留置施工质量易于保证且施工效果好,侧模板一与侧模板二的安装位置准确且固定牢固,并且能对底层和上层钢筋网进行有效保护,因而能有效保证现浇板上所留置后浇带及施工缝的施工质量,并且工效高。综上,本发明所采用的现浇板后浇带与施工缝留置方法不仅能有效保证施工工期,而且能有效保证现浇板上所留置后浇带及施工缝的施工质量。
5、所采用的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浇筑施工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投入施工成本较低,施工方法简单、操作简易且实现方便。同时,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易于保证且施工效果好,钢板网固定牢固,实际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先浇筑梁柱节点核心区内的混凝土,且待梁柱节点核心区内所浇筑混凝土初凝前再浇筑横梁内混凝土,能有效保证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浇筑质量,并且工效高,能有效保证施工工期,尤其对于立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横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之间相差大于一级的施工项目来说,本发明所采用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表现得更为明显,能有效保证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浇筑质量。
6、所采用的现浇板螺栓孔封堵施工方法简单、操作简易且实现方便、投入施工成本较低,封堵质量易于保证且封堵效果好,封堵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效果和隔音效果均较好。
7、所采用的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投入成本较低,实际使用时,安装布设方便、操作简易且实现方便。并且,标高控制误差小且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准确且快速完成现浇板的混凝土标高控制过程,有效保证现浇板的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工期不延误。
8、对填充墙与混凝土结构件连接处的施工处理方法简单、操作简易且实现方便、投入施工成本较低,并且施工质量易于保证且填充墙与混凝土墙交界处理效果好,交界处结合能力强且不易出现裂缝。
9、所采用的混凝土过梁穿电管施工方法简单、操作简易且实现方便、投入施工成本较低,并且施工效果好,当有电管穿过过梁时,采用现浇过梁内直接预埋电管或预制过梁内预埋套管的方式,不仅施工效率大幅提高,而且能有效保证管线的布设位置,所穿电管的布设位置准确,能确保各电缆垂直进入配电箱,因而所采用的混凝土过梁穿电管施工方法能简便、快速且高质量完成过梁穿电管施工过程,并且能有效保证管线的布设位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工艺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可操作性强、实现方便,并且施工效果好,在保证施工工期的同时,也能有效保证建筑施工质量,能有效解决现有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存在的施工操作比较随意、不规范、工效低、施工质量不易保证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施工工期,而且对施工成型建筑结构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框图。
图1-1为本发明进行桩头防水处理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填充墙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连接处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3-2为图3-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1为本发明楼梯踏步定型模板除踏板外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图4-1的左视图。
图4-3为本发明楼梯踏步定型模板中踏步定型钢板与支撑框架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5-1为本发明进行现浇板后浇带留置施工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5-2为图5-1的A-A剖视图。
图5-3为本发明进行现浇板施工缝留置施工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6-1为本发明进行梁柱节点混凝土浇筑施工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7-1为本发明对混凝土结构件上预留螺栓孔进行封堵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8-1为本发明在混凝土过梁中穿电管施工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被处理灌注桩;             1-2—混凝土垫层;        1-3—防水涂层一;
1-4—防水涂层二;               1-5—卷材防水层;        1-6—防水涂层三;
1-7—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1-8—遇水膨胀止水圈;
1-10—防水涂层四;              1-11—主筋;             1-12—嵌缝;
2-1—标识钢筋;                2-2—标高控制线一;
2-3—四边形钢筋支架;          2-4—标高控制线二;       3-1—填充墙;
3-2—混凝土墙;                3-3—砂浆填充缝;
3-41—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
3-42—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
3-51—弹性腻子填塞层一;       3-52—弹性腻子填塞层二;
3-61—无纺布一;               3-62—无纺布二;
3-71—弹性腻子涂层一;         3-72—弹性腻子涂层二;
3-81—内抹灰层一;             3-82—腻子层一;          3-91—外抹灰层一;
3-92—腻子层二;               4-1—支撑框架;           4-11—纵向支杆;
4-12—上横向支杆;             4-13—下横向支杆;        4-2—踢板;
4-3—角钢;                    4-4—支撑螺母;           4-5—吊环;
5-1—底模板;                  5-2—侧模板;             5-3—底层钢筋网;
5-31—横向钢筋二;             5-4—上层钢筋网;         5-41—横向钢筋一;
5-5—下层板;                  5-6—上层板;             5-7—横向加固件;
5-81—方木条一;               5-82—方木条二;          5-83—方木条三;
5-84—木垫板;                 5-9—钢筋安装槽一;       5-10—钢筋安装槽二;
5-11—水平支撑件;             6-1—钢板网;             6-2—立柱;
6-21—立柱受力钢筋;           6-22—立柱箍筋;          6-3—横梁;
6-31—横向受力钢筋;           6-32—横梁箍筋一;        6-33—左横梁箍筋二;
6-34—右横梁箍筋二;           6-4—梁柱节点核心区;
6-51—附加固定钢筋一;         6-52—附加固定钢筋二;
7-1—墙体;                    7-3—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
7-4—防水涂层五;              7-5—防水涂层六;
8-1—钢筋混凝土过梁;          8-2—洞口;               8-3—左侧支撑墙;
8-4—右侧支撑墙;              8-5—预埋穿线管;         8-6—电管套管;
9—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所施工建筑为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所施工建筑由上至下分为多个楼层,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层之间通过一层楼板进行分隔,多层所述楼板均通过承重结构进行支撑,多个所述楼层的楼板和承重结构均浇筑为一体;所述框架结构中所述承重结构为承重框架,所述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所述承重结构为承重框架与剪力墙,所述承重框架由多道框架梁和对多道所述框架梁进行支撑的框架柱组成,所述框架梁、所述框架柱和所述剪力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桩基础施工,其施工过程如下:
步骤101、钻孔灌注桩施工:在预先开挖形成的基坑内施工多个钻孔灌注桩1-1,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待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均施工完成后,在所述基坑的底部平铺一层混凝土垫层1-2;本步骤中,施工完成的钻孔灌注桩1-1的桩顶标高比其桩顶设计标高高h1,其中h1>50mm,所述钻孔灌注桩1-1高出所述混凝土垫层1-2的部分为桩头,详见图1-1。
步骤102、桩头防水处理:对步骤101中施工完成的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的桩头分别进行防水处理,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桩头的防水处理方法均相同;对于任一个钻孔灌注桩1-1的桩头进行防水处理时,过程如下:
步骤Ⅰ、桩顶混凝土凿除:将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的混凝土凿除并露出主筋1-11,且凿除混凝土后当前所处理桩头的顶部标高比其桩顶设计标高高45mm~55mm;
步骤Ⅱ、防水材料涂刷:在当前所处理桩头的顶部和四周侧壁上以及当前所处理桩头四周侧的混凝土垫层1-2上均均匀涂刷一层水泥基防水材料,其中当前所处理桩头四周侧的混凝土垫层1-2上涂刷水泥基防水材料的宽度不小于200mm;
步骤Ⅲ、卷材防水层施工:在当前所处理桩头的四周侧壁上施工一道卷材防水层1-5,所述卷材防水层1-5顶部与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相平齐;
步骤Ⅳ、遇水膨胀止水圈安装:在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外露的各道主筋1-11根部均安装一个遇水膨胀止水圈1-8;
步骤Ⅴ、多次重复步骤Ⅰ至步骤Ⅳ,直至完成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桩头的防水处理过程。
步骤103、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施工:在步骤101中所述混凝土垫层1-2上平铺一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的顶部标高低于当前所处理桩头的桩顶设计标高,并且步骤Ⅲ中所述卷材防水层1-5的中下部埋设于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内。
步骤104、基础底板施工:在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和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上方施工基础底板,所述基础底板为钢筋混凝土板,所述基础底板与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浇筑为一体,且步骤Ⅰ中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外露的各道主筋1-11均与所述基础底板内的底板钢筋笼紧固连接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步骤Ⅱ中所述水泥基防水材料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实际施工时,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水泥基防水材料。
本实施例中,步骤Ⅰ中凿除混凝土后当前所处理桩头的顶部标高比其桩顶设计标高高50mm。实际施工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凿除混凝土后当前所处理桩头的顶部标高比其桩顶设计标高高出的高度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Ⅱ中防水材料涂刷完成后,均匀涂刷在当前所处理桩头四周侧混凝土垫层1-2上的防水材料形成防水涂层一1-3,均匀涂刷在当前所处理桩头四周侧壁上的防水材料形成防水涂层二1-4,均匀涂刷在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的防水材料形成防水涂层三1-6,所述防水涂层一1-3、防水涂层二1-4和防水涂层三1-6紧密连接为一体。
步骤Ⅲ中所述卷材防水层1-5的底部高度高于防水涂层一1-3的顶部高度,所述卷材防水层1-5的中下部浇筑于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7内。
本实施例中,步骤Ⅰ中所述钻孔灌注桩1-1内部所设置的桩身钢筋笼包括多道呈竖直向布设的主筋1-11和多根由上至下布设且将多道所述主筋1-11连接为一体的横向钢筋,步骤Ⅳ中所述遇水膨胀止水圈1-8布设在所述防水涂层三1-6上。
本实施例中,步骤Ⅰ中所述钻孔灌注桩1-1的横截面为圆形,且所述防水涂层一1-3的形状为圆环形,所述防水涂层一1-3的宽度不小于200mm。
步骤Ⅲ中所述卷材防水层1-5与当前所处理桩头的四周侧壁之间通过防水油膏进行密封。步骤Ⅲ中所述卷材防水层1-5的收口严密。所述卷材防水层1-5为步骤104中所述基础底板的防水层。
步骤Ⅲ中所述卷材防水层1-5与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之间的连接缝通过防水油膏进行密封,并相应在卷材防水层1-5与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之间的连接缝上形成多道内部涂有防水油膏的嵌缝1-12。
步骤103中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施工完成后,还需在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上均匀涂刷一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并相应形成防水涂层四1-10。
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垫层1-2布设在所述基坑内夯实后的土体上方。
本实施例中,步骤Ⅰ中将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的混凝土凿除时,先在当前所处理桩头的桩顶设计标高以上45mm~55mm处弹出切割控制线,再用切割机沿切割控制线处切一圈且切割最深处距主筋1-11的距离为8mm~12mm;之后用电锤剥离出切割控制线上方的主筋1-11,并用风镐破除切割控制线上方的桩芯混凝土,桩顶凿修平整。
实际施工时,采用錾子将当前所处理桩头的桩顶凿修平整。
步骤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在步骤104中施工完成的所述基础底板上,由下至上分多个楼层对所施工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并且各楼层的施工方法均相同;其中,对所施工建筑中任一个楼层的钢筋混凝土进行施工时,先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的承重结构进行浇筑施工,再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的楼板进行浇筑施工。
步骤104中所述基础底板和步骤二中所述楼板均为现浇板,并且所述基础底板和所述楼板的施工方法均相同;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之前,先布设一个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结合图2-1,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包括布设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成型模板内的四根标识钢筋2-1和绑扎于四根标识钢筋2-1上的两根标高控制线一2-2,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形成一个四边形标高控制区,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分别布设在所述四边形标高控制区的四个顶点上,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分别布设在所述四边形标高控制区的两个对角线上。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四边形标高控制区的四个边长均不大于6m。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均设置有一个标高控制件,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与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所设置的标高控制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所设置标高控制件的高度均大于所施工现浇板的混凝土设计标高。待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布设完成后,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且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过程中,根据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对当前所所施工现浇板的板面标高进行控制。
其中,对步骤104中所述基础底板进行施工时,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均固定在所述底板钢筋笼上;对步骤二中所述楼板进行施工时,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均固定在当前所施工楼板内所设置的楼板钢筋笼上或对当前所施工楼板进行支撑的承重框架内所设置的钢筋笼上。
实际施工时,对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进行布设时,先将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板面设计标高上方D的标高线引测到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并将所述标高控制件布设在引测的标高线上;之后,在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绑扎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处于绷直状态,且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与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所设置的标高控制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对当前所施工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所处水平面向下量Xmm便为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板面设计标高,其中D=45mm~55mm。
本实施例中,D=50m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D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还包括四边形钢筋支架2-3,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分别固定在四边形钢筋支架2-3的四个顶点上。
同时,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还包括四根分别绑扎在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中相邻两根所述标识钢筋2-1之间的标高控制线二2-4,四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二2-4组成一个四边形标高控制线。
本实施例中,所述四边形标高控制区为矩形标高控制区。相应地,所述四边形钢筋支架2-3为矩形支架,所述四边形标高控制线为矩形标高控制线,且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为所述矩形标高控制线的两个对角线。
本实施例中,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成型模板内所设置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实际施工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成型模板内所设置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的数量及各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的布设位置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的顶部高度均相同。
实际施工时,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的长度均为0.7m~0.8m。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所设置标高控制件的高度均比所施工现浇板的混凝土设计标高高Δh,其中Δh=50cm±0.5cm。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的直径均相同,且四根所述标识钢筋1的直径均为Φ12mm±2mm。
本实施例中,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的长度均为1m,并且Δh=50cm,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的直径均为Φ12mm。
具体施工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的长度、直径和Δh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标高控制件为油漆涂层,具体为红色油漆涂层。
实际对所施工建筑进行施工时,先引测标高到当前所施工的楼层,并将所施工现浇板上表面上方的50cm标高线引测到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并用涂刷红色油漆进行标识,相应形成所述标高控制件,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中相邻两根所述标识钢筋2-1之间的间距不大于6m;所施工现浇板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按照所述标高控制件的控制标高,在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拉纵横交叉水平控制线(即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线应拉紧绷直,下量50cm即为所施工现浇板的板面标高,之后用刮杠刮平。另外,还可在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中相邻两根所述标识钢筋1之间拉标高控制线二2-4。
步骤三、砌体施工:待步骤二中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对各楼层上的填充墙3-1进行砌筑。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1和图3-2,步骤三中对所述填充墙3-1进行砌筑过程中,当所施工填充墙3-1与预先施工完成的混凝土结构件相连接时,还需对所施工填充墙3-1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ⅰ、连接缝砂浆填塞:对所施工填充墙3-1进行砌筑过程中,将所施工填充墙3-1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连接缝用砂浆填塞密实,并形成砂浆填充缝3-3;所施工填充墙3-1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连接缝缝宽小于10mm。
步骤ⅱ、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施工:待所施工填充墙3-1砌筑完成后,在砂浆填充缝3-3的内外两侧分别抹聚合物砂浆并相应形成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和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
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和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的横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紧贴且其另一条直角边与砂浆填充缝3-3的内侧壁紧贴,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紧贴且其另一条直角边与砂浆填充缝3-3的外侧壁紧贴;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与砂浆填充缝3-3紧贴的直角边长以及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与砂浆填充缝3-3紧贴的直角边长均大于砂浆填充缝3-3的缝宽。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布设在砂浆填充缝3-3的内侧壁外侧,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布设在砂浆填充缝3-3的外侧壁外侧。
步骤ⅲ、大面积抹灰施工:在所施工填充墙3-1的内外侧壁上分别进行抹灰施工,并相应形成抹灰层一3-81和抹灰层二3-82。
步骤ⅳ、腻子层施工:在抹灰层一3-81和抹灰层二3-82外侧分别涂刮一层腻子,并相应形成腻子层一3-91和腻子层二3-92。
所述腻子层一3-91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内侧壁相平齐,所述腻子层二3-92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外侧壁相平齐;
步骤ⅴ、接缝处理:在腻子层一3-91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内侧壁之间的连接缝外侧粘贴一道无纺布一3-61,并在无纺布一3-61外侧涂刮一层腻子;同时,在腻子层二3-92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外侧壁之间的连接缝外侧粘贴一道无纺布二3-62,并在无纺布二3-62外侧涂刮一层腻子。
本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紧贴的直角边边长大于抹灰层一3-81的层厚,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与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紧贴的直角边边长大于抹灰层二3-82的层厚;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与腻子层一3-91和腻子层二3-92之间的连接缝内均填塞有弹性腻子。其中,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与腻子层一3-91之间所填塞的弹性腻子形成弹性腻子填塞层一3-51,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与腻子层二3-92之间所填塞的弹性腻子形成弹性腻子填塞层二3-52。所述无纺布一3-61外侧所涂刮的腻子形成弹性腻子涂层一3-71,所述无纺布二3-62外侧所涂刮的腻子形成弹性腻子涂层二3-72。
本实施例中,步骤ⅳ中和步骤ⅴ中所涂刮的腻子均为弹性腻子。
本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和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的横截面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其直角边长均为10mm~15mm。
实际施工过程中,步骤ⅰ中对所施工填充墙3-1进行砌筑前,先将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与所施工填充墙3-1的接触面用界面剂甩浆形成毛面。
实际施工时,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为所述框架柱、所述承重墙或所述剪力墙。本实施例中,所施工填充墙3-1为布设在相邻两个所述框架柱之间的砖砌墙,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为混凝土墙3-2。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和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布设在填充墙3-1与混凝土墙3-2之间的接茬部位。
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填充墙3-1进行砌筑前,先在混凝土墙3-2的接触面上用界面剂甩浆形成毛面,砌筑过程中填充墙3-1与混凝土墙3-2之间的接缝处用砂浆填塞密实,并形成砂浆填充缝3-3;大面积抹灰前,在填充墙3-1与混凝土墙3-2之间的连接处抹聚合物砂浆并相应形成直角边为10mm~15mm的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和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大面积抹灰后,在混凝土墙3-2与填充墙3-1的接缝处,用抹子拉3mm~5mm深缝隙,并用弹性腻子填塞,相应形成弹性腻子填塞层一3-51和弹性腻子填塞层二3-52;之后,在混凝土墙3-2与腻子层一3-91和腻子层二3-92之间的接缝处,用白乳胶贴200mm宽的无纺布;最后,在无纺布上刮一层弹性腻子,并相应形成弹性腻子涂层一3-71和弹性腻子涂层二3-72。
实际施工时,通过白乳胶对无纺布一3-61和无纺布二3-62进行贴装。
所述无纺布一3-61和无纺布二3-62的宽度均大于15cm。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纺布一3-61和无纺布二3-62的宽度均为20cm。具体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无纺布一3-61和无纺布二3-62的宽度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纺布一3-61和无纺布二3-62呈对称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腻子填塞层一3-51和弹性腻子填塞层二3-52的层厚均为3mm~5mm。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对所施工建筑的框架结构进行施工过程中,还需在所述框架结构中上下相邻两个已施工完成的楼板之间施工踏步楼梯;实际对所述踏步楼梯进行施工时,采用预先加工制成的楼梯踏步定型模板对所施工踏步楼梯进行定型。
结合图4-1、图4-2和图4-3,所述楼梯踏步定型模板包括呈倾斜向布设的支撑框架4-1、由下至上对支撑框架4-1上部进行支撑且支撑高度可调整的上可调支撑件、由下至上对支撑框架4-1下部进行支撑且支撑高度可调整的下可调支撑件和由上至下布设在支撑框架4-1底部的多道踢板4-2,所述支撑框架4-1的倾斜角度与所施工踏步楼梯的倾斜角度相同,多道所述踢板4-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多道所述踢板4-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道所述踢板4-2的横向宽度与所施工踏步楼梯的宽度相同。多道所述踢板4-2呈均匀布设,上下相邻两道所述踢板4-2之间的水平间距与所述踏步的宽度相同,且上下相邻两道所述踢板4-2之间的竖向间距与所述踏步的高度相同;所述支撑框架4-1为钢质框架,多道所述踢板4-2均为平直钢板,且每一道所述踢板4-2均通过一根角钢4-3紧固固定在支撑框架4-1底部。
本实施例中,上下相邻两道所述踢板4-2之间连接有一道踏板9,所述踏板9呈水平向布设,多道所述踏板9的数量与所施工踏步楼梯上所设置踏步的级数相同。多道所述踏板9均为平直钢板,并且多道所述踢板4-2和多道所述踏板9连接组成踏步定型钢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4-1包括两道呈平行布设的纵向支杆4-11、一道布设在两道所述纵向支杆4-11上端部之间的上横向支杆4-12和一道布设在两道所述纵向支杆4-11下端部之间的下横向支杆4-13,所述上可调支撑件安装在上横向支杆4-12上,且所述下可调支撑件安装在下横向支杆4-13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可调支撑件和所述下可调支撑件均包括两个支撑螺母4-4。
实际使用时,所述上可调支撑件和所述下可调支撑件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支撑件。
本实施例中,两道所述纵向支杆4-11均为工字钢。所述上横向支杆4-12和下横向支杆4-13均为槽钢。
实际加工时,所述上可调支撑件和所述下可调支撑件分别焊接固定在上横向支杆4-12和下横向支杆4-13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平直钢板的板厚为6mm~8mm。实际加工时,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平直钢板的板厚进行相应调整。
两道所述纵向支杆4-11分别为左侧纵向支杆和布设在所述左侧纵向支杆右侧的右侧纵向支杆,所述左侧纵向支杆与多道所述踢板4-2左端部之间的间距均为200mm~300mm,且所述右侧纵向支杆与多道所述踢板4-2右端部之间的间距均为200mm~300mm。
本实施例中,两道所述纵向支杆4-11的上下部均设置有吊环4-5。实际加工时,所述吊环4-5由直径为Φ12mm的钢筋弯曲而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角钢4-3为∠50×5角钢。
实际加工时,所述角钢4-3的两边顶部均焊接固定在两道所述纵向支杆4-11底部。并且,所述踢板4-2与角钢4-3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进行紧固连接。
本实施例中,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之前,还需先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上留置后浇带或施工缝。当前所施工现浇板内部设置有底层钢筋网5-3和布设在底层钢筋网5-3正上方的上层钢筋网5-4。
其中,如图5-1和图5-2所示,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上留置后浇带时,先在用于浇筑成型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底模板5-1上布设两个侧模板一5-12,两个所述侧模板一5-12呈左右对称布设且二者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侧模板一5-12之间的间距与需留置后浇带的宽度相同;两个所述侧模板一5-12的布设位置与需留置后浇带的位置一致。两个所述侧模板一5-12均与底模板5-1呈垂直布设。
如图5-3所示,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上留置施工缝时,先在用于浇筑成型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底模板5-1上布设一个侧模板二5-22,所述侧模板二5-22的布设位置与需留置施工缝的位置一致;所述侧模板二5-22与底模板5-1呈垂直布设。
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的底部均设置有对底层钢筋网5-3进行保护的下层板5-5,所述下层板5-5平铺在底模板5-1上,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均固定安装在下层板5-5上,所述底层钢筋网5-3支撑于所述下层板5-5上。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的顶部安装有对上层钢筋网5-4进行保护的上层板5-6,所述上层钢筋网5-4支撑于侧模板一5-12或侧模板二5-22上,所述上层板5-6布设在上层钢筋网5-4上方。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的顶部均开设有多个分别供上层钢筋网5-4中各根横向钢筋一5-41安装的钢筋安装槽一5-9,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的底部均开设有多个分别供底层钢筋网5-3中各根横向钢筋二5-31安装的钢筋安装槽二5-10。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安装在下层板5-5的正上方,且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的板厚均与所述下层板5-5的宽度相同。所述上层板5-6安装在侧模板一5-12或侧模板二5-22的正上方,且所述上层板5-6的宽度与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的板厚相同。
实际施工时,所述下层板5-5和上层板5-6的宽度均为20mm±5mm且其厚度均为15mm±3mm。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层板5-5和上层板5-6的宽度均为20mm且其厚度均为15mm。具体加工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所述下层板5-5和上层板5-6的宽度和厚度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施工现浇板呈水平向布设,且所述底模板5-1、下层板5-5和上层板5-6均呈水平向布设,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呈竖直向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层板5-5和上层板5-6均为木板条,且所述底模板5-1、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均为木板。实际施工时,所述下层板5-5通过紧固钉钉装在底模板5-1上,且所述上层板5-6通过所述紧固钉钉装在侧模板一5-12或侧模板二5-22上。
实际施工时,所述侧模板一5-12外侧设置有模板限位固定件一;所述侧模板二5-22外侧设置有模板限位固定件二。
本实施例中,所述模板限位固定件一为通过紧固钉固定在底模板5-1上的方木条一5-81,所述方木条一5-81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一5-12呈平行布设,且方木条一5-81的内侧壁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一的内侧壁紧靠,所述方木条一5-81的高度大于所述下层板5-5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木条一5-81呈水平向布设。
实际施工时,所述模板限位固定件二包括通过所述紧固钉固定在底模板5-1上的方木条二5-82和多道由前至后对方木条二5-82进行限位固定且呈倾斜向布设的方木条三5-83,所述方木条二5-82的上表面高度高于下层板5-5的上表面高度,所述方木条二5-82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二5-22呈平行布设,且方木条二5-82的内侧壁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二5-22的内侧壁紧靠,所述方木条三5-83的底部支顶在底模板5-1上,所述方木条三5-83的上部固定在所限位侧模板二5-22上所安装的上层板5-6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木条二5-82的底部与其所限位侧模板二5-22的底部相平齐,且方木条二5-82与底模板5-1之间垫装有木垫板5-84。所述方木条二5-82和木垫板5-84均呈水平向布设。
实际施工时,多个所述方木条三5-83由前至后呈均匀布设,前后相邻两个所述方木条三5-83之间的间距为600mm±50mm。
本实施例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方木条三5-83之间的间距优选为600mm。实际施工时,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前后相邻两个所述方木条三5-83之间的间距进行相应调整。所述方木条三5-83的上部设置有供上层板5-6顶部支顶的限位槽。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多个由前至后对两个所述侧模板一5-12进行加固的横向加固件5-7,多个所述横向加固件5-7均固定在两道所述上层板5-6上,两道所述上层板5-6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模板一5-12上。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横向加固件5-7均与所述上层板5-6呈垂直布设,且多个所述横向加固件5-7均为方木。
实际施工时,多个所述横向加固件5-7均呈平行布设。并且,多个所述横向加固件5-7呈均匀布设,前后相邻两个所述横向加固件5-7之间的间距为600mm±50mm。
本实施例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横向加固件5-7之间的间距优选为600mm。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横向加固件5-7均为方木。多个所述横向加固件7均呈水平向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模板5-1底部通过多道水平支撑件5-11进行支撑。并且,所述水平支撑件5-11为方木。
如图6-1所示,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的承重框架进行浇筑施工时,对所述承重框架中所述框架柱与所述框架梁之间相交的梁柱节点核心区6-4进行浇筑施工之前,先在梁柱节点核心区6-4的左右两侧分别布设一个钢板网6-1,当前所施工梁柱节点核心区6-4为立柱6-2和横梁6-3的相交区域。两个所述钢板网6-1均布设在横梁6-3内,两个所述钢板网6-1均与横梁6-3呈垂直布设,两个所述钢板网6-1分别为布设在所施工梁柱节点核心区6-4左侧的左钢板网和布设在梁柱节点核心区6-4右侧的右钢板网,所述左钢板网与立柱6-2左侧壁之间的间距且所述右钢板网与立柱6-2右侧壁之间的间距其中h为梁柱节点核心区6-4的竖向高度。所述横梁6-3内设置有多道呈平行布设的横向受力钢筋6-31,多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6-31通过多道由左至右布设的横梁箍筋一6-32紧固连接为一体,多道所述横梁箍筋一6-32均布设在横梁6-3内。所述横梁6-3左侧设置有左横梁箍筋二6-33,所述左钢板网紧固固定在左横梁箍筋二6-33上,所述左横梁箍筋二6-33与多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6-31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横梁6-3右侧设置有右横梁箍筋二6-34,所述右钢板网紧固固定在右横梁箍筋二6-34上,所述右横梁箍筋二6-34与多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6-31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左钢板网和所述右钢板的结构和尺寸均与所述横梁6-3的横截面结构和尺寸一致。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钢板网和所述右钢板网呈左右对称布设,且d1=d2。并且,其中,h为横梁6-3的竖向高度。所述左钢板网和所述右钢板网之间的间距为h+D,其中D为立柱6-2的左右向宽度。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d1和d2的取值大小分别进行调整。
所述横梁6-3呈水平向布设,且立柱6-2呈竖直向布设。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6-2内设置有多道呈平行布设的立柱受力钢筋6-21和多道由上至下布设的立柱箍筋6-22,多道所述立柱受力钢筋6-21通过多道所述立柱箍筋6-22紧固连接为一体。多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6-31均与横梁6-3呈平行布设,且多道所述立柱受力钢筋6-21均与立柱6-2呈平行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钢板网和所述右钢板网的厚度均为0.5mm~1mm。所述左钢板网和所述右钢板网均为菱形钢板网,且所述菱形钢板网的网孔尺寸为(5mm~8mm)×(10mm~20mm)。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左钢板网和所述右钢板网的厚度以及所述左钢板网和所述右钢板网的网孔尺寸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钢板网通过多道由上至下布设的附加固定钢筋一6-51固定在左横梁箍筋二6-33上,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均呈水平向布设,且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均与所述横梁6-3呈垂直布设;所述右钢板网通过多道由上至下布设的附加固定钢筋二6-52固定在右横梁箍筋二6-34上,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6-52均呈水平向布设,且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6-52均与所述横梁6-3呈垂直布设。
实际施工时,所述左横梁箍筋二6-33布设在所述左钢板网左侧,且所述右横梁箍筋二6-34布设在所述右钢板网右侧。
本实施例中,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均焊接固定在左横梁箍筋二6-33上,且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6-52均焊接固定在右横梁箍筋二6-34上。所述左钢板网与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之间以及所述右钢板网与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6-52之间均通过扎丝进行绑扎固定。
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和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6-52均呈均匀布设。上下相邻两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之间以及上下相邻两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6-52之间的间距均为100mm±10mm,且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和附加固定钢筋二6-52的直径均为Φ10mm±2mm。本实施例中,上下相邻两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之间以及上下相邻两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6-52之间的间距均为100mm,且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和附加固定钢筋二6-52的直径均为Φ10mm。实际加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和附加固定钢筋二6-52的直径、上下相邻两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之间的间距以及上下相邻两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6-52之间的间距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所施工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还需对施工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结构件上预留的螺栓孔进行封堵,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为所述框架柱、所述承重墙或所述剪力墙。
结合图7-1,实际对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上预留的螺栓孔进行封堵时,先通过一个临时封堵件对需封堵螺栓孔的内端进行临时封堵,再由外至内向所述需封堵螺栓孔内填塞干硬性水泥砂浆并相应形成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之后在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外侧均匀涂刷一层水泥基防水涂料并相应形成防水涂层五7-4,然后在防水涂层五7-4外侧均匀涂刷一层防水砂浆并相应形成防水涂层六7-5,所述需封堵螺栓孔为布设在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上的通孔;所述临时封堵件布设在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内侧;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的内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内表面相平齐,且防水涂层六7-5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外表面相平齐;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外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其中d=20mm±5mm;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防水涂层五7-4和防水涂层六7-5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三者的横截面尺寸均与所述需封堵螺栓孔的横截面尺寸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外表面之间的间距d=20mm。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d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涂层五7-4的层厚小于防水涂层六7-5的层厚。
并且,所述防水涂层五7-4的层厚为4mm~8mm。实际施工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防水涂层五7-4的层厚进行相应调整。
实际施工时,所述临时封堵件为木塞。本实施例中,所述木塞为圆锥形木塞。
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为呈竖直向布设的墙体7-1。实际施工时,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实际对需封堵螺栓孔进行封堵时,先用柱形刷对需封堵螺栓孔内的杂物进行清理,并在施工前3小时喷水湿润;之后,在墙体7-1内侧用所述圆锥形木塞堵紧需封堵螺栓孔,并由外至内向需封堵螺栓孔填塞干硬性水泥砂浆直至距离墙体7-1外表面20mm处,相应获得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待所填塞的干硬性水泥砂浆凝固后,在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的外表面上均匀涂刷一层水泥基防水涂料,并相应形成防水涂层五7-4;最后,采用防水砂浆对需封堵螺栓孔进行封堵,且与墙体7-1外表面平齐后,洒水养护不少于3天,获得防水涂层六7-5。
如图8-1所示,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对所施工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过程中,对位于放置配电箱的洞口8-2上方的过梁进行浇筑施工之前,先在浇筑成型所施工过梁的底模上开设多个电管安装口。
所述过梁为钢筋混凝土过梁8-1,所述钢筋混凝土过梁8-1的左右两端分别支撑于左侧支撑墙8-3和右侧支撑墙8-4上,且所述洞口8-2位于左侧支撑墙8-3和右侧支撑墙8-4之间;所述配电箱的箱体顶部设置有多个供电缆穿入的穿线孔;所述左侧支撑墙8-3和右侧支撑墙8-4均为剪力墙;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的数量与多个所述穿线孔的数量相同,且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的布设位置与多个所述穿线孔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穿线孔的正上方;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上均安装有一个供电缆穿过的预埋穿线管8-5,所述预埋穿线管8-5底端伸出所述底模的长度不小于30mm,且预埋穿线管8-5顶端伸出所述成型模板外侧;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均为圆柱形安装口且其尺寸均相同,且所述电管安装口的口径不小于预埋穿线管8-5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管安装口的口径比预埋穿线管8-5的外径大2mm。
实际施工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电管安装口的口径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埋穿线管8-5底端伸出所述底模的长度为30mm。实际施工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预埋穿线管8-5底端伸出所述底模的长度进行相应调整。
实际施工时,先根据电管穿管位置、规格和数量,在所述现浇梁的底模上开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并相应在各电管安装口上均安装一根预埋穿线管8-5,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的布设位置与所述配电箱的箱体顶部所设置多个穿线孔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且各预埋穿线管8-5伸入所述现浇梁下方30mm后固定,并补浇混凝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所施工建筑为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所施工建筑由上至下分为多个楼层,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层之间通过一层楼板进行分隔,多层所述楼板均通过承重结构进行支撑,多个所述楼层的楼板和承重结构均浇筑为一体;所述框架结构中所述承重结构为承重框架,所述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所述承重结构为承重框架与剪力墙,所述承重框架由多道框架梁和对多道所述框架梁进行支撑的框架柱组成,所述框架梁、所述框架柱和所述剪力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桩基础施工,其施工过程如下:
步骤101、钻孔灌注桩施工:在预先开挖形成的基坑内施工多个钻孔灌注桩(1-1),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待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均施工完成后,在所述基坑的底部平铺一层混凝土垫层(1-2);本步骤中,施工完成的钻孔灌注桩(1-1)的桩顶标高比其桩顶设计标高高h1,其中h1>50mm,所述钻孔灌注桩(1-1)高出所述混凝土垫层(1-2)的部分为桩头;
步骤102、桩头防水处理:对步骤101中施工完成的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的桩头分别进行防水处理,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桩头的防水处理方法均相同;对于任一个钻孔灌注桩(1-1)的桩头进行防水处理时,过程如下:
步骤Ⅰ、桩顶混凝土凿除:将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的混凝土凿除并露出主筋(1-11),且凿除混凝土后当前所处理桩头的顶部标高比其桩顶设计标高高45mm~55mm;
步骤Ⅱ、防水材料涂刷:在当前所处理桩头的顶部和四周侧壁上以及当前所处理桩头四周侧的混凝土垫层(1-2)上均均匀涂刷一层水泥基防水材料,其中当前所处理桩头四周侧的混凝土垫层(1-2)上涂刷水泥基防水材料的宽度不小于200mm;
步骤Ⅲ、卷材防水层施工:在当前所处理桩头的四周侧壁上施工一道卷材防水层(1-5),所述卷材防水层(1-5)顶部与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相平齐;
步骤Ⅳ、遇水膨胀止水圈安装:在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外露的各道主筋(1-11)根部均安装一个遇水膨胀止水圈(1-8);
步骤Ⅴ、多次重复步骤Ⅰ至步骤Ⅳ,直至完成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桩头的防水处理过程;
步骤103、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施工:在步骤101中所述混凝土垫层(1-2)上平铺一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的顶部标高低于当前所处理桩头的桩顶设计标高,并且步骤Ⅲ中所述卷材防水层(1-5)的中下部埋设于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内;
步骤104、基础底板施工:在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7)和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上方施工基础底板,所述基础底板为钢筋混凝土板,所述基础底板与多个所述钻孔灌注桩(1-1)浇筑为一体,且步骤Ⅰ中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外露的各道主筋(1-11)均与所述基础底板内的底板钢筋笼紧固连接为一体;
步骤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在步骤104中施工完成的所述基础底板上,由下至上分多个楼层对所施工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并且各楼层的施工方法均相同;其中,对所施工建筑中任一个楼层的钢筋混凝土进行施工时,先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的承重结构进行浇筑施工,再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的楼板进行浇筑施工;
步骤104中所述基础底板和步骤二中所述楼板均为现浇板,并且所述基础底板和所述楼板的施工方法均相同;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之前,先布设一个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包括布设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成型模板内的四根标识钢筋(2-1)和绑扎于四根标识钢筋(2-1)上的两根标高控制线一(2-2),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形成一个四边形标高控制区,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分别布设在所述四边形标高控制区的四个顶点上,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分别布设在所述四边形标高控制区的两个对角线上;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四边形标高控制区的四个边长均不大于6m;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均设置有一个标高控制件,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与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所设置的标高控制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所设置标高控制件的高度均大于所施工现浇板的混凝土设计标高;待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布设完成后,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且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过程中,根据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对当前所所施工现浇板的板面标高进行控制;
其中,对步骤104中所述基础底板进行施工时,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均固定在所述底板钢筋笼上;对步骤二中所述楼板进行施工时,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均固定在当前所施工楼板内所设置的楼板钢筋笼上或对当前所施工楼板进行支撑的承重框架内所设置的钢筋笼上;
步骤三、砌体施工:待步骤二中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对各楼层上的填充墙(3-1)进行砌筑。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对所述填充墙(3-1)进行砌筑过程中,当所施工填充墙(3-1)与预先施工完成的混凝土结构件相连接时,还需对所施工填充墙(3-1)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ⅰ、连接缝砂浆填塞:对所施工填充墙(3-1)进行砌筑过程中,将所施工填充墙(3-1)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连接缝用砂浆填塞密实,并形成砂浆填充缝(3-3);所施工填充墙(3-1)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连接缝缝宽小于10mm;
步骤ⅱ、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施工:待所施工填充墙(3-1)砌筑完成后,在砂浆填充缝(3-3)的内外两侧分别抹聚合物砂浆并相应形成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和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
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和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的横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紧贴且其另一条直角边与砂浆填充缝(3-3)的内侧壁紧贴,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紧贴且其另一条直角边与砂浆填充缝(3-3)的外侧壁紧贴;所述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一(3-41)与砂浆填充缝(3-3)紧贴的直角边长以及聚合物砂浆斜角垫层二(3-42)与砂浆填充缝(3-3)紧贴的直角边长均大于砂浆填充缝(3-3)的缝宽;
步骤ⅲ、大面积抹灰施工:在所施工填充墙(3-1)的内外侧壁上分别进行抹灰施工,并相应形成抹灰层一(3-81)和抹灰层二(3-82);
步骤ⅳ、腻子层施工:在抹灰层一(3-81)和抹灰层二(3-82)外侧分别涂刮一层腻子,并相应形成腻子层一(3-91)和腻子层二(3-92);
所述腻子层一(3-91)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内侧壁相平齐,所述腻子层二(3-92)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外侧壁相平齐;
步骤ⅴ、接缝处理:在腻子层一(3-91)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内侧壁之间的连接缝外侧粘贴一道无纺布一(3-61),并在无纺布一(3-61)外侧涂刮一层腻子;同时,在腻子层二(3-92)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外侧壁之间的连接缝外侧粘贴一道无纺布二(3-62),并在无纺布二(3-62)外侧涂刮一层腻子。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对所施工建筑的框架结构进行施工过程中,还需在所述框架结构中上下相邻两个已施工完成的楼板之间施工踏步楼梯;实际对所述踏步楼梯进行施工时,采用预先加工制成的楼梯踏步定型模板对所施工踏步楼梯进行定型;
所述楼梯踏步定型模板包括呈倾斜向布设的支撑框架(4-1)、由下至上对支撑框架(4-1)上部进行支撑且支撑高度可调整的上可调支撑件、由下至上对支撑框架(4-1)下部进行支撑且支撑高度可调整的下可调支撑件和由上至下布设在支撑框架(4-1)底部的多道踢板(4-2),所述支撑框架(4-1)的倾斜角度与所施工踏步楼梯的倾斜角度相同,多道所述踢板(4-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多道所述踢板(4-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道所述踢板(4-2)的横向宽度与所施工踏步楼梯的宽度相同;多道所述踢板(4-2)呈均匀布设,上下相邻两道所述踢板(4-2)之间的水平间距与所述踏步的宽度相同,且上下相邻两道所述踢板(4-2)之间的竖向间距与所述踏步的高度相同;所述支撑框架(4-1)为钢质框架,多道所述踢板(4-2)均为平直钢板,且每一道所述踢板(4-2)均通过一根角钢(4-3)紧固固定在支撑框架(4-1)底部。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之前,还需先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上留置后浇带或施工缝;当前所施工现浇板内部设置有底层钢筋网(5-3)和布设在底层钢筋网(5-3)正上方的上层钢筋网(5-4);
其中,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上留置后浇带时,先在用于浇筑成型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底模板(5-1)上布设两个侧模板一(5-12),两个所述侧模板一(5-12)呈左右对称布设且二者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侧模板一(5-12)之间的间距与需留置后浇带的宽度相同;两个所述侧模板一(5-12)的布设位置与需留置后浇带的位置一致;两个所述侧模板一(5-12)均与底模板(5-1)呈垂直布设;
在当前所施工现浇板上留置施工缝时,先在用于浇筑成型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底模板(5-1)上布设一个侧模板二(5-22),所述侧模板二(5-22)的布设位置与需留置施工缝的位置一致;所述侧模板二(5-22)与底模板(5-1)呈垂直布设;
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的底部均设置有对底层钢筋网(5-3)进行保护的下层板(5-5),所述下层板(5-5)平铺在底模板(5-1)上,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均固定安装在下层板(5-5)上,所述底层钢筋网(5-3)支撑于所述下层板(5-5)上;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的顶部安装有对上层钢筋网(5-4)进行保护的上层板(5-6),所述上层钢筋网(5-4)支撑于侧模板一(5-12)或侧模板二(5-22)上,所述上层板(5-6)布设在上层钢筋网(5-4)上方;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的顶部均开设有多个分别供上层钢筋网(5-4)中各根横向钢筋一(5-41)安装的钢筋安装槽一(5-9),所述侧模板一(5-12)和侧模板二(5-22)的底部均开设有多个分别供底层钢筋网(5-3)中各根横向钢筋二(5-31)安装的钢筋安装槽二(5-10)。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的承重框架进行浇筑施工时,对所述承重框架中所述框架柱与所述框架梁之间相交的梁柱节点核心区(6-4)进行浇筑施工之前,先在梁柱节点核心区(6-4)的左右两侧分别布设一个钢板网(6-1),当前所施工梁柱节点核心区(6-4)为立柱(6-2)和横梁(6-3)的相交区域;两个所述钢板网(6-1)均布设在横梁(6-3)内,两个所述钢板网(6-1)均与横梁(6-3)呈垂直布设,两个所述钢板网(6-1)分别为布设在所施工梁柱节点核心区(6-4)左侧的左钢板网和布设在梁柱节点核心区(6-4)右侧的右钢板网,所述左钢板网与立柱(6-2)左侧壁之间的间距且所述右钢板网与立柱(6-2)右侧壁之间的间距其中h为梁柱节点核心区(6-4)的竖向高度;所述横梁(6-3)内设置有多道呈平行布设的横向受力钢筋(6-31),多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6-31)通过多道由左至右布设的横梁箍筋一(6-32)紧固连接为一体,多道所述横梁箍筋一(6-32)均布设在横梁(6-3)内;所述横梁(6-3)左侧设置有左横梁箍筋二(6-33),所述左钢板网紧固固定在左横梁箍筋二(6-33)上,所述左横梁箍筋二(6-33)与多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6-31)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横梁(6-3)右侧设置有右横梁箍筋二(6-34),所述右钢板网紧固固定在右横梁箍筋二(6-34)上,所述右横梁箍筋二(6-34)与多道所述横向受力钢筋(6-31)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左钢板网和所述右钢板的结构和尺寸均与所述横梁(6-3)的横截面结构和尺寸一致。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施工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还需对施工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结构件上预留的螺栓孔进行封堵,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为所述框架柱、所述承重墙或所述剪力墙;实际对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上预留的螺栓孔进行封堵时,先通过一个临时封堵件对需封堵螺栓孔的内端进行临时封堵,再由外至内向所述需封堵螺栓孔内填塞干硬性水泥砂浆并相应形成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之后在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外侧均匀涂刷一层水泥基防水涂料并相应形成防水涂层五(7-4),然后在防水涂层五(7-4)外侧均匀涂刷一层防水砂浆并相应形成防水涂层六(7-5),所述需封堵螺栓孔为布设在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上的通孔;所述临时封堵件布设在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内侧;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的内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内表面相平齐,且防水涂层六(7-5)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的外表面相平齐;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的外表面与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外表面之间的间距为d,其中d=20mm±5mm;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塞结构(7-3)、防水涂层五(7-4)和防水涂层六(7-5)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三者的横截面尺寸均与所述需封堵螺栓孔的横截面尺寸相同。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对所施工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过程中,对位于放置配电箱的洞口(8-2)上方的过梁进行浇筑施工之前,先在浇筑成型所施工过梁的底模上开设多个电管安装口;
所述过梁为钢筋混凝土过梁(8-1),所述钢筋混凝土过梁(8-1)的左右两端分别支撑于左侧支撑墙(8-3)和右侧支撑墙(8-4)上,且所述洞口(8-2)位于左侧支撑墙(8-3)和右侧支撑墙(8-4)之间;所述配电箱的箱体顶部设置有多个供电缆穿入的穿线孔;所述左侧支撑墙(8-3)和右侧支撑墙(8-4)均为剪力墙;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的数量与多个所述穿线孔的数量相同,且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的布设位置与多个所述穿线孔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分别布设在多个所述穿线孔的正上方;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上均安装有一个供电缆穿过的预埋穿线管(8-5),所述预埋穿线管(8-5)底端伸出所述底模的长度不小于30mm,且预埋穿线管(8-5)顶端伸出所述成型模板外侧;多个所述电管安装口均为圆柱形安装口且其尺寸均相同,且所述电管安装口的口径不小于预埋穿线管(8-5)的外径。
8.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板一(5-12)外侧设置有模板限位固定件一;所述侧模板二(5-22)外侧设置有模板限位固定件二;
所述模板限位固定件一为通过紧固钉固定在底模板(5-1)上的方木条一(5-81),所述方木条一(5-81)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一(5-12)呈平行布设,且方木条一(5-81)的内侧壁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一的内侧壁紧靠,所述方木条一(5-81)的高度大于所述下层板(5-5)的厚度;
所述模板限位固定件二包括通过所述紧固钉固定在底模板(5-1)上的方木条二(5-82)和多道由前至后对方木条二(5-82)进行限位固定且呈倾斜向布设的方木条三(5-83),所述方木条二(5-82)的上表面高度高于下层板(5-5)的上表面高度,所述方木条二(5-82)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二(5-22)呈平行布设,且方木条二(5-82)的内侧壁与其所限位的侧模板二(5-22)的内侧壁紧靠,所述方木条三(5-83)的底部支顶在底模板(5-1)上,所述方木条三(5-83)的上部固定在所限位侧模板二(5-22)上所安装的上层板(5-6)上。
9.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钢板网通过多道由上至下布设的附加固定钢筋一(6-51)固定在左横梁箍筋二(6-33)上,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均呈水平向布设,且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一(6-51)均与所述横梁(6-3)呈垂直布设;所述右钢板网通过多道由上至下布设的附加固定钢筋二(6-52)固定在右横梁箍筋二(6-34)上,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6-52)均呈水平向布设,且多道所述附加固定钢筋二(6-52)均与所述横梁(6-3)呈垂直布设。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Ⅰ中将当前所处理桩头顶部的混凝土凿除时,先在当前所处理桩头的桩顶设计标高以上45mm~55mm处弹出切割控制线,再用切割机沿切割控制线处切一圈且切割最深处距主筋(1-11)的距离为8mm~12mm;之后用电锤剥离出切割控制线上方的主筋(1-11),并用风镐破除切割控制线上方的桩芯混凝土,桩顶凿修平整;步骤Ⅱ中所述水泥基防水材料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步骤二中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成型模板内所设置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对所述现浇板标高控制装置进行布设时,先将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板面设计标高上方D的标高线引测到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并将所述标高控制件布设在引测的标高线上;之后,在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绑扎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处于绷直状态,且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与四根所述标识钢筋(2-1)上所设置的标高控制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对当前所施工现浇板进行浇筑施工,两根所述标高控制线一(2-2)所处水平面向下量Xmm便为当前所施工现浇板的板面设计标高,其中D=45mm~55mm。
CN201310270017.4A 2013-06-30 2013-06-30 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 Active CN1032909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70017.4A CN103290924B (zh) 2013-06-30 2013-06-30 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70017.4A CN103290924B (zh) 2013-06-30 2013-06-30 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0924A CN103290924A (zh) 2013-09-11
CN103290924B true CN103290924B (zh) 2015-07-15

Family

ID=49092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70017.4A Active CN103290924B (zh) 2013-06-30 2013-06-30 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909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8506B (zh) * 2013-11-14 2015-07-01 中建六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础承台与桩头防水处施工方法
CN105507348B (zh) * 2015-11-30 2017-06-16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下室独立柱与框架梁在交接处的防水施工方法及结构
CN114583586B (zh) * 2022-04-28 2022-08-19 四川聚诚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维安装的市政电力配电箱及安装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54836Y (zh) * 2008-09-02 2009-06-10 蒋文章 现浇楼板标高控制器
CN102061753A (zh) * 2009-11-15 2011-05-18 浙江省东阳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点线控面法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
CN102080390A (zh) * 2010-11-23 2011-06-01 二十二冶集团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复合型冬季施工桩头防水施工工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54836Y (zh) * 2008-09-02 2009-06-10 蒋文章 现浇楼板标高控制器
CN102061753A (zh) * 2009-11-15 2011-05-18 浙江省东阳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点线控面法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
CN102080390A (zh) * 2010-11-23 2011-06-01 二十二冶集团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复合型冬季施工桩头防水施工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0924A (zh) 201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10332B (zh) 一种混凝土空心砌块加筋墙施工工艺
CN106592426B (zh) 横向预应力全宽钢筋混凝土桥面板预制模板体系的施工方法
CN207987983U (zh) 一种用于地下工程主体施工缝及后浇带的防水结构
CN106801517A (zh) 一种预制多孔板砖混合结构的校舍体外加固加强方法
CN202627495U (zh) 梁板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
CN107503450A (zh) 一种现浇中空钢筋混凝土填充墙及其施工工艺
CN103290924B (zh) 一种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工艺
CN105780992B (zh) 一种正交正放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施工工法
CN103806659B (zh) 超厚预应力转换板单层综合支撑与控裂控温施工工艺
CN110593321B (zh)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超前封闭预制卡槽免支模体系施工方法
CN102182318A (zh) 中空内模钢网水泥内隔墙施工方法
CN108951840A (zh) 基于定型支架单侧支模地下室弧形外墙施工方法
CN114482344A (zh) 一种提高施工效率的现浇混凝土夹芯外墙施工方法
CN105821895A (zh) 一种筏板基础钢筋支撑架防水处理施工工艺
CN111663770B (zh) 一种现浇板后浇带快易组合定型模具及其施工方法
CN111535545B (zh) 大面积混凝土耐磨地坪施工工艺
CN207092299U (zh) 一种现浇中空钢筋混凝土填充墙
CN201400959Y (zh) 滑模施工筒仓混凝土保护层定位件
CN107586068B (zh) 一种立柱混凝土及混凝土立柱的施工方法
CN113123215B (zh) 一种站台墙的施工方法及站台墙
CN211622120U (zh) 一种提高顶部浇筑质量的构造柱结构
CN211285715U (zh) 一种地下室侧壁后浇带封堵结构
CN206457837U (zh) 一种输电线路铁塔装配式基础
CN109098182A (zh) 一种盖挖法基坑支架施工方法
CN207032321U (zh) 一种筏板水平缝处橡胶止水带模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CEGC NO. 7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MPANY

Effective date: 201506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Qiaoli

Inventor after: Wang Hongli

Inventor after: Xue Yongwu

Inventor after: Cheng Huaan

Inventor after: Zhang Yinghai

Inventor after: Wu Jie

Inventor after: Wang Ruiliang

Inventor after: Jiang Liangbo

Inventor after: Lei Yajun

Inventor after: Zhang Peng

Inventor before: Wang Qiaoli

Inventor before: Xue Yongwu

Inventor before: Cheng Huaan

Inventor before: Zhang Yinghai

Inventor before: Wu Jie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WANG QIAOLI XUE YONGWU CHENG HUAAN ZHANG YINGHAI WU JIE TO: WANG QIAOLI XUE YONGWU CHENG HUAAN ZHANG YINGHAI WU JIE WANG RUILIANG JIANG LIANGBO LEI YAJUN ZHANG PENG WANG HONGLI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609

Address after: 710003 No. 199, North Main Street, Shaanxi, Xi'an

Applicant after: Shaan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Applicant after: Work the 7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is built in Shaanxi

Address before: 710003 No. 199, North Main Street, Shaanxi, Xi'an

Applicant before: Shaan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710003 Xi'an, Lianhu District, Shaanxi, North Street, No. 199

Co-patentee after: SCEGC NO.7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an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03 No. 199, North Main Street, Shaanxi, Xi'an

Co-patentee before: SCEGC NO.7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AANX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