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1387B - 一种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1387B
CN103181387B CN201310099685.5A CN201310099685A CN103181387B CN 103181387 B CN103181387 B CN 103181387B CN 201310099685 A CN201310099685 A CN 201310099685A CN 103181387 B CN103181387 B CN 1031813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dipropamid
fludioxonil
cucumber
agent
dis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996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1387A (zh
Inventor
王文桥
孟润杰
张小风
马志强
韩秀英
赵建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31009968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813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81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1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1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13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所述复配杀菌剂由双炔酰菌胺与咯菌腈组成,其质量比为1~9∶1~90,优选质量比为1~5∶1~5,更优选质量比为1~3∶1。本发明提出的复配杀菌剂可应用于防治蔬菜霜霉病、晚疫病、灰霉病以及黄瓜根腐病和辣椒疫病等植物病害。该复配杀菌剂速效性和持效性好,作用机制独特,作用位点多,杀菌谱广,生物安全性高,且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

Description

一种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植物病害最为有效的手段,但长期连续高剂量的适用单一杀菌剂,容易造成药剂的残留、环境污染以及耐药性真菌发展等问题。合理的化学杀菌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间隔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减少残留、延缓病原真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特点。杀菌剂复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双炔酰菌胺为羧酸酰胺类杀菌剂,该类杀菌剂是一种结构新颖的药剂,通过抑制病菌磷酯的合成干扰细胞壁的形成,从而起到杀死病菌的作用[1-3]。羧酸酰胺类杀菌剂还包括烯酰吗啉、氟吗啉和苯噻菌胺等,常与代森锰锌和福美双等药剂混用,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瓜类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和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等卵菌病害及治理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的抗性中起到重要作用。双炔酰菌胺商品化的产品为250g/L双炔酰菌胺SC,其对绝大数由卵菌引起的叶部和果实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效。对处于萌发阶段的孢子具有较高的活性,并可抑制菌丝成长和孢子形成。其可以通过叶片被迅速吸收,并停留在叶表蜡质层中,对叶片起保护作用。该产品于2006年在奥地利和韩国获得全球首次批准,并于2007年上市。该产品于2007年11月在我国获得登记,目前已获得登记的国家有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哥伦比亚、新两兰、法国、意大利和巴两也将引入该产品。该产品对鱼、鸟、蜜蜂、家蚕均为低毒。250g/L双炔酰菌胺SC在中国登记用于防治辣椒疫病、荔枝霜疫霉病、马铃薯晚疫病和两瓜疫病[4-7]
咯菌腈是一种结构新颖的吡咯类杀菌剂,主要通过抑制病原真菌渗透信号传导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组氨酸激酶的磷酸化,导致菌体中的甘油等多醇类增加,从而抑制分生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及菌丝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8]。吡咯类杀菌剂是由假单胞菌属产生的硝吡咯类抗生素的衍生物开发的一类新型非内吸性广谱杀菌剂[9,10],主要包括咯菌腈、拌种咯和氟酰亚胺三个品种,该类杀菌剂由于高效、安全、低用量等特性,被美国环保局评为零风险产品[11]。据报道,咯菌腈对扩展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12]、丝核菌(Rhizoctonia spp.)[13]、链格孢(Alternaria spp.)[14]等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咯菌腈在我国主要通过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防治植物病害,但近两年来咯菌腈被先正达公司开发为可湿性粉剂,用来喷雾防治番茄或花卉灰霉病,并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15]
黄瓜根腐病往往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引起,如镰孢霉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拟茎点霉根腐病菌(Phomopsis sp)、腐霉根腐病菌(Pythium myriotylum)及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drechsleri)等,均使用30%恶霉灵水剂800倍液、3%恶霉·甲霜水剂650倍液灌根。此外,镰孢霉根腐病和拟茎点霉根腐病还可用12.5%多菌灵可溶性粉剂250倍液、60%福.甲硫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腐霉根腐病及疫霉根腐病还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氟吗·乙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灌根。灌根时每株用量200毫升左右,必要时再灌一两次。上述药剂防治效果往往很差,生产中亟待研制出新型高效药剂,提高其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至今尚未见利用双炔酰菌胺和咯菌腈研制混剂防治黄瓜霜霉病、马铃薯/番茄晚疫病、蔬菜灰霉病以及黄瓜根腐病和辣椒疫病等病害的报道。
参考文献: 
[1]FRAC.CAA working group reports[EB/OL].(2007).Http://www.frac.info. 
[2]Kuhn P J,Pitt D,Lee S A,et al.Effects of dimethomorph on themorph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of Phytophthora[J].Mycol Res,1991,95:333-340.
[3]Erwin D C,Ribeiro O K.Phytophthora diseases worldwide[M].St Paul,MN,USA: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Press,1996,55.
[4]黄青春,叶钟音.烯酰吗啉(DMM)的特性及其作用机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0,21(5):27-31.
[5]迟会伟,刁杰,聂开晟,等.新型杀菌剂双炔酰菌胺[J].农药,2007,46(1):52-54.
[6]王丽,朱杰华,王文桥,等.新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室内毒力测定[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74-777.
[7]韩秀英,李宏民,马志强,等.新杀菌剂AF-12946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毒力与控制效果[A].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C].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73-76.
[8]Hagiwara D,Asano Y,Marui J,et al.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for Aspergillus nidulans HogA MAPK signaling pathway in response to fludioxonil and osmotic stress[J].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2009,46(11):868-878.
[9]Gehmann K,Nyfeler,R,Leadbeater,A J,et al.A new phenylpyrrole fungicide for broad-spectrum disease control[A].Brighton Crop Prot.Conf.on Pests and Dis[C].UK.1990:369-376.
[10]Errampalli,D.Effect of fludioxonil on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Penicillium expansum and decay in apple cvs.Empire Gala[J].Crop Protection,2004,23:811-817.
[11]闫萧敏,宁斌科,王列平,等.新型杀菌剂氟咯菌腈及其研究开发进展[J].世界农药,2010,12(3):32-38.
[12]Leroux,P.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mode of action of fungicides[J].Pesticide Management Science,1996,47(2):191-197.
[13]Iacomi-Vasilescu B,Avenot H,Bataiué-Simoneau N,et al.In vitro fungicide sensitivity of Alternaria species pathogenic to crucifers and identification of Alternaria brassicicola field isolates highly resistant to both dicarboximides and phenylpyrroles[J].Crop Protection,2004,23:481-488.
[14]Hamada M S,Yin Y N,Ma Z H.Sensitivity to iprodione,difenoconazole and fludioxonil of Rhizoctonia cerealis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wheat in China[J].Crop Protection,2011,30:1028-1033.
[15]纪军建,王文桥,张小风,等.连续施药及室内药剂驯化对番茄灰葡萄孢对咯菌腈敏感性的影响[J].农药学学报,2012,14(1):35-41.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复配杀菌剂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安全、应用范围广的防治蔬菜霜霉病、晚疫病、灰霉病以及黄瓜根腐病和辣椒疫病等病害的复配杀菌剂。
本发明所提供的复配杀菌剂由双炔酰菌胺与咯菌腈组成,其质量比为1~9∶1~90。
优选地,双炔酰菌胺和咯菌腈的质量比为1~5∶1~5。
更优选地,双炔酰菌胺和咯菌腈的质量比为1~3∶1。
最优选地,双炔酰菌胺和咯菌腈的质量比为2∶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配杀菌剂制剂。
本发明所提供的复配杀菌剂制剂,由上述复配杀菌剂和农药制剂上可接受的助剂组成。其中,所述复配杀菌剂可占所述复配杀菌剂制剂质量的30%。
所述复配杀菌剂制剂可为任意一种剂型的农药制剂,优选下述剂型中的一种或几种剂型:可溶性粉剂(SP)、可溶性粒剂(SG)、水分散粒剂(WG)、水剂(AS)、可湿性粉剂(WP)、可溶性液剂(SL)、乳油(EC)、水乳剂(AE)、微乳剂(ME)和悬浮剂(SC)。
上述剂型均可采用本技术领域公知的方法制备,通常是将活性物质与助剂、填料,充分混合溶解或者研磨或造粒,制成制剂使用,本发明的杀菌剂制剂中使用的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粘结剂、增稠剂、抗泡剂、崩解剂、填料等及其他有益于活性物质在制剂中稳定和发挥药效的物质,并无特别限定,具体组分和用量通过试验确定。
所述复配杀菌剂制剂,其组成具体可包括下述质量份的组分:
双炔酰菌胺     1~9份
咯菌腈         1~90份
填料           适量
所述复配杀菌剂制剂还可进一步包括下述质量份的组分:
上述组分不同时为0。
当所述复配杀菌剂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时,其组成包括下述质量份的组分:
所述可湿性粉剂还可进一步包括下述质量份的组分:分散剂0~8份,但不包括0份。
其制备过程如下:按照上述配比,将各种成分经过混合搅拌,进入一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80目);再进行混合搅拌后,进入二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325目)制成成品。
当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制剂为水分散粒剂时,其组成包括下述质量份的组分:
所述水分散粒剂还可进一步包括下述质量份的组分:分散剂0~8份,但不包括0份。
其制备过程为:按照上述配比将双炔酰菌胺、咯菌腈、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经过混合搅拌,气流粉碎得到可湿性粉剂,然后将可湿性粉剂与水(或带有粘结剂)同时加入捏合机中捏合,制成可塑性的物料,最后将此料送进挤压造粒机,进行造粒,通过干燥、筛分得到水分散粒剂产品。
所述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NNO)、3-油酰氨基-2-甲氧基苯磺酸钠(LS)、羧甲基纤维素钠盐(CMC)、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乙二醇单丁基醚、聚氧乙烯烷基醚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所述木质素磺酸钠盐具体可为:木质素磺酸钠(M-14)、脱糖木质素磺酸钠(M-9)、亚硫酸纸浆废液。所述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具体可为: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O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所述润湿剂为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苯磺酸钙、烷基萘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甲醛缩合物磺酸盐(SOPA)、wgwin D30、无患子粉和月桂醇基硫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烷基苯磺酸钠具体可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所述烷基萘磺酸钠具体可为二丁基萘磺酸钠(拉开粉BX)。
所述填料为白炭黑、高岭土、轻钙、硅藻土和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粘结剂为环糊精、羧甲基纤维素、***胶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增稠剂为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硅酸铝镁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抗泡剂为硅酮抗泡剂M10或抗泡剂C。
所述崩解剂为膨润土、氯化钙、无水硫酸钠、高岭土、硅藻土、硫酸铵、尿素、三聚磷酸钠和焦磷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杀菌组合物及复配杀菌剂制剂的应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杀菌组合物及复配杀菌剂制剂的应用是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所述植物病害尤其是指瓜果和/或蔬菜的病害。
所述植物病害包括:卵菌病害、灰霉病和根腐病;所述卵菌病害包括霜霉病、晚疫病、辣椒疫病等。具体可为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黄瓜灰霉病、番茄灰霉病、辣椒疫病和黄瓜根腐病等。
本发明提供的由双炔酰菌胺与咯菌腈组成的杀菌组合物对蔬菜霜霉病、晚疫病、灰霉病以及黄瓜根腐病和辣椒疫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发明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g a.i./hm2(1800倍液)、225g a.i./hm2(1200倍液)、300g a.i./hm2(900倍液)喷雾防治黄瓜霜霉病、马铃薯/番茄晚疫病、对黄瓜/番茄灰霉病及辣椒疫病的效果达74.3%~93.1%;灌根防治黄瓜根腐病的效果达45.3%~67.7%。该复配杀菌剂速效性和持效性好,作用机制独特,作用位点多,能有效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该复配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防病谱广,生物安全性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生物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实施例和实验例中的药品:96%双炔酰菌胺原药、96%咯菌腈原药、50%咯菌腈WP、25%双炔酰菌胺SC均购自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50%烯酰吗啉WP、50%啶酰菌胺WG均购自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下述实施例中的“%”均为质量百分含量。
复配杀菌剂制剂的实施例
实施例1:复配杀菌剂的可湿性粉剂
制备: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2∶1,w/w):取96%双炔酰菌胺原药20.83kg,96%咯菌腈原药10.42kg,加入2kgM-9,1.5kgCMC,5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0.25kg轻钙,经过混合搅拌,进入一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80目);再行混合搅拌后,进入二级粉碎(颗粒细度达到325目),包装为产品。
实施例2-6:可湿性粉剂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表1列出的组分。 
表1实施例2-6组分
实施例1-6复配杀菌剂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的质量检测 
1)有效成分含量:利用液相色谱法测定双炔酰菌胺和咯菌腈的含量,结果表明实施例1-6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均大于30.00%。
2)润湿性测定:按照GB/T5451-2001农药可湿性粉剂润湿性测定方法进行。实施例1-6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的湿润时间为55s。
3)悬浮率的测定:按照GB/T14825-2006农药可湿性粉剂悬浮率测定方法进行。实施例1-6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的悬浮率达85%以上。
4)细度的测定:按照GB/T16150-1995农药可湿性粉剂细度测定方法中的湿筛法进行。通过325目标准筛(即粒径<44μm)的实施例1-6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达98.5%。
5)水分的测定:按照GB/T1600-2001农药水分测定方法中共沸蒸馏法进行。实施例1-6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中的水分含量≤1.8%。
6)流动性的测定:按照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CIPAC)方法进行。结果表明实施例1-6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的流动指数为1。
7)起泡性的测定:按照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CIPAC)方法进行。实施例1-6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的起泡体积为5mL,符合国家标准。
8)热储稳定性的测定:按照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CIPAC)方法进行。实施例1-6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热储后有效成分的分解率≤5%,符合国家标准。
实施例7:复配杀菌剂的水分散粒剂
制备: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2∶1,w/w):取96%双炔酰菌胺原药20.83kg,96%咯菌腈原药10.42kg,加入NNO 2kg,CMC 1.5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kg,白炭黑53.07kg,经过混合搅拌,气流粉碎得到可湿粉,将可湿粉与2kg环糊精和5kg水同时加入捏合机中捏合,制成可塑性的物料,最后将此料送进挤压造粒机,进行造粒,通过干燥、筛分得到水分散粒剂产品。
实施例8-12:复配杀菌剂的水分散粒剂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不同的是表2所列组分。 
表2实施例8-12组分
实施例7-12复配杀菌剂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G质量检测
1)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利用液相色谱法测定双炔酰菌胺和咯菌腈的含量。结果表明,实施例7-12中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G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均大于30.00%。
2)水分测定:按照GB/T1600-2001农药水分测定方法中共沸蒸馏法进行。结果表明,实施例7-12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G中的水分含量≤1.8%。
3)分散性的测定:采用长管试验法测定实施例7-12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G的分散性,结果为管底部的沉积物为0.1mL。
4)润湿性测定:采用刻度量筒试验法测定。结果表明,实施例7-12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G的润湿性良好。
5)崩解性测定:向含有90mL蒸馏水的100mL具塞量筒(内高22.5cm,内径28cm)中于25℃下加入样品颗粒(0.5g,250~1410μm),之后夹住量筒的中部,塞住桶口,以8r/min的速度绕中心旋转,直到样品在水中完全崩解。结果表明,实施例7-12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G的崩解时间为2min。
6)悬浮稳定性:按照GB/T14825-2006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为实施例7-12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G的悬浮率达90%以上。
7)热储稳定性的测定:将样品封入磨口广口瓶中,在(50±1)℃恒温箱内储存4周后,分析实施例7-12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G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有效成分分解率小于5%。
实施例13:复配杀菌剂的水乳剂
制备: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2∶1,w/w):取96%双炔酰菌胺原药20.83kg,96%咯菌腈原药10.42kg,加入黄原胶1.2kg,NNO 0.8kg,CMC 1.5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kg,经过混合搅拌,在高速搅拌下,将水60.25kg加入到油相中,形成分散性良好的水乳剂。质量检测符合相关标准。
实施例14:复配杀菌剂的悬浮剂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2∶1,w/w):取96%双炔酰菌胺原药20.83kg,96%咯菌腈原药10.42kg,加入NNO 2kg,CMC 1.5k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kg,水60.25kg,以水为介质,将活性组分、助剂加入砂磨釜中与研磨介质混合进行研磨,得到均相悬浮液体,将药液与研磨介质分离制得悬浮剂。质量检测符合相关标准。
复配杀菌剂制剂的杀菌效果试验
实验例1:不同配比复配杀菌剂对黄瓜根腐病菌的毒力试验
1.1供试材料
1.1.1供试菌种:黄瓜根腐病菌,采自河北定州市赵村乡两甘德村,经分离鉴定病原菌有镰孢霉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拟茎点霉根腐病菌(Phomopsis sp)、腐霉根腐病菌(Pythium myriotylum)及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drechsleri)。
1.1.2供试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去离子水1000mL)。
1.1.3供试药品:实施例1-6的可湿性粉剂,双炔酰菌胺和咯菌腈质量配比为1~9∶1,用原药同样配制双炔酰菌胺和咯菌腈重量配比1~9∶1~90的试验药剂,进行毒力试验。
1.2试验方法
1.2.1菌落直径测定杀菌剂及混剂对黄瓜根腐病菌的毒力
将96%双炔酰菌胺原药和96%咯菌腈原药用丙酮溶解,再稀释成系列浓度的药液,将药液与溶化后冷却至60℃左右的PDA培养基按照体积比1∶9进行混合,加入直径9cm的培养皿,制成含药PDA培养基平板,空白对照加入等量的相应溶剂;将预培养4d的黄瓜根腐病菌用直径为5mm的打孔器沿菌落边缘打取菌饼,接种到含系列浓度的PDA培养基平板中央,每皿1块菌饼,菌丝面朝下,盖上皿盖,每个处理重复3次,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4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浓度药液的抑制率,利用DPS数据统计软件求出双炔酰菌胺、咯菌腈及其混合物抑制黄瓜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回归方程(Y=a+bx)、EC50值和相关系数。
抑制率(%)=(对照菌落增长直径-处理菌落增长直径)×100/(对照菌落增长 直径)
1.2.2杀菌剂混配的毒力增效
依照Wadley(1967)公式计算不同药剂混合后的协同作用系数:
EC 50 ( th ) = a + b a / EC 50 ( A ) + b / EC 50 ( B )
SR=EC50(th)/EC50(ob)
上式中a、b代表双炔酰菌胺(A)、咯菌腈(B)两种杀菌剂在混合物中所占比率;EC50(A)和EC50(B)分别表示A和B的实际观测EC50值,EC50(th)表示A、B两种杀菌剂按a∶b混合后的理论EC50值,EC50(ob)为A、B两种杀菌剂按a∶b混合后的实际观测EC50值。SR>1.5,增效;SR<0.5,拮抗;SR介于0.5和1.5之间表示相加。
2.试验结果
从表3可知,双炔酰菌胺与咯菌腈混配抑制黄瓜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增效配比在3~1∶1范围内增效系数大于1.5,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其中双炔酰菌胺与咯菌腈质量比为2∶1时增效最强。
表3双炔酰菌胺与咯菌腈混配对黄瓜根腐病菌的毒力增效
实验例2:实施例1复配杀菌剂可湿性粉剂(WP)对黄瓜霜霉病、马铃薯/番茄晚疫病、黄瓜/番茄灰霉病、黄瓜根腐病以及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1.实施例1中的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试验根据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中“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感病品种为黄瓜品种“京绿”。试验田位于河北省定州市赵村乡两甘德村,温棚栽培,2012年1月25日定植,行距1m,株距0.3m。
试验药剂: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施药剂量为150g a.i./hm2、225g a.i./hm2、300g a.i./hm2。对照药剂:25%双炔酰菌胺SC,施药剂量为150g a.i./hm2;50%烯酰吗啉WP,施药剂量为375g a.i./hm2,空白对照喷清水。每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约18m2
在霜霉病自然发病前开始喷药共用药3次,间隔期为7天。施药时间分别为2012年3月5日、3月12日、3月19日。采用Jacto-HD400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喷药。用药液量为900L/hm2
最后1次施药后7天(2012年3月26日)调查发病。每小区随机4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按各叶片上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划分病级。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第一次施药前零星发病,病情基数记为零。根据以上分级方法记录各处理病情,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效。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中Fisher’s最低显著性差异(LSD)测定进行统计分析。
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病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从表4可知,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 a.i./hm2叶面喷施对黄瓜霜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80.2%~88.8%)。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300g a.i./hm2的防效为88.8%,显著高于喷施25%双炔酰菌胺SC 150g a.i./hm2的防治效果,与50%烯酰吗啉WP 375g 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225ga.i./hm2的防效为84.4%,与喷施25%双炔酰菌胺SC 150g a.i./hm2的防效相当。表明在黄瓜霜霉病发生前或初发生时采用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 a.i./hm2叶面喷施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表4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 病叶率(%)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g a.i./hm2 26.45 5.20 80.2c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225g a.i./hm2 23.40 4.09 84.4b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300g a.i./hm2 22.01 2.93 88.8a
25%双炔酰菌胺SC 150g a.i./hm2 24.18 4.67 82.2bc
50%烯酰吗啉WP 375g a.i./hm2 22.85 3.32 87.3a
空白对照 65.46 26.27 -
注:同列数据后相同小写字母表示数据间无差异显著(P=0.05)。下同。
2.实施例1中的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
根据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中“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准则”进行试验。当地感病品种为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试验田位于河北省崇礼县狮子沟乡原种场,2012年4月25日种植,行距0.6m,株距0.3m,马铃薯晚疫病历年发生。
试验药剂: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施药剂量为150g a.i./hm2、225g a.i./hm2、300g a.i./hm2。对照药剂:25%双炔酰菌胺SC,施药剂量为150g a.i./hm2;50%烯酰吗啉WP,施药剂量为375g a.i./hm2,空白对照喷清水。每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m2,设保护行。
在田间自然发病前开始喷药,共用药3次,间隔期7~10天。施药时间分别为6月20日、6月27日、7月4日。施药时天气晴朗。采用Jacto-HD400型手动喷雾器喷药,喷雾均匀周到。用药液量为900L/hm2。整个试验期间无恶劣气候影响。
最后一次施药后7天(2012年7月11日)调查发病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复叶,按各复叶上病斑面积占整个复叶面积的百分率划分病级。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整个复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占整个复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占整个复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占整个复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占整个复叶面积的51%以上。
第一次施药前零星发病,病情基数记为零。根据以上分级方法记录各处理病情,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效。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中Fisher’s最低显著性差异(LSD)测定进行统计分析。
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病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从表5可知,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 a.i./hm2叶面喷施对马铃薯晚疫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80.5%~88.1%)。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300ga.i./hm2的防效为88.1%,显著高于喷施25%双炔酰菌胺SC 150g a.i./hm2的防治效果,与50%烯酰吗啉WP 375g 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150~225g a.i./hm2的防效与喷施25%双炔酰菌胺SC 150g 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表 明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前或初发生时采用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a.i./hm2进行叶面喷施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表5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3.实施例1中的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防治番茄晚疫病药效试验
试验田位于河北省定州市杨家庄乡辛兴村,为温棚栽培番茄,番茄品种为感病品种“保罗塔”。2012年2月18日种植,行距0.8m,株距0.3m。
试验药剂: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施药剂量为150g a.i./hm2、225g a.i./hm2、300g a.i./hm2。对照药剂:25%双炔酰菌胺SC,施药剂量为150g a.i./hm2;50%烯酰吗啉WP,施药剂量为375g a.i./hm2,空白对照喷清水。每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8m2
发病前开始喷药,共用药3次,间隔期为7天。施药时间分别为2012年4月18日、4月25日、5月2日。采用Jacto-HD400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喷药。用药液量为900L/hm2
最后1次施药后7天(2012年5月9日)调查发病情况。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复叶,按各复叶上病斑面积占整个复叶面积的百分率划分病级。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整个复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占整个复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占整个复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占整个复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占整个复叶面积的51%以上。
第一次施药前零星发病,病情基数记为零。根据以上分级方法记录各处理病情,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效。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中Fisher’s最低显著性差异(LSD)测定进行统计分析。
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病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从表6可知,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 a.i./hm2叶面喷施对番茄晚疫 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80.8%~89.4%)。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300g a.i./hm2的防效为89.4%,显著高于喷施25%双炔酰菌胺SC 150g a.i./hm2的防治效果,与50%烯酰吗啉WP 375g 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225g a.i./hm2的防效与喷施25%双炔酰菌胺SC 150g 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表明在番茄晚疫病发生前或初发生时采用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 a.i./hm2进行叶面喷施对番茄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表6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4.实施例1中的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防治辣椒疫病药效试验
试验根据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中“杀菌剂防治辣椒疫病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感病品种为辣椒品种“牛耳王”。试验田位于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北庄头村,为温棚栽培辣椒,行距0.8m,株距0.3m。
试验药剂: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施药剂量为150g a.i./hm2、225g a.i./hm2、300g a.i./hm2。对照药剂:25%双炔酰菌胺SC,施药剂量为150g a.i./hm2;50%烯酰吗啉WP,施药剂量为375g a.i./hm2,空白对照喷清水。每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4m2
发病前开始喷药,共用药3次,间隔期为7天。施药时间分别为2012年5月4日、5月11日、5月18日。采用Jacto-HD400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周到喷药。用药液量为900L/hm2
最后1次施药后7天(2012年5月25日)进行调查。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10株。分级方法:0级:无病;1级:根茎部无病斑,个别分枝或果实发病;3级:根茎部轻度发病或半数以下分枝或果实发病;5级:根茎部中度发病或半数以上分枝或果实发病;7级:根茎部严重发病,植株大部凋萎;9级:植株全部凋萎死亡。第一次施药前零星发病,病情基数记为零。根据以上分级方法记录各处理病情,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及防效。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中Fisher’s最低显著性差异(LSD)测定进行统计分析。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病级数值)/(调查总株数×9)×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从表7可知,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 a.i./hm2叶面喷施对辣椒疫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84.7%~93.1%)。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300g a.i./hm2的防效为93.1%,显著高于喷施25%双炔酰菌胺SC 150g a.i./hm2和50%烯酰吗啉WP375g a.i./hm2的防治效果。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225g a.i./hm2的防效与喷施25%双炔酰菌胺SC 150g a.i./hm2和50%烯酰吗啉WP 375g 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表明在辣椒疫病发生前或初发生时采用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a.i./hm2进行叶面喷施对辣椒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表7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 病株率(%)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g a.i./hm2 17.00 2.44 84.7c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225g a.i./hm2 10.00 1.67 89.6b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300g a.i./hm2 6.00 1.11 93.1a
25%双炔酰菌胺SC 150g a.i./hm2 8.00 1.67 89.6b
50%烯酰吗啉WP 375g a.i./hm2 9.50 1.72 89.2b
空白对照 30.50 15.94 -
5.实施例1中的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防治黄瓜灰霉病药效试验
根据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28-2000“杀菌剂防治蔬菜灰霉病药效试验准则”进行试验。黄瓜品种为常规品种“德瑞特787”。试验田位于河北省定州市赵村乡两甘德村,2012年2月14日定植。
试验药剂: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施药剂量为150g a.i./hm2、225g a.i./hm2、300g a.i./hm2。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WG,施药剂量为300g a.i./hm2;50%咯菌腈WP,施药剂量为100g a.i./hm2,空白对照喷清水。每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8m2
发病前开始喷药,共用药3次,间隔期为7天。施药时间分别为2012年3月6日、3月13日、3月20日。采用Jacto-HD400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周到喷药。用药液量为900L/hm2
最后1次施药后7天(2012年3月27日)进行调查。调查发病情况,每小区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2株的全部果实,记录灰霉病引起的病果数。黄瓜灰霉病以果为单位调查:0级:无病斑;1级:残留花发病;3级:果脐部发病;5级:病斑长度占果 的10%以下;7级:病斑长度占果的11%~25%;9级:病斑长度占果的26%以上。根据以上分级方法计算病果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中Fisher’s最低显著性差异(LSD)测定进行统计分析。
病果率(%)=(病果数/调查总果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果数×相对病级数值)/(调查总果数×9)×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从表8可知,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 a.i./hm2叶面喷施对黄瓜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76.0%~92.5%)。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300g a.i./hm2的防效为92.5%,与喷施50%啶酰菌胺WG 300g a.i./hm2和50%咯菌腈WP 100g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高于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225g a.i./hm2的防治效果。表明黄瓜灰霉病发生前或初发生时采用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150~300g a.i./hm2进行叶面喷施对黄瓜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表8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 病果率(%)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g a.i./hm2 8.16 1.87 76.0c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225g a.i./hm2 5.56 1.28 83.4b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300g a.i./hm2 3.59 0.59 92.5a
50%啶酰菌胺WG 300g a.i./hm2 3.02 0.48 94.1a
50%咯菌腈WP 100g a.i./hm2 3.30 0.63 92.0a
空白对照 16.84 7.86 -
6.实施例1中的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防治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
根据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28-2000“杀菌剂防治蔬菜灰霉病药效试验准则”进行试验。番茄品种为常规品种“东胜太保”。试验田位于河北省徐水县高林村镇田村铺村,2012年2月10日定植。
试验药剂: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施药剂量为150g a.i./hm2、225g a.i./hm2、300g a.i./hm2。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WG,施药剂量为300g a.i./hm2;50%咯菌腈WP,施药剂量为100g a.i./hm2,空白对照喷清水。每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8m2
发病前开始喷药,共用药3次,间隔期为7天。施药时间分别为2012年3月4日、3月11日、3月18日。采用Jacto-HD400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周到喷药。用药液量为900L/hm2
最后1次施药后7天(2012年3月25日)进行调查。调查发病情况,每小区随机 取5点,每点调查2株的全部果实,记录灰霉病引起的病果数。灰霉病果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斑;1级:残留花瓣发病或柱头发病;3级:萼片腐烂或柱头发病蔓延到果脐部;5级:果脐部有浸润斑但无霉层;7级:果脐部有霉层但未扩展到其它部位;9级:果脐部霉层扩展到其它部位。根据以上分级方法计算病果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中Fisher’s最低显著性差异(LSD)测定进行统计分析。
病果率(%)=(病果数/调查总果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果数×相对病级数值)/(调查总果数×9)×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从表9可知,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 a.i./hm2叶面喷施对番茄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74.3%~90.3%)。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300g a.i./hm2的防效为90.3%,与喷施50%啶酰菌胺WG 300g a.i./hm2和50%咯菌腈WP 100g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高于喷施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225g a.i./hm2的防治效果。表明番茄灰霉病发生前或初发生时采用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150~300g a.i./hm2进行叶面喷施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表9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 病果率(%)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g a.i./hm2 7.18 1.91 74.3c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225g a.i./hm2 3.82 1.09 85.7b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300g a.i./hm2 3.80 0.72 90.3a
50%啶酰菌胺WG 300g a.i./hm2 2.69 0.53 93.1a
50%咯菌腈WP 100g a.i./hm2 3.34 0.69 90.8a
空白对照 14.43 7.55 -
7.实施例1中的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防治黄瓜根腐病药效试验
试验田位于河北省定州市赵村乡两甘德村,黄瓜品种为常规品种“德瑞特787”,2012年2月14日定植,行距1m,株距0.3m。
试验药剂: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施药剂量为1800倍液、1200倍液、900倍液。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WG,施药剂量为1500倍液;50%咯菌腈WP,施药剂量为4500倍液,空白对照灌清水。每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4m2
在黄瓜根腐病发生前,每株灌药液250mL。药后15d调查各处理根腐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10株。记录发病株数,根据病株率计算防治效果。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中Fisher’s最低显著性差异(LSD)测定进行统计分析。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株数-处理区病株数)/对照区病株数]×100
从表10可知,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800~900倍液灌根对黄瓜根腐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45.3%~67.5%),显著高于25%双炔酰菌胺SC 1500倍液和50%咯菌腈WP 4500倍液的防治效果。表明发病前采用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800~900倍液灌根对黄瓜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表10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 病株率(%) 防治效果(%)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800倍液 15.00 45.3c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200倍液 11.00 60.3b
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900倍液 9.00 67.5a
25%双炔酰菌胺SC 1500倍液 20.50 26.8d
50%咯菌腈WP 4500倍液 19.50 30.4d
空白对照 28.00 -
田间试验表明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 a.i./hm2叶面喷雾对黄瓜霜霉病、马铃薯/番茄晚疫病、黄瓜/番茄灰霉病及辣椒疫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30%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900~1800倍液灌根对黄瓜根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在田间生产中应用。
实验例3:实施例7、13、14中的复配杀菌剂双炔酰菌胺·咯菌腈防治黄瓜霜霉病
试验田位于河北省定州市赵村乡两甘德村,黄瓜品种为常规品种“德瑞特787”,2012年2月14日定植,行距1m,株距0.3m。
施药剂量为150g a.i./hm2(1800倍液)、225g a.i./hm2(1200倍液)、300g a.i./hm2(900倍液)。结果表明,实施例7、13、14中的双炔酰菌胺·咯菌腈WP 150~300g a.i./hm2叶面喷施对黄瓜霜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81.0%~90.5%)。
 表11实施例7、13、14中的双炔酰菌胺·咯菌腈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Claims (5)

1.一种复配杀菌剂,由双炔酰菌胺和咯菌腈组成;其中,所述双炔酰菌胺与咯菌腈的质量比为2:1。
2.一种复配杀菌剂制剂,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和农药制剂上可接受的助剂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杀菌剂制剂的剂型选自下述至少一种: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乳油、水乳剂、微乳剂和悬浮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包括下述至少一种:分散剂、润湿剂、粘结剂、增稠剂、抗泡剂、崩解剂和填料。
5.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或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制剂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所述植物病害选自下述至少一种: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黄瓜灰霉病、番茄灰霉病、辣椒疫病和黄瓜根腐病。
CN201310099685.5A 2013-03-26 2013-03-26 一种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813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9685.5A CN103181387B (zh) 2013-03-26 2013-03-26 一种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9685.5A CN103181387B (zh) 2013-03-26 2013-03-26 一种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1387A CN103181387A (zh) 2013-07-03
CN103181387B true CN103181387B (zh) 2015-06-17

Family

ID=48673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9968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81387B (zh) 2013-03-26 2013-03-26 一种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813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4764B (zh) * 2014-07-24 2016-03-23 寿光市新世纪种苗有限公司 一种彩椒抗病苗的培育方法
CN109907042A (zh) * 2017-12-12 2019-06-21 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丁烯酸甲酯衍生物在制备防治灰霉病药物中的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1526C (zh) * 2000-05-17 2005-10-05 辛根塔参与股份公司 新的苯基-炔丙基醚衍生物
CN101421230A (zh) * 2001-11-16 2009-04-29 辛根塔参与股份公司 新颖的苯基-炔丙基醚衍生物
EP2329713A1 (en) * 2008-08-18 2011-06-08 Mitsui Chemicals Agro, Inc. Plant disease control agent comprising d-tagatose as active ingredient, and plant disease control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1526C (zh) * 2000-05-17 2005-10-05 辛根塔参与股份公司 新的苯基-炔丙基醚衍生物
CN101421230A (zh) * 2001-11-16 2009-04-29 辛根塔参与股份公司 新颖的苯基-炔丙基醚衍生物
EP2329713A1 (en) * 2008-08-18 2011-06-08 Mitsui Chemicals Agro, Inc. Plant disease control agent comprising d-tagatose as active ingredient, and plant disease control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13种杀菌剂对生姜腐霉茎基腐病菌的毒力测定;元菊丹 等;《农药》;20110831;第50卷(第8期);第617-619、62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1387A (zh) 201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2653C (zh) 一种防治小麦真菌病害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TWI617244B (zh) 殺真菌組成物及其用途
CN103518750B (zh) 一种高效复配生物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2919256A (zh) 一种含氟吡菌胺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1822255B (zh) 含有苯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432255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58179A (zh) 一种含有氰霜唑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CN103053561B (zh) 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4488949A (zh) 一种含呋虫胺的杀虫组合物
CN100393212C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4509539A (zh) 一种含有甲霜灵和多菌灵用于防治蔬菜、葡萄主要病害的复配杀菌剂
CN103168781B (zh) 一种含氟吡菌胺和咯菌腈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3348982B (zh) 一种杀真菌混合物
CN103493832B (zh) 一种高效复配生物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3181387B (zh) 一种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4996458B (zh) 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857511A (zh) 一种包含大黄素衍生物与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3355352B (zh) 含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3988843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999870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190420A (zh) 一种含有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48986B (zh) 一种含有戊菌唑和宁南霉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041496B (zh) 一种复配杀菌剂
CN103478152B (zh) 一种含咪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CN101731238B (zh) 含有活化酯的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