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66495A -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66495A
CN103166495A CN2011104101968A CN201110410196A CN103166495A CN 103166495 A CN103166495 A CN 103166495A CN 2011104101968 A CN2011104101968 A CN 2011104101968A CN 201110410196 A CN201110410196 A CN 201110410196A CN 103166495 A CN103166495 A CN 103166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witch
switch pipe
connect respectively
filter inductanc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101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犁
高峰
常东升
邢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onvertergy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onvertergy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onvertergy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onvertergy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41019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66495A/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00589 priority patent/WO2013082858A1/zh
Publication of CN103166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664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属于电力电子变换器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由输入电容支路、改进全桥开关单元、进网滤波器支路构成,本发明在基本全桥电路基础上加入辅助开关实现续流阶段续流回路与光伏电池输出端脱离,且续流回路电位处于或近似处于二分之一的电池电压,从而抑制和消除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相对于现有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具有如下优点:减少了电流通路的开关管数量,从而降低了通态损耗,提高了变换效率;适用于无变压器隔离的光伏并网场合。

Description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变换器技术领域,涉及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背景技术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拥有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和成本低等绝对优势。但由于光伏电池板对地寄生电容的存在,使得并网逆变器开关器件的开关动作可能产生高频时变电压作用在寄生电容之上,由此产生的漏电流可能超出允许范围。高频漏电流的产生还会带来传导和辐射干扰、进网电流谐波及损耗的增加,甚至危及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单极性SPWM全桥并网逆变器的差模特性优良,如输入直流电压利用率高和滤波电感电流脉动量小等受到广泛关注。但同时产生了开关频率脉动的共模电压(其幅值为输入直流电压),使得在光伏并网应用场合需要加入变压器隔离(低频或高频),但高频脉动的共模电压对变压器的绝缘强度构成威胁,进一步增加了制作成本。双极性SPWM全桥并网逆变器共模电压基本恒定,始终等于光伏电池输入电压的二分之一,几乎不会产生共模漏电流。然而与单极性SPWM相比,双极性SPWM存在明显不足:开关损耗和交流滤波电感损耗均是单极性SPWM的两倍,影响了***的效率。因此,研究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目的之一就是如何构成新的续流回路,且使得续流阶段续流回路与光伏电池输出端断开,从而使得变换器同时具有低漏电流和高变换效率的优良性能。
专利EP 1369985A2提出在全桥电路的桥臂中点间(交流侧)加入双向可控开关组构造新的续流回路;文献“Yu W,Lai J,Qian H,Hutchens C,High-efficiency MOSFET inverter with H6-type configuration for photovoltaicnonisoltaed ac-module applications,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2011,vol.26(4):1253-1260”,提出一种基于Heric的变形拓扑,同样可以实现续流阶段太阳能电池端与电网脱离,但电流通路始终存在三个开关器件,通态损耗大。文献“张兴,孙龙林,许颇,赵为,曹仁贤,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中共模电流抑制的研究,太阳能学报,2009,vol.30(9):1202-1208”,同样提出一种基于Heric的变形拓扑,但电流通路始终也存在三个开关器件,通态损耗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产生漏电流且损耗大等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变换效率的单相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该逆变器具有低漏电流和高变换效率的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其输入端与太阳能电池连接,输出端与电网连接,所述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输入电容支路(1)和进网滤波器支路(3),所述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还包括全桥开关单元(2),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全桥开关单元(2)、进网滤波器支路(3)依次连接,所述全桥开关单元(2)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六功率开关管(S6)、第一功率二极管(D1)、第二功率二极管(D2)。
作为本发明的一实例,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例,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例,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例,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例,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例,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例,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例,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基本全桥电路基础上加入辅助开关实现续流阶段续流回路与光伏电池输出端脱离,且续流回路电位处于或近似处于二分之一的电池电压,从而抑制和消除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
(2)相对于现有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具有如下优点:减少了电流通路的开关管数量,从而降低了通态损耗,提高了变换效率;
(3)适用于无变压器隔离的光伏并网场合。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一;
图2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二;
图3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二:
图4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四;
图5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五;
图6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六;
图7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七;
图8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八;
图9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实施例一的驱动原理波形;
图10a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实施例一的各开关模态1的等效电路图;
图10b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实施例一的各开关模态2的等效电路图;
图10c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实施例一的各开关模态3的等效电路图;
图10d是本发明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实施例一的各开关模态4的等效电路图。
图中符号说明:
UPV-光伏电池电压,1-输入电容支路,2-改进全桥开关单元,3-进网滤波器支路,vg-电网,Cdc-输入电容,S1~S6-第一~第六功率开关管,L1、L2-第一、第二滤波电感,Co-滤波电容,ve-调制信号,vst-三角载波信号,vgs1~vgs6-第一~第六功率开关管的驱动电压,t-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其在应用时与现有逆变器相同,将输入端与太阳能电池连接,而输出端与电网连接。
为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本发明在基本全桥电路基础上加入辅助开关实现续流阶段续流回路与光伏电池输出端脱离,且续流回路电位处于或近似处于二分之一的电池电压,从而抑制和消除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
为此,本发明提供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输入电容支路(1)、全桥开关单元(2)和进网滤波器支路(3)。其中输入电容支路(1)、全桥开关单元(2)、进网滤波器支路(3)依次连接,而全桥开关单元(2)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六功率开关管(S6)、第一功率二极管(D1)、第二功率二极管(D2)。
基于上述原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如下:
参见图1,其所示为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一,其电路组成是:由输入电容Cdc,第一至第六功率开关管S1~S6,第一、第二功率二极管D1~D2,第一、第二滤波电感L1、L2和滤波电容Co构成;输入电容Cdc形成输入电容支路(1),第一至第六功率开关管S1~S6,第一、第二功率二极管D1~D2形成全桥开关单元(2),第一、第二滤波电感L1、L2和滤波电容Co形成进网滤波器支路(3)。
其中,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参见图2,其所示为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二,其电路组成与附图1所示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连接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
参见图3,其所示为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三,其电路组成与附图1所示实施例一相同,但其电路连接关系是,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参见图4,其所示为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四,其电路组成与附图3所示实施例三相同,但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连接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
参见图5,其所示为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五,其电路组成与附图1所示实施例一相同,但其电路连接关系是,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参见图6,其所示为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六,其电路组成与附图5所示实施例五相同,但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连接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
参见图7,其所示为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七,其电路组成与附图1所示实施例一相同,但其电路连接关系是,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参见图8,其所示为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八,其电路组成与附图7所示实施例七相同,但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连接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
附图9是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一的驱动原理工作波形,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驱动信号相同,在进网电流正半周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工作,负半周关断;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驱动信号相同,在进网电流正半周关断,负半周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工作;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驱动信号在正半周长通,负半周关断;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驱动信号在负半周长通,正半周关断。
附图10是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拓扑实施例一的各开关模态等效电路图。
模态1:等效电路如图10a所示,第一、第四、第五功率开关管导通,其它功率开关管关断,第五功率开关管S5有驱动信号,但没有电流流过,进网电流依次流过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一滤波电感L1、电网vg、第二滤波电感L2、第四功率开关管S4、;
模态2:等效电路如图10b所示,第五功率开关管导通,其它功率开关管关断,由第五功率开关管S5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1构成续流回路,续流回路电位近似为光伏电池电压UPV的一半;
模态3:等效电路如图10c所示,第二、第三、第六功率开关管导通,其它功率开关管关断,进网电流依次流过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六功率开关管S6、第二滤波电感L2、电网vg、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功率开关管S2
模态4:等效电路如图10d所示,第六功率开关管S6导通,其它功率开关管关断,由第六功率开关管S6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构成续流回路,续流回路电位近似为光伏电池电压UPV的一半。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其输入端与太阳能电池连接,输出端与电网连接,所述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输入电容支路(1)和进网滤波器支路(3),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还包括全桥开关单元(2),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全桥开关单元(2)、进网滤波器支路(3)依次连接,所述全桥开关单元(2)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六功率开关管(S6)、第一功率二极管(D1)、第二功率二极管(D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容支路(1)包括输入电容(Cdc);进网滤波器支路(3)包括第一滤波电感(L1)、第二滤波电感(L2)、滤波电容(Co);所述输入电容(Cdc)的正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输入电容(Cdc)的负端分别连接太阳能电池负输出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分别连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滤波电感(L2)的一端,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一端、电网(vg)的一端,第二滤波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滤波电容(Co)的另一端、电网(vg)的另一端。
CN2011104101968A 2011-12-09 2011-12-09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Pending CN1031664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01968A CN103166495A (zh) 2011-12-09 2011-12-09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PCT/CN2012/000589 WO2013082858A1 (zh) 2011-12-09 2012-05-02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01968A CN103166495A (zh) 2011-12-09 2011-12-09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66495A true CN103166495A (zh) 2013-06-19

Family

ID=48573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101968A Pending CN103166495A (zh) 2011-12-09 2011-12-09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66495A (zh)
WO (1) WO2013082858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1296A (zh) * 2015-11-27 2016-04-06 深圳市美克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电路
CN108631639A (zh) * 2017-03-17 2018-10-09 深圳耐斯特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储能逆变器的双向dc-ac变换电路
CN110071651A (zh) * 2019-06-13 2019-07-30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结构对称的非隔离型升压逆变电路
CN110601160A (zh) * 2019-09-19 2019-12-20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 一种高能回馈型负载能量回流泄放电路及其能量泄放方法
CN112290792A (zh) * 2020-11-09 2021-01-29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柔性切换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17318454A (zh) * 2023-11-28 2023-12-29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频共模漏电流抑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6912B (zh) * 2015-09-28 2017-12-19 河海大学 一种两级式非隔离全桥并网逆变器
CN106712527B (zh) * 2017-03-29 2023-09-29 天津瑞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计算法的隔离式光伏阵列模拟器***
CN107086602B (zh) * 2017-05-25 2023-05-02 沈阳清能院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充放电管理并网***
CN107994798B (zh) * 2018-01-11 2024-03-12 福州大学 一种含在线故障诊断的双向双buck逆变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12054708B (zh) * 2020-09-02 2024-05-1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集成开关电容电路的单极可升压逆变器
CN113708651A (zh) * 2021-09-30 2021-11-26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移相全桥的隔离型Delta整流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15320U (zh) * 2009-10-12 2010-06-23 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并网逆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04681U (zh) * 2011-03-31 2011-10-05 上海美科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CN102158110A (zh) * 2011-04-07 2011-08-17 江苏斯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主电路及其控制实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15320U (zh) * 2009-10-12 2010-06-23 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并网逆变器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1296A (zh) * 2015-11-27 2016-04-06 深圳市美克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电路
CN105471296B (zh) * 2015-11-27 2019-01-11 深圳市美克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电路
CN108631639A (zh) * 2017-03-17 2018-10-09 深圳耐斯特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储能逆变器的双向dc-ac变换电路
CN110071651A (zh) * 2019-06-13 2019-07-30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结构对称的非隔离型升压逆变电路
CN110071651B (zh) * 2019-06-13 2023-05-12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结构对称的非隔离型升压逆变电路
CN110601160A (zh) * 2019-09-19 2019-12-20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 一种高能回馈型负载能量回流泄放电路及其能量泄放方法
CN110601160B (zh) * 2019-09-19 2021-10-29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 一种高能回馈型负载能量回流泄放电路及其能量泄放方法
CN112290792A (zh) * 2020-11-09 2021-01-29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柔性切换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17318454A (zh) * 2023-11-28 2023-12-29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频共模漏电流抑制方法
CN117318454B (zh) * 2023-11-28 2024-02-02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频共模漏电流抑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82858A1 (zh) 201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3852B (zh) 一种中点箝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3166495A (zh)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3051233B (zh) 一种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CN101917133B (zh) 一种五电平逆变器
CN102005957B (zh) 单电源级联多电平变流器
CN102624267B (zh) 逆变器及其在三相***中的应用电路
CN103259433B (zh) 基于正激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CN202535290U (zh) 一种光伏逆变电路
CN103178739B (zh) 一种零电压转换全桥型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361408A (zh)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CN205647288U (zh) 一种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3780115A (zh) 基于反激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CN102088252B (zh) 一种开关电容实现无变压器型逆变器及应用
CN107134937A (zh) 一种三电平多脉冲输出无变压器型逆变电路
CN105656077A (zh) 一种高效低漏电流的七开关光伏并网逆变电路及其调制方法
CN205356152U (zh) 一种基于模块化多电平的三列式dc/dc变换器
CN102195507A (zh) 无变压器并网逆变电路
CN102403920B (zh) 三电平半桥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291020A (zh) 交流推挽变换-单管整流的ac-dc变换器
CN106899203B (zh) 正激式五电平逆变器
CN206790354U (zh) 高频隔离串联谐振多电平双向充电装置
CN206023611U (zh) 高频隔离式五电平逆变器
CN103516242A (zh) 一种三电平三相半桥逆变电路
CN203119788U (zh) 三电平逆变单元与光伏逆变器
CN201994870U (zh) 一种开关电容实现无变压器型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