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7369B - 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7369B
CN103137369B CN201210483441.2A CN201210483441A CN103137369B CN 103137369 B CN103137369 B CN 103137369B CN 201210483441 A CN201210483441 A CN 201210483441A CN 103137369 B CN103137369 B CN 1031373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lectrode
switching device
slide block
sh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834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7369A (zh
Inventor
国分泰斗
小野寺日出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Jap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Jap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Jap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leo Jap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37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7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7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7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3/16Driving mechanisms
    • H01H23/20Driving mechanisms having snap action
    • H01H23/205Driving mechanisms having snap action using a compression spring between tumbler and an articulated contact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04Cases; Covers
    • H01H21/08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36Driving mechanisms
    • H01H21/40Driving mechanisms having snap action
    • H01H21/42Driving mechanisms having snap action produced by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36Driving mechanisms
    • H01H21/50Driving mechanisms with indexing or latching means, e.g. indexing by ball and spring; with means to ensure stopping at intermediate operative 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04Cases; Covers
    • H01H23/0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3/16Driving mechanisms
    • H01H23/162Driving mechanisms incorporating links interconnecting tumbler and contact arm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Tumbler Switche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Slide Switch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可以阻止异物进入开关装置的接点部,并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在由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的壁部形成的接点收容室(S)内配置有并列配置的电极板(41(a、b)、42(a、b)、43(a、b))构成的电极组,并收容滑块(60)。按钮(2)的杆(5)贯通设置在顶壁(11)上的切口孔(24),且前端与滑块上形成的盒部(62)内的卡合块(76)卡合。盒部的开口端面包围切口孔,并以与顶壁的下表面抵接的方式滑动。通过滑块将被利用筒部(67)保持的螺旋弹簧(69)施加了作用力的滚珠(80),向被电极板(42)支撑的摇动接触片(46)按压并使其滚动,切换电极板(42)和电极板(41、43)的导通状态。因盒部的开口端面被顶壁的下表面遮挡,所以尘埃等不会从相互的滑动面进入。不需要利用其他构件来形成接点收容室(S)。

Description

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关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应用于对汽车的电动车窗进行操作等的开关装置,是通过操作者抬起或按下按钮的一端来切换接点。
在这种开关装置中,例如像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77370号公开的那样、通过使滑块滑动来进行切换动作,上述滑块与摇动的按钮的规定部位卡合。
图12是表示上述以往的开关装置结构的断面图。
开关装置100的主要部件组装在由上壳体105和下壳体110构成的树脂制的壳体内。
在上壳体105上按钮102被支撑成能够摇动,上述按钮102具有向下方延伸的杆103。另外,在未图示的部位,上壳体105与下壳体110结合。
下壳体110的底壁111上配置有并排排列的电极板130、131、132。在两端的电极板130、132上分别设置有接点134、135。中央的电极板131从底壁111竖起并支撑摇动接触片127。摇动接触片127沿电极板130、131、132的排列方向配置,电极板131支撑摇动接触片127的大体中间位置。
收容壁113从底壁111以包围电极板130、131、132和摇动接触片127的方式竖起,来形成接点收容室S’,并且在接点收容室S’上方开口部上安装有滑块罩115,该滑块罩115在中央具有用于使滑块120通过的窗116。
滑块120包括:头部121,在滑块罩115的上方与按钮102的杆103卡合;筒部122,从头部121通过滑块罩115的窗116向下方延伸;以及滑块板部123,从筒部122的中途朝向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筒部122在内部收容螺旋弹簧124,在下端的开口部保持滚珠125,并将被螺旋弹簧124施加了作用力的滚珠125向摇动接触片127按压。并且,通过沿滑块罩115的下表面引导滑块板部123,滑块120能够沿前后方向(图中左右方向)滑动。
摇动接触片127具有呈凸轮形状的限制部128,滚珠125与该限制部128抵接。与被电极板131支撑的支撑位置相比,限制部128使接点134一侧成为山谷的最低部。
图12表示滑块120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在该中立位置上,滚珠125按压限制部128山谷的最低部,由此,摇动接触片127的一端与接点134接触,另一端离开接点135。
如果按压按钮102的前端,则上述杆103沿逆时针方向摇动,使滑块120从中立位置向后方(图中右方向)移动。由此,摇动接触片127被接点134和电极板131支撑的姿势不变,滚珠125边压缩螺旋弹簧124边按照凸轮形状移动。因此,接点134和电极板131之间导通的电连接状态不会变化。
另一方面,如果抬起按钮102的前端,则杆103沿顺时针方向摇动,使滑块120从中立位置向前方(图中左方向)移动。由此,滚珠125在限制部128上向接点135方向移动,如果滚珠125超过被电极板131支撑的支撑位置,则使摇动接触片127沿逆时针方向摇动,所以摇动接触片127的一端离开接点134,而另一端与接点135接触。由此,切换电连接状态,使电极板131和接点135导通。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77370号
在开关装置中,如果尘埃等异物附着在接点上则会导致动作不良,所以在上述以往的例子中,通过以即使滑块120从中立位置分别向前方和后方移动时也能够封闭滑块罩115的窗116的方式,来设定滑块板部123的尺寸,从而可以防止异物进入电极板130、131、132和摇动接触片127所处的接点收容室S’的内部。
但是,由于滑块板部123位于滑块罩115的下表面一侧,所以当异物落下并积存在滑块板部123的露出于窗116的部分上时,上述异物有可能进入滑块罩115下表面和滑块板部123之间的间隙而阻碍顺畅滑动,并且因反复滑动而导致从滑块板部123的周向边缘掉落而进入接点收容室S’的内部。
并且,虽然如果仅引导滑块120的滑动,则仅在收容壁113上形成导向槽即可,但是为了防止异物进入,需要安装作为与下壳体110或上壳体105为不同部件的滑块罩115,所以导致部件成本和安装工时增加,因此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例如图13所示,作为对策使滑块120’的滑块板部123’的尺寸为能够覆盖整个接点收容室S’,并在周向边缘设置向下方延伸的凸缘壁118,通过使滑块120’从上方覆盖被收容壁113’并进行滑动,可以考虑不使用滑块罩115。
但是,由于滑块120’相对于接点收容室S’前后滑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图所示,由于在凸缘壁118和收容壁113’外表面之间、且在前后两侧,需要具有与滑动量对应的规定的间隙K,所以该间隙部分使滑块120’的滑块板部123’的尺寸增大,从而需要较大的空间。
当在汽车的驾驶座的车门上设置这种开关装置时,在轿车中,要在车门的扶手上至少配置四个作为电动车窗控制用的开关装置,而且还需要在扶手上配置多个开关装置,例如,车门后视镜的角度调整或收纳/打开用的开关装置、车门锁定用等的开关装置。但是,由于在扶手上设置开关装置用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满足配置多个开关装置的要求,必须使各开关装置小型化,但需要较大空间的滑块则不利于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不用使装置大型化,就可以可靠地阻止尘埃等异物进入接点部,并且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其具有:上壳体,支撑按钮;下壳体,具有固定接点;以及可动构件,与可动接触片接触,所述开关装置通过连接按钮和可动构件并对按钮进行操作,来切换固定接点和可动接触片的接触与分离,其中,利用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包围固定接点和可动接触片的接点收容室,可动构件配置在该接点收容室内,按钮包括用于与可动构件连接的杆,在接点收容室的上壁设置有使杆通过的切口孔,可动构件包括盒部,所述盒部在内部具有与杆连接的连接部,可动构件以使盒部的开口端面与上壁的包围切口孔的下表面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滑动,所述上壁设置有壁部,所述壁部包围所述切口孔,且所述壁部的前端位于所述盒部内。
按照本发明,由于收容固定接点和可动接触片的接点收容室由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而不需要其他构件,所以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由于承载杆的可动构件的凹部的开口端面以被切口孔周围的上壁下表面遮挡的方式进行滑动,所以不会使可动构件大型化,并且可以有效地阻止异物直接通过滑动面进入固定接点和可动接触片所处的接点收容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外观的图。
图2是表示壳体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壳体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下壳体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摇动接触片和接点之间关系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滑块的图。
图7是滑块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滑块和按钮组装在壳体上后状态的图。
图9是接点收容室周围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表示开关装置动作的图。
图11是表示开关装置动作的图。
图12是表示以往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比较对策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开关装置
2按钮
3轴孔
4角部
5杆
6卡合部
7弹簧保持筒
7a切口
8螺旋弹簧
9壳体
10上壳体
11顶壁
11a偏置部
12侧壁
12a台阶部
13a、13b安装托架部
14卡合孔
15a、15b上收容壁
16a、16b爪
17孔
18按钮支撑筒
18a止动件
19a,19b,19c侧壁
20前纵壁
21轴榖
22隔壁
23槽
23a底壁
24切口孔
25限制壁
26限制凸轮面
27凹部
28滚珠
29流槽
30下壳体
31底板
32侧壁
33连接部
34端子
35卡合突起
35a倾斜面
37a、37b下收容壁
38外导向壁
39内导向壁
40、40a、40b电极组
41、41a、41b电极板
42、42a、42b电极板
43、43a、43b电极板
45、45a、45b接点
46、46a、46b摇动接触片
47、47a、47b接点
48山谷
49、50山部
53凸缘壁
54伸出部
55肩部
56爪
60滑块
61水平板部
62盒部
63底壁
64侧壁
65长孔
67筒部
68铆接部
69螺旋弹簧
70框架部
71外框架
72内框架
73凹部
75、79条形突起
76卡合块
77狭缝
78凹部
80滚珠
F前部空间
N摇动轴
R后部空间
S接点收容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表示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外观,(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从前方观察的主视图。图2表示壳体的结构,(A)是俯视图,(B)是(A)的C-C方向断面图。图3的(A)是图2的(B)的D-D方向断面图,(B)是(A)的E-E方向断面图。图4是表示下壳体的结构的俯视图。
另外,在图2的(B)和图3中表示了含有按钮的状态。此外,图3的(A)表示使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分离,并且与图2、图3的其他图相比进行了放大表示。
开关装置1在分别由树脂制的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构成的壳体9内,配置有后述的电极组40、摇动接触片46和滑块60,并且由上壳体10支撑按钮2。
下壳体30在底板31的周向边缘上具有侧壁32,并且具有从底板31向下方延伸的连接部33。
以下,沿壳体9的长边将图1的(A)、(B)的左方作为前方、将右方作为后方来进行说明。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
壳体9以使上壳体10覆盖下壳体30的方式形成。
特别是如图3的(A)所示,在下壳体30的侧壁32的外表面下部分别设置有卡合突起35,在上壳体10的侧壁12的与下壳体30的侧壁32重合的下部,形成有与卡合突起35对应的卡合孔14。
卡合突起35在上部具有倾斜面35a,当相对于下壳体30向下按压上壳体10时,侧壁12跃上倾斜面35a,当上述卡合孔14与卡合突起35配合时,卡合孔14的下边缘与卡合突起35的下端面卡合,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结合在一起。
在上壳体10的侧壁12上形成有用于与车门的扶手等嵌入部卡合的爪16(16a、16b)。为了防止左右的爪16a、16b组装错误,使它们的尺寸不同。
如图1的(B)所示,在侧壁12的外表面上,在爪16的下方将沿卡合孔14迂回的流槽29形成为槽状。当水从与爪16卡合的嵌入部进入并附着在侧壁12上时,由流槽29接收上述水滴,并将其向下方排出,以使上述水滴不会进入卡合孔14。
在上壳体10的前后两端设置有安装托架部13a、13b,上述安装托架部13a、13b具有螺钉贯通用孔或切口。
如图4所示,在作为下壳体30基板的底板31上左右并列形成有两组电极组40(40a、40b)。
电极组40由沿前后方向并排露出的电极板41(41a、41b)、42(42a、42b)、43(43a、43b)构成。
中央的电极板42从底板31竖起并支撑由虚拟线所示的摇动接触片46(46a、46b)。摇动接触片46沿电极板41、42、43排列方向配置,电极板42支撑摇动接触片46的大体中间位置。
两端的电极板41、43与底板3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并且具有与各摇动接触片46接触的作为接触部的接点45(45a、45b)、47(47a、47b)。
图5是表示摇动接触片和接点关系的局部放大图。
摇动接触片46在被电极板42支撑的支撑位置和接点45一侧之间具有山部49,并且在接点47一侧也具有平缓的山部50,比被电极板42支撑的支撑位置靠向接点45一侧成为两山部间的山谷48的最低部。
电极组40a和电极组40b的电极板41、42、43的前后方向排列顺序彼此相反。
在中立位置上,利用由后述滑块60保持的螺旋弹簧69被施加有作用力的滚珠80按压摇动接触片46的山谷48的最低部,由此,摇动接触片46的一端与接点45接触,另一端离开接点47。在两组电极组40a、40b中上述状态相同。
另外,电极板41、42、43与底板31一体进行模塑,并且分别在底板31内向连接部33延伸,且另一端成为端子34(参照图3的(B))。
接着,如图2的(B)、图3的(B)所示,下收容壁37a和下收容壁37b以沿前后方向隔着电极组40(电极板41、42、43)的方式,从下壳体30的底板31竖起到上壳体10的顶壁11附近。此外,与下收容壁37a和下收容壁37b左右两端相连的外导向壁38,以沿左右方向隔着电极组40的方式竖起。由此,从上方观察时内侧形成有环抱并封闭电极组40的包围圈。
如图3所示,在外导向壁38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爪56。
此外,在底板3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且在下收容壁37a和下收容壁37b之间,相互平行的内导向壁39沿前后方向延伸。两个内导向壁39的内表面间的间隔Ug(参照图4)设定成能够收容滑块60的后述盒部62的下端部并能够使其滑动。
虽然内导向壁39的高度比外导向壁38低,但是各电极组40分别被下收容壁37a、37b、外导向壁38和内导向壁39包围。
如图3的(A)、图4所示,下壳体30的底板31具有向外偏移的伸出部54,该伸出部54横跨包含形成电极组40的包围圈的前后下收容壁37a、37b之间的区域的、前后方向的足够范围。
在下壳体30后部的底板31上表面上,以与侧壁32处于同一平面的方式设置有凸缘壁53。在俯视图(图4)中,凸缘壁53使外导向壁38的靠外一侧呈直线延伸到伸出部54,由此,伸出部54的外表面和凸缘壁53之间成为台阶状的肩部55(参照图3的(A)、后面的图9)。
延伸到伸出部54的凸缘壁53的前端与下收容壁37a连接,该连接部的前面与下收容壁37a的前面处于同一平面。
与两个侧壁12相连的上收容壁15a从上壳体10的顶壁11延伸到与底板31上表面相接触,上收容壁15b延伸到与凸缘壁53的上端部边缘相接触。并且,前侧的上收容壁15a与下收容壁37a的前面相接触,后侧的上收容壁15b与下收容壁37b的后面相接触。
上壳体10的覆盖下壳体30的侧壁12下部的内表面与下壳体30的伸出部54对应地变宽,并且在侧壁12下部和侧壁12上部的边界上形成有台阶部12a。
按照上述结构,在壳体9内、且在上壳体10的顶壁11和下壳体30的底板31之间形成有接点收容室S,该接点收容室S由侧壁12、上收容壁15a和下收容壁37a、上收容壁15b和下收容壁37b确定。并且,电极组40和摇动接触片46设置在上述接点收容室S内。
在上壳体10的侧壁12和下壳体30的侧壁32(和凸缘壁53)的抵接面固定的基础上,上壳体10一侧的台阶部12a搭在下壳体30侧的肩部55上而成为断面为曲柄状(参照图9)。因此,即使上壳体10具有用于与下壳体30的卡合突起35卡合的卡合孔14,也可以使异物难以从壳体9的侧壁12周围进入到接点收容室S内。
前侧的上收容壁15a和下收容壁37a沿上下方向横跨较长的距离相接触,并且相互固定而不存在滑动关系。此外,后侧的上收容壁15b和下收容壁37b也沿上下方向横跨较长的距离相接触,并且相互固定而不存在滑动关系。
因此,即使异物进入壳体9内的前部空间F,异物也极难从此处进一步进入到接点收容室S内。此外,由于与接点收容室S相邻的后部空间R本身没有向外部敞开的开口,所以异物也不会从后部进入到接点收容室S内。
在接点收容室S的上壳体10的顶壁11的大体中央,一体设置有具有矩形断面且向上方延伸的按钮支撑筒18,在按钮支撑筒18的上部安装有按钮2。
即,如图3的(A)所示,在按钮支撑筒18左右的侧壁19b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轴榖21,在按钮2上设置有与轴榖21对应的轴孔3,按钮2能够以连接左右轴榖21的线作为摇动轴N来进行摇动。
按钮2呈向下方开口的罩状并沿外形形成薄壁。并且,侧壁19b的内表面为从轴孔3附近向下变宽的倾斜面,轴榖21的轴端的上半部为倾斜面,如果使按钮2覆盖按钮支撑筒18并将其向下方按压,则轴榖21使侧壁19b向外产生弹性变形而与轴孔3嵌合。
摇动轴N垂直于电极组40的各电极的排列方向。
如图2的(B)所示,按钮2具有从其顶部背面横切摇动轴N且向下方延伸的杆5,通过用手指抬起形成在按钮2前端上的角(边角)部4一侧,按钮2绕摇动轴N沿顺时针方向摇动,通过按下角部4,按钮2沿逆时针方向摇动。
杆5的前端在摇动面内成为前后呈圆弧的卡合部6。
在后侧的侧壁19c的下端部设置有呈肋状且向后方延伸的止动件18a,并且该止动件18a与按钮2的后下端边缘抵接来限定顺时针方向的摇动量的上限。
另外,使侧壁19b的上端形状与按钮2的内表面形状对应,并且后侧的侧壁19c的上边缘比前侧的侧壁19a低。侧壁19b比前侧的侧壁19a进一步向前方延伸,并且在角部4的背面附近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折而成为前纵壁20。
前纵壁20具有止动件的功能,该止动件与角部4的背面抵接,限定按钮2沿逆时针方向的摇动量的上限。
前纵壁20的下端与侧壁19b相同、也与顶壁11相连。在作为前纵壁20和侧壁19a之间的空间底壁的顶壁11上形成有孔17,从而使前纵壁20和侧壁19a之间的空间与壳体9的前部空间F连通。
按钮支撑筒18在比顶壁11高出规定量的位置上具有隔壁22,利用隔壁22使该按钮支撑筒18的下部成为接点收容室S的一部分。
如图2的(A)、图3的(A)和图8的(A)所示,在隔壁22的宽度方向中央以向下方鼓出的方式,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23。槽23的底壁23a为顶壁11的一部分,因此,底壁23a的下表面与包围按钮支撑筒18的顶壁11的下表面高度相同,即,将它们设定成处于同一平面。由此,当从接点收容室S内观察时,在顶壁11上形成有两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27,上述两个凹部27在宽度方向中央左右分割。换句话说,顶壁11上设置有凹部27,该凹部27收容后述的滑块60的筒部67上部,根据需要,底壁23a与顶壁11一起表示。
另外,为了确保后述的滑块60的滑动行程,凹部27比侧壁19c稍向后方鼓出。
在底壁23a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切口孔24,用于使按钮2的杆5通过。
另外,按钮支撑筒18延伸到按钮2内侧较深、即较高位置并开口,特别是由于侧壁19b、19c接近按钮的内壁面,所以异物难以从外部通过它们的间隙进入。
此外,虽然在侧壁19a的前方直到按钮2的内壁面为止具有空间,但是由于设置有前纵壁20且其与侧壁19a之间的空间成为凹部,所以可以将来自外部的异物捕捉到该空间内,从而使异物难以进入到按钮支撑筒18内。
如图3所示,限制壁25从被槽23分割的隔壁22的一个上表面,与槽23平行地延伸到规定高度,限制壁25的前后与侧壁19a、19c相连。限制壁25具有限制凸轮面26,该限制凸轮面26在前后方向中央切为V形。
弹簧保持筒7与杆5一体从按钮2顶壁的背面向下方延伸。在弹簧保持筒7的下端形成有限制壁25能够通过的切口7a。
在将按钮2安装在按钮支撑筒18上的状态下,保持在弹簧保持筒7内的螺旋弹簧8对滚珠28施加朝向限制壁25的作用力。
滚珠28被按压到限制凸轮面26的V形底部的状态为按钮2的中立位置(参照图3的(B))。
如果操作按钮2使其从中立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摇动,则滚珠28沿限制凸轮面26的倾斜面向上方位移,并利用压缩螺旋弹簧8,产生作为操作力的规定的阻力。如果停止操作则利用螺旋弹簧8使按钮2返回中立位置。
滑块60被保持在接点收容室S内。
图6表示滑块,(A)是俯视图,(B)是从前方观察的主视图,(C)是侧视图,(D)是后视图,(E)是(A)的F-F方向断面图,(F)是(A)的G-G方向断面图。此外,图7是滑块的外观立体图。
滑块60使前后延伸的盒部62从平面形状为矩形的水平板部61的宽度方向中央向下方伸长,并且使侧壁64从宽度方向两端向下方伸长。盒部62在下端具有底壁63并在水平板部61的上表面开口。
在侧壁64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65,并且侧壁64的下边缘位于比盒部62的下端面靠向上方的位置。两个侧壁64的内表面间的距离Ws对应于下壳体30的外导向壁38外表面间的宽度Wg(参照图4)。
在滑块60的前后方向中央设置有与盒部62相连且使轴为上下方向的筒部67,其上部从水平板部61向上方突出,下端位于比侧壁64的下边缘稍靠向上方的位置。筒部67形成有螺旋弹簧保持孔并在内部收容螺旋弹簧69,该螺旋弹簧69对在下端保持的滚珠80施加作用力。
对筒部67下端的前后的角进行倒角处理,以避免与摇动接触片46发生干扰。
在水平板部61上方、且在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框架部70。框架部70横跨水平板部61前后方向全长,并且具有包含向水平板部61上方突出的筒部67一部分的宽度。框架部70具有:外框架71,沿周向边缘延伸;以及内框架72,沿盒部62的开口边缘延伸。
内框架72的内侧侧面成为盒部62的内壁面的延长。此外,由外框架71和内框架72(以及筒部)包围的区域的周围被封闭,使水平板部61成为作为底壁的凹部73。
内框架72设定成在上壳体10的槽23的底壁23a的下表面包围切口孔24、即与比切口孔24的孔边缘靠外一侧边缘部相对。
在水平板部61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且在前后方向两端设置有横断面为圆弧、规定长度的条形突起75。上述条形突起75与上壳体10的顶壁11相接触,以便使滑块60沿前后方向滑动时的阻力变小。
虽然盒部62的外形宽度为下方较细,但是在前部和后部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断面为圆弧的条形突起79,左右的条形突起79的外边缘间距离为横跨上下且固定的Us。外边缘间距离Us与下壳体30的两个内导向壁39内表面间的间隔Ug(参照图4)对应。
在盒部62内、且在其底部的前后方向中央设置有卡合块76。卡合块76具有与杆5前端的卡合部6对应的狭缝77,对狭缝77的上端开口的角进行倒角处理,以便在组装时容易***卡合部6。
在盒部62内、且在卡合块76的前后残留有间隙而成为凹部78。
图8表示将滑块和按钮组装在壳体内的状态,(A)是图1的(A)的A-A方向断面图,(B)是(A)的B-B方向断面图。
滑块60以使其筒部67的下端开口位于摇动接触片46的附近、并且使利用螺旋弹簧69被施加有作用力的滚珠80向摇动接触片46按压的方式,配置在接点收容室S内。
另外,当组装滑块60、螺旋弹簧69和滚珠80时,首先,将筒部67的螺旋弹簧保持孔形成为固定直径的贯通孔。
并且,如果在使筒部67的下端开口与支撑在各电极板42上的摇动接触片46相配合的状态下,按下滑块60,则侧壁64的长孔65与外导向壁38的爪56卡合(参照后面的图9)。在这种状态下,将滚珠80和螺旋弹簧69从筒部67的上端开口依次***,接着,使用铆接工具,在将螺旋弹簧69的上端压入贯通孔内的状态下,对筒部67的上端(贯通孔开口端)进行铆接来防止其脱落。图6、图7中表示铆接部68铆接后的状态。
由此,滑块60利用压缩后的螺旋弹簧69将滚珠80向摇动接触片46按压。
此外,在图8中,按钮2的杆5贯通隔壁22的槽23和其底壁23a(顶壁11)的切口孔24,并且使前端的卡合部6与卡合块76的狭缝77卡合,从而将按钮2的杆5与滑块60连接在一起。
当按钮2和滑块60位于中立位置时,如上述图5所示,滚珠80按压摇动接触片46的山谷40的最低部,由此,摇动接触片46的一端与接点45接触,另一端离开接点47。
图9是图8的(B)的接点收容室S周围的局部放大图。
利用螺旋弹簧69的反作用力对滑块60施加朝向上方的作用力,从而将水平板部61的条形突起75向上壳体10的顶壁11的下表面按压。在这种状态下,所述按钮支撑筒18的隔壁22的高度设定成不会与筒部67的上部发生干扰。即,形成在隔壁22部分上的凹部27收容筒部67,该筒部67从滑块60的水平板部61突出。
此外,在条形突起75与上壳体10的顶壁11下表面相接触的状态下,滑块60的框架部70的高度设定成:内框架72的上表面与隔壁22的槽23的底壁23a(顶壁11)下表面抵接。另外,由于框架部70的高度和条形突起75的高度不同,所以为了吸收上述高度的差,在顶壁11下表面设置有与条形突起75相对的偏置部11a。
由于将设置在水平板部61的宽度方向两端上的条形突起75作为与顶壁11下表面(偏置部11a)相对的接触部,所以能够稳定地保持滑块60的姿势。由此,能够可靠地确保内框架72的上表面和槽23的底壁23a下表面之间紧密抵接的状态,从而不会因滑块60倾斜而产生间隙。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开关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0的(A)所示,如果将按钮2的角部4一侧抬起,则杆5绕顺时针方向摇动,卡合部6将滑块60向前方(左方)按压。
如图10的(B)所示,在一个电极组40a中,保持在向前方移动的滑块60的一个筒部67中的滚珠80边压缩螺旋弹簧69、边在摇动接触片46a上滚动,从而越过被电极板42a支撑的支撑位置。其结果,摇动接触片46a沿逆时针方向摇动,一端离开接点45a,另一端与接点47a接触。由此,切换电连接状态,使电极板42a和接点47a导通。
此时,如图10的(C)所示,在另一个电极组40b中,由于滚珠80仅在接点45b和电极板42之间的摇动接触片46b上滚动,而不会越过被电极板42b支撑的支撑位置,所以摇动接触片46b的姿势不会变化,与中立位置相同、在保持电极板42b和接点45b导通的状态下,电连接状态不会变化。
相反,如果按下按钮2的角部4一侧,则如图11的(A)所示,杆5绕逆时针方向转动,上述卡合部6将滑块60向后方(右方)按压。
因此,在一个电极组40a中,如图11的(B)所示,由于滚珠80不会越过由电极板42a支撑摇动接触片46a的支撑位置,所以摇动接触片46a的姿势不会变化,与中立位置相同、在保持电极板42a和接点45a导通状态下,电连接状态不会变化。
而在另一个电极组40b中,如图11的(C)所示,滚珠80边压缩螺旋弹簧69边在摇动接触片46b上滚动,并越过被电极板42b支撑的支撑位置。其结果,摇动接触片46b沿顺时针方向摇动,一端离开接点45b,另一端与接点47b接触。由此,切换电连接状态,电极板42b和接点47b导通。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摇动的按钮2使滑块60滑动,开关装置1可以切换两组电极组40a、40b的电连接状态。
此时,使滑块60的水平板部61沿上壳体10的顶壁11滑动,并且使侧壁64沿下壳体30的外导向壁38滑动。并且,将水平板部61宽度方向两端的条形突起75作为与顶壁11(偏置部11a)下表面相对的接触部,此外将相对于内导向壁39、盒部62的左右的外边缘间距离横跨上下且固定的条形突起79作为接触部,从而使滑动阻力变小。
在此,滑块60的框架部70、特别是作为盒部62实际开口端面的内框架72的上表面,从下方与顶壁11(槽23的底壁23a)的下表面抵接,并且顶壁11的切口孔24在内框架72的内侧开口。因此,即使异物从切口孔24落下到滑块60的盒部62内,也几乎不会积存在顶壁11下表面和框架部70上表面的抵接面之间。因此,通过对按钮2进行操作,使滑块60移动,即使顶壁11的下表面与框架部70相互滑动,异物也不会通过它们之间而进入到接点收容室S内。
此外,即使万一异物从顶壁11和内框架72之间进入接点收容室S一侧,也会被捕捉到内框架72和外框架71间的凹部73内,所以异物不会到达接点45、47等。
此外,由于在盒部62内、且在卡合块76的两侧形成有凹部78,所以限制了进入凹部78内的异物向卡合块76的狭缝移动,从而能够保持杆5的卡合部6与卡合块76顺畅的连接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板41、42、43相当于发明的固定电极,特别是电极板41相当于第一电极,电极板42相当于第二电极,并且电极板43相当于第三电极。摇动接触片46相当于可动接触片。
滑块60相当于可动构件,其盒部62相当于凹部,卡合块76相当于连接部,凹部73相当于第一捕捉凹部,并且凹部78相当于第二捕捉凹部。
由利用保持在筒部67上的螺旋弹簧69被施加有作用力、并在摇动接触片46上滚动的滚珠80构成按压装置。并且,螺旋弹簧69相当于弹簧。
顶壁11相当于接点收容室的上壁,侧壁12、上收容壁15a、15b为从上壳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壁部,侧壁32、下收容壁37a、37b为从下壳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壁部。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其具有:上壳体10,用于支撑按钮2;下壳体30,具有电极板41、42、43;以及滑块60,与摇动接触片46接触,上述开关装置通过连接按钮2和滑块60并对按钮2进行操作,来切换电极板41、43和摇动接触片46的接触分离,其中,利用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形成包围电极板41、42、43和摇动接触片46的接点收容室S,将滑块60配置在接点收容室S内,按钮2包括用于与滑块60连接的杆5,在接点收容室S的顶壁11上设置使杆5通过的切口孔24,滑块60包括盒部62,该盒部62在内部具有与杆5连接的卡合块76,滑块60以使盒部62的开口端面与顶壁11的包围切口孔24的下表面抵接的方式进行滑动。
由此,摇动接触片46和电极板41等的接触部配置在由相互固定的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形成的接点收容室S内,与周围隔开,从而防止因异物进入导致的接点不良。并且,由于不需要其他构件来形成接点收容室S,所以还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此外,虽然在接点收容室S的顶壁11上设置有使杆5通过的切口孔24,但是切口孔24仅与滑块60的盒部62内连通。由于滑块60的滑动面(盒部62的开口端面)被顶壁11的下表面遮挡,所以即使异物通过切口孔24,也仅积存在盒部62的底部,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异物通过滑动面进入摇动接触片46和电极板41等的周围。
特别是接点收容室S是使从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侧的上收容壁15a和下收容壁37a、后侧的上收容壁15b和下收容壁37b、侧壁12和侧壁32以面接触状态重合、并封闭四周而成的空间,从而能够起到防止异物进入相互固定的壁的抵接面的密闭效果。
由于滑块60在盒部62开口端面(内框架72)的外侧还具有设置外框架71而形成的凹部73,所以即使万一异物通过滑块60和顶壁11下表面的滑动面从盒部62进入接点收容室S,也会被凹部73捕捉,所以不会附着在摇动接触片46和电极板41等上。
滑块60在盒部62内具有与卡合块76相邻的凹部78,所以限制了从切口孔24进入凹部78后的异物向卡合块76的狭缝77移动,从而可以保持杆5的卡合部6和卡合块76顺畅的连接状态。
在接点收容室S内并列配置有两组电极组40a、40b,滑块60利用由螺旋弹簧69施加有作用力的滚珠80,按压与各电极组40对应的摇动接触片46,并且滑块60具有水平板部61,该水平板部61包括保持螺旋弹簧69的两组筒部67,由接点收容室S的顶壁11(偏置部11a)支撑水平板部61的筒部67排列方向两端,并且使盒部62在水平板部61的两个筒部67之间开口。
因此,由于可以在稳定地保持滑块60姿势的状态下,通过一根杆5与按钮2连接,所以可以将使杆5通过的切口孔24设定为最小尺寸,从而可以将异物进入盒部62内的可能性抑制到最小限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为了形成接点收容室S,通过使从上壳体10延伸的上收容壁15a、15b和从下壳体30延伸的下收容壁37a、37b以面接触方式重合,成为阻止异物进入的壁部,但是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在一个收容壁端面设置槽,并使另一个收容壁的端部边缘嵌入上述槽,从而得到确定接点收容室S并阻止异物进入的壁部。
此外,关于组装按压摇动接触片46的滚珠80和螺旋弹簧69,例举了如下方式:预先使滑块60的筒部67为贯通孔,并在使其下端开口与由各电极板42支撑的摇动接触片46配合的状态下,使侧壁64的长孔65与外导向壁38的爪56卡合,在这种状态下,将滚珠80和螺旋弹簧69从筒部67的上端开口***并对筒部60的上端进行铆接,但是除此以外,如果在将螺旋弹簧和滚珠从下端开口依次***上端封闭的筒部之后,在滚珠一部分露出的状态下对筒部的下端开口进行铆接,则可以作为一体的滑块单元来进行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中,滑块60使摇动接触片46相对于固定侧的接点45、47摇动,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适用于其他方式的开关装置,例如,滑块支撑可动接点并使该可动接点相对于固定接点滑动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适用于设置空间狭小的各种开关装置,特别是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汽车电动车窗用的开关装置。

Claims (6)

1.一种开关装置,其具有:上壳体,用于支撑按钮;下壳体,具有固定接点;以及可动构件,与可动接触片接触,所述开关装置通过连接按钮和可动构件并对按钮进行操作,来切换固定接点和可动接触片的接触与分离,
所述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包围所述固定接点和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接点收容室,所述可动构件配置在所述接点收容室内,
所述按钮包括用于与所述可动构件连接的杆,
在所述接点收容室的上壁设置有使所述杆通过的切口孔,
所述可动构件包括盒部,所述盒部在内部具有与所述杆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可动构件以使所述盒部的开口端面与所述上壁的包围切口孔的下表面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滑动,
所述上壁设置有壁部,所述壁部包围所述切口孔,且所述壁部的前端位于所述盒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点收容室是使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壁部以面接触状态重合并封闭四周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构件在所述盒部开口端面的外侧还具有第一捕捉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构件在所述盒部内还具有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第二捕捉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固定电极是电极组,所述电极组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
所述可动接触片是摇动接触片,所述摇动接触片的中间位置被所述第二电极支撑,并且所述摇动接触片与第一电极到第三电极相对,
所述可动构件具有按压所述摇动接触片的按压装置,并且在中立位置上,所述按压装置按压所述摇动接触片的、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的位置和被第二电极支撑的支撑位置之间的位置,
通过使所述可动构件滑动并使由所述按压装置按压的按压位置越过所述支撑位置,向所述第三电极方向移动,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导通的状态切换成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导通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点收容室内并列配置有两组所述电极组,
所述按压装置是滚珠,所述滚珠被弹簧施加作用力而在所述摇动接触片上滚动,
所述可动构件具有水平板部,所述水平板部包括两组筒部,所述两组筒部与所述两组电极组对应,并保持所述弹簧,
所述水平板部的所述筒部的排列方向两端被所述接点收容室的上壁支撑,并且在所述两组筒部之间使所述盒部开口。
CN201210483441.2A 2011-11-24 2012-11-23 开关装置 Active CN1031373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5745A JP5903253B2 (ja) 2011-11-24 2011-11-24 スイッチ装置
JP2011-255745 2011-1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7369A CN103137369A (zh) 2013-06-05
CN103137369B true CN103137369B (zh) 2016-05-25

Family

ID=47358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83441.2A Active CN103137369B (zh) 2011-11-24 2012-11-23 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82570B2 (zh)
JP (1) JP5903253B2 (zh)
CN (1) CN103137369B (zh)
GB (1) GB24969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312122U (zh) * 2013-06-26 2013-11-27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一种按钮式复位开关
DE102015117324A1 (de) * 2015-10-12 2017-04-13 Abb Schweiz Ag Schaltgerät mit einem Kontaktsystem
CN105390321B (zh) * 2015-12-16 2018-01-23 东莞辰达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按钮开关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44812A (zh) * 2016-08-08 2016-11-23 上海贝思特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键盘装置及其电梯键盘
JP6438448B2 (ja) * 2016-11-16 2018-12-1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イッチ装置
KR102475940B1 (ko) * 2018-03-26 2022-12-08 알프스 알파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스위치 장치
JP7428620B2 (ja) 2020-09-23 2024-02-0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イッチ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72652A (en) * 1957-03-21 1961-07-12 Cutler Hammer Inc Electric switch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95105A (en) * 1963-01-11 1965-06-16 Nsf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electric switches
DE6750043U (de) * 1968-07-16 1969-01-02 Merit Werk Merten & Co Kg Schalter
US3636286A (en) * 1970-02-26 1972-01-18 Cutler Hammer Inc Miniature positive action toggle switch
DE3316564A1 (de) * 1983-05-06 1984-12-06 SWF Auto-Electric GmbH, 7120 Bietigheim-Bissingen Elektrischer schalter, insbesondere fuer kraftfahrzeuge
JPS6412330U (zh) * 1987-07-11 1989-01-23
US5158172A (en) * 1991-01-28 1992-10-27 Otto Engineering, Inc. Toggle switch
JP3014604B2 (ja) * 1994-11-18 2000-02-2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イッチ
DE19541380A1 (de) * 1995-11-07 1997-05-15 Teves Gmbh Alfred Schalter mit auf die Leiterplatte aufgerasteten Schaltmodulen
JP4583675B2 (ja) * 2001-08-30 2010-11-17 ナイルス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JP3998174B2 (ja) * 2001-08-30 2007-10-24 ナイルス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DE10341101B4 (de) * 2003-09-05 2006-10-12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 Co. Kg Kippschalter
US6797905B1 (en) * 2003-12-23 2004-09-28 Zippy Technology Corp. Rocker switch
JP2006066125A (ja) * 2004-08-25 2006-03-09 Tokai Rika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6202651A (ja) * 2005-01-21 2006-08-03 Alps Electric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JP5481128B2 (ja) * 2009-08-20 2014-04-2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多方向スイッチ装置
US8729415B2 (en) * 2011-11-08 2014-05-20 Tsan-Chi Chen Power switch suitable for automated production
US8946576B2 (en) * 2012-11-19 2015-02-03 Pass & Seymour, Inc. Quiet electromechanical switch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72652A (en) * 1957-03-21 1961-07-12 Cutler Hammer Inc Electric switch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7369A (zh) 2013-06-05
GB2496953A (en) 2013-05-29
US20130134029A1 (en) 2013-05-30
US9082570B2 (en) 2015-07-14
JP2013110050A (ja) 2013-06-06
GB2496953B (en) 2019-02-06
GB201219462D0 (en) 2012-12-12
JP5903253B2 (ja) 2016-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7369B (zh) 开关装置
US9601862B2 (en) Charge connector
CN102769237B (zh) 设备连接器
EP3444906B1 (en) Connector device
US9742116B1 (en) Connector
US2005022754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JP6176126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US20140315441A1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CN105229866B (zh) 带有插座载体的连接器组件
US10819067B2 (en) Connector having an engaged part contacting an engagement projection after a tip end projection of the engaged part faces the engagement projection
CN104066911A (zh) 车门的开闭操作装置
EP2807689B1 (en) Terminal fixation structure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1801715B (zh)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CN108963123A (zh) 电池单元固定组件和方法
CN105191036B (zh) 电气连接箱
KR101840278B1 (ko) 시트백 손잡이의 구조
US10903634B2 (e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US20150372465A1 (en) Wiring module
US7905511B2 (en) Vehicle bracket
CN106876201B (zh) 用于车辆的推锁开关装置
CN109994669B (zh) 电池包总成及含其的电动车
KR200486264Y1 (ko) 조립식 단자대
KR20120000258U (ko) 방수 구조를 구비한 휴대 단말기의 슬라이드 로킹 장치
CN114763094A (zh) 车厢内照明装置的组装构造
CN108807737B (zh) 电池配线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VALEO JANPA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ENDURANCE CORP.

Effective date: 2014032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2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Valeo Jap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iles Co., Ltd.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Valeo Jap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Valeo Japan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