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1447B - 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1447B
CN103131447B CN201110413811.0A CN201110413811A CN103131447B CN 103131447 B CN103131447 B CN 103131447B CN 201110413811 A CN201110413811 A CN 201110413811A CN 103131447 B CN103131447 B CN 1031314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coal
bed
bed formula
dry distillation
temperatur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138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1447A (zh
Inventor
王文柯
王伟东
王龙延
张亚西
樊麦跃
杨少锋
王伟
卢捍卫
汤海涛
李龙家
刘跃
王永学
吴昌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Luoyang Guangzhou Engineering Co Ltd
China Coal Heilongjiang Coal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Luoyang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Corp
China Coal Heilongjiang Coal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Luoyang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Corp, China Coal Heilongjiang Coal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41381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314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31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14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1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14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以解决现有干馏技术所存在的因使用一个烧炭器进行烧炭而使烧炭器承担的烧炭负荷较高、造成烧炭温度难以控制以及烧炭器容易超温损坏的问题。本发明的干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油页岩原料(9)与来自床层式烧炭器(1)内的高温热载体混合后进入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进行干馏反应,形成的混合半焦被汽提出夹带的油气后进入管式烧炭器(25);B.进入管式烧炭器内的混合半焦沿管式烧炭器上行进行一段烧炭;C.一段烧炭后的混合半焦进入床层式烧炭器(1)内进行二段烧炭。本发明公开了用于实现上述干馏方法的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装置。本发明主要用于各种粉粒状油页岩原料的干馏加工。

Description

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页岩干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利用油页岩干馏技术生产页岩油,已经成为替代、补充石油资源的重要方案。油页岩又称为油母页岩,是一种含有有机物的沉积岩。油页岩中的有机物通常由两种物质构成:一种为沥青质,另一种为高分子聚合物(称之为油母)。油页岩中的无机物主要有石英、高岭土、黏土、云母、碳酸盐岩以及硫铁矿等。油页岩经加热干馏后,生成页岩油、干馏气和页岩半焦。页岩油可以直接作为燃料油,亦可进一步加工生产出汽油、柴油等车用燃料。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技术,具有干馏热强度高、干馏速度快、生成的页岩油品质好、收油率高等特征,参见中国专利CN101440293A、《煤化工》杂志2009年6月第3期“油页岩固体热载体流化干馏炼油工艺中试研究”(文献1)等文献的介绍。
CN101440293A和文献1所述的工艺,在烧炭器内烧炭所生成的高温热载体(循环热灰或高温页岩灰)有一部分经取热后排出干馏装置,另有一部分与油页岩原料混合、将其加热;干馏反应后生成页岩半焦和热载体混合而成的混合半焦,混合半焦在烧炭器内烧去焦炭生成高温热载体。使用高温热载体作为油页岩干馏热源,能耗较低。本发明所述高温热载体的组成,相当于CN101440293A所述烧炭器(即循环流化床燃烧室)生成的循环热灰或文献1所述烧炭器生成的高温页岩灰。上述干馏技术,都是将干馏反应后生成的大量高热值混合半焦全部送入一个烧炭器烧炭(即烧去焦炭),使烧炭器承担的烧炭负荷较高,造成烧炭温度难以控制、烧炭器容易超温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油页岩流化床干馏技术所存在的因使用一个烧炭器进行烧炭而使烧炭器承担的烧炭负荷较高、造成烧炭温度难以控制以及烧炭器容易超温损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A.粉碎后的油页岩原料经油页岩原料进料管进入混合管,床层式烧炭器内的高温热载体经高温热载体输送管进入混合管,油页岩原料和高温热载体在混合管内混合后由混合管的出口进入床层式干馏反应器,油页岩原料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内进行干馏反应,生成页岩油、干馏气和页岩半焦,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内的页岩半焦和热载体相互混合形成混合半焦,干馏反应生成的油气经设于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内的旋风分离器分离出混合半焦后由床层式干馏反应器流出,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内的混合半焦向下流动,进入设于床层式干馏反应器下方的汽提段,向汽提段内通入汽提水蒸汽,汽提出混合半焦夹带的油气,在汽提段内汽提后的混合半焦流动至汽提段的下部,经半焦输送管进入管式烧炭器的下部;
B.进入管式烧炭器内的混合半焦与一段烧炭空气接触,沿管式烧炭器上行进行一段烧炭;
C.一段烧炭后的混合半焦由管式烧炭器的出口进入床层式烧炭器,在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内与二段烧炭空气接触进行二段烧炭,烧去混合半焦上剩余的焦炭,生成高温热载体,一段烧炭和二段烧炭生成的烟气经设于床层式烧炭器内的旋风分离器分离出高温热载体后由床层式烧炭器排出,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内的高温热载体由床层式烧炭器流出,一部分经取热降温后排出干馏装置,另一部分经高温热载体输送管进入混合管内,与油页岩原料混合。
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装置,包括一个床层式干馏反应器、一个床层式烧炭器,还有油页岩原料和高温热载体的混合装置,以及与床层式烧炭器相连的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内高温热载体的取热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装置还设有一个管式烧炭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设于床层式烧炭器的下方,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内设有旋风分离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的顶部设有油气集气室和油气出口管,下方设有汽提段,汽提段内设有汽提挡板、汽提蒸汽分布器,汽提段的下部设有半焦输送管,其上设有半焦流量控制阀,半焦输送管的出口与管式烧炭器的下部相连,管式烧炭器的底部设有一段烧炭空气分布器,管式烧炭器的出口通入床层式烧炭器内,床层式烧炭器内设有旋风分离器,床层式烧炭器的顶部设有烟气集气室和烟气出口管,底部设有二段烧炭空气分布器,所述油页岩原料和高温热载体的混合装置为混合管,混合管的出口通入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内,混合管的入口与油页岩原料进料管的出口和高温热载体输送管的出口相连,高温热载体输送管的入口通入床层式烧炭器内,所述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内高温热载体的取热排出装置包括高温热载体排料管,高温热载体排料管的入口与床层式烧炭器相连,出口与取热器相连,取热器通过管道与热载体排料罐相连,高温热载体输送管和高温热载体排料管上均设有高温热载体流量控制阀。
采用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采用管式烧炭器和床层式烧炭器两段复合烧炭技术,每个烧炭器只承担总烧炭负荷的一部分,都比较低。这样,就使两个烧炭器的烧炭温度都容易控制,防止了烧炭器超温损坏,可以保证烧炭器长周期运转。而且,管式烧炭器和床层式烧炭器的结构尺寸都可以较小。(2)本发明的两段复合烧炭技术,烧炭能力强,混合半焦烧炭完全(混合半焦在管式烧炭器和床层式烧炭器内经过两段烧炭后,通常可以烧去95%以上的焦炭),因而可以回收利用更多的焦炭燃烧热量。(3)本发明使用了一个管式烧炭器;与常规的床层式烧炭器相比,管式烧炭器具有较强的烧炭能力和更好的操作弹性。在管式烧炭器中,混合半焦始终与新鲜空气接触,使烧炭速率和烧炭效率较高;由此,也可以降低床层式烧炭器内高温热载体的藏量,缩小床层式烧炭器的结构尺寸,节省投资。
本发明主要用于各种粉粒状油页岩原料的干馏加工。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装置(简称为干馏装置),包括一个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一个床层式烧炭器1,还有油页岩原料和高温热载体的混合装置,以及与床层式烧炭器1相连的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高温热载体的取热排出装置。干馏装置还设有一个管式烧炭器25。
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设于床层式烧炭器1的下方。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的壳体主要由位于上部的圆筒形金属筒体和位于下部的倒置圆台面形金属筒体组成,内衬隔热耐磨衬里(图略)。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内设有旋风分离器;图1所示的旋风分离器,为串联安装的第一旋风分离器12和第二旋风分离器13,两个旋风分离器的料腿伸入至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伸入至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的上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的顶部设有油气集气室24和油气出口管31,下方设有汽提段14;汽提段14的顶部与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的底部相连。汽提段14的壳体主要由一个圆筒形金属筒体组成,内衬隔热耐磨衬里(图略)。汽提段14内设有汽提挡板(图1所示的为人字形汽提挡板)、汽提蒸汽分布器7。图1所示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汽提段14的总体结构,与石油加工过程中的流化催化裂化(FCC)沉降器相似。汽提段14的下部设有半焦输送管15,其上设有半焦流量控制阀30,以控制管内混合半焦的流量。图1所示的半焦输送管15,其入口连接于汽提段14的底部;半焦输送管15的入口还可连接于汽提段14侧面的下部(图略)。
半焦输送管15的出口与管式烧炭器25的下部相连,管式烧炭器25的底部设有一段烧炭空气分布器28。管式烧炭器25的出口通入床层式烧炭器1内,一般是位于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界面的上方。图1所示管式烧炭器25的总体结构,与FCC提升管反应器相似。管式烧炭器25使用横截面为圆形的金属管制造,内衬隔热耐磨衬里(图略);垂直高度(自顶端至底端)一般为10~40m,内直径一般为400~5000mm。
床层式烧炭器1的壳体主要由位于上部的圆筒形金属筒体和位于下部的倒置圆台面形金属筒体组成,内衬隔热耐磨衬里(图略)。床层式烧炭器1内设有旋风分离器;图1所示的旋风分离器,为串联安装的第三旋风分离器18和第四旋风分离器19,两个旋风分离器的料腿伸入至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伸入至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的上部)。床层式烧炭器1的顶部设有烟气集气室17和烟气出口管32,底部设有二段烧炭空气分布器21。图1所示床层式烧炭器1的总体结构,与FCC再生器相似。
所述油页岩原料和高温热载体的混合装置为混合管8。混合管8的出口通入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内,一般是位于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界面的上方;混合管8的入口与油页岩原料进料管11的出口和高温热载体输送管10的出口相连。高温热载体输送管10的入口通入床层式烧炭器1内,位于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一般是位于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高度的中部或下部)。高温热载体输送管10上设有高温热载体流量控制阀5,以控制管内高温热载体的流量。
所述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高温热载体的取热排出装置包括高温热载体排料管6。高温热载体排料管6的入口与床层式烧炭器1相连,一般是连接于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高度的中部或下部的位置。高温热载体排料管6的出口与取热器4的底部相连,取热器4的上部通过管道2与热载体排料罐3的上部相连。取热器4可以使用各种FCC外取热器,取热介质一般使用环境温度下的水(图略)。热载体排料罐3为一金属容器。高温热载体排料管6上设有高温热载体流量控制阀5,以控制管内高温热载体的流量。
干馏装置中的各管道,均使用横截面为圆形的金属管,内衬隔热耐磨衬里(图略)。各管道的内直径主要根据各管道内物料和/或介质的流量、密度计算确定。
高温热载体流量控制阀5和半焦流量控制阀30,可以使用各种常用的用于控制固体粉粒流量的流量控制阀,如使用滑阀。汽提蒸汽分布器7、一段烧炭空气分布器28和二段烧炭空气分布器21可以使用常用的圆环形分布器或树枝状分布器。
采用图1所示的干馏装置进行本发明油页岩流化床干馏的方法(简称为干馏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A.粉碎后的油页岩原料9经油页岩原料进料管11进入混合管8,床层式烧炭器1内的高温热载体经高温热载体输送管10进入混合管8。油页岩原料9和高温热载体在混合管8内混合后同向流动并接触传热,再由混合管8的出口进入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油页岩原料9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进行干馏反应,生成页岩油、干馏气和页岩半焦。
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的页岩半焦和热载体相互混合形成混合半焦。干馏反应生成的油气23,还有在汽提段14内汽提混合半焦后的水蒸汽和汽提出的混合半焦所夹带的油气,一起经设于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内的第一旋风分离器12和第二旋风分离器13分离出混合半焦后,通过油气集气室24和油气出口管31由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的顶部流出,进入分馏***进行分馏(实施例1~实施例7同此;图略)。所述的油气,是指干馏反应生成的页岩油和干馏气。第一旋风分离器12和第二旋风分离器13分离出的混合半焦,经料腿落入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
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的混合半焦向下流动,进入设于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下方的汽提段14。经汽提蒸汽分布器7向汽提段14内通入汽提水蒸汽71,汽提出混合半焦夹带的油气。在汽提段14内汽提后的混合半焦流动至汽提段14的下部(图1所示为底部),经半焦输送管15进入管式烧炭器25的下部。
B.进入管式烧炭器25内的混合半焦与由一段烧炭空气分布器28通入的一段烧炭空气29(压缩空气)接触,沿管式烧炭器25上行进行一段烧炭。
C.一段烧炭后的混合半焦连同一段烧炭生成的烟气由管式烧炭器25的出口进入床层式烧炭器1。其中一段烧炭后的混合半焦向下落入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在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与由二段烧炭空气分布器21通入的二段烧炭空气22接触进行二段烧炭,烧去混合半焦上剩余的焦炭,生成高温热载体。
一段烧炭和二段烧炭生成的烟气16经设于床层式烧炭器1内的第三旋风分离器18和第四旋风分离器19分离出高温热载体后,通过烟气集气室17和烟气出口管32由床层式烧炭器1的顶部排出。第三旋风分离器18和第四旋风分离器19分离出的高温热载体,经料腿落入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
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的高温热载体由床层式烧炭器1流出,一部分经取热降温后排出干馏装置。参见图1,一部分高温热载体经高温热载体排料管6进入取热器4,被取热介质取热降温(通常是降温至100℃以下,成为低温热载体)。高温热载体取热降温后通过管道2进入热载体排料罐3,最后由热载体排料罐3排出干馏装置(可作为建筑材料使用)。本发明将一部分高温热载体排出干馏装置的量,根据干馏装置的物料平衡计算确定。
由床层式烧炭器1流出的另一部分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的高温热载体,经高温热载体输送管10进入混合管8内,与油页岩原料9混合。
上述的步骤A~C连续、循环进行。
上述干馏方法的操作条件一般如下:
在步骤B中,进入管式烧炭器25内的混合半焦经一段烧炭后,被烧去30%~70%的焦炭;被烧去焦炭的重量百分数,等于混合半焦一段烧炭前后所含焦炭重量百分数的差值除以混合半焦一段烧炭前(即汽提后)所含焦炭的重量百分数,再乘以100%。在管式烧炭器25内,还烧掉汽提后的混合半焦剩余的夹带油气。
在步骤A中,进入混合管8内的高温热载体与油页岩原料9的重量流量之比为2~7;所述高温热载体的温度与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的温度相同(实施例1~实施例7同此),为650~750℃。
在步骤A中,油页岩原料9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的干馏反应时间为2~10min,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的温度(即干馏反应温度)为450~550℃,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稀相段的气体线速为0.1~0.8m/s,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顶部的绝对压力为0.1~0.4MPa。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的稀相段,是指位于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界面上方的区段。所述的气体,主要包括在汽提段14内汽提混合半焦后的水蒸汽、汽提出的混合半焦所夹带的油气、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干馏反应生成的油气。操作过程中,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处于充气流化状态。
油页岩原料9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的干馏反应时间较好为3~6min,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的温度较好为470~530℃。
油页岩原料9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的干馏反应时间最好为3.5~4.5min,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的温度最好为490~510℃。
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上部圆筒形筒体的内直径主要根据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稀相段气体线速的变动范围计算确定,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的高度主要根据油页岩原料9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的干馏反应时间和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内混合半焦的藏量计算确定,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稀相段的高度主要根据混合半焦的沉降高度计算确定。
本发明使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其操作控制的复杂程度较低。并且,在汽提段14内汽提混合半焦后的水蒸汽、汽提出的混合半焦所夹带的油气、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干馏反应生成的油气,都可以作为流化介质使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处于充气流化状态,不需要使用干气,所以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的能耗较低。另外,床层式于馏反应器密相床27的温度能够保持得较为稳定。
在步骤A中,汽提段14内混合半焦床层的温度为480~520℃。进入汽提段14内的混合半焦经汽提后,通常可以汽提出95%以上的夹带油气(实施例1~实施例7同此)。在汽提段14内汽提后的混合半焦的焦炭含量,一般为3%~15%。
在步骤B中,进入管式烧炭器25内的混合半焦在管式烧炭器25内进行一段烧炭的时间为5~40s;管式烧炭器25出口处的温度为600~750℃,绝对压力为0.1~0.4MPa;管式烧炭器25内的平均空气线速为1~10m/s[该平均空气线速是指一段烧炭空气29进入管式烧炭器25之内后向上流动的平均线速(在管式烧炭器25出口处的温度和绝对压力条件下计算)]。管式烧炭器25出口处的绝对压力与床层式烧炭器1顶部的绝对压力基本相同(实施例1~实施例7同此)。管式烧炭器25的垂直高度主要根据其操作条件以及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汽提段14和床层式烧炭器1的总高度计算确定,内直径主要根据平均空气线速的变动范围计算确定。
在步骤C中,一段烧炭后的混合半焦在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进行二段烧炭的时间为3~6min,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的温度(即二段烧炭温度)为650~750℃,床层式烧炭器1稀相段的气体线速为0.2~1.2m/s,床层式烧炭器1顶部的绝对压力为0.1~0.4MPa。床层式烧炭器1的稀相段,是指位于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界面上方的区段。所述的气体,主要是一段烧炭和二段烧炭生成的烟气。操作过程中,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处于充气流化状态。
床层式烧炭器1上部圆筒形筒体的内直径主要根据床层式烧炭器1稀相段气体线速的变动范围计算确定,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的高度主要根据一段烧炭后的混合半焦在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进行二段烧炭的时间和床层式烧炭器1内高温热载体的藏量计算确定,床层式烧炭器1稀相段的高度主要根据高温热载体的沉降高度计算确定。在汽提段14内汽提后的混合半焦在管式烧炭器25、床层式烧炭器1内经过两段烧炭后,通常可以烧去95%以上的焦炭。
本发明干馏方法所使用的油页岩原料9为粉粒状,粒径不大于3mm(筛分法测量),含油量为5%~35%(铝甑法测定),含水量不高于20%。
CN101440293A所述的工艺,油页岩原料粒径较大(小于30mm);虽然可以降低油页岩原料的粉碎费用,但存在如下问题:①使页岩油的收率降低;②造成油页岩原料在干馏装置内的流化和输送困难,不利于干馏装置的大型化建设;③在流化床干馏室使干馏热流化介质产生沟流、偏流,导致油页岩原料传热不均匀,而影响油页岩原料的干馏效果和所生成的页岩油的品质。相对于这种工艺而言,本说明书引用的文献1所述的工艺使用粒径不大于3mm的油页岩原料,较为合适。本发明也使用这种粒径的油页岩原料9,这样可以使油页岩原料9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内能够正常流化与干馏,提高页岩油的收率;同时还可以在一段、二段烧炭时使混合半焦上的焦炭燃烧得更好,从而回收更多的热量。使用粒径不大于3mm的油页岩原料9,在本发明的操作条件下,页岩油收率可以占到油页岩原料9含油量的75%~88%(本发明所述的页岩油收率,均为实际获得的收率)。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或要求,油页岩干馏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视具体操作情况选用本发明提出的干馏操作条件,选用各种设备构件,进行干馏装置的设计、操作和控制。
本发明,进入油页岩原料进料管11的油页岩原料9的温度为环境温度,一段烧炭空气29和二段烧炭空气22均为由环境温度下的空气压缩而成的压缩空气(实施例1~实施例7同此)。本发明所述的环境温度均为25~35℃,压力均为绝对压力,百分数均为重量百分数,内直径均是指金属筒体或管道内衬的隔热耐磨衬里的内直径。图1中,未注明附图标记的箭头表示各种物料和/或介质的流动方向。
实施例
在图1所示流化床干馏装置的小型试验装置上,按本说明书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所述的油页岩干馏方法的步骤进行7组试验(实施例1~实施例7)。油页岩原料9均采用依兰油页岩粉粒原料,性质见表1;进料量(进入油页岩原料进料管11的油页岩原料9的重量流量)均为150kg/天。
实施例1~实施例7中,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稀相段的气体线速均为0.6m/s。汽提段14内混合半焦床层的温度均为500℃,汽提介质均为500℃的汽提水蒸汽71。经高温热载体排料管6进入取热器4的高温热载体,均被取热介质(环境温度下的水)取热降温至100℃。一段烧炭空气29和二段烧炭空气22均为0.4MPa(绝对压力)的压缩空气,试验环境温度均为25~28℃。
实施例1~实施例7其余的操作条件、产品分布及部分产品的性质,分别见表2~表8。表2~表8中的产品分布,均是指干馏装置总的产品分布。各实施例中,由床层式烧炭器1流出的高温热载体的焦炭含量,均与表2~表8中所述的在汽提段14内汽提后的混合半焦在管式烧炭器25和床层式烧炭器1内经过两段烧炭后所生成的高温热载体的焦炭含量相同。表2~表8中所述的一部分高温热载体取热降温后排出干馏装置的比例,均是指该部分高温热载体由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经高温热载体排料管6流出的重量流量占进入油页岩原料进料管11的油页岩原料9重量流量的百分数。
表1油页岩原料的性质(实施例1~实施例7)
  项目   数据
  堆积比重(沉降状态),g/ml   1.04
  比热,cal/kg·℃   0.259
  含油量(铝甑法测定),%   8.5
  含水量,%   6.9
  灰分含量(燃烧法测定),%   70.4
  粒径分布,%
  20μm以下   16.5
  20~40μm   6
  40~80μm   5.1
  80~110μm   2.3
  110~149μm   3.1
  149~500μm   18.2
  500~1000μm   20
  1000~1500μm   18.5
  1500~3000μm   10.3
表2实施例1的操作条件、产品分布及部分产品的性质
Figure BSA00000634721400111
[注]:实施例2~实施例7同此。
表3实施例2的操作条件、产品分布及部分产品的性质
表4实施例3的操作条件、产品分布及部分产品的性质
Figure BSA00000634721400131
表5实施例4的操作条件、产品分布及部分产品的性质
Figure BSA00000634721400141
表6实施例5的操作条件、产品分布及部分产品的性质
Figure BSA00000634721400151
表7实施例6的操作条件、产品分布及部分产品的性质
Figure BSA00000634721400161
表8实施例7的操作条件、产品分布及部分产品的性质
Figure BSA00000634721400171

Claims (5)

1.一种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A.粉碎后的油页岩原料(9)经油页岩原料进料管(11)进入混合管(8),床层式烧炭器(1)内的高温热载体经高温热载体输送管(10)进入混合管(8),油页岩原料(9)和高温热载体在混合管(8)内混合后由混合管(8)的出口进入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油页岩原料(9)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进行干馏反应,生成页岩油、干馏气和页岩半焦,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的页岩半焦和热载体相互混合形成混合半焦,干馏反应生成的油气(23)经设于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内的旋风分离器分离出混合半焦后由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流出,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的混合半焦向下流动,进入设于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下方的汽提段(14),向汽提段(14)内通入汽提水蒸汽(71),汽提出混合半焦夹带的油气,在汽提段(14)内汽提后的混合半焦流动至汽提段(14)的下部,经半焦输送管(15)进入管式烧炭器(25)的下部;
B.进入管式烧炭器(25)内的混合半焦与一段烧炭空气(29)接触,沿管式烧炭器(25)上行进行一段烧炭;
C.一段烧炭后的混合半焦由管式烧炭器(25)的出口进入床层式烧炭器(1),在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与二段烧炭空气(22)接触进行二段烧炭,烧去混合半焦上剩余的焦炭,生成高温热载体,一段烧炭和二段烧炭生成的烟气(16)经设于床层式烧炭器(1)内的旋风分离器分离出高温热载体后由床层式烧炭器(1)排出,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的高温热载体由床层式烧炭器(1)流出,一部分经取热降温后排出干馏装置,另一部分经高温热载体输送管(10)进入混合管(8)内,与油页岩原料(9)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其特征在于:进入管式烧炭器(25)内的混合半焦经一段烧炭后,被烧去30%~70%的焦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其特征在于:进入混合管(8)内的高温热载体与油页岩原料(9)的重量流量之比为2~7,油页岩原料(9)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内的干馏反应时间为2~10min,床层式干馏反应器密相床(27)的温度为450~550℃,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稀相段的气体线速为0.1~0.8m/s,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顶部的绝对压力为0.1~0.4MPa,进入管式烧炭器(25)内的混合半焦在管式烧炭器(25)内进行一段烧炭的时间为5~40s,管式烧炭器(25)出口处的温度为600~750℃,绝对压力为0.1~0.4MPa,管式烧炭器(25)内的平均空气线速为1~10m/s,一段烧炭后的混合半焦在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进行二段烧炭的时间为3~6min,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的温度为650~750℃,床层式烧炭器(1)稀相段的气体线速为0.2~1.2m/s,床层式烧炭器(1)顶部的绝对压力为0.1~0.4MPa。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其特征在于:油页岩原料(9)的粒径不大于3mm,含油量为5%~35%,含水量不高于20%,其中的百分数为重量百分数。 
5.一种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装置,包括一个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一个床层式烧炭器(1),还有油页岩原料和高温热载体的混合装置,以及与床层式烧炭器(1)相连的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高温热载体的取热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装置还设有一个管式烧炭器(25),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设于床层式烧炭器(1)的下方,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内设有旋风分离器,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的顶部设有油气集气室(24)和油气出口管(31),下方设有汽提段(14),汽提段(14)内设有汽提挡板、汽提蒸汽分布器(7),汽提段(14)的下部设有半焦输送管(15),其上设有半焦流量控制阀(30),半焦输送管(15)的出口与管式烧炭器(25)的下部相连,管式烧炭器(25)的底部设有一段烧炭空气分布器(28),管式烧炭器(25)的出口通入床层式烧炭器(1)内,床层式烧炭器(1)内设有旋风分离器,床层式烧炭器(1)的顶部设有烟气集气室(17)和烟气出口管(32),底部设有二段烧炭空气分布器(21),所述油页岩原料和高温热载体的混合装置为混合管(8),混合管(8)的出口通入床层式干馏反应器(26)内,混合管(8)的入口与油页岩原料进料管(11)的出口和高温热载体输送管(10)的出口相连,高温热载体输送管(10)的入口通入床层式烧炭器(1)内,所述床层式烧炭器密相床(20)内高温热载体的取热排出装置包括高温热载体排料管(6),高温热载体排料管(6)的入口与床层式烧炭器(1)相连,出口与取热器(4)相连,取热器(4)通过管道(2)与热载体排料罐(3)相连,高温热载体输送管(10)和高温热载体排料管(6)上均设有高温热载体流量控制阀(5)。 
CN201110413811.0A 2011-12-05 2011-12-05 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 Active CN1031314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3811.0A CN103131447B (zh) 2011-12-05 2011-12-05 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3811.0A CN103131447B (zh) 2011-12-05 2011-12-05 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1447A CN103131447A (zh) 2013-06-05
CN103131447B true CN103131447B (zh) 2014-04-09

Family

ID=48491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13811.0A Active CN103131447B (zh) 2011-12-05 2011-12-05 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3144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90000A1 (en) * 2007-05-22 2008-11-27 Towler Gavin P Cok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Oil-Containing Solids
CN101358136A (zh) * 2008-10-07 2009-02-0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砂直接流化床焦化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90000A1 (en) * 2007-05-22 2008-11-27 Towler Gavin P Cok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Oil-Containing Solids
CN101358136A (zh) * 2008-10-07 2009-02-0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砂直接流化床焦化的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油页岩固体热载体流化干馏炼油工艺中试研究;王伟东等;《煤化工》;20090630(第3期);19-22页 *
王伟东等.油页岩固体热载体流化干馏炼油工艺中试研究.《煤化工》.2009,(第3期),19-22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1447A (zh) 2013-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1448B (zh) 一种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和装置
CN101613615B (zh) 一种煤的解耦提质方法和***
CN103361087A (zh) 一种热解耦合燃烧循环反应方法及装置
CN101328415A (zh) 一种活塞式流化床低温干馏工艺方法
CN104593037B (zh) 一种复合式煤加氢炼油反应器及炼油的方法
CN103571510B (zh) 一种粉煤的干馏方法及装置
CN103980948A (zh) 一种粉煤热解和气化方法
CN102465043A (zh) 一种固体燃料的多段分级热解气化装置及方法
CN103131445A (zh) 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及装置
CN104178227B (zh) 一种煤粉的流化床干馏方法及装置
RU2333929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газификации твердого топлива
CN102517065A (zh) 自热式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装置
CN103160299A (zh) 流化床低温干馏***和低阶煤的低温干馏方法
CN101955803A (zh) 一种低阶煤干馏方法
CN103666503B (zh) 外热式固体含碳物料热解方法以及热解***
CN206033677U (zh) 粉煤干馏装置
CN105419879A (zh) 一种煤物质催化分解及高温分离的装置及方法
CN103131444B (zh) 一种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
CN202346964U (zh) 流化床低温干馏***和低温干馏反应器
CN103131446B (zh) 一种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及装置
CN103131447B (zh) 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
CN104109543A (zh) 一种使用循环流化床工艺的粉料热解方法
CN104178228B (zh) 一种煤粉的流化床干馏方法与装置
CN106336907A (zh) 一种旋风热解高通量循环气化装置和工艺
CN103131449B (zh) 油页岩的流化床干馏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