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42778B - 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42778B
CN103042778B CN201110306706.7A CN201110306706A CN103042778B CN 103042778 B CN103042778 B CN 103042778B CN 201110306706 A CN201110306706 A CN 201110306706A CN 103042778 B CN103042778 B CN 1030427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contact angle
resistant material
stain resistant
fil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67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42778A (zh
Inventor
张辰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Innolu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Innolux Display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30670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427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42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42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42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427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抗污薄膜包括基材、第一抗污材料及第二抗污材料。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个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各个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第一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一区域。液滴于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二区域。液滴于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第一接触角与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30度。

Description

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式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面对众多的产品,消费者不仅重视产品的功能,也相当重视产品的外观的维持。水滴或油滴所形成的脏污,很快就会破坏产品新颖的外观。所以保护袋或保护膜等配件也成为热销的项目之一。
然而,保护袋只能消极的把产品与外界作隔离。在使用者操作该产品的过程中,难免需要从保护袋中拿出该产品,而使该产品仍然有受到脏污的可能性。
此外,保护膜本身也容易受到脏污,使用者只能在保护膜脏污后消极的更换新的保护膜,而无法真正降低脏污的情况。
尤其是显示产品或触控产品,其显示面或触控面脏污时,将立即严重影响显示质量或触控效果。不论是保护膜或保护袋,对于上述产品来说,均不是方便的抗污方式。
因此,研究人员目前均致力于研究一种可以直接降低脏污残留的薄膜,以达到良好的抗污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其利用两种以上抗污材料交错式设置,使得抗污薄膜不仅让液滴不容易残留,更使液滴因接触角的差异而被推挤到某一区域上,进而凝结成较大的液滴。较大的液滴容易滑落或被擦拭,以达到良好的抗污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抗污薄膜。抗污薄膜包括基材、第一抗污材料及第二抗污材料。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个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各个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第一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一区域。液滴于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二区域。液滴于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第一接触角与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30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单元及抗污薄膜。显示单元具有显示面。抗污薄膜设置于显示面之外。抗污薄膜包括基材、第一抗污材料及第二抗污材料。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个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各个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第一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一区域。液滴于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二区域。液滴于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第一接触角与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30度。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出一种抗污薄膜的制造方法。抗污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基材。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个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各个二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形成第一抗污材料于该第一区域。整面形成第二抗污材料于基材上。移除位于该第一区域的第二抗污材料,使得该第二抗污材料仅设置于该第二区域。其中,液滴于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液滴于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第一接触角与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30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各种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图示一种显示装置。
图2图示第一实施例的抗污薄膜的示意图。
图3图示图2的抗污薄膜的侧视图。
图4图示液滴的移动示意图。
图5图示指纹的油滴的聚集示意图。
图6图示液滴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关系图。
图7图示液滴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另一关系图。
图8图示液滴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另一关系图。
图9A~9D图示抗污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0图示第二实施例的抗污薄膜的示意图。
图11图示第三实施例的抗污薄膜的示意图。
图12图示第四实施例的抗污薄膜的示意图。
图13图示图12的抗污薄膜的侧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0:电子装置
100、200、300、400:抗污薄膜
110、210、410:第一抗污材料
120、220、420:第二抗污材料
190:基材
191、291、391、491:第一区域
192、292、392、492:第二区域
430:第三抗污材料
493:第三区域
700:油滴
800:液滴
900:显示面板
900a:显示面
C:交界处
W191、W192、W391、W392:宽度
W800:直径
θ1:第一接触角
θ2:第二接触角
θ3:第三接触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出各种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利用两种以上抗污材料交错式设置,使得抗污薄膜不仅让液滴不容易残留,而且使液滴因接触角的差异而被推挤到某一区域上,进而凝结成较大的液滴。较大的液滴容易滑落或被擦拭,以达到良好的抗污效果。然而,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应解释为限制本发明欲保护的范围。此外,实施例中的图示省略部份组件,以清楚显示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其绘示一种电子装置1000。电子装置1000包括显示单元900及抗污薄膜100。显示单元900具有显示面900a。抗污薄膜100设置于显示面900a之外。显示单元900例如是不含保护板的液晶显示单元、有机发光体显示单元或电子纸显示单元。然而,除了显示单元900以外,抗污薄膜100亦可应用于不含保护板的触控单元、机壳、汽车玻璃、建筑物玻璃、建筑物外墙等等。以触控单元为例,抗污薄膜100可以设置于触控单元的触控面之外。
请参照图2,其图示第一实施例的抗污薄膜100的示意图。抗污薄膜100包括基材190(图示于图3)、第一抗污材料110及第二抗污材料120。基材190例如是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基材190可以是上述显示单元900的保护板或上述触控单元的保护板。第一抗污材料110及第二抗污材料120可以直接形成于上述显示单元900的保护板或上述触控单元的保护板上,或者可以先形成于暂时板,再转印至上述显示单元900的保护板或上述触控单元的保护板上。基材190具有数个第一区域191及数个第二区域192。第一抗污材料110设置于该第一区域191。第二抗污材料120设置于该第二区域192。第一抗污材料110与第二抗污材料120并没有混合,而是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区域。本实施例的该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交错排列。该第一区域191及该第二区域192为长条状交错排列,且该第一区域191的宽度W191实质上等于该第二区域192的宽度W192。
请参照图3,其图示图2的抗污薄膜100的侧视图。通过第一抗污材料110的特性,可使位于其上的液滴800形成第一接触角θ1。同样的,通过第二抗污材料120的特性,可使位于其上的液滴800形成第二接触角θ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角θ1与第二接触角θ2并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角θ1大于第二接触角θ2。当液滴800位于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交界处C时,通过液滴800在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第一接触角θ1第二接触角θ2的差异,将对液滴800产生一股推挤力量。液滴800受到推挤将会朝接触角较小的区域移动(例如是第二区域192)。
请参照图4,其图示液滴800的移动示意图。当大多数的液滴800朝向此区域集中时(例如是第二区域192),将聚集成较大的液滴800。较大的液滴800会受到较大的重力,而容易滑落。请参照图5,其图示指纹的油滴700的聚集示意图。由左至右图所示,油滴700受到推挤力量的推挤而容易聚集,聚集后的油滴700较容易观察与擦拭。
常见的液滴800例如是水滴及油滴。研究人员针对水滴进行多次试验,第一抗污材料110及第二抗污材料120的第一接触角θ1及第二接触角θ2范围在90~120度时,对水滴有较佳的效果。在另一实施例的环境因素下,第一接触角θ1及第二接触角θ2范围亦可以是100~120度。其中,研究人员还研究得到,第一接触角θ1与第二接触角θ2之差在5~30度时,对于位于交界处C的水滴将产生足够力量的推挤力量。在另一实施例的环境因素下,第一接触角θ1与第二接触角θ2之差亦可以是10~20度。
研究人员进一步针对油滴进行多次试验,第一抗污材料110及第二抗污材料120的第一接触角θ1及第二接触角θ2范围在50~80度时,对油滴有较佳的效果。在另一实施例的环境因素下,第一接触角θ1及第二接触角θ2范围亦可以是60~80度。其中,研究人员更研究得到第一接触角θ1与第二接触角θ2之差在5~30度时,对于位于交界处C的油滴将产生足够力量的推挤力量。在另一实施例的环境因素下,第一接触角θ1与第二接触角θ2之差亦可以是10~20度。
此外,基材190的粗糙度(Ra)也是影响接触角的因素。在本实施例中,基材190的粗糙度(Ra)小于50纳米(nm)。
一般而言,液滴800受到表面张力与内聚力的影响,液滴800将具有一定范围的大小。请参照图6,其图示液滴800与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关系图,当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宽度W191、W192接近于液滴800的直径W800时,液滴800很容易会位于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交界处C,进而形成上述的推挤力量。
请参照图7,其图示液滴800与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另一关系图,当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宽度W191、W192远大于液滴800的直径W800时,大部份液滴800不会位于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交界处C,所以大部分的液滴800不会形成上述的推挤力量。
请参照图8,其图示液滴800与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另一关系图,当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宽度W191、W192远小于液滴800的直径W800时,大部份液滴800跨越多个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交界处C。由于每一交界处C所形成的推挤力量系朝向接触角较小的区域(例如是第二区域192),所以相邻的两个交界处C系形成方向相反的推挤力量,而相互抵销,故整体而言,图8的大部分的液滴800不会受到上述推挤力量的影响。
也就是说,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当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宽度W191、W192接近于液滴800的直径W800时(如图4所示),将使得液滴800被推挤的效果良好。此宽度设计将产生特殊的效果,并非只是单纯实施上的尺寸选择。
在一个实施例中,大部分液滴800的直径W800为50~5000微米(μm),故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宽度W191、W192例如是为50~5000微米(μm)。在另一实施例的环境因素中,大部分液滴800的直径W800为500~5000微米(μm),故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宽度W191、W192例如是为500~5000微米(μm)。在另一实施例的环境因素中,大部分液滴800的直径W800为1000~5000微米(μm),故第一区域191及第二区域192的宽度W191、W192例如是为1000~5000微米(μm)。
就第一抗污材料110及第二抗污材料120而言,第一抗污材料110及第二抗污材料120为氟化聚合物(Fluoride Polymer),例如是氟化有机硅烷聚合物(Fluoride Organosilane Polymer),其化学式为RnSiX4-n。其中R基为不水解的氟化有机基团,R基可为氟烷基(Fluoroalkyl)、氟化聚醚(Fluoropolyether)、全氟聚醚(Per-fluoropolyether)、含环氧基、芳香族基团或其它含氟有机基团。第一抗污材料110及第二抗污材料120例如是氟化聚醚改性的硅烷聚合物(Fluoropolyether-modified Silane Polymer)、全氟聚醚改性的硅烷聚合物(Perfluoropolyether-modified Silane Polymer)、氟化烷基改性的硅烷聚合物(Fluoralkyl-modified Silane Polymer)或全氟烷基改性的硅烷聚合物(Perfluoralkyl-modified Silane Polymer)。
其中第一抗污材料110与第二抗污材料120可通过碳链长度来作设计,例如是第一抗污材料110的碳链长度大于第二抗污材料120的碳链长度。一般来说,碳链越长,其表面能越低、疏水性越佳、接触角越大。
其中第一抗污材料110与第二抗污材料120可通过含氟原子数目的氟化程度来作设计,例如是第一抗污材料110的氟化程度高于第二抗污材料120的氟化程度。一般来说,氟化程度越高,其表面能越低、疏水性越佳、接触角越大。
请参照图9A~9D,其图示抗污薄膜100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首先,如图9A所示,提供基材190,基材190具有预定的数个第一区域191及数个第二区域192。
接着,如图9B所示,于该第一区域191形成第一抗污材料110。此步骤可以通过丝网印刷(Screen Printing)将第一抗污材料110印刷于第一区域191,然后再进行摄氏60~100度1~3分钟的烘烤制程来完成。此步骤不限定制程种类,亦可使用任何图案化镀膜的方法,典型的如使用曝光显影的方式。
然后,如图9C所示,于基材190(标示于图9A)上整面形成第二抗污材料120。此步骤可以通过浸涂(Dipping)、喷涂(Spray)或丝网印刷将第二抗污材料120形成于基材190(标示于图9A)上,然后再进行摄氏80~200度0.5~1小时的烘烤制程来完成。
接着,如图9D所示,移除位于该第一区域191的第二抗污材料120,使得该第二抗污材料120仅设置于该第二区域192。此步骤可以通过水清洗制程(Water Scrubbing)来完成。
其中,将第二抗污材料120先整面形成后,再予以部份移除,可以确保第二抗污材料120与第一抗污材料110于交界线C有良好的连接,而避免空隙的形成。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利用第一抗污材料110及第二抗污材料120交错式设置,使得抗污薄膜100不仅让液滴800不容易残留,更使液滴800容易因第一接触角θ1与第二接触角θ2的差异而被推挤到第二区域192上,进而凝结成较大的液滴800。较大的液滴800容易滑落或被擦拭,以达到良好的抗污效果。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10,其图示第二实施例的抗污薄膜20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抗污薄膜200与第一实施例的抗污薄膜10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区域291与第二区域292的设计,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述。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该第一区域291及该第二区域292为矩阵状交错排列。经过实验了解,抗污薄膜200的第一区域291及第二区域292的设计并不局限于长条状交错排列,第一区域291及第二区域292为矩阵状交错排列时,仍可达到一定程度的抗污效果。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其图示第三实施例的抗污薄膜30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抗污薄膜300与第一实施例的抗污薄膜10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区域391与第二区域392的设计,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述。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区域391的宽度W391大于第二区域392的宽度W392。经过实验了解,抗污薄膜300的第一区域391及第二区域392的设计并不局限于等宽度的设计,第一区域391的宽度W391大于第二区域392的宽度W392(或第二区域392的宽度W392大于第一区域391的宽度W391)时,仍可达到一定程度的抗污效果。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12,其图示第四实施例的抗污薄膜40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抗污薄膜400与第一实施例的抗污薄膜100不同之处在于抗污材料的数量的设计,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述。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抗污薄膜400包括第一抗污材料410、第二抗污材料420及第三抗污材料430等三种抗污材料。经过实验了解,抗污材料的数量并不局限于等两种的设计,抗污材料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三时,仍可达到一定程度的抗污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基材490(图示于图13)包括交错排列的第一区域491、第二区域492及第三区域493。第一抗污材料410、第二抗污材料420及第三抗污材料430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区域491、该第二区域492及该第三区域493。请参照图13,其图示图12的抗污薄膜400的侧视图。液滴800于第一抗污材料410、第二抗污材料420及第三抗污材料430上分别形成第一接触角θ1、第二接触角θ2及第三接触角θ3。第三接触角θ3与第一接触角θ1或第二接触角θ之差为5~30度。不论第一区域491、第二区域492及第三区域493如何排列,只要相邻两个抗污材料的接触角之差为5~30度即可达到一定的抗污效果。
综上所述,上述各种实施例利用各种抗污材料交错式设置,使得抗污薄膜不仅让液滴不容易残留,更使液滴因接触角的差异而被推挤到某一区域上,进而凝结成较大的液滴。较大的液滴容易滑落或被擦拭,以达到良好的抗污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各种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可作任意更改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抗污薄膜,包括:
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该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各该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μm);
第一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一区域,液滴于该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以及
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二区域,该液滴于该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该第一接触角与该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30度,且该第一抗污材料与该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同一层,
其中当该液滴为水滴时,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90~120度,或者,当该液滴为油滴时,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50~8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抗污材料及该第二抗污材料为氟化聚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抗污材料及该第二抗污材料为氟化有机硅烷聚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抗污材料的碳链长度大于该第二抗污材料的碳链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抗污材料的氟化程度高于该第二抗污材料的氟化程度。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接触角与该第二接触角之差为10~2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当该液滴为水滴时,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100~120度。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当该液滴为油滴时,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60~80度。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基材的粗糙度(Ra)小于50纳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0~5000微米及该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0~5000微米。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区域的宽度为1000~5000微米及该第二区域的宽度为1000~5000微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为长条状交错排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为矩阵状交错排列。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区域的宽度实质上等于该第二区域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第一区域的宽度大于该第二区域的宽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的抗污薄膜,其中该基材还具有多个第三区域,该第一区域、该第二区域及该第三区域交错排列,该抗污薄膜还包括:
第三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三区域,该液滴于该第三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三接触角,该第三接触角与该第一接触角或该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30度。
17.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具有显示面;以及
抗污薄膜,设置于该显示面之外,该抗污薄膜包括:
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该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各该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
第一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一区域,液滴于该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及
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该第二区域,该液滴于该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该第一接触角与该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30度,且该第一抗污材料与该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同一层,
其中当该液滴为水滴时,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90~120度,或者,当该液滴为油滴时,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50~80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电子装置,还包括:
触控单元,具有触控面,该抗污薄膜设置于该触控面之外。
19.一种抗污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基材,该基材具有多个第一区域及多个第二区域,各该第一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各该第二区域的宽度为50~5000微米;
形成第一抗污材料于该第一区域;
整面形成第二抗污材料于该基材上;以及
移除位于该第一区域的该第二抗污材料,使得该第二抗污材料仅设置于该第二区域;
其中,液滴于该第一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一接触角,该液滴于该第二抗污材料上形成第二接触角,该第一接触角与该第二接触角之差为5~30度,且该第一抗污材料与该第二抗污材料设置于同一层,
其中当该液滴为水滴时,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90~120度,或者,当该液滴为油滴时,该第一接触角及该第二接触角为50~80度。
CN201110306706.7A 2011-10-11 2011-10-11 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 Active CN1030427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06706.7A CN103042778B (zh) 2011-10-11 2011-10-11 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06706.7A CN103042778B (zh) 2011-10-11 2011-10-11 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42778A CN103042778A (zh) 2013-04-17
CN103042778B true CN103042778B (zh) 2015-09-09

Family

ID=48055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6706.7A Active CN103042778B (zh) 2011-10-11 2011-10-11 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4277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1529A (zh) * 2003-10-21 2006-11-29 伊斯曼柯达公司 用于显示设备的光学薄膜
TW200844544A (en) * 2007-05-14 2008-11-16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quid crystal barrier panel thereof
CN101501081A (zh) * 2006-08-11 2009-08-05 旭硝子株式会社 聚合性含氟化合物、具有亲水性区域和疏水性区域的经处理的基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57907B2 (en) * 2006-03-06 2011-11-15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coating composition,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1529A (zh) * 2003-10-21 2006-11-29 伊斯曼柯达公司 用于显示设备的光学薄膜
CN101501081A (zh) * 2006-08-11 2009-08-05 旭硝子株式会社 聚合性含氟化合物、具有亲水性区域和疏水性区域的经处理的基材
TW200844544A (en) * 2007-05-14 2008-11-16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quid crystal barrier panel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42778A (zh) 2013-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87810B1 (ko) 반사방지층이 코팅된 투명도전성 시트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I642545B (zh) 轉印膜、靜電電容型輸入裝置的製造方法及靜電電容型輸入裝置、以及具備其的影像顯示裝置
US9756722B2 (en) Transparent electroconductive film
US20130182328A1 (en) Structured Smudge-Resistant Anti-Reflective Coating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CN105273559A (zh) 显示装置
KR20110053333A (ko) 표면상의 지문 현상을 줄이기 위한 미세구조
TWI598932B (zh) 具有無機表面結構之薄膜結構及相關製造方法
CN104822522A (zh) 硬涂膜及透明导电性膜
KR101550481B1 (ko) 패턴 시인성이 개선된 터치 패널,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12165107A1 (ja) 耐指紋汚染性基材
CN103042778B (zh) 抗污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使用它的电子装置
KR20070017296A (ko) 개선된 광학 특성을 갖는 패턴화된 도체 터치 스크린
US20120219801A1 (en) Hydrophobic and lipophobic coating material
TWI655226B (zh) Coating composition and articles
KR20210055671A (ko)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200131807A (ko) 막이 부착된 기재
KR101360821B1 (ko) 반사방지 효과와 내지문성을 구비한 투명기판
KR101333367B1 (ko) 정전용량 방식의 터치스크린 보호 커버
CN113986039B (zh) 一种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TWI504700B (zh) 抗污薄膜及其製造方法與應用其之電子裝置
KR101310436B1 (ko) 오염방지 필름
US20190317358A1 (en) Windows for display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s
KR20110114348A (ko) 탄소나노튜브 필름 제조방법
KR20120064487A (ko) 방오성 부재 및 이를 갖는 터치 패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15126372A1 (en) Method of passivating a conductive pattern with self-assembling monolay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109 Guangdong, Shenzhen, town, Foxco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E District, building 4, building 1, building

Applicant after: Qunk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Applicant after: Innolux Display Group

Address before: 518109 Guangdong, Shenzhen, town, Foxco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E District, building 4, building 1, building

Applicant before: Qunk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Chim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QIMEI ELECTRONIC CO LTD TO: INNOLUX DISPLAY CORPOR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