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6103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6103B
CN103036103B CN201210364075.9A CN201210364075A CN103036103B CN 103036103 B CN103036103 B CN 103036103B CN 201210364075 A CN201210364075 A CN 201210364075A CN 103036103 B CN103036103 B CN 1030361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er
component
connector
support
e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640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6103A (zh
Inventor
横山阳平
小寺真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JAE Taiw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JAE Taiw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JAE Taiwan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36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6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6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61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06K13/0806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using an arrangement for ejection of an inserted car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06K13/0806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using an arrangement for ejection of an inserted card
    • G06K13/0831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using an arrangement for ejection of an inserted card the ejection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slide, carriage or draw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能够容纳物体(例如,其上安装卡的托架)。连接器包括弹出构件和支承部。弹出构件包括接收器和弹出部。接收器能够由操作构件(例如,销)挤压。当接收器被挤压时,弹出构件从容纳位置枢转至弹出位置。当弹出构件向着弹出位置枢转时,弹出部弹出该物体。当接收器从操作构件接收过度的力时,支承部与接收器形成抵接以支承接收器。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连接至诸如用户身份模块(SIM)卡的卡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A 2008-108695或US2009/267677A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连接器,以参考的方式将其内容结合于此。
JP-A2008-108695的连接器能够连接至诸如多媒体存储卡(MMC)的存储卡。该连接器被构造为容纳和弹出安装在托架上的存储卡(该卡)。换句话说,被直接容纳在连接器中和从连接器中弹出的物体是托架。托架形成有销(操作构件)能够***其中的孔。当通过所述孔***的销挤压推动杆时,借助于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被解锁,使得该卡与托架一起弹出。前述弹出机构设置在连接器本身中。
类似地,US2009/267677A的连接器能够连接至安装在托架上的诸如SIM卡的卡。类似于JP-A2008-108695的连接器,被直接容纳在连接器中和从连接器中弹出的物体是托架。然而,被构造为弹出托架的弹出机构不是设置在连接器中,而是设置在其中安装该连接器的电子设备中。
JP-A 2008-108695的弹出机构具有的问题在于它难以减小连接器的尺寸。虽然US2009/267677A的弹出机构能够由相对少量的构件构成,但弹出机构设置在电子设备本身中。因此,在生产中(例如,在位置调整时)可能引起多个问题。
而且,弹出机构可能接收来自销(操作构件)的过度的挤压力。因此,需要连接器具有承受这种过度的挤压力的强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具有抵抗来自操作构件的压力的相对高强度的连接器,同时该连接器包括具有能够容易简化和简单的结构的弹出机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够容纳物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弹出构件和支承部。弹出构件能够在弹出位置和容纳位置之间枢转。该弹出构件包括接收器和弹出部。该接收器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该接收器的前表面被设置为通过采用不同于该连接器的操作构件沿着挤压方向被挤压。该弹出构件被设计为在沿着挤压方向挤压该前表面时从容纳位置枢转至弹出位置。当弹出构件向着弹出位置枢转时,弹出部沿着与挤压方向相反的弹出方向弹出物体。支承部沿垂直于弹出方向的垂直方向位于预定范围内。接收器沿垂直方向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限定该预定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接收器的前表面接收如此之多以至于迫使弹出构件枢转到弹出位置之外的力时,支承部与接收器的后表面形成抵接。支承部的所述抵接支承(back up)接收器。
通过研究优选实施例的接下来的描述并参照附图,可以认识到本发明的目标和更完整地理解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顶视图,其中连接器的弹出构件位于容纳位置处。
图2为图1的连接器的另一个顶视图,其中弹出构件位于弹出位置处。
图3为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4为示出图1的连接器和托架(物体)的透视图,其中托架容纳在连接器中。
图5为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6为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弹出构件的透视图。
图7为示出图6的弹出构件的另一个透视图。
图8为示出图6的弹出构件的侧视图。
图9为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变形的顶视图,其中弹出构件位于容纳位置处。
图10为示出图9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1为示出图9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2为示出图9的连接器的顶视图,其中弹出构件位于弹出位置处。
虽然本发明允许多种变形和替换形式,但通过举例的方式在附图中示出并将在此详细描述其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附图和对附图的详细描述不是意图将本发明限制到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本发明是要涵盖落入本发明的如由随附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所有变形、等同和替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包括形成在其中的容纳部12(参见图3)。容纳部12在前端处(即,在正X侧端处)具有开口。连接器10能够沿着负X方向(挤压方向)将托架(物体)100(参见图4)的一部分容纳在容纳部12中。连接器10还包括由金属制成的弹出构件50。通过转动弹出构件50,连接器10能够沿着正X方向(弹出方向)弹出托架100。根据本实施例的托架100被构造为使得诸如SIM卡的卡(未示出)安装在其上。在托架100(即,该卡)容纳在容纳部12中时,该卡和连接器10彼此电连接。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连接器10能够容纳的物体是其上能够安装被构造为连接至连接器10的卡(未示出)的托架100。
如从图3和4可以看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托架100具有形成在其正X侧端的前壁110。托架100具有这种尺寸和形状,使得托架100的剩余部分(即,除前壁110之外的部分)容纳在容纳部12中,而前壁110露出到连接器10之外。详细地,在托架100部分地容纳在容纳部12中时,根据本实施例的前壁110覆盖容纳部12的前端开口。如图4所示,前壁110在其正Y侧端处设置有棒状部130。棒状部130沿着负X方向(挤压方向)延伸。棒状部130形成有***孔140。***孔140沿着X方向(前后方向)刺穿棒状部130。如稍后描述的那样,当托架100容纳在容纳部12中时,托架100能够操作为由被******孔140的操作构件(销)弹出。***孔140被构造为引导该被***的操作构件。托架100还设置有受力部120。受力部120在托架100***作以弹出时接收沿着正X方向(弹出方向)的作用力。
参照图3,除了前述弹出构件50之外,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还包括每个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多个接触件20、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22和由金属制成的盖壳30。接触件20能够连接至容纳在容纳部12中的该卡(未示出)的各自的接线端子。保持构件22保持接触件20。盖壳30与保持构件22一起形成容纳部12。弹出构件50连接至盖壳30。
参照图1-5,盖壳30具有位于其上侧(即,正Z侧)的上部30U。弹出构件50连接至盖壳30的上部30U以能够枢转。如图1和2所示,盖壳30具有分别位于沿X方向的相对端上的前端30F和后壁30B。盖壳30形成有用来支撑弹出构件50的支撑结构。前述支撑结构设置在上部30U上以定位为比后壁30B更靠近前端30F。支撑结构主要包括壳侧止动件32、枢轴件34、第一保持部36、第二保持部37和第三保持部38。壳侧止动件32沿Y方向(横向方向)位于上部30U的正Y侧,并沿X方向位于前端30F附近。详细地,上部30U被部分地切掉以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沿倾斜于X方向的方向延伸。开口部具有前边缘(即,正X侧边缘)。开口部的前边缘弯曲以沿正Z方向突出(即,向上突出),以便形成壳侧止动件32。壳侧止动件32倾斜向后面向(即,面向倾斜于负X方向和负Y方向二者的方向)。枢轴件34设置为位于壳侧止动件32的斜后方。详细地,壳侧止动件32和枢轴件34位于倾斜于负X方向和正Y方向二者的线上。枢轴件34为平行于YZ平面的小部件。详细地,枢轴件34沿Y方向延长,同时沿正Z方向(即,向上)突出。第一保持部36和第二保持部37被设置以沿X方向(前后方向)将枢轴件34放置在其间。上部30U形成有两个沟槽。所述两个沟槽中的一个形成在第一保持部36和枢轴件34之间。所述沟槽中剩余的一个形成在第二保持部37和枢轴件34之间。第一保持部36和第二保持部37中的每一个沿正Z方向突出以在其负Z侧(即,下侧)形成空间。第一保持部36和第二保持部37下面的空间分别与沟槽连通。第三保持部38形成在与沿Y方向横跨过壳侧止动件32的枢轴件34相对的位置处(即,形成在上部30U的负Y侧)。上部30U还具有形成在第三保持部38和枢轴件34之间的沟槽。第三保持部38沿正Z方向突出以在其负Z侧(即,在第三保持部38下面)形成有空间。第三保持部38下面的空间与第三保持部38旁边的沟槽连通。
参照图6-8,通过弯曲单个金属板以具有板状体部52而形成弹出构件50。如从图1-5可以看出,体部52在其中弹出构件50连接至盖壳30的状态下平行于XY平面延伸。如图6和7所示,体部52形成有枢轴部54。枢轴部54为具有哑铃状或八字形形状的通孔。枢轴部54位于体部52沿纵向方向(即,体部52延长所沿的方向)的三分之一位置附近。如从图1,2和4可以看出,枢轴部54接收盖壳30的枢轴件34。当枢轴件34被接收在枢轴部54中时,弹出构件50由盖壳30支撑以能够枢转。弹出构件50能够在容纳位置(参见图1)和弹出位置(参见图2)之间枢转。如图6和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体部52在其前边缘处设置有枢转止动件56。详细地,枢转止动件56位于体部52沿纵向方向的一半位置附近。如图2所示,当弹出构件50位于弹出位置时,枢转止动件56抵接盖壳30的壳侧止动件32。因此,弹出构件50不能枢转到弹出位置之外。换句话说,弹出位置是弹出构件50的枢转范围的边界之一。
如图6和7所示,弹出构件50设置有弹出部60和接收部70。弹出部60和接收部70分别设置在横跨过枢轴部54(即,横跨过弹出构件50的枢转中心)的相对侧。换句话说,枢轴部54位于弹出部60和接收部70之间。
接收部70被构造为在弹出被容纳的托架100时接收操作构件(销)的前端。如图5-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接收部70包括接收器72和四个侧壁74。接收器72具有矩形形状以具有四个边。侧壁74被设置为分别对应于接收器72的四个边。如图4,接收部70被设计为使得在弹出构件50位于容纳位置处时,托架100的棒状部130(特别地,***孔140)和接收部70位于沿X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单条线上。因此,当沿负X方向将操作构件(销)***和推入***孔140中时,操作构件(销)的前端被平缓地接收在接收部70中。因此,形成在棒状部130中的***孔140用作将操作构件(销)朝向接收部70引导的引导部。
当弹出构件50位于容纳位置时(参见图1),根据本实施例的接收器72是接收部70沿负X方向(挤压方向)最远的壁。接收部70具有沿正X方向(弹出方向)开口的箱形形状。接收器72直接连接至沿正Y方向的最外侧壁74,同时未直接连接至另一个侧壁74。
接收器72具有前表面72F和后表面72B。接收器72的前表面72F被设置为通过使用不同于连接器10的操作构件沿着负X方向被挤压。更具体地,当弹出构件50位于容纳位置时(参见图1),能够将操作构件的前端***接收部70以挤压接收器72的前表面72F。当沿着负X方向挤压前表面72F时,弹出构件50被设计为在枢轴部54上从容纳位置枢转至弹出位置(即,直到枢转止动件56与壳侧止动件32形成抵接)。当弹出构件50向着弹出位置枢转时,弹出部60沿着正X方向弹出托架100。详细地,当弹出构件50枢转时,弹出部60沿正X方向(挤压方向)移动以沿着正X方向施加力至托架100的受力部120。前述力沿正X方向推出受力部120。因此,容纳在容纳部12中的托架100沿正X方向(弹出方向)弹出。如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例的弹出机构具有简单的结构。而且,容易简化弹出机构。
如图1和2所示,弹出构件50设置有分别对应于盖壳30的第一保持部36、第二保持部37和第三保持部38的第一被保持部76、第二被保持部77和第三被保持部78。如图6和7所示,第一被保持部76和第二被保持部77被定位为横跨过枢轴部54而彼此面对。更具体地,第一被保持部76和第二被保持部77设置为使得连接第一被保持部76和第二被保持部77的线与连接弹出部60和接收部70的另一条线交叉。第三被保持部78设置在离枢轴部54最远的位置处。更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被保持部78形成在弹出构件50沿纵向方向的端部上。第一被保持部76、第二被保持部77和第三被保持部78中的每一个沿负Z方向(即,向下)从体部52向下倾斜。换句话说,第一被保持部76、第二被保持部77和第三被保持部78中的每一个位于体部52下面。如从图1和2可以看出,第一被保持部76、第二被保持部77和第三被保持部78分别被接收在第一保持部36、第二保持部37和第三保持部38下面的空间中。如从图1和2可以看出,第一被保持部76、第二被保持部77和第三被保持部78能够在第一保持部36、第二保持部37和第三保持部38下面的空间中在XY平面中移动。第一被保持部76、第二被保持部77和第三被保持部78沿正Z方向的运动分别由第一保持部36、第二保持部37和第三保持部38调整。换句话说,弹出构件50由盖壳30的上部30U保持以不从盖壳30上脱离,同时能够在容纳位置和弹出位置之间枢转。
如图1、2和4-8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弹出构件50设置有支承部80。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承部80与弹出构件50一体地形成。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承部80为弹出构件50的一部分。当接收器72的前表面72F接收如此过度以至于迫使弹出构件50枢转到弹出位置之外的力时,支承部80与接收器72的后表面72B形成抵接。支承部80的该抵接支承(即,支撑)接收器72,以便防止接收器72变形而损坏。在没有任何载荷施加至接收器72时,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承部80几乎与接收器72的后表面72B接触。然而,支承部80可以被不同地构造,只要能够防止接收器72沿负X方向永久地变形。例如,支承部80可以设置为在自然状态(即,没有力施加至接收器72的状态)下与接收器72分开。然而,如果支承部80和接收器72之间的距离太大,则当接收器72接收过度的力时,可能不能恰当地支撑接收器72。因此,优选的是,支承部80和接收器72之间在自然状态下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形成弹出构件50的金属板的板厚度。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承部80被如上构造,以便能够获得相对高的强度。
如图8所示,支承部80刚好位于接收器72后面。详细地,接收器72沿Z方向(垂直方向)具有上端72U和下端72L。接收器72的上端72U和下端72L分别限定预定范围R的上限和下限。支承部80沿Z方向(垂直方向)位于预定范围R内。支承部80在支承部80支承接收器72的支承状态下接收沿着负X方向的力。枢转止动件56在支承状态下接收来自壳侧止动件32的沿着负X方向的力(参见图2)。需要防止前述两个力(即,在支承状态下的扭转力)扭弯弹出构件50。具体地,优选的是枢转止动件56与壳侧止动件32形成抵接时所处的位置靠近支承部80沿Z方向与接收器72抵接时所处的位置。根据本实施例,枢转止动件56位于预定范围R内。因此,枢转止动件56在预定范围R内(即,在支承部80与接收器72形成抵接时的抵接位置附近)与盖壳30的壳侧止动件32形成抵接。而且,根据本实施例,当预定范围R沿垂直方向分成虚构的三个相等的范围(具体地,上段范围U、中间范围M和下段范围L)时,支承部80和枢转止动件56位于中间范围M(即,前述三个范围的中间范围)内。因此,能够更加确定地减少扭转力在支撑状态下的影响。除了在支撑状态下的扭转力,弹出构件50接收另一个扭转力。详细地,当弹出托架100时,接收器72接收沿着负X方向的力。同时,弹出部60接收来自托架100的受力部120的沿着负X方向的力(参见图4)。同样必要的是防止前述两个作用力(即,弹出时的扭转力)扭弯弹出构件50。因此,优选的是将作用力施加至在预定范围R内的受力部120。根据本实施例,弹出部60沿垂直方向位于中间范围M(即,前述三个范围的中间范围)内。因此,能够在弹出托架100时更加确定地减少扭转力的影响。
如图1和2所示,通过延长体部52形成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承部80。支承部80在弹出构件50连接至盖壳30的状态下位于XY平面中。换句话说,支承部80具有在XY平面中延伸的板状形状。可以通过将体部52的延伸部折叠数次形成支承部80。然而,如果单个金属板具有用于支承的足够强度,优选的是支承部80具有类似于本实施例的单个板状形状以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6和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承部80具有三角形形状。详细地,支承部80随着延伸远离弹出构件50的枢轴部54(即,枢转中心)而逐渐变细。当过度的力施加至接收器72时,支承部80在其前边缘(即,前端上边缘部)处接收接收器72的后表面72B。支承部80具有前述逐渐变细的形状,以便能够减小施加至支承部80和体部52之间的边界部分的应力。
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实施例。例如,虽然根据前述实施例的支承部80形成为弹出构件50的一部分,但支承部80和弹出构件50可以彼此独立地形成。
参照图9-12,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变形的连接器10A包括盖壳30A、弹出构件50A和支承部80A。除了支承部80A不是与弹出构件50A而是与盖壳30A一体地形成之外,盖壳30A、弹出构件50A和支承部80A被构造为类似于前述实施例。支承部80A为盖壳30A的板状部。该板状部沿正Y方向从盖壳30A突出以与盖壳30A平齐。支承部80A随着沿正Y方向延伸而逐渐变细。支承部80A形成有与X方向和Y方向二者都倾斜相交的前边缘。支承部80A的位置和形状被设计为能够支承接收器72。更具体地,如图12所示,当弹出构件50A位于弹出位置处(即,当枢转止动件56和壳侧止动件32彼此抵接时),支承部80A靠近或接触接收器72的后表面72B。因此,当沿着负X方向的过度的力施加至接收器72时,支承部80A与后表面72B形成抵接以支承接收器72。
如图9-12所示,支承部80A可以形成在不同于弹出构件50A的另一个构件上(例如,在盖壳30A上)。然而,如果支承部80类似于图1-8中示出的前述实施例形成为弹出构件50的一部分,则可以更容易地定位接收器72和支承部80。因此优选的是,支承部80和弹出构件50类似于前述实施例一体地形成。
本申请基于2011年9月30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1-217858,以参考的方式将其内容结合于此。
虽然已经描述了据信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内容,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条件下,可以对此进行其它和进一步的变形,并且意图是要求保护落入本发明的真实范围内的所有这种实施例。

Claims (13)

1.一种能够容纳物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
能够在弹出位置和容纳位置之间枢转的弹出构件,该弹出构件通过弯曲单个金属板形成以包括接收器和弹出部,该接收器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该接收器的前表面被设置为通过采用不同于该连接器的操作构件沿着挤压方向被挤压,该弹出构件被设计为在沿着挤压方向挤压该前表面时从容纳位置枢转至弹出位置,当弹出构件向着弹出位置枢转时,弹出部沿着与挤压方向相反的弹出方向弹出该物体;和
沿垂直于该弹出构件所处的平面的垂直方向位于预定范围内的支承部,接收器沿垂直方向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限定该预定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接收器的前表面接收到迫使弹出构件枢转到弹出位置之外的力时,支承部与接收器的后表面形成抵接,并通过该支承部的抵接支承接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支承部与弹出构件一体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还包括:
接触件;
保持接触件的保持构件;和
盖壳,该盖壳与保持构件一起形成被构造为容纳物体的容纳部,其中
弹出构件由盖壳支撑以能够枢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弹出构件设置有枢转止动件,该枢转止动件位于所述预定范围内;并且
盖壳设置有壳侧止动件,在弹出构件位于弹出位置处时壳侧止动件与枢转止动件形成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当所述预定范围沿垂直方向分成三个相等的范围时,支承部和枢转止动件位于所述三个范围中的中间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力未施加至接收器的状态下,接收器和支承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金属板的板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当所述预定范围沿垂直方向分成三个相等的范围时,弹出部位于所述三个范围中的中间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支承部具有在垂直于垂直方向的平面中延伸的板状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支承部随着延伸远离弹出构件的枢转中心而逐渐变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弹出构件具有被构造为接收操作构件的前端的接收部;并且
接收器是接收部沿挤压方向的最远的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接收部具有箱形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弹出部和接收器分别设置在横跨过弹出构件的枢转中心的相对侧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物体是托架,被构造为连接至连接器的卡能够安装在该托架上;并且
托架设置有***孔,在操作构件挤压接收器时操作构件***该***孔中。
CN201210364075.9A 2011-09-30 2012-09-26 连接器 Active CN1030361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7858 2011-09-30
JP2011217858A JP5391251B2 (ja) 2011-09-30 2011-09-30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6103A CN103036103A (zh) 2013-04-10
CN103036103B true CN103036103B (zh) 2015-04-01

Family

ID=47992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64075.9A Active CN103036103B (zh) 2011-09-30 2012-09-26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08721B2 (zh)
JP (1) JP5391251B2 (zh)
CN (1) CN103036103B (zh)
TW (1) TWI4896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9003B2 (ja) * 2011-02-24 2015-04-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3746222B (zh) * 2013-12-31 2015-12-30 东莞杰思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卡连接器
JP1552812S (zh) * 2015-11-03 2016-06-27
JP1553879S (zh) * 2015-11-03 2016-07-11
JP1553611S (zh) * 2015-11-03 2016-07-11
JP1552814S (zh) * 2015-11-04 2016-06-27
JP1552813S (zh) * 2015-11-04 2016-06-27
JP1552815S (zh) * 2015-11-06 2016-06-27
US9887476B2 (en) * 2016-05-03 2018-02-0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ulti-portion connector for use with differently-sized cards
DE102017117509B4 (de) * 2017-08-02 2021-02-11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Elektrisches Gerät
JP1680768S (zh) * 2020-05-14 2021-03-08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3607A (ja) * 1995-01-26 1996-08-0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コネクタ
JP2009181787A (ja) * 2008-01-30 2009-08-13 Jst Mfg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201576827U (zh) * 2009-07-23 2010-09-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805030U (zh) * 2010-08-31 2011-04-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卡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1511Y2 (zh) * 1987-05-18 1993-10-20
JPH03297084A (ja) * 1990-04-17 1991-12-27 I T T Canon:Kk エジェクタ付カードコネクタ
JP2521376Y2 (ja) * 1990-08-31 1996-12-25 デュポン アジア パシフィック リミテッド Icパック用コネクタ装置
US5268821A (en) * 1991-03-06 1993-12-07 Tandem Computers Incorporated Shared pc board ejector/injector tool
JP2576064Y2 (ja) * 1992-03-06 1998-07-09 バーグ・テクノロジー・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コネクタ装置
JPH07272793A (ja) * 1994-03-10 1995-10-20 Whitaker Corp:The カードコネクタ及びそのカード排出機構
EP0687035B1 (en) * 1994-06-07 2002-11-27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Card connector with an ejection mechanism and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harness therefor
US5730610A (en) * 1996-03-22 1998-03-24 Berg Technology, Inc. Memory card connector having a spring restrained activator rod and folding push button mechanism
US5863212A (en) * 1996-03-29 1999-01-26 Berg Technology, Inc. Memory card connector having reduced transverse dimension
JP3886182B2 (ja) * 1996-10-02 2007-02-28 バーグ・テクノロジー・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エジェクト装置
JP3262733B2 (ja) * 1997-03-12 2002-03-0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Pc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887865B2 (ja) * 1997-06-02 1999-05-1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TW369224U (en) * 1997-10-27 1999-09-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JP3368462B2 (ja) * 1997-12-02 2003-01-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673395B2 (ja) * 1998-04-10 2005-07-2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6406312B1 (en) * 2001-04-25 2002-06-18 Juniper Networks, Inc. Circuit card captivation and ejection mechanism including a lever to facilitate removal of the mechanism from a housing
JP2008108695A (ja) * 2006-09-26 2008-05-08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US7865210B2 (en) * 2007-01-05 2011-01-04 Apple Inc. Ejectable component assemblies in electronic devices
US8462514B2 (en) 2008-04-25 2013-06-11 Apple Inc. Compact ejectable component assemblies in electronic devices
SG161113A1 (en) * 2008-10-16 2010-05-27 Molex Inc Card connector
US7766678B1 (en) * 2008-11-10 2010-08-03 Yamaichi Electronics Usa, Inc. SIM card connector with eject mechanism
TWM374192U (en) * 2009-07-20 2010-0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TWM411020U (en) * 2011-01-17 2011-09-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JP5699003B2 (ja) * 2011-02-24 2015-04-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D151995S (zh) * 2011-09-26 2013-02-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卡連接器用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3607A (ja) * 1995-01-26 1996-08-0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コネクタ
JP2009181787A (ja) * 2008-01-30 2009-08-13 Jst Mfg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201576827U (zh) * 2009-07-23 2010-09-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805030U (zh) * 2010-08-31 2011-04-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卡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08721B2 (en) 2014-04-29
TWI489695B (zh) 2015-06-21
CN103036103A (zh) 2013-04-10
TW201334294A (zh) 2013-08-16
JP5391251B2 (ja) 2014-01-15
JP2013077510A (ja) 2013-04-25
US20130084724A1 (en) 2013-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6103B (zh) 连接器
CN201323275Y (zh) 电连接器
CN101505014B (zh) 扁平式导体用电连接器
US20150056851A1 (en) Tray-type card connector capable of receiving at least two cards simultaneously
CN201638995U (zh) 连接器
CN103378449B (zh) 连接器
CN201498654U (zh) 电子卡连接器
KR20100086008A (ko) 다양한 카드를 수용하기 위한 카드 커넥터
CN201576789U (zh) 卡缘连接器
CN104577386A (zh) 连接器
CN103229362A (zh) 卡连接器
CN201142427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11029826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7691039U (zh) 夹持件及其组合
CN103222117A (zh) 卡连接器
US9142897B2 (en) Connector
CN210016049U (zh) 电子卡连接器
EP2096722A1 (en) Card connector
CN208157733U (zh) 一种带开关结构的耳机连接器
CN201408859Y (zh) 卡缘连接器的定位装置
CN202585910U (zh) 卡连接器
CN201130783Y (zh) 电连接器
CN201112637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03579852B (zh) 卡连接器
CN102456974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