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5335A - 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5335A
CN102955335A CN2012102827518A CN201210282751A CN102955335A CN 102955335 A CN102955335 A CN 102955335A CN 2012102827518 A CN2012102827518 A CN 2012102827518A CN 201210282751 A CN201210282751 A CN 201210282751A CN 102955335 A CN102955335 A CN 1029553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optical axis
blocking member
shiel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827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55335B (zh
Inventor
酒井谦至
南云俊彦
坂井俊彦
大月伸行
大野田卓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765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04101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25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9422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55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53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553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53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53Intensity control of illuminating ligh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8Homogenising, shaping of the illumination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保持遮光部件的端部间的分离距离、提高减光率、并且能够抑制颜色不均匀来实现高对比度的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调光装置(325)具备:隔着光束的光轴(OA)、并具有转动轴(AX1、AX2)的一对转动部;以及保持于一对转动部、并与转动部的转动从动地对光束进行遮光的一对遮光部(60a、60b),在最大遮光状态下,一对遮光部(60a、60b)的相对于光轴(OA)侧的端部(611a、611b)的光轴(OA)方向的位置相互不同。另外,在最大遮光状态下,一对遮光部(60a、60b)的相对于光轴(OA)侧的端部(611a、611b)在沿光轴(OA)的方向上、以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作为为了进行照明装置的调整而使用遮光部件的投影仪,公知有如下装置,即,例如将通过转动而能够开闭的一对板状的遮光部件在照明装置内的一对透镜阵列间以隔着照明光轴的方式对称配置,来进行照明光的遮光量的调整。另外,也公知有如下装置,即,作为这样的遮光部件使用块状的遮光体,在该遮光体设置切口那样的凹陷来调整遮光量的变化。然而,在将具有这样的切口的块状的遮光体作为遮光部件来使用的情况下,为了使遮光量的变化成为所希望的量,而需要在该遮光体的端部形成复杂的曲面。此外,该情况下,也需要用于设置该遮光体的空间,但在一对透镜阵列周边有空间的限制,存在难以设置块状的遮光体的情况。
因此,专利文献1中提出如下构成,即,遮光部具有第一遮光部件与第二遮光部件,第一遮光部件具有切口部,从而能够使遮光量的变化比较平稳,并且,第二遮光部件使与切口部对应的光的遮光区域变化,来将第一遮光部件的全闭时的切口部所对应的光束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遮光。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投影仪,即,具备:具有(a1)光源、(a2)能够局部地遮挡来自光源的光束的遮光部、(a3)使遮光部动作的驱动机构的(a)照明光学***;(b)以及利用来自照明光学***的照明光来照明的光调制装置,(c)遮光部通过被驱动机构驱动而绕规定的转动轴转动来改变遮挡区域的大小,(d)遮光部具有和转动时的遮挡区域与非遮挡区域的边界部对应的前端侧端部,(e)前端侧端部具备第一区域、与在遮光部转动时比第一区域靠近光源侧的第二区域,(f)第一区域在前端侧端部在多处位置分离,(g)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间。根据该构成,能够提供如下投影仪,即,能够使遮光量的变化比较平稳,且在最大遮挡状态下能够充分降低照明光量。
此外,专利文献2的一对遮光部件构成为,通过以射出的光束的光轴作为基准而对开状地在上下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开闭,来对从照明装置射出的光束的光量进行调整。而且,一对遮光部件被设置成:在光量最少的状态(遮光部件关闭的状态)下,在一对遮光部件的光轴侧的端部间,具有恒定的间隔(分离距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76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18322号公报
然而,在通过使一对板状的遮光部件进行开闭动作来进行遮光的情况下,有遮光量的变化不会平稳的可能性,从而存在容易产生颜色不均匀的课题。另外,也有各遮光部件的位置控制的偏差变大的课题。其结果,为了抑制为能够允许的颜色不均匀,而由各遮光部件进行的遮光量(关闭量)存在极限,从而存在难以变大对比度的课题。
此外,在提高由调光装置进行的减光率(遮挡光束的比例)的情况下,需要将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遮光部件关闭的状态)下的遮光部件的端部间的分离距离缩小。
如专利文献2所述,使用小透镜以矩阵状地配置而成的透镜阵列来使来自光源的光束成为部分光束,在该部分光束的光路下游侧配置遮光部,此时,在最大遮光状态下的一对遮光部间的区域为不包括透镜阵列的小透镜的中心的边界以及其周边区域的情况下,边界以及其周边部分的光束的强度与中心相比低,从而即使分离距离大,也能够实现比较高的减光率。但是,在最大遮光状态下的一对遮光部间的区域包括光束的强度高的透镜阵列的小透镜的中心的情况下,尤其当不缩小分离距离时,存在难以得到足够的减光率的课题。但是,在缩小或消除该分离距离的情况下,由于遮光部件的加工精度、调光装置的组装精度等偏差,而存在遮光部件相互干涉的课题。
因此,迫切期望需要如下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即,能够保持遮光部件的端部间的分离距离、提高减光率,并且能够抑制颜色不均匀而实现高的对比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调光装置是通过对入射的光束进行遮光来调整通过光量的调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转动部,它们隔着光束的光轴配置,并具有沿着与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的转动轴;以及一对遮光部,它们保持于一对转动部,沿与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并从动于转动部的转动而对光束进行遮光,其中,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一对遮光部的相对的光轴侧的端部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相互不同。
根据这样的调光装置,通过使一对遮光部的相对的光轴侧的端部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相互不同,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确保遮光部的光轴侧的端部彼此的分离距离,并能够使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的遮光部的端部彼此的分离距离变小。由此,能够允许遮光部的加工精度、调光装置的组装精度的偏差,并能够提高减光率。
应用例2
上述应用例的调光装置中,优选构成为,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一对遮光部的相对的光轴侧的端部以在沿光轴的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这样的调光装置,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一对遮光部的相对的光轴侧的端部以在沿光轴的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对来自光源的光束进行遮光。尤其,通过对光束中亮度高的中央侧进行遮光,能抑制颜色不均匀。
应用例3
上述应用例的调光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一对遮光部的光轴侧的端部的两端侧具有第一切口部。
根据这样的调光装置,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一对遮光部能够利用相互重叠的端部彼此来对来自光源的光束进行遮光,并且,能够利用形成于端部的两端侧的第一切口部来使光束的一部分漏光。由此,例如,在将调光装置组装于投影仪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对比度。另外,通过在端部的两端侧形成第一切口部,利用例如相对于投影仪的光调制装置倾斜入射的漏光来获得更高的对比度。
应用例4
上述应用例的调光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一对遮光部具有:第一遮光部件,其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沿与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以及第二遮光部件,其以前端侧相对于第一遮光部件在光束的光路下游侧从第一遮光部件离开的方式相对于第一遮光部件倾斜形成。
根据这样的调光装置,当一对遮光部旋转时,不仅第一遮光部件,第二遮光部件中也对光束进行遮光,从而能够使遮光量的变化比较平稳。另外,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能够充分降低照明光量。
应用例5
上述应用例的调光装置中,优选构成为,第一遮光部件具有第一切口部,第二遮光部件的相对的光轴侧的前端部的中央具有第二切口部。
根据这样的调光装置,由于从设于第二遮光部件的光轴侧的前端部的中央的第二切口部漏光,从而能够使遮光量的变化比较平稳。
应用例6
上述应用例的调光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一对遮光部具有:第三遮光部件,其沿与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以及第四遮光部件,其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从第三遮光部件的光轴侧的前端部延伸突出,并向光轴侧弯折形成,第四遮光部件的相对的光轴侧的端部在沿光轴的方向的位置相互不同。
根据这样的调光装置,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即使第三遮光部件例如以大致平行且面彼此也成为大致相同的面的方式形成,通过使第四遮光部件的相对的光轴侧的端部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相互不同,能够允许遮光部的加工精度、调光装置的组装精度的偏差,并且,能够提高减光率。
应用例7
上述应用例的调光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一个第四遮光部件以从一个第三遮光部件的光轴侧的前端部向光束的光路下游侧弯折的方式形成,另一个第四遮光部件以从另一个第三遮光部件的光轴侧的前端部向光束的光路上游侧弯折的方式形成。
根据这样的调光装置,一个第四遮光部件以向光路下游侧弯折的方式形成,另一个第四遮光部件以向光路上游侧弯折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使相对的光轴侧的端部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相互不同。根据该构成,能够以简易的形状来构成第四遮光部件,并能够起到上述效果。
应用例8
上述应用例的调光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一对遮光部的光轴侧的前端部的中央具有第三切口部。
根据这样的调光装置,能够对通过光量变化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使通过光量的变化(遮光量的变化)平稳,并且,能够抑制颜色不均匀的产生。
应用例9
上述应用例的调光装置中,优选构成为,一对遮光部相互在第三切口部的大小以及形状中的至少一个方面不同。
根据这样的调光装置,使相对的遮光部的光路侧的端部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不同,相对应地,使相对的第三切口部的大小以及形状的至少一个不同,从而能够使通过光量的变化更加平稳,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颜色不均匀的产生。
应用例10
本应用例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备:(a)光源装置,其射出光束;(b)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来对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光;以及(c)调光装置,其具有一对转动部与一对遮光部,(c1)一对转动部隔着光束的光轴配置,并具有沿着与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的转动轴,(c2)一对遮光部保持于一对转动部,并沿与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并从动于转动部的转动而对光束进行遮光,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一对遮光部的相对的光轴侧的端部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相互不同。
根据这样的投影仪,能够利用调光装置提高减光率来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束进行调整,并利用光调制装置根据图像信号来对调整后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光。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形成的图像光的对比度。另外,在调光装置具备切口部的情况下,能够使通过光量的变化平稳,从而能够抑制图像光的急剧的亮度的变化,并能够抑制颜色不均匀。
应用例11
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调光装置优选构成为,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一对遮光部的相对的光轴侧的端部以在沿光轴的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这样的投影仪,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一对遮光部的相对的光轴侧的端部以在沿光轴的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对来自光源的光束进行遮光。尤其,通过对光束中亮度高的中央侧进行遮光,能够抑制颜色不均匀。
应用例12
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构成为,还具备透镜阵列,其具有将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束变换为部分光束的多个小透镜,调光装置相对于透镜阵列在与光源装置相反的一侧配置,从光轴侧观察时,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在一对遮光部的光轴侧端部间的区域,配置有多个小透镜中的至少一个小透镜的中心。
根据这样的投影仪,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即使在一对遮光部的光轴侧端部间的区域配置有透镜阵列的光束的强度变高的小透镜的中心的情况下,利用上述的调光装置,使光轴侧的端部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相互不同,而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确保遮光部的光轴侧的端部彼此的分离距离,从而能够使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的遮光部的端部彼此的分离距离变小。因此,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在一对遮光部的光轴侧端部的间的区域配置有多个小透镜中的至少一个小透镜的中心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减光率,从而能够实现提高对比度的投影仪。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投影仪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投影仪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4是以调光装置为中心示出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调光装置的构成的分解图。
图6是表示遮光部件与透镜阵列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具体地表示调光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8是具体地表示一对遮光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一对遮光部的构成的图。
图10是具体地表示一对遮光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1是说明调光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调光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最大敞开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最大遮光状态的图。
图15是对由调光装置的动作产生的遮光量的变化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调光装置的遮光部的动作范围的图。
图18是示意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的遮光部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19是示意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的遮光部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切口部的其他的构成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311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光,并放大投射该图像光。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构成的立体图,是取下了电缆罩(图示省略)的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投影仪1的简要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投影仪1构成为,投影仪主体1A被铠装框体2包围。铠装框体2为合成树脂制,其具有构成框体上部的第一外壳26、以及构成框体下部的第二外壳27等,利用螺丝等来固定它们。
另外,如图2所示,在铠装框体2内,配置有控制部24、光学单元3、电源单元4、冷却风扇56、以及排气风扇57等。俯视时光学单元3大致构成为L字状,其具有有光源311的光源装置31、光电装置35、以及投射光学装置36。光学单元3基于控制部24的控制,对从光源311射出的光束进行光学处理而在光电装置35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光,并使该图像光通过投射光学装置36而向屏幕等(图示省略)投射图像。
在包括图1的以下附图中,为了使各构成要素为能够在附图上识别的程度的大小,使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适当地与实际的不同来进行表示。另外,在包括图1的以下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以XYZ正交坐标系来进行记载。对于XYZ正交坐标系而言,将光束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沿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水平方向、且与图像光从光电装置35射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Y方向。而且,X方向与Y方向正交,并且,将桌上设置姿势的上方设为+Z方向。此外,X方向前端侧为光束射出方向(光路下游侧),X方向基端侧为光束入射方向(光路上游侧)。
光源装置31配置于铠装框体2的端部,投射光学装置36配置于铠装框体2的大致中央部。控制部24作为安装有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RAM(Random Access Memory)、以及ROM(Read OnlyMemory)等的电路基板而构成。控制部24作为计算机发挥功能,进行投影仪1的动作的控制、例如与图像的投射有关的控制等。此外,图2所示的控制部24的位置为示意地表示,与实际的位置不同。此外,控制部24以覆盖光学单元3的方式配置。
返回至图1,在收容有上述各部件的铠装框体2的第一外壳26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210,在构成该凹部210的一个倾斜面侧,还形成有俯视时呈矩形状的凹部211。而且,在该凹部211的底面上设有投射窗201,从投射光学装置36射出的图像光从该投射窗201朝向铠装框体2的后方(图1的灯罩29侧)射出。
在第一外壳26的前方,设有由用于进行投影仪1的各种设定的多个操作键构成的操作部28。另外,在第一外壳26的后方,形成有光源装置31的更换用的开口部212,通过将灯罩29安装于第一外壳26来闭塞该开口部212。
在铠装框体2的侧面2B,设有用于获取外部空气的吸气口220。吸气口220以多个矩形状的狭缝孔形成,在该吸气口220的内侧,配置有未图示的滤尘器。而且,利用从该吸气口220获取而通过滤尘器的空气,来冷却光学单元3。
另外,在铠装框体2的右侧方(侧面2C),设有用于排出内部的温暖气体的排气口222。排气口222以多个狭缝孔形成,由于光源311(图2)的亮灯等而变热的铠装框体2内的空气从该排气口222向外部排出。
接下来,参照图2、图3对光学单元3的各构成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投影仪1的内部构成的图。
如图2、图3所示,光学单元3俯视时呈L字状,并具备光源装置31、照明光学装置32、色分离光学装置33、中继光学装置34、光电装置35、投射光学装置36、以及在规定位置上配置这些各光学部件31~36的光学部件用框体37,。
光源装置31具备由超高压水银灯或金属卤化物灯等构成的放电型光源311以及反射器312等。而且,光源装置31利用反射器312使从光源311射出的光束的射出方向一致,而朝向照明光学装置32射出。
照明光学装置32具备第一透镜阵列321、第二透镜阵列322、偏振光转换元件323、重叠透镜324、以及调光装置325。
从光源311所射出的光束的光轴OA方向观察时小透镜321a具有大致矩形的轮廓,第一透镜阵列321具有该小透镜321a排列成矩阵状的构成,而将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束分割成多个部分光束。第二透镜阵列322具有与第一透镜阵列321大致相同的构成,与重叠透镜324一起,使部分光束在后述的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光阀352的表面大致重叠。偏振光转换元件323具有将从第二透镜阵列322射出的随机偏振光一致为能够在液晶光阀352利用的大致一个种类的偏振光的功能。
调光装置325具备对从光源311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进行遮光的一对遮光部60a、60b(图4),具有调整光束的通过光量的功能。调光装置325基于上述控制部24的控制,利用遮光部60a、60b对从光源311射出、且透过第一透镜阵列321的光束的一部分进行遮光,来对入射至第二透镜阵列322的光量进行调节,详细构成如后述。此外,由于调光装置325能够对入射至第二透镜阵列322的光量、乃至入射至光电装置35的光量进行调整,所以例如,通过根据情况来调整光束的光量,从而有助于投射图像的对比度提高。
色分离光学装置33具备两个分色镜331、332、以及反射镜333,具有将从照明光学装置32射出的光束分离成红色光(以下称作“R光”)、绿色光(以下称作“G光”)、蓝色光(以下称作“B光”)三色的色光的功能。
中继光学装置34具备入射侧透镜341、中继透镜343、以及反射镜342、344,具有将透过第二分色镜332的R光引导至R光用的液晶光阀352R的功能。此外,光学单元3构成为中继光学装置34对R光进行引导,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对B光进行引导。
光电装置35具备入射侧偏光板351、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光阀352、射出侧偏光板353、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正交分色棱镜354,并根据图像信息来对从色分离光学装置33射出的各色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36具有组合有多个透镜的透镜组、以及非球面形状的反射镜38。投射光学装置36使被光电装置35调制后的光束从透镜组向反射镜38射出,并利用反射镜38以使光束广角化的方式反射来进行投射。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够构成投射距离短的、即短焦距的投影仪。
电源单元4对从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使之平滑化,并向光源311以及控制部24等输出。电源单元4配设于光源装置31的下方。具体而言,收容在安装于第二外壳27的底部的电源外壳25(图3)内。
冷却风扇56由将从旋转轴方向吸入的空气向旋转切线方向排出的多叶片风扇构成,其在吸气口220的内侧、且在中继光学装置34的附近配置。该冷却风扇56配置为,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口511朝向吸气口220侧,排出空气的排出口512朝向中继光学装置34侧。而且,冷却风扇56通过将吸入口511所获取的外部空气朝向发热的中继光学装置34排出,来冷却中继光学装置34。
排气风扇57由轴流风扇构成,其在排气口222的内侧、且在与光源装置31之间配置。该排气风扇57经由排气口222将冷却光源装置31等而变热的空气向铠装框体2的外部排出。
控制部24具备安装有CPU、RAM、以及ROM等的主电路基板(图示省略)以及驱动基板(图示省略),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或者自主地控制投影仪1。
接下来,对调光装置325的构成进行详述。
图4是以调光装置325为中心示出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5是表示调光装置325的构成的分解图,图6是表示遮光部60a、60b与透镜阵列321、322的位置关系的图。其中,以下的图以及说明中,对于具备的一对各构成部件而言,对其中一个部件的附图标记标注“a”、对另一个部件的附图标记标注“b”来进行识别。
如图4所示,调光装置325具有在第一透镜阵列321与第二透镜阵列322之间配设的一对遮光部60a、60b。如图5所示,以从作为照明光学装置32的侧方的光学部件用框体37的侧方侧***各遮光部60a、60b的方式***这样的调光装置325,固定部主体360通过螺纹固定而安装于光学部件用框体37。在组装有调光装置325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各遮光部60a、60b在第一透镜阵列321与第二透镜阵列322之间,以沿它们的面方向并列的方式在上下配置。
图7是具体地表示调光装置325的整体构成的图,图7(a)是从第二透镜阵列322侧观察的立体图,图7(b)是从第一透镜阵列321侧观察的立体图。另外,图8是具体地表示一对遮光部60a、60b的构成的立体图,是从第一透镜阵列321侧观察的图。图9是表示一对遮光部60a、60b的构成的图,图9(a)是从第一透镜阵列321侧观察的俯视图,图9(b)是图9(a)的侧视图。图10是具体地表示一对遮光部60a、60b的构成的立体图,是从第二透镜阵列322侧观察的图。
如图7(a)、图7(b)所示,调光装置325具备能够局部地对来自光源装置31的光束进行遮光的一对遮光部60a、60b、以及使一对遮光部60a、60b动作的驱动部329。
驱动部329具有第一齿轮部361、第二齿轮部362、第三齿轮部363、第四齿轮部364、用于使第四齿轮部364旋转的电机365、以及对它们进行保持且固定的固定部主体360。第四齿轮部364是安装于电机365的旋转轴的驱动齿轮,向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齿轮部361、第二齿轮部362、以及第三齿轮部363是从动齿轮,随着第四齿轮部364的旋转而联动。电机365使用步进电机。此外,作为电机365,也可以使用音圈电机等其他的电机,该情况下,传递电机365的旋转的机构不限定于第四齿轮部364。
遮光部60a经由第一齿轮部361而安装于固定部主体360,遮光部60b经由第二齿轮部362而安装于固定部主体360。第一齿轮部361与第二齿轮部362相互啮合,第三齿轮部363在第二齿轮部362侧啮合。第三齿轮部363与连结于电机365的第四齿轮部364啮合。而且,电机365的驱动力经由该第四齿轮部364向第三齿轮部363传递,而使第二齿轮部362以及第一齿轮部361旋转,从而使遮光部60a、60b移动。这些遮光部60a、60b绕与光轴OA交叉的第一齿轮部361、第二齿轮部362的转动轴AX1、AX2相互联动地移动。
另外,调光装置325具有用于对第一齿轮部361与第二齿轮部362的啮合位置进行检测的啮合位置检测传感器366。该啮合位置检测传感器366由光学元件构成,例如,在能够检测第二齿轮部362的齿数的位置上设置。通过在该啮合位置检测传感器366中检测第二齿轮部362的齿数,来检测第二齿轮部362的旋转量。如上所述,遮光部60b随着第二齿轮部362的旋转而移动,遮光部60a随着第一齿轮部361的旋转而移动。即,由于第一齿轮部361与第二齿轮部362的旋转量对应地旋转,所以通过利用啮合位置检测传感器366来检测第二齿轮部362的旋转量,能够对遮光部60a以及遮光部60b的移动位置进行控制。
图8、图9表示最大遮光状态下的遮光部60a、60b的配置状态的状况。如图8、图9所示,在最大遮光状态下,遮光部60a、60b在光轴OA方向的位置相互不同,并且端部611a、611b在沿光轴OA的方向上相互重叠。
此外,将调光装置325利用遮光部60a、60b来最大限地对光束进行遮光的状态(通过光量最少的状态)称作全闭状态或者最大遮光状态,以下,适当地进行使用。另外,将调光装置325不利用遮光部60a、60b来对光束进行遮光的状态(通过光量最大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不遮挡光束的状态))称作全开状态或者最大敞开状态,以下,适当地进行使用。
遮光部60a、60b分别由两个板状的第一遮光部件61a、61b、第二遮光部件62a、62b构成,通过使这些第一遮光部件61a、61b以及第二遮光部件62a、62b对应地贴合,来形成所希望的形状。遮光部60a、60b由铝板形成。
详细而言,遮光部60a具有第一遮光部件61a、以及与第一遮光部件61a的照明光射出侧(第二透镜阵列322侧的面)贴合的第二遮光部件62a,在最大遮光状态下,第一遮光部件61a沿大致与光轴OA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遮光部件62a的端部621a相对于该第一遮光部件61a倾斜。具体而言,端部621a随着趋向其前端侧、而向离开第一遮光部件61a的方向倾斜。
遮光部60b具有第一遮光部件61b、以及与该第一遮光部件61b的照明光射出侧(第二透镜阵列322侧的面)贴合的第二遮光部件62b,在最大遮光状态下,第一遮光部件61b沿与光轴OA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二遮光部件62b的端部621b相对于该第一遮光部件61b倾斜。端部621b随着趋向其前端侧、而向离开第一遮光部件61b的方向倾斜。
另外,隔着光轴OA并以相互规定的距离对置配置的端部621a、621b彼此以随着沿光轴OA从第一遮光部件61a、61b离开而向接近光轴OA的方式倾斜。从端部621a、621b的各前端至光轴OA的距离分别相等。并且,端部621a、621b的各前端与第二透镜阵列322的距离也分别相等。由此,当遮光部60a、60b旋转时,端部621a、621b的遮光位置经由光轴OA而成为相互相同的对称的位置,而成为所希望的照度分布。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遮光部60a以及遮光部60b沿光轴OA方向而向离开的方向相互移位,与遮光部60a相比,遮光部60b配置于更远离第二透镜阵列322的位置。为了使各端部621a、621b的前端与第二透镜阵列322的距离相等,位于光轴OA方向前方(第一透镜阵列321)侧的遮光部60b的端部621b设定为比遮光部60a的端部621a长。
另外,在第一遮光部件61a、61b的端部611a、611b,且在各自的宽度方向两端侧分别形成有第一切口部612a、612b。这些第一切口部612a、612b用于在最大遮光状态下防止对来自光源装置31的照射光进行完全遮光,照射光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切口部612a、612b而成为漏光并射出。
并且,如图10所示,在第二遮光部件62a、62b的端部621a、621b的前端部,且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圆弧状的第二切口部622a、622b。这些第二切口部622a、622b用于对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照明光的光束中央侧的遮光量进行控制。
即,遮光部60a具有如下功能,即,在从最大敞开状态(全开状态)至最大遮光状态(全闭状态)的期间,利用形成于第二遮光部件62a的第二切口部622a来进行光束中心侧的遮光量的调整。另外,遮光部60a具有如下功能,即,当处于最大遮光状态时,利用第一遮光部件61a来使光束中央的遮光量最大,并且利用第一切口部612a来进行光束周边的遮光量的调整。
同样,遮光部60b具有如下功能,即,在从最大敞开状态至最大遮光状态的期间,利用形成于第二遮光部件62b的第二切口部622b来进行光束中心侧的遮光量的调整。另外,具有如下功能,即,当处于最大遮光状态时,利用第一遮光部件61b来使光束中央的遮光量最大,并且利用第一切口部612b来进行光束周边的遮光量的调整。
这样构成的遮光部60a经由连结部件301而与第一齿轮部361连结,遮光部60b经由连结部件302而与第二齿轮部362连结。
图11是说明调光装置325的动作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调光装置325的动作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调光装置325的电机365的旋转经由与电机365的转动支轴O连接的第四齿轮部364而向第三齿轮部363传递。随着第三齿轮部363的旋转,第二齿轮部362以及第一齿轮部361旋转。此时,第一齿轮部361以及第二齿轮部362同步地向相反方向旋转。由此,调光装置325能够使遮光部60a以及遮光部60b同步地以对开状的方式进行开闭移动。此时,随着电机365的正转或者反转,遮光部60a、60b的状态向全开状态以及全闭状态变化。
例如,如图12所示,遮光部60a、60b通过进行以第一齿轮部361、第二齿轮部362的转动轴AX1、AX2为中心的转动动作,成为最大遮光状态以及最大敞开状态。具体而言,图中的实线所表示的最大遮光状态下,遮光部60a、60b与第二透镜阵列322大致平行而端部611a、611b在光轴OA上并列。图中的双点划线所表示的最大敞开状态下,遮光部60a、60b从与第二透镜阵列322大致平行的全闭时的状态旋转规定的转动角度θ1(约90°),而端部611a、611b位于照明光的光路外(有效范围外),从而不进行照明光的遮光。
另外,作为中间的阶段,遮光部60a、60b与大致平行于第二透镜阵列322的全闭时相比旋转规定的转动角度θ2(0°<θ2<θ1),而端部611a、611b从光轴OA离开某程度而进行一部分的照明光的遮光,但对此均未图示。
接下来,具体地对调光装置325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最大敞开状态(全开状态)的图,图13(a)是侧视图,图13(b)是从第二透镜阵列322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最大遮光状态(全闭状态)的图,图14(a)是侧视图,图14(b)是从第二透镜阵列322侧观察的俯视图。
在使遮光部60a、60b从最大遮光状态向最大敞开状态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3(a)、图13(b)所示,若电机365逆时针旋转,则与此相伴,第四齿轮部364向相同方向旋转,而第三齿轮部363顺时针旋转。第二齿轮部362与第三齿轮部363同步地逆时针旋转,从而与此相伴,第一齿轮部361顺时针旋转。由此,遮光部60a、60b成为相互离开最远的全开状态。
在使遮光部60a、60b从最大敞开状态向最大遮光状态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4(a)、图14(b)所示,若电机365顺时针旋转,则与此相伴,第四齿轮部364向相同方向旋转,而第三齿轮部363逆时针旋转。第二齿轮部362与第三齿轮部363同步地顺时针旋转,从而与此相伴,第一齿轮部361逆时针旋转。由此,遮光部60a、60b相互最接近而在与光轴OA一致的位置上相互局部重叠,而成为最大遮光状态。
接下来,对由调光装置325产生的遮光区域的变化进行说明。
图15对由调光装置325的动作产生的遮光量(通过光量)的变化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对于调光装置325而言,通过以模式P1~P4来使遮光部60a、60b转动,使来自光源311的照明光SL的光束的遮光区域变化,从而进行照明光SL的调光。模式P1表示全开的状态(转动角度约为90°的状态),模式P4表示全闭的状态(转动角度约为0°的状态)。模式P1~P4表示由旋转角度θ(0°<θ3<θ2<θ1(90°))不同产生的遮光状态的差异。
模式P1(最大敞开状态)的情况下,转动角度θ1的值为90°,遮光部60a、60b配置于不对来自光源311的光束进行遮光的位置。该情况下,从光源311射出的光束中的全部的成分通过而作为照明光SL来利用。
在从这样的全开的状态以增加遮光区域的方式使遮光部60a、60b旋转而成为模式P2的状态的情况下,首先,利用第二遮光部件62a、62b的端部621a、621b来对照明光SL的一部分进行遮光。此时,照明光SL中的中央侧的光透过第二遮光部件62a、62b的第二切口部622a、622b。
而且,在进一步以增加遮光区域的方式使遮光部60a、60b进一步旋转而成为比模式P2的状态更为关闭的模式P3的状态的情况下,利用第一遮光部件61a、61b以及第二遮光部件62a、62b(端部621a、621b)来进一步对照明光SL进行遮光。此时,照明光SL的中心侧的光一边以一部分被第一遮光部件61a、61b遮光,一边透过第二切口部622a、622b。
而且,在关闭遮光部60a、60b而成为模式P4(最大遮光状态)的情况下,照明光SL被第一遮光部件61a、61b遮光。此时,不意味照明光SL全部被第一遮光部件61a、61b遮光,照明光SL的中心侧的光虽然被端部611a、611b遮光,但是从设于这些端部611a、611b的两端侧的一对第一切口部612a、612b(图9(a))漏出,从而照明光SL中周边的光一部分透过。
这样,在遮光部60a、60b为最大遮光状态的情况下,对照明光SL中的中心侧的光进行遮光,并且使周边的光一部分透过,这有助于对比度提高。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325,在最大遮光状态下,一对遮光部60a、60b的相对的光轴OA侧的端部611a、611b在沿光轴OA的方向上,以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从而能够对来自光源311的光束进行遮光。尤其,通过对光束中亮度高的中央侧进行遮光,能够抑制颜色不均匀。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325,在一对遮光部60a、60b的光轴OA侧的端部611a、611b的两端侧,具有第一切口部612a、612b。由此,在最大遮光状态下,一对遮光部60a、60b能够利用相互重叠的端部611a、611b彼此来对来自光源311的光束进行遮光,并且,能够利用第一切口部612a、612b来使光束的一部分漏光。换言之,对照明光SL中亮度最高的中央侧的光进行遮光,并使周边侧的亮度比较低的光通过、而能够向第二透镜阵列322入射。由此,在将调光装置325组装于投影仪1的情况下,能够形成高对比度的图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325,一对遮光部60a、60b具有:在最大遮光状态下沿与光轴OA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遮光部件61a、61b;以及以前端侧相对于第一遮光部件61a、61b而朝光束的光路下游侧远离第一遮光部件61a、61b的方式相对于第一遮光部件61a、61b倾斜形成的第二遮光部件62a、62b。由此,当一对遮光部60a、60b旋转时,不仅在第一遮光部件61a、61b,也在第二遮光部件62a、62b中对光束进行遮光,从而能够使遮光量的变化比较平稳。另外,在最大遮光状态下,能够充分降低照明光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325,在第一遮光部件61a、61b上具有第一切口部612a、612b,并在第二遮光部件62a、62b的相对于光轴OA侧的前端部的中央,具有第二切口部622a、622b。根据该构成,通过从第二遮光部件62a、62b的第二切口部622a、622b漏光,能够使遮光量的变化比较平稳,并能够抑制颜色不均匀。
另外,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切口部622a、622b,而在与光轴OA近的中央侧和远的周边侧上减光量不同,从而不会成为遮光区域与照射区域的边界部分形成直线状的轮廓的情况,能够根据遮光部60a、60b的转动动作所产生的转动角度的大小,来平稳地进行减光。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透镜阵列322的小透镜322a的数量在调光装置325的遮光部60a、60b开闭的方向上排列有奇数个。该情况下,如以往所述,一对遮光部在光轴OA上一致的构成中,即使在关闭了一对遮光部的情况下,来自光源装置31的照明光SL的一部分(尤其,亮度最高的中央的光)也会从其缝隙向第二透镜阵列322的中央的小透镜322a入射,从而难以提高对比度。因此,作为第二透镜阵列322,多使用以使小透镜322a的中心不与缝隙相对的方式排列偶数个小透镜322a的类型。
与此相对,若为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325,则一对遮光部60a、60b沿光轴OA排列配置(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全闭时,通过重叠第一遮光部件61a、61b的端部611a、611b,能够对照明光SL中亮度最高的中央的光进行遮光。因此,不论第二透镜阵列322的小透镜322a的数量为奇数还是偶数,都能够形成抑制了颜色不均匀的高对比度的图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325,遮光部60a、60b及其周边构造为简单的构成,从而能够廉价地制成。因此能够实现可抑制成本并投射高对比度的显示图像的高性能的投影仪1。
(第二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的简要结构的图,图16(a)是从X方向前端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6(b)是从Z方向前端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6(a)、图16(b)均表示最大遮光状态。图17是表示调光装置10的遮光部70a、70b的动作范围的图,图17(a)是表示最大遮光状态下的遮光部70a、70b的位置的图,图17(b)是表示最大敞开状态下的遮光部70a、70b的位置的图。参照图16、图17,对调光装置10的构成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调光装置325(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光装置10)的构成不同。另外,不同点在于,第二透镜阵列322的小透镜322a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光束射出侧,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光源311侧,但动作相同。除此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6所示,调光装置10具有固定部20、驱动机构部40、一对转动部50a、50b、以及一对遮光部70a、70b。
固定部20具有固定部主体21,被安装并固定于光学部件用框体37(图2、图3)。固定部主体21以金属板等形成,虽图示省略,但其具有用于安装于光学部件用框体37的安装部、用于支承驱动机构部40以及转动部50a、50b的开口部、轴承部等。
驱动机构部40具有电机41、以及将电机41的旋转传递至转动部50a、50b的齿轮42。电机41固定于固定部主体21的Y方向前端侧,齿轮42配置于固定部主体21的Y方向基端侧。电机41被控制部24控制,而产生使齿轮42旋转的驱动力。电机4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使用步进电机。
转动部50a、50b具有齿轮51a、51b、转动支轴52a、52b、以及对后述的遮光部70a、70b进行保持的保持部53a、53b。齿轮51a、51b设定为与遮光部70a、70b的动作范围对应的尺寸,从Y方向观察时大致具有1/4圆形状。作为转动支轴52a、52b的中心轴的转动轴52ax、52bx沿作为与光轴OA大致正交的方向的Y方向配置。
此外,以下对应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325的构成(图7)与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图16)的构成来进行叙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驱动部329的固定部主体360与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20对应。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驱动部329的电机365、第四齿轮部364、以及第三齿轮部363与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部40对应。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驱动部329的第一齿轮部361、第二齿轮部362、以及转动轴AX1、AX2与本实施方式的一对转动部50a、50b对应。详细而言,第一齿轮部361、第二齿轮部362与齿轮51a、51b对应,转动轴AX1、AX2与转动轴52ax、52bx对应。第一实施方式的一对遮光部60a、60b与本实施方式的一对遮光部70a、70b对应。
返回图16,齿轮51a、51b经由转动支轴52a、52b而支承于固定部主体21,能够以转动轴52ax、52bx为中心地转动。齿轮51a、51b相互啮合,齿轮51a、51b中的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51a)与齿轮42啮合。若经由齿轮42而传递电机41的旋转,则齿轮51a、51b相互同步地向相反方向高速转动。保持部53a、53b在从齿轮51a、51b的Y方向基端侧的面的转动支轴52a、52b偏离的位置设置。
齿轮51a、51b的齿形状同样,但为了使遮光部70a、70b在最大遮光状态与最大敞开状态下成为图17所示的位置关系,而使各自的直径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51b的直径形成为比齿轮51a的直径稍微大。
遮光部70a、70b以在之间隔着光轴OA的方式对置配置。遮光部70a、70b保持于转动部50a、50b,并沿与光轴OA大致垂直(与转动轴52ax、52bx大致平行)地延伸形成。而且,一个遮光部70a配置于Z方向前端侧,另一个遮光部70b配置于Z方向基端侧。另外,遮光部70a、70b设置于第一透镜阵列321与第二透镜阵列322之间,并构成为从光学部件用框体37的Y方向前端侧***(图16(b))。
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部70a、70b是沿转动轴52ax、52bx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通过金属板冲压加工等来形成。另外,遮光部70a、70b具有第三遮光部件71a、71b、第四遮光部件72a、72b、支承部75a、75b。
如图16(a)、图17(a)所示,遮光部70a具有:在最大遮光状态下在与光轴OA大致垂直的YZ平面上形成的第三遮光部件71a;以及从第三遮光部件71a的光轴OA侧的前端部延伸突出、并沿光轴OA弯折形成的第四遮光部件72a。同样,遮光部70b具有:在最大遮光状态下在与第三遮光部件71a大致相同的YZ平面上形成的第三遮光部件71b;以及从第三遮光部件71b的光轴OA侧的前端部延伸突出、并沿光轴OA弯折形成的第四遮光部件72b。
另外,如图16(a)、图17(a)所示,详细而言,一个第四遮光部件72a从第三遮光部件71a的光轴OA侧的前端部向光束的光路下游侧(第二透镜阵列322侧)弯折地倾斜形成。而且,详细而言,另一个第四遮光部件72b从第三遮光部件71b的光轴OA侧的前端部向光束的光路上游侧(第一透镜阵列321侧)弯折地倾斜形成。换言之,第四遮光部件72a、72b的相对于光轴OA侧的端部74a、74b的沿轴OA的方向的位置相互不同,从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一个端部74a位于光路下游侧,另一个端部74b位于光路上游侧。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端部74a、74b不会成为在沿光轴OA的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构成。
另外,如图16(a)、图17(a)所示,在第四遮光部件72a、72b的端部74a、74b上,具有大致以光轴OA为中心、在通过光轴OA的XZ平面上形成为对称形状的圆弧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弓形状)的第三切口部73a、73b。另外,第三切口部73a、73b的大小相互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第三切口部73b的大小形成为比另一个第三切口部73a大。此外,在从X方向观察的开口面积变化的情况下,第三切口部73a、73b的大小以通过各自的第三切口部73a、73b的通过光量同等的方式决定。
支承部75a、75b是与第三遮光部件71a、71b相比Z方向的宽度狭窄的板状,从第三遮光部件71a、71b向Y方向前端侧延伸突出。支承部75a、75b在延伸突出方向的中间部向X方向侧弯曲,并在延伸突出方向的前端部固定于保持部53a、53b。调光装置10通过支承第三遮光部件71a、71b的一端侧(支承部75a、75b)的悬臂构造来保持遮光部70a、70b。
图17(a)、图17(b)中,以双点划线来表示第一透镜阵列321以及第二透镜阵列322、光束在二者间通过的通过区域TA。此外,通过区域T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照明光SL对应,照明光SL在通过区域TA内通过。
第一透镜阵列321与第二透镜阵列322相互大致平行,并以与光轴OA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另外,由于固定部20、驱动机构部40、转动部50a、50b在通过区域TA的外侧设置,从而不会对光束进行遮光。
如图17(a)所示,在遮光部70a、70b为最大遮光状态的情况下,从Y方向观察时,第四遮光部件72a、72b的端部74a、74b如上所述地使端部74a位于光路下游侧,并使端部74b位于光路上游侧。因此,在X方向(沿光轴OA的方向)的端部74a、74b间,具有分离距离D1。在也考虑遮光部70a、70b的加工精度、作为调光装置10的组装精度的偏差的情况下,分离距离D1作为用于不使第四遮光部件72a、72b由于遮光部70a、70b的转动而相互干涉的必要的距离来设定,从而确保第四遮光部件72a、72b不相互干涉。
如图17(a)所示,在遮光部70a、70b为最大遮光状态的情况下,从X方向观察时,端部74a、74b具有在与光轴OA垂直的面内(YZ平面内)大致重叠的程度的分离距离D2。因此,Z方向的端部74a、74b间具有分离距离D2,与以往相比,该距离小。此外,第三切口部73a、73b的部分稍微增加通过光量,但由于与以往相比,分离距离D2小,所以最大遮光状态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作为整体能够抑制通过光量,而提高减光率。
为了从最大遮光状态如图17(b)所示地成为最大敞开状态,通过齿轮42的转动,来使转动部50a、50b转动。与之从动地,遮光部70a、70b以转动轴52ax、52bx为中心对开状地向上下方向旋转。此外,遮光部70a、70b位于通过区域TA的外侧而停止。遮光部70a、70b在最大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不遮挡光束的通过。
在最大遮光状态与最大敞开状态间的期间,与转动部50a、50b的转动对应地使遮光部70a、70b的转动角度变化,由此与转动角度对应地使由遮光部70a、70b产生的光束的遮光区域变化。另外,由于遮光部70a、70b的转动角度变化,从而具有大致弓形状的轮廓的第三切口部73a、73b的从X方向观察的开口面积与转动角度对应地变化。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遮光部70a、70b由第三遮光部件71a、71b与第四遮光部件72a、72b构成。而且,在最大遮光状态下,通过使第四遮光部件72a、72b的相对于光轴OA侧的端部74a、74b的位置在沿光轴OA的方向上相互不同,来确保分离距离D1。由此,能够对可允许遮光部70a、70b的加工精度、调光装置10的组装精度的偏差的分离距离进行保持。另外,在与光轴OA垂直的面内,由于能够使端部74a、74b间的分离距离D2极小,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减光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一个第四遮光部件72a以向光路下游侧弯折的方式形成,另一个第四遮光部件72b以向光路上游侧弯折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使相对于光路侧的端部74a、74b的位置在沿光轴OA的方向上相互不同。根据该构成,能够以简易的形状来构成第四遮光部件72a、72b,并能够起到上述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在一对遮光部70a、70b的光轴OA侧的端部74a、74b上具有第三切口部73a、73b,该第三切口部73a、73b具有大致弓形状的轮廓。而且,由于第三切口部73a、73b的从X方向观察的开口面积与转动角度对应地变化,所以能够抑制通过光量的急剧的变化,而使通过光量的变化平稳。另外,能够抑制颜色不均匀的产生。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相对的遮光部70a、70b的光路侧的端部的位置在沿光轴OA的方向上不同,与此对应,相对的第三切口部73a、73b的大小不同,从而能够使通过光量的变化更加平稳。另外,能够抑制颜色不均匀的产生。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能够利用调光装置10来提高减光率,而对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束进行调整,利用光调制装置(液晶光阀352)与图像信号对应地对调整后的光束进行调制,从而形成图像光。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形成的图像光的对比度。另外,利用调光装置10的第三切口部73a、73b,能够使通过光量的变化平稳,从而能够抑制图像光的急剧的亮度的变化,并能够抑制颜色不均匀。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透镜阵列321构成为,小透镜321a在Z方向上以奇数行排列,从Y方向观察时,配置于Z方向的中心的小透镜321a的中心与光轴OA大致一致。因此,在最大遮光状态下,在一对遮光部70a、70b的光轴OA侧的端部74a、74b间的区域,配置光束的强度变高的小透镜321a的中心。但是,利用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使端部74a、74b的位置在光轴OA方向上相互不同,而能够在光轴OA方向上确保端部74a、74b彼此的分离距离,从而能够缩小与光轴OA垂直的面内的端部74a、74b彼此的分离距离。因此,在最大遮光状态下,在端部74a、74b间的区域配置有小透镜321a的中心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减光率。
(第三实施方式)
图18是示意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1的遮光部80a、80b的简要结构的图。参照图18,对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1以及遮光部80a、80b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18是取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不同的构成的部分的图,表示遮光部80a、80b的最大遮光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1的遮光部80a、80b的形状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遮光部70a、70b不同。另外,用于使该遮光部80a、80b转动的转动轴55ax、55bx与遮光部80a、80b的动作对应,从而在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动轴52ax、52bx不同的位置设定。其他的构成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遮光部80a、80b具有:第三遮光部件81a、81b;以及从第三遮光部件81a、81b的光轴OA侧的前端部延伸突出、并沿光轴OA弯折形成的第四遮光部件82a、82b。第三遮光部件81a、81b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遮光部件71a、71b相同地构成。不同在于第四遮光部件82a、82b。
第四遮光部件82a、82b相对于第三遮光部件81a、81b而向光路下游侧弯折。详细而言,一个第四遮光部件82a从一个第三遮光部件81a的前端部向光路下游侧以变长倾斜长度的方式弯折。另一个第四遮光部件82b从另一个第三遮光部件81b的前端部向光路下游侧以比第四遮光部件82a短的倾斜长度向光路下游侧弯折。
此外,在第四遮光部件82a、82b的端部84a、84b上,具有大致以光轴OA为中心、而在通过光轴OA的XZ平面上成为对称形状的圆弧状的第三切口部83a、83b。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第三切口部83b的大小形成为比另一个第三切口部83a大。
根据该构成,对于第四遮光部件82a的光轴OA侧的端部84a与第四遮光部件82b的光轴OA侧的端部84b而言,沿光轴OA的方向的位置相互不同,当从Y方向观察时,一个端部84a位于光路下游侧,另一个端部84b与端部84a相比而位于光路上游侧。因此,在X方向(沿光轴OA的方向)的端部84a、84b间,具有分离距离D3。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也考虑遮光部80a、80b的加工精度、作为调光装置11的组装精度的偏差的情况下,分离距离D3作为用于不使第四遮光部件82a、82b由于遮光部80a、80b的转动而相互干涉的必要的距离来设定,从而确保第四遮光部件82a、82b不相互干涉。
另外,在遮光部80a、80b为最大遮光状态的情况下,当从X方向观察时,端部84a、84b具有在与光轴OA垂直的面内(YZ平面内)大致重叠的程度的分离距离D4。因此,Z方向的端部84a、84b间具有分离距离D4,与以往相比,该距离小。因此,在最大遮光状态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通过光量,而提高减光率。
此外,在遮光部80a、80b为最大敞开状态的情况下,虽图示省略,但遮光部80a、80b以转动轴55ax、55bx为中心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转动,并位于通过区域TA的外侧而停止。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遮光部80a、80b在最大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不遮挡光束的通过。
此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19是示意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2的遮光部90a、90b的简要结构的图。参照图19,对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2以及遮光部90a、90b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19是取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不同的构成的部分的图,表示遮光部90a、90b的最大遮光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2的遮光部90a、90b的形状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遮光部70a、70b不同。另外,用于使该遮光部90a、90b转动的转动轴56ax、56bx与遮光部90a、90b的动作对应,从而在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动轴52ax、52bx不同的位置设定。其他的构成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遮光部90a、90b仅具有一对第三遮光部件91a、91b。不形成第二实施方式的弯折的第四遮光部件72a、72b。对于第三遮光部件91a、91b而言,在最大遮光状态下,与转动轴56ax、56bx侧的基端部95a、95b相比,光轴OA侧的端部94a、94b以分别位于光路上游侧的方式并以倾斜的状态设置。另外,第三遮光部件91a、91b的端部94a、94b具有大致以光轴OA为中心、而在通过光轴OA的XZ平面上成为对称形状的圆弧状的第三切口部93a、93b。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第三切口部93b的大小形成为比另一个第三切口部93a大。
另外,在最大遮光状态下,对于第三遮光部件91a、91b的端部94a、94b而言,沿光轴OA的方向的位置相互不同,当从Y方向观察时,一个端部94a位于光路下游侧,另一个端部94b与端部94a相比而位于光路上游侧。因此,在X方向(沿光轴OA的方向)的端部94a、94b间,具有分离距离D5。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也考虑遮光部90a、90b的加工精度、作为调光装置12的组装精度的偏差的情况下,分离距离D5作为用于不使第三遮光部件91a、91b由于遮光部90a、90b的转动而相互干涉的必要的距离来设定,从而确保第三遮光部件91a、91b不相互干涉。
另外,在遮光部90a、90b为最大遮光状态的情况下,当从X方向观察时,端部94a、94b在与光轴OA垂直的面内(YZ平面内)具有大致重叠的程度的分离距离D6。因此,Z方向的端部94a、94b间具有分离距离D6,与以往相比,该距离小。因此,在最大遮光状态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通过光量,而提高减光率。
此外,在遮光部90a、90b为最大敞开状态的情况下,虽图示省略,但遮光部90a、90b以转动轴56ax、56bx为中心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转动,并位于通过区域TA的外侧而停止。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遮光部90a、90b在最大敞开状态的情况下不遮挡光束的通过。
此外,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由于能够紧凑地构成遮光部90a、90b,从而能实现调光装置12的小型化。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涉及的例子当然不限定于此。可知,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则能够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技术的思想的范畴内想到各种的变更例或者修正例,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以下说明变形例。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设有第二切口部622a、622b,但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没有第二切口部622a、622b。然而,为了抑制颜色不均匀而优选设置第二切口部622a、622b。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切口部612a、612b设为将第一遮光部件61a、61b的端部611a、611b各自的宽度方向两端侧切下,但不一定限定于此,如图20所示的第一切口部612a、612b的其他的构成例所示,第一切口部612a、612b也可以形成为狭缝形状。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分别贴合两个遮光部件(第一遮光部件61a与第二遮光部件62a、以及第一遮光部件61b与第二遮光部件62b),来构成遮光部60a、60b,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遮光部件61a上仅设置端部621a。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中,在最大遮光状态的情况下,端部74a位于Z方向前端侧,一个端部74b位于Z方向基端侧。但是,也可以配置为,将端部74a延长而位于Z方向基端侧、将端部74b延长而位于Z方向前端侧。该情况下,需要恰当地具有用于不使第四遮光部件72a、72b由于遮光部70a、70b的转动而相互干涉的分离距离D1。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在最大遮光状态下,能够极力消除由第三切口部73a、73b产生的通过光量。此外,这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中,齿轮51a、51b的齿形状相同,但为了在最大遮光状态与最大敞开状态下,使遮光部70a、70b成为图17所示的位置关系,齿轮51a、51b各自的直径不同。但是,在遮光部70a、70b为最大敞开状态下,不遮挡光束的通过的构成即可,从而在最大敞开状态的遮光部70b侧空间有充裕的情况下,齿轮51a、51b的直径也可以相同。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中,第三切口部73a、73b形成为圆弧状,详细而言具有大致弓形状的轮廓。但是,第三切口部73a、73b不限定于圆弧状,能够使通过光量的变化平稳的形状即可。此外,这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中,一个第三切口部73b的大小形成为比另一个第三切口部73a大。但是,在与转动角度的变化对应地使第三切口部73a、73b的从X方向观察的开口面积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使通过各第三切口部73a、73b的通过光量同等的方式来决定第三切口部73a、73b的大小。此外,这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中,第三遮光部件71a、71b在最大遮光状态下以与光轴OA垂直的方式设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三遮光部件71a、71b也可以设置为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遮光部件91a、91b的设置相同,与转动轴52ax、52bx的端部相比,第三遮光部件71a、71b的光轴OA侧的前端部以位于光路上游侧的方式倾斜。这样倾斜设置的情况下,尤其,在最大遮光状态下,能够使被第三遮光部件71a、71b遮光而反射的光束相对于光轴OA而朝向外侧,从而不会使其直接返回光源装置31。由此,能够抑制光源装置31的温度上升。此外,这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中,遮光部70a、70b具有第三切口部73a、73b,但不限定于具有的情况,也可以构成为,遮光部70a、70b不具有第三切口部73a、73b。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也能够提高对比度。这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透镜阵列321构成为,小透镜321a在Z方向上奇数行排列,从Y方向观察时,配置于Z方向的中心的小透镜321a的中心与光轴OA大致一致。但是,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小透镜321a在Z方向上偶数行排列,在光轴OA上配置不包括小透镜321a的中心的边界及其周边区域。此外,这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的遮光部70a、70b为在Z方向上开闭的机构,但也可以为在Y方向上开闭的机构。此外,这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3采用使用与R光、G光、B光对应的三个光调制装置(液晶光阀352)的所谓的三板方式。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单板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另外,也可以采用追加用于提高对比度的光调制装置。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3采用透射型光调制装置(透射型液晶光阀352)。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1年8月12日所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11-176578号与2011年8月24日所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11-182510号的优先权,在此援用该日本申请所记载的全部的记载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投影仪;10…调光装置;31…光源装置;50a、50b…转动部;52ax、52bx…转动轴;60a、60b…遮光部;61a、61b…第一遮光部件;62a、62b…第二遮光部件;70a、70b…遮光部;71a、71b…第三遮光部件;72a、72b…第四遮光部件;73a、73b…第三切口部;74a、74b…端部;321…第一透镜阵列;321a…小透镜;322…第二透镜阵列;322a…小透镜;325…调光装置;352…液晶光阀;612a、612b…第一切口部;611a、611b…端部;621a、621b…端部;622a、622b…第二切口部;OA…光轴。

Claims (12)

1.一种调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对入射的光束进行遮光来调整通过光量,
具备:
一对转动部,它们隔着上述光束的光轴配置,并具有沿着与该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的转动轴;以及
一对遮光部,它们保持于上述一对转动部,沿与上述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并从动于上述转动部的转动而对上述光束进行遮光,
在上述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上述一对遮光部的相对的上述光轴侧的端部在上述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相互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上述一对遮光部的相对的上述光轴侧的端部以在沿上述光轴的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遮光部的上述光轴侧的端部的两端侧具有第一切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遮光部具有:
第一遮光部件,其在上述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沿与上述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以及
第二遮光部件,其以前端侧相对于上述第一遮光部件朝上述光束的光路下游侧远离上述第一遮光部件的方式相对于上述第一遮光部件倾斜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遮光部件具有上述第一切口部,
上述第二遮光部件的相对的上述光轴侧的前端部的中央具有第二切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遮光部具有:
第三遮光部件,其沿与上述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以及
第四遮光部件,其在上述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从上述第三遮光部件的上述光轴侧的前端部延伸突出,并向上述光轴侧弯折形成,
上述第四遮光部件的相对的上述光轴侧的端部在沿上述光轴的方向的位置相互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个上述第四遮光部件以从一个上述第三遮光部件的上述光轴侧的前端部向上述光束的光路下游侧弯折的方式形成,
另一个上述第四遮光部件以从另一个上述第三遮光部件的上述光轴侧的前端部向上述光束的光路上游侧弯折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遮光部的上述光轴侧的前端部的中央具有第三切口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遮光部相互在上述第三切口部的大小以及形状中的至少一个方面不同。
10.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具备:
光源装置,其射出光束;
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号对上述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光;以及
调光装置,其具有一对转动部以及一对遮光部,上述一对转动部隔着上述光束的光轴配置,并具有沿着与该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的转动轴,上述一对遮光部保持于该一对转动部,并沿与上述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并从动于上述转动部的转动而对上述光束进行遮光,在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上述一对遮光部的相对的上述光轴侧的端部在上述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相互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光装置构成为,在上述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上述一对遮光部的相对的上述光轴侧的端部以在沿上述光轴的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透镜阵列,其具有将从上述光源装置射出的上述光束变换为部分光束的多个小透镜,
上述调光装置相对于上述透镜阵列在与上述光源装置相反的一侧配置,
从上述光轴侧观察时,在上述通过光量变得最少的状态下,在上述一对遮光部的上述光轴侧端部间的区域,配置有上述多个小透镜中的至少一个小透镜的中心。
CN201210282751.8A 2011-08-12 2012-08-09 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Active CN1029553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6578 2011-08-12
JP2011176578A JP2013041017A (ja) 2011-08-12 2011-08-12 調光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1182510A JP5994222B2 (ja) 2011-08-24 2011-08-24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1-182510 2011-08-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5335A true CN102955335A (zh) 2013-03-06
CN102955335B CN102955335B (zh) 2016-06-29

Family

ID=47677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2751.8A Active CN102955335B (zh) 2011-08-12 2012-08-09 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703184B2 (zh)
CN (1) CN10295533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17146A (zh) * 2014-11-04 2015-01-28 深圳市安曼特微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机及对比度调节结构
CN110314857A (zh) * 2019-05-08 2019-10-11 合肥泰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色选灯及色选机
CN113341638A (zh) * 2020-02-18 2021-09-0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齿轮驱动机构、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7596B2 (ja) * 2017-10-18 2022-0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7031378B2 (ja) * 2018-03-06 2022-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4732A (ja) * 2007-06-08 2008-12-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投射型表示装置
US20090066834A1 (en) * 2007-09-06 2009-03-12 Minebea Co., Ltd. Iris diaphragm device
CN101533210A (zh) * 2008-03-10 2009-09-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调光装置、照明装置及投影机
US20100188640A1 (en) * 2009-01-28 2010-07-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JP2010175679A (ja) * 2009-01-28 2010-08-12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TW201030446A (en) * 2008-09-30 2010-08-16 Nidec Copal Corp Aperture device for projector
CN101825834A (zh) * 2007-06-05 2010-09-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型显示装置
CN101840142A (zh) * 2009-03-18 2010-09-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调光装置以及使用该调光装置的投影机用的照明装置
JP2011075909A (ja) * 2009-09-30 2011-04-14 Nidec Copal Corp 絞り装置
US20110096302A1 (en) * 2009-10-27 2011-04-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47025B2 (en) * 2001-10-09 2005-09-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ghting apparatus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e
EP1569032A4 (en) * 2003-09-10 2009-05-20 Panasonic Corp PROJECTION DISPLAY
JP4353151B2 (ja) 2004-09-08 2009-10-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4823574B2 (ja) 2005-06-08 2011-11-24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用絞り装置
JP4823573B2 (ja) 2005-06-08 2011-11-24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用絞り装置
JP4904741B2 (ja) 2005-08-09 2012-03-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遮光方法
JP4980036B2 (ja) 2006-12-13 2012-07-1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用絞り装置
CA2631144C (en) 2007-06-05 2011-03-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rojection display
JP5117322B2 (ja) 2008-08-26 2013-01-1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用絞り装置
US20110022026A1 (en) 2009-07-21 2011-01-27 Lake Region Manufacturing, Inc. d/b/a Lake Region Medical. In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elivering Drugs Using Drug-Delivery or Drug-Coated Guidewires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5834A (zh) * 2007-06-05 2010-09-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型显示装置
JP2008304732A (ja) * 2007-06-08 2008-12-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投射型表示装置
US20090066834A1 (en) * 2007-09-06 2009-03-12 Minebea Co., Ltd. Iris diaphragm device
CN101533210A (zh) * 2008-03-10 2009-09-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调光装置、照明装置及投影机
TW201030446A (en) * 2008-09-30 2010-08-16 Nidec Copal Corp Aperture device for projector
US20100188640A1 (en) * 2009-01-28 2010-07-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JP2010175682A (ja) * 2009-01-28 2010-08-12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0175679A (ja) * 2009-01-28 2010-08-12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1840142A (zh) * 2009-03-18 2010-09-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调光装置以及使用该调光装置的投影机用的照明装置
JP2011075909A (ja) * 2009-09-30 2011-04-14 Nidec Copal Corp 絞り装置
US20110096302A1 (en) * 2009-10-27 2011-04-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17146A (zh) * 2014-11-04 2015-01-28 深圳市安曼特微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机及对比度调节结构
CN110314857A (zh) * 2019-05-08 2019-10-11 合肥泰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色选灯及色选机
CN113341638A (zh) * 2020-02-18 2021-09-0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齿轮驱动机构、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03184B2 (en) 2017-07-11
US20130038646A1 (en) 2013-02-14
CN102955335B (zh) 2016-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28701B (zh) 投影装置
US8657450B2 (en)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projection device
US8262233B2 (en) Light control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for a projector including same
US9348121B2 (en)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US7841728B2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N102955335A (zh) 调光装置以及投影仪
US7789516B2 (en) Projection type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4145207A (zh) 图像显示装置
CN101191991A (zh) 图像投影装置
US7055959B2 (en)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and back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display device
JPH02250015A (ja) 投写レンズとその投写レンズ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US8545027B2 (en) Light control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CN101160548A (zh) 图像显示装置
CN103299243A (zh) 接近式曝光装置以及接近式曝光方法
US8491131B2 (en) Projector
CN102854716A (zh) 投影机
JP554471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6064535B2 (ja) 投射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
CN103018917A (zh) 光学设备和投影设备
CN104407494B (zh) 投影机及其制造方法
CN204374499U (zh) 光轴调整装置及投影装置
US20210063756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optical system of display device
JP2013044933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91968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623693B2 (ja)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