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6150B -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6150B
CN102826150B CN201210268127.2A CN201210268127A CN102826150B CN 102826150 B CN102826150 B CN 102826150B CN 201210268127 A CN201210268127 A CN 201210268127A CN 102826150 B CN102826150 B CN 1028261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unit
steering
powe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681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26150A (zh
Inventor
邓秋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1026812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261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26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61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261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61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包括至少两辆前后两轮式单元车,单元车横向之间通过助力倾斜系连接成整车,助力倾斜系在整车行走时可驱动各单元车车体同方向同幅度倾斜;单元车分为主车和副车,主车转向装置通过转向系带动副车转向装置同时转向,在主车上设置有驱动整车前行的动力机构,在主车和副车之间还设置有传动系。由于单元车保留了两轮式摩托车的车体结构,转弯过程中车手同样可以控制车体倾斜,进行重心调整以及离心力的利用,达到了稳定行驶的目的;助力倾斜系采用自动化的驱动机构,操作灵活、反应灵敏、安全性能高。

Description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驶过程中车体可倾斜的组合车辆。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以及体育赛事中,常见的小型机动车辆有摩托车和汽车。
对于两轮式摩托车,在高速行驶进行转弯的过程中,车手通常控制车体向转弯弧形的内侧倾斜,调整车体重心并合理利用离心力,以获得稳定的行驶状态以及较小的转弯半径。
对于四轮式汽车,由于车体宽度和高度的比例关系,以及重心高度均和两轮摩托差别较大,在转弯过程中车手无法像控制两轮摩托一样倾斜汽车车体,当进行高速行驶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就很容易发生漂移和翻车事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机动车辆,该车辆由若干个单元车组合而成,车体可倾斜,尤其是在高速转弯过程中,通过倾斜车体能够获得稳定的行驶状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包括至少两辆前后两轮式单元车,单元车横向之间通过助力倾斜系连接成整车,所述助力倾斜系在整车行走时可驱动各单元车车体同方向同幅度倾斜,所述单元车其中任意一辆设置成主车,其余单元车设置成副车,相邻单元车的转向装置之间连接有转向系,主车转向装置通过转向系带动副车转向装置同时转向,在主车或副车上设置有驱动整车前行的动力机构,配合该动力机构在相邻单元车之间还设置有传动系。
进一步,所述助力倾斜系设置成立式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框架的四个顶点两两分布在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并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所述框架内部设置有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可驱动框架做高度方向变形,从而带动单元车车体同方向同幅度倾斜。
进一步,所述单元车之间连接至少两组助力倾斜系,该助力倾斜系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可设置成上下两条平行连接臂,连接臂的端点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所述驱动机构设置有交叉布置的两个驱动缸,驱动缸底端铰接固定在下连接臂上,驱动缸活塞杆顶端铰接固定在上连接臂上,固定点靠近连接臂的端点。
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采用交叉布置的两个液压缸,其中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另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收回。
进一步,所述转向系由梯形转向系构成,该梯形转向系设置有横拉杆和多级的转向梯形臂,转向梯形臂和单元车的转向装置连接,横拉杆两端的转向梯形臂对称布置,转向梯形臂和横拉杆之间通过球头节连接;所述转向系还可以由平行四边形转向系构成,该平行四边形转向系设置有横拉杆,横拉杆两端设置有互相平行的转向臂,转向臂和横拉杆之间通过球头节连接。
进一步,所述传动系通过设置有等速万向节的传动轴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等速万向节的中心位于各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所述传动系还可以通过设置有锥齿轮组合的传动轴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系还可以通过传动链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
进一步,所述传动机构采用轴传动或链传动。
进一步,所述单元车设置有承载式车身,各单元车的前、后轮安装在承载式车身上,承载式车身设置成封闭或半封闭,或完全敞开式,车身横截面底部呈开口向上的U型。
进一步,所述承载式车身外部还设置有定风翼,定风翼包括前翼、尾翼和垂尾翼,前翼和尾翼通过转轴固定在单元车承载式车身上,转轴的轴线位于各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
进一步,所述承载式车身上设置有安装助力倾斜系的缺口,缺口上侧安装有限制车体倾斜幅度的安全开关。
进一步,所述单元车上设置有后视镜,或设置有捕捉交通状况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可采用摄像设备,配合所述传感器单元车上还配置有显示设备。
进一步,所述动力机构采用发动机,该发动机设置在主车上,主车上同时还设置有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驾驶座椅。
进一步,所述主车的车把上设置有控制助力倾斜系的控制开关,分别设置成左、右倾斜控制开关,左、右倾斜控制开关之间设置有仅允许车体单方向倾斜的安全拉杆。
进一步,所述主车的车把上设置有控制助力倾斜系的控制开关,该控制开关设置成旋转型把手,通过往不同方向的旋转控制助力倾斜系的倾斜方向。
进一步,所述副车上设置有液压站、蓄电池、驾驶座椅、燃油箱。
进一步,所述动力机构采用电动机,该电动机设置在主车上,主车上同时还设置有差速器、蓄电池、驾驶座椅。
进一步,所述副车上设置有蓄电池、驾驶座椅、液压站。
进一步,所述主车两侧各设置一辆副车,主车和相邻副车之间均连接有助力倾斜系、转向系、传动系。
进一步,所述副车一侧可再连接副车,相邻副车之间均连接有助力倾斜系、转向系、传动系。
进一步,所述助力倾斜系设置有传感器,该传感器采集助力倾斜系的变形系数,辅助控制助力倾斜系的变形,配合该传感器组合车辆上还设置有车载电脑。
该组合车辆还可以采用非动力形式进行倾斜,此时采用如下结构设置: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包括至少两辆前后两轮式单元车,单元车横向之间通过连接系连接成整车,在整车行走时各单元车通过所述连接系可互相带动同方向同幅度倾斜车体,所述单元车其中任意一辆设置成主车,其余单元车设置成副车,相邻单元车的转向装置之间连接有转向系,主车转向装置通过转向系带动副车转向装置同时转向,在主车或副车上设置有驱动整车前行的动力机构,配合该动力机构在相邻单元车之间还设置有传动系。
进一步,所述连接系设置成立式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框架的四个顶点两两分布在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并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所述框架内部设置有倾斜幅度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可保持框架的倾斜形状,从而保持单元车车体的倾斜幅度。
进一步,所述单元车之间连接至少两组连接系,该连接系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可设置成上下两条平行连接臂,连接臂的端点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
进一步,所述锁定机构采用交叉布置的两个液压缸,液压缸底端铰接固定在下连接臂上,液压缸活塞杆顶端铰接固定在上连接臂上,固定点靠近连接臂的端点,其中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另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收回,两个液压缸之间连接有封闭式无动力液压管路,在液压管路上设置有控制管路通断的电磁阀。
进一步,所述转向系由梯形转向系构成,该梯形转向系设置有横拉杆和多级的转向梯形臂,转向梯形臂和单元车的转向装置连接,横拉杆两端的转向梯形臂对称布置,转向梯形臂和横拉杆之间通过球头节连接;所述转向系还可以由平行四边形转向系构成,该平行四边形转向系设置有横拉杆,横拉杆两端设置有互相平行的转向臂,转向臂和横拉杆之间通过球头节连接。
进一步,所述传动系通过设置有等速万向节的传动轴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等速万向节的中心位于各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所述传动系还可以通过设置有锥齿轮组合的传动轴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系还可以通过传动链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
该组合车辆的动力机构可以居中布置,此时采用如下结构设置: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包括至少两辆前后两轮式单元车,单元车横向之间通过助力倾斜系连接成整车,所述助力倾斜系在整车行走时可驱动各单元车车体同方向同幅度倾斜,所述单元车其中任意一辆设置成主车,其余单元车设置成副车,相邻单元车的转向装置之间连接有转向系,主车转向装置通过转向系带动副车转向装置同时转向,在助力倾斜系上设置有驱动整车前行的动力机构,配合该动力机构在相邻单元车之间还设置有传动系。
进一步,所述助力倾斜系设置成立式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框架的四个顶点两两分布在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并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所述框架内部设置有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可驱动框架做高度方向变形,从而带动单元车车体同方向同幅度倾斜。
进一步,所述单元车之间连接至少两组助力倾斜系,该助力倾斜系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可设置成上下两条平行连接臂,连接臂的端点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所述驱动机构设置有交叉布置的两个驱动缸,驱动缸底端铰接固定在下连接臂上,驱动缸活塞杆顶端铰接固定在上连接臂上,固定点靠近连接臂的端点。
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采用交叉布置的两个液压缸,其中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另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收回。
进一步,所述两组助力倾斜系之间设置有托架,该托架固定在两条上连接臂或两条下连接臂之间,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该托架上,动力机构还配置有变速箱、差速器,均设置在该托架上。
进一步,所述两组助力倾斜系之间设置有托架,该托架通过设置在连接臂中部的转轴架设在两组助力倾斜系之间,该托架随着助力倾斜系的倾斜变形进行摆动,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该托架上,动力机构还配置有变速箱、差速器,均设置在该托架上。
进一步,所述传动系与差速器连接,该传动系通过设置有等速万向节的传动轴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
进一步,所述转向系由梯形转向系构成,该梯形转向系设置有横拉杆和多级的转向梯形臂,转向梯形臂和单元车的转向装置连接,横拉杆两端的转向梯形臂对称布置,转向梯形臂和横拉杆之间通过球头节连接;所述转向系还可以由平行四边形转向系构成,该平行四边形转向系设置有横拉杆,横拉杆两端设置有互相平行的转向臂,转向臂和横拉杆之间通过球头节连接。
本发明的组合车辆保留了两轮式摩托车的车体结构,单元车之间通过并行连接组合成整车,整车同时具备了两轮摩托和四轮汽车的优势,在转弯过程中车手可以控制车身倾斜,进行重心调整以及离心力的利用,平均车轮的承受力,在弯道上、复杂的路面上行驶更平稳、更安全、更快速、更自然;受连接***的限制,无论是行驶中还是静止时,该组合车辆都可以始终保持垂直状态或倾斜状态,有效避免发生侧翻;控制车身倾斜的装置采用自动化的驱动机构,操作灵活、反应灵敏、安全性能高;承载式车身采用流线型设计,空气阻力小,比常规车辆行驶速度更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行驶状态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转弯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车架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车架结构图;
图5为图4中A部放大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转向梯形臂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平行四边形转向臂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助力倾斜系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的助力倾斜系垂直状态示意图;
图9(b)为本发明的助力倾斜系倾斜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液压站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助力倾斜系液压原理图;
图12(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液压站结构图;
图12(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液压站结构图;
图12(c)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液压站结构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助力倾斜系液压原理图;
图14为本发明的承载式车身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行驶状态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分解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转弯状态图;
图18(a)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动力机构安装示意图;
图18(b)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动力机构安装示意图;
图19(a)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动力机构安装示意图;
图19(b)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动力机构安装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车架结构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连接系液压原理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传动系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七的行驶状态图;
图中:1.承载式车身、1-1.后视镜、1-2.前翼、1-3.垂尾翼、1-4.尾翼、1-5.翼轴、1-6.安全开关、2.助力倾斜系、2-1.上连接臂、2-2.液压缸、2-3.下连接臂、2-4.转轴、2-5.电动机、2-6.涡轮式油泵、2-7.电磁阀、2-8.液压管路、2-9.活塞式油泵、2-10.活塞杆、3.转向装置、3-1.助力转向系、3-2. 发动机、3-3.变速箱、3-4.液压站、3-5.燃油箱、3-6.梯形转向臂、3-7.横拉杆、3-8.左倾斜控制开关、3-9.安全拉杆、3-10.右倾斜控制开关、4.差速器、4-1.传动轴、5.后车轮、6.驾驶座椅、7.前车轮、8.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到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为本发明所设计实施例之一,在该实施例中,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包括两辆前后两轮式单元车,单元车横向之间通过助力倾斜系连接成整车,在整车行走时助力倾斜系可驱动各单元车车体同方向同幅度倾斜,该单元车采用与两轮摩托类似的车体结构,但是车身比普通摩托车的车身长,主要是为了在内部留出安装助力倾斜系的空间。
为了控制两辆单元车的行驶方向,将其中一辆单元车设置成主车,另一辆设置成副车,主车和副车的转向装置之间连接有梯形转向系,主车的转向装置通过梯形转向系带动副车转向装置同时转向。
为了保证两辆单元车的动作一致,在主车上设置有驱动整车前行的动力机构,再通过传动系将动力分配至副车。
如图8、图9(a)、图9(b)所示,助力倾斜系2设置成立式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框架的四个顶点两两分布在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梯形转向系、传动系与车身的连接点均处于该切面上,这样设置才能保证两辆单元车能够同方向同幅度倾斜。
助力倾斜系2具体可设置成上下两条平行连接臂,如图8中的上连接臂2-1和下连接臂2-3,连接臂的端点分别通过转轴2-4连接两辆单元车,连接臂采用高强度并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
上下两条平行连接臂之间设置有交叉布置的两个液压缸2-2,液压缸2-2底端铰接固定在下连接臂2-3上,液压缸2-2活塞杆顶端铰接固定在上连接臂2-1上,固定点靠近连接臂的端点。其中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另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收回,两个液压缸可驱动两条连接臂做水平方向的相反位移,从而带动单元车车身同方向同幅度倾斜。
如图10所示为组合车辆的液压站结构示意图,液压站包括电动机2-5、涡轮式油泵2-6,在液压管路2-8上还设置有电磁阀2-7,液压管路2-8内部可以设置高强度磁铁来吸附杂质,过滤液压油。图11所示为液压原理图,液压油的流向由涡轮式油泵2-6的正反转决定,从而决定了交叉布置的两个液压缸2-2的伸出方向。液压油中需要含有少量空气,因为交叉的液压缸2-2的活塞杆伸出与收回的量不相等,由此造成液压管路内部容积变化不相等,液压油中的少量空气正是为了补偿该不等量。
液压站同时需要配套相应地控制电路,主要是控制电动机2-5和电磁阀2-7。
该组合车辆的运动模式可分为标准模式、锁定模式和自由模式,在标准模式下需要启动助力倾斜系2来辅助车身倾斜;在锁定模式下使电磁阀2-7处于关闭状态,组合车辆的单元车保持同一倾斜幅度,可以类似汽车一样行驶;在自由模式下关闭助力倾斜系2的电动机2-5,车手采用常规的方法控制车身倾斜,即依靠自身的重力、转向、行驶速度来控制车身倾斜。
单元车的转向装置3包括前叉、减震器、转向轴、车把,车把与转向轴之间可设置助力转向系3-1,这样车手操作转向更容易,也可以不设置助力转向系3-1,采用普通的固定连接方式,同样可以实现转向。
汽车的转向装置内设置有梯形转向臂,是为了符合阿克曼定律,该组合车辆的前轮也存在转角不等的现象,所以前轮之间也需要采用梯形转向臂。不过单元车的车体还需要倾斜,所以不能直接使用汽车上的梯形转向臂,需要做出改进。
如图5、图6所示,梯形转向系设置有横拉杆3-7和转向梯形臂3-6,转向梯形臂3-6和转向装置3的转向轴底端连接,该转向梯形臂3-6采用多级形式,是在常规的梯形臂后端增设了一段梯形臂,横拉杆3-7两端的转向梯形臂3-6对称布置,转向梯形臂3-6和横拉杆3-7之间通过球头节连接,球头节的中心位于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采用此结构的梯形转向系就适应了单元车之间的倾斜。横拉杆3-7从前助力倾斜系2的两个液压缸之前穿过。
 如图6所示,是组合车辆保持直线方向行进时梯形转向系的状态,呈外八字的a段和d段是常规的梯形臂,a段和d段后方再次连接的梯形臂即第二级,分别是c段和f段。c段和f段呈折线状,由斜线段和垂直横拉杆3-7的直线段构成,其斜线段与a段和d段分别平行并且等长。c段和f段均设置有转轴固定在承载式车身1上,固定点和转向轴均位于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在a段和c段之间连接有连杆b段,d段和f段之间连接有连杆e段,b段和e段此时与横拉杆3-7平行。
如果单元车之间距离增大,横拉杆3-7的长度也要随之增大,多级梯形臂中a段和d段倾斜的角度要适当增大,c段和f段也要做相应调整,但是与a段和d段的平行关系不变。采用此结构的梯形臂是对阿克曼定律的合理利用。
如图7所示,单元车的转向装置之间还可以采用平行四边形的转向臂,这样会造成前轮的转角相等,虽然没有梯形转向臂的效果好,但是适用于车体倾斜,在小转角、低速度的情况下前轮也可以接近滚动的行驶效果,而且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该组合车辆的传动系通过设置有等速万向节的传动轴4-1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传动轴4-1从后助力倾斜系2的两个液压缸之间穿过。等速万向节的中心位于各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传动系还可以通过传动链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同样可以达到万向节的作用效果。
单元车后轮的传动机构采用轴传动或链传动。
为了组合单元车的各个组成部件,如图14所示,单元车设置有承载式车身1,各单元车的动力机构,前、后轮均安装在承载式车身1上。
承载式车身1设置成封闭或半封闭,或完全敞开式,图14所示为封闭式,车身横截面底部呈开口向上的U型,以利于车身倾斜时不与地面发生摩擦,还可以起到减小空气摩擦阻力的作用,承载式车身1可采用碳纤维制作,既保证了强度又减轻了质量。
承载式车身1上还安装有必要的车辆行驶装备,例如后视镜1-1、车灯、雨刷器、后备箱、空调。
承载式车身1在内侧上设置有安装助力倾斜系2的缺口,缺口上侧安装有限制车体倾斜幅度的安全开关1-6,属于接触式开关,该安全开关1-6可以在助力倾斜系2达到极限位置时切断液压站3-4的电动机电源,从而使助力倾斜系2失去驱动力。该缺口本身也可以构成对车体倾斜幅度的限制,利用缺口顶部硬性地阻制助力倾斜系2的倾斜变形,此时需要对缺口顶部做加固处理。
考虑到主车车手通过后视镜1-1观察副车一侧的交通状况很不方便,在副车外侧设置有捕捉交通状况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可采用摄像设备,配合所述传感器单元车上还配置有显示设备。
该组合车辆的动力机构采用发动机,例如汽油发动机,如图3、图4所示,该发动机3-2设置在主车上,主车上同时还设置有离合器、变速箱3-3、差速器4、驾驶座椅6,驾驶座椅6的靠背可拆卸,这样可以增加乘坐人员数量。
如图3、图4、图5所示,主车的车把上设置有控制助力倾斜系2的控制开关,用来控制液压站3-4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分别设置成左倾斜控制开关3-8和右倾斜控制开关3-10,左、右倾斜控制开关之间设置有仅允许车体单方向倾斜的安全拉杆3-9。
该控制开关还可以设置成旋转型把手,通过往不同方向的旋转控制助力倾斜系的倾斜方向。
在主车的车把上还设置有控制液压站电路的模式开关,车手通过模式开关将组合车辆的运动模式切换成标准模式,或锁定模式,或自由模式。
如图3、图4所示,副车上设置有液压站3-4、蓄电池、驾驶座椅6、燃油箱3-5。
该组合车辆的动力机构还可以采用电动机,电动机同样设置在主车上,主车上同时还设置有差速器、蓄电池、驾驶座椅。此时,副车上设置有蓄电池、驾驶座椅、液压站。
该组合车辆的倾斜过程可以设置成智能控制模式,在助力倾斜系2上设置传感器,该传感器采集助力倾斜系2的变形系数,辅助控制助力倾斜系2的变形,配合该传感器组合车辆上还设置有车载电脑。
实施例2
作为本发明的第2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比,液压站3-4采用活塞式油泵,如图12(a)、图12(b) 、图12(c)所示,每个活塞式油泵2-9均配置有电动机2-5,活塞式油泵2-9的活塞杆2-10上设置有齿条,电动机2-5 的主轴端部设置有齿轮,通过齿轮和齿条的配合带动活塞杆2-10上升或下降,通过控制电动机2-5 的正反转来实现液压缸2-2的不同动作,每个油泵分别驱动助力倾斜系2同一侧的液压缸2-2。
图13所示为液压原理图。为了保持单元车的倾斜幅度,可以通过电磁阀2-7切断液压管路,此时单元车即进入锁定模式,车体可以保持垂直状态,也可以保持倾斜状态。
实施例3
作为本发明的第3种实施方式,该组合车辆采用非动力形式进行倾斜,此时采用如下结构设置:
包括至少两辆前后两轮式单元车,单元车横向之间通过连接系连接成整车,在整车行走时各单元车通过连接系可互相带动同方向同幅度倾斜车体。
连接系设置成立式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框架的四个顶点两两分布在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并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框架内部设置有倾斜幅度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可保持框架的倾斜形状,从而保持单元车车体的倾斜幅度。
单元车之间连接至少两组连接系,该连接系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可设置成上下两条平行连接臂,连接臂的端点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
锁定机构采用交叉布置的两个液压缸,液压缸底端铰接固定在下连接臂上,液压缸活塞杆顶端铰接固定在上连接臂上,固定点靠近连接臂的端点,其中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另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收回,两个液压缸之间连接有封闭式无动力液压管路,在液压管路上设置有控制管路通断的电磁阀。
图21所示为锁定机构的液压原理图。
对于转向和动力的设置,该实施例中的单元车采用类似实施例1中的结构,分为主车和副车,主车和相邻副车之间连接有梯形转向系、传动系。
实施例4
作为本发明的第4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比,承载式车身1外部还设置有定风翼,如图15、图16、图17所示,定风翼包括前翼1-2、尾翼1-4和垂尾翼1-3,前翼1-2和尾翼1-4通过翼轴1-5固定在单元车承载式车身1上,翼轴1-5的轴线位于各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
在单元车倾斜时,前翼1-2和尾翼1-4仍然可以与路面保持平行状态,增加下压力,有利于组合车辆的稳定行驶。
该实施例中的组合车辆,适用于体育比赛用车。
实施例5
作为本发明的第5种实施方式,该组合车辆的动力机构可以居中布置,此时采用如下结构设置:
第一种结构如图18(a)、图18(b)所示,在两组助力倾斜系2之间设置有托架8,托架8固定在两条上连接臂2-1或两条下连接臂2-3之间,动力机构设置在托架8上,动力机构还配置有变速箱3-3、差速器4,均设置在托架8上。在助力倾斜系2倾斜变形时,托架8的平面与上、下连接臂的平面始终保持平行状态。
第二种结构如图19(a)、图19(b)所示,两组助力倾斜系之间设置有托架8,托架8通过转轴架设在两组助力倾斜系之间,该转轴位于连接臂的中部,该托架8随着助力倾斜系的倾斜变形进行摆动,动力机构设置在该托架上,动力机构还配置有变速箱3-3、差速器4,均设置在该托架8上。
在该实施例中,传动系首先与差速器4连接,其次通过设置有等速万向节的传动轴4-1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因为传动轴4-1直接可以与单元车的后轮轮轴连接,所以单元车后轮内侧的减震器被取消,结构如图20所示。
居中布置动力机构,可以平衡组合车辆的重力,也可以使得传动力的分配更合理。
实施例6
作为本发明的第6种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比,传动系的等速万向节可以采用锥齿轮组合,如图22所示,在单元车车体倾斜时,同样可以进行有效地传动。
实施例7
作为本发明的第7种实施方式,该组合车辆可以采用三辆或三辆以上单元车进行组合,如图23所示,组合方式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案进行:
主车两侧各设置一辆副车,主车和相邻副车之间均连接有助力倾斜系、梯形转向系、传动系。
副车一侧可再连接副车,相邻副车之间均连接有助力倾斜系、梯形转向系、传动系。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发明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辆前后两轮式单元车,单元车横向之间通过助力倾斜系连接成整车,所述助力倾斜系在整车行走时能够驱动各单元车车体同方向同幅度倾斜,所述单元车其中任意一辆设置成主车,其余单元车设置成副车,相邻单元车的转向装置之间连接有转向系,主车转向装置通过转向系带动副车转向装置同时转向,在主车或副车上设置有驱动整车前行的动力机构,配合该动力机构在相邻单元车之间还设置有传动系;所述助力倾斜系设置成立式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框架的四个顶点两两分布在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并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所述框架内部设置有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框架做高度方向变形,从而带动单元车车体同方向同幅度倾斜;
所述单元车之间连接至少两组助力倾斜系,该助力倾斜系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设置成上下两条平行连接臂,连接臂的端点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所述驱动机构设置有交叉布置的两个驱动缸,驱动缸底端铰接固定在下连接臂上,驱动缸活塞杆顶端铰接固定在上连接臂上,固定点靠近连接臂的端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采用交叉布置的两个液压缸,其中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另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收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系由梯形转向系构成,该梯形转向系设置有横拉杆和多级的转向梯形臂,转向梯形臂和单元车的转向装置连接,横拉杆两端的转向梯形臂对称布置,转向梯形臂和横拉杆之间通过球头节连接;或者所述转向系由平行四边形转向系构成,该平行四边形转向系设置有横拉杆,横拉杆两端设置有互相平行的转向臂,转向臂和横拉杆之间通过球头节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系通过设置有等速万向节的传动轴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等速万向节的中心位于各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或者所述传动系通过设置有锥齿轮组合的传动轴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再或者所述传动系通过传动链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采用轴传动或链传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车设置有承载式车身,各单元车的前、后轮安装在承载式车身上,承载式车身设置成封闭或半封闭,或完全敞开式,车身横截面底部呈开口向上的U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式车身外部还设置有定风翼,定风翼包括前翼、尾翼和垂尾翼,前翼和尾翼通过转轴固定在单元车承载式车身上,转轴的轴线位于各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式车身上设置有安装助力倾斜系的缺口,缺口上侧安装有限制车体倾斜幅度的安全开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车上设置有后视镜,或设置有捕捉交通状况的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摄像设备,配合所述传感器单元车上还配置有显示设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采用发动机,该发动机设置在主车上,主车上同时还设置有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驾驶座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的车把上设置有控制助力倾斜系的控制开关,分别设置成左、右倾斜控制开关,左、右倾斜控制开关之间设置有仅允许车体单方向倾斜的安全拉杆。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的车把上设置有控制助力倾斜系的控制开关,该控制开关设置成旋转型把手,通过往不同方向的旋转控制助力倾斜系的倾斜方向。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上设置有液压站、蓄电池、驾驶座椅、燃油箱。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采用电动机,该电动机设置在主车上,主车上同时还设置有差速器、蓄电池、驾驶座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上设置有蓄电池、驾驶座椅、液压站。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两侧各设置一辆副车,主车和相邻副车之间均连接有助力倾斜系、转向系、传动系。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一侧能够再连接副车,相邻副车之间均连接有助力倾斜系、转向系、传动系。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倾斜系设置有传感器,该传感器采集助力倾斜系的变形系数,辅助控制助力倾斜系的变形,配合该传感器组合车辆上还设置有车载电脑。
19.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辆前后两轮式单元车,单元车横向之间通过助力倾斜系连接成整车,所述助力倾斜系在整车行走时能够驱动各单元车车体同方向同幅度倾斜,所述单元车其中任意一辆设置成主车,其余单元车设置成副车,相邻单元车的转向装置之间连接有转向系,主车转向装置通过转向系带动副车转向装置同时转向,在助力倾斜系上设置有驱动整车前行的动力机构,配合该动力机构在相邻单元车之间还设置有传动系;所述助力倾斜系设置成立式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框架的四个顶点两两分布在单元车的纵向垂直中心切面上并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所述框架内部设置有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框架做高度方向变形,从而带动单元车车体同方向同幅度倾斜;
所述单元车之间连接至少两组助力倾斜系,该助力倾斜系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设置成上下两条平行连接臂,连接臂的端点分别通过转轴连接两辆单元车,所述驱动机构设置有交叉布置的两个驱动缸,驱动缸底端铰接固定在下连接臂上,驱动缸活塞杆顶端铰接固定在上连接臂上,固定点靠近连接臂的端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采用交叉布置的两个液压缸,其中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另一个液压缸的活塞杆收回。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助力倾斜系之间设置有托架,该托架固定在两条上连接臂或两条下连接臂之间,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该托架上,动力机构还配置有变速箱、差速器,均设置在该托架上。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助力倾斜系之间设置有托架,该托架通过设置在连接臂中部的转轴架设在两组助力倾斜系之间,该托架随着助力倾斜系的倾斜变形进行摆动,所述动力机构设置在该托架上,动力机构还配置有变速箱、差速器,均设置在该托架上。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系与差速器连接,该传动系通过设置有等速万向节的传动轴连接相邻单元车的传动机构。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组合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系由梯形转向系构成,该梯形转向系设置有横拉杆和多级的转向梯形臂,转向梯形臂和单元车的转向装置连接,横拉杆两端的转向梯形臂对称布置,转向梯形臂和横拉杆之间通过球头节连接;或者所述转向系由平行四边形转向系构成,该平行四边形转向系设置有横拉杆,横拉杆两端设置有互相平行的转向臂,转向臂和横拉杆之间通过球头节连接。
CN201210268127.2A 2012-07-31 2012-07-31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 Active CN1028261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68127.2A CN102826150B (zh) 2012-07-31 2012-07-31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68127.2A CN102826150B (zh) 2012-07-31 2012-07-31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6150A CN102826150A (zh) 2012-12-19
CN102826150B true CN102826150B (zh) 2014-12-10

Family

ID=47329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68127.2A Active CN102826150B (zh) 2012-07-31 2012-07-31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261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3982B (zh) * 2013-05-16 2015-10-07 青岛智通车辆研发有限公司 双体车的偏移密封机构
CN103359234B (zh) * 2013-07-23 2016-02-10 湖南湖大艾盛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可组合车辆底盘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661606B (zh) * 2013-10-12 2016-01-06 雍江 伸缩拆组式电动车
DE102016220673A1 (de) * 2016-10-21 2018-04-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ahrzeug mit integriertem Elektro-Motorra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939313A1 (de) * 1988-11-28 1990-05-31 Mazda Motor Hinterradaufhaengungssystem fuer vierradgelenktes fahrzeug
US5511809A (en) * 1994-06-27 1996-04-30 Sagi; David P. Pedal-powered four-wheel vehicle
CN201694320U (zh) * 2010-06-12 2011-01-05 张锡琦 自行车并连模块
CN102275622A (zh) * 2010-06-11 2011-12-14 秦旭昇 双车架脚踏车
CN202754083U (zh) * 2012-07-31 2013-02-27 邓秋波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49598A1 (zh) * 2008-06-10 2009-12-17 Chin Hsusheng 并骑式脚踏车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939313A1 (de) * 1988-11-28 1990-05-31 Mazda Motor Hinterradaufhaengungssystem fuer vierradgelenktes fahrzeug
US5511809A (en) * 1994-06-27 1996-04-30 Sagi; David P. Pedal-powered four-wheel vehicle
CN102275622A (zh) * 2010-06-11 2011-12-14 秦旭昇 双车架脚踏车
CN201694320U (zh) * 2010-06-12 2011-01-05 张锡琦 自行车并连模块
CN202754083U (zh) * 2012-07-31 2013-02-27 邓秋波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6150A (zh) 2012-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94479B (zh) 一种自平衡车辆装置及其相应控制方法
US8091658B2 (en) Wheel arrangement for a four-wheeled vehicle
US9221508B1 (en) Three-wheeled vehicles
US8645024B2 (en) Motorized three-wheeled vehicle active suspension
CN109552513B (zh) 倾斜转向结构及电动三轮车
CN201161630Y (zh) 主动摇臂式可变菱形四轮月球车移动***
CN102826150B (zh)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
US10625557B2 (en) Tilting vehicle with non-tilting wheels
CN108025782A (zh) 带有倾斜的转向轴的车辆
CN103261014A (zh) 可通过重量转移控制的具有两件式行驶踏板的交通工具
CN203681649U (zh) 一种四轮异步逆相位转向铰接式客车结构
CN104890529A (zh) 一种代步电动汽车
CN202754083U (zh) 一种车体可倾斜式组合车辆
CN101214833A (zh) 主动摇臂式可变菱形四轮月球车移动***
US8607913B2 (en) Motorized three-wheeled vehicle rear steering mechanism
EP1905675B1 (en) Wheel arrangement for a four-wheeled vehicle
CN111186486A (zh) 一种三轴汽车全轮转向***及其控制方法
CN204915823U (zh) 电动客车及其底盘
CN102285413A (zh) 封闭式可变后轮距三轮车***
CN103625594B (zh) 机车前二轮倾斜转向与悬吊装置
CN208264459U (zh) 一种自平衡两轮农用车
RU51959U1 (ru) Снегоход
CN212290133U (zh) 一种双体倒三轮摩托车
CN103661597A (zh) 可在车辆转弯时自动倾斜的转向机构
CN102896991A (zh) 车轮自调整全地形越野车底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