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8202B - 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 - Google Patents

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8202B
CN102798202B CN201210273260.7A CN201210273260A CN102798202B CN 102798202 B CN102798202 B CN 102798202B CN 201210273260 A CN201210273260 A CN 201210273260A CN 102798202 B CN102798202 B CN 1027982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total heat
valv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326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98202A (zh
Inventor
刘敏
张文强
耿延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27326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982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98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82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982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82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全热交换器包括:吸湿颗粒、冷媒通道管、分流管及丝网,其中,分流管在纵向方向上对称分布于全热交换器两端,全热交换器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多个冷媒通道管,每个冷媒通道管分别与相应的分流管连通,各冷媒通道管间隙由丝网在横向方向上分隔为多个独立空间,分隔的各独立空间内以多孔介质的形式填充吸湿颗粒。应用本发明,可以提升空调的除湿、加湿性能,提高空调的运行效率。

Description

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居住和室内工作环境下,通过安装空调***,用以提升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成为人们提高舒适性需求的一个重要选择。其中,多联机空调技术由于具有控制自由、高效节能、便于安装维护等优点,是空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多联机空调***一般包括一台或多台室外机、一台或多台室内机以及线控器,线控器与室内机相连,室内机再与室外机相连。室外机一般由室外侧换热器、压缩机和其它制冷附件组成;室内机由风机和换热器等组成,与多台家用空调相比,多联机空调***的室外机共用,可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并可实现各室内机的集中管理,可单独启动一台室内机运行,也可多台室内机同时启动运行,使得控制更加灵活。
采用多联机空调***进行空气处理时,为了实现室内新风换气、回风冷量(热量)回收及除湿(加湿)功能,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先将送风温度降至空气露点以下,以降低空气湿度,再采用电加热方式升高送风温度,然后送入室内,以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但这种空气处理方式,一方面,送风温度过度降低会增加多联机空调***的冷负荷,使得耗功增加,***制冷性能下降;另一方面,采用电加热进行升温,又额外增加了耗电量。
为了降低多联机空调***耗功,提高***制冷性能,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即在多联机空调***的室内机部分,通过增加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一般为含有全热交换芯体的换气设备,全热交换芯体是由相互垂直的空气通道与全热交换纸相互叠加、黏结、加工而成。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在全热交换器中进行传热传质交换,实现夏季新风除湿降温及冬季新风加湿升温的目的,这样,通过全热交换器回收回风热量,可以有效降低***的能耗,提升***的制冷性能。但全热交换器的室外新风与室内排风中的水蒸汽分压存在压差,水蒸汽通过芯体的透湿纸张在新风与回风间进行传质,其内部纸张的透湿能力影响了全热交换器的传热传质能力,同时,由于该方式传质能力及速度有限,因此,限制了全热交换器的除湿及加湿能力,导致夏季除湿及冬季加湿能力不足,降低了空调的运行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全热交换器,提升空调的除湿、加湿性能,提高空调的运行效率。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机组***,提升空调的除湿、加湿性能,提高空调的运行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热交换器,包括:吸湿颗粒、冷媒通道管、分流管及丝网,其中,
分流管在纵向方向上对称分布于全热交换器两端,全热交换器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多个冷媒通道管,每个冷媒通道管分别与相应的分流管连通,各冷媒通道管间隙由丝网在横向方向上分隔为多个独立空间,分隔的各独立空间内以多孔介质的形式填充吸湿颗粒。
冷媒流入全热交换器一端的分流管,并依序通过冷媒通道管以及全热交换器另一端的分流管,流出全热交换器;空气从横向方向进入全热交换器一端,流经填充吸湿颗粒的空间,由全热交换器另一端流出全热交换器。
所述冷媒通道管包括微通道以及铜管。
一种基于全热交换器的新风机组***,该新风机组***包括:压缩机、第一全热交换器、电子膨胀阀、第二全热交换器、气液分离器、四通换向阀、第一风室、第二风室、第三风室以及第四风室,其中,
压缩机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相连,压缩机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一端相连,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与第一全热交换器的一端相连,第一全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与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二全热交换器的一端相连,第二全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相连,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与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端相连。
新风经由第四风室进入第一全热交换器,经第一全热交换器的换热处理后,进入第一风室,经由第一风室送入室内;
回风经由第三风室进入第二全热交换器,经第二全热交换器的换热处理后,进入第二风室,经由第二风室排入大气。
第一全热交换器为冷凝器,第二全热交换器为蒸发器,冷媒从压缩机进入四通换向阀,接着进入冷凝器,再进入电子膨胀阀,然后进入蒸发器,之后,再次进入四通换向阀,最后经气液分离器回流至压缩机。
所述第一全热交换器所在新风机组***半部空间与所述第二全热交换器所在新风机组***半部空间之间采用密封处理。
第一风室与第三风室位于新风机组***上部,第二风室与第四风室位于新风机组***下部,第一风室与第二风室之间采用密封处理,第三风室与第四风室之间采用密封处理。
进一步包括:室内送风通道、室外排风通道、室内回风通道以及室外新风通道,其中,
室外新风经室外新风通道进入第四风室,第一风室输出的新风由室内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通道进入第三风室,第二风室输出的回风由室外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所述室内送风通道与所述室外排风通道位于新风机组***同一侧,所述室内回风通道与所述室外新风通道位于新风机组***与室内送风通道相对的一侧。
所述第一风室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一风阀以及第二风阀;
所述第二风室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三风阀以及第四风阀;
所述第三风室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五风阀以及第六风阀;
所述第四风室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七风阀以及第八风阀。
所述全热交换器包括:吸湿颗粒、冷媒通道管、分流管及丝网,其中,
分流管在纵向方向上对称分布于全热交换器两端,全热交换器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多个冷媒通道管,每个冷媒通道管分别与相应的分流管连通,各冷媒通道管间隙由丝网在横向方向上分隔为多个独立空间,分隔的各独立空间内以多孔介质的形式填充吸湿颗粒。
所述冷媒通道管包括微通道以及铜管。
对于夏季降温除湿,在初始设置的时间周期内,所述第一全热交换器为蒸发器,所述第二全热交换器为冷凝器,第一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八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七风阀关闭;
室外高温高湿的新风经室外新风通道进入第四风室,经第八风阀从下至上流过第一全热交换器,第一全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吸收新风热量,同时,吸湿颗粒吸附新风中的水蒸汽,新风通过第一全热交换器后,经第一风阀进入第一风室,由室内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低温低湿的回风经室内回风通道进入第三风室,经第五风阀从上至下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吸湿颗粒上的水蒸汽在高温条件下蒸发干燥,回风中的冷量被冷凝器回收,之后,回风经第四风阀进入第二风室,由室外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下一循环设置的时间周期到时,触发四通换向阀换向,将第一全热交换器转换为冷凝器,将第二全热交换器转换为蒸发器,同时,触发将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七风阀开启,第一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八风阀关闭;
室外新风经室外新风通道进入第四风室,经第七风阀从下至上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第二全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吸收新风热量,同时,吸湿颗粒吸收新风中的水蒸汽,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二风阀进入第一风室,再由室内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通道进入第三风室,经第六风阀从上至下流过第一全热交换器,在冷凝器高温条件下,吸湿颗粒上的水蒸汽在高温条件下蒸发干燥,同时,冷凝器回收回风中的冷量,之后,回风经第三风阀进入第二风室,由室外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对于冬季加热加湿,在初始设置的时间周期内,所述第一全热交换器为蒸发器,所述第二全热交换器为冷凝器,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七风阀开启,第一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八风阀关闭;
室外空气经第七风阀从下至上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吸附上一循环过程中吸湿颗粒吸附的冷凝水,第二全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对流经的空气放热,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第二风阀进入室内送风通道,进而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经第六风阀从上至下流经第一全热交换器,在第一全热交换器低温条件下,吸湿颗粒吸附回风中的水蒸汽,且制冷剂回收回风中热量,换热除湿后的回风经第三风阀进入室外排风通道,经由室外排风通道排向室外;
在下一循环设置的时间周期到时,触发四通换向阀换向,将第一全热交换器转换为冷凝器,将第二全热交换器转换为蒸发器,同时,触发将第一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八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七风阀关闭;
室外空气经第八风阀从下至上流过第一全热交换器,吸附上一循环过程中吸湿颗粒吸附的水蒸汽,并被第一全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加热,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第一风阀进入室内送风通道,经由室内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经第五风阀从上至下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在第二全热交换器低温条件下,制冷剂吸收回风中的热量,同时,吸湿颗粒吸收回风中的水蒸汽,之后,回风经第四风阀进入室外排风通道,经由室外排风通道排向室外。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全热交换器包括:吸湿颗粒、冷媒通道管、分流管及丝网,其中,分流管在纵向方向上对称分布于全热交换器两端,全热交换器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多个冷媒通道管,每个冷媒通道管分别与相应的分流管连通,各冷媒通道管间隙由丝网在横向方向上分隔为多个独立空间,分隔的各独立空间内以多孔介质的形式填充吸湿颗粒。新风机组***包括:压缩机、第一全热交换器、电子膨胀阀、第二全热交换器、气液分离器、四通换向阀、第一风室、第二风室、第三风室以及第四风室,其中,压缩机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相连,压缩机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一端相连,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与第一全热交换器的一端相连,第一全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与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二全热交换器的一端相连,第二全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相连,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与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端相连。这样,由于吸湿颗粒在低温环境下,可以快速吸收高湿度空气中的水分,在高温环境下,向低湿度空气及时释放水分,从而提升了空调的除湿、加湿性能,同时回收夏季回风中的冷量或冬季回风中的热量,提高了空调的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新风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全热交换器通过新风与回风间经全热交换纸的传热传质,用以实现夏季新风除湿降温及冬季新风加湿升温,由于全热交换纸的透湿能力有限,影响了全热交换器的传热传质能力,同时,限制了全热交换器的除湿及加湿能力。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出一种新型的全热交换器,通过在全热交换器内填充吸湿颗粒,使得吸湿颗粒在低温环境下,可以快速吸收高湿度空气中的水分,在高温环境下,向低湿度空气及时释放水分,有效提升了全热交换器的传质能力及速度,使得***具备良好的除湿及加湿能力。
同时,在基于本发明实施例全热交换器的基础上,提出对室内进行新风换气,回收室内回风冷量(热量),同时对室内进行除湿(加湿),即夏季带除湿及回风冷量回收功能、冬季带加湿及回风热量回收功能的新风机组***,一方面,可以承担部分室内湿热负荷,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室内除湿及加湿要求,以实现夏季室内新风换气、回风冷量回收及除湿,以及,冬季室内新风换气、回风热量回收及加湿的功能。这样,新风机组***结构简单且组合方便,采用新型结构的传热传质单元,即全热交换器,通过与其它房间空调器配合使用,回收回风的冷量或热量,实现夏季除湿及换气,同时提高送风温度,提升了机组性能、***能耗低、运行效率高。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全热交换器包括:吸湿颗粒(23)、冷媒通道管(24)、分流管(25)及丝网(26),其中,
分流管(25)在纵向方向上对称分布于全热交换器两端,全热交换器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多个冷媒通道管(24),每个冷媒通道管(24)分别与相应的分流管(25)连通,各冷媒通道管(24)间隙由丝网(26)在横向方向上分隔为多个独立空间,分隔的各独立空间内以多孔介质的形式填充吸湿颗粒(23)。
冷媒(27)流入全热交换器一端的分流管(25),并通过冷媒通道管(24)流入另一端的分流管(25),通过另一端的分流管(25)流出全热交换器;空气(28)从横向方向进入全热交换器一端,流经填充吸湿颗粒(23)的空间,由另一端流出全热交换器。这样,全热交换器(传热传质单元)中,通过将吸湿颗粒填充在其内部,空气流过多孔吸湿颗粒时,可以被吸湿颗粒吸收或脱附水分。
本发明实施例中,冷媒通道管(24)作为制冷剂流动换热的通道,较佳地,可采用微通道或铜管,即冷媒通道管包括微通道以及铜管。全热交换器中制冷剂的热量可通过设置的冷媒通道管传递给全热交换器周围的空气,也可先通过冷媒通道管传递给吸湿颗粒,再经过流经吸湿颗粒周围的空气进行换热。
较佳地,全热交换器尺寸、设置的冷媒通道管(24)数量以及吸湿颗粒(23)的填充质量及孔隙率,可通过新风机组***的换热量、除(加)湿量及压损综合确定。例如,如果新风机组***的换热量及除(加)湿量较大,可以提高设置的冷媒通道管(24)数量、和/或,吸湿颗粒(23)填充质量,同时,还可以适当加大传热传质单元尺寸,以保证吸湿颗粒(23)的孔隙率不低于55%,以避免流动压损过大。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新风机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该新风机组***包括:压缩机(1)、第一全热交换器(2)、电子膨胀阀(3)、第二全热交换器(4)、气液分离器(5)、四通换向阀(6)、第一风室(11)、第二风室(12)、第三风室(13)以及第四风室(14),其中,
压缩机(1)一端与四通换向阀(6)的第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5)的一端相连,四通换向阀(6)的第二端与第一全热交换器(2)的一端相连,第一全热交换器(2)的另一端与电子膨胀阀(3)的一端相连,电子膨胀阀(3)的另一端与第二全热交换器(4)的一端相连,第二全热交换器(4)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6)的第三端相连,四通换向阀(6)的第四端与气液分离器(5)的另一端相连。
新风机组***中,风的循环流程为:
新风经由第四风室(14)进入第一全热交换器(2),经第一全热交换器(2)的换热处理后,进入第一风室(11),经由第一风室(11)送入室内;
回风经由第三风室(13)进入第二全热交换器(4),经第二全热交换器(4)的换热处理后,进入第二风室(12),经由第二风室(12)排入大气。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全热交换器(2)与第二全热交换器(4)通过四通换向阀(6)的切换在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转换:
夏季制冷除湿时,新风经第四风室(14)流经蒸发器,降温除湿后再经过第一风室(11)送入室内;回风经第三风室(13)流经冷凝器,使吸湿颗粒再生且回收回风冷量后再经第二风室(12)排入大气;
冬季制热加湿时,新风经第四风室(14)流经冷凝器,加热加湿后再经过第一风室(11)送入室内;回风经第三风室(13)流经蒸发器,吸收回风中水蒸汽且回收热量后再经第二风室(12)排入大气。
冷媒在新风机组***中的流动流程为:
从压缩机(1)进入四通换向阀(6),接着进入冷凝器(第一全热交换器),再进入电子膨胀阀(3),然后进入蒸发器(第二全热交换器),之后,再次进入四通换向阀(6),最后经气液分离器(5)回流至压缩机(1)。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全热交换器(2)所在新风机组***半部空间与第二全热交换器(4)所在新风机组***半部空间之间采用密封处理,即第一全热交换器(2)与第二全热交换器(4)之间不漏风。
较佳地,第一风室(11)与第三风室(13)位于新风机组***上部,第二风室(12)与第四风室(14)位于新风机组***下部,第一风室(11)与第二风室(12)之间采用密封处理,第三风室(13)与第四风室(14)之间采用密封处理。即,第一风室(11)与第二风室(12)之间不漏风,第三风室(13)与第四风室(14)之间也不漏风。
较佳地,该新风机组***还可以包括:室内送风通道(7)、室外排风通道(8)、室内回风通道(9)以及室外新风通道(10),其中,
室外新风经室外新风通道(10)进入第四风室(14),第一风室(11)输出的新风由室内送风通道(7)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通道(9)进入第三风室(13),第二风室(12)输出的回风由室外排风通道(8)排入大气。
本发明实施例中,室内送风通道(7)与室外排风通道(8)位于新风机组***同一侧,室内回风通道(9)与室外新风通道(10)位于新风机组***与室内送风通道(7)相对的一侧。
其中,
第一风室(11)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一风阀(15)以及第二风阀(16);
第二风室(12)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三风阀(17)以及第四风阀(18);
第三风室(13)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五风阀(19)以及第六风阀(20);
第四风室(14)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七风阀(21)以及第八风阀(22)。
本发明实施例中,较佳地,第一风阀(15)与第二风阀(16)的位置平行,第三风阀(17)与第四风阀(18)的位置平行,第五风阀(19)与第六风阀(20)的位置平行,第七风阀(21)与第八风阀(22)的位置平行。
也就是说,室内送风通道(7)与第一风室(11)连接,第一风室(11)内侧开设有第一风阀(15)及第二风阀(16);室外排风通道(8)与第二风室(12)连接,第二风室(12)内侧开有第三风阀(17)及第四风阀(18);室内回风通道(9)与第三风室(13)连接,第三风室(13)内侧开有第五风阀(19)及第六风阀(20);室外新风通道(10)与第四风室(14)连接,第四风室(14)内侧开有第七风阀(21)及第八风阀(22)。
第一全热交换器的结构与第二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相同,包括:吸湿颗粒(23)、冷媒通道管(24)、分流管(25)及丝网(26),其中,
分流管(25)在纵向方向上对称分布于全热交换器两端,全热交换器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多个冷媒通道管(24),每个冷媒通道管(24)分别与相应的分流管(25)连通,各冷媒通道管(24)间隙由丝网(26)在横向方向上分隔为多个独立空间,分隔的各独立空间内以多孔介质的形式填充吸湿颗粒(23),冷媒流入全热交换器一端的分流管(25),并通过冷媒通道管(24)从另一端的分流管(25)流出,通过另一端的分流管(25)流出全热交换器;空气从横向方向进入全热交换器一端,流经填充吸湿颗粒(23)的空间,由另一端流出全热交换器。
较佳地,冷媒通道管(24)可采用微通道或铜管。
本发明实施例中,新风机组***的四通换向阀(6)根据预先设置的时间周期定时切换第一全热交换器(2)与第二全热交换器(4)的功能状态,即使第一全热交换器(2)与第二全热交换器(4)在蒸发器与冷凝器间定时切换。也就是说,控制四通换向阀,可以使两传热传质单元在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进行切换,实现***的连续运行,同时,通过组合风阀的开启与关闭,可以实现夏季制冷除湿时,室外新风经第四风室流经蒸发器,降温除湿后再经过第一风室送入室内;室内回风经第三风室流经冷凝器,使传热传质单元再生且回收回风冷量后再经第二风室排入室外。冬季制热加湿时,室外新风经第四风室流经冷凝器,加热加湿后再经过第一风室送入室内,室内回风经第三风室流经蒸发器,吸收回风中水蒸汽且回收热量后再经第二风室排入室外。
传热传质单元(全热交换器)中,冷媒通道管中的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对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多孔结构的吸湿颗粒与空气中水蒸汽进行传质交换,以对空气进行除湿或加湿。
下面再对本发明实施例新风机组***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一)夏季制冷除湿
在初始设置的时间周期内,将第一全热交换器(2)作为蒸发器、第二全热交换器(4)作为冷凝器,第一风阀(15)、第四风阀(18)、第五风阀(19)及第八风阀(22)开启,第二风阀(16)、第三风阀(17)、第六风阀(20)及第七风阀(21)关闭。
室外高温高湿的新风经室外新风通道(10)进入第四风室(14),经第八风阀(22)从下至上流过第一全热交换器(2),第一全热交换器(2)中的制冷剂(冷媒)吸收新风热量,同时,吸湿颗粒(23)吸附新风中的水蒸汽,对新风进行除湿,新风通过第一全热交换器(2)被降温除湿后,经第一风阀(15)进入第一风室(11),由室内送风通道(7)送入室内;
室内低温低湿的回风经室内回风通道(9)进入第三风室(13),经第五风阀(19)从上至下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4),在冷凝器的高温条件下,吸湿颗粒(23)上的水蒸汽在高温条件下蒸发干燥,从而实现再生,使得吸湿颗粒(23)重新具备吸收水蒸汽的能力,以在下一循环的时间周期时,切换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用于吸附新风中的水蒸汽,回风中的冷量用于冷却冷凝器,冷量被冷凝器回收,之后,回风经第四风阀(18)进入第二风室(12),由室外排风通道(8)排入大气。
在该时间周期内,第一全热交换器(2)中,吸湿颗粒(23)吸附新风中的水蒸汽,质量增加,第二全热交换器(4)中,吸湿颗粒(23)吸附的水蒸汽经过高温干燥,质量减少,重新具备吸收水蒸汽的能力,从而实现再生。
在下一循环设置的时间周期到时,触发四通换向阀(6)换向,切换第一全热交换器(2)与第二全热交换器(4)的连接通路,即将第一全热交换器(2)转换为冷凝器,将第二全热交换器(4)转换为蒸发器,同时,触发将第二风阀(16)、第三风阀(17)、第六风阀(20)及第七风阀(21)开启,第一风阀(15)、第四风阀(18)、第五风阀(19)及第八风阀(22)关闭。
室外高温高湿的新风经室外新风通道(10)进入第四风室(14),经第七风阀(21)从下至上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4),第二全热交换器(4)中的制冷剂吸收新风热量,同时,吸湿颗粒(23)吸收新风中的水蒸汽,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二风阀(16)进入第一风室(11),再由室内送风通道(7)送入室内;
室内低温低湿的回风经室内回风通道(9)进入第三风室(13),经第六风阀(20)从上至下流过第一全热交换器(2),在冷凝器(第一全热交换器)高温条件下,吸湿颗粒(23)上的水蒸汽在高温条件下蒸发干燥,从而使得吸湿颗粒(23)重新具备吸收水蒸汽的能力,吸湿颗粒(23)被再生,同时,冷凝器回收回风中的冷量,之后,回风经第三风阀(17)进入第二风室(12),由室外排风通道(8)排入大气。
这样,在接下来的时间周期到时,四通换向阀(6)再次被触发,执行换向操作,使得第一全热交换器(2)为蒸发器、第二全热交换器(4)为冷凝器,如此循环,通过室内进行新风换气,回收室内回风冷量(热量),同时,对室内进行除湿(加湿),从而实现制冷除湿的功能,满足室内除湿及加湿要求,提升了新风机组***性能,降低了新风机组***能耗,提高了空调的运行效率;并能够实现夏季新风换气、回风冷量回收及除湿的连续运行,实现冬季的新风换气、回风热量回收及加湿的连续运行,新风机组***结构紧凑且性能高,新型传热传质单元结构简单且组合方便,从而满足用户对舒适性的需求。
(二)冬季制热除湿
在初始设置的时间周期内,将第一全热交换器(2)作为蒸发器,且第二全热交换器(4)作为冷凝器,第二风阀(16)、第三风阀(17)、第六风阀(20)及第七风阀(21)开启,第一风阀(15)、第四风阀(18)、第五风阀(19)及第八风阀(22)关闭。
室外空气经第七风阀(21)从下至上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4),吸附上一循环过程中在第二全热交换器(4)中吸湿颗粒(23)吸附的冷凝水,使吸湿颗粒(23)重新具备吸收水蒸汽的能力,从而再生,第二全热交换器(4)中的制冷剂对流经的空气放热,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第二风阀(16)进入室内送风通道(7),进而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经第六风阀(20)从上至下流经第一全热交换器(2),在第一全热交换器(蒸发器)低温条件下,吸湿颗粒(23)吸附回风中的水蒸汽,且制冷剂回收回风中热量,换热除湿后的回风经第三风阀(17)进入室外排风通道(8),经由室外排风通道(8)排入室外。
在该时间周期内,第一全热交换器(2)中,吸湿颗粒(23)吸附回风中的水蒸汽,质量增加,第二全热交换器(4)中,吸湿颗粒(23)吸附的水蒸汽经过低湿空气吸附,质量减少,重新具备吸收水蒸汽的能力,从而实现再生。
在下一循环设置的时间周期到时,触发四通换向阀(6)换向,将第一全热交换器(2)转换为冷凝器,将第二全热交换器(4)转换为蒸发器,同时,触发将第一风阀(15)、第四风阀(18)、第五风阀(19)及第八风阀(22)开启,第二风阀(16)、第三风阀(17)、第六风阀(20)及第七风阀(21)关闭。
室外空气经第八风阀(22)从下至上流过第一全热交换器(2),吸附上一循环过程中在第一全热交换器(2)中吸湿颗粒(23)吸附的水蒸汽,使吸湿颗粒(23)重新具备吸收水蒸汽的能力,使其再生;同时,空气被第一全热交换器(2)中的制冷剂加热,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第一风阀(15)进入室内送风通道(7),经由室内送风通道(7)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经第五风阀(19)从上至下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4),在第二全热交换器(蒸发器)低温条件下,蒸发器中的制冷剂吸收回风中的热量,同时,吸湿颗粒(23)吸收回风中的水蒸汽,之后,回风经第四风阀(18)进入室外排风通道(8),经由室外排风通道(8)排向室外。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全热交换器包括:吸湿颗粒、冷媒通道管、分流管及丝网,其中,
分流管在纵向方向上对称分布于全热交换器两端,全热交换器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多个冷媒通道管,每个冷媒通道管分别与相应的分流管连通,各冷媒通道管间隙由丝网在横向方向上分隔为多个独立空间,分隔的各独立空间内以多孔介质的形式填充吸湿颗粒;空气从横向方向进入全热交换器一端,流经填充吸湿颗粒的空间,由全热交换器另一端流出全热交换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冷媒流入全热交换器一端的分流管,并依序通过冷媒通道管以及全热交换器另一端的分流管,流出全热交换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通道管包括微通道以及铜管。
4.一种基于全热交换器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该新风机组***包括:压缩机、第一全热交换器、电子膨胀阀、第二全热交换器、气液分离器、四通换向阀、第一风室、第二风室、第三风室以及第四风室,其中,
压缩机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相连,压缩机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一端相连,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与第一全热交换器的一端相连,第一全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与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二全热交换器的一端相连,第二全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相连,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与气液分离器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第二全热交换器包括:吸湿颗粒、冷媒通道管、分流管及丝网,其中,
分流管在纵向方向上对称分布于全热交换器两端,全热交换器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多个冷媒通道管,每个冷媒通道管分别与相应的分流管连通,各冷媒通道管间隙由丝网在横向方向上分隔为多个独立空间,分隔的各独立空间内以多孔介质的形式填充吸湿颗粒;空气从横向方向进入全热交换器一端,流经填充吸湿颗粒的空间,由全热交换器另一端流出全热交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
新风经由第四风室进入第一全热交换器,经第一全热交换器的换热处理后,进入第一风室,经由第一风室送入室内;
回风经由第三风室进入第二全热交换器,经第二全热交换器的换热处理后,进入第二风室,经由第二风室排入大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
第一全热交换器为冷凝器,第二全热交换器为蒸发器,冷媒从压缩机进入四通换向阀,接着进入冷凝器,再进入电子膨胀阀,然后进入蒸发器,之后,再次进入四通换向阀,最后经气液分离器回流至压缩机。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全热交换器所在新风机组***半部空间与所述第二全热交换器所在新风机组***半部空间之间采用密封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第一风室与第三风室位于新风机组***上部,第二风室与第四风室位于新风机组***下部,第一风室与第二风室之间采用密封处理,第三风室与第四风室之间采用密封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室内送风通道、室外排风通道、室内回风通道以及室外新风通道,其中,
室外新风经室外新风通道进入第四风室,第一风室输出的新风由室内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通道进入第三风室,第二风室输出的回风由室外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送风通道与所述室外排风通道位于新风机组***同一侧,所述室内回风通道与所述室外新风通道位于新风机组***与室内送风通道相对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室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一风阀以及第二风阀;
所述第二风室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三风阀以及第四风阀;
所述第三风室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五风阀以及第六风阀;
所述第四风室包括:开设于内侧的第七风阀以及第八风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通道管包括微通道以及铜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
对于夏季降温除湿,在初始设置的时间周期内,所述第一全热交换器为蒸发器,所述第二全热交换器为冷凝器,第一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八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七风阀关闭;
室外高温高湿的新风经室外新风通道进入第四风室,经第八风阀从下至上流过第一全热交换器,第一全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吸收新风热量,同时,吸湿颗粒吸附新风中的水蒸汽,新风通过第一全热交换器后,经第一风阀进入第一风室,由室内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低温低湿的回风经室内回风通道进入第三风室,经第五风阀从上至下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吸湿颗粒上的水蒸汽在高温条件下蒸发干燥,回风中的冷量被冷凝器回收,之后,回风经第四风阀进入第二风室,由室外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下一循环设置的时间周期到时,触发四通换向阀换向,将第一全热交换器转换为冷凝器,将第二全热交换器转换为蒸发器,同时,触发将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七风阀开启,第一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八风阀关闭;
室外高温高湿的新风经室外新风通道进入第四风室,经第七风阀从下至上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第二全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吸收新风热量,同时,吸湿颗粒吸收新风中的水蒸汽,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二风阀进入第一风室,再由室内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低温低湿的回风经室内回风通道进入第三风室,经第六风阀从上至下流过第一全热交换器,在冷凝器高温条件下,吸湿颗粒上的水蒸汽在高温条件下蒸发干燥,同时,冷凝器回收回风中的冷量,之后,回风经第三风阀进入第二风室,由室外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
对于冬季加热加湿,在初始设置的时间周期内,所述第一全热交换器为蒸发器,所述第二全热交换器为冷凝器,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七风阀开启,第一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八风阀关闭;
室外空气经第七风阀从下至上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吸附上一循环过程中吸湿颗粒吸附的冷凝水,第二全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对流经的空气放热,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第二风阀进入室内送风通道,进而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经第六风阀从上至下流经第一全热交换器,在第一全热交换器低温条件下,吸湿颗粒吸附回风中的水蒸汽,且制冷剂回收回风中热量,换热除湿后的回风经第三风阀进入室外排风通道,经由室外排风通道排向室外;
在下一循环设置的时间周期到时,触发四通换向阀换向,将第一全热交换器转换为冷凝器,将第二全热交换器转换为蒸发器,同时,触发将第一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八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七风阀关闭;
室外空气经第八风阀从下至上流过第一全热交换器,吸附上一循环过程中吸湿颗粒吸附的水蒸汽,并被第一全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加热,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第一风阀进入室内送风通道,经由室内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经第五风阀从上至下流过第二全热交换器,在第二全热交换器低温条件下,制冷剂吸收回风中的热量,同时,吸湿颗粒吸收回风中的水蒸汽,之后,回风经第四风阀进入室外排风通道,经由室外排风通道排向室外。
CN201210273260.7A 2012-08-02 2012-08-02 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 Active CN1027982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73260.7A CN102798202B (zh) 2012-08-02 2012-08-02 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73260.7A CN102798202B (zh) 2012-08-02 2012-08-02 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8202A CN102798202A (zh) 2012-11-28
CN102798202B true CN102798202B (zh) 2015-03-11

Family

ID=47197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3260.7A Active CN102798202B (zh) 2012-08-02 2012-08-02 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982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3793A (zh) * 2015-12-22 2016-03-23 叶立英 一种高效全热回收及其与外界热能***复合的方法及***
CN106322537A (zh) * 2016-10-31 2017-01-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水加湿空调及加湿方法
CN106322538A (zh) * 2016-10-31 2017-01-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水加湿空调及加湿方法
CN106989473B (zh) * 2017-05-19 2023-06-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
CN109186015A (zh) * 2018-08-13 2019-0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及空调***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97703Y (zh) * 1998-05-15 1998-11-18 诠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式热交换器
CN101900384A (zh) * 2010-05-21 2010-12-01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配有吸湿换热器的排风热回收新风机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81281A (ja) * 2007-05-11 2008-11-20 Japan Exlan Co Ltd 収着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97703Y (zh) * 1998-05-15 1998-11-18 诠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式热交换器
CN101900384A (zh) * 2010-05-21 2010-12-01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配有吸湿换热器的排风热回收新风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8202A (zh) 2012-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3147B (zh)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及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US7930896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1228748B1 (ko) 드레인리스 공기 조화 장치
JP364923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043951A1 (zh) 控制多联机空调***中温湿度的方法及多联机空调***
JP3891207B2 (ja) 調湿装置
JP3861902B2 (ja) 調湿装置
CN102798202B (zh) 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
CN102506475A (zh) 冷凝废热驱动的基于固体除湿的热湿独立控制的热泵***
JP200124169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329600A (ja) 空調システム
KR101700242B1 (ko) 히트펌프 사이클을 이용하는 다모듈타입 일체형 냉난방습도제어장치
US20080083232A1 (en) Dehumidification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JP201919999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200092221A (ko) 공조 시스템
JP3807408B2 (ja) 熱交換器
CN203413735U (zh)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
CN100575799C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112923459A (zh) 新风***
JP5548921B2 (ja) 熱源利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291535A (ja) 調湿装置
JP7312894B1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JP5817338B2 (ja) 調湿装置
JP4529530B2 (ja) 調湿装置
ITCT20120013A1 (it) Dispositivo e metodo per il condizionamento dell'ar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