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4655A - 光源模组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4655A
CN102734655A CN2011100972781A CN201110097278A CN102734655A CN 102734655 A CN102734655 A CN 102734655A CN 2011100972781 A CN2011100972781 A CN 2011100972781A CN 201110097278 A CN201110097278 A CN 201110097278A CN 102734655 A CN102734655 A CN 102734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module
light source
reflecting layer
guid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972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国瑞
叶志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Wanshida LCD Co Ltd
Winte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Wanshida LCD Co Ltd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Wanshida LCD Co Ltd,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Wanshida LC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09727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3465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734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46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发光元件以及导光元件。导光元件具有入光面、出光面、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反射层以及第二反射层。发光元件面向入光面。出光面与入光面连接。第一表面连接于出光面且与入光面相对。第一表面不平行于入光面。第二表面连接于第一表面且与出光面相对。第一反射层配置于第一表面上。第二反射层配置于第二表面上。本发明的光源模组藉由与入光面相对且不与入光面平行的第一反射层将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导引至出光面出光,而增加了本发明的光源模组的光利用效率。另外,本发明的光源模组利用与出光面相对的第二反射层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均匀地由出光面出光,而增加了本发明的光源模组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光源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包括反射层的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传统照明灯具多采用冷阴极萤光灯管(cold-cathode fluorescentlamps,CCFL)作为发光源。冷阴极萤光灯管为非指向性光源,其所发出的光线往四面八方传递,因此,设计者常在冷阴极萤光灯管旁设置反射灯罩以将光线投射到某一特定区域,然而,这些经反射灯罩反射的光线被利用的效率不高。此外,由于冷阴极萤光灯管为线性的发光光源,因此不易由冷阴极萤光灯管直接得到平面式光源,因此,有人利用导光板将冷阴极萤光灯管所发出的光束由导光板的一表面导出,而得到平面式光源。然而,此种平面式光源常有均匀性以及光利用效率不佳的问题。
图1为中国台湾专利第I309703所揭示的已知光源模组。请参照图1,在此已知光源模组中,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光束L会被导光元件120的斜面120a反射,而由出光面So出光。然而,仍有部分光束L’会自出光面So以外的表面出光,导致此已知光源模组的光利用效率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模组,此光源模组的光利用效率及均匀性(uniformity)佳。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光源模组,此光源模组的光利用效率及均匀性(uniformity)亦佳。
本发明提出一种光源模组,此光源模组包括发光元件以及导光元件。导光元件具有入光面、出光面、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反射层以及第二反射层。发光元件面向入光面。出光面与入光面连接。第一表面连接于出光面且与入光面相对。第一表面不平行于入光面。第二表面连接于第一表面且与出光面相对。第一反射层配置于第一表面上。第二反射层配置于第二表面上。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光源模组,此光源模组包括发光元件、导光元件以及承载架。导光元件具有入光面、出光面、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发光元件面向入光面。出光面与入光面连接。第一表面连接于出光面且与入光面相对。第一表面不平行于入光面。第二表面连接于第一表面且与出光面相对。发光元件以及导光元件容置于承载架内。承载架包括第一反射部、第二反射部以及第三反射部。第一反射部与第一表面平行。第二反射部连接于第一反射部且与第二表面平行。第三反射部连接于第二反射部且与入光面平行。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光源模组藉由与入光面相对且不与入光面平行的第一反射层(或是第一反射部)将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导至出光面出光,而增加了本发明的光源模组的光利用效率。另外,本发明的光源模组利用与出光面相对的第二反射层(第二反射部)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均匀地由出光面出光,而增加了本发明的光源模组的均匀性(uniformity)。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光源模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
100、200、300、400、500:光源模组
110:发光元件
120:导光元件
120a:斜面
122、124、126、128:反射层
130:承载架
132:第一部
132a、134a、136a:内表面
132b:第一顶部
132’:第一反射部
134:第二部
134’:第二反射部
136:第三部
136b:凹陷
136c:第二顶部
136’:第三反射部
Si:入光面
So:出光面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3:第三表面
α、β、θ:角度
L、L’:光束
H1:第一凹陷
O: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示意图。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00包括发光元件110、导光元件120、反射层122以及反射层124。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1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采用一冷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或其他适当的发光元件来取代发光二极管。
导光元件120具有入光面Si、出光面So、第一表面S1以及第二表面S2。发光元件110面向入光面Si。出光面So与入光面Si连接。第一表面S1连接于出光面So且与入光面Si相对,并且第一表面S1不平行于入光面Si。第二表面S2连接于第一表面S1且与出光面So相对。反射层122配置于第一表面S1上。反射层124配置于第二表面S2上。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元件120的材质例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玻璃,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S1不平行于入光面Si。这样一来,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光束L由入光面Si进入导光元件120后,便可透过配置于第一表面S1上的反射层122反射至出光面So,而由出光面So出光。换言之,反射层122可有效地使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光束L由出光面So出光,从而提高了光源模组100的光利用效率。
更进一步地说,第一表面S1与出光面So可夹有锐角α。在本实施例中,锐角α例如是介于30°~60°之间。藉由在与出光面So夹一锐角α的第一表面S1上配置反射层122,可将传递至反射层122上的光束L反射到出光面So,进而提高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光束L由出光面So出光的机率。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层122例如可以是白色反射层。另外,配置于第二表面S2上的第二反射层124可将各种不同角度入射的光束L反射出去,而使得光束L可以不同角度由出光面So出光,从而提高光源模组100的均匀性(uniformity)。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射层124也可以是白色反射层。
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00可进一步包括反射层128,此反射层128配置于发光元件110相对于入光面Si的一侧。反射层128可将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光束L有效地反射至入光面Si以使光束L进入导光元件120中,进而提高了光源模组100的光利用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层128可以是白色反射层。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示意图。请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200主要设计与前述的光源模组100大致相同。由于导光元件120是利用压出工艺所制作而成,因此无法于入光面Si压出与压出方向呈垂直的纵向V型沟槽来优化出光均匀性,因此光源模组200的导光元件120还包括第三表面S3,第三表面S3连接于入光面Si及第二表面S2之间,且第三表面S3与第二表面S2夹一钝角β。在本实施例中,钝角β可介于165°~170°之间。换言之,第三表面S3是设置于入光面Si附近的一个缓斜面。
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光束L,主要沿着光轴A射出。不过,有部分的光束L’会偏离光轴A射出,当光束L’以较大的角度θ射出时,光束L’会照射于第三表面S3上。由于第三表面S3为缓斜面,光束L’可能在第三表面S3被全反射,而在距离入光面Si较远的位置射出于导光元件120。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200可藉由第三表面S3将部分光束L’导引至距离入光面Si较远处才射出导光元件120,从而提升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200的均匀性(uniformity)。当然,在第三表面S3上可选择性地配置反射层126。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层126可以是白色反射层。
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示意图。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300主要设计与第二实施例的光源模组200大致相同。不过,在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300中,入光面Si可选择性地具有第一凹陷H1,第一凹陷H1用于容置发光元件110。将发光元件110容置于入光面Si的第一凹陷H1中,可使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光束L更有效率地由入光面Si进入导光元件120中。
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示意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主要设计与第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00大致相同。不过,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400还包括承载架130,其中发光元件110以及导光元件120容置于承载架130内,且承载架130具有开口O以暴露出导光元件120的出光面So。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层122与反射层124配置于承载架130与导光元件120之间。详言之,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架130可包括第一部132、第二部134以及第三部136。详言之,第一部132的内表面132a与导光元件120的第一表面S1平行,反射层122配置于第一表面S1与第一部132的内表面132a间。第二部134与第一部132连接,第二部134的内表面134a与导光元件120的第二表面S2平行,反射层124配置于第二表面S2与第二部134的内表面134a间。第三部136与第二部134连接,第三部136邻近于导光元件120的内表面136a可设置有凹陷136b,其中发光元件110及反射层128可容置于凹陷136b中。
此外,承载架130还可包括连接于第一部132的第一顶部132b,第一顶部132b覆盖导光元件120的部分出光面So。承载架130还可包括连接于第三部136的第二顶部136c,第二顶部136c覆盖导光元件120的部分出光面So。第一顶部132b及第二顶部136c可将导光元件120更稳固地卡扣在承载架130的开口0中。
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源模组500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500包括发光元件110、导光元件120以及承载架130。导光元件120具有入光面Si、出光面So、第一表面S1、第二表面S2。发光元件110面向入光面Si。出光面So与入光面Si连接。第一表面S1连接于出光面So且与入光面Si相对。第一表面S1不平行于入光面Si。第二表面S2连接于第一表面S1且与出光面So相对。发光元件110以及导光元件120容置于承载架130内,承载架130具有开口O以暴露出导光元件120的出光面So。
承载架130可包括第一反射部132’、第二反射部134’以及第三反射部136’。第一反射部132’与第一表面S1平行。第二反射部134’连接于第一反射部132’且与第二表面S2平行。第三反射部136’连接于第二反射部134’且与入光面Si平行。此承载架130除了具有承载发光元件110以及导光元件120的功能外,亦具有反射发光元件110发出的光束L的功能。详言之,本实施例的承载架130的第一反射部132’具有第一实施例中的反射层122的功能,第二反射部134’具有第一实施例中的反射层124的功能,第三反射部136’具有第一实施例中的反射层128的功能。换言之,本实施例的承载架130可将第一实施例的反射层122、反射层124以及反射层128的功能整合在其中,而使得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500的结构更为简单,且光利用效率及均匀性亦佳。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光源模组藉由与入光面相对且不与入光面平行的反射构件将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导引至出光面出光,而增加了本发明的光源模组的光利用效率。另外,本发明的光源模组利用与出光面相对的反射构件使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均匀地由出光面出光,而增加了本发明的光源模组的均匀性(uniformity)。本发明的光源模组亦可藉由在入光面附近设置一缓斜面(也就是上述实施例的第三表面)将部分光束导引至距离入光面较远处才射出导光元件,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均匀性(uniformity)获得进一步地提升。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光源模组,包括:
一发光元件;以及
一导光元件,具有:
一入光面,该发光元件面向该入光面;
一出光面,该出光面与该入光面连接;
一第一表面,连接于该出光面且与该入光面相对,且不平行于该入光面;
一第二表面,连接于该第一表面且与该出光面相对;
一第一反射层,配置于该第一表面上;以及
一第二反射层,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该出光面与该第一表面夹一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还包括一第三表面及一配置于该第三表面上的第三反射层,该第三表面连接于该入光面以及该第二表面之间,且该第三表面与该第二表面夹一钝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该第一反射层、该第二反射层以及该第三反射层其中至少一为白色反射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还包括一第四反射层,配置于该发光元件相对于该入光面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该第一反射层、该第二反射层以及该第四反射层其中至少一为白色反射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该第一反射层以及该第二反射层其中至少一为白色反射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该入光面具有一第一凹陷,该第一凹陷用于容置该发光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还包括一承载架,该发光元件以及该导光元件容置于该承载架内,且该承载架具有一开口以暴露出该导光元件的该出光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该承载架还具有:
一第一顶部,覆盖该导光元件的部分该出光面;以及
一第二顶部,相对于第一顶部,且覆盖该导光元件的部分该出光面,该第一顶部以及该第二顶部将该导光元件固定于该承载架的该开口中。
11.一种光源模组,包括:
一发光元件;
一导光元件,具有:
一入光面,该发光元件面向该入光面;
一出光面,该出光面与该入光面连接;
一第一表面,连接于该出光面且与该入光面相对,且不平行于该入光面;以及
一第二表面,连接于该第一表面且与该出光面相对;以及
一承载架,该发光元件以及该导光元件容置于该承载架内,该承载架包括:
一第一反射部,与该第一表面平行;
一第二反射部,连接于该第一反射部且与该第二表面平行;以及
一第三反射部,连接于该第二反射部且与该入光面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该承载架还具有:
一第一顶部,覆盖该导光元件的部分该出光面;以及
一第二顶部,相对于第一顶部,且覆盖该导光元件的部分该出光面,该第一顶部以及该第二顶部将该导光元件固定于该承载架的一开口中。
CN2011100972781A 2011-04-15 2011-04-15 光源模组 Pending CN1027346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972781A CN102734655A (zh) 2011-04-15 2011-04-15 光源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972781A CN102734655A (zh) 2011-04-15 2011-04-15 光源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4655A true CN102734655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990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972781A Pending CN102734655A (zh) 2011-04-15 2011-04-15 光源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3465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7636B (zh) * 2013-05-27 2015-11-1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lighting device
TWI554725B (zh) * 2013-05-27 2016-10-21 lighting devic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73268A2 (en) * 1992-06-01 1993-12-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577549U (en) * 2003-01-30 2004-02-21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Back light module for flat display device
CN1677187A (zh) * 2004-03-31 2005-10-05 广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模组
CN101071226A (zh) * 2006-05-09 2007-11-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及采用该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器
CN201297578Y (zh) * 2008-11-26 2009-08-26 光合机电有限公司 台灯用防眩光发光二极管平面光源
CN201302065Y (zh) * 2008-11-28 2009-09-02 常州丰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ed日光灯
CN101532641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智相精密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73268A2 (en) * 1992-06-01 1993-12-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577549U (en) * 2003-01-30 2004-02-21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Back light module for flat display device
CN1677187A (zh) * 2004-03-31 2005-10-05 广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模组
CN101071226A (zh) * 2006-05-09 2007-11-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及采用该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器
CN101532641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智相精密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装置
CN201297578Y (zh) * 2008-11-26 2009-08-26 光合机电有限公司 台灯用防眩光发光二极管平面光源
CN201302065Y (zh) * 2008-11-28 2009-09-02 常州丰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ed日光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7636B (zh) * 2013-05-27 2015-11-1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lighting device
TWI554725B (zh) * 2013-05-27 2016-10-21 lighting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1504B (zh) 平面光源模組
CN101529158B (zh) 照明装置
CN102472472B (zh) 照明设备和适合用于这种照明设备的透镜
TW200720783A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a multi-layer micro-optic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US7278774B2 (en) Light-conductive panel of side-light type backlight module
US20150268407A1 (en) Lighting assembly
EP1538468A3 (en) Prism sheet, light guide with surface prism portions,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thereof
TW200716914A (en) Illumination device
TW200502601A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guide plate thereof
CN104822986A (zh) 使用光导的发光装置
CN102588876A (zh) 透镜和具有该透镜的照明装置
US8083390B2 (en) Lighting device employing a light guide plate and a plurality of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20040184258A1 (en) Surface lighting device with closed oblique reflector
CN101295054A (zh) 檐顶光导引装置及使用其之背光装置
CN201772343U (zh) 一种均匀无眩光台灯
CN102734655A (zh) 光源模组
US20130100657A1 (en) Planar illuminating device
WO2012111079A1 (ja) 導光板および照明装置
WO2013005151A1 (en) Lighting module
TW201405069A (zh) 光源模組
CN214041791U (zh) 侧发光平板灯
CN104676296B (zh) 光源模块
TWI426217B (zh) 光源模組
CN201811033U (zh) 一种照明装置
JP5432558B2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