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3941A - 引擎式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引擎式发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3941A
CN102733941A CN2012102027584A CN201210202758A CN102733941A CN 102733941 A CN102733941 A CN 102733941A CN 2012102027584 A CN2012102027584 A CN 2012102027584A CN 201210202758 A CN201210202758 A CN 201210202758A CN 102733941 A CN102733941 A CN 1027339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 bar
cabinet
engine generator
generator
pu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027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佺
杨希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RUNTONG DONGL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RUNTONG DONGL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RUNTONG DONGLI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RUNTONG DONGL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20275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33941A/zh
Publication of CN102733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39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搬运、移动可靠、方便、更省力且对整机进行加固的引擎式发电机。其包括:发动机;由所述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机箱,两个车轮设置为机箱的移动件;拉杆,与车轮配合牵引发电机移动;机箱内支撑有机架。

Description

引擎式发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涉领域为引擎式发电机,尤其涉及箱式静音发电机。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1614155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发动机和发电机容纳在一壳体内。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在壳体的前、后侧各设有第一、二固定手柄及相对于第二固定手柄以垂直方式摆动的拉手即活动手柄,通过互抬第一、二固定手柄或通过单人抬起该拉手,可实现发电机的移动和运输。而由于该拉手设计为绕第二固定手柄以垂直方式摆动,因而最有效的设置是第二固定手柄设置在发电机的一侧上端,而拉手的枢转臂的长度最多为发电机的高度,这样才有利于搬运时省力。但如果要进一步在搬运时通过拉手来省力,则按力学知识,应增加枢转臂的长度以使其与车轮之间的力臂增长。但显然因受到该专利设计上的限制,其枢转臂要增长只能向发电机的高度方向增加,这样势必增加整机的高度。同时,由于该第二固定手柄及拉手的转轴固定在由树脂构成的壁形垂直框架上,并且壁形垂直框架上还要支撑中央框架,如果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壁形垂直框架势必做得足够的结实,这样就需要增加树脂的用量,增大成本。并且,有可能这样的树脂件在强度上并不会得到足够的保证。此外,由于该专利中第一、二固定手柄设置得可能不在同一水平位置,就两个人操作进行搬运来说,其用力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搬运并不方便。
此外,传统的静音型引擎式发电机,其油箱直接安装在发动机的曲轴箱上部,由于考虑燃油容量,油箱会相对较大,而在该位置水平方面扩展的空间有限,因而油箱在高度上会增加,从而导致发电机整机在高度上的增加。此种情况为公开号为CN101614149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所披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搬运、移动可靠、方便、更省力且对整机进行加固的引擎式发电机。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引擎式发电机,包括: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油箱;由所述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由左壁部、右壁部、后壁部、前壁部、顶壁部及底板构成的呈大致长方体的机箱,两个车轮通过轮轴设置为所述机箱的移动件;所述发动机由所述底板支撑,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及油箱容纳在所述机箱中;拉杆,用于与所述车轮配合牵引所述引擎式发电机移动;其第一特征在于:所述机箱内支撑有机架;所述油箱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并覆盖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同时为所述机箱所容纳;所述机架包括:呈倒U形的左、右支架,左右并列地连接到所述底板的左侧和右侧;前、后横向连接件,前后并列地连接到所述左、右支架顶部的前端和后端。
依据本发明第一特征,在机箱内支撑机架,能够实现对机箱的加固,尤其是机架上方的前、后横向连接件的设置,在引擎式发电机增大时,能从机箱的上方对机箱实现加固,这样,在保证机箱强度的情况下,可以使构成机箱的壳体壁变薄,节省材料成本。另一方面,油箱安装在机架上并覆盖在发动机的上方,油箱的高度可以减少,从而与传统油箱直接安装在发动机上相比,能够降低高度从而节省引擎式发电机的高度空间。
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轮轴通过所述机架布置到所述机箱的前端的左、右外侧底部,并且,设置在所述轮轴上的两个车轮分别容纳在所述机箱的车轮容纳凹部中,所述车轮容纳凹部包括形成在所述底板前端的左、右侧的底板缺口和形成在所述左、右壁部前端的下部转角处的侧壁凹口;所述拉杆通过所述机架可向前、后旋转地连接到所述机箱后端的左、右外侧下部;在用于牵引所述引擎式发电机时,所述拉杆将旋转至所述机箱后方的预设位置并通过拉杆操纵机构锁定拉杆,再操作所述拉杆实现所述引擎式发电机的牵引移动;在不牵引所述引擎式发电机时,通过所述拉杆操纵机构解除拉杆的锁定,向前旋转所述拉杆使其向前放置在所述机箱上。
依据本发明第二特征,轮轴、拉杆连接在机架上,可提高其连接的可靠性。车轮容纳在车轮容纳凹部中,可节省整个引擎式发电机的空间。同时,将拉杆可向前、后旋转地连接到机箱后端的左、右外侧下部,拉杆的长度(即下述的拉杆臂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超过引擎式发电机的高度,其枢转力臂即拉杆臂有所增长,操作者在使用拉杆抬起发电机时将更省力。在拉杆不使用时,拉杆可向前旋转并向前放置在机箱上。既解决了拉杆更省力的问题,也解决了拉杆的旋转放置问题。
本发明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包括:拉杆横把,其用于操作人员手握持以抬起、推拉所述引擎式发电机;连接在所述拉杆横把左、右端的拉杆臂;拉杆赖以旋转的位于拉杆臂末端的两个拉杆轴;所述拉杆操纵机构包括:在所述拉杆轴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有锁定孔以用于牵引所述引擎式发电机时锁定拉杆;与所述拉杆轴配合的、分别安装于所述左、右支架的左、右后垂直部下部的两个拉杆轴套;锁定销,其对应于所述锁定孔设置在相应的拉杆轴套上,且通过操作,所述锁定销可***或退出所述锁定孔;拉索控制件,在其与所述锁定销之间连接有拉索,操作所述拉索控制件,可使所述锁定销退出所述锁定孔;弹簧,其穿过所述拉索地连接在所述锁定销上,所述弹簧使所述锁定销朝向***锁定孔的位置运动。
依据本发明第三特征,拉杆的操作限位主要由锁定销***或退出锁定孔来进行,在拉杆被放置于机箱上时即不用于牵引发电机时,锁定销呈退出锁定孔状态;当要使用拉杆牵引发电机移动时,提起拉杆横把并向后旋转,至预设位置锁定销将正对锁定孔,此时,锁定销在弹簧的作用下锁定拉杆,将拉杆抬起即可进行牵引作业;牵引作业完成,通过拉索控制件使锁定销退出锁定孔并向前旋转拉杆横把至放置位置即可。这样的拉杆操控设计,结构简单、可靠。
本发明在第三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拉杆轴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有用于旋转限位的轴凸起部,与之对应地在相应的所述拉杆轴套上设有轴套限位部,以使所述拉杆在向后旋转至预设位置时,所述轴套限位部与所述轴凸起部接触而限制其继续向后旋转。
依据本发明第四特征,设置拉杆旋转限位部,可使拉杆向后旋转至锁定位置时精确定位,避免可能旋转过快而使锁定销错过***锁定孔。
本发明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五特征在于:所述机箱的顶壁部上形成有刚好能容纳所述拉杆横把的拉杆槽;所述机箱的左、右壁部包括可拆装的、构成为所述左、右壁部组成部分的左、右盖板,所述左、右盖板具有与所述拉杆臂接触的左、右结合部;在所述拉杆放置在所述机箱上时,所述拉杆横把与拉杆槽、所述拉杆臂与左、右结合部融为一体。
依据本发明第五特征,所述拉杆与机箱融为一体的设计,一方面可保证发电机在工作时拉杆放置平稳不会随发电机的工作而产生震动;另一方面,拉杆横把放置在拉杆槽内,不致额外增加横把放置时在高度上的空间;同时,也可增加发电机整机的商品外观。
本发明在第五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六特征在于:所述顶壁部包括由顶壁左、右后部组成的顶壁后部及顶壁前部,所述顶壁左、右后部分别与所述左、右壁部连为一体;所述拉杆槽一体成型于所述顶壁前部上,且在所述拉杆槽的一侧还形成有提起所述拉杆横把时容纳操作人员手指的凹槽。
依据本发明第六特征,整个机箱的左、右及顶壁部结构简单,安装容易;同时,拉杆槽一侧凹槽的设计,方便操作人员提起或放下拉杆。
本发明在第一至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七特征在于:该引擎式发电机还包括把手,其安装于所述前、后横向连接件上,在不需要使用拉杆移动所述引擎式发电机的情况下,可通过把手实现对所述引擎式发电机的移动。
依据本发明第七特征,在利用拉杆移动发电机的基础上,另行设计了利用把手通过两人施力来抬移发电机的模式。尤其,将把手安装在机架的前、后横向连接件上,能有效增加把手安装、使用的可靠性;同时,在把手设置为左、右并列的两个时,因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两人从左、右抬移发电机时,用力均衡,能够实现平稳地搬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引擎式发电机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拉杆呈牵引状态)。
图2是本发明引擎式发电机的实施方式的另一角度立体图(拉杆呈非牵引状态)。
图3是图1所示引擎式发电机的分解示意图(部分部件移去)。
图4是本发明引擎式发电机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引擎式发电机移除右壁部和拉杆后的侧视图。
图6是图1所示引擎式发电机移除拉杆、油箱后沿顶部水平截面后的俯视图。
图7是图2所示引擎式发电机移除后壁部后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8是图1所示引擎式发电机移除前壁部及顶壁前部后的前视图(拉杆呈非牵引状态)。
图9是图3中底板的立体图。
图10是图3中机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3中拉杆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0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图4中***罩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6是图4中***罩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7是图4中后箱盖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引擎式发电机。说明中涉及的方位,以图1中标示的方位为基准。
如图1至图4所示,引擎式发电机89包括:机箱20,呈大致长方体,由右壁部22、左壁部23、后壁部24、前壁部25、顶壁部26及底板21构成,其内支撑有机架10;在机箱20底部的前端两侧有一对车轮19通过轮轴191设置为机箱20的移动件,与车轮19相对的机箱20底部的另一端两侧设有一对支脚18及与车轮19配合能牵引引擎式发电机89移动的拉杆28,支脚18及车轮19使引擎式发电机89可水平地安放于地面上;发动机40;由该发动机40一体驱动的发电机70,该发电机70包括定子71和转子72;发动机40连同其驱动的发电机70被支撑在底板21上;发动机40包括曲轴箱41、曲轴50、气缸体42、起动器45、***46及分别连接到曲轴50前端和后端的第一、二冷却风扇43、44;油箱51;第一冷却结构80,其用于将通过第一冷却风扇43的操作引入机箱20中的冷却风经发电机70导向发动机40的气缸体42,然后,冷却过气缸体42的冷却风被引导排出到机箱20外,由此形成第一风道81;第二冷却结构90,其用于将通过第二冷却风扇44的操作引入机箱20中的冷却风经机箱20与发动机40之间引导排出到机箱20外,由此形成第二风道91;机架10、油箱51、发动机40及发电机70容纳在该机箱20中。
发动机40的曲轴50沿机箱20的底板21的前后方向布置,并通过四个减震座48安装在底板21的发动机安装部211上(参见图9),曲轴50的前、后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冷却风扇43和第二冷却风扇44。机架10包括:呈倒U形的左、右支架12、11,在左、右支架12、11的后末端,分别设有机架后侧固定板215,而在左、右支架12、11的前末端,各分别设有机架前侧固定板216及轮轴固定部217,通过机架前、后侧固定板216、215及轮轴固定部217,左、右支架12、11被左右并列地连接到机架底板21的左侧和右侧 (即连接到位于底板21左、右侧前、后端的机架前、后侧安装部214、213上)(参见图9、图10),在本实施例中,左、右支架12、11由钢管弯制而成,也可由诸如铝合金之类的材料一体铸造而成;前、后横向连接件14、13,前后并列地通过其上的孔141、131连接到左、右支架12、11顶部的前端和后端 (参见图10),其材料为矩形金属管。而油箱51,则通过设于其左、右侧的四个孔513对应安装于左、右支架12、11的顶端即左、右水平部122、112上并覆盖在发动机40的上方,而且,油箱51设置得其顶面与机箱20的顶壁部26的内侧形状对应地接触在一起,同时,前、后横向连接件14、13位于油箱的顶面上(图中未示出)。
机箱20的左、右壁部23、22包括可拆装的、构成为左、右壁部23、22组成部分的左、右盖板231、221,右盖板231、221上还设有左、右装饰板232、222。机箱的顶壁部26包括由顶壁左、右后部262、261组成的顶壁后部及顶壁前部263,顶壁左、右后部262、261分别与左、右壁部23、22连为一体。机箱20的前端底部两侧具有容纳车轮用的车轮容纳凹部192,其包括形成在底板21前端的左、右侧的底板缺口193和形成在左、右壁部23、22前端外侧的下部转角处的侧壁凹口194(参见图9)。
在靠近第一冷却风扇43的机箱20的右、左和前壁部22、23、25中其中之一上设置机箱入风口95,在靠近第二冷却风扇44的机箱20的右、左和后壁部22、23、24中其中之一上设置机箱出风口96。本实施例中,在机箱20的前壁部25和后壁部24上分别设置机箱入风口95和机箱出风口96。
这样,机箱20的底板21支撑着发动机40及一体驱动的发电机70,机架10承载着油箱51呈框架式地固定在底板21上并将发动机40框在其中,而机箱20的组成部分中除底板外,其余壁部即则通过机架10及底板21上的侧壁与底板安装孔212(参见图9)被安装、固定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机箱20。在机箱20的前、后端侧壁上分别设有机箱入风口和机箱出风口95、96;在机箱20的前端的左、右外侧底部,两个车轮19分别通过轮轴191被容纳在车轮容纳凹部192中,而两个独立的轮轴191(也可以是连为一体的轮轴)则一端固定在位于机架10前端底部的轮轴固定部217上,而另一端则伸出到车轮容纳凹部192的中心。在机箱20的后端,通过底板21上的支脚安装部189(参见图9)固定的两个支脚18,则与车轮19一起形成机箱20在静止状态下与地面的平稳支撑。同时,在机箱20的后端的右、左外侧下部通过机架10可向前、后旋转地连接有拉杆28,配合车轮19,牵引拉杆28可实现引擎式发电机89的搬运、移动。上述的这样配置,使机架10与机箱20的底板21一起构成为一个稳定、可靠的框架,藉此框架,机箱20各侧壁及顶壁得以加固,尤其是机架上方的前、后横向连接件13、14的设置,在引擎式发电机89的体积增大时,能从机箱20的上方对机箱实现加固,这样,在保证机箱20强度的情况下,可以使构成机箱的壳体壁变薄,节省材料成本;发动机40及油箱51由此可处于机架10的有效保护下;同时,油箱51安装在机架10上并覆盖在发动机40的上方,其高度可以减少,从而与传统油箱直接安装在发动机上相比,能够降低发电机的整体高度从而节省高度空间。此外,轮轴191、拉杆28与钢管机架10相连,可显著提高各部件连接可靠性;车轮19容纳在车轮容纳凹部192中,可节省整个引擎式发电机的长度及宽度空间;将拉杆28可向前、后旋转地连接到机箱后端的右、右外侧下部,拉杆28的长度(即后述的拉杆臂282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超过引擎式发电机的高度,在拉杆不使用时,拉杆28可向前旋转并向前放置在机箱20上,也就是说,由于拉杆28长度的增加使拉杆臂282增长,操作者在使用拉杆28抬起发电机时将更省力。
在上述机箱20中,机箱出、入风口96、95被设置为分别位于机箱20的后、前壁部24、25上的格栅即机箱出风格栅241和机箱入风格栅252。发动机40的***46与机箱出风口96相对设置,也即是说,其与机箱出风格栅241相对。***46的排气管461设置为穿过机箱出风格栅241上的孔242,以利发动机40的高温废气可以直接的排出到机箱20之外。在***46四周,预设间隙地设置将***46罩于其中的***罩47。该***罩47包括内罩471和外罩472(如图15、图16所示),内罩471被安装在发动机40上,外罩472被安装在内罩471上(图中未示出)。该***罩47被设置为第一、二冷却结构80、90的共同组成部分,由第一、二冷却结构80、90分别形成的第一、二风道81、91在***罩47中汇合而成第三风道92,经第三风道92,来自第一、二风道81、91的冷却风将汇合在一起并从机箱出风口96(也就是通过机箱出风格栅241)排出到机箱20外。这样,不仅***罩47成为第一、二冷却结构80、90的共同组成部分,机箱入风口95、机箱出风口96也成为了第一、二冷却结构80、90的共同组成部分(可参照图7所示)。
如图4至图7所示。第一冷却结构80不仅包括如前所述的机箱入风口95、***罩47及机箱出风口96,它还包括:安装在发动机40前端也就是安装在曲轴箱41的前侧壁411上的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431,该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431将连接于曲轴50前端的第一冷却风扇43及发电机70容纳其中;该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431上正对第一冷却风扇43的位置设有圆形开口(图中未示出),该圆形开口处通过起动器罩451支撑有发动机40的起动器45,在起动器罩451上设置有第一入风口97;与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431相连的气缸体导风罩421,该气缸体导风罩421包绕气缸体42而形成,其与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431相连于其前侧端;与***罩47一体成型的、连接气缸体导风罩421与***罩47的连接罩481,该连接罩481一部分(即顶部)与***罩47的外罩472一体成型,另一部分(即侧部和底部)与***罩47的内罩471一体成型,内、外罩471、472安装在一起后,连接罩481在***罩47上(即内罩471的底壁473上)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开口即第一过渡口93(参见图15、图16)。而连接罩481在形成第一过渡口93相对的另一端(也就是其前端),则与气缸体导风罩421连接于气缸体导风罩421的后侧端。
同样地,第二冷却结构90不仅包括如前所述的机箱入风口95、***罩47及机箱出风口96,它还另外包括:第二冷却风扇室G,该第二冷却风扇室G由发动机曲轴箱41的后箱盖412上的碗形凹槽与***罩47的壁(即内罩底壁473的前侧也可称为底壁外侧,参见图16)密闭而成,其中容纳有连接于曲轴50后端的第二冷却风扇44;成型于后箱盖412底部的用于第二冷却风扇44进风的第二入风口98(参见图17);使第二冷却风扇室G所产生的冷却风直接排出到***罩47中的、设置在***罩47上(具体指是设置在用以形成第二冷却风扇室G的一部分的***罩47的内罩471的底壁473上,参见图15、图16)的第二过渡口94。
由此,通过第一冷却风扇43的操作,冷却风由机箱入风口95进入机箱20中,通过第一入风口97吸入到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431内冷却发电机70及曲轴箱41的前侧壁411;之后,在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431的导向下,冷却风由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431的右侧吹出并在气缸体导风罩的导向下、由前向后包绕冷却气缸体42;冷却过气缸体42的冷却风,在连接罩481的导向下,通过第一过渡口93进入***罩47。而与此同时,通过第二冷却风扇44的操作,冷却风同样由机箱入风口95进入机箱20中,冷却风将首先自前向后、自上而下沿机箱20内的空隙空间曲折流动并带走暴露在机箱20内的发动机40的表面的热量及因辐射聚集在机箱20内的热量,再通过第二入风口98,吸收了机箱20内热量的冷却风进入第二冷却风扇室G,进一步冷却曲轴箱41的后箱盖412,随后,冷却过后箱盖412的冷却风,通过第二过渡口94同样进入***罩47。也就是说,由第一冷却结构80所限定的第一风道81与由第二冷却结构90所限定的第二风道91,通过***罩47汇合在一起并在***罩47与***46之间形成第三风道92。如此,来自第一、二风道81、91的冷却风,将通过第三风道92继续冷却***46后,由机箱出风口96排出到机箱20外。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第一、二风道81、91相对独立,两者配合能冷却引擎式发电机89除***46之外部分,结构简单;同时,使冷却风沿第一、二风道81、91流动的第一、二冷却风扇43、44各自独立设置,互不干扰,可通过具体调整第一、二冷却风扇43、44来达到调整通过第一、二风道81、91的冷却风的风量大小,调整较为方便;此外,***罩47结构简单,很方便地实现第一、二风道81、91的汇合,并利用汇合后的冷却风继续冷却罩于其中的***46,有效提高了冷却风的利用率。总之,这样设置可在保证引擎式发电机的冷却效果的情况下,使构成冷却结构或风道的部件结构简单、数量少。
进一步,如图4、图17所示,第二冷却结构90还包括设置于后箱盖412顶部的用于第二冷却风扇44进风的第三入风口99。依靠此第三入风口99,在第二冷却风扇44的作用下,进入机箱20中的冷却风将沿曲轴箱41顶部的散热片(图中未标示)进入第二冷却风扇室G,从而重点对曲轴箱41的顶部进行冷却。
再进一步,如图4所示,在第二冷却风扇室G中,在第二、三入风口98、99上覆盖有碟状的箱盖导风罩441,以引导来自第二、三入风口98、99的冷却风沿该箱盖导风罩441的中心进入第二冷却风扇44的吸风侧。由于箱盖导风罩441的导向,冷却风由第二、三入风口98、99进入并进入第二冷却风扇44的吸风侧时,其路径增长、与后箱盖412的接触时间增加,显然更有利于后箱盖412的冷却并最终更好地冷却整个发动机40。
如图7、图15、图16所示,第一、二过渡口93、94并排地设置在***罩47前侧壁也即内罩底壁473内侧的右侧和左侧。更具体地说,第一过渡口93占据了***罩47的内罩底壁473(即其前侧壁)内侧的右侧大部分位置,其构成***罩47来风的主要风口;而第二过渡口94则仅占据***罩47前侧壁(即内罩底壁473)内侧的左侧左上角位置,构成***罩47来风的次要风口。如此设置,可减少分别来自第一、二风道81、91的冷却风在汇合后相互干扰从而保证冷却风通过第三风道92实现对***46的冷却。
更进一步,在作为***罩47出风的***罩出风口474与机箱出风口96之间设置有具有弹性的密封胶套54,以使由***罩47排向机箱出风口96的冷却风不致回流到机箱20内,同时,也可增大***罩47与机箱出风口96之间连接的适应性,其不会因引擎式发电机89运行的震动而影响相互之间的连接。
回到图3、图6、图8,本发明的引擎式发电机89的起动器45为手拉起动器,该引擎式发电机89还包括:控制面板253,其用于该引擎式发电机89的操作及电力的输出;面板槽254,其一体、凹入地成型于机箱20的前壁部25,用于容纳并安装控制面板253;逆变器53,其用于电流转换控制。面板槽254和机箱入风口95即机箱入风格栅252左、右侧并列地布置在机箱20的前壁部25上,该面板槽254在机箱20内的凸出部255与发动机40的起动器45相对,逆变器53与机箱入风口95(即机箱入风格栅252)相对地布置在机箱20内。同时,从左、右方向看,逆变器53与面板槽254的凸出部255左、右并列。这样,由机箱入风口95进入的冷却风可冷却逆变器53;机箱20内在面板槽254与起动器45之间有预设的间隙空间F。既解决了逆变器53的散热问题,也可在本发明启动方式由手拉起动改为电起动时,预留的间隙空间F可容纳电起动用的蓄电池,在不另行改变机箱20形状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启动方式的改变,明显增大设计的自由度。
同时,起动器45的起动器手柄452通过起动器拉索453与起动器45相连,拉动起动器手柄452时,可实现发电机的起动。而该起动器手柄452被布置在顶壁部26上,具体地说,其被布置在机箱顶壁部26的顶壁前部263上并位于起动器45的上方一侧。当操作人员欲握持起动器手柄452时,可在不太弯腰的情况下即可握持住,极大地方便起动操作。
再参见图11,用于与两个车轮19配合以移动引擎式发电机89的拉杆28,其包括拉杆横把281,其用于操作人员手握持以抬起、推拉引擎式发电机89;连接在拉杆横把281左、右端的拉杆臂282;拉杆28赖以旋转的位于拉杆臂282末端的两个拉杆轴288。而拉杆28的安装和操作,则通过拉杆操纵机构56来实现。
如图5、图10及图12至图14所示,拉杆操纵机构56包括:在拉杆轴288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有锁定孔283以用于牵引引擎式发电机89时锁定拉杆28;与拉杆轴288配合的、分别安装于左、右支架12、11的左、右后垂直部121、111下部的两个拉杆轴套181;锁定销183,其对应于锁定孔283设置在相应的拉杆轴套181上,其上端与后述的拉索562相连,其下端穿过拉杆轴套181上的孔184,且通过操作,该锁定销183可***或退出锁定孔283;拉索控制件563,其由机箱20的后壁部24的后侧穿过孔566被安装在位于后壁部24前侧的拉索控制件安装座567上并使其远离拉杆轴套181(参见图3,当然,其也可以穿过后壁部24被安装在机架10上),在其与锁定销183之间连接有拉索562。该拉索562实际上包括钢线和套在钢线外的拉索套(图中未标示),拉索套通过拉索支架565被卡定在拉索控制件563与锁定销183之间。当旋转拉索控制件563时,该拉索控制件563将卷动拉索562中的钢线并带动与钢线实际相连的锁定销183朝退出锁定孔283方向运动,最终,锁定销可退出锁定孔283;弹簧561,其穿过拉索562地连接在锁定销183上,弹簧561使锁定销183朝向***锁定孔283的位置运动。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拉杆轴288上均设有锁定孔283,相应地,在两个拉杆轴套181上均设置了锁定销183,而两个锁定销183则通过两条拉索562与同一个拉索控制件563相连并同步受其控制。在安装拉杆28时,将位于左、右端的拉杆轴288分别穿过设置在机箱20的左、右壁部后侧下部的孔279,再用螺钉穿过拉杆轴288中心的通孔187将其可前后旋转地固定在位于拉杆轴套181底部的螺纹孔289上。
通常情况下,拉杆28被向前放置在机箱20上,此时,锁定销183不与锁定孔283配合。当需要牵引引擎式发电机89时,将拉杆28由机箱20的放置位置向后旋转至机箱20后方的预设位置,相应地,拉杆轴288亦旋转到预设位置,在此位置,锁定销183刚好与锁定孔283对正,在弹簧561的作用下,锁定销183***锁定孔283并锁定拉杆28。这时,操作人员抬起拉杆28,引擎式发电机89的后端将脱离地面,配合发电机前端的车轮19,操作人员可向前或向后推拉、移动引擎式发电机89。当移动引擎式发电机89结束或不需要牵引引擎式发电机89时,操作拉杆操纵机构56,即旋转(依据拉索562与拉索控制件563的连接方式不同可逆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其中的拉索控制件563,拉索562中的钢线将带动锁定销183向拉索控制件563的方向运动,并使锁定销183克服弹簧561的作用向退出锁定孔283的方向动作。当锁定销183完全退出锁定孔283后,再向前旋转拉杆28,即解除对拉杆28的锁定,并将拉杆28向前放置在机箱20上(即通常的放置位置)。拉杆28如此的操控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
在接下来的说明中,需要注意的是,图12显示的主要是引擎式发电机左后侧的拉杆轴套181的局部放大图,与之进行配合说明的应是拉杆28左端的拉杆轴288的局部放大图,但在本说明书中该左端的拉杆轴288的局部放大图并未出示,而改用附图13来配合图12进行说明,图13显示的是与左端的拉杆轴288呈对称关系的拉杆28右端的拉杆轴288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2、图13所示,在两个拉杆轴288的至少其中之一上即在拉杆28右端的拉杆轴288上设有用于旋转限位的轴凸起部285,与之对应地,在相应的右后侧拉杆轴套181上设有轴套限位部182(未对应示出,图12中示出的是左后侧拉杆轴套181上的轴套限位部182,下同),以使拉杆28在向后旋转至预设位置时,轴凸起部285上的轴限位面186与轴套限位部182上的轴套限位面185相互接触而限制其继续向后旋转,此时,锁定销183也刚好***锁定孔283使拉杆28锁定。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拉杆轴288及两个拉杆轴套181上均相应设有轴凸起部285和轴套限位部182。如此设置,可使拉杆28向后旋转至锁定位置时定位精确,避免可能旋转过快而使锁定销183错过***锁定孔283。
再回到图3所示,在机箱20的顶壁部26上形成有刚好能容纳拉杆横把281的拉杆槽286;在机箱20的左、右盖板231、221上具有与拉杆臂282接触的左、右结合部233、223;在拉杆28放置在机箱20上时,也就是拉杆28处于通常放置位置时,拉杆横把281与拉杆槽286、拉杆臂282与左、右结合部233、223融为一体。这样,一方面可保证发电机在工作时拉杆28放置平稳不会随发电机的工作而产生震动;另一方面,拉杆横把放置在拉杆槽内不会额外增加发电机的高度;同时,还可增加发电机整机的商品外观的美感。
进一步,上述拉杆槽286一体成型在顶壁前部263上,且在拉杆槽286的一侧还形成有提起拉杆横把281时容纳操作人员手指的凹槽287,在本实施例中,凹槽287位于拉杆槽286的后侧。同时,在顶壁前部263上,在拉杆槽286的前侧的左、右端还分别形成有手柄槽456及注油口过孔512。油箱51的注油口511刚好被设置为穿出注油口过孔512而伸出到机箱20外;而起动器45的起动器拉索453则相继穿过手柄槽456上的手柄孔454及手柄限位板455与起动器手柄452相连接,并使起动器手柄452不能退出手柄限位板455,而手柄限位板455安装固定在手柄槽456上并覆盖手柄孔454。因手柄限位板455的限位作用,在每次起动完成后,起动器手柄452将复位并限制在手柄槽456中以利下次操作 (参见图1、图8) 。拉杆槽286的一侧凹槽287的设计,使操作人员提起或放下拉杆28时更方便。另外,将注油口511和起动器手柄452设置在顶壁上,方便操作人员加注燃油和起动发电机。
如图2、图5所示,本发明的引擎式发电机还包括把手27,其通过机箱20的顶壁部26上的孔277(参见图3)对应安装于机架10的前、后横向连接件14、13上。本实施例中,两个把手27分别被安装在前、后横向连接件14、13上右侧的孔132及左侧的孔142上(参见图10),在把手27与顶壁部26上的孔277之间,设有把手胶套271卡设在孔277周缘的顶壁上(参见图2)。因此,在不需要使用拉杆28移动、搬运引擎式发电机89的情况下,可通过把手27将发电机抬起,由于两个把手27分居发电机的左右侧,且其位置相对高低一致,两个操作人员在抬起时不致互相干扰、用力均衡,能较为方便地实现发电机的移动。另外,将把手27安装在机架20的前、后横向连接件14、13上,能有效增加把手27安装、使用的可靠性。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引擎式发电机,可以有不同的变更设计,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要点的范围内,仍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保护。

Claims (7)

1.一种引擎式发电机(89),该引擎式发电机包括:
发动机(40),该发动机包括油箱(51);
由所述发动机(40)驱动的发电机(70);
由左壁部(23)、右壁部(22)、后壁部(24)、前壁部(25)、顶壁部(26)及底板(21)构成的呈大致长方体的机箱(20),两个车轮(19)通过轮轴(191)设置为所述机箱(20)的移动件;所述发动机(40)由所述底板(21)支撑,所述发动机(40)、发电机(70)及油箱(51)容纳在所述机箱(20)中;
拉杆(28),用于与所述车轮(19)配合牵引所述引擎式发电机(89)移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箱(20)内支撑有机架(10);所述油箱(51)安装在所述机架(10)上并覆盖在所述发动机(40)的上方同时为所述机箱(20)所容纳;
所述机架(10)包括:呈倒U形的左、右支架(12,11),左右并列地连接到所述底板(21)的左侧和右侧;前、后横向连接件(14,13),前后并列地连接到所述左、右支架(12,11)顶部的前端和后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式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轴(191)通过所述机架(10)布置到所述机箱(20)的前端的左、右外侧底部,并且,设置在所述轮轴(191)上的两个车轮(19)分别容纳在所述机箱(20)的车轮容纳凹部(192)中,所述车轮容纳凹部(192)包括形成在所述底板(21)前端的左、右侧的底板缺口(193)和形成在所述左、右壁部(23,22)前端的下部转角处的侧壁凹口(194);
所述拉杆(28)通过所述机架(10)可向前、后旋转地连接到所述机箱(20)后端的左、右外侧下部;在用于牵引所述引擎式发电机(89)时,所述拉杆(28)将旋转至所述机箱(20)后方的预设位置并通过拉杆操纵机构(56)锁定拉杆(28),再操作所述拉杆(28)实现所述引擎式发电机(89)的牵引移动;在不牵引所述引擎式发电机(89)时,通过所述拉杆操纵机构(56)解除拉杆(28)的锁定,向前旋转所述拉杆(28) 使其向前放置在所述机箱(20)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擎式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杆(28)包括:
拉杆横把(281),其用于操作人员手握持以抬起、推拉所述引擎式发电机;
连接在所述拉杆横把(281)左、右端的拉杆臂(282);
拉杆(28)赖以旋转的位于拉杆臂(282)末端的两个拉杆轴(288);
所述拉杆操纵机构(56)包括:
在所述拉杆轴(288)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有锁定孔(283)以用于牵引所述引擎式发电机(89)时锁定拉杆(28);
与所述拉杆轴(288)配合的、分别安装于所述左、右支架(12,11)的左、右后垂直部(121,111)下部的两个拉杆轴套(181);
锁定销(183),其对应于所述锁定孔(283)设置在相应的拉杆轴套(181)上,且通过操作,所述锁定销(183)可***或退出所述锁定孔(283);
拉索控制件(563),在其与所述锁定销(183)之间连接有拉索(562),操作所述拉索控制件(563),可使所述锁定销(183)退出所述锁定孔(283);
弹簧(561),其穿过所述拉索(562)地连接在所述锁定销(183)上,所述弹簧(561)使所述锁定销(183)朝向***锁定孔(283)的位置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擎式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拉杆轴(288)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有用于旋转限位的轴凸起部(285),与之对应地在相应的所述拉杆轴套(181)上设有轴套限位部(182),以使所述拉杆(28)在向后旋转至预设位置时,所述轴套限位部(182)与所述轴凸起部(285)接触而限制其继续向后旋转。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擎式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箱(20)的顶壁部(26)上形成有刚好能容纳所述拉杆横把(281)的拉杆槽(286);所述机箱(20)的左、右壁部(23,22)包括可拆装的、构成为所述左、右壁部(23,22)组成部分的左、右盖板(231,221),所述左、右盖板(231,221)具有与所述拉杆臂(282)接触的左、右结合部(233,223);在所述拉杆(28)放置在所述机箱(20)上时,所述拉杆横把(281)与拉杆槽(286)、所述拉杆臂(282)与左、右结合部(233,223)融为一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擎式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壁部(26)包括由顶壁左、右后部(262,261)组成的顶壁后部及顶壁前部(263),所述顶壁左、右后部(262,261)分别与所述左、右壁部(23,22)连为一体;所述拉杆槽(286)一体成型于所述顶壁前部(263)上,且在所述拉杆槽(286)的一侧还形成有提起所述拉杆横把(281)时容纳操作人员手指的凹槽(287)。
7.如权利要求1至6所述的任一引擎式发电机,其特征在于,
该引擎式发电机还包括把手(27),其安装于所述前、后横向连接件(14,13)上,在不需要使用拉杆(28)移动所述引擎式发电机(89)的情况下,可通过把手(27)实现对所述引擎式发电机(89)的移动。
CN2012102027584A 2012-06-19 2012-06-19 引擎式发电机 Pending CN1027339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027584A CN102733941A (zh) 2012-06-19 2012-06-19 引擎式发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027584A CN102733941A (zh) 2012-06-19 2012-06-19 引擎式发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3941A true CN102733941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990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27584A Pending CN102733941A (zh) 2012-06-19 2012-06-19 引擎式发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33941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1898A (zh) * 2013-04-30 2014-11-05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隔音式发动机
CN104564325A (zh) * 2015-01-28 2015-04-29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CN104565691A (zh) * 2015-01-28 2015-04-29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滚轮和拉杆架构的发电机组
CN104564339A (zh) * 2015-01-28 2015-04-29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发电机组的独立滚轮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6550A (ja) * 2003-09-01 2005-03-24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駆動式発電機
CN201071752Y (zh) * 2007-08-15 2008-06-11 苏州德丰电机有限公司 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组
US20080238107A1 (en) * 2007-04-02 2008-10-02 Yamaha Motor Power Products Kabushiki Kaisha Soundproof type engine generator
CN101394013A (zh) * 2008-10-16 2009-03-25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移动式直流充电发电机
EP2138686A1 (en) * 2008-06-27 2009-12-30 Honda Motor Co., Ltd. Engine generator
US20110095540A1 (en) * 2009-10-28 2011-04-28 GXi Holdings, LLC Weather resistant portable generator with a remote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panel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6550A (ja) * 2003-09-01 2005-03-24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駆動式発電機
US20080238107A1 (en) * 2007-04-02 2008-10-02 Yamaha Motor Power Products Kabushiki Kaisha Soundproof type engine generator
CN201071752Y (zh) * 2007-08-15 2008-06-11 苏州德丰电机有限公司 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组
EP2138686A1 (en) * 2008-06-27 2009-12-30 Honda Motor Co., Ltd. Engine generator
CN101394013A (zh) * 2008-10-16 2009-03-25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移动式直流充电发电机
US20110095540A1 (en) * 2009-10-28 2011-04-28 GXi Holdings, LLC Weather resistant portable generator with a remote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panel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1898A (zh) * 2013-04-30 2014-11-05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隔音式发动机
CN104564325A (zh) * 2015-01-28 2015-04-29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CN104565691A (zh) * 2015-01-28 2015-04-29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滚轮和拉杆架构的发电机组
CN104564339A (zh) * 2015-01-28 2015-04-29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发电机组的独立滚轮装置
WO2016119653A1 (zh) * 2015-01-28 2016-08-04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抽拉杆架构的便携式发电机组
CN104564339B (zh) * 2015-01-28 2018-03-06 苏州圆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发电机组的独立滚轮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3941A (zh) 引擎式发电机
EP2330025B1 (en) Electric two-wheeled vehicle
JP5453943B2 (ja) トレーラ用冷凍装置
TW201041212A (en) Battery device for electric motorcycle
JP5421603B2 (ja) 防塵部材の取付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る作業機
TW202104008A (zh) 跨騎型電動車輛
TWI429120B (zh) 電池安裝構造
TWI744935B (zh) 跨騎型電動車輛
CN102733940A (zh) 引擎式发电机
EP1847451B1 (en) Motorcycle
CN202732108U (zh) 引擎式发电机
CN202732107U (zh) 引擎式发电机
CN201860223U (zh) 一种带控制器的电机
AU2007303333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KR200430913Y1 (ko) 모빌랙
CN109360913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
CN114007384A (zh) 一种用于风电储能的控制设备箱
CN101614157B (zh)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TW509644B (en) Sea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2010229739A (ja) 作業車両のコントロールボックス
CN102562286A (zh) 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
CN202578904U (zh) 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
CN202789103U (zh) 引擎式发电机
CN202789102U (zh) 引擎式发电机
JP2021027009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