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0641B - 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0641B
CN102720641B CN201210215644.3A CN201210215644A CN102720641B CN 102720641 B CN102720641 B CN 102720641B CN 201210215644 A CN201210215644 A CN 201210215644A CN 102720641 B CN102720641 B CN 1027206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buried
wind
power supply
supply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156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0641A (zh
Inventor
朱新才
龚恒翔
黄伟九
谢瑛珂
巫江
郭蕾
刘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21021564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206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20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0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0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06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14Extreme weather resilient electric power supply systems, e.g. strengthening power lines or underground power cab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8Onshore wind turb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2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using renewable energy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风力发电机安装在塔杆的上端,塔杆的旁边铺设有光伏电池板;第一地埋室底部内置有柴油库和柴油机,第二地埋室内腔的下部由隔墙分隔成两个小的腔室,第一腔室的底部设有离网电能控制器,且第二腔室底部的存储架上摆放有蓄电池;第一、二地埋室顶部的结构完全一致,第一地埋室顶部的敞口由顶盖封闭,在顶盖的顶面并排开有小口和大口。本发明就近、充分地利用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并结合柴油机和蓄电池创造出一个独立于公用电网的离网供电***,从而对偏远地区的基站设备持续、稳定地供电,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拉设专门输电线路的缺陷,具有实施容易。

Description

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供电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移动基站设备或其他基站设备供电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移动通信基站是保障移动通信业务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设施,通信基站分布的广度和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品质。由于通信基站配置有很多基站设备,如信号收发天线、转换电源和2G/3G主设备,为了保证通信基站的正常、稳定、高效工作,因此需要持续、稳定地对通信基站设备供电。完成上述供电认为对于公用电网覆盖的区域而言不存在多大问题,但在远离公用电网的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而移动通信基站往往就建在远离公用电网的偏远地区。为了对偏远地区的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供电,目前一般需要架设一条专门的输电线路,该输电线路与公用电网联网,而施工时电线杆及相关设备的运输很不方便,且初期建设的成本非常高;另外,输电线路的后期维护也比较麻烦,维护成本很高,为此急需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独立于公用电网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力发电机(F)、光伏电池板(G)、柴油机(C)和蓄电池(X),其中风力发电机(F)安装在塔杆(1)的上端,该塔杆竖直固定在地面上,且塔杆(1)的旁边铺设有所述光伏电池板(G);
在所述塔杆(1)旁边的地下并排设有两个地埋室,该地埋室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其内壁涂满防水胶,且其中第一地埋室(D1)的底部内置有柴油库(K)和所述柴油机(C),该柴油机由柴油库(K)供油;第二地埋室(D2)内腔的下部由隔墙(2)分隔成两个小的腔室,其中第一腔室(Q1)的底部设有离网电能控制器(3),且第二腔室(Q2)的底部设有存储架(4),该存储架上摆放有所述蓄电池(X),且各蓄电池(X)串联在一起形成蓄电池组;
所述风力发电机(F)、光伏电池板(G)、柴油机(C)和蓄电池(X)的电能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电缆与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三个输入端口相连,该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一个输出端口通过电缆对基站设备供电,且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另一个输出端口串联所述蓄电池组后,也对该基站设备供电;
所述第一、二地埋室(D1、D2)内腔的上部分别由至少一个隔热箱(5)密闭,该隔热箱支撑在对应的支撑件(6)上,而支撑件固设在相应地埋室(D1和D2)的内壁上,且第二地埋室(D2)内隔热箱(5)的下表面与所述隔墙(2)的上端紧贴;
所述第一、二地埋室(D1、D2)顶部的结构完全一致,其中第一地埋室(D1)的顶部露出地面,该第一地埋室顶部的敞口由一个顶盖(7)封闭,在顶盖(7)的顶面并排开有小口(7a)和大口(7b),这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一地埋室(D1)的内腔相通;所述小口(7a)的上方设有小门(8),该小门的一侧与小口(7a)的外壁相铰接,且小门(8)的另一侧装有锁具(9),该锁具(9)的锁芯上设有与之联动的L型锁止块(10),且L型锁止块(10)的水平段位于所述顶盖(7)内表面的下方;
所述大口(7b)比隔热箱(5)的外形轮廓大,从而使所述隔热箱(5)能从该大口中通过;在所述大口(7b)的上方设有大门(11),该大门的一侧与大口(7b)的外壁相铰接,且大门(11)的内表面竖直设有锁止柱(12),所述顶盖(7)的内表面对应该锁止柱设有锁止块(13),且锁止柱(12)和锁止块(13)上对应开有供开启栓(14)穿过的过孔。
在以上结构中,本发明就近、充分地利用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并将转化而来的电能作为主要电源,并输入到离网电能控制器(3)中,通过该离网电能控制器(3)直接对所述基站设备供电,且同时对蓄电池组充电;当风能和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电能不足以维持基站设备正常工作时,本发明通过所述蓄电池组对基站设备供电;当所述蓄电池组存储的电能消耗得差不多时,本发明可在所述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控制下启动备用的柴油机(C),从而通过柴油机(C)对基站设备供电,并同时对蓄电池组充电,当风能和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电能足够维持基站设备的正常工作时,关闭备用的所述柴油机(C)。
另外,所述第一地埋室(D1)和第二地埋室(D2)的深度位于地下的恒温层处,且第一地埋室(D1)和第二地埋室(D2)的上部由隔热箱密闭,这样就能使第一地埋室(D1)和第二地埋室(D2)内的温度和湿度在正常情况下基本恒定,从而很好地保证所述蓄电池(X)的使用寿命。并且,所述柴油机(C)地埋既能有效减小噪声污染,又可提高防盗性能。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就近、充分地利用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并结合柴油机和蓄电池创造出一个独立于公用电网的离网供电***,从而对偏远地区的基站设备持续、稳定地供电,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拉设专门输电线路的缺陷,具有实施容易,成本低廉、防盗性能好等优点,不仅可用于对移动基站设备供电,还可推广用于对导航基站、气象站等基站设备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力发电机(F)的数目优选为三个,这三个风力发电机(F)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三根所述塔杆(1)上,该三根塔杆(1)呈等边三角形布置,且相邻的两根塔杆(1)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5)。
在以上结构中,所述风力发电机(F)可选用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也可采用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同时,三个呈等边三角形布置的风力发电机(F)可最大程度地利用风能,从而改善本发明的使用性能,并且两根塔杆(1)之间通过有加强筋(15)相连,这样就可很好地加强强度,防止塔杆(1)在大风等因素下倾斜、翻倒。
在所述第一、二地埋室(D1、D2)的正上方上下并排设置两块平板(16),所述光伏电池板(G)铺设在这两块平板(16)上;所述平板(16)为三角形结构,并位于三根所述塔杆(1)之间,且平板(16)的三个顶角部分别与对应的塔杆(1)固定连接。
在以上结构中,两块平板(16)之间的高度差要足够,以便每块平板(16)上的光伏电池板(G)充分吸收太阳光。另外,利用上述平板(16)来布置光伏电池板(G),既能大幅减小占地面积,又能提高防盗效果,还能使光伏电池板(G)充分吸收太阳光,并最大程度地使光伏电池板(G)远离雨水、泥沙等因素的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设备为移动基站设备,该移动基站设备包括信号收发天线(17)、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其中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内置在所述第二地埋室(D2)的第一腔室(Q1)底部;所述信号收发天线(17)的数目为三个,该信号收发天线分设在每根所述塔杆(1)的上端部,且信号收发天线(17)位于上面一块所述平板(16)的上方。
采用以上结构,将移动基站设备与本发明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既能提高本发明的集成度,实现一体化设计,又使所述风机发电机(F)和信号收发天线(17)公用一根塔杆(1),从而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这种结构特别适用于对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供电。
每根所述塔杆(1)上设有2个红外传感器(18)和1个摄像头(19),其中摄像头(19)位于上面一块所述平板(16)的上方,并靠近所述信号收发天线(17);第一个所述红外传感器(18)位于两块平板(16)之间,而第二个红外传感器(18)位于下面一块所述平板(16)的下方。
在上述结构中,2个红外传感器(18)可采集红外信号,而摄像头(19)可采集视频信号,且红外传感器(18)和摄像头(19)相结合能进一步地改善本发明的防盗性能。
在所述第一地埋室(D1)、第一腔室(Q1)及第二腔室(Q2)的底部均挖有一个积水池(20),该积水池的上部设有一个液位传感器(21)和水泵(22),其中水泵(22)与排水管(23)的内管口相连,该排水管(23)的外管口从所述顶盖(7)上伸到对应的地埋室外;
在三根所述塔杆(1)***的地面上建有一道三角形的挡水墙(24),其高度为25~30cm,且挡水墙(24)的底部设有一个排水泵(25),而所述排水管(23)的外管口位于该挡水墙(24)的内侧。
在以上结构中,当第一地埋室(D1)、第一腔室(Q1)及第二腔室(Q2)内积水池(20)的液位超过设定值时,所述水泵(22)和排水管(23)可及时将液体抽到地埋室外,并排到挡水墙(24)的内侧,而排水泵(25)可及时将挡水墙(24)内侧的液体抽到挡水墙(24)的外侧,从而保证地埋室内设备的安全。另外,所述挡水墙(24)还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它可很好地防止挡水墙(24)外侧的水进到挡水墙(24)的内侧,这样也能保证地埋室内设备的安全。
所述第一地埋室(D1)、第一腔室(Q1)及第二腔室(Q2)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26)和湿度传感器(27),它们可以及时、准确、实时地采集第一地埋室(D1)、第一腔室(Q1)及第二腔室(Q2)内的温度、湿度参数。
所述第一地埋室(D1)内隔热箱(5)的下方还设有氧气含量传感器(28)和第一智能风扇(29),其中第一智能风扇(29)装在第一通风管(30)的内管口上,第一通风管(30)的外管口从所述顶盖(7)处伸到第一地埋室(D1)外。
当所述氧气含量传感器(28)检测到第一地埋室(D1)内的氧气含量不够时,该氧气含量传感器(28)会将检测信号反馈给第一智能风扇(29),进而启动第一智能风扇(29),以便通过第一通风管(30)从外界向第一地埋室(D1)内补充新鲜空气,保证使第一地埋室(D1)内的氧气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进而保障柴油机(C)的正常工作,保证本发明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在所述第一腔室(Q1)和第二腔室(Q2)内还分别设有第二智能风扇(31),该第二智能风扇(31)装在对应的第二通风管(32)内管口上,且第二通风管(32)的外管口分别从所述顶盖(7)处伸到所述第二地埋室(D2)外。
当上述温度传感器(26)和湿度传感器(27)检测到第一、二腔室内的温度和/或湿度超标时,该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会将检测信号反馈给第二智能风扇(31),从而启动第二智能风扇(31),以便通过第二通风管(32)与外界实现空气交换,保证第一、二腔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设定值内,从而保证第一腔室(Q1)内所述离网电能控制器(3)、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的使用寿命,并保证第二腔室(Q2)内所述蓄电池(X)的使用寿命。
有益效果:本发明就近、充分地利用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并结合柴油机和蓄电池创造出一个独立于公用电网的离网供电***,从而对偏远地区的基站设备持续、稳定地供电,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拉设专门输电线路的缺陷,具有实施容易,成本低廉、防盗性能好、噪音污染小等优点,且蓄电池地埋后使用寿命得到延长,不仅可用于对移动基站设备供电,还可推广用于对导航基站、气象站等基站设备供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转折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向剖视图;
图4为与1的C-C向剖视放大图;
图5为图2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3中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4中H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在本发明中,各部件名称所代表的标号如下:
风力发电机-F、光伏电池板-G、柴油机-C、柴油库-K、蓄电池-X、
第一地埋室-D1、第二地埋室-D2、塔杆-1、隔墙-2、离网电能控制器-3、存储架-4、隔热箱-5、支撑件-6、顶盖-7、小门-8、锁具-9、L型锁止块-10、大门-11、锁止柱-12、锁止块-13、开启栓-14、加强筋-15、平板-16、信号收发天线-17、红外传感器-18、摄像头-19、积水池-20、液位传感器-21、水泵-22、排水管-23、
挡水墙-24、排水泵-25、温度传感器-26、湿度传感器-27、氧气含量传感器-28、
第一智能风扇-29、第一通风管-30、第二智能风扇-31、第二通风管-32、2G/3G主设备-33、转换电源-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8所看出,本发明主要由风力发电机F、光伏电池板G、柴油机C、柴油库K、蓄电池X、基站设备、第一地埋室D1、第二地埋室D2、塔杆1、隔墙2、离网电能控制器3、存储架4、隔热箱5、支撑件6、顶盖7、小门8、锁具9、L型锁止块10、大门11、锁止柱12、锁止块13、开启栓14、加强筋15、平板16、红外传感器18、摄像头19、积水池20、液位传感器21、水泵22、排水管23、挡水墙24、排水泵25、温度传感器26、湿度传感器27、氧气含量传感器28、第一智能风扇29、第一通风管30、第二智能风扇31和第二通风管32等构成,其中风力发电机F可采用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也可采用水平轴风力发电机,且风力发电机F安装在塔杆1的上端,该塔杆1竖直固定在地面上。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风力发电机F的数目优选为三个,这三个风力发电机F分别装在三根对应的塔杆1上,而这三根塔杆1呈等边三角形布置,且相邻的两根塔杆1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5。
在上述塔杆1的旁边铺设有光伏电池板G,比如将光伏电池板G铺设在地面上。作为优选,上述光伏电池板G铺设在两块所述平板16上,这两块平板16呈上、下并排设置。上述平板16为三角形结构,该平板16位于三根所述塔杆1之间,且两块平板16的三个顶角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塔杆1固定连接。
如图1至8可得出,为了实现采集红外信号和视频信号,特在每根所述塔杆1上设有2个红外传感器18和1个摄像头19,其中摄像头19位于上面一块所述平板16的上方,并靠近所述信号收发天线17。第一个所述红外传感器18位于两块平板16之间,而第二个红外传感器18位于下面一块所述平板16的下方。作为优化,特在三根所述塔杆1***的地面上建有一道挡水墙24,该挡水墙24为三角形结构,且挡水墙24的高度优选为25~30cm。并且,在所述挡水墙24的底部设有一个排水泵25,该排水泵25可将挡水墙24内侧的水抽到挡水墙24的外侧。
如图1至8可知,在所述塔杆1旁边的地下并排设有两个地埋室,分别为第一地埋室D1和第二地埋室D2,这两个地埋室位于所述平板16的正下方,且两个地埋室的大小相同。上述两个地埋室可为圆形、方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均优选为方形结构,且地埋室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并在地埋室的内壁涂满防水胶。上述第一地埋室D1的底部内置有柴油库K和所述柴油机C,该柴油机C由柴油库K供油。上述第二地埋室D2内腔的下部由隔墙2分隔成两个小的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Q1和第二腔室Q2。并且,第一地埋室D1和第一腔室Q1、第二腔室Q2之间开有互通的通道(图中未标出),该通道用于供电缆和信号线通过。
在所述第一腔室Q1的底部内置有离网电能控制器3,该离网电能控制器3为外购件,它具有三个电能输入端口和三个输出端口。所述且第二腔室Q2的底部内置有存储架4,该存储架4具有多层摆放平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架4具有3层摆放平台,且每层摆放平台上均摆放有多块所述蓄电池X,各个蓄电池X通过导线串联在一起,形成蓄电池组。
如图1至8所示,所述第一地埋室D1和第二地埋室D2内腔的上部分别由至少一个隔热箱5密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箱5为方形结构,其数目为三个,且隔热箱5内填充有隔热材料,在本实施例中该隔热材料优选为聚氨酯泡沫。上述隔热箱5支撑在对应的支撑件6上,该支撑件6为方形框,并由角铁焊接而成。上述支撑件6固设在相应地埋室的内壁上,且第二地埋室D2内隔热箱5的下表面与所述隔墙2的上端紧贴。另外,所述隔热箱5的顶面设有把手(图中未标出),需要时可通过该把手将隔热箱5从所述顶盖7的大口处提到地埋室外,以便人员或者设备进出。
所述第一地埋室D1的顶部露出地面,该第一地埋室D1顶部的敞口由一个上述顶盖7封闭,且顶盖7的横截面优选为字型。在上述顶盖7的顶面并排开有小口7a和大口7b,这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一地埋室D1的内腔相通,且小口7a比隔热箱5的外形轮廓小,而大口7b比隔热箱5的外形轮廓大。
如图1至8可看出,所述小口7a的上方设有小门8,该小门8的一侧与小口7a的外壁相铰接,且小门8的另一侧装有锁具9,该锁具9为外购件,其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并且,上述锁具9的锁芯上设有与该锁芯联动的L型锁止块10,且L型锁止块10的水平段位于所述顶盖7内表面的下方。当钥匙(图中未画出)***上述锁具9的锁孔中,并转动钥匙时,可带动该锁具9的锁芯转动,从而使所述L型锁止块10的水平段在水平面内转动;当锁止块10的水平段与顶盖7的内表面形成限位关系时,可将所述小门8关闭,否则将小门8打开。
在所述大口7b的上方设有大门11,该大门11的一侧与大口7b的外壁相铰接,且大门11的内表面竖直设有两组锁止柱12,每组锁止柱12的数目为2个。所述顶盖7的内表面对应锁止柱12处设有锁止块13,且锁止柱12和锁止块13上对应开有供开启栓14穿过的过孔(图中未标出)。上述开启栓14为长杆状结构,且开启栓14朝向所述小口7a设置。将上述小门8打开后,可通过拉掉开启栓14将大门11打开。
如图1至8还可进一步看出,所述第二地埋室D2顶部的结构与第一地埋室D1完全一致,即两者的顶部都露出地面,并且两者顶部的敞口均由一个顶盖7封闭,且顶盖7均开有大口和小口,且小口的上方以相同的方式设有上述小门8,大口的上方以相同的方式设有上述大门11。
如图1至8所示,在所述第一地埋室D1、第一腔室Q1及第二腔室Q2的底部均挖有一个积水池20,该积水池20的上部设有一个液位传感器21和水泵22,其中水泵22与排水管23的内管口相连,该排水管23的外管口从所述顶盖7的侧壁处伸到对应的第一地埋室D1和第二地埋室D2外,且排水管23的外管口位于所述挡水墙24的内侧。同时,第一地埋室D1、第一腔室Q1及第二腔室Q2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26和湿度传感器27。
如图1至8所示,所述第一地埋室D1内隔热箱5的下方还设有外购的氧气含量传感器28和第一智能风扇29,其中第一智能风扇29通过信号线与第一地埋室D1的温度传感器26和湿度传感器27相连,且第一智能风扇29装在第一通风管30的内管口上。上述第一通风管30的外管口从所述顶盖7的侧壁处伸到第一地埋室D1外,且第一通风管30的外管口朝下,并靠近地面。
如图1至8所示,在所述第一腔室Q1和第二腔室Q2内还分别设有外购的第二智能风扇31,该第二智能风扇31通过信号线与第二腔室Q2内的温度传感器26和湿度传感器27相连,且第二智能风扇31装在对应的两根第二通风管32内管口上。上述两根第二通风管32的外管口从所述顶盖7处伸到所述第二地埋室D2外,且两根第二通风管32的外管口均朝下,并靠近地面。
所述风力发电机F、光伏电池板G、柴油机C和蓄电池X的电能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电缆(图中未画出)与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三个输入端口相连,而该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一个输出端口通过电缆对基站设备供电。所述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另一个输出端口串联所述蓄电池组后,也对该基站设备供电,而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第三个输出端口在本实施例中闲置不用。
从图1至8可知道,所述基站设备主要可为移动基站设备、导航基站设备、气象基站设备等,在本实施例中,该基站设备为移动基站设备。上述移动基站设备主要包括信号收发天线17、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且该信号收发天线17、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由上述离网电能控制器3及蓄电池组供电,且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内置在第二地埋室D2的第一腔室Q1底部。所述信号收发天线17的数目为三个,这三个信号收发天线17分设在每根所述塔杆1的上端部,且信号收发天线17位于上面一块所述平板16的上方。
另外,所述蓄电池组可根据需要对上述红外传感器18、摄像头19、液位传感器21、水泵22、排水泵25、温度传感器26、湿度传感器27、氧气含量传感器28、第一智能风扇29、第一通风管30和第二智能风扇31供电。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一体化供电装置的风力发电机F和光伏电池板G转化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并将转化而来的电能作为主要电源,输入到离网电能控制器3中,通过该离网电能控制器3直接对信号收发天线17、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供电,且同时对蓄电池组充电;当风能和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电能不足以维持信号收发天线17、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正常工作时,本发明通过所述蓄电池组对基站设备供电;当所述蓄电池组存储的电能消耗得差不多时,本发明可在所述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控制下启动备用的柴油机C,从而通过柴油机C对信号收发天线17、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供电,并同时对蓄电池组充电,当风能和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电能足够维持基站设备的正常工作时,关闭备用的所述柴油机C。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发明为限制,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力发电机(F)、光伏电池板(G)、柴油机(C)和蓄电池(X),其中风力发电机(F)安装在塔杆(1)的上端,该塔杆竖直固定在地面上,且塔杆(1)的旁边铺设有所述光伏电池板(G);
在所述塔杆(1)旁边的地下并排设有两个地埋室,该地埋室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其内壁涂满防水胶,且其中第一地埋室(D1)的底部内置有柴油库(K)和所述柴油机(C),该柴油机由柴油库(K)供油;第二地埋室(D2)内腔的下部由隔墙(2)分隔成两个小的腔室,其中第一腔室(Q1)的底部设有离网电能控制器(3),且第二腔室(Q2)的底部设有存储架(4),该存储架上摆放有所述蓄电池(X),且各蓄电池(X)串联在一起形成蓄电池组;
所述风力发电机(F)、光伏电池板(G)和柴油机(C)的电能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电缆与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三个输入端口相连,该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一个输出端口通过电缆对基站设备供电,且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另一个输出端口串联所述蓄电池组后,也对该基站设备供电;
所述第一、二地埋室(D1、D2)内腔的上部分别由至少一个隔热箱(5)密闭,该隔热箱支撑在对应的支撑件(6)上,而支撑件固设在相应地埋室(D1和D2)的内壁上,且第二地埋室(D2)内隔热箱(5)的下表面与所述隔墙(2)的上端紧贴;
所述第一、二地埋室(D1、D2)顶部的结构完全一致,其中第一地埋室(D1)的顶部露出地面,该第一地埋室顶部的敞口由一个顶盖(7)封闭,在顶盖(7)的顶面并排开有小口(7a)和大口(7b),这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一地埋室(D1)的内腔相通;所述小口(7a)的上方设有小门(8),该小门的一侧与小口(7a)的外壁相铰接,且小门(8)的另一侧装有锁具(9),该锁具(9)的锁芯上设有与之联动的L型锁止块(10),且L型锁止块(10)的水平段位于所述顶盖(7)内表面的下方;
所述大口(7b)比隔热箱(5)的外形轮廓大,从而使所述隔热箱(5)能从该大口中通过;在所述大口(7b)的上方设有大门(11),该大门的一侧与大口(7b)的外壁相铰接,且大门(11)的内表面竖直设有锁止柱(12),所述顶盖(7)的内表面对应该锁止柱设有锁止块(13),且锁止柱(12)和锁止块(13)上对应开有供开启栓(14)穿过的过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F)的数目为三个,这三个风力发电机(F)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三根所述塔杆(1)上,该三根塔杆(1)呈等边三角形布置,且相邻的两根塔杆(1)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二地埋室(D1、D2)的正上方上下并排设置两块平板(16),所述光伏电池板(G)铺设在这两块平板(16)上;所述平板(16)为三角形结构,并位于三根所述塔杆(1)之间,且平板(16)的三个顶角部分别与对应的塔杆(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设备为移动基站设备,该移动基站设备包括信号收发天线(17)、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其中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内置在所述第二地埋室(D2)的第一腔室(Q1)底部;所述信号收发天线(17)的数目为三个,该信号收发天线分设在每根所述塔杆(1)的上端部,且信号收发天线(17)位于上面一块所述平板(16)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塔杆(1)上设有2个红外传感器(18)和1个摄像头(19),其中摄像头(19)位于上面一块所述平板(16)的上方,并靠近所述信号收发天线(17);第一个所述红外传感器(18)位于两块平板(16)之间,而第二个红外传感器(18)位于下面一块所述平板(16)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地埋室(D1)、第一腔室(Q1)及第二腔室(Q2)的底部均挖有一个积水池(20),该积水池的上部设有一个液位传感器(21)和水泵(22),其中水泵(22)与排水管(23)的内管口相连,该排水管(23)的外管口从所述顶盖(7)上伸到对应的地埋室外;
在三根所述塔杆(1)***的地面上建有一道三角形的挡水墙(24),其高度为25~30cm,且挡水墙(24)的底部设有一个排水泵(25),而所述排水管(23)的外管口位于该挡水墙(24)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其特征在于:第一地埋室(D1)、第一腔室(Q1)及第二腔室(Q2)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26)和湿度传感器(2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埋室(D1)内隔热箱(5)的下方还设有氧气含量传感器(28)和第一智能风扇(29),其中第一智能风扇(29)装在第一通风管(30)的内管口上,第一通风管(30)的外管口从所述顶盖(7)处伸到第一地埋室(D1)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腔室(Q1)和第二腔室(Q2)内还分别设有第二智能风扇(31),该第二智能风扇(31)装在对应的第二通风管(32)内管口上,且第二通风管(32)的外管口分别从所述顶盖(7)处伸到所述第二地埋室(D2)外。
CN201210215644.3A 2012-06-27 2012-06-27 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Active CN1027206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15644.3A CN102720641B (zh) 2012-06-27 2012-06-27 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15644.3A CN102720641B (zh) 2012-06-27 2012-06-27 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0641A CN102720641A (zh) 2012-10-10
CN102720641B true CN102720641B (zh) 2014-07-16

Family

ID=46946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15644.3A Active CN102720641B (zh) 2012-06-27 2012-06-27 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2064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4769A (zh) * 2010-03-08 2010-08-25 北京凯华网联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风光市电互补通讯基站供电***
CN202215434U (zh) * 2011-07-22 2012-05-09 大连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园林风光互补供电***
CN202645872U (zh) * 2012-06-27 2013-01-02 重庆理工大学 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97664A (ja) * 2009-10-27 2011-05-12 Yoshifumi Mizutani 出力指定型電力供給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4769A (zh) * 2010-03-08 2010-08-25 北京凯华网联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风光市电互补通讯基站供电***
CN202215434U (zh) * 2011-07-22 2012-05-09 大连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园林风光互补供电***
CN202645872U (zh) * 2012-06-27 2013-01-02 重庆理工大学 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0641A (zh) 2012-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5533B (zh) 一种通信设备的供电及散热装置
CN205637372U (zh) 一种节能建筑
CN205051222U (zh) 箱式变电站
CN105762693A (zh) 新型箱式变电站
CN202645872U (zh) 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CN201850794U (zh) 一种风光互补基站机房
CN102720641B (zh) 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
CN206902748U (zh) 一种多功能地下管廊结构
CN203180803U (zh) 一种杆式太阳能发电机
CN205453244U (zh) 可移动模块式超级充电站
CN101748048A (zh) 廉价多功能沼气池
CN205504856U (zh) 一种风光互补型景观能源树
CN202026635U (zh) 一种结合功能挡板的立体绿化装置
CN201910751U (zh) 油气田站场太阳能电控一体化设备
CN211816590U (zh) 一种山区公路设备房屋顶雨水利用***
CN202850205U (zh) 一种模块式太阳能建筑
CN206888613U (zh) 一种太阳能预制舱
CN207217613U (zh) 铅酸蓄电池地埋防水结构
CN217307580U (zh) 一种农村屋顶的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构造
CN209603283U (zh) 一种多能源热电联产集热储能移动箱及大规模供热供电站
CN216740401U (zh) 一种可用于发电保温绿化的多功能装配式屋面结构
CN205134669U (zh) 一种新型光伏节能直流建筑
Yi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infrastructure of the Dome A Kunlun Station (2005–2015)
CN216101601U (zh) 一种智能节能的充电桩
CN203824121U (zh) 单元模块拼装式储能装置及建筑物温度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