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8898B - 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8898B
CN102688898B CN201110068690.0A CN201110068690A CN102688898B CN 102688898 B CN102688898 B CN 102688898B CN 201110068690 A CN201110068690 A CN 201110068690A CN 102688898 B CN102688898 B CN 1026888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work roll
roll bending
bending power
feedforward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86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8898A (zh
Inventor
顾廷权
吴首民
王康健
盛杰
李秀军
高泽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sh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sh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sh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sh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06869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888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88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8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8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8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冷轧带钢的一种轧制方法,特别涉及在双机架平整机上冷轧带钢板形前馈控制方法。一种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是在常规的以2号机架为重点的板形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基于实测的两个机架平整轧制力和机架入口张力、机架之间张力以及机架出口张力的变化,分别对两个机架的工作辊弯辊力或中间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以减小加、减速平整过程中平整轧制力和张力的变化对带钢板形的综合影响。一方面,可以提高平整后带钢的板形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平整轧制过程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轧带钢的一种轧制方法,特别涉及在双机架平整机上冷轧带钢板形前馈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冷轧轧制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冷轧或平整带钢时,张力对带钢的平直度存在着比较大的影响。张力变化主要是通过使张力沿板宽的分布改变对轧制变形区内金属流动的作用而对带钢板形产生影响的。张力较小时,带钢容易出现边浪;张力较大时,带钢容易出现边浪。当张力较小带钢出现边浪时,随着张力的增加,边浪逐渐减小直至消失,中浪逐渐增大。图1给出了在双机架平整机其它工艺参数都完全相同情况下,不同机架间张力作用下对应的1号机架平整机出口板形模拟计算结果。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机架间张力增大,1号机架出口板形中浪程度相应增大。
在现有的冷轧或平整板形控制技术中,常用的板形控制方法是轧制力对弯辊力进行补偿控制方法,也有采用轧制速度对弯辊力进行补偿的控制方法。日本专利JP2001269706提出了一种在带钢冷连轧机加、减速过程中,根据机架轧制力的变化量用模型预报出带钢板形相对于目标板形的改变量,通过对机架轧辊弯辊力进行相应的前馈控制补偿,消除板形的改变量,以降低加、减速过程中轧制力波动对轧后带钢板形的影响。
在双机架平整机加、减速过程中,除了轧制力波动对带钢板形影响之外,往往1号机架入口张力、1号机架与2号机架之间的机架间张力、2号机架出口张力变化比较大,也是引起两个机架出口带钢板形变化较大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的根据轧制力、或者轧制速度变化对弯辊力进行补偿控制的方法,不能完全满足极薄带钢双机架平整轧制过程中,特别是加、减速阶段高精度的带钢板形控制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该板形控制方法能提高平整后带钢的板形质量,能提高平整轧制过程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是基于实测的两个机架平整轧制力和机架入口张力、机架之间张力以及机架出口张力的变化,分别对两个机架的工作辊弯辊力或中间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以减小加、减速平整过程中平整轧制力和张力的变化对带钢板形的综合影响;采用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方式,具体步骤如下:
1)当前开始板形前馈控制周期的k时刻是否到达?如果未到达,***等待;如果到达,转到步骤2);
2)开始执行当前板形前馈控制周期;
3)分别读取板形前馈控制相关的模型参数:包括1号机架和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轧制力对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轧制力对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张力对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上限、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下限、以及加权系数、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上限、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下限;
4)分别读取当前板形前馈控制周期相关的实测参数:包括1号机架和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轧制力实测值,1号机架入口张力实测值、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口张力实测值、2号机架出口张力实测值;
5)下面给出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方法,其步骤是:
5.1)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1号机架入口张力的变化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5.2)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1号机架轧制力的变化对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5.3)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的变化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5.4)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2号机架轧制力的变化对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5.5)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2号机架轧制力的变化对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5.6)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2号机架出口张力的变化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5.7)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计算
5.8)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计算:
5.9)1号机架和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极限判断
如果FWR 1(k)≥ FWR 1_upp ,并且 DFWR 1 >0,则DFWR 1 =0;
如果FWR 2(k)≥ FWR 2_upp ,并且 DFWR 2 >0,则DFWR 2 =0;
如果FWR 1(kFWR 1_low ,并且 DFWR 1 <0,则DFWR 1 =0;
如果FWR 2(kFWR 2_low ,并且 DFWR 2 <0,则DFWR 2 =0;
如果DFWR 1 > DFWR 1_upp ,则DFWR 1 =DFWR 1_upp
如果DFWR 1 < DFWR 1_low ,则DFWR 1 =DFWR 1_low
如果DFWR 2 > DFWR 2_upp ,则DFWR 2 =DFWR 2_upp
如果DFWR 2 < DFWR 2_low ,则DFWR 2 =DFWR 2_low
式中:FWR 1(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
FWR 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
FWR 1_upp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上限
FWR 1_low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下限
FWR 2_upp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上限
FWR 2_low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下限
DFWR 1_upp —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上限
DFWR 1_low —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下限
DFWR 2_upp —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上限
DFWR 2_low —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下限;
5.10)输出1号机架和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式中:FWR 1_ref(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目标值
FWR 2_ref(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目标值;
当前控制周期结束;
6)将当前开始板形前馈控制周期k 转换为(k T),其中T为前馈控制时间周期,重复步骤1)至5)。
采用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方式,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过程和中间辊弯辊力前馈相对补偿值计算方法与所述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方式类似,其步骤是:
1)当前开始板形前馈控制周期的k时刻是否到达?如果未到达,***等待;如果到达,转到步骤2);
2)开始执行当前板形前馈控制周期;
3)分别读取板形前馈控制相关的模型参数;
4)分别读取当前板形前馈控制周期相关的实测参数;
5)下面给出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步骤:
5.1)计算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5.2)计算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5.3)计算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5.4)计算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5.5)计算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5.6)计算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5.7)计算1号机架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5.8)计算2号机架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5.9)1号机架和2号机架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极限判断;
5.10)输出1号机架和2号机架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6)将当前开始板形前馈控制周期k 转换为(k T),其中T为前馈控制时间周期,重复步骤1)至5)。
本发明的双机架平整机板形前馈控制方法是在常规的以2号机架为重点的板形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基于实测的两个机架平整轧制力和机架入口张力、机架之间张力以及机架出口张力的变化,分别对两个机架的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以减小加、减速平整过程中平整轧制力和张力的变化对带钢板形的综合影响。一方面,可以提高平整后带钢的板形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平整轧制过程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双机架平整机不同机架张力对应的1号机架出口板形曲线图,其中(a)机架间张力=10.2t ,(b)机架间张力=12.3t ;
图2为本发明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前馈控制)流程图,图中T为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图3为本发明的双机架平整机板形前馈控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2、图3,一种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在常规的以2号机架为重点的板形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基于实测的两个机架平整轧制力和机架入口张力、机架之间张力以及机架出口张力的变化,分别对两个机架的工作辊弯辊力或者中间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以减小加、减速平整过程中平整轧制力和张力的变化对带钢板形的综合影响。
双机架平整机加速、减速过程中机架的轧制力、张力等容易发生较大的变化,必然会引起1号、2号机架出口带钢板形变化。为提高加速、减速过程中板形质量和平整轧制过程的稳定性,本发明根据1号机架机架入口张力、1号机架机架轧制力、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的变化,对1号机架的工作辊弯辊力(或中间辊弯辊力)进行综合的前馈控制补偿;根据2号机架机架出口张力、2号机架机架轧制力、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的变化,对2号机架的工作辊弯辊力(或中间辊弯辊力)进行综合的前馈控制补偿,以消除轧制力、张力变化对各个机架出口板形的影响,提高双机架平整机轧制过程的稳定性和带钢板形质量。
图2给出了基于轧制力和张力的双机架平整机板形前馈控制流程图,图中T为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以下给出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方法。如果采用中间辊弯辊力前馈控制方式,中间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方法与之类似。
(1)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在双机架平整机加、减速以及正常轧制过程中,为了降低1号机架入口张力波动对1号机架出口板形的影响,根据1号机架入口张力的变化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DFWR 1_T 1(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T 1 — 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T 1FWR1 —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T 1 (k) —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入口张力实测值
T 1 (k-T) — 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1号机架入口张力实测值
T — 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 — 带钢宽度;
(2)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在双机架平整机加、减速以及正常轧制过程中,为了降低1号机架轧制力波动对1号机架出口板形的影响,根据1号机架轧制力的变化对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DFWR 1_P1(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P 1 — 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P 1FWR1 — 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P 1 (k) —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
P 1 (k-T) — 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1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
T — 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 — 带钢宽度;
(3)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在双机架平整机加、减速以及正常轧制过程中,为了降低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波动对1号机架出口板形的影响,根据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的变化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DFWR 1_T 12(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T 12_1 —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T 12FWR1 —1号、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T 12 (k) —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实测值
T 12 (k-T) — 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实测值
T — 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 — 带钢宽度;
(4)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在双机架平整机加、减速以及正常轧制过程中,为了降低2号机架轧制力波动对2号机架出口板形的影响,根据2号机架轧制力的变化对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DFWR 2_T 12(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T 12_2 —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T 12FWR2 — 1号、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T 12 (k) —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实测值
T 12 (k-T) — 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实测值
T — 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 — 带钢宽度;
(5)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在双机架平整机加、减速以及正常轧制过程中,为了降低2号机架轧制力波动对2号机架出口板形的影响,根据2号机架轧制力的变化对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DFWR 2_P2(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轧制力对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P 2 — 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P 2FWR2 — 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P 2 (k) —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
P 2 (k-T) — 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2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
T — 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 — 带钢宽度;
(6)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在双机架平整机加、减速以及正常轧制过程中,为了降低2号机架出口张力波动对2号机架出口板形的影响,根据2号机架出口张力的变化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DFWR 2_T 2(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T 2 — 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T 2FWR2 —2号机架入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T 2 (k) —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出口张力实测值
T 2 (k-T) — 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2号机架出口张力实测值
T — 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 — 带钢宽度;
(7)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计算
式中:DFWR 1—当前k控制周期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DFWR 1_T 1(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DFWR 1_P1(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DFWR 1_T12(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WeightT 1 — 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
WeightP 1 — 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
WeightT 12_1 —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
(8)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计算:
式中:DFWR 2 —当前k控制周期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DFWR 2_T 12(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DFWR 2_P2(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DFWR 2_T2(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WeightT 12_2 —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
WeightP 2 — 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
WeightT 2 — 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
(9)1号机架和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极限判断
如果FWR 1(k)≥ FWR 1_upp ,并且 DFWR 1 >0,则DFWR 1 =0;
如果FWR 2(k)≥ FWR 2_upp ,并且 DFWR 2 >0,则DFWR 2 =0;
如果FWR 1(kFWR 1_low ,并且 DFWR 1 <0,则DFWR 1 =0;
如果FWR 2(kFWR 2_low ,并且 DFWR 2 <0,则DFWR 2 =0;
如果DFWR 1 > DFWR 1_upp ,则DFWR 1 =DFWR 1_upp
如果DFWR 1 < DFWR 1_low ,则DFWR 1 =DFWR 1_low
如果DFWR 2 > DFWR 2_upp ,则DFWR 2 =DFWR 2_upp
如果DFWR 2 < DFWR 2_low ,则DFWR 2 =DFWR 2_low
式中:FWR 1(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
FWR 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
FWR 1_upp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上限
FWR 1_low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下限
FWR 2_upp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上限
FWR 2_low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下限
DFWR 1_upp —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上限
DFWR 1_low —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下限
DFWR 2_upp —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上限
DFWR 2_low —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下限;
(10)输出1号机架和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式中:FWR 1_ref(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目标值
FWR 2_ref(k)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目标值。
实施例
以双机架六辊平整机为例,对本发明的板形前馈控制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3所示,双机架平整机中与本发明有关的设备组成包括:
用于检测1号机架入口带钢张力的1号机架入口张力仪;
1号机架平整机,有上、下工作辊,上、下中间辊,上、下支撑辊,用于控制本机架出口带钢板形的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等板形执行机构等;
用于检测1号机架轧制力的1号机架侧压仪Loadcell;
用于检测1号机架和2号机架之间带钢张力的机架间张力仪;
2号机架平整机,有上、下工作辊,上、下中间辊,上、下支撑辊,用于控制本机架出口带钢板形的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等板形执行机构等;
用于检测2号机架轧制力的2号机架侧压仪Loadcell等;
用于检测2号机架出口带钢张力的2号机架出口张力仪;
承担双机架平整机板形前馈控制功能的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用于检测2号机架出口带钢速度V的测速仪等。
一种双机架平整机板形前馈控制方法,其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
1)当前开始板形前馈控制周期的k时刻是否到达?如果未到达,***等待;如果到达,转到步骤2)。
设定板形前馈控制周期T=2s,带钢宽度B=1.1m。
2)开始执行当前板形前馈控制周期。
3)分别读取板形前馈控制相关的模型参数:
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GainT 1=0.5;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GainT 12_1=0.5;
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GainP 1=0.5;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GainT 12_2=0.6;
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GainT 2=0.6;
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GainP 2=0.6;
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KT 1FWR1=-0.2;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KT 12FWR1=-0.25;
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KP 1FWR1=0.04;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KT 12FWR2=-0.28;
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KT 2FWR2=-0.3;
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KP 2FWR2=0.05;
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WeightT 1=1.0;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WeightT 12_1=1.0;
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WeightP 1=1.0;
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WeightT 12_2=1.0;
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WeightT 2=1.0;
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WeightP 2=1.0;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上限FWR 1_upp =500KN;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下限FWR 1_low =45KN;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上限FWR 2_upp =500KN;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下限FWR 2_low =40KN;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上限DFWR 1_upp =10KN;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下限DFWR 1_low =-10KN;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上限DFWR 2_upp = 8KN;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下限DFWR 2_low = -8KN。
4)分别读取当前板形前馈控制周期相关的实测参数,包括: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FWR 1(k)=220KN;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FWR 2(k)=200KN;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P 1 (k)=5600KN;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P 2 (k)=2180KN;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入口张力实测值T 1 (k)=27.0KN;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口张力实测值T 12 (k)=43.7KN;
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出口张力实测值T 2 (k)=27.4KN;
前一前控制周期k 2时刻1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P 1 (k 2)=5300KN;
前一控制周期k 2时刻2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P 2 (k 2)=2100KN;
前一控制周期k 2时刻1号机架入口张力实测值T 1 (k 2)=28.6KN;
前一控制周期k 2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口张力实测值T 12 (k 2)=45.8KN;
前一控制周期k 2时刻2号机架出口张力实测值T 2 (k 2)=29.3KN。
5)分别计算两个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包括:
计算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计算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计算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计算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计算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计算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6)分别计算两个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包括:
计算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计算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分别对两个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进行极限检查
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极限检查:
FWR 1(k)=220KN < FWR 1_upp =500KN;
FWR 1(k)=220KN > FWR 1_low =45KN;
DFWR 1=5.85KN < DFWR 1_upp =10KN;
DFWR 1=5.85KN > DFWR 1_low =-10KN。
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极限检查:
FWR 2(k)=200KN < FWR 2_upp =500KN;
FWR 2(k)=200KN > FWR 2_low =40KN;
DFWR 2=2.81KN < DFWR 2_upp =8KN;
DFWR 2=2.81KN > DFWR 2_low =-8KN。
7)分别输出两个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确定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目标值:
确定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目标值:
当前前馈控制周期结束。
8)k ¬(k +2),转到步骤1)。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基于实测的两个机架平整轧制力和机架入口张力、机架之间张力以及机架出口张力的变化,分别对两个机架的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以减小加、减速平整过程中平整轧制力和张力的变化对带钢板形的综合影响;采用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方式,具体步骤如下:
1)当前开始板形前馈控制周期的k时刻是否到达?如果未到达,***等待;如果到达,转到步骤2);
2)开始执行当前板形前馈控制周期;
3)分别读取板形前馈控制相关的模型参数:包括1号机架和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轧制力对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轧制力对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张力对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上限、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下限、以及加权系数、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上限、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下限;
4)分别读取当前板形前馈控制周期相关的实测参数:包括1号机架和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轧制力实测值,1号机架入口张力实测值、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实测值、2号机架出口张力实测值;
5)下面给出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方法,其步骤是:
5.1)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1号机架入口张力的变化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ΔFWR1_T1(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T1—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T1FWR1—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T1(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入口张力实测值
T1(k-T)—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1号机架入口张力实测值
T—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带钢宽度;
5.2)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1号机架轧制力的变化对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ΔFWR1_P1(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P1—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P1FWR1—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P1(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
P1(k-T)—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1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
T—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带钢宽度;
5.3)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的变化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ΔFWR1_T1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T12_1—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T12FWR1—1号、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T1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实测值
T12(k-T)—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实测值
T—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带钢宽度;
5.4)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2号机架轧制力的变化对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ΔFWR2_T1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T12_2—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T12FWR2—1号、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T1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实测值
T12(k-T)—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实测值
T—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带钢宽度;
5.5)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2号机架轧制力的变化对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ΔFWR2_P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轧制力对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P2—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P2FWR2—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P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
P2(k-T)—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2号机架轧制力实测值
T—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带钢宽度;
5.6)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计算
根据2号机架出口张力的变化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进行前馈控制补偿:
式中:ΔFWR2_T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GainT2—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增益系数
KT2FWR2—2号机架入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影响系数
T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出口张力实测值
T2(k-T)—前一个控制周期k-T时刻2号机架出口张力实测值
T—前馈控制时间周期
B—带钢宽度;
5.7)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计算
ΔFWR1(k)=WeightT1×ΔFWR1_T1(k)+WeightP1×ΔFWR1_P1(k)+WeightT12_1×ΔFWR1_T12(k)
式中:ΔFWR1(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ΔFWR1_T1(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ΔFWR1_P1(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ΔFWR1_T1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WeightT1—1号机架入口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
WeightP1—1号机架轧制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
WeightT12_1—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
5.8)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计算:
ΔFWR2(k)=WeightT12_2×ΔFWR2_T12(k)+WeightP2×ΔFWR2_P2(k)+WeightT2×ΔFWR2_T2(k)
式中:ΔFWR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ΔFWR2_T1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ΔFWR2_P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ΔFWR2_T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相对补偿值
WeightT12_2—1号机架与2号机架间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
WeightP2—2号机架轧制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
WeightT2—2号机架出口张力对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加权系数;
5.9)1号机架和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极限判断
如果FWR1(k)≥FWR1_upp,并且ΔFWR1(k)>0,则ΔFWR1(k)=0;
如果FWR2(k)≥FWR2_upp,并且ΔFWR2(k)>0,则ΔFWR2(k)=0;
如果FWR1(k)≤FWR1_low,并且ΔFWR1(k)<0,则ΔFWR1(k)=0;
如果FWR2(k)≤FWR2_low,并且ΔFWR2(k)<0,则ΔFWR2(k)=0;
如果ΔFWR1(k)>ΔFWR1_upp,则ΔFWR1(k)=ΔFWR1_upp
如果ΔFWR1(k)<ΔFWR1_low,则ΔFWR1(k)=ΔFWR1_low
如果ΔFWR2(k)>ΔFWR2_upp,则ΔFWR2(k)=ΔFWR2_upp
如果ΔFWR2(k)<ΔFWR2_low,则ΔFWR2(k)=ΔFWR2_low
式中FWR1(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
FWR2(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
FWR1_upp—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上限
FWR1_low—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下限
FWR2_upp—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上限
FWR2_low—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实测值允许下限
ΔFWR1_upp—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上限
ΔFWR1_low—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下限
ΔFWR2_upp—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上限
ΔFWR2_low—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单步输出值允许下限;
5.10)输出1号机架和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前馈控制综合补偿值
FWR1_ref(k)=FWR1(k)+ΔFWR1(k)
FWR2_ref(k)=FWR2(k)+ΔFWR2(k)
式中:FWR1_ref(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1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目标值
FWR2_ref(k)—当前控制周期k时刻2号机架工作辊弯辊力目标值;
当前控制周期结束;
6)将当前开始板形前馈控制周期k转换为(k+T),其中T为前馈控制时间周期,重复步骤1)至5)。
CN201110068690.0A 2011-03-22 2011-03-22 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6888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68690.0A CN102688898B (zh) 2011-03-22 2011-03-22 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68690.0A CN102688898B (zh) 2011-03-22 2011-03-22 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8898A CN102688898A (zh) 2012-09-26
CN102688898B true CN102688898B (zh) 2014-10-29

Family

ID=46854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8690.0A Active CN102688898B (zh) 2011-03-22 2011-03-22 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888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4520B (zh) * 2013-08-02 2015-07-01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冷轧带钢板形模糊控制方法
CN103418619B (zh) * 2013-08-27 2015-07-01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冷轧带钢板形预测控制方法
CN103611731B (zh) * 2013-11-08 2016-06-29 首钢总公司 一种冷连轧机带钢板形的调整方法
CN104353675B (zh) * 2014-10-17 2016-08-17 首钢总公司 一种平整机带头板形轧制参数的控制方法及平整机
CN106180210B (zh) * 2016-09-27 2018-06-12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冷轧带钢头部板形质量的控制方法及***
CN110385340B (zh) * 2019-07-26 2020-07-24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机架平整机的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250551B (zh) * 2020-01-15 2022-03-18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光整机弯辊力的控制方法和控制***
CN111346926A (zh) * 2020-03-03 2020-06-30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平整机弯辊力的控制方法
CN112207139B (zh) * 2020-11-04 2023-04-18 攀枝花学院 六辊平整机轧制力的计算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9464A (zh) * 2003-03-25 2003-09-03 鞍钢集团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中薄板坯连铸连轧板形综合控制方法
CN101618402A (zh) * 2008-06-30 2010-01-06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冷轧带钢平直度控制方法
CN101966535A (zh) * 2009-07-28 2011-02-09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来料板廓的冷轧板形前馈控制设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8926B2 (ja) * 1996-06-14 2003-05-19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冷間タンデム圧延方法および冷間タンデム圧延設備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9464A (zh) * 2003-03-25 2003-09-03 鞍钢集团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中薄板坯连铸连轧板形综合控制方法
CN101618402A (zh) * 2008-06-30 2010-01-06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冷轧带钢平直度控制方法
CN101966535A (zh) * 2009-07-28 2011-02-09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来料板廓的冷轧板形前馈控制设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5837A 1998.01.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8898A (zh) 2012-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8898B (zh) 冷轧带钢双机架平整机板形控制方法
CN101890435B (zh) 热轧串联式轧机的凸度和/或楔形自动控制方法及***
CN102310089B (zh) 一种消除cvc轧机工作辊局部磨损的方法
CN104942019B (zh) 一种带钢冷轧过程宽度自动控制方法
CN101934290B (zh) 不锈钢冷连轧负荷分配调整方法
CN104275352B (zh) 一种带材冷轧机跑偏与板形自动控制方法
CN103506405B (zh) 不锈钢混轧的精轧辊缝的补偿方法
CN103978043B (zh) 适于双机架四辊平整机组轧制力与张力协调控制方法
CN104785543B (zh) 一种基于滑动平均滤波的热轧带钢凸度反馈控制方法
CN103920719B (zh) 热轧板形的凸度控制方法
CN103962391B (zh) 一种热连轧机精轧机组的轧制负荷优化方法
CN105268747B (zh) 一种热轧板带凸度在线闭环控制方法
CN106475420A (zh) 一种基于冷轧带钢目标板形设定的板形控制方法
CN101543841A (zh) 用于改善带钢表面质量的冷轧机组的控制方法
CN105251778B (zh) 单锥度工作辊窜辊轧机边部减薄反馈控制方法
CN103203372A (zh) 消除热连轧机静态偏差值的控制方法
CN101739514A (zh) 双ucm机型的二次冷轧机组轧制工艺参数综合优化方法
CN103962392B (zh) 一种热连轧机精轧机组动态负荷控制方法
CN102189117A (zh) 基于横向性能检测的冷轧带钢平直度前馈控制方法
CN104070070B (zh) 通过张力补偿提升精轧带钢轧制力和厚度精度的控制方法
CN101559437B (zh) 四辊冷连轧机以复合浪防治为目标的辊型曲线设计方法
CN104874613A (zh) 通过轧机速度补偿实现热连轧机架间秒流量平衡的方法
CN102284509A (zh) 六辊平整机组张力综合优化设定方法
CN201720260U (zh) 热轧串联式轧机的凸度和/或楔形自动控制***
CN104923568A (zh) 一种防止薄带钢冷轧过程断带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