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7455A -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传输 - Google Patents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传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7455A
CN102687455A CN201080060813XA CN201080060813A CN102687455A CN 102687455 A CN102687455 A CN 102687455A CN 201080060813X A CN201080060813X A CN 201080060813XA CN 201080060813 A CN201080060813 A CN 201080060813A CN 102687455 A CN102687455 A CN 102687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trol information
symbol
modulation
uplink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08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7455B (zh
Inventor
K.J.霍利
T.E.伦蒂拉
K.P.帕祖科斯基
E.T.蒂罗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filed Critical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Publication of CN102687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7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7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7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31Multiple signaling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6Resource reserv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和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一起使所述设备至少执行以下操作: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创建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以及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

Description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传输的设备、方法、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程序分发介质。
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的以下描述可以包括见解、发现、理解或公开、或者与在本发明之前相关领域未知但由本发明提供的公开一起的关联。以下可具体指出本发明的一些这种贡献,而本发明的其他这种贡献将从其上下文中显而易见。
通信技术的演进、无线可得的不同服务的启动、一般来讲对增大的数据速率的需求导致还需要开发通信标准。提供更高数据速率的标准之一是3GPP长期演进(LTE)和3GPP长期演进先进(LTE-A)。
LTE-A标准的开发的一个目标是达到国际移动电信先进(IMT-A)中定义的需求。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和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一起使所述设备至少执行以下操作: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symbol)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创建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以及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scramble),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创建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以及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包括:用于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的装置;用于创建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的装置;以及用于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体现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程序被配置为控制处理器执行以下操作: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创建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以及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优选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的示例;
图2是流程图;
图3是交织矩阵(interleaving matrix)的示例;
图4是交织矩阵的另一示例;
图5是交织矩阵的又一示例;
图6是交织矩阵的又一示例;
图7是交织矩阵的又一示例;以及
图8是设备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要描述的以下实施例仅是示例。尽管说明书可以在多个位置处提及“一”、“一个”或“一些”实施例,但是这不必然意味着每个这种提及针对的是相同实施例(多个),或者不必然意味着特征仅适用于单个实施例。还可以将不同实施例的单个特征进行组合,以提供其他实施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些但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确,本发明可以是以许多不同形式体现的,而不应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适用于任何用户设备,例如,用户终端、中继节点、服务器、节点、对应组件、和/或任何通信***、或者支持所需功能的不同通信***的任何组合。通信***可以是无线通信***或者利用固定网络和无线网络的通信***。所使用的协议、通信***的规范、设备(例如,服务器和用户终端)(尤其是在无线通信中)快速发展。这种发展可能需要对实施例的额外改变。因此,所有词语和表达应当被宽泛地解释,且它们意在示意而非限制实施例。
以下,将使用基于LTE先进(LTE-A)的无线电接入架构作为实施例可适用的接入架构的示例来描述不同实施例,然而并不将实施例限于这种架构,其中,LTE先进在下行链路中基于正交频分多址(OFDMA)并在上行链路中基于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
在正交频分复用(OFDM)***中,将可用频谱划分为多个正交子载波。在OFDM***中,将可用带宽划分为更窄的子载波,并在并行流中传输数据。每个OFDM符号是每个子载波上的信号的线性组合。此外,每个OFDM符号之前是循环前缀(CP),循环前缀用于减小符号间干扰。与OFDM中不同,SC-FDMA子载波不是独立调制的。
典型地,NodeB需要知道每个用户设备的信道质量和/或所分配的子带上的优选预编码矩阵(和/或其他多输入多输出(MIMO)特定反馈信息,例如信道量化),以调度向用户设备的传输。通常将所需的信息发信号通知给NodeB。
图1是仅示出了一些元件和功能实体的简化***架构的示例,所有元件和功能实体是其实现可与所示不同的逻辑单元。图1所示的连接是逻辑连接;实际物理连接可以不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典型地,***还包括除图1所示那些外的其他功能和结构。然而,实施例不限于作为示例而给出的***,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解决方案应用于被提供有必要属性的其他通信***。
图1示出了E-UTRA、LTE或LTE-A的无线电接入网的一部分。E-UTRA是发布版本8的空中接口(UTRA = UMTS陆地无线电接入,UMTS = 通用移动电信***)。LTE(或E-UTRA)可获得的一些优势是使用即插即用设备的可能性以及相同平台中的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
图1示出了用户设备100和102,用户设备100和102配置为在小区中的一个或多个通信信道104、106上与提供该小区的NodeB 108进行无线连接。从用户设备至NodeB的物理链路被称为上行链路或反向链路,而从NodeB至用户设备的物理链路被称为下行链路或前向链路。
NodeB或先进演进节点B(eNodeB)是被配置为控制其所耦合至的通信***的无线电资源的计算设备。NodeB还可以被称作基站、接入点、或者任何其他类型的接口设备,包括能够在无线环境中操作的中继站。
例如,NodeB包括收发器。从NodeB的收发器,提供连接至与用户设备建立双向无线电链路的天线单元。NodeB还连接至核心网110(CN)。根据***,CN侧上的对等端可以是服务***架构演进(SAE)网关(路由并转发用户数据分组)、用于将与用户设备(UE)的连接提供给外部分组数据网络的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DN GW)、或者移动管理实体(MME)等。
通信***还能够与其他网络(例如,公共交换电话网络或互联网)进行通信。
用户设备(还被称为UE、用户装备、用户终端等)示意了空中接口上的资源被分配和指派给的一种类型的设备,且因此,可以与对应的设备(例如中继节点)一起实现这里与用户设备一起描述的任何特征。这种中继节点的示例是向着基站的第3层中继(自回程中继)。
用户设备指代包括与订户标识模块(SIM)一起或不与SIM一起操作的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便携式计算设备,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的设备:移动台(移动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手机、膝上型计算机、游戏控制台、笔记本和多媒体设备。
用户设备(或第3层中继节点)被配置为执行以下与实施例一起描述的用户设备功能中的一个或多个,并且其可以被配置为执行来自不同实施例的功能。用户设备还可以被称为订户单元、移动台、远程终端、接入终端、用户终端或者用户装备(UE),只是仅提及几个名称或设备。
应当理解,在图1中,为了清楚,用户设备被示作仅包括2个天线。接收和/或发射天线的数目自然可以根据当前实施方式而变化。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所示的***仅是无线电接入***的一部分的示例,且实际上,该***可以包括多个NodeB,用户设备可以接入多个无线电小区,且该***还可以包括其他设备,例如物理层中继节点或其他网络元件。
此外,尽管已经将这些设备示作单个实体,但是可以实现不同单元、处理器和/或存储单元(图1未全部示出)。
LTE和LTE-A***利用各种MIMO技术,包括传输分集、单用户(SU)-MIMO、多用户(MU)-MIMO、闭环预编码和专用波束形成。
SU-MIMO方案适用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在SU-MIMO空间复用中存在两个操作模式:闭环空间复用模式和开环空间复用模式。
在LTE-A***中,SU-MIMO方案还适用于具有多于一个发射天线的用户设备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提供了SU-MIMO用户设备的至少两个操作模式:闭环空间复用模式和单天线端口模式。
MIMO指示了在发射机和接收机端均使用多个天线来改进通信性能(更高吞吐量、更大容量或改进的可靠性、或者其任何组合)。通常将MIMO分类为智能天线技术的形式。可以将MIMO***分为两类:单用户MIMO和多用户MIMO。典型地,单用户MIMO(SU-MIMO)操作的一个目标是增大每用户设备的峰值数据速率,而在多用户MIMO(MU-MIMO)中,典型地,一个目标是增大扇区(或小区)容量。MIMO利用空间复用来提供增大的吞吐量和可靠性,MU-MIMO利用多用户复用(或多用户分集)来促进容量的增益。此外,MU-MIMO受益于空间复用,即使当用户装备具有单个接收/发射天线时亦如此。
在闭环空间复用模式中,NodeB基于针对用户设备而发信号通知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将空间域预编码应用于所传输的信号。为了在下行链路中支持闭环空间复用,用户设备在上行链路中将秩指示符(rank indicator,RI)、PMI和信道质量指示符(CQI)作为反馈而发信号通知。RI指示了可支持的空间层的数目。考虑到RI以及其他因素(例如,业务模式、可用传输功率等),NodeB可以决定传输秩(空间层的数目)。CQI反馈指示了调制方案和信道编码速率的组合。
以下通过图2来解释方法的实施例。
在LTE发布版本8中,将上行链路第1层/第2层(L1/L2)控制信令分为两类: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上不存在发生的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的控制信令以及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上存在发生的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的控制信令。应当注意以下事实:在LTE发布版本8中,由于单载波限制,不允许PUCCH和PUSCH信道的同时传输。然而,在LTE发布版本10中,将放宽该限制,并且PUCCH和PUSCH的同时传输将是可能的。
该实施例适用于在存在上行链路(UL)数据的情况下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传输。为了维持所传输的信号的单载波属性和/或较低立方度量属性,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之前通过时分复用(TDM)来复用数据和控制符号。利用在子帧中分配的控制符号的数目来对在PUSCH信道上传输的数据进行打孔(puncture)。在将数据和控制符号复用至相同SC-FDMA符号块中之前分别对数据和控制符号进行编码和调制。控制符号可以承载多个不同信息,例如,肯定应答字符(ACK)/否定应答字符(NACK)、信道质量指示符(CQ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和秩指示符(RI)。通过针对消息中的每个控制符号字段占用不同数目的符号来实现用于控制目的的不同编码速率。
在LTE-A上行链路单用户空间复用中,可以在每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的一个子帧中从用户设备传输多达两个传输块。每个传输块具有其自身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级别。依照传输层的数目,根据与发布版本8 E-UTRA下行链路空间复用中类似的原理,将与传输块中的每一个相关联的调制符号映射至一个或2个层上。
在LTE-A中,上行链路SU-MIMO空间复用的引入设置了对PUSCH上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传输的新需求。
在该实施例中,在离散傅里叶变换之前,以这样的方式通过时分复用,以层专用的方式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与PUSCH数据进行复用,即使得无论PUSCH数据的传输秩和预编码如何,都可实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可靠的秩1传输。
该实施例开始于框200。
在框202中,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
例如,在两个传输块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第一或第二传输块或者具有较高或较低调制编码方案的传输块来导出符号的数目。另一选项是:基于每传输块的比特的平均数目来导出编码符号的数目。
也就是说,针对传输块而联合度量资源的尺寸,传输块的典型数目是2。
典型地,无论用于传输块的调制如何,都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例如,在秩3的情况下,总数2的传输块2具有偶数个上行链路控制符号,而在秩4的情况下,这2个传输块均具有偶数个上行链路控制符号。
在框204中,创建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可以包括多个控制信息,例如ACK/NACK、RI、CQI等。
实际上讲,创建至少一个副本意味着:相同UCI处于所有传输块中,传输块的典型数目是2。例如,在秩3的情况下,进一步在传输块2内复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以获得层专用副本,而在秩4的情况下,进一步在两个传输块内均复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以获得层专用副本。
在框206中,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
通常通过使用相位旋转来实现层专用加扰。这改进了秩1 UCI传输的可靠性。典型地,层专用加扰满足:加扰序列对用户设备和eNodeB这两端来说均为指定的且已知的,对于不同的UCI字段,加扰序列可以相同或不同,加扰可以是在比特域中或在调制符号域中应用的,和/或加扰序列可以限于预定调制星座图(constellation),例如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或正交相移键控(QPSK)。
可以在调制和层映射之前通过使用传输块专用的伪随机加扰码来执行层专用加扰。
应当理解,针对下行链路而将LTE发布版本8加扰与LTE发布版本8中的传输块专用加扰码初始化一起直接应用提供了适用于上述层专用加扰的加扰序列。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优化的层专用加扰序列。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针对每个层相同的加扰序列,以使单个流预编码对UCI来说可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提出的方案限于一些UCI字段,而一些其他UCI字段可以根据PUSCH的传输秩来应用空间复用。例如,该***可以将空间复用应用于非周期性信道质量指示符,而该***可以将根据该实施例的方案应用于周期性信道质量指示符、秩指示符和ACK/NACK。
以下解释该实施例的可能实现的示例。该示例基于LTE发布版本8 36.211和36.212标准。当然,以下仅是澄清的示例,而其不限制本发明的适用性。以下,用作示例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是ACK/NACK和RI。
作为框202的示例:
在实施例中,ACK/NACK和R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被给定为:
Figure 201080060813X100002DEST_PATH_IMAGE001
(1)
其中,
min表示最小值,
O表示ACK/NACK或RI比特的数目,
Figure 744641DEST_PATH_IMAGE002
表示针对以子载波的数目表达的传输块的初始(initial)PUSCH传输的子帧中的PUSCH传输而调度的带宽,
表示初始PUSCH传输的每子帧的SC-FDMA符号的数目,
Figure 724098DEST_PATH_IMAGE004
表示经由更高层而发信号通知给用户设备的偏移(offset)参数,
T 表示要复用的传输块的数目,
C(t)表示码块的数目,
t 表示传输块的数目,
r 表示码块号,
K r (t)表示每码块的比特的数目,
Figure 201080060813X100002DEST_PATH_IMAGE005
表示针对以子载波的数目表达的传输块的当前子帧中的PUSCH传输而调度的带宽,
·表示乘法,以及
□表示求和运算。
在该实施例中如可见,在编码符号的计算中使用每传输块的比特的平均数目。
应当认识到,
Figure 82265DEST_PATH_IMAGE006
可以是秩专用的、传输块专用的或UCI字段专用的。也就是说,可以针对每种类型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更高层处发信号通知秩专用或传输块专用的
Figure 201080060813X100002DEST_PATH_IMAGE007
值。
类似计算还可以用于导出编码符号的数目。
作为框204的示例:
可以在2个步骤中创建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或拷贝:
第一,在所有传输块中将相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比特)***到对应信道编码中。应当理解,由于传输块专用调制和编码方案(MCS),信道编码可以在不同传输块中不同。第二,在秩3或秩4的情况下,将一个或所有传输块(典型为2个)映射至2个层上,在这种情况下,对编码UCI比特进行复制并将编码UCI比特***到如图4或5所示的信道交织矩阵400或500中。图3示出了在秩为1或2时将编码UCI符号置于信道交织矩阵300中的示例。
在图3、4、5、6、7和8中,每个正方形单元包含调制符号,或者可替换地,包含列向量,该列向量包括预定数目的比特。根据所应用的标准来确定单元的数目。例如,行的数目与离散傅里叶变换或其乘法(在图4和5中:2DFT,以及在图6、7和8中)的大小相对应,而列的数目与PUSCH传输子帧中的SC-FDMA符号的数目相对应。在图中,利用从一个角至另一个角的与单元交叉的线来标记CQI符号,利用交叉来标记ACK/NACK符号,而其余是RI符号。
图4示出了在将传输块映射至2个层中时将编码UCI符号置于信道交织矩阵400中的示例。对图4所示的序列进行加扰用于符号级加扰,但是,取而代之,可以容易地获得对应的比特级加扰。在图中,不同层的符号以逐行的方式交替,例如,在第一行上提供了第2n层的符号,并在第二行中提供了第2n+1层的符号,然后再一次提供了第2n层的符号等。针对2个层重复ACK/NACK和/或RI符号。
图5示出了在将传输块映射至2个层中时将编码UCI符号置于信道交织矩阵500中的另一示例。在该选项中,单个码块的编码比特不是在多个层上同时传输的。在图中,以这样的方式针对2个层重复ACK/NACK和/或RI符号,即使得类似地映射2个层。
作为框206的示例:
替换于伪随机加扰,还可以使用优化的层专用加扰序列。在表1中示出了这些序列的示例。这些序列可以用于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已经基于以下准则选择了序列:第一,使用QPSK字母表。第二,针对以下层对,2个层之间的相对相位差在4个连续符号内经过QPSK星座图:1和2、2和3、3和4以及1和4。针对层对1和3以及2和4,相位差在4个连续符号内经过至少BPSK星座图。为了针对所有秩实现层之间的充足传输分集,可以遵循以下过程:对于秩2,由于仅2个层可用,因此在4个符号的周期内经过所有4个相位差是有益的。对于秩3,针对层对1和2以及层对2和3,序列在4个符号的周期内经过所有4个相位差。层对1和3具有更小的相位旋转。另一方面,在3GPP中的秩3的预编码码本中,将第1层映射到4或2个发射天线上,而将第2层和第3层均映射到2或1个发射天线上。对于秩4,没有实际预编码可用。在均匀线性阵列(ULA)天线的情况下,期望将连续层映射到相邻天线单元上。这意味着:空间相关性在层对1和2、2和3以及3和4之间处于其最高值,并且在这些层对之间在4个符号的周期内经过所有4个相位差是有益的。第三,作为第2层的例如加扰序列的筛(nester)属性对于传输秩2、3和4来说相同。
秩2
符号号码 1 2 3 4
第1层 1 1 1 1
第2层 1 j -1 -j
秩3
符号号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1层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第2层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第3层 1 -1 1 -1 j -j j -j -1 1 -1 1 -j j -j j
秩4
符号号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1层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第2层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第3层 1 -1 1 -1 j -j j -j -1 1 -1 1 -j j -j j
第4层 1 -j -1 j j 1 -j -1 -1 j 1 -j -j -1 j 1
符号号码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第1层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第2层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第3层 1 -1 1 -1 j -j j -j -1 1 -1 1 -j j
第4层 1 -j -1 j j 1 -j -1 -1 j 1 -j -j -1
符号号码 31 32
第1层 1 1
第2层 -1 -j
第3层 -j j
第4层 -1 j
符号号码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第1层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第2层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第3层 1 -1 1 -1 j -j j -j -1 1 -1 1 -j j
第4层 -1 j 1 -j -j -1 j 1 1 -j -1 j j 1
符号号码 47 48
第1层 1 1
第2层 -1 -j
第3层 -j j
第4层 -j -1
符号号码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第1层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第2层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第3层 1 -1 1 -1 j -j j -j -1 1 -1 1 -j j
第4层 -j -1 j 1 1 -j -1 j j 1 -j -1 -1 j
符号号码 63 64
第1层 1 1
第2层 -1 -j
第3层 -j j
第4层 1 -j
表1。
应认识到,当比加扰序列的长度更多的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符号可用时,可重复加扰序列。此外,LTE-A上行链路可包括层移位。如果是这样,则其应当在加扰序列中被考虑,以便可以针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移除层移位的效果。此外,所使用的加扰序列还可以利用所示出的序列的一部分,并将其重复直至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长度。
如上已述,秩1传输方案的使用可以限于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中的一些,而对于其他字段(例如,非周期性信道质量指示符(CQI)),可以应用根据PUSCH的传输秩的空间复用。在这种情况下,典型地,满足以下条件:通过使用两个信道编码块来提供CQI的仅一个信道编码块而不是重复编码,并在传输块(典型地为2个)上联合确定CQ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例如,可以将信道质量指示符的编码符号的数目确定为:
(2)
其中
min表示最小值,
O表示CQI比特的数目,
L表示循环冗余校验比特的数目,
Figure 201080060813X100002DEST_PATH_IMAGE009
表示针对以子载波的数目表达的传输块的初始PUSCH传输的子帧中的PUSCH传输而调度的带宽,
Figure 416480DEST_PATH_IMAGE010
表示初始PUSCH传输的每子帧的SC-FDMA符号的数目,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1
表示经由更高层而发信号通知给用户设备的偏移参数,
T 表示要复用的传输块的数目,
C(t)表示码块的数目,
t 表示传输块的数目,
r 表示码块号,
K r (t)表示每码块的比特的数目,
R表示传输秩,
Figure 301260DEST_PATH_IMAGE012
表示针对以子载波的数目表达的传输块的当前子帧中的PUSCH传输而调度的带宽,
Figure 201080060813X100002DEST_PATH_IMAGE013
表示每子帧的SC-FDMA符号的数目,
Figure 132075DEST_PATH_IMAGE014
表示通过使用等式(1)而获得的针对RI而保留的符号的数目。如果未传输秩指示符,则
Figure 201080060813X100002DEST_PATH_IMAGE015
,否则其为在所有层上计数的编码RI符号的数目,
·表示乘法,以及
□表示求和运算。
采用以下方式将编码信道质量指示符比特至少基本上均等地分发至所有层,例如:串行至并行地映射编码CQI比特,以与不同传输块进行复用。对于秩2或秩4,将偶编码CQI比特映射至传输块之一中,并将奇CQI比特映射至其余传输块中,即,,其中,
Figure 201080060813X100002DEST_PATH_IMAGE017
是编码CQI比特,
Figure 62171DEST_PATH_IMAGE018
是要与传输块复用的编码CQI比特。对于秩3,在CQI比特的映射中考虑传输块的大小,例如,
Figure 201080060813X100002DEST_PATH_IMAGE019
Figure 117851DEST_PATH_IMAGE020
图6和7示出了在提供了2个层时秩3和4传输块映射的示例。以这样的方式将编码CQI比特***到交织矩阵600或700,即使得将编码CQI比特均匀地映射到这些层上。在图7和8中利用箭头602和702来示意***的顺序。除此以外,图6对应于图4,而图7对应于图5。
该实施例结束于框208。该实施例可以以许多不同方式重复。箭头210示出了一个示例。
以上在图2中描述的步骤/点、信令消息和相关功能是没有绝对时间顺序的,且可以同时或者按与给定顺序不同的顺序执行步骤/点中的一些。还可以在步骤/点之间或在步骤/点之内执行其他功能,并且在所示意的消息之间发送其他信令消息。还可以省去步骤/点中的一些或步骤/点的一部分,或者利用对应的步骤/点或该步骤/点的一部分来替换步骤/点中的一些或步骤/点的一部分。信令消息仅是示例,且甚至可以包括用于传输相同信息的多个单独消息。此外,该消息还可以包含其他信息。
实施例提供了以下设备:该设备可以是能够执行以上关于图2描述的过程的任何用户设备。
图8示意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设备的简化框图。应当认识到,该设备还可以包括除图8所示的那些以外的其他单元或部分。尽管已经将该设备示作一个实体,但是可以在一个或多个物理或逻辑实体中实现不同模块和存储器。
该设备一般可以包括被设计为执行在操作上耦合至至少一个存储单元和各个接口的控制功能的至少一个处理器、控制器或单元。此外,存储单元可以包括易失性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单元可以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和/或操作***、信息、数据、内容等,以供处理器执行根据实施例的操作。存储单元中的每一个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硬盘驱动器等。存储单元可以是至少部分可移除的和/或可拆卸地在操作上耦合至该设备。
该设备可以是被配置为算数运算或者由运算处理器执行的程序(包括所添加或更新的软件例程)的软件应用、模块或单元。包括软件例程、小应用程序和/或宏的程序(还被称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任何设备可读数据存储介质中,且这些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特定任务的程序指令。可利用编程语言来对计算机程序进行编码,编程语言可以是高级编程语言(例如,C、Java等)或低级编程语言(例如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
可以作为例程而执行实现实施例的功能所需的修改和配置,例程可以被实现为所添加或更新的软件例程、应用电路(ASIC)和/或可编程电路。此外,可以将软件例程下载至设备中。该设备(例如用户设备)或对应组件可以被配置为计算机或微处理器(例如,单片计算机元件)或芯片集,该芯片集至少包括用于提供用于算数运算的存储容量的存储器和用于执行算术运算的运算处理器。
作为根据实施例的设备的示例,示出了设备800,例如用户设备或用户终端,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和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一起使所述设备至少执行以下操作: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保留(802)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创建(804)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以及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806),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
作为根据实施例的设备的另一示例,示出了一种设备,例如用户设备或用户终端,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控制单元800(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的设施。
该设备的另一示例包括:用于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的装置802;用于创建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的装置804;以及用于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的装置806。
应当认识到,不同单元可以被实现为一个模块、单元、处理器等,或者被实现为多个模块、单元、处理器等的组合。
应当理解,设备可以包括在传输中使用或用于传输的其他单元或模块等。然而,它们与实施例不相关,且因此,这里不需要更详细地讨论它们。这里,传输可以意味着经由天线传输至无线电路径、根据实施方式执行物理传输或传输控制的准备等。设备可以利用未包括在设备自身(例如处理器)中但可用于该设备的发射机和/或接收机,其在操作上耦合至该设备。
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分发介质上体现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这些程序指令在被加载至电子设备中时构成如上所述的设备。
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体现的计算机程序,被配置为控制处理器执行上述方法的实施例。
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
计算机程序可以具有源代码形式、目标代码形式或者某中间形式,且其可以存储在某种载体或分发介质中,这种载体或分发介质可以是能够承载该程序的任何实体或设备。例如,这种载体包括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和软件分发包。根据所需的处理能力,计算机程序可以是在单个电子数字计算机中执行的,或者其可以分布在多个计算机当中。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和软件分发包。
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这里描述的技术。例如,可以以硬件(一个或多个设备)、固件(一个或多个设备)、软件(一个或多个模块)或其组合实现这些技术。对于硬件实现,可以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被设计为执行这里描述的功能的其他电子单元或其组合内实现该设备。对于固件或软件,可以通过执行这里描述的功能的至少一个芯片集(例如过程、功能等)的模块来执行该实现。软件代码可以存储在存储单元中并由处理器执行。可以在处理器内或在处理器外实现存储单元。在后一种情况下,存储单元可以经由本领域公知的各种手段以通信方式耦合至处理器。此外,这里描述的***的组件可以由附加组件重新布置和/或补充,以便于实现与此相关描述的各个方面等,并且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这些组件不限于在给定的图中阐述的精确配置。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显而易见,随着技术进步,可以以各种方式实现本发明的概念。本发明及其实施例不限于上述示例,而是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变化。

Claims (30)

1. 一种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
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和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一起使所述设备至少执行以下操作:
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
创建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以及
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加扰是在调制和层映射之前通过使用传输块专用的伪随机加扰码来执行的。
3.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加扰对于每个层来说相同。
4.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其中,调制符号的数目是基于发信号通知的调制和编码方案或者每传输块的比特的平均数目来确定的,所述调制和编码方案与所述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
5.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其中,无论用于传输块的调制如何,都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
6.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其中,对于秩3,针对总数2的传输块2,保留偶数个上行链路控制符号,而对于秩4,针对这2个传输块均保留偶数个上行链路控制符号。
7.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加扰是通过使用相位旋转来实现的。
8.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其中,使用优化的层专用加扰序列。
9.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其中,将空间复用应用于非周期性信道质量指示符。
10. 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用户设备。
11. 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指令在被加载至设备中时构成任一前述权利要求1至9的模块。
12. 一种方法,包括:
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
创建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以及
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加扰是在调制和层映射之前通过使用传输块专用的伪随机加扰码来执行的。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加扰对于每个层来说相同。
15. 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所述的方法,其中,调制符号的数目是基于发信号通知的调制和编码方案或者每传输块的比特的平均数目来确定的,所述调制和编码方案与所述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
16. 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所述的方法,其中,无论用于传输块的调制如何,都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
17. 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所述的方法,其中,对于秩3,针对总数2的传输块2,保留偶数个上行链路控制符号,而对于秩4,针对这2个传输块均保留偶数个上行链路控制符号。
18. 根据权利要求12至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加扰是通过使用相位旋转来实现的。
19. 根据权利要求12至18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优化的层专用加扰序列。
20. 根据权利要求12至19所述的方法,其中,将空间复用应用于非周期性信道质量指示符。
21. 一种设备,包括:
用于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的装置;
用于创建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的装置;以及
用于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的装置。
22.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体现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该计算机程序被配置为控制处理器执行以下操作:
针对每个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
创建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的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以置于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的一些保留资源中;以及
以层专用的方式对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层专用副本的符号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符号进行加扰,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进行复用。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加扰是在调制和层映射之前通过使用传输块专用的伪随机加扰码来执行的。
24. 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加扰对于每个层来说相同。
25.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调制符号的数目是基于发信号通知的调制和编码方案或者每传输块的比特的平均数目来确定的,所述调制和编码方案与所述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块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
26.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无论用于传输块的调制如何,都保留至少基本上相等数目的调制符号。
27.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6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对于秩3,针对总数2的传输块2,保留偶数个上行链路控制符号,而对于秩4,针对这2个传输块均保留偶数个上行链路控制符号。
28.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7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加扰是通过使用相位旋转来实现的。
29.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8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使用优化的层专用加扰序列。
30.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9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将空间复用应用于非周期性信道质量指示符。
CN201080060813.XA 2010-01-08 2010-01-08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传输 Active CN1026874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0/050149 WO2011082828A1 (en) 2010-01-08 2010-01-08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7455A true CN102687455A (zh) 2012-09-19
CN102687455B CN102687455B (zh) 2015-04-29

Family

ID=43530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0813.XA Active CN102687455B (zh) 2010-01-08 2010-01-08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传输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203585B2 (zh)
EP (2) EP2522098B1 (zh)
JP (1) JP5453551B2 (zh)
KR (1) KR101409414B1 (zh)
CN (1) CN102687455B (zh)
ES (1) ES2475915T3 (zh)
IN (1) IN2012DN05008A (zh)
WO (1) WO201108282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5473A (zh) * 2015-06-17 2015-11-04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物理层的跨层安全通信***及其方法
CN112369097A (zh) * 2018-07-03 2021-02-12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配置许可的上行链路传输的统一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70427B2 (en) 2010-01-11 2016-02-2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11142626A2 (ko) 2010-05-13 2011-1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Mim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 및 데이터의 다중화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RU2522307C1 (ru) * 2010-06-08 2014-07-10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Мультиплексирование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данных от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ог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в режиме передачи mimo
KR101301428B1 (ko) * 2010-07-09 2013-08-28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통신 장치 및 자원 도출 방법
US9398122B2 (en) * 2011-07-27 2016-07-19 Lg Electronics Inc. Sequence map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618944B2 (ja) 2011-08-19 2014-11-05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受信装置
CN103024807B (zh) * 2011-09-23 2015-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9300370B2 (en) 2012-01-09 2016-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ase difference signaling in MIMO mode uplink
WO2015115804A1 (ko) * 2014-01-28 2015-08-06 주식회사 아이티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uci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5099621B (zh) * 2015-06-29 2018-05-22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KR101980716B1 (ko) * 2016-02-04 2019-05-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의 맵핑, 전송, 또는 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2020503727A (ja) * 2016-11-03 2020-01-30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上り制御信号伝送方法および上り制御信号伝送装置
US11038656B2 (en) * 2017-05-31 2021-06-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quence base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esign for new radio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61122A2 (en) * 2007-11-05 2009-05-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EP2086153A2 (en) * 2008-02-04 2009-08-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ng of control signals and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36281B2 (ja) 2004-09-09 2009-09-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Mimo送信装置、mimo受信装置、およびパイロットシンボル伝送方法
JP2007019799A (ja) 2005-07-07 2007-0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フレーム送信方法
KR101467791B1 (ko) * 2007-11-05 2014-12-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정보와 제어정보의 다중화 방법
US8005039B2 (en) * 2008-12-30 2011-08-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obust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2908585B1 (en) 2009-06-19 2017-06-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ignal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lte-a
US8982834B2 (en) * 2009-09-16 2015-03-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reference signal in a multi-antenna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61122A2 (en) * 2007-11-05 2009-05-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EP2086153A2 (en) * 2008-02-04 2009-08-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ng of control signals and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5473A (zh) * 2015-06-17 2015-11-04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物理层的跨层安全通信***及其方法
CN112369097A (zh) * 2018-07-03 2021-02-12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配置许可的上行链路传输的统一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516873A (ja) 2013-05-13
US9203585B2 (en) 2015-12-01
IN2012DN05008A (zh) 2015-10-02
ES2475915T3 (es) 2014-07-11
EP2922230B1 (en) 2017-03-08
KR101409414B1 (ko) 2014-06-19
EP2522098B1 (en) 2014-05-21
EP2522098A1 (en) 2012-11-14
US20130028203A1 (en) 2013-01-31
KR20120113780A (ko) 2012-10-15
ES2475915T8 (es) 2015-03-23
CN102687455B (zh) 2015-04-29
EP2922230A1 (en) 2015-09-23
WO2011082828A1 (en) 2011-07-14
JP5453551B2 (ja)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7455A (zh)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传输
CN102119497B (zh) 在无线通信***中发送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2668482B (zh) 在无线通信***中执行harq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26351B (zh) 调度数据的方法
CN103190099B (zh) 基于单载波频分复用的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中的控制和数据的复用
CN102884750B (zh) 无线电基站和用户设备以及其中的方法
CN102119493B (zh) 在无线通信***中发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02301B (zh) 上行控制信令发送、上行解调参考信号的承载方法及装置
CN104618000B (zh) 用于支持多天线传输技术的有效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2859915B (zh)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04301082B (zh) 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5141399B (zh) 在无线通信***中发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2754357B (zh) 在支持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中发送下行链路基准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2461051B (zh) 用于通信的设备和方法
US20130329830A1 (en) Receiving device, transmitting device, receiving method, transmitting method, progra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845038A (zh)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2083223A (zh) 一种发送dci和上行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4917557A (zh) 多入多出发送模式中复用来自用户设备的控制和数据信息
CN106464428A (zh) 利用蜂窝通信网络中256qam的有效tbs表设计的***和方法
CN102823183A (zh) 传输控制信息以支持上行链路多天线传输的有效方法和装置
CN101800622A (zh)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信令配置方法及***
CN102823184A (zh) 用于有效传输控制信息以支持上行链路多天线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1908950A (zh) 多天线***下上行控制信令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Espoo, Finland

Applicant after: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ddress before: Espoo, Finland

Applicant before: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