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8285A -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8285A
CN102668285A CN201080059168XA CN201080059168A CN102668285A CN 102668285 A CN102668285 A CN 102668285A CN 201080059168X A CN201080059168X A CN 201080059168XA CN 201080059168 A CN201080059168 A CN 201080059168A CN 102668285 A CN102668285 A CN 1026682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posite electrode
electrode
ion
wind
ion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91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68285B (zh
Inventor
片野明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8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8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82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82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使用风扇,也能够向杀菌·消臭对象物的配置空间导入离子及臭氧的、产生大风量的离子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及方法、以及外置型杀菌·消臭装置及方法。本发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具有包括针状电极和对置电极的电极对,使所述针状电极与所述对置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通过电晕放电来产生离子、臭氧及离子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置电极具有平面状的主环状对置电极和围绕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平面状的副环状对置电极,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最长距离比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副环状对置电极的最短距离短。

Description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通过电晕放电而产生离子风的装置,更详细而言,是产生更大的风量的离子风的离子风产生装置。而且,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对垃圾等对象物进行杀菌·消臭的装置及方法,尤其是在与对象物的配置空间不同的空间中进行电晕放电,产生离子及臭氧而向对象物的配置空间传送离子·臭氧风,从而进行杀菌·消臭的装置及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在高气密性的箱、例如餐厨垃圾或尿布等污物容器、餐厨垃圾处理机的处理臭鞋、长筒鞋等或收纳用的组装式简易马桶及马桶水箱、高气密性的带有冷冻·冷藏装置的容器及带有冷冻·冷藏装置的车辆、冰箱、室内·车辆内的空调装置等中安装并以杀菌·消臭为目的的环境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与要护理人口成比例地,尿布等的污物容器的需要也升高,但每当打开时,都释放恶臭,因此会对护理人及周边造成负担或不快感,而且不卫生。另外,在各家庭或餐馆等中也存在餐厨垃圾的保管箱,但每当打开时,伴随着杂菌繁殖而释放恶臭,因此增大了主妇等从事者的负担。餐厨垃圾处理机伴随着生物技术的成长而增加,但运行中向处理机周边释放的恶臭成为非常大的问题。而且,在国外·国内的冷冻·冷藏·常温品等的物流中,输送用容器及卡车等的输送成为主流,带有空调装置的海上容器·陆上容器·容器型卡车等较多,装载货物品的余臭·空调装置内的霉臭成为问题。而且,仓库·冰箱·室内·车辆等的空调装置根据保管物质等使用状况而臭气也会成为问题。
在此,作为上述问题的一解决方法,以往提出了喷雾式等简易型的杀菌消臭剂。然而,在使用于污物容器或餐厨垃圾的保管箱的情况下,现实情况是当打开该容器时会释放恶臭。而且,在使用于空调装置(例如撒布或循环杀菌方式)的情况下,在空调装置内部的无法清洗的部位或即便清洗也残留有异臭·霉臭时,在下一次装载货物时臭气移动等成为问题。此外,作为另一解决方法,提出了从杀菌消臭的对象的空间吸引空气而通过过滤器来吸附或除去污染物质的方法或高价的恶臭除去催化剂。然而,因长期的使用而过滤器的更换等维护不可或缺,而且过滤器的性能不充分,因此无法得到满足的几个性能的情况、或即便性能良好但大型且高价的催化剂主体的维持·管理费用更高的情况较多。
然而,近年来,为了室内的空气净化或更新而产生负离子或臭氧的空气净化机、空调器等不断普及。并且,使用同时产生具有消臭效果的负离子和臭氧的负离子·臭氧产生装置而对对象空间进行消臭等的技术也多次提出。
首先,专利文献1的负离子·臭氧产生装置是假定为安装在房间的天花板上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正电极配置在比负电极靠下方的位置。如此,即便不使用风扇或电动机也能够产生含有负离子和臭氧的向下的气流。
接下来,专利文献2的负离子·臭氧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前端为针状的负电极和与该负电极平行而设置成同心圆状的圆筒型的接地电极,使负电极与接地电极能够相对移动,对负电极施加高电压,并调整负电极的前端部与接地电极的端面的距离,由此产生负离子或臭氧。
接下来,专利文献3的负离子·臭氧产生装置是向针电极与接地电极间施加直流高电压而通过针电极尖端部产生电晕放电,从而产生臭氧及负离子的装置。
接下来,专利文献4的负离子·臭氧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由金属板构成的正电极,该金属板在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具有孔,该孔在周围具有立起部,负电极的前端位于所述正电极的孔附近。通过如此构成,利用放电来产生充分的气流,因此即便不另外使用风扇、泵等鼓风装置也能够产生气流,该气流使产生的负离子和臭氧扩散到空间内。
专利文献1~4的发明虽然记载了产生离子及臭氧而适用于对象物的情况,但这些技术以配置在例如垃圾箱的内部等的成为杀菌或脱臭的对象的空间内进行放电的情况为前提。例如,若在垃圾箱中,则存在释放恶臭的有机物由微生物分解而生成沼气等可燃性气体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进行放电时,存在由于火花的产生而引起火灾或***的危险性。
因此,为了消除这种危险性,而研究了在对象物的配置空间外进行放电而产生离子·臭氧,并向对象物的配置空间内导入这些生成物的外置型杀菌·消臭装置的开发(专利文献5)。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00754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4200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834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1383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55540号
如专利文献5所示的技术那样,在利用电晕放电来产生离子·臭氧的装置中,当设置气泵等的具有电动机的器件时,由于臭氧的产生而该电动机生锈等,从而在装置的耐久性上产生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不使用气泵或风扇等,也能够向杀菌·消臭对象物的配置空间导入离子及臭氧的、产生大风量的离子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及方法、以及外置型杀菌·消臭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1)是一种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具有包括针状电极和对置电极的电极对,使所述针状电极与所述对置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通过电晕放电来产生离子、臭氧及离子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置电极具有平面状的主环状对置电极和围绕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平面状的副环状对置电极,
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最长距离比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副环状对置电极的最短距离短。
本发明(2)是所述发明(1)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离子风引导构件,该离子风引导构件用于使从所述副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离子风相对于从所述对置电极的主环状对置电极发出的离子风进行汇集,并朝着将离子风向外部喷出的喷出口传送,随着接近所述喷出口而该离子风引导构件的开口截面积减小。
本发明(3)是所述发明(1)或(2)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设置多组。
在此对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各用语进行说明。“杀菌·消臭对象物”是指菌的繁殖或释放恶臭的物品,并未特别限定,列举出例如生鲜食品等的餐厨垃圾、粪尿、尿布等的污物、蓄积的水等的具体例子。“杀菌·消臭对象物的配置空间”只要能配置所述杀菌·消臭对象物即可,并未特别限定,列举出例如高气密性的箱,更具体而言,餐厨垃圾、尿布等的污物容器、高气密性的带有冷冻·冷藏装置的容器及带有冷冻·冷藏装置的车辆等。“环状”是指例如三角形以上(优选为6边形以上)的多边形或圆形或大致圆形,而中心部开口的形状。“平面状”是指一般看作为平面的程度,在环状电极中是指相对于环内的总面积而厚度小的电极。更具体而言,并未特别限定,[厚度(mm)]/[环内总面积(cm2)]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以下。下限值并未特别限定,例如为0.0001。需要说明的是,变形(相对于平面的变形)可以直至厚度的程度。更具体而言,主环状对置电极的总面积为7cm2,厚度为7mm以下,变形更优选为7mm以下。“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主环状对置电极的最长距离”是指针状电极的前端与主环状对置电极的环的内端即厚度方向上最近的部分的距离中的最长的距离。“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副环状对置电极的最短距离”是指针状电极的前端与副环状对置电极的环的内端即厚度方向上最近的部分的距离中的最短的距离。“主离子风”是指从主环状对置电极的中心的开口部发出的离子风。“副离子风”是指从副环状对置电极发出的离子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能够产生大风量的离子风,能够作为气泵·风扇等鼓风器件的代替而使用。
根据本发明,从主环状对置电极产生风压比较强的离子风,而从围绕主环状对置电极的副环状对置电极产生风压比较弱的离子风,由此不会使产生的离子风滞留,而从内侧产生的离子风能够将从外侧产生的离子风卷入向前面压出,从而能够得到大风量且风压强的离子风。
相对于从主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比较强的风压的离子风,从副环状对置电极产生比较弱的风压的离子风,由此,从副环状电极发出的离子风对从主环状对置电极发出的离子风进行支援。即,从主环状对置电极发出的离子风成为在顺风中产生的离子风,因此能够得到强且大的风量。
另外,本发明的离子风产生装置通过电晕放电而能够产生具有杀菌·消臭作用的离子及臭氧,因此优选利用本发明的离子风产生装置作为杀菌·消臭装置。根据本装置,能够产生大风量的离子风,在外置的杀菌·消臭装置中,可以不使用气泵等器件而向对象空间内导入离子及臭氧。即,无需使用泵、风扇,因此能够提供低噪音的杀菌·消臭装置。
此外,由于能够卷入从副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离子风,因此能够卷入从这些电极产生的离子及臭氧,因此能够送出含有高浓度的离子及臭氧的离子风,从而能够以更高的效率进行脱臭。
附图说明
图1中,图1(a)是该装置的对置电极的概念主视图,图1(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侧视图。
图2中,图2(a)是使用位于最内部的环状电极131的截面,表示环状电极131与针状电极120的前端部P的位置关系的图,图2(b)是表示环状电极132与前端P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3中,图3(a)是该装置的对置电极130的概念主视图,图3(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侧视图。
图4中,图4(a)是该装置的对置电极的概念主视图,图4(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侧视图。
图5中,图5(a)是该装置的对置电极的概念主视图,图5(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能够作为对置电极使用的板状对置电极的简图。
图7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俯视图。
图8中,图8(a)是该装置的对置电极130的概念主视图,图8(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侧视图。
图9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俯视图。
图10中,图10(a)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的概念俯视图,图10(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的概念侧视图,图10(c)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的从喷出口侧观察到的概念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具有包括针状电极和对置电极在内的电极对,使所述针状电极与所述对置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而利用电晕放电来产生离子、臭氧及离子风。而且,本发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对置电极具有平面状的主环状对置电极和围绕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平面状的副环状对置电极,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最长距离比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副环状对置电极的最短距离短。
通过该结构能得到大风量的离子风。在为单一的筒状或一个平面圆形的对置电极的情况下,放电沿着处于最短距离的相反极的筒状电极内侧或平面圆形电极的内侧呈环状地放电并产生环型离子风,因此离子风中心的环中心部为无风状态。因此,产生的离子风存在使用对无风中心部进行导风的能量的损失,其结果是,离子风减弱。像本发明那样通过设置主环状对置电极和副环状对置电极而能够解决该问题。
本发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具有包括针状电极和对置电极在内的电极对,使所述针状电极与所述对置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而利用电晕放电来产生离子·臭氧及离子风。需要说明的是,离子风通常在电晕放电时,从针状电极放出的离子在朝向对置电极泳动期间,由于与空气分子反复发生碰撞,而形成从针状电极朝向对置电极产生的空气流。即,是按照放电时产生的离子的流动方向而产生的气流。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的详细的结构。
本发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的简要结构如图1所示。在此,图1(a)是该装置的对置电极的概念主视图,图1(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侧视图。本方式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具有包括针状电极120和对置电极130的电极对110。在此,对置电极130具有配置在针状电极120的延长线轴上的位于最内部的圆形环状电极131和配置在与该电极同轴上的半径不同的外侧圆形环状电极132。即,这些环状电极与环状平面垂直,且位于通过该环的重心(圆中心)的轴上。在环状的对置电极中,通过使用如此具有圆形形状的对置电极,而从针状对置电极的前端到对置电极的各处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放电不均减少。而且,通过如此将针状电极配置在环的轴上,尤其是从主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离子风增强。
所述环状电极131及132优选通过桥139等连结构件以可通电的方式架桥,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将各环状电极形成为等电位,并且容易调整这些电极的位置关系。例如,在利用波状构件来连结的情况下,在主环状对置电极与副环状对置电极之间形成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的部分,因此电晕放电产生不均而无法将离子风大量地向前方压出。因此,优选以将连结构件与副环状对置电极的连接部、和连结构件与主环状对置电极的连接部连结的概念直线通过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重心的方式配置连结构件,以免成为离子风产生的干扰。通过如此连结,不易发生由放电不均引起的离子风的产生不均。
构成对置电极的主环状对置电极及副环状对抗电极优选配置在同一平面内。使副环状对置电极的放电效率比主环状对置电极逐渐减弱的是距离,所以通过配置在同一平面,而容易附加该距离的变化,因此优选。而且,在三维下,即便距离比正确,但例如为半球状等的形状时,离子风发出的方向相对于主离子风发出的直行风,而不发出平行风,因此效率差。
此外,针状电极120和对置电极130分别与电压施加机构或地面连接,在使用时,该电极间产生电位差而进行放电。在此,针状电极120的前端部P与最内部的主环状对置电极131的位置关系优选处于最适合发出离子风的位置关系,通过配置成这样的距离,随着对置电极的位于更靠中心的对置电极成为半径小的环状对置电极而发出比较强的离子风,结果是能够得到大风量的离子风。若处于这种位置关系,则环状对置电极既可以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也可以配置在不同平面上。需要说明的是,从图中前端部P到环状对置电极所示的虚线箭头表示电晕放电引起的离子的泳动方向。
关于适合发出离子风的位置关系,使用图2的示意图进行说明。在图2(a)中,使用位于最内部的环状对置电极131的截面,表示环状对置电极131与针状电极120的前端部P的位置关系,在图2(b)中,表示了环状对置电极132与前端部P的位置关系。
首先,在处于前端部P与环状对置电极131的位置关系时,离子朝向电极按照箭头的方向泳动。即离子风在理论上从前端部P以具有θ1的角度的方式产生。因此,从整体来看,沿着从以前端部P为顶点的圆锥的顶点连结底面的端部这样的母线方向产生离子风。即,虽然离子风也朝向环状对置电极的外方产生,但整体上主要从环状对置电极的中心向前面方向压出离子风。另一方面,在图2(b)所示的环状对置电极132那样具有比较大的半径的环状电极的情况下,离子风在理论上从前端部P以具有θ2的角度的方式产生。即,该角度变得更大,因此由该电极得来的离子风的向环状对置电极的外侧方向发出的成分增多,而向前面方向压出的离子风的风量减小。
另外,电晕放电容易从针状电极对处于较近的位置的对置电极产生。随着环状对置电极位于中心,而距针状电极的前端部P的距离变近。即,位于中心的环状对置电极的电晕放电产生的概率升高,因此位于中心的环状对置电极的产生的离子风的绝对风压也增大。
以上,如说明那样,位于最内部的环状对置电极131作为离子风产生的方向有利,而且,离子风产生的绝对风压也大。因此,图1所示的对置电极处于以随着环状电极的半径减小而从环状对置电极发出的离子风变强的方式配置的状态。通过如此配置,不会因从外部的电极发出的离子风而引起滞留,而且被从中心发出的离子风卷入,因此风量增大,并且能得到通过离子风将放电产生的离子及臭氧向前面压出的作用,因此杀菌·消臭的效果也升高。而且,位于最内部的环状对置电极131与前端部P的距离在电晕放电中更优选确保为最良好地容易放电的距离。但是,当仅将对置电极的环状部的直径形成为大直径时,虽然产生大放电反应,但由于是环状放电,因此在对置电极的环状中心没有对置电极部所引起的、无风中心部增大,形成放电不均而产生环状离子风,结果是产生离子风外周和中心部成为无风状态,环状离子风被导向无风域,因此未发出强风。当环状部的直径为小径时,虽然发出风压强的离子风,但由于产生量少,因此通过在主环状对置电极外周配置作为二次产生极的副环状对置电极,中心发出小径且风压强的主流风,同时外周发出直径大、风压减弱但具有风量的副流风。即,本发明的对置电极解决了在大径时风压弱但风量多而在小径时风压强但风量少的现实情况的问题,将离子风的产生形成为在同电位下同时实现大风压和大产生量这两者的形状。
通过使对置电极为平面状,从对置电极产生的离子风不会因壁面等的障碍物和离子风的反作用的影响而减速,从主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主离子风与从副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副离子风立即合成,因此主离子风在刚产生之后通过周围的副离子风而提前得到顺风产生的协同效应,因此能够得到更大风量的离子风。而且,通过形成为平面状,而对置电极的清洗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中,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最长距离比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副环状对置电极的最短距离短。通过将针状电极和对置电极配置成这种距离关系,而从主环状对置电极的中心形成的开口部产生风压最强的离子风,从周边的副环状对置电极产生风压弱的离子风,因此能够得到大量的离子风。若从这种针状电极与对置环状电极的位置关系偏离,则离子风主要从主环状对置电极与副环状对置电极之间的空间产生,成为均匀风,因此空中放出离子风减弱,而且在设有引导构件时也会产生反作用。
构成对置电极130的环状对置电极并未限定为图1所示的2个,也可以如图3所示的环状对置电极131~133那样设置多个环状对置电极。需要说明的是,图3(a)是该装置的对置电极130的概念主视图,图3(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侧视图。在此,说明了使用3个环状对置电极的情况,但如此构成对置电极的环状对置电极只要满足与针状电极的距离关系即可,可以设置任意个。通过如此设置多个电极,即使一电极污损而无法放电,也能够通过另一电极放电,因此提高了装置的动作稳定性。
如图4所示,也可以如针状电极121~123那样将针状电极设置多个。这种情况下,全部的针状电极和对置电极处于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最长距离比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副环状对置电极的最短距离短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图4(a)是该装置的对置电极的概念主视图,图4(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侧视图。通过如此将针状电极设置多个,与单极的情况相比,绝缘击穿较多产生,容易引起分子的碰撞,压出能力提高,因此能够产生大量的臭氧。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对置电极可以是多边形。这种情况下,各针状电极和对置电极处于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最长距离比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副环状对置电极的最短距离短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图5(a)是该装置的对置电极的概念主视图,图5(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侧视图。如此在三角形的形状下,从主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离子风比从副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离子风减小,能够得到大风量的离子风。而且,在此,主环状对置电极表示为圆形,但也可以是三角形以上的多边形。而且,在环状对置电极为多边形的情况下,边数越多,成为与针状电极的最短距离的点越多,不易产生放电不均,因此有利。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对置电极的一例的简图。在此,通过在板上设置孔,来形成对置电极。图6(c)是具有圆形的对置电极的板状对置电极130c的概念图。该对置电极具有第一对置电极130c(1)和第二对置电极130c(2)。第一对置电极130c(1)将圆形的主环状对置电极131c(1)形成在中心,在其周围形成有圆形的副环状对置电极132c(1),在副环状对置电极132c(1)的外周还形成有副环状对置电极133c(1)、134c(1)、135c(1)。而且在这些对置电极之间形成有连结构件139c(1)。而且,第二对置电极也同样地将圆形的主环状对置电极131c(2)形成在中心,在其周围形成有圆形的副环状对置电极132c(2),在副环状对置电极132c(2)的外周还形成有副环状对置电极133c(2)、134c(2)。而且在这些对置电极之间形成有连结构件139c(2)。相对于这些板状对置电极,在适当的位置配置针状电极来使用。
图6(b)是表示板状对置电极130b的简要结构的图。板状对置电极130b的主环状对置电极的形状为圆形,周围的副环状对置电极的形状为六边形。板状对置电极130b具有第一对置电极130b(1)和第二对置电极130b(2)。在第一对置电极130b(1)的中心部形成圆形的主环状对置电极131b(1),在其周围形成六边形的副环状对置电极132b(1),而且在副环状对置电极132b(1)的外周还形成副环状对置电极133b(1)、134b(1)、135b(1)。而且这些对置电极之间通过连结构件139b(1)连结。
第二对置电极130b(2)也同样地在中心形成圆形的主环状对置电极131b(2),在其周围形成有六边形的副环状对置电极132b(2)~134b(2),这些电极通过连结构件139b(2)连结。
图6(a)是表示板状对置电极130a的简要结构的图。在板状对置电极130a中,形成有圆形的主环状对置电极和主环状对置电极的周边的环状的副环状对置电极。板状对置电极130a具有第一对置电极130a(1)和第二对置电极130a(2)。在第一对置电极130a(1)的中心部形成有圆形的主环状对置电极131a(1),在其周边形成有多个副环状对置电极132a(1)。在图6(a)中,示出了副环状对置电极132a(1)的代表性的一例,但在主环状对置电极131a(1)的周边形成的132a(1)也同样是副环状对置电极。通过如此形成,而形成在副环状对置电极之间的构件成为从主环状对置电极呈放射线状地变宽的状态,因此除了从主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离子风之外,随着从该主环状对置电极远离而离子风的风量连续减小。第二对置电极132a(2)也与第一对置电极同样地在中心具有主环状对置电极131a(2)及副环状对置电极132a(2)。
需要说明的是,图6(d)是上述的板状对置电极130a~c的共用的侧视图。
如图7所示,本方式的具有多个电极对110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优选。需要说明的是,图7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俯视图。在中心配置的电极对的左右配置2个电极对,优选配置成所述左右配置的2个电极对的离子风产生方向分别与中心配置的电极对的离子风产生方向相交。而且,更优选配置成从各电极对产生的离子风集中于一点。通过如此使用装置,能够使从各电极对发出的离子风合流,从而能够得到更大风量的离子风。
如图8所示,优选设置截头圆锥状的离子风引导构件140。需要说明的是,图8(a)是该装置的对置电极130的概念主视图,图8(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100的概念侧视图。对于从位于对置电极130的最内部的环状对置电极131产生的离子风,使从位于外侧的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离子风汇集(合流)而向离子风喷出口141传送,由此,向前面压出的离子风的风量增大。而且,即便如此设置引导构件,在外侧产生的离子风也比在最内部产生的离子风小,因此不会滞留而由中心的离子风拉入,向前方压出。引导构件具有开口截面积逐渐减小的形状。在设置具有这种形状的引导构件时,在从对置电极产生的离子风为均匀风或中心不发出风压的环风的情况下,相对于鼓风作用,由于是截面积减小的形状,因此直行的离子风与引导构件的内壁发生碰撞,产生湍流,在引导构件内部产生反作用,成为微风,但是在主离子风强而副离子风弱时,即便在引导构件缩小成小径的情况下,由于副离子风弱,因此向引导构件内壁的碰撞当然也减弱,主离子风将副离子风卷入而集中喷出离子风。
另外,优选在引导构件140的喷出口141设置鼓风路径150。在此,鼓风路径只要能够调整喷出的离子风的风向即可,并未特别限定,但优选为具有与喷出口141相同直径的管状构件。在此,鼓风路径的材质并未特别限定,列举出橡胶管、氯乙烯管等。该鼓风路径在如后述那样设置多个电极对时,为了使从这些电极对产生的离子风容易汇集而使用。而且,在该电极对单独使用时,也可以通过该鼓风路径,向杀菌·消臭对象空间等送入离子及臭氧。
如图9所示,设有所述引导构件140的电极对110优选设置多个。在设有三个电极对110时,在中心配置的电极对的左右配置2个电极对,配置成使左右配置的2个电极对的离子风产生方向与中心配置的电极对的离子风产生方向分别相交。而且,优选配置成从各电极对产生的离子风集中于一点。通过如此构成,使从各电极对产生的离子风合流,由此能够得到大风量的离子风。
如图10所示,设有引导构件140的电极对110(在此为了便于图示而省略了针状电极)优选设置6个。图10(a)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的概念俯视图,图10(b)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的概念侧视图,图10(c)是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的从喷出口侧观察到的概念主视图。这种情况下,将电极对形成为每3组的上下的两段结构,关于所述上下段,分别按照先前所示的3个电极对的配置法配置{图10(a)},并将所述3个电极对的组以使从该电极对的组产生的离子风合流的方式配置{图10(b)}。在此,优选以从各电极对产生的离子风集中于一点的方式配置。即,配置成从位于上下段的中心的电极对产生的离子风汇集那样的角度,由此能够使来自各电极对的离子风合流,从而能够得到大风量的离子风。
本发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除了能够作为杀菌·消臭装置使用之外,还可以作为离子水/杀菌水生成装置使用。
本发明的装置能够作为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使用,通过电晕放电来产生离子及/或臭氧,而且,产生大风量的离子风,因此利用离子风来搬运所述离子及/或臭氧,使其与杀菌·消臭对象物接触。而且由于产生大风量的离子风,因此不使用泵,就能产生离子及臭氧并向杀菌·消臭对象物的配置空间送入,因此也能够作为外置型杀菌·消臭装置使用。
本发明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也可以作为基于气泡石·纳米气泡供气源的海水及淡水的杀菌·消臭用而使用。即,由于必须向纳米气泡产生器取入空气,因此将离子风引导构件与送给路径结合而作为纳米气泡的空气供气源来使用,从而使离子/臭氧风在水中反应而能够简单地制作出离子水/杀菌水。由此,通过利用臭氧水和纳米气泡的协同效应对肌肤的杀菌清洗,除了毛孔的深处的油脂除去、利用了臭氧的特性即漂白作用的美白效果等向美容的利用、鱼贝类饲养水槽内的杀菌、消臭之外,还能够进行水耕栽培的培养液的杀菌等、在厨房等中将自来水的喷出压作为动力源生成杀菌水而利用有效的杀菌·消臭、臭氧水来简易、廉价且安全地进行油脂的分解等。
【标号说明】
100: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
110:电极对
120:针状电极
130:对置电极
131~133:环状对置电极
139:桥
140:离子风引导构件
141:喷出口
150:鼓风路径
200:离子风产生装置
210:电极对
220:针状电极
230:对置电极
P:前端部

Claims (3)

1.一种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具有包括针状电极和对置电极的电极对,使所述针状电极与所述对置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并通过电晕放电来产生离子、臭氧及离子风,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置电极具有平面状的主环状对置电极和围绕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平面状的副环状对置电极,
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主环状对置电极的最长距离比所述针状电极的前端与所述副环状对置电极的最短距离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离子风引导构件,该离子风引导构件用于使从所述副环状对置电极产生的离子风向从所述对置电极的主环状对置电极发出的离子风进行汇集,并朝着将离子风向外部喷出的喷出口传送,随着接近所述喷出口而该离子风引导构件的开口截面积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设置多组。
CN201080059168XA 2010-01-26 2010-07-14 离子风产生装置 Active CN1026682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4403 2010-01-26
JP2010-014403 2010-01-26
JP2010-104224 2010-04-28
JP2010104224A JP4551977B1 (ja) 2010-01-26 2010-04-28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
PCT/JP2010/004574 WO2011092755A1 (ja) 2010-01-26 2010-07-14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及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8285A true CN102668285A (zh) 2012-09-12
CN102668285B CN102668285B (zh) 2013-04-24

Family

ID=42978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9168XA Active CN102668285B (zh) 2010-01-26 2010-07-14 离子风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373963B2 (zh)
EP (1) EP2530796B1 (zh)
JP (1) JP4551977B1 (zh)
KR (1) KR101178346B1 (zh)
CN (1) CN102668285B (zh)
ES (1) ES2587778T3 (zh)
WO (1) WO2011092755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01165A1 (zh) * 2013-12-30 2015-07-09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晕放电组件、离子迁移谱仪、计算机程序及存储介质
CN105453355A (zh) * 2013-05-13 2016-03-30 株式会社片野工业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以及方法
CN106463914A (zh) * 2014-05-12 2017-02-22 株式会社片野工业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及方法
TWI572831B (zh) * 2014-12-04 2017-03-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靜電式氣體清淨機
CN106961777A (zh) * 2017-05-19 2017-07-18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无机械装置离子风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82992A (ko) * 2011-01-17 2012-07-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JP5927487B2 (ja) * 2011-12-26 2016-06-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装置
WO2016035431A1 (ja) * 2014-09-02 2016-03-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
JP6982855B2 (ja) * 2017-09-19 2021-12-17 エクレール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システム
US10907656B2 (en) * 2018-02-04 2021-02-02 Richard Down Newberry Silent airflow generation equipment
TWI667871B (zh) * 2018-08-07 2019-08-01 國立交通大學 風扇裝置
CN111731713B (zh) * 2020-04-14 2022-06-07 浙江大学 一种医疗垃圾收集装置
DE102021200266A1 (de) 2021-01-13 2022-07-14 Marquardt Gmbh Ionengenerierendes Element
EP4253764A1 (en) * 2022-03-31 2023-10-04 Belimed AG Electrohydrodynamic gas flowrate amplifier for generating a gas flow, washer for washing medical instruments comprising a washing chamber and an electrohydrodynamic gas flowrate amplifier, method of amplifying gas using an electrohydrodynamic gas flowrate amplifier, use of an electrohydrodynamic gas flowrate amplifier for amplifying gas and use of an electrohydrodynamic gas flowrate amplifier for disinfec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482A (en) * 1979-06-18 1981-01-09 Hitachi Jidoushiya Buhin Kk Anion generator
JPH10199653A (ja) * 1997-01-09 1998-07-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負イオンによる起風装置
JP2000082567A (ja) * 1999-08-23 2000-03-21 Kyoritsu Denki Sangyo Kk オゾン発生器
JP2005149901A (ja) * 2003-11-14 2005-06-09 Kenichi Hasegawa 空気清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6007500A1 (en) * 1985-06-06 1986-12-18 Astra-Vent Ab An air transporting arrangement
JPH0328457U (zh) * 1989-07-31 1991-03-20
JP2873322B2 (ja) 1989-08-15 1999-03-24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ハロゲン化銀感光材料
JPH061461B2 (ja) 1989-09-13 1994-01-05 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Cpu制御方法
US5017876A (en) * 1989-10-30 1991-05-21 The Simco Company, Inc. Corona current monitoring apparatus and circuitry for A.C. air ionizers including capacitive current elimination
JPH0435392A (ja) 1990-05-28 1992-02-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カラー画像伝送方式
JP3155540B2 (ja) 1990-06-05 2001-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35433Y2 (ja) * 1990-07-18 1994-09-14 木曜電機株式会社 イオン風発生装置
SE9003156L (sv) * 1990-10-03 1992-04-04 Astra Vent Ab Anordning foer alstring av en luftstroemning och rening av densamma
JP3100754B2 (ja) 1992-05-20 2000-10-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体高分子電解質膜を用いた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02059027A (ja) * 2000-08-23 2002-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浄化装置
US6717792B2 (en) * 2000-12-08 2004-04-0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Emitter assembly
JP2003342005A (ja) 2002-05-28 2003-12-03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マイナスイオン及びオゾン発生装置
JP2004018348A (ja) 2002-06-19 2004-01-22 Tamachi Denki Kk オゾンおよび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JP4407174B2 (ja) 2003-06-25 2010-02-03 有限会社アイ・テクノス マイナスイオン・オゾン発生装置
US7638104B2 (en) * 2004-03-02 2009-12-29 Sharper Image Acquisition Llc Air conditioner device including pin-ring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with driver electrode
JP4075869B2 (ja) * 2004-07-12 2008-04-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浄化装置
US7212393B2 (en) * 2004-09-30 2007-05-01 Ion Systems, Inc. Air ionization module and method
JP4371086B2 (ja) 2005-07-11 2009-11-25 愛国機械株式会社 電子シャワー発生装置
US7729101B2 (en) * 2006-12-04 2010-06-01 Mks, Ion System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ionizing blowers
JP2008287891A (ja) * 2007-05-15 2008-11-27 Sharp Corp 送風装置
JP5270310B2 (ja) * 2008-11-13 2013-08-21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静電チャック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US8139354B2 (en) * 2010-05-27 2012-03-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dependently operable ionic air moving devices for zonal control of air flow through a chassi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482A (en) * 1979-06-18 1981-01-09 Hitachi Jidoushiya Buhin Kk Anion generator
JPH10199653A (ja) * 1997-01-09 1998-07-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負イオンによる起風装置
JP2000082567A (ja) * 1999-08-23 2000-03-21 Kyoritsu Denki Sangyo Kk オゾン発生器
JP2005149901A (ja) * 2003-11-14 2005-06-09 Kenichi Hasegawa 空気清浄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3355A (zh) * 2013-05-13 2016-03-30 株式会社片野工业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以及方法
CN105453355B (zh) * 2013-05-13 2017-12-01 株式会社片野工业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以及方法
WO2015101165A1 (zh) * 2013-12-30 2015-07-09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晕放电组件、离子迁移谱仪、计算机程序及存储介质
CN106463914A (zh) * 2014-05-12 2017-02-22 株式会社片野工业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及方法
CN106463914B (zh) * 2014-05-12 2017-12-29 株式会社片野工业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及方法
TWI572831B (zh) * 2014-12-04 2017-03-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靜電式氣體清淨機
US9962711B2 (en) 2014-12-04 2018-05-08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Electrostatic air cleaner
CN106961777A (zh) * 2017-05-19 2017-07-18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无机械装置离子风机
CN106961777B (zh) * 2017-05-19 2018-10-1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无机械装置离子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75949A (ja) 2011-09-08
JP4551977B1 (ja) 2010-09-29
WO2011092755A1 (ja) 2011-08-04
KR101178346B1 (ko) 2012-08-29
US8373963B2 (en) 2013-02-12
EP2530796A1 (en) 2012-12-05
KR20120087195A (ko) 2012-08-06
US20120300356A1 (en) 2012-11-29
EP2530796B1 (en) 2016-06-08
CN102668285B (zh) 2013-04-24
ES2587778T3 (es) 2016-10-26
EP2530796A4 (en) 2013-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68285B (zh) 离子风产生装置
TWI501491B (zh)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KR102079889B1 (ko) 이온풍 발생 장치
KR101644107B1 (ko) 유기성 폐기물 처리 동물 생육 장치
TWI543483B (zh)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及方法
CN203624317U (zh) 杀菌灭虫果皮箱
TWI579514B (zh) 離子、臭氧風產生裝置
CN205794586U (zh) 一种畜牧场中的灭蚊设备
CN201598204U (zh) 人造生物膜漂浮悬挂式装置
WO2016111212A1 (ja) イオン・オゾン風発生装置及び方法
KR20220118064A (ko) 해충 퇴치 기능을 갖는 살균 및 악취 저감기와 이를 이용한 IoT 스마트 살균 및 악취 저감 시스템
CN206548861U (zh) 一种冰箱消毒除味净化器
CN216073077U (zh) 一种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CN109526906A (zh) 一种基于多级诱蚊与转刷灭蚊的水体控蚊装置及控蚊方法
KR102569611B1 (ko) 자외선과 헤파필터를 이용한 살균 악취 제거기와 이를 이용한 IoT 스마트 살균 악취 제거 시스템
CN202295994U (zh) 一种利用光伏电池供电的智能化消毒废物箱
CN202069905U (zh) 杀菌除臭装置及冰箱
CN204350700U (zh) 无菌工作台
CN203294629U (zh) 一种新型防蚊虫垃圾箱
CN202807582U (zh) 具有除虫装置的冷藏垃圾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