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0537B - 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0537B
CN102640537B CN201080054574.7A CN201080054574A CN102640537B CN 102640537 B CN102640537 B CN 102640537B CN 201080054574 A CN201080054574 A CN 201080054574A CN 102640537 B CN102640537 B CN 1026405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oute
access website
channel quality
quality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457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40537A (zh
Inventor
刘扬
陈玉芹
曲红云
许玲
赵争光
龙艳
方旭明
胡晓鹏
赵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CN2009/07600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1075903A1/zh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08005457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405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40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0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40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05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控制站收集终端的各个路径上所有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本发明实现了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Description

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并且特别地,涉及一种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无线通信***使用电磁波和固定/移动无线通信终端(例如,移动无线电话或附有无线通信卡的笔记本电脑等,均可简称为终端)进行通信。一般地,终端都位于***的无线覆盖范围内,并且分配给这些终端的电磁波频率被分成多个载波频率作为无线通信信道。无线通信***通过基站(Base Station,简称为BS)利用指定无线信道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提供无线覆盖,这个地理范围称为小区(Cell)。通常,基站位于小区的中央。
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高大的建筑物可能会遮挡基站的无线信号,从而造成某个区域内信号的严重减弱,而小区边缘的信号则会减弱,从而造成终端接收错误率增大。无线通信***的容量需求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例如:当用户数急剧增加或者通话量急剧增大时,要求增大***容量;而在偏远地区,一个基站的容量往往不能够在覆盖范围内被充分利用,此时就需要扩大***覆盖范围以利用多余的***容量。
为了扩大***覆盖范围或者扩展***容量,可以将一个或者多个中继站(Relay Station,简称为RS)设置在支持多跳中继的基站与终端之间(以下将包含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简称为***)。中继站可以用于中继基站到终端(下行)或终端到基站(上行)的信号。采用中继站之后,可以有效提高通信链路信号传输质量,从而达到扩大***覆盖范围或增加***容量的目的。
终端通过一跳或多跳中继站接入基站的通信路径称为中继路径。与终端直接相连的中继站称为接入中继站。接入中继站和终端的通信链路称为接入链路。在中继路径上,接入中继站可以通过其他的中继站与基站进行通信。在中继路径上,中继站之间以及中继站和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称为中继链路。中继站可以是固定的、漫游的、或者移动的。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多跳***中传统数据发送模式与本地转发模式示意图,传统蜂窝网的数据通信路径如图1(a)所示,不管互相通信的两个移动终端(Mobile Station,简称为MS)与BS的距离有多远、链路质量有多差,其都必须直接与BS建立连接,占用***资源(由于链路质量差,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可能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源才能保证所需的QoS进行通信。移动多跳中继(Mobile Multi-hop Relay,简称为MMR)蜂窝网的数据通信路径如图1(b)所示,距离基站远或链路质量差的MS间通信,可以通过RS的转发,使得链路质量较差的BS<—>MS单跳路径被链路质量较好的MR-BS<—>RS和RS<—>MS两跳链路所代替,从而可使用高阶的调制编码格式集合(Modulate Codeformat Set,简称为MCS)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得更高的吞吐性能。但是对于互相通信的两个MS而言,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近,都必须通过RS的转发并将数据传给MR-BS才能进行通信。对于接入同一个RS的MS1和MS2而言,MS1/MS2的数据由RS转发给MR-BS后,MR-BS又要将其传回给RS再下发给MS2/MS1,相同的数据由RS转发给MR-BS后又被MR-BS转发回来给RS就造成了不必要的空口开销,降低了网络的频谱资源利用率。图1(c)是本地转发(Local Forwarding)模式下的数据通信路径,同一RS下的MS可以通过RS的转发直接通信,而不再需要将数据转给MR-BS,这样节省了MR-BS的空口资源。
由于用户在入网、二次选路和切换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小区、扇区和站点接入以满足自己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为QoS)需求,必要的路径选择算法可以在保证用户QoS的前提下,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和***容量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例如,新加入的MS必须和邻近的上级站执行网络进入(Network Entry)的动作方可加入网络,这个上级站有可能是MR-BS,也有可能是RS。当执行Network Entry动作时,MS会先监听上级站的前导(Preamble),与上级站完成同步动作,然后执行初始测距(Initial Ranging)动作。一般而言,在MS执行Initial Ranging的阶段会选择信号强度最强的邻近站点进行交互,在一连串信号强度调整、参数设定、注册认证等动作执行完毕后,MS便能正式加入网络。因此完成Network Entry动作的MS便可与MR-BS进行通信。
图2是根据相关技术的本地转发模式下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说明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如果启用Local Forwarding技术,信令***仍然沿用原来非捷径的模式,一系列的信令交互包括话务量统计和计费等信息还是要通过MR-BS,运营商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网络进行充分的监管,这样也简化了因为引入新技术而对信令***的重设计,只做较少改动即可使用LocalForwarding技术。但是为了提升***的频谱效率,数据业务则采用捷径模式传输,不再必须通过MR-BS。
尽管MS可根据判断信号强度来决定连接的上级站,但是只利用信号强度作为选路的准则不一定会选出较佳的路径。我们有必要在二次选路和切换时,将资源利用率以及用户的业务情况考虑进来,将其作为选路的条件,优化用户所选择的路径以充分发挥本地转发的优势。
在介绍详细的路由算法之前,我们先定义了一个时隙利用效率,用来表征各个可选路径上各跳链路(单跳链路或者多跳路径上的中继链路和接入链路)的链路效率。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简称为IEEE)802.16标准中,slot是***中最小的时频资源分配单元,每个用户可得资源都是整数倍的slot。根据标准的定义,在10MHz带宽,1024快速傅氏变换算法(Fast Fourier Transform Algorithm method,简称为FFT)的***中,一个slot包含48个数据子载波用于传输用户的数据信息。***采用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如果链路的信号干扰噪声比率(Signal Interference NoiseRadio,简称为SINR,信干噪比)可以满足使用M(M=2m)进制调制,编码速率为r的MCS,那么此链路上的一个数据子载波可携带m×r(bit)信息,则我们定义η(m,r,Tframe)为时隙利用效率:
&eta; ( m , r , T frame ) = 48 &times; m &times; r T frame ( Kbps / Solt ) - - - ( 1 )
其中,Tframe为帧长。时隙利用效率实际上表示了一个slot可以传输的数据速率。
不同的MCS对应着不同的时隙效率,由于不同的链路有着不同的链路质量(SINR),而不同的SINR范围又对应着不同的MCS,则公式(1)又可以表示为
η(m,r,Tframe)=η(SINR)  (2)
不同的SINR范围所对应的MCS以及时隙效率如表0所示:
表0MCS通信列表(correspondence table list)
在多跳中继蜂窝网络中,MS可以有多个可选路径,既可以与BS直接通信,也可通过RS的转发进行多跳通信。对于用户u而言,假设在用户u与MR-BS之间一共有np(u)条可选路径。
用Pl(u)表示用户u与MR-BS间的每一条可选路径,其中,l=1,2,…,np(u)。
假设用户u与MR-BS间的可选路径Pl(u)上一共有hl(u)跳,我们用Pli(u)表示路径Pl(u)上的第i跳链路,其中i=1,2,…,hl(u)。
表示链路上的SINR,那么即为链路的时隙效率。
但是,目前并不能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业务路由建立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包括:控制站收集终端的各个路径上所有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优选地,控制站收集信道质量信息发生在终端二次选路、发起业务、发起切换、或发起重入网时,其中,终端二次选路包括:终端在初始入网的过程中,根据控制站的指示,接入另一个控制站。
优选地,控制站收集的信道质量信息包括:信号干扰噪声比率SINR。
优选地,当终端二次选路或发起切换时,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包括:根据SINR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时隙利用效率:其中,η(SINR)为时隙利用效率,m为调制参数,r为编码速率,Tframe为帧长;选择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确定的最大时隙利用效率对应的接入站点为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优选地,在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之后,上述方法还包括:终端向选择的接入站点发起业务请求;判断接入站点是基站还是中继站;如果接入站点是基站,则终端向基站发送通信数据;如果接入站点是中继站,则进一步判断本地转发模式是否打开,如果打开,则在终端和与其通信的终端的当前接入站点为同一中继站的情况下,采用本地转发模式进行通信,如果没有打开,则终端向基站发送通信数据。
优选地,当终端二次选路、发起无业务时的切换、或发起无业务时的重入网时,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包括:选择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确定的最大SINR对应的接入站点为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优选地,当终端发起业务、发起有业务时的切换、或发起有业务时的重入网时,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进一步包括:根据SINR和业务速率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优选地,根据SINR和业务速率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包括:根据SINR和业务速率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一选择门限:C(m,n)=C(m)+C(n),其中, C ( m ) = min 0 &le; l m &le; n p - 1 { C l m ( m ) } , C ( n ) = min 0 &le; l n &le; n p - 1 { C l n ( n ) } , 其中,m、n分别代表不同的终端,表示取大于表达式的最小整数,表示终端u要在路径Pl(u)的第i跳链路上以R(u)的业务速率传输数据需要分配的时隙数;根据SINR和业务速率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二选择门限:其中,其中,表示取大于表达式的最小整数,表示终端u要在路径Pl(u)的第i跳链路上以R(u)的业务速率传输数据需要分配的时隙数;比较第一选择门限和第二选择门限;如果第一选择门限大于第二选择门限,则采用本地转发Local Forwarding模式,且选择相应的路径;如果第一选择门限小于等于第二选择门限,则用户对m,n根据 C ( m ) = min 0 &le; l m &le; n p - 1 { C l m ( m ) } C ( n ) = min 0 &le; l n &le; n p - 1 { C l n ( n ) } 单独选路。
优选地,在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判断是否支持本地转发模式;如果支持,则进一步判断本地转发模式是否打开;如果打开,则进行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的操作。
优选地,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包括以下之一:控制站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终端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并将选择结果上报给控制站。
优选地,控制站包括以下网元之一: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中继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业务路由建立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业务路由建立装置包括:收集模块,用于收集终端的各个路径上所有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选择模块,用于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通过本发明,当终端二次选路或发起切换时,控制站收集终端的各个路径上所有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解决了目前并不能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的问题,实现了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多跳***中传统数据发送模式与本地转发模式示意图;
图2是根据相关技术的本地转发模式下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说明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方法的方式一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方法的方式二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本地转发模式大量存在的路由选择说明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方式三的逻辑链路以及网络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方法的方式三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拓扑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方向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方法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S302至步骤S304:
步骤S302,控制站收集终端的各个路径上所有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控制站可以包括以下网元之一: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中继站。
步骤S304,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具体地,控制站可以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或者终端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并将选择结果上报给控制站。
优选地,控制站收集信道质量信息发生在终端二次选路、发起业务、发起切换、或发起重入网时,其中,终端二次选路包括:终端在初始入网的过程中,根据控制站的指示,接入另一个控制站。控制站收集的信道质量信息包括:SINR。
对于不同的场景可以分别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
方式一
该方式为基于SINR的路由选择算法,只在用户二次选路和切换的时候执行,并且用户在二次选路和切换时使用相同的路由选择算法,即用户使用相同的规则来选择要接入或因切换而重接入的站点。
当用户二次选路或发起切换时,MR-BS收集MS各个可选路径上所有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即,各个链路的SINR;根据各个链路的SINR值,通过路由选择算法的计算,选择合适的站点接入。用户一旦选择好接入站点后,在发起业务时就不再考虑更换接入站点,只有在切换时才更换接入站点。
具体地,当终端二次选路或发起切换时,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包括:根据SINR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时隙利用效率:即,背景技术中描述的公式(1),其中,η(SINR)为时隙利用效率,m为调制参数,r为编码速率,Tframe为帧长。
然后,选择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确定的最大时隙利用效率对应的接入站点为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由于该方式只在二次选路和切换时进行,所以当用户发起业务时,其已选择好了关联站点,业务发起时用户是否执行Local Forwarding模式进行数据通信只取决于当前通信的用户对是否关联在同一个RS下,过程如图4所示。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方法的方式一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之后,该方法还包括如下的步骤S402至步骤S412:
步骤S402,终端向选择的接入站点发起业务请求。
步骤S404,判断用户当前关联的接入站点是基站还是中继站,如果是中继站,则进行到步骤S406,如果是基站,则进行到步骤S412。
步骤S406,进一步判断本地转发模式是否打开,如果打开,则进行到步骤S408,如果没有打开,则进行到步骤S412。
步骤S408,判断通信双方(终端和与其通信的终端的当前接入站点)是否为同一中继站,如果是,则进行到步骤S410,如果不是,则进行到步骤S412。
步骤S410,采用本地转发模式进行通信。
步骤S412,如果接入站点是基站,则采用传统通信方式,所有通信数据必须经过基站,终端向基站发送通信数据。
考虑到***的兼容性,接入到RS的用户在判断是否以Local Forwarding模式进行通信之前,需要验证用户终端以及接入终端的能力是否支持此种模式,如果不支持此种模式则按照传统模式通信。而且在支持此种模式的终端上,Local Forwarding模式也是可以设置的,必要的时候可以关闭这种模式。
用户在二次选路和切换时,网络只能获知两种对路径选择有用的信息:(1)当前MS各个可选路径上的链路质量信息,即SINR;(2)当前网络各个站点的负载情况。但是由于用户在二次选路和切换时不一定有业务发生,所以用户的二次选路或是切换可能仅仅只是和某个站点进行关联,对该站点的负载并不会造成影响,所以可得的站点负载信息在选路过程中无法考虑,那么各个路径的信道质量信息就成为唯一的可用条件。该方式仅需要链路的SINR信息,比较简单。
下面两种方式是基于业务的路由选择方式,在方式一中,由于只考虑在二次选路和切换时进行路径选择,***无法将用户的业务需求考虑进来,在用户真正发起业务时,方式一就会存在一些不足:
(1)如果采用Local Forwarding模式,用户的数据链路少使用一跳资源,那么此时用户接入中继站点时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比原来的两跳要少,此时选路的代价函数应该改变。
(2)方式一中的选路算法中的路径代价函数表示的是单位比特所要付出的时隙代价,是一种理想的计算方法。但在实际***中,时隙资源的分配必须是整数倍的,所要传输的数据包如果不能占满整个时隙时,需要填充占满。那么数据包越大,方式一中算法越准确,相反对于话音等小数据业务而言,这种算法越不精确。
(3)对于切换而言,如果用户此时有业务,就可以将业务因素考虑进来,那么方式一中算法还可以做改进。
下面详细介绍基于业务的路由选择方式,其执行过程如图5和图6所示,按照选路时是否有业务发生,将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方式二,用户的二次选路,无业务时的切换,及无业务时的重入网;方式三,用户发起业务,有业务时的切换及重入网。这两种方式分别采用不同的路由选择方式。
方式二
该方式的应用场景为:用户的二次选路、无业务时的切换、或无业务时的重入网。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方法的方式二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包括如下的步骤S502至步骤S508:
步骤S502,用户二次选路、无业务时的切换和重入网。
步骤S504,BS收集所有可选路径上的相关信息。
步骤S506,执行方式一中公式(1)的计算方法,选择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确定的最大时隙利用效率对应的接入站点为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或者简单的比较各接入链路的SINR大小。
具体地,此时用户无业务产生,唯一对选路有用的条件是各个链路的SINR,此时的选路方式可以有两种选择:
选择一:采用方式一中的方式选择接入站点,适用于Local Forwarding模式用户的比例较低的场景。
选择二:选择接入链路(接入BS或是RS)SINR值大的站点作为接入站点,即,当终端二次选路、发起无业务时的切换、或发起无业务时的重入网时,选择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确定的最大SINR对应的接入站点为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适用于Local Forwarding模式用户的比例较大的场景。
步骤S508,选择接入站点。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本地转发模式大量存在的路由选择说明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只要RS<—>MS1,RS<—>MS2链路的SINR分别大于MR-BS<—>MS1和MR-BS<—>MS2链路的SINR,那么采用Local Forwarding模式***就会有增益。当Local Forwarding模式用户的比例较大时,这种算法可以避免较多的重新选路。
方式三
该方式的应用场景为:用户发起业务,有业务时的切换及重入网
对于已经入网的用户,其已经关联在某个接入站了。当有业务发起或被呼时,将这个动作视为选路的触发条件,重新切换接入站点,选择更合适的路径进行数据通信。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方式三的逻辑链路以及网络结构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为不失一般性,将网络结构抽象为一个逻辑连接图,其包含三个部分,一个是基站MR-BS,一个用户MS,还有一个是中继部分。理论上讲,网络中的任一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中若干中继的转发或是通过与MR-BS的直接连接获得通信。特殊地,对于所假设的网络结构而言,中继部分只由两个中继站组成。
假设对于任一用户而言,在用户与MR-BS之间一共有np条可选路径。对于固定的网络而言,np是一个有限的定值,其取决于小区中所布置MR-BS和RS的数目,即对于所有用户而言其潜在的可选路径数目是一样的。
假设l为每一条可选路径的逻辑标号,则l=0,1,2,…,np-1。当l=0时,代表用户与MR-BS直接连接,不通过RS的转发。并假设对于任一用户而言,只要路径上所经历的上级接入站点完全相同,那么其路径标号l也完全相同。并且用hl表示l路径上的总跳数。
为了区分不同用户的路径,用Pl(u)表示用户u与MR-BS间的每一条可选路径。但是只要路径的逻辑标号l相同,那么各个用户可选路径上的所有接入站点也都完全相同(用户自身除外)。用表示路径Pl(u)上的第i跳链路,其中i=1,2,…,hl。用表示链路上的SINR,那么即为链路的时隙效率。
当引入Local Forwarding模式进行数据传输时,通信数据不再需要发送到MR-BS,那么除了直传链路外,其他np-1条路径都可以简化为Local Forwarding模式下的链路,即用户又多出np-1条可选路径。假设用P′l(u)表示用户u的LocalForwarding路径,那么P′l(u)上只有一跳,且l=1,2,…,np-1。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方法的方式三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S802至步骤S810:
步骤S802,用户发起业务、有业务时的切换及重入网。
步骤S804,BS收集所有可选路径上的相关信息。
步骤S806,BS收集所有的站点的能力(包括是否支持本地转发模式,本地转发模式的设置状态是否打开)。
具体地,判断是否支持本地转发模式,如果支持,则进一步判断本地转发模式是否打开;如果打开,则进行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的操作。
步骤S808,按照上一步的反馈,执行预定的路由选择算法。
具体地,当终端发起业务、发起有业务时的切换、或发起有业务时的重入网时,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进一步包括:根据SINR和业务速率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处理过程包括:
假设用户u所要求的业务速率为R(u),则定义选择路径Pl(u)进行通信时所付的代价为:
其中代表取大于表达式的最小整数。表示用户u要在路径Pl(u)的第i跳链路上以R(u)的业务速率传输数据需要分配的时隙数。因为时隙是最小的资源分配单元,所以所分配的时隙数目需要取整。
不采用Local Forwarding时,对于互相通信的用户对m,n而言,其只能各自单独选路,且独自选路的选路目标分别为:
C ( m ) = min 0 &le; l m &le; n p - 1 { C l m ( m ) } - - - ( 6 )
C ( n ) = min 0 &le; l n &le; n p - 1 { C l n ( n ) } - - - ( 7 )
如果用户终端或是接入终端不支持Local Forwarding,或是终端关闭了Local Forwarding模式,则算法到此为止,按照公式(6)和(7)选择代价最小的路径进行通信。
如果允许Local Forwarding模式,那么用户对m,n按照公式(6)和(7)独自选路并完成通信所付的总选路代价(即,第一选择门限)为:
C(m,n)=C(m)+C(n)(8)
将Local Forwarding模式考虑进来时,互相通信的用户对m,n就可以进行联合选路,当用户对m,n分别选择路径P′l(m)和P′l(n)进行通信时,即选择接入同一RS并进行Local Forwarding的数据通信时,定义其所付的代价为:
其中,l≠0。
用户对m,n联合选路的目标(即,第二选择门限)为:
C &prime; ( m , n ) = min 1 &le; l &le; n p - 1 { C l &prime; ( m , n ) } - - - ( 10 )
如果C′(m,n)<C(m,n),则采用Local Forwarding模式,且选择相应的路径;反之用户对m,n则根据(6)和(7)单独选路。
步骤S810,选择接入站点并建立连接进行通信。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该中继通信***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中继站、一个或多个发送终端、一个或多个接收终端。
下面以微波接入全球互通(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简称为WiMAX)为例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
WiMAX是一项基于IEEE802.16标准的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技术(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WiMAX的基本目标是在城域网接入环境下,确保不同厂商的无线设备互连互通,主要用于为家庭、企业以及移动通信网络提供“最后一公里”的高速宽带接入,以及用于将来的个人移动通信业务。IEEE802.16标准制订了物理层(Physical layer,简称为PHY)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简称为MAC)的规范,是针对微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的空中接口标准。其中包含中继结构的IEEE802.16m是目前最新的标准技术。
实施例一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拓扑结构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对于用户1而言,在用户1与MR-BS间一共存在np(1)=3条路径,分别表示为P1(1),P2(1)和P3(1)。对于用户1的可选路径P1(1)而言,一共有h1(1)=2跳,其第一跳链路MR-BS<—>RS5表示为其第二跳链路RS5<—>MS1表示为
我们定义用户u选择路径Pl(u)进行通信时所付的代价为:
C l ( u ) = &Sigma; i = 1 h l ( u ) 1 &eta; ( SINR l i ( u ) ) - - - ( 3 )
对于用户u而言,我们的选路目标是:
min 1 &le; l &le; n p ( u ) { C l ( u ) } - - - ( 4 )
在公式(3)中,对于用户u的第Pl(u)条可选路径而言,其一共有hl(u)跳。那么就表征了路径Pl(u)上第i跳链路传输单位比特所要付出的时隙代价,所有hl(u)跳链路所要付出的时隙代价总数即为选择此路径所要付出的代价。那么通过公式(4)使得选路代价最小的路径即为我们所选择的路径,这条路径上的接入站点即为用户u所选择的接入站点,此时用户可以使用最少的时隙资源来发送同样的数据。
以图9为例,我们对公式(3)和(4)进行详细的解释。
MS1有三条路径可以接入到MR-BS,分别为:
MS1<—>RS5<—>MR-BS,标记为路径1;
MS1<—>MR-BS,标记为路径2;
MS1<—>RS6<—>MR-BS,标记为路径3。
(3)的含义:
对于路径1而言,分别计算路径1上链路MS1<—>RS5和链路RS5<—>MR-BS上的链路效率,并将链路效率的反比作为该链路的代价,那么选择路径1的代价为链路MS1<—>RS5和链路RS5<—>MR-BS的代价和。
对于路径2而言,该路径上只有一跳链路MS1<—>MR-BS,计算链路MS1<—>MR-BS上的链路效率,并将链路效率的反比作为该链路的代价,那么选择路径2的代价就为链路MS1<—>MR-BS的代价。
对于路径3而言,分别计算路径3上链路MS1<—>RS6和链路RS6<—>MR-BS上的链路效率,并将链路效率的反比作为该链路的代价,那么选择路径3的代价为链路MS1<—>RS5和链路RS5<—>MR-BS的代价和。
(4)的含义:
选择路径1、路径2、路径3中路径代价最小的一个作为用户MS1的最优接入路径。
当用户所选则的最优路径上的接入站点的负载已经满载时,用户需要选择次优路径接入,依次寻找合适的站点接入。
当***为两跳以上网络时,MS的选路算法,同样适用于RS的选路。
实施例二
同样以图9为例,我们对公式(5)~(10)进行详细的解释。
公式(5)与公式(3)含义基本相同,只是链路代价的计算略有不同,不是将链路效率的反比作为链路代价,而是将业务速率除以链路效率作为链路代价。
公式(6)、(7)与(4)含义相同,分别选出MS1和MS2的最优路径以接入***。
如果用户MS1和MS2是通信用户对,则选路过程没有结束。公式(8)是求用户MS1和MS2选路代价总和。
如果将Local Forwarding考虑进来,那么用户MS1和MS2的通信路径又比原来多出两条,分别为:
MS1<—>RS5<—>MS2,标记为路径1;
MS1<—>RS6<—>MS2,标记为路径2。
公式(9)的含义:
对于路径1而言,分别计算链路MS1<—>RS5和RS5<—>MS2的链路代价,两者之和作为用户MS1和MS2的选路代价,即选择Local Forwarding模式进行通信的代价。
对于路径2而言,分别计算链路MS1<—>RS6和RS6<—>MS2的链路代价,两者之和作为用户MS1和MS2的选路代价,即选择Local Forwarding模式进行通信的代价。
公式(10)的含义:
选择接入到RS5还是RS6做Local Forwarding通信代价更小。
最后比较将用户MS1和MS2进行单独选路的总代价和进行LocalForwarding的总代价,将代价小的路径作为最优接入路径。
以下将要描述的实施例三至实施例六是根据附件***及参数搭建了仿真平台的仿真实例。仿真结果分别考虑64kbps和384kbps数据速率要求的业务,比较方式1与方式2和方式3的有效性。
其中比较了单跳蜂窝***与MR蜂窝***的吞吐性能,MR蜂窝***与Local Forwarding***的性能。上述仿真平台没有考虑RS布置的特殊场景,而是考虑RS布置的普遍性,所以仿真中用户在小区中服从均匀分布,而非RS附近用户密度大的情况。如果考虑到中继应用的特殊场景,中继用户占总用户的比例将会更大,那么下述中继及捷径技术对***性能的提升程度也将会有更大提高。
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
表1是使用方式1进行仿真后所得的单跳蜂窝***和多跳蜂窝***的吞吐量对比数据,一种场景是实施例三:所有用户都采用64Kbps的数据业务,另一种场景是实施例四:所有用户都采用384Kbps的数据业务。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方式1可以极大地提升***的容量。
表1方式一每扇区吞吐量比较(实施例三,实施例四)
表2方式一采用本地转发模式后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每扇区吞吐量比较
表2是在方式1下,将Local Forwarding模式引入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后所做的***性能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以384K的数据业务为例,当同一RS下互相通信的用户所占比例分别为总用户数目的20%、40%、60%、80%时,***的吞吐性能分别提升了4.73%、8.22%、15.51%和19.12%。可见LocalForwarding对***容量的提升效果显著,而且方式1这种简单的路由方式对中继***和Local Forwarding***都是比较有效的。
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六
表3是使用方式二和方式三进行仿真后所得的单跳蜂窝***和多跳蜂窝***的吞吐量对比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在选路算法中引入了业务因素,使得网络可以更合理地选择路由。对比表1和表3可以看出,不管是64Kbps的业务(实施例五)还是384Kbps(实施例六)的业务,方式二和方式三都要优于方式1。
表3方式二和方式三每扇区吞吐量比较(实施例五,实施例六)
表4方式二和方式三采用本地转发模式后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六每扇区吞吐量比较
表4是在方式二和方式三下,将Local Forwarding模式引入***后所做的***性能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以384K(实施例六)的数据业务为例,当同一RS下互相通信的用户所占比例分别为总用户数目的20%、40%、60%、80%时,***的吞吐性能分别提升了7.33%、13.29%、16.23%和21.53%。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三到实施例六仿真参数的设置如下:
1***模型的假设
表5System-level simulation assumptions for the downlink
*All technical proposals shall use frequency reuse factor of1.所有频率复用指数都为1。
2仿真场景
表6System Test scenarios***测试配置
3BS基本参数
BS基本参数设置如表7所示。
表7BS equipment model基站配置模型
*Implementation loss must be justified and accounted for separately.路损必须分别调整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方向的示意图(Antenna pattern for3-sector cells),如图10所示,其横坐标为轴向夹角(Horizontal Angel),单位为度(Degree),其纵坐标为增益(Gain),单位为分贝(dB)。
每一扇区的BS天线模型为: A ( &theta; ) = - min [ 12 ( &theta; &theta; 3 dB ) 2 , A m ] - - - ( 2 - 1 )
其中,A(θ)为与天线轴向夹角为θ时的天线增益,单位为dBi,-180°≤θ≤180°,min[.]为最小值函数,θ3dB是天线的3dB波束宽度(θ3dB=70°),Am=30dB是天线的前后比。图9为三扇区小区每一扇区所使用的天线仿真模型。
4RS基本参数如表8所示:
表8Basic Parameters for Test Scenarios with RS中继站测试场景参数
*In a frequency reuse pattern of NxSxK,the network is divided into clustersof N cells(each cell in the cluster has a different frequency allocations),S sectorsper cell,and K different frequency allocations per cell.在每一个频率复用模式NxSxK中,网络被分成N个小区,每个小区有不同的频率分配,每个小区有S个扇区,K个不同的频率分配。
**Two RSs per sector are recommended here because the otherparameters(e.g.RS placement distance,RS placement angle)are dependant on thenumber of RS.
推荐配置每个扇区两个中继站。理由是其他参数是根据中继站数目而定的。
表9RS Equipment Model
5MS基本参数
表10MS设备模型(equipment model)
*Implementation loss must be justified and accounted for separately.
6路径损耗模型
表11Pathloss models for the ART Relay Scenario中继站参数路损模型
Link 链路 Pathloss model路损模型
BS-MS and RS-MS Recommendation ITU-R M.1225
BS-RS 802.16j EVM Type D
BS-MS和RS-MS链路的路径损耗模型如下:
PL(dB)=40(1-4×10-3hBS)log10(R)-18log10(hBS)+21log10(f)+80 (2-2)
其中,R为收发天线之间的距离,单位km;f是载频,单位MHz;hBS为基站天线高度与所处地区平均房屋高度的差值,单位m;本文仿真中假设 theaverage roof top高度为25m。
BS-RS链路的路径损耗模型如下:
PL [ dB ] = 20 log 10 ( 4 &pi;d [ m ] &lambda; [ m ] ) ford &le; d 0 &prime; A + 10 &gamma; log 10 ( d [ m ] d 0 [ m ] ) + &Delta; PL f + &Delta; PL h ford > d 0 &prime; - - - ( 2 - 3 )
其中,
A = 20 log 10 ( 4 &pi; d 0 &prime; [ m ] &lambda; ) ,
d0=100m,
d 0 &prime; = d 0 [ m ] 10 - ( &Delta; PL f + &Delta; PL h 10 &gamma; )
&gamma; = a - bh BS [ m ] + c h BS [ m ] , a = 3.6 , b = 0.005 , c = 20 ,
&Delta; PL f = 6 log 10 ( f c ( MHz ) 2000 ) ,
&Delta; PL h = - 10 log 10 ( h RS [ m ] 3 ) for h RS &le; 3 m - 20 log 10 ( h RS [ m ] 3 ) for h RS > 3 m ,
其中,λ为载波波长,单位为m;d代表收发天线之间的距离,单位为m;hBS为BS天线的高度,hRS为RS天线的高度,单位均为m;fc为载波频率,单位为MHz。
此模型的适用范围是100m到8Km,在本仿真场景中,MR-BS与RS间距离为完全符合模型所要求的使用范围。
7自适应调制编码
***采用AMC,AMC等级参考2.3.2.1节,共采用9级调制编码方式,调制编码方式取决于信道条件,不同调制编码等级对应着不同的SINR要求,各种MCS对应的具体SINR要求如表12所示。
表12The mode of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自适应调制编码模式
信道的SINR可以表示为:
SINR(dB)=Pt+GT-PathLoss-ShadowFading-IR+GR   (2-4)
其中等式右边各项参数分别为:信道发射功率、发射天线增益、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噪声功率与小区内和小区间的总干扰功率和、接收天线增益,单位均为dB。
接收端用户的噪声功率一般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PN(dB)=-174+NF+10log10Bandwidth(Hz)-30(2-5)
其中,RS和MS的NF值参见2.3.2.3和2.3.2.4节中Noise figure值。
8帧结构及OFDMA参数
8.1帧结构
TDD模式下的网络设备收发数据不能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上下行必须安排在不同的时隙,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帧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为802.16m提案中的帧结构示意图,文中将提案可以支持多跳的帧结构简化成了适合两跳链路的帧结构。其按照时间将一帧分为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两部分,上下行子帧又分别分为接入域(Access Zone)和延迟域(Relay Zone)两部分。在DL Access Zone中BS帧(BS Frame)/RS帧(RS Frame)向MS发送数据;在DL Relay Zone中,BS Frame向RS和MS发送数据,而RS只能处于接受状态。其中RS Frame中的GAP为RS的发收转换时间,下行帧和上行帧之间也留有一定的发收转换间隔。在16m DL延迟域中,从基站接收代表Rx From BS;在16mUL延迟域中,发送至基站代表Tx To BS。
也就是说对于下行帧而言,DL Relay Zone的时隙资源只能分配给基站到中继站或者基站到用户链路,此时RS只处于收状态;DL Access Zone的时隙资源只能分配给用户从基站或者中继站的接收链路,此时RS只处于发状态。则中继用户可通过使用两个域中的时隙资源的合理搭配而实现信息的多跳传输。
8.2OFDMA参数
表13OFDMA air interface parameters OFDMA空口参数
实施例7
实施例7是终端二次选路的例子。终端在初始入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前控制站的指示,接入另一个控制站。其中,上述指示可以是当前控制站主动发送,也可以当前控制站响应于终端的请求发送。例如,上述指示可以是测距响应消息。控制站从终端的测距请求码或者测距请求消息中获得信道质量信息,决定是否要通知终端进行二次选路的操作。终端无需在第一个控制站完成初始入网的全部过程。
装置实施例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路由建立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2所示,该装置包括:收集模块2和选择模块4,下面对上述结构进行描述。
收集模块2,用于收集终端的各个路径上所有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选择模块4,连接至收集模块2,用于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其中,选择模块4的处理操作可以由控制站来实现,也可以由终端来实现,并将选择结果上报给控制站。
具体地,收集模块2收集信道质量信息发生在终端二次选路、发起业务、发起切换、或发起重入网时,其中,终端二次选路包括:终端在初始入网的过程中,根据控制站的指示,接入另一个控制站。控制站中的收集模块2收集的信道质量信息包括:信号干扰噪声比率SINR。
当终端二次选路或发起切换时,选择模块4的处理操作包括:
根据SINR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时隙利用效率:其中,η(SINR)为时隙利用效率,m为调制参数,r为编码速率,Tframe为帧长;
选择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确定的最大时隙利用效率对应的接入站点为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在选择模块4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之后,终端向选择的接入站点发起业务请求;判断接入站点是基站还是中继站;如果接入站点是基站,则终端向基站发送通信数据;如果接入站点是中继站,则进一步判断本地转发模式是否打开,如果打开,则在终端和与其通信的终端的当前接入站点为同一中继站的情况下,采用本地转发模式进行通信,如果没有打开,则终端向基站发送通信数据。
当终端二次选路、发起无业务时的切换、或发起无业务时的重入网时,选择模块4的处理操作包括:选择根据信道质量信息确定的最大SINR对应的接入站点为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当终端发起业务、发起有业务时的切换、或发起有业务时的重入网时,选择模块4的处理操作进一步包括:根据SINR和业务速率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具体处理如下:
(1)根据SINR和业务速率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一选择门限:C(m,n)=C(m)+C(n),其中, C ( m ) = min 0 &le; l m &le; n p - 1 { C l m ( m ) } , C ( n ) = min 0 &le; l n &le; n p - 1 { C l n ( n ) } , 其中,m、n分别为终端的两条路径,表示取大于表达式的最小整数,表示终端u要在路径Pl(u)的第i跳链路上以R(u)的业务速率传输数据需要分配的时隙数。
(2)根据SINR和业务速率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二选择门限: C &prime; ( m , n ) = min 1 &le; l &le; n p - 1 { C l &prime; ( m , n ) } , 其中,其中,表示取大于表达式的最小整数,表示终端u要在路径Pl(u)的第i跳链路上以R(u)的业务速率传输数据需要分配的时隙数。
(3)比较第一选择门限和第二选择门限;如果第一选择门限大于第二选择门限,则采用本地转发Local Forwarding模式,且选择相应的路径;如果第一选择门限小于等于第二选择门限,则用户对m,n根据 C ( n ) = min 0 &le; l n &le; n p - 1 { C l n ( n ) } 单独选路。
优选地,在选择模块4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之前,判断是否支持本地转发模式;如果支持,则进一步判断本地转发模式是否打开;如果打开,则进行选择模块4的处理操作。
通过本发明,当终端二次选路或发起切换时,控制站收集终端的各个路径上所有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根据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解决了目前并不能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的问题,实现了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选择与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站收集终端的各个路径上所有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所述控制站收集的所述信道质量信息包括:信号干扰噪声比率SINR;
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其中,当所述终端发起业务、发起有业务时的切换、或发起有业务时的重入网时,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SINR和业务速率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站收集所述信道质量信息发生在所述终端二次选路、发起业务、发起切换、或发起重入网时,其中,所述终端二次选路包括:所述终端在初始入网的过程中,根据所述控制站的指示,接入另一个控制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终端二次选路或发起切换时,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包括:
根据所述SINR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时隙利用效率:其中,η(SINR)为时隙利用效率,m为调制参数,r为编码速率,Tframe为帧长;
选择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确定的最大时隙利用效率对应的接入站点为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向选择的所述接入站点发起业务请求;
判断所述接入站点是基站还是中继站;
如果所述接入站点是基站,则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发送通信数据;
如果所述接入站点是中继站,则进一步判断本地转发模式是否打开,如果打开,则在所述终端和与其通信的终端的当前接入站点为同一中继站的情况下,采用本地转发模式进行通信,如果没有打开,则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发送通信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终端二次选路、发起无业务时的切换、或发起无业务时的重入网时,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包括:
选择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确定的最大SINR对应的接入站点为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SINR和业务速率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包括:
根据所述SINR和所述业务速率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一选择门限:C(m,n)=C(m)+C(n),其中, C ( m ) = min 0 &le; l m &le; n p - 1 { C l m ( m ) } , C ( m ) = min 0 &le; l n &le; n p - 1 { C l n ( n ) } , 其中,m、n分别代表不同的终端,表示取大于表达式的最小整数,表示终端u要在路径Pl(u)的第i跳链路上以R(u)的业务速率传输数据需要分配的时隙数,np表示用户与MR-BS之间可选路径的总数,hl表示路径Pl(u)上的总跳数,代表终端m选择路径Pl(m)进行通信时所付的代价,代表终端n选择路径Pl(n)进行通信时所付的代价,Cl(u)代表终端u选择路径Pl(u)进行通信时所付的代价,表示链路上的SINR,其中,表示路径Pl(u)上的第i跳链路,表示链路的时隙效率,Pl(u)表示终端u与MR-BS间的每一条可选路径,Pl(m)表示终端m与MR-BS间的每一条可选路径,Pl(n)表示终端n与MR-BS间的每一条可选路径,lm为终端m的每一条可选路径的逻辑标号,ln为终端n的每一条可选路径的逻辑标号,l为每一条可选路径的逻辑标号;
根据所述SINR和所述业务速率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二选择门限: C &prime; ( m , n ) = min 1 &le; l &le; n p - 1 { C l &prime; ( m , n ) } , 其中,其中,表示取大于表达式的最小整数,表示终端m要在路径Pl(m)的第i跳链路上以R(m)的业务速率传输数据需要分配的时隙数,表示终端n要在路径Pl(n)的第i跳链路上以R(n)的业务速率传输数据需要分配的时隙数,C′l(m,n)代表选择接入同一中继站并进行本地转发模式的数据通信时所付的代价,R(m)代表终端m所要求的业务速率,表示链路上的SINR,其中,表示路径Pl(m)上的第hl跳链路,表示链路的时隙效率,R(n)代表终端n所要求的业务速率,表示链路上的SINR,其中,表示路径Pl(n)上的第hl跳链路,表示链路的时隙效率;
比较所述第一选择门限和所述第二选择门限;
如果所述第一选择门限大于所述第二选择门限,则采用本地转发Local Forwarding模式,且选择相应的路径;
如果所述第一选择门限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选择门限,则用户对m,n根据 C ( m ) = min 0 &le; l m &le; n p - 1 { C l m ( m ) } C ( n ) = min 0 &le; l n &le; n p - 1 { C l n ( n ) } 单独选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是否支持本地转发模式;
如果支持,则进一步判断所述本地转发模式是否打开;
如果打开,则进行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的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控制站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并将选择结果上报给所述控制站。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站包括以下网元之一: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中继站。
10.一种业务路由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集模块,用于收集终端的各个路径上所有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所述收集模块收集的所述信道质量信息包括:信号干扰噪声比率SINR;
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信道质量信息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其中,当所述终端发起业务、发起有业务时的切换、或发起有业务时的重入网时,所述选择模块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SINR和业务速率选择与所述终端建立路由的接入站点。
CN201080054574.7A 2009-12-24 2010-01-12 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26405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80054574.7A CN102640537B (zh) 2009-12-24 2010-01-12 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09/076000 WO2011075903A1 (zh) 2009-12-24 2009-12-24 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CNPCT/CN2009/076000 2009-12-24
CN201080054574.7A CN102640537B (zh) 2009-12-24 2010-01-12 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PCT/CN2010/070143 WO2010148655A1 (zh) 2009-12-24 2010-01-12 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0537A CN102640537A (zh) 2012-08-15
CN102640537B true CN102640537B (zh) 2015-06-03

Family

ID=46623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4574.7A Active CN102640537B (zh) 2009-12-24 2010-01-12 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405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31164A1 (zh) * 2015-02-16 2016-08-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号发送方法、装置以及通信***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3893A (zh) * 2008-12-23 2009-07-15 同济大学 基于动态接入路径选择机制的快速接入点切换方法
CN101527947A (zh) * 2008-03-06 2009-09-09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中继网络中为移动终端选择通信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10557A (zh) * 2008-06-20 2009-1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节点间调度终端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23426B2 (en) * 2007-03-01 2011-09-20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to select access point and relay node in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i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7947A (zh) * 2008-03-06 2009-09-09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中继网络中为移动终端选择通信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10557A (zh) * 2008-06-20 2009-12-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节点间调度终端的方法
CN101483893A (zh) * 2008-12-23 2009-07-15 同济大学 基于动态接入路径选择机制的快速接入点切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0537A (zh) 2012-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dapatha et al. O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etworks: Current status and potentials
US8340591B2 (en) Scheduling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ulti-hop rela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63557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eption mode switching in dual-carrier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s
US7756482B2 (en) Scheduling method for wireless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system thereof
US909489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service route
US7953374B2 (en) Scheduling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wireless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s
CN102811446A (zh) 无线中继节点的选址方法及装置
Raheem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TE network via using fixed/mobile femtocells
Monteiro et al. TDD frame design for interference handling in mobile IAB networks
Xiao et al. A two-hop proportional fairness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relay based OFDMA systems
CN105554816A (zh) 一种异构网络下基于d2d通信机制的负载均衡方法
Lin et al. Capacity analysis of dedicated fixed and mobile relay in LTE-Advanced cellular networks
Moral et al. Technoeconomic evaluation of cooperative relaying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in OFDM cellular networks
Wang et 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through relay-channel partitioning and reuse in OFDMA multihop cellular networks
Shaddad et al. Hybrid traffic dispersion and network densification scheme for 5G millimeterwave wireless networks
CN102640537B (zh) 业务路由建立方法及装置
Ferrante et al. Capacity of a cellular network with D2D links
Sayenko et al. Analysis of the non-transparent in-band relays in the IEEE 802.16 multi-hop system
Ayyadurai et al. Multihop cellular network optimiza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Legg et al. Meshed backhauling of small cells using IEEE802. 11ad at 60GHz
Sayenko et al. On optimal placement of low power nodes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Zolotukin et al. On optimal relay placement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in non-coverage limited scenarios
CN102428747B (zh) 用于控制协作中继操作的方法、设备和节点
Padhy et al. Design of hybrid topologies using higher order sectorisation for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5G radio access network
Jaber et al. A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pproach for Wireless Backhaul Spectrum Sharing in IoE HetNe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