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5754B - 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5754B
CN102555754B CN201110440235.9A CN201110440235A CN102555754B CN 102555754 B CN102555754 B CN 102555754B CN 201110440235 A CN201110440235 A CN 201110440235A CN 102555754 B CN102555754 B CN 1025557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re harness
storage device
power control
har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402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55754A (zh
Inventor
玉川太郎
中村欣央
山田阳
铃木正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95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5765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55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55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57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所述车辆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纵梁(5)、设置于该一对的前纵梁(5)之间的内燃机、以及设置于所述前纵梁(5)的外侧的前轮(3),所述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包括:蓄电装置(70),设置于比所述前纵梁(5)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且所述前轮(3)的前侧的位置;蓄电装置用的电力控制装置(92),设置于与所述蓄电装置(70)在车宽方向上相同一侧且所述前轮(3)的后侧的位置;线束(94),连接所述电力控制装置(92)与所述蓄电装置(70)。由此,能够有效地冷却搭载于车辆上的蓄电装置,并且能够恰当地布设连接该蓄电装置与该蓄电装置的电力控制装置的线束。

Description

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的设置结构,该线束连接搭载于车辆的蓄电装置和该蓄电装置用的电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89040号(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燃料电池搭载车辆,该燃料电池搭载车辆中由镍氢二次电池、镍镉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铅蓄电池二次电池等构成的蓄电装置设置于车辆的车室地板下方,并且该蓄电装置的控制部(电力控制装置)设置于车辆的前部室。
此外,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281806号(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发动机辅助机构的设置结构,该车辆用发动机辅助机构的设置结构中由作为车辆用电源装置通常使用的铅蓄电池、使用了由双电荷层电容器等电容器(capacitor)或锂离子二次电池等构成的多个蓄电池分散地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主体的左右。
另外,由于由上述电容器等构成的蓄电装置存在使用时发热而使电特性下降的倾向,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利用车辆的行驶风等尽可能地进行冷却。可是,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将蓄电装置设置在车室地板的下侧的情况下,由于车辆的行驶风难以吹到蓄电装置,因此存在难以效率良好地冷却蓄电装置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如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那样将蓄电装置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的情况下,存在容易受到发动机的热影响的问题。此外,在根据空间上的情况等而将蓄电装置设置在发动机室内并且将控制该蓄电装置的电力控制装置设置在车室内的情况下,由于蓄电装置与电力控制装置离分开,因此存在难以适当地布设连接两者的线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冷却搭载于车辆上的蓄电装置并且能够将连接该蓄电装置和控制该蓄电装置的电力控制装置的线束恰当布设的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所述车辆包括内燃机以及前轮,所述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包括:蓄电装置;蓄电装置用的电力控制装置,设置于与所述蓄电装置在车宽方向上相同一侧且所述前轮的后侧的位置;线束,连接所述电力控制装置与所述蓄电装置,其中,所述车辆还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所述内燃机设置于所述一对前纵梁之间,所述前轮设置于所述前纵梁的外侧,所述蓄电装置设置于比所述前纵梁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且所述前轮的前侧的位置,所述电力控制装置设置在位于车室的底面的底板的上方,所述线束沿着底板的下表面布设到所述电力控制装置的设置部近傍,并且被导出到所述底板的上方而与所述电力控制装置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蓄电装置设置于比前纵梁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内燃机的热影响波及到蓄电装置,并且能够利用车辆行驶风效率良好地冷却该蓄电装置。此外还具有以下的优点:通过防止连接所述电力控制装置与蓄电装置的线束的全长变长而能够抑制其电阻的增大,而且能够利用所述线束适当地连接蓄电装置与电力控制装置,能够有效地防止经由该线束供应的电能的传递效率变差等。
如上所述那样将所述电力控制装置设置于位于车室的底面的底板的上方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所述底板有效地防止该电力控制装置受到雨水、小石子等的影响。此外,由于将所述线束沿着底板的下表面布设到所述电力控制装置的设置部近傍,并且将该线束导出到所述底板的上方而连接于所述电力控制装置,因此具有以下的优点:能够不会产生使就座在设置于车室内的乘员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脚部位置变窄的状况地适当地布设所述线束。
上述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线束沿着形成于所述前轮的上方的轮室拱布设。
根据上述结构,虽然将蓄电装置和电力控制装置隔着前轮设置于该前轮的前后,但是能够有效地抑制线束的全长变长,而且能够使线束不与前轮发生干涉地适当地连接所述蓄电装置与电力控制装置。
上述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线束布设于形成所述轮室拱的挡泥板与设置于该挡泥板的上方的车轮挡板构件之间。
如上所述那样将所述线束布设在形成轮室拱的挡泥板与设置于该挡泥板的上方的车轮挡板构件之间的情况下,具有以下的优点:能够使该线束的设置状态充分地稳定,并且能够利用挡泥板有效地防止车辆行驶时雨水、小石子等的影响波及到所述线束。
上述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线束沿着位于车室的前部的前围板的侧边部前表面布设,保护该线束的保护部件沿着所述前围板的侧边部前表面设置。
如上所述那样采用将所述线束沿着位于车室的前部的前围板的侧边部前表面布设并且利用保护部件保护该线束的布设部的结构的情况下,具有以下的优点:能够在防止所述线束摇摆的状态下将该线束固定于前围板的侧边部前表面,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沿着所述轮室拱布设的线束发生扭转等,使该线束的设置状态更加稳定。
上述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还包括保护沿着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布设的所述线束的保护部件,其中,所述保护部件设置于比沿着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设置的车架部件的下端面更上方的位置。
如上所述那样设置有保护沿着底板的下表面布设的所述线束的保护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保护部件有效地保护所述线束。此外,由于将该保护部件设置于比沿着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设置的车架部件的下端面更上方的位置,因此具有以下的优点:能够防止车辆行驶时保护部件与路面发生干涉,能够抑制保护部件的损伤。
上述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所述车辆包括以连接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上述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一对的前纵梁之间的电力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线束连接所述电力供应装置与所述蓄电装置,并且沿所述横梁设置。
如上所述那样该车辆设置有以连接左右一对的前纵梁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并且该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中在所述两前纵梁之间设置有包括交流发电机等的电力供应装置,且沿着所述横梁设置连接该电力供应装置与所述蓄电装置的线束的情况下,具有以下的优点:即使所述电力供应装置和蓄电装置分别位于发动机室内的左右分开的位置时,也能够利用所述横梁稳定地支撑连接所述电力供应装置与蓄电装置的所述线束。
本发明中,由于将蓄电装置设置于比前纵梁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内燃机的热影响波及到蓄电装置,且能够利用车辆行驶风效率良好地冷却该蓄电装置,而且由于沿着轮室拱设置连接所述电力控制装置与蓄电装置的线束,因此具有以下的优点:虽然如上所述那样将蓄电装置和电力控制装置隔着前轮设置于该前轮的前后,但能够不会使所述线束与前轮发生干涉、或使线束的全长不变长地利用该线束适当地连接蓄电装置与电力控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斜前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设置结构的车辆的前部时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发动机室的要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从车辆的左侧观察发动机室时的侧视图。
图4是从车辆的左斜下侧观察发动机室时的立体图。
图5是发动机室左侧部分的正视图。
图6是从车辆的左斜前侧观察蓄电装置的安装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束设置结构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8是从车辆的左侧观察电力供应装置的设置部时的侧视图。
图9是从车辆的左斜上侧观察电力供应装置的设置部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电力控制装置的设置部的俯视图。
图11是从车辆的左侧观察线束的布设部时的侧视图。
图12是从车辆的左斜前方上侧观察线束的布设部时的立体图。
图13是从车辆的左斜后侧观察线束的布设部时的立体图。
图14是从车辆的左斜前方下侧观察卸下了第二保护部件后的线束的布设部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车辆的左斜前方下侧观察安装了第二保护部件后的线束的布设部时的立体图。
图16是从车辆的左斜前方上侧观察线束的布设部时的立体图。
图17是从车辆的左斜下侧观察卸下了第三保护部件、第四保护部件后的线束的布设部时的立体图。
图18是从车辆的左斜下侧观察底板下方的线束的布设部时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底板下方的线束的布设部的仰视图。
图20是表示底板下方的线束的布设部的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设置结构的车辆1的前部结构。在位于该车辆1的前部的发动机室2内设置有驱动左右的前轮3的省略图示的发动机(内燃机)和变速器。在发动机室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前纵梁5。
上述前纵梁5的后部设置有前高后低的上弯部5a,在与该上弯部5a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位置处设置有分隔上述发动机室2和车室4的前围板9(参照图1)。在上述前纵梁5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分别设有轮室罩板12和悬架支撑塔13。
上述轮室罩板12的上端部连接于车轮挡板构件16,并且悬架支撑塔13的上端部连接于车轮挡板构件16。此外,在车辆1的前端部设有省略图示的前保险杠,在该前保险杠内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18。
在上述前纵梁5的前端分别设置有溃缩盒6。设于该溃缩盒6的后端的凸缘部6a与设于上述前纵梁5的前端的凸缘部5b利用包括螺栓和螺母的连接部件7固定。
在上述保险杠梁18的后方的左右的溃缩盒6之间,设置有支撑未图示的散热器的框状的护罩20。构成该护罩20的上侧部分的上部构件21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延伸,并且该上部构件21的两端部借助连接部件22分别连接于上述左右的车轮挡板构件16的前端。
行人保护用加强板25向前侧突出设置于上述护罩20的下侧部分。该加强板25在行人与车辆前面碰撞时接触行人的腿部的下部而阻挡该腿部,由此使该行人跌倒在发动机罩上从而保护行人。
在与上述悬架支撑塔13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处,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分别支撑左右的前轮3的悬架横梁31(参照图4)。该悬架横梁31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主体部31a、以及从该横梁主体部31a的左右两端部的前缘向前方延伸的左右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
在上述横梁主体部31a的左右两端部,分别支撑有省略图示的左右的前轮用悬架臂(下部臂),前轮3借助该前轮用悬架臂支撑在悬架横梁31上。在上述横梁主体部31a的上表面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设有向上方延伸的上方延伸设置部31c,该上方延伸设置部31c的上端部分别固定于左右的前纵梁5的下表面。
在构成上述悬架横梁31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的前端部下表面连接有连接横梁32,该连接横梁32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悬架横梁31的前侧。该连接横梁32和上述悬架横梁31的横梁主体部31a以及左右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构成俯视呈大致矩形框状的周边式车架(车身部件)。
在上述前方延伸设置部31b的前端部上表面分别固定有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件35。各圆筒部件35的上端分别连接固定于固定部5c的下表面,该固定部5c在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的下部呈大致水平状地折弯而形成(参照图5和图6)。此外,在各前方延伸设置部31b的前端连接固定有与上述加强板25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连接部件36。
在从上述加强板25的左端到左侧的轮室罩板12的前端的部分(车辆1的左前角部的下部)以及从加强板25的右端到右侧的轮室罩板12的前端的部分(车辆1的右前角部的下部),分别设置有覆盖车身的下表面的下盖板41(参照图1)。
在比上述左侧的前纵梁5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左侧)的位置亦即在发动机室2的左外侧且前后方向上的前轮3的前侧且溃缩盒6的后侧(左侧的下盖板41的上侧)的位置,设有蓄电装置70的保持部件77。该保持部件77以内部设置有具有包括电容器(capacitor)的多个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70的状态安装于左侧的前纵梁5的凸缘部5b。
如图7至图9所示,在上述两前纵梁5、5之间,在成为发动机的设置部的发动机室2内的右侧部设有向上述蓄电装置70供应电力的包括交流发电机等的电力供应装置85。此外,该电力供应装置85与设置于成为变速器的设置部的发动机室2内的左侧部的上述蓄电装置70利用第一线束86连接。而且,在车辆1减速时,包括交流发电机的电力供应装置85被发动机驱动,由此产生的电力经由上述第一线束86供应至蓄电装置70并被存储。
上述电力供应装置85在车身的右侧部以与上述前纵梁5大致相同的高度设置于该前纵梁5的前部内侧且上述连接横梁32的后侧的位置。此外,上述第一线束86具有从电力供应装置85向连接横梁32的中央部沿斜下方延伸的垂下部87、以及沿着该连接横梁32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部88,该水平部88的端部连接于设于上述保持部件77的安装部78(参照图13)。
在上述连接横梁32的背面设有保护第一线束86的水平部88的第一保护部件89。如图8所示,该第一保护部件89具有供第一线束86的水平部88贯穿的方管状的保护部件主体部90、以及设于该保护部件主体部90的左右的安装支架91。而且,该安装支架91利用包括安装螺栓等的连接部件连接固定于上述连接横梁32的上表面,由此,上述第一线束86的水平部88以由第一保护部件89保持的状态固定于连接横梁32的背面侧。
此外,在位于上述发动机室2的后侧的车室4内,如图10所示,蓄电装置用的电力控制装置92设置于与上述蓄电装置70在车宽方向上相同一侧(车身的左侧)且上述前轮3的后侧的位置。如图11至图16所示,沿着由设置于前轮3的上方的挡泥板93形成的轮室拱(wheelarch)布设有第二线束94,利用该第二线束94连接上述蓄电装置70与电力控制装置92。
此外,经由上述第二线束94从蓄电装置70供应到电力控制装置92的电力在利用设于该电力控制装置92的DC/DC转换器(未图示)降压到规定电压的状态下,向包括搭载于车辆1的空调装置、音响装置、导航装置或照明装置等的电器设备供应,并且利用后述的第三线束95供应到铅蓄电池121并被存储。
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设置于位于车室4内的驾驶席或副驾席的下方的底板8上,在该电力控制装置92上设有用于连接上述第二线束94的后端部及上述第三线束95的后端部的连接部97、98(参照图10)。而且,在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的前侧,上述第二线束94、第三线束95贯穿形成于底板8上的贯穿孔99并导出到底板8上,并且第二线束94、第三线束95以进一步向后侧延伸地折弯的状态连接于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的连接部97、98。
如图11和图13等所示,上述第二线束94具有:圆弧状部102,从蓄电装置70的连接部沿着由前轮上方的上述挡泥板93形成的轮室拱,以侧视向上方***的方式弯曲;垂下部103,如图14等所示,沿着前围板9的侧边部前表面向下方延伸;侧方延长部104,如图15和图16等所示,沿着上述前围板9的下端部以及底板8的前端部下表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后方延长部105,如图17和图18等所示,沿着上述底板8的下表面向后侧延伸到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的设置部近傍;车室内导入部107,从形成于底板8的贯穿孔99导入到车室4内,并连接于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参照图10)。
如图11和图12等所示,上述第二线束94的圆弧状部102以与上述第三线束95一起被包覆管108覆盖的状态设置于上述挡泥板93与设置于该挡泥板93的上方的车轮挡板构件16之间,并且借助多个卡止件109卡止于该车轮挡板构件16。由此,上述第二线束94的圆弧状部102以稳定的状态被支撑于挡泥板93与车轮挡板构件16之间,切实地防止与前轮3发生干涉。
此外,如图14和图15等所示,在上述前围板9的侧边部前表面安装有保护第二线束94的垂下部103的第二保护部件110。该第二保护部件110上形成有供突出设置于上述前围板9的前表面的卡止销111***并卡止的卡止孔112。于是,沿着前围板9的侧边部前表面布设上述第二线束94之后,从其前侧以覆盖第二线束94的垂下部103的方式设置第二保护部件110,并使上述卡止销111***卡止孔112中,从而在防止第二线束94的摇摆的状态下将该第二线束94固定于前围板9的侧边部前表面。
如图16至图19所示,在上述底板8的前部下表面安装有保护上述第二线束94的侧方延长部104以及后方延长部105的第三保护部件113、以及保护该后方延长部105的后部的第四保护部件114。该第三保护部件113、第四保护部件114与上述第二保护部件110同样地具有供突出设置于底板8的下表面的卡止销***并卡止的卡止孔。
上述第三保护部件113包括沿着底板8的前边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架部115、以及沿着设于底板8的下表面的地板梁116的外侧面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部117(参照图19)。于是,利用上述第三保护部件113的横架部115,第二线束94的侧方延长部104被固定于底板8的前端部下表面,并且利用上述第三保护部件113的前后部117,上述后方延长部105被固定于底板8的侧方部下表面。
此外,上述第四保护部件114具有:前方部118,以沿着地板梁116的外侧面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倾斜部119,从前方部118的后端部向后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后方部120,从倾斜部119的后端部沿着底板8的外侧边部向后侧延伸。上述前方部118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于第三保护部件113的后侧。于是,上述第二线束94的后方延长部105被第四保护部件114的前方部118、倾斜部119和后方部120所保持,从而上述后方延长部105的一部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以向后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地弯曲的状态沿着底板8的下表面被固定。
另外,也可省略上述第四保护部件114的倾斜部119而沿着地板梁16的外侧面部以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设置第四保护部件114,从而将上述第二线束94的后方延长部105固定于底板8。可是,采用此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在将沿着上述地板梁16的外侧面部以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设置的上述第二线束94的后方延长部105向上方折弯并贯穿底板8的贯穿孔99之后,使之向图10所示的电力控制装置92的连接部97、98沿车宽方向折弯,并且进一步向后侧折弯。
由于第二线束94等具有规定的外径和相当程度的刚性,因而难以在短距离内向各种方向折弯。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如图19所示,在上述第四保护部件114上设置前方部118、倾斜部119和后方部120,在上述贯穿孔99的前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使上述后方延长部105的一部分以向后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弯曲,由此,防止该第二线束94的后方延长部105等成为在短距离内沿各种方向折弯的状态。
此外,如图20所示,上述第三保护部件113、第四保护部件114的上下尺寸被设定得小于由沿着底板8的下表面设置的上述地板梁116构成的车架部件。由此,上述第三保护部件113的下端面、上述第四保护部件114的下端面被设置在相距地板梁116的下端面规定距离的上方处。
另外,如图7和图11所示,在发动机室2内且在位于其左侧的前纵梁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与悬架支撑塔13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处设置有铅蓄电池121。而且,如图11、12和图14所示,将该铅蓄电池121和设置于车室4内的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予以连接的第三线束95与上述第二线束94平行地布设。
即,上述第三线束95具有:圆弧状部122,沿着由挡泥板93形成的轮室拱,以侧视向上方***的方式弯曲;垂下部123,沿着前围板9的侧边部前表面向下方延伸;侧方延长部124,沿着上述底板8的前端部下表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后方延长部126,沿着上述底板8的下表面向后侧延伸到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的设置部近傍;车室内导入部127,从形成于底板8的贯穿孔99导入车室4内,并连接于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
如图11和图12等所示,上述第三线束95的圆弧状部122以与第二线束94的圆弧状部102一体地被包覆管108覆盖的状态设置于挡泥板93与设置于该挡泥板93的上方的车轮挡板构件16之间,并且借助多个卡止件109卡止于该车轮挡板构件16。
此外,上述第三线束95的垂下部123与第二线束94的垂下部103一体地利用第二保护部件110固定于前围板9的侧边部前表面。另外,上述第三线束95的侧方延长部124以及后方延长部126与第二线束94的侧方延长部104以及后方延长部105一体地利用第三保护部件113、第四保护部件114固定于底板8的下表面。
而且,从上述第三线束95的圆弧状部122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侧方延长部125连接于上述铅蓄电池121,从而从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经由第三线束95向铅蓄电池121供应电力,该电力存储于铅蓄电池121中。
如上所述,在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5、设置于该一对前纵梁5之间的图外的内燃机、以及设置于上述前纵梁5的外侧的前轮3的车辆中,设置有:设置于比上述前纵梁5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且上述前轮3的前侧的位置的蓄电装置70、设置于与该蓄电装置70在车宽方向上相同一侧且上述前轮3的后侧的位置的蓄电装置用的电力控制装置92、以及连接该电力控制装置92与蓄电装置70的第二线束94,因此具有以下的优点:能够有效地冷却搭载于车辆上的蓄电装置70,并且能够适当地布设连接该蓄电装置70和该蓄电装置70的电力控制装置92的第二线束94。
即,如上所述,由于将蓄电装置70设置于比一侧的前纵梁5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发动机室2的外侧部)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发动机的热影响波及到蓄电装置70,且能够利用车辆行驶风效率良好地冷却该蓄电装置70。而且,在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蓄电装置70位于溃缩盒6的后侧的情况下,具有以下的优点:在左右的溃缩盒6承受来自保险杠梁18的碰撞载荷而沿前后方向溃缩的轻碰撞时,不会发生上述蓄电装置70阻碍由溃缩盒6实现的冲击吸收作用那样的状况,且能够防止蓄电装置70破损。
而且,由于将上述蓄电装置70和电力控制装置92设置于车宽方向的相同一侧(在实施方式中为车身的左侧),并利用第二线束94将之进行连接,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因该第二线束94的全长变长而造成的弊害例如因该第二线束94的电阻增大而使由该第二线束94供应的电力能量的传递效率变差或在经由第二线束94传递的电信号中产生大的干扰,且能够利用该第二线束94适当地连接上述蓄电装置70与电力控制装置92。
特别是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在沿着由上述挡泥板93形成的轮室拱设置连接电力控制装置92与蓄电装置70的第二线束94的情况下,虽然如上所述地将蓄电装置70和电力控制装置92隔着前轮3设置于该前轮3的前后,但是能够使上述第二线束94与前轮3不产生干涉或使第二线束94的全长不变长地,利用该第二线束94以最短距离连接上述蓄电装置70和电力控制装置92。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形成轮室拱的挡泥板93与设置于该挡泥板93的上方的车轮挡板构件16之间布设连接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和蓄电装置70的第二线束94,因此具有以下的优点:能够使该第二线束94的设置状态充分地稳定,并且利用上述挡泥板93能够有效地防止车辆行驶时雨水、小石子等的影响波及到第二线束94。
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在沿着位于车室4的前部的前围板9的侧边部前表面布设第二线束94,并且沿着前围板9的侧边部前表面设置保护该第二线束94的第二保护部件110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以防止上述第二线束94的摇摆的状态将该第二线束94固定于前围板9的侧边部前表面,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沿着上述轮室拱布设的第二线束94产生扭转等,从而使该第二线束94的设置状态更加稳定。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具有DC/DC转换器等的电力控制装置92设置于位于车室的底面的底板8的上方,因此能够利用上述底板8有效地防止该电力控制装置92受到雨水、小石子等的影响。而且,由于如上所述,将第二线束94沿着底板8的下表面布设到设置于车室内的电力控制装置92的设置部近傍,并且导出到该底板8的上方而与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连接,因此具有以下的优点:不会造成使就座在设置于车室4内的乘员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脚部位置变窄的状况地布设上述第二线束94。
特别是在位于驾驶席侧的底板8上设置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的车辆中,也可以在前围板9上形成上述第二线束94的贯穿孔,并经由该前围板9将上述第二线束94布设至车室4内,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不得不以避开设置于上述前围板9上的各种踏板部件等的方式布设上述第二线束94的问题。相对于此,在采用如上所述那样沿着底板8的下表面布设第二线束94的结构的情况下,具有以下的优点:可不考虑该第二线束94与上述踏板部件等的干涉而容易且适当地布设第二线束94。
此外,如图20所示,在采用沿着底板8的下表面设置保护第二线束94的第三保护部件113、第四保护部件114,并且将该第三保护部件113、第四保护部件114的下端面设置于比由沿着上述底板8的下表面设置的地板梁116等构成的车架部件的下端面更上方的结构的情况下,具有以下的优点:能够利用第三保护部件113、第四保护部件114有效地保护上述第二线束94,并且能够防止车辆行驶时第三保护部件113、第四保护部件114与路面干涉从而抑制其损伤。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以连接左右一对的前纵梁5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横梁32,并且在上述一对的前纵梁5之间设置包括交流发电机等的电力供应装置85,且沿着上述连接横梁32设置连接该电力供应装置85与上述蓄电装置70的上述第一线束86,因此即使在上述电力供应装置85和蓄电装置70位于发动机室2内的左右分开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上述连接横梁32稳定地支撑连接上述电力供应装置85与蓄电装置70的上述第一线束86。
特别是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在沿着连接横梁32的背面设置第一线束86的情况下,具有以下的优点:能够利用该连接横梁32有效地保护该第一线束86免受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等时自车身的前方向上述第一线束86的设置部作用的冲击载荷的影响,并且能够防止因上述第一线束86阻碍在发动机室2内的前部支撑在护罩20上的散热器的摆动位移等状况的发生。
即,也可以考虑沿着上述连接横梁32的前表面或上表面布设第一线束86的情形,但是在该情形下,难以利用上述连接横梁32有效地保护第一线束86免受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作用的冲击载荷的影响。此外,在采用通过散热器以设于其下端部的摆动轴为支点进行摆动位移而保护该散热器免受发生前面碰撞时的载荷的影响的结构的车辆中,在沿着上述连接横梁32的前表面等布设第一线束86的情况下,存在上述散热器的摆动位移被第一线束86阻碍的可能性。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沿着连接横梁32的背面设置第一线束86。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发动机室2内的左侧亦即位于包括上述电容器的蓄电装置70的设置部侧的前纵梁5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铅蓄电池121,将连接该铅蓄电池121与上述电力控制装置92的第三线束95与上述第二线束94平行地布设,因此具有以下的优点:能够将该第二线束94和上述第三线束95以一体地捆束的状态沿着设于前轮3的上方的轮室拱布设。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其可在不脱离发明内容的主旨的范围内代用。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蓄电装置70设置于比左侧的前纵梁5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左侧)且前后方向上的前轮3与溃缩盒6之间的位置(左侧的下部罩41的上侧),但是也可以将蓄电装置70设置于比右侧的前纵梁5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右侧)且上述前轮3与溃缩盒6之间的前后方向位置。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蓄电装置70设置于正视车辆时相对于左侧的前轮3偏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但是也可以将蓄电装置70设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左侧的前轮3大致相同的位置。其中,从发生重碰撞时能确保良好的冲击吸收性能的观点出发,较为理想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蓄电装置70设置于正视车辆时相对于该蓄电装置70近侧的前轮3在车宽方向上偏置的位置。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
所述车辆包括内燃机以及前轮,
所述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包括:
蓄电装置;
蓄电装置用的电力控制装置,设置于与所述蓄电装置在车宽方向上相同一侧且所述前轮的后侧的位置;
线束,连接所述电力控制装置与所述蓄电装置,所述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还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
所述内燃机设置于所述一对前纵梁之间,
所述前轮设置于所述前纵梁的外侧,
所述蓄电装置设置于比所述前纵梁在车宽方向上更外侧且所述前轮的前侧的位置,
所述电力控制装置设置在位于车室的底面的底板的上方,所述线束沿着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布设到所述电力控制装置的设置部近傍,并且被导出到所述底板的上方而与所述电力控制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沿着形成于所述前轮的上方的轮室拱布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布设于形成所述轮室拱的挡泥板与设置于该挡泥板的上方的车轮挡板构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沿着位于车室的前部的前围板的侧边部前表面布设,保护该线束的保护部件沿着所述前围板的侧边部前表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部件,保护沿着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布设的所述线束;其中,
所述保护部件设置于比沿着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设置的车架部件的下端面更上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还包括以连接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
所述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一对的前纵梁之间的电力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线束连接所述电力供应装置与所述蓄电装置,并且沿所述横梁设置。
CN201110440235.9A 2010-12-27 2011-12-23 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57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91194 2010-12-27
JP2010-291194 2010-12-27
JP2011-249542 2011-11-15
JP2011249542A JP5857655B2 (ja) 2010-12-27 2011-11-15 車両のハーネス配設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5754A CN102555754A (zh) 2012-07-11
CN102555754B true CN102555754B (zh) 2015-11-18

Family

ID=46402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4023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5754B (zh) 2010-12-27 2011-12-23 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365858B2 (zh)
CN (1) CN1025557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4971B2 (ja) * 2010-05-17 2014-10-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衝突安全装置
US9199537B2 (en) * 2011-07-26 2015-12-0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utomobile with vehicle drive motor
JP6027366B2 (ja) * 2012-07-31 2016-11-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放電装置
JP6006031B2 (ja) * 2012-07-31 2016-10-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放電装置
JP5704142B2 (ja) * 2012-10-09 2015-04-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機器の保護構造及び電気自動車
KR101855766B1 (ko) * 2016-04-28 2018-05-09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엔진룸 보강유닛
JP6350608B2 (ja) * 2016-07-29 2018-07-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置構造
JP6332396B2 (ja) * 2016-10-14 2018-05-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ハーネスの取付け構造
JP7119818B2 (ja) * 2018-09-18 2022-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7240434B2 (ja) * 2021-03-30 2023-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CN114162218A (zh) * 2021-10-22 2022-03-11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车架总成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1120B1 (en) * 2002-01-18 2002-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ybrid vehicle and a hybri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method
US6827168B2 (en) * 2001-06-13 2004-12-0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motive equipment mounting structure
CN1791519A (zh) * 2001-08-23 2006-06-21 通用汽车公司 具有响应于非机械控制信号的***的车辆底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9514B2 (ja) * 1999-07-05 2003-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Pduとダウンバータの空冷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吸排気系装置
US7342325B2 (en) * 2001-11-05 2008-03-11 Michael Rhodes Universal fleet electrical system
US20040027001A1 (en) * 2002-04-26 2004-02-12 Silas Reed Tailgating system and electrical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US20030236016A1 (en) * 2002-06-20 2003-12-25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Tubular bus bar, insulating coating method therefor, and insulating coating structure therefor
JP2006281806A (ja) 2005-03-31 2006-10-1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ンジン補機の配設構造
US7561445B2 (en) * 2005-11-10 2009-07-14 Nissan Motor Co., Ltd. Harness rou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2006089040A (ja) 2005-11-21 2006-04-06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搭載車両
KR100774771B1 (ko) * 2006-09-05 2007-11-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방 차체 케이블 연결구조
US7982332B2 (en) * 2006-12-08 2011-07-19 Chrysler Group Llc Power device for a vehicle
US7430847B2 (en) * 2007-02-09 2008-10-07 Deere & Company Electrical switches mounted in steering lever grips of zero turning radius mower
JP4337905B2 (ja) * 2007-04-18 2009-09-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に搭載された電気機器の冷却装置
JP2009286287A (ja) * 2008-05-29 2009-12-10 Toyota Motor Corp 取り付け構造
CN102150320B (zh) * 2009-06-18 2015-06-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以及电池***搭载车辆
US20120119573A1 (en) * 2010-11-17 2012-05-17 Andy Turudic Ultra High Efficiency Transmission, with Grid Tied Energy Storage Capability, for a Wind Turbine or a Fuel Cell or Battery Powered Electric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27168B2 (en) * 2001-06-13 2004-12-0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motive equipment mounting structure
CN1791519A (zh) * 2001-08-23 2006-06-21 通用汽车公司 具有响应于非机械控制信号的***的车辆底盘
US6491120B1 (en) * 2002-01-18 2002-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ybrid vehicle and a hybri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65858B2 (en) 2013-02-05
US20120160578A1 (en) 2012-06-28
CN102555754A (zh)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5754B (zh) 车辆的线束设置结构
JP5842567B2 (ja) 車両の電装品配設構造
JP5001982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型車両
CN110303994B (zh) 底板下罩以及具备该底板下罩的电动车
US9748553B2 (en) Battery pack
JP5760992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WO2009014254A1 (ja) 内燃機関および回転電機を動力源として備える車両
JP5984052B2 (ja) 電池パックの位置決めピンブラケット
JP2006281805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補機の配設構造
US20130037334A1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in rear vehicle body
US20150075891A1 (en) Electricity-storage device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6722732B2 (ja) 車両
CN102555752B (zh) 车辆的蓄电装置设置结构
JP2006281806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補機の配設構造
JP6614213B2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内の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6753156B2 (ja) 電池パックの保護構造
JP5857655B2 (ja) 車両のハーネス配設構造
JP6060847B2 (ja) 車両の蓄電装置配設構造
JP5737156B2 (ja) 車両のアース装置
JP2005271878A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2022180716A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6882501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2022143365A (ja) 車載用電池の保護構造
JP5598404B2 (ja) 車両の電装部品配設構造
JP4701792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補機の配設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