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98635B - 混合电源*** - Google Patents

混合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98635B
CN102498635B CN201080040412.8A CN201080040412A CN102498635B CN 102498635 B CN102498635 B CN 102498635B CN 201080040412 A CN201080040412 A CN 201080040412A CN 102498635 B CN102498635 B CN 1024986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secondary cell
cell
hybrid power
power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04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98635A (zh
Inventor
志村重辅
井上芳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Northeast China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98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8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98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86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4/00Electrochemical current or voltage gener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6/00 - H01M12/00;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4/005Photoelectrochemical storag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6/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ochemical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6/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ochemical generators
    • H01M16/003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ochemical generators of fuel cells with other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e.g. capacitors, electrolysers
    • H01M16/006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ochemical generators of fuel cells with other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e.g. capacitors, electrolysers of fuel cells with rechargeabl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8Energy storage means, e.g. batterie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PV modu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2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Fuel Cell (AREA)
  • Hybrid Cell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混合电源***,其中太阳能电池或燃料电池与二次电池彼此组合,并且二次电池被用作电力缓冲器,并且该***即使当存在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的变化、工作条件的变化或者组件的长期变化时也可以保持高能量效率,防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电,并且抑制由于剩余电力的生成无法被取出而引起的太阳能电池或燃料电池的热劣化。该混合电源***包括:太阳能电池模块1或者燃料电池模块;DC/DC转换器(2),其在将模块生成的电力转换为合适电压之后向负载(3)和二次电池(4)提供该合适电压;二次电池(4);以及分流电路(恒压二极管(6)或者分流稳压IC),其与所述二次电池(4)并联,并且当所述二次电池(4)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时将所述生成电力中未在所述负载(3)中消耗的基本上所有剩余电力变换为热以丢弃由此产生的热。

Description

混合电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太阳能电池(solar cell)或者燃料电池(fuel cell)以及诸如锂离子电池之类的二次电池组成的混合电源(hybrid power source)***。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可以生成的发电能力是根据光的辐射水平来确定的,例如,没有光辐射时的发电能力为零。另一方面,无论光的辐射水平如何,对于用于驱动电子装置的电源,对应于该电子装置的工作操作状态的电力是必需的。因此,用于稳定驱动电子装置的电源显然无法仅由太阳能电池组成。
其中太阳能电池和二次电池被彼此组合并且二次电池被用作电力缓冲的混合电源***是如下***,其中用于稳定驱动电子装置的电源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构成的。在该***中,当太阳能电池的发电能力超过用来驱动电子装置的电力时,以将太阳能电池生成的过多电力存储在二次电池中的方式来给二次电池充电。另一方面,当太阳能电池的发电能力降到用于驱动电子装置的电力之下时,二次电池被放电使得电子装置被太阳能电池和二次电池驱动。
混合电源***的配置使得太阳能电池无需应对电子装置的最大功耗,因而太阳能电池仅需要提供电子装置的平均功耗。因此,可以使太阳能电池的尺寸小型化。由太阳能电池和二次电池组成的混合电源***可以实现电力的稳定供给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小型化两者,并且因而是对以小型化和便携性提升为目标的电子装置非常有效的***。
另一方面,在诸如个人计算机或移动电话之类的便携式电子装置中,功耗具有随着其高性能提升和多功能提升而增长的趋势。因此,燃料电池被预期作为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下一代电源,其可以应付该趋势。在燃料电池中,燃料被提供给负电极(阳极)侧,使得燃料被氧化,并且空气或氧气被提供给正电极(阴极)侧,使得氧气被分解。因此,就整个燃料电池而言在燃料和氧气之间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此时,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被高效地变换为继而被取出的电能。燃料电池具有一项特征,即除非燃料电池损坏,否则通过向燃料电池提供燃料,燃料电池可被不断用作电源。
虽然各种燃料电池已被提出,但是使用氢离子导电高分子膜作为电解质的高分子电解质燃料电池(PEFC)由于以下原因而适合作为便携式电源:电解质是固体并且没有飞散危险,高分子电解质燃料电池可以在比任何其他类型燃料电池更低的温度(例如在大约30℃到大约130℃的温度)工作,其启动时间较短,等等。
诸如氢气和甲醇之类的各种易燃材料可被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然而,诸如氢气之类的气体燃料不适于小型化和轻量化,这是因为气体燃料需要高压容器或者氢气存储合金来存储。另一方面,虽然诸如甲醇之类的液体燃料具有液体燃料易于存储的优势,但是利用通过利用重整器(reformer)从液体燃料中提取氢气的***的燃料电池不适于小型化,这是因为其构造变得复杂。与之相反,其中甲醇被直接提供给阳极以使得在不重整甲醇的情况下做出反应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具有如下特征:燃料易于存储,其构造简单,并且小型化容易。传统上,DMFC在许多情况下已被与PEFC组合以作为一种PEFC来研究,并且因而最有希望作为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电源。
然而,因为DMFC的输出密度较小,因此当试图通过燃料电池本身生成用来驱动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电力时,恐怕燃料电池的尺寸变得过大。因此,即使在诸如DMFC之类的燃料电池中,与诸如锂离子电池之类的具有大输出密度的二次电池一起构成混合电源***也是有效的。
于是,在稍后将描述的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混合电源***,其中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与负载并联,并且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中的至少一个向负载提供电力。图4是基于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来说明上面描述的电源***的操作的示图。注意到图4中示出的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的电压不是单个电池的电压,而是电池堆的电压,在这些电池堆中的每一个电池堆中多个电池串联。此外,因为在二次电池的电流Ir中,放电方向被看作是正的(Ir>0),因此当充电被执行时,电流Ir是负的(Ir<0)。
如图4所示,燃料电池的电流-电压曲线具有S状形状,因而生成电压在生成电流增大时被相对大量减小。这是因为,在燃料电池中,活化极化、电阻极化和扩散极化随着增大的生成电流而依次显著出现。另一方面,虽然诸如锂离子电池之类的二次电池的电流一电压曲线的线性高,因而放电电流在放电电流增大时由于电阻极化等而逐渐减小,但是电流—电压曲线的斜率较小,因而内部电阻较小。类似地,在充电期间,虽然充电电压在充电电流增大时逐渐上升,但是其斜率较小。二次电池的开路电压Vr0根据表示二次电池被充电多少的充电状态而改变。
在该电源***中,当没有外部负载时,燃料电池所生成的所有电力被用于对二次电池的充电。当令Vc是此时的电压,Ifc是此时燃料电池的生成电流的大小,并且-Irc是此时二次电池的充电电流的大小时,因为以下关系得到满足,
Ifc=-Irc
因此电压Vc被确定为满足图4中的该关系的电压(>Vr0)。当外部负载不为零但是较小时,燃料电池所生成电力的一部分被用于对负载的驱动,并且剩余电力被用于对二次电池的充电。此时的电压小于Vc,并且大于Vr0。
当负载更大并且电压小于Vr0时,引起了二次电池的放电,因而负载被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驱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每个电池可以有效运行,如图4所示,两个电池的电流-电压曲线需要在合适的区域彼此交叉。如果该情况被满足,那么当负载较小并且用来驱动负载的电压V1大于交叉点X处的电压Vx时,那么如图4所示,从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提供的电流被分别确定为If1和Ir1。因为If1>Ir1,因此电力主要从燃料电池提供。另一方面,当负载大并且驱动电压V2小于Vx时,如图4所示,从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提供的电流被分别确定为If2和Ir2。因为If2<Ir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从二次电池提供的电力超过从燃料电池提供的电力。
应当明白,当负载被增大使得驱动电压被从V1通过Vx减小到V2时,来自燃料电池的生成电流仅从If1增大到If2,而来自二次电池的放电电流从Ir1增大到Ir2,在该时段内增加的大部分功耗是从二次电池提供的。此外,当功耗的增长仅由燃料电池承受时,如由图4可见,燃料电池的生成电压被减小为小于可用来驱动负载的最小电压。如上所述,当电源仅由燃料电池组成时,燃料电池的尺寸需要增大以使得生成电压等于或者大于可维持的最小驱动电压。此外,当输出密度极佳的二次电池与燃料电池并联并由此构成混合电源时,燃料电池可被小型化并且整个电源***继而可被小型化。
然而,在上述电源***中,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的电流-电压曲线需要在合适区域内彼此交叉。此外,***特性完全由这些电流-电压特性确定。在其中太阳能电池或燃料电池与二次电池像该示例一样仅彼此并联的简单***中,因为太阳能电池或燃料电池的特性以及二次电池的特性相互制约,并且二次电池被充电时的特性以及二次电池被放电时的特性相互制约,因此对能量效率、稳定性和便利性的提高有限制。例如,能量效率受每个电池的特性以及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支配,并且稳定性主要受每个电池的特性的长期变化等影响。此外,无法适当使用诸如高效率充电和快速充电之类的各种充电***。
此外,在混合电源***中,防止对二次电池过充电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例如,当锂离子电池被用作二次电池时,过充电根据具体情况导致诸如烟生成、着火、***之类的危险。因为太阳能电池在光被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时生成电力,因此需要某种机制来通常检测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并且在达到完全充电时停止充电。此外,因为即使在没有用于稳定控制燃料供给的被动型燃料电池中也执行电力生成,因此相同的机制是必需的。
于是,在稍后将描述的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具有电池充电器的便携式电源装置,该电池充电器包括DC/DC转换器、电流控制电路和过电流预防电路。图5(a)是示出电源装置100的配置的示意图。
如图5(a)所示,在电源装置100中,通过接收阳光来生成电力的太阳能电池101通过回流防止二极管102与电气双层电容器103相连,并且太阳能电池101生成的电力被临时存储在电容器103中。在存储在电容器103中的电力被DC/DC转换器105转换为合适电压之后,由此得到的电压被提供给负载104和二次电池106中的每一个。
此外,在电源装置100中,作为其一个特征,电流控制电路107被提供在DC/DC转换器105与二次电池106和负载104之间,并且过电流防止电路108被提供在电流控制电路107与二次电池106之间。
图5(b)是专利文献2中例示的电流控制电路107的示意图。电流控制电路107的配置类似于一般串联稳压器的控制电路。就是说,分割电阻器111和112分割输出电压以给出基准电压Vref1。恒压二极管113生成标准电压。控制晶体管114及其负载电阻器115放大标准电压(严格地说是标准电压与控制晶体管114的基极至发射极电压之和)与基准电压Vref1之间的差异,并且根据差异的大小来控制功率晶体管116的操作。功率晶体管116被串联***在负载104中,并且其导电属性受控制晶体管114的控制以使得其输出电压变得恒定。过电流防止电路108的具体配置未在专利文献2中示出。
在电源装置100中,当太阳能电池101所生成的电力超过用来驱动负载104的电力时,利用剩余电力给二次电池106充电。当二次电池106达到完全充电状态时,对二次电池106的充电被过电流防止电路108停止。因此,防止了二次电池106的过充电。此时,因为剩余电力被累积在电气双层电容器103中,因此电容器103的电压上升。结果,因为即使当来自DC/DC转换器105的输出电压上升时施加于负载104的电压也被电流控制电路107控制为预定电压,因此防止了过量电压被施加于负载104。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太阳能电池101生成的剩余电力没有地方可去,因此害怕电容器103的电压由于剩余电力的累积而上升。专利文献2中描述了电容器103的电压上升由于剩余电力被控制晶体管114及其负载电阻器115消耗而被抑制。
另一方面,在稍后将描述的专利文献3中,七种装置被示出为电源装置,利用该电源装置在任何天气下从太阳能电池获得的电力可以得到最大利用。图6是示出各自与本发明有关系的两种电源装置的配置的示意图。
在图6(a)中示出的电源装置200中,太阳能电池模块201通过回流防止二极管202被连接到负载203和二次电池204中的每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电源装置200的特征,电源装置200被配置为使得回流防止二极管202的正向压降的电压与二次电池204的电压之和变得大致等于太阳能电池模块201的最佳工作电压。在电源装置200中,当太阳能电池模块201所生成的电力超过用来驱动负载203的电力时,利用剩余电力给二次电池204充电。然而,因为电源装置200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被配置,因此从太阳能电池模块201获得的电力可以得到最大利用。
此外,作为电源装置200的另一特征,分流稳压器(shunt regulator)207与负载203和二次电池204中的每一个相并联。分流稳压器207根据通过由分割电阻器205和206分割输出电压而获得的基准电压Vref1而被控制。另外,分流稳压器207被设置为使得输出电压的最大值被抑制为小于导致二次电池204过充电的过充电电压的预定电压。
在电源装置200中,因为在二次电池204未达到完全充电状态并因而被利用剩余电力正常充电时输出电压通过充电而被保持在小于过充电电压的电压,因此通过分流稳压器207的电压限制未被执行。另一方面,因为剩余电力当二次电池204达到完全充电状态时未通过充电被消耗而是被累积,因此输出电压立即开始增长并且试图超过二次电池204的过充电电压。此时,分流稳压器207的电压限制操作被立即展开,并且剩余电力通过分流稳压器207被分流然后被分流稳压器207内的电阻组件转换为热以被舍弃。结果,因为输出电压被保持在小于二次电池204的过充电电压的预定电压,因此防止了二次电池204的过充电。
在图6(b)中示出的电源装置300中,在太阳能电池模块201生成的电力被DC/DC转换器301转换为合适电压之后,由此得到的电压被提供给负载203和二次电池204中的每一个。作为电源装置300的特征,电源装置300以如下方式被配置:用于通过分割来自太阳能电池模块201的输出电压来给出基准电压Vref2的分割电阻器302和303被提供在DC/DC转换器301的输入侧,基准电压Vref2与内建标准电压之间的差异被误差放大器304放大,并且DC/DC转换器的操作基于经放大误差的大小而被控制,来自太阳能电池模块201的输出电压由此被保持在其最佳工作电压。
此外,通过分割输出电压来给出基准电压Vref1的分割电阻器205和206以及通过比较基准电压Vref1和标准电压来检测二次电池204的过充电的比较器305被提供在DC/DC转换器301的输出侧。另外,用于在比较器305检测到过充电时停止转换器的操作的“与”(AND)电路被提供在DC/DC转换器中。因此,来自DC/DC转换器301的输出电压被保持在小于引起二次电池204的过充电的电压的预定电压,因而防止了二次电池204的过充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40931号公报(第2和7页,图1和4)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210776号公报(第5页特别是第0031段,图1和3)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6-67759号公报(第5、6及10-13页,图1-4及15-18)。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电源装置100中,虽然当太阳能电池101生成的电力超过用来驱动负载104的电力时,二次电池106的过充电被过电流防止电路108防止,但是恐怕出现无处可去的剩余电力的累积。虽然在专利文献2中描述了剩余电力被控制晶体管114及其负载电阻器115消耗,但是无法对控制晶体管114寻找可与功率晶体管116的电流容量相比拟的电流容量。如果配置被适应性修改使得具有可与功率晶体管116的电流容量相比拟的电流容量的晶体管被用作控制晶体管114,并且所有剩余电力通过控制晶体管114及其负载电阻器115被分流,并且随后被变换为将被丢弃的热,那么尽管防止了剩余电力的累积,但是即使当二次电池106未处于完全充电状态时大量电力也通过控制晶体管114和负载电阻器115被消耗,并且电源性能会恶化到不可接纳的程度。
因此,在电源装置100中,当二次电池106变为完全充电状态时,变得无法取出太阳能电池101生成的剩余电力,太阳能电池101的能量转换效率因而有效降低。结果,引起太阳能电池101的温度变得过高的问题。就是说,当太阳能电池101所吸收的光的能量为W时,转换为电力的效率是η0,并且所生成的所有电力被取出,在W中,未被转换为电力而是变成引起太阳能电池101的温度上升的热能的能量Q0是:
Q0=(1-η0)W
另一方面,当有效转换效率由于剩余电力无法被取出而减小为η(<η0)时,变成热能并因而引起太阳能电池101的温度上升的能量Q变为:
Q=(1-η)W
因为以下关系被满足,
Q-Q0=(η0-η)W>0
因此,变为仅用于转换效率的有效减少的热能并且引起太阳能电池101的温度上升的能量增加,太阳能电池101的温度因而上升。
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的电源装置300的情况下,太阳能电池模块201所生成的电力超过用来驱动负载203的电力,因为DC/DC转换器301的操作在比较器305检测到二次电池204的过充电时被停止,因此变得无法取出太阳能电池模块201的剩余电力,因而引起相同问题。
太阳能电池的温度上升在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中尤其变为问题。虽然在太阳能电池中考虑到诸如遵循电力生成的劣化、光劣化和热劣化之类的各种劣化原因,但是据报告在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中热劣化由于温度上升而迅速进行(参考日本专利特开2005-158621号公报,以及P.M.Sommeling,M.Spath,H.J.P.Smit,N.J.Bakker,J.M.Kroon,“Long-termstability testing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Photobiology.A.Chemistry,164(1-3),(2004),137-144.)。因此,在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中,有必要抑制温度上升。
在燃料电池中,剩余电力无法被取出的情况同样变为非常大的问题。当剩余电力无法被取出时,燃料电池的生成电流减小,并且燃料电池的阴极的电势随之上升。结果,造成如下可能性:阴极表面上的氧化-还原平衡向氧化侧移动,因而诸如铂之类的作为电极催化剂材料的金属作为离子被洗脱。当该情况长时间继续时,害怕阴极催化剂逐步慢慢融化掉(wasteaway)以至于从电极滴落。此外,还害怕洗脱的离子再沉淀在电解质膜等内以至于破坏电解质膜。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的电源装置200中,当在太阳能电池模块201所生成的电力超过用来驱动负载203的电力的情况下二次电池204达到完全充电状态时,剩余电力通过分流稳压器207被分流,并且随后被变换为将被丢弃的热。因此,防止了二次电池204的过充电。此外,还防止了剩余电力变得无法被取出,太阳能电池模块201的转换效率因而有效降低,从而不会引起太阳能电池模块201的温度上升。
然而,因为电源200不包括诸如DC/DC转换器等直流电压转换装置,因而对能量效率、稳定性和便利性的提高有限制。例如,当二次电池204中的充电量更少,因而太阳能电池模块201的最佳工作电压与二次电池204的电压之间的差异较大时,在对二次电池204的充电过程中变为损失的电力变大,因而***的能量效率降低。此外,当来自太阳能电池模块201的输出电压由于诸如多云天气等工作条件变化而变得低于二次电池204的电压时,用来驱动负载203的电力是从二次电池204独家提供的,因而可能导致太阳能电池模块201生成的电力根本未被利用的状态。此外,当太阳能电池模块201的最佳工作电压以及二次电池204的特性由于长期变化等而改变时,原始性能受到显著损害的可能性很高。
如上所述,如下混合电源***尚未被提出,其中太阳能电池或燃料电池与二次电池彼此组合,并且二次电池被用作电力缓冲器,并且该***即使当存在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的变化、工作条件的变化或者成员的长期变化时也可以保持高能量效率,防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电,并且抑制由于剩余电力的生成无法被取出而引起的太阳能电池的热劣化或者燃料电池中的阴极催化剂的洗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本发明,并且因而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电源***,其中太阳能电池或燃料电池与二次电池彼此组合,并且二次电池被用作电力缓冲器,并且该***即使当存在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的变化、工作条件的变化或者组件的长期变化时也可以保持高能量效率,防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电,并且抑制由于剩余电力的生成无法被取出而引起的太阳能电池的热劣化或者燃料电池中的阴极催化剂的洗脱。
就是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电源***,包括:
太阳能电池模块或者燃料电池模块;
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用于在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或所述燃料电池模块被连接到输入侧、负载和二次电池被连接到输出侧并且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或所述燃料电池模块生成的生成电力被转换为合适电压之后向负载和二次电池提供该合适电压;
所述二次电池,其在所述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侧与所述负载并联;以及
分流电路,其在所述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侧与所述二次电池并联,所述分流电路用于当所述二次电池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时将所述生成电力中未在所述负载中消耗的基本上所有剩余电力变换为热以丢弃由此产生的热。
这里,“所述二次电池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中的“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意味着如下充电状态,其中大致等于完全充电状态下的电力的电力被累积,并且混合电源***所需的性能在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充电状态之外的完全充电状态下可被类似实现,就是说,意味着在***性能方面被视为大致等于完全充电状态的充电状态也被包括在内。此外,“基本上所有剩余电力”中的“基本上所有”意味着“除了正常操作诸如短路防止电阻器和电压检测电阻器或控制电路之类的电路所需的、在电路中一定消耗的电力之外的所有电力”。
在本发明的混合电源***中,太阳能电池模块或者燃料电池模块生成的生成电力被提供给彼此并联的负载和二次电池中的每一个。另外,当生成电力超过用来驱动负载的电力时,二次电池以剩余电力被存储在二次电池终端的方式被充电。另一方面,当生成电力降到用来驱动负载的电力之下时,二次电池被放电,并且负载被太阳能电池模块或燃料电池模块和二次电池驱动。结果,太阳能电池模块或燃料电池模块无需应对负载的最大功耗,并且仅需要提供电子装置的平均功耗。因此,可以使太阳能电池模块或者燃料电池模块的尺寸最小化。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其特征,本发明的混合电源***具有用于在生成电力被转换为合适电压之后向负载和二次电池提供合适电压的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结果,二次电池被充电时的损失可被抑制为最小。此外,当二次电池被放电时,可以有效地利用太阳能电池模块或燃料电池模块以及二次电池两者。此外,即使当诸如好天气或多云天气之类的工作条件改变或者即使当组件的特性由于长期变化等而改变时,也可以保持高能量效率。
另外,作为其特征,本发明的混合电源***具有分流电路,该分流电路在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侧与二次电池并联,并且该分流电路在二次电池处于完全充电状态时将未在负载中消耗的基本上所有剩余电力变换为热以丢弃由此产生的热。因此,防止了二次电池的过充电。此外,预防无法从太阳能电池模块或燃料电池模块中取出剩余电力。结果,当太阳能电池模块被使用时,防止了转换到电力的效率被有效降低至引起温度上升从而加速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热劣化的程度。此外,当燃料电池被使用时,防止了燃料电池的阴极电势上升以由于阴极催化剂的洗脱而加速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及其修改示例的混合电源***10(a)和混合电源***11(b)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混合电源***20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混合电源***30的配置的示意图(a),以及示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电力生成特性的示图(b);
图4是基于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来说明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电源***的操作的图示;
图5是示出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具有电池充电器以及电流控制电路107(b)的便携式电源装置100(a)的配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6是示出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的利用太阳能电池的电源装置的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混合电源***中,优选将来自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设置为略高于二次电池的电压。
或者,优选通过直流电压转换装置来控制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入侧电压以变成太阳能电池模块或燃料电池模块的最佳工作电压或其附近。
此外,分流电路优选由恒压二极管组成,其齐纳电压是具有使得二次电池能够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的大小并且还具有防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电状态的大小的电压。
或者,分流电路优选由多个串联的二极管组成,并且这些二极管的正向电压降之和是具有使得二次电池能够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的大小并且还具有防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电状态的大小的电压。
或者,分流电路优选由具有由晶体管组成的分流路径的分流稳压电路组成,并且施加在二次电池的端子两侧的电压的最大值被该分流稳压电路限制为具有使得二次电池能够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的大小并且还具有防止二次电池的过充电状态的大小的电压。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通过利用分割电阻器分割电压而获得的基准电压与分流稳压器所具有的内部标准电压之间的比较来设置受分流稳压电路限制的电压的最大值。
此外,太阳能电池优选是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
此外,燃料电池优选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此外,二次电池优选是锂离子电池。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具体并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将主要描述在权利要求1、2、4和5中描述的混合电源***的示例。
图1(a)是示出基于实施例1的混合电源***10的配置的示意图。混合电源***10由太阳能电池模块1、作为上面描述的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DC/DC转换器2、二次电池4、电阻器5和恒压二极管6组成,并且太阳能电池模块1被连接到DC/DC转换器2的输入侧,并且负载3和二次电池4在DC/DC转换器2的输出侧彼此并联。
在混合电源***10中,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生成的电力被DC/DC转换器2转换为合适电压之后,由此得到的合适电压被提供给负载3和二次电池4。另外,当生成电力超过用来驱动负载3的电力时,二次电池4被以剩余生成电力被存储在二次电池4中的方式被充电。另一方面,当生成电力降到用来驱动负载3的电力之下时,二次电池4被放电,使得负载3被太阳能电池模块1和二次电池4驱动。结果,因为太阳能电池模块1无需应对负载3的最大功耗,并且仅需要提供负载3的平均功耗,因此可以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尺寸最小化。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将来自DC/DC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设置为略高于二次电池4的电压。当这种设定被采用时,二次电池4被充电时的损失可被抑制到最小。此外,当二次电池4被放电时,可以有效地利用太阳能电池模块1和二次电池4两者。因为混合电源***10具有DC/DC转换器2,因此可以做出这种精细控制并且可以实现高能量效率。此外,即使当诸如好天气或多云天气之类的工作条件改变或者即使当太阳能电池模块1和二次电池4的特性由于长期变化等而发生改变时,也可以满足上面描述的条件并且保持高能量效率。
此外,作为其特征,混合电源***10具有恒压二极管6,该恒压二极管6作为分流电路在DC/DC转换器2的输出侧与二次电池4相并联。恒压二极管6的齐纳电压是这样一个电压,该电压具有使得二次电池4能够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的大小并且还具有防止二次电池4的过充电状态的大小。
结果,当太阳能电池模块1所生成的电力超过用来驱动负载3的电力时,混合电源***10执行两种不同操作以对应于二次电池4的充电状态。
就是说,当二次电池4未达到基本上完全充电状态时,剩余电力通过二次电池4的充电而被消耗。因此,在二次电池4的端子两侧形成的电压被保持为足够小于完全充电电压,并且因而被防止超过齐纳电压。此时,仅导致很小的反向漏电流流过恒压二极管6,因而大部分剩余电力被用于对二次电池4的充电。
另一方面,当二次电池4基本上达到完全充电状态时,剩余电力未通过充电被消耗而是被累积。因此,在二次电池4的端子两侧形成的电压立即开始增长,并且试图超过齐纳电压。此时,立即使得齐纳电流流过恒压二极管6,并使得流经电阻器5的电流增加。结果,因为电阻器5中的电压降增大,因此在二次电池4的端子两侧形成的电压被保持在齐纳电压。由于恒压二极管6的电压限制操作,二次电池4的充电在端子两侧形成的电压达到齐纳电压时被自动停止,因而防止了二次电池4被过充电。此外,剩余电力通过恒压二极管6被分流,然后被恒压二极管6所具有的电阻组件变换为热并被丢弃。因此,还防止了剩余电力变得无法被从太阳能电池模块1中取出,这会导致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被有效降低从而引起温度上升,并从而加速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热劣化。
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太阳能电池优选是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先前提到,因为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中易于产生热劣化并因而有必要抑制温度上升,因此本发明可被合适地应用于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此外,虽然在实施例1中已经示出其中电力源是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示例,但是如先前提到,本发明也可被合适地应用于没有用于控制燃料供给的装置的被动型燃料电池。虽然燃料电池不受限制,但是燃料电池特别优选是适合作为便携式装置的电源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此外,上面描述的二次电池优选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作为用于本***的二次电池是最优选的,这是因为输出密度大并且因而由充电电压与放电电压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损失与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相比更少。虽然根据组成以及电极而不同,但是锂离子电池的完全充电电压是大约4.0至大约4.2V。此外,过充电电压是通过向完全充电电压添加0.1至0.2V而获得的电平。当完全充电电压是4.2V并且过充电电压是4.4V的锂离子电池被用作上面描述的二次电池时,恒压二极管6的齐纳电压优选被设置在大约4.1到大约4.2V的范围内。当齐纳电压是4.2V时,锂离子电池可被充电至完全充电状态。当齐纳电压等于或者大于4.1V并且小于4.2V时,虽然锂离子电池无法被充电至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充电状态,但是大约等于完全充电状态下的电力的电力可被累积,锂离子电池因而可被充电至基本上完全充电状态,其中可以实现类似于完全充电状态的混合电源***10所需的性能。这些优选实施例基于恒压二极管6的制造精度、所需的***性能等被合适地选择。此外,来自DC/DC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优选被设置为一大小以使得由电池的内部电阻R引起的电压降ΔV(=IR;然而,I是流过电池的充电或放电电流)(在充电阶段)被添加到锂离子电池的开路电压或者(在放电阶段)被从锂离子电池的开路电压减去。在这种情况下,混合电源***10可以最高能量效率操作。
图1(b)是示出基于实施例1的修改示例的混合电源***11的配置的示意图。该示例对应于权利要求5并且是如下示例,其中正向串联的多个二极管7被提供作为上面描述的分流电路以代替恒压二极管6。这些二极管的正向电压降之和是具有使得二次电池4能够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的大小并且还具有防止二次电池4的过充电状态的大小的电压。在混合电源***11中,当二次电池4变成完全充电状态并且来自DC/DC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试图超过引起过充电的电压时,正向电流立即流过二极管排7。因此,获得了与混合电源***10中的那些效果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将主要描述在权利要求6和7中描述的混合电源***的示例。
图2是示出基于实施例2的混合电源***20的配置的示意图。混合电源***20由太阳能电池模块1、作为上面描述的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DC/DC转换器2、二次电池4、电阻器5、分割电阻器21和22以及分流稳压电路23组成。在混合电源***20中,分流稳压电路23被用作上面描述的分流电路以代替恒压二极管6,并且提供了分割电阻器21和22。因为除此之外的部分与混合电源***10中的那些相同,因此将主要描述不同点。
如在放大图中示出,分流稳压电路23由分流路径组成,该分流路径由与二次电池4并联的晶体管24、用于生成标准电压Vs的标准电压生成部分25、误差放大器26等组成。分割电阻器21和22分割在二次电池4的端子两侧形成的电压以给出被施加于基准电压端REF的基准电压Vref1。
当Vref1小于Vs时,因为Vref1与Vs之间的差异被误差放大器26放大并且由此得到的差异随后被施加于晶体管24的基极端,因此晶体管24变为完全关断(OFF)状态。另一方面,当Vref1大于Vs时,因为Vref1与Vs之间的差异被误差放大器26放大并且由此得到的差异随后被施加于晶体管24的基极端,因此晶体管24变为导通(ON)状态。因此,因为电流流过由晶体管24组成的分流路径,因此流过电阻器5的电流增大。结果,电阻器5中的电压降变大,在分流稳压电路23的阳极端A与阴极端K两侧形成的电压因而减小至满足以下关系的大小:
Vref1=Vs
当令Vmax是该电压,并且分割电阻器21和22的电阻值被分别认为是R21和R22时,Vmax由以下表达式给出:
Vmax=(R21/R22+1)Vs
在混合电源***20中,R21和R22被合适地选择,Vmax由此被设置为使得二次电池4能够变成基本上完全充电状态并且防止二次电池4的过充电状态的大小。
结果,当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生成电力超过用来驱动负载3的电力时,混合电源***20执行两种不同操作以对应于二次电池4的充电状态。
就是说,当二次电池4未达到基本上完全充电状态时,剩余电力通过二次电池4的充电而被消耗。因此,在二次电池4的端子两侧形成的电压被保持为足够小于完全充电电压,并且因而防止了变得等于或者大于Vmax。此时,因为以下关系成立:
Vref1<Vs
因此晶体管24处于完全关断状态。因此,流过由晶体管24组成的分流路径的电流极小,因而几乎所有剩余电力都被用于对二次电池4的充电。
另一方面,当二次电池4基本上达到完全充电状态时,剩余电力未通过充电被消耗而是被累积。因此,在二次电池4的端子两侧形成的电压立即开始增大,并且试图超过Vmax。此时,因为以下关系成立:
Vref1>Vs
因此晶体管24立即变为导通状态,电流流过晶体管24,并且流经电阻器5的电流因而增加。结果,因为电阻器5中的电压降增大,因此在分流稳压电路23的阳极端A与阴极端K两侧形成的电压被保持为等于用来满足以下关系的大小,
Vref1=Vs
即Vmax。由于分流稳压电路23的电压限制操作,二次电池4的充电在端子两侧形成的电压达到Vmax时被自动停止,因而防止了二次电池4的过充电。此外,剩余电力通过晶体管24被分流,然后被晶体管24所具有的电阻组件变换为热并被丢弃。因此,还防止了剩余电力变得无法被从太阳能电池模块1中取出,这会导致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被有效降低从而引起温度上升,并从而加速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热劣化。
当完全充电电压是4.2V并且过充电电压是4.4V的锂离子电池被用作上面描述的二次电池时,Vmax优选被设置为大约4.2V。结果,锂离子电池可被充电至完全充电状态,因而可以实现最佳***性能。
虽然在图2中示出了其中晶体管24是双极晶体管的示例,但是晶体管24也可以是场效应晶体管。虽然分流稳压电路23可由一个或多个分立组件组成,但是使用可以商业方式获得的分流稳压器IC(集成)元件是方便的。此外,彼此串联的电阻器和晶体管24可被与二次电池4并联,并且剩余电力的一部分可变为电阻器中的热。这种配置的采用是希望的,这是因为晶体管24中的热生成变小。
分流稳压电路23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被使用,由此可以类似于实施例1地配置混合电源***20。使用该分流稳压电路23的***20是具有最高实用性的***,其中Vmax可被精确设置且能量损失小,等等。虽然图1(a)中示出的使用恒压二极管6的***10在电路方面简单,但是因为即使当二次电池4未处于完全充电状态时也导致很小的反向电流流动,因此能量效率与使用分流稳压电路23的***相比有所降低。图1(b)中示出的使用一般二极管的***11具有难以精确确定所要限制的电压的缺点。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将主要描述在权利要求3中描述的混合电源***的示例。
图3(a)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混合电源***30的配置的示意图。混合电源***30由太阳能电池模块1、作为上面描述的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DC/DC转换器31、二次电池4、分割电阻器21和22以及分流稳压电路23组成。在混合电源***30中,DC/DC转换器31被使用以代替在混合电源***10和20中的每一个中使用的DC/DC转换器2,并且电阻器5被省略。因为除此之外的部分与混合电源***20中的那些相同,因此将主要描述不同点。
如先前提到,来自DC/DC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被设置为略高于二次电池4的电压。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通常可以通过对输出电流等的限制来对DC/DC转换器2的输入侧电压进行某些控制,但是无法精确确定该电压。就是说,虽然输出电压被DC/DC转换器2保持恒定,但是输入侧电压是不确定的。
另一方面,在混合电源***30中使用的DC/DC转换器31具有将与太阳能电池模块1相连的输入侧的电压控制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最佳工作电压或其附近的功能。因此,DC/DC转换器31被以如下方式配置:例如,像图6(b)中示出的DC/DC转换器301一样,用于分割来自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输出电压以给出基准电压的分割电阻器被提供在输入侧,基准电压与内建标准电压之间的差异被误差放大器放大,并且DC/DC转换器的操作基于由此得到的差异的大小而被控制,输入侧电压由此被保持在预定大小。具体而言,在商业上作为电池充电器IC提供的LT3652(产品名;由线性技术公司(Line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制造)等可被用作DC/DC转换器31。
因为DC/DC转换器31的输出侧电压变得不确定,因此可以在混合电源***30中省略在混合电源***10和20中的每一个中提供的电阻器5。在这种情况下,当二次电池4未达到基本上完全充电状态并且分流稳压电路23的晶体管24因而处于关断状态时,DC/DC转换器31的输出侧电压通过二次电池4的开路电压、二次电池4的内部电阻和DC/DC转换器31的输出阻抗被自动调节。另一方面,当二次电池4达到完全充电状态时,晶体管24立即变为导通状态,并且DC/DC转换器31的输出侧电压被保持为等于Vmax。由于分流稳压电路23的电压限制操作,防止了二次电池4的过充电。此外,因为剩余电力通过晶体管24被分流,因此防止了剩余电力变得无法被从太阳能电池模块1中取出,这会导致造成温度上升,从而加速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热劣化。
图3(b)是示出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电力生成特性的示例的示图(b)。因为太阳能电池没有存储能量的功能,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辐射光,优选使太阳能电池针对负载3所要求的电力尽可能多地在高输出连续生成电力。因此,在具有图3(b)所示电力生成特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情况下,太阳能电池模块1优选以生成电压通常在大约4.1V的电平变得恒定的方式工作。在混合电源***30中,因为输入侧电压可被DC/DC转换器31的输入侧上提供的分割电阻器控制为通常在大约4.1V的电平变得恒定,因此被辐射到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光可被以最高效率转换为电力。
虽然目前已经基于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不言而喻的是,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想法在不脱离本发明主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改变上面描述的示例。
标号说明
1...太阳能模块,2...DC/DC转换器,3...负载,4...二次电池,5...电阻器,6...恒压二极管,7...多个串联的二极管,10、11、20...混合电源***,21、22...分割电阻器,23...分流稳压电路,24...晶体管,25...标准电压生成部分,26...误差放大器,30...混合电源***,31...DC/DC转换器,100...具有电池充电器的便携式电源装置,101...太阳能电池,102...DC/DC转换器(回流防止二极管),103...电气双层电容器,104...负载,105...DC/DC转换器,106...二次电池,107...电流控制电路,108...过电流防止电路,109...DC/DC转换器,111、112...分割电阻器,113...恒压二极管,114...控制晶体管,115...负载电阻,116...功率晶体管,200...电源装置,201...太阳能电池模块,202...回流防止二极管,203...负载,204...二次电池,205、206...分割电阻器,207...分流稳压器,300...电源装置,301...DC/DC转换器,302、303...分割电阻器,304...误差放大器,305...比较器,A...分流稳压电路23的阳极端,K...分流稳压电路23的阴极端,REF...分流稳压电路23的基准电压端,Vref1、Vref2...基准电压,X...交叉点

Claims (8)

1.一种混合电源***,包括:
太阳能电池模块或者燃料电池模块;
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用于在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或所述燃料电池模块被连接到输入侧、负载和二次电池被连接到输出侧并且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或所述燃料电池模块所生成的生成电力被转换为合适电压之后向所述负载和所述二次电池提供该合适电压;
其中,来自所述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被设置为略高于所述二次电池的电压;
所述二次电池,其在所述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侧与所述负载并联;以及
分流电路,其在所述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出侧与所述二次电池并联,所述分流电路用于当所述二次电池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时将所述生成电力中未在所述负载中消耗的基本上所有剩余电力变换为热以丢弃由此产生的热,
其中,所述分流电路包括与所述二次电池并联连接的晶体管,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晶体管的误差放大器,以及连接至所述误差放大器的输入端的标准电压生成部,所述分流电路由恒压二极管组成,该恒压二极管的齐纳电压是具有使得所述二次电池能够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的大小并且还具有防止所述二次电池的过充电状态的大小的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电源***,其中,所述直流电压转换装置的输入侧电压被控制以变成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或所述燃料电池模块的最佳工作电压或其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电源***,其中,所述分流电路由多个串联的二极管组成,并且所述二极管的正向电压降之和是具有使得所述二次电池能够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的大小并且还具有防止所述二次电池的过充电状态的大小的电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电源***,其中,所述分流电路由具有由晶体管组成的分流路径的分流稳压电路组成,并且施加在所述二次电池的端子两侧的电压的最大值被所述分流稳压电路控制,以变为具有使得所述二次电池能够基本上处于完全充电状态的大小并且还具有防止所述二次电池的过充电状态的大小的电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电源***,其中,通过利用分割电阻器分割电压而获得的基准电压与所述分流稳压器所具有的内部标准电压之间的比较来设置受所述分流稳压电路控制的电压的最大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电源***,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是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电源***,其中,所述燃料电池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电源***,其中,所述二次电池是锂离子电池。
CN201080040412.8A 2009-09-16 2010-09-09 混合电源*** Active CN102498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4071 2009-09-16
JP2009214071A JP2011066976A (ja) 2009-09-16 2009-09-16 ハイブリッド電源システム
PCT/JP2010/065992 WO2011034112A1 (ja) 2009-09-16 2010-09-09 ハイブリット電源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98635A CN102498635A (zh) 2012-06-13
CN102498635B true CN102498635B (zh) 2015-07-22

Family

ID=43758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0412.8A Active CN102498635B (zh) 2009-09-16 2010-09-09 混合电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96752B2 (zh)
JP (1) JP2011066976A (zh)
CN (1) CN102498635B (zh)
WO (1) WO20110341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12003417A (es) * 2009-09-21 2013-05-30 Renewable Energy Solution Systems Sistema de distribucion de energia solar.
CN102856612B (zh) * 2011-06-30 2015-01-21 清华大学 混合动力电源***
CN104488159B (zh) 2012-05-25 2018-03-23 太阳能安吉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互联的直流电源的电路
CN102801192A (zh) * 2012-08-10 2012-11-28 江苏大学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太阳能充电及蓄电池放电保护电路
CN103840441A (zh) * 2012-11-23 2014-06-04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一种超稳态快速响应线性分流电路
CN103022982B (zh) * 2013-01-11 2015-10-21 浙江明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蓄电池控制电路
JP2014143333A (ja) * 2013-01-25 2014-08-07 Ricoh Co Ltd 固体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固体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048462B2 (ja) * 2014-08-28 2016-12-21 オンキヨー&パイオ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保護回路
US10333339B2 (en) 2016-04-12 2019-06-25 Rai Strategic Holdings, Inc. Charger for an aerosol delivery device
CN110416664A (zh) * 2018-04-26 2019-11-05 武汉众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混合型燃料电池动力***及其控制方法
JP7122605B2 (ja) * 2018-07-24 2022-08-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車載電源装置
US10833506B1 (en) 2019-07-16 2020-11-10 Robert Manfredi Hybrid power generator
TWI795910B (zh) * 2021-09-16 2023-03-11 鐙鋒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區域離網式混合電力直流充電系統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90370B1 (en) * 2002-10-01 2003-07-08 Mti Microfuel Cells Inc. Switching DC-DC power converter and battery charger for use with direct oxidation fuel cell power source
CN101136591A (zh) * 2006-09-01 2008-03-05 株式会社理光 电源装置及其操作控制方法
CN101494037A (zh) * 2008-01-21 2009-07-29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电力传输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08017B2 (ja) 1996-07-22 2005-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システム
JPH10191574A (ja) * 1996-12-26 1998-07-21 Japan Tobacco Inc 充電装置
US6608470B1 (en) * 1998-01-31 2003-08-19 Motorola, Inc. Overcharge protection device and methods for lithium based rechargeable batteries
JP2005210776A (ja) 2004-01-20 2005-08-04 Futaba Corp バッテリーチャージャー付ポータブル電源システム
JP2006067759A (ja) * 2004-08-30 2006-03-09 Tokyo Coil Engineering Kk 太陽電池を使用した電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90370B1 (en) * 2002-10-01 2003-07-08 Mti Microfuel Cells Inc. Switching DC-DC power converter and battery charger for use with direct oxidation fuel cell power source
CN101136591A (zh) * 2006-09-01 2008-03-05 株式会社理光 电源装置及其操作控制方法
CN101494037A (zh) * 2008-01-21 2009-07-29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电力传输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34112A1 (ja) 2011-03-24
CN102498635A (zh) 2012-06-13
US20120219829A1 (en) 2012-08-30
US9496752B2 (en) 2016-11-15
JP2011066976A (ja) 2011-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98635B (zh) 混合电源***
US7692330B2 (en)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battery pack and load apparatus used in the same
JP4898343B2 (ja) 電源装置
US20060222916A1 (en) Mehotd for determining a maximum power point voltage of a fuel cell, as well as fuel cell control system and power controller used in the fuel cell control system
US7883808B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with fuel cell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7821225B2 (en) Hybrid power supply and power management method thereof
US7932634B2 (en) Fuel cell hybrid power supply
US7750597B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US20050112420A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US20050088138A1 (en) Power circuit
CN1633739A (zh) 复合电源
JP2010161073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燃料電池の電力管理方法
US20080116843A1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the fuel cell system
US886680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power to an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a solar battery
KR101351349B1 (ko) 연료전지와 2차 전지를 이용한 하이브리드 전원 공급 장치
US20060029845A1 (en) Fuel cell system
US20070269692A1 (en) Fuel Cell Apparatus and a Charging/Discharg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Such Apparatus
JP5131805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7265840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8268497B2 (en) Fuel cell with fuel-stoichiometric ratio control portion
WO2008109276A2 (en) Hybrid electrical power source
JP4435179B2 (ja) 電源装置
JP2006310246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20100021775A1 (en) Apparatus for portable fuel cells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JP2007299532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19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urata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Fukushima

Patentee before: Murata, Northeast China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19

Address after: Fukushima

Patentee after: Murata, Northeast Chin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ony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