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4013B - 偶极天线 - Google Patents

偶极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4013B
CN102474013B CN201080032828.5A CN201080032828A CN102474013B CN 102474013 B CN102474013 B CN 102474013B CN 201080032828 A CN201080032828 A CN 201080032828A CN 102474013 B CN102474013 B CN 1024740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ne part
emissive element
bend
dipole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28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4013A (zh
Inventor
官宁
田山博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Fujiku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4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0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40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0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01Q9/2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with folded element or elements, the folded parts being spaced apart a small fraction of operating waveleng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42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 H01Q5/35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using a single feed poi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40Imbricated or interleaved structures; Combined or electromagnetically coupled arrangements, e.g. comprising two or more non-connected fed radia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实现一种相比以往的偶极天线更为紧凑,且动作频带比以往的偶极天线宽的偶极天线。本发明的偶极天线(DP)具有配置在相同平面内的两个放射元件(E1)以及(E2)。放射元件(E1)具有从放射元件(E1)的一方的端部向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1a)、和借助于弯曲部(E1c)与直线部(E1a)连结且从弯曲部(E1c)向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1b)。放射元件(E2)具有从放射元件(E2)的一方的端部向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2a)、和借助于弯曲部(E2c)与直线部(E2a)连结且从弯曲部(E2c)向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2b)。放射元件(E1)以及(E2)以直线部(E1a)被配置在直线部(E2a)与直线部(E2b)之间、直线部(E2a)被配置在直线部(E1a)与直线部(E1b)之间的方式组合而成。

Description

偶极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偶极天线,尤其涉及在供电点附近具有特有的构造的新颖的偶极天线。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将高频电流变换成电磁波、或将电磁波变换成高频电流的装置,一直以来使用天线。天线按照其形状被分为线状天线、面状天线、立体天线等,又按照其构造被分为偶极天线、单极天线、环形天线等。具有线状的放射元件的偶极天线是具有极为简单的构造的天线(非专利文献1),当下仍作为基站天线等得到广泛使用。另外,还已知有代替线状的放射元件而具有面状的放射元件的平面偶极天线等(非专利文献2)。
图30(a)中示出以往的偶极天线dp的构造。偶极天线dp由从供电点F朝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放射元件e1、从供电点F朝与第1方向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放射元件e2构成,发挥将高频电流变换成电磁波的发送天线、或将电磁波变换成高频电流的接收天线的功能。但是,能够使用偶极天线dp高效地变换成电磁波(高频电流)的高频电流(电磁波)被局限为具有接近偶极天线dp的共振频率的频率的形态。
图30(b)中示出偶极天线dp的第1共振频率f1下的电流分布(基本模式)。在第1共振频率f1下,如图30(b)所示,流过放射元件e1以及e2的电流的流向一致。因此,当具有接近第1共振频率f1的频率的高频电流经由供电点F被输入后,从放射元件e1以及e2中放射出具有单峰性的放射图的电磁波。
图30(c)中示出偶极天线dp的第2共振频率f2下的电流分布(高级模式)。在第2共振频率f2下,如图30(c)所示,流过放射元件e1以及e2的电流的流向不一致。稍具体而言,将放射元件e1以及e2整体3等分的点成为电流分布的节点,流过放射元件e1以及e2的电流的流向在该节点反转。因此,当具有接近第2共振频率f2的频率的高频电流经由供电点F被输入时,从放射元件e1以及e2中放射出具有出现断裂的放射图的电磁波。这是由于因从放射元件e1以及e2的各部分放射的电磁波彼此的干扰,朝特定的方向放射的电磁波的强度比朝其他方向放射的电磁波的强度明显降低。
非专利文献1:J.D.Kraus等著(J.D.Kraus and R.J.Marhefka),“ァンテナとその応用(Antennas For All Applications)”、第3版、(美国)、McGraw Hill(McGraw Hill)、2002年、p178-181
非专利文献2:Xuan Hui Wu,Comparison of Planar Dipoles inUWB Appl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PROPAGATION,VOL.53,NO.6,2005年6月
然而,在以往的偶极天线中存在如下问题:(1)尺寸大,(2)动作频带窄。以下,关于这些的问题进行更为具体的说明。
(1)尺寸大
在利用具有第1共振频率的基本模式放射波长λ的电磁波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全长大体为λ/2的偶极天线。另外,在利用具有第2共振频率的高级模式放射波长λ的电磁波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全长大体为3λ/2的偶极天线。例如,在利用基本模式放射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470MHz以上900MHz以下)的电磁波的情况下,需要使用30cm以上的偶极天线,难以将其收纳于移动电话终端、个人计算机等中。利用高级模式的情况更是如此。
另外,例如,在利用基本模式放射2GHz(波长15cm)的电磁波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全长大体为7.5cm的偶极天线,难以将其收纳于移动电话终端、个人计算机等中。利用高级模式的情况更是如此。
(2)动作频带窄
通常情况下,为了有效地放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需要该频率下的输入反射系数(反射功率相对于输入功率的比,即,S矩阵的分量S1.1的振幅|S1.1|)较低,并且该频率下的放射增益较高。因此,即便是使输入反射系数极小的频带(即,共振频率附近),如果该频带的放射增益过低则无法作为动作频带使用。相反,即便是使放射增益最大的频带,如果该频带的输入反射系数过高,则无法作为动作频带使用。
对于以往的偶极天线的动作频带,以下按照图31所示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图31所示的偶极天线90是将由长度40mm的导线(半径1mm)构成的放射元件91以及92隔开2mm的间隔配置于一条直线上的偶极天线。此外,以下所示的偶极天线90的诸多特性是通过假定***特性阻抗为50Ω来进行的数值模拟而得到的。
图32(a)中示出偶极天线90的输入反射系数S1.1的频率依赖性,图32(b)中示出偶极天线90的放射增益G0的频率依赖性。此外,图32(b)所示的放射增益G0为针对θ=90°方向的放射增益(θ表示极坐标系中的相对于z轴的偏角)。
由图32(a)可知,偶极天线90在以f1=1.7GHz以及f2=5.0GHz为共振频率,且例如对于输入反射系数S1.1附加有|S1.1|≤-5.1dB的动作条件的情况下,1.5GHz以上1.9GHz以下(频带比24%)以及4.7GHz以上5.4GHz以下(频带比14%)成为动作频带。其中,输入反射系数S1.1的值为将入射侧的特性阻抗设为50Ω时的值(对于以下提及的输入反射系数S1.1的值也同样)。在此,某一频带的“频带比”是指该频带的频带宽度与该频带的中心频率之比。
然而,由图32(b)可知,偶极天线90的放射增益G0在比第2共振频率f2低的频率fG0max=4.3GHz处取最大值,之后在频率上升时急剧地降低。因此,根据对于放射增益G0附加的动作条件,无法使具有对于输入反射系数S1.1附加的动作条件的第2共振频率附近的频带(4.7GHz以上5.4GHz以下)全体成为动作频带。例如,在作为动作条件而附加了放射增益G0为2dBi以上的条件的情况下,无法使具有对于输入反射系数S1.1附加的动作条件的第2共振频率附近的频带(4.7GHz以上5.4GHz以下)中的、4.9GHz以上的频带成为动作频带。
此外,在4.3GHz以下的频带发生的放射增益G0的平缓上升是缘于在该频带中放射图朝向θ=90°方向而逐渐集中的现象,在4.3GHz以上的频带发生的放射增益G0的急剧降低是缘于在该频带中放射图出现断裂的现象。
图33(a)~图33(c)中示出几个频率下的放射图。图33(a)所示的放射图是1.7GHz(第1共振频率附近)的放射图,图33(b)所示的放射图是3.4GHz(放射增益G0平缓上升的频带)的放射图。从图33(a)以及图33(b)所示的放射图中也可获知在4.3GHz以下的放射增益G0平缓上升的频带中放射图朝θ=90°方向逐渐集中。另外,图33(c)所示的放射图为5.1GHz(放射增益G0急剧地降低的频带)的放射图。从图33(c)所示的放射图中也可获知在4.3GHz以上的放射增益G0急剧地降低的频带中放射图出现断裂。
图34是表示对于θ=90°方向的HPBW(Half Power Band Width)/2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HPBW是作为放射增益G0成为-3[dBi]的偏角θ的差而被定义的量,朝向放射图的θ=90°方向的集中度越高其值越小。由图34亦可确认在4.3GHz以下的放射增益G0平缓上升的频带中放射图朝向θ=90°方向逐渐集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比以往的偶极天线更为紧凑,且动作频带比以往的偶极天线更宽的偶极天线。
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在具备第1放射元件与第2放射元件偶极天线中,上述第1放射元件具有第1直线部和第2直线部,该第1直线部从第1供电点向第1方向延伸,该第2直线部借助于第1弯曲部连结于上述第1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供电点侧相反侧,并从上述第1弯曲部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上述第2放射元件具有第3直线部和第4直线部,该第3直线部从第2供电点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该第4直线部借助于第2弯曲部连结于上述第3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供电点侧相反侧,并从上述第2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第2共振频率下,能使流过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的电流流向一致。由此,能使第2共振频率朝低频侧移动,使第2共振频率的放射图形成单峰化。
在此,第2共振频率的放射图的单峰化是指第2共振频率朝低于实现放射增益最大化的频率的低频侧移动、即在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之间放射增益不产生急剧下降。因此,能够将在以往的构成中因放射增益的急剧降低而无法作为动作频带的第2共振频率附近的频带作为具有对放射增益附加的动作条件的动作频带。
进而,当第2共振频率朝低频侧移动时,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接近,输入反射系数遍及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之间的频带全体范围而降低。并且,如上所述由于放射增益不会在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之间急剧地降低,因此能够根据附加给输入反射系数的动作条件将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的频带全体作为动作频带。
即,起到如下效果:通过将在以往的偶极天线中无法作为动作频带的第2频率附近新作为动作频带,能够实现动作频带的增大。
同时,起到如下效果:通过将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如上述那样构成,使得与全长相同的以往的偶极天线相比更为紧凑。
其中,“第1方向”中的“方向”是指被定向的方向。即,例如,若将北设为第1方向,则南不是第1方向,而是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
在具备第1放射元件与第2放射元件的偶极天线中,第1放射元件具有第1直线部和第2直线部,该第1直线部从第1供电点向第1方向延伸,该第2直线部借助于第1弯曲部连结于上述第1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供电点侧相反侧,并从上述第1弯曲部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第2放射元件具有第3直线部和第4直线部,该第3直线部从第2供电点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该第4直线部借助于第2弯曲部连结于上述第3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供电点侧相反侧,并从上述第2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实现与以往相比更为紧凑,且动作频带更宽的偶极天线。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第1基本方式的偶极天线进行说明的图,(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基本方式的偶极天线的构造的图,(b)以及(c)是表示上述偶极天线的分别在第1以及第2共振频率下的电流分布的图。
图2是表示图1(a)的偶极天线的优选的变形例的图。
图3是表示对图1(a)的偶极天线进一步增设元件的偶极天线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基本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偶极天线的变形例的图,是放大示出中心部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图4的偶极天线的特性的图表,(a)是表示放射图的图表,(b)是表示VSWR特性的图表。
图7是表示在图4的偶极天线中,相比图6的情况改变各部分的尺寸时的特性的图表,(a)是表示放射图的图表,(b)是表示VSWR特性的图表。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基本方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8的偶极天线的特性的图表,(a)是表示放射图的图表,(b)是表示VSWR特性的图表。
图10是表示在图8的偶极天线中,相比图9的情况改变各部分的尺寸时的特性的图表,(a)是表示放射图的图表,(b)是表示VSWR特性的图表。
图11是对本发明的第2基本方式的偶极天线进行说明的图,(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基本方式的偶极天线的构造的图,(b)以及(c)是表示上述偶极天线的分别在第1以及第2共振频率下的电流分布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1(a)的偶极天线的优选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基本方式中的第1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偶极天线的特性的图表,(a)是表示输入反射系数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b)是表示放射增益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
图15是表示图13的偶极天线的放射图的图表,(a)~(c)是分别表示频率1.7GHz、3.4GHz、5.1GHz的放射图的图表。
图16是表示图13的偶极天线的HPBW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
图17是表示在图13的偶极天线中,相比图14(a)的情况改变各部分的尺寸时的输入反射系数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
图18是表示在图13的偶极天线中,将各部分的尺寸设定为与图17的情况相同时的放射图的图表。
图19是表示图13的偶极天线中的共振频率的形状参数依赖性的图表。
图20是表示图13的偶极天线中的共振频率的形状参数依赖性的图表。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基本方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图21的偶极天线的输入反射系数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
图23是表示图21的偶极天线的放射图的图表。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基本方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偶极天线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图24的偶极天线的输入反射系数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
图26是表示图24的偶极天线的放射图的图表。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基本方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偶极天线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基本方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偶极天线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9是对向本发明的第2基本方式的偶极天线供电的供电单元进行说明的图,(a)以及(b)是表示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供电的供电单元的俯视图。
图30是对以往的偶极天线进行说明的图,(a)是表示以往的偶极天线的构造以及共振模式的图,(b)以及(c)是表示上述偶极天线的分别在第1以及第2共振频率下的电流分布的图。
图31是表示以往的偶极天线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32是表示图31的偶极天线的特性的图表,(a)是表示输入反射系数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b)是表示放射增益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
图33是表示图31的偶极天线的放射图的图表,(a)~(c)是分别表示频率1.7GHz、3.4GHz、5.1GHz的放射图的图表。
图34是表示图31的偶极天线的HPBW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偶极天线具有两个基本方式。以下按照第1基本方式、该第1基本方式的各种的实施方式、第2基本方式、该第2基本方式的各种的实施方式的顺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1基本方式〕
在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参照图1对各实施方式中共通的第1基本方式进行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偶极天线DP的构造的图。本发明的偶极天线DP如图1(a)所示,具有配置于相同平面内的两个放射元件E1以及E2。
放射元件E1如图1(a)所示,具有从放射元件E1的一方的端部向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1a(第1直线部)、借助于弯曲部E1c(第1弯曲部)与直线部E1a连结并从弯曲部E1c朝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1b(第2直线部)。换言之,是以借助于弯曲部E1c而彼此相邻的直线部E1a与直线部E1b相互平行的方式被折弯成コ字状的放射元件。
另外,放射元件E2如图1(a)所示,具有从放射元件E2的一方的端部向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2a(第3直线部)、借助于弯曲部E2c(第2弯曲部)与直线部E2a连结并从弯曲部E2c向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2b(第2直线部)。即,是以借助于弯曲部E2c而彼此相邻的直线部E2a与直线部E2b相互平行的方式被折弯成コ字状的放射元件。
通过采用如此被折弯的放射元件E1以及E2,能够实现相比具有不折弯的放射元件的以往的偶极天线更为紧凑的偶极天线。
此外,在图1(a)所示的偶极天线DP中,虽然采用由向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1c′、直线部E1a的端部(接近直线部E1c′的一方的端部)、直线部E1b的端部(接近直线部E1c′的一方的端部)构成的呈折线状(更具体地说为コ字状)的弯曲部E1c,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亦可取代折线状的弯曲部E1c,改用曲线状的弯曲部(例如U字状的弯曲部)。放射元件E2的弯曲部E2c也同样。此外,直线部E1a的接近直线部E1c′一方的端部是指将与直线部E1c′的交点视为端点时的端部(端点附近)。其他的直线部的端部也同样。
另外,放射元件E1以及E2如图1(a)所示,以直线部E1a被配置于直线部E2a与直线部E2b之间、直线部E2a被配置于直线部E1a与直线部E1b之间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即,放射元件E1以及E2,以直线部E1a进入到由放射元件E2围起三方的区域、且直线部E2a进入由放射元件E1围起三方的区域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通过将折弯的放射元件E1以及E2如此进行组合,能够实现更为紧凑的偶极天线。
对于放射元件E1的供电并非从放射元件E1的端点进行,而是从设置在直线部E1a的中间的供电点F1进行的。对于放射元件E2的供电也同样是从设置在直线部E2a的中间的供电点F2进行的。
此外,供电点F1只要设置在直线部E1a的端点以外即可,换句话说,可以设置在位于直线部E1a的两端点间的中间的任意的点,无需设置在直线部E1a的中心点(两端点的中点)。对于供电点F2也同样。但是,为使供电点间的距离最短,供电点F2优选为设置在从供电点F1下拉至直线部E2a的垂线的落脚点的位置。另外,为使放射图对称,在放射元件E1以及E2呈点对称被配置的情况下,如图1(a)所示,以从供电点F1下拉至直线部E2a的垂线通过对称的中心的方式配置供电点F1,由此能够提高放射图的对称性。
通过使放射元件E1以及E2如图1(a)所示那样折弯,偶极天线DP的尺寸不仅变得紧凑,而且与不折弯放射元件E1以及E2的以往的构成相比,能够增大偶极天线DP的动作频带。以下参照图1对该主要原因进行说明。
即,通过使放射元件E1以及E2如图1(a)所示那样折弯,能够在第2共振频率f2下使流过放射元件E1以及E2的电流流向如图1(c)所示那样大致一致。由此,第2共振频率f2下的放射图容易形成单峰化,第2共振频率f2向低频侧移动。
在第2共振频率f2下的放射图被单峰化的情况下,这意味着第2共振频率f2向低于使放射增益G0最大化的频率fG0max的低频侧移动,即在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未产生放射增益G0的急剧的降低。因此,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以往的构成中因放射增益G0的急剧的降低而无法作为动作频带的第2共振频率附近的频带作为具有附加给放射增益G0的动作条件的动作频带。
另外,当第2共振频率f2向低频侧移动时,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接近,输入反射系数S1.1遍及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的频带全体范围而降低。因此,如果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的放射增益G0具有动作条件,即可根据附加给输入反射系数S1.1的动作条件将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的频带全体作为动作频带。
但是,在第1共振频率f1下,如图1(b)所示,由于流过放射元件E1以及E2的电流流向在空间内非一致,因此第1共振频率附近的放射增益G0会下降。这是由于:从直线部E1b以及直线部E2b放射的电磁波的一部分分别被从直线部E1a以及直线部E2a放射的电磁波抵消。
因此,在以下进行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为了降低从直线部E1b以及直线部E2b放射的电磁波被从直线部E1a以及直线部E2a放射的电磁波抵消的比例,进行图2所示的设定。即,设定从直线部E1a的供电点F1起位于弯曲部E1c侧的部分的长度为L1a′、从直线部E2a的供电点F2起位于弯曲部E2c侧的部分的长度为L2a′,设定直线部E1b的长度L1b为L1b>L1a′+L2a′,并且设定直线部E2b的长度L2b为L2b>L1a′+L2a′。由此,能够抑制在第1共振频率附近会产生的放射增益G0的降低。
此外,图1以及图2中示出放射元件E1在直线部E1b的端点(与弯曲部E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形成终端的构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还可变形为通过在直线部E1b的端点(与弯曲部E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进一步增设元件,而使放射元件E1在直线部E1b的端点(与弯曲部E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不形成终端。对于放射元件E1进一步增设的元件既可为导体膜,亦可为导线。关于对放射元件E1进一步增设的元件的形状,也可考虑折线状、曲折状、长方形等各种形状。对于放射元件E2也同样。
图3中示出进一步增设元件的偶极天线DP的一个例子。图3所示的偶极天线是在由导体膜构成的偶极天线DP增设同样由导体膜构成的延长部E1′以及E2′而得到的偶极天线。对放射元件E1增设的延长部E1′是将具有与构成偶极天线DP的各直线部相同的宽度的导体膜形成曲折状的延长部,对放射元件E2增设的延长部E2′是将具有与构成偶极天线DP的各直线部相同的宽度的导体膜形成为L字状的延长部。
这样,当对偶极天线DP进一步增设元件时,由于偶极天线DP的电长度变长,因此能够在确保偶极天线DP的尺寸紧凑的同时,使偶极天线DP的动作频带的下限朝低频侧移动。例如,能够将覆盖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的偶极天线以可搭载于小型无线装置的尺寸来实现。
然而,在对偶极天线DP进一步增设元件的情况下,担心会因增设的元件的形状而显现强指向性,或VSWR特性明显恶化。因此,对偶极天线DP增设的元件的形状需要选择不显现强指向性且VSWR特性良好的形状。以下的各实施方式所示的偶极天线是按此所选的形状的偶极天线。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基本方式中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10的构成的俯视图。偶极天线10如图4所示,具有配置于相同平面(yz平面)内的放射元件11(第1放射元件)以及放射元件12(第2放射元件)。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10所具有的放射元件11以及12都由带状的导体膜构成,且配置在电介质片(未图示)上。
如图4所示,放射元件11具有从放射元件11的一方的端部向y轴正方向(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11a(第1直线部)、和借助于弯曲部11c(第1弯曲部)与直线部11a连结且从弯曲部11c向y轴负方向(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11b(第2直线部),在直线部11b的与弯曲部1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增设有宽度比直线部11b宽的幅宽部11d(第1幅宽部)。对于放射元件11的供电是从设置在直线部11a的中间的供电点11e进行的。
幅宽部11d是形成为长方形的导体膜,被配置为长边与y轴方向平行。幅宽部11d的短边的长度、即幅宽部11d的宽度被设定为与直线部11b的z轴负方向侧的端边和直线部12b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边间的距离相等。换句话说,比四个直线部11a、11b、12a、12b的宽度之和大。
另外,如图4所示,放射元件12具有从放射元件12的端部向y轴负方向延伸的直线部12a(第3直线部)、和借助于弯曲部12c(第2弯曲部)与直线部12a连结且从弯曲部12c向y轴正方向延伸的直线部12b(第4直线部),在直线部12b的与弯曲部12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增设有宽度比直线部12b宽的幅宽部12d(第2幅宽部)。对于放射元件12的供电也是从设置在直线部12a的中间的供电点12e进行的。
幅宽部12d是形成为长方形的导体膜,被配置为长边与z轴方向平行。幅宽部12d的短边的长度、即幅宽部12d的宽度被设定为在幅宽部11d的宽度以上。
这样,将幅宽部11d以及幅宽部12d配置为一方的长边与y轴方向平行,另一方的长边与z轴平行,由此与双方都配置成长边与y轴方向平行的构成相比,能够缩小y轴方向的尺寸。
另外,如图4所示,在直线部12a与弯曲部11c间的间隙设置有导体片13,导体片13不改变放射元件11以及放射元件12的形状,被用于调整在放射元件11与放射元件12之间产生的寄生电抗的大小。导体片13是将线状导体折弯成コ字状的导体片,与放射元件11以及放射元件12均不接触,被配置为从三方包围直线部12a的端部。此外,如图4所示,亦可在直线部11a与弯曲部12c间的间隙设置同样的导体片。
另外,如图4所示,在弯曲部12c与幅宽部11d间的间隙设置有导体片14,该导体片14用于调整在放射元件11与放射元件12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大小。导体片14是将线状导体折弯成L字状的导体片,与放射元件11以及放射元件12均不接触,且被配置为沿着幅宽部11d的与弯曲部12c对置的短边和与该短边相交的长边的一部分。此外,亦可取代在弯曲部12c与幅宽部11d间的间隙设置导体片14,而在弯曲部11c与幅宽部12d间的间隙设置同样的导体片(未图示)。
此外,亦可取代如上述那样设置寄生电抗调整用以及寄生电容调整用的导体片13、14,而如图5所示通过在电介质片的与放射元件形成面相反侧的面设置导体片来进行寄生电抗以及寄生电容的调整。图5是对偶极天线10的中心部进行放大示出的放大图。以覆盖直线部12a与弯曲部11c间的间隙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的板状的导体片15是寄生电抗调整用的导体片,以覆盖弯曲部12c与幅宽部11d间的间隙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的板状的导体片16是寄生电容调整用的导体片。
图6以及图7中示出以上构成的偶极天线10、特别是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470MHz以上900MHz以下)用的偶极天线10的特性。
图6(a)以及图6(b)分别是示出将各部分的尺寸按如下设定的偶极天线10的放射图以及VSWR特性的图表。
直线部11a以及直线部12a的宽度=2mm;
直线部11a以及直线部12a的长度=56mm;
直线部11b以及直线部12b的宽度=2mm;
直线部11b以及直线部12b的长度=60mm;
幅宽部11d的长边的长度=56mm;
幅宽部11d的短边的长度=11mm;
幅宽部12d的长边的长度=79mm;
幅宽部12d的短边的长度=20mm。
由图6(a)可知,与形状的非对称性无关,在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全域实现了相对于xy平面内方向无指向性。另外,由图6(b)可知,在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全域将VSWR抑制在3.0以下。
另一方面,图7(a)以及图7(b)分别是示出将各部分的尺寸按如下进行设定的偶极天线10的放射图以及VSWR特性的图表。
直线部11a以及直线部12a的宽度=2mm;
直线部11a以及直线部12a的长度=50mm;
直线部11b以及直线部12b的宽度=2mm;
直线部11b以及直线部12b的长度=54mm;
幅宽部11d的长边的长度=56mm;
幅宽部11d的短边的长度=12mm;
幅宽部12d的长边的长度=79mm;
幅宽部12d的短边的长度=20mm。
由图7(a)可知,除了一部分的频带外,在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实现了相对于xy平面内方向无指向性。另外,由图7(b)可知,在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中,在除了500MHz以下的频带以及700MHz以上800MHz以下的频带外的频带中将VSWR抑制在3.0以下。
对图6所示的特性与图7所示的特性进行比较,发现当增长直线部11a以及直线部12a的长度(即,幅宽部11d与幅宽部12d的间隔)时,偶极天线10的特性得到改善。
此外,当将动作频带内的频率设为f时,具体地说将动作频带内的下限频率设为f时,如果将直线部11a以及直线部12a的长度设为c/(16f)以上(对应波长的1/16以上),则可实验性地确认高级模式的放射图以及VSWR特性的恶化得到抑制。另外,当将光速设为c时,如果将幅宽部12d的宽度设为c/(128f)以上(对应波长的1/128以上),则可实验性地确认高级模式的放射图以及VSWR特性的恶化得到抑制。在此,动作频带既可为作为标准规定的动作频带,亦可是作为VSWR在3.0以下的频带而被规定的频带。
关于幅宽部11d的宽度与上述的幅宽部12d的情况相同,也可预想到当设定为c/(128f)以上(对应波长的1/128以上)时,高级模式的放射图以及VSWR特性的恶化得到抑制。
〔实施方式2〕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基本方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20的构成的俯视图。偶极天线20如图8所示,具有配置于相同平面(yz平面)内的两个放射元件21(第1放射元件)和放射元件22(第2放射元件)。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20所具有的放射元件21以及22均由带状的导体膜构成,且配置在电介质片(未图示)上。
如图8所示,放射元件21具有从放射元件21的一方的端部向y轴正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1a(第1直线部)、和借助于弯曲部21c(第1弯曲部)与直线部21a连结且从弯曲部21c向y轴负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1b(第2直线部),在直线部21b的与弯曲部2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增设有宽度比直线部21b宽的幅宽部21d(第1幅宽部)。对于放射元件21的供电是从设置在直线部21a的中间的供电点21e进行的。
幅宽部21d是形成为长方形的导体膜,以长边与y轴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幅宽部21d的短边的长度、即幅宽部21d的宽度被设定为与直线部21b的z轴负方向侧的端边和直线部22b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边的距离相等。换句话说,比四个直线部21a、21b、22a、22b的宽度之和大。
另外,如图8所示,放射元件22具有从放射元件22的端部向y轴负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2a(第3直线部)、和借助于弯曲部22c(第2弯曲部)与直线部22a连结且从弯曲部22c向y轴正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2b(第4直线部),在直线部22b的与弯曲部22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增设有宽度比直线部22b宽的幅宽部22d。对于放射元件22的供电也是从设置在直线部22a的中间的供电点22e进行的。
幅宽部22d是形成为长方形的导体膜,被配置为长边与y轴方向平行。幅宽部22d的短边的长度、即幅宽部22d的宽度被设定为与直线部21b的z轴负方向侧的端边和直线部22b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边的距离相等。换句话说,比四个直线部21a、21b、22a、22b的宽度之和大。在图8所示的例中,使幅宽部22d的宽度与幅宽部21d的宽度一致。
这样,通过将幅宽部21d以及幅宽部22d双方配置为长边与y轴方向平行,与一方配置为长边与y轴方向平行且另一方配置为长边与z轴平行的构成相比,能够缩小z轴方向的尺寸。
图9以及图10中示出如上构成的偶极天线20、特别是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470MHz以上900MHz以下)用的偶极天线20的特性。
图9(a)以及图9(b)分别是表示各部分的尺寸按如下设定的偶极天线20的放射图以及VSWR特性的图表。
直线部21a以及直线部22a的宽度=2mm;
直线部21a以及直线部22a的长度=82mm;
直线部21b以及直线部22b的宽度=2mm;
直线部21b以及直线部22b的长度=88mm;
幅宽部21d的长边的长度=56mm;
幅宽部21d的短边的长度=14mm;
幅宽部22d的长边的长度=57mm;
幅宽部22d的短边的长度=14mm。
由图9(a)可知,除了一部分的频带外,在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实现了相对于xz平面内方向无指向性。另外,由图9(b)可知,在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中,在除了450MHz附近的频带以及850MHz以上的频带外的频带中将VSWR抑制在3.0以下。
另一方面,图10(a)以及图10(b)分别是示出将各部分的尺寸按如下进行设定的偶极天线20的放射图以及VSWR特性的图表。
直线部21a以及直线部22a的宽度=2mm;
直线部21a以及直线部22a的长度=82mm;
直线部21b以及直线部22b的宽度=2mm;
直线部21b以及直线部22b的长度=88mm;
幅宽部21d的长边的长度=56mm;
幅宽部21d的短边的长度=14mm;
幅宽部22d的长边的长度=56mm;
幅宽部22d的短边的长度=14mm。
由图10(a)可知,在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全域中,实现了相对于xz平面内方向几乎无指向性。另外,由图10(b)可知,在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全域中将VSWR抑制在3.0以下。
此外,当将动作频带内的频率设为f时(更具体地说,将动作频带规定成VSWR在3.0以下的频带,且将其下限值设为f时),如果将光速设为c,则当将幅宽部22d的宽度设为c/(128f)以上(对应波长的1/128以上)时,可实验性地确认高级模式的放射图以及VSWR特性的恶化得到抑制。
〔本发明的第2基本方式〕
在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前,首先参照图11对作为各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第2基本方式进行说明。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的偶极天线DP2的构造的图。本发明的偶极天线DP2如图11(a)所示,具有被配置于相同平面内的两个放射元件E21以及E22。
放射元件E21如图11(a)所示,具有从供电点F向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21a(第1直线部)、和借助于弯曲部E21c(第1弯曲部)与直线部E21a连结且从弯曲部E21c向与第1方向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21b(第2直线部)。
另外,放射元件E22如图11(a)所示,具有从供电点F向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22a(第3直线部)、借助于弯曲部E22c(第2弯曲部)与直线部E22a连结且从弯曲部E22c向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22b(第2直线部)。
即,本发明的偶极天线DP2是通过将放射元件E21和放射元件E22相对于供电点F点对称地配置,并将隔着供电点F而相互对置的放射元件E21以及放射元件E22的各端点连接于供电线(未图示)而构成的偶极天线,放射元件E21被折弯成借助于弯曲部E21c而彼此相邻的直线部E21a与直线部E21b相互平行,放射元件E22被折弯成借助于弯曲部E22c而彼此相邻的直线部E22a与直线部E22b互相平行。
此外,在图11(a)所示的偶极天线DP2中,虽然采用由直线部E21a的远离供电点F的一方的端部、直线部E21b的接近供电点F的一方的端部(当将放射元件E21延展成一条直线时接近供电点F的一方的端部)、沿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直线部E21c′构成的折线状(更具体地说为コ字状)的弯曲部E21c,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亦可代替折线状的弯曲部E21c,而改用曲线状的弯曲部(例如U字状的弯曲部)。放射元件E22的弯曲部E22c也同样。此外,直线部E21a的远离供电点F的一方的端部是指将与直线部E21c′的交点视为端点时的端部(端点附近)。另外,直线部E21b的接近供电点F的一方的端部是指将与直线部E21c′的交点视为端点时的端部(端点附近)。
通过将放射元件E21以及E22如图11(a)所示折弯,与不将放射元件E21以及E22折弯的以往的构成相比,能够增大偶极天线DP2的动作频带。以下参照图11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即,通过将放射元件E21以及E22如图11(a)所示折弯,能够在第2共振频率f2下使流过放射元件E21以及E22的电流流向如图11(c)所示那样一致。由此,能够使第2共振频率f2向低频侧移动,将第2共振频率f2下的放射图形成单峰化。
第2共振频率f2下的放射图被单峰化,意味着第2共振频率f2向低于使放射增益G0最大化的频率fG0max的低频侧移动,即在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未产生放射增益G0的急剧的降低。因此,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以往的构成中因放射增益G0的急剧的降低而无法作为动作频带的第2共振频率附近的频带作为具有对放射增益G0附加的动作条件的动作频带。
通过将放射元件E21以及E22如图11(a)所示折弯而实现的动作频带的增大并不停留于此。即,当第2共振频率f2向低频侧移动时,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接近,输入反射系数S1.1遍及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的频带全体范围而降低。而且,如上所述由于放射增益G0在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不会急剧下降,因此能够根据附加给输入反射系数S1.1的动作条件将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的频带全体作为动作频带。
此外,在图11(a)中,虽然设定为直线部E21b的长度L21b以及直线部E22b的长度L22b同直线部E21a的长度L21a与直线部E22a的长度L22a之和L21a+L22a一致,但这并不是为了增大动作频带的必须条件。即,即便在L21b(=L22b)>L21a+L22a的情况下、L21b(=L22b)<L21a+L22a的情况下,由于第2共振频率f2的放射图被形成单峰化,即由于第2共振频率f2低于使放射增益G0最大化的频率fG0max,因此能够得到增大动作频带的效果。
但是,在第1共振频率f1下,如图11(b)所示,由于流过放射元件E21以及E22的电流流向在空间内非一致,因此第1共振频率附近的放射增益G0会下降。这是由于:从直线部E21b以及直线部E22b放射的电磁波的一部分分别被从直线部E21a以及直线部E22a放射的电磁波抵消。
因此,在以下进行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为了降低从直线部E21b以及直线部E22b放射的电磁波被从直线部E21a以及直线部E22a放射的电磁波抵消的比例,如图12所示,设定直线部E21b的长度L21b以及直线部E22b的长度L22b比直线部E21a的长度L21a与直线部E22a的长度L22a之和L21a+L22a长。在放射元件E21与放射元件E22相对于供电点F被配置为点对称的情况下,也可以换个说法,即设定为L21a/L21b<0.5。由此,能够抑制在第1共振频率附近会产生的放射增益G0的降低。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基本方式中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30的构成的俯视图。偶极天线30如图13所示,具有配置在相同平面(yz平面)内的两个放射元件31以及32。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30所具有的放射元件31以及32均由导线构成。更具体地说,由半径1mm的导线构成。
放射元件31具有从供电点33向z轴正方向延伸的直线部31a、和借助于弯曲部31c与直线部31a连结并从弯曲部31c向z轴负方向延伸的直线部31b,在直线部31b的与弯曲部3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形成终端。即,放射元件31由直线部31a、直线部31b与弯曲部31c构成,在直线部31b的与弯曲部3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处不具有构成元件。
另外,放射元件32具有从供电点33向z轴负方向延伸的直线部32a、和借助于弯曲部32c与直线部32a连结并从弯曲部32c向z轴正方向延伸的直线部32b,在直线部32b的与弯曲部32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形成终端。即,放射元件32由直线部32a、直线部32b与弯曲部32c构成,在直线部32b的与弯曲部32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处不具有构成元件。
进而,按如下设定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30的各部分的尺寸:
直线部31a的长度L31a=直线部32a的长度L32a=3mm;
直线部31b的长度L31b=直线部32b的长度L32b=34mm;
隔着供电点33而对置的放射元件31与放射元件32的间隔Δ=2mm;
直线部31a与直线部31b间的中心轴间的距离δ=直线部32a与直线部32b的中心轴间的距离δ=3mm。
图14中示出如上构成的偶极天线30的特性。图14(a)示出输入反射系数S1.1的频率依赖性,图14(b)示出放射增益G0的频率依赖性。此外,偶极天线30不具有轴对称性,因此在图14(b)中,示出θ=90°并且φ=0°的放射增益G0和θ=90°并且φ=90°的放射增益G0(θ表示极坐标系中相对于z轴的偏角,φ表示极坐标系中相对于x轴的偏角)。
由图14(a)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30,在以f1=2.1GHz以及f2=4.6GHz为共振频率,并例如对输入反射系数S1.1附加|S1.1|≤-5.1dB的动作条件的情况下,1.9GHz以上2.7GHz以下(频带比35%)以及3.5GHz以上5.3GHz以下(频带比40%)成为动作频带。
并且,由图14(b)可知,第2共振频率f2向低于使放射增益G0最大化的频率fG0max的低频侧移动,放射增益G0单调递增直到比第2共振频率f2高的频率fG0max=6.0GHz。因此,即便例如放射增益G0为2dBi以上的条件被作为动作条件附加,也能够将具有附加给输入反射系数S1.1的动作条件的第1共振频率附近的频带(1.9GHz以上2.7GHz以下)以及第2共振频率附近的频带(3.5GHz以上5.3GHz以下)的全体作为动作频带。
进而,例如在将附加给输入反射系数S1.1的动作条件放宽至|S1.1|≤-4.3dB的情况下,能够将包含第1共振频率f1以及第2共振频率f2在内的1.8GHz以上5.5GHz以下的频带作为动作频带。这样,能够将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的频带作为动作频带来使用的结果是:如图14(a)所示,伴随于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接近、输入反射系数S1.1遍及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的频带全体的范围而降低;以及如图14(b)所示,第2共振频率f2(4.6GHz)向低于使放射增益G0最大化的频率fG0max(6.0GHz)的低频侧移动,无需担心在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产生放射增益G0的急剧的降低。
将使放射增益G0最大化的频率fG0max(6.0GHz)高于第2共振频率f2、即不会引起在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放射增益G0的急剧的降低而在第2共振频率附近得到足够高的放射增益G0的情况,能够从图15所示的放射图的频率依赖性、以及图16所示的HPBW/2的频率依赖性中确认。
在图15中,图15(a)示出1.7GHz的放射图,图15(b)示出3.4GHz的放射图,图15(c)示出5.1GHz的放射图。通过对照图15(a)~图15(c),能够发现在至少5.1GHz以下的频带放射图维持单峰性不变地向θ=90°方向逐渐集中,且θ=90°方向的放射增益G0也随之缓慢上升。
另外,在图16中,实线表示θ=90°且φ=0°方向的HPBW/2的频率依赖性,虚线表示θ=90°且φ=90°方向的HPBW/2的频率依赖性。从图16中可看出在6.0GHz以下,在不取决于φ的情况下,放射图维持单峰性不变地向θ=90°方向逐渐集中。
(变形例)
在图13所示的构成中,通过按如下设定各部分的尺寸,能够实现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极为接近的偶极天线30。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仍旧是构成放射元件31以及32的导线的半径为1mm;
直线部31a的长度L31a=直线部32a的长度L32a=10mm;
直线部31b的长度L31b=直线部32b的长度L32b=55mm;
隔着供电点33对置的放射元件31与放射元件32的间隔Δ=2mm;
直线部31a与直线部31b的中心轴间的距离δ=直线部32a与直线部32b的中心轴间的距离δ=3mm。
图17中示出本变形例的偶极天线30的输入反射系数S1.1的频率依赖性。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极为接近,且在包含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的频带形成有输入反射系数S1.1的深谷。因此,例如,即便在对输入反射系数S1.1附加了|S1.1|≤-4.3dB之类的动作条件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1.3GHz以上2.8GHz以下(频带比73%)这样的宽动作频带。
图18中示出本变形例的偶极天线30的2.0GHz的放射图。如图18所示,根据本变形例的偶极天线30,至少在2.0GHz附近,能够得到与以往的λ/2偶极天线同等的轴对称性极高的放射图,同时能够得到足够高的放射增益G0(2.4dBi)。
(形状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30的形状效果进行说明。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30的形状,如果假设相对于供电点33呈对称性,则能够由三个参数h1(=L31a=L32a)、h2(=L31b=L32b)、以及w(=δL31c′=L32c′)规定。进而如果忽略标度,则能够由两个参数h1/h2、以及w/h2来规定。以下,对使这两个参数变化时的共振频率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9是表示在将偶极天线30的各部分的尺寸按如下设定的基础上,使h1/h2变化时的第1共振频率f1以及第2共振频率f2的动作的图表。在此仍旧是构成放射元件31以及32的导线的半径被固定为1mm;
直线部31a的长度L31a=直线部32a的长度L32a=h1(可变);
直线部31b的长度L31b=直线部32b的长度L32b=h2=34mm(固定);
隔着供电点33对置的放射元件31与放射元件32的间隔Δ=2mm(固定);
直线部31a与直线部31b的中心轴间的距离δ=直线部32a与直线部32b的中心轴间的距离δ=3mm(固定)。
如图19所示,如果逐渐增大h1/h2的值、即,逐渐增长接近供电点33的一方的直线部31a,则第2共振频率f2向低频侧移动,第1共振频率f1向高频侧移动。图在位于h1/h2=0.2的前方中断,意味着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接近到根据输入反射系数S1.1无法识别的程度。
在图19中值得注意的是:当至少h1/h2在0.05以上0.2以下时,第2共振频率f2接近第1共振频率f1的作用被无遗漏地确认。如果第2共振频率f2接近第1共振频率f1,会在第2共振频率f2的低频侧的附近导致输入反射系数S1.1的降低。因此,如果h1/h2在0.05以上0.2以下,则将无遗漏地得到第2共振频率附近的动作频带增大的效果。
另外,如果h1/h2在0.2以上,则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接近到根据输入反射系数S1.1无法识别的程度(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一体化),在第1共振频率f1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的频带形成输入反射系数S1.1的谷,因此能够将该频带全体作为动作频带。通过插图能够确认至少当h1/h2在0.3以下时,会得到相同的效果。因此,可见如果h1/h2在0.05以上0.3以下,则会切实地实现动作频带的增大。
另外,通过参照图19所示的图,能够容易地设计将所希望的频带作为动作频带的偶极天线30。例如,如果将5GHz带与2GHz带设为动作频带,则只要确定放射元件31以及32的形状达到h1/h2为0.05程度即可,如果需要2.5GHz以上3.5GHz以下的宽动作频带,则只要确定放射元件31以及32的形状达到h1/h2为0.2程度即可。
图20是表示在按如下设定偶极天线30的各部分的尺寸的基础上,改变w/h2时的第1共振频率f1以及第2共振频率f2的动作的图表。在此仍旧是将构成放射元件31以及32的导线的半径固定为1mm;
直线部31a的长度L31a=直线部32a的长度L32a=3mm(固定);
直线部31b的长度L31b=直线部32b的长度L32b=h2=34mm(固定);
隔着供电点33对置的放射元件31与放射元件32的间隔Δ=2mm(固定);
直线部31a与直线部31b的中心轴间的距离δ=直线部32a与直线部32b的中心轴间的距离δ=w(可变)。
如图20所示,在w/h2≥0.07中,即便改变w/h2的值,第1共振频率f1以及第2共振频率f2的值也不太变化。即,该参数w/h2不会带给第1共振频率f1以及第2共振频率f2大的影响。实用上只要w/h2为0.05以上0.25以下即可。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基本方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40的构成的图。偶极天线40如图21所示,具有配置在相同平面(yz平面)内的两个放射元件41以及42。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40所具有的放射元件41以及42均由导体膜构成。更具体地说,由形成为宽度2mm的带状的导体膜构成。
放射元件41具有从供电点43向z轴正方向延伸的直线部41a、和借助于弯曲部41c与直线部41a连结且从弯曲部41c向z轴负方向延伸的直线部41b,在直线部41b的与弯曲部4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形成终端。另外,放射元件42具有从供电点43向z轴负方向延伸的直线部42a、和借助于弯曲部42c与直线部42a连结且从弯曲部42c向z轴正方向延伸的直线部42b,在直线部42b的与弯曲部42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形成终端。
进而,按如下设定本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40的各部分的尺寸;
直线部41a的长度L41a=直线部42a的长度L42a=3mm;
直线部41b的长度L41b=直线部42b的长度L42b=40mm;
隔着供电点43对置的放射元件41与放射元件42的间隔Δ=2mm;
直线部41a与直线部41b的间隔δ=直线部42a与直线部42b的间隔δ=1mm。
图22以及图23中示出如上构成的偶极天线40的特性。图22是表示在5.0GHz附近的输入反射系数S1.1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图23是表示在5.0GHz的放射图的图表。
由图22可见,例如在对输入反射系数S1.1附加了|S1.1|≤-5.1dB作为动作条件的情况下,4.4GHz以上5.4GHz以下(频带比20%)成为动作频带。另外,由图23可见,在5.0GHz得到高的放射增益G0(4.7dBi)。即,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偶极天线40,能够将频带宽度宽、且放射增益G0高的动作频带设置在5.0GHz附近。
(变形例1)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放射元件41在直线部41b的端点(与弯曲部4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形成终端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还可变形为通过在直线部41b的端点(与弯曲部E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进一步增设元件,而使放射元件41不在直线部41b的端点(与弯曲部E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形成终端。对于放射元件41进一步增设的元件既可为导体膜,亦可为导线。关于对放射元件41进一步增设的元件的形状,也可考虑直线状、曲线状、曲折状等各种形状。对于放射元件42也同样。
图24中示出对放射元件41以及42增设曲折部41d以及42d的偶极天线40。在放射元件41增设从直线部41b的与弯曲部4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向z轴负方向(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曲折部41d(第1曲折部)。另外,在放射元件42增设从直线部42b的与弯曲部42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向z轴正方向延伸的曲折部42d(第2曲折部)。这样通过采用至少一部分被曲折化的曲折部41d以及42d,能够实现更为紧凑的偶极天线40。
此外,直线部41b的与弯曲部41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是在去除曲折部41d时成为直线部41b的端点的点。直线部42b的与弯曲部42c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也同样。
另外,“曲折所延伸的方向”能够进行如下定义。即,如果从接近供电点的一方追溯曲折,则能够构成{y轴方向,z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这样的行进方向列。在该行进方向列交替出现朝向反转的行进方向(此时为y轴方向)与朝向不反转的行进方向(此时为z轴方向)。在出现于该行进方向列的行进方向中,只要将朝向不反转的一方的行进方向定义为“曲折部所延伸的方向”即可。
此外,按如下设定本变形例的偶极天线40的各部分的尺寸;
直线部41a的长度L41a=直线部42a的长度L42a=3mm;
直线部41b的长度L41b=直线部42b的长度L42b=12mm;
隔着供电点43对置的放射元件41与放射元件42的间隔Δ=2mm;
直线部41a与直线部41b的间隔δ=直线部42a与直线部42b的间隔δ=1mm;
曲折部42d中所含的向z轴方向延伸的直线部的长度D=曲折部41d中所含的向z轴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的长度D=15mm;
曲折部42d中所含的向y轴方向以及其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间的间隔δ′=曲折部41d中所含的向y轴方向以及其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间的间隔δ′=1mm。
图25以及图26中示出按如上构成的偶极天线40的特性。图25是表示在5.0GHz附近的输入反射系数S1.1的频率依赖性的图表,图26是表示在5.0GHz的放射图的图表。
由图25可见,例如,当对于输入反射系数S1.1附加了|S1.1|≤-5.1dB作为动作条件的情况下,4.3GHz以上5.4GHz以下(频带比23%)成为动作频带。另外,由图26可见,在5.0GHz下得到高放射增益G0(5.0dBi)。即,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偶极天线40,能够将频带宽度宽、且放射增益G0高的动作频带设置在5.0GHz附近。进而对图26与图23进行对比可见,与不形成曲折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对称性更高且更为稳定的放射图。
(变形例2)
在变形例1中,虽然对曲折部41d含有一重的曲折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曲折部41d亦可包含二重以上的曲折。曲折部42d也同样。
图27中示出变形为曲折部41d以及42d含有2重的曲折的偶极天线40。如图27所示,通过采用含有多重的曲折的曲折部41d以及42d,能够将偶极天线40更为紧凑地形成。
此外,“N重的曲折”能够进行如下定义。即,当在上述的行进方向列中朝向不反转的行进方向所出现的次数为2N时,将该曲折称作N重的曲折。
(变形例3)
在变形例1中,虽然使曲折部41d所延伸的方向与直线部41b所延伸的方向一致,但本发明并不一定局限于此。即,例如,亦可使曲折部41d所延伸的方向与直线部41b所延伸的方向正交。曲折部42d所延伸的方向也同样。
图28中示出变形为使曲折部41d所延伸的方向与直线部41b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偶极天线40。在放射元件41增设有从直线部41b的与直线部41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向y轴正方向延伸的曲折部41d。另外,在放射元件42增设有从直线部42b的与直线部42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点向y轴负方向延伸的曲折部42d。通过采用这样的曲折部41d以及42d,也能够实现更为紧凑的偶极天线。
此外,变形例1~3所示的曲折构造的适用范围并不局限于由导体膜构成放射元件41以及42的本实施方式,也涉及由导线构成放射元件31以及32的第1实施方式。
〔供电方式〕
最后,参照图29对向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供电的供电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9中虽然示出对第1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30供电的供电方式,但对于向第2实施方式的偶极天线40供电的供电方式也与之相同。
图29(a)示出利用沿直线部32a进入供电点33的同轴电缆34进行供电(平衡供电)的供电方式,图29(b)示出利用沿着经过供电点33而与直线部32a正交的直线(未图示)进入供电点33的同轴电缆进行供电(平衡供电)的供电方式。在上述任何情况下,只要将同轴电缆34的内部导体连接于放射元件31以及32中某一方,而将同轴电缆34的外部导体连接于另一方即可。
此外,在采用图29(b)所示的供电形态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与同轴电缆34间的阻抗匹配,可以将直线部31a的供电点33侧的端部和直线部32a的供电点33侧的端部沿着同轴电缆34朝内侧(供电点33侧)折弯。
〔第1基本方式与第2基本方式的关系〕
首先,在第1基本方式中,如果将供电点11e称作第1供电点,供电点11f称作第2供电点,则图4所示的偶极天线10能够表现为如下的一种偶极天线,是具备放射元件11(第1放射元件)与放射元件12(第2放射元件)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放射元件11(第1放射元件)具有从第1供电点向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11a(第1直线部)、和借助于第1弯曲部同直线部11a(第1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供电点侧相反的一侧连结且从上述第1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11b(第2直线部),放射元件12(第2放射元件)具有从第2供电点向上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12a(第3直线部)、和借助于第2弯曲部同直线部12a(第3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供电点侧相反的一侧连结且从上述第2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12b(第4直线部)。特别是,图4所示的偶极天线10是第1供电点和第2供电点被分别设置在第1直线部11a的中间和第3直线部12a的中间,第1直线部11a被配置在第3直线部12a与第4直线部12b之间、第3直线部12a被配置在第1直线部11a与第2直线部11b之间的构成例。
另外,在第2基本方式中,如果将同轴电缆34(供电线)与放射元件31(第1放射元件)的连接点称作第1供电点,同轴电缆34(供电线)与放射元件32(第2放射元件)的连接点称作第2供电点,则图29(a)以及(b)所示的偶极天线30能够表现为如下的一种偶极天线,其是具有放射元件31(第1放射元件)与放射元件32(第2放射元件)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放射元件31(第1放射元件)具有从第1供电点向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31a(第1直线部)、和借助于第1弯曲部同直线部31a(第1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供电点侧相反的一侧连结且从上述第1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31b(第2直线部),放射元件32(第2放射元件)具有从第2供电点向上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直线部32a(第3直线部)、和借助于第2弯曲部同直线部32a(第3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供电点侧相反的一侧连结且从上述第2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32b(第4直线部)。特别是,图29(a)所示的偶极天线30是将直线部31a(第1直线部)与直线部32a(第3直线部)配置在一条直线上的构成例,图29(b)所示的偶极天线30是将直线部31a(第1直线部)与直线部32a(第3直线部)配置在一条直线上的构成例。
此外,本发明能够表现如下。即,本发明的偶极天线的特征在于,在具有第1放射元件与第2放射元件的偶极天线中,上述第1放射元件具有从该第1放射元件的一方的端部向第1方向延伸的第1直线部、和借助于第1弯曲部同上述第1直线部的与上述端部侧相反的一侧连结且从上述第1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第2直线部,上述第2放射元件具有从该第2放射元件的一方的端部向上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第3直线部、和借助于第2弯曲部同上述第3直线部的与上述端部侧相反的一侧连结且从上述第2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第4直线部,在上述第1直线部的中间与上述第3直线部的中间设置有供电点,上述第1直线部配置于上述第3直线部与上述第4直线部之间,上述第3直线部配置于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直线部之间。
在此,“第1直线部的中间”中的“中间”是指“第1直线部”的两端部间的任意的点,并非两端部间的中心点。同样,“第3直线部的中间”中的“中间”是指“第3直线部”的两端部间的任意的点,并非两端部间的中心点。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在第2共振频率下使流过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的电流流向大致一致。由此,第2共振频率的放射图容易形成单峰化,第2共振频率向低频侧移动。
在此,第2共振频率的放射图的单峰化意味着第2共振频率向低于将放射增益最大化的频率的低频侧移动、即在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之间不产生放射增益的急剧的降低。因此,在第2共振频率的放射图被形成单峰化的情况下,能够将以往的构成中因放射增益的急剧的降低而无法作为动作频带的第2共振频率附近的频带作为具有附加给放射增益G0的动作条件的动作频带。
进而,当第2共振频率向低频侧移动时,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接近,输入反射系数遍及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之间的频带全体范围而降低。因此,如果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之间的放射增益具有动作条件,则可将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之间的频带全体作为动作频带。
即,通过将在以往的偶极天线中无法作为动作频带的第2频率附近新作为动作频带,起到能够实现动作频带的增大的效果。
同时,通过将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如上述那样构成,起到与全长相同的以往的偶极天线相比更为紧凑的效果。并且,并非仅仅简单地将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折弯,还具有第1放射元件进入第2放射元件的直线部间、且第2放射元件进入第1放射元件的直线部间的构造,因此能够实现更为紧凑的偶极天线。
此外,“第1方向”中的“方向”是指被定向的方向。即,例如,当设定北为第1方向时,则南并非第1方向而是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为上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以及上述第4直线部的长度分别比上述第1直线部的、从上述供电点起位于上述第1弯曲部一侧的部分的长度与上述第3直线部的、从上述供电点起位于上述第2弯曲部一侧的部分的长度之和大。
在第1共振频率中,由于流过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的电流流向并非一致,因此存在第1共振频率附近的放射增益降低的可能性。这是由于从第2直线部以及第4直线部放射的电磁波的一部分被从第1直线部以及第3直线部放射的电磁波抵消。
然而,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减少从第2直线部以及第4直线部放射的电磁波被从第1直线部以及第3直线部放射的电磁波抵消的比例。因此,进一步起到能够抑制在第1共振频率附近会产生的放射增益G0的降低的效果。
优选为,本发明的偶极天线还具备导体片,该导体片被配置在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放射元件间的间隙,或者配置在上述第3直线部与上述第1放射元件间的间隙。
根据上述的构成,并未改变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的形状,与在其他的场所设置导体片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调整第1放射元件与第2放射元件之间的寄生电抗。因此,能够实现天线特性调整容易的偶极天线。
此外,本发明的偶极天线既可具备配置在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放射元件间的间隙的导体片以及配置在上述第3直线部与上述第1放射元件间的间隙的导体片双方,也可以具有其中任何一方。
优选为,本发明的偶极天线还具备下述导体片,该导体片被配置为隔着电介质片覆盖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放射元件间的间隙、或者上述第3直线部与上述第1放射元件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的构成,并未改变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的形状,与在其他的场所设置导体片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调整第1放射元件与第2放射元件之间的寄生电抗。因此,能够实现天线特性调整容易的偶极天线。
此外,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亦可具备覆盖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放射元件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的导体片和覆盖上述第3直线部与上述第1放射元件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的导体片的双方,还可以只具有其中任意一方。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为,上述第1放射元件还具有第1幅宽部,该第1幅宽部连结于上述第2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弯曲部侧相反一侧,且宽度比上述第2直线部宽,上述第2放射元件还具有第2幅宽部,该第2幅宽部连结于上述第4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弯曲部侧相反一侧,且宽度比上述第4直线部宽。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设置幅宽部能够增长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的电长度,能够保持尺寸紧凑并使动作频带向低频侧移动。另外,能够实现指向性低的偶极天线。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为将f设为动作频带内的频率,上述第1幅宽部的宽度、或者上述第2幅宽部的宽度为c/(128f)以上,其中,c为光速。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使高级模式的VSWR降低,进一步增大动作频带。另外,能使指向性进一步降低。
此外,既可为上述第1幅宽部的宽度以及上述第2幅宽部的宽度双方在c/(128f)以上,亦可为只有其中任意一方在c/(128f)以上。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将f设为动作频带内的频率,上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或者上述第4直线部的长度为c/(16f)以上,其中,c为光速。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使高级模式的VSWR降低,进一步增大动作频带。另外,能使指向性进一步降低。
此外,既可为上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和上述第4直线部的长度双方在c/(16f)以上,亦可为只有其中任意一方在c/(16f)以上。
优选为,本发明的偶极天线还具有导体片,该导体片被配置于上述第2弯曲部与上述第1幅宽部的间隙,或者被配置在上述第1弯曲部与上述第2幅宽部的间隙。
根据上述的构成,并未改变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的形状,与在其他的场所设置导体片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使第1放射元件与第2放射元件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大小变化。因此,能够实现天线特性调整容易的偶极天线。
此外,本发明的偶极天线既可具备配置在上述第2弯曲部与上述第1幅宽部间的间隙的导体片和配置在上述第1弯曲部与上述第2幅宽部间的间隙的导体片双方,亦可只具有其中某一方。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为还具备导体片,该导体片隔着电介质片覆盖上述第2弯曲部与上述第1幅宽部间的间隙,或者上述第1弯曲部与上述第2幅宽部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的构成,并未改变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的形状,与在其他的场所设置导体片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使第1放射元件与第2放射元件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大小变化。因此,能够实现天线特性调整容易的偶极天线
此外,本发明的偶极天线既可具备覆盖上述第2弯曲部与上述第1幅宽部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的导体片和覆盖上述第1弯曲部与上述第2幅宽部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的导体片双方,亦可只具备其中某一方。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上述第1幅宽部形成为具有与上述第1方向平行的长边的长方形,上述第2幅宽部形成为具有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长边的长方形。
根据上述的构成,与上述第2幅宽部形成为具有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长边的长方形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上述第1方向及其相反方向的尺寸。另外,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该偶极天线整体呈L字状,因此便于向具有L字状的空间的小型无线电装置等进行安装。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上述第1幅宽部以及上述第2幅宽部分别形成为具有与上述第1方向平行的长边的长方形。
根据上述的构成,与上述第2幅宽部形成为具有垂直于上述第1方向的长边的长方形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及其相反方向的尺寸。另外,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该偶极天线整体呈I字状,因此便于向具有I字状的空间的小型无线电装置等进行安装。
本发明的偶极天线是具有第1放射元件与第2放射元件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放射元件具有从供电点向第1方向延伸的第1直线部、和借助于第1弯曲部同上述第1直线部的与上述供电点侧相反的一侧连结且从上述第1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第2直线部,上述第2放射元件具有从上述供电点向上述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第3直线部、和借助于第2弯曲部同上述第3直线部的与上述供电点侧相反的一侧连结且从上述第2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延伸的第4直线部。
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在第2共振频率下使流过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的电流流向一致。由此,第2共振频率向低频侧移动,能够将第2共振频率的放射图容易形成单峰化。
在此,第2共振频率的放射图的单峰化意味着第2共振频率向低于使放射增益最大化的频率的低频侧移动、即在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之间不产生放射增益的急剧的降低。因此,能够将以往的构成中因放射增益的急剧的降低而无法作为动作频带的第2共振频率附近的频带作为具有附加给放射增益的动作条件的动作频带。
进而,当第2共振频率向低频侧移动时,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接近,输入反射系数遍及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之间的频带全体范围而降低。并且,如上所述在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之间放射增益不会急剧地降低,因此能够根据附加给输入反射系数的动作条件将第1共振频率与第2共振频率f2之间的频带全体作为动作频带。
即,通过将在以往的偶极天线中无法作为动作频带的第2频率附近新作为动作频带,起到能够实现动作频带的增大的效果。
同时,通过将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如上述那样构成,起到使与全长相同的以往的偶极天线相比更为紧凑的效果。
此外,“第1方向”中的“方向”是指被定向的方向。即,例如,当设定北为第1方向时,则南并非第1方向而是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为,上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以及上述第4直线部的长度分别比上述第1直线部的长度与上述第3直线部的长度之和大。
在第1共振频率下,由于流过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的电流流向并非一致,因此存在第1共振频率附近的放射增益降低的可能性。这是由于从第2直线部以及第4直线部放射的电磁波的一部分被从第1直线部以及第3直线部放射的电磁波抵消。
然而,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减少从第2直线部以及第4直线部放射的电磁波被从第1直线部以及第3直线部放射的电磁波抵消的比例。因此,进一步起到能够抑制在第1共振频率附近会产生的放射增益G0的降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为,上述第1放射元件在上述第2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弯曲部侧相反一侧形成终端,上述第2放射元件在上述第4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弯曲部侧相反一侧形成终端。
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用于规定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的形状所需的参数的数量少,因此进一步起到如下的效果,即:容易地以使用数值模拟等得到所希望的特性的方式来设计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为上述第1直线部的长度与上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之比、以及上述第3直线部的长度与上述第4直线部的长度之比为0.05以上0.3以下。
根据上述的构成,进一步起到如下的效果:通过使上述比在0.05以上,能够得到足够宽的动作频带,同时通过使上述比在0.3以下,能够得到足够高的放射增益。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为上述第1放射元件以及上述第2放射元件还具有至少一部分被曲折化的曲折部。
根据上述的构成,进一步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更为紧凑地实现具有相同的动作频带的偶极天线。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为上述第1放射元件还具有第1曲折部,该第1曲折部从上述第2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弯曲部侧相反侧起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且至少一部分被曲折化,上述第2放射元件还具有第2曲折部,该第2曲折部从上述第4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弯曲部侧相反侧起朝上述第1方向延伸,且至少一部分被曲折化。
根据上述的构成,进一步起到如下效果:伴随于将向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第1曲折部和向第1方向延伸的第2曲折部的至少一部分曲折化,与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分别向第1方向及其相反方向直线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该偶极天线的第1方向及其相反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优选为,上述第1放射元件还具有第1曲折部,该第1曲折部从上述第2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弯曲部侧相反侧起朝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且至少一部分被曲折化,上述第2放射元件还具有第2曲折部,该第2曲折部从上述第4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弯曲部侧相反侧起朝与上述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且至少一部分被曲折化。
根据上述的构成,进一步起到如下效果:伴随于将向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1曲折部和向第2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第2曲折部的至少一部分曲折化,与第1放射元件以及第2放射元件分别向第2方向及其相反方向直线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该偶极天线的第2方向及其相反方向上的尺寸。
此外,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上述第1放射元件以及上述第2放射元件例如能够由导体膜或者导线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偶极天线能够利用从上述供电点向上述第1方向或者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同轴电缆进行供电。
另外,在本发明的偶极天线中,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3直线部例如可以配置在一条直线上。
〔标注事项〕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的变更,且对于适宜组合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被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产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利用在各种无线电装置中。特别是,能够适合利用作为覆盖地面波数字电视频带的小型无线电设备用天线。
另外,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利用于各种无线电装置。例如,能够适合利用作为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终端等的小型无线电装置用天线,或者基站用天线。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DP,10,20,DP2,30,40...偶极天线;
E1,11,21,E21,31,41...放射元件(第1放射元件);
E1a,11a,21a,E21a,31a,41a...直线部(第1直线部);
E1b,11b,21b,E21b,31b,41b...直线部(第2直线部);
E1c,11c,21c,E21c,31c,41c...弯曲部(第1弯曲部);
E2,12,22,E22,32,42...放射元件(第2放射元件);
E2a,12a,22a,E22a,32a,42a...直线部(第3直线部);
E2b,12b,22b,E22b,32b,42b...直线部(第4直线部);
E2c,12c,22c,E22c,32c,42c...弯曲部(第2弯曲部);
F,F1,F2,11e,12e,21e,22e,33,43...供电点

Claims (21)

1.一种偶极天线,具备第1放射元件与第2放射元件,
该偶极天线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1放射元件具有第1直线部和第2直线部,该第1直线部从第1供电点向第1方向延伸,该第2直线部借助于第1弯曲部连结于上述第1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供电点侧相反侧,并从上述第1弯曲部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上述第2放射元件具有第3直线部和第4直线部,该第3直线部从第2供电点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该第4直线部借助于第2弯曲部连结于上述第3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供电点侧相反侧,并从上述第2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延伸,
上述第1供电点设置在上述第1直线部的中间,上述第2供电点设置在上述第3直线部的中间,
上述第1直线部配置在上述第3直线部与上述第4直线部之间,上述第3直线部配置在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直线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以及上述第4直线部的长度分别比上述第1直线部的从上述第1供电点起至上述第1弯曲部的长度、与上述第3直线部的从上述第2供电点起至上述第2弯曲部的长度之和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导体片,该导体片被配置在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放射元件的间隙,或被配置在上述第3直线部与上述第1放射元件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导体片,该导体片被配置成隔着电介质片覆盖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2放射元件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或者上述第3直线部与上述第1放射元件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放射元件还具有第1幅宽部,该第1幅宽部连结于上述第2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弯曲部侧相反侧,且宽度比上述第2直线部宽,
上述第2放射元件还具有第2幅宽部,该第2幅宽部连结于上述第4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弯曲部侧相反侧,且宽度比上述第4直线部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将f设为动作频带内的频率,上述第1幅宽部的宽度、或者上述第2幅宽部的宽度为c/128f以上,其中,c为光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将f设为动作频带内的频率,上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或者上述第4直线部的长度为c/16f以上,其中,c为光速。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导体片,该导体片被配置于上述第2弯曲部与上述第1幅宽部的间隙,或者被配置在上述第1弯曲部与上述第2幅宽部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导体片,该导体片被配置成隔着电介质片覆盖上述第2弯曲部与上述第1幅宽部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或者上述第1弯曲部与上述第2幅宽部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幅宽部形成为具有与上述第1方向平行的长边的长方形,
上述第2幅宽部形成为具有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长边的长方形。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幅宽部以及上述第2幅宽部分别形成为具有与上述第1方向平行的长边的长方形。
12.一种偶极天线,具备第1放射元件与第2放射元件,
该偶极天线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1放射元件具有第1直线部和第2直线部,该第1直线部从第1供电点向第1方向延伸,该第2直线部借助于第1弯曲部连结于上述第1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供电点侧相反侧,并从上述第1弯曲部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上述第2放射元件具有第3直线部和第4直线部,该第3直线部从第2供电点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该第4直线部借助于第2弯曲部连结于上述第3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供电点侧相反侧,并从上述第2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延伸,
上述第1供电点设置在上述第1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弯曲部侧相反侧的端部,上述第2供电点设置在上述第3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弯曲部侧相反侧的端部,
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3直线部被配置为上述第1供电点与上述第2供电点相互对置,
上述第1放射元件在上述第2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弯曲部侧相反侧形成终端,
上述第2放射元件在上述第4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弯曲部侧相反侧形成终端,
上述第1直线部的长度与上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之比、以及上述第3直线部的长度与上述第4直线部的长度之比为0.05以上0.3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以及上述第4直线部的长度分别比上述第1直线部的长度与上述第3直线部的长度之和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放射元件以及上述第2放射元件由导体膜或者导线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该偶极天线通过从上述供电点朝上述第1方向或者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同轴电缆被供电。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3直线部被配置在一条直线上。
17.一种偶极天线,具备第1放射元件与第2放射元件,
该偶极天线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1放射元件具有第1直线部和第2直线部,该第1直线部从第1供电点向第1方向延伸,该第2直线部借助于第1弯曲部连结于上述第1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供电点侧相反侧,并从上述第1弯曲部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上述第2放射元件具有第3直线部和第4直线部,该第3直线部从第2供电点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该第4直线部借助于第2弯曲部连结于上述第3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供电点侧相反侧,并从上述第2弯曲部向上述第1方向延伸,
上述第1供电点设置在上述第1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弯曲部侧相反侧的端部,上述第2供电点设置在上述第3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弯曲部侧相反侧的端部,
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3直线部被配置为上述第1供电点与上述第2供电点相互对置,
上述第1放射元件还具有第1曲折部,该第1曲折部从上述第2直线部的与上述第1弯曲部侧相反侧起朝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且至少一部分被曲折化,
上述第2放射元件还具有第2曲折部,该第2曲折部从上述第4直线部的与上述第2弯曲部侧相反侧起朝与上述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且至少一部分被曲折化。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以及上述第4直线部的长度分别比上述第1直线部的长度与上述第3直线部的长度之和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放射元件以及上述第2放射元件由导体膜或者导线构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该偶极天线通过从上述供电点朝上述第1方向或者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同轴电缆被供电。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偶极天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直线部与上述第3直线部被配置在一条直线上。
CN201080032828.5A 2009-07-24 2010-07-23 偶极天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40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3614 2009-07-24
JP2009173615 2009-07-24
JP2009-173615 2009-07-24
JP2009-173614 2009-07-24
PCT/JP2010/062445 WO2011010725A1 (ja) 2009-07-24 2010-07-23 ダイポールアンテ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4013A CN102474013A (zh) 2012-05-23
CN102474013B true CN102474013B (zh) 2014-04-09

Family

ID=43499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282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4013B (zh) 2009-07-24 2010-07-23 偶极天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93748B2 (zh)
EP (1) EP2458682B1 (zh)
JP (1) JP5416773B2 (zh)
CN (1) CN102474013B (zh)
WO (1) WO20110107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2097B (zh) * 2015-07-14 2017-02-21 智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雙頻天線
CN106711588A (zh) * 2015-07-22 2017-05-24 智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频天线
JP6504324B1 (ja) 2017-07-21 2019-04-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無線通信デバイス
US10734709B2 (en) * 2018-09-28 2020-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on-radiator multi-band antenna system
JP7292807B2 (ja) * 2019-10-17 2023-06-19 日本アンテナ株式会社 ダイポールアンテナ
CN113964488A (zh) * 2020-07-21 2022-01-2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天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9842A (en) * 1991-05-03 1996-12-31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Compact microstrip antenna with magnetic substrate
DE19703864A1 (de) * 1997-02-03 1998-06-25 Markus Dr Ing Thieme Streifenleitungs-Antennenelement für zirkular polarisierte elektromagnetische Well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31894A (en) * 1960-06-23 1966-01-25 Sony Corp Zigzag antenna
US3229298A (en) 1962-11-27 1966-01-11 Dean O Morgan Bent-arm multiband dipole antenna wherein overall dimension is quarter wavelength on low band
JPH07131231A (ja) * 1993-11-05 1995-05-19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移動通信機器用アンテナ
US6285342B1 (en) * 1998-10-30 2001-09-04 Intermec Ip Corp. Radio frequency tag with miniaturized resonant antenna
CN1378712A (zh) * 1999-08-18 2002-11-06 艾利森公司 一种双频段蝴蝶结/曲折天线
JP2002280817A (ja) * 2001-03-21 2002-09-27 Hitachi Cable Ltd 同軸ケーブル付小型アンテナ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情報端末
US6914562B2 (en) * 2003-04-10 2005-07-05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RFID tag using a surface insensitive antenna structure
JP4013903B2 (ja) * 2004-01-20 2007-11-28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アンテナ及びその配設方法
JP2006135775A (ja) * 2004-11-08 2006-05-25 Alps Electric Co Ltd ダイポールアンテナ
JP4794974B2 (ja) 2005-10-19 2011-10-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タグアンテナ,これを用いるタグ及びrfidシステム。
TWI347032B (en) 2006-12-29 2011-08-11 Delta Networks Inc Method for increasing bandwidth of an antenna and wide bandwidth antenna structure
US20090128440A1 (en) * 2007-11-19 2009-05-21 X-Ether, Inc. Balanced antenna
JP4281023B1 (ja) * 2008-02-18 2009-06-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ワイドバンド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ウエア、持ち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9842A (en) * 1991-05-03 1996-12-31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Compact microstrip antenna with magnetic substrate
DE19703864A1 (de) * 1997-02-03 1998-06-25 Markus Dr Ing Thieme Streifenleitungs-Antennenelement für zirkular polarisierte elektromagnetische Well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1010725A1 (ja) 2013-01-07
EP2458682B1 (en) 2016-10-26
WO2011010725A1 (ja) 2011-01-27
CN102474013A (zh) 2012-05-23
EP2458682A1 (en) 2012-05-30
JP5416773B2 (ja) 2014-02-12
EP2458682A4 (en) 2013-08-21
US20120119966A1 (en) 2012-05-17
US9093748B2 (en) 2015-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tel et al. An electrically small antenna using defected ground structure for RFID, GPS and IEEE 802.11 a/b/g/s applications
CN205811043U (zh) 一种m形三频带平面印刷单极天线
KR100856310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
CN102474013B (zh) 偶极天线
US20130057443A1 (en) Antenna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1727303B1 (ko) 통신 장치에서 근거리 방사 및 전자파 흡수율값을 감소시키는 방법
CN101752665A (zh) 具有带阻特性的超宽带天线
US20050248499A1 (en) Multiple meander strip monopole antenna with broadband characteristic
CN103730721A (zh) 基于共面波导馈电的蝶形缝隙天线
CN107394365A (zh) 陷波可重构的超宽带差分天线
TWI269483B (en) Small size ultra-wideband antenna
CN114336024B (zh) 一种应用于毫米波通信***的宽带圆极化平面天线阵列
Upadhyaya et al. Design of printed monopole antenna for wireless energy meter and smart applications
CN101102008B (zh) 多频天线
KR100669249B1 (ko) 반원 확장을 이용한 uwb 슬롯 안테나
CN106816697B (zh) 低剖面的uhf宽带圆极化手持终端天线
KR100729627B1 (ko) 단방향성 방사패턴을 갖는 초광대역 안테나
Wu Wideband dual-frequency CPW-fed triangular monopole antenna for DCS/WLAN application
CN107248615A (zh) 一种小型化分形缝隙环天线
Li et al. Design of a Simple Multi-Band Antenna with a Parasitic C–Shaped Strip
CN103311656A (zh) 天线装置
Li et al. A small integrated bluetooth and UWB antenna with WLAN band-notched characteristic
CN102340051A (zh) 双v型双频天线
WO2010138453A2 (en) Methods for reducing near-field radiation and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 values in communications devices
Mobashsher et al. Wideband unidirectional antenna for head imag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