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9992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9992A
CN102459992A CN2010800262470A CN201080026247A CN102459992A CN 102459992 A CN102459992 A CN 102459992A CN 2010800262470 A CN2010800262470 A CN 2010800262470A CN 201080026247 A CN201080026247 A CN 201080026247A CN 102459992 A CN102459992 A CN 1024599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source
base
lighting device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62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59992B (zh
Inventor
吉川贵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59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9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59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99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4Illuminating devices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e.g. phosphors illuminated by UV or blue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8Illuminating devices with cool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02F2201/465Snap -fi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warping-twis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用螺钉来适当固定光源基板的技术。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LED基板(18),其具有作为光源的LED(17);底座(14),其收纳LED基板(18),具有用于使来自LED(17)的光射出的开口部(14b);光学构件(15),其以与LED基板(18)相对而覆盖开口部(14b)的形式配置;以及支撑构件(20),其从LED基板(18)侧支撑光学构件(15),支撑构件(20)以与底座(14)之间夹着LED基板(18)的状态固定于底座(14)。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中所用的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底座,其液晶面板侧的面有开口;光源,其被收纳在底座内;以及光学构件(扩散片等),其配置在底座的开口部,用于使光源产生的光高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出。在上述背光源装置的构成部件中,有时会使用例如LED作为光源,在这种情况下,将安装有LED的LED基板收纳在底座内。
此外,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有将LED用作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的一个例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3174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将LED基板固定为装配于底座的状态时,一般多使用螺钉。但是,在采用螺钉固定的固定方法时存在如下问题,为了固定LED基板需要使用多个螺钉,部件个数会变多,并且其装配作业次数也会变多,因此成本变高,并且作业效率也不好。特别是,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大画面化等,LED基板的使用个数越来越多,螺钉的使用个数和螺钉的装配作业次数也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因此上述问题变得显著。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不使用螺钉来适当地固定光源基板。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基板,其具有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基板;光学构件,其与上述光源基板相对;以及支撑构件,其从上述光源基板侧支撑上述光学构件,上述支撑构件以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上述光源基板的状态固定于上述底座。
这样,当将支撑构件固定于底座时,光源基板保持为被夹在支撑构件与底座之间的状态。利用从光源基板侧支撑光学构件的支撑构件来实现光源基板的固定,因此能不需要以往的用于固定光源基板的螺钉。由此,能减少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并且能实现低成本化和作业效率的改善。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上述支撑构件包括:主体部,其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上述光源基板;支撑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光学构件侧突出,能抵接于上述光学构件;以及固定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固定于上述底座。这样,固定部被固定于底座,由此能合适地固定被夹在主体部与底座之间的光源基板。光学构件能被从主体部突出的支撑部抵接,由此被合适地支撑。
(2)上述固定部贯通上述光源基板,并且相对于上述底座被固定。这样,使固定于底座的固定部贯通光源基板,因此能直接稳固地固定光源基板。并且,能利用贯通光源基板的固定部将光源基板在沿着其板面的方向上定位。
(3)上述固定部贯通上述光源基板并贯通上述底座,并且相对于上述底座从与上述光源基板侧相反的一侧被卡止。这样,使贯通光源基板并贯通底座的固定部卡止于底座,由此能实现支撑构件和光源基板的固定,因此不需要使用粘接剂等其它固定物,就能低成本并且容易地实现固定。
(4)上述主体部形成为俯视时涵盖比上述支撑部大的范围。这样,能充分确保利用支撑构件按压光源基板的面积,因此能稳定地固定光源基板。由此,能使从光源基板中具备的光源发出并透射过光学构件的光的光学特性稳定化,并且能使从光源基板向底座的散热性稳定化。
(5)上述主体部为沿着沿上述光源基板的板面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的形态。这样,能利用支撑构件更稳定地固定光源基板。
(6)上述光源基板俯视时为矩形,上述主体部为沿着上述光源基板的短边方向延伸的形态。这样,与假设主体部为沿着光源基板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形态的情况相比,能使支撑构件小型化。
(7)上述主体部为跨越上述光源基板的形态。这样,能进一步稳定地固定光源基板。
(8)多个上述光源基板相互平行地配置在上述底座内,上述主体部为涵盖多个上述光源基板地延伸的形态。这样,能利用1个支撑构件固定多个光源基板,因此适于部件个数的减少等。
(9)上述主体部为跨越多个上述光源基板的形态。这样,主体部以跨越多个光源基板的状态与底座之间夹着上述多个光源基板,因此能进一步稳定地固定多个光源基板。
(10)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多个上述固定部,多个上述固定部分别贯通不同的上述光源基板,并且相对于上述底座被固定。这样,能分别稳固地固定多个光源基板,并且能实现各光源基板的板面的面内定位。
(11)在上述光源基板上沿着其长边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上述光源。这样,能对光源基板高效地配置多个光源,适于高亮度化等。
(12)上述主体部配置为通过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这样,能有效地利用在相邻的光源之间留有的空间。另外,也能避免主体部妨碍从光源发出的光。
(13)上述支撑构件配置于上述光源基板中在其长边方向上分离的2个位置。这样,主体部为沿着光源基板的短边方向延伸的形态,即使用实现小型化的支撑构件也能稳定地固定光源基板。
(14)上述底座俯视时为矩形,多个上述光源基板以使其长边方向与上述底座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并列配置。这样,与假设将多个光源基板以使其长边方向与底座的短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并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减少配置于底座内的光源基板的数量。因此,允许使为了控制配置于各光源基板的光源的点亮等所需的控制电路等的数量变少,从而适于进一步低成本化等。
(15)上述固定部和上述支撑部配置于俯视时相互重叠的位置。这样,作业者在把持支撑部要装配支撑构件时,能容易地把握固定部的位置,因此作业性良好。
(16)上述固定部和上述支撑部配置于相互同心的位置。这样,作业性更加良好。
(17)在上述底座内配置有使光向上述光学构件侧反射的反射构件,上述反射构件配置在比上述光源基板靠上述光学构件侧,并且在俯视时与上述光源重叠的位置具有使上述光源通过的光源插通孔。这样,利用反射构件使光向光学构件侧反射,由此能有效地利用光,适于提高亮度等。另外,反射构件具有光源插通孔,因此避免妨碍从光源射出光。
(18)在上述光源基板的上述光学构件侧,在俯视时与上述光源重叠的位置配置有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扩散的扩散透镜。这样,能利用扩散透镜使从光源发出的光扩散,再导向光学构件。由此,从光学构件射出的出射光难以产生不均。
(19)上述反射构件包括:第1反射构件,其上述光源插通孔为能使上述扩散透镜通过的大小;以及第2反射构件,其介于上述光源基板与上述扩散透镜之间,且配置在俯视时与上述第1反射构件中具备的上述光源插通孔重叠的位置,并且使光向上述扩散透镜侧反射。这样,即使在第1反射构件中设有使扩散透镜通过的大小的光源插通孔,也能利用配置在与该光源插通孔重叠的位置的第2反射构件来使光向扩散透镜侧反射。由此,能有效地利用光,适于提高亮度等。
(20)上述第1反射构件中的上述光源插通孔的边缘部与上述第2反射构件形成为俯视时相互重叠。这样,第1反射构件中的光源插通孔的边缘部与第2反射构件俯视时无缝相连。由此,能更有效地利用光。
(21)上述反射构件被夹在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光源基板之间。这样,能利用支撑构件固定光源基板并固定反射构件。
(22)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反射构件抵接部,所述反射构件抵接部向上述反射构件侧突出,抵接于上述反射构件。这样,与假设使主体部的整体抵接于反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减少支撑构件与反射构件的抵接面积。因此,容易允许反射构件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进行伸缩,在反射构件中难以产生褶皱、挠曲。由此,在利用反射构件反射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23)上述反射构件抵接部为与上述固定部相连的形态。这样,与假设使反射构件抵接部为与固定部独立的形态的情况相比,能提高反射构件抵接部和固定部的强度。
(24)上述反射构件抵接部为包围上述固定部的形态。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反射构件抵接部和固定部的强度。
(25)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向上述光源基板侧突出的基板抵接部,而在上述反射构件中设有允许上述基板抵接部抵接于上述光源基板的基板抵接部插通孔。这样,基板抵接部抵接于光源基板,由此能缓和会从主体部对反射构件作用的应力。因此,容易允许反射构件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进行伸缩,因此在反射构件中难以产生褶皱、挠曲,从而在利用反射构件反射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26)上述基板抵接部从上述主体部突出的尺寸大于上述反射构件的厚度。这样,能使主体部对反射构件为非接触状态,因此能更合适地允许反射构件的伸缩。
(27)上述基板抵接部为与上述固定部相连的形态。这样,与假设使基板抵接部为与固定部独立的形态的情况相比,能提高基板抵接部和固定部的强度。
(28)上述基板抵接部为包围上述固定部的形态。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基板抵接部和固定部的强度。
(29)上述反射构件与上述主体部重叠地配置在上述光学构件侧,并且在俯视时与上述支撑部重叠的位置具有能使上述支撑部通过的支撑部插通孔。这样,支撑构件中的露出到光学构件侧的部分大致仅有支撑部,因此底座内的光反射率大体由反射构件支配。由此,能实现底座内的光反射率的均匀化。
(30)在上述主体部中从上述固定部分离的位置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向上述光源基板侧突出,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于上述光源基板。这样,当使抵接部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于光源基板并且使固定部固定于底座时,能使主体部中的固定部与抵接部之间的部分以抵接部为支点向光源基板侧弹性地弯曲变形。因此,能利用弯曲变形的主体部的弹力使光源基板与底座紧密接触。由此,能稳定地固定光源基板,因此能使从光源基板中具备的光源发出并透射过光学构件的光的光学特性稳定化,并且能使从光源基板向底座的散热性稳定化。
(31)在上述光源基板中设有定位孔,而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上述定位孔。这样,能通过将定位部***定位孔来对光源基板固定支撑构件。
(32)上述定位部和上述支撑部配置于俯视时重叠的位置。这样,在把持支撑部并且要装配支撑构件时,能将定位部容易地***定位孔,因此作业性良好。
(33)在上述底座中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与上述定位孔连通,并且能使上述定位部***。这样,通过将定位部***定位孔和连通孔,能相对于光源基板和底座的两者来定位支撑构件。
(34)上述光源为LED。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和低消耗电力化等。
接下来,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减少了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因此在显示装置中也能实现低成本化和作业效率的改善。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可举例示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能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使用螺钉就能适当地固定光源基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中的LED基板和支撑构件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4是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图3的iv-iv线截面图。
图5是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图3的v-v线截面图。
图6是示出LED基板和支撑构件的详细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截面图。
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截面图。
图9是图6的ix-ix线截面图。
图10是LED基板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将第2反射片和扩散透镜装配于LED基板的状态(光源单元)的平面图。
图12是支撑构件的平面图。
图13是支撑构件的仰视图。
图14是示出将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图6的ix-ix线截面图。
图15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6是支撑构件的仰视图。
图17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9是示出将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0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1是支撑构件的仰视图。
图22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3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4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5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8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6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9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7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0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8是图6的xxviii-xxviii线截面图。
图29是示出将装配有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的支撑构件的底座沿着X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30是示出将装配有支撑构件的底座沿着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3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底座中的LED基板和支撑构件的配置构成的平面图。
图33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背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35是示出将支撑构件装配于底座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背光源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至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在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另外,设图4和图5示出的上侧为表侧,设同图下侧为里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并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上成横长的方形(矩形),以纵置状态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外框13等保持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画面尺寸为42英寸,横纵比为16∶9的情况。
下面依次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俯视时为矩形,构成为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个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个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
接着,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在光出射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b,为大致箱型;光学构件15群(扩散板(光扩散构件)15a和配置在扩散板15a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其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而配置;以及框架16,其沿着底座14的外边缘部配置,将光学构件15群的外边缘部夹持在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而且,如图3至图5所示,在底座14内具备:LED17(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其作为光源;LED基板18,其安装有LED17;以及扩散透镜19,其装配于LED基板18中与LED17对应的位置。此外,在底座14内还具备:支撑构件20,其从里侧(LED17侧)支撑光学构件15;以及反射片21,其使底座14内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比LED17靠光学构件15侧为光出射侧。以下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
底座14由金属制成,如图3至图5所示,包括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成矩形的底板14a、从底板14a的各边的外端立起的侧板14c以及从各侧板14c的立起端向外伸出的支板14d,整体上为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大致浅碟状)。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竖直方向)一致。在底座14中的各支板14d上能从表侧载置框架16和后述的光学构件15。框架16被螺钉固定于各支板14d。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开口而设有用于装配支撑构件20的装配孔14e。多个装配孔14e在底板14a中与支撑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地分散配置。
如图2所示,光学构件15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矩形)。如图4和图5所示,光学构件15的外边缘部被载置于支板14d,由此配置为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并且夹在液晶面板11与LED17之间。光学构件15包括配置在里侧(LED17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15a和配置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15b。扩散板15a是在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透明的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分散设有大量扩散粒子的构成,具有使透射的光扩散的功能。与扩散板15a相比,光学片15b为板厚度薄的片状,2个光学片15b层叠配置(图7至图9)。具体的光学片15b的种类有例如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光片等,能从中适当地选择使用。
如图2所示,框架16为沿着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外周边部的框状。在该框架16与各支板14d之间能夹持光学构件15的外边缘部(图4和图5)。另外,该框架16能从里侧支承液晶面板11的外边缘部,能与配置于表侧的外框13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的外边缘部(图4和图5)。
下面详细说明LED17和安装LED17的LED基板18。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LED17构成为利用树脂材料将LED芯片密封在固定于LED基板18的基板部上。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使用主发光波长为1种,具体地说,单色发光为蓝色的LED芯片。另一方面,在密封LED芯片的树脂材料中,分散配合有使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光变换为白色光的荧光体。由此,该LED17能进行白色发光。该LED17是与相对于LED基板18的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发光面17a的所谓的顶面发光(top)型。LED17的光轴LA设定为与Z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主板面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此外,从LED17发出的光以光轴LA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三维地以某种程度辐射状扩散,但是其指向性比冷阴极管等高。也就是说,LED17的发光强度示出了沿着光轴LA的方向急剧上升,随着相对于光轴LA的倾斜角度变大而急剧降低的倾向的角度分布。
如图10所示,LED基板18具有俯视时为矩形的基材,以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状态收纳于底座14内(图3)。LED基板18的基材由与底座14相同的铝系材料等金属制成,构成为在其表面隔着绝缘层形成有包括铜箔等金属膜的配线图案。此外,作为用作LED基板18的基材的材料,也能使用陶瓷等绝缘材料。并且,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在该LED基板18的基材的板面中的朝向表侧的面(朝向光学构件15侧的面)上,表面安装有上述构成的LED17。多个LED17沿着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以直线并列配置,并且利用形成于LED基板18的配线图案串联连接。各LED17的排列间距大致固定,即可以说各LED17被等间隔地排列。另外,在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设有连接部18a。
如图3所示,上述构成的LED基板18在底座14内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分别按多个配置,以相互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整齐的状态并列配置。也就是说,LED基板18和安装于此的LED17在底座14内均以X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为行方向,以Y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为列方向被矩阵状配置。具体地说,LED基板18在底座14内在X轴方向上按3个配置,在Y轴方向上按9个配置,合计27个被并列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长边尺寸和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两种LED基板18。具体地说,使用了安装有6个LED17,长边尺寸相对较长的6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以及安装有5个LED17,长边尺寸相对较短的5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在底座14的X轴方向的两端位置各配置1个6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在同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1个5个安装型的LED基板18。如上所述,沿着X轴方向并排成1行的各LED基板18通过相邻的连接部18a彼此嵌合连接而相互电连接,并且与底座14的X轴方向的两端对应的连接部18a分别与未图示的外部的控制电路电连接。由此,配置于成1行的各LED基板18的各LED17被串联连接,并且能利用1个控制电路来一并控制包含于该1行的多个LED17的点亮、熄灭,从而能实现低成本化。此外,即使是长边尺寸和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种类的LED基板18,短边尺寸和LED17的排列间距也大致相同。
这样,通过采用准备多种长边尺寸和安装的LED17的数量不同的LED基板18,适当组合使用不同种类的LED基板18的手法,能得到如下效果。即,在多品种地制造画面尺寸不同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情况下,能按各画面尺寸适当变更是否使用各种类的LED基板18和每种LED基板18的使用个数,从而能容易地对应,与假设按画面尺寸准备具有与底座14的长边尺寸同等的长边尺寸的LED基板的情况相比,能大幅度减少所需的LED基板18的种类,从而能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具体地说,除了上述两种LED基板18(5个安装型和6个安装型)以外,还可以增加安装有8个LED17的8个安装型,适当地组合使用这3种LED基板18,由此能容易地以低成本对应画面尺寸为例如26英寸、32英寸、37英寸、40英寸、42英寸、46英寸、52英寸、65英寸的各液晶显示装置10的制造。
扩散透镜19包括大致透明(具有较高的透光性)并且折射率高于空气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丙烯酸等)。如图7、图8和图11所示,扩散透镜19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形成为俯视时为大致圆形,分别被装配于LED基板18,使其从表侧独立地覆盖各LED17,即俯视时与各LED17重叠。并且,该扩散透镜19能使从LED17发出的指向性较强的光扩散并射出。也就是说,从LED17发出的光通过扩散透镜19从而其指向性被缓和,因此即使相邻的LED17间的间隔较大,也难以将其间的区域视觉识别为暗部。由此,能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该扩散透镜19配置在俯视时与LED17大致同心的位置。扩散透镜19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尺寸均比LED17足够大。另一方面,扩散透镜19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比LED基板18小,而在Y轴方向上的尺寸比LED基板18大。因此,扩散透镜19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比LED基板18在Y轴方向上向外侧各突出规定尺寸。
在该扩散透镜19中,朝向里侧、与LED基板18相对的面为射入来自LED17的光的光入射面19a,而朝向表侧、与光学构件15相对的面为射出光的光出射面19b。其中,如图7和图8所示,光入射面19a整体为沿着LED基板18的板面(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形态,而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形成有光入射侧凹部19c从而具有倾斜面。光入射侧凹部19c为大致圆锥状,并且配置在扩散透镜19中的大致同心位置,为向里侧即LED17侧开口的形态。光入射侧凹部19c朝向LED17侧的开口端部的直径尺寸最大,大于LED17的直径尺寸,随着自此向表侧行进直径尺寸连续地逐渐变小,在表侧的端部为最小。光入射侧凹部19c的截面为大致倒V字型,其周面为相对于Z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面以其表侧的端部相对于LED17的光轴LA交叉的方式倾斜。因此,从LED17发出并进入光入射侧凹部19c内的光通过倾斜面射入扩散透镜19内,但此时按倾斜面相对于光轴LA的倾斜角度的量,向远离中心的方向折射,也就是说广角地折射,射入扩散透镜19。
在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a中,比光入射侧凹部19c在径方向上靠外的位置设有装配脚部19d,所述装配脚部19d向LED基板18侧突出,并且是将扩散透镜19装配于LED基板18的结构。3个装配脚部19d配置于扩散透镜19中比光入射侧凹部19c接近外周端部的位置,配置在使连结各装配部的线俯视时为大致正三角形的位置。各装配脚部19d的顶端部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LED基板18,由此能将扩散透镜19固定为装配于LED基板18的状态。扩散透镜19通过装配脚部19d固定于LED基板18,由此在其光入射面19a与LED基板18之间空出规定的间隙。该间隙中允许射入来自俯视时比该扩散透镜19靠外侧的空间的光。另外,在上述装配状态中,LED17从LED基板18突出的顶端部为进入光入射侧凹部19c内的状态。
扩散透镜19的光出射面19b形成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由此,能使从扩散透镜19射出的光在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向远离中心的方向折射,即广角地折射并且射出。在该光出射面19b中的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中形成有光出射侧凹部19e。光出射侧凹部19e为大致研钵状,并且其周面形成向中心为下降坡度的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另外,光出射侧凹部19e的周面的切线相对于LED17的光轴LA所成的角度与光入射侧凹部19c的倾斜面相对于光轴LA所成的角度相比相对较大。光出射面19b中的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与其它区域相比为来自LED17的光量极多的区域,亮度有局部变高的倾向,在此形成上述光出射侧凹部19e,由此能使来自LED17的光大多广角地折射并且射出,或者使来自LED17的光的一部分向LED基板18侧反射。由此,能抑制光出射面19b中的与LED17重叠的区域的亮度局部变高,适于防止亮度不均。
下面说明反射片21。反射片21包括涵盖大致整个区域地覆盖底座14的内面的大小的第1反射片22和分别独立地覆盖各LED基板18的大小的第2反射片23。两个反射片22、23均由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
先说明第1反射片22。如图3所示,在第1反射片22中,设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延伸的中央侧的大部分为主体部22a。在主体部22a中,贯通形成有透镜插通孔22b,所述透镜插通孔22b能使覆盖各LED17的各扩散透镜19与配置在底座14内的各LED17一起插通。多个透镜插通孔22b并列配置在主体部22a中俯视时与各LED17和各扩散透镜19重叠的位置,矩阵状配置。如图6所示,透镜插通孔22b俯视时为圆形,其直径尺寸设定为比扩散透镜19大。由此,在将第1反射片22铺设于底座14内时,无论是否发生了尺寸误差都能使各扩散透镜19可靠地通过各透镜插通孔22b。如图3所示,该第1反射片22在底座14内覆盖相邻的各扩散透镜19间的区域和外周侧区域,因此能将朝向各区域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第1反射片22中的外周侧部分以覆盖底座14的侧板14c和支板14d的方式立起,载置于支板14d的部分为被底座14和光学构件15夹着的状态。另外,将第1反射片22中的主体部22a与载置于支板14d的部分相连的部分为倾斜状。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第2反射片23形成为与LED基板18大体相同的外形,也就是说形成为俯视时为矩形。如图7和图8所示,第2反射片23与LED基板18的表侧的面重叠地配置,并且与扩散透镜19为相对状。也就是说,第2反射片23夹在扩散透镜19与LED基板18之间。因此,从扩散透镜19侧返回LED基板18侧的光、从俯视时比该扩散透镜19靠外侧的空间进入扩散透镜19与LED基板18之间的空间的光能被第2反射片23再次反射到扩散透镜19侧。由此,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从而能实现亮度的提高。换言之,在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实现低成本化的情况下也能得到足够的亮度。
如图11所示,第2反射片23的长边尺寸与LED基板18大致相同,而短边尺寸比LED基板18大。而且,如图6和图8所示,第2反射片23的短边尺寸比扩散透镜19和第1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的直径尺寸大。因此,能将第1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的孔边缘部在表侧与第2反射片23重叠配置。由此,在底座14内,第1反射片22和第2反射片23俯视时不中断地连续地配置,底座14或者LED基板18几乎不从透镜插通孔22b露出到表侧。因此,能使底座14内的光高效地向光学构件15反射,非常适于提高亮度。另外,在第2反射片23中贯通形成有使各LED17通过的LED插通孔23a和使各扩散透镜19的各装配脚部19d通过的脚部插通孔23b,所述LED插通孔23a和脚部插通孔23b分别形成在与各LED17和各装配脚部19d俯视时重叠的位置。
接着说明支撑构件20。本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20的特征在于除了具有支撑光学构件15的功能以外,还一并具有将LED基板18固定于底座14的功能。以下与支撑构件20的具体的构成一起详细说明。
支撑构件20由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首先说明底座14中的支撑构件20的配置。如图3所示,支撑构件20整体上俯视时为矩形,以其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装配于底座14。多个支撑构件20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面内以之字形分散配置。详细地说,多个支撑构件20沿X轴方向空出规定的间隔并列配置从而构成1行,并且多组该行在Y轴方向上排列配置从而被平面配置,但是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行配置为相互的各支撑构件20为彼此在X轴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具体地说,6个支撑构件20在X轴方向上并排配置来构成1行,3个该行在Y轴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且,该支撑构件20在底座14内配置在俯视时与LED基板18重叠的位置,并且被固定于底座14,由此能将重叠的LED基板18夹持在其与底座14之间。
下面说明支撑构件20的单独的构成。如图7和图9所示,支撑构件20具备:主体部24,其为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和LED基板18的板面延伸的形态;支撑部25,其从主体部24向表侧即光学构件15侧突出,能抵接于光学构件15;以及固定部26,其从主体部24向里侧即底座14侧突出,固定于底座14。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主体部24俯视时为矩形,并且形成为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延伸的板状。如图6所示,该主体部24的长边尺寸比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和在底座14内在Y轴方向上并列的LED基板18间的间隔(排列间距)大。因此,当主体部24以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状态配置于底座14内时,至少一部分相对于LED基板18俯视时重叠。并且,该主体部24以在底座14内预先配置有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的状态装配,因此能在主体部24中的上述重叠部分与底座14的底板14a之间一并夹持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图7和图9)。以下,设主体部24中的俯视时与LED基板18重叠并且与底板14a之间夹持LED基板18的部分为夹持部24a。
详细地说,如图6和图9所示,主体部24的长边尺寸为涵盖在底座14内在Y轴方向上并列的多个LED基板18的大小。因此,主体部24能沿着Y轴方向(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跨越(横越)在Y轴方向上并列的多个LED基板18,由此能在短边方向上涵盖全长地分别夹持多个LED基板18。即,可以说在主体部24中包括多个夹持部24a,这些各夹持部24a在LED基板18的并列方向即Y轴方向上分离配置。换言之,主体部24包括在Y轴方向上分离的多个夹持部24a和将各夹持部24a彼此相连的连结部24b。具体地说,主体部24的长边尺寸为将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的3倍尺寸加上底座14内在Y轴方向上并排的LED基板18间的间隔的2倍尺寸的程度的大小,由此主体部24能在短边方向上跨越3个LED基板18,并且与底板14a之间一并夹持这些LED基板18。
另一方面,如图6和图7所示,主体部24的短边尺寸比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间的间隔(排列间距)小。由此,主体部24通过LED基板18中的相邻的扩散透镜19(LED17)之间的区域即LED基板18的非发光部配置,相对于LED17俯视时不重叠。也就是说,能避免主体部24妨碍从LED17的发光。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扩散透镜19使LED17间的间隔足够大,因此利用该空间来配置支撑构件20,并且利用该支撑构件20来实现LED基板18的固定。
如图3所示,具有上述构成的主体部24的支撑构件20配置在LED基板18中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附近,即配置在长边方向(X轴方向)上分离的2个位置。由此,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附近被一对支撑构件20平衡良好地稳定固定。具体地说,固定1个LED基板18的一对支撑构件20间的间隔为在一对支撑构件20间夹着2个或3个扩散透镜19(LED17)的大小。此外,构成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行的各支撑构件20以在各支撑构件20间夹着1个扩散透镜19(LED17)的尺寸程度在X轴方向上错开配置。
如图7和图9所示,支撑部25从主体部24的表侧的面(与光学构件15相对的面)向表侧突出,整体上为圆锥状。详细地说,支撑部25沿主体部24的板面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并且形成为直径尺寸从突出基端侧向突出顶端侧逐渐变小的顶端变细状。支撑部25能抵接于光学构件15中的配置在最里侧(LED17侧)的扩散板15a,由此能将扩散板15a支撑在规定的位置。也就是说,支撑部25能将光学构件15与LED17在Z轴方向(与光学构件15的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限制为固定状态。并且,多个具有该支撑部25的支撑构件20在底座14内分散配置,因此能将光学构件15不偏颇地适当支撑在其面内(图3)。
具体地说,如图6和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部25配置在主体部24的大致中心位置。支撑部25的突出基端部的外径尺寸比主体部24的短边尺寸和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中的任一个都小。也就是说,支撑部25俯视时为点状,而可以说主体部24为俯视时涵盖比支撑部25大的范围的面状。如图7和图9所示,支撑部25的突出尺寸与从主体部24的表侧的面到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成大致笔直的状态的扩散板15a的里侧的面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该支撑部25抵接于大致笔直的状态的扩散板15a。在支撑部25中,作为对扩散板15a的抵接位置的突出顶端部是圆的。该支撑部25是支撑构件20中的从主体部24向表侧突出的唯一部位,因此在进行将支撑构件20装配到底座14的作业时,作业者能将支撑部25用作操作部。由此,能提高支撑构件20的装卸作业性。
如图9所示,固定部26具备:从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与底座14相对的面)向里侧突出的基部26a和从基部26a的顶端折回主体部24侧的一对弹性卡止片26b。基部26a为大致块状,并且如图13所示,俯视时沿着主体部24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形成为细长的矩形。两个弹性卡止片26b形成为连结基部26a的顶端部的长边侧的两个侧面的悬臂状,能以其连结部位为支点沿对基部26a接近离开的方向(Y轴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如图9所示,该固定部26能贯通底座14的底板14a中的与支撑构件20的装配位置对应形成的装配孔14e,并且相对于底板14a被卡止。详细地说,当固定部26被***贯通形成于底板14a的装配孔14e时,两个弹性卡止片26b通过装配孔14e再弹性地卡止于其里侧的边缘部。由此,能将支撑构件20对底座14固定为装配状态。此外,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按各支撑构件20的每个装配位置在Y轴方向上并列配置各三个装配孔14e,各装配孔14e间的间隔与各固定部26间的间隔大致一致。
多个该固定部26在主体部24中沿其长边方向直线地并列配置。并且,各固定部26与主体部24中的与底座14之间夹持各LED基板18的各夹持部24a对应设置。也就是说,各固定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的俯视时与LED基板18重叠的位置。具体地说,合计3个固定部26配置在主体部24中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和两端位置附近,各固定部26间在Y轴方向上留有规定的间隔。而在LED基板18中,在与各固定部26俯视时重叠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固定部26能通过的贯通孔18b。如图10所示,在LED基板18中,在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附近且相邻的LED17(扩散透镜19)间的位置,也就是说与LED17(扩散透镜19)俯视时不重叠的位置各配置有一对该贯通孔18b。贯通孔18b为与固定部26的平面形状大致一致的形状,并且如图7和图9所示,使LED基板18为沿着Z轴方向贯通的形态,从而使固定部26能贯通LED基板18。因此,LED基板18能利用通过贯通孔18b的固定部26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进行定位。另外,在夹于主体部24与LED基板18之间的各反射片22、23中,在与上述贯通孔18b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如图7、图9和图11所示,分别形成有连通贯通孔18b,并且能使固定部26通过的连通孔22c、23c。此外,各固定部26间的间隔(各夹持部24a间的间隔)与在Y轴方向上并排的LED基板18间的间隔大致一致(图6)。
如图12和图13所示,各固定部26中的配置在主体部24的中央位置的固定部26被配置在与配置于表侧的支撑部25俯视时重叠的位置。更详细地说,该中央的固定部26与支撑部25配置在俯视时大致同心的位置。根据这种配置,在进行将支撑构件20装配到底座14的作业时,作业者在将支撑部25用作操作部的情况下,能对露出到表侧的支撑部25进行目视观察,由此容易把握隐藏于其里侧的固定部26的位置。因此,能提高将固定部26***连通孔22c、23c、贯通孔18b和装配孔14e时的作业性。
本实施方式为上述结构,下面说明其作用。分别单独制造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用外框13等将它们相互组装,由此制造图4和图5示出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其中,详细说明制造背光源装置12时的组装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底座14组装各构成部件之前,进行对LED基板18装配LED17、第2反射片23和扩散透镜19的作业。详细地说,首先,如图10所示,对LED基板18将LED17安装于规定位置之后,将第2反射片23盖在表侧。此时,第2反射片23的各LED17通过各LED插通孔23a。然后,如图11所示,对LED基板18以覆盖各LED17的方式分别装配扩散透镜19。此时,扩散透镜19中的各装配脚部19d通过第2反射片23的脚部插通孔23b,利用粘接剂固定于LED基板18。如上所述,将LED17、第2反射片23和扩散透镜19一体化于LED基板18来制造所谓的光源单元U。
接着,说明对底座14组装各构成部件的作业。从底座14的表侧通过开口部14b将上述光源单元U收纳在内部,将各光源单元U分别对底板14a配置在规定的装配位置。此时,使各光源单元U中的LED基板18的各贯通孔18b对准底座14的各装配孔14e使其相互连通。在此,在X轴方向上相互相邻的各LED基板18通过将相邻的连接部18a彼此嵌合来实现相互电连接。此外,在X轴方向上并排的LED基板18彼此的连接作业不一定必须在底座14内进行,也可以在底座14外进行。一旦完成全部的光源单元U的配置,接着进行将第1反射片22配置在底座14内的作业。此时,将第1反射片22中的各透镜插通孔22b与光源单元U中的各扩散透镜19对位,并且使各扩散透镜19通过各透镜插通孔22b(图3)。当装配第1反射片22时,使第1反射片22从表侧重叠于第2反射片23中与扩散透镜19俯视时重叠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大致全部(图7和图8)。特别是,第1反射片22的透镜插通孔22b的边缘部涵盖整个区域重叠于第2反射片23的表侧。另外,如图14所示,第1反射片22的连通孔22c与第2反射片23的连通孔23c、LED基板18的贯通孔18b和底座14的装配孔14e对准并相互连通。然后,进行支撑构件20的组装作业。
在将支撑构件20组装到底座14时,作业者能将支撑构件20中作为向表侧突出的部位的支撑部25用作操作部。即,作业者能从图14示出的状态把持支撑部25来操作支撑构件20,从底座14的表侧通过开口部14b将支撑构件20收纳到内部,使得成为主体部24的长边方向为与Y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为与X轴方向一致的状态,并且将隔着主体部24隐藏在里侧的状态的各固定部26***对应的各连通孔22c、23c、各贯通孔18b和各装配孔14e。此时,支撑部25与主体部24的中央的固定部26俯视时相互重叠,并且配置于同心的位置,因此作业者至少能容易把握至少中央的固定部26的位置。因此,能顺畅地进行将各固定部26***上述各孔14e、18b、22c、23c的作业。
在将固定部26***上述各孔14e、18b、22c、23c内的途中,两个弹性卡止片26b暂时弹性变形为接近基部26a侧(变窄)。然后,当固定部26***到两个弹性卡止片26b到达底座14的里侧的深度时,如图7和图9所示,两个弹性卡止片26b弹性复原,并且其顶端部从里侧卡止于装配孔14e的边缘部。由此,防止支撑构件20从底座14脱落,将其固定为装配状态。在该状态下,LED基板18和各反射片22、23以被夹在支撑构件20的主体部24(夹持部24a)与底座14的底板14a之间的状态被保持。该主体部24为在X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并且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形态,并且在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的整个长度从表侧按压LED基板18,因此能充分确保对LED基板18的按压面积,从而能稳定地固定LED基板。并且,在LED基板18中形成有贯通孔18b,使固定部26贯通该贯通孔18b,因此防止LED基板18无意中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实现在该方向上的定位,除此以外卡止于底座14的固定部26的卡止力直接作用在LED基板18的正下位置,能用较高的保持力来实现稳固的固定。而且,使固定部26贯通形成于底座14的装配孔14e,在此机械式地卡止来进行固定,因此与假设采用了用粘接剂等的固定方法的情况相比,能用低成本实现容易的固定,还能在维护时、废弃时等容易地取下支撑构件20。另外,在主体部24与LED基板18之间夹着各反射片22、23,因此能一并实现这些各反射片22、23的定位和固定。
如图3所示,在各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附近分别对应装配有一对支撑构件20。因此,各LED基板18被固定在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附近的2个位置,被稳定地固定。并且,如图6和图9所示,各支撑构件20的主体部24横越3个LED基板18,并且一并固定3个LED基板18,因此与假设利用支撑构件分别独立地固定各LED基板18的情况相比,能减少支撑构件20的使用数量和其组装工时,从而实现低成本化和作业效率的提高。另外,如图7所示,支撑构件20的主体部24通过LED基板18中的相邻的LED17(扩散透镜19)之间而配置,因此避免了妨碍从LED17发出的光。
然后,覆盖开口部14b对底座14装配光学构件15。具体的光学构件15的装配顺序为,先是扩散板15a然后是光学片15b。如图4和图5所示,光学构件15的外周边部由底座14的支板14d支承,并且中央侧部分由各支撑构件20的支撑部25支撑。然后,当将框架16装配于底座14时,光学构件15的外周边部被夹持于框架16与支板14d之间。由此,背光源装置12的制造完成。在组装制造出的背光源装置12和液晶面板11时,对框架16载置液晶面板11,再将外框13盖在其表侧并且用螺钉固定。由此,液晶面板11被夹持在框架16和外框13之间,并且液晶面板11与背光源装置12被一体化,从而完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制造。
在使用如上所述制造的液晶显示装置10时,使背光源装置12中具备的各LED17点亮,并且对液晶面板11提供图像信号,由此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中显示规定的图像。如图7和图8所示,随着使各LED17点亮而发出的光首先射入扩散透镜19的光入射面19a。此时,一大半光射入光入射面19a中的光入射侧凹部19c的倾斜面,由此与其倾斜角度相应地被广角折射并且射入扩散透镜19内。并且,射入的光在扩散透镜19内传播后,从光出射面19b射出,但是该光出射面19b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因此在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光进一步被广角折射并且射出。并且,在光出射面19b中来自LED17的光量最多的区域形成有为大致研钵状的光出射侧凹部19e,并且其周面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因此能使光在光出射侧凹部19e的周面广角折射并射出,或者向LED基板18侧反射。其中,向LED基板18侧返回的光利用第2反射片23向扩散透镜19侧反射再次射入扩散透镜19从而被有效利用,因此能得到较高的亮度。
这样,能使从LED17发出的指向性较强的光利用扩散透镜19广角扩散,因此能使到达光学构件15的光在光学构件15的面内的分布变均匀。换言之,能通过使用扩散透镜19使相邻的LED17间的区域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因此能使LED17间的间隔变大,从而能抑制亮度不均,并且实现LED17的配置个数的减少。并且,通过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能使相邻的LED17间的间隔变大,因此能利用该变大的区域配置支撑构件20,进而利用该支撑构件20实现LED基板18的固定。
然而,各LED17随着点亮会发热。从各LED17发出的热多数通过安装的LED基板18传播到底座14,再向液晶显示装置10外的空气扩散。当考察此时的散热效率时,有如下趋势:LED基板18与底座14的紧密接触程度越高,由于两者的导热性变高,因此散热效率越高,相反LED基板18与底座14的紧密接触程度越低,由于两者的导热性降低,因此散热效率越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支撑构件20将LED基板18固定于底座14,并且通过采用以下的构成来实现散热效率的提高。即,LED基板18在其短边方向的整个长度上被主体部24的夹持部24a面状地按压,确保足够的按压面积,因此以与底座14紧密接触的状态被稳定地保持。并且,LED基板18被固定于底座14的固定部26贯通,因此卡止力直接发生作用,从而发挥较高的保持力,因此良好地维持上述紧密接触状态。而且,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附近被一对支撑构件20固定,因此平衡良好地以紧密接触的状态被稳定地保持。这样,LED基板18由支撑构件20以对底座14紧密接触的状态被稳定地固定,因此向底座14的导热性极高,由此能实现高效的散热。因此,背光源装置12内难以成为高温,因此能抑制各LED17的发光效率降低,从而能稳定地得到较高的亮度。
在如上述那样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时,背光源装置12内的各LED17被点亮或者熄灭等,因此内部的温度环境发生变化,液晶显示装置10的各构成部件有可能随之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在液晶显示装置10的构成部件中,光学构件15也是由热膨胀率较高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并且是大型部件,因此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带来的伸缩量会特别大。因此,当光学构件15发生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时,容易引起弯曲、挠曲等变形。但是,分散配置在底座14内的各支撑构件20的支撑部25抵接于光学构件15中的扩散板15a,因此限制光学构件15接近LED17侧地发生位移。也就是说,利用支撑部25将光学构件15与LED17在Z轴方向的位置关系限制为固定状态,因此能固定地维持从LED17发出的光进入光学构件15并射出时的光学特性。由此,能防止背光源装置12以及液晶显示装置10的出射光产生亮度不均。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LED基板18,其具有作为光源的LED17;底座14,其收纳LED基板18;光学构件15,其与LED基板18相对;以及支撑构件20,其从LED基板18侧支撑光学构件15,支撑构件20以与底座14之间夹着LED基板18的状态固定于底座14。
这样,当将支撑构件20固定于底座14时,LED基板18以被夹在支撑构件20与底座14之间的状态被保持。利用从LED基板18侧支撑光学构件15的支撑构件20实现LED基板18的固定,因此可以不需要以往的用于固定LED基板18的螺钉。由此,能减少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并且能实现低成本化和作业效率的改善。
另外,支撑构件20包括:主体部24,其与底座14之间夹着LED基板18;支撑部25,其从主体部24向光学构件15侧突出,能抵接于光学构件15;以及固定部26,其从主体部24向底座14侧突出,固定于底座14。这样,固定部26被固定于底座14,由此能合适地固定被夹在主体部24与底座14之间的LED基板18。光学构件15能与从主体部24突出的支撑部25抵接从而被合适地支撑。
另外,固定部26贯通LED基板18并且相对于底座14被固定。这样,使固定于底座14的固定部26贯通LED基板18,因此能直接稳固地固定LED基板18。并且,能利用贯通LED基板18的固定部26将LED基板18在沿着其板面的方向上定位。
另外,固定部26贯通LED基板18并贯通底座14,并且相对于底座14从与LED基板18侧相反的一侧被卡止。这样,使贯通LED基板18并贯通底座14的固定部26卡止于底座14,由此能实现支撑构件20和LED基板18的固定,因此不需要使用粘接剂等其它固定物,就能以低成本且容易地实现固定。
另外,主体部24形成为俯视时涵盖比支撑部25大的范围。这样,能充分确保利用支撑构件20按压LED基板18的面积,因此能稳定地固定LED基板18。由此,能使从LED基板18中具备的LED17发出并透射光学构件15的光的光学特性稳定化,并且能使从LED基板18向底座14的散热性稳定化。
另外,主体部24为沿着沿LED基板18的板面的Y轴方向(至少一个方向)延伸的形态。这样,能利用支撑构件20更稳定地固定LED基板18。
另外,LED基板18俯视时为矩形,主体部24为沿着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延伸的形态。这样,与假设主体部为沿着LED基板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形态的情况相比,能使支撑构件20小型化。
另外,主体部24为跨越LED基板18的形态。这样,能进一步稳定地固定LED基板18。
另外,多个LED基板18在底座14内相互平行配置,主体部24为涵盖多个LED基板18延伸的形态。这样,能利用1个支撑构件20固定多个LED基板18,因此适于部件个数的减少等。
另外,主体部24为跨越多个LED基板18的形态。这样,主体部24将多个LED基板18以跨越的状态夹在主体部24与底座14之间,因此能使多个LED基板18进一步稳定地固定。
另外,在主体部24中设有多个固定部26,多个固定部26分别贯通不同的LED基板18并且固定于底座14。这样,能将多个LED基板18分别稳固地固定,并且能分别实现各LED基板18的板面的面内的定位。
另外,在LED基板18上沿其长边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LED17。这样,能对LED基板18高效地配置多个LED17,适于高亮度化等。
另外,主体部24通过相邻的LED17之间配置。这样,能有效地利用在相邻的LED17之间留有的空间。另外,也会避免主体部24妨碍从LED17发出的光。
另外,支撑构件20配置在LED基板18中在其长边方向上分离的2个位置。这样,用主体部24为沿着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延伸的形态而实现了小型化的支撑构件20也能稳定地固定LED基板18。
另外,底座14俯视时为矩形,多个LED基板18以使其长边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并列配置。这样,与假设使多个LED基板以使其长边方向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并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减少配置在底座14内的LED基板18的数量。因此,也可以减少为了控制配置在各LED基板18上的LED17的点亮等所需的控制电路等的数量,从而适于低成本化等。
另外,固定部26和支撑部25配置在俯视时相互重叠的位置。这样,作业者在把持支撑部25并且要装配支撑构件20时,能容易地把握固定部26的位置,因此作业性良好。而且,固定部26和支撑部25配置在相互同心的位置。这样,作业性更加良好。
另外,在底座14内配置有使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的反射片21,反射片21配置在LED基板18的光学构件15侧,并且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位置具有使LED17通过的透镜插通孔22b、LED插通孔23a。这样,利用反射片21使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由此能有效地利用光,适于提高亮度等。另外,反射片21具有透镜插通孔22b、LED插通孔23a,因此避免妨碍从LED17射出的光。
另外,在LED基板18的光学构件15侧,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位置配置有使来自LED17的光扩散的扩散透镜19。这样,能利用扩散透镜19使从LED17发出的光扩散,再导向光学构件15。由此,从光学构件15射出的出射光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反射片21包括:第1反射片22,其透镜插通孔22b为能使扩散透镜19通过的大小;以及第2反射片23,其夹在LED基板18与扩散透镜19之间并且配置在俯视时与第1反射片22中具备的透镜插通孔22b重叠的位置(俯视时为配置在透镜插通孔22b内),并且使光向扩散透镜19侧反射。这样,即使在第1反射片22中设有使扩散透镜19通过的大小的透镜插通孔22b,也能利用配置在与该透镜插通孔22b重叠的位置的(俯视时为配置在透镜插通孔22b内的)第2反射片23来使光向扩散透镜19侧反射。由此,能有效地利用光,适于提高亮度等。
另外,第1反射片22中的透镜插通孔22b的边缘部与第2反射片23俯视时相互重叠形成。这样,第1反射片22中的透镜插通孔22b的边缘部与第2反射片23俯视时无缝地相连。由此,能更有效地利用光。
另外,反射片21被夹在主体部24与LED基板18之间。这样,能利用支撑构件20固定LED基板18,也固定反射片21。
另外,光源为LED17。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和低消耗电力化等。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以下变形例。此外,以下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用图15或者图16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支撑构件20的结构的方案。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支撑构件20的主体部24上设有反射片抵接部27,所述反射片抵接部27向里侧突出,并且能抵接于第1反射片22。反射片抵接部27分别配置在主体部24中的与各固定部26的基部26a相邻的位置。反射片抵接部27为在整周上包围基部26a的形态,并且与基部26a连结。也就是说,各固定部26的基部26a为利用反射片抵接部27与主体部24连结的基端部部分地扩径的形态。由此,实现固定部26的加强。
当将支撑构件20装配于底座14时,如图15所示,反射片抵接部27的从主体部24突出的顶端面从表侧抵接于第1反射片22。另一方面,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配置在从第1反射片22向表侧浮起反射片抵接部27的突出尺寸的量的位置,保持与第1反射片22的非接触状态。即,支撑构件20抵接于第1反射片22的区域限于各反射片抵接部27,与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主体部24的整个区域进行抵接的方案相比,抵接面积变小。因此,第1反射片22容易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发生伸缩,第1反射片22难以产生褶皱、挠曲。由此,利用第1反射片22反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此外,对于第2反射片23也能得到与上述第1反射片22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采用本变形例,在主体部24设有反射片抵接部27,所述反射片抵接部27向反射片21侧突出,抵接于反射片21。这样,与假设使主体部的整体抵接于第1反射片22的情况相比,能减少支撑构件20与反射片21的抵接面积。因此,容易允许反射片21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发生伸缩,在反射片21中难以产生褶皱、挠曲。由此,利用反射片21反射的光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反射片抵接部27为与固定部26相连的形态。这样,与假设使反射片抵接部为与固定部26独立的形态的情况相比,能提高反射片抵接部27和固定部26的强度。
另外,反射片抵接部27为包围固定部26的形态。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反射片抵接部27和固定部26的强度。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用图17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变更了支撑构件20的结构的方案。
如图17所示,在支撑构件20的主体部24设有向里侧突出并且能抵接于LED基板18的基板抵接部28。基板抵接部28被分别配置在主体部24中的与各固定部26的基部26a相邻的位置。基板抵接部28为在整周上包围基部26a的形态,并且与基部26a连结。也就是说,各固定部26的基部26a为利用基板抵接部28与主体部24连结的基端部部分地扩径的形态。由此,实现固定部26的加强。基板抵接部28的从主体部24突出的尺寸比将第1反射片22和第2反射片23的厚度尺寸相加得到的大小还大。另一方面,形成于第1反射片22和第2反射片23的连通孔22c-2、23c-2扩展到与上述基板抵接部28对应的范围,由此允许固定部26以及基板抵接部28的插通。也就是说,连通孔22c-2、23c-2在第1反射片22和第2反射片23形成为涵盖相对于固定部26和基板抵接部28俯视时重叠的范围,可以说兼作基板抵接部插通孔。
当将支撑构件20装配于底座14时,如图17所示,基板抵接部28与固定部26的基部26a一起通过第1反射片22和第2反射片23中的扩展的连通孔22c-2、23c-2,从该主体部24突出的顶端面从表侧抵接于LED基板18。因此,基板抵接部28与两个反射片22、23大致非接触,不从表侧按压到两个反射片22、23。另一方面,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配置在从第1反射片22向表侧浮起的位置,与第1反射片22保持非接触状态。这样,支撑构件20相对于第1反射片22和第2反射片23大致非接触,因此对两个反射片22、23几乎不作用应力。因此,两个反射片22、23容易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发生伸缩,在两个反射片22、23中难以产生褶皱、挠曲。由此,在利用两个反射片22、23反射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如上所述,采用本变形例,在主体部24设有向LED基板18侧突出的基板抵接部28,而在反射片21中设有允许基板抵接部28抵接于LED基板18的连通孔22c-2、23c-2。这样,基板抵接部28抵接于LED基板18,从而能缓和从主体部24会对反射片21作用的应力。因此,容易允许反射片21随着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发生伸缩,因此在反射片21中难以产生褶皱、挠曲,从而在利用反射片21反射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另外,基板抵接部28从主体部24突出的尺寸比反射片21的厚度大。这样,能使主体部24对反射片21成为非接触状态,因此能更适于允许反射片21的伸缩。
另外,基板抵接部28为与固定部26相连的形态。这样,与假设使基板抵接部为与固定部26独立的形态的情况相比,能提高基板抵接部28和固定部26的强度。
另外,基板抵接部28为包围固定部26的形态。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基板抵接部28和固定部26的强度。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用图18或者图19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在此变更示出支撑构件20的结构。
如图18所示,在支撑构件20的主体部24设有向里侧突出能间接地抵接于LED基板18的抵接部29。在主体部24中,在Y轴方向上隔着各固定部26的基部26a的位置上各配置一对抵接部29。各抵接部29配置在主体部24中从各固定部26的基部26a在Y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隔着各基部26a成对的抵接部29配置在主体部24的各夹持部24a的Y轴方向的两端位置,两个抵接部29间的间隔比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略小。
如图19所示,当将支撑构件20装配到底座14时,先将各抵接部29隔着两个反射片22、23间接地抵接于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的两个端部之后,将各固定部26卡止于底座14。因此,主体部24的各夹持部24a以抵接于LED基板18的两个抵接部29为支点,弓形地弹性变形为弯向LED基板18侧。因此,能利用弯曲变形的夹持部24a的弹力来使LED基板18与底座14紧密接触。由此,能将LED基板18对底座14以更稳定地紧密接触的状态固定。此外,对于主体部24中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的夹持部24a,优选在装配到底座14时,进行将两个抵接部29间的部分压入底座14侧的作业。
如上所述,采用本变形例,在主体部24中从固定部26分离的位置设有向LED基板18侧突出并间接地抵接于LED基板18的抵接部29。这样,当使抵接部29间接地抵接于LED基板18并使固定部26固定于底座14时,能使主体部24中的固定部26与抵接部29之间的部分以抵接部29为支点向LED基板18侧弹性地弯曲变形。因此,能利用弯曲变形的主体部24的弹力使LED基板18与底座14紧密接触。由此,能稳定地固定LED基板18,因此能使从LED基板18中具备的LED17发出并透射过光学构件15的光的光学特性稳定化,并且能使从LED基板18向底座14的散热性稳定化。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
用图20或者图21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在此示出变更了支撑构件20的结构的方案。
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支撑构件20的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上,在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设有固定部26,而在同方向的两端侧设有一对定位部30。定位部30为从主体部24向里侧突出的块状,并且俯视时沿着主体部24的短边方向形成为细长的矩形。也就是说,定位部30为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基部26a同样的形状。另一方面,在LED基板18中,在与上述一对定位部30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分别开口而设有能***定位部30的定位孔18c。而且,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在与上述各定位孔18c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分别开口而设有与定位孔18c连通的连通孔14f。这样,在本变形例中,可以说是将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支撑构件20中配置在长边方向的两端侧的一对固定部26分别变更为定位部30,与此相应将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贯通孔18b和装配孔14e分别变更为定位孔18c和连通孔14f。
当将支撑构件20装配到底座14时,中央的固定部26贯通LED基板18的贯通孔18b并卡止于底座14的装配孔14e,而两端的两个定位部30***LED基板18的定位孔18c和底座14的连通孔14f。能利用这些固定部26和定位部30将支撑构件20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对LED基板18和底座14定位。在此,在主体部24与LED基板18之间夹着两个反射片22、23,并且随着卡止能作用应力,但是在本变形例的支撑构件20中,具有卡止结构的固定部26仅有中央的1个,在两端配置为不具有卡止结构的定位部30,因此能缓和作用于两个反射片22、23的应力。由此,在两个反射片22、23中难以产生褶皱、挠曲等,从而在反射的光中难以产生不均。
如上所述,采用本变形例,在LED基板18中设有定位孔18c,而在主体部24上设有向底座14侧突出并***定位孔18c的定位部30。这样,能通过将定位部30***定位孔18c来将支撑构件20相对于LED基板18定位。
另外,在底座14中设有能与定位孔18c连通并且***定位部30的连通孔14f。这样,能通过将定位部30***定位孔18c和连通孔14f,从而将支撑构件20相对于LED基板18和底座14两者定位。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
用图22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在此,示出将用上述变形例4示出的支撑构件20的结构变更的方案。此外,与定位部30-5有关的构成、作用和效果与变形例4是同样的,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2所示,定位部30-5配置在主体部2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定位部30-5与表侧的支撑部25俯视时重叠配置。另一方面,一对固定部26被配置在主体部2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此外,LED基板18中的贯通孔18b和定位孔18c-5以及底座14中的装配孔14e和连通孔14f-5的配置根据上述定位部30-5和固定部26的配置而变更即可。
如上所述,采用本变形例,定位部30-5和支撑部25被配置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这样,在把持支撑部25并要装配支撑构件20时,能容易地将定位部30对定位孔18c-5***,因此作业性良好。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
用图23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在此示出变更了支撑部25的配置的方案。
如图23所示,支撑部25-6配置在主体部24中向长边方向的端侧偏心的位置。支撑部25-6为从主体部24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向图22示出的左侧变动的配置,详细地说,为与该图左端的固定部26俯视时重叠的配置。另外,省略了详细图示,但是支撑部25也能与图22示出的右端的固定部26俯视时重叠配置,而且,也可以俯视时不与固定部26重叠,而是配置在相邻的固定部26之间。这样,能在主体部24中适当变更支撑部25的配置,由此能适当变更对光学构件15的支撑位置。因此,能更适当地支撑光学构件15。此外,也可以是支撑部25与固定部26不同心,为俯视时部分地重叠的配置。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
用图24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在此,示出变更了主体部24-7的结构的方案。
如图24所示,在主体部24-7的四个角的各角部分别形成有曲面24c。曲面24俯视时为大致圆弧状,由此,主体部24-7的各角部是圆的。这样,即使在主体部24-7与反射片21(第1反射片22)之间产生了台阶,主体部24-7的各角部通过光学构件15也难以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8]
用图25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8。在此,示出变更了主体部24-8的结构的方案。
如图25所示,在主体部24-8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曲面24d。曲面24d俯视时为大致圆弧状,由此,主体部24-8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半圆形。这样,即使在主体部24-8与反射片21之间产生了台阶,主体部24-8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通过光学构件15也难以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9]
用图26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9。在此,示出变更了主体部24-9的结构的方案。
如图26所示,主体部24-9的短边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部分地变小。详细地说,在主体部24-9中,对于配置各固定部26(支撑部25)的固定部配置部24e来说,确保上述短边尺寸与实施方式1示出的尺寸同等(为了配置固定部26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尺寸),而对于将各固定部26彼此连结的连结部分24f,使上述短边尺寸与上述固定部配置部24e相比相对较小。另外,固定部配置部24e的外周面形成为俯视时为大致圆弧状。这样,主体部24-9的外形为俯视时为非直线的形状,因此即使在主体部24-9与反射片21之间产生了台阶,主体部24-9的外周边部通过光学构件15也难以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0]
用图27或者图28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0。在此,作为上述变形例1(具有反射片抵接部27的方案)的进一步变形例,示出变更了主体部24-10的结构的方案。
如图27所示,主体部24-10的短边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部分地变大。详细地说,在主体部24-10中,对于配置各固定部26(支撑部25)的固定部配置部24e-10,上述短边尺寸确保与实施方式1示出的尺寸同等(为了配置固定部26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尺寸),而对于将各固定部26彼此连结的连结部分24f-10,上述短边尺寸与上述固定部配置部24e-10相比相对较大。连结部分24f-10的上述短边尺寸比相邻的扩散透镜19间的间隔大。另外,连结部分24f-10的外周面形成为俯视时为大致圆弧状。
如图28所示,反射片抵接部27抵接于反射片21,由此,主体部24-10配置在从反射片21向表侧浮起的位置,为在主体部24-10与反射片21之间空出规定间隙的状态。反射片21中的与主体部24-10非接触的部分会由于热膨胀或者热收缩而产生褶皱、挠曲。在此,反射片21中被主体部24-10覆盖的面积以部分宽度变大的量(使连结部分24f-10扩宽的量)变大。因此,即使在反射片21中由热膨胀或者热收缩引起产生褶皱、挠曲,避免该褶皱、挠曲通过主体部24-10露出到表侧的可能性也会变高。由此,能实现抑制亮度不均。另外,主体部24-10的外形为俯视时为非直线的形状,因此即使在主体部24-10与反射片21之间产生了台阶,主体部24-10的外周边部通过光学构件15也难以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
此外,如上述变形例2那样具有基板抵接部28的方案当然也能采用本变形例。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
用图29或者图30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在此示出变更了主体部24-11的结构的方案。
如图29和图30所示,在主体部24-11的外周边部设有倾斜面24g。倾斜面24g在主体部24-11的外边缘部形成于整周上。倾斜面24g为从主体部24-11的中央侧向外端侧下降的坡度的形态。在主体部24-11中形成有倾斜面24g的外周边部为厚度尺寸从中央侧向外端侧连续地逐次变小(变薄)的形态。这样,能大致消除主体部24-11与反射片21之间产生的台阶,因此主体部24-11的外周边部(与反射片21的边界部分)通过光学构件15难以视觉识别为亮度不均。
<实施方式2>
利用图3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变更了第1反射片122的配置和结构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1所示,第1反射片122配置为从表侧盖住支撑构件20。在第1反射片122中,在俯视时与各支撑构件20的支撑部25重叠的位置,分别开口而设有能使各支撑部25插通的支撑部插通孔122d。因此,支撑构件20朝向表侧的部分中的除了支撑部25以外的部分,也就是说主体部24的大致整个区域被第1反射片122从表侧覆盖。换言之,支撑构件20大致仅有支撑部25露出到光学构件15侧,露出到光学构件15侧的部分的面积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比大幅度减少。因此,即使使支撑构件20和第1反射片122中的表面光反射率大为不同,支撑构件20仅有极少部分(支撑部25)露出到光学构件15侧,大部分(主体部24)被第1反射片122覆盖,因此在底座14的内面难以产生光反射率不均。并且,第1反射片122所用的材料选择表面的光反射率较高的材料,从而能更高效地将底座14内的光向光学构件15反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反射片122中不需要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连通孔22c,因此省略。另外,在支撑构件20的主体部24与LED基板18之间仅夹着第2反射片23。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反射片122相对于主体部24重叠配置在光学构件15侧,并且在俯视时与支撑部25重叠的位置具有能使支撑部25通过的支撑部插通孔122d。这样,支撑构件20中的露出到光学构件15侧的部分大致仅有支撑部25,因此底座14内的光反射率大体由第1反射片122支配。由此,能实现底座14内的光反射率的均匀化。
<实施方式3>
利用图3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变更了底座14中的支撑构件220的配置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2所示,底座14内的支撑构件220在X轴方向上的配置与各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相对应。也就是说,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侧部分在1个位置处由支撑构件20固定于底座14。这样,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比能使支撑构件220的设置个数减半,从而实现低成本化和作业效率的提高。此外,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时,优选在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与底座14之间设有定位结构(未图示),至少在Y轴方向上定位LED基板18。
<实施方式4>
利用图3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变更了支撑构件320的结构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3所示,支撑构件320的主体部324的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为与LED基板18的短边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320不跨越在Y轴方向上并列的多个LED基板18,是将各LED基板18分别独立地固定在其与底座14的之间的构成。这样,各支撑构件320对底座14的装配位置的自由度变高,从而能更适当地支撑光学构件15。
<实施方式5>
利用图34或者图3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方案省略了第2反射片23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2反射片23,如图34所示,代之以在LED基板418的表侧的面形成有用于使光反射的反射层418d。该反射层418d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例如的通过将含有金属氧化物的浆印刷到LED基板418的表面而形成。作为该印刷方法,优选网版印刷、喷墨印刷等。反射层418d的形成范围可以是LED基板418的表侧的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但是除此以外,也能仅形成于LED基板418中的与扩散透镜19相对的部分。能利用反射层418d使从扩散透镜19侧返回的光再次向扩散透镜19反射。此外,如图35所示,在支撑构件20的主体部24与LED基板418之间仅夹着第1反射片22。
<实施方式6>
利用图3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方案省略了扩散透镜19和第2反射片23的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扩散透镜19和第2反射片23,因此如图36所示,从各LED17发出的光直接到达光学构件15。在第1反射片522中开口而设有使各LED17通过的程度的(比实施方式1示出的透镜插通孔22b小的)大小的LED插通孔522e,并且直接载置于LED基板18。此外,在采用本实施方式时,各LED17之间的区域倾向于被视觉识别为暗部,因此为了防止亮度不均,优选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各LED17的排列间距比实施方式1窄。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用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支撑构件的主体部在短边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按压LED基板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主体部在短边方向上部分地按压LED基板的构成。
(2)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支撑构件的主体部的形状能适当地变更。具体地说,主体部为俯视时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等形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特别是,在如实施方式4那样支撑构件不涵盖多个LED基板而是将LED基板分别独立地固定的方案中,在设定主体部的形状方面自由度较高,因此能自由选择上述的各种形状。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支撑构件通过LED基板中的相邻的LED间的构成的方案,但是支撑构件通过LED基板中的俯视时与LED重叠的区域的构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支撑构件中在与LED重叠的部分设有插通孔。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撑构件的长边方向与LED基板的短边方向一致的配置方案,但是支撑构件和LED基板的长边方向一致的配置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支撑构件的形状按LED基板的构成而适当变更即可,具体地说,优选在与LED(扩散透镜)重叠的部分设置插通孔。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基板和底座的长边方向一致的配置方案,但是LED基板的长边方向与底座的短边方向一致的配置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6)在上述实施方式1~3、5、6中,举例示出了1个支撑构件将3个LED基板一并固定于底座的方案,但是1个支撑构件将2个或者4个以上的LED基板一并固定于底座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7)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举例示出了1个LED基板被支撑构件在1个位置或者2个位置固定的方案,但是LED基板被支撑构件在3个以上位置固定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8)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能适当变更支撑构件对底座的设置数量和配置。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式的固定部作为将支撑构件装配到底座的结构,但是作为装配结构也可以采用滑动式。该滑动式的装配结构是指,使固定部为钩形,将主体部向底座的底板压入,再使主体部沿着底板滑动,由此使固定部的钩状部相对于装配孔的边缘部被卡止。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撑构件中的固定部以贯通装配孔的状态对底座卡止的方案,但是固定部对底座的具体固定方法能适当变更。例如,省略装配孔和弹性卡止片并且利用粘接剂等将贯通了LED基板的贯通孔的基部固定于底座的内壁面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粘接剂以外,也能采用熔敷、焊接等方法。
(11)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举例示出了反射片抵接部在整周上包围固定部的基部的形态,但是反射片抵接部仅与基部的一部分连结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将反射片抵接部配置在与固定部分离、独立的位置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2)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中,举例示出了基板抵接部在整周上包围固定部的基部的形态,但是基板抵接部仅与基部的一部分连结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也可以将基板抵接部配置在与固定部分离、独立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两个反射片中形成与连通孔独立的基板抵接部专用的插通孔即可。
(13)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中,示出了抵接部夹着各反射片并间接地抵接于LED基板的方案,但是也可以在各反射片中设置使抵接部通过的插通孔,使抵接部直接抵接于LED基板。
(14)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中,示出了在隔着固定部的位置配置一对抵接部的方案,但是对1个固定部配置1个或者3个以上抵接部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5)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5中,举例示出了定位部向底座的里侧突出的方案,但是定位部的突出顶端面与底座的里侧的面处于一个面的方案、上述突出端面比底座的里侧的面凹入表侧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而且,定位部从主体部突出的长度是***LED基板的定位孔而收到底座内的长度,省略底座中的连通孔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6)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利用支撑构件固定LED基板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侧部分的方案,但是对LED基板的固定位置能适当变更。
(17)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举例示出了在分别独立地固定LED基板的支撑构件中,主体部在LED基板的短边方向上在整个长度上按压LED基板的形态,但是在分别独立地固定LED基板的支撑构件中,主体部部分地覆盖LED基板的形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部也可以是俯视时与支撑部大致相同的大小。相反,在分别独立地固定LED基板的支撑构件中,主体部形成为比LED基板宽度大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支撑部抵接于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笔直的状态的扩散板的设定的方案,但是支撑部不抵接于如上所述笔直的状态的扩散板的设定(具体地说,支撑部的突出顶端部比扩散板的LED侧的面靠近LED配置的构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采用这种构成,例如在由于背光源装置内的热环境的变化导致扩散板发生热膨胀的情况下,也会允许扩散板在其与支撑部之间留有的间隙的范围内向LED侧弯曲变形。由此,能在扩散板中难以产生挠曲、褶皱,在从扩散板射出的照明光中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撑部为顶端变细的圆锥状的方案,但是例如支撑部为顶端变细的棱锥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也可以不一定使支撑部为顶端变细状,使支撑部为直径尺寸固定的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撑部在光学构件的面内为点状的方案,但是例如支撑部在光学构件的面内为线状的形态、在光学构件的面内为面状的形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支撑构件的表面的颜色为白色的方案,但是支撑构件的表面的颜色也可以是例如乳白色、银色。另外,能通过在支撑构件的表面涂敷所希望的颜色的涂料来设定表面的颜色。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LED基板适当地组合使用5个安装型、6个安装型和8个安装型的方案,使用安装有5个、6个、8个以外的数量的LED的LED基板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内置有发出蓝色的单色光的LED芯片,利用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的类型的LED的情况,但是使用内置发出紫外光的单色光的LED芯片,利用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的类型的LED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内置有发出蓝色的单色光的LED芯片,利用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的类型的LED的情况,但是使用内置有分别发出R、G、B的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的类型的LED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除此以外,使用内置有分别发出C(青色)、M(品红)、Y(黄色)的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的类型的LED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发出白色光的LED的方案,但是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使用发出红色光的LED、发出蓝色光的LED、发出绿色光的LED。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用LED作为光源的方案,但是使用LED以外的点状光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除此以外也能使用有机EL等面状光源。
(27)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示出了使用使来自LED的光扩散的扩散透镜的方案,但是使用扩散透镜以外的光学透镜(例如聚光透镜等)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8)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尺寸和横纵比率等。
(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但是液晶面板和底座为使其长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3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应用于采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白黑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14f:连通孔,15:光学构件,17:LED(光源),18、418:LED基板(光源基板),18b:贯通孔(定位孔),18c:定位孔,19:扩散透镜,20、220、320:支撑构件,21:反射片(反射构件),22、122、522:第1反射片(第1反射构件),22b:透镜插通孔(光源插通孔),23:第2反射片(第2反射构件),23a:LED插通孔(光源插通孔),24、324:主体部,25:支撑部,26:固定部(定位部),27:反射片抵接部(反射构件抵接部),28:基板抵接部,29:抵接部,30:定位部,122d:支撑部插通孔,522e:LED插通孔(光源插通孔),TV:电视接收装置

Claims (38)

1.一种照明装置,
具备:光源基板,其具有光源;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基板;光学构件,其与上述光源基板相对;以及支撑构件,其从上述光源基板侧支撑上述光学构件,
上述支撑构件以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上述光源基板的状态固定于上述底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构件包括:主体部,其与上述底座之间夹着上述光源基板;支撑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光学构件侧突出,能抵接于上述光学构件;以及固定部,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固定于上述底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固定部贯通上述光源基板,并且相对于上述底座被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固定部贯通上述光源基板并贯通上述底座,并且相对于上述底座从与上述光源基板侧相反的一侧被卡止。
5.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主体部形成为俯视时涵盖比上述支撑部大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主体部为沿着沿上述光源基板的板面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的形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基板俯视时为矩形,上述主体部为沿着上述光源基板的短边方向延伸的形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主体部为跨越上述光源基板的形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
多个上述光源基板相互平行地配置在上述底座内,上述主体部为涵盖多个上述光源基板地延伸的形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主体部为跨越多个上述光源基板的形态。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多个上述固定部,多个上述固定部分别贯通不同的上述光源基板,并且相对于上述底座被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源基板上沿着其长边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上述光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主体部配置为通过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构件配置于上述光源基板中在其长边方向上分离的2个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底座俯视时为矩形,多个上述光源基板以使其长边方向与上述底座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并列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固定部和上述支撑部配置于俯视时相互重叠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固定部和上述支撑部配置于相互同心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座内配置有使光向上述光学构件侧反射的反射构件,上述反射构件配置在比上述光源基板靠上述光学构件侧,并且在俯视时与上述光源重叠的位置具有使上述光源通过的光源插通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源基板的上述光学构件侧,在俯视时与上述光源重叠的位置配置有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扩散的扩散透镜。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反射构件包括:第1反射构件,其上述光源插通孔为能使上述扩散透镜通过的大小;以及第2反射构件,其介于上述光源基板与上述扩散透镜之间,且配置在俯视时与上述第1反射构件中具备的上述光源插通孔重叠的位置,并且使光向上述扩散透镜侧反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第1反射构件中的上述光源插通孔的边缘部与上述第2反射构件形成为俯视时相互重叠。
22.根据权利要求18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反射构件被夹在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光源基板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反射构件抵接部,所述反射构件抵接部向上述反射构件侧突出,抵接于上述反射构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反射构件抵接部为与上述固定部相连的形态。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反射构件抵接部为包围上述固定部的形态。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向上述光源基板侧突出的基板抵接部,而在上述反射构件中设有允许上述基板抵接部抵接于上述光源基板的基板抵接部插通孔。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基板抵接部从上述主体部突出的尺寸大于上述反射构件的厚度。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者权利要求27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基板抵接部为与上述固定部相连的形态。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基板抵接部为包围上述固定部的形态。
30.根据权利要求18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反射构件与上述主体部重叠地配置在上述光学构件侧,并且在俯视时与上述支撑部重叠的位置具有能使上述支撑部通过的支撑部插通孔。
31.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3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主体部中从上述固定部分离的位置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向上述光源基板侧突出,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于上述光源基板。
32.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源基板中设有定位孔,而在上述主体部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向上述底座侧突出,***上述定位孔。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定位部和上述支撑部配置于俯视时重叠的位置。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者权利要求33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底座中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与上述定位孔连通,并且能使上述定位部***。
3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为LED。
36.一种显示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38.一种电视接收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36或者权利要求37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080026247.0A 2009-06-15 2010-04-06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59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2251 2009-06-15
JP2009-142251 2009-06-15
PCT/JP2010/056216 WO2010146918A1 (ja) 2009-06-15 2010-04-06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9992A true CN102459992A (zh) 2012-05-16
CN102459992B CN102459992B (zh) 2015-01-14

Family

ID=43356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624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59992B (zh) 2009-06-15 2010-04-06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547499B2 (zh)
EP (1) EP2423565A4 (zh)
JP (1) JP5133457B2 (zh)
CN (1) CN102459992B (zh)
BR (1) BRPI1013531A2 (zh)
RU (1) RU2488033C1 (zh)
WO (1) WO201014691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1249A (zh) * 2016-11-29 2017-02-01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8331B2 (ja) * 2011-05-31 2016-01-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JP5669683B2 (ja) * 2011-07-06 2015-02-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反射部材、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8970793B2 (en) * 2011-08-30 2015-03-03 Funai Electric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CN102620170B (zh) * 2012-03-15 2014-07-09 北京朗波尔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标准化的led光源模组
WO2014054359A1 (ja) * 2012-10-04 2014-04-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JP6368357B2 (ja) * 2013-09-26 2018-08-01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固体照明用のニトリドアルモシリケート蛍光体
JP6265055B2 (ja) 2014-01-14 2018-0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WO2016175111A1 (ja) * 2015-04-28 2016-11-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5191892A (ja) * 2015-04-28 2015-11-02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Led照明装置
CN106291896B (zh) * 2015-06-05 2019-12-20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背光模块
JP2017146333A (ja) * 2016-02-15 2017-08-2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6298750A (zh) * 2016-08-12 2017-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器件、led 灯条、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封装方法
TWI669545B (zh) * 2018-02-23 2019-08-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CN108983497A (zh) * 2018-08-27 2018-12-11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Mini LED背光源及其制备方法和背光源模组
JP7205509B2 (ja) 2020-03-10 2023-01-17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推定装置及び、推定方法
CN114648924A (zh) * 2020-12-18 2022-06-21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微型发光二极管灯板的制作方法
CN111768694B (zh) * 2020-06-25 2021-11-02 ***光电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
US11422407B2 (en) * 2021-01-04 2022-08-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thereof
US11561434B1 (en) * 2021-11-02 2023-01-24 Innolux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1254A (zh) * 2004-08-05 2006-02-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显示装置的背光源
US20060126343A1 (en) * 2004-12-15 2006-06-15 Min-Hsun Hsieh LED light source
CN101004516A (zh) * 2006-01-20 2007-07-25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071229A (zh) * 2006-05-11 2007-11-14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118345A (zh) * 2007-09-05 2008-02-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卡扣及直下式背光模块
WO2009002081A2 (en) * 2007-06-26 2008-12-31 Lg Innotek Co., Ltd 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178588C1 (ru) * 2000-05-03 2002-01-20 Марков Вале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ветовая панель
RU44410U1 (ru) * 2004-10-27 2005-03-1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4 лайтс Си.Пи." Универсальная световая панель
JP4516492B2 (ja) 2005-07-08 2010-08-04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07317423A (ja) 2006-05-24 2007-12-06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8166304A (ja) * 2006-12-26 2008-07-17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RU63905U1 (ru) * 2007-01-16 2007-06-10 Илья Борисович Наличаев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опора
RU64321U1 (ru) * 2007-02-14 2007-06-27 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Круглов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1254A (zh) * 2004-08-05 2006-02-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显示装置的背光源
US20060126343A1 (en) * 2004-12-15 2006-06-15 Min-Hsun Hsieh LED light source
CN101004516A (zh) * 2006-01-20 2007-07-25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071229A (zh) * 2006-05-11 2007-11-14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09002081A2 (en) * 2007-06-26 2008-12-31 Lg Innotek Co., Ltd 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1118345A (zh) * 2007-09-05 2008-02-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卡扣及直下式背光模块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1249A (zh) * 2016-11-29 2017-02-01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6371249B (zh) * 2016-11-29 2019-11-08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23565A4 (en) 2012-04-25
JP5133457B2 (ja) 2013-01-30
EP2423565A1 (en) 2012-02-29
BRPI1013531A2 (pt) 2019-09-24
WO2010146918A1 (ja) 2010-12-23
RU2488033C1 (ru) 2013-07-20
CN102459992B (zh) 2015-01-14
US20120086884A1 (en) 2012-04-12
JPWO2010146918A1 (ja) 2012-12-06
US8547499B2 (en) 201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9992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80382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72451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5999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7708451B2 (en) Bottom frame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2472442B (zh)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JP5292476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118344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반사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백라이트어셈블리와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US905254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741608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803824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7244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7243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149532A (zh) 背光单元及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设备
CN102667315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852945A (zh) 包括led光源的液晶显示设备
CN10266731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KR20100078296A (ko)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WO2011048881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2498332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202972587U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KR10134815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CN102177392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305284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WO2011062023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

Termination date: 202004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