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34792A - 高亮度发光光源 - Google Patents

高亮度发光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34792A
CN102434792A CN201110231048XA CN201110231048A CN102434792A CN 102434792 A CN102434792 A CN 102434792A CN 201110231048X A CN201110231048X A CN 201110231048XA CN 201110231048 A CN201110231048 A CN 201110231048A CN 102434792 A CN102434792 A CN 1024347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high brightness
transfer medium
medium layer
brightness lumines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310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毅
李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ppotronic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otronic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23104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34792A/zh
Publication of CN102434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47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03B21/204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using secondary light emission, e.g. luminescence or fluoresce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Investigating, Analyzing Materials By Fluorescence Or Luminesc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括用于产生激发光的第一激发光源以及用于接收所述激发光并受激发出与所述激发光波长不同的光的波长转换介质层,还包括仅能通过小角度激发光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激发光源与波长转换介质层光路之间的第一滤光装置。实施本发明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总的光输入量一定的情况下,其激发光利用效率较高,光源亮度较大。

Description

高亮度发光光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光源,更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亮度发光光源。
背景技术
    受激发光光源是一种固体光源,其通常是以激发光使得发光物质发出与激发光的波长不同的光线。受激发光光源包括常用的荧光光源,其通常使用LED发光或激光作为激发光,以荧光粉作为发光物质,通过使得LED发出的光或激光作用于荧光粉,使荧光粉发出荧光。以LED作为激发光的荧光光源为例,通常,可以将荧光粉涂敷与LED管芯表面上,并使用折射率匹配的胶体封装,这是现在市场上最常见的方法;还可以为了避免荧光粉受芯片加热而导致的效率下降和老化,将荧光粉均匀分布于LED封装胶体中;也可以将荧光粉层分布于封装胶体的外层,增加了发光均匀性;此外,还可以使用散射放射杯(diffuse reflection cup) 或透射型的二次光学机构以期提高光的萃取效率。但是,现有荧光粉技术中,荧光粉的激发效率都低于理论效率;由于荧光粉与相邻介质之间存在折射率差会产生部分激发光反射,或者由于荧光粉本身未能100%吸收照射的激发光因而反射部分激发光,造成激发光在入射到荧光粉时,必然会发生多次的发射和散射而不能完全入射到荧光粉层内部,直接被荧光粉反射/散射回去,这些被上述荧光粉表面反射或折射的激发光不能被利用,形成能量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激发光利用效率较低缺陷,提供一种激发光利用效率较高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亮度发光光源,包括用于产生第一光线的第一光源以及用于消除第一光线相干性的散光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光源与该散光层之间的第一滤光装置,第一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高亮度发光光源,包括用于产生激发光的第一激发光源以及用于接收激发光并受激发出与该激发光波长不同的光的波长转换介质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激发光源与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第一滤光装置,第一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由于在散光层/波长转换介质层之前设置有第一滤光装置,使得以较大入射角度进入散光层/波长转换介质层的第一光线/激发光会被反射,这样,当通过第一滤光装置的第一光线/激发光被散光层/波长转换介质层反射回第一滤光装置时,这些反射的第一光线/激发光的大部分会被第一滤光装置反射,再次进入上述散光层/波长转换介质层,从而,在总的光输入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了激发光利用效率,具有光源亮度较大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对于不同的入射角和波长的光通过率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波长转换介质层对激发光的反射能量角分布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激发光源的光路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光源包括用于发出激发光14的第一激发光源(图中未示出)、第一滤光装置11、波长转换介质层12、受激发光收集装置13等。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12为荧光粉,而第一激发光源为激光光源,其在该高亮度发光光源中用于发出激发光14,该激发光14垂直于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的光线通过该第一滤光装置11到达波长转换介质层。在本实施例中,调节上述第一激发光源的结构及其在该高亮度发光光源中的位置,使得该第一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14尽可能多地垂直于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或与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的入射面法线方向的夹角尽可能小,从而使得尽可能多的激发光14通过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到达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12。在上述激发光14到达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12后,一部分激发光14激发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12发出波长不同于激发光14的波长的光,而另一部分通过第一滤光装置11的激发光14被波长转换介质层12反射,在现有技术中,这部分被反射的激发光14是会逸出,不再作用于波长转换介质层12。因此,在现有技术中,这部分反射的激发光14对于受激发光是没有贡献的;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的存在,上述被反射的激发光14中的绝大部分(这些反射光的绝大部分对于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而言其入射角较大)不能通过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这些被反射的激发光14会被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再次反射到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12上,其中一部分激发波长转换介质层12发出波长不同于激发光14的波长的光,另一部分被波长转换介质层12再次反射,然后再次被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反射回来,如此反复,最后,只有极少部分的激发光14逸出。这样,在同样的激发光14的强度下,本实施例中的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发光效率较高、其亮度也较高。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同时可以反射波长转换介质层12受激产生的光。波长转换介质层的发光是各向同性的,其向背向于第一滤光装置11的一侧发出的受激发光15可以直接被受激发光收集装置13收集,而向另一侧发出的受激发光16则入射到第一滤光装置11上被反射至异侧而被受激发光收集装置13收集。这样第一滤光装置同时对受激发光起到了反射镜的作用,提高了收集效率。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激发光源是激光光源,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激发光源也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ED)光源。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激发光14为波长为440~450nm的蓝色激光,所述的第一滤光装置11使用一个干涉滤光片实现。当该激发光14以入射角度为0度~20度(即沿第一滤光装置11入射面法线方向或与入射面法线方向的夹角小于20度)入射时,其总透过率在90%左右;当入射角度为20度~40度时,其总透过率低于50%;当入射角度高于40度时,反射率高于90%。这样对于被荧光粉散射回来的大角度蓝光,可以被该滤光片再次反射回荧光粉进行二次激发。参见图2,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干涉滤光片对于不同的入射角和波长的光通过率示意图,示出了在不同的入射角度下,不同波长的光透射通过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的具体情况。图2的横轴表示入射光的光波长,其纵轴为入射光的透过率,图2中包括多条曲线,其中曲线201、曲线202、曲线203、曲线204、曲线205、曲线206、曲线207是入射角度为0、10、20、30、40、50、60度时,第一滤光装置11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透射情况,而曲线208是第一滤光装置11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激发光的透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基本上而言,上述440~450nm的蓝色激光在符合入射角度的情况下,可以几乎全部透射。这从一个侧面表示了在本实施例中选择蓝色激光的原因;若选用LED作为光源,其二次反射利用的原理是类似的,但由于其光谱宽度大于激光,其再利用的效率会比激光略低。
在本实施例中,激发光入射到荧光粉层上,有部分被反射回来。一个较为恰当的证明是图3,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波长转换介质层对激发光的反射能量角分布示意图。其横坐标是激发光的发射角度,纵坐标是归一化光能量。如图3,15度内的发射光占总反射光能量的30%多,也就是说使用了本发明,至少可以将其余将近70%的反射光能量再利用。
据此,得知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的特点是其存在一个第一特定角度,当入射光小于该角度时,其透射效果较好,如入射光大于该第一特定角度时,入射光通常将被反射。通常,根据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的特点,上述第一特定角度小于45度。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上述第一特定角度为15度,这样,使得小于上述第一特定角度的入射光透射的效果好。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激发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波长转换介质层12的入射角小于45度。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激发光源的光路示意图,该装置用于收集激发光并输出到荧光粉层,荧光粉放置于其右侧光线汇集的焦点处;可见其最大入射角度在15度左右,因此在使用上述滤光片时,保证了一次入射的透过率。当然,由于该滤光片对于小角度的激发光仍然有高透过率,因此反射/散射回来的激发光中的小角度部分依然会出射出来而形成损失。然而,这部分光在总反射光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以15度为例,其中的反射光能量占总反射光能量的比例约为30%。传统上,一般都会加大滤光装置的可入射角度,使得在同样的光照强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接受更多的入射光;但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技术教导不一样的方向,即通过调整激发光源,使得激发光尽量集中于滤光装置的法线方向,同时,减小滤光装置的入射角度。在此情况下,反而得到较高亮度的发光光源。
在本实施例中,干涉滤光片实现了第一滤光装置的功能。而干涉滤光片往往采用蒸发或溅射的方式形成于一透明衬底(如玻璃)的表面,这个表面即具有预先设计的光谱特性(即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在本文中,将该表面定义为第二镀膜面。在实际应用中,第二镀膜面面向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12会获得较好的效果。事实上,在任何情况下,第一滤光装置11到波长转换介质层12的距离越小,则光沿着垂直于光路的横向传播就越小,光能量就越集中,亮度越高,因此第二镀膜面到波长转换介质层12的距离越小越好,在实现上可以通过机械外力将第二镀膜面与波长转换介质层12压紧。
     上面描述了当该高亮度发光光源中存在波长转换介质层12的情况,实际上,在一些特定或特殊的场合下,也可能没有上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12,当激发光的波长就是所需要的波长的情况下,不可能在光源中设置波长转换介质层12。例如当激发光是蓝色激光,而需要的光也是蓝色光时,由于需要的蓝光不可能使用蓝色激光激发荧光粉产生,但可以使用蓝色激光自身。此时,由于激光是高度干涉光,如果直接使用,就会在屏幕上出现蓝色光点,并不能形成均匀视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12的位置将其用一个散光层(图中未示出)替代,该散光层包括散光膜或散光片,这样就可以打乱原有的激光相干性而实现均匀视场。而散光层必然会造成向后的散射,其对激光相干特性消除的越彻底,其反射率就越高,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同样会起到蓝光自身增强的作用。这种情况下,高亮度发光光源包括用于产生第一光线的第一光源以及用于使第一光线消除其相干性的散光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光源与该散光层之间的第一滤光装置,第一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显然,与图1所示实施例所不同的是,此处的第一光线可以不是激发光,事实上,图1所示实施例也可以不限定为激发光,此时波长转换介质层只起到散光层的作用,而不用于波长转换。一个较为恰当的例子是投影机中RGB三色光源中的蓝色光源。所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会出现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12被散光层代替的情况。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波长转换介质层被散光层代替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受激发光收集装置也相应地被第一光线收集装置所代替。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和波长转换介质层12之间充有空气,这些空气在第一滤光装置11和波长转换介质层12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层(air gap,图中未示出),该空气层的存在降低滤光装置设计和加工的难度,并提高了滤光装置的效果。同样,在本实施例中没有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12而是只有散光层的情况下,在上述第一滤光装置11和散光层之间同样存在上述空气层,其作用也大致与具有波长转换介质层12的情况大致相同。
散光层主要有体散射和面散射两种,其加工方法有多样。例如面散射可以在玻璃衬底的背向激发光的表面上喷砂形成,或在该表面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形成,也可以在塑料衬底上用热压成型的方法形成;对于体散射则可以使用在塑料衬底内部掺杂折射率不同的小颗粒形成散光层来散射光线。本发明并不限制散光层的种类和加工实现的方法。
同理,对于波长转换介质层被散光层代替的情况,第一滤光装置可以为干涉滤光片,该干涉滤光片可以包括第一镀膜面,该第一镀膜面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该第一镀膜面面向散光层。
对于波长转换介质层被散光层代替的情况,面散射散光层相对于体散射散光层具有更高的效率。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面散射散光层包括一散射面,该散射面面向所述第一滤光装置,更为优选地,该散射面面向上述干涉滤光片的第一镀膜面,且该散射面与第一镀膜面之间的间距越小越好,在实现上也可以通过机械外力将第一镀膜面与该散射面压紧。而散光层的厚度对光的横向传播也有影响:厚度越大,横向传播越明显,光斑扩散越大,因此散光层的厚度也是越小越好。在该优选方案中,面散射散光层的厚度小于1 mm。
     对于波长转换介质层被散光层代替的情况,散光层还可以与第一滤光装置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例如,第一滤光装置可以设置于一衬底的面向激发光的一面上,散光层可以设置或形成于该衬底的背向激发光的一面上,散光层也可以形成于该衬底的内部。例如,衬底的面向激发光14的一面可以以镀光学薄膜的形式实现第一滤光装置11的作用,衬底的背向激发光的一面可以与散光层粘连在一起,或散光层直接加工形成于衬底的背向激发光的这一面上,或散光层直接加工形成于衬底的内部,此处的衬底可以为玻璃衬底或塑料衬底。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图5中,该高亮度发光光源包括第一激发光源(图中未示出)、第一滤光装置21、波长转换介质层22、分光滤光片26、反光镜27以及受激发光收集装置23。其中,第一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24通过第一滤光装置21传送到波长转换介质层22,激发波长转换介质层22发出荧光25,这些荧光25被位于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22另一侧的反光镜27反射之后,再经过上述分光滤光片26反射到受激发光收集装置23,作为该受激发光光源的输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滤光装置21设置在波长转换介质层22的一端(与激发光24的入射方向为同一侧),而反光镜27位于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22的另一侧,即反光镜27设置在波长转换介质层22背向于第一滤光装置21的一侧,可大致平行于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22,用于将受激发光25反射向异侧而收集;而上述分光滤光片26设置在上述第一滤光装置21远离于波长转换介质层的一侧(即位于上述第一激发光源与第一滤光装置21之间),上述分光滤光片26的反光面靠近第一滤光装置21,分光滤光片26的入射面与第一滤光装置21入射面的法线的夹角大致为45度,便于将受激发光的光线导入上述受激发光收集装置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滤光装置21可以透射所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的发光,使得其直接的发光和由所述反射镜27反射回来的激发光从第一滤光装置21这一侧出射,经由分光滤光片26导入收集装置23。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22与第一滤光装置21和反光镜27之间也分别充有空气,这些空气也如同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一样分别形成空气层,这些空气层的作用于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大致相同。波长转换介质层22与反光镜27之间也可以没有空气填充,也就是波长转换介质层直接粘附于反光镜27表面上,这样反光镜同时可以起到帮助波长转换介质层散热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近的,波长转换介质层22与第一滤光装置21和反光镜27之间的距离越小越好。优选地,反光镜27的反射面面向波长转换介质层22,并可通过机械外力将该反射面与波长转换介质层压紧,使两者之间的距离尽量小。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大致相似,其包括了激发光94入射至的第一滤光装置91,波长转换介质层92、收集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92发出的受激发光95的受激发光收集装置93;上述各部件与第一实施例中各同名部件的作用及其相对之间的位置均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在波长转换介质层92和受激发光收集装置93之间还设置有截止滤光片96,该截止滤光片反射激发光而完全透射或部分透射受激发光。这样,在本实施例中该截止滤光片96把透过波长转换介质层92没有被吸收的激发光94反射回波长转换介质层,形成再次激发,进而提高效率。若截止滤光片完全透射受激发光95,则受激发光95由于其波长在上述截止滤光片96的透射波长范围内,所以不受该截止滤光片96的影响,传送到上述受激发光收集装置93;若截止滤光片部分透射受激发光,则受激发光中有一部分光谱的光被截止滤光片反射而不能被收集装置93收集,透射部分的光的颜色与原始的受激发光的颜色因此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调整截止滤光片的透过光谱曲线来达到改变和调整受激发光被收集到光颜色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的波长转换介质层92与截止滤光片96之间、波长转换介质层92与第一滤光装置91之间也分别存在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大致相同的空气层。
同理,在图6实施例中,截止滤光片96可以采用蒸发或溅射的方式形成于一透明衬底(如玻璃)的表面,这个表面即具有预先设计的光谱特性(即反射激发光而透射受激发光),在本文中,将该表面定义为第三镀膜面。在实际应用中,第三镀膜面面向波长转换介质层92会获得较好的效果。事实上,在任何情况下,截止滤光片96到波长转换介质层92的距离越小,则光沿着垂直于光路的横向传播就越小,光能量就越集中,亮度越高,因此第三镀膜面到波长转换介质层92的距离越小越好,在实现上可以通过机械外力将第三镀膜面与波长转换介质层92压紧。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高亮度发光光源包括:第一激发光源(图中未示出)、第二激发光源(图中未示出)、第一滤光装置31、波长转换介质层32、第二滤光装置38、分光滤光片36以及受激发光收集装置33。其中,第一激发光源、第一滤光装置31以及波长转换介质层32的作用与上述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作用、位置均相同,第二激发光源用于产生激发光37并设置在波长转换介质层32的远离第一滤光装置31的一侧,第二滤光装置38设置在第二激发光源和波长转换介质层32之间,用于透射第二激发光源发出的入射角小于第二特定角度角度的激发光,反射大于第二特定角度的激发光,同时第二滤光装置38对于受激发光35还起到反射镜的作用,将入射于这一侧的受激发光35反射回波长转换介质层32进而经由分光滤光片36的反射被受激发光收集装置33收集。所述的分光滤光片36与第一滤光装置31法线方向夹角为大致45度、其反射面靠近第一滤光装置31。同样,上述分光滤光片36在本实施例中的位置及其作用,都与上述图5所示的实施例大致相同;此外,第一激发光源与第二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34和37的波长相同,而第一滤光装置31和第二滤光装置38通过光线的波长相同;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激发光源与第二激发光源结构相同,但在受激发光光源中的位置不同;而第一滤光装置31和第二滤光装置38结构相同,但在受激发光光源中的位置不同;增加一个激发光源及滤光装置的作用在于增加该受激发光光源的功率同时并不增大受激发光光源的光斑面积。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激发光源和滤光装置所产生或所通过的光波长也可以不同。为区别起见,我们将第二滤光装置38的特定角度称为第二特定角,实际上上述第一特定角和第二特定角只是对于不同的滤光装置而言,本质上,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特定角基本上与第一特定角相同,除了他们是不同的滤光装置的参数之外。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大致相同的空气层用样分别存在与上述第一滤光装置31和波长转换介质层32之间以及波长转换介质层32和第二滤光装置38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滤光装置也可以为包括第二镀膜面的干涉滤光片。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高亮度发光光源包括第一激发光源(图中未示出)、第一滤光装置41、波长转换介质层42、受激发光收集装置43。其中,第一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44通过第一滤光装置41传送到波长转换介质层42中,激发波长转换介质层42发出荧光45,这些荧光45被传送到受激发光收集装置43,作为该高亮度发光光源的输出。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介质层42的形状为圆形;该高亮度发光光源还包括与波长转换介质层42圆心部分连接的、使波长转换介质层42围绕其圆心转动的转动装置46。在本实施例中,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减少上述激发光44在波长转换介质层42上任意一个点上所产生的热量,提高波长转换介质层42(上的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在一般的情况下,过高的热量会使得上述荧光粉的发光效率降低。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转动装置46与波长转换介质层42的圆心固定连接,可以由一个受控的电动机带动转动,使得波长转换介质层42与激发光源发生相对运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35)

1.一种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产生第一光线的第一光源以及用于消除第一光线相干性的散光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光源与所述散光层之间的第一滤光装置,第一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特定角度小于45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第一光源发出的第一光线入射到所述散光层的入射角小于45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滤光装置与所述散光层之间的空气层。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第一滤光装置为干涉滤光片。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滤光片包括第一镀膜面,该第一镀膜面面向所述散光层,第一镀膜面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层为一面散射散光层。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散射散光层包括一散射面,该散射面面向所述第一滤光装置。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第一光源为固态光源,包括LED光源或激光光源。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第一滤光装置设置于一衬底的面向所述激发光的一面上,所述散光层设置或形成于所述衬底的背向所述激发光的一面或形成于所述衬底的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可控运动装置,所述可控运动装置与所述散光层相连接,并带动散光层使该散光层与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第一光线产生相对运动。
12.一种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产生激发光的第一激发光源以及用于接收所述激发光并受激发出与所述激发光波长不同的受激发光的波长转换介质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激发光源与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第一滤光装置,第一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特定角度小于45度。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发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所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的入射角小于45度。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第一滤光装置为干涉滤光片。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滤光片包括第二镀膜面,该第二镀膜面面向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第二镀膜面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
17.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滤光装置与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空气层。
18.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激发光源为固态光源,包括LED光源或激光光源。
19.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放置于波长转换介质层背向于第一滤光装置的一侧的反光镜,所述反光镜用于反射波长转换介质层发出的光,使波长转换介质层发出的光线从另一侧发射出来。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镜的反射面面向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反光镜与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空气层。
22.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粘附于所述反射镜上。
2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截止滤光片,放置于波长转换介质层背向于所述第一滤光装置的一侧,用于反射激发光且透射受激发光。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止滤光片包括第三镀膜面,该第三镀膜面面向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第三镀膜面反射激发光且透射受激发光。
25.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截止滤光片与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空气层。
26.根据权利要求12至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可控运动装置,所述可控运动装置与所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相连接,并带动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使其与第一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产生相对运动。
27.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激发光源,所述第二激发光源所产生的激发光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远离于所述第一滤光装置的一侧,并激发波长转换介质层,产生与第二激发光源的激发光波长不同的受激发光。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滤光装置,所述第二滤光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激发光源和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第二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二特定角度的激发光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二特定角度的激发光。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第二滤光装置为一干涉滤光片。
30.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滤光片包括第二镀膜面,该第二镀膜面面向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31.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光装置反射所述第二激发光源产生的受激发光。
32.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特定角度小于45度。
33.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激发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所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的入射角小于45度。
34.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滤光装置与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空气层。
35.根据权利要求27至3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可控运动装置,所述可控运动装置与所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相连接,并带动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使其与第一激发光源和第二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产生相对运动。
CN201110231048XA 2010-08-17 2011-08-12 高亮度发光光源 Pending CN1024347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31048XA CN102434792A (zh) 2010-08-17 2011-08-12 高亮度发光光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56046 2010-08-17
CN201010256046.1 2010-08-17
CN201110231048XA CN102434792A (zh) 2010-08-17 2011-08-12 高亮度发光光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34792A true CN102434792A (zh) 2012-05-02

Family

ID=45604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31048XA Pending CN102434792A (zh) 2010-08-17 2011-08-12 高亮度发光光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34792A (zh)
WO (1) WO2012022241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6021A (zh) * 2011-12-27 2013-07-0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及其波长转换装置
CN104968999A (zh) * 2013-11-25 2015-10-07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照明均匀性的照明装置
CN106324890A (zh) * 2015-07-02 2017-01-1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9426056A (zh) * 2017-09-01 2019-03-0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色轮、激光投影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CN109581796A (zh) * 2015-10-14 2019-04-0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轮及激光光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6634B (zh) 2012-04-24 2015-11-18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与投影装置
CN109917610B (zh) 2017-12-12 2020-12-0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以及投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43959B2 (en) * 2005-10-11 2009-06-09 Philips Lumiled Lighting Company, Llc Illumination system with optical concentrator and wavelength converting element
CN100502065C (zh) * 2006-10-09 2009-06-17 李屹 高效荧光转换的led光源及背光模块
CN101498415B (zh) * 2008-01-30 2011-01-26 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荧光粉提高混合光出射效率的光源及其方法
CN101539270B (zh) * 2008-03-17 2011-06-08 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发射角度选择特性的光波长转换方法
CN101592308B (zh) * 2008-05-30 2012-03-28 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可提供变色光的光源及其方法
US8169135B2 (en) * 2008-12-17 2012-05-01 Lednovation, Inc. Semiconductor lighting device with wavelength conversion on back-transferred light pat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6021A (zh) * 2011-12-27 2013-07-0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及其波长转换装置
CN103186021B (zh) * 2011-12-27 2016-01-20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及其波长转换装置
CN104968999A (zh) * 2013-11-25 2015-10-07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照明均匀性的照明装置
CN106324890A (zh) * 2015-07-02 2017-01-1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9581796A (zh) * 2015-10-14 2019-04-0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轮及激光光源
CN109426056A (zh) * 2017-09-01 2019-03-0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色轮、激光投影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US10732496B2 (en) 2017-09-01 2020-08-04 Hisense Co., Ltd. Color wheel and laser projection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22241A1 (zh) 2012-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52169B (zh) 高亮度激发方法及基于光波长转换的发光装置
KR102255641B1 (ko) 대면적 광원 및 대면적 조명기구
CN102434792A (zh) 高亮度发光光源
CN102563410B (zh) 发光装置、投影装置和照明装置
CN103365051B (zh) 照明装置及投影仪
CN105190163A (zh) 光源装置以及车辆用灯具
CN102854723B (zh) 发光装置和投影装置
CN102540656B (zh) 发光装置及投影***
CN102520570A (zh) 发光装置及其应用的投影***
CN102418907A (zh) 光源
CN105549312A (zh) 一种荧光轮及荧光转换***
CN203732871U (zh) 发光装置和投影显示***
CN102798085A (zh) 光源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N102519015A (zh) 荧光激光板及其适用的光源***
CN207122765U (zh) 灯具
CN101799583A (zh) 基于光波长转换改善出射光颜色的方法
CN104330947B (zh) 激光光源和投影装置
CN103645596A (zh) 发光装置和投影显示***
CN102142502B (zh) Led封装结构
CN104345535B (zh) 激光光源和投影装置
CN102679194B (zh) Led灯具
CN103672501B (zh) 光源
CN108107658B (zh) 光源***、投影***及照明装置
CN106950785A (zh) 一种光源装置及照明装置
CN107210349A (zh) 发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