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8141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8141A
CN102308141A CN2009801561388A CN200980156138A CN102308141A CN 102308141 A CN102308141 A CN 102308141A CN 2009801561388 A CN2009801561388 A CN 2009801561388A CN 200980156138 A CN200980156138 A CN 200980156138A CN 102308141 A CN102308141 A CN 1023081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source
optics
lighting device
suppor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61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田匡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08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81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9/00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F21V19/0075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of tubular light sources, e.g. ring-shaped fluorescent light sources
    • F21V19/008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of tubular light sources, e.g. ring-shaped fluorescent light sources of straight tubular light sources, e.g. straight fluorescent tubes, soffit lamps
    • F21V19/009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of tubular light sources, e.g. ring-shaped fluorescent light sources of straight tubular light sources, e.g. straight fluorescent tubes, soffit lamps the support means engaging the vessel of the sour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warping-twis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向光出射侧开口;冷阴极管(18),其作为收纳于底座(14)内且并列配置有多个的光源;光学部件(16),其配置在比冷阴极管(18)靠光出射侧且覆盖底座(14)的开口;以及支撑部件(20),其可以从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撑光学部件(16),沿着冷阴极管(18)的并列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支撑部件(20)形成为: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冷阴极管(18)相对较近,在端侧离冷阴极管(18)相对较远,对此,冷阴极管(18)配置成:其排列间距在中央侧相对较窄,在端侧相对较宽。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和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源装置。其中,背光源装置具备:底座,其收纳冷阴极管等光源并且光的出射侧的面开口;和光学部件,其设置于底座的开口部分并且具有使从光源发出的光转换为均匀的面状等功能。
在光学部件中,包括在具有规定厚度的透明基材中分散而含有多个扩散微粒的构成的扩散板,其外周端部被底座侧的承受部承受并支撑。另一方面,扩散板中比外周端部靠内侧的部分由安装于底座的支撑部件支撑。
作为这种支撑部件的一个例子,已知在下面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具有向扩散板侧突出的支撑销,该支撑销的顶端部点状地抵接到比扩散板的外周端部靠内侧的部分,由此对扩散板进行支撑。在扩散板的面内,分散并配置多个支撑部件和支撑销。
专利文献1:特开2007-33962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根据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内容,由于下面的理由而使分散配置在扩散板的面内的各支撑销的高度有所不同。即,当伴随着点亮或熄灭冷阴极管,背光源装置内的温度环境发生变化时,与其相应地在扩散板中发生热膨胀或热收缩。当发生热膨胀时,担心扩散板以各支撑销的支撑位置为基点像起波浪那样发生局部变形,产生亮度不均,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中央侧的支撑销较低,使端侧的支撑销较高来使整个扩散板弯曲为弓形,由此在扩散板中难以发生局部变形。
但是,当如上所述使中央侧的支撑销较低时,弯曲为弓形的扩散板的中央部分和冷阴极管之间的距离缩短,因此,有可能产生通过各光学部件易于视觉识别冷阴极管的存在(灯像)的问题。为了防止该问题,可以考虑将中央侧的支撑销设定在某种程度的较高位置,使得充分地空开在弯曲状态下的扩散板的中央部分和冷阴极管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话,存在必须将端侧的支撑销设定在超出需要的较高位置,结果是整个背光源装置变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防止亮度不均并且实现薄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底座,其向光出射侧开口;光源,其被收纳于上述底座内,并列配置有多个;光学部件,其配置在比上述光源靠光出射侧,覆盖上述底座的开口;以及支撑部件,其能从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撑上述光学部件,至少沿着上述光源的并列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上述光源相对较近,在端侧离上述光源相对较远,对此,上述光源配置成:其排列间距在中央侧相对较窄,在端侧相对较宽。
这样的话,支撑部件对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光源相对较近,在端侧离光源相对较远,因此,当光学部件因为热环境的变化而热膨胀时,可以使整个光学部件较大地向光源侧凸状地弯曲。因此,在光学部件由支撑部件支撑的状态下,可以缓和作用于各支撑位置的应力。由此,可以抑制光学部件以支撑部件的各支撑位置为基点局部地变形,因而可以使得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但是,如上所述当整个光学部件向光源侧凸状地弯曲时,在中央侧光源和光学部件之间的距离缩短,因此,存在通过光学部件易于视觉识别光源的存在的倾向。针对该点,设定成光源的排列间距在中央侧相对变窄,提高了光源在中央侧的分布密度,因此,即使在中央侧光学部件和光源之间的距离缩短,也难以视觉识别光源的存在,难以产生亮度不均。换言之,可以使支撑部件对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尽可能离光源近,因此,可以实现整体的薄型化。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构成。
(1)上述光源配置成:其排列间距从中央侧向端侧连续地逐渐变宽。这样的话,可以在光学部件的面内平缓地改变光源的分布密度,因此,对防止亮度不均是进一步优选的。
(2)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从中央侧向端侧连续地逐渐远离上述光源。这样的话,当发生热膨胀时,可以将光学部件支撑为平缓地弯曲的形状,因此,在光学部件中更难以产生局部变形,对防止亮度不均是进一步优选的。
(3)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将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连接的线形成大致圆弧状的曲线。这样的话,当发生热膨胀时,可以将光学部件支撑为更平缓地弯曲的形状。
(4)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配置在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这样的话,难以通过支撑部件防止来自光源的光,因此,对防止亮度不均是进一步优选的。
(5)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配置在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的中央。这样的话,支撑部件对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和相邻的光源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对防止亮度不均是进一步优选的。
(6)上述支撑部件配置成:其排列间距在中央侧相对较窄,在端侧相对较宽。这样的话,当光学部件发生热膨胀时,存在与端侧相比,更大的应力作用于中央侧的倾向,但是在中央侧更多地配置支撑部件,因此,可以缓和作用于各支撑部件的应力。由此,在支撑位置在光学部件和支撑部件之间难以产生摩擦,可以抑制发生碾轧声等。
(7)上述光学部件层叠配置有多个。这样的话,由于在层叠多个光学部件的情况下,当发生局部变形时,有可能在光学上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发明是有用的。
(8)上述光学部件包括:扩散板,其含有使光扩散的扩散材料并且能被上述支撑部件直接支撑;以及光学片,其相对于上述扩散板层叠在光出射侧,其中,在上述光学片中,至少包括具有聚光结构的光学片。这样的话,由于具备聚光结构的光学片当产生局部变形时,易于发生亮度不均,因此,本发明是特别有用的。
(9)上述聚光结构在聚光方面具有各向异性。这样的话,由于在聚光结构的聚光具有各向异性的情况下,当在光学片中发生局部变形时,更易于产生亮度不均,因此,本发明是进一步有用的。
(10)上述聚光结构包括多个并列配置的柱面透镜。这样的话,本发明对将柱面透镜作为聚光结构的装置是有用的。
(11)上述聚光结构在上述光学片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上述光学片形成矩形形状并且其长边方向与上述聚光方向一致。这样的话,在形成矩形形状的光学片中,长边方向与短边方向相比,热膨胀造成的尺寸变化变大,当因为热膨胀而在光学片中产生以支撑位置为基点的局部变形时,易于对聚光结构的聚光方向带来影响,因此,本发明是特别有用的。
(12)上述聚光结构在上述光学片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上述光学片形成矩形形状并且其短边方向与上述聚光方向一致。这样的话,在形成矩形形状的光学片中,长边方向与短边方向相比,热膨胀造成的尺寸变化大。但是,就光学片而言,其短边方向与聚光方向一致,因此,即使发生热膨胀,在聚光方向上也难以发生尺寸变化,可以防止亮度不均。
(13)上述聚光结构在上述光学片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上述聚光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上述非聚光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这样的话,即使在因为热膨胀而在光学片中多少发生以支撑位置为基点的局部变形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防止发生亮度不均。
(14)上述光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形成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线状,沿着与其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这样的话,通过沿着形成线状的光源的并列方向并列的各支撑部件,可以使整个光学部件向光源侧凸状地弯曲,因此,对防止亮度不均是优选的。
(15)上述光学部件具备具有聚光结构的光学片,上述聚光结构在上述光学片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上述光源的并列方向与上述聚光方向一致,且上述光源的轴方向与上述非聚光方向一致。这样的话,在光源的并列方向,即在光学片的聚光方向上,在光学片中难以产生局部变形,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16)上述支撑部件沿着上述光源的并列方向并列有多个,而且沿着上述光源的轴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沿着上述轴方向并列的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光源相对较近,在端侧离光源相对较远。这样的话,可以使整个光学部件较大地弯曲为球面状,因此,对防止亮度不均是进一步优选的。
(17)在上述支撑部件中,设有能保持上述光源的光源保持部。这样的话,可以对支撑部件附加如下功能:保持形成线状的光源。
(18)上述光源采用荧光管。这样的话,在将荧光管用作光源的装置中是优选的。
(19)上述光源采用冷阴极管。这样的话,在将冷阴极管用作光源的装置中是优选的。
(20)上述光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形成点状。这样的话,在将形成点状的光源用作光源的装置中是优选的。
(21)上述光源配置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二维地并列有多个,并且其排列间距在中央侧相对较窄,在外周端侧相对较宽。这样的话,即使光学部件发生热膨胀,在其中央侧的部分和光源之间的距离缩短,也更难以视觉识别光源的存在,对防止亮度不均是更优选的。
(22)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二维地并列配置有多个,并且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上述光源相对较近,在外周端侧离上述光源相对较远。这样的话,除了可以使整个光学部件较大地弯曲为球面状以外,还使形成点状的光源与各支撑部件对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对应,在中央侧分布密度较高,在外周端侧分布密度较低,因此,可以更有效地防止亮度不均。
(23)上述光源采用LED。这样的话,在将LED用作光源的装置中是优选的。
(24)具备能保持上述光学部件的外缘部的保持部件。这样的话,当通过保持部件保持光源部件的外缘部时,当光学部件发生热膨胀时,易于在中央侧集中地发生变形,但是使光学部件整体地向光源侧凸状地弯曲,因此,可以缓和在光学部件和支撑部件中产生的应力。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面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在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中难以产生亮度不均而且可以实现薄型化,因此,可以提高显示质量并且可以实现整体的薄型化。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可以示例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在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中使用,特别是作为大型画面用是优选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亮度不均并且可以实现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背光源装置的平面图。
图4是透镜片的平面图。
图5是透镜片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示出光学部件发生热膨胀前的状态的图3的vi-vi线截面图。
图7是示出光学部件发生热膨胀前的状态的图3的vii-vii线截面图。
图8是示出光学部件发生热膨胀前的状态的图3的viii-viii线截面图。
图9是示出光学部件发生热膨胀前的状态的图3的ix-ix线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光学部件发生热膨胀的状态的图3的vi-vi线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光学部件发生热膨胀的状态的图3的vii-vii线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光学部件发生热膨胀的状态的图3的viii-viii线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光学部件发生热膨胀的状态的图3的ix-ix线截面图。
图14是图12的放大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背光源装置的平面图。
图16是图15的xvi-xvi线截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背光源装置的平面图。
图18是透镜片的平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背光源装置的平面图。
图20是图19的xx-xx线截面图。
图21是图19的xxi-xxi线截面图。
图22是图19的xxii-xxii线截面图。
图23是图19的xxiii-xxiii线截面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方式(20)的透镜片的放大立体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方式(20)的透镜片的放大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底座、16:光学部件、17:框架(保持部件)、18:冷阴极管(光源、荧光管)、20:支撑部件、21:扩散板、22:光学片、22b:透镜片(具有聚光结构的光学片)、22b2:柱面透镜(聚光结构)、26a:突出顶端部(支撑位置)、27:光源保持部、28:LED(光源)、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中示出X轴、Y轴以及Z轴,各轴方向按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绘出。其中Y轴方向与铅垂方向(垂直方向)一致,X轴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另外,将图2示出的上侧作为表侧,将图2示出的下侧作为里侧。
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如图1所示,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表里一对机箱Ca、Cb,其夹着来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且从外侧包围液晶显示装置10;电源P;调谐部T;以及底座S。整个液晶显示装置10形成横长的方形,如图2所示,具备:液晶面板11,其作为俯视时形成矩形的显示面板;和背光源装置12(照明装置),其作为外部光源,它们被外框13等一体地保持。
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如图2所示,采用如下构成:俯视时形成矩形形状,由一对透明的(具有高透射性)的玻璃基板在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下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之间封入液晶层(未图示)。在一方玻璃基板中,设有:开关元件(例如TFT),其连接到彼此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像素电极,其连接到该开关元件;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中,设有按规定排列配置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其中,对源极配线、栅极配线以及相对电极等,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基板提供显示图像所需的图像数据、各种控制信号。此外,在两玻璃基板的外侧分别配置有偏光板。
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背光源装置12的概要。该背光源装置12如图2所示,是在液晶面板11的背面正下配置光源而成的、所谓的直下型背光源,具备:底座14,其形成在表侧(光出射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大致箱形;反射片15,其敷设在底座14内;多个光学部件16,其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框架17,其具有从表侧按压光学部件16等的功能;多个冷阴极管18(形成线状的光源),其以并列的状态收纳在底座14内;以及支架19,其遮挡冷阴极管18的各端部并且本身具备光反射性。而且,该背光源装置12如图3所示,具备多个支撑部件20,所述支撑部件20具有:光源保持部25,其保持冷阴极管18的中央部分;和支撑销26,其可以从里侧支撑光学部件。
底座14由铝等金属制成,如图2所示,采用如下构成:侧板从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俯视时形成矩形形状的底板14a的外周端立起。该底板14a的长边方向与各附图的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该Y轴方向(铅垂方向)一致。反射片15由呈现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并且以覆盖底座14的内面的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进行敷设,具有使来自冷阴极管18的光向光学部件16侧(光出射侧)反射的功能。
光学部件16与底座14的底板14a、液晶面板11同样地俯视时形成矩形形状,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制成。光学部件16配置在冷阴极管18的表侧(光出射侧)、液晶面板11的里侧,即,光学部件16介于冷阴极管18和液晶面板11之间。因此,从冷阴极管18发出的线状的光在到达液晶面板11的过程中透射过光学部件16并且转换为面状的光。
光学部件16是顺序层叠以下部件而成的:位于最里侧且与冷阴极管18和支撑部件20相对状地配置的扩散板21;和配置在扩散板21的表侧的多个光学片22。扩散板21是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例如,由聚苯乙烯制成的)规定板厚(例如,1.5mm~2mm程度)的基材中,分散地含有多个使光扩散的扩散微粒。另外,扩散板21的软化温度例如为80度左右。光学片22具备与上述扩散板21相比板厚较薄、种类彼此不同的3张,从扩散板21侧(里侧)起按顺序层叠有扩散片22a、透镜片22b、反射型偏光板22c。
光学片22中的、被扩散片22a和反射型偏光板22c夹着的透镜片22b如图4和图5所示,采用在基材22b1的表面并列配置多个作为聚光结构的凸型的柱面透镜22b2而成的、所谓的双凸透镜。因此,可以说该透镜片22b在聚光方面具有各向异性。柱面透镜22b2采用如下形态:其光出射面形成圆弧状且截面形状形成大致半椭圆形,并且在透镜22b的表面沿着其长边方向延伸,沿着与其延伸方向(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沿着透镜片22b的短边方向并列配置多个。柱面透镜22b2在透镜片22b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其中,聚光方向与透镜片22b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铅垂方向)一致,且非聚光方向与透镜片22b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
框架17如图2所示,形成沿着液晶面板11、光学部件16的外周缘的框状。框架17配置在光学部件16的表侧并且在和支架19之间可以夹着光学部件16的外周缘。另外,框架17可以从里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与液晶面板11侧相反的一侧)承受液晶面板11,可以在和配置于液晶面板11的表侧的框架13之间夹着液晶面板11。框架13由金属制成,与框架17同样地形成为包围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的框状,并且可以从表侧按压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非显示区域、边框部分)。
冷阴极管18是一种在一个方向上直线延伸的形态的线状光源(管状光源),以使其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一致的姿态安装于底座14内,合计12根以彼此的轴大致平行且在彼此之间以空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并排。因此,冷阴极管18可以说以其轴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且并列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的姿态收纳于底座14内。换言之,冷阴极管18以其轴方向与透镜片22b的非聚光方向一致、且并列方向与透镜片22b的聚光方向一致的姿态收纳于底座14内(参照图4)。另外,在冷阴极管18的两端部分别嵌有橡胶支架23。
支架19由呈现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沿着底座14的短边方向延伸并且形成里侧的面开口的大致箱形。支架19通过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安装一对来一并覆盖并列配置在相同位置的各冷阴极管18的端部(非发光部)。另外,对支架19的表侧的面中的内端部设有台阶部,在此载置有光学部件16的短边侧的外缘部,在和上述框架17之间可以夹着光学部件16。
支撑部件20由呈现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例如,由聚碳酸酯制成),如图3所示,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内面,以规定的分布二维地分散配置。详细地说,支撑部件20在底板14a中之字状地(锯齿状地、交错地)配置有合计24个,矩阵状地配置,使得具有4个沿着底板14a的长边方向直线地并排4个而成的行,具有8个沿着底板14a的短边方向直线地并排3个而成的列。如此之字状地配置支撑部件20,通过光学部件16从表侧就难以视觉识别支撑部件20的存在。相对于底座14的底板14a和光学部件16的中心C,点对称状地配置该支撑部件20。在行方向(底座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上并排的各支撑部件20的排列间距成为大致固定的。构成彼此相邻的行的各支撑部件20之间的行方向上的距离成为大致固定的。此外,各冷阴极管18由在其轴线方向上分开的4个位置在上述行方向上并排的各支撑部件20保持。
支撑部件20具备沿着底座14的底板14a延伸的大致板状的主体部24。主体部24俯视时形成大致矩形形状,以使其长边方向与冷阴极管18的并列方向(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一致,使短边方向与冷阴极管18的轴方向(底座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一致的姿势安装于底板14a。在主体部24中的、表侧的面(朝向冷阴极管18和光学部件16侧的面)中,如图6所示,设有已述的光源保持部25和支撑销26,对此,在里侧的面(朝向底座14的底板14a侧的面)中设有用于对底座14安装支撑部件20的安装部27。
其中,光源保持部25在主体部24的长边方向上分开的位置并排设置2个,各自保持不同的冷阴极管18。由此,规定了底座14的底板14a和冷阴极管18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可以将冷阴极管18和底板14a之间的距离维持为固定。光源保持部25具有从主体部24向表侧立起的一对悬臂状的臂部,在两臂部之间可以弹性地保持冷阴极管18。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光源保持部25之间的排列间距与并列配置在底座14内的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一致(图3)。
支撑销26在主体部24中配置在一对光源保持部25之间。详细地说,支撑销26配置在主体部24的大致中心(在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位于相邻的光源保持部25之间的中央。即,支撑销26和相邻的各光源保持部25之间的距离成为彼此大致相等。支撑销26形成为直径尺寸随着向突出顶端侧而变小的大致圆锥状,从主体部24突出的高度设定为高于光源保持部25。该支撑销26的突出顶端部26a抵接到光学部件16中的扩散板21的里面,由此可以使扩散板21相对于冷阴极管18向表侧分开,可以在非接触位置支撑。由此,规定了光学部件16和冷阴极管18的在Z轴方向(与光学部件16的板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可以将光学部件16和冷阴极管18之间的距离维持为固定值以上。反过来说,可以限制光学部件16和冷阴极管18之间的距离不为固定值以下。该支撑销26的突出顶端部26a成为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此外,该支撑销26是在支撑部件20中向表侧突出得最高的部位,因此,当对底座14装卸支撑部件20时,可以用作作业者把持着进行装卸操作的操作部。
另外,在主体部24的里侧的面中,在俯视时与上述光源保持部25重叠的位置配置有一对上述安装部27。安装部27包括从主体部24向里侧突出的基部和从基部的突出端向主体部24侧折返的一对卡止部。当安装部27***到在底座14的底板14a中形成的安装孔14b内时,在***过程中,两卡止部暂时发生弹性变形,而当到达完全***的深度时,两卡止部恢复并且其顶端部从里侧对安装孔14b的边缘部卡止,因而可以使支撑部件20对底座14保持为安装状态。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件20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和冷阴极管18的并列方式具有特征性的构成,首先,说明支撑部件20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如图3所示,在底座14的底板14a和光学部件16的面内二维地分散配置的各支撑部件20形成为:支撑销26从主体部24突出的高度,即,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彼此不同,越靠上述面内的中央侧相对越低,越靠外周端侧相对越高。详细地说,如图6~图9所示,支撑销26的突出顶端部26a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从底板14a和光学部件16的中央侧向外周端侧连续地逐渐变高,相反地,从外周端侧向中央侧连续地逐渐变低。即,支撑销26从主体部24突出的尺寸存在与离底板14a和光学部件16的中心C的距离成比例的倾向(图3),连接该突出顶端部26a的线形成向里侧成为凸形的大致圆弧状(图6~图9)。在此,支撑销26的突出顶端部26a高代表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离冷阴极管18远(到冷阴极管18为止的距离长),相反地,支撑销26的突出顶端部26a低代表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离冷阴极管18近(到冷阴极管18为止的距离短)。并且,当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变低时,虽然对整体的薄型化是优选的,但是存在通过光学部件16从表侧易于视觉识别冷阴极管18的存在即所谓的灯像的倾向,存在易于产生亮度不均的倾向。
此外,在图3和图6~图9中,为了表示各支撑销26从主体部24突出的高度,适当地从低的高度起顺序标示附图标记H1~H12,并且为了区别各支撑销26,对各支撑销26的附图标记,按照从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最低的(最接近中心C)附图标记开始,向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最高的(最远离中心C)附图标记的顺序附上附加文字-1~-12。
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在配置为矩阵状的支撑部件20中的、形成规定的列的(沿着Y轴方向并排的)各支撑部件20的支撑销26形成为:相对于沿着X轴方向且通过中心C的线L1越近则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越低,越远则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越高。另一方面,形成规定的行的(沿着X轴方向并排的)各支撑部件20的支撑销26形成为:相对于沿着Y轴方向且通过中心C的线L2越近则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越低,越远则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越高。其中,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最高的支撑销26-12如图7所示,具有不会到达扩散板21的背面、成为非接触的突出高度,所述扩散板21采用不发生热的影响造成的变形且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大致笔直的形状。因此,在各支撑部件20的支撑销26的突出顶端部26a和大致笔直形状的扩散板21之间,确保了规定的间隙,在该间隙的范围内允许扩散板21发生弯曲变形。该间隙越靠扩散板21的中央侧越宽,越靠扩散板21的外周端侧越窄,因此,扩散板21可以向里侧凸状弯曲。
接着,说明冷阴极管18的排列方式。沿着Y轴方向并列配置的冷阴极管18如图3所示,采用其排列间距根据设置位置而不同的设定,在底座14的底板14a和光学部件16的面内越靠中央侧相对越窄,越靠Y轴方向的端侧相对越宽,渐变状地按不等间距排列。详细地说,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从上述面内的中央侧向Y轴方向的端侧连续地逐渐变宽,相反地,从Y轴方向的端侧向中央侧连续地逐渐变窄。即,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存在与离底板14a和光学部件16的中心C的距离成比例的倾向。各冷阴极管18成为以沿着X轴方向且通过中心C的线L1为中心线的线对称配置。在此,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窄代表光学部件16的面内的冷阴极管18的分布密度以及亮度相对较高,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宽代表光学部件16的面内的冷阴极管18的分布密度以及亮度相对较低。并且,当缩窄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时,冷阴极管18之间的间距缩小,因此,虽然存在难以视觉识别亮度不均的倾向,所述亮度不均起因于作为发光部位的冷阴极管18和作为非发光部位的冷阴极管18之间的空间的亮度差,但是存在冷阴极管18的设置根数增加,成本增加的倾向。此外,在图3中,为了区别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从窄的间距起按顺序标示附图标记PT1~PT6。
根据上述构成,在支撑部件20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相对较低的中央侧,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相对变窄,对此,在支撑部件20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相对较高的端侧,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相对变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与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对应地发生变化,由此通过用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除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和冷阴极管18之间的距离而得到的比率采用收于规定的标准数值范围内的设定。通过使上述比率成为标准数值范围的下限值以上,可以在光学部件16的面内难以产生亮度不均,通过成为标准数值范围的上限值以下,可以使整体尽可能地实现薄型化,并且可以尽可能减少冷阴极管18的设置根数。
但是,形成列的各支撑部件20,即,沿着冷阴极管18的并列方向并排的各支撑部件20在Y轴方向上的排列间距与上述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相应地在中央侧和端侧不同,存在越靠中央侧越窄,越靠端侧越宽的倾向。详细地说,设定为:各支撑部件20在Y轴方向上的排列间距从中央侧向端侧连续地逐渐变窄,从端侧向中央侧连续地逐渐变宽。由此,在Y轴方向上使支撑销26的分布密度在中央侧相对较高,在端侧相对较低。在此,支撑部件20的排列间距是指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支撑部件20的中心,即,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支撑销26之间的距离。此外,各支撑部件20的主体部24的长边尺寸根据底座14内的设置位置而不同,在Y轴方向上越靠中央侧越小,越靠端侧越大。另外,各主体部24中的光源保持部25的设置位置也根据底座14内的设置位置而不同。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说明其作用。在常温环境下,扩散板21如图6~图9所示,成为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大致笔直的形状,层叠在其表侧的各光学片22也同样地成为大致笔直的形状。在该状态下,在扩散板21的里面和各支撑部件20的支撑销26之间留有规定的间隙,该间隙如已述那样,存在越靠中央侧越大,越靠外周端侧越小的倾向。
当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时,点亮或熄灭背光源装置12内的冷阴极管18,因此,在内部的温度环境中发生变化。此时,背光源装置12的内部空间由于具有作为热源的多根冷阴极管18,因此,与外部空间相比,易于成为高温。因此,与扩散板21的里侧相对地成为高温相对地,扩散板21的表侧相对地成为低温而产生温度差,起因于此,当扩散板21发生热膨胀时,有时会弯曲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在扩散板21和各支撑销26之间如上所述留有间隙,因此,在该间隙的范围内允许扩散板21的弯曲变形。此时,在扩散板21的中央侧,与支撑销26之间的间隙较大,在外周端侧,与支撑销26之间的间隙变小,因此,如图10~图13所示,可以使扩散板21整体地较大地向冷阴极管18侧凸状地弯曲。详细地说,扩散板21沿着连接各支撑销26的突出顶端部26a的线平缓地弯曲为:在二维上为大致圆弧状(弓形),在三维上为大致球面状。与此相伴地,在扩散板21上层叠配置的各光学片22也追随扩散板21弯曲变形为相同的形状。
并且,扩散板21通过抵接到各支撑销26的突出顶端部26a来限制向更里侧移位,即,限制更接近冷阴极管18。此时,各支撑销26的突出顶端部26a抵接到扩散板21,由此在支撑销26和扩散板21中会产生应力,事先在热膨胀的初期阶段,使扩散板21较大地凸状地弯曲变形,因此,即使产生上述应力也可以缓和为极小的应力。在各支撑销26的突出顶端部26a从抵接到扩散板21的状态起,扩散板21进一步发生热膨胀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扩散板21有时以各支撑销26的支撑位置为基点发生局部变形,但是还是事先在热膨胀的初期阶段,使扩散板21较大地凸状地弯曲变形,因此,该局部的变形也可以缓和为极小的变形。就层叠在该扩散板21上的各光学片22而言,也可以在热膨胀的初期阶段较大地弯曲变形为与扩散板21相同的形状来抑制发生局部的变形。特别是在光学片22中的光学各向异性显著的透镜片22b中,存在当局部变形量较大时,在面内的出射光的分布中易于产生偏差的倾向,因此,通过抑制局部变形可以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的发生。因此,从各冷阴极管18发出的线状光在透射过扩散板21和各光学片22的过程中,在该面内无偏差地转换为大致均匀的面状光,其后向液晶面板11射出。由此,即使光学部件16发生热膨胀,也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但是,如上所述,在扩散板21的中央侧,支撑部件20的支撑位置与外周端侧相比,相对较低,冷阴极管18和光学部件16之间的距离变小。当冷阴极管18和光学部件16之间的距离变小时,存在通过光学部件16易于视觉识别灯像的倾向。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在Y轴方向上并列的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而言,中央侧与端侧相比,相对变窄,中央侧的冷阴极管18的分布密度相对变高,因此,即使在中央侧冷阴极管18和光学部件16之间的距离缩短,也难以视觉识别灯像。由此,即使在尽可能降低支撑部件20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亮度不均。反过来说,通过使冷阴极管18采用上述排列,可以超过限度地降低支撑部件20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由此可以实现背光源装置12和液晶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
如上面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向光出射侧开口;冷阴极管18,其作为收纳在底座14内且并列配置多个的光源;光学部件16,其配置于比冷阴极管18靠光出射侧且覆盖底座14的开口;以及支撑部件20,其可以从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撑光学部件16,沿着冷阴极管18的并列方向并列配置多个,支撑部件20形成为: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冷阴极管18相对较近,在端侧离冷阴极管18相对较远,对此,冷阴极管18配置为:其排列间距在中央侧相对较窄,在端侧相对较宽。
这样的话,支撑部件20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冷阴极管18相对较近,在端侧离冷阴极管18相对较远,因此,当光学部件16因为热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热膨胀时,可以使整个光学部件16较大地向冷阴极管18侧凸状地弯曲。因此,在光学部件16被支撑部件20支撑的状态下,可以缓和作用于各支撑位置的应力。由此,可以抑制光学部件16以支撑部件20的各支撑位置为基点发生局部变形,因而可以使得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但是,如上所述,当整个光学部件16向冷阴极管18侧凸状地弯曲时,在中央侧冷阴极管18和光学部件16之间的距离缩短,因此,存在通过光学部件16易于视觉识别冷阴极管18的存在的倾向。对于该点,冷阴极管18的排列间距在中央侧采用相对变窄的设定,提高在中央侧的冷阴极管18的分布密度,因此,即使在中央侧光学部件16和冷阴极管18之间的距离缩短,也难以视觉识别冷阴极管18的存在,难以产生亮度不均。换言之,可以使支撑部件20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尽可能地离冷阴极管18近,因此,可以实现整体的薄型化。
另外,冷阴极管18配置为:其排列间距从中央侧向端侧连续地逐渐变宽。这样的话,可以在光学部件16的面内平缓地改变冷阴极管18的分布密度,因此,对亮度不均的防止是进一步优选的。
另外,支撑部件20形成为: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从中央侧向端侧连续地逐渐远离冷阴极管18。这样的话,当发生热膨胀时,可以将光学部件16支撑为平缓地弯曲的形状,因此,在光学部件16中更难以产生局部变形,对亮度不均的防止是进一步优选的。
另外,支撑部件20形成为:由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连接的线形成大致圆弧状的曲线。这样的话,当发生热膨胀时,可以将光学部件16支撑为更平缓地弯曲的形状。
另外,支撑部件20形成为: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配置在相邻的冷阴极管18之间。这样的话,通过支撑部件20难以遮挡来自冷阴极管18的光,因此,对亮度不均的防止是更优选的。
另外,支撑部件20形成为: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配置在相邻的冷阴极管18之间的中央。这样的话,支撑部件20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和相邻的冷阴极管18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对亮度不均的防止是进一步优选的。
另外,支撑部件20配置为:其排列间距在中央侧相对较窄,在端侧相对较宽。这样的话,当光学部件16发生热膨胀时,存在与端侧相比,更大的应力作用于中央侧的倾向,但是在中央侧更多地配置有支撑部件20,因此,可以缓和作用于各支撑部件20的应力。由此,在支撑位置在光学部件16和支撑部件20之间难以产生摩擦,可以抑制发生碾轧声等。
另外,光学部件16层叠配置有多个。这样的话,由于在层叠多个光学部件16的情况下,当产生局部变形时,可能在光学上发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本发明是有用的。
另外,光学部件16包括:扩散板21,其含有使光扩散的扩散材料并且能被支撑部件20直接支撑;以及光学片22,其相对于扩散板21层叠在光出射侧,其中,在光学片22中,至少包括具有聚光结构的透镜片22b。这样的话,由于具有聚光结构的透镜片22b当发生局部变形时易于产生亮度不均,因此,本发明是特别有用的。
另外,上述聚光结构在聚光方面具有各向异性。这样的话,由于在聚光结构的聚光具有各向异性的情况下,当在透镜片22b中发生局部变形时,更易于产生亮度不均,因此,本发明是进一步有用的。
另外,上述聚光结构包括多个并列配置的柱面透镜22b2。这样的话,本发明对将柱面透镜22b2作为聚光结构的装置是有用的。
另外,上述聚光结构在透镜片22b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透镜片22b形成矩形形状并且其短边方向与聚光方向一致。这样的话,在形成矩形形状的透镜片22b中,长边方向与短边方向相比,热膨胀造成的尺寸变化变大。但是,就透镜片22b而言,其短边方向与聚光方向一致,因此,即使发生热膨胀时,在聚光方向上也难以发生尺寸变化,可以防止亮度不均。
另外,上述聚光结构在透镜片22b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聚光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非聚光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这样的话,即使在因为热膨胀而在透镜片22b中多少发生以支撑位置为基点的局部变形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亮度不均。
另外,冷阴极管18在光学部件16的面内形成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线状,沿着与其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这样的话,通过沿着形成线状的冷阴极管18的并列方向并列的各支撑部件20,可以使整个光学部件16向冷阴极管18侧凸状地弯曲,因此,对防止亮度不均是优选的。
另外,光学部件16具备透镜片22b作为具有聚光结构的光学片22,聚光结构在透镜片22b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冷阴极管18的并列方向与聚光方向一致,且冷阴极管18的轴方向与非聚光方向一致。这样的话,在冷阴极管18的并列方向,即,透镜片22b的聚光方向上在透镜片22b中难以发生局部变形,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支撑部件20除了沿着冷阴极管18的并列方向并列多个以外,还沿着冷阴极管18的轴方向并列配置多个,沿着轴方向并列的支撑部件20形成为: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冷阴极管18相对较近,在端侧离冷阴极管18相对较远。这样的话,可以使整个光学部件16较大地弯曲为球面状,因此,对亮度不均的防止是进一步优选的。
另外,在支撑部件20中设有可以保持冷阴极管18的光源保持部25。这样的话,可以对支撑部件20附加如下功能:保持形成线状的冷阴极管18。
另外,具备可以保持光学部件16的外缘部的框架17。这样的话,当通过保持部件保持光学部件16的外缘部时,当光学部件16发生热膨胀时,易于在中央侧集中地发生变形,但是使光学部件16整体地向冷阴极管18侧凸状地弯曲,因此,可以缓和在光学部件16和支撑部件20中产生的应力。
<实施方式2>
根据图15或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改变了支撑部件20A的并列方式的情况。此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位使用同一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上附加字母A,省略对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支撑部件20A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Y轴方向(底座14A的短边方向)上的排列间距配置为越靠中央侧相对越窄,越靠端侧相对越宽,除此以外,在X轴方向(底座14aA的长边方向)上的排列间距SPT1、SPT2配置为越靠中央侧相对越窄,越靠端侧相对越宽。即,在底座14aA和光学部件16A的面内二维地并列配置的支撑部件20A配置为:排列间距越靠中央相对越窄,越靠外周端侧相对越宽。由此,光学部件16A的面内的支撑销26A的分布密度在中央侧比外周端侧高,因此,可以分散作用于对光学部件16A的中央侧的部位进行支撑的各支撑销26A的应力。在此,光学部件16A的中央侧的部位与被框架17A等保持、约束的外周端侧的部位相比,成为更易于发生热膨胀造成的尺寸变化的部位,更大的应力会起作用。因此,如上所述可以使作用于中央侧的支撑销26A的应力分散,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起因于应力而在扩散板21A和支撑销26A之间产生摩擦,或发生碾轧声。
<实施方式3>
根据图17或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改变了背光源装置12B的使用方式、冷阴极管18B和支撑部件20B的排列方式等的情况。此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位使用同一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上附加字母B,省略对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17所示,在使底座14B的长边方向与铅垂方向(Y轴方向)一致、使底座14B的短边方向与水平方向(X轴方向)一致的方式下使用该背光源装置12B。收纳于该底座14B内的冷阴极管18B采用使其轴方向与底座14B的短边方向一致的姿势,并且沿着底座14B的长边方向并列配置合计12根。冷阴极管18B配置为:其排列间距越靠底座14B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侧越窄,越靠端侧越宽,渐变状地按不等间距排列。支撑部件20B在底座14B的底板14aB的面内之字状地分散配置,具有6个沿着底座14B的短边方向直线地并排3个而成的行,具有8个沿着底座14B的长边方向直线地并排3个而成的列。就该支撑部件20B而言,也可以以与上述冷阴极管18B相同的排列间距渐变状地按不等间距排列。
但是,在形成矩形形状的光学部件16B中,存在热膨胀、热收缩造成的尺寸变化在长边方向比短边方向大的倾向。因此,光学部件16B在被各支撑部件20B的支撑销26B支撑的状态下发生热膨胀且以各支撑位置为基点发生局部变形时,长边方向的变形量易于大于短边方向的变形量。对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光学部件16B的长边方向并列配置形成线状的冷阴极管18B,使其分布密度越靠长边方向的中央侧越高,因此,在光学部件16B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侧,即使变形量变大也可以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而且,构成光学部件16B的透镜片22bB如图18所示,使作为聚光结构的柱面透镜22b2B的轴方向与该透镜片22bB的短边方向(冷阴极管18B的轴方向)一致。即,透镜片22bB采用其长边方向与聚光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非聚光方向一致的构成。该透镜片22bB存在如下倾向:如上所述的热膨胀、热收缩造成的尺寸变化和与此相伴的变形量在长边方向比短边方向大,除此以外,当在长边方向上发生变形时,对聚光方向带来影响,例如有可能在非变形区域和变形区域之间、不同的变形区域之间在聚光方向上产生不均。对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冷阴极管18B的分布密度越靠长边方向的中央侧越高,因此,即使在聚光方向上多少产生偏差,也可以抑制亮度不均。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透镜片22bB的聚光结构在其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透镜片22bB形成矩形形状并且其长边方向与聚光方向一致。这样的话,由于在形成矩形形状的透镜片22bB中,长边方向的热膨胀造成的尺寸变化比短边方向的大,当因为热膨胀而在透镜片22bB中产生以支撑位置为基点的局部变形时,易于对聚光结构的聚光方向带来影响,因此,本发明是特别有用的。
<实施方式4>
根据图19至图2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将光源变为LED28的情况。此外,在该实施方式4中,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位使用同一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上附加字母C,省略对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该背光源装置12C如图19所示,在光学部件16C的面内(光出射面内)作为形成点状的光源具备LED28(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LED28安装到LED基板29上,并且内置发出R(红色)、G(绿色)以及B(蓝色)单色光的3个LED芯片(未图示)且作为整体可以发出白色光。LED基板29形成使X轴方向与长边一致的矩形形状,并且在底座14C内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均为3片地按矩阵配置。LED28配置为:在底座14C的底板14aC和光学部件16C的面内二维地并列多个,其排列间距越靠中央侧相对越窄,越靠外周端侧相对越宽。LED28的排列间距从中央侧向外周端侧连续地逐渐变宽,从外周端侧向中央侧连续地逐渐变窄。由此,LED28在底板14aC和光学部件16C的面内的分布密度在中央侧较高,在外周端侧较低。
详细地说,在各LED基板29上之字状地配置LED28,但是其排列图案根据底座14C中的各LED基板29的设置位置而不同。即,配置于底座14C的中央的LED基板29由于其中心与底座14C的中心CC一致,因此安装于此的LED28存在如下倾向:排列间距越靠LED基板29的中心侧越窄,越靠LED基板29的外周端侧越宽。另一方面,在包围上述中央的LED基板29的外周端侧的LED基板29上安装的LED28采用与该LED基板29和底座14C的中心CC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相应的排列,具体地说,越靠LED基板29中的离中心CC近的外端侧,排列间距越窄,越靠离中心CC远的外端侧,排列间距越宽。根据上面的内容,LED28从底板14aC和光学部件16C的中心CC辐射状地配置,并且其排列间距与离底板14aC和光学部件16C的中心CC的距离大致成比例。
接着,说明支撑部件20C。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安装于LED基板29的LED28用作光源,因此,无需使支撑部件20C具有光源保持功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部件20C采用从上述实施方式1~3示出的支撑部件20除去了光源保持部25的构成。即,支撑部件20C包括:主体部24C,其沿着底座14C的底板14aC延伸;支撑销26C,其从主体部24C的表侧的面突出;以及安装部27C,其从主体部24C的里侧的面突出。在各LED基板29的对角位置各配置一对支撑部件20C。即,在底座14C的底板14aC和光学部件16C的面内二维地并列各支撑部件20C。并且,各支撑部件20C如图20~图23所示,形成为:支撑销26C从主体部24C突出的尺寸越靠上述面内的中央侧相对越低,越靠外周端侧相对越高。详细地说,存在如下倾向:支撑销26C的突出尺寸从底板14aC和光学部件16C的中央侧向外周端侧连续地逐渐变大,相反地,从外周端侧向中央侧连续地逐渐变小,与离中心CC的距离成比例。此外,安装部27C贯通LED基板29并***底座14C的底板14aC的安装孔,由此可以将支撑部件20C和LED基板29保持为安装到底座14C的状态。
根据上述构成,在支撑部件20C对光学部件16C的支撑位置相对较低的中央侧,LED28的排列间距相对较窄,对此,在支撑部件20C对光学部件16C的支撑位置相对较高的外周端侧,LED28的排列间距相对较宽。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支撑部件20C对光学部件16C的支撑位置与LED28的排列间距相对应而在光学部件16C的面内二维地发生变化,在光学部件16C的面内的整个区域,使上述支撑位置和LED28的排列间距的关系最佳化,因此,光学部件16C随着热膨胀向LED28侧弯曲变形为凸形的球面状,在各LED28和光学部件16C之间的距离在各LED28中均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光学部件16C的面内的整个区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亮度不均。
如上面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光源采用在光学部件16C的面内形成点状的LED28。这样的话,对将形成点状的LED28用作光源的情况是优选的。
另外,LED28在光学部件16C的面内二维地并列多个,并且配置为:其排列间距在中央侧相对较窄,在外周端侧相对较宽。这样的话,即使光学部件16C发生热膨胀且其中央侧的部分和LED28之间的距离缩短,也可以进一步难以视觉识别LED28的存在,对亮度不均的防止是更优选的。
另外,支撑部件20C形成为:在光学部件16C的面内二维地并列配置多个,并且对光学部件16C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LED28相对较近,在外周端侧离LED28相对较远。这样的话,可以使整个光学部件16C较大地弯曲为球状,除此以外,形成点状的LED28与各支撑部件20C对光学部件16的支撑位置对应,在中央侧分布密度较高,在外周端侧分布密度较低,因此,可以更进一步有效地防止亮度不均。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内容和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定成支撑部件对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从中央侧向端侧连续地逐渐变高的方式,但是设定成支撑部件对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从中央侧向端侧阶梯式地依次变高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改变沿着冷阴极管的并列方向并排的支撑部件对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并且还改变沿着冷阴极管的轴方向并排的支撑部件对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的方式,但是也可以使沿着冷阴极管的轴方向并排的支撑部件对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恒定。在这种情况下,在冷阴极管的并列方向的中央侧,支撑位置最低,因此,可以缓和光学部件的局部变形,且在该中央侧冷阴极管的分布密度最高,因此,可以抑制亮度不均。
(3)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示出了使用具有光源保持部的支撑部件的方式,但是也可以使用如实施方式4示出的除去了光源保持部的支撑部件。另外,也可以使用具有光源保持部的支撑部件和不具有光源保持部的支撑部件这两者。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撑部件在底座的面内二维地并列配置的方式,但是支撑部件仅沿着一个方向并列配置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具体地说,作为实施方式1~3的变形例,可以是仅沿着冷阴极管的并列方向并列多个支撑部件,在冷阴极管的轴方向上不并列支撑部件的配置。另外,作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可以仅沿着X轴方向并列多个支撑部件,或相反地仅沿着Y轴方向并列多个支撑部件。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底座的面内矩阵状地规则配置支撑部件的方式,但是在底座的面内不规则地配置支撑部件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即使是对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最高的(离光源最远)的支撑销,也不会到达在常温环境下成为大致笔直的形状的扩散板的背面,成为非接触的方式,当然也可以设定成使上述最高的支撑销抵接到在常温环境下成为大致笔直的形状的扩散板的背面。
(7)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在相邻的冷阴极管之间的中央配置支撑销的方式,但是也可以在从相邻的冷阴极管之间的中央偏离的位置配置支撑销。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相邻的光源之间配置支撑销的方式,但是在光源的正上方位置配置支撑销,即,采用支撑销和光源在俯视时重叠的配置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9)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底座的支撑部件的设置位置、设置数量是可以适当改变的。另外,支撑销的具体形状、在主体部中的设置个数等是可以适当改变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示出的支撑部件中,光源保持部的具体形状、设置数量是可以适当改变的。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支撑部件对底座的安装结构采用了***式的安装部的方式,但是作为安装结构也可以采用滑动式。该滑动式的安装结构是指:使安装部成为钩形状,将主体部向底座的底板压入后,使主体部沿着底板滑动,由此使安装部的钩状部卡止到安装孔的边缘部。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定成光源(冷阴极管、LED)的排列间距从中央侧向端侧连续地逐渐变宽的方式,但是设定成光源的排列间距从中央侧向端侧阶梯式地依次变宽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2)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冷阴极管的长度尺寸采用相当于底座的一边的大小的方式,但是使冷阴极管的长度尺寸比底座的各边短并且在底座的面内二维地并列配置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在这种情况下,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也可以使冷阴极管的排列间距越靠中央侧越窄,越靠外周端侧越宽,二维地发生变化。
(13)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示例了安装了冷阴极管的端部的橡胶支架的方式,但是在对冷阴极管的端部设置金属口或外引线,使该金属口或外引线接触设置于底座的连接器的端子,由此可以从逆变器基板提供电力的构成的背光源装置中也可以使用本发明。
(14)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示例了使用冷阴极管作为一种荧光管的方式,但是当然也可以使用例如热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荧光管。
(15)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将作为荧光管的冷阴极管用作形成线状的光源的方式,但是除了荧光管以外,也可以使用例如水银灯、氙气灯等放电管。另外,作为形成线状的光源的其它的例子,可以举出在柱状的基材的外周面分散设置多个LED的方式。
(16)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将LED用作形成点状的光源的方式,但是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种类的形成点状的光源。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形成线状的光源或形成点状的光源的任一方的方式,但是混合形成线状的光源以及形成点状的光源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形成线状的光源或形成点状的光源的方式,但是并列配置多个形成面状的光源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常温环境下光学部件为大致笔直的形状的方式,但是也可以使用在常温环境下向光源侧凸状地弯曲的形状的光学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定成从发生热膨胀前的阶段起使各支撑销的突出顶端部抵接到扩散板。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具有圆弧状的光出射面的柱面透镜用作透镜片的聚光结构的方式,但是具体的聚光结构是可以适当改变的。例如,如图24所示,使用截面形状是三角形且具有一对光出射面的透镜30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除此以外,如图25所示,二维地并列配置形成半球状的透镜31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具备柱面透镜的透镜片用作聚光结构的方式,但是,也可以例如将具备微透镜的微透镜片用作聚光结构。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使用在基材的表面设置多个扩散材料而成的扩散片。
(22)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具备聚光结构的光学部件的种类是可以适当改变的。具体地说,可以使用如下构成的光学部件:在表里层叠具有双凸透镜的透镜片和扩散板,在透镜片和扩散板之间,与双凸透镜的聚光区域对应而配置空气层,与透镜的非聚光区域对应而配置反射层。
(23)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配置成透镜片的柱面透镜的轴方向与冷阴极管的轴方向一致的方式,但是配置成柱面透镜的轴方向与冷阴极管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聚光结构具有各向异性的透镜片的方式,但是也可以使用聚光结构不具有各向异性类型的光学片。作为聚光结构不具有各向异性类型的光学片,可以举出图25所示的、二维地并列配置形成半球状的光学片、在基材的表面设置多个扩散材料而成的扩散片。
(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具有聚光结构的透镜片的方式,但是不使用具有聚光结构的光学部件的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26)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可以适当改变光学部件的使用个数、种类。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TFT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可以在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可以在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将液晶面板用作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在使用了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使用本发明。
(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在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使用本发明。

Claims (28)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
底座,其向光出射侧开口;
光源,其被收纳于上述底座内,并列配置有多个;
光学部件,其配置在比上述光源靠光出射侧,覆盖上述底座的开口;以及
支撑部件,其能从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支撑上述光学部件,至少沿着上述光源的并列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
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上述光源相对较近,在端侧离上述光源相对较远,对此,上述光源配置成:其排列间距在中央侧相对较窄,在端侧相对较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配置成:其排列间距从中央侧向端侧连续地逐渐变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从中央侧向端侧连续地逐渐远离上述光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将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连接的线形成大致圆弧状的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配置在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配置在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的中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部件配置成:其排列间距在中央侧相对较窄,在端侧相对较宽。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学部件层叠配置有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学部件包括:扩散板,其含有使光扩散的扩散材料并且能被上述支撑部件直接支撑;以及光学片,其相对于上述扩散板层叠在光出射侧,其中,在上述光学片中,至少包括具有聚光结构的光学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聚光结构在聚光方面具有各向异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聚光结构包括多个并列配置的柱面透镜。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聚光结构在上述光学片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
上述光学片形成矩形形状并且其长边方向与上述聚光方向一致。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聚光结构在上述光学片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
上述光学片形成矩形形状并且其短边方向与上述聚光方向一致。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聚光结构在上述光学片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上述聚光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上述非聚光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形成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线状,沿着与其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学部件具备具有聚光结构的光学片,上述聚光结构在上述光学片的面内具有聚光方向和非聚光方向,
上述光源的并列方向与上述聚光方向一致,且上述光源的轴方向与上述非聚光方向一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部件沿着上述光源的并列方向并列有多个,而且沿着上述光源的轴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
沿着上述轴方向并列的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光源相对较近,在端侧离光源相对较远。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支撑部件中,设有能保持上述光源的光源保持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5~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采用荧光管。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采用冷阴极管。
21.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形成点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配置成: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二维地并列有多个,并且其排列间距在中央侧相对较窄,在外周端侧相对较宽。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支撑部件形成为:在上述光学部件的面内二维地并列配置有多个,并且对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撑位置在中央侧离上述光源相对较近,在外周端侧离上述光源相对较远。
24.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采用LED。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能保持上述光学部件的外缘部的保持部件。
26.一种显示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1~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采用在一对基板之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28.一种电视接收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09801561388A 2009-02-05 2009-11-17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Pending CN1023081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25061 2009-02-05
JP2009025061 2009-02-05
PCT/JP2009/069469 WO2010089929A1 (ja) 2009-02-05 2009-11-17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8141A true CN102308141A (zh) 2012-01-04

Family

ID=42541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61388A Pending CN102308141A (zh) 2009-02-05 2009-11-17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684583B2 (zh)
EP (1) EP2375125A4 (zh)
JP (1) JP5079889B2 (zh)
CN (1) CN102308141A (zh)
BR (1) BRPI0924627A2 (zh)
RU (1) RU2480668C2 (zh)
WO (1) WO201008992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3823A (zh) * 2009-06-15 2012-11-28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7429885A (zh) * 2015-03-10 2017-12-01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10998420A (zh) * 2017-05-23 2020-04-10 Lg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和包括背光单元的显示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26103B2 (en) 2004-04-15 2009-04-28 Donnelly Corporation Imaging system for vehicle
RU2508566C2 (ru) * 2009-06-17 2014-02-27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WO2011070873A1 (ja) * 2009-12-11 2011-06-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RU2628006C2 (ru) * 2011-07-01 2017-08-14 Филипс Лайтинг Холдинг Б.В. Осветительный модуль для модульной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й системы
WO2013038802A1 (ja) * 2011-09-13 2013-03-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面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5940157B2 (ja) * 2012-07-31 2016-06-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3195388U (ja) * 2014-10-31 2015-01-15 株式会社イシダ 組合せ計量装置
US10620476B2 (en) * 2017-02-09 2020-04-1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11333924B1 (en) 2021-04-16 2022-05-17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s
US11526051B2 (en) * 2021-04-16 2022-12-13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00651A (ja) * 2006-01-25 2007-08-09 Sharp Corp 光源装置
CN101278226A (zh) * 2005-10-27 2008-10-01 夏普株式会社 光学片的支撑结构、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WO2008129725A1 (ja) * 2007-04-09 2008-10-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08129724A1 (ja) * 2007-04-09 2008-10-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01163326Y (zh) * 2008-01-17 2008-12-10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87204B1 (ko) * 2005-06-08 2012-10-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조립이 간편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및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의 조립 방법
JP4659550B2 (ja) 2005-07-28 2011-03-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157450A (ja) 2005-12-02 2007-06-21 Sharp Corp 拡散板支持部材、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7157698A (ja) 2005-12-06 2007-06-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ランプ固定部材、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と液晶表示装置
KR101245113B1 (ko) 2005-12-15 2013-03-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램프 고정부재,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액정표시장치
KR101255000B1 (ko) 2006-06-21 2013-04-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일체형 광학판,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액정표시장치
RU2330318C1 (ru) * 2006-11-07 2008-07-27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Технотроник" Задняя подсветка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ого экрана (варианты)
US8057058B2 (en) * 2007-08-08 2011-11-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20090059995A (ko) * 2007-12-07 2009-06-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WO2009110138A1 (ja) * 2008-03-06 2009-09-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8226A (zh) * 2005-10-27 2008-10-01 夏普株式会社 光学片的支撑结构、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JP2007200651A (ja) * 2006-01-25 2007-08-09 Sharp Corp 光源装置
WO2008129725A1 (ja) * 2007-04-09 2008-10-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08129724A1 (ja) * 2007-04-09 2008-10-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01163326Y (zh) * 2008-01-17 2008-12-10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3823A (zh) * 2009-06-15 2012-11-28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8848131B2 (en) 2009-06-15 2014-09-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803823B (zh) * 2009-06-15 2015-09-23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7429885A (zh) * 2015-03-10 2017-12-01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10998420A (zh) * 2017-05-23 2020-04-10 Lg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和包括背光单元的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75125A4 (en) 2012-06-20
US8684583B2 (en) 2014-04-01
US20110285923A1 (en) 2011-11-24
JP5079889B2 (ja) 2012-11-21
BRPI0924627A2 (pt) 2016-03-01
JPWO2010089929A1 (ja) 2012-08-09
WO2010089929A1 (ja) 2010-08-12
EP2375125A1 (en) 2011-10-12
RU2480668C2 (ru) 2013-04-27
RU2011132660A (ru) 2013-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0814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7651354B2 (en) Lamp socket,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the lamp socke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backlight assembly
US747004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thereof
TWI409542B (zh) 背光總成及具有其之顯示裝置
KR101418932B1 (ko) 표시 장치, 상부 수납 용기 및 표시 장치의 조립 방법
US7637641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7589803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20080030649A1 (en) Hybrid diffusion plate,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hybrid diffusion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backlight assembly
US8218107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8281497B2 (en) Lamp holder comprising lamp-clamping pins and being mounted at a variable rotation angle on the lamp housing surface
CN110196515B (zh) 发光二极管封装件以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2713411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086995B (zh) 背光单元及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US20070091589A1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9019443B2 (en) Backlight unit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lits formed on a bottom surface of at least one edge of a bottom cov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637522B (zh) 液晶显示器件的背光结构
CN10284461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510026A (zh) 液晶显示设备
US8325294B2 (en)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lamp guide
CN101563566A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KR10129258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4100880A (zh) 背光单元及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US6960002B2 (en)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CN100510901C (zh) 液晶显示器件
KR101296514B1 (ko) 액정표시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