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0242A - 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传输 - Google Patents

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传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0242A
CN102300242A CN2011101152417A CN201110115241A CN102300242A CN 102300242 A CN102300242 A CN 102300242A CN 2011101152417 A CN2011101152417 A CN 2011101152417A CN 201110115241 A CN201110115241 A CN 201110115241A CN 102300242 A CN102300242 A CN 1023002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wn link
link signal
node
signal
pretre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152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00242B (zh
Inventor
钱德拉·S·伯尼图
埃明·摩巴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liki Innov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in Mo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in Motion Ltd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in Motio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00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02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002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02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92Adapting at the relay station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for support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i.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data via direct - and relay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6Distributed coding, e.g. network coding, involving channel coding
    • H04L1/0077Cooperativ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用于基于远程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改进传输的方法、设备和***。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从第一节点接收下行链路信号,解调所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产生所述已解调的下行链路信号的信道质量测量(“CQM”)值,确定所述CQM值超过第一阈值,调制所述已解调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协同所述第一节点向无线设备发送所述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Description

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传输
背景技术
广泛部署无线通信***以提供例如与广泛的语音和数据相关的服务。典型的无线通信***包含允许用户共享公共网络资源的多址通信网络。这些网络的示例是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或其他类似的***。OFDMA***为各种技术标准所采用,比如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Wi-Fi、微波接入的全球可互操作(“WiMAX”)、超移动宽带(“UMB”)、以及其他类似***。此外,各种标准组织(比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和3GPP2)开发的规范描述了这些***的实现。
随着无线通信***的演进,引入了提供增强特征、功能和性能的更先进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这种先进网络设备的代表称作长期演进(“LTE”)设备或长期演进高级(“LTE-A”)设备。LTE是高速分组接入(“HSPA”)的演进中具有更高平均数据吞吐量速率和峰值数据吞吐量速率、更低延迟和更佳的用户体验(特别是在高需求的市内区域中)的下一步。LTE通过使用更宽的频谱带宽、OFDMA和SC-FDMA空中接口、以及先进的天线方法来实现更高的性能。上行链路(“UL”)指的是从无线设备到节点的通信。下行链路(“DL”)指的是从节点到无线设备的通信。
在无线通信***中可以使用中继节点(“RN”)来例如扩展信号覆盖。此外,对于无线设备,RN可以通过对信号进行协同发射、接收或者协同发射及接收二者来提高总的***容量。例如,通过与基站并发地对DL信号进行协同发射来改善无线设备处的信号接收,RN可以提高DL***容量。类似地,通过与无线设备并发地对UL信号进行协同发射来改善基站处的信号接收,RN还可以提高UL***容量。
在典型的RN部署中,从基站发射的DL信号可以在到达无线设备之前由一个或多个RN进行重传。由于在使DL信号到达无线设备的过程中涉及的这一个或多个重传,可能增加延迟时间(latency),诸如分组延迟。在例如支持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实时应用(例如,基于互联网协议的语音(“VoIP”)、视频流式传输和视频会议)中,所增加的分组延迟是很重要的。对于这种时间敏感的应用,所增加的延迟时间可以导致服务质量(“QoS”)的下降、帧同步丢失或者其他损伤。从而,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可以提高***覆盖、***容量或者两者都提高,但是可能对***延迟时间带来不利影响。本公开提供用于在使用RN的无线通信***中降低与DL传输相关联的这种延迟时间的方法、设备和***。
附图说明
为了协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本公开并付诸于实践,现在引用通过参考附图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在所有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功能相似的元素。根据本公开,将附图连同详细描述合并在一起,形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以进一步说明示例性实施例并且解释各种原理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改进传输的一个实施例的方框图。
图2示出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改进传输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3示出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改进传输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4示出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改进传输的另一个实施例。
FIG.图5是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改进传输的一个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改进传输的另一个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多跳的、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改进传输的一个实施例。
图8A、8B和8C共同示意了在多跳的、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改进传输的示例。
图9A、9B和8C共同示意了在多跳的、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改进传输的示例。
图10示出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对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进行配置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
图11示出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降低延迟时间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
技术人员将理解,附图中的单元是为了清楚、简单、并进一步帮助理解实施例而示出的,而不一定是按比例画出的。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下面已经公开了在无线通信***中使用的示例性方法、设备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教导不应受到所示示例的任何形式的限制。相反地,应当认识到可以在备选配置和环境中实施本公开的教导。例如,尽管结合前述无线通信***的配置来描述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性方法、设备和***,然而技术人员将容易认识到示例性方法、设备和***可以在其他***中使用,并且可以按照需要被配置为与这种其他***相对应。相应地,尽管下面描述了示例性方法、设备和***的使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公开的示例不是实现这种方法、设备和***的唯一方式,并且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应当被视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这里所描述的各种技术可以用于各种无线通信***。这里所述的各种方面被呈现为可以包括一定数量的部件、单元、成员、模块、节点、***设备或类似物在内的方法、设备和***。此外,这些方法、设备和***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附加的部件、单元、成员、模块、节点、***设备或类似物。另外,可以用硬件、固件、软件或其任意组合来实现这里所描述的各个方面。这里所描述的关系术语,比如“在...之上”和“在...之下”、“左”和“右”、“第一”和“第二”等等可以单独用于将一个实体或行动与另一个实体或行动区分,同时不一定要求或暗示这种实体或行动之间的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顺序。术语“或”意味着包含性的“或”而不是排他性的“或”。此外,除非另有明确指示或从上下文中得出单数形式,否则术语“一”和“一个”意味着一个或多个。应该注意到,术语“网络”和“***”可以交换使用。
典型地,无线通信***可以包括多个无线设备和多个节点。也可以将节点称为基站、节点B(“NodeB”)、基本收发机站(“BTS”)、接入点(“AP”)、小区、远程节点(“RN”)、服务节点、卫星或者其他一些等效的术语。此外,术语“小区”可以包括特定基站、基站的特定扇区、以及基站的扇区的特定天线。节点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射频(“RF”)发射机、接收机或者发射机及接收机二者,以与一个或多个无线设备进行通信。此外,节点可以是固定的、移动的或者既可固定也可移动的。对于LTE和LTE-A设备,将基站称为E-UTRAN节点B(“eNB”)。
还可以将无线通信***中的无线设备称作移动台(“MS”)、终端、蜂窝电话、蜂窝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智能电话、手持计算机、台式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机顶盒、电视、无线装置、或某些其他等价术语。无线设备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RF发送器和接收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天线,以与节点进行通信。此外,无线设备可以是固定的或移动的,并且可以具有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到处移动的能力。对于LTE和LTE-A设备以及对于各种产业标准,还可以将无线设备称作用户设备(“UE”)。
图1是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100中的改进传输的一个实施例的方框图。在图1中,***100可以包括无线设备101、第一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41。无线设备101可以包括处理器102,其耦接到存储器103、输入/输出设备104、收发机105或其任意组合,无线设备101可以使用其来实现在此描述的各个方面。无线设备101的收发机105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机106和一个或多个接收机107。此外,与无线设备101相关联地,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发射机106和一个或多个接收机107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天线109。
在图1中,第一节点121可以包括处理器122,其耦接到存储器123和收发机125。第一节点121的收发机125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机126和一个或多个接收机127。此外,与第一节点121相关联地,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发射机126和一个或多个接收机127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天线129。类似地,第二节点141可以包括处理器122,其耦接到存储器123和收发机125。第二节点141的收发机125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机126和一个或多个接收机127。此外,与第二节点141相关联地,将一个或多个发射机126和一个或多个接收机127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天线129。
在该实施例中,如160所表示的,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另一节点或其任意组合可以将DL信号协同发送给无线设备101。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其他节点或其任意组合所进行的DL信号的协同传输(由160表示)可以通过执行例如以下动作来为无线设备101提供提高的接收机性能:DL信号的并发传输;DL信号的协调传输(coordinated transmission)以提供类似天线阵列的功能;DL信号的协调传输以提供类似天线波束成形的功能;其他传输功能或其任意组合。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其他节点或其任意组合所进行的DL信号的并发传输可以在相同的时间或者足够接近相同的时间进行,以向无线设备101提供提高的接收机性能。此外,每个并发传输可以在不同时间,使用不同的频率,使用不同的信道编码技术,使用不同的调制方案,在相同的帧、子帧或时隙中,以其他空/时要求或其任意组合而发生。例如,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和其他节点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并使用不同的频率子载波、但在相同的子帧期间对DL信号进行并发发送,以支持例如分布式编码。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和其他节点或其任何组合进行的DL信号的传输之间的延迟扩展可以为无线设备101提供提高的接收机性能,只要这种延迟扩展在这种接收机所利用的范围内。此外,很多产业技术标准提供了对无线设备的延迟扩展要求。可以使用这种延迟扩展要求或其他类似标准来定义在来自于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和其他节点或其任何组合的DL信号传输之间的可接受延迟扩展。
在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之前,第一节点121可以例如向第二节点141转发DL信号。在第二节点141接收到DL信号后,第二节点141可以例如通过解调和调制;解调、解码、编码和调制;或者两者都采用,来提高接收到的DL信号的完整性。此外,第二节点141可以使用例如以下信号来确定信道质量测量(“CQM”)值:接收到的DL信号;已解调的接收到的DL信号;已解调和调制的接收到的DL信号;已解调和解码的接收到的DL信号;已解调、解码和编码的接收到的DL信号;已解调、解码、编码和调制的接收到的DL信号;或其任何组合。第二节点141可以使用CQM值来确定是否发送该接收到的DL信号;已解调和调制的接收到的DL信号;已解调、解码、编码和调制的接收到的DL信号;或其任何组合。如果第二节点141确定不发送已处理的接收到的DL信号,那么第二节点141可以例如监视来自于第一节点121、另一节点或者该第一节点121以及另一节点二者的DL信号的重传。如果接收到重传的DL信号,第二节点121可以例如将该接收到的DL信号与任何之前接收到的DL信号进行合并,以形成合并的DL信号。继续进行这种监视,直到例如第二节点141确定发送该合并的DL信号、第二节点141从第一节点121接收新的DL信号、定时器超时、其他事件或其任意组合。
图2示出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200中的改进传输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2中,***200可以支持例如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重传过程、自动重复请求(“ARQ”)重传过程或者其他类似过程。例如,在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之前,第一节点121可以向第二节点141转发该DL信号,并且可以从第二节点141接收对应的肯定应答或否定应答(“ACK/NACK”)信号220。ACK/NACK信号220和230可以是对成功接收到DL信号进行指示的ACK信号,或者是对没有成功接收到DL信号进行指示的NACK信号,但是不能两者都是,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此外,对NACK信号的接收可以是被推断出的,例如,在定时器超时或者没有接收到ACK信号之后。类似地,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或这两者都可以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并且第一节点121可以从无线设备101接收对应的ACK/NACK信号230。认识到ACK/NACK信号230还可以由第二节点141接收并转发给第一节点121是很重要的。
在该实施例中,在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之前或同时,第一节点121可以向第二节点141转发DL信号。第二节点141可以使用ACK/NACK信号220向第一节点121进行应答,以指示是否已经接收到DL信号。第一节点121可以继续向第二节点141转发DL信号,直到例如从第二节点141接收到ACK信号220、从无线设备101接收到ACK信号230、新的DL信号可用于发送、定时器超时、其他事件或者事件的组合。
第一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41之间较低的信道质量可能增加第一节点121从第二节点141接收与DL信号的成功接收相关联的ACK信号220所需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的延迟时间200可能增加。一旦第一节点121从第二节点141接收到ACK信号220,第一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41可以协同地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如160所表示的。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或者这两者可以继续协同地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直到例如第一节点121从无线设备101接收到ACK信号230、定时器超时、其他事件或其任意组合。
图3示出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300中的改进传输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3中,在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之前或同时,***300可以允许第一节点121将DL信号转发到第二节点141。然后,第一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41可以协同地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如160所表示。此外,第一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41可以向无线设备101重传DL信号,直到例如第一节点121从无线设备101接收到ACK信号230、定时器超时、其他事件或其任何组合。认识到也可能由第二节点141接收到ACK/NACK信号230并将其转发给第一节点121是很重要的。
在该实施例中,不要求第二节点141向第一节点121发送ACK/NACK信号,以对向第二节点141转发DL信号进行响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降低***300的延迟时间(例如,分组延迟),因为不要求第一节点121在向第二节点141重新转发DL信号之前等待来自于第二节点141的ACK/NACK信号。然而,在没有对成功接收到DL信号的任何指示的情况下,第二节点141可能发送具有较低完整性的DL信号,例如发送没有成功通过第二节点141所执行的循环冗余码(“CRC”)校验的DL信号。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二节点141发送的DL信号可能使无线设备101接收到的第一节点121所发送的DL信号的质量退化。
图4示出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400中的改进传输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4中,在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之前或同时,***400可以允许第一节点121向第二节点141转发DL信号。与该发送一起,第一节点121可以指示(例如,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频率,使用不同的信道编码技术,使用不同的调制方案,在指定的帧、子帧或时隙中,以其他空/时要求或其任意组合)第二节点141与第一节点121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如160所表示的。第二节点141可以使用例如接收到的DL信号来产生信道质量测量(“CQM”)值450,并可以使用CQM值450来确定是否与第一节点121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此外,第一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41可以协同向无线设备101重传DL信号,直到例如第一节点121从无线设备101接收到ACK信号230。认识到ACK信号230也可以由第二节点141接收并转发到第一节点121是很重要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将CQM值450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其中,第一阈值代表特定的信道质量。如果CQM值450例如超过或等于第一阈值(其可能指示较强的信道质量),第二节点141可以与第一节点121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然而,如果CQM值450例如小于第一阈值(其可能指示较弱的信道质量),第二节点141可以监视来自于第一节点121、另一节点或这两者的任何重传的DL信号(其被寻址到无线设备101);可以将任何重传的DL信号与任何之前接收到的DL信号合并,以形成合并的DL信号;可以产生与合并的DL信号相关联的CQM值450;以及如果CQM值450例如大于第一阈值,可以发送该合并的DL信号。
在另一实施例中,基于与第一节点112所转发的DL信号相关联的CQM值450、第一节点121、其它节点或这两者所重传的DL信号、合并的DL信号或其任意组合,第二节点141可以对与例如发送功率、逐比特的符号预编码或这两者相关联的发送参数进行调整、适配、控制、管理或其任意组合。
图5是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100、200、300和400中的改进传输的一个方法实施例500的流程图。在图5中,方法500可以例如在步骤510处开始,在步骤510处,方法500可以从第一节点121接收DL信号,可将该DL信号识别为给无线设备101的传输。在步骤520处,方法500可以对接收到的DL信号进行解调、解码或者解调和解码都进行,以形成预处理的DL信号。在步骤525处,方法可以使用接收到的DL信号、预处理的DL信号或者这两者来产生CQM值。在步骤530处,方法500可以将CQM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如果CQM值例如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在步骤550处,方法500可以对预处理的DL信号进行编码、调制或者两者都进行,以形成已处理的DL信号。可以由无线设备101、第一节点121或者两者共同来选择这种编码、调制、或者编码并调制。在步骤560处,方法500可以允许第二节点141与第一节点121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已处理的DL信号。此外,方法500可以允许第二节点141使用与例如CQM值、第一节点121所调度的资源或者这两者相关联的功率设置来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已处理的DL信号。
在图5中,在步骤542处,如果CQM值例如小于第一阈值,方法500可以监视来自于第一节点121、另一节点或者这两者的DL信号的重传。在步骤544处,方法500可以从第一节点121、另一节点或这两者接收所重传的DL信号。在步骤546处,方法500可以将来自于第一节点121、其他节点或这两者的重传DL信号与任何之前接收到的第一节点121、其他节点或这两者所发送的DL信号相合并,以形成合并的DL信号。此外,第一节点121、其他节点或这两者可以将任何已发送的DL信号与无线设备101相关联。由于例如第一节点121没有从无线设备101接收到与来自于第一节点121、其他节点或这两者之前的DL信号传输相关联的ACK信号,第一节点121、其他节点或这两者可以重传DL信号,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此外,在步骤520处,方法500可以对合并的DL信号进行解调、解码或者两者都进行,以形成预处理的DL信号。在步骤525处,方法可以使用合并的DL信号、预处理的DL信号或者这两者来产生CQM值。方法500可以继续接收、处理和合并任何重传的DL信号,直到在步骤530处,CQM值例如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在步骤550处,方法500可以对预处理的DL信号进行编码、调制或两者都进行,以产生已处理的DL信号。在步骤560处,方法500可以使用与例如CQM值、第一节点121所调度的资源或这两者相关联的发送功率设置,与第一节点101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已处理的DL信号。备选地,可以由第一节点提供发送功率等级。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例如将当前接收到的DL信号与任何之前接收到的DL信号相合并来提高第二节点141的接收机性能。例如,如果之前接收到的DL信号包括校验比特的一个子集,以及当前接收到的DL信号包括校验比特的不同子集,则可以通过在进行解调、解码或者两者都进行之前对这些信号进行合并来获得增量冗余增益。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无线设备101、第一节点121或这两者所指示的,将预编码应用到已处理的DL信号。此外,可以将这种预编码分布在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或这两者的天线129上。这种分布式编码可以允许无线设备101甚至在第二节点141不发送DL信号时也可以对DL信号进行解调,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此外,这种预编码可以应用例如波束成形矢量,可以使用波束成形矢量来使用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或这两者的天线129对针对无线设备101的传输波束进行塑形。同样地,这种预编码可以应用例如天线矢量,其中可以使用天线矢量来提高在无线设备101处接收到的所发送的DL信号的质量。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节点141可以作为半双工节点工作,其中,在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已处理的DL信号之后,第二节点141可以停止监视DL信号的重传。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节点141可以作为全双工节点工作,其中,第二节点141可以持续监视DL信号的重传,可以更新针对每个接收到的DL信号的CQM值,以及可以发送更新的已处理的DL信号,而与是否已经向无线设备101发送了已处理的DL信号无关。
图6是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100、200、300和400中的改进传输的另一方法实施例600的流程图。在图6中,方法600可以例如在步骤610处开始,在步骤610处,方法600可以接收从第一节点121转发的DL信号,该DL信号可被寻址至无线设备101。在步骤620处,方法600可以对接收到的DL信号进行解调,以形成预处理的DL信号。在步骤625处,方法600可以产生预处理的DL信号的CQM值。在步骤630处,方法600可以通过将CQM值与第一阈值相比较来确定是否发送已处理的接收到的DL信号。在步骤635处,如果CQM值例如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方法600可以通过将CQM值与第二阈值相比较,进一步确定是否对预处理的DL信号进行解码和重新编码。在步骤640处,如果CQM值例如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方法600可以对预处理的DL信号进行解码和重新编码。如果CQM值例如小于第二阈值,在步骤650处,方法600可以对预处理的DL信号进行编码,以形成已处理的DL信号。在步骤660处,方法600可以允许第二节点141与第一节点121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已处理的DL信号,如160所表示的。此外,方法600可以允许第二节点141使用基于例如CQM值、无线设备100或第一节点121或这两者所调度的资源的功率设置来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已处理的DL信号。
图6中,在步骤642处,方法600可以监视来自于第一节点121、另一节点或这两者的DL信号的重传。在步骤644处,方法600可以从第一节点121、另一节点或这两者接收所重传的DL信号。在步骤646处,方法600可以将接收到的DL信号与任何之前接收到的DL信号进行合并,以形成合并的DL信号。在步骤640处,方法600还可以在对合并的DL信号的解码和重新编码中使用增量冗余或chase合并方法。此外,在步骤620处,方法600可以对合并的DL信号进行解调。方法600可以使用合并的DL信号产生CQM值。方法600可以继续接收、处理和合并任何接收到的DL信号,直到与合并的DL信号相关联的CQM值例如大于第一阈值,其中,方法600可以发送合并的DL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当CQM值例如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其可以指示较好的信道质量),方法600可以放弃(forego)步骤640的解码和重新编码处理,并且可以在对接收到的DL信号进行解调和调制之后发送已处理的DL信号。通过不进行解码和重新编码,方法600可以例如减少传输延迟、处理、功率消耗或其任何组合。
图7示出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多跳的、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700中的改进传输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7中,***700可以包括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其他节点741和无线设备101。在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之前,第一节点121可以向第二节点140和其他节点741转发该DL信号。此外,第一节点121可以指示第二节点141、其他节点741或这两者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频率、使用不同的信道编码技术、使用不同的调制方案、在指定的帧、子帧或时隙中、以其他空/时要求或其任意组合来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此外,第一节点121可以向第二节点141、其他节点741或这两者提供编码格式、调制格式、发送功率级别、其他参数或其组合。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其他节点741或其组合可以依照例如驻留在第一节点121中的资源调度器,向无线设备101协同发送DL信号,如160所表示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例如将当前接收到的重传DL信号与任何之前接收到的DL信号相合并来提高第二节点141、其他节点741或这两者的接收机性能。例如,如果之前接收到的DL信号包括校验比特的一个子集,以及当前接收到的重传DL信号包括校验比特的不同子集,则可以通过在进行解调、解码或者两者都进行之前对这些信号进行合并来获得增量冗余增益。
在另一实施例中,各个节点141和741可以确定DL信号的CQM值450和750,并且可以将CQM值450和750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其中,第一阈值可以指示较强的信道质量。如果CQM值例如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各个节点141和741可以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然而,如果CQM值例如小于第一阈值(其可能指示较弱的信道质量),各个节点141和741可以确定监视来自于第一节点121的任何重传的DL信号;将当前接收到的重传DL信号与任何之前接收到的DL信号合并,以形成合并的DL信号;产生与合并的DL信号相关联的CQM值;以及如果该CQM值例如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则发送该合并的DL信号。
在另一实施例中,基于与DL信号、重传的DL信号、合并的DL信号或其任意组合相关联的CQM值450和750,各个节点141和741可以对与例如发送功率、逐比特的符号预编码或这两者相关联的发送参数进行调整、适配、控制、管理或其任意组合。
图8A、8B和8C共同示意了在多跳的、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700中的改进传输的示例。在图8A中,在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之前,第一节点121向第二节点141和其他节点841转发DL信号。将图8A的图形示意整体称为800a。在图8B中,基于接收到的DL信号的CQM值,第二节点141确定与第一节点121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接收到的DL信号,如160所表示的。基于接收到的DL信号的CQM值,其他节点841确定不发送接收到的DL信号,而是监视来自于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或这两者的DL信号的重传,以提高合并的DL信号的质量。将图8B的图形示意整体称为800b。在图8C中,其他节点841将当前从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或这两者接收到的DL信号与之前接收到的DL信号相合并,以提高合并的DL信号的质量。基于合并的DL信号的CQM值,其他节点841确定与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或这两者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合并的DL信号(如160所表示的),并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频率、使用不同的信道编码技术、使用不同的调制方案、在指定的帧、子帧或时隙中,以其他空/时要求或其组合来进行。将图8C的图形示意整体称为800c。
图9A、9B和9C共同示意了在多跳的、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700中的改进传输的示例。在图9A中,在向无线设备101发送DL信号之前,第一节点121可以向第二节点141和其他节点943、945和947转发DL信号。将图9A的图形示意整体称为900a。在图9B中,与其他节点943和945相比,第二节点141和其他节点947与第一节点121更加接近。此外,节点943和945可以监视来自于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其他节点947或其任意组合的DL信号的重传。基于接收到的DL信号的CQM值,第二节点141和其他节点947确定与第一节点121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接收到的DL信号,如160所表示的。然而,基于接收到的DL信号的CQM值,节点943和945确定不向无线设备101发送接收到的DL信号。代之,节点943和945监视来自于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和其他节点947或其任意组合的DL信号的重传,以提高合并的DL信号的质量。将图9B的图形示意整体称为900b。在图9C中,其他节点943和945中的每个将当前从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其他节点947或其任意组合接收到的DL信号与之前接收到的DL信号相合并,以提高合并的DL信号的质量。基于合并的DL信号的CQM值,每个其他节点943和945确定与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其他节点947或其任意组合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合并的DL信号(如160所表示的),并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频率、使用不同的信道编码技术、使用不同的调制方案、在指定的帧、子帧或时隙中,以其他空/时要求或其组合来进行。将图9C的图形示意整体称为900c。
图10示意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对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100、200、300、400和700进行配置的方法1000的一个实施例。在图10的下部中示出了各种示意性的结构,以促进对方法1000的理解。相应地,方法1000包括在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另一节点1043或其任意组合之间的通信。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对各个节点141和1043的了解(例如,其能力、其与第一节点121之间的信道质量、其他因素或其任意组合),可以改善延迟时间(例如,传输延迟)。通过对各个节点141和1043的这些因素的了解,第一节点121可以例如选择适于各个节点141和1043的参数。此外,第一节点121可以通过例如传送所有或一部分这些参数来配置各个节点141和1043。
在图10中,方法1000可以允许第一节点121向各个节点141和1043分别发送能力请求信号1012和1014。方法1000可以允许各个节点141和1043通过分别发送例如能力响应信号1022和1024来应答第一节点121。方法1000可以允许第一节点121分别使用能力响应信号1022和1024来确定最适于各个节点141和1043的参数。此外,方法100可以允许第一节点121通过分别向各个节点141和1043发送能力响应ACK信号1032和1034来传送针对各个节点141和1043的参数。如果第一节点121没有接收到能力响应信号1022和1024,那么可以例如在预定时间之后,分别向节点141和1043重新发送能力请求信号1012和1014。类似地,如果节点141和1043没有从第一节点121接收到能力响应ACK信号1032和1034,那么可以分别重新发送能力响应信号1022和1024。在预定次数的重传尝试之后,可以宣布第一节点121与节点141和1043之间的通信链路发生故障。一旦宣布通信链路的故障,节点141和1043可以执行初始的节点重新发现操作、同步操作、其他操作或其任意组合。
在该实施例中,来自于各个节点141和1043的能力响应信号1012和1014可以包括例如所预期的发送链中的最大调度延迟、发送和接收天线的数目、仅针对解调的CQM阈值、针对解调和解码的CQM阈值、全/半双工能力、其他能力或其任意组合。所预期的最大调度延迟还可以包括:例如发送链、接收链或这两者的管道延迟(pinelinedelay),编码处理、解码处理或这两者中的最大延迟,或者以上两者。
图11示意了根据这里所阐述的各方面,在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100、200、300、400和700中降低延迟时间的方法1100的一个实施例。在图11的下部中示出了各种示意性的结构,以促进对方法1100的理解。相应地,方法1100包括在无线设备101、第一节点121、第二节点141或其任意组合之间的通信。在图11中,方法1100可以允许第二节点141从第一节点121接收DL信号,如1110处所示。在步骤1115中,方法1100可以确定接收到的DL信号的CQM值。当CQM值表示较低的信道质量时,第二节点141可以要求较多的处理时间来例如接收DL信号、处理接收到的DL信号、与第一节点121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已处理的DL信号(如160所表示的)或其任意组合。备选地,当CQM值表示较高的信道质量时,第二节点141可以要求较少的处理时间来例如接收DL信号、处理接收到的DL信号(包括确定CQM值)、与第一节点121协同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已处理的DL信号(如160所表示的)或其任意组合。由于处理时间与CQM值可以直接相关,可以调整调度延迟来降低传输延迟,从而降低***100、200、300、400和700中的延迟时间。调度延迟(由1117表示)可以是例如从第一节点121接收DL信号与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已处理的DL信号之间的时间差。
图11中,在框1119处,在向无线设备101发送已处理的DL信号之后,第二节点141可以确定调度延迟、产生校正因子以调整这种延迟或者两者都进行。此外,可以连续地、周期性地、不定期地或者根据以上方式的任意组合,根据CQM值、实际的***负荷或预期的***负荷、其他因素或其任意组合来调整这种延迟。第二节点141可以向第一节点121发送例如调度延迟、校正因子或这两者,如1140处所示。由于调度延迟可能缓慢变化,校正因子可以是累积的,并由例如少量的信息(例如,很少的比特)来表示,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已经示出和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的前提下,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适当的修改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进行进一步的适配。已经提到了若干这种潜在的修改,并且其他的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上述的示例、实施例等等是示意性的,并且不一定是必需的。因此,应当按照以下权利要求来考虑本公开的范围,并且应当将该范围理解为不局限于说明书和附图示出和描述的结构、操作和功能的细节。
如上所述,已描述的公开包括下面阐述的方面。

Claims (22)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从第一节点接收下行链路信号;
解调所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产生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的信道质量测量CQM值;
确定所述CQM值超过第一阈值;
调制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
协同所述第一节点向无线设备发送所述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信道质量测量CQM值不超过第二阈值;以及
对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解码和编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解码和编码使用了增量冗余合并和chase合并中的至少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解调所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还包括:解码所述已解调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
其中,所述调制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还包括:编码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产生所述预处理下行链路信号的信道质量测量CQM值使用了所接收到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值和所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的误比特率BER值中的至少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阈值由所述第一节点提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信道质量、节点能力和***负荷中的至少之一来确定所述第一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阈值由所述第一节点提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监视来自于所述第一节点、其他节点或这两者的对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重传;
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节点、所述其他节点或这两者的重传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
将所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与所接收到的重传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合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预编码应用到所述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1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包括:
处理器,耦接到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包含处理器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操作为:
从第一节点接收下行链路信号;
解调所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产生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的信道质量测量CQM值;
确定所述CQM值超过第一阈值;
调制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
协同所述第一节点向无线设备发送所述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处理器还操作为:
确定所述信道质量测量CQM值超过第二阈值;以及
对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解码和编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处理器还操作为:
解码所述已解调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
对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编码。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处理器还操作为:
监视来自于其他节点的对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重传;
从所述其他节点接收重传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
将所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与所接收到的重传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合并。
15.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包括:
接收机,接收来自第一节点的下行链路信号,并解调所接收到的信号以形成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信道质量测量CQM处理器,产生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的信道质量测量CQM值,并确定所述CQM值超过第一阈值;以及
发射机,调制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并协同所述第一节点向无线设备发送所述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信道质量测量CQM处理器还操作为:确定所述信道质量测量CQM值超过第二阈值;
其中,所述接收机还操作为:解码所述已解调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
其中,所述发射机还操作为:编码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接收机还操作为:解码所述已解调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
其中,所述发射机还操作为:编码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接收机还操作为:从其他节点接收所述下行链路信号,并合并所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
19.一种无线通信***,包括:
无线设备;
第一节点,以通信方式连接到所述无线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无线设备发送下行链路信号;以及
第二节点,其中,所述第二节点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下行链路信号,解调所接收到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确定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的信道质量测量CQM值,调制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形成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以及协同所述第一节点向无线设备发送所述已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其中,所述第二节点还确定所述信道质量测量CQM值超过第二阈值,并对所述预处理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解码和编码。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其中,所述第一节点是基站。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其中,所述第二节点是远程节点RN。
CN201110115241.7A 2010-04-27 2011-04-27 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传输 Active CN1023002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768,016 2010-04-27
US12/768,016 US8416731B2 (en) 2010-04-27 2010-04-27 Transmission in a relay node-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0242A true CN102300242A (zh) 2011-12-28
CN102300242B CN102300242B (zh) 2014-08-27

Family

ID=44503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15241.7A Active CN102300242B (zh) 2010-04-27 2011-04-27 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传输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8416731B2 (zh)
EP (1) EP2383924B1 (zh)
JP (1) JP5232896B2 (zh)
KR (1) KR101276396B1 (zh)
CN (1) CN102300242B (zh)
BR (1) BRPI1101856B1 (zh)
CA (1) CA2738190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0097A (zh) * 2019-11-05 2020-02-21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反射面的主被动互惠共生传输通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66594B2 (ja) * 2010-07-27 2012-11-0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A2826243C (en) 2011-02-01 2016-06-2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ixed rank downlink compound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lignment scheme
CA2826240C (en) 2011-02-01 2017-05-30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ixed rank downlink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lignment scheme
WO2012104675A1 (en) 2011-02-01 2012-08-09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Downlink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lignment scheme
CN103503501B (zh) 2011-02-17 2017-07-07 黑莓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中继节点和接入节点
US8792924B2 (en) * 2011-05-06 2014-07-2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cell access
US8964871B2 (en) 2012-05-14 2015-02-24 Blackberry Limited Codebook based downlink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lignment scheme
WO2014083628A1 (ja) * 2012-11-28 2014-06-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及び中継方法
AU2013409521B2 (en) 2013-12-30 2017-04-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enabling a base station to decode data received from a first wireless device using a network coded form of the data received from a second wireless device
WO2015141012A1 (ja) * 2014-03-20 2015-09-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954790B2 (en) 2014-11-04 2018-04-24 Electronics &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flow control in network
US10291364B2 (en) 2014-11-18 2019-05-14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s and methods
JP6518337B2 (ja) * 2015-03-05 2019-05-22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復号マージンを定義するマルチレベルack
BR112017018854A2 (pt) 2015-03-05 2018-04-2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étodo, programa de computador, e, nó de rede de rádio.
US9876559B2 (en) 2015-03-11 2018-01-2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itute Method for relaying signal and relay using the same
US11758595B2 (en) * 2019-12-23 2023-09-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in-vehicle networking architectur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8999A (zh) * 2005-02-22 2008-02-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方法、中继站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US20080165721A1 (en) * 2005-03-15 2008-07-10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i Tokyo Un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System, a Repeater Termina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361296A (zh) * 2006-03-16 2009-02-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多个节点的无线协作中继网络中的信息通信***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0303602D0 (sv) 2003-12-30 2003-12-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self-organizing cooperative network
USRE45171E1 (en) * 2005-03-14 2014-09-3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151822B (zh) * 2005-03-29 2012-01-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
JP4772039B2 (ja) 2005-04-28 2011-09-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中継装置および通信中継方法
KR100975743B1 (ko) * 2005-07-14 2010-08-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릴레이 방법 및 시스템
US7746815B2 (en) 2005-09-23 2010-06-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ybrid forwa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perative relaying in an OFDM network
US9572179B2 (en) * 2005-12-22 2017-0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transmission backlog information
US20080031250A1 (en) 2006-08-01 2008-02-07 Mehta Neelesh B Energy accumulation in destination nodes of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US20100008284A1 (en) * 2006-10-13 2010-01-14 Su-Chang Chae Relaying method of relay station(rs) using a direct relaying zone in multihop relay system
JP5194471B2 (ja) 2007-02-06 2013-05-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8205132B2 (en) 2007-05-07 2012-06-19 Lingna Holdings Pte., Llc Cooperative concatenated coding for wireless systems
KR100969147B1 (ko) * 2007-11-29 2010-07-0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협력 수신 다이버시티 동작 방법, 선택적 협력 통신 방법및 시스템
KR101546641B1 (ko) * 2008-01-02 2015-08-21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협력적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09118780A1 (ja) * 2008-03-26 2009-10-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方法、基地局装置、および中継局装置
US9112695B2 (en) 2008-09-23 2015-08-1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041295A1 (ja) 2008-10-08 2010-04-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装置および中継局における再送方法
US9112575B2 (en) * 2009-03-12 2015-08-1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mart relay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8999A (zh) * 2005-02-22 2008-02-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方法、中继站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US20080165721A1 (en) * 2005-03-15 2008-07-10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i Tokyo Un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System, a Repeater Termina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361296A (zh) * 2006-03-16 2009-02-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多个节点的无线协作中继网络中的信息通信***和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0097A (zh) * 2019-11-05 2020-02-21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反射面的主被动互惠共生传输通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16731B2 (en) 2013-04-09
EP2383924B1 (en) 2016-03-09
JP2011234365A (ja) 2011-11-17
KR101276396B1 (ko) 2013-06-19
JP5232896B2 (ja) 2013-07-10
EP2383924A1 (en) 2011-11-02
CA2738190C (en) 2014-10-21
KR20110119586A (ko) 2011-11-02
CN102300242B (zh) 2014-08-27
US20110261745A1 (en) 2011-10-27
BRPI1101856B1 (pt) 2021-11-23
CA2738190A1 (en) 2011-10-27
US8792412B2 (en) 2014-07-29
US20130182582A1 (en) 2013-07-18
BRPI1101856A2 (pt) 2013-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00242B (zh) 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中的传输
US937980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functionality in a relay node
US9571169B2 (en) Mobile device assiste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US8301956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in a relay channel
US20110317637A1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and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
US2011031091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nomous Combining
US10673574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group transmissions
WO2019157672A1 (zh) 控制信息的接收和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Voight, Ontario, Canada

Applicant after: BlackBerry Ltd.

Address before: Voight, Ontario, Canada

Applicant before: Research In Motion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RESEARCH IN MOTION LTD. TO: BLACKBERRY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3

Address after: Ai Erlandubailin

Patentee after: Maliki Innovation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Ireland

Address before: Voight, Ontario, Canada

Patentee before: BlackBerry 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