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5476B - 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 - Google Patents

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5476B
CN102215476B CN201010157487.6A CN201010157487A CN102215476B CN 102215476 B CN102215476 B CN 102215476B CN 201010157487 A CN201010157487 A CN 201010157487A CN 102215476 B CN102215476 B CN 1022154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data
signaling
gre
wra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574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5476A (zh
Inventor
陈玉芹
冯成燕
宋建全
郭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15748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15476B/zh
Priority to PCT/CN2011/070926 priority patent/WO2011120358A1/zh
Priority to EP11761932.0A priority patent/EP2547169A4/en
Priority to US13/638,947 priority patent/US9219537B2/en
Publication of CN102215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54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54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54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2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with access to wired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该方法包括:建立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其中,第一隧道为接入网网关ASN?GW与基站BS之间的隧道,第二隧道为BS与中继站RS之间的隧道;通过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进行ASN?GW和RS之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本发明实现了层三中继中信令和/或数据的传输。

Description

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
背景技术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无线中继通信网络架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多跳无线中继***中,支持多跳中继的基站(Multi-hopRelayBaseStation,简称为BS)和移动终端(MobileStation,简称为MS)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中继站(RelayStation,简称为RS),RS对BS和MS的信号进行中继传输,以达到扩展覆盖范围和增加***容量的目的。
基于中继站所支持的数据转发机制以及对下属站的控制能力,可以将中继站分为仅支持空口侧功能块的层二中继站和支持接入网侧功能块的层三中继站。由于层二中继站仅支持网络协议架构中最低两层(即,物理层(PHY)和媒体接入控制(MediaAccessControl,简称为MAC)),中继站直接或间接地与基站相连,受基站控制。对接入网网关(AccessServiceNetworkGateway,简称为ASNGW)来说中继站并不存在。而层三中继站除了支持PHY和MAC两层之外,还支持与ASNGW之间接口,因此对ASNGW来说,中继站是可见的。在一些标准协议(例如,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forElectricalandElectronicEngineers,简称为IEEE)802.16m)中,又将层三中继站称作分布式控制中继站。IEEE802.16m是基于IEEE802.16eSystemProfileRel1.0的演进的空口标准,其能够对SystemProfileRel1.0提供完全的后向兼容。为了区别IEEE802.16e中的BS、RS和MS,IEEE802.16m中的基站、中继站和用户终端称为先进基站(AdvancedBS,简称为ABS)、先进中继站(AdvancedRS,简称为ARS)和先进移动终端(AdvancedMS,简称为AMS)。
IEEE802.16m与IEEE802.16e的空中接口寻址方法有所不同。在IEEE802.16e中,MS和BS之间使用连接标识(ConnectionIdentifier,简称为CID)对业务流进行标识;而在IEEE802.16m中,为了减少CID字段在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ediaAccessControlProtocoldataunit,简称为MACPDU)中的开销,将其分成两部分,分别为12bits的站点标识(StationIdentifier,简称为STID)和4bits的流标识(FlowIdentifier,简称为FID)。在数据传输时,STID通过掩码循环冗余校验(MaskCyclicRedundancyCode,简称为MCRC)做掩码携带于资源指示演进的资源映射单元(AdvancedMAP,简称为A-MAP)中,MACPDU中仅携带FID。
IEEE802.16e通信协议中,BS和ASNGW之间通过R6口进行通信。在R6口上,数据面传输使用通用路由封装(GenericRoutingEncapsulation,简称为GRE)封装。图2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基于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简称为IP)汇聚子层(convergencesublayer,简称为CS)的GRE封装格式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GRE封装格式主要包含如下字段:
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ServiceCodePoint,简称为DSCP),用来表示净荷的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简称为QoS)等级。
源/目标IP(Source/DestinationIP)地址,指示GRE隧道的端点,例如:BS/ASNGWIP地址。
GRE密钥(GREKey),由特定节点进行分配;在通常情况下,连接和GREkey间有一一对应关系。
序号(SequenceNumber),用来保证传输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同步及连续性。
图3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基于IPCS的接入网数据路径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以IPCS的GRE封装为基础的接入网中数据路径的功能实现方法。BS和ASNGW分别进行IEEE802.16e中上行和下行连接与GRE隧道之间的映射,其中,连接与GREkey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层二中继在实现时对中继站的功能要求较低,但对基站的功能要求较高。考虑到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链路(中继链路)上需要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技术IEEE802.16e中的信令及数据传输方法,因此,在产品实现时不利于使用已有的软件,且为互操作测试(InteroperabilityTest,简称为IOT)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层三中继使得中继站在ASNGW处为可见的,可以直接由ASNGW对其进行控制。基站起到在中继站和ASNGW之间进行数据和信令转发的功能。在层三中继中,由于中继站和基站的功能大体上相似,仅有功能强弱的区别,因此,中继站可以重复利用已有的IEEE802.16e中基站的软件而不需要为中继站专门进行软件开发,从而可以加快中继站的产品开发,并且保证能够尽快进入市场。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中继传输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无法适用于层三中继站,导致无法进行层三中继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包括:建立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其中,第一隧道为接入网网关ASNGW与基站BS之间的隧道,第二隧道为BS与中继站RS之间的隧道;通过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进行ASNGW和RS之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包括:建立第一隧道,其中,第一隧道为ASNGW与BS之间的隧道;通过第一隧道进行ASNGW和BS之间的信令传输,通过空中接口进行BS与RS之间的信令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包括:ASNGW,用于建立第一隧道,并通过第一隧道向BS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其中,第一隧道为ASNGW与BS之间的隧道;BS,用于建立第二隧道,并通过第二隧道向RS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其中,第二隧道为BS与RS之间的隧道;RS,用于通过第二隧道接收来自BS的信令和/或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包括:RS,用于建立第二隧道,并通过第二隧道向BS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其中,第二隧道为BS与RS之间的隧道;BS,用于建立第一隧道,并通过第一隧道向ASNGW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其中,第一隧道为ASNGW与BS之间的隧道;ASNGW,用于通过第一隧道接收来自BS的信令和/或数据。
通过本发明,采用在接入网网关和基站之间以及在基站和中继站之间分别建立传输隧道,通过建立的隧道进行接入网网关和中继站之间的信息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无法进行层三中继传输的问题,实现了层三中继中信令和/或数据的传输。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无线中继通信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基于IPCS的GRE封装格式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相关技术的基于IPCS的接入网数据路径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层三中继站的数据面协议栈架构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层三中继网络中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层三中继网络中数据传输的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ARS与ABS之间用于数据传输的RelayMACPDU封装格式;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为层三中继站的控制面协议栈架构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ARS与ABS之间用于信令传输的RelayMACPDU封装格式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的结构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402,建立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其中,第一隧道为接入网网关ASNGW与基站BS之间的隧道,第二隧道为BS与中继站RS之间的隧道;
步骤S404,通过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进行ASNGW和RS之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
上述方法可以应用于中继站为层三中继站的情况,提供了中继通信网络进行信令和/或数据传输的流程,通过该流程即可实现层三中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基站、中继站和移动终端包括IEEE802.16e中的BS、RS和MS,以及IEEE802.16m中的ABS、ARS和AMS。
优选地,在下行数据传输情况下,步骤S402包括:ASNGW建立第一隧道,BS建立第二隧道;在上行数据传输情况下,步骤S402包括:BS建立第一隧道,RS建立第二隧道。
具体地,第一隧道可以为有线承载,第二隧道可以为无线承载。
优选地,通过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进行ASNGW和RS之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包括:
1、在下行传输的情况下,ASNGW通过第一隧道将下行信令和/或数据发送至BS,BS根据映射关系通过第二隧道转发下行信令和/或数据到RS;
2、在上行传输的情况下,RS通过第二隧道将上行信令和/或数据发送至BS,BS根据映射关系通过第一隧道转发上行信令和/或数据到ASNGW;
上述的映射关系为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优选地,在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为通用路由封装GRE隧道;在信令传输的情况下,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为UDP/IP隧道。
以下分别说明上行信令和/或数据以及下行信令和/或数据的传输情况下的步骤S404的具体处理过程。
(一)数据的传输
在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为通用路由封装GRE隧道,且第一隧道的信息和第二隧道的信息可以为GREkey,但不限于此。建立的GRE隧道的根据其粒度不同可以包括:为移动终端的每个业务流建立的GRE隧道;或者,为每个先进移动终端建立的GRE隧道;或者,为每个ARS建立的GRE隧道。上述的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信息在基站处保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映射关系可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可以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上行数据传输
对于上行数据的传输,步骤S404可以包括:
步骤S4041,RS将上行数据封装成第二GRE/IP封装包,并将第二GRE/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中继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elayMACPDU,或称中继MACPDU)发送至BS;
步骤S4042,BS解析RelayMACPDU得到第二GRE/IP封装包,根据映射关系和解析第二GRE/IP封装包头得到的第二隧道的信息确定第一隧道的信息,并将净荷重新封装成第一GRE/IP封装包通过第一隧道发送至ASNGW。
优选地,将第二GRE/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中继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PDU通过第二隧道发送至BS可以包括:RS将第二GRE/IP封装包重新封装成中继MACPDU之后映射到具有相应服务质量等级的空口连接业务流上发送至BS。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步骤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步骤1,中继站接收到来自移动终端的MACPDU,对接收到的MACPDU进行解析之后,将净荷封装成GRE/IP包(即,第二GRE/IP封装包),并将GRE/IP包处理后封装成RelayMACPDU并发送给基站;优选地,该GRE/IP包中携带有第二隧道的信息。
步骤2,基站解析接收到的RelayMACPDU,并进一步解析GRE/IP封装数据,获得GREkey信息,基站通过所存储的GRE隧道映射关系获得相应的基站与接入网网关之间GRE隧道(即,第一隧道)对应的GREkey,并将所接收到的GRE/IP封装包(即,第二GRE/IP封装包)的净荷和第二隧道对应的GREkey重新封装成GRE/IP封装包(即,第一GRE/IP封装包)。
步骤3,基站将封装后的GRE/IP封装包(即,第一GRE/IP封装包)通过第一隧道发送给接入网网关。
优选地,中继站将GRE/IP包封装成RelayMACPDU并发送给基站的过程具体包括:中继站和基站之间建立一或多条服务质量等级不同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空口连接业务流;中继站在将GRE封装数据映射到空口连接业务流上时,将具有不同服务质量等级的GRE隧道数据(即,具有不同DSCP值的经过头压缩处理后的GRE/IP封装后的数据)通过相应的空口连接业务流发送给基站。进一步的,中继站与基站之间GRE隧道与空口承载(即,中继空口)连接业务流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一一对应或者多对一的关系;也就是说,移动终端的业务流与中继空口连接业务流之间具有一一对应或者多对一的映射关系。进一步的,GRE隧道的QoS等级由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值表示。
具体地,头压缩处理方式可以包括以下方式之一:根据压缩协议完全压缩静态参量,保留GRE部分的GRE密钥,并将序号字段所占用的字节进行压缩;使用适用于动态参量压缩的压缩协议对GRE/IP封装头进行压缩;将GRE/IP封装头中的IP头丢弃,并对GRE/IP封装头中的GRE头进行压缩。
下行数据传输
对于下行数据的传输,步骤S404可以包括:
步骤S4043,ASNGW将下行数据封装成第一GRE/IP封装包通过第一隧道发送至BS;
步骤S4044,BS根据映射关系和解析第一GRE/IP封装包头得到的第一隧道的信息确定第二隧道的信息,将净荷重新封装成第二GRE/IP封装包,并将第二GRE/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RelayMACPDU发送至RS。
将第二GRE/IP封装包封装成RelayMACPDU通过第二隧道发送至RS之后,还可以包括:RS解析RelayMACPDU获得第二GRE/IP封装包,解析第二GRE/IP封装包获得下行数据,并将下行数据封装成MACPDU发送至移动终端MS。
将第二GRE/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RelayMACPDU发送至RS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BS确定下行数据的目的MS是BS所辖的MS还是BS所辖的RS下的MS,若是BS所辖的MS,则将下行数据封装成MACPDU发送至目的MS,若是BS所辖的RS所辖的MS,则继续后续处理。
优选地,将第二GRE/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中继MACPDU通过第二隧道发送至RS可以包括:BS将第二GRE/IP封装包重新封装成RelayMACPDU之后映射到具有相应服务质量等级的空口连接业务流上发送至RS。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步骤进行下行数据的传输:
步骤1,接入网网关接收来自外部节点的数据,将该数据进行GRE/IP封装并通过第一隧道发送给基站;
步骤2,基站解析所接收到的GRE/IP封装数据,获得GREkey信息(可以从GRE/IP头中获取该信息),通过所存储的GRE隧道映射关系获得相应的基站与中继站之间GRE隧道(即,第二隧道)对应的GREkey,并将所接收到GRE/IP封装包(即,第一GRE/IP封装包)的净荷和第二隧道对应的GREkey重新封装成相应的GRE/IP封装包。
步骤3,基站将封装后的GRE/IP数据(即,第二GRE/IP封装包)以中继MACPDU(RelayMACPDU)格式通过第二隧道发送给中继站。优选地,基站可以将重新封装后的数据以中继MACPDU格式在中继连接上发送给中继站,上述中继连接可以由RelayCID,TunnelCID,RelayFID等进行标识。
步骤4,RS接收到RelayMACPDU之后,对其进行解析获得GRE/IP封装包(即,第二GRE/IP封装包),解析该GRE/IP封装包获得相应数据(即,GRE/IP封装包的净荷),并将该数据封装成MACPDU发送至MS。
优选地,接入网网关将GRE/IP封装后的数据发送给基站的过程中,接入网网关将接收到的数据中隶属于该基站所辖移动终端(包括隶属于基站所辖中继站的移动终端)的数据封装成GRE/IP包发送给基站。基站在接收到该数据之后,解析GRE/IP封装包,将隶属于中继站所辖移动终端的数据封装成GRE/IP包,以RelayMACPDU的格式发送给中继站;将隶属于所辖移动终端的数据不再进行GRE/IP封装,而直接以MACPDU的格式发送给移动终端。也就是说,将第二隧道的信息和下行数据封装成第二GRE/IP封装包之前,BS可以先确定下行数据的目的MS是BS所辖的MS还是BS所辖的RS下的MS,若是BS所辖的RS下的MS,则将下行数据封装成MACPDU发送至目的MS,若是BS所辖的MS,则继续后续处理。
优选地,基站将封装后的GRE/IP数据以中继MACPDU格式通过第二隧道发送给中继站的过程包括:基站和中继站之间建立一或多条服务质量等级不同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空口连接业务流;基站在将GRE封装数据映射到空口连接业务流上时,将具有不同服务质量等级的GRE封装数据(即,具有不同DSCP值的经过头压缩处理后的GRE/IP封装后的数据)通过相应的空口连接业务流发送给中继站。进一步的,基站与中继站之间GRE隧道与空口承载(即,中继空口)连接业务流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一一对应或者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也就是说,移动终端的业务流与中继业务流之间具有一一对应或者多对一的映射关系。进一步的,GRE隧道的QoS等级可以由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值所表示。
具体地,上述第二GRE/IP封装包经过的头压缩处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处理之一:根据压缩协议完全压缩静态参量,保留GRE部分的GRE密钥,并将序号字段所占用的字节进行压缩;使用适用于动态参量压缩的压缩协议对GRE/IP封装头进行压缩;将GRE/IP封装头中的IP头丢弃,并对GRE/IP封装头中的GRE头进行压缩。
(二)信令的传输
在信令传输的情况下,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为UDP/IP隧道,接入网网关与基站之间的第一隧道和基站与中继站之间的第二隧道可以具有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存储在基站处。
上行信令传输
对于上行信令的传输,步骤S404可以包括:
步骤S4045,RS将上行信令封装成第二UDP/IP封装包,并将第二UDP/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RelayMACPDU通过第二隧道发送至BS;
步骤S4046,BS解析RelayMACPDU得到第二UDP/IP封装包,根据映射关系和解析第二UDP/IP封装包头得到的第二隧道的信息确定第一隧道的信息,并将净荷重新封装成第一UDP/IP封装包通过第一隧道发送至ASNGW。
优选地,将第二UDP/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中继MACPDU通过第二隧道发送至BS可以包括:RS将第二UDP/IP封装包重新封装成中继MACPDU之后映射到具有相应服务质量等级的空口管理连接业务流上发送至BS。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步骤进行上行信令的传输:
步骤1,中继站将R6消息和第二隧道的信息进行UDP/IP封装(获得第二UDP/IP封装包),以RelayMACPDU的格式通过第二隧道发送给基站,具体地,通过第二隧道在空口管理连接上发送至该基站。优选地,上述第二隧道的信息可以封装在UDP/IP封装包的头部,上述第二UDP/IP封装包可以为经过特殊处理的封装包,例如经过头压缩处理,包括净荷帧头压缩PHS或鲁棒性头压缩ROHC等。
步骤2,基站接收到来自中继站的RelayMACPDU之后,对其进行解析,并进一步解析信令的UDP/IP封装头,获得上述第二隧道信息,并根据所存储的两段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得到第一隧道的信息,将净荷和第一隧道的信息封装为UDP/IP包(即,第一UDP/IP封装包);
步骤3,基站将封装的UDP/IP包(即,第一UDP/IP封装包)发送给接入网网关。优选地,该第一UDP/IP封装包可以经过头压缩处理。
优选地,步骤1中,中继站将UDP/IP封装包以中继MACPDU的格式发送给基站的过程包括:
步骤11,中继站和基站之间建立一或多条服务质量等级不同的用于信令传输的空口管理连接业务流;
步骤12,中继站在将UDP/IP封装包映射到空口管理连接上时,将具有不同服务质量等级的UDP/IP封装包通过相应的空口管理连接发送给基站。
具体地,中继站和基站之间UDP/IP隧道与空口承载(即,空口管理连接)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一一对应或者多对一的关系。
下行信令传输
对于下行信令的传输,步骤S404可以包括:
步骤S4047,ASNGW将下行信令封装成第一UDP/IP封装包通过第一隧道发送至BS;
步骤S4048,BS根据映射关系和解析第一UDP/IP封装包头得到的第一隧道的信息确定第二隧道的信息,将净荷重新封装成第二UDP/IP封装包,并将第二UDP/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RelayMACPDU发送至RS。
优选地,将第二UDP/IP封装包封装成RelayMACPDU发送至RS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RS解析RelayMACPDU获得第二UDP/IP封装包,解析第二UDP/IP封装包获得下行信令,将下行信令生成空口侧消息格式,并将具有空口侧消息格式的下行信令封装成MACPDU发送至MS。
优选地,将第二UDP/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中继MACPDU通过第二隧道发送至RS可以包括:BS将第二UDP/IP封装包重新封装成中继MACPDU之后映射到具有相应服务质量等级的空口管理连接业务流上发送至RS。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步骤进行下行信令的传输:
步骤1,接入网网关将信令消息和第一隧道的信息封装成UDP/IP封装包(即,第一UDP/IP封装包)发送至基站,具体地,上述第一隧道的信息可以位于UDP/IP封装包的封装头。
步骤2,基站在接收到来自接入网网关的UDP/IP封装包,获得UDP/IP隧道信息(即,第一隧道的信息),并根据所存储的两段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获得,第二隧道的信息,将净荷和第二隧道的信息封装为UDP/IP包(即,第二UDP/IP封装包),并以中继MACPDU的格式通过第二隧道发送给中继站,具体地,可以通过第二隧道在空口管理连接上发送给中继站,优选地,上述第二UDP/IP封装包可以经过压缩处理,例如,头压缩处理,包括净荷帧头压缩PHS或鲁棒性头压缩ROHC等。
步骤3,中继站接收到RelayMACPDU之后,解析中继MACPDU获得第二UDP/IP封装包,解析第二UDP/IP封装包获得下行信令消息(可以为R6消息),将其生成空口侧消息格式并封装成MACPDU发送至MS。
优选地,步骤2中基站将UDP/IP封装包以中继MACPDU的格式发送给中继站包括:基站和中继站之间建立一或多条服务质量等级不同的用于信令传输的空口管理连接业务流;基站在将UDP/IP封装包映射到空口管理连接上时,将具有不同服务质量等级的UDP/IP封装包通过相应的空口管理连接发送中继站。进一步的,基站与中继站之间UDP/IP隧道与空口承载(即,空口管理连接)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一一对应或者多对一的关系。
以上的(一)数据传输和(二)信令传输中,GRE/IP封装包(包括第一GRE/IP封装包和第二GRE/IP封装包)和/或UDP/IP封装包(包括第一UDP/IP和第二UDP/IP)为经过压缩处理的封装包,具体地,这种压缩处理可以为头压缩,但不限于此。在GRE/IP封装包的情况下,头压缩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之一:根据压缩协议完全压缩静态参量,保留GRE部分的GRE密钥,并将序号字段所占用的字节进行压缩;使用适用于动态参量压缩的压缩协议对GRE/IP封装头进行压缩;将GRE/IP封装头中的IP头丢弃,并对GRE/IP封装头中的GRE头进行压缩。
以上的(一)数据传输和(二)信令传输的过程均基于接入网网关->基站->中继站(目的中继站,即,要发送的最终的中继站)的两跳中继网络场景,而对于基站到上述中继站之间具有一个或多个中间中继站(即,多跳中继网络,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通过多个中继站(大于1个)进行数据转发)的情况,上述方法仍然适用,且接入网网关与基站之间的信息传输方法与两跳中继网络中相同。
此时,第二隧道可以理解为从BS经由一个或多个中间RS到RS的多段隧道。与两跳中继通信网络相同,两个相邻节点(基站、中继站)之间建立GRE/IP或UDP/IP隧道,其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为隧道两端节点。移动终端的业务流承载在不同的隧道上,由隧道的信息标识。在空口传输上,中继业务流的建立可以在两个相邻节点之间,也可以在基站和目的中继站之间。根据业务流建立方法的不同,其具体的传输过程略有不同。
在中继业务流建立在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情况下,移动终端的业务流与中继业务流之间依据业务流质量等级参量(QoS)具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GRE隧道与中继业务流之间依据业务流质量等级参量(QoS)具有对应关系。并且某个节点与上层节点和下层节点之间的GRE隧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
在中继业务流建立在基站和目的中继站之间的情况下,移动终端的业务流与中继业务流之间依据业务流质量等级参量(QoS)具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每段GRE隧道与中继业务流之间依据业务流质量等级参量(QoS)具有对应关系。并且某个节点与上层节点之间的GRE隧道和下层节点之间的GRE隧道具有映射关系。
具体地,以上中继业务流可以以中继站的STID和业务流连接FID联合进行寻址。
步骤S404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1,通过第一隧道进行ASNGW和BS之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该步骤与前述的步骤大体相同,区别仅在于映射关系是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中的第一段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而中间中继站和目标的中继站实质上均为中继站,因此,采取的传输手段和传输的包格式是相同的。
步骤2,根据多段隧道中的相邻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第二隧道进行BS经由一个或多个中间RS到目的RS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行传输的情况下,按照步骤1->步骤2的顺序进行处理,在上行传输的情况下,按照步骤2->步骤1的顺序进行处理。
在下行数据和/或信令传输的情况下,步骤S404可以具体包括:
步骤1,ASNGW通过第一隧道向BS发送下行数据和/或信令,该步骤与前述的步骤大体相同。
步骤2,BS根据RS的站点标识STID进行寻址,中间RS根据STID确定RS为中间RS的下属RS的情况下,对下行信令和/或数据进行转发,直至下行信令和/或数据到达RS。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202,建立第一隧道,其中,第一隧道为ASNGW与BS之间的隧道;
步骤S1204,通过第一隧道进行ASNGW和BS之间的信令传输,通过空中接口进行BS与RS之间的信令传输。
在上行信令传输情况下,步骤S1204可以包括:所述RS将所述上行信令承载在空口侧消息上发送至所述BS,其中,所述上行信令包括以下之一:来自MS的信令消息生成的R6口消息,所述RS生成的R6口消息;所述BS将从所述空口侧消息解析出来的所述上行信令封装成UDP/IP封装包发送至所述ASNGW。
在实际应用中,该实施例中的上行信令传输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RS将R6口的上行信令(或称信令消息)承载在空口侧消息上发送至BS,其中,R6口的上行信令包括以下之一:来自MS的信令消息生成的R6口消息,RS生成的R6口消息。具体地,RS可以将空口侧消息映射到具有相应服务质量等级的业务流上发送至BS。
步骤2,BS将从空口侧消息解析出来的上行信令(空口侧消息的负荷)封装成UDP/IP封装包发送至ASNGW。
在下行信令传输情况下,步骤S1204可以包括:ASNGW将下行信令封装成UDP/IP封装包通过第一隧道发送至BS;BS解析UDP/IP封装包得到下行信令,并将净荷承载在空口侧消息上发送至RS。
在实际应用中,该实施例中的下行信令传输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ASNGW将R6口的下行信令(或称信令消息)封装成UDP/IP封装包发送至BS;
步骤2,BS解析UDP/IP封装包得到下行信令(UDP/IP封装的负荷),并将下行信令承载在空口侧消息上(即,封装成空口侧消息格式)发送至RS。具体地,BS可以将空口侧消息映射到具有相应服务质量等级的业务流上发送至RS。
相应地,该实施例中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多跳中继中,也就是说,BS和RS之间通过空中接口经由一个或多个中间RS进行信令传输。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层三中继站的数据面协议栈架构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层三中继网络中数据传输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层三中继网络中数据传输的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以下参考图5至图7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实例1
下行数据传输时,中继通信网络中的数据传输的基本流程包括:
步骤一,ASNGW建立ASNGW与ABS之间的GRE隧道,该GRE隧道的两端地址分别为ASNGW和ABS的IP地址;ABS建立ABS与ARS之间的GRE隧道,该隧道的两端地址分别为ABS和ARS的IP地址。其中,ASNGW与ABS之间数据传输为有线承载,ABS与ARS之间数据传输为无线承载。两段隧道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该映射信息存储在ABS处。在建立GRE隧道之后,AMS业务流连接承载在GRE隧道上,不同的业务流连接对应不同的GREkey(即,对应不同的隧道)。
步骤二,ASNGW在接收到来自外部节点(例如,其他ASNGW或者核心网)的IP包之后,分类器依据一定的原则,例如,目的地IP地址,将隶属于上述ABS的AMSs的数据,以及隶属于上述ABS所辖ARSs的AMSs的数据进行GRE封装,通过ASNGW与ABS之间的有线承载将数据发送给ABS。
步骤三,ABS在接收到上述数据之后,读取GRE封装头中的GREkey,依据所存储的两端GRE隧道的映射关系,将所接收到的GRE封装包中的负荷以基站与中继站之间GRE隧道的GREkey重新封装,经过处理后映射到相应的空口中继连接上以RelayMACPDU的格式发送给该ARS。
在下行数据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端到端的QoS,需要对无线链路承载和有线链路承载进行关联。详细来说,包括:在IEEE802.16m定义的无线中继网络中,ARS和ABS之间建立多条单向的QoS等级不同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空口业务流。在步骤三中,ABS在将GRE封装包映射到空口业务流上时,通过GRE封装头中的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ServiecesCodepoint,简称为DSCP)字段,将具有不同QoS等级的GRE包映射到不同的业务流上发送给ARS。其中,ARS与ABS间业务流的QoS等级与GRE包中DSCP字段的取值可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可以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
实例2
下面以图6为参考,对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进行具体描述。
步骤一,ASNGW建立一条ASNGW与ABS之间的GRE隧道;ABS建立一条ABS与ARS之间的GRE隧道。其中,AMS的每个业务流连接与两段GRE隧道上的GREkey分别具有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两段GRE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存储在ABS处。
另外,ABS与ARS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用于数据传输的中继业务流连接,AMSs的业务流与中继业务流连接之间根据QoS等级参量建立映射关系。另外,ABS与ARS之间GRE/IP封装上的DSCP值同样与中继业务流之间根据QoS等级参量存在映射关系。由此可以得到AMSs业务流、ABS与ARS之间中继业务流、ABS与ARS之间GRE/IP封装均根据QoS等级参量具有映射关系。
步骤二,ASNGW在接收到IP包之后,通过解析IP头中的目的IP地址,获得目的AMS信息,然后,将该IP包映射到相应的GRE隧道上,为其设置GREkey、DSCP值并进行GRE/IP封装。ASNGW将GRE/IP封装包通过GRE隧道上的有线承载发送给ABS。
步骤三,ABS在接收到上述GRE/IP封装包之后,解析其GREkey。按照所存储的两段GRE隧道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重新以ABS与ARS之间GREkey对其进行封装。然后按照其DSCP值将其映射到相应的ABS与ARS之间的中继业务流上。为了降低无线空口链路的资源开销,ABS将GRE/IP封装包进行头压缩,并将压缩后的GRE/IP封装包作为净荷封装成RelayMACPDU在中继业务流上发送给ARS。
步骤四,ARS在接收到ABS发送的RelayMACPDU之后,对GRE/IP封装包解头压缩解析GRE/IP头得到GREkey,通过GREkey获得该封装包对应的AMS业务流连接信息。ARS解GRE/IP封装后将净荷(SDU)重新封装为IEEE802.16m中定义的MACPDU格式在AMS空口业务流连接上发送给AMS。
实例3
对上行数据传输来说,其基本流程与下行数据传输相似,详细流程包括:
步骤一,中继站建立与基站之间的GRE隧道,基站建立与接入网网关之间的GRE隧道。其中,两段隧道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存储在基站处。在建立GRE隧道之后,移动终端的业务流在中继站和基站,基站和接入网网关之间传输时承载在上述GRE隧道上,不同的业务流连接对应不同的GREkey。
步骤二,中继站接收到来自移动终端的数据之后,将移动终端的业务流映射到上行的GRE隧道上,即对MACPDU中的净荷进行GRE/IP封装和头压缩,并将其封装成RelayMACPDU之后在中继站与基站之间的中继空口链路业务流连接上发送给基站。其中,移动终端业务流与中继站和基站之间的中继空口链路业务流具有多对一或者一对一的映射关系。也就是说,移动终端业务流、GRE隧道与中继空口链路业务流三者之间具有某种映射关系。
步骤三,基站接收到RelayMACPDU之后,解析其RelayMAC头;获得负荷中的GRE/IP封装包并解析GRE头获得GREkey信息;基站通过所存储的两段GRE隧道映射关系将所接收到的GRE/IP封装包重新封装成相应的基站与接入网关之间GRE隧道的GRE/IP封装包;基站将重新封装后的GRE/IP封装包发送给接入网网关。
实例4
中继网络可以扩展为多跳中继,即,移动终端通过多个(大于1个)中继站接入基站。多跳中继的实现方法与两跳中继相似,GRE隧道仍然为每跳中继(hopbyhop)。也就是说,GRE/IP封装头中的源IP和目的IP地址应该为每跳中继的两端节点地址。其中,每个中间节点处存储有自身与上层节点之间GRE隧道和自身与下层节点之间GRE隧道的映射关系。
在空口链路传输上,基站/中间中继站和目的中继站之间的数据传输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ABS使用目的ARS的STID进行寻址,中间ARS通过路径信息得知该目的ARS为自己下属ARS,则对接收到的经过头压缩的GRE/IP包进行转发。
方法二,ABS在目的ARS之间建立端到端的空口隧道,隧道信息中包含端到端的路由信息。中间ARS根据空口隧道的路由信息将经过头压缩的GRE/IP包转发。经过头压缩的GRE/IP包到达目的ARS后,进行解头压缩,然后,将净荷映射到相应的AMS业务流连接上以MACPDU的格式发送给AMS。
实例5
在上下行数据面传输的过程中,为了节省ARS与ABS之间空口链路的资源开销,需要对GRE/IP封装头进行头压缩。压缩方法包括:
方法一:考虑到GRE/IP封装头中的IP封装部分、GRE封装部分的payloadprotocoltype(净荷协议类型)为静态参量,可以根据压缩协议完全压缩;而GRE封装部分的GREkey,SequenceNumber两个字段为动态参量,根据其作用不同,GREkey需完全保留,4字节的SequenceNumber字段可以压缩为一个较短的字节,例如1个字节。
方法二:使用适用于动态参量压缩的ROHC等压缩协议对GRE/IP封装头进行压缩。经过压缩之后,静态参量完全被压缩掉,GREkey保留,SequenceNumber可以压缩为较短的2~4个比特。但是,该压缩方法需要ACK信道进行响应。
方法三:考虑到GRE/IP封装头中的IP头部分在ABS到ARS之间空口链路上没有实质作用,可以将IP头部分丢弃,对GRE头部分进行压缩。其中,对GRE头部分的压缩仍然可以使用方法一或方法二中的方法。
为了完成上述数据面的数据传输,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ARS与ABS之间用于数据传输的RelayMACPDU封装格式,采用如图8所示的格式进行数据的传输。
实例6
在控制面上,信令的传输方法与数据传输方法相似。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为层三中继站的控制面协议栈架构的示意图。信令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1,建立用于信令传输的两段UDP/IP隧道,其中一段隧道的两个端点分别为接入网网关与基站,另一端隧道的两个端点分别为基站与中继站。两段UDP/IP隧道的映射关系存储在基站处。
步骤2,根据传输的信令是下行信令还是上行信令,包括以下步骤2-1或步骤2-2:
步骤2-1,在下行信令传输中,基站通过解析UDP/IP封装头,获得UDP/IP隧道信息,并根据所存储的两段隧道之间的对应关系,将负荷重新封装为UDP/IP包;基站将重新封装的UDP/IP包进行头压缩处理之后以中继MACPDU的格式在空口管理连接上发送给中继站。
步骤2-2,在上行信令传输中,中继站将R6消息进行UDP/IP封装进行头压缩处理并以RelayMACPDU的格式在空口管理连接上发送给基站;基站接收之后解析UDP/IP封装头,获得UDP/IP隧道信息;基站根据所存储的两段隧道之间的对应关系,将负荷重新封装为UDP/IP包;基站将重新封装的UDP/IP包进行头压缩处理之后发送给接入网网关。
为了完成上述控制面的消息传输,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ARS与ABS之间用于信令传输的RelayMACPDU封装格式的示意图,根据图10所示的格式进行信令的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的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包括:
ASNGW1102,用于建立第一隧道,并通过第一隧道向BS1104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其中,第一隧道为ASNGW1102与BS1104之间的隧道;
BS1104,连接于ASNGW1102,用于建立第二隧道,并通过第二隧道向RS1106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其中,第二隧道为BS1104与RS1106之间的隧道;
RS1106,连接于BS1104,用于通过第二隧道接收来自BS1104的信令和/或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的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包括:
RS1106,用于建立第二隧道,并通过第二隧道向BS1104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其中,第二隧道为BS1104与RS1106之间的隧道;
BS1104,连接于RS1106,用于建立第一隧道,并通过第一隧道向ASNGW1102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其中,第一隧道为ASNGW1102与BS1104之间的隧道;
ASNGW1102,连接于BS1104,用于通过第一隧道接收来自BS1104的信令和/或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该***用于实现上述的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其具体的实现方法在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进行过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采用ASNGW基站之间,基站和中继站之间建立隧道的方式实现了数据和/或信令的传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无法实现层三中继的问题,进而达到了实现了层三中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其中,所述第一隧道为接入网网关ASNGW与基站BS之间的隧道,所述第二隧道为所述BS与中继站RS之间的隧道;
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RS之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其中,
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RS之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包括:
在所述传输为下行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SNGW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将下行信令和/或数据发送至所述BS,所述BS根据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第二隧道转发所述下行信令和/或数据到所述RS;
在所述传输为上行传输的情况下,所述RS通过所述第二隧道将上行信令和/或数据发送至所述BS,所述BS根据所述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第一隧道转发所述上行信令和/或数据到所述ASNGW;
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所述传输为信令传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为UDP/IP隧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输为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为通用路由封装GRE隧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行数据传输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RS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RS将所述上行数据封装成第二GRE/IP封装包,并将所述第二GRE/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中继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elayMACPDU发送至所述BS;
所述BS解析所述RelayMACPDU得到所述第二GRE/IP封装包,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和解析所述第二GRE/IP封装包头得到的所述第二隧道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隧道的信息,并将净荷重新封装成第一GRE/IP封装包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发送至所述ASNGW。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下行数据传输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RS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ASNGW将所述下行数据封装成第一GRE/IP封装包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发送至所述BS;
所述BS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和解析所述第一GRE/IP封装包头得到的所述第一隧道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隧道的信息,将净荷重新封装成第二GRE/IP封装包,并将所述第二GRE/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RelayMACPDU发送至所述RS。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下行数据传输情况下,将所述第二GRE/IP封装包封装成RelayMACPDU发送至所述RS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RS解析所述RelayMACPDU获得第二GRE/IP封装包,解析所述第二GRE/IP封装包获得所述下行数据,并将所述下行数据封装成MACPDU发送至移动终端MS。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下行数据传输情况下,将所述第二GRE/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RelayMACPDU发送至所述RS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BS确定所述下行数据的目的MS是所述BS所辖的MS还是所述BS所辖的RS下的MS,若是所述BS所辖的MS,则将所述下行数据封装成MACPDU发送至所述目的MS,若是所述BS所辖的RS所辖的MS,则继续后续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S和所述BS中的一方将所述第二GRE/IP封装包重新封装成所述RelayMACPDU之后映射到具有相应服务质量等级的空口连接业务流上发送至另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隧道的信息和所述第二隧道的信息包括GREkey。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行信令传输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RS之间的信令传输包括:
所述RS将所述上行信令封装成第二UDP/IP封装包,并将所述第二UDP/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RelayMACPDU发送至所述BS;
所述BS解析所述RelayMACPDU得到所述第二UDP/IP封装包,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和解析所述第二UDP/IP封装包头得到的所述第二隧道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隧道的信息,并将净荷重新封装成第一UDP/IP封装包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发送至所述ASNGW。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下行信令传输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RS之间的信令传输包括:
所述ASNGW将所述下行信令封装成第一UDP/IP封装包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发送至所述BS;
所述BS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和解析所述第一UDP/IP封装包头得到的所述第一隧道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隧道的信息,将净荷重新封装成第二UDP/IP封装包,并将所述第二UDP/IP封装包进一步封装成RelayMACPDU发送至所述RS。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下行信令传输情况下,将所述第二UDP/IP封装包封装成RelayMACPDU发送至所述RS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RS解析所述RelayMACPDU获得所述第二UDP/IP封装包,解析所述第二UDP/IP封装包获得所述下行信令,将所述下行信令生成空口侧消息格式,并将具有所述空口侧消息格式的所述下行信令封装成MACPDU发送至MS。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S和所述BS中的一方将所述第二UDP/IP封装包重新封装成所述RelayMACPDU之后映射到具有相应服务质量等级的空口管理连接业务流上发送至另一方。
13.根据权利要求3、4、9和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GRE/IP封装包和/或所述UDP/IP封装包为经过压缩处理的封装包,其中,所述压缩处理包括头压缩。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GRE/IP封装包的情况下,所述头压缩包括以下方式之一:
根据压缩协议完全压缩静态参量,保留GRE部分的GRE密钥,并将序号字段所占用的字节进行压缩;
使用适用于动态参量压缩的压缩协议对GRE/IP封装头进行压缩;
将GRE/IP封装头中的IP头丢弃,并对GRE/IP封装头中的GRE头进行压缩。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下行数据传输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包括:所述ASNGW建立所述第一隧道,所述BS建立所述第二隧道;
在上行数据传输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包括:所述BS建立所述第一隧道,所述RS建立所述第二隧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隧道为从所述BS经由一个或多个中间RS到所述RS的多段隧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RS之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BS之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
根据所述多段隧道中的相邻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第二隧道进行所述BS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中间RS到所述RS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RS之间的下行信令和/或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ASNGW通过第一隧道向所述BS发送下行信令和/或数据;
所述BS根据所述RS的站点标识STID进行寻址,所述中间RS根据所述STID确定所述RS为所述中间RS的下属RS的情况下,对所述下行信令和/或数据进行转发,直至所述下行信令和/或数据到达所述RS。
19.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第一隧道,其中,所述第一隧道为ASNGW与BS之间的隧道;
通过所述第一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BS之间的信令传输,通过空中接口进行所述BS与RS之间的信令传输;
在上行信令传输情况下,
通过空中接口进行所述BS与RS之间的信令传输包括:所述RS将所述上行信令承载在空口侧消息上发送至所述BS,其中,所述上行信令包括以下之一:来自MS的信令消息生成的R6口消息,所述RS生成的R6口消息;
通过所述第一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BS之间的信令传输包括:所述BS将从所述空口侧消息解析出来的所述上行信令封装成UDP/IP封装包发送至所述ASNGW。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下行信令传输情况下,
通过所述第一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BS之间的信令传输包括:所述ASNGW将所述下行信令封装成UDP/IP封装包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发送至所述BS;
通过空中接口进行所述BS与RS之间的信令传输包括:所述BS解析所述UDP/IP封装包得到所述下行信令,并将净荷承载在空口侧消息上发送至所述RS。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S和所述BS中的一方将所述空口侧消息映射到具有相应服务质量等级的空口连接业务流上发送至另一方。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S和所述RS之间通过所述空中接口经由一个或多个中间RS进行所述信令传输。
23.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其特征在于,包括:
ASNGW,用于建立第一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向BS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隧道为ASNGW与BS之间的隧道;
所述BS,用于建立第二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二隧道向RS发送所述信令和/或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隧道为所述BS与RS之间的隧道;
所述RS,用于通过所述第二隧道接收来自所述BS的所述信令和/或数据;其中,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RS之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包括:
在所述传输为下行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SNGW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将下行信令和/或数据发送至所述BS,所述BS根据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第二隧道转发所述下行信令和/或数据到所述RS;
在所述传输为上行传输的情况下,所述RS通过所述第二隧道将上行信令和/或数据发送至所述BS,所述BS根据所述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第一隧道转发所述上行信令和/或数据到所述ASNGW;
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所述传输为信令传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为UDP/IP隧道。
24.一种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其特征在于,包括:
RS,用于建立第二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二隧道向BS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隧道为所述BS与所述RS之间的隧道;
所述BS,用于建立第一隧道,并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向ASNGW发送所述信令和/或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隧道为ASNGW与所述BS之间的隧道;
所述ASNGW,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隧道接收来自所述BS的所述信令和/或数据;其中,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进行所述ASNGW和所述RS之间的信令和/或数据传输包括:
在所述传输为下行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SNGW通过所述第一隧道将下行信令和/或数据发送至所述BS,所述BS根据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第二隧道转发所述下行信令和/或数据到所述RS;
在所述传输为上行传输的情况下,所述RS通过所述第二隧道将上行信令和/或数据发送至所述BS,所述BS根据所述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第一隧道转发所述上行信令和/或数据到所述ASNGW;
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所述传输为信令传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为UDP/IP隧道。
CN201010157487.6A 2010-04-02 2010-04-02 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54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57487.6A CN102215476B (zh) 2010-04-02 2010-04-02 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
PCT/CN2011/070926 WO2011120358A1 (zh) 2010-04-02 2011-02-11 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
EP11761932.0A EP2547169A4 (en) 2010-04-02 2011-02-11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relay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13/638,947 US9219537B2 (en) 2010-04-02 2011-02-11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relay communication network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57487.6A CN102215476B (zh) 2010-04-02 2010-04-02 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5476A CN102215476A (zh) 2011-10-12
CN102215476B true CN102215476B (zh) 2016-03-30

Family

ID=44711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748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5476B (zh) 2010-04-02 2010-04-02 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19537B2 (zh)
EP (1) EP2547169A4 (zh)
CN (1) CN102215476B (zh)
WO (1) WO20111203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31872B2 (en) 2005-04-25 2012-07-31 The Trustees Of Dartmouth College Regulatory T cell mediator proteins and uses thereof
US10524691B2 (en) 2007-11-26 2020-01-07 C. R. Bard, Inc. Needle assembly including an aligned magnetic element
US9532724B2 (en) 2009-06-12 2017-01-03 Bard Access System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theter navigation using endovascular energy mapping
EP2961176B1 (en) * 2014-06-23 2017-01-11 Harman Beck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Correcting errors in a digital media transport stream
CN104168582B (zh) * 2014-08-08 2017-12-26 京信通信***(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微小区基站***、相关设备及数据处理方法
US9900911B2 (en) 2015-05-15 2018-02-20 Mediatek Inc. QoS provisioning for LTE-WLAN aggregation
US10205660B2 (en) * 2015-06-03 2019-02-12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acket header compression
US10200110B2 (en) * 2016-06-30 2019-02-05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Aviation protocol conversion
US10484517B2 (en) * 2017-02-10 2019-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Quality of service support for layer 2 based device-to-device relay
US11582027B1 (en) * 2019-06-28 2023-02-1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ecure communication with individual edge devices of remote networks that use local security credentials
TWI746083B (zh) * 2020-07-24 2021-11-11 聯陽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訊號中繼系統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1194A (zh) * 2006-06-28 2007-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数据隧道的方法
CN101257705A (zh) * 2007-03-02 2008-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台入网方法、无线通信***、移动中继站及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12754B2 (en) * 1997-10-14 2003-01-28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Point-to-point protocol encapsulation in ethernet frame
FI114276B (fi) * 2002-01-11 2004-09-15 Nokia Corp Verkkovierailun järjestäminen
US7453850B2 (en) * 2002-12-20 2008-11-18 Alcatel Lucent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bi-directional routing of data in a packet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DE60320685T2 (de) * 2003-02-24 2009-06-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Verfahren und system zur durchführung schneller prüfsummenberechnungen in einem gprs-kommunikationssystem mittels tunneln
US7986915B1 (en) * 2006-02-24 2011-07-26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wireless multi-hop relay network
EP1850531B1 (en) * 2006-04-26 2013-06-12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rchitecture for interworking of standardised networks
US8159983B2 (en) * 2006-11-06 2012-04-17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Communicating packets in a wireless multi-user multi-hop relay networks
KR20080041576A (ko) * 2006-11-07 2008-05-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방법
CN101262269B (zh) * 2007-03-05 2012-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群节点切换方法及通信***
US20080281978A1 (en) * 2007-05-10 2008-11-13 Motorola, Inc. Methods for utilizing multiple tunnels with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1474585B1 (ko) * 2007-07-06 2014-12-18 지티이 (유에스에이) 인크. 무선 멀티홉 중계 네트워크에서의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1431394B (zh) * 2007-11-05 2012-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隧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US8984105B2 (en) * 2008-05-27 2015-03-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FMC architecture for CDMA network
WO2009146383A1 (en) * 2008-05-28 2009-12-03 Harris Stratex Networks Operating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ta path control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116252B2 (en) * 2008-05-29 2012-0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Fixed mobile convergence (FMC) architectures
US8468426B2 (en) * 2008-07-02 2013-06-18 Apple Inc. Multimedia-aware quality-of-service and error correction provisioning
EP2164289A1 (en) * 2008-09-12 2010-03-17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for changing radio channels, composed network and access router
EP2359641B1 (en) * 2008-10-29 2015-10-0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Addressing scheme for a relay network system
US8259637B2 (en) * 2009-01-06 2012-09-0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In-band backhaul for wireless relay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100260109A1 (en) * 2009-04-10 2010-10-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timized inter-access point packet routing for ip relay nodes
KR101580153B1 (ko) * 2009-09-24 2016-0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홉 중계 통신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20110134826A1 (en) * 2009-12-04 2011-06-09 Xiangying Yang Relay data path architecture for a wireless network
US9473986B2 (en) * 2011-04-13 2016-10-1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nd/or enforcing policies for managing internet protocol (“IP”) traffic among multiple accesses of a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1194A (zh) * 2006-06-28 2007-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数据隧道的方法
CN101257705A (zh) * 2007-03-02 2008-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台入网方法、无线通信***、移动中继站及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47169A4 (en) 2017-07-12
WO2011120358A1 (zh) 2011-10-06
US9219537B2 (en) 2015-12-22
EP2547169A1 (en) 2013-01-16
CN102215476A (zh) 2011-10-12
US20130077557A1 (en) 2013-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5476B (zh) 中继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及***
US11510131B2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483058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node, and system
RU2508611C2 (ru)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я однонаправленного радиоканала для транзитного автосоединения и ретрансляции в расширенном lte
EP4195776A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9005562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
CN110351700A (zh) 一种自接入回传链路的中继转发方法及节点
CN101388825B (zh) 一种传输gprs隧道协议数据包的方法和设备
JP5406373B2 (ja) 広帯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マルチホップ中継通信の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CN105657838B (zh)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CN101369977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
CN110365609B (zh) 一种数据包分段方法、及装置
CN113271176B (zh) 网络编码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11018002A1 (zh)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
WO2016173076A1 (zh)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WO2019183919A1 (zh) 融合组网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58899B (zh) 中继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及***
CN109756925A (zh)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2065471B (zh) 中继通信网络中的传输方法及***
WO2009026845A1 (fr) Procédé d'émission et de réception de données, appareil de point d'accès sans fil, passerelle et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CN100442747C (zh) 一种通用移动通信***网络与演进网络互连的***与方法
CN101557386A (zh) 数据发送方法与装置及数据接收方法与装置
CN104618213A (zh) 一种报文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20082948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220264602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