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4400A - 用于实现中继的基站、中继站、移动终端及相应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实现中继的基站、中继站、移动终端及相应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4400A
CN102204400A CN2009801427073A CN200980142707A CN102204400A CN 102204400 A CN102204400 A CN 102204400A CN 2009801427073 A CN2009801427073 A CN 2009801427073A CN 200980142707 A CN200980142707 A CN 200980142707A CN 102204400 A CN102204400 A CN 1022044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wave
relay station
base station
relay
mobi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27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冷晓冰
沈钢
金珊
张凯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4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44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42Selecting at relay station its transmit and receive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中继的基站、中继站、移动终端及相应方法,其中引入中继站来参与多载波的通信。中继站只中继那些无线传输特性差的载波,并通过无需中继的载波控制那些中继载波的传输。一般中继载波为高频载波,而无需中继的载波为低频载波。基站或中继站根据各个载波的信道条件来为中继站确定需要中继的载波。

Description

用于实现中继的基站、
中继站、 移动终端及相应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网络, 尤其涉及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中继网 络。 背景技术
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需要更宽的频带来支撑高速的数据传输。 但 是, 信道表现最优的低频资源如 1G赫兹(Hz )以下的频带较为紧缺, 这也导致很难在这个频带中获得足够且连续的频率资源。
为得到额外的频率资源, 运营商开始考虑启用更高的频段, 如 2.1、 2.3、 2.5和 3.5GHz, 传统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 2G ) 不使用 这些频率,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与 1G以下的传统载波之间在 传输特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图 l a示出了一个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意图。 其中, 2GHz载波的信号覆盖范围比 1 GHz载波的信号有效传输距离短很多, 换言之, 以相同功率发出的 2GHz与 1GHz载波在传播相同的距离之 后, 2GHz载波的衰减比 1GHz载波要大得多。
由于高频率载波的传播特性存在诸如此类的先天不足, 使得位于 小区边缘或靠近小区边缘的移动终端几乎无法使用高频率载波来与 基站进行通信, 而又由于低频率载波十分有限, 这些移动终端通常无 法进行高速率的通信, 影响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 案, 其中, 引入中继站来参与多载波的通信, 并由基站或中继站根据 各个载波的信道条件来为中继站确定需要中继的载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提供了一种在基于多个载波的无 线通信网絡中用于实现中继的方法, 其中, 包括以下步骤: a. 根据所述 多个载波的信道条件, 为一个基站所辖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站分别确定需 要中继的载波; b. 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站分别基于为其确定的需要中继 的载波来进行中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 通信网络中的基站, 其中, 包括: 第一确定装置, 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载 波的信道条件, 为该基站所辖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站分别确定需要中继的 载波。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具体实施例, 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 通信网络中的中继站, 其中, 包括: 第三确定装置, 用于根据所述多个 载波的信道条件, 为所述中继站确定需要中继的载波。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具体实施例, 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通 信网络中的移动终端, 其中, 包括: 第三传输装置, 用于利用无需该移 动终端所属的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与所述基站传输需要该中继站中继 的载波的资源分配信息。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 将一段非视距传输截为至少两段视距 传输, 因此容易将高频率的载波拓展应用至小区边缘等处。 同时, 移动 终端不需要再为发送高频率载波而使用较高的发射功率, 从而避免了对 终端电池电量的过快消耗, 也避免了对人体造成较大的辐射危害。 不经 中继的业务数据、 信令等仍在低频载波上传输, 避免了经历中继而导致 的延时。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 l a 示出了一个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意图; 图 l b示出了一种提高高频载波有效传输距离的方案示意图; 图 2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网络简 图; 图 3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在基于多个栽 波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用于实现中继的方法流程图;
图 3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图 3a所示的步骤 S31 的具体流程;
图 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 5在图 4的基础上更详细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 例的帧结构;
图 6 进一步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载波间的关 系;
图 7详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帧结构中用于同 步的信息;
图 8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流程;
图 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 通信网络中的基站的结构框图;
图 10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基于多个载波的无 线通信网络中的中继站的结构框图;
图 1 1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基于多个载波的无 线通信网络中的移动终端的结构框图。
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步骤特征或装置(模 块)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 并清楚地解释本申请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对 本文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说明如下:
载波: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 一般用待传输符号如星座调制后的符 号来调制载波, 从而得到待发送信号, 并经由天线发出。 在本文中, 一个载波的频率范围既可以是一个频点或一个很窄的频段, 类似于常 说的子载波; 优选地, 一个载波的频率范围可以是一个较宽的频段, 甚至于常说的频带,例如 1 GHz及以下, 2.1 GHz-2.5GHz , 2GHz-3GHz。 鉴于高频载波的传输特性与低频载波相比具有如上所述的劣势, 一个解决办法如图 lb所示, 其中, 提高基站和移动终端在发射高频 率载波时的发射功率, 从而令高频率载波的有效传输距离能够逼近低 频栽波。 但是, 该方案将可能受制于:
非视距条件: 高频率电磁波在非视距条件下的衰减十分严重, 因 此即使提高发射功率, 高频率载波的有效传播距离也未必能够达到预 期。
移动终端的电池电量: 由于移动终端往往是以充电电池为电源, 因此, 大幅提高部分信号的发射功率会影响电池的续航时间, 使移动 终端需要频繁充电, 使用变得很不方便。
人体健康: 众所周知, 移动终端的辐射对人体是有危害的, 而其 辐射量往往就与信号的发射功率成正比, 因此, 该方案会导致更大的 健康隐患。
在已经定义的 IEEE802.16j标准或尚处讨论阶段的 IEEE802.16m 标准中, 中继方案仅仅针对单载波, 并不涉及多载波的情形。 本发明 的一个目的就是在多载波环境下实现中继。
参照图 2所示的示例性无线网络并结合图 3a、 3b 中的流程图对 本发明的各非限定性实施例说明如下。 其中, 令该无线网络基于以下 三个载波: 1GHz及以下、 2.1-2.5GHz、 3GHz及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提供了一种在基于多个载波的无 线通信网络中用于实现中继的方法,其流程如图 3a所示, 包括: S31 : 根 据多个载波的信道条件, 为一个基站所辖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站分别确定 需要中继的载波; S32: 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站分别基于为其确定的需要 中继的载波来进行中继。 由于一个基站可能下辖较多中继站, 而其中一 些或许仅为提高吞吐量而置于靠近基站的位置, 而对于扩大高频率载波 覆盖区域帮助不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步骤 S31、 S32可以仅 针对距离基站较远的中继站来进行, 例如图 2所示的中继站 22。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步骤 S31的流程如图 3b所示。其中, 0020
不失一般性地, 该流程为各个载波先后地执行, 应当理解, 这种执行方 式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基站或中继站处用于信息处理的 装置 /模块 /电路具有同步处理能力时, 可以同时为所述多个载波来执行 该流程。
基站 21在小区内使用各个载波来分别广播前导码( preamble )信号, 其中,前导码信号是 IEEE802.16系列标准中经典的用于信道估计的信号 之一。 中继站 (RS ) 22在子步骤 S311中接收后, 测量该信号的信号质 量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RSSI )、信号噪声比( SNR ) 、 信号干扰噪声比(SNIR )等。 当然, 每个测量所得的信号质量信息均与 一个载波相对应。 本例中, 不失一般性地以 SNR为例。 应当理解, 在实 际应用中, 用于进行信号质量测量的信号不限于前导码信号, 特别地, 可以对上行或下行业务数据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 并将其结果作为步骤 S31的确定依据。
此后, 该方法进入子步骤 S312。 其中, 4艮据所得的 SNR来判断上 述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此判断过程可以在中继站 22 中执行, 无任何限 定性地, 该预定条件为判断该 SNR值是否大于等于一个 SNR阈值。 优 选地, 该 SNR阈值优选地被适当地预先设置, 使得 SNR值大于等于该 阁值的载波可以无需中继地在基站 21 与中继站 22 所服务的移动终端 (例如图 2中的移动终端 23 )之间利用该载波进行通信, 且能获得可以 接受的表现。可选地, 同一个载波的 SNR阈值可以因中继站的不同而不 同, 另外, 针对不同载波而为同一中继站设置的 SNR阔值也可以不同。
应当理解, 所述阈值可以是在中继站部署阶段, 由运营商根据无线 环境条件、 附近基站载波的使用状况、 现场信道测量以及所服务区域的 业务量估计等信息确定的, 通过中继站或基站的配置管理接口进行设 定。
可选地, 中继站 22可以在测得各个载波上的 SNR值后, 将结果上 报给基站 21 , 再由基站 21来执行子步骤 S312。
本例中, 令子步骤 S312的判断结果为: 1GHz及以下载波的 SNR值 大于等于相应阈值。 P T/CN2009/000020
接下来,需要根据上述判断结果来对 1GHz及以下载波进行归类。 其中, 在由基站 21 来执行子步骤 S312的各实施例中, 可由基站 21 来执行该归类操作。 而在由中继站 22执行子步骤 S312的实施例中, 该归类操作既可以由基站 21来执行, 也可以由中继站 22来执行, 下 文中仅以前者为例来说明。
由于 1 GHz及以下载波的 SNR值大于等于相应阈值, 因此, 该方 法进入子步骤 S313 , 基站 21将其确定为无需中继站 22中继的载波。
接着, 进入步骤 S314, 由于还有 2.1-2.5GHz载波以及 3GHz及以 上载波尚未分类, 因此, 该方法分别为这两个载波重复前述步骤。 在 本例中,令 2.1 - 2.5GHz载波以及 3GHz及以上载波因信道条件较差而 被确定为需要中继站 22 中继的载波, 而 1GHz及以下载波被确定为 无需其中继的载波。
在一个载波被确定为需要中继的载波以后, 基站 21、 中继站 22 中的相关的实体将被配置进入中继状态。
随后, 中继站 22即在基站 21的控制下执行两个载波上的中继工 作。
前述具体实施例中, 利用基站 21与中继站 22之间的下行信道的 信号质量来确定需要中继和无需中继的载波。 该方式特别适用于上、 下行信道对称性较强的网络环境中。 在上、 下行信道对称性差的网络 环境中, 基站 21可利用来自中继站 22的上行信号来检测上行链路上 各个载波的信号质量, 从而更精确地为中继站 22选择需要和无需中 继的载波。 其中, 所述上行信号例如中继站 22在上行中继域发送的 信令或用于承载业务数据的信号。
应当理解, 上述步骤 S31的执行不限于在中继站入网或刚刚开始运 行的时候。 当中继站正在执行中继任务时, 其也可以周期性地对多个载 波的信道条件进行检测, 并将结果上报给基站。 当基站发现此前由基站 和移动终端直接通信的载波的信道条件转差, 则可以将该载波确定为需 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 反之, 当基站发现此前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 波的信道条件转好, 则可以将该载波确定为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 同样是在中继站 22正在执行中继任务时, 基站 21不但可以获取 各个载波在基站 21与中继站 22之间的链路上的信号质量信息, 还可 以获取该等载波在中继站 21 与其所服务的移动终端之间的链路上的 信号质量信息, 以及基站 21 与该等移动终端之间的链路上的信号质 量相关信息, 通过比较从基站至中继站再至移动终端所产生的总衰减 量与从基站直接到达移动终端处的衰减量, 再辅以对中继所带来的传 输延迟的考量, 即可最适当地选择需要中继和无需中继的载波。
前已述及, 本文中所述的载波是一个比较概括的概念。 根据上述 实施例的一个变化例, 无线网络中仅被允许使用 2.1GHz 至 2.5GHz 的频率资源。 此时, 其中的 2.1GHz-2.2GHz可以被视为一个本申请意 义上的载波, 而 2.2GHz- 2.4GHz为另一个载波, 2.4GHz-2.5GHz为第 三个载波。 基站由该三个载波中为中继站确定需要和无需中继的载 波。 在某些信道条件下, 虽然 2.1GHz-2.2GHz载波与 2.2GHz-2.4GHz 载波在频域上较为接近, 却仍具有截然不同的信道条件, 此时, 就有 必要基于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来从中选择需要中继和无需中继的栽波。
应当理解, 由于步骤 S31所针对的中继站可能有多个, 而这些中 继站与基站 21 之间的无线信道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 因此, 在一 个载波被确定为某一中继站需要中继的载波的同时, 同一载波可能被 确定为无需另一中继站中继的载波。
根据前述实施例的一个变化例, 部分栽波可以被静态地配置为需 要或无需某中继站中继的载波, 例如, 时变性最差或信道稳定性最佳 的载波即可被静态地配置为某个中继站的某种载波, 例如, 1GHz及 以下载波可以被配置为中继站 22的无需中继的载波。 下面, 再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以详细介绍。
在最新版本的 IEEE802.16m SDD (System Description Document) 中, 多载波***中的载波分为全配置载波与部分配置载波。 其中, 全 配置载波即与该载波相关的所有控制信息包括同步信息、 广播 /组播 / 单播控制信令都经由该载波来传输。 而部分配置载波则是这样的载 波, 与该载波相关的控制信息中, 只有一部分经由该载波来传输, 剩 余部分则由全配置载波来负责承载。
每个移动终端都有一个主载波, 用于传输业务数据以及物理层和
MAC层控制信息。 可选地, 移动终端还可以拥有一个或多个副载波, 主要用于传输业务数据。 其中, 主载波即为全配置载波, 而副载波既 可以是全配置载波, 也可以是部分配置载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控制信令被尽可能多地经由无需 中继的载波来传输, 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的响应时间。 不仅如此, 通过令基站与移动终端直接进行信令的交互, 控制机制被集中于基 站, 中继站的复杂程度因而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有利于降低中继站的 成本。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 定义了极少配置的载波, 一般出现在基站与 地, 极少配置的载波所承载的控制信令仅包括同步信息。 相比之下, 部分配置载波不但要承载控制信令, 还需要承载包括资源分配信息 如: 资源请求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 ( DL-MAP/UL-MAP )在内的多种 上、 下行控制信息。
图 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帧结构示意图。其中, 横向对应时域, 纵向对应频域。 由图可见, 在时域, 同一载波可以在 中继域( relay zone, 对应基站与中继站之间的链路)和接入域( access zone, 对应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和中继站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链路)之 间复用。 而从空间域角度来看, 一个载波可以在中继站的覆盖区域与 基站的覆盖区域之间复用。由图还可以看出,在基站的下行接入域中, 需要中继的载波是部分配置的, 而在其下行中继域和中继站的下行接 入域中, 同样的载波即成为极少配置的载波。 上行与之类似。 而在中 继站处, 图中示出的需要中继的载波在上、 下行子帧中均是极少配置 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发往中继站所服务的移动终端的 大部分控制信令以及该等移动终端发出的控制信令均由无需中继的 2009/000020
载波来承载。 不失一般性地, 所述的无需中继的载波为频率较低的载 波, 如前述的 1 GHz 及以下载波。 而需要中继的载波, 例如前述的 2.1 -2.5GHZ载波以及 3G及以上载波, 主要用于传输业务数据以及绝 对必要的控制信息, 例如同步信息。 应当理解, 随着本领域技术的不 断发展, 当网络设备之间的同步不再基于传递同步信息时, 需要中继 的载波可以单純传递业务数椐, 而不承载任何控制信息。
根据该优选实施例, 移动终端的业务数据的大部分都将被高频率 的载波来承载, 较为稀缺的低频率的载波则主要用于不经中继地传输 控制信令。 由此, 以资源分配请求、 资源分配响应为例的控制信令可 以免于中继, 从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基站可以尽快地 接收到移动终端发来的资源分配请求并进行响应, 而移动终端也能够 第一时间知晓基站为其分配的资源, 以用于业务数据的传输。
此外, 考虑到某些业务的业务数据传输对时延十分敏感, 例如语 音业务、 视频电话业务等, 因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时 延敏感型业务的业务数据也尽可能地经由无需中继的载波进行传输。 有关某一个具体移动终端的某项业务的资源分配,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 以基于现有的资源分配方案或今后出现的更为成熟的方案来实现。
图 5在图 4的基础上更详细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 例的帧结构。
其中, 基站使用高频率载波来与其直接服务的移动终端进行通 信。 此时, 该高频率载波即上文所称的部分配置载波, 作为副载波使 用。
而在中继站的接入域, 中继站使用上述高频率载波来与其服务的 移动终端进行通信, 该等高频率载波即上文所称的极少配置载波。
而在中继域, 基站与中继站之间使用高频率载波来进行通信也即 回传通信。
由于中继站在其时域上连续的接入域、 中继域间重用高频率载 波,而该等高频率载波的物理层实体在由接入域切换至中继域,也即: 从下行发送转入下行接收, 以及从上行接收转入上行发送, 需要一定 0
的时间, 因此优选地, 如图 5所示, 在中继站的上行和下行子帧中, 分别包含一个称为 GAP 的窗口, 以分割接入域和中继域, 保证中继 站中的各种元器件可靠地从发送状态进入接收状态, 或从接收状态进 入发送状态, 避免在中继站的物理层单元进行状态切换时产生数据丢 失。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无需中继站中继的载波上传输 的需要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的信息包括资源分配信息, 具体地说, 基站 在进行资源的调度后, 将高频率载波上的资源块的分配结杲经由低频 率载波来告知中继站和该中继站所服务的移动终端。
应当理解,基站经由无需中继站中继的载波上传输的需要中继站 中继的载波的信息不限于资源分配信息, 例如:
• 上行链路
■ 基站与中继站之间、 中继站与移动终端之间、 基站与移动 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信息;
騸 基站与中继站之间、 中继站与移动终端之间的 HARQ 信 白- '
■ 基站与中继站之间、 中继站与移动终端之间的 MIMO反馈 信息;
■ 移动终端的资源分配请求。
• 下行链路
■ ***配置信令, 例如, 载波在上下行链路上占用的频带,
TDD 下行 /上行链路比例, 天线配置, 导频配置, 测距相 关配置等等;
■ 用于通知的控制信令, 例如, 寻呼 (paging ) ;
騸 用于业务数据的控制信令, 例如, 资源分配结果(响应) , 功率控制以及与业务数据发送和接收有关的下行确认信 令。
图 6进一步示出了载波间的关系。 其中, 由于高频率载波的控制 信令大部分由低频率载波来承载, 因此, 也称为载波外控制 ( out-of- carrier control ) 。 类似于 IEEE802.16e 标准, 图中示出的 DL/UL-MAP 信息指示每个下行 /上行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块的大小 和位置。 另外, 图中还用平滑的弯曲虚线示出了无需中继的载波上传 输的 MAP信息与需要中继的载波上的信息传输之间的关系, 其中, 后者的实现正是依赖由前者所获取的信息。
与现有的 802.16e和 802.16j标准相比, 图 6所示的帧结构定义 了新的载波、 链路以及中继站与控制信令之间的关系。 对于面向信道 级别的信令, 需要在其中添加载波标识、 链路标识或中继站标识, 以 便中继站、 移动终端知晓该段控制信令是针对哪个载波、 哪个链路、 哪个中继站的。 这样的信令例如下行信道描述(DCD ) , 其主要用于 在 802.16e中定义下行物理信道的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 例, 该信令有如下的形式:
DCD— Message— Format() {
Managemt message Type ;802. 10e中已有
Carrier ID ;4 bits, 新添力 Π
Link ID ;2 bit; =0: BS -^RS 链路;
^ RS ^MS 链路; =2:RS ^BS link; =3: MS-^RS
链路; 新添加
RS ID ;4 bits, 新添力 Π
Configuration Change Count ; 802.16e中己有
TL V Encoded information for the overall channel ; 802.16e中已有
Begin PHY- specific section {
For(i=l;i<=n;i+ +) {
Downlin— Burst—Profile ; 802.16e中已有
} ― ―
}
}
对于面向连接的信令, 例如 DL、 UL-MAP, 定义了 MAC层的连 接标识 (CID ) , 每个 CID在一个小区内是唯一的。 当一个连接建立 后,基站会为该连接分配一个载波,并通知相应的移动终端和中继站。 因此, 这样的信令不会包含载波标识、链路标识或中继站标识。基站、 中继站、 移动终端只需维护一个连接 CID与载波标识 /链路标识 /中继 站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表, 如表 1所示。 表 1: 连接 CID与载波标识 /链路标识 中继站标识之间的映射
基于此, 每当移动终端或中继站接收到 DL/UL-MAP信息, 基于 其 CID与预存的映射信息, 即可从中提取属于它们自己的控制信息。 根据 802.16m标准的要求, 同步信道需要提供参考信号以用于时 间、 频率和帧同步、 RSSI 估计、 信道估计以及基站识别。 为满足上 述要求, 低频率载波与高频率载波需要有各自独立的同步信道, 如图 7所示。
其中, 中继站的低频率物理单元利用基站在低频率载波上发来的前 导码信号来向基站同步, 以进行信令的传输。 在中继域内, 中继站的高 频率物理单元会利用基站在高频率载波上发来的前导码来向基站同步, 以用于业务数据的回传。 此外, 中继站还在每个帧头经由高频率载波来 发送前导码信号, 并通过频分复用或码分复用的方式与基站在同一载波 上发送的前导码信号相区分。
移动终端在低频率载波上直接向基站进行同步, 以进行信令的直接 传输; 而在高频率载波上, 则可以向中继站同步, 以进行数据业务传输。 相互独立的同步过程可以为每个物理单元保证精确的定时和信道估计。 在上文中对本发明的各个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述的基础上, 再以一 个较为完整的流程来对本发明做以总结, 图 8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具体 实施方式的详细流程。
当一个中继站开机并完成网络进入后, 它将尝试向基站同步, 并选 择一个信道条件最佳的载波作为其主载波。 不失一般性地, 该主载波为 低频率载波。 经由这个载波, 基站可以对中继站进行配置和控制, 包括 对所有的其他载波进行初始化。
接着, 中继站测量其它载波的信道质量, 以确定哪些载波需要中继, 而哪些无需中继。
每当一个载波被确定为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 基站会在基站的 接入域内将该载波配置为部分配置载波, 并在中继域内将其配置为极少 配载波。 同时, 基站还将该载波配置为在中继站接入域内的极少配置的 载波。
此后, 基站和中继站开始各自的高频率载波的帧。 如图 8所示, 基 站和中继站的高频率载波的帧均始于为移动终端的同步所发送的前导 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基站和中继站发送的所述前导码是 不同的随机序列。
一个基于多载波的移动终端将会接收并测量这两个前导码的信号强 度, 并通过低频率载波向基站报告其测量结果, 报告的信令中包含载波 标识 /链路标识 /中继站标识的信息, 如上文中对新的 DCD的介绍中所 提及的那样。 基于该报告, 基站可以判定该移动终端位于中继站的覆盖 区域之内还是该基站的覆盖区域之内, 换言之, 判定该移动终端应该有 该中继站服务还是由该基站直接服务。
如果移动终端需要由中继站服务, 则基站会为该中继站分配高频率 的频率资源来服务该移动终端, 该等高频率的频率资源属于如前所述地 被确定为需要中继的载波。 本例中, 上述高频率的频率资源的分配是在 前述的低频率载波上完成的。 上文中, 已对本发明的方法部分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下文中, 将 以较为简略的文字来介绍本发明的装置部分。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本 文中提及的任何装置均可以以纯硬件方式、 纯软件方式或软硬件结合的 方式来实现, 且无一例外地落入本申请随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 围。
图 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 通信网络中的基站, 该基站如图 2所示的基站 21。 其中, 包括: 第一确 定装置 91 , 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载波的信道条件, 为该基站所辖的一个或 多个中继站分别确定需要中继的载波。
所示第一确定装置 91包括: 信号质量信息获取装置 91 1 , 用于获取 所述多个载波的信号质量信息, 以及第二确定装置 912, 用于^^据所获 取的信号质量信息, 为各个所述中继站分别确定需要其中继的载波。
优选地, 该基站 21 还包括: 第一发送装置 92, 用于为所述一个或 多个中继站中的每个执行以下操作: 利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向 该中继站及该中继站所服务的移动终端发送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 的资源分配响应。
优选地, 该基站 21 还包括: 第一接收装置 93 , 用于为所述一个或 多个中继站中的每个执行以下操作: 利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接 收该中继站所服务的移动终端发来的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的资源 分配请求。
优选地, 该基站 21还包括: 第一同步信息发送装置 94, 用于为每个 所述中继站执行以下操作: 利用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向该中继站 发送第一同步信息, 所述第一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中继站在该需要其中继 的载波上向所述基站同步。
优选地, 该基站 21还包括: 第二同步信息发送装置 95, 用于为所 述一个或多个中继站中的每个执行以下操作: 利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 载波来向该中继站及该中继站所服务的移动终端发送第二同步信息, 所 述第二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中继站及其服务的移动终端在该无需其中继 的载波上向所述基站同步。 图 10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基于多个载波的无 线通信网络中的中继站, 如图 2所示的中继站 22, 其中, 包括: 第三确 定装置 101, 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载波的信道条件, 为所述中继站确定需 要中继的载波。
其中, 所述第三确定装置 101包括: 信道估计装置 1011 , 用于对所 述多个载波进行信道估计, 以获得所述多个载波的信号质量信息,以及, 第四确定装置 1012, 用于根据所获取的信号质量信息, 为所述中继站确 定需要其中继的载波。
优选地, 该中继站 22还包括: 第二接收装置 102, 用于利用无需该 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接收所述基站发来的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的资 源分配响应。
优选地, 该中继站 22还包括: 第一同步信息接收装置 103 , 用于利 用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接收所述基站发来的第一同步信息, 所述第 一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中继站在该需要其中继的载波上向所述基站同步。
优选地, 该中继站 22还包括: 第二同步信息接收装置 104, 用于利 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接收所述基站发来的第二同步信息, 所述第 二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中继站在该无需其中继的载波上向所述基站同步。
优选地, 该中继站 22还包括: 第三同步信息发送装置 105, 用于利 用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向该中继站所服务的移动终端发送第三 同步信息, 所述第三同步信息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该需要中继的载波上 向该中继站同步。 图 1 1示出了在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移动终端,该移动 终端如图 2所示的移动终端 23 , 其中, 包括: 第二发送装置 11 1, 用于 利用无需该移动终端所属的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与所述基站发送需要 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的以下各项信息中的任一项或任多项: 资源分配请 求; 信道质量指示。
优选地, 该移动终端 23还包括: 第三接收装置 112, 用于利用无需 该移动终端所属的中继站中继的栽波从所述基站接收需要该移动终端 所属的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的资源分配响应。
优选地, 该移动终端 23包括: 第三同步信息接收装置 113, 用于利 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接收所述基站发来的第二同步信息, 所述第 二同步信息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该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上向所述 基站同步。
优选地, 该移动终端 23还包括: 第四同步信息接收装置 1 14, 用于 利用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接收所述中继站发来的第三同步信息, 所 述第三同步信息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该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上向 所述中继站同步。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 需要理解的是, 本发明 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 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

Claims (30)

  1.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在基于多个栽波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用于实现中继的方法, 其 中, 包括以下步骤:
    a. 根据所述多个载波的信道条件, 为一个基站所辖的一个或多个中 继站分别确定需要中继的载波;
    b. 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站分别基于为其确定的需要中继的载波来 进行中继。
  2.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步骤 a包括, 为每个所 述中继站执行以下操作:
    al . 获取各个所述载波的信号质量信息;
    a2. 根据所获取的各个所述载波的信号质量信息, 将信道质量满足 预定条件的一个或多个载波确定为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
  3.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方法, 其中, 每个所述载波的信号质量信 息指示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
    - 所述基站与该中继站之间的信道质量;
    - 所述基站与该中继站所辖的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之间的信道质 量;
    - 该中继站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
  4. 4. 根据权利要求 2或 3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信号质量信息包括 以下各项中的任一项: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信号噪声比; 信号干扰噪声 比。
  5.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步骤 a之后还包括, 为 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站中的每个执行以下操作:
    - 所述基站利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与该中继站及该中继站 所服务的移动终端传输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的以下各项信息中的 任一项或任多项:
    资源分配信息;
    信道质量指示。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包括资源 分配请求和 /或资源分配响应。
  6.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步骤 a之后还包括, 为 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站中的每个执行以下操作:
    - 所述基站利用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向该中继站发送第一同 步信息, 所述第一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中继站在该需要其中继的载波上向 所述基站同步。
  7. 8.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步骤 a之后还包括, 为 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站中的每个执行以下操作:
    - 所述基站利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向该中继站及该中继站 所服务的移动终端发送第二同步信息, 所述第二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中继 站及其服务的移动终端在该无需其中继的载波上向所述基站同步。
  8. 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中继站利用需要该中继 站中继的载波来向该中继站所服务的移动终端发送第三同步信息, 所述 第三同步信息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该需要中继的载波上向所述中继站 同步。
  9. 10.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 载波与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相比, 具有更高的频率或具有更差的无 线传输特性。
  10. 1 1. 一种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基站, 其中, 包括: 第一确定装置, 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载波的信道条件, 为该基站所辖 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站分别确定需要中继的载波。
  11. 12.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基站, 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装置包括: 信号质量信息获取装置, 用于获取所述多个载波的信号质量信息; 第二确定装置, 用于根据所获取的信号质量信息, 为各个所述中继 站分别确定需要其中继的载波。
  12. 13.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基站, 其中, 针对所述每个中继站, 一 个所述载波的信号质量信息指示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
    - 所述基站与该中继站之间的信道质量; - 所述基站与该中继站所辖的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之间的信道质 量;
    - 该中继站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
  13. 14. 根据权利要求 12或 13所述的基站, 其中, 所述信号质量信息 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任一项: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信号噪声比; 信号干扰 噪声比。
  14. 15.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基站, 其中, 还包括:
    第一发送装置, 用于为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站中的每个执行以下操 作:
    - 利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向该中继站及该中继站所服务的 移动终端发送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的资源分配响应。
  15. 16.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迷的基站, 其中, 还包括:
    第一接收装置, 用于为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站中的每个执行以下操 作:
    - 利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接收该中继站所服务的移动终端 发来的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的资源分配请求。
  16. 17.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基站, 其中, 还包括:
    第一同步信息发送装置, 用于为每个所述中继站执行以下操作: - 利用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向该中继站发送第一同步信息, 所述第一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中继站在该需要其中继的载波上向所述基 站同步。
  17. 18.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基站, 其中, 还包括:
    第二同步信息发送装置, 用于为所述一个或多个中继站中的每个执 行以下操作:
    - 利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向该中继站及该中继站所服务的 移动终端发送第二同步信息, 所述第二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中继站及其服 务的移动终端在该无需其中继的载波上向所述基站同步。
  18. 19. 根据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基站, 其中, 所述需要中继的载波与无 需中继的载波相比, 具有更高的频率或具有更差的无线传输特性。
  19. 20. 一种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中继站, 其中, 包括: 第三确定装置, 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载波的信道条件, 为所述中继站 确定需要中继的载波。
  20. 21.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中继站,其中,所述第三确定装置包括: 信道估计装置, 用于对所述多个载波进行信道估计, 以获得所述多 个载波的信号质量信息;
    第四确定装置, 用于 居所获取的信号质量信息, 为所述中继站确 定需要其中继的载波。
  21. 22.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中继站, 其中, 还包括:
    第二接收装置, 用于利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接收所述基站发 来的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的资源分配响应。
  22. 23.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中继站, 其中, 还包括:
    第一同步信息接收装置, 用于利用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接收所 述基站发来的第一同步信息, 所述第一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中继站在该 要其中继的载波上向所述基站同步。
  23. 24.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中继站, 其中, 还包括:
    第二同步信息接收装置, 用于利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接收所 述基站发来的第二同步信息, 所述第二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中继站在该无 需其中继的载波上向所述基站同步。
  24. 25.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中继站, 其中, 还包括:
    第三同步信息发送装置, 用于利用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来向该 中继站所服务的移动终端发送第三同步信息, 所述第三同步信息用于所 述移动终端在该需要中继的载波上向该中继站同步。
  25. 26.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中继站, 其中, 所述需要该中继站中继 的载波与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相比, 具有更高的频率或更差的无线 传输特性。
  26. 27. 一种基于多个载波的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移动终端, 其中, 包括: 第二发送装置, 用于利用无需该移动终端所属的中继站中继的载波 来与所述基站发送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的以下各项信息中的任一 项或任多项:
    资源分配请求;
    信道质量指示。
  27. 28. 根据权利要求 27所述的移动终端, 其中, 包括:
    第三接收装置, 用于利用无需该移动终端所属的中继站中继的载波 从所述基站接收需要该移动终端所属的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的资源分配 响应。
  28. 29. 根据权利要求 27所述的移动终端, 其中, 包括:
    第三同步信息接收装置, 用于利用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接收所 述基站发来的第二同步信息, 所述第二同步信息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该 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上向所述基站同步。
  29. 30. 根据权利要求 27所述的移动终端, 其中, 包括:
    第四同步信息接收装置, 用于利用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接收所 述中继站发来的第三同步信息, 所述第三同步信息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 该需要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上向所述中继站同步。
  30. 31. 根据权利要求 27所述的移动终端, 其中, 所述需要该中继站中 继的载波与无需该中继站中继的载波相比, 具有更高的频率或具有更差 的无线传输特性。
CN2009801427073A 2009-01-06 2009-01-06 用于实现中继的基站、中继站、移动终端及相应方法 Pending CN1022044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09/000020 WO2010078692A1 (zh) 2009-01-06 2009-01-06 用于实现中继的基站、中继站、移动终端及相应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4400A true CN102204400A (zh) 2011-09-28

Family

ID=42316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27073A Pending CN102204400A (zh) 2009-01-06 2009-01-06 用于实现中继的基站、中继站、移动终端及相应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74032A1 (zh)
EP (1) EP2375853A4 (zh)
JP (1) JP2012514911A (zh)
KR (1) KR101339696B1 (zh)
CN (1) CN102204400A (zh)
WO (1) WO20100786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8787A (zh) * 2014-08-27 2017-08-18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Sudac、用户设备、基站和sudac***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7278A (zh) * 2007-01-30 2008-08-06 西门子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中传输数据的方法、***、中继站及基站
CA2757450A1 (en) * 2009-03-30 2010-10-1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onent carrier reallocation
US9049155B2 (en) * 2011-09-06 2015-06-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ual interpretation of a length field of a signal unit
WO2013109171A1 (en) * 2012-01-16 2013-07-2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relaying
US9735940B1 (en) 2012-04-12 2017-08-15 Tarana Wireless, Inc.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optimizing the capacity of adaptive array systems
US9325409B1 (en) 2012-04-12 2016-04-26 Tarana Wireless, Inc. Non-line of sigh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9456354B2 (en) 2012-04-12 2016-09-27 Tarana Wireless, Inc. Non-line of sigh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9252908B1 (en) 2012-04-12 2016-02-02 Tarana Wireless, Inc. Non-line of sigh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EP2723143A1 (en) * 2012-10-19 2014-04-23 NEC Corporation Enhanced RRC signaling messages
US10110270B2 (en) 2013-03-14 2018-10-23 Tarana Wireless, Inc. Precision array processing using semi-coherent transceivers
US10499456B1 (en) 2013-03-15 2019-12-03 Tarana Wireless, Inc. Distributed capacity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for broadband access with enhanced in-band GPS co-existence
US10348394B1 (en) 2014-03-14 2019-07-09 Tarana Wireless, Inc.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for enhancing wireless networks with mini-satellites and pseudollites and adaptive antenna processing
US10129889B1 (en) * 2015-09-01 2018-11-13 Sprint Spectrum L.P. Select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based on carrier receive power at a UE, transmit power, frequency, and other carrier attributes
CN112788767B (zh) 2016-12-19 2023-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动态调整波束集合的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9409A (zh) * 2005-08-01 2007-02-0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中继经第一信道接收的信息到第二信道的方法及中继装置
CN101032104A (zh) * 2004-09-29 2007-09-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1064901A (zh) * 2006-04-29 2007-10-3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多跳中继接入网的接入方法、中继站、基站和***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38977A (ko) * 2003-10-23 2005-04-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정보 송수신 시스템 및방법
US7406060B2 (en) * 2005-07-06 2008-07-29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Coverage improvement in wireless systems with fixed infrastructure based relays
CA2626895C (en) * 2005-11-11 2013-11-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lay communication
JP4952135B2 (ja) * 2006-08-17 2012-06-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中継局、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JP4952138B2 (ja) * 2006-08-17 2012-06-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局、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JP4805751B2 (ja) * 2006-08-18 2011-11-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2104A (zh) * 2004-09-29 2007-09-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909409A (zh) * 2005-08-01 2007-02-0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中继经第一信道接收的信息到第二信道的方法及中继装置
CN101064901A (zh) * 2006-04-29 2007-10-3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多跳中继接入网的接入方法、中继站、基站和***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8787A (zh) * 2014-08-27 2017-08-18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Sudac、用户设备、基站和sudac***
CN107078787B (zh) * 2014-08-27 2020-07-24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Sudac、用户设备、基站和sudac***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75853A4 (en) 2013-11-20
EP2375853A1 (en) 2011-10-12
KR20110104547A (ko) 2011-09-22
JP2012514911A (ja) 2012-06-28
US20110274032A1 (en) 2011-11-10
KR101339696B1 (ko) 2013-12-11
WO2010078692A1 (zh) 2010-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4400A (zh) 用于实现中继的基站、中继站、移动终端及相应方法
JP5318956B2 (ja) 協力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ための基準信号の送信方法及び無線リソースの割当方法
CN108521654B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4509154A (zh) 通信***、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5471790A (zh) 适用于分布式天线***的协作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09196799A (zh) 发送用于控制信道的资源的配置信息的方法和装置、发送用于上行链路drs的资源的配置信息的方法和装置、发送指示子帧/时隙类型的指示符的方法和装置、以及发送下行链路符号的数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9565879A (zh) 用于随机接入的载波配置
CN102511192A (zh) 通信***,通信方法,基站和通信设备
CN109804679A (zh) 在无线通信***中由终端执行的侧链路同步信号发送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CN104854949A (zh) 用于在异构通信***中进行随机接入的***和方法
CN107689839B (zh)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262599A (zh) 在协调多点传输环境中提供干扰测量的方法和设备
CN110140392A (zh) 同步信号块检测方法、同步信号块传输方法、装置及***
EP2119128A2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neighbor discovery, handover procedure and relay zone configuration for relay stations in a multi-hop network
CN104521265A (zh) 通信控制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17202412A (zh) 终端设备、基础设施装备及方法
EP382468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3748948B (zh)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通信***和基站
CN104221436A (zh) 通信***、移动终端装置、局域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1990301A (zh) 一种多载波组网下的分集接收***及方法
KR101465901B1 (ko) D2d 통신에서 단말의 전송 전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d2d 통신 단말
CN104244316B (zh) 发现信号检测方法和设备
CN101222264B (zh) 在中继宽带无线接入通信***中发送帧信息的设备及方法
CN101420268A (zh) 无线通信***、基站以及发送方法
CN102246442A (zh) 用于多带时分双工***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