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1537A - 太阳能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1537A
CN102201537A CN2011101440560A CN201110144056A CN102201537A CN 102201537 A CN102201537 A CN 102201537A CN 2011101440560 A CN2011101440560 A CN 2011101440560A CN 201110144056 A CN201110144056 A CN 201110144056A CN 102201537 A CN102201537 A CN 1022015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light
layer
substrate
so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440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信荣
林俊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01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15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50Photovoltaic [PV] devices
    • H10K30/57Photovoltaic [PV] devices comprising multiple junctions, e.g. tandem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30/87Light-trapp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该太阳能电池模块包括基板、第一太阳能电池以及第二太阳能电池。基板上具有光转换层,其中光转换层将300~500nm波长的光线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第一太阳能电池位于基板的表面上。第二太阳能电池是位于基板的另一表面上,且第一太阳能电池与第二太阳能电池电性连接。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OPV)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环保意识高涨,为了应对石化能源的短缺与减低使用石化能源对环境带来的冲击,替代能源与再生能源的研发便成了热门的议题,其中又以太阳能电池photovoltaic cells)最受瞩目。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且发电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或氮化物等有害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一般而言,传统太阳能电池是在基板上形成第一电极层、有源层以及第二电极层。当光束照射至太阳能电池时,有源层受光能的作用可产生自由电子-空穴对,并通过两电极层之间电场使电子与空穴会分别往两电极层移动,而产生电能的储存形态。此时若外加负载电路或电子装置,便可提供电能而使电路或装置进行驱动。
然而,目前太阳能电池最大的问题就是其光吸收率或是光电转换率不足。因此,如何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率以及光电转换率已经在积极的发展之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可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率,进而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整体效能。
本发明提出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包括基板、第一太阳能电池以及第二太阳能电池。基板上具有光转换层,其中光转换层将300~500nm波长的光线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第一太阳能电池位于基板的表面上。第二太阳能电池是位于基板的另一表面上,且第一太阳能电池与第二太阳能电池电性连接。
基于上述,由于本发明在第一太阳能电池以及第二太阳能电池之间设置光转换层,以将300~500nm波长的光线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如此一来,便可以使无法被太阳能电池吸收的光线(300~500nm)转换成太阳能电池可吸收的光线(500~700nm),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整体效率。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光吸收波段的曲线图。
图3是图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光吸收行为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的光转换层可使300~500nm波长的光线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的光吸收率与波长的曲线图。
图6与图7是依照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与图9是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第一与第二太阳能电池的电性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太阳能电池模块
10a:光入射面
10b:光反射面
A:第一太阳能电池
B:第二太阳能电池
100:基板
100a:第一表面
100b:第二表面
110:第一电极层
110a:透明导电层
110b:功函数调整层
112:第一有源层
114:第二电极层
120:第三电极层
120a:透明导电层
120b:功函数调整层
122:第二有源层
124:第四电极层
DCL:光转换层
L1~L3:光线
X、Y、A、B、M、N:曲线
500:区域
800、900a、900b:输出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包括基板100、第一太阳能电池A以及第二太阳能电池B,特别是,基板100上设置有光转换层DCL。此外,太阳能电池模块10具有光入射面10a以及光反射面10b。
基板100具有表面100a以及相对于表面100a的另一表面100b。基板100可为硬质基板(例如是玻璃基材、硅基材)或是柔性基板(例如是有机聚合物基材),优选采用柔性基板。倘若基板100是采用柔性基板,则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可以采用连续滚轮制造程序(roll to roll)来制造。
根据本实施例,光转换层DCL是设置于基板100的表面100a上。特别是,光转换层DCL可将300~500nm波长的光线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如图4所示,光转换层DCL可将以B曲线分布的光线转换成A曲线分布的光线。上述的光转换层DCL可包括荧光材料或是磷光材料。
此外,第一太阳能电池A是设置在基板100的表面100a上方,其包括第一电极层110、第一有源层112以及第二电极层114。因此,本实施例的光转换层DCL是位于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基板100之间。
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一电极层110位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根据本实施例,第一电极层110包括透明电极材料,优选的是,第一电极层110包括透明导电层110a以及功函数调整层110b。在此,透明导电层110a例如是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金属氧化物。功函数调整层110b主要是用来使第一电极层110相对于第一有源层112具有适当的功函数,其材料例如是包括碳酸铯(CsCO3)、氧化锌(ZnO)或是其他的功函数调整材料。
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一有源层112覆盖第一电极层110。第一有源层112吸收第一波长范围的光线。根据本实施例,第一有源层112为有机吸光材料,且主要是吸收可见光波段的光线或是吸收红外光波段的光线。倘若第一有源层112是吸收可见光波段的光线,那么其材料可包括聚(3-己基噻吩):[6,6]苯基-C61-酪酸甲基酯(poly(3-hexylthiophene):[6,6]-phenyl-C61-butyricacid methyl ester(P3HT:[60]PCBM))、聚[2-甲烷基-5-(30,70-二甲基壬氧)-1,4-伸苯基伸乙烯基]:[6,6]苯基-C61-酪酸甲基酯(poly[2-methoxy-5-(30,70-dimethyloctyloxy)-1,4-phenylenevinylene]:[6,6]-phenyl-C61-butyricacidmethyl ester(MDMO-PPV:[60]PCBM))或是其他合适的材料。倘若第一有源层112是吸收红外光波段的光线,那么其材料可包括聚[2,6-(4,4-双-(2-乙基己基)-4H-)]双噻吩[2,1-b;3,4-b′]环戊烷-alt-4,7-(2,1,3-苯并噻二唑):[6,6]苯基-C71-酪酸甲基酯(poly[2,6-(4,4-bis-(2-ethylhexyl)-4H-cyclopenta[2,1-b;3,4-b′]dithiophene)-alt-4,7-(2,1,3-benzothiadiazole)]:[6,6]-phenyl-C71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PCPDTBT:[70]PCBM))、聚[4,8-双-取代-苯[1,2-b:4,5-b′]二噻吩]-2,6--diyl-alt-4-取代-thieno[3,4-b]thio-phene-2,6-diyl]:[6,6]苯基-C71-酪酸甲基酯(poly[4,8-bis-substituted-benzo[1,2-b:4,5-b′]dithiophene-2,6-diyl-alt-4-substituted-thieno[3,4-b]thio-phene-2,6-diyl]:[6,6]-phenyl-C71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PBDTTT:[70]PCBM))或是其他合适的材料。
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二电极层114覆盖第一有源层112。根据本实施例,第二电极层114包括透明电极材料,其例如是有机导电材料。一般来说,第二电极层114的材料的选择也会考虑其功函数能与第一有源层112搭配,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极层114的材料可包括聚3,4-伸乙二氧基塞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PS)、氧化铟锡(ITO)或是其他合适的材料。
此外,第二太阳能电池B是设置在基板100的另一表面100b上并与第一太阳能电池A电性连接。第二太阳能电池B包括第三电极层120、第二有源层122以及第四电极层124。
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三电极层120位于基板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根据本实施例,第三电极层120包括透明电极材料,优选的是,第三电极层120包括透明导电层120a以及功函数调整层120b。在此,透明导电层120a例如是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金属氧化物。功函数调整层120b主要是用来使第三电极层120相对于第二有源层122具有适当的功函数,其材料例如是包括聚3,4-伸乙二氧基塞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PS)、氧化钼(MoO3)或是其他的功函数调整材料。
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二有源层122覆盖第三电极层120。第二有源层122吸收第二波长范围的光线。根据本实施例,第二有源层122为有机吸光材料,且主要是吸收红外光波段的光线或是吸收可见光波段的光线。倘若第二有源层122是吸收可见光波段的光线,那么其材料可包括P3HT:[60]PCBM、MDMO-PPV:[60]PCBM或是其他合适的材料。倘若第二有源层122是吸收红外光波段的光线,那么其材料可包括PCPDTBT:[70]PCBM、PBDTTT:[70]PCBM或是其他合适的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二有源层122与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一有源层112是吸收不同的波长范围的光线。如图2所示,纵轴表示入射光子转换电子效率(IPCE(%)),且横轴表示波长。若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一有源层112是吸收可见光波段的光线(如曲线X),那么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二有源层122是吸收红外光波段的光线(如曲线Y)。相反地,若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一有源层112是吸收红外光波段的光线(如曲线Y),那么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二有源层122是吸收可见光波段的光线(如曲线X)。
另外,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四电极层124是覆盖第二有源层122。根据本实施例,第四电极层124包括金属电极材料,优选的是具有高导电性以及高反射性的金属材料,例如是铝、银或是其合金。
承上所述,在上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中,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二电极层114的表面是作为太阳能电池模块10的光入射面10a,且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四电极层124的表面是作为太阳能电池模块10的光反射面10b。因此,如图3所示,当外界光线L1从太阳能电池模块10的光入射面10a射入太阳能电池模块10之后,会先通过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一有源层112,以使第一有源层112吸收光线L1中的第一波长范围的光线(例如是红外光波段的光线)。
接着,当光线L1继续传递至光转换层DCL时,光线L1中300~500nm波长的光线会被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如图4所示,光转换层DCL可将以B曲线分布的光线转换成A曲线分布的光线。换言之,此时,光线L2中大部分的300~500nm波长的光线(紫外光波段的光线)已经被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可见光至红外光波段的光线)了。而当光线L2在穿过基板100之后,在通过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二有源层122时,第二有源层122将吸收光线L2的第二波长范围的光线(例如是可见光波段的光线)。
接着,光线L2传递到第四电极层124时会被反射以形成光线L3。而反射的光线L3在通过第二有源层122时,第二有源层122将可再次吸收第二波长范围(例如可见光波段的光线)。接着,当光线L3在通过基板100并通过第一有源层112时,第一有源层112将可再次吸收第一波长范围(例如红外光波段的光线)。
承上所述,由于外界光线L1的第一波长范围(例如红外光波段的光线)的光线以及第二波长范围的光线(例如是可见光波段的光线)可各自被第一有源层112以及第二有源层122吸收。而且,当外界光线L1于通过光转换层DCL时,外界光线L1的300~500nm波长的光线(无法被有源层吸收的光线)会被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能够被第一有源层及第二有源层吸收的光线)。因此,本实施例将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设置在基板的两表面,并且在第一太阳能电池A以及第二太阳能电池B之间设置光转换层DCL,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整体效率。
图5是图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的光吸收率与波长的曲线图。请参照图5,曲线M表示在太阳能电池模块中有装设光转换层时的吸收曲线,曲线N表示在太阳能电池模块中未装设光转换层时的吸收曲线。由图5可知,曲线M相较于曲线N在500~700nm(区域500)的光吸收率较高,其大约可增加85%的量子转换效率。由此可知,在太阳能电池模块中装设光转换层确实可以有效地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整体效能。
图6是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6的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相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且不再重复说明。图6的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光转换层DCL是设置在基板100的表面100b上。换言之,在此实施例中,光转换层DCL是位于第二太阳能电池B与基板100之间。
承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之间设置有光转换层DCL。因此,当外界光线于通过光转换层DCL时,外界光线的300~500nm波长的光线(无法被有源层吸收的光线)会被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能够被第一有源层及第二有源层吸收的光线)。因此,本实施例在第一太阳能电池A以及第二太阳能电池B之间设置光转换层DCL,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整体效率。
图7是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7的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相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且不再重复说明。图7的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不相同之处在于,在基板100的表面100a以及表面100b上各自设置有光转换层DCL。换言之,在此实施例中,光转换层DCL是位于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基板100之间以及第二太阳能电池B与基板100之间。
类似地,由于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之间设置有光转换层DCL。因此,当外界光线在通过光转换层DCL时,外界光线的300~500nm波长的光线(无法被有源层吸收的光线)会被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能够被第一有源层及第二有源层吸收的光线)。因此,本实施例在第一太阳能电池A以及第二太阳能电池B之间设置光转换层DCL,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整体效率。
在上述图1、图6或图7的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的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是彼此电性连接。而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之间可以是电性串联或者是电性并联,如图8以及图9所示。
请参照图8,此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是以图1的结构为例来说明。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是串联在一起的。举例来说,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一电极层114是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四电极层124电性连接,也就是使第一电极层114与第四电极层124电性连接至输出单元800的其中一个端点。而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二电极层110是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三电极层120电性连接,也就是使第二电极层110与第三电极层120电性连接至输出单元800的另一个端点。换言之,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所产生的电能是通过同一输出单元800输出。
承上所述,使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一电极层114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四电极层124电性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设置外部电路板(未绘示)的方式来达成。而使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二电极层110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三电极层120电性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在基板100中设置导电结构(未绘示)或者是设置外部电路板(未绘示)的方式来达成。
请参照图9,此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也是以图1的结构为例来说明。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是并联在一起的。举例来说,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一电极层114与第一太阳能电池A的第二电极层110是电性连接到一个输出单元900a,而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四电极层124电性连接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第三电极层120则是电性连接到另一输出单元900b。换言之,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所产生的电能是各自由对应输出单元900a,900b输出。
虽然上述图8以及图9的电性连接方式是以图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为例来说明。实际上,此领域技术人员于参照图8以及图9的说明之后,即可清楚地了解图6以及图7的阳能电池模块中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的电性连接方式。换言之,在图6以及图7的阳能电池模块中,第一太阳能电池A与第二太阳能电池B可以电性串联或者是电性并联。
综上所述,由于本发明在第一太阳能电池以及第二太阳能电池之间设置光转换层,以将300~500nm波长的光线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如此一来,便可以使传统无法被太阳能电池吸收的光线(300~500nm)转换成太阳能电池可吸收的光线(500~700nm),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整体效率。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包括:
基板,该基板上具有光转换层,其中该光转换层将300~500nm波长的光线转换成500~700nm波长的光线;
第一太阳能电池,位于该基板的表面上;以及
第二太阳能电池,位于该基板的另一表面上,且该第一太阳能电池与该第二太阳能电池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光转换层包括荧光材料或是磷光材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光转换层位于该第一太阳能电池与该基板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光转换层位于该第二太阳能电池与该基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光转换层位于该第一太阳能电池与该基板之间以及该第二太阳能电池与该基板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第一太阳能电池与该第二太阳能电池串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第一太阳能电池与该第二太阳能电池并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第一太阳能电池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以及位于该第一电极层以及该第二电极层之间的第一吸光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第二太阳能电池包括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以及位于该第三电极层以及该第四电极层之间的第二吸光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第一有源层以及该第二有源层分别为有机吸光材料。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第一有源层与该第二有源层其中之一是吸收可见光,且另一是吸收红外光。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第一电极层、该第二电极层以及该第三电极层分别包括透明电极材料。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该第四电极层包括反射电极材料。
CN2011101440560A 2011-03-25 2011-05-31 太阳能电池模块 Pending CN1022015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0399A TWI437743B (zh) 2011-03-25 2011-03-25 太陽能電池模組
TW100110399 2011-03-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1537A true CN102201537A (zh) 2011-09-28

Family

ID=44662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440560A Pending CN102201537A (zh) 2011-03-25 2011-05-31 太阳能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40988A1 (zh)
CN (1) CN102201537A (zh)
TW (1) TWI43774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2358A (zh) * 2012-12-26 2013-04-03 东南大学 一种双活性层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22033A (zh) * 2015-09-12 2016-02-10 顾士平 基于荧光效应的窄带隙高效率光电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11458A1 (en) * 2003-04-28 2004-10-2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andem photovoltaic cell stacks
US20050056312A1 (en) * 2003-03-14 2005-03-17 Young David L. Bifacial structure for tandem solar cells
CN1770479A (zh) * 2004-10-20 2006-05-10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串联薄膜太阳能电池
CN101188255A (zh) * 2007-09-26 2008-05-28 罗维鸿 光能电池及其红光转换层
CN101447553A (zh) * 2008-12-11 2009-06-03 彩虹集团公司 一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US20100122720A1 (en) * 2007-07-26 2010-05-20 Translucent, Inc. Passive Rare Earth Tandem Solar Cell
US20100163104A1 (en) * 2008-12-31 2010-07-01 Mosel Vitelic Inc. Solar cell
US20100229921A1 (en) * 2009-03-16 2010-09-16 Stion Corporation Tandem photovoltaic cell and method using three glass substrate configu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47066B2 (en) * 2009-05-19 2014-09-30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Graded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
TW201144408A (en) * 2010-06-03 2011-12-16 qi-rui Cai Photovoltaic panel and transparent light conversion powder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56312A1 (en) * 2003-03-14 2005-03-17 Young David L. Bifacial structure for tandem solar cells
US20040211458A1 (en) * 2003-04-28 2004-10-2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andem photovoltaic cell stacks
CN1770479A (zh) * 2004-10-20 2006-05-10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串联薄膜太阳能电池
US20100122720A1 (en) * 2007-07-26 2010-05-20 Translucent, Inc. Passive Rare Earth Tandem Solar Cell
CN101188255A (zh) * 2007-09-26 2008-05-28 罗维鸿 光能电池及其红光转换层
CN101447553A (zh) * 2008-12-11 2009-06-03 彩虹集团公司 一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US20100163104A1 (en) * 2008-12-31 2010-07-01 Mosel Vitelic Inc. Solar cell
US20100229921A1 (en) * 2009-03-16 2010-09-16 Stion Corporation Tandem photovoltaic cell and method using three glass substrate configuratio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2358A (zh) * 2012-12-26 2013-04-03 东南大学 一种双活性层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22033A (zh) * 2015-09-12 2016-02-10 顾士平 基于荧光效应的窄带隙高效率光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0177A (en) 2012-10-01
US20120240988A1 (en) 2012-09-27
TWI437743B (zh) 2014-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afique et al. Fundamentals of bulk heterojunction organic solar cells: An overview of stability/degradation 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US8993998B2 (en) Electro-optic device having nanowires interconnected into a network of nanowires
US20080078437A1 (en) Solar farms having ultra-low cost opv modules
CN1806349B (zh) 包括具有非对称传导特性的中间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KR20110133717A (ko) 유기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2180519A2 (en) Solar cell having supplementary light-absorbing material and related system and method
KR101463154B1 (ko) 금 나노 막대를 포함하는 유기 태양 전지 소자
BRPI0714274A2 (pt) composto gerador de energia elÉtrica fotovoltaica de multimarcas e seu processo de preparaÇço e aplicaÇço
TWI389325B (zh) 一種疊合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CN104253222A (zh) 有机串联叠层太阳电池的中间连接层及构成的高效太阳电池
CN102280587B (zh) 堆叠式太阳能电池模块
KR101033304B1 (ko) 발광특성을 가지는 유기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5002034A1 (ja) 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6206955A (zh) 一种柔性太阳能电池
US20150040973A1 (en) Light transmission type two-sided solar cell
TWI425690B (zh) 堆疊式太陽能電池模組
CN102201537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KR20140012224A (ko) 투명 전도성 중간층을 포함하는 적층형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169961B (zh) 有机太阳电池
WO2012160911A1 (ja) 有機発電素子
KR101809869B1 (ko)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120160308A1 (en) Photovoltaic cell module
Kim et al. Organic tandem solar cell using a semi-transparent top electrode for both-side light absorption
KR20200093856A (ko) 광에너지 상향전환층을 구비하는 태양전지
KR101535000B1 (ko) 유무기 하이브리드 적층형 태양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