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9961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9961A
CN102149961A CN2009801351568A CN200980135156A CN102149961A CN 102149961 A CN102149961 A CN 102149961A CN 2009801351568 A CN2009801351568 A CN 2009801351568A CN 200980135156 A CN200980135156 A CN 200980135156A CN 102149961 A CN102149961 A CN 1021499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out part
light guide
lg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51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9961B (zh
Inventor
清水敬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49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9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9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996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 G02B6/00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of the partially overlapping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73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特征在于:在背光源装置(12)中,导光部件(18)为如下导光部件:在该导光部件(18)单体的情况下测量了来自出光部(31)的出射光量的分布时,该出射光量在从导光部(32)侧到该出光部(31)的前端侧的区域中具有极大值,该出射光量的极大值比从导光部(32)侧到该出光部(31)的前端侧的中间位置向该出光部(31)的前端侧发生移位。由此,能进一步提高面内亮度均匀性。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电视接收装置为首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从以往的布劳恩管逐渐转移到应用了液晶面板、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等的薄型显示元件的薄型显示装置,能实现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它所用的液晶面板不自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为了也实现该背光源装置的薄型化,已知采用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照明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3321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照明装置包括:多个导光体,其包括一对相向的端部厚度不同的板状的透明体;以及多个光源,多个导光体将厚度大的端部与厚度小的端部无缝地光学结合,光源配置于接近导光体的厚度大的一方的端部的位置,并且是成为邻近的导光体的背面的位置,还具备将来自光源的出射光导向导光体端面的光学部件。并且,根据这种结构能应对大画面,提供薄型、轻量、高亮度并且亮度的面内均匀性高的照明装置,实现大画面下也明亮、低功耗、薄型轻量的显示装置。
然而,从导光体的光出射部射出的光在面内均匀是在实现背光源装置全体的亮度均匀性方面希望的,但是在专利文献1等那样的设有多个导光体得到面状的光的情况下,考虑到例如从邻近的导光体漏出光,需要详细设计各导光体的光出射方式。
本发明是基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进一步提高面内亮度均匀性的照明装置、使用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以及使用该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光源以及多个导光部件,所述导光部件具备将来自上述光源的入射光射出的出光部和将来自上述光源的入射光导向上述出光部的导光部,上述光源具有第1光源和第2光源,另一方面,上述导光部件具有:第1导光部件,其具备射出来自上述第1光源的入射光的第1出光部和将来自上述第1光源的入射光导向上述第1出光部的第1导光部;以及第2导光部件,其具备射出来自上述第2光源的入射光的第2出光部和将来自上述第2光源的入射光导向上述第2出光部的第2导光部,在上述第1导光部件的上述第1导光部上重叠配置有上述第2导光部件的上述第2出光部,由此,上述第1导光部件的上述第1出光部和上述第2导光部件的上述第2出光部在面内相邻配置,上述导光部件为如下导光部件:在该导光部件单体的情况下测量了来自上述出光部的出射光量的分布时,该出射光量在从上述导光部侧到该出光部的前端侧的区域中具有极大值,该出射光量的极大值比从上述导光部侧到该出光部的前端侧的中间位置向该出光部的前端侧发生移位。
在这样具备光源与导光部件成对的、第1导光部件的第1出光部和第2导光部件的第2出光部在面内相邻配置的结构的照明装置中,为了确保该照明装置的面内亮度均匀性,希望各出光部中亮度分布均匀。这一点,如本发明那样,在第1导光部件的第1导光部上重叠配置第2导光部件的第2出光部,由此在第1导光部件的第1出光部和第2导光部件的第2出光部在面内相邻配置的结构的情况下,会从重叠配置在第1导光部上的第2出光部向第1出光部侧产生漏光,因此需要考虑该漏光来控制第1出光部的出射光量分布。导致产生这种漏光的重要因素是在第2出光部的前端射出光的光出射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即使将第2出光部重叠配置在第1导光部上,从这些第1导光部和第2出光部之间也会产生漏光。另外,还由于当为了实现亮度均匀化而进行调整,使得在出光部的中央位置具有光量的极大值时,从导光体的前端部(的光出射面)也会产生漏光。因此,本发明鉴于这些情况,将导光部件的光出射特性设计为:在导光部件单体的情况下测量了来自出光部的出射光量的分布时,该出射光量在从导光部侧到出光部的前端侧的区域中具有极大值,该出射光量的极大值比从导光部侧到出光部的前端侧的中间位置向出光部的前端侧发生移位。由此,在第1出光部中,能通过射入来自第2出光部侧的漏光,与自身的光出射特性相配合实现均匀的亮度分布。即,设计为在比第2出光部侧(第1导光部侧)靠近第1出光部的前端侧处具有出射光量的极大值,因此通过加上来自第2出光部侧(第1导光部侧)的漏光使第1出光部的整体亮度变均匀。
此外,在导光部件单体时测量了来自出光部的出射光量的分布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出射光量设为在从导光部侧到出光部的前端侧的区域中具有极大值,但是出射光量为二次函数地变化,出射光量从导光部侧到极大点为止缓缓增大,出射光量从极大点到出光部的前端侧为止缓缓减少。另外,在本发明中,从其它的观点来看,也能掌握出射光量的最大值比从导光部侧到出光部的前端侧的中间位置向出光部的前端侧发生移位。
能设为在上述照明装置中,上述导光部件具备光散射部,所述光散射部用于使光散射到上述出光部的与光出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该光散射部成为决定该出光部的上述出射光量的分布的一个因素。
使形成于与出光部的光出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光散射部的散射程度不同,由此能使出光部中的出射光量的分布不同。因此,只要利用该光散射部,具体地说是利用基于光散射部的形成方式等的光散射程度来决定出光部的出射光量的分布,就能适当地提供上述结构的照明装置。
另外,能设为在上述出光部中,上述光散射部的光散射程度从上述导光部侧向该出光部的前端侧逐渐变大。
这样使光散射程度从导光部侧到该出光部的前端侧逐渐变大,由此至少能将来自光源侧的光导向出光部前端侧。
能设为上述光散射部包括出光元件,所述出光元件形成于上述出光部的与光出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在上述出光部中,上述出光元件的密度从上述导光部侧到该出光部的前端侧逐渐变高。
只要这样构成为出光元件的密度从导光部侧到出光部的前端侧逐渐变高,就能实现使光散射程度从该导光部侧到出光部的前端侧逐渐变大的结构。
能设为在上述导光部件的上述出光部中,在与上述导光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形成有射出光的出光面。
这样在与导光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形成有出光面的情况下,光从该出光面泄露到相邻的导光部件的出光部,因此优选采用本发明的结构。
能由上述光源和上述导光部件形成二次光源,该二次光源在面内二维地排列。
这样利用导光部件引导来自光源的光由此射出光的二次光源在面内二维地排列,从而能实现面光源,能合适地用作显示装置等的背光源装置(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
能设为上述光源具有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多个单位光源,能通过来自上述单位光源的光的混色来生成白色光。另外,能设为上述光源是发光二极管。在使用这种光源的情况下也能合适地采用本发明。特别是在使用发光二极管等点状光源的情况下,能利用本发明合适地实现面内亮度分布均匀的面状光源。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该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作为显示面板能举例示出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另外,能用这种显示装置构成电视接收装置。
这种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能谋求薄型化并且实现面内亮度分布的均匀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能进一步提高面内亮度均匀性的照明装置、使用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以及使用该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晶面板和背光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背光源装置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沿着长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将图4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6是将图5中的导光板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7是沿着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将图3示出的下侧的端部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8是沿着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将图3示出的上侧的端部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9是沿着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将中央部分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10是将图9中的导光板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导光板的排列状态的平面图。
图12是导光板的平面图。
图13是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14是表示导光板的并列状态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导光板的光出射区域中的出射光量的分布的图。
图16是表示导光板的散射面中的槽的密度分布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6:LED(光源、发光二极管);16n:第1光源;16m:第2光源;17:LED基板(电路基板);18:导光板(导光部件);18n:第1导光板(第1导光部件);18m:第2导光板(第2导光部件);24:反射片;30:基板安装部;31:出光部;31n:第1出光部;31m:第2出光部;32:导光部;32n:第1导光部;32m:第2导光部;36:光出射面;37:散射面(光散射部);37a:槽;TV:电视接收装置;TP:前端面(出光面);YA:光出射区域;200:单位发光体(二次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视接收装置TV。此外,附图所示的X轴、Y轴和Z轴描绘为各附图中共用的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夹着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以及调谐器T,利用台座S进行支撑以使其显示面11a沿着竖直方向(Y轴方向)。液晶显示装置10整体成横长的方形,如图2所示,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12(照明装置),如图4所示,它们由成框状的外框13等一体地保持。
此外,所谓“显示面11a沿着竖直方向”的意思,不是限定于显示面11a成为与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式,而是设置为与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相比相对地沿着竖直方向,例如包括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0°~45°,优选倾斜0°~30°。
下面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俯视成矩形,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成为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液晶的结构。一方玻璃基板设有连接到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的开关元件(例如TFT)、连接到该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另一方玻璃基板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滤色器、共用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
下面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如图4所示,背光源装置12大体上具备:成大致箱型的底座14,其在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开口;光学部件15,其配置成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LED16(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其是配置在底座14内的光源;实装有LED16的LED基板17;以及导光板18,其将从LED16发出的光导向光学部件15侧。另外,该背光源装置12具备:第1夹持部件19,其从底座14侧夹持构成光学部件15的扩散板15a、15b;第2夹持部件20,其从液晶面板11侧夹持相同的扩散板15a、15b;以及散热部件21,其用于促进随着LED16的发光而产生的热的散热。
该背光源装置12具备成为1次光源的点状的LED(点状光源)16和用于使来自该点状的LED16的光成为面状的光的导光板18,利用这些LED16和导光板18构成二次光源。换句话说,如图10所示,在Y轴方向并列的LED(1次光源)16和导光板18的组构成1个单位发光体(二次光源)200,并且该单位发光体200沿着Y轴方向并列多个(在图3中为20个),以所谓串联(tandem)状排列(图7~图9)。而且,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串联状排列的单位发光体200的列在沿着与该串联排列方向(Y轴方向)大致正交并且沿着显示面11a的方向(X轴方向)并列有多个(在图3为40个),换言之,多个单位发光体200在沿着显示面11a(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面中平面配置(二维地并列配置)(参照图3)。
下面详细说明构成背光源装置12的各部件。底座14由金属制成,如图4所示,包括与液晶面板11同样成矩形的底板14a、从底板14a的各边的外端立起的侧板14b以及从各侧板14b的立起端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c,整体上成向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大致浅盘状)。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与水平方向(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Y轴方向)一致。第1夹持部件19、第2夹持部件20能从液晶面板11侧载置于底座14的各支承板14c。各支承板14c在规定位置贯通形成有用于将外框13、第1夹持部件19、第2夹持部件20以螺钉固定的安装孔14d(参照图8)。另外,长边侧的支承板14c的外边缘部折回为与侧板14b平行(参照图4)。另一方面,底板14a贯通形成有用于使夹具23通过的***孔14e(参照图5和图6),能利用该夹具23将导光板18安装到底座14。此外,底板14a在规定位置贯通形成有用于将LED基板17以螺钉固定的安装孔(未图示)。
如图4所示,光学部件15存在于液晶面板11和导光板18之间,由配置在导光板18侧的扩散板15a、15b和配置在液晶面板11侧的光学片15c构成。扩散板15a、15b是具有与光学片15c相比相对较大的厚度的在透明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大量分散扩散粒子的结构,具有使透过的光扩散的功能。扩散板15a、15b由同等厚度的2张板层叠配置而成。光学片15c成为比扩散板15a、15b薄的片状,由3张层叠配置而成。具体地说,光学片15c从扩散板15a、15b侧(里侧)按顺序为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光片。
第1夹持部件19配置在底座14的外周端部,并且能在大致整周上从底座14侧支承扩散板15a、15b的外周端部。如图3所示,第1夹持部件19具有沿着底座14的各短边部分延伸的一对短边侧第1夹持部件19A和沿着各长边部分延伸的2个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19C。各第1夹持部件19随着各自的设置位置不同而形态各异。此外,在区别第1夹持部件19的情况下,对各夹持部件的附图标记分别附加标注A~C,在不区别而通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附加标注。
如图4和图5所示,两个短边侧第1夹持部件19A为大致相同构造,都成为沿着短边侧的支承板14c和侧板14b的内壁面延伸的截面大致L字型。在两个短边侧第1夹持部件19A的与支承板14c平行的部分中,内侧部分支承扩散板15b,与此相对,外侧部分支承后述的短边侧第2夹持部件20A。另外,两个短边侧第1夹持部件19A为大致覆盖短边侧的支承板14c和侧板14b的整个长度的形态。
另一方面,两个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19C为各自不同的形态。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配置在底座14的竖直方向下侧(图3示出的下侧)的第1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为沿着长边侧的支承板14c的内壁面和与其相邻的导光板18的显示面侧的面(与LED基板17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延伸的形态。换句话说,该第1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具有从显示面侧压紧相邻的导光板18的功能。该第1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中,内端部支承显示面侧的扩散板15a,与此相对,外侧部分支承后述的长边侧第2夹持部件20B。在该第1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的内端部形成模仿显示面侧的扩散板15a的外缘形状的形状的台阶部19Ba。另外,在第1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中相对于台阶部19Ba在外侧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承接长边侧第2夹持部件20B的突起20Bc的凹部19Bb。另外,第1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设为覆盖长边侧的支承板14c和与其相邻的各导光板18的非发光部分(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的大致整个长度的形态。此外,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的宽度尺寸与其它第1夹持部件19A、19C相比,宽度多出了覆盖导光板18的非发光部分的量。
如图8所示,配置在底座14的竖直方向上侧(图3示出的上侧)的第2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C呈沿着支承板14c、侧板14b和底板14a的内壁面延伸的截面大致曲柄状。第2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C中,在与支承板14c平行的部分形成有向显示面侧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的扩散板支承突部19Ca,该扩散板支承突部19Ca从底座14侧抵接到底座14侧的扩散板15b。而且,第2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C中,在与底板14a平行的部分形成有向显示面侧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的导光板支承突部19Cb,该导光板支承突部19Cb从里侧抵接到相邻的导光板18。换句话说,该第2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C一并具有支承扩散板15a、15b的功能(支撑的功能)和支承导光板18的功能(支撑的功能)。并且,第2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C中与支承板14c平行的部分并且是比扩散板支承突部19Ca靠内的部分从里侧抵接到导光板18的前端部,能与抵接到上述的导光板18的底侧部分的导光板支承突部19Cb一起对导光板18进行两点支撑。另外,第2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C为覆盖长边侧的支承板14c和侧板14b的大致整个长度的形态。另外,从第2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C中的外端立起形成有与两扩散板15a、15b的端面相对的突片19Cc。
如图3所示,第2夹持部件20配置在底座14的外周端部,并且其宽度尺寸与底座14、扩散板15a、15b的边尺寸相比足够小,能局部地按压扩散板15a的外周端部。第2夹持部件20具有在底座14的两个短边部分分别配置1个的短边侧第2夹持部件20A和在两个长边部分分别配置多个的长边侧第2夹持部件20B、20C。各第2夹持部件20按各自的设置位置而形态各异。此外,在区别第2夹持部件20的情况下,对各按压部件的附图标记分别附加标注A~C,在不区别而通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附加标注A~C。
两个短边侧第2夹持部件20A配置在底座14的两个短边部分的大致中央位置,并且以载置在两个短边侧第1夹持部件19A的外端部上的状态以螺钉固定。如图5所示,两个短边侧第2夹持部件20A具有从以螺钉固定的主体部分向内突出的压片20Aa,能利用该压片20Aa的前端部从表侧压紧扩散板15a。液晶面板11从显示面侧载置于该压片20Aa,能将液晶面板11夹持在外框13之间。另外,在压片20Aa中的显示面侧的面配置有对液晶面板11的缓冲件20Ab。
另一方面,两个长边侧第2夹持部件20B、20C分别是不同形态。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配置在底座14的竖直方向下侧(图3示出的下侧)的第1长边侧第2夹持部件20B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底座14的同图下侧的长边部分的大致中央位置和其两个侧方位置的3个位置,并且以载置在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的外端部上的状态以螺钉固定。如图7所示,第1长边侧第2夹持部件20B与上述短边侧第2夹持部件20A同样在内端侧具有压片20Ba,该压片20Ba的底座14侧的面压紧扩散板15a,显示面侧的面能隔着缓冲件20Bb支承液晶面板11。另外,第1长边侧第2夹持部件20B与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同样具有比其它第2夹持部件20A、20C大的宽度尺寸,另外其底座14侧的面设有用于进行相对于长边侧第1夹持部件19B的定位等的突起20Bc。
如图3所示,配置在底座14的竖直方向上侧(图3示出的上侧)的第2长边侧第2夹持部件20C在底座14的同图上侧的长边部分配置在2个位置,并且以直接载置于底座14的支承板14c的状态以螺钉固定。如图8所示,第2长边侧第2夹持部件20C与上述短边侧第2夹持部件20A和第1长边侧第2夹持部件20B同样在内端侧具有压片20Ca,该压片20Ca的底座14侧的面压紧扩散板15a,显示面侧的面能隔着缓冲件20Cb支承液晶面板11。另外,在第2长边侧第2夹持部件20C的压片20Ca与外框13之间,设有与它们分立的缓冲件20Cc。
下面,散热部件21包括热传导性良好的合成树脂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并且呈片状,如图5和图7所示,有的配置在底座14内,有的配置在底座14外。散热部件21中配置在底座14内的散热部件存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与LED基板17之间,各处设有放置其它部件的切口。另一方面,散热部件21中设置在底座14外的散热部件配置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里侧的面。
如图10所示,LED16表面实装在LED基板17上,为所谓的表面实装型。LED16整体上为横长的大致块状,并且是从对LED基板17的实装面(抵接于LED基板17的底面)立设的侧面为发光面16a的侧面发光型。该LED16的出射光的光轴LA设定为与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11a(导光板18的光出射面36)大致平行(图7和图10)。详细地说,LED16的出射光的光轴LA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即竖直方向一致,并且其发光方向(来自发光面16a的光的出射方向)为竖直方向的上方向(图3和图7)。此外,从LED16发出的光以光轴LA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三维地以某种程度放射状扩散,其指向性与冷阴极管等相比较高。换句话说,LED16的发光强度示出如下趋势的角度分布:在沿着光轴LA的方向上相当高,随着对光轴LA的倾斜角度变大而急剧降低。另外,LED16的长度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一致。
另外,LED16的结构如下:在配置于与其发光面16a相反的一侧(背面侧)的基板部16b实装有作为发光元件的多个LED芯片16c,并且利用壳体16d包围其周围,并且利用树脂材料16e密封壳体16d内的空间。该LED16内置有主发光波长不同的3种LED芯片16c,具体地说各LED芯片16c发出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单色光。各LED芯片16c沿着LED16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壳体16d呈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为横长的大致筒状。另外,基板部16b的背面侧被焊接到LED基板17上的焊盘(land)。
LED基板17由表面(包括与导光板18相对的面)呈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3所示,LED基板17为俯视矩形的板状,其长边尺寸设定为与底板14a的短边尺寸相比足够小,能部分覆盖底座14的底板14a。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面内棋盘状平面配置有多个LED基板17。具体地说,在图3中,LED基板17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并列配置有5个,在短边方向并列配置有5个,合计并列配置有25个。LED基板17形成有包括金属膜的配线图案,并且在规定的位置实装有LED16。该LED基板17连接着未图示的外部的控制基板,从那里供给用于点亮LED16的电流,并且能进行LED16的驱动控制。
在LED基板17上棋盘状平面配置有多个LED16,其排列间距为与后述的导光板18的排列间距对应的间隔。具体地说,LED16在LED基板17的长边方向并列配置有8个,在短边方向并列配置有4个,合计并列配置有32个。另外,在LED基板17上,除了LED16以外还实装有光电传感器22,利用该光电传感器22检测各LED16的发光状态,由此能对各LED16进行反馈控制(参照图4和图12)。另外,承接用于安装导光板18的夹具23的安装孔17a(参照图5和图6)和用于定位导光板18的定位孔17b(参照图10)分别根据各导光板18的安装位置设置于LED基板17。
导光板18包括折射率比空气足够高并且大致透明的(透光性良好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等)。如图7~图9所示,导光板18具有如下功能:导入从LED16向竖直方向(Y轴方向)发出的光,并且在内部(面板平面方向(X-Y面方向))传播该光并且朝向光学部件15侧(Z轴方向)立起射出。换句话说,具有如下功能:将点状的光变换为面状的光,将其向液晶面板10侧射出。另外,如图13所示,导光板18整体上为俯视呈矩形的板状,其长边方向与LED16的光轴LA(发光方向)和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竖直方向)平行,短边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水平方向)平行。以下,详细说明沿着导光板18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造。
如图7~图9所示,在导光板18中,其长边方向的一端侧(LED16侧)为安装于LED基板17的基板安装部30,与此相对,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为能向扩散板15a、15b侧射出光的出光部31,在这些基板安装部30和出光部31之间是在中途几乎不射出光而能将光导向出光部31的导光部32。换句话说,基板安装部30、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为沿着导光板18的长边方向即LED16的光轴LA(发光方向)从LED16侧依次配置的结构,由此导光板18的功能沿着LED16的光轴LA发生变化。导光板18中,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为非发光部分,与此相对,出光部31为发光部分。此外,下面将从基板安装部30向出光部31的方向(LED16的发光方向、图7~图9示出的右方向)设为前方,相反将从出光部31向基板安装部30的方向(图7~图9示出的左方向)设为后方进行说明。
在基板安装部30的前端位置,在Z轴方向贯通形成有收纳LED16的LED收容部33。LED收容部33的内周面中,与LED16的发光面16a相对的面(前面)为射入来自LED16的光的光入射面34。导光部32的外周面在整个区域上为大致平滑面,不在界面(与外部的空气层之间的界面)上发生光的漫反射,因此在导光部32内传播的光对上述界面的入射角基本超过临界角,因此反复进行全反射并且导向出光部31侧。由此,能防止来自导光部32的漏光,避免漏光射入其它导光板18的情况。
然而,从构成LED16的各LED芯片16c发出的是R、G、B的单色光,但是在该导光部32内传播的过程中3色的单色光相互混合,变成白色光导向出光部31。另外,导光部32在靠近基板安装部30的位置(后端部附近)向里侧突出设有定位突部35,通过将其***LED基板17的定位孔17b来使导光板18相对于LED基板17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定位。
如图13所示,LED16配置成在LED收容部33内相对于其内周面(包括光入射面34)在全周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该间隙用于确保吸收当例如将导光板18组装到LED基板17时产生的组装的误差。除此以外,上述间隙也要用于容许导光板18产生热膨胀,该热膨胀是随着使LED16发光而产生的热所导致的。这样,在LED16和LED收容部33之间隔开间隙,由此能防止组装时、导光板18热膨胀时导光板18对LED16造成干扰,由此能防止LED16的损伤来实现保护。
出光部31中朝向显示面侧的面,换句话说与扩散板15b相对的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为光出射面36。光出射面36为大致平滑的面,并且呈大体与扩散板15a、15b的板面(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11a)平行的形态,与上述光入射面34大致正交。对出光部31的底座14侧的面(与光出射面36相反的一侧的面,与LED基板17相对的面)实施微小的凹凸加工,由此在界面上形成使光散射的散射面37。在该散射面37的界面使导光板18内的光散射,由此产生出对光出射面36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破坏全反射的光),而且能从光出射面36向外部射出光。如图13所示,散射面37每隔规定间隔并列多个沿着导光板18的短边方向直线地延伸的槽37a(出光元件),该槽37a的排列间距(排列间隔)随着从出光部31的后端向前端侧(前端侧)推移逐渐变窄。换句话说,构成散射面37的槽37a构成为密度如下变化的排列:越靠后端侧即离LED16的距离小的一侧(近的一侧)密度越低,越靠前端侧即离LED16的距离大的一侧(远的一侧)密度越高。由此,能防止在例如出光部31中离LED16的距离小的一侧和距离大的一侧产生亮度差,能在光出射面36的面内得到均匀的亮度分布。散射面37设置在出光部31的大致整个区域,该大致整个区域俯视与光出射面36重叠。
在出光部31和导光部32的里侧(底座14侧)的面(包括散射面37)配置有将光向导光板18的内部反射的反射片24。反射片24由表面呈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配置在俯视与出光部31和导光部32的大致整个区域重叠的区域(参照图14)。利用该反射片24能防止或抑制在导光板18内传播的光泄漏到里侧,并且能使在散射面37中散射的光高效地向光出射面36侧立起。反射片24相对于导光板18利用透明的粘接剂粘接于侧端位置即光学上难以妨碍在导光板18内传播的光的位置的多个部位。另外,反射片24设有用于使定位突部35通过的孔。
如图10所示,在导光板18的显示面侧的面(与扩散板15a、15b相对的面,包括光出射面36)和底座14侧的面(与LED基板17相对的面),分别形成有与X-Y平面(显示面11a)大致平行的平行面38、41和相对于X-Y平面倾斜的倾斜面39、40。详细地说,基板安装部30的底座14侧的面是对LED基板17的设置面,为了使安装状态稳定化设为平行面38(与LED基板17的主板面平行的面)。与此相对,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的底座14侧的面为连续的倾斜面39。因此,在导光板18中,基板安装部30以接触到LED基板17的状态被固定,而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为从LED基板17悬空的状态,成为与LED基板17非接触状态。换句话说,导光板18以后端侧的基板安装部30为基端(支点),以前端侧为自由端被悬臂状支撑。
另一方面,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的整个区域和出光部31中靠近导光部32的部分的显示面侧的面成为连续的倾斜面40。该倾斜面40以与底座14侧的倾斜面39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相互大致平行,因此在导光部32的整个区域和出光部31中靠近导光部32(离LED16近的一侧)的部分,板厚大致固定。与此相对,出光部31的靠近前端(离LED16远的一侧)的部分的显示面侧的面为平行面41。因此,在光出射面36中,平行面41与倾斜面40混杂,靠近前端的大部分为平行面41,靠近导光部32的一部分为倾斜面40。基板安装部30成为随着向后端侧推移(随着远离导光部32)而板厚逐渐减少的尖头形状。在出光部31中,与导光部32相邻的部分由于显示面侧的面是倾斜面40而板厚固定,而比它靠前侧部分的显示面侧的面为平行面41,因此成为随着向前端侧推移(随着远离导光部32)而板厚逐渐减少的尖头形状。在显示面侧的平行面41中,长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比底座14侧的平行面38短。因此,出光部31的前端部的厚度尺寸比基板安装部30的后端部小,另外出光部31的前端面(顶端面)的表面积也比基板安装部30的后端面小。此外,导光板18的外周端面(包括两侧端面和前端面)在整个区域上为沿着Z轴方向的大致笔直的竖直端面。
另外,具有上述截面构造的导光板18分别如图12和图13所示,具有一对收纳LED16的LED收容部33,使来自2个不同LED16的光射入,但是不限于此,能将从各LED16发出的光以光学上独立的状态分别导向扩散板15a、15b。以下,关于其导光方式,与导光板18的各结构部位的平面配置一起说明。
导光板18的整体为以通过短边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基板安装部30的LED收容部33在从导光板18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分别向两侧方错开规定距离的位置配设有一对,为对称配置。各LED收容部33如上所述为沿Z轴方向贯通导光板18的形态。LED收容部33的边缘部中配置于LED16的两侧方的部分构成与LED基板17平行的基板安装部30的一部分,有助于使导光板18对LED基板17的安装状态稳定化。另外,各LED收容部33比LED16的外形大一圈,换句话说其高度尺寸(Z轴方向的尺寸)和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比LED16大一圈,确保光入射面34的表面积比LED16的发光面16a足够大,因此能将从LED16发出的放射状的光不剩余地获取到导光板18内。
并且,在导光板18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设有将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左右分割的狭缝42。狭缝42沿着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通导光板18,并且在沿着Y轴方向向前方开口的形态下且宽度固定。导光板18的面对狭缝42的端面构成各分割导光部32S和各分割出光部31S的侧端面,并且沿着Z轴方向成大致笔直的大致平滑面。因此,导光板18内的光在面临狭缝42的端面的与狭缝42的空气层之间的界面发生全反射,因此防止光在隔着狭缝42相向的分割导光部32S之间或分割出光部31S之间往来混合。由此,能保证各分割导光部32S和各分割出光部31S的光学独立性。狭缝42的后端位置设定为比定位突部35稍靠前,并且比各LED16的照射区域(图13示出的以LED16的光轴LA为中心的点划线之间的角度范围)靠后。由此,避免了从各LED16发出的光直接射入非照射对象的邻近的分割导光部32S。此外,一对定位突部35在分割导光部32S的外侧端部(与狭缝4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对称配置在与狭缝42同样比各LED16的照射区域靠后的位置,以避免定位突部35成为光学上的妨碍。另外,狭缝42的形成范围没有达到基板安装部30,两分割导光部32S为连接到共用的基板安装部30的形态,因此保证了机械式的安装稳定性。换言之,该导光板18成为相互光学独立、与各LED16分别独立地对应的2个单位导光板18a、18b(分割导光部32S和分割出光部31S)由基板安装部30连结为一体的结构,由此简化了导光板18对LED基板17的安装操作性。另外,反射片24以跨越狭缝42的形态延伸(参照图14)。
另外,在基板安装部30的两侧端位置(比两个LED收容部33靠外的位置)贯通形成有一对用于使将导光板18安装到LED基板17的夹具23通过的夹具***孔43。如图6所示,夹具23包括:与基板安装部30平行的安装板23a;从安装板23a在基板安装部30的板厚方向(Z轴方向)上突出的***突部23b;以及从***突部23b的前端折回状突出的一对卡止片23c。夹具23的***突部23b***基板安装部30的夹具***孔43和LED基板17的安装孔17a,并且卡止片23c卡止于安装孔17a的边缘部,由此能将导光板18以安装到LED基板17的状态进行固定。此外,如图5和图12所示,夹具23有的在安装板23a处设有1个***突部23b,有的在安装板23a处设有2个***突部23b,前者用于底座14内配置在端部的夹具***孔43,与此相对,后者在跨越并列的2个导光板18的形态下使用,能一起安装2个导光板18。如图6和图12所示,在夹具***孔43的周边设有承接夹具23的安装板23a的夹具收容凹部44,由此防止安装板23a从基板安装部30向表侧突出,从而省空间化,即有利于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
另外,在基板安装部30的两个LED收容部33之间,如图12和图13等所示,贯通形成有能收纳实装在LED基板17上的光电传感器22的光电传感器收容孔45。该光电传感器22在LED基板17中间歇地配置有规定个数,仅配置在特定的LED之间,因此不会在底座14内的全部的导光板18的光电传感器收容孔45内配置光电传感器22。另外,在基板安装部30的光电传感器收容孔45的后方位置对称配置有切口46。该切口46与LED收容部33同样为贯通基板安装部30并且向后方开口的形态,以使在此用于将LED基板17固定于底座14的螺钉(未图示)通过。此外,该切口46也与上述光电传感器收容孔45同样不会在底座14内的全部的导光板18中使用。
另外,如上所述,多个导光板18棋盘状地平面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内,详细说明其排列形态。首先,说明串联排列方向(Y轴方向)的排列形态。如图9所示,导光板18以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从LED基板17悬空的状态安装,而该悬空的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配置为从表侧覆盖在前侧(竖直方向的上侧)相邻配置的其它导光板18的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的大致整个区域。换言之,前后邻近的导光板18中,前侧的导光板18中的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与后侧的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成为俯视相互重叠的位置关系。换句话说,导光板18中作为非发光部分的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由其后侧邻近的其它导光板18的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覆盖,由此避免露出到扩散板15b侧,露出到扩散板15b侧的仅有作为发光部分的出光部31的光出射面36。由此,各导光板18的光出射面36在串联排列方向上几乎无缝地连续排列。并且,在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的里侧的面的大致整个区域配置有反射片24,因此即使在光入射面34发生反射等产生漏光的情况下,也会避免该漏光射入后面相邻的导光板18内。另外,后侧(表侧)的导光板18的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由在前侧(里侧)重叠的导光板18从底座14侧支撑。并且,导光板18的显示面侧的倾斜面40和底座14侧的倾斜面39一起以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相互平行,因此避免在表里重叠的导光板18间产生间隙,从而能利用里侧的导光板18无晃动地支撑底座14侧的导光板18。此外,后侧的导光板18的导光部32仅其前侧部分由前侧的导光板18的基板安装部30覆盖,后侧部分与LED基板17相对。
另一方面,关于与上述串联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的排列形态,如图5和图11所示,各导光板18俯视不相互重叠,隔开规定的间隔并列排列。通过隔开该间隙,能在X轴方向上邻近的导光板18之间确保一定的空气层,由此能防止在X轴方向上邻近的导光板18之间发生光的往来混合,从而保证各导光板18的光学独立性。该导光板18之间的间隔与狭缝42相同或者比它小。
这样,如图3和图11所示,在底座14内平面配置多个导光板18,利用各分割出光部31S的集合构成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光出射面,如上所述,各导光板18的分割导光部32S和分割出光部31S保证各自在光学上的相互独立性。因此,通过分别独立地控制各LED16的点亮或者非点亮,能分别独立控制来自各分割出光部31S的出光方式(出光量、有无出光),从而能实现以区域为单位控制出光方式的称为区域激活(area active)的背光源装置12的驱动控制。由此,能显著提高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性能极其重要的对比度性能。
在具备这种LED16和导光板18的背光源装置12中,当点亮LED16时,从发光面16a射出的光通过光入射面34之间的间隙之后射入光入射面34。如图7~图9所示,从光入射面34获取到导光板18内的光在导光部32内由与外部的界面发生全反射并且传播向出光部31侧,因此防止中途向外部出光而成为漏光。然后,到达出光部31的光利用形成在与光出射面36相反的一侧的面的散射面37发生散射,而且由配置在其里侧的反射片24反射,由此向光出射面36侧立起。由该散射面37散射并且由反射片24立起的光包括对光出射面36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该光从光出射面36向导光板18外射出。此外,对光出射面36的入射角超过临界角的光重复由光出射面36全反射之后再次由散射面37散射的动作,最终从光出射面36射出。根据以上所述,从各导光板18射出的光经过透过各扩散板15a、15b和各光学片15c的过程,均匀地分散到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光出射面36的面内,成为大致面状的光而照射到液晶面板11。
根据这种光出射形态,如图14所示,在由光出射面36构成的光出射区域YA(相对于导光板18n从后侧的导光板18m的前端部Y1到导光板18n的前端部Y2为止的区域)中,光量均匀的光射出到液晶面板11侧。此外,在图14中,将LED16区别为第1光源16n和第2光源16m,将导光板18区别为第1导光板18n和第2导光板18m。并且,设第1导光板18n侧的导光部32为导光部32n,出光部31为出光部31n,并且设第2导光板18m侧的导光部32为导光部32m,出光部31为出光部31m。如上所述,对出光部31的底座14侧的面(与光出射面36相反的一侧的面,与LED基板17相对的面)实施微小的凹凸加工,由此形成利用界面使光散射的散射面(光散射部)37。由该散射面37的界面使导光板18内的光散射,由此产生出对光出射面36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破坏全反射的光),能使光从光出射面36向液晶面板11侧射出。
如上所述,形成于散射面37的槽37a以规定间隔为单位并列多个沿着导光板18的短边方向直线延伸的槽37a(参照图13),该槽37a的排列间距(排列间隔)随着从出光部31的后端向前端侧(顶端侧)推移逐渐变窄。换句话说,构成散射面37的槽37a的密度(Y轴方向上的每单位区域的槽37a的数量)排列为越靠后端侧(离LED16的距离小的一侧)密度越低,越靠前端侧(离LED16的距离大的一侧)密度越高,详细地说具有如图16所示的密度分布。
在图16中,用实线表示的密度分布是形成于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导光板18的槽37a的密度,用点划线表示的密度分布是理论值,表示单体地使用1个导光板的情况(即从1个LED经过1个导光板射出光的情况)下,使出射光量在Y轴方向上均匀而形成的槽。关于在这样单体地使用1个导光板的情况下,使出射光量在Y轴方向上均匀(用图15的点划线表示)而形成的槽,如图16所示槽的密度单纯地从Y1侧缓缓变大地渐进变化。
然而,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导光板18彼此串联排列的情况下,例如图14示出的导光板18n的光出射区域YA的出射光量受从后侧的导光板18m的前端面(出光面)TP射出的光、从形成于导光板18n与导光板18m之间的若干间隙泄漏的光等的影响,当槽的密度分布为用图16的点划线示出的单纯的渐进变化时,在导光板18m的前端部Y 1侧出射光量过大,会导致在光出射面36的面内产生明暗不均匀。另外,由于来自导光板18n自身的前端部Y2的漏光等的影响,当槽的密度分布为图16的点划线示出的单纯渐进变化时,在导光板18n的前端部Y2侧出射光量也会过大,导致在光出射面36的面内产生明暗不均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用图16的实线所示,在后侧(即后侧的导光板18m的前端部Y1侧)使密度分布比理论值(用图16的点划线表示)小些,在中央部((Y1+Y2)/2)使密度分布比理论值高,并且在前侧(换句话说导光板18n的前端部Y2侧)使密度分布比理论值小些,由此如果单独观察导光板18就能获得图15中用实线表示的出射光量。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18构成为:如果单独观察该导光板18,从其出光部31射出的出射光量在从导光部32侧到出光部31的前端侧的区域中具有极大值,该出射光量的极大值比从导光部32侧到出光部31的前端侧的中间位置向该导光板18的前端侧处发生移位。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串联排列的导光板18n中,与来自后侧的导光板18m的前端面TP的漏光或者自身的前端侧Y2的漏光等相配合,在光出射面36能得到面内均匀的亮度分布。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中具备如下结构:LED16和导光板18成对构成二次光源(单位发光体)200,第1导光板18n的第1出光部31n和第2导光板18m的第2出光部31m在面内相邻配置。特别是,在第1导光板18的第1导光部32n上重叠配置有第2导光板18m的第2出光部31m,由此第1导光板18n的第1出光部31n和第2导光板18m的第2出光部31m具有在面内相邻配置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从重叠配置在第1导光部32n上的第2出光部31m向第1出光部31n侧产生漏光,因此需要考虑该漏光来控制第1出光部31n的出射光量分布。产生这种漏光的重要因素是在第2出光部31m的前端射出光的前端面(出光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即使在第1导光部32n上重叠配置第2出光部31m,也会从这些第1导光部32n和第2出光部31m之间产生漏光。另外,当为了实现亮度均匀化而进行调整使得在第2出光部31m的中央位置具有光量的极大值时,也会从第2导光板18m的前端部(的光出射面)产生漏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鉴于这些点,如下设计导光板18的光出射特性:如上所述,在用导光板18单体测量来自出光部31的出射光量的分布时,使该出射光量在从导光部32侧到出光部31的前端侧的区域中具有极大值,该出射光量的极大值比从导光部32侧到出光部31的前端侧的中间位置向出光部31的前端侧处发生移位。由此,例如在第1出光部31n中,能通过射入来自第2出光部31m侧的漏光与自身的光出射特性相配合来实现均匀的亮度分布。即,设计为使比第2出光部31m侧(第1导光部32n侧)靠第1出光部31n的前端侧具有出射光量的极大值,因此实际上加上来自第2出光部31m侧(第1导光部32n侧)的漏光,作为第1出光部31n的整体亮度变均匀。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中,进行薄型化并且谋求足够的亮度均匀化,其结果是实现了提供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10和电视接收装置TV。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记载和利用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利用散射面控制来自出光部的光出射面的出射光量分布,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例如使反射片设有凹凸来控制出射光量分布。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出光元件在与出光部的光出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有槽,也可以是除了槽以外设有凸凹形状、点形状等来构成出光部的用于进行光出射的出光元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光板设有1个狭缝,分别设有2个分割出光部和分割导光部(光入射面)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导光板设有2个以上狭缝,分别设有3个以上分割出光部和分割导光部(光入射面)的结构。这样,能利用1个导光板一起覆盖3个以上的LED,因此背光源装置的组装操作性良好。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在导光板设置狭缝来分隔出光部和导光部,利用1个导光板一起覆盖多个LED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不具有狭缝,使用分别独立地覆盖各LED(仅具有1个光入射面)导光板。这样,能可靠地防止来自不对应的相邻的LED的光射入规定的导光板,适于维持各导光板的光学独立性。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光板俯视为矩形的结构,导光板也可以俯视为正方形。另外,基板安装部、导光部和出光部的各长度尺寸、各宽度尺寸、各厚度尺寸和各外面形状也能适当地变更。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和导光板在底座内二维并列配置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一维地并列配置。具体地说,LED和导光板仅在竖直方向上并列配置的结构、LED和导光板仅在水平方向上并列配置的结构都可以。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收容凹部向后方开口,光入射面露出到后方外部的结构,也可以是如下形态:仅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导光板,其边缘部设有成无端环状的LED收容孔,光入射面不露出到后方外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内置有分别发出R、G、B的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的LED的结构,也可以内置发出蓝色或者紫色单色光的1种LED芯片,使用利用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的类型的LED。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内置有分别发出R、G、B的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的LED的结构,也可以使用分别发出C(青色)、M(品红)、Y(黄色)的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的LED,使用白色LED。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将LED用作点状光源的结构,也可以使用LED以外的点状光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将点状光源用作光源的结构,也可以使用冷阴极管、热阴极管等线状光源。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TFT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应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将液晶面板用作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元件的显示装置。

Claims (11)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光源;以及
多个导光部件,其具备将来自上述光源的入射光射出的出光部和将来自上述光源的入射光导向上述出光部的导光部,
上述光源具有第1光源和第2光源,另一方面,
上述导光部件具有:
第1导光部件,其具备射出来自上述第1光源的入射光的第1出光部和将来自上述第1光源的入射光导向上述第1出光部的第1导光部;以及
第2导光部件,其具备射出来自上述第2光源的入射光的第2出光部和将来自上述第2光源的入射光导向上述第2出光部的第2导光部,
在上述第1导光部件的上述第1导光部上重叠配置有上述第2导光部件的上述第2出光部,由此,上述第1导光部件的上述第1出光部和上述第2导光部件的上述第2出光部在面内相邻配置,
上述导光部件为如下导光部件:在该导光部件单体的情况下测量了来自上述出光部的出射光量的分布时,该出射光量在从上述导光部侧到该出光部的前端侧的区域中具有极大值,该出射光量的极大值比从上述导光部侧到该出光部的前端侧的中间位置向该出光部的前端侧发生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部件具备光散射部,所述光散射部用于使光散射到上述出光部的与光出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该光散射部成为决定该出光部的上述出射光量的分布的一个因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出光部中,上述光散射部的光散射程度从上述导光部侧到该出光部的前端侧逐渐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散射部包括出光元件,所述出光元件形成于上述出光部的与光出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
在上述出光部中,上述出光元件的密度从上述导光部侧到该出光部的前端侧逐渐变高。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光部件的上述出光部中,在与上述导光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形成有射出光的出光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光源和上述导光部件形成二次光源,该二次光源在面内二维地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具有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多个单位光源,能通过来自上述单位光源的光的混色来生成白色光。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是发光二极管。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11.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09801351568A 2008-09-30 2009-06-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99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54953 2008-09-30
JP2008254953 2008-09-30
PCT/JP2009/061192 WO2010038520A1 (ja) 2008-09-30 2009-06-19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9961A true CN102149961A (zh) 2011-08-10
CN102149961B CN102149961B (zh) 2013-05-29

Family

ID=42073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515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9961B (zh) 2008-09-30 2009-06-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70018A1 (zh)
EP (1) EP2330338A4 (zh)
JP (1) JP5044700B2 (zh)
CN (1) CN102149961B (zh)
BR (1) BRPI0919453A2 (zh)
RU (1) RU2478872C2 (zh)
WO (1) WO201003852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7103A (zh) * 2012-10-15 2015-06-24 索尼电脑娱乐公司 操作装置
US9690392B2 (en) 2012-10-15 2017-06-27 Sony Corporation Operating device including a touch senso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46242A1 (en) * 2009-10-16 2011-04-21 Lg Electronics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2947640B (zh) * 2010-06-24 2014-11-19 夏普株式会社 背光源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13105258A1 (ja) * 2012-01-12 2013-07-18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及び映像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6570297B2 (ja) * 2015-04-14 2019-09-04 株式会社nittoh 照明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5369A (en) * 1989-11-01 1993-09-14 Aura Systems, Inc. Scene projector
US5185660A (en) * 1989-11-01 1993-02-09 Aura Systems, Inc. Actuated mirror optical intensity modulation
US5616982A (en) * 1989-11-01 1997-04-01 Aura Systems, Inc. Piezoelectric actuator
US5260798A (en) * 1989-11-01 1993-11-09 Aura Systems, Inc. Pixel intensity modulator
US5150205A (en) * 1989-11-01 1992-09-22 Aura Systems, Inc. Actuated mirror optical intensity modulation
US5126836A (en) * 1989-11-01 1992-06-30 Aura Systems, Inc. Actuated mirror optical intensity modulation
US5899552A (en) * 1993-11-11 1999-05-04 Enplas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JP4262368B2 (ja) * 1999-09-22 2009-05-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01184929A (ja) * 1999-12-24 2001-07-06 Nec Corp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312916A (ja) * 2000-02-24 2001-11-09 Sony Corp 面光源装置
JP2002196326A (ja) * 2000-12-26 2002-07-12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4029743B2 (ja) * 2003-02-24 2008-01-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
JP2006108033A (ja) * 2004-10-08 2006-04-2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タンデム型面光源装置
US7311431B2 (en) * 2005-04-01 2007-12-25 Avago Technologies Ecbu Ip Pte Ltd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adjacent, overlapping light-guide plates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7103A (zh) * 2012-10-15 2015-06-24 索尼电脑娱乐公司 操作装置
US9690392B2 (en) 2012-10-15 2017-06-27 Sony Corporation Operating device including a touch sensor
US9789395B2 (en) 2012-10-15 2017-10-17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Operating device
CN104737103B (zh) * 2012-10-15 2018-06-29 索尼电脑娱乐公司 操作装置
US10507386B2 (en) 2012-10-15 2019-12-17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Operating device
US10603576B2 (en) 2012-10-15 2020-03-31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Operating device including a touch sens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9961B (zh) 2013-05-29
WO2010038520A1 (ja) 2010-04-08
EP2330338A1 (en) 2011-06-08
US20110170018A1 (en) 2011-07-14
JPWO2010038520A1 (ja) 2012-03-01
BRPI0919453A2 (pt) 2015-12-15
RU2011111694A (ru) 2012-11-10
RU2478872C2 (ru) 2013-04-10
EP2330338A4 (en) 2011-08-17
JP5044700B2 (ja) 2012-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6672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20110164404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02597604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177392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149961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EP2511590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CN102177393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239360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80382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45999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165247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2171504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22758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177391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KR20100138215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227585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224372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KR20070032429A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모듈
US20200041842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110242433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187146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KR10192076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20070064752A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WO2011105147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05012157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직하형 led 렌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29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