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7403B - 变焦光学***、配备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变焦光学***、配备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7403B
CN102087403B CN201010566757.9A CN201010566757A CN102087403B CN 102087403 B CN102087403 B CN 102087403B CN 201010566757 A CN201010566757 A CN 201010566757A CN 102087403 B CN102087403 B CN 1020874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optical system
dolly
varifocal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667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7403A (zh
Inventor
三轮哲史
铃木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874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74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74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74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1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光学***、配备了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其的方法。变焦光学***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第四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在第三透镜组内的透镜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可移动透镜组,可移动透镜组在具有垂直于光轴的分量的方向上移动,当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是可变的。变焦光学***能够通过可移动组来校正照相机摇动,并且实现高光学性能、高变焦比和小的f数。

Description

变焦光学***、配备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下面的优先权申请的公开通过引用被并入在此:
在2009年11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268499。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光学***、配备了变焦光学***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光学***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已经提出了适用于胶片照相机、电子静态照相机、摄像机等的变焦光学***(参见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公布No.2003-140048)。
然而,具有减振(照相机摇动)功能的变焦透镜有具有构成光学***的较大数量的透镜和使得其在透镜镜筒的总长度和外径上的紧凑性变差的趋势。而且,如果计划在具有减振功能的同时提高变焦比,则光学性能的显著变差增加,导致不满意的光学性能。
发明内容
根据如上所述的问题设计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焦光学***,其包括可以校正照相机摇动的能够实现图像移位的光学***,并且显示具有小的F数(明亮的透镜)的高性能,以及显示高变焦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变焦光学***,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第四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内的透镜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可移动透镜组,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在具有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上移动,当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是可变的,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2)
4.50<f1/(-f2)<8.50        (2)
其中,表示透镜表面的光束有效直径,所述透镜表面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最接近物体侧的透镜表面,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根据第一方面的所述变焦光学***的光学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变焦光学***,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第四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内的至少一部分透镜构成可移动透镜组,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在具有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上移动,当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是可变的,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3)和(2)
4.50<f1/(-f2)<8.50         (2)
其中,表示透镜表面的光束有效直径,所述透镜表面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最接近物体侧的透镜表面,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并且Bf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变焦光学***的后焦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变焦光学***的方法,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向所述第三透镜组内布置构成可移动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透镜,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在具有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上移动;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改变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2)地布置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所述第一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所述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所述第四透镜组,
4.50<f1/(-f2)<8.50           (2)
其中,表示透镜表面的光束有效直径,所述透镜表面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最接近物体侧的透镜表面,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变焦光学***的方法,所述变焦光学***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向所述第三透镜组内布置构成可移动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透镜,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在具有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上移动;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改变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3)和(2)地布置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所述第一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所述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所述第四透镜组,
4.50<f1/(-f2)<8.50       (2)
其中,表示透镜表面的光束有效直径,所述透镜表面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最接近物体侧的透镜表面,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并且Bf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变焦光学***的后焦距。
在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造根据本发明的变焦光学***、包括变焦光学***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光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可行的是,通过实现图像移位的光学***来校正照相机摇动,并且显示具有小F数的高光学性能以及显示高变焦比。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变焦光学***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2A和2B是在实例1中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2A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2B是当在广角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52°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图3是根据实例1的在中间焦距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像差的图。
图4A和4B是根据实例1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4A是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4B是当在远摄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20°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图5是示出根据实例2的变焦光学***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6A和6B是根据实例2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6A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6B是当在广角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64°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图7是根据实例2的在中间焦距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像差的图。
图8A和8B是根据实例2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8A是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8B是当在远摄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34°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图9是示出根据实例3的变焦光学***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10A和10B是根据实例3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10A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10B是当在广角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66°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图11是根据实例3的在中间焦距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像差的图。
图12A和12B是根据实例3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12A是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12B是当在远摄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19°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图13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变焦光学***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14A和14B是根据实例4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14A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14B是当在广角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68°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图15是根据实例4的在中间焦距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像差的图。
图16A和16B是根据实例4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16A是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16B是当在远摄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21°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图17是示出安装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的数字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的截面图。
图18是用于制造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的方法的说明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开始,通过如图1中所示包括下面的部分而构成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即,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然后,在第三透镜组G3内的至少一部分透镜构成可移动透镜组Gvr,可移动透镜组Gvr移位使得具有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分量。这种构造使得能够在保证给定的变焦比的同时获取显示优选的性能的光学***。以下描述用于构造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的条件表达式。
开始,当被定义为透镜表面的光束有效直径,所述透镜表面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最接近物体侧的透镜表面,并且f3被定义为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时,期望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
条件表达式(1)指定第三透镜组G3的折射光焦度相对于第三透镜组G3的最接近物体侧的透镜表面的光束有效直径。在本实施例中的变焦光学***ZL可以实现优选的光学性能,并且可以通过满足透镜表达是(1)来保证预定变焦比。当值等于或超过条件表达式(1)的上限值时,第三透镜组G3的折射光焦度增大,并且难以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彗差,这是不期望的方面。应当注意在条件表达式(1)中的上限值优选地被设置为0.80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这使得能够适当地设置第三透镜组G3的折射光焦度,并且特别是当变焦时进一步减小彗差。当等于或小于在条件表达式(1)中的下限值时,第三透镜组G3的折射光焦度降低,因此增大第一透镜组G1和第四透镜组G4的折射光焦度以保持变焦比的必要性增加,因此,难以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这也是不期望的方面。注意,在条件表达式(1)中的下限值优选地被设置为0.51,以便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这使得能够适当地设置第三透镜组G3的折射光焦度,并且特别是当改变倍率时进一步减小像场弯曲。
而且,当f1被定义为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并且f2被定义为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时,期望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2)。
4.50<f1/(-f2)<8.50      (2)
条件表达式(2)指定第一透镜组G1的折射光焦度相对于第二透镜组G2的折射光焦度。在本实施例中的变焦光学***ZL可以实现优选的光学性能,并且可以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2)来保证预定变焦比。当值f1/(-f2)等于或超过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值时,第二透镜组G2的折射光焦度增加,并且难以校正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和在远摄端状态中的球面像差,这也是不期望的方面。应当注意,在条件表达式(2)中的上限值优选地被设置为7.0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这使得能够适当地设置第二透镜组G2的折射光焦度,并且进一步减小广角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当在条件表达式(2)中的下限值之下时,第一透镜组G1的折射光焦度降低,并且难以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这也是不期望的方面。注意在条件表达式(2)中的下限值优选地被设置为5.0,以便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这使得能够适当地设置第一透镜组G1的折射光焦度,并且更优选地减小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
而且,当Bfw被定义为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后焦距时,期望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3):
条件表达式(3)指定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后焦距相对于第三透镜组G3的光束有效直径。在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可以实现优选的光学性能,并且可以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3)来保证预定变焦比。当值等于或超过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值时,结果,第二透镜组G2的折射光焦度增加,并且在广角端状态中出现像场弯曲和畸变,这也是不期望的方面。应当注意,在条件表达式(3)中的上限值优选地被设置为0.75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这使得能够适当地设置每一个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并且进一步减小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另一方面,当值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值时,第四透镜组G4的折射光焦度结果降低,并且难以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这也是不期望的方面。注意在条件表达式(3)中的下限值优选地被设置为0.55以便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这使得能够正确地设置每一个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并且进一步减小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
应当注意,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可以以下述方式来获取良好的光学性能:其被构造使得满足条件表达式(3)和(2),而不是如上所述的表达式(1)和(2)。
而且,期望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在第三透镜组G3内包括胶合透镜。这种构造使得能够同时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色差和彗差。
而且,期望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在第二透镜组G2内包括非球面透镜。这种构造使得能够同时校正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和畸变。
而且,当fvr被定义为可移动透镜组Gvr的焦距,并且ft被定义为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变焦光学***的焦距时,期望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4)。
0.20<|fvr|/ft<0.70       (4)
条件表达式(4)指定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可移动透镜组Gvr的折射光焦度相对于在远摄端状态中的整个***的折射光焦度。在本实施例中的变焦光学***ZL可以实现优选的光学性能,并且可以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4)来保证预定变焦比。当值|fvr|/ft等于或超过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值时,可移动透镜组Gvr的折射光焦度降低,第四透镜组G4的折射光焦度需要加强以移位成像位置,因此难以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这也是不期望的方面。应当注意,在条件表达式(4)中的上限值优选地被设置为0.60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这使得能够适当地设置可移动透镜组Gvr的折射光焦度,并且优选地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另一方面,当值|fvr|/ft等于或小于在条件表达式(4)中的下限值时,可移动透镜组Gvr的折射光焦度增加,并且难以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球面像差,这也是不期望的方面。注意,在条件表达式(4)中的下限值优选地被设置为0.25以便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这使得能够适当地设置可移动透镜组Gvr的折射光焦度,并且优选地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球面像差。
而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中,期望可移动透镜组Gvr包括胶合透镜。这种构造使得能够当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时同时校正偏心彗差和色差。
而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中,期望可移动透镜组Gvr被布置得最接近第三透镜组G3的图像侧。而且,在该情况下,期望第三透镜组G3在可移动透镜组Gvr的图像侧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也期望可移动透镜组Gvr具有负折射光焦度。这种构造使得能够降低变焦光学***ZL的大小,并且良好地校正在减振时的彗差。
而且,当f3被定义为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并且f4被定义为第四透镜组G4的焦距时,期望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5):
1.00<f4/f3<4.00         (5)
条件表达式(5)指定了第四透镜组G4的折射光焦度相对于第三透镜组G3的折射光焦度。在本实施例中的变焦光学***ZL可以实现优选的光学性能,并且可以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5)来保证预定的变焦比。当值f4/f3等于或超过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值时,第三透镜组G3的折射光焦度增加,并且难以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彗差,这也是不期望的方面。应当注意,在条件表达式(5)中的上限值优选地被设置为2.70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这使得能够适当地设置第三透镜组G3的折射光焦度,并且良好地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彗差。另一方面,当值f4/f3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值时,第四透镜组G4的折射光焦度增加,并且难以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这也是不期望的方面。注意,在条件表达式(5)中的下限值优选地被设置为1.10以便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由此使得能够适当地设置第四透镜组G4的折射光焦度,并且良好地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
而且,期望变焦光学***在第四透镜组G4内包括非球面透镜。使用这种构造,可以良好地校正像场弯曲。
而且,期望变焦光学***在第四透镜组G4内包括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通过正透镜与负透镜胶合而构成的胶合透镜。使用这种构造,可行的是,同时校正在远摄端状态中的色差和球面像差以及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像场弯曲。
图17通过包括如上所述的变焦光学***ZL的光学设备的方式示出单镜头反射式数字照相机1(以下简称为照相机)的示意截面图。在照相机1中,在变焦光学***2(变焦光学***ZL)会聚来自未示出的物体(要成像的物体)的光,并且经由快速复原镜3来在聚焦屏幕4上形成物体的图像。然后,在聚焦屏幕4上形成其图像的光束在五边形屋脊棱镜5内被多次反射,并且被引导到目镜6。拍摄者由此能够经由目镜6来观察作为正像的物体(要成像的物体)。
而且,当拍摄者按下未示出的释放按钮时,快速复原镜3退回光路的外部,并且,由变焦光学***2会聚的、来自未示出的物体(要成像的物体)的光束在成像装置7上形成物体图像。来自物体(要成像的物体)的光被成像装置7捕获,并且在未示出的存储器中被存储作为物体(要成像的物体)的图像。因此,拍摄者通过使用本照相机1可以拍摄物体(要成像的物体)。注意,在图17中所示的照相机1可以被构造为以可附接/可拆卸的方式来保持变焦光学***ZL,并且也可以与变焦光学***ZL集成地被构造。而且,照相机1可以被构造为所谓的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并且也可以被构造为不包括快速复原镜的紧凑照相机。
应当注意,可以在不影响光学性能的范围内适当地采用下面的内容。
开始,在以下例示的实例以及在如上所述的讨论中,虽然已经或将要示出4组构造,但是如上所述的结构条件也可以被应用到其他组构造,诸如5组构造和6组构造。而且,其他可用构造是在最接近物体的侧上增加透镜或透镜组的构造和在最接近图像的侧上增加透镜或透镜组的构造。而且,透镜组表示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的部分,所述至少一个透镜被在变焦时改变的空气距离分隔。
而且,可以采用下面这样的聚焦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单个或多个透镜组或部分透镜组,由此进行从无限远距离物体点聚焦在近距离物体点上。在该情况下,聚焦透镜组可以被应用到自动聚焦,并且适合于驱动用于自动聚焦的马达(诸如超声波马达)。特别地,期望第二透镜组G2的至少一部分用作聚焦透镜组。
也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来构造校正由手振动(照相机摇动)引起的图像模糊的减振透镜组,即,移动透镜组或透镜组的一部分,以便包括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分量,或在包含光轴的平面内方向上旋转地移动(摇摆)透镜组或透镜组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如上所述,优选的是,在第三透镜组G3内的至少一部分(可移动透镜组Gvr)被构造为减振透镜组。
而且,任何透镜表面可以形成为球面、平面或非球面。当透镜表面是球面或平面时,处理和装配变得容易,因此可以防止由在处理和装配时的误差引起的光学性能的变差。即使透镜表面被移位,在光学性能上的变差也小,因此这是期望的。当透镜表面是非球面时,可以通过细磨处理、玻璃模造处理或复合型处理来制造非球面,所述玻璃模造处理即通过模具将玻璃材料形成为非球面形状,所述复合型处理即将树脂材料在玻璃表面上形成为非球面形状。任何透镜表面可以是衍射光学表面。任何透镜可以是梯度折射率透镜(GRIN透镜)或塑料透镜。
优选的是,孔径光阑S被布置在第三透镜组G3附近或第三透镜组G3内,然而,可用的构造是透镜框替代孔径光阑的角色,而不提供作为孔径光阑的构件。
而且,每一个透镜表面可以被涂敷在宽波长范围上具有高透射率的防反射膜,以便通过减少闪耀或幻象来获得高对比度和高光学性能。
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具有在3至10的数量级上的变焦比。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中,优选的是,第一透镜组G1具有两个正透镜元件。而且,第一透镜组G1由如此的透镜元件构成,即,所述透镜元件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以正/正顺序被布置,并且在元件之间布置了空气距离。
而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中,优选的是,第二透镜组G2包括一个正透镜元件和三个负透镜元件。而且,优选的是,第二透镜组G2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负-负-正-负构成,并且在相邻的透镜元件之间有空气距离。
而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中,优选的是,第三透镜组G3包括两个正透镜元件和一个负透镜元件。替代地,优选的是,第三透镜组G3由三个正透镜元件和两个负透镜元件构成。而且,优选的是,第三透镜组G3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以正/正/负顺序或以正/正/正/负/负顺序布置的透镜元件,并且在相邻的透镜元件之间布置了每一个空气距离。
而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中,优选的是,第四透镜组G4包括一个正透镜元件和一个负透镜元件。替代地,优选的是,第四透镜组G4包括两个正透镜元件和一个负透镜元件。而且,优选的是,第四透镜组G4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以正/负顺序或正/正/负顺序布置的透镜元件,并且在相邻的透镜元件之间布置了每一个气隙。
注意,已经以如下的方式描述了本实施例,即,增加结构要求以用于提供本申请的易于明白的描述,但是,当然,本申请不限于这种说明性模式。
以下将参考图18来描述用于制造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光学***ZL的方法的概况,该变焦光学***ZL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
一种用于制造包括在具有圆柱形状的透镜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变焦光学***的方法包括下面的步骤:
S100:使用在第三透镜组G3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透镜组Gvr来构成可移动透镜组,该透镜组Gvr在包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上可移动;
S200: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可变地布置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距离;
S300: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2)地布置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
4.50<f1/(-f2)<8.50         (2)
其中,表示透镜表面的光束有效直径,所述透镜表面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最接近物体侧的透镜表面,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每一个实例。图1、5、9和13图示如何分布变焦光学***ZL1至ZL4的折射光焦度和如何在从广角端状态(W)到远摄端状态(T)的焦距状态的改变中移动各个透镜组。如图1、5、9和13中所示,在各个实例中的变焦光学***ZL1至ZL4的每一个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然后,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各个透镜组之间的气体距离改变,以便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气体距离增大,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气体距离减小,并且在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气体距离减小。
孔径光阑S在实例1、2和3中邻近第三透镜组G3的最接近物体侧的正透镜(L31)的物体侧而定位,或在实例4中邻近第三透镜组G3的最接近物体侧的正透镜(L31)的图像侧而定位,并且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与第三透镜组G3一起移动。以向物体移动第二透镜组G2的方式来执行从无限远距离物体点聚焦在近距离物体点上。通过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移动在第三透镜组G3内的最接近图像侧(在实例3和4中其是从图像侧起的第二)的胶合透镜(可移动透镜组Gvr)而执行手摇动(减振)的校正。
在每一个实例中,当y是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高度、S(y)是从非球面的顶点处的切表面到自光轴在竖直高度y处的非球面沿着光轴的距离(垂度量:sag quantity)、r是参考球面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k是锥形系数、并且An是第n阶非球面系数时,通过下面的表达式(a)来表达非球面。注意在随后的工作实例中[E-n]表示[x10-n]。
S(y)=(y2/r)/[1+[1-κ(y2/r2)]1/2]
      +A4×y4+A6×y6+A8×y8+A10×y10+A12×y12    (a)
应当注意,第二阶非球面系数A2在每一个实例中为“0”。而且,在每一个实例的[透镜数据]中,非球面在表面编号的右侧上被附有标记“*”。
<实例1>
图1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变焦光学***ZL1的构造的视图。在图1中的变焦光学***ZL1中,第一透镜组G1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与双凸透镜L12胶合构成;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13,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第二透镜组G2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21,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双凹透镜L22;双凸透镜L23;以及,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4,其中,第二透镜组G2的最接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是非球面透镜,其物体侧玻璃透镜表面由非球面形成,并且最接近图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4是非球面透镜,其图像侧玻璃透镜表面由非球面形成。第三透镜组G3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双凸透镜L31;胶合透镜,其由双凸透镜L32与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33胶合构成;以及,胶合透镜,其由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34与双凹透镜L35(可移动透镜组Gvr)胶合构成,其中,第三透镜组G3的从图像侧位于第二的正弯月形透镜L34是非球面透镜,其物体侧玻璃透镜表面是以非球面形成的。第四透镜组G4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1与双凸透镜L42胶合构成;以及,胶合透镜,其由双凸透镜L43与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4胶合构成,其中,第四透镜组G4的最接近图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4是非球面透镜,其图像侧玻璃透镜表面是以非球面形成的。
注意,通过如下的透镜来校正角度θ的旋转振动,即,其整个***的焦距是f并且减振系数(在图像平面上的图像移位量与用于校正振动的可移动透镜组Gvr的移位量的比率)是K,并且为了获得这个校正,可以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将用于校正振动的可移动透镜组Gvr移动(f·tanθ)/K(在随后的实例中,描述是相同的)。在根据实例1的广角端状态中,减振系数是0.74,并且焦距是24.7(mm),因此,用于校正0.52°的旋转振动的可移动透镜组Gvr的移位量是0.30(mm)。在根据实例1的远摄端状态中,减振系数是1.34,并且,焦距是116.7(mm),因此用于校正0.20°的旋转振动的可移动透镜组Gvr的移位量是0.30(mm)。
下面的表1示出根据实例的1的各个数据项。在[规格]中,W表示广角端状态,M表示中间焦距状态,T表示远摄端状态,f表示变焦光学***的焦距,FNO表示f数,2ω表示视角(单位:度),TL表示总透镜长度,并且Bf表示后焦距。在[透镜数据]中,最左的列“i”示出沿着光传播方向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计数的透镜表面编号,第二列“r”示出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第三列“d”示出到下一个光学表面的距离,第四列“νd”示出在d线(波长λ=587.6mm)的阿贝数,第五列“nd”示出在d线(波长λ=587.6mm)的折射率。在第五列“nd”中,省略了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0。在第二列“r”中,r=0.0000表示平面。在第三列“d”中,Bf表示后焦距。在[透镜组数据]中,示出每一个透镜组的焦距。在[可变距离]中,示出相对于每一个焦距状态的可变距离和总透镜长度TL。在[条件表达式的值]中,示出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在用于各个值的相应表格中,“mm”一般用于诸如焦距、曲率半径和到下一个透镜表面的距离这样的长度的单位。然而,因为通过成比例地放大或缩小其尺寸的光学***可以获得类似的光学性能,所以单位不必然限于[mm],并且可以使用任何其他适当的单位。在其他实例中,附图标记的说明是相同的。
表1
[规格]
         W       M       T
f=      24.7    49.8    116.7
FNO=    4.1     4.1     4.1
2ω=    85.5    45.8    20.4
TL=     138.9   158.5   195.2
Bf=     34.3    53.3    78.4
[透镜数据]
i     r          d      νd      nd
1     433.3380   1.5     23.78   1.84666
2     106.2717   7.5     65.47   1.60300
3     -488.5544  0.2
4     61.7947    6.1     46.63   1.81600
5     157.8314  (d5)
*6    172.2219   0.2     38.09   1.55389
7     108.7589   1.5     42.72   1.83481
8     16.8280    7.0
9     -32.9635   1.1     42.72   1.83481
10    90.3900    0.1
11    49.7564    5.0     23.78   1.84666
12    -28.7288   1.0
13    -21.6635   1.1     42.72     1.83481
14*   -59.2704   (d14)
15    0.0000     0.2     孔径光阑S
16    83.5572    3.5     52.29     1.75500
17    -63.1465   0.2
18    37.9829    6.5     65.47     1.60300
19    -29.1740   1.5     23.78     1.84666
20    -154.4508  2.4
21*   -50.0000   0.1     38.09     1.55389
22    -50.0000   2.9     23.78     1.84666
23    -24.2674   1.5     45.30     1.79500
24    1552.3648  (d24)
25    37.1161    1.5     32.35     1.85026
26    23.1455    6.0     67.87     1.59319
27    -70.7250   6.3
28    293.8058   5.0     82.56     1.49782
29    -29.7266   2.0     46.73     1.76546
30*   -147.4982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6
κ=99.0000
A4=7.24080E-06
A6=-1.89560E-08
A8=5.61340E-11
A10=-1.00700E-13
A12=0.00000E+00
表面编号:14
κ=1.0000
A4=-8.90470E-07
A6=-8.45490E-09
A8=2.43120E-11
A10=0.00000E+00
A12=0.00000E+00
表面编号:21
κ=1.0000
A4=5.76870E-06
A6=4.96800E-09
A8=0.00000E+00
A10=0.00000E+00
A12=0.00000E+00
表面编号:30
κ=1.0000
A4=1.28760E-05
A6=1.57610E-08
A8=-2.42460E-11
A10=1.25150E-13
A12=0.00000E+00
[在变焦时的可变距离]
      W         M       T
f=   24.7      49.8    116.7
d5=  2.2       20.1    42.7
d14= 20.6      9.1     1.0
d24= 9.7       3.8     1.0
Bf=  34.3      53.3    78.4
TL=  138.9     158.5   195.2
[透镜组数据]
组     I    焦距
1      1    108.9
2      6    -17.2
3      16   44.1
4   25     54.6
[条件表达式的值]
fvr=-65.4
(2)f1/(-f2)=6.32
(4)|fvr|/ft=0.56
(5)f4/f3=1.24
图2A和2B是在实例1中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2A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2B是当在广角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52°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图3是根据实例1的在中间焦距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像差的图。图4A和4B是根据实例1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4A是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4B是当在远摄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20°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在示出像散的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而虚线表示子午像面。在各个图中,FNO表示f数,Y表示图像高度,d表示d线(波长λ=587.6nm),并且,g表示g线(波长λ=435.6nm)。关于各个像差图的上述解释与其他实例相同。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1的变焦光学***示出了作为对于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每个焦距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优越光学性能。
<实例2>
图5是示出根据实例2的变焦光学***ZL2的构造的视图。在图5中的变焦光学***ZL2中,第一透镜组G1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与双凸透镜L12胶合构成;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13,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第二透镜组G2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21,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双凹透镜L22;胶合透镜,其由双凸透镜L23与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4胶合构成;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25,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其中,第二透镜组G2的最接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是非球面透镜,其物体侧玻璃透镜表面由非球面形成。第三透镜组G3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双凸透镜L31;胶合透镜,其由双凸透镜L32与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33胶合构成;以及,胶合透镜(可移动透镜组Gvr),其由双凹透镜L34与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35胶合构成,其中,第三透镜组G3的从图像侧位于第二的双凹透镜L34是非球面透镜,其物体侧玻璃透镜表面是以非球面形成的。第四透镜组G4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双凸透镜L41;胶合透镜,其由双凸透镜L42与双凹透镜L43胶合构成;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44,其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凸表面,其中,第四透镜组G4的最接近物体侧的双凸透镜L41是非球面透镜,其物体侧玻璃透镜表面是由非球面形成的。
在根据实例2的广角端状态中,减振系数是1.00,并且焦距是24.6(mm),因此,用于校正0.64°的旋转振动的可移动透镜组Gvr的移位量是0.27(mm)。在根据实例2的远摄端状态中,减振系数是1.72,并且,焦距是102.0(mm),因此用于校正0.34°的旋转振动的可移动透镜组Gvr的移位量是0.34(mm)。
下面的表2示出根据实例2的各个数据项。
表2
[规格]
       W      M      T
f=    24.6   50.0   102.0
FNO=  4.1    4.1    4.1
2ω=  85.5   46.1   23.3
TL=   146.6  167.1  199.6
Bf=   39.9   64.5   84.0
[透镜数据]
i  r          d     νd      nd
1  338.9020   1.5    32.35   1.85026
2  60.6265    8.7    65.47   1.60300
3  -725.5504  0.2
4  54.1848    7.0    52.29   1.75500
5  220.8993   (d5)
6* 169.7193   1.5    42.72   1.83480
7  16.3161    6.3
8  -44.8119   1.0    52.31   1.75499
9  41.2641    0.2
10 33.8490    5.4    23.77   1.84666
11 -34.9782   1.1    42.72   1.83481
12 -62.4140   1.8
13 -24.8014   1.0    40.94   1.80610
14 -49.2693   (d14)
15 0.0000     1.5    孔径光阑S
16 45.3309    4.5    52.29   1.75500
17 -49.3832   0.2
18 37.6971    5.9    82.56   1.49782
19 -29.6774   1.0    23.77   1.84666
20 -400.6411  3.3
21 -38.0412   1.0    42.72   1.83481
22 38.4634    3.7    23.78   1.84666
23 -664.9509  (d23)
24* 189.6816  4.0    70.45   1.48749
25 -27.6473   0.2
26 48.2882    5.6    82.56   1.49782
27 -44.5374   1.2    42.72   1.83481
28 53.3483    3.3
29 -84.9425   3.1    65.47   1.60300
30 -31.3071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6
κ=20.2901
A4=7.21010E-06
A6=-1.68940E-08
A8=7.36240E-11
A10=-3.11700E-13
A12=0.61143E-15
表面编号:21
κ=2.4406
A4=8.56080E-06
A6=8.41180E-09
A8=0.00000E+00
A10=0.00000E+00
A12=0.00000E+00
表面编号:24
κ=1.0000
A4=-2.36790E-05
A6=1.97200E-08
A8=-1.54680E-10
A10=4.10050E-13
A12=0.00000E+00
[在变焦时的可变距离]
      W       M       T
f=   24.6    50.0    102.0
d5=  2.5     15.9    36.8
d14= 19.8    7.6     1.5
d23= 9.4     4.0     2.2
Bf=  39.9    64.5    84.0
TL=  146.6   167.1   199.6
[透镜组数据]
组    I    焦距
1     1    99.6
2     6    -16.0
3     16   42.8
4     24   49.8
[条件表达式的值]
fvr=-49.3
(2)f1/(-f2)=6.21
(4)|fvr|/ft=0.48
(5)f4/f3=1.16
图6A和6B是根据实例2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6A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6B是当在广角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64°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图7是根据实例2的在中间焦距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像差的图。图8A和8B是根据实例2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8A是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8B是当在远摄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34°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2的变焦光学***示出了作为对于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每个焦距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优越光学性能。
<实例3>
图9是示出根据实例3的变焦光学***ZL3的构造的截面图。在图9中的变焦光学***ZL3中,第一透镜组G1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与双凸透镜L12胶合构成;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13,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第二透镜组G2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21,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负弯月形透镜L22,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双凸透镜L23;以及,双凹透镜L24,其中,第二透镜组G2的最接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是非球面透镜,其物体侧玻璃透镜表面由非球面形成,并且最接近图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4是非球面透镜,其图像侧玻璃透镜表面由非球面形成。第三透镜组G3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双凸透镜L31;胶合透镜,其由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32与双凸透镜L33胶合构成;双凹透镜L34;胶合透镜(可移动透镜组Gvr),其由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35与双凹透镜L36胶合构成;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37,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第四透镜组G4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正弯月形透镜L41,其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凸表面;以及,胶合透镜,其由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42与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3胶合构成,其中,第四透镜组G4的最接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1是非球面透镜,其物体侧玻璃透镜表面是由非球面形成的。
在根据实例3的广角端状态中,减振系数是1.06,并且焦距是27.2(mm),因此,用于校正0.66°的旋转振动的可移动透镜组Gvr的移位量是0.3(mm)。在根据实例3的远摄端状态中,减振系数是1.58,并且焦距是143.0(mm),因此用于校正0.19°的旋转振动的可移动透镜组Gvr的移位量是0.3(mm)。
下面的表3示出根据实例3的各个数据项。
表3
[规格]
       W       M       T
f=    27.2    48.1    143.0
FNO=  4.5     4.3     4.2
2ω=  79.7    47.6    16.6
TL=   144.9   158.0   188.8
Bf=   38.5    55.5    70.7
[透镜数据]
i    r           d     νd       nd
1    157.2675    2.0    23.77    1.84666
2    74.2018     7.5    67.87    1.59318
3    -7189.0015  0.1
4    53.7391     5.6    52.29    1.75500
5    142.1986    (d5)
6*   153.0455    1.2    46.63    1.81600
7    14.4795     8.0
8    -25.2816    1.0    45.30    1.79500
9    -53.6682    0.1
10   52.4423     4.2    23.77    1.84666
11   -32.7813    0.5
12   -26.1324    1.0    40.94    1.80610
13*  1638.3373   (d13)
14   61.1384     2.6    52.29    1.75500
15   -388.3196   1.4
16   0.0000      0.5    孔径光阑S
17   27.8231     3.0    23.77     1.84666
18   16.9699     6.6    70.45     1.48749
19   -58.9172    0.1
20   47.2598     3.4    67.87     1.59318
21   -433.2258   1.8
22   -58.5928    3.5    32.35     1.85026
23   -29.8351    1.0    52.29     1.75500
24   80.4710     3.0
25   -131.0107   1.0    53.89     1.71300
26   -943.5177   (d26)
27   -1253.2789  5.7    61.18     1.58913
28   -21.8392    0.1
29   -40.9854    4.0    70.45     1.48749
30   -28.2678    2.0    32.35     1.85026
31   -73.8800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6
κ=1.0000
A4=9.10590E-06
A6=-2.46720E-08
A8=4.74440E-11
A10=-3.43860E-14
A12=0.00000E+00
表面编号:13
κ=1.0000
A4=-4.34150E-06
A6=-1.54250E-08
A8=8.52640E-12
A10=-8.74630E-14
A12=0.00000E+00
表面编号:27
κ=-30.0000
A4=-2.01880E-05
A6=-1.57780E-08
A8=4.19740E-11
A10=-1.12730E-13
A12=0.00000E+00
[在变焦时的可变距离]
      W       M       T
f=   27.2    48.1    143.0
d5=  2.9     16.0    44.5
d13= 24.0    13.4    1.2
d26= 8.3     2.0     1.3
Bf=  38.5    55.5    70.7
TL=  144.9   158.0   188.8
[透镜组数据]
组    I    焦距
1     1    91.4
2     6    -17.1
3     14   36.4
4     27   74.8
[条件表达式的值]
fvr=-47.8
(2)f1/(-f2)=5.36
(4)|fvr|/ft=0.33
(5)f4/f3=2.06
图10A和10B是根据实例3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10A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10B是当在广角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66°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图11是根据实例3的在中间焦距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像差的图。图12A和12B是根据实例3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12A是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12B是当在远摄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19°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3的变焦光学***示出了作为对于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每个焦距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优越光学性能。
<实例4>
图13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变焦光学***ZL4的构造的视图。在图13中的变焦光学***ZL4中,第一透镜组G1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1与双凸透镜L12胶合构成;以及,正弯月形透镜L13,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第二透镜组G2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21,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负弯月形透镜L22,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双凸透镜L23;以及,双凹透镜L24,其中,第二透镜组G2的最接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是非球面透镜,其物体侧玻璃透镜表面由非球面形成,并且最接近图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4是非球面透镜,其图像侧玻璃透镜表面由非球面形成。第三透镜组G3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双凸透镜L31;胶合透镜,其由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32与双凸透镜L33胶合构成;正弯月形透镜L34,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胶合透镜(可移动透镜组Gvr),其由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35与双凹透镜L36胶合构成;以及,负弯月形透镜L37,其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第四透镜组G4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正弯月形透镜L41,其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凸表面;以及,胶合透镜,其由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42与具有朝向图像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4胶合构成,其中,第四透镜组G4的最接近物体侧的双凸透镜L41是非球面透镜,其物体侧玻璃透镜表面是以非球面形成的。
在根据实例4的广角端状态中,减振系数是1.00,并且焦距是25.1(mm),因此,用于校正0.68°的旋转振动的可移动透镜组Gvr的移位量是0.3(mm)。在根据实例4的远摄端状态中,减振系数是1.55,并且焦距是126.2(mm),因此用于校正0.21°的旋转振动的可移动透镜组Gvr的移位量是0.3(mm)。
下面的表4示出根据实例4的各个数据项。
表4
[规格]
      W        M        T
f=   25.1     49.0     126.2
FNO= 4.1      4.3      4.3
2ω= 84.3     46.0     18.7
TL=  144.4    161.4    191.3
Bf=  38.5     55.4     72.8
[透镜数据]
i   r           d     νd       nd
1   193.0235    2.0    23.77    1.84666
2   83.8012     7.5    67.87    1.59318
3   -963.4411   0.1
4   55.7667     6.3    52.29    1.75500
5   141.2394    (d5)
6*  190.7683    1.2    46.63    1.81600
7   14.0880     8.0
8   -22.9439    1.0    45.30    1.79500
9   -41.9612    0.10
10  49.9757     4.2    23.77    1.84666
11  -35.3487    0.5
12  -28.1383    1.0    40.94    1.80610
13* 1638.3373   (d13)
14  0.0000      1.4    孔径光阑S
15  166.9279    2.6    52.29    1.75500
16  -127.4741   0.5
17  25.9521     1.5    23.77    1.84666
18  16.6040     7.5    70.45    1.48749
19  -80.1801    0.1
20  39.1993     3.4    67.87    1.59318
21  4775.8297   2.5
22  -87.5191    3.5    32.35    1.85026
23  -23.6805    1.0    52.29    1.75500
24  53.2830     3.0
25  -176.2204   1.0    53.89    1.71300
26  -943.5176   (d26)
27* 739.6640    5.7    61.18    1.58913
28  -21.1537    0.1
29  -53.7866    4.0    70.45    1.48749
30  -21.3293    2.0    32.35    1.85026
31  -73.8800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6
κ=1.0000
A4=1.32270E-05
A6=-3.14110E-08
A8=4.74440E-11
A10=-3.43860E-14
A12=0.00000E+00
表面编号:13
κ=1.0000
A4=-3.02320E-06
A6=-1.73280E-08
A8=8.52640E-12
A10=-8.74630E-14
A12=0.00000E+00
表面编号:27
κ=-30.0000
A4=-1.97540E-05
A6=-1.56180E-08
A8=4.19740E-11
A10=-1.12730E-13
A12=0.00000E+00
[在变焦时的可变距离]
      W        M        T
f=   25.1     49.0     126.2
d5=  2.0      20.4     44.5
d13= 23.6     11.7     0.8
d26= 8.3      2.0      1.3
Bf=  38.5     55.4     72.8
TL=  144.4    161.4    191.3
[透镜组数据]
组    I    焦距
1     1    96.4
2    6    -17.2
3    15   38.4
4    27   69.8
[条件表达式的值]
fvr=-49.8
(2)f1/(-f2)=5.59
(4)|fvr|/ft=0.39
(5)f4/f3=1.82
图14A和14B是根据实例4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14A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14B是当在广角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68°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图15是根据实例4的在中间焦距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像差的图。图16A和16B是根据实例4的在无限远距离聚焦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图16A是在远摄端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图;并且,图16B是当在远摄端状态中在无限远距离拍摄状态中校正0.21°的旋转振动时的彗差的图。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4的变焦光学***示出了作为对于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的每个焦距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优越光学性能。

Claims (22)

1.一种变焦光学***,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
第一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
第二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
第三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
第四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
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内的透镜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可移动透镜组,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在具有垂直于光轴的分量的方向上移动,
当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是可变的,并且
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4.50<f1/(-f2)<8.50
其中,表示透镜表面的光束有效直径,所述透镜表面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最接近物体侧的透镜表面,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当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以及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图像平面沿着光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其中,Bfw表示在所述广角端状态中的所述变焦光学***的后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内包括胶合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内设置非球面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0.20<|fvr|/ft<0.70
其中,fvr表示所述可移动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t表示在所述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变焦光学***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包括胶合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所述可移动透镜组被布置得最接近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图像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组在所述可移动透镜组的图像侧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1.00<f4/f3<4.00
其中,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4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在所述第四透镜组内设置非球面透镜。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在所述第四透镜组内设置胶合透镜,所述胶合透镜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正透镜与负透镜胶合而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布置孔径光阑。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在从所述广角端状态向所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孔径光阑被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一起地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两个胶合透镜。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光学***,其中,在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的最物体侧透镜是单透镜。
17.一种光学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变焦光学***。
18.一种用于制造变焦光学***的方法,所述变焦光学***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将构成可移动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透镜布置到所述第三透镜组内,所述可移动透镜组在具有垂直于光轴的分量的方向上移动;
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改变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
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地布置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所述第一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
4.50<f1/(-f2)<8.50
其中,表示透镜表面的光束有效直径,所述透镜表面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最接近物体侧的透镜表面,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当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以及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图像平面沿着光轴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其中,Bfw表示在所述广角端状态中的所述变焦光学***的后焦距。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0.20<|fvr|/ft<0.70
其中,fvr表示所述可移动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t表示在所述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变焦光学***的焦距。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布置包括胶合透镜的所述可移动透镜组。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1.00<f4/f3<4.00
其中,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4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焦距。
CN201010566757.9A 2009-11-26 2010-11-26 变焦光学***、配备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Active CN1020874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8499A JP5678424B2 (ja) 2009-11-26 2009-11-26 変倍光学系、この変倍光学系を備える光学機器、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09-268499 2009-1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7403A CN102087403A (zh) 2011-06-08
CN102087403B true CN102087403B (zh) 2015-06-24

Family

ID=44061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66757.9A Active CN102087403B (zh) 2009-11-26 2010-11-26 变焦光学***、配备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38040B2 (zh)
JP (1) JP5678424B2 (zh)
CN (1) CN1020874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5059B2 (ja) * 2011-08-11 2015-07-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796429B2 (ja) * 2011-09-14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情報装置
JP5825965B2 (ja) * 2011-10-05 2015-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088343B2 (ja) * 2013-04-30 2017-03-01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6214205B2 (ja) * 2013-05-10 2017-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WO2014208091A1 (ja) * 2013-06-28 2014-12-3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機器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CN106133578B (zh) 2014-03-27 2019-09-10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以及摄像装置
JP6340923B2 (ja) * 2014-06-02 2018-06-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6546401B2 (ja) * 2015-02-10 2019-07-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望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531766B2 (ja) * 2014-12-26 2019-06-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及び、光学装置
CN108139573B (zh) * 2015-09-18 2020-12-15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光学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JP6646259B2 (ja) * 2016-03-07 2020-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5457A (zh) * 2007-05-29 2008-12-03 株式会社尼康 用于形成像的变焦透镜***、光学设备和方法
CN101539659A (zh) * 2008-03-17 2009-09-23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包含变焦透镜***的照相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7069B2 (ja) * 1993-11-30 2001-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4146977B2 (ja) * 1999-12-10 2008-09-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3526264B2 (ja) * 2000-09-26 2004-05-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変倍レンズ系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4109854B2 (ja) * 2001-10-31 2008-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4035328B2 (ja) * 2002-01-15 2008-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4288409B2 (ja) * 2003-02-27 2009-07-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4479204B2 (ja) * 2003-09-30 2010-06-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像シフト可能な高変倍光学系
US7136231B2 (en) * 2003-02-27 2006-11-14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JP4438046B2 (ja) * 2003-08-11 2010-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5181556A (ja) * 2003-12-18 2005-07-07 Sigma Corp 大口径ズームレンズ
JP2006189627A (ja) * 2005-01-06 2006-07-20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978119B2 (ja) * 2005-09-28 2012-07-18 株式会社ニコン 高変倍ズームレンズ
JP5172247B2 (ja) * 2007-08-31 2013-03-27 株式会社シグマ ズームレンズ
JP5590444B2 (ja) * 2010-03-12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5457A (zh) * 2007-05-29 2008-12-03 株式会社尼康 用于形成像的变焦透镜***、光学设备和方法
CN101539659A (zh) * 2008-03-17 2009-09-23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包含变焦透镜***的照相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78424B2 (ja) 2015-03-04
US20110122508A1 (en) 2011-05-26
CN102087403A (zh) 2011-06-08
US8238040B2 (en) 2012-08-07
JP2011112832A (ja) 2011-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7403B (zh) 变焦光学***、配备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其的方法
CN101813820B (zh) 变焦透镜及其制造方法、配备变焦透镜的光学装置
EP2360504A1 (en) Zoom lens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system
CN107850763B (zh) 变倍光学***以及光学装置
CN102177457B (zh) 变焦镜头***、配备变焦镜头***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将变焦镜头***变焦的方法
CN101794014B (zh) 变焦透镜及其制造方法、配备变焦透镜的光学装置
CN102385147B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2955230A (zh) 变焦镜头、成像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9031630B (zh) 变倍光学***和成像装置
CN104391369A (zh) 变焦透镜、光学设备和形成物体的图像并改变焦距的方法
CN110262020B (zh) 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
JP534432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光学機器
CN108369329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CN102768399B (zh) 光学***、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形成图像的方法
JP6299261B2 (ja) 光学系及び光学装置
CN107850762B (zh) 变倍光学***、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的制造方法
WO2017057658A1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WO2015122368A1 (ja) 光学系、光学装置、及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5906759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521281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これを搭載する光学機器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13302533B (zh) 变倍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CN113056693B (zh) 变倍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JP533390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これを搭載する光学機器
CN113366362A (zh) 变倍光学***、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的制造方法
CN104755983A (zh) 变倍光学***、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