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5150B - 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及其中继站 - Google Patents

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及其中继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5150B
CN102045150B CN201010530104.5A CN201010530104A CN102045150B CN 102045150 B CN102045150 B CN 102045150B CN 201010530104 A CN201010530104 A CN 201010530104A CN 102045150 B CN102045150 B CN 1020451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time interval
clock
sub
via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01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45150A (zh
Inventor
林咨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2045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51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451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51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及其中继站。无线中继***包括至少一基站、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所述的基站藉由中继节点的辅助,提供一数据传送服务给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另外,所述的基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之间的至少一允许信号传送、至少一数据传送与至少一反馈信号传送流程之间,具有一预设的时间关系。

Description

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及其中继站
技术领域
本公开是有关于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及其中继站,此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包括在此无线中继***中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方法(HARQ)。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通讯技术逐渐采用中继技术来改善无线通讯涵盖面积、群体移动性(group mobility)、小区边际传输量(cell-edge throughput)以及提供临时的网络布建方式。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与第三代通讯***伙伴项目的先进长期演进(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 ect 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简称为3GPP LTE-Advanced)标准都有采用中继节点(Relay node,又作中继站)来达成中继转传通讯的功效。
图1是一种具有中继节点的无线通讯***1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讯***10为采用3GPP LTE标准的无线通讯***,其包括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简称为MME)112、移动管理实体114、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取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为E-UTRAN)120与移动通讯装置(UE)132、134、136。MME 112又可与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简称为S-GW)整合在一起。
E-UTRAN 120可包括基站(eNodeB,或作eNB)122、eNB 124与中继节点126。E-UTRAN 120藉由S1连线(接口)连接至MME/S-GW 112。在E-UTRAN 120中,基站122与基站124之间藉由X2接口(可为有线通讯方式)连接在一起。在无线通讯***10中,中继节点126藉由X2接口连接至基站124。不过,中继节点126还可藉由无线传输方式连接至基站(base station)或先进基站(简称为eNodeB),进而建立与MME/S-GW 112的S1接口。中继节点126提供移动通讯装置134、136的Uu接口(未绘示),以提供与基站124之无线服务至移动通讯装置134、136。移动通讯装置132则不藉由中继节点126,直接利用无线通讯方式连接至基站122。
在支持3GPP LTE标准的无线中继通讯***,例如在无线通讯***10中,中继节点126可不具有基站标识符(cell ID),因而不产生一个小区,但仍然能中继转传数据至移动通讯装置134,或由移动通讯装置134中继转传数据到基站124。移动通讯装置134可仅从基站124接收控制信号,例如:物理层下行链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DCCH)或小区参考信号(cell reference signal)。移动通讯装置134可从中继节点126接收数据信号,例如物理层下行链路共用通道(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简称为PDSCH)。另外,在无线通讯***10中,中继节点126可利用时分多工(TDM)模式,在基站124的上行频段或下行频段传送或接收无线信号,以延伸基站124的无线服务涵盖范围。在某些状况中,中继节点126仅辅助转传数据,而由基站124与移动通讯装置134交换物理层(PHY)信号。
图2A是一种传统的LTE的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简称为FDD)模式的下行链路(downlink)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HARQ)流程的示意图。每一方块代表多个子帧(subframe),而在3GPP LTE标准中,一个帧(frame)包括10个子帧。在每一方块中的数字则代表每一子帧的时序,例如:「n+3」代表第n个子帧出现后的第3个子帧,而此原则适用于以下各种HARQ流程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A,此HARQ流程在一基站(例如:基站122)与一移动通讯装置(例如:移动通讯装置132)之间进行,上列方块为基站的子帧时序,而下列方块为移动通讯装置的子帧时序。
如图2A所示,在基站122配置无线资源在子帧「n+6」,并传送PDCCH与PDSCH给移动通讯装置132。在4个子帧之后,即子帧「n+10」中,移动通讯装置132回复确认信息(简称为ACK)/否定确认信息(简称为NACK),以反馈给基站122在子帧「n+6」中是否成功接收到HARQ数据。所述的4个子帧间隔为3GPP LTE标准中的预设固定间隔。若基站122接到ACK,则基站122可预备另一个HARQ传输流程。相反地,若基站122接到NACK,则基站122可在之后的子帧明显地或不明显地安排重新传送(retransmission)。举例来说,基站122可安排移动通讯装置132在4个子帧之后回报接收结果,并在明显安排例子中,另行安排下行资源以重新传送HARQ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132。在不明显的安排例子中,则重复使用固定的时间来重新传送HARQ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132。基站122可重复此重新传送HARQ数据的流程,直到接收到反馈的ACK。或者,利用预设时限(timeout)来停止重新传送HARQ数据。
图2B是一种传统的LTE的FDD模式的上行链路(uplink)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B,在移动通讯装置132的上行传送流程之前,基站122在子帧「n」中,利用控制信号(control signalling),例如:PDCCH允许上行资源安排给移动通讯装置132。在4个子帧之后,即移动通讯装置132在已允许的子帧「n+4」中,利用例如物理层上行共用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为PUSCH),传送上行数据给基站122。一旦基站122接收到上行数据,在4个子帧之后,即在子帧「n+8」中,基站122即回复ACK以反馈是否成功接收上行数据。若上行数据传送失败,则基站122可在4个子帧之后,即在子帧「n+8」中,回复NACK或假ACK(fake-ACK)。还可在固定子帧(例如:J个子帧)内触发重新传送,所述的J值可为明显的或不明显的指派。
图3A是一种LTE的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简称为TDD)模式的帧结构的分类示意图。图3A绘示一个查找表,此查找表中显示3GPP LTE的TDD模式具有7个上行/下行组态(configuration),此即组态0至组态6;而不同组态可能会有上行-下行切换时间周期(Downlink-to-Uplinkswitch-point periodicity)为5毫秒(ms)或10毫秒。上行-下行切换时间周期代表设定帧结构中的重复时间间隔。另外,此查找表中更显示10个子帧在各上行/下行组态所对应的上行传输或下行传输意义,而每一子帧在时域中占据1毫秒的无线资源。再者,子帧中标示为「D」与「S」代表下行传输,而子帧中标示为「U」代表上行传输。上述3GPP LTE的TDD模式的基本原理适用于在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举例来说,在组态0中,子帧0、1、5、6为下行传输,而子帧2、3、4、7、8、9为上行传输。
图3B是一种LTE的TDD模式中配置给下行数据子帧与对应的ACK/NACK子帧的对照示意图。图3B对应至类似于图2A的下行传输例子,其差异点在于图3B提供由图3A的查找表转换来的一设定表(configurationtable),并在此设定表中显示,因TDD帧结构而产生在传送数据的子帧与传送ACK/NACK的子帧的时间关系(timing association)。此设定表还提供在HARQ传输过程中,传送数据的子帧与传送ACK/NACK的子帧的关联性,而表格内显示的数字为k值。
在图3B的例子中,若基站122在子帧「n-k」中传送下行数据,则对照表中显示基站122允许在子帧「n」中传送上行数据或ACK/NACK。举例说明,在组态1(5毫秒的上行-下行切换时间周期状况)下,若移动通讯装置132在子帧2中回复ACK/NACK,则藉由查找图3B的设定表可知,移动通讯装置132是在子帧5(此即,n-k=(2-7)+10=5)或子帧6(此即,n-k=(2-6)+10=6)中接到下行数据。另举一例说明,在组态4下,若移动通讯装置132在子帧2中回复ACK/NACK,则藉由查找图3B的设定表可知,移动通讯装置132是在子帧0(此即,n-k=(2-12)+10=0)、子帧4(此即,n-k=(2-8)+10=4)、子帧5(此即,n-k=(2-7)+10=5)或子帧1(此即,n-k=(2-11)+10=1)中接到下行数据。
图3C是根据图3B所绘示各组态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在图3C所示的对照表中,标示为「D」的子帧可能会与标示为「A」的子帧有关联。举例说明,在组态1中,当子帧「n」为2时,标示为「A」的子帧2即与标示为「D」的子帧5、6有关联。另举一例说明,组态4中,当子帧「n」为2时,标示为「A」的子帧2即与标示为「D」的子帧0、1、4、5有关联。换言之,当基站122在组态4的子帧0、1、4、5传送下行数据时,移动通讯装置132可以在下一周期的子帧2中回复ACK/NACK。
3GPP LTE的TDD模式中上行HARQ的流程类似于图2B所示的流程,其差异点在于:由于TDD帧结构,在TDD模式下同时需要允许(grant)子帧、上行数据子帧与ACK/NACK子帧的时间关系。图4A是一种LTE的TDD模式中配置给允许子帧与对应的上行数据子帧的对照示意图。图4A对应例如图2B的上行HARQ数据传送例子。如图4A所示,若允许子帧是在子帧「n」传送出来,则移动通讯装置132可在子帧「n+k」传送上行数据。举例说明,在组态1中,若基站122在子帧1中传送允许子帧,则移动通讯装置132可在子帧7(此即,n+k=1+6=7)传送上行数据。
图4B是一种LTE的TDD模式中配置给上行数据子帧与对应的ACK/NACK子帧的对照示意图。图4B对应至图2B的上行HARQ数据传送例子,并接续图4A之后,显示上行子帧与对应的ACK/NACK子帧的时间关系。如图4B所示,若上行数据是在子帧「n」传送出来,则基站122可在子帧「n+k」传送ACK/NACK。举例说明,若在组态1中,移动通讯装置132在子帧7中传送上行数据子帧,则移动通讯装置132可在下一帧周期的子帧1(此即,n+k=7+4-10=1)传送上行数据。
图4C是根据图4B所绘示各组态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图4C对应至图2B的上行HARQ数据传送例子,并提供由图4A与图4B所转换成的设定表。在图4C的设定表中,标示为「G」的子帧为标示为「D」的子帧的允许子帧传送的时间点,而标示为「A」的子帧会即为标示为「D」的子帧的ACK/NACK子帧的传送时间点。举例说明,若在组态0以及子帧n=1的状况中,基站122在子帧1传送允许子帧,则移动通讯装置132可在子帧7中传送上行数据子帧,并且移动通讯装置132可在下一帧周期的子帧1传送上行数据。在另一例子中,若在组态5以及子帧n=8的状况中,基站122在子帧8传送允许子帧,则移动通讯装置132可在下一帧周期的子帧2中传送上行数据子帧,并且移动通讯装置132可在下一帧周期的子帧8传送上行数据。
然而,上述传统的HARQ方法仅适用于没有中继节点的状况,如上述图2A至图4B所示。另外,传统的无线中继***传送方法大多为动态式配置指示(indication)信号,因而造成无线中继***的控制信号额外负担(overhead)。动态式配置指示信号的复杂度较高,容易降低整体无线中继***的运作效率。因此,如何在无线中继***有效率地传送数据与控制信号是目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示范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适用于提供无线中继***的一中继转传。所述的无线中继***包括至少一基站、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的基站藉由中继节点的辅助,提供一数据传送服务给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另外,所述的基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之间的至少一允许信号传送流程、至少一数据传送流程与至少一反馈信号传送流程之间,具有一预设的时间关系。
本公开的一示范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适用于提供至少一基站与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的一中继转传。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的基站藉由所述的中继节点的辅助,提供一数据传送服务给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另外,所述的基站、所述的中继节点与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之间运作于一频分双工模式或一时分双工模式。若运作于频分双工模式,则所述的基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的至少一允许信号传送流程、至少一数据传送流程与至少一反馈信号传送流程之间具有一预设的时间关系。此外,若运作于时分双工模式,则所述的基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之间依照一设定表来传送至少一允许信号、至少一数据与至少一反馈信号。
本公开的一示范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适用于提供至少一基站与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的一中继转传。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所述的基站藉由中继节点的辅助,与移动通讯装置进行一上行传输流程与一下行传输流程。其中,所述的基站、中继节点与一移动通讯装置之间的至少一允许信号传送流程、至少一数据传送流程与至少一反馈信号传送流程之间,具有包括一第一时间间隔与一第二时间间隔的一预设时间关系。
本公开的一示范实施例提出中继站,适用于中继转传一基站与一移动通讯装置之间的至少一数据。其中,所述的中继站遵守一预设时间关系来传送与接收此些数据。
为让本公开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具有中继节点的无线通讯***的示意图。
图2A是一种传统的LTE的频分双工模式的下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
图2B是一种传统的LTE的频分双工模式的上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
图3A是一种LTE的时分双工模式的帧结构的分类示意图。
图3B是一种LTE的时分双工模式中配置给下行数据子帧与对应的ACK/NACK子帧的对照示意图。
图3C是根据图3B所绘示各组态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
图4A是一种LTE的时分双工模式中配置给允许子帧与对应的上行数据子帧的对照示意图。
图4B是一种LTE的时分双工模式中配置给上行数据子帧与对应的ACK/NACK子帧的对照示意图。
图4C是根据图4B所绘示各组态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
图5A是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LTE的频分双工模式的下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
图5B、图5C与图5D是根据图5A所绘示各组态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
图6A是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LTE的频分双工模式的上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
图6B是根据第三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LTE的频分双工模式的上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
图6C、图6D与图6E是根据图6A所绘示各组态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
图7A是根据第四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LTE的时分双工模式的下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
图7B是根据图7A所绘示组态0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
图7C是根据图7B所绘示综整后TDD模式下行传输流程的一部份。
图7D是根据图7B所绘示综整后TDD模式下行传输流程的另一部份。
图7E根据图7A绘示各组态的综整后TDD模式下行传输流程之中继节点转传数据的子帧号码。
图8A是根据第五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LTE的时分双工模式的上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
图8B是根据图8A所绘示组态0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
图8C是根据图8B所绘示纵整后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的一部份。
图8D是根据图8B所绘示纵整后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的另一部份。
图8E是根据图8A所绘示各组态的综整后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中,中继节点被允许上行资源的子帧号码。
图8F是根据图8A所绘示各组态的综整后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中,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的子帧号码。
图9是纵整第一至第五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10A至图10I根据图5A分别绘示不同实施例中各组态之子帧的关联示意图。
图11A至图11I根据图6A分别绘示不同实施例中各组态之子帧的关联示意图。
图12A至图12F根据图7A分别绘示组态1至组态6之子帧的关联示意图,以及综整后TDD模式的下行传输流程。
图12G根据图7A绘示各组态TDD模式下行传输流程之中继节点回复确认信号的子帧号码。
图12H根据图7A绘示各组态的TDD模式下行传输流程之中继节点转传下行数据的子帧号码。
图13A至图13F根据图8A分别绘示组态1至组态6之子帧的关联示意图,以及综整后TDD模式的上行传输流程。
图13G根据图8A绘示各组态的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中,中继节点被允许上行资源的子帧号码。
图13H根据图8A绘示各组态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中,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的子帧号码。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无线通讯***                 502、504、506、508、602、604、
112、114:移动管理实体           606、608、610、702、704、706、
120: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取网络    802、804、806:子帧
122、124:基站                   900: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
126:中继节点                    S1、S11、X2:接口
132、134、136:移动通讯装置      S902~S914: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多个示范实施例的基本原理,主要提供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所述的传送方法包括在时分双工(简称为TDD)或频分双工(简称为FDD)模式下运作的无线中继***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法。藉由在基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三方之间所进行的允许(grant)信号传送、数据传送与反馈(feedback)信号传送等流程之间,采取预设的或固定的时序间隔(或时间关系),可有效地减少控制信号负担,并进而降低传输时间延迟。
以下多个示范实施例将以3GPP LTE***来作示范介绍,但本公开的技术内容并不限定于3GPP LTE***,且可以适用于任何采用中继转传通讯方式,且运作于TDD模式或运作于FDD模式的无线通讯***。另外,以下多个示范实施例会以第二类中继节点(Type II relay node)来作示范介绍,但本公开的技术内容并不限定于第二类中继节点。
第二类中继节点运作透明的(transparent)与同频段(inband)的中继转传方式,其不具独特的物理层小区身份(但仍可有一中继身份)。请参照图1,从移动通讯装置136看来,基站124为无线通讯***10中的施主小区(donor cell)具有主控权,且具有至少部份无线资源管理(简称为RRM)并直接控制移动通讯装置136。不过,仍有一部份无线资源管理是在第二类中继通讯装置上运作的。例如,智能中继(smart repeater)通讯装置、解码与转传(decode-and-forward)通讯装置以及第3层中继(layer 3relay)通讯装置即为第二类中继节点。此外,本公开的多个示范实施例中的移动通讯装置可以为例如:数字电视、数字机顶盒、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移动电话以及智能手机。
在图2A的对应叙述中提到时序代号n的原则也适用于以下多个示范实施例。例如,在每一方块中的数字则代表每一子帧的时序,而「n+3」代表第n个子帧出现后的第3个子帧。3GPP LTE的TDD模式具有7个上行/下行组态(configuration),此即组态0至组态6;而不同组态可能会有上行-下行切换时间周期(UL-to-DL switch-point periodicity)为5毫秒(ms)或10毫秒。再者,子帧中标示为「D」与「S」代表下行传输,而子帧中标示为「U」代表上行传输。另外,每一子帧在时域中占据1毫秒的无线资源。在上行模式中,标示为「G」的子帧会即为标示为「D」的子帧的允许子帧传送的时间点,而标示为「A」的子帧会即为标示为「D」的子帧的ACK/NACK子帧的传送时间点。上述3GPP LTE的基本原理适用于在以下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中。
以下本公开的多个示范实施例都会与基站(例如图1中的基站124)、中继节点(例如图1中的中继节点126)以及移动通讯装置(例如图1中的移动通讯装置136)三方有关。虽然部份示范实施例中有公开固定的时间关系,例如移动通讯装置在X=4个子帧之后,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上述此时间关系(X=4)并不限定本公开,且本公开的技术内容原理可适用于在上行传输的数据子帧与ACK/NACK子帧之间有固定时间关系的情况。同时,本公开的技术内容原理也可适用于下行传输的允许子帧、数据子帧与ACK/NACK子帧之间有固定时间关系的情况。
图5A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LTE的频分双工模式的下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在图5A中,3GPP LTE***的子帧0、4、5、9用来传送控制信号(control signalling),而此原则也适用于图5B、图5C与图6C至图6E。基站首先传送数据给中继节点,然后中继节点可独立地中继转传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或与基站合作地传送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另外,中继节点可使用调制与编码整合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简称为MCS)或合作中继转传(cooperative relay)达成中继转传的目的。在由基站先传送数据给中继节点的预先传输(pre-transmission)步骤中,基站可传送控制信号数据(例如:PDCCH)。
控制信号数据可连同数据(例如:PDSCH)传送给中继节点,例如在图5A中的子帧「n」中,PDCCH/PDSCH由基站传送给中继节点。然后在中继节点传送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之前,基站接收到(中继节点回复的)确认信号,例如:ACK/NACK信号。所述的确认信号为例如:物理层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指标通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简称为PHICH)。如图5A所示,间隔Z个子帧之后,例如,在子帧「n+4」中,基站接收到中继节点回复的ACK/NACK信号。
当基站接收到(中继节点回复的)ACK/NACK信号之后,基站可藉由控制信号(例如:PDCCH)来允许配置无线资源给移动通讯装置,并且中继节点可在同时间传送由基站所接收的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如图5A所示,间隔X个子帧之后,例如,在子帧「n+6」中,基站传送PDCCH给移动通讯装置,而同时间中继节点也传送PDSCH给移动通讯装置。通常在移动通讯装置接收到后的预设时间内(例如:4个子帧),移动通讯装置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因为采用第二类中继节点,所以移动通讯装置可直接回复ACK/NACK信号至基站,不须藉由中继节点转传ACK/NACK信号。
不过,中继节点也可在传送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后,再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而此状况称为延迟确认信号(late ACK)。例如在图5A中,移动通讯装置已在子帧「n+6」中接收到数据。在子帧「n+6」之后,即在子帧「n+8」中,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由于在此状况中,基站并不知道预先传输步骤是否成功,基站仅能由最后从移动通讯装置直接回复的ACK/NACK信号来判断整体数据传送流程是否成功。通常为了给予中继节点处理数据(例如:PDCCH或PDSCH)的时间,Z值为大于等于0。图5A中的Z值代表由中继节点已接收PDCCH/PDSCH至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的时间延迟,而图5A中的X值则代表基站传送PDCCH/PDSCH到中继节点到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的延迟的子帧数目(或作时间间隔)。从另一角度来看,Z值也代表中继节点接收基站的允许信号到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至基站的时间间隔。X值代表由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至允许移动通讯装置下行无线资源的时间间隔。
若是优先程度高、较即时或较紧急的数据,则可降低X值。当X值为负时,代表延迟确认信号的状况。通常Z值为4个子帧时间,若Z值小于4,则表示中继节点处理数据速度较快(或处理数据能力较强)。通常Z值与X值的总和为大于0时,而若Z值与X值的总和为0时,则代表同时传送(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的状况。此即若X+Z=0,则中继节点与基站同时传送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上述有关X值与Z值的原理适用于以下多个示范实施例。在图5A中,若X+Z>0,则中继节点与基站不同时传送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若X<0,则代表一延迟认可状况,且中继节点在传送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之后,才回复确认信号给基站。
图5B、图5C与图5D是根据图5A所绘示各组态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图5B、图5C与图5D都为对应到Z=4且频分双工模式的下行传输中的HARQ流程,并提供由图5A转换的三个示范例设定表。在图5B、图5C与图5D的设定表中,背景中有斜条纹的子帧(但标示为「A」或「D」的子帧)代表与移动通讯装置相关的子帧,而背景中直条纹或横条纹的子帧(但标示为「A」或「D」的子帧)代表与中继节点相关的子帧。例如,子帧502、504为与中继节点相关的子帧,而子帧506、508为与移动通讯装置相关的子帧。不过,图5B、图5C与图5D分别对应到X=1、X=2与X=3的状况。另外,由上至下,图5B、图5C与图5D的各行(row)对应到不同的组态。举例说明,在图5B中,因为X=1,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到基站在子帧5(标示为「A」的子帧)中,而中继节点将由基站而来的数据,在子帧6(标示为「D」的子帧)中转传给移动通讯装置,并且此两个流程相差1个子帧时间。
举例说明,整合图5B、图5C与图5D来看,基站在子帧1、2、3、6、7、8传送下行数据,中继节点对应地在子帧5、6、7、0、1、2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若X=1,则中继节点在子帧6、7、8、1、2、3转传下行数据;若X=2,中继节点在子帧7、8、9、2、3、4转传下行数据;若X=3,中继节点在子帧8、9、0、3、4、5转传下行数据。本公开并不限定于Z=4,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视实际设计而定,Z值亦可适用其他整数;而对应的X值可能为-5、-6、-7、1、2、3或其他整数。
图6A是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LTE的频分双工模式的上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图6B是根据第三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LTE的频分双工模式的上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图6A绘示正常传送的状况,而图6B绘示有重传的状况。由于是上行传送流程,故基站可分别对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先传送允许信号。
在图6A与图6B中,Y值代表由允许移动通讯装置上行无线资源到允许中继节点上行资源的时间间隔。例如:在图6A中的子帧「n」中,基站传送PDCCH上行允许(UL-Grant)给移动通讯装置,而在子帧「n+2」中,基站传送PDCCH上行允许(UL-Grant)给中继节点。若Y值为负,则代表基站安排让中继节点上行允许早于移动通讯装置的上行允许资源。
在图6A与图6B中,Z值代表在中继节点获得允许上行资源与由中继节点回复上行ACK/NACK信号或转传数据给基站之间的时间延迟。例如,在图6A中的子帧「n+2」中,基站传送PDCCH上行允许(UL-Grant)给中继节点,而移动通讯装置在子帧「n+4」中上行传送PUSCH数据给中继节点。当中继节点接收到PUSCH数据后,在子帧「n+6」中上行传送PUSCH数据给基站,或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基站则在子帧「n+8」中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以告知PUSCH数据的上行传输是否成功。若8≥Z+Y≥4,此即2×Z>Z+Y>Z,则代表一非延迟中继转传(non-late relay)状况,且基站在中继节点接收上行数据之前,先行允许上行资源给中继节点。相反地,若Y+Z≥8,则代表一延迟中继转传(late relay)状况,且基站在中继节点回复移动通讯装置ACK/NACK之后,才允许上行资源给中继节点传送上行数据给基站。
在图6A中,若基站在在回复移动通讯装置ACK/NACK之后,基站才允许中继节点上行资源,此为延迟中继传输(late relay)的状况。例如在图6A中,在子帧「n+6」中,中继节点已接收到移动通讯装置的上行数据,但是在子帧「n+10」中才接到基站允许中继节点上行资源,并在子帧「n+13」中上行传送PUSCH数据给基站,或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当Y≥8时,此为延迟允许(Late Grant)状况,而当Y+Z≥8时,此为延迟中继转传(Late Relay)状况。在图6A中都为正常传送的状况,而在图6B中介绍有上行数据传送失败的状况,基站会启动移动通讯装置的重新传送动作或中继节点的重新传送动作。
在图6B中,在子帧「n」到在子帧「n+6」的流程大致上与图6A中相类似,除了在子帧「n+4」中,移动通讯装置在上行传送PUSCH数据时出现错误,以致于中继节点接收到损坏(corrupted)的上行数据。此时,中继节点可选择夹带着数据或不夹带着数据来回复NACK给移动通讯装置。在子帧「n+8」中基站传送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之后,基站可启动移动通讯装置的传新传送动作,包括可重新传送新的一个允许上行资源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中继节点或同时给移动通讯装置与中继节点允许上行资源的信号。例如在图6B中,在子帧「n+9」中基站传送允许上行资源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在子帧「n+11」中传送允许上行资源信号给中继节点,在子帧「n+15」中接到中继节点转传的PUSCH数据,并在子帧「n+17」中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
图6C、图6D与图6E是根据图6A所绘示各组态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图6C、图6D与图6E都为对应到Z=4且频分双工模式的上行传输中的HARQ流程,并提供由图6A或图6B所转换而成的示范例设定表。不过,图6C、图6D与图6E分别对应到Y=1、Y=2与Y=3的状况。在图6C、图6D与图6E的设定表中,背景中有斜条纹的子帧(但标示为「A」、「D」或「G」的子帧)代表与移动通讯装置相关的子帧,而背景中无斜条纹的子帧(但标示为「A」、「D」或「G」的子帧)代表与中继节点相关的子帧。例如,子帧602、604、606为与移动通讯装置相关的子帧,而子帧608、610为与中继节点相关的子帧。
另外,由上至下,图6C、图6D与图6E的各行(row)对应到不同的组态。举例说明,在图6C中,因为Y=1,对应到不同的组态,基站分别在子帧0、1、2、5、6、7(标示为「G」的子帧)中允许移动通讯装置上行资源,并分别在子帧1、2、3、6、7、8(标示为「G」的子帧)中允许中继节点上行资源,并且此两个流程相差1个子帧时间。而在子帧5、6、7、0、1、2(标示为「D」的子帧)中,中继节点转传数据给基站。
举例说明,参照图6B,若Y=1,基站在子帧0、1、2、5、6或7允许移动通讯装置的上行资源,则中继节点对应地在子帧1、2、3、6、7、8被允许上行资源,且中继节点在之后的子帧5、6、7、0、1、2转传上行数据;若Y=2,基站在子帧9、0、1、4、5或6允许移动通讯装置的上行资源,则中继节点对应地在子帧1、2、3、6、7、8被允许上行资源,且中继节点在之后的子帧5、6、7、0、1、2转传上行数据;若Y=3,基站在子帧8、9、0、3、4或5允许移动通讯装置的上行资源,则中继节点对应地在子帧1、2、3、6、7、8被允许上行资源,且中继节点在之后的子帧5、6、7、0、1、2转传上行数据。本公开并不限定于Z=4,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视实际设计而定,Z值亦可适用其他整数;而对应的Y值可能为1、2、3或其他整数。
图7A根据第四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LTE的时分双工模式的下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图7A大致上类似于图5A,除了在图7A中多了一个K值并且参数值K、X与Z都须根据TDD模式组态来选取。在图7A中,类似上述图5A,Z值代表在TDD模式下,由中继节点接收PDCCH/PDSCH到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的时间延迟(子帧的数目)。再者,由于已经知道预先传送下行数据到中继节点的结果,基站也可以延迟下行传送PDCCH数据到移动通讯装置,在X个子帧之后。若X值为负,则隐含代表延迟认可(late ACK)的状况,此即在基站下行传送PDCCH数据到移动通讯装置之后,中继节点才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另外,在TDD模式的下行传送中,基站可与中继节点同时或合作地传送控制信号且/或数据到移动通讯装置。
在图7A中K值代表由移动通讯装置接收到下行数据到移动通讯装置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的时间间隔。图7B是根据图7A所绘示各组态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并提供由图7A转换而来的设定表。在图7B的设定表中,背景中有斜条纹的子帧(但标示为「A」或「D」的子帧)代表与移动通讯装置相关的子帧,而背景中无斜条纹的子帧(但标示为「A」或「D」的子帧)代表与中继节点相关的子帧。再者,子帧有粗边框(子帧702)代表冲突状况,亦即中继节点可能跟移动通讯装置在同一个子帧中传送ACK信号或数据给基站。子帧中背景的点数较少者(子帧704)代表遇到一般状况的子帧。背景中有方格的子帧(子帧706)代表延迟认可状况。另外,图7B所显示的n值为子帧号码,由上至下所示的n值分别为n=6,0,1,5,并且Z≥4。
举例说明,请参照图7B,若无线资源被允许在子帧6(此即,n=6)传送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则在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0或1传送下行数据;在(数据)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6传送下行数据;在延迟认可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5传送下行数据。再者,在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4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ACK/NACK)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2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数据)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3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延迟认可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7、8或9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
另举一例说明,请参照图7B,当子帧号码n=0时,在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5或6传送下行数据;在(数据)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0或1传送下行数据。再者,在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9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ACK/NACK)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4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数据)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7或子帧8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延迟认可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2或子帧3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
在图7A中,所述的一般状况为中继节点成功地接收基站的下行数据,并在传送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前,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所述的冲突状况为在如图3A所示的TDD模式上行-下行切换点时间周期规则下,基站可配置相同的子帧号码作为允许或传送数据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所述的延迟认可状况为,在基站传送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后,中继节点才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上述用来的ACK/NACK信号的子帧也可与传送下行数据的子帧有关联,而其关联性须考量Z值与TDD模式的帧设定方式(frame configuration)。
图7C是根据图7B所绘示综整后TDD模式下行传输流程的一部份。图7C绘示当子帧「n」被允许传送下行数据时,子帧「n-X」可被允许由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或由于上行-下行切换点时间周期,子帧「n-X+10」可被允许由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图7C中的各表格内,有底线的数字(例如:组态0对应到子帧n=0的表格中的8)为延迟认可状况,而括号内的数字(例如:组态0对应到子帧n=0的表格中的(3,2))为冲突状况,而此原则也适用于图7D。图7C中的各表格内数字代表X的数值。举例说明,在子帧n=0的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4或子帧9(对应到X=6或X=1),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子帧n=0的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7或子帧8(对应到X=3或X=2),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子帧n=0的延迟认可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2或子帧3(对应到X=8或X=7),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
图7D是根据图7B所绘示综整后TDD模式下行传输流程的另一部份。图7D绘示当子帧「n」被允许传送下行数据时,子帧「n-(X+Z)」可被允许由中继节点转传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或由于上行-下行切换点时间周期,子帧「n-(X+Z)+10」可被允许由中继节点转传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举例说明,在子帧n=0的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5或子帧6(对应到X=5或X=4),由中继节点转传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在子帧n=0的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0(对应到X=10),由中继节点转传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本公开并非限定于图7A至图7D,在其他实施例中,TDD模式的下行传输方式还可运作于组态1、2、3、4、5、6。
图7E为根据图7A所绘示各组态的综整后TDD模式下行传输流程。图7E绘示在组态0至组态6中,若子帧「n」被允许传送下行数据时,子帧「n-(X+Z)」或子帧「n-(X+Z)+10」可被允许由中继节点转传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表格内为X+Z的数值,而Z≥4。换言之,图7E的表格纪录在各组态中,特定的子帧n参数值所对应的X值,与其对应的中继节点转传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的子帧号码。例如,在组态0中,当基站124于子帧0传送下行数据给中继节点126时,中继节点126则可依照图7E的表格来决定在子帧10、子帧6或子帧5(对应X+Z=0、X+Z=4或X+Z=5)转传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136。
图8A根据第五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LTE的时分双工模式的上行传输中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示意图。图8A大致上类似于图6A,除了在图8A中多了一个K值并且参数值K、Y与Z都须根据TDD模式组态来选取。所述的Y值代表由允许移动通讯装置上行无线资源到允许中继节点上行资源的时间间隔。若Y值为负,则代表基站允许中继节点上行资源早于基站允许移动通讯装置的上行无线资源。在图8A中,Z值代表在中继节点获得允许上行资源与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或中继节点上行数据给基站之间的子帧数目(或作时间间隔)。
例如,在此TDD模式的上行传输中,延迟认可的状况代表基站在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之后,才允许中继节点上行资源来传送移动通讯装置的上行数据到基站;延迟中继转传(late relay)状况代表中继节点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之后,才传送移动通讯装置的上行数据到基站;冲突(conflict)状况代表移动通讯装置与中继节点在同一子帧中传送上行数据或是回复ACK/NACK信号。
在图8A中K值代表由中继节点接收到上行数据到基站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的时间间隔。图8B是根据图8A所绘示各组态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并提供由图8A转换而来的设定表。在图8B的设定表中,背景中有斜条纹的子帧(但标示为「A」、「D」或「G」的子帧)代表与移动通讯装置相关的子帧,而背景中无斜条纹的子帧(但标示为「A」、「D」或「G」的子帧)代表与中继节点相关的子帧。背景中无斜条纹的子帧例如为直条纹、横条纹、方格或编织图形(weaved)的方格。再者,子帧有粗边框(子帧802)代表冲突状况;子帧中背景有方格的子帧(子帧804)代表延迟允许状况;子帧中背景有编织图形的子帧(子帧806)代表延迟中继转传状况。另外,图8B所显示的n值为子帧号码,由上至下所示的n值分别为n=6,6’,0,1,1’,5,并且Z≥4。
举例说明,请参照图8B,若在子帧6(此即,n=6)中无线资源被允许给移动通讯装置,则在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3或子帧4传送上行数据。在(数据)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2传送上行数据。在延迟中继转传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7、子帧8或子帧9传送上行数据。再者,在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5或子帧0接收到基站的允许无线资源信息。在(允许(Grant))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6接收到基站的允许无线资源信息。在延迟中继转传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1或子帧5接收到基站的允许无线资源信息。
另举一例说明,请参照图8B,若无线资源被允许在子帧0,亦即当子帧号码n=0时,在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7、子帧8或子帧9传送上行数据;在(数据)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4传送上行数据;在延迟中继转传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2、子帧3或子帧4传送上行数据。再者,在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5接收到基站的允许无线资源信息。在(允许(Grant))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0接收到基站的允许无线资源信息。在延迟中继转传状况下,中继节点可被允许在子帧6接收到基站的允许无线资源信息。
在图8A与图8B中,所述的一般状况为中继节点成功地接收移动通讯装置的上行数据,并在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前,传送上行数据转传给基站;所述的冲突状况为在如图3A所示的TDD模式上行-下行切换点时间周期规则下,基站可配置相同的子帧号码作为允许无线资源或传送数据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所述的延迟中继转传状况为,中继节点在基站传送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后才传送上行数据给基站。上述用来的ACK/NACK信号的子帧也可与传送下行数据的子帧有关联,而其关联性须考量Z值与TDD模式的帧设定方式(frame configuration)。
图8C是根据图8B所绘示纵整后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的一部份。图8C绘示当移动通讯装置在子帧「n」被允许传送上行数据时,中继节点在子帧「n+Y」中接收到基站的允许无线资源信息,或由于上行-下行切换点时间周期,在子帧「n+Y-10」中接收到基站的允许无线资源信息。在图8C中的各表格内,有底线的数字(例如:组态0对应到子帧n=0的表格中的6)为延迟允许状况或延迟中继转传状况,而括号内的数字(例如:组态0对应到子帧n=0的表格中的(0))为冲突状况,而此原则也适用于图8D。图8C中的各表格内数字代表Y的数值。举例说明,在4≤Z<10的条件下,在子帧n=0的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1或5(对应到Y=1或Y=5)接收到基站的允许无线资源信息;在子帧n=0的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0(对应到Y=0)接收到基站的允许无线资源信息;在子帧n=0的延迟中继转传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6(对应到Y=6)接收到基站的允许无线资源信息。
图8D是根据图8B所绘示纵整后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的另一部份。图8D绘示当移动通讯装置在子帧「n」被允许传送上行数据时,子帧「n+(Y+Z)」可被允许由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给基站,或由于上行-下行切换点时间周期,子帧「n+(Y+Z)-10」可被允许由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给基站。举例说明,在子帧n=0的一般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7、8、9(对应到Y=7或Y=8或Y=9),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给基站;在子帧n=0的冲突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14(对应到Y=14),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给基站;在子帧n=0的延迟中继转传状况下,中继节点可在子帧12、13(对应到Y=12或Y=13),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给基站。本公开并非限定于图8A至图8D,在其他实施例中,TDD模式的上行传输方式还可运作于组态1、2、3、4、5、6。
图8B至图8D中的子帧n=1代表基站在子帧1传送允许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而移动通讯装置在子帧7传送上行数据,且基站在下一帧周期的子帧1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子帧n=1’代表在子帧1传送允许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而移动通讯装置在子帧8传送上行数据,且基站在下一帧周期的子帧5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子帧n=6代表在子帧6传送允许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而移动通讯装置在下一帧周期的子帧2传送上行数据,且基站在下一帧周期的子帧6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子帧n=6’代表代表在子帧6传送允许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而移动通讯装置在下一帧周期的子帧3传送上行数据,且基站在再下一帧周期的子帧0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在图8C中,若Y=0,则代表基站的允许信号同时传送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
图8E为根据图8A所绘示各组态的纵整后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中,中继节点被允许上行资源的子帧号码。图8E绘示在组态0至组态6中,若基站在子帧「n」中允许移动通讯装置传送上行数据,而实际上中继节点在子帧「n+(Y)」或子帧「n+(Y)-10」被允许转传上行数据给基站的上行资源,表格内为Y的数值,而4≤Z<10。换言之,图8E纪录在各组态中,特定的子帧n参数值所对应的Y值,其对应的接收允许上行资源的子帧号码,与其对应的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给基站的子帧号码。例如,在组态值0中,当移动通讯装置136在子帧0被允许上行资源时,基站124则可依照图8E的表格来决定在子帧0、子帧1、子帧5或子帧6(对应Y=0、Y=1、Y=5或Y=6)允许上行资源给中继节点126。若Y<0,则代表基站在允许上行资源给移动通讯装置之前,允许上行资源给中继节点。
图8F是根据图8A所绘示各组态的纵整后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中,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的子帧号码。图8F绘示在组态0至组态6中,若基站在子帧「n」中允许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而实际上中继节点在子帧「n+(Y+Z)」或子帧「n+(Y+Z)-10」被允许转传上行数据给基站的上行资源,表格内为Y+Z的数值,而4≤Z<10。换言之,图8F纪录在各组态中,特定的子帧n参数值所对应的Y值,其对应的接收允许上行资源的子帧号码,与其对应的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给基站的子帧号码。例如,在组态值0中,当基站124在子帧0中允许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时,中继节点126则可依照图8F的表格来决定在子帧2、子帧3、子帧4、子帧7、子帧8或子帧9(对应Y+Z=2、Y+Z=3、Y+Z=4、Y+Z=7、Y+Z=8或Y+Z=9)转传移动通讯装置136的上行数据给基站124。
在利用图5A至图8F介绍完第一至第五示范实施例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此些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可概略性纵整为以下图9的流程图。图9是纵整第一至第五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900的流程图。此传送方法900适用于一个无线中继网络中,让此无线中继网络的至少一基站藉由至少一中继节点的辅助(facilitation),提供一中继转传服务给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
此传送方法900另藉由储存如图5B至图5D、图6C至图6E、图7E、图8E与图8F的设定表在所述的基站、所述的中继节点与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上,以避免动态式配置指示信号的状况。基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则可根据上述的设定表在固定的时间关系中,进行允许(grant)信号的传送流程、数据传送流程以及反馈(feedback)信号传送流程。另外,上行数据传送才会出现上行允许(Grant),而下行数据传送可以没有允许(Grant)。
在步骤S902中,所述的基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之间的至少一允许信号传送流程、至少一数据传送流程与至少一反馈信号传送流程之间,具有预设的时间关系或固定的时间关系。请参照图9,所述的数据传送流程可包括上行数据传送流程与下行数据传送流程,同时也包括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给基站以及中继节点转传下行数据给移动通讯装置。另外,此传送方法900可运作于TDD模式或FDD模式,因此在步骤S904中判断(或决定)运作于TDD模式或FDD模式,而预设的时间关系包括第一时间间隔与第二时间间隔。另外,在步骤S904中可进一步判断此传送方法900运作于一下行传输流程或一上行传输流程。若是运作下行传输流程,则在步骤S904后进行步骤S906、S910。若是运作上行传输流程,则在步骤S904后进行步骤S908、S912。在步骤S904后进行步骤S908、S912。
在步骤S906中,在一下行传输流程中,第一时间间隔代表由中继节点回复反馈信号至允许移动通讯装置一下行资源的时间间隔,而第二时间间隔代表中继节点被允许一下行资源到中继节点回复反馈信号给该基站的时间间隔。
在步骤S910中,当基站于第n个子帧传送一下行数据,经过第一时间间隔与第二时间间隔所推算的一第三时间间隔后,中继站转传下行数据。
在步骤S908中,在一上行传输流程中,第一时间间隔代表由允许移动通讯装置上行资源到允许中继节点上行资源的时间间隔,而第二时间间隔代表中继节点被允许上行资源到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的时间间隔。
在步骤S912中,当基站于第n个子帧允许上行资源给移动通讯装置时,中继站在经过第一时间间隔与第二时间间隔所推算的第三时间间隔后转传一上行数据。
接续步骤S910来进一步说明,若是运作于FDD模式的下行传输流程,则第一时间间隔如X值与第二时间间隔如Z值的定义与时间关系可对应至如图5A的示范实施例。参照图5A的示意图以及类似图5B至图5C的设定表,根据目前无线中继网络的组态、已设定的Z值、已设定的X值与基站传送下行数据的子帧,来分别决定中继节点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移动通讯装置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中继节点回复反馈信号的子帧、中继节点转传下行数据的子帧以及移动通讯装置回复反馈信号的子帧。所述的Z值与X值可参照图5A的相关叙述,在此不重述。
接续步骤S912来进一步说明,若是运作于FDD模式的上行传输流程,则第一时间间隔如Y值与第二时间间隔如Z值的定义与时间关系可对应至如图6A与图6B的示范实施例。参照图6A与图6B的示意图,并参照类似图6C至图6E的设定表,根据目前无线中继网络的组态、已设定的Z值、已设定的Y值与基站传送允许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的子帧来分别决定中继节点接收允许信号的子帧、中继节点回复反馈信号的子帧、移动通讯装置传送上行数据的子帧、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的子帧以及基站回复反馈信号的子帧等。所述的Z值与Y值可参照图6A的相关叙述,在此不重述。
接续步骤S910来进一步说明,若是运作于TDD模式的下行传输流程,则第一时间间隔如X值与第二时间间隔如Z值的定义与时间关系可对应至如图7A的示范实施例。参照图7A的示意图,并参照图7E的设定表根据目前无线中继网络的组态、已设定的Z值、已设定的X值与基站传送下行数据的子帧,来分别决定中继节点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移动通讯装置接收下行数据的子帧、中继节点回复反馈信号的子帧、中继节点转传下行数据的子帧以及移动通讯装置回复反馈信号的子帧。所述的Z值与X值可参照图7A的相关叙述,在此不重述。
接续步骤S912来进一步说明,若是运作于TDD模式的上行传输流程,则第一时间间隔如Y值与第二时间间隔如Z值的定义与时间关系可对应至如图8A的示范实施例。参照图8A的示意图,并参照图8E、图8F的设定表根据目前无线中继网络的组态、已设定的Z值、已设定的Y值与基站传送允许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的子帧来分别决定中继节点接收允许信号的子帧、中继节点回复反馈信号的子帧、移动通讯装置传送上行数据的子帧、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的子帧,以及移动通讯装置回复反馈信号的子帧等。所述的Z值与Y值可参照图8A的相关叙述,在此不重述。
相类似于图9,可以藉由储存以下图10A至图13H所示的多个设定表(或做查找表)在基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上,以避免动态式配置指示信号的状况。基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可根据这些设定表(查找表)在固定的时间关系中,进行允许信号的传送流程、数据传送流程、反馈信号传送流程以及确认(acknowledgement)信号传送流程。另外,上行数据传送的流程才会出现上行允许(Grant)信号,而下行数据传送的流程可以没有允许(Grant)信号。
图10A至图10I根据图5A分别绘示不同实施例中各组态的子帧的关联示意图。
在图10A中,Z=2,而子图(a)、(b)、(c)分别对应至X=1、X=2、X=3。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0B中,Z=4,而子图(a)、(b)、(c)分别对应至X=-1、X=-2、X=-3。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0C中,子图(a)、(b)、(c)分别对应至Z=6与X=-5、Z=7与X=-6、Z=8与X=-7。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0D中,子图(a)、(b)、(c)分别对应至Z=2与X=-1、Z=3与X=-2、Z=7与X=-6。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0E中,子图(a)、(b)、(c)分别对应至Z=1与X=-1、Z=4与X=-4、Z=6与X=-6,并绘示同时传送的状况。参照图10E的子图(a)、(b)、(c),可得知若中继节点在子帧3中从基站接收下行数据,则中继节点立即转传下行数据至移动通讯装置,且中继节点在子帧4、7或9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若中继节点在子帧4中从基站接收下行数据,则中继节点立即转传下行数据至移动通讯装置,且中继节点在子帧5、8或0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若中继节点在子帧9中从基站接收下行数据,则则中继节点立即转传下行数据至移动通讯装置,且中继节点在子帧0、3或5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0F中,Z=3,而子图(a)、(b)、(c)分别对应至X=1、X=2、X=3。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0G中,X=4,而子图((a)、(b)、(c)分别对应至Z=2、Z=3、Z=4。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0H中,Z=3,而子图(a)、(b)、(c)分别对应至X=-1、X=-2、X=-3。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0I中,而子图(a)、(b)、(c)分别对应至Z=2与X=-2、Z=3与X=-3、Z=5与X=-5。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图11A至图11I根据图6A分别绘示不同实施例中各组态之子帧的关联示意图。
在图11A中,Z=4,而子图(a)、(b)、(c)分别对应至Y=1、Y=2、Y=3。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1B中,Z=8,而子图(a)、(b)、(c)分别对应至Y=-1、Y=-2、Y=-3。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1C中,子图(a)、(b)、(c)分别对应至Y=6与Z=4、Y=5与Z=5、Y=9与Z=4,并绘示延迟转传的状况。参照图11C的子图(a)、(b)、(c),可得知若中继节点在子帧3中被允许上行资源(亦即,从基站接收到数据允许信号),则中继节点在子帧7或8传送HARQ数据给基站;若中继节点在子帧4中接收到数据允许信号,则中继节点在子帧8或9传送HARQ数据给基站;若中继节点在子帧8中从基站接收到数据允许信号,则中继节点在子帧2或3传送HARQ数据给基站;若中继节点在子帧9中从基站接收到数据允许信号,则中继节点在子帧3或4传送HARQ数据给基站。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1D中,Y=0,而子图(a)、(b)、(c)分别对应至Z=4、Z=7、Z=10。
在图11E中,子图(a)、(b)、(c)分别对应至Y=3与Z=2、Y=2与Z=3、Y=0与Z=5。
在图11F中,子图(a)、(b)、(c)分别对应至Y=7与Z=4、Y=10与Z=3、Y=2与Z=8。
在图11G中,Y=-4,子图(a)、(b)、(c)分别对应至Z=11、Z=10、Z=9。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1H中,Z=4,而子图(a)、(b)分别对应至Y=7、Y=8。子图(b)中标示为「U」的子帧,代表基站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但基站也可在相同子帧中允许上行资源给中继节点。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在图11I中,Y=4,而子图(a)、(b)、(c)分别对应至Z=4、Z=3、Z=5。子图(c)中标示为「V」的子帧,代表基站回复ACK/NACK信号给移动通讯装置,但中继节点也可在相同子帧中传送上行数据给基站。子图(a)、(b)、(c)标示为「W」的子帧,代表基站允许上行资源给中继节点,但移动通讯装置也可在相同子帧中传送上行数据给中继节点/基站。子图(a)、(b)、(c)中的各行分别对应到不同的组态。
图12A至图12F根据图7A分别绘示组态1至组态6之子帧的关联示意图,以及综整后TDD模式的下行传输流程。进一步说明,图12A至图12F的子图(a)分别绘示组态1至组态6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而图12A至图12F的子图(b)、(c)分别对应组态1至组态6中综整后TDD模式的下行传输流程。参照图7B,在图7B中组态为0,可知若中继节点在子帧0、1、5或6中接收下行数据,则中继节点在子帧2、3、4、7、8或9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
在图12A中组态为1,参照图12A的子图(a),可知若中继节点在子帧0、1、4、5、6或9中接收下行数据,则中继节点在子帧2、3、7或8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子图(b)、(c)中,有底线的数字代表延迟认可状况,而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冲突状况。
在图12B中组态为2,参照图12B的子图(a),可知若中继节点在子帧0、1、3、4、5、6、8或9中接收下行数据,则中继节点在子帧2或7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子图(b)、(c)中,有底线的数字代表延迟认可状况,而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冲突状况。
在图12C中组态为3,参照图12C的子图(a),可知若中继节点在子帧0、1、5、6、7、8或9中接收下行数据,则中继节点在子帧2、3或4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子图(b)、(c)中,有底线的数字代表延迟认可状况,而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冲突状况。
在图12D中组态为4,参照图12D的子图(a),可知若中继节点在子帧0、1、4、5、6、7、8或9中接收下行数据,则中继节点在子帧2或3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子图(b)、(c)中,有底线的数字代表延迟认可状况,而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冲突状况。
在图12E中组态为5,参照图12E的子图(a),可知若中继节点在子帧0、1、3、4、5、6、7、8或9中接收下行数据,则中继节点在子帧2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子图(b)、(c)中,有底线的数字代表延迟认可状况,而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冲突状况。
在图12F中组态为6,参照图12F的子图(a),可知若中继节点在子帧0、1、5、6或9中接收下行数据,则中继节点在子帧2、3、4、7或8回复ACK/NACK信号给基站。在子图(b)、(c)中,有底线的数字代表延迟认可状况,而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冲突状况。
图12G根据图7A绘示各组态TDD模式下行传输流程之中继节点回复确认信号的子帧号码。简言之,图12G汇整图7C,以及图12A至图12F的各子图(b)。图12H根据图7A绘示各组态的TDD模式下行传输流程之中继节点转传下行数据的子帧号码。简言之,图12H汇整图7D,以及图12A至图12F的各子图(c)。在图12G中,有底线的数字代表延迟认可状况,而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冲突状况。
图13A至图13F根据图8A分别绘示组态1至组态6之子帧的关联示意图,以及综整后TDD模式的上行传输流程。进一步说明,图13A至图13F的子图(a)分别绘示组态1至组态6中子帧的关联示意图,而图13A至图13F的子图(b)、(c)分别对应组态1至组态6中综整后TDD模式的上行传输流程。在图13A至图13F之各子图(b)、(c)中,有底线的数字代表延迟允许状况或延迟中继转传状况,而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冲突状况。
图13G根据图8A绘示各组态的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中,中继节点被允许上行资源的子帧号码。简言之,图13G汇整图8C,以及图13A至图13F的各子图(b)。图13H根据图8A绘示各组态TDD模式上行传输流程中,中继节点转传上行数据的子帧号码。简言之,图13H汇整图8D,以及图13A至图13F的各子图(c)。在图13G与图13H中,有底线的数字代表延迟允许状况或延迟中继转传状况,而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冲突状况。由于无线中继***运作的部份考量,例如:布建、实施、复杂度或资源使用率等,可以将上述各设定表中的设定值缩减为一设定值子集合对照表。
综上所述,本公开的多个示范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及其中继站,其包括在TDD模式或FDD模式运作的无线中继***的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方法。藉由在基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三方之间所进行的允许信号传送、数据传送与反馈信号传送等流程之间采取预设或固定时序间隔,可以避免动态式配置指示信号的状况,并有效地减少控制信号负担以及传输时间延迟。另外,上行数据传送才会出现上行允许(Grant),而下行数据传送可以没有允许(Grant)。此外,所提出的传送方法提供有效率的传输指示与有效率的组态方式,使得无线中继***运作相对简单,并可大幅度节省基站、中继节点与移动通讯装置的硬件复杂度与整体成本。
虽然本公开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公开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72)

1.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适用于提供该无线中继***的一中继转传,该无线中继***包括至少一基站、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该方法包括:
该至少一基站藉由该至少一中继节点的辅助,提供一数据传送服务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基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之间的至少一允许信号传送流程、至少一数据传送流程与至少一反馈信号传送流程之间,具有一预设的时间关系,
其中,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更包括:
决定运作于一时分双工模式或一频分双工模式,而该预设的时间关系包括一第一时间间隔与一第二时间间隔,其中,
若在一下行传输流程中,该第一时间间隔代表由该至少一中继节点回复该至少一反馈信号至允许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一下行资源的一时间间隔,而该第二时间间隔代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被允许一下行资源到该至少一中继节点回复该至少一反馈信号给该至少一基站的一时间间隔。
其中,若运作于该下行传输流程,则当该至少一基站在第n个子帧传送一下行数据,经过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所推算的一第三时间间隔后,该至少一中继站转传一下行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更包括:
决定运作于一时分双工模式或一频分双工模式,而该预设的时间关系包括一第一时间间隔与一第二时间间隔,其中,
若在一上行传输流程中,该第一时间间隔代表由允许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上行资源到允许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上行资源的一时间间隔,而该第二时间间隔代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被允许该上行资源到该至少一中继节点转传一上行数据的一时间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从该至少一基站成功地接收该下行数据,并在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前,回复一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基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在相同的子帧号码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后,回复该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基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若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的总和大于0,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该至少一基站不同时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若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的总和等于0,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该至少一基站同时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移动通讯装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若该第一时间间隔小于0,则代表一延迟认可状况,且该至少一中继节点在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之后,才回复该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基站。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若运作于该上行传输流程,则当该至少一基站于第n个子帧允许上行资源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时,经过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所推算的一第三时间间隔后,该至少一中继站转传一上行数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从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成功地接收该上行数据,并在回复该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之前,传送该上行数据给该至少一基站。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在相同的子帧号码中允许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上行资源以及允许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上行资源。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回复该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之后,允许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上行资源。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该至少一中继节点在回复该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之后,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传送该上行数据给该至少一基站。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若该第一时间间隔小于0,则该至少一基站安排该至少一中继节点的上行允许早于安排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的上行允许。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若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的总和小于等于8但大于等于4,则该至少一基站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接收该上行数据之前,允许上行资源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若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的总和大于等于8,则代表该至少一基站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接收该上行数据之后,允许上行资源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
17.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适用于提供至少一基站与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的一中继转传,该方法包括:
该至少一基站藉由该至少一中继节点的辅助,提供一数据传送服务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以及
该至少一基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之间运作于一频分双工模式或一时分双工模式,其中,
若运作于该频分双工模式,则该至少一基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的至少一允许信号传送流程、至少一数据传送流程与至少一反馈信号传送流程之间具有一预设的时间关系;以及
若运作于该时分双工模式,则该至少一基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之间依照一设定表来传送至少一允许信号、至少一数据与至少一反馈信号,
其中该预设的时间关系包括一第一时间间隔与一第二时间间隔,其中,
若在一下行传输流程中,该第一时间间隔代表由该中继节点回复该至少一反馈信号至允许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一下行资源的一时间间隔,而该第二时间间隔代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被允许一下行资源到该至少一中继节点回复一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基站的一时间间隔,
其中,若运作于该下行传输流程,则当该基站于第n个子帧传送一下行数据,经过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所推算的一第三时间间隔后,该至少一中继站转传一下行数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该预设的时间关系包括一第一时间间隔与一第二时间间隔,其中,
若在一上行传输流程中,该第一时间间隔代表由允许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上行无线资源到允许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上行资源的一时间间隔,而该第二时间间隔代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被允许该上行资源到该至少一中继节点转传一上行数据的一时间间隔。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若运作于该上行传输流程,则当该至少一基站于第n个子帧允许上行资源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时,经过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所推算的一第三时间间隔后,该至少一中继站转传一上行数据。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该设定表包括一第一时间间隔X值代表由该中继节点回复该至少一反馈信号至允许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一下行资源的一时间间隔,而该设定表为根据以下多种状况所制定的:
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从该至少一基站成功地接收该下行数据,并在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前,回复一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基站;
该至少一基站在相同的子帧号码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以及
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后,回复该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基站。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该设定表包括一第二时间间隔Y值代表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上行无线资源到允许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上行资源的一时间间隔,而该设定表为根据以下多种状况所制定的:
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从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成功地接收该上行数据,并在回复该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之前,传送一上行数据给该至少一基站;
该至少一基站在相同的子帧号码中允许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上行资源以及允许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上行资源;以及
该至少一基站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回馈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该确认信号之后,该至少一中继节点再传送该上行数据给该至少一基站。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0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4或5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5或6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5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4或5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5或6子帧间隔。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1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为0、1、4、5、6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5、6或7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4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3、4、5、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5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4、5、6、9或10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5、6或7子帧间隔。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2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4、5、6、7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5、6、7或8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3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2、3、4、5、7、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4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3、4、5、6、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5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4、5、6、7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5、6、7或8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8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2、3、4、5、7、8或9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3、4、5、6、8或9子帧间隔。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3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5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5、6或7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5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4、5、6、7、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5、6、7、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7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6、7、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8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7、8或9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8或9子帧间隔。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4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5、6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5、6或7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4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5、6、7、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5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6、7、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5、6、7、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7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6、7、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8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7、8或9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5、8或9子帧间隔。
27.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5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5、6、7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5、6、7或8子帧间隔;
若组态为5,则当n为3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2、3、4、5、6、7、8或9子帧间隔;
若组态为5,则当n为4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3、4、5、6、7、8或9子帧间隔;
若组态为5,则当n为5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4、5、6、7、8或9子帧间隔;
若组态为5,则当n为6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5、6、7、8或9子帧间隔;
若组态为5,则当n为7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6、7、8或9子帧间隔;
若组态为5,则当n为8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5、7、8或9子帧间隔;
若组态为5,则当n为9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2、3、4、5、6、8或9子帧间隔。
28.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6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4、5或9子帧间隔隔;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5或6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5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4、5、6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1、5、6或7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一时间间隔为0、3、4、8或9子帧间隔。
29.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0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5或6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4、5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5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5或6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4、5或9子帧间隔。
30.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1时,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4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2或5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3、4、5、8或9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或2子帧间隔。
31.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2时,
若子帧号码n为3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2、3或5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8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2、3或5子帧间隔。
3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3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5、6、7或8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8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2、3、7、8或9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2、6、7、8或9子帧间隔。
3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4时,
若子帧号码n为8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6、7、8或9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5、6、7、8或9子帧间隔。
3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5时,
若子帧号码n为8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2、3、5、6、7、8或9子帧间隔。
3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6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5、6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4、5、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5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4、5或6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3、4、5、6或9子帧间隔二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0、1、2、6或7子帧间隔。
36.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该设定表包括一第三时间间隔代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被允许上行资源到该至少一中继节点转传该上行数据的一时间间隔。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0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0、2、3、4、7、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1、2、3、6、7或8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5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2、3、4、7、8或9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1、2、3、4、6、7或8子帧间隔。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1时,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1、2、6或7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4时,则该第二时间间隔为3、4、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1、2、6或7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3、4、8或9子帧间隔。
39.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2时,
若子帧号码n为3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4或9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8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4或9子帧间隔。
40.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3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2、3或4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8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4、5或6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3、4或5子帧间隔。
41.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4时,
若子帧号码n为8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4或5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3、4或5子帧间隔。
42.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5时,
若子帧号码n为8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4子帧间隔。
43.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该设定表中的组态为6时,
若子帧号码n为0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2、3、4、7或8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1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1、2、3、6或7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5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2、3、7、8或9子帧间隔;
若子帧号码n为6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1、2、6、7或8子帧间隔;以及
若子帧号码n为9时,则该第三时间间隔为3、4、5、8或9子帧间隔。
44.一种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适用于提供至少一基站与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的一中继转传,该方法包括:
该至少一基站藉由该至少一中继节点的辅助,与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进行一上行传输流程与一下行传输流程,其中,该至少一基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之间的至少一允许信号传送流程、至少一数据传送流程与至少一反馈信号传送流程之间,具有包括一第一时间间隔与一第二时间间隔的一预设时间关系,
其中,若在一下行传输流程中,该第一时间间隔代表由该中继节点回复该至少一反馈信号至允许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一下行资源的一时间间隔,而该第二时间间隔代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被允许一下行资源到该至少一中继节点回复一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基站的一时间间隔,
其中,若运作于该下行传输流程,则当该基站于第n个子帧传送一下行数据,经过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所推算的一第三时间间隔后,该至少一中继站转传一下行数据。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若在一上行传输流程中,该第一时间间隔代表由允许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上行无线资源到允许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上行资源的一时间间隔,而该第二时间间隔代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被允许该上行资源到该至少一中继节点转传一上行数据的一时间间隔。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若运作于该上行传输流程,则当该至少一基站于第n个子帧允许上行资源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时,该至少一中继站于经过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所推算的一第三时间间隔后,该至少一中继站转传一上行数据。
47.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若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的总和大于0,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该至少一基站不同时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
48.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若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的总和等于0,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与该至少一基站同时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移动通讯装置。
49.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若该第一时间间隔小于0,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在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之后,才回复该确认信号给该至少一基站。
50.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若该第一时间间隔小于0,则代表该至少一基站安排该至少一中继节点的上行允许早于安排该至少一移动通讯装置的上行允许。
51.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若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的总和小于等于8但大于等于4,则该至少一基站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接收该上行数据之前,允许上行资源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
52.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其中,
若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的总和大于等于8,则该至少一基站在该至少一中继节点接收该上行数据之后,允许上行资源给该至少一中继节点。
53.一种中继站,适用于中继转传一基站与一移动通讯装置之间的至少一数据,其中,
该中继站遵守一预设时间关系来传送与接收该些数据,该预设的时间关系包括一第一时间间隔与一第二时间间隔,
若运作于一下行传输流程,则当该基站在第n个子帧传送一下行数据,经过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所推算的一第三时间间隔后,该中继站转传该下行数据,其中,该第一时间间隔代表由该中继站回复至少一反馈信号至允许该移动通讯装置一下行资源的一时间间隔,而该第二时间间隔代表该中继站被允许该下行资源到该中继站回复该至少一反馈信号给该基站的一时间间隔;
若运作于一上行传输流程,则当该基站于第n个子帧允许上行资源给该移动通讯装置时,经过该第一时间间隔与该第二时间间隔所推算的一第三时间间隔后,该中继站转传一上行数据,其中,该第一时间间隔代表由允许该移动通讯装置上行资源到允许该中继站上行资源的一时间间隔,而该第二时间间隔代表该中继站被允许该上行资源到该中继站转传该上行数据的一时间间隔。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该中继站所接收的数据是一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方法(HARQ)数据,且该中继站所传送的数据是该HARQ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3、4或9中接收一下行数据,则该中继站在子帧0、3、4、5、7、8或9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3中接收一下行数据,则该中继站在子帧4、7或9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57.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4中接收一下行数据,则该中继站在子帧5、8或0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58.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9中接收一下行数据,则该中继站在子帧0、3或5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59.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该中继站所传送的数据是一HARQ数据,而该中继站所接收的数据是该HARQ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60.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该中继站所接收的数据是一上行HARQ数据的一数据允许信号,而该中继站所传送的数据是该上行HARQ数据。
61.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3、4、8或9中接收该数据允许信号,则该中继站在子帧2、3、7、8或9中传送该上行HARQ数据。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3中接收该数据允许信号,则该中继站在子帧7或8中传送该上行HARQ数据。
63.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4中接收该数据允许信号,则该中继站在子帧8或9中传送该上行HARQ数据。
64.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8中接收该数据允许信号,则该中继站在子帧2或3中传送该上行HARQ数据。
65.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9中接收该数据允许信号,则该中继站在子帧3中传送该上行HARQ数据。
66.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0、1、5或6中接收一下行数据,则该中继站在子帧2、3、4、7、8或9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67.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0、1、4、5、6或9中接收一下行数据,则该中继站在子帧2、3、7或8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68.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3、4、5、6、8或9中接收一下行数据,则该中继站在子帧2或7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69.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0、1、5、6、7、8或9中接收一下行数据,则该中继站在子帧2、3或4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70.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0、1、4、5、6、7、8或9中接收一下行数据,则该中继站在子帧2或3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71.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0、1、3、4、5、6、7、8或9中接收一下行数据,则该中继站在子帧2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72.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中继站,其中,
若该中继站在子帧0、1、5、6或9中接收一下行数据,则该中继站在子帧2、3、4、7或8中传送该下行数据的一确认信号。
CN201010530104.5A 2009-10-23 2010-10-22 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及其中继站 Active CN1020451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5444209P 2009-10-23 2009-10-23
US61/254,442 2009-10-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5150A CN102045150A (zh) 2011-05-04
CN102045150B true CN102045150B (zh) 2014-10-22

Family

ID=43898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30104.5A Active CN102045150B (zh) 2009-10-23 2010-10-22 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及其中继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99738B2 (zh)
CN (1) CN102045150B (zh)
TW (1) TWI4860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29783B1 (ko) * 2009-12-18 2017-04-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중계국을 포함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프레임을 통해 단말 및 기지국과 통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8274924B2 (en) * 2010-01-06 2012-09-2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Intra-donor cell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ith type 1 relay
US20110164577A1 (en) 2010-01-06 2011-07-07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Intra-Donor Cell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ith Type 1 Relay
US8570943B2 (en) * 2010-01-06 2013-10-29 Blackberry Limited Intra-donor cell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ith type 1 relay
US20110267991A1 (en) * 2010-05-03 2011-1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rq feedback for relay systems
US8699386B2 (en) * 2010-08-18 2014-04-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RQ timing and backhaul subframe configuration for TDD relay in LTE-A
EP2658145A2 (en) * 2010-12-20 2013-10-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frames for device co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355731B (zh) * 2011-08-01 2017-10-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Tdd***中进行数据传输的基站、终端、***及方法
ES2529998T3 (es) * 2011-08-12 2015-02-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Estación de base, equipo de usuario y métodos del mismo para la asignación de configuración de temporización de control en una red de comunicaciones de múltiples células
GB2493785B (en) * 2011-08-19 2016-04-20 Sca Ipla Holding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CN103326840A (zh) * 2012-03-23 2013-09-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时分双工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EP4210284A1 (en) * 2012-04-13 2023-07-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data packets in a cloud cell
US9271324B2 (en) 2012-12-19 2016-02-23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isted serving cell configu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architecture
US9832717B2 (en) 2012-12-19 2017-11-28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yer 3 configu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US9036578B2 (en) * 2012-12-19 2015-05-19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channel configu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architecture
US9072021B2 (en) 2012-12-19 2015-06-30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architecture
US9137642B2 (en) * 2013-03-20 2015-09-15 Google Inc. Multi-cast optimized medium access method for wireless network
EP2822210B1 (en) * 2013-07-01 2017-11-29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data transmission timing control and discontinous reception handling under joint TDD-FDD oper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367621B2 (en) 2014-10-27 2019-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Fountain HARQ for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CN106255207B (zh) * 2015-08-31 2019-11-01 北京智谷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上行资源配置方法、上行传输方法、及其装置
CN107613568B (zh) * 2016-07-12 2021-1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327884B (zh) * 2017-07-31 2021-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中继设备
US11219051B2 (en) * 2019-08-15 2022-01-0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Pre-emptive triggering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1812439B2 (en) * 2021-02-10 2023-1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cheduling in integrated access fronthaul networ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75199B2 (en) * 2006-04-03 2011-07-0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Relay-assisted HARQ transmission system
US8228853B2 (en) * 2008-02-01 2012-07-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rving base station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0905385B1 (ko) 2008-03-16 2009-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의 효율적인 전송방법
US8301956B2 (en) * 2008-04-07 2012-10-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in a relay channel
KR101527978B1 (ko) 2008-08-06 2015-06-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지국과 중계기 사이의 서브프레임을 사용하여 통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8971241B2 (en) 2008-09-30 2015-03-03 Qualcol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upporting relay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203564B2 (en) 2008-10-20 2015-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via a relay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527977B1 (ko) 2008-10-27 2015-06-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의 동작 방법
US20100110964A1 (en) 2008-11-04 2010-05-06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Relays with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068438B2 (en) 2008-11-05 2011-11-29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for cooperative relaying within multi-ho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1632440B1 (ko) * 2008-12-03 2016-06-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중계국을 위한 harq 수행방법
KR20100091451A (ko) 2009-02-10 2010-08-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607333B1 (ko) * 2009-03-05 2016-03-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중계국의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100262678A1 (en) 2009-04-13 2010-10-14 Microsoft Corporation Configuration of a single-purpose application via a web appl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99738B2 (en) 2013-12-03
CN102045150A (zh) 2011-05-04
US20110096701A1 (en) 2011-04-28
TW201132046A (en) 2011-09-16
TWI486018B (zh) 2015-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45150B (zh) 无线中继***的传送方法及其中继站
CN101730115B (zh) 中继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N101651531B (zh) 处理一传输时间间隔集束的重传的方法及通讯装置
CN101925118B (zh) 一种避免接口传输冲突的方法、装置和***
US879789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backhaul resources
CN101931960B (zh) 一种避免上行传输冲突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31662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1888661B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1882985A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发送的指示方法及其基站
CN107040344A (zh) 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送的装置及方法
CN102437904B (zh) 一种时分双工***及其中继链路的下行反馈方法
CN105594239A (zh) 用于针对TDD eIMTA的UL-DL干扰管理的回程信令支持
CN103648175B (zh) 多子帧调度方法、***和设备
CN102064878B (zh) 一种指示上行数据发送的方法及设备
CN106102097B (zh) 处理非执照频带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运作的装置及方法
CN103384403B (zh) 处理分时双工***中资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7493604A (zh) 帧结构配置的方法与装置
CN102571189B (zh) 回程链路子帧配置切换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6358299A (zh) 一种下行数据的反馈信息的发送及接收处理方法、装置
CN102420682B (zh) 中继链路下行反馈信息传输时序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3138827B (zh) 中继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N105577333A (zh) 一种确定中继链路harq时序关系的方法
CN102377476B (zh) 一种***帧号跳变时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2036383A (zh) 下行数据发送方法及***
CN102055579A (zh) 无线通信***及其中继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ACER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Effective date: 201503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20

Address after: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after: Acer Inc

Address before: Hsinchu Coun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22

Address after: Eindhoven, Netherlands

Patentee after: KONINKLIJKE PHILIPS N.V.

Address before: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before: Acer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