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8156A - 在进气歧管的尼龙冷却剂跨接件中的聚苯硫醚套管 - Google Patents

在进气歧管的尼龙冷却剂跨接件中的聚苯硫醚套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78156A
CN101978156A CN2008801037222A CN200880103722A CN101978156A CN 101978156 A CN101978156 A CN 101978156A CN 2008801037222 A CN2008801037222 A CN 2008801037222A CN 200880103722 A CN200880103722 A CN 200880103722A CN 101978156 A CN101978156 A CN 1019781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ezing mixture
access piece
piece
outlet
i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37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C·斯科里克
R·J·巴罗
J·R·威尔哈姆
T·L·吉奥瓦纳提
S·K·麦克勒兰德
R·库恩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SF Corp
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Co LLC
Original Assignee
BASF Corp
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Co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SF Corp, 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Co LLC filed Critical BASF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78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81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4Intake manifolds
    • F02M35/116Intake manifolds for engines with cylinders in V-arrangement or arranged oppositely relative to the main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42Devices or means connected to or integrated into air intakes; Air intakes combined with other engine or vehicle par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剂跨接件(38),用于使发动机冷却剂在第一发动机部件,例如第一汽缸头(28)和第二发动机部件,例如第二汽缸头(30)之间循环。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确定了与所述第一发动机部件处于流体连通状态的第一出口(42),与所述第二发动机部件处于流体连通状态的第二出口(44),并且进一步定义了将所述第一出口(42)和所述第二出口(44)互连的通道(46)。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含有聚合物。套管(56)含有聚芳硫醚,并且被置于所述通道(46)内,用于将所述发动机冷却剂与形成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的尼龙分开,以防止由所述发动机冷却剂造成的聚合物冷却剂跨接件(38)的物理、热和/或化学降解。

Description

在进气歧管的尼龙冷却剂跨接件中的聚苯硫醚套管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7年7月1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0/950,345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发明。
发明背景
1.技术领域
一般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为发动机中的多个气缸提供空气的进气歧管。
2.相关技术的描述
进气歧管为发动机的汽缸提供空气或空气/燃油混合物流,以用于燃烧。所述进气歧管典型地被安装在发动机的汽缸头上,并且确定了与所述发动机的汽缸流体连通的多个流道。
在V型发动机中,所述进气歧管与所述发动机的第一汽缸头和第二汽缸头连接。作为发动机冷却剂***的一部分,发动机冷却剂通过发动机中的多个水套,并且在所述第一汽缸头和第二汽缸头的每一个中循环。所述发动机冷却剂***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一和第二汽缸头以流体连通状态互连的冷却剂跨接件。经常地,所述进气歧管和冷却剂跨接件是由金属,如铝整体成型的。
美国专利No.3,931,811(‘811专利)公开了这样一种金属进气歧管。‘811专利中所公开的进气歧管是用于V型发动机的,并且包括与所述金属进气歧管整体成型的、用于将所述发动机的第一和第二汽缸头中的流体通道互连的冷却剂跨接件。采用浇铸和铣削操作来制造所述金属进气歧管。但是,由于金属的材料成本以及与制造所述金属进气歧管所必需的浇铸和铣削操作相关的生产成本的缘故,金属进气歧管生产成本很高。因此,期望能将所述进气歧管的重量最小化,以降低车辆的总重,从而提高所述车辆的燃油效率。
作为节约成本的措施,并且为了降低所述进气歧管的重量,生产商开始由聚合物,如尼龙6或尼龙6/6制备进气歧管。尽管与金属进气歧管相比,聚合物进气歧管所需的生产成本较低且重量较轻,但是发动机冷却剂能将形成所述进气歧管的聚合物材料降解。因此,聚合物进气歧管不包括整体成型的冷却剂跨接件。
美国专利No.6,945,199(‘199专利)公开了一种由聚合物材料形成的进气歧管,其包括冷却剂跨接件。所述冷却剂跨接件是由金属形成的,以避免由所述发动机冷却剂造成的降解,并且机械连接到所述聚合物进气歧管上。尽管‘199专利能采用聚合物进气歧管(其降低了所述进气歧管的总成本和重量),但是与由金属制备所述冷却剂跨接件并将所述金属冷却剂跨接件连接到所述聚合物进气歧管上所必需的浇铸和铣削操作有关的成本仍然很高。
因此,仍然存在对于冷却剂跨接件的需要,所述冷却剂跨接件是由聚合物形成的、耐降解、能降低所述进气歧管的总重量、降低制备所述进气歧管的成本、并且降低制造所述进气歧管所必需的生产操作的次数。
本发明及其优点的简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为发动机中的多个气缸提供空气的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歧管包括歧管本体、冷却剂跨接件和套管。所述本体确定了多个用于将空气引入气缸中的多个流道。所述冷却剂跨接件延伸自所述本体,并确定了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将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互连的通道。所述通道使发动机冷却剂在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之间循环。所述冷却剂跨接件是由聚合物成型的。所述套管包括聚芳硫醚,并且被置于所述流道内,从而将所述发动机冷却剂与形成所述冷却剂跨接件的聚合物分开,以防止由所述发动机冷却剂造成的聚合物的降解。
因此,所述包括聚芳硫醚的套管能使得所述冷却剂跨接件由聚合物(如尼龙)制得,同时使得所述聚合物冷却剂跨接件能经受发动机冷却剂造成的物理降解、热降解和/或化学降解(例如水解)。由聚合物制备冷却剂跨接件,降低了所述冷却剂跨接件的生产成本,并且降低了所述冷却剂跨接件的重量,从而有助于通过降低车辆的总重而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
附图简介
当考虑到相关的附图时,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会容易理解,正如所述优点通过参照下文的详细描述得到更好地理解一样。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V型发动机、第一汽缸头、第二汽缸头和具有冷却剂跨接件的进气歧管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与所述冷却剂跨接件一起,由尼龙整体成型的冷却剂跨接件的透视图;
图3是所述进气歧管的分解侧视图,其显示了所述进气歧管的独立的塑料或尼龙本体和冷却剂跨接件;以及
图4是沿图2中所示的线4-4将冷却剂跨接件剖开的横截面视图。
本发明的优选具体实施方案的详细描述
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冷却剂跨接件。所述冷却剂跨接件可包括含有聚芳硫醚的套管,从而将所述冷却剂跨接件与发动机冷却剂分开。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歧管,其装有所述冷却剂跨接件。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或多种发动机,其装有所公开的进气歧管和/或冷却剂跨接件,以及一种或多种车辆,其装有采用所公开的进气歧管和/或冷却剂跨接件的发动机。
总的来说,所述进气歧管可含有聚合物。此外,所述进气歧管的冷却剂跨接件也可含有聚合物。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气歧管和冷却剂跨接件可含有相同的聚合物。可选择地,所述进气歧管和冷却剂跨接件可含有不同的聚合物。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形成所述进气歧管和/或冷却剂跨接件的聚合物可含有聚酰胺,更优选地为尼龙。所述进气歧管和/或冷却剂跨接件可含有的适当的尼龙的例子可包括,但不限于,尼龙6,尼龙6/6或其混合物。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应当认为所述聚合物(例如尼龙,尼龙6或尼龙6/6)可为纯的,即未掺杂的、未复合的树脂,或者所述聚合物可为将所述树脂与其他组分,例如与选定的用于提高某些物理性质的添加剂复合的工程产品。适当的聚合物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可由BASF Corporation商购获得的Ultramid
Figure GPA00001029914100041
聚酰胺。
还应当认为,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气歧管和/或冷却剂跨接件可选择性地含有聚芳硫醚,如聚苯硫醚和/或聚苯硫醚合金,也可含有金属,如铝。
用于所述套管、以及任选地用于所述进气歧管和所述冷却剂跨接件的聚芳硫醚可为纯的,即未掺杂的、未复合的树脂,或者将所述聚芳硫醚与其他组分复合(例如,与填料或其他聚合物复合,以改进某些物理性质如耐热性和耐化学性)而得到的工程产品。这些其他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于聚苯硫醚砜、聚苯硫醚酮、聚苯硫醚醚、聚二苯硫醚及它们的组合。
本发明的聚芳硫醚典型地包括芳族硫醚的自聚合产物。所述芳族硫醚包括芳族基团和硫醚基团。所述芳族基团典型地选自如下组:苯、萘、蒽、吡啶、吡咯、呋喃、噻吩、环戊二烯、环丁二烯、嘌呤、嘧啶、环庚三烯、环丙烯及它们的组合。应当认识到,所述芳族基团不限于刚才所述的那些,可包括任意本领域公知的那些。最优选地,所述芳族基团是苯。典型地,所述聚芳硫醚是由二卤芳烃,如氯苯和卤苯,与金属硫化物,如硫化钠,在有机溶剂如N-甲基吡咯烷酮中进行亲核反应而制备的。但是,应当认识到,所述聚芳硫醚不限于通过这样的反应形成,其可通过本领域的任何方法形成。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聚芳硫醚包括聚苯硫醚。所述聚苯硫醚可包括聚(p-苯硫醚)、聚(o-苯硫醚)、聚(m-苯硫醚)、及它们的组合。仅仅是出于描述的目的,聚(p-苯硫醚)、聚(o-苯硫醚)和聚(m-苯硫醚)的化学结构如下所示:
Figure GPA00001029914100051
其中,n是大于1的数。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聚芳硫醚实质上由聚(p-苯硫醚)构成,不含实质上影响本发明的基本的且新颖的性质的任何其他硫醚。在又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聚芳硫醚由聚(p-苯硫醚)构成。
一般地,聚苯硫醚含有至少70mol%,或者可选择地90mol%的对苯硫醚单元,即(p-苯硫醚)单元。单个对苯硫醚单元的结构如下所示:
Figure GPA00001029914100052
聚苯硫醚可最多含有30mol%,或者可选择地最多为10mol%的由下述结构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表示的重复单元:
Figure GPA00001029914100053
聚苯硫醚由The Woodlands,Texas的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Company LP生产,并以Ryton
Figure GPA00001029914100054
的商标名出售。聚苯硫醚的其他来源包括Ticona、Toray、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Incorporated等。聚苯硫醚可以与各种添加剂混合或复合以提供所期望的性质。聚苯硫醚可在各种工艺、设备和操作中,被加热、熔融、挤出和模塑成所期望的形状和组成。所述聚苯硫醚可经过加热、复合、注射成型、吹塑成型、精密成型、薄膜吹塑、挤出等。
所述聚苯硫醚可包括聚苯硫醚合金。一般地,所述聚苯硫醚或聚苯硫醚合金是耐腐蚀的,并且可特别地用于高温环境下,如通常与发动机运行有关的高温。所述聚苯硫醚可为“规整的”聚苯硫醚,即线性聚合物材料;可为“固化的”聚苯硫醚,即由所述聚苯硫醚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固化(加热)产生的聚苯硫醚;可为“HMW线性”聚苯硫醚,即具有约两倍于常规聚苯硫醚的分子量的聚苯硫醚;可为“HMW支化”的聚苯硫醚,即具有高于常规聚苯硫醚的分子量、并且延伸的分子主干具有从所述主干支化的其他聚合物链的聚苯硫醚;或者可为“玻璃增强”的聚苯硫醚复合物,即与玻璃纤维结合的聚苯硫醚。适当的聚苯硫醚是从The Woodlands,Texas的Chevron PhillipsChemical Company LP,以Ryton
Figure GPA00001029914100061
的商标名商购获得的。此外,适当的聚苯硫醚合金也可由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Company LP,以Xtel
Figure GPA00001029914100062
的商标名商购获得。
所述聚苯硫醚或者聚苯硫醚合金可为填充的或未填充的。可采用的适当的填料包括,但不限于,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锑、硅酸铝、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钙镁、硅酸钙镁铝处理的矿物纤维、硅酸钙、硫酸钙、炭黑、玻璃微珠或空心球、石墨、氧化铁、氢氧化镁、氧化镁、硅酸镁、云母、蒙脱土、二氧化硅、皂石、二氧化钛、沸石或者氧化锌。应当认识到,也可采用其他填料。
所述聚苯硫醚合金典型地含有聚苯硫醚和至少一种其他材料。所述聚苯硫醚合金的至少一种其他材料可包括任意热塑性或热固性材料。例如,所述聚苯硫醚合金可含有聚烯烃均聚物。可选择地,可采用聚烯烃共聚物。也可单独采用或者以任意组合的方式采用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或者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以形成所述聚苯硫醚合金。可采用与聚苯硫醚相容的任意材料,并不局限于聚合物或聚烯烃。在这种合金中,典型地,至少50wt%的聚合物含量为聚苯硫醚。应当注意的是,所述含有聚苯硫醚的进气歧管和/或冷却剂跨接件包括含有聚苯硫醚合金的那些。
所述进气歧管可含有具有如下具有如下聚合物含量的组合物:聚合物含量为所述聚合物组合物重量的约30%~约70%,填料的含量为所述聚合物组合物重量的约70%~约30%。
在特定的例子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可对由于与所述发动机冷却剂接触所造成的物理、热和/或化学降解敏感。例如,可被用于形成所述冷却剂跨接件的尼龙,对与发动机冷却剂接触所造成的化学降解(例如水解)敏感。所述套管起着保护所述冷却剂跨接件免受由发动机冷却剂所造成的物理、热和/或化学降解的作用。在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套管保护所述聚合物冷却剂跨接件免受物理降解、热降解和/或化学降解。在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套管可保护尼龙冷却剂跨接件免受由于所述尼龙与发动机冷却剂的有限接触所造成的化学降解(例如水解)。
所述套管可含有能经受由于与发动机冷却剂的接触所造成的物理、热或化学降解的任意聚合物。在一个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套管可含有聚苯硫醚;或者可选择地,聚苯硫醚合金。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可含有上文所述的聚合物,并且所述套管含有聚苯硫醚。所述含有聚苯硫醚或聚苯硫醚合金的冷却剂跨接件,可被置于所述冷却剂跨接件的通道内。在这种设置下,所述冷却剂跨接件套管可将所述发动机冷却剂与冷却剂跨接件的聚合物分开。因此,所述冷却剂跨接件套管可降低由发动机冷却剂对所述冷却剂跨接件的聚合物造成的物理降解、热降解和化学降解(例如水解)。所述含有聚苯硫醚或聚苯硫醚合金的冷却剂跨接件套管可含有任意本发明所述的聚苯硫醚组合物或聚苯硫醚合金组合物。
参照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实施例的附图,其中,在这若干视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应的零件,进气歧管通常以20表示。所述进气歧管20为发动机24中的多个气缸22提供空气。
如图1所示,发动机24是一种内燃机V型结构。但是,应当认识到,本发明可采用不同于所示的V型构造的发动机24构造实施,如直列式发动机,且可用于所有流体冷却的发动机。如图所示,发动机24包括发动机机体26,第一发动机部件,例如第一汽缸头28,和第二发动机部件,例如第二汽缸头30。应当认识到,所述第一发动机部件和第二发动机部件可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汽缸头28和第二汽缸头30的、并在它们之间传送流体的发动机元件。所述进气歧管20被安装在所述第一汽缸头28和第二汽缸头30的顶部。所述发动机24由多个水套(未示出)循环的发动机冷却剂冷却,所述多个水套由发动机机体26、第一汽缸头28和第二汽缸头30确定。所述第一汽缸头28和第二汽缸头30每个都包括冷却剂入口32,用于为所述多个水套提供发动机冷却剂。所述发动机冷却剂可包括水冷却剂、乙二醇基冷却剂(防冻剂)、或者一些适于冷却发动机24的其他冷却剂。
所述进气歧管20包括本体34,其确定了多个流道36。所述多个流道36将空气引入到位于所述第一汽缸头28和第二汽缸头30中的气缸22中。优选地,所述本体34含有聚合物。很大范围的聚合物可适于用于形成本体34。用于本体34的特别优选的聚合物是聚酰胺,更优选地为尼龙。适当的聚酰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尼龙6或尼龙6/6。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并且如上文所述,应当认为所述聚合物可为纯的,即未掺杂的、未复合的树脂,或者所述聚合物可为所述树脂与其他组分,例如选定的用于提高某些物理性质的添加剂复合的工程产品。适当的聚合物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由BASF Corporation商购的Ultramid
Figure GPA00001029914100081
的聚酰胺。
但是,应当认识到,可选择地,所述本体34可含有上文所述的聚苯硫醚,上文所述的聚苯硫醚合金,或者金属如铝。如上所述,所述聚苯硫醚可为纯的或者工程产品。此外,所述聚苯硫醚可为填充的或未填充的。例如,本体34可含有具有如下组成的组合物:聚合物含量为组合物重量的60%,填料含量为组合物重量的40%,即不含填料的聚苯硫醚含量为所述组合物重量的50%。
如上所述,所述聚苯硫醚或聚苯硫醚合金可为填充的或未填充的。适当的填料包括,但不限于,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锑、硅酸铝、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钙镁、硅酸钙镁铝处理的矿物纤维、硅酸钙、硫酸钙、炭黑、玻璃微珠或空心球、石墨、氧化铁、氢氧化镁、氧化镁、硅酸镁、云母、蒙脱土、二氧化硅、皂石、二氧化钛、沸石或者氧化锌。应当认识到,也可采用其他填料。所述本体34含有具有如下组成的组合物:聚合物含量为所述聚合物组合物重量的约30%~约70%,填料的含量为所述聚合物组合物重量的约70%~约30%。
所述聚苯硫醚合金含有聚苯硫醚和至少一种其他材料,如包括任意热塑性或热固性材料的其他聚合物。特别地,所述聚苯硫醚合金可含有聚烯烃均聚物。可选择地,可采用共聚物,如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或苯乙烯丁二烯。可采用与聚苯硫醚相容的任意材料,并不局限于聚合物或聚烯烃。在这样的合金中,典型地,至少一半(1/2)的聚合物含量为聚苯硫醚。
冷却剂跨接件38从本体34延伸出去。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包括外罩40,其确定了第一出口42,第二出口44和通道46。所述通道46将所述第一出口42和第二出口44互连,用于使所述发动机冷却剂在所述第一出口42和第二出口44之间循环。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含有聚合物。很大范围的聚合物适于用于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中。特别优选的聚合物是聚酰胺,更优选地为尼龙。适当的尼龙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尼龙6或尼龙6/6。可选择地,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可由聚苯硫醚、或者聚苯硫醚合金形成。
如该具体实施方案所示,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进一步确定了恒温池48,所述恒温池48与通道46处于流体连通状态,用于为所述通道46提供发动机冷却剂。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的第一出口42与所述发动机24的第一汽缸头28中的冷却剂入口32流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出口44与所述发动机24的第二汽缸头30中的冷却剂入口32流体连通。因此,所述发动机冷却剂流通过所述恒温池48进入所述通道46,并且通过所述通道46、所述第一出口42和所述第二出口44,分别循环至所述第一汽缸头28和所述第二汽缸头30。应当认识到,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可在具有或不具有所述恒温池48的情况下制备,并且本发明的范围不应当被限制于具有恒温池48的冷却剂跨接件38。
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进一步确定了邻近所述恒温池48的多个孔50。所述多个孔50中的每一个都包括置于其中的带螺纹的嵌入件52,用于以与所述嵌入件52成螺纹配合的形式接受紧固件(未示出),从而将恒温器(未示出)保持在所述恒温池48内,这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应当认为,在可选择的方案中,所述嵌入件52可不具有螺纹,所述紧固件包括自攻型紧固件,用于在所述嵌入件52中切割出螺纹。
所述套管56被置于所述通道46内,并且将所述发动机冷却剂与形成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的聚合物,如尼龙分开,以防止由所述发动机冷却剂所造成的物理降解、热降解和/或化学降解,例如水解。被置于所述通道46内的所述套管56含有,并且典型地是由上文所述的聚苯硫醚或聚苯硫醚合金形成的。
用于所述套管56的所述聚苯硫醚或聚苯硫醚合金可为纯的或者工程产品。此外,所述聚苯硫醚可为填充的或未填充的。例如,套管56可含有具有如下组成的组合物:聚合物含量为所述组合物重量的60%,填料含量为所述组合物重量的40%,即不含填料的聚苯硫醚含量为所述组合物重量的50%。
如上所述,被用于所述套管56的所述聚苯硫醚或聚苯硫醚合金可为填充的或未填充的。适当的填料包括,但不限于,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锑、硅酸铝、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钙镁、硅酸钙镁铝处理的矿物纤维、硅酸钙、硫酸钙、炭黑、玻璃微珠或空心球、石墨、氧化铁、氢氧化镁、氧化镁、硅酸镁、云母、蒙脱土、二氧化硅、皂石、二氧化钛、沸石或者氧化锌。应当认识到,也可采用其他填料。所述套管56可含有具有如下组成的组合物:聚合物含量为所述聚合物组合物重量的约30%~约70%,填料的含量为所述聚合物组合物重量的约70%~约30%。
如上文与本体34有关的描述那样,所述任选被用于所述套管56的聚苯硫醚合金含有聚苯硫醚合金和至少一种其他材料,如包括任意热塑性或热固性材料的其他聚合物。特别地,所述聚苯硫醚合金可含有聚烯烃均聚物。可选择地,可采用共聚物,如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或苯乙烯丁二烯。可采用与聚苯硫醚相容的任意物质,并不局限于聚合物或聚烯烃。在这样的合金中,典型地,至少一半(1/2)的聚合物含量为聚苯硫醚。
所述聚苯硫醚能经受由所述发动机冷却剂造成的物理降解、热降解和/或化学降解,例如水解。应当认识到,当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含有聚苯硫醚或者聚苯硫醚合金时,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和套管56可独立地成型,并且所述套管56被置于所述通道46内;或者可选择地,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和套管56可由聚苯硫醚一起整体成型。
可采用任何适当的方法,将所述套管56置于所述通道46内。一种这样的方法包括:将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注射成型,然后将所述套管56***到所述通道46内。另一种这样的方法包括将所述套管56包覆成型(over-molding),其可包括将所述套管56成型为具有芯材的形式,从而在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的注射成型过程中支撑所述套管。所述芯材典型地为锡-铋材料,但是也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其他材料。然后,将所述套管56置于注射成型设备中,从而将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成型到所述套管56的上面及周围。然后,将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和套管56加热,从而从所述套管56中熔融除去所述芯材。也可以设想,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和所述套管56可在相同的成型工艺中,由两种独立的材料同时成型,如所述套管56是由聚苯硫醚或聚苯硫醚合金成型的,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是由尼龙,在所述套管周围同时成型的。应当认识到,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将所述套管56置于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内。
优选地,所述本体34是由尼龙成型的,并且含有尼龙,并且所述本体34和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是一起整体成型的。但是,如上所述,应当认识到,所述本体34可由金属成型,并且含有金属,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本体34是金属,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是尼龙。
可选择地,所述本体34和冷却剂跨接件38可分开成型,并且机械连通或连接,而不是整体成型的。当分开成型时,所述本体34和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可化学结合在一起,机械连接在一起,或者通过适于将所述聚合物冷却剂跨接件38连接到所述本体34上的某些其他方法连接在一起。如果所述本体34和冷却剂跨接件38是机械连接的,所述本体34优选包括至少一个从所述本体34延伸出去的凸缘58,并且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优选包括至少一个从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延伸出去的突出部60。所述的至少一个突出部60以相互重叠的关系,与所述凸缘58相邻地延伸出去。
所述进气歧管20进一步包括一个紧固件54,所述紧固件54延伸通过所述凸缘58和突出部60,用于将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连接到所述本体34上。所述紧固件54可包括螺栓、螺钉、或者其他类似装置。所述凸缘58和突出部60中的每一个都确定了一个贯穿其中的同心开口62。所述进气歧管20进一步包括一个置于由所述凸缘58和突出部60所确定的开口62中的压缩环64,用于接受其中的紧固件54,并且限制所述紧固件54施加在所述凸缘58和突出部60上的压缩力。这样,所述压缩环64能够避免在所述凸缘58和突出部60上施加过量的、可能导致所述凸缘58和突出部60断裂的力。
如果所述本体34和冷却剂跨接件38是机械连接的,所述进气歧管20可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和所述本体34互连的锁销装置。所述锁销装置包括从所述本体34延伸至末端68的一对销子66。每个销子66包括位于所述销子66的末端68处的脊70。所述锁销设备进一步包括凹部72,用于接受处于其中的销子66。所述凹部72包括一对沟槽74,每个沟槽74以互锁的“搭扣配合”方式,接受一对销子66上的一个脊70,从而将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连接到所述本体34上。应当认识到,所述锁销装置可以以不同于具体描述于本发明的形式设置。
应当认识到,所述本体34和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的机械连接可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的其他适当的机械连接方式,并且本发明的范围不应当被局限于本文所公开的机械连接方式中。
下述讨论示意了本发明的与应用于具有两个汽缸头的V型结构发动机有关的方面。人们能认识到,这样的示意性描述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提出这种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可能的应用。应当认识到,在所述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所给出的具体特征,也可被用于描述所述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歧管本体、和/或所述进气歧管的冷却剂跨接件的一般性方面。
已经采用示意性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应当认识到,所采用的术语意在描述措辞的本质内涵,而不是为了限制。显而易见地,在考虑到上述教导后,可对本发明做出许多改变和变化,并且本发明可以以不同于所具体描述的方式实施。

Claims (31)

1.用于为发动机(24)中的多个气缸(22)提供空气的进气歧管(20),所述歧管(20)包括:
确定了用于将所述空气引入到所述气缸(22)中的多个流道(36)的本体(34);
冷却剂跨接件(38),其从所述本体(34)延伸出去,并且确定了第一出口(42)和第二出口(44);以及将所述第一出口(42)和所述第二出口(44)互连的通道(46),所述通道(46)用于将发动机冷却剂在所述第一出口(42)和所述第二出口(44)之间循环;
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含有聚合物;以及
套管(56),其含有聚芳硫醚,并且被置于所述通道(46)内,用于将所述发动机冷却剂与形成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的所述聚合物分开,以防止所述发动机冷却剂造成的所述聚合物的降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聚芳硫醚包括聚苯硫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的所述聚合物包括尼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本体(34)含有尼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本体(34)和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是一起整体成型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含有聚芳硫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的所述聚芳硫醚包括聚苯硫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和所述套管(56)是一起整体成型的。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的聚苯硫醚是聚苯硫醚合金的形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套管(56)的所述聚芳硫醚包括聚苯硫醚合金。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歧管(20),进一步包括将所述本体(34)和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互连的机械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本体(34)包括至少一个由其延伸出去的凸缘(58),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包括至少一个由其延伸出去的、并且与所述凸缘(58)相邻的突出部(60),并且所述歧管(20)进一步包括延伸穿过所述凸缘(58)和所述突出部(60)的紧固件(54),用于将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连接到所述本体(34)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凸缘(58)和所述突出部(60)确定了贯穿其中的开口(62),并且所述歧管(20)进一步包括置于由所述凸缘(58)和所述突出部(60)所确定的所述开口(62)中的压缩环(64),用于接受其中的所述紧固件(54),以限制由所述紧固件(54)施加在所述凸缘(58)和所述突出部(60)上的压缩力。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歧管(20),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和所述本体(34)互连的锁销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确定了恒温池(48),所述恒温池(48)与所述通道(46)处于流体连通状态,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出口(42)与由所述发动机(24)的第一汽缸头(28)所确定的第一冷却剂入口(32)流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出口(44)与由所述发动机(24)的第二汽缸头(30)所确定的第二冷却剂入口(32)流体连通,使得所述发动机冷却剂流通过所述恒温池(48)进入所述通道(46),并且通过通道(46)循环至所述第一汽缸头(28)中的第一冷却剂入口(32)和所述第二汽缸头(30)中的第二冷却剂入口(32)。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歧管(20),其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确定了邻近所述恒温池(48)的多个孔(50),其中每个孔(50)都具有置于其中的嵌入件(52),用于以与所述嵌入件(52)成螺纹配合的形式接受紧固件(54),从而将恒温器保持在所述恒温池(48)内。
17.含有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歧管(20)的发动机(24)。
18.含有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歧管(20)的车辆。
19.用于在发动机(24)的第一汽缸头(28)和第二汽缸头(30)之间引导发动机冷却剂流的冷却剂跨接件(38),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包括:
外罩(40),其含有尼龙,并且确定了第一出口(42)、第二出口(44)和通道(46),所述通道(46)将所述第一出口(42)和所述第二出口(44)互连,用于使所述发动机冷却剂在所述第一出口(42)和所述第二出口(44)之间循环;以及
套管(56),其含有聚芳硫醚,并且被置于所述通道(46)内,用于将所述发动机冷却剂与形成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的所述尼龙分开,以防止由所述发动机冷却剂造成的所述尼龙的降解。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冷却剂跨接件,其中,所述聚芳硫醚包括聚苯硫醚。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冷却剂跨接件(38),其中,所述套管(56)的所述聚苯硫醚进一步被定义为聚苯硫醚合金。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冷却剂跨接件(38),其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确定了与所述通道(46)处于流体连通状态的恒温池(48),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出口(42)与所述发动机(24)的第一汽缸头(28)流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出口(44)与所述发动机(24)的第二汽缸头(30)流体连通,使得所述发动机冷却剂流通过所述恒温池(48)进入所述通道(46),并且通过通道(46)循环至所述第一汽缸头(28)和所述第二汽缸头(30)。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冷却剂跨接件(38),其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确定了邻近所述恒温池(48)的多个孔(50),其中每个孔(50)都具有置于其中的嵌入件(52),用于以与所述嵌入件(52)成螺纹配合的形式接受紧固件(54),从而将恒温器保持在所述恒温池(48)内。
24.包含权利要求19~2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剂跨接件的歧管(20)。
25.用于将发动机冷却剂流在发动机(24)的第一发动机部件(28)和第二发动机部件(30)之间引导的冷却剂跨接件(38),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包括:
外罩(40),其含有聚芳硫醚,并且确定了第一出口(42)、第二出口(44)和通道(46),所述通道(46)将所述第一出口(42)和所述第二出口(44)互连,用于使所述发动机冷却剂在所述第一出口(42)和第二出口(44)之间循环。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冷却剂跨接件(38),其中,所述聚芳硫醚包括聚苯硫醚。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的冷却剂跨接件(38),其中,所述外罩(40)的聚苯硫醚进一步被定义为聚苯硫醚合金。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的冷却剂跨接件(38),其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确定了与所述通道(46)处于流体连通状态的恒温池(48),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出口(42)与所述第一发动机部件(28)流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出口(44)与所述第二发动机部件(30)流体连通,使得所述发动机冷却剂流通过所述恒温池(48)进入所述通道(46),并且通过所述通道(46)循环至所述第一汽缸头(28)和所述第二汽缸头(30)。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的冷却剂跨接件(38),其中,所述冷却剂跨接件(38)确定了邻近所述恒温池(48)的多个孔(50),其中每个孔(50)都具有置于其中的嵌入件(52),用于以与所述嵌入件(52)成螺纹配合的形式接受紧固件(54),从而将恒温器保持在所述恒温池(48)内。
30.具有权利要求1~2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剂跨接件(38)的发动机(24)。
31.具有权利要求1~2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剂跨接件(38)的车辆。
CN2008801037222A 2007-07-18 2008-07-18 在进气歧管的尼龙冷却剂跨接件中的聚苯硫醚套管 Pending CN1019781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95034507P 2007-07-18 2007-07-18
US60/950,345 2007-07-18
PCT/US2008/008794 WO2009011908A1 (en) 2007-07-18 2008-07-18 Polyphenylene sulfide sleeve in a nylon coolant cross-over of an air intake manifold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8156A true CN101978156A (zh) 2011-02-16

Family

ID=40079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37222A Pending CN101978156A (zh) 2007-07-18 2008-07-18 在进气歧管的尼龙冷却剂跨接件中的聚苯硫醚套管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56913B2 (zh)
EP (1) EP2171252A1 (zh)
JP (1) JP2010533814A (zh)
CN (1) CN101978156A (zh)
WO (1) WO200901190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1760A (zh) * 2016-07-15 2016-09-28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水平进气法兰面v6机型气缸盖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92020B2 (ja) * 2009-02-25 2012-03-07 日本サーモスタット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冷却水通路装置
US8360025B2 (en) 2010-04-14 2013-01-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ake manifold with overmolded structural enhancement
US9512804B2 (en) * 2014-01-16 2016-12-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mpact packaging for intake charge air cool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41540B (nl) * 1965-01-06 1974-03-15 Gen Electric Werkwijze voor het bereiden van een polystyreen bevattend polymeermengsel, dat tot voortbrengsels met een grote buig- en treksterkte kan worden verwerkt, alsmede dergelijke voortbrengsels.
US3931811A (en) * 1971-04-02 1976-01-13 Edelbrock Equipment Co. Independent runner intake manifold for a V-8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having each runner in a direct path with a throat of a four-throat carburetor
US3730147A (en) 1971-10-29 1973-05-01 Gen Motors Corp Engine accessory arrangement
US4072133A (en) 1976-04-22 1978-02-07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Intake manifold with internal passages arranged to simplify coring
US4279224A (en) * 1979-09-20 1981-07-21 Szabo Robert C Convertible intake manifold
US4267812A (en) 1979-10-09 1981-05-19 Ford Motor Company Engine EGR cooler
US4872424A (en) 1988-04-13 1989-10-10 Carnes Larry N Intake manifold with removable baffles
US5016578A (en) 1989-09-08 1991-05-21 Showa Aluminum Corporation Intake manifold
JPH03124952A (ja) 1989-10-11 1991-05-28 Showa Alum Corp 吸気マニホルド
JP2917608B2 (ja) * 1991-10-08 1999-07-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DE4402048A1 (de) 1994-01-25 1995-07-27 Mann & Hummel Filter Integriertes Ansaugsystem
JPH0814126A (ja) 1994-06-29 1996-01-16 Honda Motor Co Ltd V型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US5704325A (en) 1996-06-28 1998-01-06 Basf Corporation Stacked snail-type manifold
US5655492A (en) 1996-06-28 1997-08-12 Basf Corporation Labyrinth manifold
US5762036A (en) 1997-01-16 1998-06-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Split plenum intake manifold with variable runners
US6192849B1 (en) 1999-06-18 2001-02-27 Siemens Canada Limited Manifold housing system
JP3642469B2 (ja) * 1999-11-25 2005-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樹脂製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US6446585B1 (en) 2000-06-28 2002-09-10 Kohler Co. Intake manifold for compact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E10051116A1 (de) 2000-10-14 2002-04-25 Mann & Hummel Filter Saugrohr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mit mindestens zwei verschweißten Schalen
US6543404B2 (en) * 2001-04-04 2003-04-08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dhesively bonded engine intake manifold assembly
US6679215B2 (en) 2001-11-30 2004-01-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Injection-molded air intake manifold for a V-style engine
US6553954B1 (en) 2002-03-01 2003-04-29 Lloyd Leon Slonecker Compact intake manifold with long runners for six-cylinder in-line engines
JP4103424B2 (ja) 2002-03-28 2008-06-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US6840204B1 (en) 2002-11-25 2005-01-11 Hayes Lemmerz International, Inc. Mounting system for an air intake manifold assembly
US6945199B2 (en) * 2003-09-24 2005-09-20 Hayes Lemmerz International, Inc. Engine coolant crossover assembly
JP2006214293A (ja) * 2005-02-01 2006-08-17 Mikuni Corp スロットル装置、燃料供給装置およびエンジ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1760A (zh) * 2016-07-15 2016-09-28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水平进气法兰面v6机型气缸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71252A1 (en) 2010-04-07
WO2009011908A1 (en) 2009-01-22
US20090038574A1 (en) 2009-02-12
JP2010533814A (ja) 2010-10-28
US8156913B2 (en) 2012-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ge Polyamides as engineering thermoplastic materials
CN102276982B (zh) 一种聚苯硫醚与耐高温尼龙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13480B (zh) 一种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阻燃导热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3640A (zh) 聚亚苯基硫醚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78156A (zh) 在进气歧管的尼龙冷却剂跨接件中的聚苯硫醚套管
CN103044902A (zh) 聚酰胺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242652B (zh) 一种汽车波纹管的挤出成型用的阻燃塑胶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93747A (zh) 用于泡沫注射的长碳纤维增强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使用该组合物制备的模制品
CN105199191A (zh) 一种高韧性导热阻燃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45185A (zh) 长纤维增强聚酰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111062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613852B (zh) 利用废电瓶壳料制备的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647269B (zh) 一种外观优良、低吸水率、耐自攻滑丝的聚酰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250461B (zh) 一种雨伞骨架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51077A (zh) 间规聚苯乙烯阻燃复合材料
EP3870643A1 (en) Polyamid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flat glass fibres (b) with improved fatigue resistance
CN106751075A (zh) 间规聚苯乙烯‑聚己二酰己二胺阻燃复合材料
JP6809048B2 (ja) ポリアリー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その成形品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9836738A (zh) 一种耐高温塑料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17004217A (zh) 一种增韧改性导热聚酰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891956B (zh) 一种油密封件用纳米凹凸棒土增强的聚酰亚氨模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JP7156872B2 (ja) 樹脂組成物
JPS63156856A (ja) ポリアミド樹脂成形物
CN117820862A (zh) 一种高cti值无卤阻燃增强聚苯硫醚的制造方法
CN105733261A (zh) 传感器用高性能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