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3128B - 部件压接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件压接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3128B
CN101933128B CN2008801189780A CN200880118978A CN101933128B CN 101933128 B CN101933128 B CN 101933128B CN 2008801189780 A CN2008801189780 A CN 2008801189780A CN 200880118978 A CN200880118978 A CN 200880118978A CN 101933128 B CN101933128 B CN 1019331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imping
unit
edge portion
pressing body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89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3128A (zh
Inventor
鬼塚安登
片山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33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3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31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31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74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 H01L24/75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with bump connectors or layer 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04Beryllium [B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05Boron [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06Carbon [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33Arsenic [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43Technetium [T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47Silver [A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6Neodymium [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74Tungsten [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82Lead [P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4Integrated circu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89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of discrete laminae to single face of additional lamina
    • Y10T156/1092All laminae planar and face to 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 Y10T156/1702For plural parts or plural areas of single part
    • Y10T156/1744Means bringing discrete articles into assembled relationship
    • Y10T156/1751At least three articles
    • Y10T156/1754At least two applied side by side to common base
    • Y10T156/1759Sheet form common ba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re Bonding (AREA)
  • Electric Connection Of Electric Components To Prin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压接装置及方法,所述部件压接装置具备:配置成一列的多个压接单元,该多个压接单元具备将部件压接到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的压接头、在压接之际支承基板缘部的缘部支承部件;引导支承部件,该引导支承部件以能够引导各压接单元沿基板中进行压接的缘部的方向的移动的方式对各压接单元进行支承;共用的头升降装置,该头升降装置使各压接头一体升降;多个单元移动装置,该多个单元移动装置对多个压接单元分别配置,使压接单元沿缘部移动而变更压接单元的配置。

Description

部件压接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压部件将其压接于以如下基板为代表的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的部件压接装置及方法,其中,所述基板是指在其缘部具有部件压接区域的基板,特别是指液晶玻璃面板基板或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基板等。
背景技术
目前,通过将电子部件、机械部件、光学部件等部件、挠性印制配线基板(FPC基板)等基板、或者COG(Chip On Glass)、COF(Chip On Film)、IC芯片、TCP(Tape Carrier Package)等半导体封装件的部件等压接安装在液晶显示(LCD)面板基板或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基板等基板(以下,成为“面板基板”)上,由此进行显示装置的制造。
在相对于上述面板基板(例如,液晶显示面板)的部件安装装置(部件安装线)中,具备:ACF粘贴装置,其进行ACF粘贴工序,该工序中,将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片粘贴到在由部件保持装置保持的面板基板1的一边或两边的缘部形成的各端子部(部件压接区域);部件临时压接装置,其进行部件临时压接工序,该工序中,在各端子部隔着ACF片将TCP等部件通过压接单元临时压接;实际压接装置,其进行实际压接工序,该工序中,对临时压接在端子部的部件以比临时压接高的压力和温度进行加压并同时加热,隔着ACF片压接而进行安装;以及基板输送装置,其从面板基板的下面侧保持面板基板,依次输送而能够在各个装置中对面板基板进行作业。在如此构成的现有的部件安装线中,通过基板输送装置依次输送面板基板并同时在各个装置中实施规定的工序,由此进行部件相对于面板基板各端子部的安装。
近年来,作为在这种现有的部件安装线中操作的面板基板,已知有从例如面向携带式电话的比较小型的面板基板到面向个人计算机的比较大型的面板基板等各种尺寸的面板基板。另外,根据操作的面板基板的种类,其端子部中部件的压接位置的配置也不同。为了应对部件相对于上述各种类的面板基板的压接,例如像日本专利第3275744号公报(文献1)及日本特开2006-287011号公报(文献2)那样,采用了下述结构:使压接头与该压接动作时从下侧支承面板基板的端子部的支承台沿面板基板的端子部移动,从而能够应对部件的压接位置因面板基板的种类而不同的情况。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2中,采用了如下结构:排列多台将压接头与支承台形成为一对而成的压接单元,从而能够根据面板基板的规格任意选择压接单元的配置位置或使用台数。然而,在文献2的结构中,仅能够通过设置在多个压接单元上的一台单元位置调节机构来调节一台压接单元的配置,因此无法同时调节多个压接单元。因此,部件安装线中操作的面板基板的种类每次改变,都需要通过单元位置调节机构依次调节各压接单元的位置,从而与新种类的面板基板的压接位置的配置对应。即,在专利文献2中,对各压接单元进行这样的位置调节当然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近年来,面板基板的规格进一步朝着多样化发展,在面板基板的长边侧的端子部与短边侧的端子部,部件的压接位置的配置间距或个数不同的面板基板变多。然而,在具有文献2的结构的现有装置中,对于这样的面板基板,每次向长边侧的端子部实施部件压接后向短边侧的端子部进行部件压接时,都需要调节各压接单元的配置位置,无法有效地进行部件压接。因此,通过使部件安装线中具备相对于长边侧的端子部进行部件压接的长边侧实际压接装置、相对于短边侧的端子部进行部件压接的短边侧实际压接装置这样不同的压接装置,能够应对相对于这种面板基板的部件压接。
进而,考虑假设通过与多个压接单元对应的多个单元位置调节机构来调节各压接单元的配置这样的结构时,从各压接单元的配置变更的迅速化的观点出发,也期望实现装置结构的进一步小型化及简单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部件压接装置及方法,所述部件压接装置在相对于缘部具有部件压接区域的基板的部件压接中,能够容易且迅速地变更具备压接头和缘部支承部件的多个压接单元的配置,且能够根据基板缘部的部件压接位置的配置进行有效的部件压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下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部件按压装置,其按压部件并将该部件压接于基板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其中,
所述部件压接装置具备:
排列成一列的多个压接单元,该多个压接单元具备按压体和缘部支承部件,所述按压体通过沿相对于基板垂直的方向即按压方向移动而将部件按压到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所述缘部支承部件在由按压体进行按压之际支承基板缘部;
共用的按压体移动装置,该按压体移动装置使多个按压体一体地在按压方向上移动;
多个单元移动装置,该多个单元移动装置对多个压接单元分别配置,使压接单元以分别独立的动作沿基板缘部平行移动,从而变更压接单元的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以第一方式为基础,提供一种部件压接装置,
其中,各压接单元还具备:
沿按压方向引导按压体的进退移动的按压体引导部件;
设有按压体引导部件及缘部支承部件且经由按压体引导部件支承按压体的单元支承部件;
设置于单元支承部件且对按压体施加用于使按压体沿按压方向进退移动的力及用于将部件压接于基板的力的按压驱动部,
所述部件压接装置具备共用的动作速度限制装置作为共用的按压体移动装置,所述动作速度限制装置具有多个压接单元共用而对在按压驱动部的作用下向缘部支承台动作的各按压体的动作速度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
根据第三方式,以第二方式为基础,提供一种部件压接装置,
在动作速度限制装置中,限制部件能够在按压体朝向缘部支承台的方向直接或间接地与按压体卡合,
动作速度限制装置具备使限制部件沿按压方向进退移动的限制部件移动装置,
在解除了限制部件与按压体的直接或间接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各单元移动装置进行压接单元沿基板缘部的平行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以第三方式为基础,提供一种部件压接装置,
在各压接单元中,还具备杠杆部件,该杠杆部件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连接到配置于单元支承部件的一侧的按压驱动部,另一端能够转动地连接到配置于单元支承部件的另一侧的按压体,杠杆部件在其一端与另一端之间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单元支承部件,
杠杆部件以单元支承部件所支承的支承位置为支点,将一端作为施加按压驱动部产生的力的力点,将另一端作为对按压体作用施加的力的作用点。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以第三方式为基础,提供一种部件压接装置,
其中,在各压接单元中,在按压体沿按压方向进退移动的轴上配置按压驱动部,通过限制部件在进退移动的轴上与按压驱动部卡合,而限制按压体的动作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以第二方式为基础,提供一种部件压接装置,
其中,还具备:
支承框架,其将各压接单元支承为能够在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支承动作速度限制装置;
移动装置,其使支承框架与多个压接单元一起一体地在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进退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以第一方式为基础,提供一种部件压接装置,
其中,还具备:
基板保持装置,其保持基板,进行基板的移动以使压接部件的缘部配置在缘部支承部件上或其上方;
控制装置,其具有压接到基板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的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信息,根据压接位置信息控制各单元移动装置,使多个压接单元以分别独立的动作沿基板缘部平行移动,从而使多个压接单元的配置与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一致,并且,控制基板保持装置,使各压接位置的缘部配置在缘部支承部件上或其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以第一方式为基础,提供一种部件压接装置,其中,具备共用的按压体升降装置作为共用的按压体移动装置,所述按压体升降装置通过一体升降各按压体,而使各按压体在按压方向上进退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以第八方式为基础,提供一种部件压接装置,其中,还具备引导支承部件,所述引导支承部件在配置对基板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的压接动作实施区域和与压接动作实施区域的两端侧邻接配置且配置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的避让区域中,以能够引导各压接单元沿基板缘部平行移动的方式支承各压接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提供一种部件压接方法,按压多个部件使该多个部件压接于基板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其中,
使排列成一列的多个压接单元在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分别独立移动而进行各自的定位,从而使多个压接单元与在基板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压接的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一致,所述多个压接单元具备:将部件按压到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的按压体;设有在按压体压接之际支承基板缘部的缘部支承部件的单元支承部件;设置于单元支承部件、且对按压体施加用于使按压体沿相对于基板垂直的方向即按压方向进退移动的力的按压驱动部,
将基板缘部的多个压接位置配置在缘部支承部件上或其上方,
之后,由各压接单元的按压驱动部产生用于使按压体进退移动的力,使按压体向缘部支承台动作,并且,在按压体朝向缘部支承台的方向,通过使在多个压接单元共用的限制部件直接或间接地与各按压体卡合的同时控制共用的限制部件的移动速度,从而对各按压体的动作速度进行共同限制,
在各按压体与部件抵接之际,解除按压体与共用的所述部件的卡合,通过各按压体将多个部件压接到缘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以第十方式为基础,提供一种部件压接方法,其中,在对基板缘部中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多个压接单元进行定位之际,使支承框架与多个压接单元一起在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一体地移动,所述支承框架将各压接单元支承为能够在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移动,且支承共用的限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提供一种部件压接方法,按压多个部件而将该多个部件压接于基板的第一缘部和第二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其中,
使配置成一列的多个压接单元沿第一缘部分别独立地平行移动而进行各自的定位,从而使多个压接单元与在基板的第一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压接的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一致,所述多个压接单元具备:将部件压接到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的按压体;在压接之际支承基板的第一缘部或第二缘部的缘部支承部件,
之后,将第一缘部的多个压接位置配置在缘部支承部件上或其上方,通过共用的按压体升降装置使多个按压体一体下降,由此相对于第一缘部压接多个部件,
之后,使第一缘部与缘部支承部件分离,使多个压接单元沿第二缘部分别独立地平行移动而进行各自的定位,从而使多个压接单元与在基板的第二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压接的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一致,
之后,将第二缘部的多个压接位置配置在缘部支承部件上或其上方,通过共用的按压体升降装置使多个按压体一体下降,由此相对于第二缘部压接多个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以第十二方式为基础,提供一种部件压接方法,
其中,在相对于基板的第一缘部或第二缘部进行压接动作之际,使进行部件的压接处理的多个压接单元配置在压接动作实施区域,从而能够通过进行部件的压接处理的多个压接单元的缘部支承部件支承第一缘部或第二缘部,并且,使不进行压接处理的多个压接单元配置在位于压接动作实施区域的至少一端侧的避让区域,从而没有利用不进行部件的压接处理的多个压接单元的缘部支承部件来支承第一缘部或第二缘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部件压接装置采用了具备多个压接单元和多个单元移动装置的结构,其中,所述多个压接单元具备:将部件按压到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的按压体;设有按压体引导部件及缘部支承部件的单元支承部件,其中,所述按压体引导部件沿相对于基板垂直的方向即按压方向引导按压体的进退动作,所述缘部支承部件在按压体压接之际支承基板缘部;设置于单元支承部件、且对按压体施加用于使按压体沿按压方向进退移动的力及用于压接部件的力的按压驱动部,所述多个单元移动装置分别配置于多个压接单元,使压接单元以分别独立的动作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移动,从而变更压接单元的配置。通过这样的结构,根据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中多个部件压接位置的配置或个数,利用各单元移动装置使各压接单元以分别独立的并列动作(以分别独立的动作)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移动,使压接单元动作而使压接单元的配置能够变更为与部件压接位置一致。
另外,采用具备对在按压驱动部的作用下向缘部支承台动作的各按压体的动作速度进行限制的动作速度限制装置作为共用的动作速度限制装置的结构,其中,所述动作速度限制装置没有分别配置于各压接单元,多个压接单元共用而限制各按压体的动作速度。由此,能够将力向使用了按压驱动部的按压体的传递可靠地生成为用于压接的压力,同时,限制按压体向按压方向的动作速度,能够在适宜的动作速度下使按压体与部件抵接。进而,将这种动作速度限制装置作为多个压接单元共用的装置,由此能够实现各压接单元的小型化及结构的简单化,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压接单元的配置变更。由此,能够根据基板的规格有效地实现与不同的部件压接位置对应的压接动作。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采用了部件压接装置具备多个压接单元和多个单元移动装置的结构,其中,所述多个压接单元配置成一列,具备:将部件压接到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的按压体;在压接之际支承基板缘部的缘部支承部件,所述多个单元移动装置分别配置于多个压接单元,使压接单元沿缘部平行移动,从而变更压接单元的配置。通过这样的结构,根据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中多个部件压接位置的配置或个数,利用各单元移动装置使各压接单元以分别独立的并列动作(以分别独立的动作)平行移动,使压接单元动作而使压接单元的配置能够变更为与部件压接位置一致。由此,能够根据基板的规格有效地实现与不同的部件压接位置对应的压接动作。
另外,采用了具备共用的按压体升降装置的结构,所述按压体升降装置通过使多个按压体不分别升降而一体升降,从而使各按压体一体地进退移动。由此,能够实现各压接单元的小型化及结构的简单化,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各压接单元基于平行移动的配置变更。由此,能够根据基板的规格有效地实现与不同的部件压接位置对应的压接动作。
另外,在按压多个部件使该多个部件压接于具有被压接有部件的第一缘部和第二缘部的基板中相互正交的第一缘部和第二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的部件压接方法中,使配置成一列的多个压接单元沿第一缘部分别独立地平行移动而进行各自的定位,从而使多个压接单元与在基板的第一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压接的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一致,所述多个压接单元具备:将部件压接到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的按压体;在压接之际支承基板缘部的缘部支承部件,之后,将第一缘部的多个压接位置配置在缘部支承部件上或其上方,通过共用的按压体升降装置使多个按压体一体下降,由此能够相对于第一缘部压接多个部件。之后,使第一缘部与缘部支承部件分离,使多个压接单元沿第二缘部分别独立地平行移动而进行各自的定位,从而使多个压接单元与在基板的第二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压接的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一致,之后,将第二缘部的多个压接位置配置在缘部支承部件上,通过共用的按压体升降装置使多个按压体一体下降,由此能够相对于第二缘部压接多个部件。根据这样的部件压接方法,即使在基板中第一缘部的部件压接位置和第二缘部的部件压接位置的配置或个数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进行压接动作的缘部的规格有效且迅速地变更各压接单元的配置。另外,在使多个按压体下降之际,不使用分别的升降装置,而使用共用的按压体升降装置进行一体的下降动作,因此,能够实现压接单元的结构的简化及轻量化,能够有效地进行各压接单元的平行移动。由此,能够有效地实现与特别在第一缘部和第二缘部相互不同的部件压接位置的配置对应的部件压接。
附图说明
可以从基于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所关联的如下记载明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及特征。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线中操作的面板基板的外观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部引线接合工序(水平输送)的示意说明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外观图;
图4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
图5A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时间T1-T2);
图5B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时间T2);
图5C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时间T3);
图5D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时间T3-T4);
图6(A)是表示压接头的按压力的时间变化的图表,(B)是表示限制部件与杠杆的接触关系的时间变化的图表,(C)是表示示出压接头的高度位置的时间变化的图表在时间上的相关性的图表;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方法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8是对面板基板的长边侧端子部实施实际压接动作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A)是示意俯视图,(B)是示意主视图;
图9是对面板基板的短边侧端子部实施实际压接动作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A)是示意俯视图,(B)是示意主视图;
图10是通过支承台保持两端部产生了挠曲的面板基板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平输送中TCP的下垂状态的示意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型输送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外部引线接合工序(纵型输送)的示意说明图;
图14A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与图6的时间T1-T2相当);
图14B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与图6的时间T2相当);
图14C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与图6的时间T3相当);
图14D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与图6的时间T3-T4相当);
图15是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实际压接装置的外观图(水平输送);
图16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图15的变形例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水平输送);
图17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变形例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纵型输送);
图18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其他变形例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纵型输送);
图19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变形例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限制结构的变形例);
图20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其他变形例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限制结构的变形例);
图21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又一变形例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限制结构的变形例);
图22A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变形例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具有支承台升降部);
图22B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变形例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具有支承台升降部);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该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线的示意俯视图;
图24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主视图;
图25A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
图25B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面板基板配置状态);
图25C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实际压接动作实施状态);
图25D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具有支承台升降部、面板基板配置状态);
图25E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示意侧视图(具有支承台升降部、实际压接动作实施状态);
图26是对一张面板基板的长边侧端子部实施实际压接动作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A)是示意俯视图,(B)是示意主视图;
图27是对一张面板基板的短边侧端子部实施实际压接动作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A)是示意俯视图,(B)是示意主视图;
图28是两张面板基板的长边侧端子部实施变形例的实际压接动作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A)是示意俯视图,(B)是示意主视图;
图29是对两张面板基板的短边侧端子部实施变形例的实际压接动作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A)是示意俯视图,(B)是示意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接着叙述本发明前,参照附图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压接装置及部件压接方法时,首先,使用表示面板基板1的外观的图1简要说明所述部件压接装置及部件压接方法中操作的面板基板1的形态和对该面板基板1实施的压接处理(或安装处理)。
首先,如图1所示,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操作的在基板是以液晶显示(LCD)面板基板或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基板等为代表的基板(以下,称为“面板基板”)1。在方形状中相互邻接的两边的缘部具有配置安装部件的部件安装区域R1的端子部2。此外,这样的面板基板1通常具有长方形状,各端子部2形成为长边侧端子部(为图1中图示里侧的端子部,为第一缘部的一例)和短边侧端子部(为图1中图示跟前侧的端子部,为第二缘部的一例)。另外,在各端子部形成有多个端子电极2a,各部件被压接安装于这些端子电极2a而实现电连接。另外,面板基板1中缘部的内侧区域是显示图像或文字信息等影像的显示区域。此外,面板基板1主要由玻璃材料形成,实现其厚度在例如0.5mm以下这样的薄型化。
图2是表示对这种结构的面板基板1实施含有本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压接方法的部件安装工序的顺序的说明图。如图2所示,对搬入进行部件安装工序的装置的面板基板1,首先,在作为接合部件配置工序的一例的ACF粘贴工序S100中,在各端子部2的端子电极2a上粘贴ACF片3作为接合部件,之后,在作为部件压接工序的一例的部件临时压接工序S200中,隔着ACF片3将作为部件的例如TCP4临时压接到各端子电极2a。之后,在实际压接工序S300中,对处于临时压接状态下的各TCP4进一步压接进行安装。此外,该实际压接工序S300分为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的实际压接工序S310和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的实际压接工序S320。相对于这种面板基板1安装TCP4的工序称作外部引线接合工序。
接下来,在图3中示出进行这种外部引线接合工序的实际压接工序的部件压接装置的一例、即实际压接装置100的结构。
实际压接装置100具备:多个压接单元10(例如,四台压接单元10),该多个压接单元10通过对处于隔着ACF片3临时压接于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及短边侧的端子部2的状态下的TCP4进行按压的同时加热,从而隔着ACF片3将TCP4实际压接即热压接(安装)到各端子电极2a上;载物台11,该载物台11保持移载(搬入)的面板基板1;面板基板保持装置12,该面板基板保持装置12进行临时压接于保持在载物台11上的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各TCP4与各压接单元10的对位。此外,面板基板保持装置12具有使面板基板1沿图示X轴方向或Y轴方向移动的功能(XY移动功能)、在包含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平面(水平平面)内使面板基板1旋转的功能(θ旋转功能)、使面板基板1沿Z轴方向升降的功能(升降功能)。通过这样的功能能够实现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及短边侧的端子部2与各压接单元10的对位。另外,在本压接装置100中,为了进行这样的对位,具备确认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位置的确认照相机(未图示)。此外,在图3中,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为沿面板基板1的大致表面的方向,面板基板1的输送方向为X轴方向,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Y轴方向,图示铅垂方向为Z轴方向。
另外,在本压接装置100(或部件安装线)中,具备在进行各工序的装置间进行面板基板1的搬入及搬出的基板输送装置20。基板输送装置20具备:面板保持部21,其通过真空吸附机构(未图示)可解除地吸附保持面板基板1的下表面;升降部22,其进行面板保持部21的升降动作;移动装置23,其通过使面板保持部21及升降部22沿图示X轴方向移动,而进行面板基板1在各装置间的输送。此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以面板保持部21通过真空吸附机构保持面板基板1这样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也可以由通过具有机械卡盘机构的面板保持部保持面板基板1这样的情况代替上述情况。
另外,本压接装置100具备控制装置19,其使各压接单元10等构成部的相互动作关联的同时统一控制各压接单元10等构成部的动作。通过该控制装置19进行各压接单元10等的独立或统一的动作控制的同时进行相对于搬入本压接装置100的面板基板1的实际压接工序。
这里,图4表示本压接装置100所具备的压接单元10的示意侧视图,参照图3及图4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压接装置100及压接单元10的结构。
如图3所示,本压接装置100具备沿X轴方向排列成一列的例如共计四台压接单元10作为多个压接单元10。各压接单元10具备:作为按压体的一例的压接头31,该压接头31对处于隔着ACF片3临时压接到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状态下的TCP4进行按压压接;作为缘部支承部件的一例的支承台32,该支承台32从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下表面侧支承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各压接单元10中,支承台32固定在由刚体形成的具有大致L字状截面的柱状体即单元框架33的下部,压接头31经由沿Z轴方向配置的能够引导压接头31的升降动作的M引导件34(按压体引导部件的一例)安装于单元框架33(单元支承部件的一例)的上部。此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支承台32固定在单元框架33的下部的结构进行说明,但也可以由如下情况代替上述情况,即,支承台32沿上下方向可动地在单元框架33上支承为能够升降,通过支承台升降部进行支承台32的升降动作。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压接装置100的基台框架13上,两根LM导向件35沿X轴方向延伸配置,经由各LM导向件(引导支承部件的一例)35,四台压接单元10的单元框架33在基台框架13上被支承为能够沿X轴方向进退移动。另外,如图4所示,在各压接单元10的单元框架33的下部具备驱动压接单元10沿X轴方向的进退移动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单元移动装置的一例)36。即,四台压接单元10分别具备压接头31和支承台32且被分别具备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驱动,由此,构成为由两根LM导向件35沿X轴方向引导的同时分别独立进退移动的结构。这里,“分别独立的移动”是指如下所述的移动:一台压接单元10的移动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的驱动来进行,其他一台压接单元10的移动通过其自身所具备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的驱动来进行,可以分别设定两者的移动速度和移动时间。此外,为了防止各压接单元10的相互接触等、实施安全控制,也可以将两者的移动控制关联起来。
另外,如图4所示,各压接单元10具备作为流体压工作缸的一例的加压单元(例如,气缸)37,该加压单元37对压接头31施加用于使其沿相对于配置成大致水平的面板基板1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即按压方向D进退移动即升降动作的力,并且,对处于与TCP4抵接的状态下的压接头31施加用于实际压接的力。该加压单元37在Y轴方向上将单元框架33夹于其间而与压接头31对置配置,且固定于单元框架33。即,在图4中,在单元框架33的图示左侧配置压接头31,在单元框架33的图示右侧配置加压单元37。
另外,如图4所示,在各压接单元10中,采用连杠杆机构作为将加压单元37所产生的力向压接头31机械传递的机构。具体而言,连杠杆机构如下构成: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单元框架33的上部前端的大致中央附近的杠杆38(杠杆部件的一例)在其图示左侧,能够转动地与压接头31的上部连接,在图示右侧,能够转动地与连结到加压单元37内部的活塞的棒37a的端部连接。此外,杠杆38大致沿Y轴方向配置,能够在YZ平面内进行其支承位置和连接位置的转动。连杠杆机构如此构成,将加压单元37的棒37a与杠杆38的连接位置C1作为力点,将压接头31与杠杆38的连接位置C2作为“作用点”,将单元框架33支承杠杆38的支承位置C3作为“支点”,从而能够将加压单元37所产生的力经由杠杆38向压接头31传递。即,将加压单元37所产生的沿Z轴方向作用的力的方向在杠杆38翻转的同时通过杠杆38向压接头31传递该力,能够使压接头31沿按压方向D动作。这样,通过采用如下结构,能够使压接单元10整体较低而形成为紧凑的结构并且使压接单元10的载荷平衡良好,即,使用支承于单元框架33上部的杠杆38,将配置在单元框架33一侧且配置在比支承位置C3低的位置上的加压单元37所产生的力向配置在单元框架33的另一侧且配置在比支承位置C3低的位置上的压接头31传递。因此,能够实现压接单元10的小型化和低重心化,实现压接单元10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迅速化或效率化。
另外,如图4所示,各压接单元10所具备的加压单元37经由导压管等连接到压力产生源39,通过压力控制部40控制的同时生成所期望的力(压力),由此控制压缩空气的供给量。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由刚体部件形成的具有大致门型形状的门型框架41沿X轴方向固定在基台框架13上,在该门型框架41的内侧排列有四台压接单元10。进而,在该门型框架41设有头动作限制装置42(动作速度限制装置及按压体移动装置的一例),该头动作限制装置42与杠杆38抵接来限制杠杆38绕支承位置C3的转动动作,由此能够限制压接头31沿按压方向D的动作。头动作限制装置42具备:作为棒状部件的一根限制部件43,该限制部件43在门型框架41的内侧沿X轴方向延伸配置,能够与四台压接单元10的杠杆38在连接位置C1的端部38a的上部抵接;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4,该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4使该限制部件43进行升降动作(沿按压方向D进退移动)。此外,虽然将限制部件43设置为一根,但只要对与压接单元10抵接的动作限制不产生恶劣影响,可以将限制部件43作为多根的分割结构。
使用这种结构的头动作限制装置42,使通过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4下降了的限制部件43的下部与杠杆38的端部38a的上部抵接,在该抵接状态下,通过加压单元37将加压力传递到杠杆38,并且通过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4使限制部件43以所期望的速度上升,由此,能够将杠杆38的端部38a的上升速度限制为上述期望的速度。特别在如加压单元37那样利用流体的压力使杠杆38动作的结构中,不易迅速控制杠杆38的动作速度。因此,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可靠地控制杠杆38的动作速度,采用头动作限制装置42。这样通过限制杠杆38的动作速度,能够限制杠杆38绕支承位置C3的转动速度。其结果是,将压接头31朝向支承工具32的方向上的动作速度(下降速度)限制为包括从高速到低速的切换等在内的规定速度。此外,限制部件43构成为在其下部与杠杆38的端部38a抵接的结构,因此,压接头31朝向支承工具32动作时限制动作速度。另外,通过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2使限制部件43上升而使其从杠杆38的端部38a分离,由此能够解除杠杆38的动作限制。即,通过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2使限制部件43在与杠杆38抵接的抵接位置和离开杠杆38的避让位置之间进退移动。由此,能够通过杠杆38将加压单元37的加压力直接传递到压接头31,在压接头31向隔着ACF3安装在面板基板1上的部件即TCP4压接抵接后,能够可靠地传递用于压接TCP4的所期望的加压力。另外,如图3所示,这种头动作限制装置42没有分别配置于各压接单元10,由多个压接单元10共用而具备一台头动作限制装置42。这样,通过具备共用的一台头动作限制装置42,能够实现各压接单元10的结构的简化及小型化,并且,通过构成为限制压接头31的动作速度的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2的限制部件43与压接单元10能够分离的结构,能够实现压接单元10沿X轴方向移动的迅速化等。
另外,由控制装置19获取基于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的压接单元10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位置信息,并进行移动控制,使得压接单元10彼此在控制装置19的作用下不会相互干涉。另外,控制装置19统一进行头动作限制装置42对各压接头31的一体或分别独立的动作速度的限制、及压力控制部40对加压力的控制。
接下来,使用图5A~图5D所示的示意说明图和图6(A)~(C)所示的图表说明如此构成的压接单元10的压接动作。此外,图6(A)是表示压接头的按压力的变化的图表,图6(B)是表示限制部件43与杠杆38的接触关系的变化的图表,图6(C)是表示压接头31的高度位置的变化的图表。
首先,在图5A所示的状态(时间T1-T2)下,杠杆38与限制部件43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即,限制部件43位于避让位置的状态),进而处于压接头31位置高度位置H1且从配置在支承工具32上的面板基板1及TCP4分离的状态(参照图6(A))。在这样的状态下,能够变更各压接单元10沿X轴方向的移动、即各压接单元10的配置间距等。
接下来,在如图5B及图6(C)所示的时间T2中,使通过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4下降了的限制部件43与杠杆38的端部38a抵接(即,使限制部件43位于抵接位置(参照图6(B))。与该抵接一起,通过加压单元37产生加压力。这样即使产生加压力而向杠杆38传递加压力,也能够通过限制部件43与杠杆38抵接来限制杠杆38的动作,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压接头31急剧下降。
之后,从时间T2到时间T3,通过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4使限制部件43以规定的速度上升,由此,使压接头31沿向面板基板1压接TCP4的方向下降。此外,上述规定的速度并不局限于固定的速度,例如从图6明确可知,也可以从高速向低速切换。这样,通过使限制部件43逐渐上升,杠杆38仿形限制部件43而被转动,其结果是,使压接头31从高度位置H1沿朝向面板基板1的TCP4的方向即按压方向D以限制的速度下降(参照图6(C))。
到达时间T3时,如图5(C)所示,压接头31下降至高度位置H2,压接头31的下部前端(抵接面或按压面)与临时压接到在支承工具32上配置的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TCP4抵接。该抵接实际上限制了压接头31的下降动作(但是,由于按压会产生稍微的下降),因此,由加压单元37施加的力生成对TCP4的按压力(参照图6(A))。另外,与此同时,如图5(D)所示,以规定的速度(例如,压接头31的下部前端与TCP4抵接前从高速向低速切换后的速度)继续上升的限制部件43离开因压接头31的下降位置的限制而限制了转动动作的杠杆38的端部38a(参照图6(B))。
向时间T4进展,压接头31的将TCP4按压于面板基板1的按压力上升,而达到规定的按压力,通过按压力F将TCP4按压于面板基板1而进行实际压接动作。此外,在进行该实际压接动作之际,通过未图示的加热器(内置于压接头31)进行加热。
到达时间T4时,实际压接动作完成,通过加压单元37使压接头31反向动作(即上升),压接头31离开TCP4,在时间T5返回到图5A所示的状态。通过进行这样一系列的动作,进行向面板基板1实际压接TCP4的实际压接动作。
接下来,在实际压接装置100中,详细说明进行TCP4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实际压接动作的顺序。在该说明中,图7是表示实际压接动作的顺序的流程图,图8(A)、(B)是表示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进行实际压接动作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图9(A)、(B)是表示相对于短边侧端子部2B进行实际压接动作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
在图7的流程图的步骤S1中,由实际压接装置100的面板基板保持装置12搬入一张面板基板1,并通过载物台11保持。如图8(A)所示,该面板基板1以将沿X轴方向的端子部作为长边侧端子部2A且将沿Y轴方向的端子部作为短边侧端子部2B的姿势保持于载物台11。另外,三个TCP4以间隔间距P1临时压接到长边侧端子部2A,两个TCP4以间隔间距P2临时压接到短边侧端子部2B。需要说明的是,间隔间距P1与P2相互不同。
接下来,与该搬入的面板基板1的识别信息相关联,由控制装置19获取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处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第一压接位置信息)(步骤S2)。部件压接位置信息含有长边侧端子部2A处各TCP4的压接位置、其间隔间距P1、进而压接的TCP4的个数的信息等。进而在该信息中,还可以含有TCP4的种类及热压接的加热温度或加压力的信息。另外,部件压接位置信息的获取也可以从控制装置19的外部输入,或者预先存储在控制装置19的存储部等中,根据面板基板1的识别信息或预先选择的面板基板1的生产信息从存储部等读出。
在控制装置19中,若获取长边侧端子部2A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则根据该获得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调节各压接单元10的配置(步骤S3)。具体而言,根据部件压接位置信息中含有的TCP4的个数(三个)这一信息,从四台压接单元10中选择用于实际压接动作的三台压接单元10。此时,从位于四台压接单元10的中央侧的压接单元10依次选择。通过各压接单元10所具备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的驱动,各压接单元10被LM导向件35引导的同时分别独立地沿X轴方向移动,以使选择出的三台压接单元10位于压接单元10排列的大致中央附近的区域即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另一方面,没有选择的一台压接单元41位于在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的两侧邻接的区域即任意的避让区域Q2。这样,通过使实施实际压接动作的三台压接单元10位于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使不实施实际压接动作的一台压接单元10位于避让区域Q2,由此,防止不实施实际压接动作的一台压接单元10与面板基板1的干涉,能够可靠地实施实际压接动作。进而,根据部件压接位置信息中含有的TCP4的压接位置的间隔间距P1及其位置信息,通过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的驱动分别调节选择出的三台压接单元10的位置及配置间隔。此外,这种各压接单元10的移动在限制部件43离开杠杆38的状态(即,限制部件43位于避让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参照图5A)。
这样各压接单元10的配置调节、即位置及配置间隔的调节完成,此时,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12移动面板基板1,在选择出的三台压接单元10的各支承台32上配置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以定位面板基板1的三个部位的部件压接位置(参照图5A及图8(A)及图8(B))。如图8(A)及(B)所示,防止位于避让区域Q2的一台压接单元10与面板基板1的干涉。之后,如图5B所示,通过加压单元37及头动作限制装置42限制杠杆38的同时进行杠杆38的转动动作,使各压接头31下降,如图5C所示,压接头31的下表面即压接面与TCP4抵接。进而如图5D及图6所示,通过加压单元37对TCP4施加规定的加压力,由此,隔着ACF片3将三个TCP4实际压接安装在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的三个部位的部件压接位置(步骤S4)。之后,通过各加压单元37使各压接头31上升,成为图5A所示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对支承台32为固定式时的实际压接动作进行了说明,但如图22A及图22B所示,支承台32也可以采用可动式的能够升降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时,将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配置在支承台32的上方,之后,使压接头31向接近该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的方向动作,并且,通过支承台升降部73使支承台32向接近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的方向动作,从而能够将TCP4压接到面板基板1。此时,对于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10而言,通过使支承台32位于比面板基板1的支承高度位置即压接高度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即升降的下降位置(支承解除高度位置),从而能够防止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10与TCP4及面板基板1的干涉。因此,即使在例如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10没有位于避让区域Q2而位于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压接单元10与面板基板1的干涉。
接下来,当相对于长边侧端子部2A的实际压接动作完成时,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12使面板基板1移动而离开各支承台32,将保持的面板基板1在XY平面内θ旋转移动,而使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形成为沿X轴方向的姿势(步骤S5)。
接下来,在控制装置19中,获取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处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第二压接位置信息)(步骤S6)。该部件压接位置信息含有短边侧端子部2B处各TCP4的压接位置、其间隔间距P2、进而压接的TCP4的个数(两个)的信息等。此外,作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顺序的例子,对分别获取长边侧端子部2A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短边侧端子部2B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由同时获取两信息的情况代替上述情况。
接下来,根据获取到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如图9(A)及(B)所示,与短边侧端子部2B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对应地调节各压接单元10的配置(步骤S7)。具体而言,根据部件压接位置信息中含有的TCP4的个数(两个)这一信息,从四台压接单元10中选择位于四台压接单元41中央的两台压接单元10作为用于实际压接动作的两台压接单元10。通过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的驱动,各压接单元10由LM导向件35引导的同时沿X轴方向移动,以使选择出的两台压接单元10位于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另一方面,没被选择的两侧的两台压接单元10中的各台位于各避让区域Q2。进而,根据部件压接位置信息中含有的TCP4的压接位置的间隔间距P2及其位置信息,通过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的驱动调节选择出的两台压接单元10的位置及配置间隔。此外,在限制部件43离开杠杆38的状态下进行这种各压接单元10的移动(参照图5A)。
各压接单元10的配置调节完成时,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12移动面板基板1,在选择出的两台压接单元10的各支承台32上配置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以定位两个部位的部件压接位置。这里,图9(A)及(B)表示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配置在支承台32上的状态。如图9(A)及(B)所示,防止位于避让区域Q2的42的压接单元10与面板基板1的干涉。之后,通过加压单元37及头动作限制装置42经由杠杆38使各压接头31以限制的动作速度下降,使压接头31的下表面即压接面与TCP4抵接。进而,通过加压单元37对TCP4施加规定的加压力,由此隔着ACF片3将两个TCP4实际压接安装在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的两处部件压接位置(步骤S8)。之后,通过加压单元37使各压接头31上升。
此外,与相对于长边侧端子部2A的实际压接动作相同,在相对于短边侧端子部2B的实际压接动作中,支承台32也可以采用如图22A及图22B所示的可动式的能够升降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将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配置在支承台32的上方,之后,使压接头31及支承台32向接近该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的方向动作,从而能够将TCP4压接到面板基板1。此时,对于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10而言,通过使支承台32位于比压接位置(支承高度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即升降的下降位置(支承解除位置或避让高度位置),而能够防止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10与TCP4及面板基板1的干涉。
相对于短边侧端子部2B的实际压接动作完成时,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12移动面板基板1使其离开各支承台32,而从实际压接装置100搬出面板基板1(步骤S9)。
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实际压接装置100具备:配置成一列的多个压接单元10,该多个压接单元10具备将TCP4实际压接到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压接头31、在该实际压接之际支承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支承台32;多个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该多个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分别配置于多个压接单元10,使压接单元10沿X轴方向平行移动而变更压接单元10的配置,通过具备上述结构,实际压接装置100能够根据面板基板1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即端子部2处的多个部件压接位置的配置或个数,通过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分别平行移动各压接单元10,而使压接单元10的配置与部件压接位置的配置一致。因此,能够根据面板基板1的规格有效地实现与不同的部件压接位置对应的实际压接动作。
另外,在面板基板1中,即使在长边侧端子部2A与短边侧端子部2B中TCP4的压接位置、间隔间距及压接的TCP4的个数不同,也能够通过如下操作来可靠且有效地实施与各端子部2A、2B的规格对应的部件压接,即,根据长边侧端子部2A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进行各压接单元10的配置调节,之后相对于长边侧端子部2A实施实际压接动作,之后,根据短边侧端子部2B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进行各压接单元10的配置调节,之后相对于短边侧端子部2B实施实际压接动作。因此,没有具备分别专用的压接单元作为长边侧用的压接单元及短边侧用的压接单元,通过一台实际压接装置100就能够迅速地切换各压接单元的位置以使各压接单元的位置与对应于长边侧端子部2A及短边侧端子部2B的各压接位置的压接间距一致,能够有效地进行部件向面板基板的压接。
另外,各压接单元10分别具有单元移动电动机36,由此能够迅速且有效地进行各压接单元10的配置调节。
另外,在各压接单元10中,通过将加压单元37所产生的力经由连杠杆机构传递到压接头31来进行压接头31沿按压方向D的进退移动及按压动作。使用在单元框架33上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杠杆38作为这样的连杠杆机构,利用杠杆原理将从加压单元37施加到杠杆38的一端的力向连接到杠杆38的另一端的压接头31传递。进而,为了防止因加压单元37所产生的力而导致压接头31的急剧移动,采用了使杠杆38的端部38a与限制部件43抵接、而使压接头31的动作速度限制部件43在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4作用下的移动速度的结构。因此,能够可靠地控制压接头31的动作(下降动作)的同时使压接头31与TCP4抵接,以适当的按压力进行实际压接动作。
进而,通过具备这样的头动作限制装置42作为多个压接单元10共用的装置,而能够实现各压接单元10的小型化及结构的简单化,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压接单元10的配置变更。特别是,作为产生使压接头31动作的力的机构,采用了流体压工作缸(加压单元37)而不是电动机等,由此,能够使各压接单元10形成为紧凑的结构。进而,控制(限制)这种流体压工作缸的动作的装置没有分别配置于各压接单元,多个压接单元共用,由此,能够将各压接单元10形成为更紧凑的结构,实现其轻量化。因此,能够使基于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的移动性良好。
另外,选择四台压接头31中的多个压接头31时,通过从位于中央侧的压接头31依次选择,从而通过这种共用的头动作限制装置42限制动作速度,同时,能够使进行TCP4的压接动作时相对于头动作限制装置42的结构的载荷平衡良好,使TCP4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压接质量更加稳定。
另外,在各压接单元10中,采用了压接头31与支承台32设置为一对、在确保相互的配置关系的状态下进行各压接单元10的配置调节的结构,由此,向任意位置移动都能够将压接头31的压接面(或按压面)与支承台32的面板基板1的支承面的平行度(平行关系)保持为固定。因此,能够提高实际压接工序的压接精度(安装精度)。
另外,使进行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实际压接动作而选择出的压接单元10位于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使不进行实际压接动作而未选择的压接单元10位于避让区域Q2,在实施实际压接动作之际,仅由位于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的支承台32支承端子部2。例如,如图10所示,在面板基板1的两端部产生挠曲W这样的情况下,若由支承台32支承这种产生了挠曲的两端部附近,则可能会因支承台32而在中央附近的端子部产生浮起。为了可靠地防止这样的浮起,如图10所示,仅对部件压接位置的中央部附近进行支承,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实施实际压接动作。此外,在支承台32形成为可动式的能够升降的结构时,使支承台32向离开面板基板1的方向、即位于下方的位置(下降位置或支承解除高度位置)移动,在实施实际压接动作时,仅由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10的支承台32支承端子部2,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例如,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及方法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100中,面板基板1以沿大致水平方向的姿势进行输送或实际压接动作。这里,将这种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面板基板1的输送方法称为“水平输送”。进行水平输送时,如图11的示意图所示,通过临时压接工序临时压接到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状态下的TCP4的端部在挠性的作用下向下方下垂。为了防止这种TCP4的下垂可靠地进行实际压接动作,例如,需要进行在载物台11或支承台32等上辅助性地装配用于支承TCP4的外方端部的支承部件的对策等。另外,近年来,随着面板基板的大型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在进行这种外部引线接合工序的各装置中,存在为了确保面板基板1的θ旋转区域而难以避免平面装置尺寸的大型化的情况。
为了改良这种水平输送的问题,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将面板基板1沿垂直方向即XZ平面配置来进行面板基板1的输送和实际压接动作等的结构(以下,称为“纵型输送”)。如图12所示,通过采用纵型输送,能够防止临时压接到面板基板1的TCP4中产生下垂等的现象。
图13是表示采用了这种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型输送的外部引线接合工序的顺序的说明图。如图13所示,对于搬入进行部件安装工序的装置的面板基板1,首先,在ACF粘贴工序S500中,在各端子部2的端子电极2a上粘贴ACF片3作为接合部件,之后在部件临时压接工序S600中,隔着ACF片3将TCP4临时压接到各端子电极2a,其后,在实际压接工序S700中,对处于临时压接状态下的各TCP4进一步压接进行安装。此外,该实际压接工序S700分为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的实际压接工序S701和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的实际压接工序S720。在各工序中,面板基板1以纵型的姿势被实施输送及规定的动作,除此之外,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水平输送的外部引线接合工序相同。
接下来,以压接单元210及关联的结构为中心说明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型输送的进行外部引线接合工序的实际压接工序的实际压接装置200的结构。图14A~图14D是用于说明实际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210的示意图,各图是分别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5A~图5D对应的状态的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功能及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单元10实质上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实际压接装置200中,具备沿X轴方向排列成一列的例如四台压接单元210作为多个压接单元210。如图14A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压接单元210的按压方向D变成Y轴方向这种压接单元210的配置,即将压接单元210沿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90度旋转而实质上配置在水平面上,除这一点外,具有实质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单元10相同的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14A所示,各压接单元210具备压接头31和支承台32,支承台32固定在由刚体形成的具有大致L字状的截面的柱状体即单元框架33的上部侧面,压接头31经由沿Y轴方向配置的能够引导压接头31的移动动作的LM导向件34安装在单元框架33的上表面。另外,在本压接装置200的基台框架13上固定有具有大致L字状的截面的支承框架221。该支承框架221的内侧上表面及侧面的各两根LM引导件35沿X轴方向延伸配置,四台压接单元210的单元框架33经由各引导件35在基台框架13上被支承为能够沿X轴方向进退移动。另外,如图14A所示,在各压接单元210的单元框架33的图示右侧下部具备驱动四台压接单元210沿X轴方向的进退移动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即,四台压接单元210分别具备压接头31和支承台32且被分别具备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驱动,由此,构成为由四根LM导向件35沿X轴方向引导的同时分别独立进退移动的结构。
另外,如图14A所示,各压接头31具备加压单元37,该加压单元37对压接头31施加用于使其沿相对于配置成大致垂直的面板基板1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即按压方向D进退移动即水平动作的力,并且,对处于与TCP4抵接的状态下的压接头31施加用于实际压接的力。在图14A中,在单元框架33的图示上方侧配置压接头31,在单元框架33的图示下方侧配置加压单元37。
另外,如图14A所示,在各压接单元210中,采用连杠杆机构作为将加压单元37所产生的力向压接头31机械传递的机构。连杠杆机构如下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单元框架33的图示左侧端部的大致中央附近的杠杆38在其图示上端,能够转动地与压接头31的左侧端部连接,在图示下端,能够转动地与连结到加压单元37的内部的活塞的棒37a的端部连接。此外,杠杆38沿大致Z轴方向配置,能够在YZ平面内进行其支承位置和连接位置的转动。
另外,如图14A所示,由刚性部件形成的具有大致门型形状的门型框架41在沿XY平面配置的状态下固定于支承框架221,在该门型框架41的内侧排列有四台压接单元210。进而,在该门型框架41设有具备限制部件43和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4的头动作限制装置42,其中,所述限制部件43在门型框架41的内侧沿X轴方向延伸配置,能够与四台压接单元210的杠杆38的端部38a的图示左侧端部抵接;所述限制部件升降装置44使该限制部件43沿Y轴方向移动。
在如此构成的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200中,如图14A所示,以与支承台32相接的方式配置面板基板,之后,如图14B所示,通过限制部件43限制杠杆38的转动,同时由加压单元37产生加压力,从而经由杠杆38使压接头31沿按压方向D、即沿将作为部件的TCP4压接于面板基板1的压接方向即Y轴方向动作而朝向支承台32。然后,如图14C所示,压接头31与临时压接到面板基板1的TCP4抵接,压接头31按压TCP4而向面板基板1进行实际压接动作。与此同时,如图14D所示,限制部件43离开杠杆38,解除动作速度的限制,加压单元37的加压力经由杠杆38传递到压接头31,压接头31以规定的按压力向面板基板1按压TCP4。之后,在本压接动作完成时,通过加压单元37使压接头31向离开TCP4的方向动作。另外,如图14A所示,在限制部件43离开各杠杆38的状态下进行各压接单元210沿X轴方向的移动、即配置间距的变更。
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述,采用面板基板1的纵型输送的结构时,通过如下方式配置各压接单元210,从而能够实现获得纵型输送的优点并同时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的实际压接装置200,即,使各压接单元210配置为在Y轴方向放倒、即沿Y轴方向配置各压接头31的按压方向D。特别,采用这种纵型输送时,Y轴方向的装置宽度由装置结构部件的大小(宽度)来确定,但通过面板基板1的纵型输送,特别在与大型面板基板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的装置宽度变小,另外,通过实现各压接单元210的小型化及简单化,能够进一步实现在与面板基板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的装置宽度的小型化。
(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的各种变形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所具有的结构要素实际上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门型框架41作为用于支承头动作限制装置42的结构,但如图15及图16的实际压接装置300的示意图所示,可以使用配置在各压接单元10的Y轴方向后方侧的支承框架351代替这种门型框架41。
通过采用使用了这种支承框架351的结构,能够构成支承框架351不沿各压接单元10的排列方向配置的结构。由此,能够对各压接单元10的移动范围不产生制约,能够提高用于变更配置间距的移动的自由度。另外,在将支承支承框架351的基台框架13作为使支承框架351沿X轴方向进退移动的移载轴(即移动装置)的情况下(未图示),通过使各压接单元10与支承框架351一体沿X轴方向移动,扩大X轴方向上各压接单元10的实质上的移动范围,在面板基板1的输送方向即X轴方向,特别在相对于超过支承框架351的X轴方向的宽度这种大型化的面板基板1的部件压接作业中,在无需使支承框架351大型化的情况下就能够实现应对。另外,这种支承框架与基台框架相对进退移动的结构不仅适用于水平输送的实际压接装置,也可以适用于纵型输送的实际压接装置。
相对于此,使用了门型框架41的结构中,外力(通过杠杆38的动作速度限制产生的力)通过限制部件43被施加到门型框架41,比较不易在框架上产生翘曲,能够更精确地限制杠杆38的动作速度。
另外,这样不使用门型框架而将头动作限制装置固定于支承框架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采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纵型输送的实际压接装置。
具体而言,如图17的实际压接装置400的示意图所示,可以采用使支承框架441在Y轴方向上延伸来支承头动作限制装置42的结构。
另外,如图18的实际压接装置500的示意图所示,也可以构成为仅通过配置在支承框架541上的两根LM导向件35来引导各压接单元210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结构。特别是,在压接单元210小型且实现了轻量化时,能够与上述结构对应。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实际压接装置中,对如下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即,通过使用了杠杆38的连杠杆机构,将加压单元所产生的加压力向隔着单元框架而配置在加压单元的相反侧的压接头传递。可以采用例如图19的实际压接装置600的示意图所示的结构代替上述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在实际压接装置600中,在与压接头631沿按压方向D的动作轴(升降轴)相同的轴上配置加压单元627,将与加压单元627的活塞627b连结的下方侧棒627a直接连接到压接头631。进而,使在与活塞627b连结的上方侧棒627c的上端部形成的卡合部627d的下部能够与限制部件643的上部卡合,由此,能够通过头动作限制装置642的限制部件升降装置644限制压接头631的动作速度。
在这种对同轴上的压接头631的动作速度进行限制的结构中,用于限制的力作用在同轴上,能够使力学上的平衡良好。另一方面,像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若采用使用了杠杆38的结构,则具有能够将压接单元的高度抑制得较低、实现装置的小型化或低重心化、迅速且容易地进行各压接单元的移动等优点。此外,在图19的实际压接装置600中,采用了门型框架641,在图20所示的实际压接装置600中,采用了支承框架741。
另外,图19所示的限制部件643与上方侧棒627c的卡合部627d的卡合关系也可以使用其他各种结构,例如,像图21的实际压接装置800的示意图那样,采用了具有限制部件843的头动作限制装置842,其中,所述限制部件843使上方侧棒827c的端部贯通而形成,且在内部与卡合部827d在同轴上卡合。在这种结构中,除限制部件843的限制位置以外,在门型框架641的上部梁的面内也受到压接头631的动作速度及位置所产生的反力,能够仅在大致完全同轴上作用力,从而能够使力学平衡更加良好。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压接装置及部件压接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图23是表示在使用这种本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压接装置及方法的外部引线接合工序中,进行外部引线接合工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一例即部件安装线100的结构的示意俯视图。
如图23所示,部件安装线300具备:相对于面板基板1进行粘贴ACF粘贴工序的ACF粘贴装置320;相对于粘贴有ACF片3的状态下的面板基板1进行TCP4等部件的部件临时压接工序的部件临时压接装置330;对临时压接到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及短边侧的端子部2的TCP4实际压接而进行安装的实际压接工序(本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压接工序的一例)的实际压接装置(本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压接装置的一例)340;进行各装置间面板基板1的输送的基板输送装置350。此外,在各装置中具备具有保持面板基板1的两个载物台的面板基板保持装置,能够在将两张预先设定的尺寸以下的面板基板1同时保持的状态下,实施各工序。另外,对于超过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面板基板1而言,也能够在例如通过两个载物台中的一个载物台保持一张面板基板1的状态下,实施各工序。
ACF粘贴装置320具备:两台压接单元323,该压接单元323将由带供给部321向带回收部322送出的带状的ACF片3以规定长度切断而粘贴于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作为基板保持装置的一例的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24,该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24将由基板输送装置350输送的面板基板1移载并对其进行保持,且进行被保持的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与压接单元323的对位。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24具备保持面板基板1的两个载物台324a及324b,且具备使保持在各载物台324a及324b上的面板基板1沿图示X轴方向或Y轴方向移动的功能(XY移动功能)、在包含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平面(水平平面)内使面板基板1旋转的功能(θ旋转功能)、使面板基板1沿Z轴方向升降的功能(升降功能),通过这样的功能能够实现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及短边侧的端子部2与各压接单元323的对位。另外,在ACF粘贴装置320中,为了进行这样的对位,具备确认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位置的两台确认照相机326。另外,通过从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下方支承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而进行由各压接单元323进行的ACF粘贴动作。此外,在图23中,X轴方向和Y轴方向成为沿面板基板1的大致表面的方向,面板基板1的输送方向为X轴方向,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Y轴方向,图示铅垂方向成为Z轴方向。
部件临时压接装置330具备:供给收容在盒内的状态下的多个TCP4的TCP供给盒部(未图示);将从TCP供给盒部供给的TCP4隔着ACF片3临时压接到各端子电极2a的多个临时压接头(安装头或按压体的一例)332;移载面板基板1并且对其进行保持的两个载物台333a及333b;进行保持在各台333a及333b上的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与临时压接头332的对位的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33。在部件临时压接装置330中具备四台临时压接头332,各临时压接头332能够旋转地均匀配置在同心圆上,采用依次在圆周上的图23的上方位置即TCP供给位置、下方的位置即临时压接位置配置各临时压接头332的所谓的回转方式。另外,在部件临时压接装置330中还具备用于确认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及吸附保持在临时压接头332上的TCP4的位置的两台确认照相机334;在TCP供给位置用于确认吸附保持在临时压接头332上的TCP4的保持姿势的预定心照相机336。此外,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33具有XY移动功能、θ旋转功能及升降功能。另外,在由支承工具335从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下方侧支承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状态下各临时压接头332进行部件临时压接动作。
实际压接装置340具备:多个压接单元341,该多个压接单元341通过对处于隔着ACF片3临时压接于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及短边侧的端子部2的状态下的TCP4进行按压的同时进行加热,由此隔着ACF片3将TCP4实际压接即热压接(安装)到各端子电极2a;两个载物台343a及343b,该两个台343a及343保持移载的面板基板1;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该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进行临时压接于保持在各载物台343a及343b上的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各TCP4与各压接单元341的对位。此外,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具有XY移动功能、θ旋转功能及升降功能。另外,为了进行上述对位,具备确认两张面板基板1的各位置的两台确认照相机344。此外,在后面叙述包括压接单元341的实际压接装置340的详细结构。
基板输送装置350具备:面板保持部351,其通过真空吸附机构(未图示)可解除地吸附保持面板基板1的下表面;升降部(未图示),其进行面板保持部351的升降动作;移动装置353,其通过使面板保持部351及升降部沿图示X轴方向移动,而进行面板基板1在各装置间的输送。另外,在基板输送装置350中,面板保持部351分别配置在各工序间、即各装置间,能够使用于装置间的面板基板1的交接的输送独立进行。此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以面板保持部351通过真空吸附机构保持面板基板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由通过具有机械卡盘机构的面板保持部保持面板基板1这样的情况代替上述情况。
另外,在部件安装线300中,具备使各装置320、330、340及350的相互动作关联并同时统一控制各装置的动作的控制装置319。通过该控制装置319,进行各装置中独立的动作控制并同时进行相对于多个面板基板1的部件安装动作。此外,作为控制装置319的控制方法,可以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或者也可以采用各装置分别具备、在装置彼此间进行面板基板1的输送控制信号的交换的控制方式。
接下来,说明具有这种结构的部件安装线300中的部件安装动作。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控制装置319控制进行以下说明的各动作。
首先,将面板基板1搬入图23所示的部件安装线300。被搬入的面板基板1通过基板输送装置350的面板保持部351保持,并在保持状态下通过移动装置353沿图示X轴方向输送,载置到ACF粘贴装置320的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24上。若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24中载置的面板基板1的下表面被吸附保持,则解除基板输送装置350的面板保持部351的吸附保持。
接下来,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24进行保持的面板基板1的XY移动,并进行长边侧端子部2和压接单元323的对位,之后,通过压接单元323将ACF片3粘贴到长边侧的端子部(ACF粘贴工序)。此外,在该定位状态下,长边侧端子部2处于被从其下面侧通过支承工具325直接支承的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ACF片3的粘贴动作。之后,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24进行各载物台324a、324b的θ旋转,进行短边侧的端子部2和压接单元323的对对位,而通过压接单元323将ACF片3粘贴到短边侧的端子部2。ACF粘贴工序完成时,基板输送装置350的面板保持部351吸附保持面板基板1的下表面,并且,解除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24的吸附保持,将面板基板1转移到基板输送装置350。之后,通过基板输送装置350将粘贴有ACF片3的状态下的面板基板1向部件临时压接装置330输送。
在基板临时压接装置330中,通过基板输送装置350输送来的面板基板1被载置转移到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33的各台333a、333b上。另一方面,向位于TCP供给位置的临时压接头332供给TCP4,使TCP4成为被临时压接头332吸附保持的状态。之后,进行各临时压接头332的旋转移动,使吸附保持有TCP4的临时压接头332位于临时压接位置。与此同时,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33进行面板基板1的各种移动,由此进行长边侧的端子部2的一个端子电极2a与临时压接头332的对位。之后,使临时压接头332下降,由此隔着ACF片3将TCP4临时压接到端子电子2a。依次反复同样的动作,而将TCP4临时压接到各端子电极2a(部件临时压接工序)。相对于长边侧的端子部2的TCP4的临时压接完成时,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33进行面板基板1的θ旋转,进行短边侧的端子部2和临时压接头332的对位,依次进行TCP4向短边侧的端子部2的各端子电极2a的临时压接。部件临时压接工序完成时,基板输送装置350的面板保持部351吸附保持面板基板1的下表面,并且解除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33的吸附保持,而将面板基板1转移到基板输送装置350。之后,通过基板输送装置350将临时压接有TCP4的状态下的面板基板1向实际压接装置340输送。
在实际压接装置340中,通过基板输送装置350输送来的面板基板1被载置转移到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的各载物台343a、343b上。之后,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进行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和各压接单元341的对位,之后,通过各压接单元341隔着ACF片3将处于临时安装状态下的各TCP4向各端子电极2a按压的同时加热,通过热压接进行TCP4的安装(实际压接工序)。此外,为了防止污垢等附着在压接单元341的按压面,该压接单元341对各TCP4的按压隔着保持带(未图示)进行。另外,通过压接单元341对ACF片3施加热而使ACF片3热硬化。实际压接工序完成时,基板输送装置350的面板保持部351吸附保持面板基板1的下表面,并且解除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的吸附保持,而将面板基板1转移到基板输送装置350。之后,通过基板输送装置350输送安装有各TCP4的状态下的面板基板1而将其从部件安装线300搬出。在部件安装线300中,通过基板输送装置350依次输送多个面板基板1,在各装置中实施规定的工序,由此,进行外部引线接合工序。此外,以面板基板1的边的缘部安装作为部件的TCP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情况,例如也可以是在COF(Chip On Film)基板上安装IC芯片等部件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下,COF基板并不局限于像面板基板1那样在方形状中相互邻接的两边的缘部配置部件安装区域的情况,也可以是配置具有各种位置关系的多个部件安装区域的情况。
接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部件安装线300中进行部件压接工序的一例即实际压接工序的实际压接装置340的结构。在该说明中,图24是表示从Y轴方向观察到的实际压接装置340的示意主视图,图25A是表示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示意侧视图。
如图23、图24及图25A所示,实际压接装置340具备沿X轴方向排列成一列的共计六台压接单元341作为多个压接单元341。各压接单元341具备:压接头(按压体的一例)361,该压接头361对隔着ACF片3临时压接到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状态下的TCP4进行按压压接;作为缘部支承部件的一例的支承台362,该支承台362在该压接头361进行压接动作之际从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下表面侧支承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
如图25A所示,在各压接单元341中,支承台362固定在由刚体形成的具有大致L字状的截面的单元框架363的下部,压接头361经由沿Z轴方向配置的能够引导压接头361的升降动作的LM导向件364安装在单元框架363的上部。需要说明的是,并不局限于支承台362固定在单元框架363下部的结构,可以由下述情况代替上述情况,即,例如如图25D及图25E所示,支承台362在单元框架363上支承为能够升降而形成沿上下方向可动式,通过支承台升降部373进行支承台362的升降动作。
如图24及图25A所示,在实际压接装置340的基台框架372上,两根LM导向件365沿X轴方向延伸配置,六台压接单元341的单元框架363经由各LM导向件(引导支承部件的一例)365在基台框架372上支承为能够沿X轴方向进退移动。另外,如图25A所示,在各压接单元341的单元框架363的下部具备驱动压接单元341沿X轴方向进退移动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单元移动装置的一例)366。即,六台压接单元341分别具备压接头361和支承台362,且构成为通过驱动分别具备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而沿LM导向件365且沿X轴方向被引导的同时分别独立进退移动的结构。这里,“分别独立的移动”是指如下所述的移动:一台压接单元341的移动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的驱动来进行,其他一台压接单元341的移动通过其自身所具备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的驱动来进行,可以分别设定两者的移动速度和移动时间。此外,为了防止各压接单元341的相互接触等、实施安全控制,也可以将两者的移动控制关联起来。
如图25A所示,在实际压接装置340的基台框架372具有使六台压接头361一体升降的一台共用的头升降装置367(共用的按压体移动装置的一例)。共用的头升降装置367将其升降驱动力经由凸轮随动件374传递到各升降框架368,进而经由各升降框架368传递到压接头361,由此,对各压接头361的压接动作中升降的速度及位置进行驱动动作。另外,各升降框架368经由沿Z轴方向配置的能够引导升降框架368升降动作的LM导向件375支承在单元框架363。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对具备使多个压接头31一体升降的一台共用的头升降装置367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可以采用在多个压接头361分别设置头升降装置而使多个压接头361分别独立升降的结构代替上述情况。
另外,如图25A所示,各压接头361内置有生成用于对压接头361进行压接动作的加压力的加压单元(例如气缸)369。各加压单元369经由导压管等连接到压力产生源370,控制压缩空气的供给量,从而能够在被压力控制部371控制的同时生成所期望的加压力。
另外,由控制装置319获取压接单元341基于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的X轴方向的移动位置的信息,进行移动控制,使得压接单元341彼此在控制装置319的作用下不会相互干涉。另外,控制装置319统一进行头升降装置367对各压接头361的一体或分别独立的升降动作、及压力控制部371对加压力的控制。此外,在一部分压接单元341不进行压接动作时,也可以使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341的压接头361的动作致动器即加压单元369向与向面板基板1压接TCP4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或位于该方向。
接下来,详细说明具有这种结构的部件安装线的实际压接装置340中、进行TCP4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实际压接动作的顺序。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压接装置340中实际压接动作的顺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图7的流程图所示的顺序相同。另外,图26(A)、(B)是表示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进行实际压接动作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图27(A)、(B)是表示相对于短边侧端子部2B进行实际压接动作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实际压接动作的顺序的说明中,以仅通过面板基板装置343所具备的两个载物台343a、343b中的一个载物台343a保持面板基板1、而相对于该面板基板1进行实际压接动作。
在图7的流程图的步骤S1中,一张面板基板1被搬入实际压接装置340的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由载物台343a保持。如图26(A)所示,该面板基板1以将沿X轴方向的端子部作为长边侧端子部2A且将沿Y轴方向的端子部作为短边侧端子部2B的姿势保持于载物台343a。另外,三个TCP4以间隔间距P1临时压接于长边侧端子部2A,两个TCP4以间隔间距P2临时压接于短边侧端子部2B。需要说明的是,间隔间距P1与P2彼此不同。
接下来,与该搬入的面板基板1的识别信息相关联,由控制装置319获取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处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第一压接位置信息)(步骤S2)。部件压接位置信息含有长边侧端子部2A处各TCP4的压接位置、其间隔间距P1、进而压接的TCP4的个数的信息等。进而在该信息中,还可以含有TCP4的种类及热压接的加热温度或加压力的信息。另外,部件压接位置信息的获取也可以从控制装置319的外部输入,或者预先存储在控制装置319的存储部等中,根据面板基板1的识别信息从存储部等读出。
在控制装置319中,若获取长边侧端子部2A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则根据该获得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调节各压接单元341的配置(步骤S3)。具体而言,根据部件压接位置信息中含有的TCP4的个数(三个)这一信息,从六台压接单元341中选择用于实际压接动作的三台压接单元341。此时,从位于六台压接单元341的中央侧的压接单元341依次选择。通过各压接单元341所具备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的驱动,各压接单元341由LM导向件365引导的同时分别独立沿X轴方向移动,以使选择出的三台压接单元341位于压接单元341排列的大致中央附近的区域即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另一方面,没有选择的两侧的三台压接单元341位于在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的两侧邻接的区域即避让区域Q2。这样,通过使实施实际压接动作的三台压接单元341位于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使不实施实际压接动作的三台压接单元341位于避让区域Q2,由此,防止不实施实际压接动作的三台压接单元341与面板基板1的干涉,能够可靠地实施实际压接动作。进而,根据部件压接位置信息中含有的TCP4的压接位置的间隔间距P1及其位置信息,通过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的驱动调节选择出的三台压接单元341的位置及配置间隔。
完成各压接单元341的配置调节,此时,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移动面板基板1,并在选择出的三台压接单元341的各支承台362上或其上方配置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以定位三个部位的部件压接位置。这里,图25B及图26(A)及(B)表示在支承台362上配置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的状态的例子。如图26(A)及图(B)所示,防止位于避让区域Q2的三台压接单元341与面板基板1的干涉。之后,如图25C所示,通过头升降装置367经由升降框架368使各压接头361下降,压接头361的下表面即压接面与TCP4抵接。进而,通过加压单元369对TCP4施加规定的加压力,由此,隔着ACF片3将三个TCP4实际压接安装在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的三个部位的部件压接位置(步骤S4)。之后,通过头升降装置367使各压接头362上升。此外,对支承台362为固定式时的实际压接动作进行了说明,但支承台362也可以采用可动式的能够升降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时,将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配置在支承台362的上方,之后,使压接头361及支承台362向接近该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的方向动作,从而能够将TCP4压接到面板基板1。此时,对于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341而言,通过使支承台362位于比面板基板1的支承高度位置即压接高度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即升降的下降为止(支承解除高度位置),从而能够防止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341与TCP4及面板基板1的干涉。因此,即使在例如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341没有位于避让区域Q2而位于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压接单元341与面板基板1的干涉。
当相对于长边侧端子部2A的实际压接动作完成时,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使面板基板1移动而离开各支承台362,将保持的面板基板1在XY平面内θ旋转移动,而使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形成为沿X轴方向的姿势(步骤S5)。
接下来,在控制装置319中,获取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处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第二压接位置信息)(步骤S6)。该部件压接位置信息含有短边侧端子部2B处各TCP4的压接位置、其间隔间距P2、以及压接的TCP4的个数(两个)的信息等。此外,作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顺序的例子,对分别获取长边侧端子部2A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短边侧端子部2B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由同时获取两信息的情况代替上述情况。
接下来,根据获取到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调节各压接单元341的配置(步骤S7)。具体而言,根据部件压接位置信息中含有的TCP4的个数(两个)这一信息,从六台压接单元341中选择位于六台压接单元341中央的两台压接单元341作为用于实际压接动作的两台压接单元341。通过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的驱动,各压接单元341由LM导向件365引导的同时沿X轴方向移动,以使选择出的两台压接单元341位于压接动作实施区域Q1,另一方面,没被选择的两侧的四台压接单元341中的每两台位于各避让区域Q2。进而,根据部件压接位置信息中含有的TCP4的压接位置的间隔间距P2及其位置信息,通过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的驱动调节选择出的两台压接单元341的位置及配置间隔。
各压接单元341的配置调节完成时,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移动面板基板1,在选择出的两台压接单元341的各支承台362上或其上方配置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以定位两个部位的部件压接位置。这里,图27(A)及(B)表示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配置在支承台362上的状态。如图27(A)及(B)所示,防止位于避让区域Q2的四台压接单元341与面板基板1的干涉。之后,通过头升降装置367经由升降框架368使各压接头361下降,使压接头361的下表面即压接面与TCP4抵接。进而,通过加压单元369对TCP4附加规定的加压力,由此隔着ACF片3将两个TCP4实际压接安装在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的两个部位的压接位置(步骤S8)。之后,通过头升降装置367使各压接头361上升。此外,与相对于长边侧端子部2A的实际压接动作相同,在相对于短边侧端子部2B的实际压接动作中,支承台362也可以采用可动式的能够升降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时,将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配置在支承台362的上方,之后,使压接头361及支承台362向接近该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的方向动作,从而能够将TCP4压接到面板基板1。此时,对于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341而言,通过使支承台362位于比压接位置(支承高度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即升降的下降位置(支承解除位置或避让高度位置),而能够防止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341与TCP4及面板基板1的干涉。
相对于短边侧端子部2B的实际压接动作完成时,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移动面板基板1使其离开各支承台362,而从实际压接装置340搬出面板基板1(步骤S9)。
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实际压接装置340具备:配置成一列的多个压接单元341,该多个压接单元341具备将TCP4实际压接到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压接头361、在该实际压接之际支承面板基板1的端子部2的支承台362;多个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该多个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分别配置于多个压接单元341,使压接单元341沿X轴方向平行移动而变更压接单元341的配置,通过具备上述结构,实际压接装置340能够根据面板基板1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即端子部2处的多个部件压接位置的配置或个数,通过各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分别平行移动各压接单元341,而使压接单元341的配置与部件压接位置的配置一致。因此,能够根据面板基板1的规格有效地实现与不同的部件压接位置对应的实际压接动作。
另外,在面板基板1中,即使在长边侧端子部2A与短边侧端子部2B中TCP4的压接位置、间隔间距及压接的TCP4的个数不同,也能够通过如下操作来可靠且有效地实施与各端子部2A、2B的规格对应的部件压接,即,根据长边侧端子部2A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进行各压接单元341的配置调节,之后相对于长边侧端子部2A实施实际压接动作,之后,根据短边侧端子部2B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进行各压接单元341的配置调节,之后相对于短边侧端子部2B实施实际压接动作。因此,没有具备分别专用的压接单元作为长边侧用的压接单元及短边侧用的压接单元,通过一台实际压接装置340就能够迅速地切换各压接单元的位置,以使各压接单元的位置与对应于长边侧端子部2A及短边侧端子部2B的各压接位置的压接间距一致,能够有效地进行部件向面板基板的压接。
另外,各压接单元341分别具有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由此能够迅速且有效地进行各压接单元341的配置调节。
另一方面,在各压接单元341中,优选采用不分别具备进行压接头361的升降动作的升降装置、而具备使六台压接头361一体升降的共用的一台头升降装置367的结构。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将各压接单元341制成简单的结构,实现其轻量化,使基于单元移动用电动机366的移动性良好。
另外,选择六台压接头341中的多个压接头341时,通过从位于中央侧的压接头341依次选择,从而通过这种共用的头升降装置367进行升降动作,能够使进行TCP4的压接动作时相对于头升降装置367的结构的载荷平衡良好,使TCP4相对于面板基板1的压接质量更加稳定。
另外,在各压接单元341中,采用了压接头361与支承台362设置为一对、在确保相互的配置关系的状态下进行各压接单元341的配置调节的结构,由此,向任意位置移动都能够将压接头361的压接面(或按压面)与支承台362上的面板基板1的支承面的平行度(平行关系)保持为固定。因此,能够提高实际压接工序的压接精度(安装精度)。
此外,本发明并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例如,使用图28(A)、(B)及图29(A)、(B)所示的示意说明图说明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实际压接方法。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搬入实际压接装置340的面板基板1的为一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变形例中对将两张面板基板1搬入实际压接装置340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28(A)及(B)所示,搬入后的两张面板基板1分别保持在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的各载物台343a、343b。根据各面板基板1的长边侧端子部2A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进行六台压接单元341的配置调节。具体而言,相对于一张面板基板1选择三台压接单元341而进行各配置调节。之后,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使各面板基板1移动,进行各面板基板1与压接单元341的对位,将长边侧端子部2A配置在各支承台362上。该状态是图28(A)及(B)所示的状态。之后,通过各压接头361进行相对于长边侧端子部2A的实际压接动作。
相对于长边侧端子部2A的实际压接动作完成时,各面板基板1从支承台362避让,之后,进行各面板基板1的θ旋转移动,将短边侧端子部2B沿X轴方向配置。根据各面板基板1的短边侧端子部2B的部件压接位置信息,进行六台压接单元341的配置调节。具体而言,相对于一张面板基板1选择两台压接单元341,进行各压接单元341的配置调节,以使没有被选择的两端的两台压接单元341向避让区域Q2移动。之后,通过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使各面板基板1移动,进行各面板基板1与压接单元341的对位,将短边侧端子部2B配置在各支承台362上。该状态是图29(A)及(B)所示的状态。之后,通过各压接头361相对于短边侧端子部2A进行实际压接动作。之后,将各面板基板1从实际压接装置340搬出。此外,在支承台362具有可动式的能够升降的结构时,对于上述未被选择的两端的两台压接单元341而言,也可以使支承台362向离开面板基板1的方向避让(例如下降),而使上述两台压接单元341不进行压接动作。
像本变形例那样,即使在将两张面板基板1保持于面板基板保持装置343而进行实际压接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长边侧端子部2A与短边侧端子部2B的部件压接位置的不同而可靠且有效地实施实际压接动作。
此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任意的实施方式,能够起到各实施方式所具有的效果。
本发明参照附图的同时与优选实施方式关联而进行了充分记载,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正是不言自明的。这种变形或修正只要不超过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范围,应当理解为包含在本发明中。
2007年12月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No.2007-313718号、No.2007-313722号及No.2007-313727号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全部作为参照被引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9)

1.一种部件压接装置,其按压部件并将该部件压接于基板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其中,
所述部件压接装置具备:
排列成一列且能够沿基板缘部平行移动的多个压接单元,该多个压接单元具备按压体和缘部支承部件,所述按压体通过沿相对于基板垂直的方向即按压方向移动而将部件按压到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所述缘部支承部件在由按压体进行按压之际支承基板缘部;
共用的按压体移动装置,该按压体移动装置使多个按压体一体地在按压方向上移动,
各压接单元还具备:
沿按压方向引导按压体的进退移动的按压体引导部件;
设有按压体引导部件及缘部支承部件且经由按压体引导部件支承按压体的单元支承部件;
设置于单元支承部件且对按压体施加用于使按压体沿按压方向进退移动的力及用于将部件压接于基板的力的按压驱动部,
所述部件压接装置具备共用的动作速度限制装置作为共用的按压体移动装置,所述动作速度限制装置具有多个压接单元共用而对在按压驱动部的作用下向缘部支承部件动作的各按压体的动作速度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
所述部件压接装置还具备多个单元移动装置,该多个单元移动装置对多个压接单元分别配置,使压接单元以分别独立的动作沿基板缘部平行移动,从而变更压接单元的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
在动作速度限制装置中,限制部件能够在按压体朝向缘部支承部件的方向直接或间接地与按压体卡合,
动作速度限制装置具备使限制部件沿按压方向进退移动的限制部件移动装置,
在解除了限制部件与按压体的直接或间接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各单元 移动装置进行压接单元沿基板缘部的平行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
在各压接单元中,还具备杠杆部件,该杠杆部件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连接到配置于单元支承部件的一侧的按压驱动部,另一端能够转动地连接到配置于单元支承部件的另一侧的按压体,杠杆部件在其一端与另一端之间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单元支承部件,
杠杆部件以单元支承部件所支承的支承位置为支点,将一端作为施加按压驱动部产生的力的力点,将另一端作为对按压体作用施加的力的作用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
在各压接单元中,在按压体沿按压方向进退移动的轴上配置按压驱动部,通过限制部件在进退移动的轴上与按压驱动部卡合,而限制按压体的动作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还具备:
支承框架,其将各压接单元支承为能够在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支承动作速度限制装置;
移动装置,其使支承框架与多个压接单元一起一体地在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进退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还具备:
基板保持装置,其保持基板,进行基板的移动以使压接部件的缘部配置在缘部支承部件上或其上方;
控制装置,其具有压接到基板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的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信息,根据压接位置信息控制各单元移动装置,使多个压接单元以分别独立的动作沿基板缘部平行移动,而使多个压接单元的配置与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一致,并且,控制基板保持装置,使各压接位置的缘部配置在缘部支承部件上或其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压接装置,其中,
还具备引导支承部件,所述引导支承部件在配置对基板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的压接动作实施区域和与压接动作实施区域的两端侧邻接配置且配置不进行压接动作的压接单元的避让区域中,以能够引导由单元移 动装置进行的各压接单元沿基板缘部平行移动的方式支承各压接单元。
8.一种部件压接方法,按压多个部件使该多个部件压接于基板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其中,
使排列成一列的多个压接单元在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分别独立移动而进行各自的定位,从而使多个压接单元与在基板缘部的部件压接区域压接的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一致,所述多个压接单元具备:将部件按压到基板的部件压接区域的按压体;设有在按压体压接之际支承基板缘部的缘部支承部件的单元支承部件;设置于单元支承部件、且对按压体施加用于使按压体沿相对于基板垂直的方向即按压方向进退移动的力的按压驱动部,
将基板缘部的多个压接位置配置在缘部支承部件上或其上方,
之后,由各压接单元的按压驱动部产生用于使按压体进退移动的力,使按压体向缘部支承部件动作,并且,在按压体朝向缘部支承部件的方向,通过使在多个压接单元共用的限制部件直接或间接地与各按压体卡合的同时控制共用的限制部件的移动速度,从而对各按压体的动作速度进行共同限制,
在各按压体与部件抵接之际,解除按压体与共用的限制部件的卡合,通过各按压体将多个部件压接到缘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压接方法,其中,
在对基板缘部中多个部件的压接位置、多个压接单元进行定位之际,使支承框架与多个压接单元一起在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一体地移动,所述支承框架将各压接单元支承为能够在沿基板缘部的方向上移动,且支承共用的限制部件。 
CN2008801189780A 2007-12-04 2008-12-03 部件压接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019331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13718 2007-12-04
JP2007-313722 2007-12-04
JP2007313727 2007-12-04
JP2007-313718 2007-12-04
JP2007-313727 2007-12-04
JP2007313722 2007-12-04
PCT/JP2008/003579 WO2009072282A1 (ja) 2007-12-04 2008-12-03 部品圧着装置及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3128A CN101933128A (zh) 2010-12-29
CN101933128B true CN101933128B (zh) 2012-08-29

Family

ID=40717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89780A Active CN101933128B (zh) 2007-12-04 2008-12-03 部件压接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29638B2 (zh)
JP (1) JP4629795B2 (zh)
KR (1) KR20100092477A (zh)
CN (1) CN101933128B (zh)
TW (1) TW200937560A (zh)
WO (1) WO200907228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1942B (zh) * 2015-04-08 2017-05-11 韋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跨橋裝置與系統及其軟性電路元件跨橋方法
CN107305298A (zh) * 2016-04-21 2017-10-3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压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12126B2 (ja) * 2009-08-06 2011-06-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部品圧着装置および部品圧着方法
EP2624326A4 (en) * 2010-09-29 2017-05-10 Posco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a roll-shaped motherboar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flexible substrate
KR101041847B1 (ko) * 2010-11-29 2011-06-17 강정석 가변 실린더부를 구비한 듀얼 본딩장치
KR20120072845A (ko) * 2010-12-24 2012-07-04 삼성정밀화학 주식회사 토너의 제조방법
AT511384B1 (de) * 2011-05-11 2019-10-15 Thallner Eric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onden zweier wafer
KR101870241B1 (ko) * 2012-05-14 2018-06-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용 본딩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1981173B1 (ko) * 2012-10-16 2019-05-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용 본딩 장치 및 그 방법
TWI576196B (zh) * 2012-12-05 2017-04-01 Shinkawa Kk The cooling method of the joining tool cooling device and the joining tool
CN103857214B (zh) * 2012-12-07 2016-12-21 深南电路有限公司 多层pcb板热熔邦定机构
JP2014187264A (ja) * 2013-03-25 2014-10-02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
US9165902B2 (en) * 2013-12-17 2015-10-20 Kulicke And Soffa Industries, Inc. Methods of operating bonding machines for bonding semiconductor elements, and bonding machines
CN103826393B (zh) * 2014-03-17 2016-09-28 南京欧创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微米级旋转精度的贴装头
JP6240897B2 (ja) * 2014-07-24 2017-12-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圧着システム
JP6229165B2 (ja) * 2014-08-20 2017-11-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圧着装置
JP6337271B2 (ja) * 2014-08-20 2018-06-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圧着装置
KR20160048301A (ko) * 2014-10-23 2016-05-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본딩 장치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기판 제조 설비
US20180007798A1 (en) * 2015-01-14 2018-01-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ounting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ounting substrate
JP6393903B2 (ja) * 2015-03-06 2018-09-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Acf貼着方法及びacf貼着装置
JP6393904B2 (ja) * 2015-03-06 2018-09-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Acf貼着方法及びacf貼着装置
JP6528116B2 (ja) * 2015-03-06 2019-06-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Acf貼着方法及びacf貼着装置
JP6402364B2 (ja) * 2015-03-27 2018-10-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ライン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JP6627326B2 (ja) * 2015-08-20 2020-01-08 三星ダイヤモ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ブレイク装置
KR101640897B1 (ko) * 2015-09-16 2016-07-29 주식회사 지에이치비 주낙통 접합기 및 주낙통 접합방법
WO2017068691A1 (ja) * 2015-10-22 2017-04-27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部品圧着装置及び部品圧着方法
CN107210242B (zh) * 2015-12-23 2019-08-02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绑定装置及柔性显示模组的绑定方法
JP6675357B2 (ja) * 2016-08-16 2020-04-01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圧着装置
KR20180072035A (ko) * 2016-12-20 2018-06-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본딩 장치
JP7001885B2 (ja) * 2017-09-12 2022-0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実装基板の製造方法
JP7015987B2 (ja) * 2017-10-03 2022-02-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実装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10164799B (zh) * 2019-05-31 2021-03-02 吉林建筑大学 一种基于微电子控制的定位封装机构及方法
CN113077737B (zh) * 2021-03-31 2023-0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压接测试装置
TWI810887B (zh) * 2022-04-12 2023-08-01 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內引腳接合裝置及內引腳接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75744A (ja) 1990-03-26 1991-12-06 Kao Corp 吸水性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JPH047031A (ja) 1990-04-24 1992-01-10 Pioneer Electron Corp Lb膜作成装置
JP3104195B2 (ja) * 1992-08-25 2000-10-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熱圧着装置
US5664473A (en) * 1995-11-13 1997-09-09 Huang; Jackson Punch
JPH09307286A (ja) * 1996-05-14 1997-11-28 Tenryu Technic:Kk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4303345B2 (ja) * 1998-03-12 2009-07-29 Juki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部品搭載機
JP4007031B2 (ja) 2002-03-27 2007-11-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ボンディング方法
JP4515813B2 (ja) 2004-04-28 2010-08-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
JP4632037B2 (ja) * 2005-04-01 2011-02-16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熱圧着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搭載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282653A 2003.10.03
JP特开2006-287011A 2006.10.19
JP特开平6-77643A 1994.03.18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1942B (zh) * 2015-04-08 2017-05-11 韋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跨橋裝置與系統及其軟性電路元件跨橋方法
US10014641B2 (en) 2015-04-08 2018-07-03 Securitag Assembly Group Co., Ltd. Crimp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rimp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N107305298A (zh) * 2016-04-21 2017-10-3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压接装置以及部件压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7560A (en) 2009-09-01
KR20100092477A (ko) 2010-08-20
CN101933128A (zh) 2010-12-29
WO2009072282A1 (ja) 2009-06-11
JPWO2009072282A1 (ja) 2011-04-21
US8029638B2 (en) 2011-10-04
US20100243153A1 (en) 2010-09-30
JP4629795B2 (ja) 201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3128B (zh) 部件压接装置及方法
CN101779530B (zh) 零件安装装置及其方法
US5894657A (en) Mounting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02171802B (zh) 压接方法
CN101902903B (zh)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01981681B (zh) 零件安装装置及方法
KR101011178B1 (ko) Acf 부착 장치 및 플랫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765454A (zh) 压接装置
JP3393562B2 (ja) 熱圧着装置
JP4632037B2 (ja) 熱圧着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搭載装置
CN102438834B (zh) 胶版印刷用转印装置
CN106019646A (zh) 基板装配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基板装配方法
CN107770970A (zh) 电子零件安装装置
KR20020053842A (ko) 칩 본딩장치
JP4591484B2 (ja) 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KR100702286B1 (ko) 부품실장장치 및 부품실장방법
JP2008170775A (ja) 露光装置
JP4197171B2 (ja) 電子部品実装機
KR100682277B1 (ko) 엘씨디 패널 재생/제조 방법 및 그 장치
JP3104195B2 (ja) 熱圧着装置
JP3707453B2 (ja) 液晶装置の製造装置および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230030227A1 (en)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emitting diode panel
KR102374732B1 (ko) 유연디스플레이 소자 가압 본딩 시스템
KR20030094566A (ko) 평판디스플레이의 회로기판 및 이방전도성필름 본딩장치
KR102325662B1 (ko) 유연디스플레이 소자용 열공정 시스템의 레이저 본더 디바이스 가압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