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7766A -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7766A
CN101917766A CN2010102571019A CN201010257101A CN101917766A CN 101917766 A CN101917766 A CN 101917766A CN 2010102571019 A CN2010102571019 A CN 2010102571019A CN 201010257101 A CN201010257101 A CN 201010257101A CN 101917766 A CN101917766 A CN 1019177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hannel
uplink control
physical uplink
channel form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571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17766B (zh
Inventor
梁春丽
戴博
郝鹏
杨维维
朱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dewei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25710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177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17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7766A/zh
Priority to EP11816004.3A priority patent/EP2605599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1/070407 priority patent/WO2012019445A1/zh
Priority to US13/814,566 priority patent/US906633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17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7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终端根据基站配置的参数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频域资源即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时根据设置的位置关系确定:例如,位置关系1: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本发明为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提高***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大带宽***中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中规定,当没有上行数据要发送时,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在固定的时频资源上发送。如图1所示,一个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在频域上,占一个资源块(一个资源块占12个子载波),时域上,持续两个时隙,也就是一个子帧(1ms),根据当前子帧使用的循环前缀的不同,包括的符号数有所不同。另外,控制信道在两个时隙上进行跳频,以获得频域分集增益。小区内各个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是通过码分复用的。由于一个资源块上能够复用的UE数目是有限,当小区内需要同时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UE超过一个资源块所能复用的用户数时,可以再开辟一个资源块,也就是通过码分加频分的方式来实现小区内各个UE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复用。
当前LTE***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能够支持多种上行控制信令,包括正确/错误应答消息(ACKnowledgement/Non-ACKnowledgement,简称ACK/NACK),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简称CSI,其中包括了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简称CQ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简称PMI)和秩指示符(Rank Indicator,简称RI)),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简称SR),以及它们同时发送的组合,其中ACK/NACK和SR采用控制信道格式1发送,CSI采用控制信道格式2发送。具体来说,控制信道格式1用于发送SR,控制信道格式1a/1b用来发送1比特/2比特的ACK/NACK应答消息;控制信道格式2用于发送CSI以及在扩展循环前缀帧结构时同时发送CSI和ACK/NACK;控制信道格式2a/2b用于在常规循环前缀帧结构下同时发送CSI和1比特/2比特的ACK应答消息。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先简要的介绍一下各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如图2所示,在常规循环前缀的帧结构下,ACK/NACK应答消息,经过双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简称BPSK)/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简称QPSK)调制,形成一个调制符号,调制符号先在频域进行扩频因子为12的扩频(扩频序列是长度为12的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再在时域经过一个长度为4的Walsh序列的时域扩展,然后映射到如附图2所示的控制信道格式1a/1b对应的信息符号上去,最后与参考信号一起组成一个时隙要发送信号。因此,一个资源块内,能够复用同时发送ACK/NACK的UE数由较短的时域正交序列的数量以及同一正交码里允许可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来决定。当循环前缀为常规循环前缀时,可用正交序列的数量为3个,当循环前缀为扩展循环前缀时,可用正交序列的数量为2个,而同一正交序列里允许可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根据应用场景不同而有所不同。
对于SR信息,当有SR要发送时,SR信息固定调制为d(0)=1,然后采用跟ACK/NACK信息相同的方式,在控制信道格式1上发送。
如图3所示,CSI信息比特,经过编码得到20个编码比特,然后经过QPSK调制得到10个调制符号S0~S9,每个调制符号在频域上进行扩频因子为12的扩频(扩频序列是长度为12的CAZAC序列),然后映射到如图3所示的控制信道格式2对应的信息符号上去,最后与参考信号一起组成一个时隙要发送的信号。因此,在一个资源块内,能够复用同时发送CQI的UE数由允许可用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的数目来决定。
如图4所示,当在同一子帧上需要同时发送ACK/NACK和上行信道测量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简称SRS)时,且高层配置的参数允许二者同时发送时,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需要采用截短的格式,也就是子帧的最后一个数据符号要被截掉,截掉的数据符号用于发送SRS。因此,对于截短的控制信道格式1/1a/1b,其第二个时隙的数据符号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将由4变为3,同时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由4阶的Walsh码变为3阶的DFT序列。
一般情况下,发送ACK/NACK的UE和发送CSI的UE使用不同的资源块发送它们相应上行控制信令,但是目前在LTE中还支持,不同UE的ACK/NACK和CSI在同一个资源块上发送的情况,并且规定,这样的资源块最多只有1个,这里称其为“混合资源块”,当高层配置的参数时,表示存在混合资源块。
在LTE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分配如图5所示: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依次是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如果配置了的话)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其中,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以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32
来表示,是通过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以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33
来表示,可以是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也可以是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动态隐含指示的。
为了满足高级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Union-Advanced,简称为ITU-Advanced)的要求,作为LTE的演进标准的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简称为LTE-A)***需要支持更大的***带宽(最高可达100MHz),并需要后向兼容LTE现有的标准。在现有的LTE***的基础上,可以将LTE***的带宽进行合并来获得更大的带宽,这种技术称为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简称为CA)技术,该技术能够提高IMT-Advance***的频谱利用率、缓解频谱资源紧缺,进而优化频谱资源的利用。
当LTE-A采用了载波聚合技术时,当UE配置了4个下行分量载波时,UE需要反馈这4个下行分量载波的ACK/NACK。如果在MIMO情况下,UE需要反馈每个码字的ACK/NACK,则当UE配置了4个下行分量载波时,UE需要反馈8个ACK/NACK。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ACK/NACK应答消息所使用的控制信道格式1a/1b,最多能携带2比特的信息。在LTE的时分复用(TDD)里,当ACK/NACK采用复用(multiplexing)的方式反馈ACK/NACK应答消息时,通过信道选择结合控制信道格式1b的方式,使到可携带的ACK/NACK应答消息最多可支持到4比特,但是对于更多的反馈比特数,LTE目前的控制信道格式是无法支持的。因此,引入新的控制信道格式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的LTE-A讨论中,一个结论是引入一种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正交频分复用(DFT Spread-OFDM)的格式,用于能够支持多于4比特的UE来进行ACK/NACK应答消息的反馈。为了便于描述,将这种新的基于DFT-s-OFDM的格式称为控制信道格式3。目前,关于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分配方法以及信道化方法尚无确定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为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提高***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终端根据基站配置的参数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频域以及码域的资源。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频域资源即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是以下5种位置关系之一:
位置关系1: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2: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3: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4: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
位置关系5: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交替出现的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其中,在未配置混合资源块资源的情况下,上述各位置关系中不包含混合资源块。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终端获得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控制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51
终端根据所述控制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52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确定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然后根据所述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与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的映射关系,得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实际所使用的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nPRB;终端根据所述控制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53
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确定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上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54
在一个资源块内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终端根据n′(ns)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即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55
以及参考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56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的取值与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和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58
相关;具体的,所述NCH的取值为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59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510
两者中的最小值。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与当前基站配置的参考信号序列所使用的循环移位间隔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512
有关;具体的,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513
或者,当所述的参考信号序列采用了时域扩展时,所述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61
与当前基站配置的参考信号序列所使用的循环移位间隔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62
以及所述参考信号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有关;具体的,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63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参考信号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有关,具体来说,参考序列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等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使用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中参考信号的符号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64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1)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有一映射关系;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没有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 2=1)等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当参考信号序列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与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65
和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图案ncs(ns,l)有一映射关系,其中l为参考信号在一个时隙内对应时域符号的索引;当参考信号序列没有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为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66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终端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控制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67
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方式获得,或者通过隐含指示的方式获得,或者通过下行控制信息显式指示的方式获得。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是指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正交频分复用结构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用于发送至少包括正确/错误应答信息的消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包括:终端根据基站配置的参数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频域资源即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时根据以下3种位置关系中的一种确定:
位置关系1: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2: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3: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终端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
基站配置了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1
时,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2
基站配置了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3
时,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4
基站没有配置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5
时,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7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8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9
其中,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10
表示的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占的总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或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11
表示的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所占的总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12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713
表示混合资源块里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循环移位的数量;NCH表示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1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占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2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在频域上起始物理资源块索引。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终端根据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与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的映射关系,得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是实际所使用的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3
具体的,m+ns mod2的值是2的整数倍时,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4
m+ns mod2的值不是2的整数倍时,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5
其中,mod表示模运算,表示上行带宽所包含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终端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码域资源是指:终端根据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确定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上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7
在一个资源块内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具体如下: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8
NCH表示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特点:
终端根据n′(ns)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即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9
以及参考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10
的值即为n′(ns)的值,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11
的值为n′(ns)与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12
的积,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0813
表示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所述***的终端,用于根据基站配置的参数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频域资源即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时根据以下3种位置关系中的一种确定:
位置关系1: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2: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混合资源块、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3: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本发明为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提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的截短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LTE***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1是实施例二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2是实施例二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3是实施例二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4是实施例二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三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另一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四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另一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1是实施例五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2是实施例五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基站配置参数,终端根据基站配置的参数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频域以及码域的资源。此终端与基站构成的***完成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确定时,与下述方法的方案相同。
本发明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中,终端根据基站配置的参数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频域以及码域的资源。
所述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频域资源是指终端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在的频域资源块索引,一个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频域上占一个物理资源块,也就是12个子载波。所述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是指终端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以及参考信号序列。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是指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正交频分复用结构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用于发送至少包括正确/错误应答信息的消息,还可以用于发送反馈比特数超过11比特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频域资源即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是以下5种位置关系之一:
位置关系1: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2: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混合资源块、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3: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4: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
位置关系5: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交替出现的区域、混合资源块、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其中,在未配置混合资源块资源的情况下,上述各位置关系中不包含混合资源块。
其中,基站在配置用于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相关参数时,需要考虑各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的位置关系;其中,位置关系2为优先方案。
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终端获得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控制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11
终端根据所述控制信道索引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确定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然后根据所述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与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的映射关系,得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实际所使用的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nPRB
终端根据所述控制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21
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确定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上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22
在一个资源块内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
终端根据n′(ns)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即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23
以及参考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24
其中,所述终端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控制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25
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方式获得,或者通过隐含指示的方式获得,或者通过下行控制信息显式指示的方式获得。
其中,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的取值与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26
和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27
相关;具体的,所述NCH的取值为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28
两者中的最小值, N CH = min { N CH OC , N CH RS } .
所述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211
与所述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有关。
所述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循环前缀类型,数据-参考信号结构以及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是否采用截短结构有关。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截短结构指的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与上行测量参考信号SRS同时发送时所采用的结构。
所述时域扩展序列根据其序列长度不同,所使用的序列有所不同。当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为3时,使用3阶DFT序列;当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为4时,使用4阶的Walsh序列;当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为5时,使用5阶的DFT序列或CAZAC序列。
所述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31
与当前基站配置的参考信号序列所使用的循环移位间隔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32
有关;具体的,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33
或者,当所述的参考信号序列采用了时域扩展时,所述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与当前基站配置的参考信号序列所使用的循环移位间隔以及所述参考信号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有关;具体的,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36
所述参考信号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有关,具体来说,参考序列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等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使用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中参考信号的符号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37
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1)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有一映射关系;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没有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 2=1)等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
当参考信号序列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与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38
和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图案ncs(ns,l)有一映射关系,其中l为参考信号在一个时隙内对应时域符号的索引;当参考信号序列没有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为
本发明典型的适用于使用位置关系1或2或3的方式,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包括:终端根据基站配置的参数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频域资源即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时根据以下3种位置关系中的一种确定:
位置关系1: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2: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3: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基站只配置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2
其中一个,或者均不配置。
终端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基站配置了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3
时,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4
基站配置了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5
时,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6
基站没有配置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7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8
时,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9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10
其中,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12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占的总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或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13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所占的总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14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15
表示混合资源块里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循环移位的数量;
NCH表示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16
表示的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占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17
表示的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在频域上起始物理资源块索引。
终端根据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与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的映射关系,得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是实际所使用的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18
具体的,m+ns mod2的值是2的整数倍时,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19
m+ns mod2的值不是2的整数倍时,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20
其中,mod表示模运算,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421
表示上行带宽所包含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51
终端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码域资源是指:终端根据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确定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上信道索引在一个资源块内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具体如下: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53
NCH表示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
终端根据n′(ns)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即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54
以及参考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55
的值即为n′(ns)的值,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56
的值为n′(ns)与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57
的积,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58
表示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
其中,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的取值与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和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510
相关;具体的,所述NCH的取值为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511
两者中的最小值, N CH = min { N CH OC , N CH RS } .
所述的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514
与所述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有关。
所述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循环前缀类型,数据-参考信号结构以及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是否采用截短结构有关。
所述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截短结构指的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与上行测量参考信号SRS同时发送时所采用的结构。
所述的时域扩展序列根据其序列长度不同,所使用的序列有所不同。当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为3时,使用3阶DFT序列;当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为4时,使用4阶的Walsh序列;当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为5时,使用5阶的DFT序列或CAZAC序列。
所述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61
与当前基站配置的参考信号序列所使用的循环移位间隔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62
有关;具体的,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63
或者,当所述的参考信号序列采用了时域扩展时,所述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64
与当前基站配置的参考信号序列所使用的循环移位间隔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65
以及所述参考信号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有关;具体的,
所述参考信号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有关,具体来说,参考序列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等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使用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中参考信号的符号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67
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1)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有一映射关系;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没有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1)等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 2=0)。
当参考信号序列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与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68
和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图案ncs(ns,l)有一映射关系,其中l为参考信号在一个时隙内对应时域符号的索引;当参考信号序列没有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为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69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一适用于位置关系1的情况,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块连续放置,且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有效信道索引从0开始。
如图6所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可以为上述的位置关系1: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依次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如果配置了的话)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同时假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的帧结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为一个时隙包含2个参考信号的结构,且参考信号没有采用时域扩展,同时没有使用截短结构。
在这种位置关系下,基站给终端配置如下相关参数用于终端进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化: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71
表示CG-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72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73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这里假设
在所述假定的结构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时域扩展序列长度为5,因此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75
而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76
因此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3的信道数为:
N CH = min { N CH OC , N CH RS } = min { 5,6 } = 5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如图6所示,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来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79
代入数值得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710
然后根据如下所示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与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的映射关系,得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实际所使用的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nPRB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712
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上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81
在一个资源块内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
n ′ ( n s ) = mod ( n PUCCH ( 3 ) , N CH ) - - - ( 1 - 3 )
代入数值得到:n′(ns)=mod(4,5)=4
终端根据n′(ns),采用以下方式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也就是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83
以及参考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84
为:
n OC ( 3 ) ( n s ) = n ′ ( n s ) n RS , CS ( 3 ) ( n s ) = n ′ ( n s ) * Δ shift PUCCH - - - ( 1 - 4 )
代入数值得到
通过上面过程,终端确定了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频域资源,以及初始的码域资源。
进一步的,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1)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有一映射关系,采用该映射关系,终端得到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索引n′(ns)(ns mod2=1),然后根据公式(1-4)可以得到第二个时隙上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以及参考信号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初始值。
当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采用镜像映射的方式时,则第二个时隙的相对索引为:n′(ns)=NCH-1-n′(ns-1),mod(ns,2)=1;也就是,当终端在第一个时隙使用相对索引为0的信道资源的话,那么终端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相对索引为4的信道资源(这里假定NCH=5)。
或者,当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为信道资源索引的一个随机重排列时,即第二时隙使用的资源索引排列是第一时隙使用的资源索引排列中各值随机重排后的一个排列,某终端在第一时隙使用此第一时隙对应的信道资源排列中第N个索引值时,则此终端在第二时隙也使用此第二时隙对应的信道资源排列中第N个索引值。例如,假设第一个时隙使用的信道资源索引排列为{0,1,2,3,4},第二个时隙使用的资源索引经过随机重排列后为{4,2,0,3,1},那么,假设某终端在第一个时隙使用了信道资源索引为2的信道资源,那么它在第二个时隙将使用索引为0的信道资源。
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小区内终端间的干扰随机化,即由于信道的不理想,各终端使用的码资源不再完全正交,那么如果在第一个时隙的时候,两个终端间的码干扰比较强的话,经过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后,在第二个时隙变得相对弱一些。这样就保证同一个物理资源块内复用的各个终端在一个子帧里所受到的其他终端的干扰都是相对比较均匀的,从而实现终端间的干扰随机化。
进一步的,当参考信号序列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91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92
和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图案ncs(ns,l)有一映射关系,其中l为参考信号在一个时隙内对应时域符号的索引,采用该映射关系后即可得到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想使用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93
所述的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图案ncs(ns,l)是小区专有的,可以通过随机的方式获得,如通过下述方式确定ncs(ns,l):
n cs cell ( n s , l ) = Σ i = 0 7 c ( 8 N symb UL · n s + 8 l + i ) · 2 i
其中c(i)为根据一个扰码生成器得到的序列,其中扰码生成器的初始状态与小区标识符有关。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195
为一个上行时隙里包含的符号个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适用于位置关系2的情况,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块连续放置。
如图7所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可以为上述的位置关系2: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依次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混合资源块(如果配置了的话)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同时假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的帧结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为一个时隙包含2个参考信号的结构,且参考信号没有采用时域扩展,同时没有使用截短结构。
实施例2-1:
此实施方式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块连续放置,配置了且表示的是PUCCH format 3所占的PRB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02
索引小的映射到带宽边缘的RB上,且有效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03
从0开始。
如图7-1所示,在这种位置关系下,基站给终端配置如下相关参数用于终端进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化: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04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占的总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06
表示CG-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07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08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010
表示的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占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011
在所述假定的结构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时域扩展序列长度为5,因此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012
而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因此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3的信道数为:
N CH = min { N CH OC , N CH RS } = min { 5,6 } = 5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015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如图7-1所示,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来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11
代入数值得到
然后根据如下所示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与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的映射关系,得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实际所使用的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nPRB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14
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上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15
在一个资源块内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
n ′ ( n s ) = mod ( n PUCCH ( 3 ) , N CH ) - - - ( 2 - 3 )
代入数值得到:n′(ns)=mod(4,5)=4
终端根据n′(ns),采用以下方式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也就是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17
以及参考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18
为:
n OC ( 3 ) ( n s ) = n ′ ( n s ) n RS , CS ( 3 ) ( n s ) = n ′ ( n s ) * Δ shift PUCCH - - - ( 2 - 4 )
代入数值得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110
通过上面过程,终端确定了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频域资源,以及初始的码域资源。
进一步的,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1)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有一映射关系,采用该映射关系,终端得到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索引n′(ns)(ns mod2=1),然后根据公式(2-4)可以得到第二个时隙上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以及参考信号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初始值。
进一步的,当参考信号序列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1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2
和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图案ncs(ns,l)有一映射关系,其中l为参考信号在一个时隙内对应时域符号的索引,采用该映射关系后即可得到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想使用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3
实施例2-2:
此实施方式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块连续放置,配置了且表示的是PUCCH format 3起始RB的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5
索引小的映射到带宽边缘的RB上,且有效信道索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6
引从0开始。
如图7-2所示,在这种位置关系下,基站给终端配置如下相关参数用于终端进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化: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7
表示CG-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8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10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11
表示的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在频域上起始物理资源块索引。
在所述结构下,同实施例2-1,得到NCH=5。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12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如图7-2所示,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来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13
代入数值得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214
m→nPRB的计算方法同实施例2-1;
n′(ns)(ns mod2=0),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1
以及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2
的计算方法同实施例2-1,这里不再累述。
实施例2-3:
此实施方式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块连续放置,没有配置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4
索引小的映射到离带宽中心近的RB上,也就是从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5
开始,从里往外映射,有效信道索引从0开始。
如图7-3所示,在这种位置关系下,基站给终端配置如下相关参数用于终端进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化: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占的总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8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9
表示CG-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10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11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12
同实施例2-1,得到NCH=5。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13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如图7-3所示,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来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14
代入数值得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15
m→nPRB的计算方法同实施例2-1。
n′(ns)(ns mod2=0),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16
以及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317
的计算方法同实施例2-1,这里不再累述。
实施例2-4
此实施方式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资源块连续放置,没有配置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41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42
索引小的映射到带宽边缘的RB上,且考虑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的存在,且有效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43
不是从0开始。
如图7-4所示,在这种位置关系下,基站给终端配置如下相关参数用于终端进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化:
表示CG-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45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考虑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的存在,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47
同实施例2-1,得到NCH=5;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48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如图7-3所示,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来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49
代入数值得到
m→nPRB的计算方法同实施例2-1。
n′(ns)(ns mod2=0),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411
以及的计算方法同实施例2-1,这里不再累述。
从实施例2-1到2-4可以看出,当配置不同的参数时或同一参数不同的含义时,相同的位置关系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频域位置的确定方法是有所不同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包括了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的混合区域,格式2/2a/2b与格式3的资源块在此区域中交替出现。
如图8所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可以为上述的位置关系1和2的一个变形示例: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依次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的混合区域、混合资源块(如果配置了的话)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同时假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的帧结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为一个时隙包含2个参考信号的结构,且参考信号没有采用时域扩展,同时没有使用截短结构。
在这种位置关系下,基站给终端配置如下相关参数用于终端进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化: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51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占的总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52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53
表示CG-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54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55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考虑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的存在,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56
在所述假定的结构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时域扩展序列长度为5,因此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而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因此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3的信道数为:
N CH = min { N CH OC , N CH RS } = min { 5,6 } = 5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如图8所示,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来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61
代入数值得到
然后根据如下所示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与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的映射关系,得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实际所使用的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nPRB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63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64
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上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65
在一个资源块内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
n ′ ( n s ) = mod ( n PUCCH ( 3 ) , N CH ) - - - ( 3 - 3 )
代入数值得到:n′(ns)=mod(8,5)=3
终端根据n′(ns),采用以下方式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也就是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67
以及参考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68
为:
n OC ( 3 ) ( n s ) = n ′ ( n s ) n RS , CS ( 3 ) ( n s ) = n ′ ( n s ) * Δ shift PUCCH - - - ( 3 - 4 )
代入数值得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610
通过上面过程,终端确定了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频域资源,以及初始的码域资源。
进一步的,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1)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有一映射关系,采用该映射关系,终端得到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索引n′(ns)(ns mod2=1),然后根据公式(3-4)可以得到第二个时隙上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以及参考信号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初始值。
进一步的,当参考信号序列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71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72
和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图案ncs(ns,l)有一映射关系,其中l为参考信号在一个时隙内对应时域符号的索引,采用该映射关系后即可得到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想使用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73
从实施例3可以看出,在这种特殊的位置关系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索引并不是连续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的信道索引也不是连续的,不过当它们都是通过高层配置的方式获得时,只要基站配置合理,就能够避免在一个资源块上同时配置两种控制信道格式。不过这种位置关系下,相当于对基站的调度有一定的限制,但是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基站的调度实现问题。
从上面的实施例1,2以及3可以看出,在上述的位置关系1,2以及位置关系1和2的一个特例的情况下,只要将参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74
配置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以及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占的物理资源块的总数,那么,混合资源块对应的索引为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75
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物理资源块索引从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76
开始,或从开始(当没有混合资源块时)。对比图5可以发现,采用本发明所提出的上行控制信道资源分配方法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以及混合资源块所对应的频域起始位置与LTE所规定的是完全一致的,且与有没有配置新的配置参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78
无关,因此本发明与LTE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对现有协议的影响很小,只要合理的配置已有的参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79
就能保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信道化过程与LTE的一致。而由于物理上行控制格式2/2a/2b在LTE里已经是通过高层配置的方式获得其信道索引的了,因此,只要基站配置合理,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的信道化过程也与LTE的保持一致。
实施例4:
本实施例4适用于位置关系3的情况。
如图9所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可以为上述的位置关系3: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依次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如果配置了的话)、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同时假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的帧结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为一个时隙包含2个参考信号的结构,且参考信号没有采用时域扩展,同时没有使用截短结构。
在这种位置关系下,基站给终端配置如下相关参数用于终端进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化。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物理资源块的数量,这里假设 N RB ( 2 ) = 4 .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83
表示混合资源块里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循环移位的数量,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84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85
表示CG-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86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87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88
在所述假定的结构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时域扩展序列长度为5,因此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89
而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810
因此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3的信道数为:
N CH = min { N CH OC , N CH RS } = min { 5,6 } = 5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812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如图9所示,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来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91
代入数值得到m=4+1+0=5
然后根据如下所示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与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的映射关系,得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实际所使用的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nPRB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93
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上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94
在一个资源块内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
n ′ ( n s ) = mod ( n PUCCH ( 3 ) , N CH ) - - - ( 4 - 3 )
代入数值得到:n′(ns)=mod(4,5)=4
终端根据n′(ns),采用以下方式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也就是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96
以及参考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97
为:
n OC ( 3 ) ( n s ) = n ′ ( n s ) n RS , CS ( 3 ) ( n s ) = n ′ ( n s ) * Δ shift PUCCH - - - ( 4 - 4 )
代入数值得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299
通过上面过程,终端确定了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频域资源,以及初始的码域资源。
进一步的,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1)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有一映射关系,采用该映射关系,终端得到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索引n′(ns)(ns mod2=1),然后根据公式(4-4)可以得到第二个时隙上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以及参考信号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初始值。
进一步的,当参考信号序列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01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02
和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图案ncs(ns,l)有一映射关系,其中l为参考信号在一个时隙内对应时域符号的索引,采用该映射关系后即可得到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想使用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03
从实施例4可以看出,在上述的位置关系3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以及混合资源块跟LTE是完全一致的。而对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其相应的信道资源索引一部分是根据高层信令配置的,一部分是根据隐含映射关系获取的,对于高层配置部分,基站在配置的时候考虑物理上行控制格式3的存在,就可以保证高层配置的信道索引在信道化的时候,不会落入到物理上行控制3的区域;而对于通过隐含的方式获得时,在计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04
时需要一个高层配置的参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05
只要合理配置参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06
(也就是考虑物理上行控制格式3的存在),隐含映射获得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07
也不会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冲突。也就是说,通过LTE已有的配置参数,采用本发明的资源分配和信道化方法,是完全能够跟LTE兼容的。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位置关系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08
不是连续的。
实施例5:
本实施例5适用于位置关系4的情况。
如图10所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可以为上述的位置关系4: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依次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如果配置了的话)、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
同时假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的帧结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为一个时隙包含2个参考信号的结构,且参考信号没有采用时域扩展,同时没有使用截短结构。
实施例5-1:
如图10-1所示,在这种位置关系下,基站给终端配置如下相关参数用于终端进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化: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1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物理资源块的数量,这里假设 N RB ( 2 ) = 4 .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3
表示混合资源块里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循环移位的数量,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4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5
表示CG-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6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7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8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9
表示的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在频域上起始物理资源块索引,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10
在所述假定的结构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时域扩展序列长度为5,因此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11
而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12
因此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3的信道数为:
N CH = min { N CH OC , N CH RS } = min { 5,6 } = 5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14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如图10-1所示,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来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115
代入数值得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21
然后根据如下所示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与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的映射关系,得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实际所使用的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nPRB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22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23
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确定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上信道索引在一个资源块内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
n ′ ( n s ) = mod ( n PUCCH ( 3 ) , N CH ) - - - ( 5 - 3 )
代入数值得到:n′(ns)=mod(4,5)=4
终端根据n′(ns),采用以下方式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也就是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26
以及参考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27
为:
n OC ( 3 ) ( n s ) = n ′ ( n s ) n RS , CS ( 3 ) ( n s ) = n ′ ( n s ) * Δ shift PUCCH - - - ( 5 - 4 )
代入数值得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29
通过上面过程,终端确定了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频域资源,以及初始的码域资源。
进一步的,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1)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有一映射关系,采用该映射关系,终端得到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索引n′(ns)(ns mod2=1),然后根据公式(5-4)可以得到第二个时隙上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以及参考信号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初始值。
进一步的,当参考信号序列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1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2
和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图案ncs(ns,l)有一映射关系,其中l为参考信号在一个时隙内对应时域符号的索引,采用该映射关系后即可得到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想使用的序列索引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3
实施例5-2
如图10-2所示,在这种位置关系下,基站给终端配置如下相关参数用于终端进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化: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4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物理资源块的数量,这里假设 N RB ( 2 ) = 4 .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6
表示混合资源块里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循环移位的数量,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7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8
表示CG-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9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10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这里假设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11
在所述假定的结构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时域扩展序列长度为5,因此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而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13
因此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3的信道数为:
N CH = min { N CH OC , N CH RS } = min { 5,6 } = 5
终端根据信道索引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如图10-2所示,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按照以下方式来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316
代入数值得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41
m→nPRB的计算方法同实施例5-1。
n′(ns)(ns mod2=0),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42
以及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43
的计算方法同实施例5-1,这里不再累述。
从实施例5-1和5-2可以看出,在上述的位置关系4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2/2a/2b以及混合资源块跟LTE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能够完全兼容LTE。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对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配置其信道索引或高层参数
Figure BSA00000235191300344
时,需要考虑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动态区域,如果预留的资源太少,则有可能使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落在了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动态区域,如果预留得太多,则浪费了资源,且这种配置方式与当初设计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动态区域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因此,位置关系4不是优选方案。
另外,考虑到如果用于发送ACK/NACK应答消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放在了带宽的两边的话,由于带外泄露,其性能要受到影响,因此综合考虑对已有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的影响,以及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性能,位置关系2和3是优选方案。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完成,所述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可选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也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形式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Claims (17)

1.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终端根据基站配置的参数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频域以及码域的资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频域资源即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是以下5种位置关系之一:
位置关系1: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2: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3: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4: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
位置关系5: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交替出现的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其中,在未配置混合资源块资源的情况下,上述各位置关系中不包含混合资源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终端获得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控制信道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1
终端根据所述控制信道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2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确定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然后根据所述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与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的映射关系,得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实际所使用的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nPRB
终端根据所述控制信道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3
以及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确定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上信道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4
在一个资源块内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
终端根据n′(ns)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即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5
以及参考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6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的取值与通过时域扩展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和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8
相关;具体的,所述NCH的取值为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9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10
两者中的最小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11
与当前基站配置的参考信号序列所使用的循环移位间隔有关;具体的,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13
或者,当所述的参考信号序列采用了时域扩展时,所述通过参考信号序列所能复用的信道数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14
与当前基站配置的参考信号序列所使用的循环移位间隔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15
以及所述参考信号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有关;具体的,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21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考信号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使用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有关,具体来说,参考序列的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等于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使用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中参考信号的符号数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31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1)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有一映射关系;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没有采用基于时隙的码资源跳变时,子帧的第二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 2=1)等于第一个时隙上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参考信号序列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与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32
和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图案ncs(ns,l)有一映射关系,其中l为参考信号在一个时隙内对应时域符号的索引;当参考信号序列没有采用基于符号的循环移位跳变时,参考信号序列在每个时域符号上使用的序列索引为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33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控制信道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34
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方式获得,或者通过隐含指示的方式获得,或者通过下行控制信息显式指示的方式获得。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是指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正交频分复用结构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用于发送至少包括正确/错误应答信息的消息。
12.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终端根据基站配置的参数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频域资源即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时根据以下3种位置关系中的一种确定:
位置关系1: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2: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3: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终端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
基站配置了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41
时,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42
基站配置了时,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44
基站没有配置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45
时,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47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48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49
其中,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410
表示的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占的总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或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411
表示的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所占的总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412
表示终端获得的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的信道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413
表示混合资源块里用于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的循环移位的数量;
NCH表示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所占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
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在频域上起始物理资源块索引。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终端根据虚拟频域资源块索引m与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的映射关系,得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是实际所使用的物理频域资源块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53
具体的,m+ns mod2的值是2的整数倍时,m+ns mod2的值不是2的整数倍时,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55
其中,mod表示模运算,表示上行带宽所包含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终端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码域资源是指:终端根据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NCH,确定子帧内第一个时隙上信道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57
在一个资源块内的相对信道索引n′(ns)(ns mod2=0),具体如下: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58
NCH表示一个资源块内能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信道数。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终端根据n′(ns)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的码域资源,即发送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时所使用的时域扩展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59
以及参考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序列索引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510
的值即为n′(ns)的值,的值为n′(ns)与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512
的积,
Figure FSA000002351912000513
表示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的循环移位间隔,其取值为1,2,3。
17.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终端,用于根据基站配置的参数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发送时所使用的频域资源即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在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中所处的位置时根据以下3种位置关系中的一种确定:
位置关系1: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2: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混合资源块、和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位置关系3:从带宽边缘往带宽中心,总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区域依次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2a/2b区域、混合资源块、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3区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1/1a/1b区域。
CN201010257101.9A 2010-08-12 2010-08-12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Active CN1019177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57101.9A CN101917766B (zh) 2010-08-12 2010-08-12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EP11816004.3A EP2605599B1 (en) 2010-08-12 2011-01-20 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PUCCH signals
PCT/CN2011/070407 WO2012019445A1 (zh) 2010-08-12 2011-01-20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US13/814,566 US9066336B2 (en) 2010-08-12 2011-01-20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57101.9A CN101917766B (zh) 2010-08-12 2010-08-12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7766A true CN101917766A (zh) 2010-12-15
CN101917766B CN101917766B (zh) 2015-09-16

Family

ID=43325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57101.9A Active CN101917766B (zh) 2010-08-12 2010-08-12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66336B2 (zh)
EP (1) EP2605599B1 (zh)
CN (1) CN101917766B (zh)
WO (1) WO2012019445A1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19445A1 (zh) * 2010-08-12 2012-02-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CN102378378A (zh) * 2011-11-01 2012-03-14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方法
WO2014179966A1 (zh) * 2013-05-09 2014-11-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装置
WO2014183278A1 (zh) * 2013-05-15 2014-1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通信***、终端和基站
CN106059726A (zh) * 2015-04-17 2016-10-26 ***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6160988A (zh) * 2015-04-23 2016-11-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pucch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231690A (zh) * 2016-03-25 2017-10-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7667498A (zh) * 2015-04-09 2018-02-0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Pucch资源分配和退回操作
WO2018027942A1 (zh) * 2016-08-12 2018-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WO2018121052A1 (zh) * 2016-12-30 2018-07-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的资源确定方法、装置、发送端和接收端
CN108633096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窄带物联网***中调度请求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CN108809555A (zh) * 2017-04-28 2018-11-13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专有lte网络pucch信道映射方法及装置
CN109076512A (zh) * 2016-05-13 2018-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9842431A (zh) * 2017-11-16 2019-06-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586865A (zh) * 2015-01-30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及***
US11824698B2 (en) 2017-03-24 2023-11-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scheduling request in NB IoT system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3708B2 (ja) * 2011-12-19 2016-03-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KR102210081B1 (ko) 2012-05-11 2021-02-01 팬텍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참조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9661612B2 (en) * 2012-06-29 2017-05-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multiplexing in beamformed cellular systems
US9706481B2 (en) * 2013-03-15 2017-07-1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ime-power frequency hopping for D2D discovery
CN104853438B (zh) * 2015-04-28 2018-09-2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基站及通讯***
US11637593B2 (en) * 2015-07-09 2023-04-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configuration,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 retuning time for uplink transmissions
KR102134685B1 (ko) * 2016-07-01 2020-07-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과 단말 간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JP6710812B2 (ja) * 2017-06-16 2020-06-17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端末と基地局の間の物理上り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を送受信する方法及びそれを支援する装置
US11412501B2 (en) * 2019-09-13 2022-08-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pability-based determination of a shared data channel TCI stat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25363A1 (en) * 2007-10-22 2009-05-1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employing a frame structur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090197630A1 (en) * 2008-02-04 2009-08-06 Ahn Seung Jin Method of controlling transmit power of uplink channel
CN101720122A (zh) * 2009-12-28 2010-06-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功率控制方法及基站和终端
CN101778419A (zh) * 2009-01-09 2010-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ucch资源的配置、发送方法及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2793B2 (ja) * 2009-06-05 2013-06-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端末
WO2010151190A1 (en) * 2009-06-25 2010-12-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ndover support in radio communications
KR20110009025A (ko) * 2009-07-20 2011-0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TWI628933B (zh) * 2009-10-01 2018-07-0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傳輸上鏈控制資訊的方法及系統
US8688163B2 (en) * 2009-12-30 2014-04-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accumulative power control and minimum/maximum transmit power in LTE systems
CN101917766B (zh) 2010-08-12 2015-09-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25363A1 (en) * 2007-10-22 2009-05-1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employing a frame structur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090197630A1 (en) * 2008-02-04 2009-08-06 Ahn Seung Jin Method of controlling transmit power of uplink channel
CN101778419A (zh) * 2009-01-09 2010-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ucch资源的配置、发送方法及其装置
CN101720122A (zh) * 2009-12-28 2010-06-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功率控制方法及基站和终端

Cited B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19445A1 (zh) * 2010-08-12 2012-02-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US9066336B2 (en) 2010-08-12 2015-06-23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s
CN102378378A (zh) * 2011-11-01 2012-03-14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方法
CN102378378B (zh) * 2011-11-01 2015-02-18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方法
CN104995977A (zh) * 2013-05-09 2015-10-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装置
WO2014179966A1 (zh) * 2013-05-09 2014-11-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装置
US10070464B2 (en) 2013-05-15 2018-09-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CN105393618A (zh) * 2013-05-15 2016-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通信***、终端和基站
CN105393618B (zh) * 2013-05-15 2019-1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通信***、终端和基站
WO2014183278A1 (zh) * 2013-05-15 2014-1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通信***、终端和基站
CN111586865A (zh) * 2015-01-30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及***
CN111586865B (zh) * 2015-01-30 2024-0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及***
CN107667498A (zh) * 2015-04-09 2018-02-0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Pucch资源分配和退回操作
CN107667498B (zh) * 2015-04-09 2021-03-0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11082195B2 (en) 2015-04-09 2021-08-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UCCH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allback operation
CN106059726B (zh) * 2015-04-17 2019-06-25 ***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6059726A (zh) * 2015-04-17 2016-10-26 ***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6160988A (zh) * 2015-04-23 2016-11-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pucch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160988B (zh) * 2015-04-23 2020-04-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pucch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231690A (zh) * 2016-03-25 2017-10-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7231690B (zh) * 2016-03-25 2023-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9076512A (zh) * 2016-05-13 2018-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9076512B (zh) * 2016-05-13 2021-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WO2018027942A1 (zh) * 2016-08-12 2018-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WO2018121052A1 (zh) * 2016-12-30 2018-07-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的资源确定方法、装置、发送端和接收端
CN108633096B (zh) * 2017-03-24 2023-05-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窄带物联网***中调度请求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US11824698B2 (en) 2017-03-24 2023-11-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scheduling request in NB IoT systems
CN108633096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窄带物联网***中调度请求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CN108809555B (zh) * 2017-04-28 2021-05-25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专有lte网络pucch信道映射方法及装置
CN108809555A (zh) * 2017-04-28 2018-11-13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专有lte网络pucch信道映射方法及装置
CN109842431A (zh) * 2017-11-16 2019-06-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05599A1 (en) 2013-06-19
EP2605599A4 (en) 2017-08-02
WO2012019445A1 (zh) 2012-02-16
EP2605599B1 (en) 2018-08-08
CN101917766B (zh) 2015-09-16
US20130156003A1 (en) 2013-06-20
US9066336B2 (en) 2015-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7766B (zh)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及***
US10932290B2 (en)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1917765B (zh) 一种测量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及***
CN102835087B (zh) 无线通信***中发送探测参考信号和扩展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1960732B (zh) 在无线通信***中传送上行链路数据的方法
CN102870363B (zh) 在无线通信***中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5680979B (zh) 在无线通信***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2823179B (zh) 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2742205B (zh) 在无线通信***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2754373B (zh) 用于增强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特征的装置和方法
CN102959917B (zh) 在无线通信***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5119696B (zh) 在无线电通信***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30132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31194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nd acquiring ack/nack resourc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052581A (zh) 在物理数据信道中复用来自用户设备的控制和数据信息
CN102668482A (zh) 在无线通信***中执行harq的方法和装置
CN105049156A (zh) 在无线通信***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3109486A (zh) 用于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6027204A (zh) 在无线通信***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1848544A (zh) Phich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CN101827393A (zh) 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的映射方法
CN101860425A (zh) 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的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CN105122679A (zh) 在无线接入***中发送探测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3516474A (zh)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确定方法及用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08

Address after: Texas, USA

Patentee after: Haidewei Wireles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Ministry of justice, Zhongxing building, S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 Nanshan District hi tech Industrial Park,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ZTE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