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6132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6132A
CN101866132A CN201010163293A CN201010163293A CN101866132A CN 101866132 A CN101866132 A CN 101866132A CN 201010163293 A CN201010163293 A CN 201010163293A CN 201010163293 A CN201010163293 A CN 201010163293A CN 101866132 A CN101866132 A CN 1018661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oll shaft
transfer printing
gap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3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今村笃史
野村雄二郎
阪圭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66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61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Wet Develop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记录介质上转印像承载体上的像时能够高精度地调整像相对记录介质的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通过调整间隙形成时刻tC,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TI转印在记录介质RM中与间隙形成时刻对应的位置上。通过调整该间隙形成时刻,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TI转印在记录介质RM中与间隙形成时刻对应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将在像承载体上形成的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的转印辊轴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基于该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已提出一种利用使由固态成分构成的调色剂分散在液体中的高粘度的液体显影剂来使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可视化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此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形成颜色互不相同图像的4个图像形成位(station),将在各图像形成位中形成的调色剂像重合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彩色图像。此中间转印带被展开支撑在彼此分离设置的一对驱动辊轴及从动辊轴上,通过用带驱动马达来驱动驱动辊轴,从而在承载彩色图像的同时按规定方向旋转。此外,与驱动辊轴相对地设置在所谓的干式图像形成装置中常用的二次转印装置,在用纸、薄膜、布等记录介质上二次转印彩色图像。即,在二次转印位置处,外周面被橡胶等弹性构件覆盖的二次转印辊轴夹持中间转印带而与驱动辊轴相对设置,在其与中间转印带之间形成间隙(nip)。并且,通过用带驱动马达来驱动驱动辊轴,在使中间转印带旋转的同时,还使二次转印辊轴相对该中间转印带进行从动旋转,在该间隙间夹持搬送记录介质。在此夹持搬送中将中间转印带上的彩色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9-14808号公报(图1)
发明内容
但是,此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提高图像品质而要求提高图像相对记录介质的位置精度,在装置各部中进行各种设计。但是,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那样,在使二次转印辊轴相对中间转印带从动旋转并进行二次转印的时候,在二次转印位置中不能调整图像相对记录介质的位置。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产生,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像承载体上的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时,能高精度地调整像相对记录介质的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像承载体,其在承载像的同时以规定速度移动;转印辊轴,其具有与像承载体对置地进行旋转的辊轴基材、设置在辊轴基材的周面上的凹部、设置在凹部中且把持记录介质的把持部、以及设置在辊轴基材的周面上的弹性层,当凹部与像承载体对置时由把持部把持记录介质,当弹性层与像承载体对置时使记录介质通过在弹性层和像承载体之间形成的间隙,并将承载在像承载体上的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辊轴驱动部,其使辊轴基材旋转;以及控制部,其控制辊轴驱动部,调整形成间隙的时刻。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使辊轴基材与像承载体对置地进行旋转的工序,其中,该像承载体在承载像的同时以规定速度移动;在设置在辊轴基材的周面上的凹部与像承载体对置的期间内,由设置在凹部中的把持部把持记录介质的工序;使设置在辊轴基材的周面上的弹性层与像承载体对置并在弹性层和像承载体之间形成间隙,同时使记录介质通过该间隙,从而将承载在像承载体上的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的工序;以及调整形成间隙的时刻的工序。
根据如此构成的发明(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在凹部与像承载体对置时由设置在凹部中的把持部把持记录介质后,使弹性层与像承载体对置,在弹性层与像承载体之间形成间隙,上述记录介质从该间隙之间通过,在记录介质上转印像承载体上的像。根据本发明,调整形成间隙的时刻,将像承载体上的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中与间隙形成时刻对应的位置。如此通过间隙形成时刻的调整就能高精度地调整像相对记录介质的位置。在此,为了调整间隙形成时刻,例如,可以控制凹部与像承载体对置时的辊轴基材的转速。特别优选在由把持部把持记录介质后变更辊轴基材的转速,从而调整间隙形成时刻。
此外,根据如此构成的发明,发挥所谓能防止纸阻塞这样的作用效果。即,在像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那样使二次转印辊轴相对像承载体进行从动旋转的时候,会存在在间隙的出口侧记录介质不能从像承载体上剥离,记录介质粘贴在像承载体上的情况。特别地,在使用液体显影剂的湿式方式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问题就变得深刻。相对于此,本发明中由于由转印辊轴的把持部把持记录介质,所以被转印的记录介质不粘贴在像承载体上,而在间隙的出口侧确实地从像承载体上剥离记录介质,搬送出来。由此,有效地防止纸阻塞。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轴的图。
图4是表示二次转印辊轴、中间转印带及驱动辊轴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二次转印辊轴的工作的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间隙形成时刻和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图1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例的时序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图1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的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图1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1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例的时序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4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例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4…二次转印辊轴,8…相位检测传感器,10…控制器(控制部),12…驱动器(辊轴驱动部),31…中间转印带(像承载体),32…带搬送辊轴,41…凹部,42…辊轴基材,43…弹性层,44…把持部,M4…转印辊轴驱动马达(辊轴驱动部),NP…间隙,RM…记录介质,TI…调色剂像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此外,图2是表示图1的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方框图。此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形成颜色互不相同的像的4个图像形成位2Y(黄色用)、2M(红紫色用)、2C(蓝绿色用)、以及2K(黑色用)。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可选择性地执行使黄色(Y)、红紫色(M)、蓝绿色(C)、以及黑色(K)这4色的调色剂重合,从而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模式,和仅使用黑色(K)的调色剂来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模式。在此图像形成装置中,如果从主计算机等的外部装置给予具有CPU和存储器等的控制器10图像形成指令,则此控制器10控制装置各部,执行规定图像形成工作,在复写纸、转印纸、用纸及OHP用透明薄片等薄片状的记录介质RM上形成与图像形成指令对应的图像。如此,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10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部”。
在各图像形成位2Y、2M、2C及2K中设置在其表面形成了各颜色的调色剂像的感光鼓21。配置各感光鼓21以使其旋转轴与主扫描方向(相对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平行或几乎平行,按图1中箭头标记D21的方向以规定速度旋转驱动各感光鼓21。
在各感光鼓21的周围,沿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D21(图1中顺时针方向)按以下顺序分别设置:使感光鼓21表面带上规定的电位的电晕(corona)带电器即带电器22;通过按照图像信号对感光鼓21表面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23;将该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的显影单元24;第一挤压部25;第二挤压部26;将该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转印单元3的中间转印带31上的一次转印单元;清洁转印后的感光鼓21的表面的清洁单元;和清洁刮刀。
带电器22与感光鼓21的表面不接触,此带电器22可使用现有公知常用的电晕带电器。在电晕带电器使用双电晕丝(scorotron:スコロトロン)带电器的情况下,在双电晕丝带电器的充电导线中流过负的导线电流,同时在栅格(grid)上施加直流的栅格带电偏压。通过带电器22的电晕放电使感光鼓21带电,由此,将感光鼓21的表面的电位设定为几乎均一的电位。
曝光单元23按照从外部装置给予的图像信号,通过光束对感光鼓21表面进行曝光,形成对应图像信号的静电潜像。作为此曝光单元23,能够由通过多角镜使来自半导体激光器的光束进行扫描的部件、或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了发光元件的行式头(line head)等构成。
从显影单元24对这样形成的静电潜像付与调色剂,通过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影。再有,在此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影单元24中,使用在载体液体内分散了大约20%重量比左右的调色剂的液体显影剂进行调色剂显影。在此实施方式中,不是使用现在通常使用的、以Isopar(商标:Exxon:エクソン)作为载体液体的低浓度(1~2wt%)且低粘度的、常温下具有挥发性的挥发性液体显影剂,而是使用将使颜料等着色剂分散到高浓度且高粘度的、常温下不挥发性树脂中的平均粒径1μm的固态物与分散剂一起添加到有机溶剂、硅油(silicon oil)、矿物油或食用油等液体溶剂中,调色剂固态成分浓度为约20%以上的高粘度(30~10000mPa·s左右)的液体显影剂。
在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D21中,在显影位置的下游侧配置第一挤压部25,同时还在第一挤压部25的下游侧配置第二挤压部26。在这些挤压部25、26中分别设置挤压辊轴。而且,将各挤压辊轴与感光鼓21的表面对接,去除调色剂像的剩余载体液体和卡普里调色剂(capri toner:カブリトナ一)。再有,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2个挤压部25、26去除了剩余载体液体和卡普里调色剂,但挤压部的个数和配置等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1个挤压部。
利用一次转印单元将通过了挤压部25、26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1上。此中间转印带31,展开支撑在彼此分离设置的一对带搬送辊轴32、33上,通过带驱动马达M3的辊轴驱动使中间转印带31按规定方向D31巡回旋转。更详细地,这些带搬送辊轴32、33中图1中右侧辊轴32为驱动辊轴,相对该驱动辊轴32机械地连接带驱动马达M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驱动带驱动马达M3而设置驱动器11,将与从控制器10给予的指令脉冲对应的驱动信号输出给带驱动马达M3进行位置控制。由此,驱动辊轴(带搬送辊轴)32以对应指令脉冲的圆周速度按图1中的箭头标记方向D32旋转,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以固定的速度按方向D31巡回移动。再有,同图中的符号E3是安装在带驱动马达M3上的编码器,其将与带驱动马达M3的旋转对应的信号给予驱动器11,接收到此信号的驱动器11根据上述信号对带驱动马达M3进行反馈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这样构成的中间转印带31相当于本发明的“像承载体”。
一次转印单元具有支持辊轴(backup roller)271,在一次转印位置TR1夹持中间转印带31与感光鼓21对置地设置支持辊轴271,将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1上。然后,通过用各色转印单元27执行调色剂像的转印,从而依次将感光鼓21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重合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全彩色的调色剂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从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上去除多余的载体液体,按每一颜色在一次转印位置TR1的下游侧配置带挤压部34。在此带挤压部34中,在中间转印带31的调色剂像承载面侧(下方面侧)配置中间转印体挤压辊轴341,同时还夹持中间转印带31与中间转印体挤压辊轴341对置地配置支持辊轴342,通过中间转印体挤压辊轴341从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上去除多余的载体液体。
如图1所示,像这样转印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被搬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R2。在此二次转印位置TR2,二次转印辊轴4夹持卷挂在转印单元3的驱动辊轴32上的中间转印带31而相对配置。而且,在二次转印位置TR2,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的单色、或多色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在从一对门辊轴(gate roller)51、51沿搬送路径PT搬送的记录介质RM上。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以使用液体显影剂来形成调色剂像的湿式显影方式形成调色剂像,所以使用后面详述的具有把持部的二次转印辊轴4。
二次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介质RM从二次转印辊轴4沿搬送路径PT被送入搬送机构6。此外,在搬送路径PT的下游侧,即相对搬送机构6二次转印辊轴4的相反侧(图1的左手侧)设置定影单元7,对转印在记录介质RM上的单色或多色的调色剂像施加热和压力等,进行调色剂像向记录介质RM的定影。
图3是表示在图1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轴的图,同图(a)是表示二次转印辊轴的整体结构的斜视图,同图(b)是表示对接构件的形状的侧面图。此外,图4是表示二次转印辊轴、中间转印带及驱动辊轴的关系的图,同图(a-1)是凹部与驱动辊轴对置时的侧面图,同图(a-2)是同图(a-1)的AA-AA线剖面图,同图(b-1)是间隙形成时的侧面图,同图(b-2)是同图(b-1)的BB-BB线剖面图。如这些图所示,二次转印辊轴4具有在外周面设置了凹部41的辊轴基材42。此辊基材42中,如图4所示,与驱动辊轴(带搬送辊轴)32的旋转轴A32(图4)平行或近似平行地配置旋转轴(shaft)421,同时在该旋转轴421的两端部分别安装侧板422、422。更详细地,这些侧板422、422任何一个都具有对圆盘形状的金属盘设置了切口部422a的形状,切口部422a在图4(a-1)及(b-1)所示的侧面视图中具有近似矩形形状。而且,如图3所示,切口部422a、422a相互对置地离开比中间转印带31的宽度稍长的距离被安装在旋转轴421上。此外,按照通过两侧板422、422的边缘的整周进行架桥的方式来配置金属盘423,同时将金属盘423的周边部粘合在两侧板422、422的内侧面。像这样,形成虽然整体上具有鼓形形状,但在其外周面的一部分上具有与旋转轴421平行或几乎平行地延伸的凹部41的辊轴基材42。
此外,在辊轴基材42的外周面,即除金属盘表面中相当于凹部41的内部的区域以外的表面区域形成橡胶或树脂等的弹性层43。此弹性层43如后所述与卷挂在驱动辊轴32上的中间转印带31对置地形成间隙NP。
此外,在凹部41的内部设置用于把持记录介质RM的把持部44。此把持部44具有:自凹部41的内底部开始立设在辊轴基材42的外周面上的夹片(gripper:グリツパ)支持构件441、和相对夹片支持构件441的前端部可自由接离地被支持的夹片构件442。此外,夹片构件442与夹片驱动部(省略图示)连接。而且,接收来自控制器10的不夹持(ungrip)指令,通过夹片驱动部进行工作,从而使夹片构件442的前端部离开夹片支持构件441的前端部,进行记录介质RM的把持准备和把持松开。另一方面,接收来自控制器10的夹持指令,通过夹片驱动部进行工作,从而使夹片构件442的前端部移动到夹片支持构件441的前端部,把持记录介质RM。再有,关于把持部44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也可采用特开2000-238400号公报等中所述的现有公知的把持机构。
在旋转轴421的两端部,在各侧板422的外侧面上安装支持构件46、46,与辊轴基材42一体地旋转成为可能。此外,在各支持构件46、46上对应凹部41而形成平面区域461。而且,在平面区域461、461上分别安装转印辊轴侧角度定位构件(度当て部材)47。在角度定位构件47中在支持构件46上安装基座部位471,同时从基座部位471沿平面区域461的法线方向延伸设置角度定位部位(度当て部位)472,角度定位部位472的前端部一直延伸到凹部41的开口侧端部的附近。即,如图3(a)所示,从旋转轴421的端部看辊轴基材42时,角度定位构件47以堵住凹部41的方式被配置。
此外,如同图(b)所示,弯曲成型角度定位部位472的前端部,使得中央部的曲率Rct比两端部的曲率Rrs、Rls更大。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将含弹性层43的辊轴基材42的辊轴外径设定为约191mm,而将曲率Rct设定为88.2mm,将两端部的曲率Rrs、Rls都设定为22.4mm。再有,将角度定位部位472的中央部的曲率中心CC配置在辊轴基材42的旋转轴即旋转轴421的中心轴上,此外,对应凹部41的开口范围,将中央部的角度范围α设定为63°。由此,如后所述,在二次转印辊轴4旋转时通过该角度范围α,凹部41与卷挂在驱动辊轴32上的中间转印带31对置。此外,沿辊轴基材42的旋转方向D4的凹部41的开口部长度为
191×π×(63/360)≒105mm。
另一方面,此之外的角度范围按如下说明,弹性层43与上述中间转印带31对置地形成间隙NP,沿辊轴基材42的旋转方向D4的弹性层43的长度被设定为
191×π×{(360-63)/360}≒495mm。
在与驱动辊轴32的旋转轴A32平行或几乎平行地配置旋转轴421的同时,如此构成的二次转印辊轴4通过省略图示的赋能部对驱动辊轴32侧赋能。由此,在角度范围α以外的角度范围(297°的角度范围)中,如图4(b-1)及(b-2)所示,对卷挂在驱动辊轴32上的中间转印带31推压弹性层43从而形成间隙NP。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辊轴32的旋转轴321的两端部安装有环状的角度定位构件322,将其外径设定得比{(中间转印带31的厚度)×2+(驱动辊轴32的外径)}的值更大。由此,在角度范围α中,如图4(a-1)及(a-2)所示,转印辊轴侧角度定位部位472的中央部与驱动辊轴侧角度定位构件322对接,成为辊轴基材42及弹性层43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的状态。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转印辊轴侧角度定位部位472通过驱动辊轴侧角度定位构件322与驱动辊轴32对接,但结构也可以为转印辊轴侧角度定位部位472直接与驱动辊轴32对接。
相对二次转印辊轴4的旋转轴421机械地连接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被驱动而设置驱动器12,按照从控制器10给予的指令驱动马达M4,在图1纸面中按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二次转印辊轴4,使其相对驱动辊轴32按旋转方向D4旋转。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二次转印辊轴4相当于本发明的“转印辊轴”,驱动器12及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作为本发明的“辊轴驱动部”起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AC伺服马达作为马达M4的同时,还通过驱动器12对该AC伺服马达进行位置控制,构成可进行扭矩控制的结构。即,驱动器12具有位置控制电路及扭矩控制电路,可选择性地执行位置控制及扭矩控制。控制器10可对此驱动器12输入与位置信息相关的指令脉冲、与扭矩信息相关的指令扭矩、以及控制切换信号。而且,控制器10在根据控制切换信号将驱动器12的驱动控制形态切换为位置控制的同时,还将指令脉冲输入给驱动器12,由此驱动器12将对应指令脉冲的驱动信号输出给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来进行位置控制,能高精度地定位二次转印辊轴4。另一方面,控制器10在根据控制切换信号将驱动器12的驱动控制形态切换为扭矩控制的同时,还将指令扭矩输入给驱动器12,由此驱动器12将对应指令扭矩的驱动信号输出给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来进行扭矩控制,能使二次转印辊轴4以对应指令扭矩的扭矩被旋转驱动。在此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对中间转印带31施加的负载的变动,并使中间转印带31的圆周速度稳定,而在控制器10中设置指令扭矩运算部10a,从控制器10输出由该指令扭矩运算部10a决定的指令扭矩,并输入给驱动器12。关于这一点以后详述。再有,同图中的符号E4是安装在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上的编码器,给予驱动器12与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的旋转对应的信号,接收到此信号的驱动器12根据上述信号对该马达M4进行反馈控制。
接着,在说明如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工作之前,参照图5说明二次转印辊轴4的工作。
图5是表示二次转印辊轴的工作的图,同图(a)是表示二次转印辊轴4的工作和相位的关系的图表,同图(b)是示意地表示同图(a)中的相位B下的二次转印辊轴4的凹部41和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关系的图,同图(c)是示意地表示同图(a)中的相位A1、A2下的二次转印辊轴4的凹部41和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关系的图。同图中的符号8是连接到二次转印辊轴4的旋转轴421的一个端部的相位检测传感器。在此传感器8中,对旋转轴421连接圆盘状的隙缝板81,与旋转轴421一起旋转。此外,在隙缝板81上形成2处隙缝811、812。它们当中隙缝811用于检测间隙解除位置,即弹性层43离开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隙缝板812用于检测间隙开始位置,即弹性层43开始与中间转印带31对接的位置。此外,在相位检测传感器8中固定配置用于检测这些隙缝811、812的传感器元件82,每当隙缝811、812位于传感器元件82的检测范围时,从传感器元件82输出给控制器10的信号的电平就从L电平变为H电平,就能分别检测出间隙解除位置及间隙开始位置。再有,在图5中,将在由传感器8检测出间隙开始位置的检测时刻tA1、tA2中的二次转印辊轴4的相位A1、A2称为“相位A”,将在由传感器8检测出间隙解除位置的检测时刻tB中的二次转印辊轴4的相位称为“相位B”。再有,图5(a)中的一点划线是使二次转印辊轴4以固定的圆周速度旋转时的相位曲线。
在时刻tA1中,如果由传感器8检测出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图5(c)),则控制器10在根据控制切换信号将驱动器12的驱动控制形态切换为扭矩控制的同时,还将指令扭矩给予驱动器12。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控制器10的指令扭矩运算部10a的运算结果来决定指令扭矩。也就是说,虽然为了使驱动辊轴32旋转,驱动器11对带驱动马达M3输出信号,但此输出信号如图2所示还同时被给予指令扭矩运算部10a。此信号反映带驱动马达M3的工作,进而反映中间转印带31的驱动状况,通过解析该信号,就能得到给予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状况。因此,通过监视上述信号就能检测出施加给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的变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驱动器11给予带驱动马达M3的信号还被输出给指令扭矩运算部10a,该指令扭矩运算部10a进行与施加给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状况对应的指令扭矩的运算。其结果,也按照施加给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的变动来变更设定指令扭矩,给予驱动器12指令扭矩,以便始终抑制施加给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变动。
接收到这些信号的驱动器12将对应指令扭矩的驱动信号输出给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来进行扭矩控制。此后,二次转印辊轴4按旋转方向D4旋转,一旦凹部41接近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并由传感器8检测出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图5(b)),则控制器10根据控制切换信号将驱动器12的驱动控制形态从扭矩控制切换成位置控制,同时将指令脉冲给予驱动器12(时刻tB)。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间隙开始位置弹性层43与中间转印带31对接,形成间隙NP,为了使此间隙形成状态一直持续到二次转印辊轴4到达间隙解除位置为止,在此期间(时刻tA1~tB)仍旧保持弹性层43与中间转印带31对接,一边进行二次转印辊轴4的扭矩控制,一边使其旋转。因此,在二次转印辊轴4与中间转印带31对接期间,从二次转印辊轴4向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没有大的变动,能使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稳定,并以固定的圆周速度移动。此外,通过使记录介质RM通过间隙NP之间,从而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在记录介质RM上。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记录介质RM贴在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上,如上所述,在将记录介质RM送入间隙NP之间之前,在适当的时刻tC(二次转印辊轴4从间隙解除位置旋转角度29°的时刻)中,由把持部44把持从门辊轴51、51搬送过来的记录介质RM。更详细地,按如下进行二次转印辊轴4的位置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传感器8检测相位B,即检测出间隙解除位置的时刻tB中,二次转印辊轴4(辊轴基材42)的转速ω0(deg/sec)按下式
ω0=29/(tC-tB)
这样变更。由此,在时刻tC中把持部44位于可把持从门辊轴51、51搬送过来的记录介质RM的位置(记录介质把持位置(图8(b))。再有,在二次转印辊轴4到达记录介质把持位置之前的适当的时刻中,控制器10使夹片驱动部工作,使夹片构件442的前端部与夹片支持构件441的前端部分离,完成记录介质RM的把持准备。由此,能够在记录介质把持位置确实地把持记录介质RM。
此外,一旦到达时刻tC,二次转印辊轴4的转速ω1(deg/sec)就按下式
ω1=34/(tA2-tC)
这样变更。在此实施方式中,转速ω1不是固定值,控制器10通过变更给予驱动器12的指令脉冲就能调整转速ω1。由此,通过控制转速ω1,就能调整弹性层43开始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时刻,即形成间隙的时刻。在此,举例说明:
(a)控制二次转印辊轴4,使得二次转印辊轴4的圆周速度与中间转印带31表面的移动速度一致时,
(b)控制二次转印辊轴4,使得二次转印辊轴4的圆周速度比中间转印带31表面的移动速度更快时,
(c)控制二次转印辊轴4,使得二次转印辊轴4的圆周速度比中间转印带31表面的移动速度更慢时。
图6是示意地表示间隙形成时刻和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的关系的图,同图(a)表示上述条件(a)下的工作状况,同图(b)表示上述条件(b)下的工作状况,同图(c)表示上述条件(c)下的工作状况。在此,设控制二次转印辊轴4使得二次转印辊轴4的圆周速度与中间转印带31表面的移动速度一致时的二次转印辊轴4的转速为标准转速ω1a,以弹性层43开始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时刻作为时刻tCa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变更指令脉冲来调整二次转印辊轴4的转速,能按如下变更时刻(间隙形成时刻)tC。
例如,基于同图(a)及(b)的对比所表明的,如果二次转印辊轴4的转速比标准转速ω1a高的话,则与中间转印带31表面的移动速度相比,记录介质RM的搬送速度变快,此时的间隙形成时刻tCb比时刻tCa更早,仅此差(=tCa-tCb)中调色剂像TI的前端位置FP就位于离开间隙NP的位置。由此,在高速旋转时,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比标准时(以标准转速ω1a使二次转印辊轴4旋转时)晚到达间隙NP。其结果,转印到记录介质RM上的调色剂像TI和记录介质RM的前端部的距离比标准时的距离变长。相反,如果二次转印辊轴4的转速比标准转速ω1a低的话,则与中间转印带31表面的移动速度相比,记录介质RM的搬送速度变慢,间隙形成时刻tCc比时刻tCa更晚,仅此差(=tCc-tCa)中调色剂像TI的前端位置FP就位于靠近间隙NP的位置。由此,在低速旋转时,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比标准时早到达间隙NP。其结果,转印到记录介质RM上的调色剂像TI和记录介质RM的前端部的距离比标准时的距离变短。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二次转印辊轴4的转速ω1来调整间隙形成时刻tc,由此,能高精度地调整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TI被转印到记录介质RM上位置。
返回图5继续说明。如上所述,在凹部41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期间,在二次转印辊轴4到达记录介质把持位置的同时或晚些时间,控制器10使夹片驱动部工作,使夹片构件442的前端部移动到夹片支持构件441的前端部,把持记录介质RM。像这样执行把持记录介质RM的工作,即“进纸工作”。
然后,当二次转印辊轴4从相位C(记录介质把持位置)旋转34°时,就在时刻tA2由传感器8检测相位A2。于是,与上述同样,将驱动器12的二次转印辊轴4的驱动控制形态从位置控制切换成扭矩控制,在扭矩控制下执行二次转印工作。
接着,参照图7至图9,说明上述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工作。图7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例的时序图。此外,图8及图9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的图。在此图像形成装置1中,一旦从主计算机等外部装置给予控制器10形成彩色图像意思的图像形成指令,则此控制器10就会按照存储在省略图示的存储器内的程序控制装置各部。首先,带驱动马达M3及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工作,分别驱动中间转印带31及二次转印辊轴4。于是,每当二次转印辊轴4到达间隙解除位置(相位B)及间隙开始位置(相位A)时,从传感器元件82输出给控制器10的信号的电平就临时地从L电平变为H电平。于是,控制器10根据该信号电平的变化按上述那样将驱动器12的二次转印辊轴4的驱动控制形态交替切换为位置控制和扭矩控制。再有,关于带驱动马达M3,始终进行位置控制,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以规定的移动速度巡回移动。
此外,在时刻tA0中,一旦隙缝811位于相位检测传感器8的传感器元件82的检测范围,控制器10检测出二次转印辊轴4移动到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的情况,则控制器10就会按照控制切换信号将驱动器12的驱动控制形态切换为扭矩控制,同时将指令扭矩给予驱动器12,并对二次转印辊轴4进行扭矩控制。此外,以该时刻tA0为曝光开始起点,在各图像形成位2Y、2M、2C及2K中形成调色剂像,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上。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当从时刻tA0经过时间T1时,根据来自控制器10的各种信号在图像形成位2Y中开始基于曝光单元23的潜像形成,形成黄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像。此外,当黄色用曝光开始后经过时间T2时,就开始红紫色用曝光,此外,当红紫色用曝光开始后经过时间T3时,就开始蓝绿色用曝光,此外,当蓝绿色用曝光开始后经过时间T4时,就开始黑色用曝光。像这样,在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像的同时,还在中间转印带31上依次进行重合,在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上形成全彩色的调色剂像TI。
像这样在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像期间,二次转印辊轴4按旋转方向D4旋转,经过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返回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当从此时刻tA1经过规定时间T5时,控制器10将指令脉冲输入到对连接到门辊轴51、51的门辊轴驱动马达进行控制的驱动器(省略图示),使门辊轴驱动马达工作。由此,开始向二次转印位置TR2搬送记录介质RM。
此外,一旦二次转印辊轴4成为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在该时刻tB2中控制器10就会根据控制切换信号将驱动器12的驱动控制形态从扭矩控制切换成位置控制,同时给予驱动器12指令脉冲。由此,如上所述二次转印辊轴4在旋转方向D4移动角度29°,移动到记录介质把持位置。此外,夹片构件442的前端部离开夹片支持构件441的前端部,完成记录介质RM的把持准备。然后,记录介质RM的前端部进入夹片构件442和夹片支持构件441之间,开始进纸工作(图8(b))。
与时刻tC同时或稍晚于时刻tC,控制器10将把持指令给予夹片驱动部(省略图示)。接收此把持指令,夹片驱动部工作,使夹片构件442的前端部移动到夹片支持构件441的前端部。由此,把持记录介质RM的前端部,完成“进纸工作”(图8(c))。再有,在二次转印辊轴4成为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之前进行此“进纸工作”,在“进纸工作”的完成时刻,如同图(c)所示,调色剂像TI位于中间转印带31表面的移动方向D31中的二次转印位置TR2的上游侧。
像这样,记录介质RM仍旧由把持部44把持其前端部,与二次转印辊轴4一起按旋转方向D4被搬送。而且,在从相位C(记录介质把持位置:参照图5(a))到达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前,如上所述控制器10通过变更指令脉冲,来调整间隙形成时刻tC,并调整调色剂像TI相对记录介质RM的位置。
然后,一旦二次转印辊轴4到达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就从此时刻tA2开始,二次转印辊轴4的弹性层43与中间转印带31表面对置,形成间隙NP,把持记录介质RM进行搬送。由此,开始向记录介质RM的下面(表面)二次转印形成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TI(图8(d))。此外,在此时刻tA2中,控制器10根据控制切换信号将驱动器12的驱动控制形态切换成扭矩控制,同时给予驱动器12指令扭矩,对二次转印辊轴4进行扭矩控制。
像这样,一边进行扭矩控制一边使二次转印辊轴4按旋转方向D4旋转,伴随于此,记录介质RM仍旧按照前端部被把持部44保持的状态通过间隙NP之间,进行调色剂像TI的二次转印(图9(a))。然后,当把持部44移动到搬送机构6的上游侧端部(图1的右端侧端部)的附近位置为止时,保持在此把持部44上的记录介质前端部就会与中间转印带31充分分离,一直会被搬送到搬送机构6的搬送入口。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在把持部44移动到搬送机构6的上游侧端部的附近的时刻中,控制器10给予夹片驱动部释放指令,使夹片构件442的前端部与夹片支持构件441的前端部分离,解除记录介质RM的把持。由此,记录介质RM的前端部被送入搬送机构6的搬送入口,通过搬送机构6搬送到定影单元7。然后,由定影单元7进行彩色调色剂像TI向记录介质RM的定影。再有,关于释放后,记录介质RM的前端侧由搬送机构6沿搬送路径PT搬送到定影单元7侧,同时记录介质RM的后端侧在间隙NP中一边通过二次转印辊轴4的弹性层43和中间转印带31进行夹持搬送一边进行二次转印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通过调整间隙形成时刻tC就能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TI转印在记录介质RM中对应间隙形成时刻的位置处。如此,通过间隙形成时刻tC的调整,就能高精度地调整调色剂像TI相对记录介质RM的位置。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还能得到如下这样的作用效果。即,在凹部41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期间,也就是说,二次转印辊轴4从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到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的期间,将驱动器12的驱动控制形态切换成位置控制,对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进行位置控制。因此,能正确地将二次转印辊轴4定位在记录介质把持位置,能通过把持部44确实地把持记录介质RM。另一方面,在弹性层43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地形成间隙NP进行二次转印处理期间,也就是说,二次转印辊轴4从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到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的期间,对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进行扭矩控制。因此,能抑制施加给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的变动,能稳定地驱动中间转印带31。其结果,能有效地防止中间转印带31的速度变动引起的图像品质的下降。
此外,虽然在间隙NP形成期间进行扭矩控制,但存在记录介质RM通过间隙NP间的情形和记录介质RM不通过间隙NP间的情形,在各个情形中,赋予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互不相同。因此,在各个情形中,如果控制器10变更指令扭矩,就能进一步抑制施加给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的变动,所以优选。
此外,即使在记录介质RM通过间隙NP间的情况下,如果记录介质RM的厚度、材质、尺寸及形状等不同,则赋予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也存在不同。因此,如果控制器10按照记录介质RM的种类变更指令扭矩,就能进一步抑制施加给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的变动,所以优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控制器10中设置指令扭矩运算部10a,根据从驱动器11给予带驱动马达M3的信号,对与施加给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状况对应的指令扭矩进行计算,按该指令扭矩对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进行扭矩控制。如此,根据辊轴驱动部的扭矩控制,与施加给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相关的信息(从驱动器11给予带驱动马达M3的信号),对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进行反馈控制。因此,二次转印辊轴4就以适合施加给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状况的扭矩进行工作,能更稳定地驱动中间转印带31,能更有效地防止图像品质的下降。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此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的不同点在于基准信号的设定。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以来自传感器8的输出信号为基准信号,在二次转印辊轴4移动到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时根据从传感器8输出电平的变化来控制曝光处理和记录介质RM的搬送处理等。相对于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所谓的垂直同步信号为基准信号。即,如过去所公知的,在使用中间转印带和中间转印鼓等作为像承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过去多采用使用在由垂直同步传感器检测出固定设置在像承载体上的特征部位(例如切口部和突起部等)时输出的垂直同步信号来控制装置各部的方法。本发明对于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能适用,如图10所示,可以以垂直同步信号Vsync为基准信号,控制曝光处理和记录介质RM的搬送处理等。再有,具体的控制内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图12是表示图11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例的时序图。此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的不同点有2点。首先,第一点是仅从控制器10给予驱动器12指令脉冲,即作为驱动器12的驱动控制形态仅准备位置控制这点。此外,第二点是在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和二次转印辊轴4之间***单向离合器(oneway clutch)CT这点。在此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单向离合器CT,就能在二次转印辊轴4的弹性层43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期间(相位A至相位B期间),遮断由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产生的驱动力被传递给二次转印辊轴4,通过弹性层43和中间转印带31的间隙NP下的摩擦力使二次转印辊轴4相对中间转印带31从动旋转。另一方面,在二次转印辊轴4的凹部41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期间(相位B至相位A期间),将驱动力传递给二次转印辊轴4,执行位置控制。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2所示这样形成图像。
当从主计算机等外部装置给予控制器10形成彩色图像意思的图像形成指令时,带驱动马达M3及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就进行工作,分别驱动中间转印带31及二次转印辊轴4,在时刻tA0中,控制器10检测出二次转印辊轴4移动到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的情况。然后,以该时刻tA0为曝光开始起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各图像形成位2Y、2M、2C及2K中形成调色剂像,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上。
在进行此调色剂像形成期间,由于从时刻tA0开始弹性层43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地形成间隙NP,所以二次转印辊轴4相对中间转印带31进行从动旋转。然后,在时刻tB1中一旦二次转印辊轴4到达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二次转印辊轴4的凹部41就会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接着在直到变为相位A的期间,由控制器10对驱动器12进行位置控制。此外,在下一时刻tA2中弹性层43再次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地形成间隙NP,由于其一直持续到时刻tB2,所以在时刻tA1~tB2之间,二次转印辊轴4相对中间转印带31进行从动旋转。此外,在此第三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当从时刻tA1开始经过规定时间T5时,控制器10将指令脉冲输入到对连接到门辊轴51、51的门辊轴驱动马达进行控制的驱动器(省略图示),使门辊轴驱动马达工作。由此,开始向二次转印位置TR2搬送记录介质RM。
此外,一旦二次转印辊轴4成为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自上述时刻tB2开始就会根据从控制器10输出的指令脉冲进行位置控制,二次转印辊轴4按旋转方向D4移动角度29°,移动到记录介质把持位置(时刻tC2:相位C)。此外,夹片构件442的前端部离开夹片支持构件441的前端部,完成记录介质RM的把持准备。然后,记录介质RM的前端部由把持部44把持(进纸工作)。像这样,记录介质RM仍旧由把持部44把持其前端部,与二次转印辊轴4一起按旋转方向D4被搬送。而且,在从相位C(记录介质把持位置:参照图5(a))到达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前,如上所述,控制器10通过变更指令脉冲,来调整间隙形成时刻tC,并调整调色剂像TI相对记录介质RM的位置。
然后,一旦二次转印辊轴4到达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弹性层43就再次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地形成间隙NP,二次转印辊轴4相对中间转印带31进行从动旋转。此外,伴随此二次转印辊轴4的从动旋转,记录介质RM仍旧按照前端部被把持部44保持的状态通过间隙NP之间,进行调色剂像TI的二次转印。此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记录介质RM通过搬送机构6被搬送到定影单元7,进行彩色调色剂像TI向记录介质RM的定影。
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调整间隙形成时刻tC就能高精度地调整调色剂像TI相对记录介质RM的位置。此外,由于在从相位A到相位B期间,二次转印辊轴4相对中间转印带31进行从动旋转,所以在该期间(相位A~相位B)能得到与进行扭矩控制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此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的不同点是仅从控制器10给予驱动器12指令脉冲,即作为驱动器12的驱动控制形态仅准备位置控制这点、和构成为通过齿轮91、92将由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产生的驱动力传递给二次转印辊轴4这点。在上述齿轮中,相对于辊轴侧的齿轮91是整个一周都形成了齿轮部921的正齿轮(spur gear),齿轮92则成为具有相对齿轮91啮合的齿轮部921和相对齿轮91不啮合的缺齿部922的缺齿齿轮。在此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应角度范围α(本实施方式中为63°)形成齿轮部921,在旋转轴421的端部安装缺齿齿轮92,以便当二次转印辊轴4成为相位B时,旋转方向D4中的齿轮部921和齿轮91开始啮合,当变为相位A时,旋转方向D4中的齿轮部921离开齿轮91。因此,仅在二次转印辊轴4从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到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期间,由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产生的驱动力通过上述齿轮91、92传递给二次转印辊轴4。另一方面,在二次转印辊轴4的弹性层43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期间(相位A到相位B的期间),由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产生的驱动力不传递给二次转印辊轴4,而通过弹性层43和中间转印带31的间隙NP中的摩擦力,二次转印辊轴4相对中间转印带31进行从动旋转。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完全同样地进行图像形成(参照图12)。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图。此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的不同点有2点。首先,第一点是仅从控制器10给予驱动器12指令脉冲,即作为驱动器12的驱动控制形态仅准备位置控制这点。此外,第二点是将增益切换信号给予驱动器12,能够2级切换位置控制增益这点。在此第五实施方式中,虽然与二次转印辊轴4的相位无关,按照指令脉冲对马达M4进行位置控制,但按如下切换位置控制增益。即,在二次转印辊轴4的凹部41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期间(相位B到相位A的期间),将位置控制增益设定成比较大的第一增益,高精度地定位二次转印辊轴4。相对于此,在二次转印辊轴4的弹性层43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期间(相位A到相位B的期间),将位置控制增益设定成比第一增益小的第二增益,与上述那样以第一增益进行位置控制的情形相比,抑制了施加给中间转印带31的负载变动。
图15是表示图14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例的时序图。在此第五实施方式中,当从主计算机等外部装置给予控制器10形成彩色图像意思的图像形成指令时,带驱动马达M3及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就进行工作,分别驱动中间转印带31及二次转印辊轴4,在时刻tA0中,控制器10检测出二次转印辊轴4移动到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的情况。然后,以该时刻tA0为曝光开始起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各图像形成位2Y、2M、2C及2K中形成调色剂像,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上。
此外,在进行此调色剂像形成的期间,在时刻tA0中控制器10给予驱动器12指令脉冲,对二次转印辊轴4进行位置控制,同时按照增益切换信号将该位置控制增益设定为比较小的第二增益。然后,在时刻tB1中一旦二次转印辊轴4到达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控制器10就按照增益切换信号将该位置控制增益设定为比较大的第一增益,接着在直到变为相位A的期间,由控制器10以第一增益对驱动器12进行位置控制。此外,在下一时刻tA1中,当弹性层43再次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地形成间隙NP时,控制器10就再次按照增益切换信号将该位置控制增益设定为上述第二增益。此外,在此第五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当从时刻tA1开始经过规定时间T5时,控制器10将指令脉冲输入到对连接到门辊轴51、51的门辊轴驱动马达进行控制的驱动器(省略图示),使门辊轴驱动马达工作。由此,开始向二次转印位置TR2搬送记录介质RM。
此外,一旦二次转印辊轴4成为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控制器10就再次按照增益切换信号将该位置控制增益设定为上述第一增益。由此,高精度地对二次转印辊轴4进行位置控制。更详细地,自上述时刻tB2开始就会根据从控制器10输出的指令脉冲以比较大的增益(第一增益)进行位置控制,二次转印辊轴4按旋转方向D4移动角度29°,移动到记录介质把持位置(时刻tC2:相位C)。此外,夹片构件442的前端部离开夹片支持构件441的前端部,完成记录介质RM的把持准备。然后,记录介质RM的前端部由把持部44把持(进纸工作)。像这样,记录介质RM仍旧由把持部44把持其前端部,与二次转印辊轴4一起按旋转方向D4被搬送。而且,在从相位C(记录介质把持位置:参照图5(a))到达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前,如上所述,控制器10通过变更指令脉冲,来调整间隙形成时刻tC,并调整调色剂像TI相对记录介质RM的位置。
然后,一旦二次转印辊轴4到达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控制器10就按照增益切换信号将该位置控制增益设定为上述第二增益,抑制对中间转印带31施加的负载变动。此外,伴随此二次转印辊轴4的旋转,记录介质RM仍旧按照前端部被把持部44保持的状态通过间隙NP之间,进行调色剂像TI的二次转印。此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记录介质RM通过搬送机构6被搬送到定影单元7,进行彩色调色剂像TI向记录介质RM的定影。
如上所述,即使在此第五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调整间隙形成时刻tC就能高精度地调整调色剂像TI相对记录介质RM的位置。此外,由于在凹部41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期间增大位置控制增益,所以能将二次转印辊轴4正确地定位在记录介质把持位置,能由把持部44确实地把持记录介质RM。另一方面,在弹性层43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地形成间隙NP进行二次转印处理期间,即二次转印辊轴4从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到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期间,由于以比较小的第二增益对二次转印辊轴4进行位置控制,所以能抑制对中间转印带31施加的负载的变动,能稳定地驱动中间转印带31。其结果,能有效地防止中间转印带31的速度变动引起的图像品质的下降。
再有,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可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相位检测传感器8由具有2个隙缝811、812的隙缝板81和传感器元件82构成,但相位检测传感器8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6(a)所示,也可以代替隙缝板81使用途径凹部41与中间转印带31对置的角度范围α形成了切口部813的圆盘构件83。在这样构成的相位检测传感器8中,当二次转印辊轴4成为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时,在旋转方向D4中,切口部813的下游侧端部通过传感器元件82,传感器输出从L电平变为H电平。此外,当二次转印辊轴4成为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时,切口部813的上游侧端部通过传感器元件82,传感器输出从H电平变为L电平。根据这样的输出电平的变化来检测相位A及相位B,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在扭矩控制和位置控制之间切换驱动器12的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的驱动控制形态。
此外,在同图(b)所示的相位检测传感器8中设置2个传感器元件84、85和1个隙缝板86。沿旋转方向D4配置传感器元件84、85以使从第一传感器元件84到第二传感器元件85的角度与角度范围α一致。此外,在隙缝板86中形成1个隙缝861,隙缝板86与旋转轴421一起按旋转方向D4旋转。而且,当二次转印辊轴4成为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时,隙缝861通过第一传感器元件84,第一传感器元件84的输出从L电平变为H电平。并且,当二次转印辊轴4成为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时,隙缝861通过第二传感器元件85,第二传感器元件85的输出从L电平变为H电平。根据这样的输出电平的变化来检测相位A及相位B,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在扭矩控制和位置控制之间切换驱动器12的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的驱动控制形态。
此外,在同图(c)所示的相位检测传感器8中设置传感器元件82和隙缝板86,当二次转印辊轴4成为相位B(间隙解除位置)时,隙缝861通过传感器元件82,传感器元件82的输出从L电平变为H电平。然后,以此输出电平的变化作为触发,控制器10开始时间测量,当此经过时间到达规定时间(二次转印辊轴4从相位B到相位A所需的时间)T8时,可以检测出二次转印辊轴4成为相位A(间隙开始位置)的情形。如此组合相位检测传感器8和控制器10的时间测量,检测相位A及相位B,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在扭矩控制和位置控制之间切换驱动器12的转印辊轴驱动马达M4的驱动控制形态。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本发明应用于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RM上的图像形成装置,但也可以适当地将本发明应用于将形成在中间转印鼓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装置、或将形成在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装置等。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像承载体,其在承载像的同时以规定速度移动;
转印辊轴,其具有:与上述像承载体对置地进行旋转的辊轴基材、设置在上述辊轴基材的周面上的凹部、设置在上述凹部中且把持记录介质的把持部、以及设置在上述辊轴基材的周面上的弹性层,当上述凹部与上述像承载体对置时由上述把持部把持记录介质,当上述弹性层与上述像承载体对置时使上述记录介质通过在上述弹性层和上述像承载体之间形成的间隙,并将承载在上述像承载体上的上述像转印在上述记录介质上;
辊轴驱动部,其使上述辊轴基材旋转;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辊轴驱动部,调整形成上述间隙的时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凹部与上述像承载体对置时的上述辊轴基材的转速,并调整上述间隙形成时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由上述把持部把持上述记录介质后,改变上述辊轴基材的转速,并调整上述间隙形成时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一方面控制上述凹部与上述像承载体对置时的上述辊轴驱动部并调整上述转印辊轴的位置,另一方面控制上述间隙形成时的上述辊轴驱动部的扭矩。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轴基材在上述间隙形成的期间内,随上述像承载体的移动而进行从动旋转,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凹部与上述像承载体对置的期间内,由上述辊轴驱动部使上述辊轴基材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一方面在上述凹部与上述像承载体对置的期间内以第一增益来控制上述辊轴驱动部并调整上述转印辊轴的位置,另一方面在上述间隙形成的期间内以比上述第一增益更小的第二增益来控制上述辊轴驱动部并调整上述转印辊轴的位置。
7.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使辊轴基材与像承载体对置地进行旋转的工序,其中,该像承载体在承载像的同时以规定速度移动;
在设置在上述辊轴基材的周面上的凹部与上述像承载体对置的期间内,由设置在上述凹部中的把持部把持记录介质的工序;
使设置在上述辊轴基材的周面上的弹性层与上述像承载体对置并在上述弹性层和上述像承载体之间形成间隙,同时使上述记录介质通过该间隙,从而将承载在上述像承载体上的上述像转印在上述记录介质上的工序;以及
调整形成上述间隙的时刻的工序。
CN201010163293A 2009-04-14 2010-04-14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Pending CN1018661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7977 2009-04-14
JP2009097977A JP2010249997A (ja) 2009-04-14 2009-04-14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6132A true CN101866132A (zh) 2010-10-20

Family

ID=42934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3293A Pending CN101866132A (zh) 2009-04-14 2010-04-14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74552B2 (zh)
JP (1) JP2010249997A (zh)
CN (1) CN10186613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37758A (zh) * 2023-11-27 2024-02-09 宿迁市计量测试所 一种在线薄膜测长仪的校准方法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14702B2 (en) * 2007-10-17 2011-09-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eveloper collec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62039A (ja) * 2009-04-30 2010-11-18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281895A (ja) * 2009-06-02 2010-12-16 Seiko Epson Corp 転写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装備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7893A (ja) * 2009-07-09 2011-01-2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223025B2 (ja) * 2013-07-10 2017-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60952A (ja) * 2017-09-25 2019-04-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1856A (ja) * 2021-08-25 2023-03-0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胴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1880A (ja) * 2021-08-25 2023-03-0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06680A (ja) * 1986-06-20 1988-05-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161284A (ja) * 1992-11-19 1994-06-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839933B2 (ja) * 1997-09-22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86984B2 (ja) 1999-02-17 2009-12-16 東北リコー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における用紙保持装置
JP4603785B2 (ja) * 2003-08-20 2010-1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280798B2 (en) * 2004-03-09 2007-10-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veying device urging a recording material toward a charge eliminating member
JP2005338364A (ja) * 2004-05-26 2005-12-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2028B2 (ja) * 2005-01-25 2011-07-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色ずれ検出方法、色ずれ検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14808A (ja) 2007-07-02 2009-01-22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249998A (ja) * 2009-04-14 2010-11-04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37758A (zh) * 2023-11-27 2024-02-09 宿迁市计量测试所 一种在线薄膜测长仪的校准方法及***
CN117537758B (zh) * 2023-11-27 2024-04-09 宿迁市计量测试所 一种在线薄膜测长仪的校准方法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60512A1 (en) 2010-10-14
US7974552B2 (en) 2011-07-05
JP2010249997A (ja) 2010-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6132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EP2224585B1 (en) Motor control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005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63110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385762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203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75365A (ja) 湿式画像形成装置、湿式現像装置、及び、湿式現像装置予備駆動方法
US99960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201402120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16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53828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ontrol unit
JP20102499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92682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2480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55784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071021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5393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における位相調整方法
JP20031730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8011A (ja) 電子写真方式プリンタの現像装置
JP47748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における位相調整方法
JP56357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533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09875A (ja) ベルト定着装置
JP2002139879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304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