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0889B - 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装置及*** - Google Patents

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装置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0889B
CN101860889B CN200910081953A CN200910081953A CN101860889B CN 101860889 B CN101860889 B CN 101860889B CN 200910081953 A CN200910081953 A CN 200910081953A CN 200910081953 A CN200910081953 A CN 200910081953A CN 101860889 B CN101860889 B CN 1018608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
link
frame
transmitting terminal
test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81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0889A (zh
Inventor
韩毅宏
王琨
张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819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608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60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0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0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08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为:发送端通过第一链路向通信对端侧发送用于检测混线情况的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一链路的第一标识;接着,发送端接收通信对端侧通过第二链路返回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以及所述通信对端侧接收到的用于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最后,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三标识进行比较,并在获知两者不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发生混线。这样,便有效地避免了误判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混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申请同时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和一种通信***。

Description

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装置及***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IMA E1链路混线的方法、装置及***。 
背景技术
目前,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RNC)和基站(NodeB)之间的IUb口,一般采用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nverse Multiplexing for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IMA)技术来实现数据传输。所谓IMA技术即是指通过IMA技术把多个低速物理链路(如,基于欧洲标准的30路脉码调制链路,简称E1链路)捆绑为一个逻辑上的高速链路(以下称为IMA E1链路)。例如,参阅图1所示,将物理链路#0、#1和#2这三条E1链路采用IMA技术捆绑为一个IMA E1链路,以传输a、b、c所表示的ATM信元。 
为了满足高带宽的需要,每个基站(NodeB)都需要多条IMA E1链路用于传输承载。例如,对于NodeB S666(3扇区6载频)配置,一个NodeB需要12-32对IMA E1链路。而随着大规模网络建设和网络升级的实施,大量的NodeB被接入传输网,这样会使IMA E1链路的数量呈量级增长,从而极易在网络规划、网络设计、网络施工等诸多繁杂环节中,造成IMA E1链路的混线。 
所谓IMA E1链路的混线即是指:在使用IMA E1链路的设备之间(IMAE1链路是一收一发成对出现的),发送端设备的发送端口和接收端口,没有按照正常配置分别与对端设备的接收端口和发送端口相连接。 
下面对现有的混线检测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2所示,假设RNC侧具有发送端Tx0、接收端Rx0、发送端Tx1和接收端Rx1,而NodeB侧同样也具有发送端Tx0、接收端Rx0、发送端Tx1和接收端Rx1,通常情况下,上述各端口的连接情况如下: 
(RNC)Tx0---(NodeB)Rx0;(RNC)Rx0---(NodeB)Tx0; 
(RNC)Tx1---(NodeB)Rx1;(RNC)Rx1---(NodeB)Tx1; 
其中,将(RNC)Tx0---(NodeB)Rx0和(RNC)Rx0---(NodeB)Tx0称为第0路IMA E1链路,而(RNC)Tx1---(NodeB)Rx1和(RNC)Rx1---(NodeB)Tx1则称为第1路IMA E1链路。 
上述各端口的连接方式以及各链路端口号由管理人员预先设置并分别保存在RNC侧和NodeB侧。 
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下,在进行混线检测时,RNC侧的Tx0向NodeB侧的Rx0发送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携带用于唯一标识IMA E1链路的信息,如,链路编号“0”,而NodeB侧的Tx0则向RNC侧的Rx0返回测试信号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息中也携带用于唯一标识IMA E1链路的信息,如,链路编号“0”;RCN判断发送的链路编号和返回的链路编号一致,则确定不存在混线,否则,则确定存在混线。 
但是,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混线测试存在以下缺陷: 
1)现有技术下,要求相连的RNC和NodeB的IMA E1链路的编号必须一致,例如,RNC侧的链路编号为0的链路必须与NodeB侧的链路编号为0的IMA E1链路相连接,不能与其他链路连接,否则会出现混线检测错判。 
例如,参阅图3所示,RNC侧的Tx0与NodeB侧的Rx1相连接,NodeB侧的Tx1与RNC侧的Rx0相连接,即RNC侧的链路编号为“0”的IMA E1链路与NodeB侧的链路编号为“1”的IMA E1链路相连接,通常情况下,此种连接方式是正确的,可以进行正常的传输。但是,使用现有的混线检测方式会产生误判,如图3所示,RNC发送的测试信号中携带本侧IMA E1链路的链路编号“0”,而NodeB返回的响应信号中携带NodeB侧的IMA E1链路的链 路编号“1”,RNC会因为判断发送与接收的链路编号不一致,而确定发生混线,显然,这是一种误判。 
2)无法准确检测出一对多的IMA E1链路混线。 
例如,参阅图4所示,RNC侧的Tx0与NodeB 0侧的Rx0相连接,NodeB1侧的Tx0与RNC侧的Rx0相连接,即RNC侧的链路编号为“0”的IMA E1链路,同时与NodeB 0侧的链路编号为“0”的IMA E1链路以及NodeB 1侧的链路编号为“0”的IMA E1链路相连接,通常情况下,此种连接方式是混线,不能进行正常的传输。但是,使用现有的混线检测方式会产生误判,如图4所示,RNC发送的测试信号中携带本侧IMA E1链路的链路编号“0”,而NodeB1返回的响应信号中携带NodeB 1侧的IMA E1链路的链路编号“0”,RNC会因为判断发送与接收的链路编号一致,而确定未发生混线,显然,这是一种误判。 
综上所述,现有的混线检测方式存在很高误判率,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混线检测方式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装置及***,用以在进行混线检测时,提高检测结果的正确率,降低误判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通过采用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MA技术的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发送端通过第一链路向通信对端侧发送用于检测混线情况的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一链路的第一标识; 
所述发送端接收通信对端侧通过第二链路返回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以及所述通信对端侧接收到的用于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 
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三标识进行比较,并在获知两者不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发生混线;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无线控制器RNC,所述通信对端为基站NodeB,或 者,所述发送端为NodeB,所述通信对端为RNC。 
一种通信装置,通过采用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MA技术的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第一链路向通信对端侧发送用于检测混线情况的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一链路的第一标识;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通信对端侧通过第二链路返回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以及所述通信对端侧接收到的用于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 
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三标识进行比较,获得比较结果;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获知所述第一标识与第三标识不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发生混线; 
其中,所述通信装置为无线控制器RNC或者基站NodeB。 
一种通信***,通过采用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MA技术的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发送端,用于通过第一链路向通信对端侧发送用以检测混线情况的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一链路的第一标识;所述发送端还用于接收通信对端侧通过第二链路返回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以唯一标识所述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以及所述通信对端侧接收到的用以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三标识进行比较,并在获知两者不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发生混线; 
通信对端,用于接收发送端侧发送的测试信号,并将用以唯一标识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和该测试信号携带的用以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添加到响应消息中,以及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将该响应消息返回至发送端侧,指示发送端侧根据所述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对链路混线情况进行检测;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无线控制器RNC,所述通信对端为基站NodeB,或者,所述发送端为NodeB,所述通信对端为RNC。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发送端发送的测试信号内携带有发送测试信号的链 路的唯一标识,而通信对端返回的响应信号内携带有接收测试信号的链路和发送响应信号的链路的唯一路标识,因此,无论发送端侧和通信对端侧的链路编号是否一致,以及无论发送端和通信对端之间的IMA E1链路是否存在一对多的连接方式,发送端均可以根据本地保存的测试信号的原始信息和接收的响应信号携带的相关信息,得到准确的混线检测结果,有效地避免了误判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混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下虚拟ATM链路架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下混线检测方式示意图; 
图3和图4为现有技术下混线检测产生误判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复帧帧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体系架构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RNC功能结构图; 
图7A和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种混线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8A和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种混线检测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采用用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nverse Multiplexing for AsynchronousTransfer Mode,IMA)技术来实现数据传输的***内,为了在进行混线检测时,降低检测结果的误判率,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通过第一链路向通信对端侧发送用于检测混线情况的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一链路的第一标识;接着,所述发送端接收通信对端侧通过第二链路返回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以及所述通信对端侧接收到的用于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最后,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三标识进行比较,并在获知两者不一致时,根据 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发生混线。 
在实际应用中,发送端可以为无线控制(RNC),通信对端可以为基站(NodeB),或者,发送端可以为NodeB,通信对端可以为RNC。 
本申请实施例中,RNC和NodeB均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发送测试信号和响应信号,下面对这两种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种方式为:通过信号IMA E1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帧中的TS0非定位帧(Frame not containing the frame alignment signal,NFAS)内的空闲比特(Sa bits)携带用于唯一标识某链路的链路标识。参阅表1所示,IMA E1 PCM帧根据奇偶帧分为定位帧和非定位帧,而Sa bits在IMAE1 TS0时隙中的具***置定义如下: 
表1 
Figure G2009100819534D00061
在IMA E1链路中,通常情况下,8bit组成一个时隙(TS),32个时隙组成了一个帧(Frame),16个帧组成一个复帧(MultiFrame)。在一个帧中,TS0主要用于传送帧定位信号(FAS)、循环冗余校验(CRC-4)、对端告警指示以及Sa bits;而在一个由上述帧组成的IMA E1复帧中,由于考虑到很多IMA E1芯片不支持不同帧中相异的Sa bits设置,因此,在所有奇数子帧之间,Sax1~Sax5的设置值必须一致,那么,一个IMA E1复帧中可供用户自定义的Sa bits 的大小为5个比特。在需要传输的信息量较少时,可采用上述第一种方式发送测试信号和响应信号,以节省信息处理时间及提高处理效率。 
本实施例中,RNC和NodeB可以通过测试信号和响应信号中TS0时隙内的Sa bits携带需要传输的链路标识,并且NodeB接收到RNC发送的测试信号后,需要将测试信号内携带的链路标识和本地发送响应信号所使用的IMA E1链路的链路标识添加到响应信号中回送至RNC侧,这样做的目的是在RNC侧和NodeB侧的IMA E1链路编号不一致的前提下,提高混线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在以下实施例中将进行详细介绍。 
第二种方式为,通过IMA E1 PCM帧中的TS16发送测试信号和响应信号。 
在IMA E1信道中,8bit组成一个时隙(TS),32个时隙组成了一个帧(Frame),16个帧组成一个复帧(MultiFrame)。在一个帧中,TS16主要用于传输随路信令(CAS)、复帧定位信号和复帧对端告警指示;而在一个由上述帧组成的IMA E1复帧中,第0帧的TS16传送复帧同步信号和复帧失步告警等,用户不能自定义;而其余15帧的TS16可以供用户使用,例如,参阅图5所示,在一个复帧中,仅F0这一帧的TS16时隙内的8bits不能由用户自定义,而F1~F15这15个帧中,每一帧的TS16内的8bits均可由用户自定义。因此,在一个复帧内,用户可自定义的数据量为15*8=120bits,远远大于使用Sa bits时用户可自定义的数据量,在需要传输的信息量较多时,可采用上述第二种方式发送测试信号和响应信号,以满足通信需求。 
本实施例中,将一个复帧中可由用户自定义的所有TS16内的120个比特按照bit 0~119顺序编号,那么: 
在RNC向NodeB传送的一个复帧内,可由用户自定义的所有TS16承载的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TS16  比特   Bit  0~7   Bit  8~15   Bit  16~23   Bit  24~31   Bit  32~39   Bit  40~55   Bit  56~63   Bit  64~71
[0055] 
  比特  定义   国家  编号   运营商编  号   网络  编号   区号   RNC  编号   架框  槽号   RNC侧  IMA组  号   RNC侧  IMA逻  辑链路  号
  TS16  比特   Bit  72~103   Bit  104~111   Bit  112~119   Bit  120~199        
  比特  定义   NodeB  编号   NodeB侧  IMA组号   NodeB  侧IMA  E1逻辑  链路号   其他        
其中,IMA组号:用于区分不同的IMA组;多条IMA E1链路绑定为一个IMA组,而使用IMA传输的设备,一般会具有多个这样的IMA组,因此,需要通过IMA组号加以区分。IMA逻辑链路号:用于区分归属于同一个IMA组的所有IMA E1链路,也可称为链路编号,本实施例中,作为链路标识使用。 
而在NodeB向RNC传送的一个复帧内,可由用户自定义的所有TS16承载的信息如表3所示: 
表3 
  TS16  比特  Bit 0~31  Bit 32~39  Bit 40~47  Bit 48~167   Bit  168~199
  比特定  义  NodeB 编号  IMA组号  IMA逻辑 链路号  接收到RNC的 TS16信息   其他
从上述表2和表3的内容可以看出,NodeB接收到RNC发送的测试信号后,在本地组建响应信号中指定帧内的TS16承载的信息时,同样需要将测试信号内携带的链路标识和本地发送响应信号所使用的IMA E1链路的链路标识添加到响应信号中回送至RNC侧,这样做的目的是在RNC侧和NodeB侧的 IMA E1链路编号不一致的前提下,提高混线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在以下实施例中将进行详细介绍。 
当然,上述表1、表2和表3中的表项内容仅为举例,实际应用中,用户可根据具体环境而自行定义TS0内Sa bits和指定帧内TS16所承载的信息,只需至少包含IMA E1链路的唯一标识即可。 
下面以发送端为RNC,通信对端为NodeB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6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内包含RNC 60和NodeB 61,其中 
RNC 60,用于通过第一链路向NodeB 61侧发送用以检测混线情况的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一链路的第一标识;所述发送端还用于接收NodeB 61侧通过第二链路返回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以唯一标识所述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以及所述NodeB 61侧接收到的用以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三标识进行比较,并在获知两者不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发生混线; 
NodeB 61,用于接收RNC 60侧发送的测试信号,并将用以唯一标识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和该测试信号携带的用以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添加到响应消息中,以及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将该响应消息返回至RNC 60侧,指示RNC 60侧根据所述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对链路混线情况进行检测。 
在上述***中,RNC60可以在测试信号中指示NodeB将接收的第一标识添加到返回的响应信号中,也可以双方事先约定由NodeB将接收的第一标识添加到返回的响应信号中,在此不再赘述。 
参阅图6B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RCN 60包括发送单元600、接收单元601、判断单元602和处理单元603,其中, 
发送单元600,用于通过第一链路向NodeB 61侧发送用于检测混线情况 的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一链路的第一标识; 
接收单元601,用于接收NodeB 61侧通过第二链路返回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以及NodeB 61侧接收到的用于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 
判断单元602,用于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三标识进行比较,获得比较结果; 
处理单元603,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获知所述第一标识与第三标识不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发生混线。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若Node 61为发送端,而RNC 60为接收端,则NodeB61同样具有上述各功能模块,本实施例仅以RNC 60是发送端为例进行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架构,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种情况下,RNC通过TS16信息向NodeB发送在全网中可唯一识别IMA E1链路的链路信息(即链路标识),NodeB收到后,将NodeB本地的链路信息和收到RNC的链路信息,一同通过TS16信息回送给RNC,这样,RNC便可将自身发送的TS16信息,与接收到的NodeB回送的TS16信息进行比较,并在发现RNC发送的链路信息与接收收到的链路信息一致时,确定RNC和Node B之间的IMA E1链路的连接是正确的,不存在混线。 
下面对上述第一种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假设RNC侧具有发送端Tx0、接收端Rx0、发送端Tx1和接收端Rx1,而NodeB侧同样也具有发送端Tx0、接收端Rx0、发送端Tx1和接收端Rx1;那么,参阅图7A和图7B所示,本实施例中,RNC进行混线检测的第一种方法的详细流程如下: 
步骤700:RNC侧Tx0通过IMA E1链路X(以下称为IMA E1 X)向NodeB侧的Rx1发送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携带可用于唯一标识IMA E1 X的链路标识,本实施例中,将IMA E1 X的链路标识设置为X。 
本实施例中,RNC通过测试信号复帧中的指定时隙(即一个复帧内的TS0, 或者一个复帧内的第1-15帧的TS16)来携带链路标识X,其中,测试信号的复帧结构如表1或表2所示。 
步骤710:NodeB侧Rx1接收RNC侧Tx0发送的测试信号后,将其携带的IMA E1 X的链路标识X添加到向RNC返回的响应信号中,同时,将IMA E1链路Y(以下称为IME E1 Y)的链路标识Y也添加到上述响应信号中。 
实际应用中,NodeB向RNC发送的响应信号内至少携带两部分信息:NodeB返回响应信号时使用的IME E1 Y的链路标识Y和从RNC侧接收到的链路标识X,即X+Y。而考虑到在出现混线情况时,NodeB可能会收到非IMEE1 X发送来的链路标识,因此,将NodeB向RNC发送的TS16信息中的X+Y表示为X’+Y;其中,X’可以为X,也可以不为X。 
步骤720:NodeB侧Tx1通过IMA E1 Y向RNC侧Rx0返回响应信息,该响应信号中携带NodeB侧本地组建的X’+Y,并且响应信号的复帧结构如表1或表3所示。 
步骤730:RNC侧Rx0收到NodeB返回的响应信息后,将其携带的的X’+Y中的X’,与本地原始记录中的IMA E1 X的链路标识X进行比较,判断X=X’?若是,则执行步骤740;否则,执行步骤750。 
步骤740:RNC确定与NodeB之间的IMA E1链路内不存在混线。 
步骤750:RNC确定与NodeB之间的IMA E1链路内存在混线。 
显然,针对图7B所示的链路连接情况,使用步骤700-步骤750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混线检测,不会将其误判为“混线”,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混线检测结果的正确率。 
基于上述实施例,针对一对多的IMA E1链路混线情况,也可以采用步骤700-步骤750记载的技术方案来进行混线检测。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假设RNC侧具有发送端Tx0、接收端Rx0、发送端Tx1和接收端Rx1,而NodeB0侧和NodeB 1侧同样也具有发送端Tx0、接收端Rx0、发送端Tx1和接收端Rx1;那么,参阅图8A和图8B所示,本实施例中,RNC进行混线检测的第 二种方法的详细流程如下: 
步骤800:RNC侧Tx0通过IMA E1链路X向NodeB 0侧的Rx0发送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携带可用于唯一标识IMA E1 X的链路标识X。 
与步骤700同理,本实施例中,RNC通过测试信号复帧中的指定时隙(即一个复帧内的TS0,或者一个复帧内的第1-15帧的TS16)来携带链路标识X,其中,测试信号的复帧结构如表1或表2所示。 
步骤810:NodeB 0侧Rx0接收RNC侧Tx0发送的测试信号。 
参阅图8B所示,本实施例中,由于存在混线情况,因此,NodeB 0侧无法向RNC侧回送响应信号。 
步骤820:NodeB 1侧将从其他RNC接收的非IMA E1 X的链路标识X’添加到NodeB 1向RNC发送的响应消息中,同时,将IMA E1 Y的链路标识Y也添加到向上述响应消息中。 
步骤830:NodeB 1侧Tx0通过IMA E1 Y向RNC侧Rx0返回响应信息,该响应信号中携带NodeB1侧本地组建的X’+Y,,并且响应信号的复帧结构如表1或表3所示。 
步骤840:RNC侧Rx0收到NodeB1返回的响应信息后,将其携带的TS16信息内的X’+Y中的X’,与本地原始记录中的IMA E1 X的链路标识X进行比较,判断X=X’?若是,则进行步骤850;否则进行步骤860。 
步骤850:RNC确定与NodeB 0和NodeB 1之间的IMA E1链路内不存在混线。 
步骤860:RNC确定与NodeB 0和NodeB 1之间的IMA E1链路内存在混线。 
本实施例中,确定存在混线后,RNC根据NodeB 1返回的链路标识Y和本地原始记录中的链路标识X,可以直接获知IMA E1 Y与IMA E1 X之间发生了混线。 
显然,针对图8B所示的链路连接情况,使用步骤800-步骤860记载的技 术方案进行混线检测,不会将其误判为“非混线”,这便进一步提高了混线检测结果的正确率。 
基于上述两个实施例,实际应用中,若发送端为NodeB侧,而通信对端为RNC侧,则无论RNC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均可以采用上述步骤700-步骤750或步骤800-步骤860记载的技术方案来进行链路混线检测,同样可以得到正确的检测结果,降低误判率,只是执行主体由RNC换为NodeB,而NodeB也需要具有与图6B所示的RNC相同的功能模块,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IMA技术实现数据传输的发送端与通信对端之间进行混线检测时,发送端通过第一链路向通信对端侧发送用于检测混线情况的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一链路的第一标识,其中,所述发送端通过测试信号指示通信对端侧将所述第一标识添加到返回的响应信号中;接着,发送端接收通信对端侧通过第二链路返回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以及所述通信对端侧接收到的用于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最后,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三标识进行比较,并在获知两者不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发生混线。显然,由于测试信号内携带有发送测试信号的链路的唯一标识,而响应信号内携带有接收测试信号的链路和发送响应信号的链路的唯一路标识,因此,无论发送端侧和通信对端侧的链路编号是否一致,以及无论发送端和通信对端之间的IMA E1链路是否存在一对多的连接方式,发送端均可以根据本地保存的测试信号的原始信息和接收的响应信号携带的相关信息,得到准确的混线检测结果,有效地避免了误判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混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中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通过采用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MA技术的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通过第一链路向通信对端侧发送用于检测混线情况的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一链路的第一标识;
所述发送端接收通信对端侧通过第二链路返回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以及所述通信对端侧接收到的用于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
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三标识进行比较,并在获知两者不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发生混线;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无线控制器RNC,所述通信对端为基站NodeB,或者,所述发送端为NodeB,所述通信对端为RNC。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通过所述测试信号指示通信对端侧将接收的第一标识添加到返回的响应信号中,或者,由发送端和通信对端侧预先约定由通信对端侧将接收的第一标识添加到返回的响应信号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端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通过测试信号复帧中时隙0内的空闲比特携带所述第一标识,或者,通过测试信号复帧中第1-15帧的时隙16内的指定比特携带所述第一标识。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端通过响应信号复帧中时隙0内的空闲比特携带所述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或者,通过响应信号复帧中第1-15帧的时隙16内的指定比特携带所述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
6.一种通信装置,通过采用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MA技术的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第一链路向通信对端侧发送用于检测混线情况的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一链路的第一标识;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通信对端侧通过第二链路返回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以及所述通信对端侧接收到的用于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
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三标识进行比较,获得比较结果;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获知所述第一标识与第三标识不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发生混线;
其中,所述通信装置为无线控制器RNC或者基站NodeB。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通过测试信号复帧中时隙0内的空闲比特携带所述第一标识,或者,通过测试信号复帧中第1-15帧的时隙16内的指定比特携带所述第一标识。
8.一种通信***,通过采用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MA技术的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用于通过第一链路向通信对端侧发送用以检测混线情况的测试信号,该测试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于唯一标识所述第一链路的第一标识;所述发送端还用于接收通信对端侧通过第二链路返回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中至少包含用以唯一标识所述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以及所述通信对端侧接收到的用以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所述发送端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三标识进行比较,并在获知两者不一致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确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发生混线;
通信对端,用于接收发送端侧发送的测试信号,并将用以唯一标识第二链路的第二标识,和该测试信号携带的用以唯一标识某一链路的第三标识添加到响应消息中,以及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将该响应消息返回至发送端侧,指示发送端侧根据所述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对链路混线情况进行检测;
其中,所述发送端为无线控制器RNC,所述通信对端为基站NodeB,或者,所述发送端为NodeB,所述通信对端为RNC。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端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通过测试信号复帧中时隙0内的空闲比特携带所述第一标识,或者,通过测试信号复帧中第1-15帧的时隙16内的指定比特携带所述第一标识。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端通过响应信号复帧中时隙0内的空闲比特携带所述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或者,通过响应信号复帧中第1-15帧的时隙16内的指定比特携带所述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
CN200910081953A 2009-04-09 2009-04-09 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装置及*** Active CN1018608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1953A CN101860889B (zh) 2009-04-09 2009-04-09 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装置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1953A CN101860889B (zh) 2009-04-09 2009-04-09 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装置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0889A CN101860889A (zh) 2010-10-13
CN101860889B true CN101860889B (zh) 2012-10-03

Family

ID=42946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81953A Active CN101860889B (zh) 2009-04-09 2009-04-09 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装置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608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8039B (zh) * 2012-05-18 2017-11-10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Ima延迟差异检测的方法及装置
CN103997426B (zh) 2013-02-17 2018-1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向复用中子帧错序的检测方法及节点
CN104917837B (zh) * 2015-06-11 2018-05-04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消息处理的方法及***
CN107395448B (zh) * 2017-06-01 2021-04-30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2m通信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1833A (zh) * 2004-04-22 2005-1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参考链路选择切换的方法
CN1859221A (zh) * 2005-08-04 2006-11-08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E1/t1连接错误检测方法
CN101035028A (zh) * 2007-01-18 2007-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错检测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1833A (zh) * 2004-04-22 2005-1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参考链路选择切换的方法
CN1859221A (zh) * 2005-08-04 2006-11-08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E1/t1连接错误检测方法
CN101035028A (zh) * 2007-01-18 2007-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错检测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0889A (zh) 2010-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42227B (zh) 在数字单元与射频单元之间发送和接收以太网数据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1860889B (zh) 一种ima e1链路混线的检测方法、装置及***
CN102340820B (zh) 以低错误拒斥数据的概率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通信网络
CN102056184B (zh) 射频拉远单元链路自适应方法及装置
CN100531430C (zh) 一种基带单元对多级远端射频单元实现复位的方法
CN100417098C (zh) E1/t1连接错误检测方法
CN104244417A (zh) Tdd上行下行配置的指示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8012313A (zh) 帧传输方法、设备及***
US20080279173A1 (en) Method to Synchronize Receiver's Clock to Transmitter's Clock at Sub-100Nsec
JP5719438B2 (ja) Cpriリンクのエラー・コード・モニター方法、システム及び装置
CN101335764B (zh) 合成复帧、解析复帧的方法、装置及复帧处理***
CN100558009C (zh) 基于简单网络对时协议的网络时间同步方法
CN102210189B (zh) 与划分的业务段相关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US7324549B2 (en) Synchronis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166335B (zh) 一种无线通信***中无线设备时延测量结果传送方法
CN100490400C (zh) 接错检测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14449644A (zh) 一种***帧号同步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N100479399C (zh) 级联组网的寻址***及其方法
CN103178943A (zh) 用于链路自适应的方法、装置和***
CN101098184B (zh) 一种消除相邻小区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CN102802181A (zh) 一种检测物理拓扑连接的方法及***
CN102299779B (zh) 一种rlc层重传数据包的检测方法及***
CN103209041B (zh) 一种gsm-r网络接口数据采集方法
CN101132588A (zh) 上报链路质量测量报告的方法、装置及识别装置
CN103580780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