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5197A - 一种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5197A
CN101835197A CN200910079457A CN200910079457A CN101835197A CN 101835197 A CN101835197 A CN 101835197A CN 200910079457 A CN200910079457 A CN 200910079457A CN 200910079457 A CN200910079457 A CN 200910079457A CN 101835197 A CN101835197 A CN 101835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t port
packet
group
data
packe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79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毅
高卓
许芳丽
杨晓东
梁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794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35197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35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5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目前的***在提高带宽后,有可能出现无法发送和接收数据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数据发送的方法包括: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数据发送的方法能够在***提高带宽后,也能够正常发送数据,从而提高了传输大容量数据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协议栈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LTE***包括UE(终端)、eNB(基站)和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
LTE***协议栈结构包括:NAS(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层;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分组数据聚合协议)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层)和PHY(Physical,物理)层。
进一步的,UE(终端)和eNB(基站)的协议栈从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用户面和控制面。控制面用于传输信令和处理信令,即信令承载。用户面用于传输数据和处理数据,即数据承载。
在需要发送数据时,将信令或数据置于单元中的特定位置,然后每一层都进行封装。
以PDCP层为例:
用户面的PDCP层主要用来对接收到的数据包(即用户数据)进行头压缩(或解头压缩)操作、加密(或解密)操作。控制面的PDCP层主要用来对接收到的数据包(即控制信令)进行加密(或解密)、完整性保护(或完整性验证)操作。
为了完成头压缩、加密和完整性保护等功能,PDCP将从高层收到的需要传输的数据包(即高层的单元)做相应处理然后加上PDCP协议头,形成PDCP层的数据包(即PDCP层的单元),并发送给低层。
目前的LTE***的是根据带宽100Mbps的需求进行设计的。如:采用的一个RB(Radio Bearer,无线承载)实体对应一个PDCP实体,一个PDCP实体对应一个或一对RLC实体。
但是随着用户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100Mbps的带宽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需求,目前的***由于是在100Mbps带宽的需求下设计的,如果提高了带宽,需要提高当前硬件的处理速度才能顺利发送数据。由于硬件在速度上的局限性,如果带宽提高的比较多(比如1Gbps),则现有的硬件无法实现,从而会造成很难发送数据的情况。
综上所述,目前的***在提高带宽后,有可能出现无法传输数据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的方法和装置,用以解决目前的***在提高带宽后,有可能出现无法发送数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接收的方法和装置,用以解决目前的***在提高带宽后,有可能出现无法接收数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
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本发明实施例发送的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接收侧从多个接收端口中接收来自发送侧的数据包;
所述接收侧根据数据包标识,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进行排序,形成数据流;
其中,如果接收侧是基站,则发送侧是终端;如果接收侧是终端,则发送侧是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该***包括:
发送设备,用于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
接收设备,用于从多个接收端口中接收来自所述发送设备的数据包,根据数据包标识,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进行排序,形成数据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设备,该发送设备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
发送模块,用于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本发明实施例发送的数据的接收设备,该接收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多个接收端口中接收来自发送设备的数据包;
排序模块,用于根据数据包标识,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进行排序,形成数据流。
本发明实施例数据发送的方法包括: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由于将数据包进行分组后,通过对应的端口发送,在***提高带宽后,也能够正常发送数据,从而提高了传输大容量数据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发明实施例数据接收的方法包括:接收侧从多个接收端口中接收来自发送侧的数据包;所述接收侧根据数据包标识,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进行排序,形成数据流。由于接收端通过多个接收端口接收数据,在***提高带宽后,也能够正常接收数据,从而提高了传输大容量数据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LTE***的协议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发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发送设备是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接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发送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接收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多个PDCP实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多个RLC实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多个逻辑信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由于将数据包进行分组后,通过对应的端口发送,在***提高带宽后,也能够正常传输数据,从而提高了传输大容量数据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率。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传输***包括:发送设备10和接收设备20。
发送设备10,用于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
接收设备20,用于从多个接收端口中接收来自发送设备10的数据包,根据数据包标识,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进行排序,形成数据流。
如果发送设备10是基站,则接收设备20是终端;
如果发送设备10是终端,则接收设备20是基站。
如图3A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发送设备包括:处理模块100和发送模块110。
处理模块100,用于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
其中,与发送端口连接的可以是PDCP实体、RLC实体和逻辑信道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果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或RLC实体,则处理模块100根据数据包的标识和与发送端口连接的实体的处理能力,将收到的数据包分成多组,组的数量不大于发送端口的数量,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
其中,每组数据包的数量能够满足与该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连接的实体的处理能力的要求。
比如有3个端口,与3个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其中第1个PDCP实体单位时间内最多处理2个数据包,第2个PDCP实体单位时间内最多处理3个数据包,第3个PDCP实体单位时间内最多处理4个数据包。假设一共有9个数据包,这时需要根据PDCP的处理能力,将9个数据包按照数据包标识的顺序,分成3组,一组是2个数据包、一组是3个数据包,一组是4个数据包。2个数据包的组对应的是第1个PDCP实体;3个数据包的组对应的是第2个PDCP实体;4个数据包的组对应的是第3个PDCP实体。
如果3个PCDP实体处理的数据包个数相同,比如都是10个,假设一共有9个数据包,这时就可以按照数据包标识的顺序平均分组,或者随机分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数据包标识可以是数据包中的SN号。
比如有3个端口,与3个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每个PDCP实体的处理能力都能满足数据包传输要求,则可以将SN为1、4、7...的数据包分配给第1个PDCP实体处理,SN为2、5、8...的数据包分配给第2个PDCP实体处理,SN为3、6、9...的数据包分配给第3个PDCP实体处理;
比如有3个端口,与3个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每个PDCP实体的处理能力都能满足数据包传输要求,则可以对各PDCP实体进行数据流量分配时以数据块为单位,一个数据块中可以包含多个数据包。各PDCP实体流量分配时采用的数据块大小可以不同。如:第1个实体分配时的数据块单位是2,第2个实体分配时的数据块单位是3,第3个实体分配时的数据块单位是4。那么,SN为1、2的数据包分配给第一个实体处理,SN为3、4、5的数据包分配给第二个实体处理,SN为6、7、8、9的数据包分配给第一个实体处理。后续分配过程可以依次类推。
实体处理的能力也可以用能够支持的带宽表示,比如有一个500Mbps的数据,有8个PDCP实体,每个PDCP实体最高支持100Mbps的数据,则可以将500Mbps的数据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不平均分成8份,但是要保证每份数据不能大于100Mbps。
如果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逻辑信道,则处理模块100根据数据包的标识和与发送端口连接的逻辑信道的处理能力,将收到的数据包分成多组,组的数量不大于发送端口的数量,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
其中,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逻辑信道的分配方式和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或RLC实体的分配方式类似,不再赘述。区别只在于PDCP实体或RLC实体的处理能力是预先设置在处理模块100中,或处理模块100从指定地方获取的;而逻辑信道的处理能力是由逻辑信道上报的参数确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描述的分配方式,其他能够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的方式都适用本实施例。
发送模块110,用于将处理模块100划分后的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
其中,如果本发明实施例的发送设备是基站,则本发明实施例的发送设备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确定模块120,参见图3B。
确定模块120,用于根据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确定发送端口的数量。
其中,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是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不大于终端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
也就是说,如果终端最多支持M个发送端口的数量,则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不大于M个。
假设终端能够支持10个发送端口,但是有可能***当前的状况很难保证10个发送端口一同工作,这是还需要调整发送端口的数量。
较佳的,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是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不大于终端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且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满足***当前信道状况的要求和/或***当前负荷状况的要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前信道状况是根据终端反馈的各小区(或载波)的信道条件确定的。
具体的,如果小区和终端间采用的是合作多点(CoMP)的方式进行传输,则根据终端反馈的各小区的信道条件,确定为终端服务的小区数目,进而确定发送端口的数量。
同理,根据载波的信道条件确定发送端口的数的过程与根据小区的信道条件确定发送端口的数的过程类似,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前负荷状况根据***资源的使用情况确定的。比如:各个载波上的资源利用情况,各个小区中的资源利用情况等。当确定终端能够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时,如果发现载波(或小区)的资源利用已经超过设定的门限值,则表示该载波(或小区)能够为该终端提供服务的资源不多了,这时确定的发送端口的数量就要小于终端能够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
其中,如果本发明实施例的发送设备是基站,则本发明实施例的发送设备还可以进一步包括:通知模块130。
通知模块130,用于在处理模块100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之前,将确定模块120确定的发送端口的数量向终端侧发送。
其中,通知模块130根据下列方式中的一种发送确定的发送端口的数量:
将发送端口的数量通过***广播发送;
将发送端口的数量置于RRC信令中发送;
将发送端口的数量置于控制数据单元中发送。
相应的,终端侧接收到对应的信息后,从信息中提取出发送端口的数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发送确定的发送端口的数量可以由基站通过消息告知终端侧,或者预先进行在网络侧和终端侧中进行设定。
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逻辑信道,则处理模块100和发送模块110的功能可以由RLC实体完成。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发送数据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针对本发明实施例发送数据的方案相对应的接收数据的方案。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接收设备包括:接收模块200和排序模块210。
接收模块200,用于从多个接收端口中接收来自发送设备的数据包。
排序模块210,用于根据数据包标识,对接收模块200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进行排序,形成数据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与接收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则接收模块200接收的数据包是来自发送设备,并由PDCP实体处理后的数据包;
如果与接收端口连接的是RLC实体,则接收模块200接收的数据包是来自发送设备,并由RLC实体处理后的数据包;
如果与接收端口连接的是逻辑信道,则接收模块200接收的数据包是来自发送设备,并由逻辑信道递交的数据包。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发送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501、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
步骤502、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
其中,与发送端口连接的可以是PDCP实体、RLC实体和逻辑信道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果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或RLC实体,则步骤501中根据数据包的标识和与发送端口连接的实体的处理能力,将收到的数据包分成多组,组的数量不大于发送端口的数量,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
其中,每组数据包的数量能够满足与该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连接的实体的处理能力的要求。
比如有3个端口,与3个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其中第1个PDCP实体最多处理2个数据包,第2个PDCP实体最多处理3个数据包,第3个PDCP实体最多处理4个数据包。假设一共有9个数据包,这时需要根据PDCP的处理能力,将9个数据包按照数据包标识的顺序,分成3组,一组是2个数据包、一组是3个数据包,一组是4个数据包。2个数据包的组对应的是第1个PDCP实体;3个数据包的组对应的是第2个PDCP实体;4个数据包的组对应的是第3个PDCP实体。
如果3个PCDP实体处理的数据包个数相同,比如都是10个,假设一共有9个数据包,这时就可以按照数据包标识的顺序平均分组,或者随机分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数据包标识可以是数据包中的SN号。
比如有3个端口,与3个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每个PDCP实体的处理能力都能满足数据包传输要求,则可以将SN为1、4、7...的数据包分配给第1个PDCP实体处理,SN为2、5、8...的数据包分配给第2个PDCP实体处理,SN为3、6、9...的数据包分配给第3个PDCP实体处理;
比如有3个端口,与3个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每个PDCP实体的处理能力都能满足数据包传输要求,则可以对各PDCP实体进行数据流量分配时以数据块为单位,一个数据块中可以包含多个数据包。各PDCP实体流量分配时采用的数据块大小可以不同。如:第1个实体分配时的数据块单位是2,第2个实体分配时的数据块单位是3,第3个实体分配时的数据块单位是4。那么,SN为1、2的数据包分配给第一个实体处理,SN为3、4、5的数据包分配给第二个实体处理,SN为6、7、8、9的数据包分配给第一个实体处理。后续分配过程可以依次类推。
实体处理的能力也可以用能够支持的带宽表示,比如有一个500Mbps的数据,有8个PDCP实体,每个PDCP实体最高支持100Mbps的数据,则可以将500Mbps的数据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不平均分成8份,但是要保证每份数据不能大于100Mbps。
如果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逻辑信道,则步骤501中根据数据包的标识和与发送端口连接的逻辑信道的处理能力,将收到的数据包分成多组,组的数量不大于发送端口的数量,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
其中,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逻辑信道的分配方式和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或RLC实体的分配方式类似,不再赘述。区别只在于PDCP实体或RLC实体的处理能力是预先设置的;而逻辑信道的处理能力是由逻辑信道上报的参数确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描述的分配方式,其他能够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的方式都适用本实施例。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送端口的数量是由网络侧根据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确定的。
具体的,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是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不大于终端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
也就是说,如果终端最多支持M个发送端口的数量,则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不大于M个。
假设终端能够支持10个发送端口,但是有可能***当前的状况很难保证10个发送端口一同工作,这是还需要调整发送端口的数量。
较佳的,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是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不大于终端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且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满足***当前信道状况的要求和/或***当前负荷状况的要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前信道状况是根据终端反馈的各小区(或载波)的信道条件确定的。
具体的,如果小区和终端间采用的是CoMP的方式进行传输,则根据终端反馈的各小区的信道条件,确定为终端服务的小区数目,进而确定发送端口的数量。
同理,根据载波的信道条件确定发送端口的数的过程与根据小区的信道条件确定发送端口的数的过程类似,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前负荷状况根据***资源的使用情况确定的。比如:各个载波上的资源利用情况,各个小区中的资源利用情况等。当确定终端能够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时,如果发现载波(或小区)的资源利用已经超过设定的门限值,则表示该载波(或小区)能够为该终端提供服务的资源不多了,这时确定的发送端口的数量就要小于终端能够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
其中,网络侧在确定了发送端口的数量后,还需要通知终端侧,则步骤501之前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步骤500、网络侧将发送端口的数量向终端侧发送。
步骤500中,网络侧根据下列方式中的一种发送确定的发送端口的数量:
将发送端口的数量通过***广播发送;
将发送端口的数量置于RRC信令中发送;
将发送端口的数量置于控制数据单元中发送。
相应的,终端侧接收到对应的信息后,从信息中提取出发送端口的数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发送确定的发送端口的数量可以由基站通过消息告知终端侧,或者预先进行在网络侧和终端侧中进行设定。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接收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601、接收侧从多个接收端口中接收来自发送侧的数据包。
步骤602、接收侧根据数据包标识,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进行排序,形成数据流。
其中,如果接收侧是基站,则发送侧是终端;如果接收侧是终端,则发送侧是基站。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与接收端口连接的是PDCP实体,则步骤600中接收的数据包是来自发送设备,并由PDCP实体处理后的数据包;
如果与接收端口连接的是RLC实体,则步骤600中接收的数据包是来自发送设备,并由RLC实体处理后的数据包;
如果与接收端口连接的是逻辑信道,则步骤600中接收的数据包是来自发送设备,并由逻辑信道递交的数据包。
其中,由于现有的LTE***的协议栈结构的局限性,对于LTE-A***,如果也采用LTE***的协议栈结构,由于LTE-A***的带宽增加会造成数据传输失败的情况,而本发送实施例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式如果应用到LTE-A***,则可以减少数据传输失败的情况。
具体的有三种方式:
方式一:在PDCP层中增加PDCP实体的数量。
在RRC层和PDCP层中间增加一个分配层(或分配模块),并且增加多个PDCP实体,每个PDCP实体都对应一个不同的发送端口,并通过发送端口与分配层连接。分配层(或分配模块)可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式将收到的上层数据包进行分组并通过发送端口发送给PDCP实体。
每个PDCP实体在收到数据包后就可以进行头压缩(或解头压缩)操作、加密(或解密)操作等。
这样就实现了一个RB对应多个PDCP实体,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图7。
接收侧也同样采用与方式一类似的方式,即一个RB对应多个PDCP实体,区别在于增加的分配层(或分配模块)的功能是将收到的数据包按照数据包标识进行排序,然后发送给上层。
方式二、在RLC层增加RLC实体的数量。
在PDCP层和RLC层中间增加与PDCP实体数量相同的分配层(或分配模块),并且增加多个RLC实体,其中每个PDCP实体都与一个分配层(或分配模块)相对应,每个RLC实体都对应一个不同的发送端口,并通过发送端口与分配层(或分配模块)连接。一个分配层(或分配模块)对应多个发送端口,分配层(或分配模块)可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式将来自PDCP实体的数据包进行分组并通过发送端口发送给RLC实体。
这样就实现了一个PDCP实体对应多个RLC实体,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图8。
每个RLC实体在收到数据包后就可以进行封装包头等操作等。
接收侧也同样采用与方式二类似的方式,即一个PDCP实体对应多个RLC实体,区别在于增加的分配层(或分配模块)的功能是将收到的数据包按照数据包标识进行排序,然后发送给上层。
方式三、增加RLC层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数量。
在RLC层和逻辑信道中间增加与RLC实体数量相同的分配层(或分配模块),并且增加多个逻辑信道,其中每个RLC实体都与一个分配层(或分配模块)相对应,每个逻辑信道都对应一个不同的发送端口,并通过发送端口与分配层(或分配模块)连接。一个分配层(或分配模块)对应多个发送端口,分配层(或分配模块)可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式将来自PDCP实体的数据包进行分组并通过发送端口发送给逻辑信道。
这样就实现了一个RLC实体对应多个逻辑信道。
接收侧也同样采用与方式三类似的方式,即一个RLC实体对应多个逻辑信道,区别在于增加的分配层(或分配模块)的功能是将收到的数据包按照数据包标识进行排序,然后发送给上层。
对于方式三,还可以不在RLC层和逻辑信道中间增加与RLC实体数量相同的分配层(或分配模块),而是让RLC实体完成分配层(或分配模块)的功能,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图9。
具体的,增加多个逻辑信道,每个逻辑信道都对应一个不同的发送端口,并通过发送端口与RLC实体连接。一个RLC实体对应多个发送端口,RLC实体可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式将来自PDCP实体的数据包进行分组并通过发送端口发送给逻辑信道。
这样同样实现了一个RLC实体对应多个逻辑信道。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采用方式一、方式二、方式三中的一种方式还是多种方式。也就是说,三种方式不一定全都要采用,只采用其中的一种就可以减少数据传输失败的情况;如果采用两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少数据传输失败的情况;较佳的是三种方式都采用。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侧和接收侧采用的方式必须一致,比如发送侧采用方式一,即一个RB对应多个PDCP实体,则接收侧也要采用一个RB对应多个PDCP实体的方式;发送侧采用方式二,即一个PDCP实体对应多个RLC实体的方式,则接收侧也要采用一个PDCP实体对应多个RLC实体的方式。
从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数据发送的方法包括: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由于将数据包进行分组后,通过对应的端口发送,在***提高带宽后,也能够正常发送数据,从而提高了传输大容量数据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发明实施例数据接收的方法包括:接收侧从多个接收端口中接收来自发送侧的数据包;所述接收侧根据数据包标识,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进行排序,形成数据流。由于接收端通过多个接收端口接收数据,在***提高带宽后,也能够正常接收数据,从而提高了传输大容量数据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6)

1.一种数据发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
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口的数量是由网络侧根据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确定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是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不大于终端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或
所述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是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不大于终端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且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满足***当前信道状况的要求和/或***当前负荷状况的要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或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所述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包括: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和与发送端口连接的实体的处理能力,将收到的数据包分成多组,组的数量不大于发送端口的数量;
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其中每组数据包的数量能够满足与该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连接的实体的处理能力的要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逻辑信道,所述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包括: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和与发送端口连接的逻辑信道的处理能力,将收到的数据包分成多组,组的数量不大于发送端口的数量;
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其中每组数据包的数量能够满足与该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连接的逻辑信道的处理能力的要求。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之前还包括:
网络侧将发送端口的数量向终端侧发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下列方式中的一种发送所述发送端口的数量:
将所述发送端口的数量通过***广播发送;
将所述发送端口的数量置于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发送;
将所述发送端口的数量置于控制数据单元中发送。
8.一种接收权利要求1发送的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接收侧从多个接收端口中接收来自发送侧的数据包;
所述接收侧根据数据包标识,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进行排序,形成数据流;
其中,如果接收侧是基站,则发送侧是终端;如果接收侧是终端,则发送侧是基站。
9.一种数据传输***,其特征在于,该***包括:
发送设备,用于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
接收设备,用于从多个接收端口中接收来自所述发送设备的数据包,根据数据包标识,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进行排序,形成数据流。
10.一种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发送设备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发送端口的数量和预先设定的分配条件,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并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
发送模块,用于将每组中的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端口发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或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所述处理模块用于: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和与发送端口连接的实体的处理能力,将收到的数据包分成多组,组的数量不大于发送端口的数量;
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其中每组数据包的数量能够满足与该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连接的实体的处理能力的要求;
如果与发送端口连接的是逻辑信道,所述处理模块用于: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和与发送端口连接的逻辑信道的处理能力,将收到的数据包分成多组,组的数量不大于发送端口的数量;
确定每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其中每组数据包的数量能够满足与该组数据包对应的发送端口连接的逻辑信道的处理能力的要求。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发送设备是基站,所述发送设备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确定所述发送端口的数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是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不大于终端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或
所述预先设定的数量判断条件是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不大于终端支持的发送端口的数量,且确定的发送端口数量满足***当前信道状况的要求和/或***当前负荷状况的要求。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还包括:
通知模块,用于在所述处理模块将收到的多个数据包分成多组之前,将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的发送端口的数量向终端侧发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模块根据下列方式中的一种发送所述发送端口的数量:
将所述发送端口的数量通过***广播发送;
将所述发送端口的数量置于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发送;
将所述发送端口的数量置于控制数据单元中发送。
16.一种接收权利要求10发送的数据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接收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多个接收端口中接收来自发送设备的数据包;
排序模块,用于根据数据包标识,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包进行排序,形成数据流。
CN200910079457A 2009-03-11 2009-03-11 一种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18351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79457A CN101835197A (zh) 2009-03-11 2009-03-11 一种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79457A CN101835197A (zh) 2009-03-11 2009-03-11 一种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5197A true CN101835197A (zh) 2010-09-15

Family

ID=42719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79457A Pending CN101835197A (zh) 2009-03-11 2009-03-11 一种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3519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8102A (zh) * 2011-08-22 2013-03-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rlc分流传输方法及***
CN104427640A (zh) * 2013-08-25 2015-03-18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和接收的方法、装置及传递***
CN104704533A (zh) * 2012-10-09 2015-06-10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压缩显示数据的压缩特征以配置显示接口的数据处理装置及相关数据处理方法
WO2017004814A1 (zh) * 2015-07-08 2017-0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及网络侧设备、确定对数据包的处理模式的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8102A (zh) * 2011-08-22 2013-03-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rlc分流传输方法及***
CN102958102B (zh) * 2011-08-22 2017-09-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rlc分流传输方法及***
CN104704533A (zh) * 2012-10-09 2015-06-10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压缩显示数据的压缩特征以配置显示接口的数据处理装置及相关数据处理方法
US9633624B2 (en) 2012-10-09 2017-04-25 Mediatek Inc.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compression-related indication information via display interface and relate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US9773469B2 (en) 2012-10-09 2017-09-26 Mediatek Inc.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with adaptive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algorithm selection for data communication over display interface and relate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CN104427640A (zh) * 2013-08-25 2015-03-18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和接收的方法、装置及传递***
CN104427640B (zh) * 2013-08-25 2017-11-10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和接收的方法、装置及传递***
WO2017004814A1 (zh) * 2015-07-08 2017-0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及网络侧设备、确定对数据包的处理模式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44645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i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20227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934380B (zh) 移动通信***中用于激活载波的方法和装置
US1184396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buffer state re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inter-eNB carrier aggregation technology
CN102655448B (zh) 一种长期演进***媒质访问控制层的数据传输方法
EP2145436B1 (en) Methods of generating a data block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412532A (zh) 用于在移动通信***中使用多个载波收发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US1194361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dentifying security key i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30100674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패킷 제어 방법
WO2014114101A1 (zh) 数据多流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21036789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055552B (zh)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CN107079382A (zh) 支持多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方法和装置
US2024012979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dentifying security key based on pdcp layer device in next-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87978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dentifying security key based on pdcp layer device in next-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351033B (zh) 一种多载波增强上行接入***的数据复用方法
CN101835197A (zh) 一种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45440B (zh) 一种数据传输处理方法和***
CN108631962B (zh) 一种重复数据的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1827341B (zh) 一种单元格式的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13767671A (zh) 下一代移动通信***中用于无数据发送和接收中断的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CN102510576B (zh) 资源配置方法和基站
CN101420753B (zh) 一种lte***中基站端数据发送的装置和方法
KR20200033081A (ko)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암호화 키를 확인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ST OF TELE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GO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4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00083 NO. 29,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O: 100191 NO. 40,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422

Address after: 100191 Haidi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No. 40,

Applicant after: Inst of Tele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goy

Address before: 100083 Haidi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No. 29,

Applicant befor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