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3744B - 吸收式冷冻机 - Google Patents

吸收式冷冻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3744B
CN101603744B CN2009101454797A CN200910145479A CN101603744B CN 101603744 B CN101603744 B CN 101603744B CN 2009101454797 A CN2009101454797 A CN 2009101454797A CN 200910145479 A CN200910145479 A CN 200910145479A CN 101603744 B CN101603744 B CN 1016037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ution
temperature
pipe
mentioned
concentrated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54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3744A (zh
Inventor
入江智芳
竹村与四郎
村田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03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37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3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37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靠简单的构成抑制溶液逆流的吸收式冷冻机。该吸收式冷冻机具备:吸收器,其以溶液来吸收制冷剂蒸汽而形成稀溶液;高温再生器,其使稀溶液变成浓溶液;溶液热交换器,其使稀溶液与浓溶液进行热交换;溶液旁通流路,其避免了溶液流入溶液热交换器;控制装置,其对溶液的流动进行控制,以在稀释运转时,使稀溶液流入溶液旁通流路,上述吸收式冷冻机能够抑制稀释运转时,流入高温再生器的稀溶液的温度的上升,由此,能够降低高温再生器内的温度及压力,且能够抑制溶液从高温再生器向吸收器逆流。也可以使溶液旁通流路避免浓溶液流入溶液热交换器。

Description

吸收式冷冻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式冷冻机,特别涉及一种抑制溶液逆流的吸收式冷冻机。
背景技术
吸收式冷冻机通过如下的方式对被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即、被吸收在吸收溶液中的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时,从被冷却介质获取蒸发潜热的方式。吸收了制冷剂的吸收溶液反复进行如下的循环,即、其被溶液泵从低压吸收器向高压再生器压送,在再生器中被加热浓缩并再生到能够再次吸收制冷剂蒸汽的浓度后,返回吸收器。吸收式冷冻机在从稳定运转(用于冷却被冷却介质的运转)的状态停止时,为了防止吸收溶液结晶而进行稀释运转。
一般地,通过稀释运转,再生器的压力会下降,但有时会在再生器的压力下降不够充分的状态下结束稀释运转。若再生器的压力过高,则多量的吸收溶液会从再生器流入吸收器,进而流入临近吸收器的蒸发器,而将制冷剂污染,在以后的常态运转中,会出现无法发挥规定的冷冻能力的不良情况。为了避免这种不良情况,在溶液管路中设置溶液逆流防止构造,该溶液逆流防止构造利用受热就伸展受冷就收缩的伸缩部件来活动止回件,以便在常态运转时使溶液通过,而在稀释运转结束后阻止溶液流通(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94388号公报(图1-6等)
然而,若设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溶液逆流防止构造那样复杂的机构的装置,则很容易出现故障,导致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极其简单的结构来抑制溶液的逆流的吸收式冷冻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的吸收式冷冻机,例如图1所示,具备:吸收器31,其利用溶液Sd来吸收制冷剂蒸汽Ve,使溶液Sd变成浓度降低了的稀溶液Sw;高温再生器32A,其通过导入稀溶液Sw并对其进行加热来使制冷剂蒸发,形成浓度上升了的浓溶液Sa;溶液热交换器37,其使从吸收器31向高温再生器32A导出的稀溶液Sw与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导出的浓溶液Sa之间进行热交换;溶液旁通流路45B、46B(例如参照图4(a))、46C(例如参照图4(c)),其避免稀溶液Sw或浓溶液Sa流入溶液热交换器37;控制装置61,在稀释运转时,对溶液Sw、Sa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使稀溶液Sw或浓溶液Sa流入溶液旁通流路45B、46B(例如参照图4(a))、46C(例如参照图4(c))。
这里,对于“从吸收器向高温再生器(从高温再生器向吸收器)导出”而言,除了从吸收器(高温再生器)导出的溶液直接流入高温再生器(吸收器)的情况之外,还包括经由其他部位(例如,作动温度比高温再生器低的中温再生器或低温再生器)流入高温再生器(吸收器)的情况。
这样构成,会在稀释运转时,对溶液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使稀溶液或浓溶液流入溶液旁通流路,因此,在稀释运转时,就能够抑制流入高温再生器的稀溶液的温度的上升。通过抑制流入高温再生器的稀溶液的温度的上升,能够使高温再生器内的温度的降低,且能够使高温再生器的内压降低,从而抑制了溶液从高温再生器向吸收器的逆流。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涉及的吸收式冷冻机,例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吸收式冷冻机30的基础上,具备:作动温度比高温再生器32A低的再生器32M,其导入吸收有制冷剂蒸汽Ve的溶液Sw和在高温再生器32A中产生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通过高温制冷剂蒸汽Va的热量使导入的溶液Sw的浓度上升;冷凝器33,其使制冷剂蒸汽Vb冷却凝缩;高温制冷剂蒸汽旁通流路57B,其将高温制冷剂蒸汽Va从高温再生器32A直接导入吸收器31或冷凝器33,在稀释运转时,控制装置61对高温制冷剂蒸汽Va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使高温制冷剂蒸汽Va经由高温制冷剂蒸汽旁通流路57B导入吸收器31或冷凝器33。这里,所谓“直接导入”是指不经由吸收式冷冻机的主要构成部分(用于使冷冻循环作动所需的吸收器、再生器(多重功用的情况下包含各再生器)、冷凝器、蒸发器)的其他部位(例如,作动温度比高温再生器低的中温再生器或低温再生器等)而直接导入目标部位。
这样构成,会在稀释运转时,控制高温制冷剂蒸汽的流动,使得因余热产生的高温制冷剂蒸汽经由高温制冷剂蒸汽旁通流路导入吸收器或冷凝器,因此能够经由高温制冷剂蒸汽将高温再生器的热量从吸收器或冷凝器散热。通过从吸收器或冷凝器将高温再生器的热量散热开,能够使高温再生器内的温度降低,且能够使高温再生器的内压降低,从而能够抑制溶液从高温再生器向吸收器逆流。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涉及的吸收式冷冻机,例如图1、图4(b)、图4(c)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涉及的吸收式冷冻机30的基础上,具备:浓溶液流路46,其中流有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导出的浓溶液Sa;流量调节机构75,其配置在浓溶液流路46上,且对流过浓溶液流路46的浓溶液Sa的流量进行调节;流量调节旁通流路76(参照图4(b))、46C(参照图4(c)),其避免浓溶液Sa流入流量调节机构75,在稀释运转时,控制装置61也可以对浓溶液Sa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使浓溶液Sa向流量调节旁通流路76(参照图4(b))、46C(参照图4(c))流动。典型地,在常态运转时,浓溶液Sa不流过流量调节旁通流路76,而在稀释运转时,浓溶液Sa流过流量调节旁通流路76、46C。
这样构成,在稀释运转时,浓溶液不仅会流过流量调节机构,还会流过流量调节旁通流路,这样,溶液的循环量增加,从而能够促使高温再生器内的温度及压力降低。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稀释运转时对溶液的流动进行控制,使得稀溶液或浓溶液流入溶液旁通流路,因此在稀释运转时,能够抑制流入高温再生器的稀溶液的温度的上升,由此,能够使高温再生器内的温度降低,且能够使高温再生器的内压降低,从而能够抑制溶液从高温再生器向吸收器逆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式冷冻机的示意***图。
图2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式冷冻机的高温再生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式冷冻机的稀释运转时的作用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式冷冻机的高温溶液热交换器周边的变形例的局部详细图。(a)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图,(b)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图,(c)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式冷冻机的溶液流动的示意性的框图。(a)是表示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流动的图,(b)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流动的图,(c)是表示第五变形例的流动的图。
符号说明如下:
31...吸收器;32A...高温再生器;32M...中温再生器;33...冷凝器;37...高温溶液热交换器;45B...稀溶液旁通管;46B...高温浓溶液旁通管;46...高温浓溶液管;57B...高温制冷剂蒸汽旁通管;61...控制装置;75...节流孔;76...流量调节旁通管;Sa...高温浓溶液;Sd...混合浓溶液;Sw...稀溶液;Va...高温制冷剂蒸汽;Vb...低温制冷剂蒸汽;Ve...制冷剂蒸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于彼此相同或相当的部件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式冷冻机3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吸收式冷冻机30的***图。吸收式冷冻机30是三重功用吸收式冷冻机,其具备:蒸发器34,其通过利用作为被冷却介质的冷水p的热量来使制冷剂液Vf蒸发并产生制冷剂蒸汽Ve的方式来冷却冷水p;吸收器31,其利用混合浓溶液Sd来吸收在蒸发器34中产生的制冷剂蒸汽Ve;高温再生器32A,其将在吸收器31中因吸收了制冷剂蒸汽Ve而浓度降低的稀溶液Sw导入,并将稀溶液Sw加热使制冷剂蒸发,从而生成浓度升高了的高温浓溶液Sa;中温再生器32M,其将稀溶液Sw从吸收器31导入,并利用在高温再生器32A中产生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将稀溶液Sw加热,使制冷剂蒸发,从而生成浓度升高了的中温浓溶液Sm;低温再生器32B,同样地该低温再生器32B将稀溶液Sw从吸收器31导入,主要利用在中温再生器32M中产生的中温制冷剂蒸汽Vm将稀溶液Sw加热并使制冷剂蒸发,从而生成浓度升高的低温浓溶液Sb;冷凝器33,其使在低温再生器32B中从稀溶液Sw蒸发的低温制冷剂蒸汽Vb冷却并凝聚,从而生成向蒸发器34输送的制冷剂液Vf;以及对吸收式冷冻机30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61。中温再生器32M比高温再生器32A的作动温度低,低温再生器32B比中温再生器32M的作动温度低。对于吸收式冷冻机30中使用的制冷剂及溶液而言,比较典型的是采用水来作为制冷剂,采用溴化锂(LiBr)来作为溶液,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其他制冷剂、溶液(吸收剂)进行组合使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过问各溶液(稀溶液Sw或高温浓溶液Sa等)的浓度的情况下,仅仅总称为“溶液S”。
在蒸发器34中配置有冷水管34a,该冷水管34a中流有作为冷却对象的冷水p。冷水管34a经由配管52与空气处理装置等冷水利用设备(未图示)连接。另外,在蒸发器34中,且在冷水管34a的上方配设有制冷剂液喷散喷嘴34b,该制冷剂液喷散喷嘴34b用来将制冷剂液Vf向冷水管34a喷洒。在蒸发器34的下部形成有存留部34c,该存留部34c将导入的制冷剂液Vf存留起来。
在吸收器31的内部配设有流有冷却水q的冷却水管31a,该冷却水q将利用混合浓溶液Sd吸收制冷剂蒸汽Ve时所产生的吸收热夺走。冷却水管31a经由配管53与冷凝器33内的冷却水管33a连接,且经由配管54与冷却塔(未图示)连接。另外,在吸收器31中,在冷却水管31a的上方配设有浓溶液喷散喷嘴31b,该浓溶液喷散喷嘴31b向冷却水管31a喷洒混合浓溶液Sd。浓溶液喷散喷嘴31b典型的是由合成树脂形成。吸收器31中在冷却水管31a的下方形成有存留部31c,该存留部31c存留因吸收制冷剂蒸汽Ve而浓度下降的稀溶液Sw。
吸收器31与蒸发器34一起在一个缸体内形成为壳管型,且在两者之间设置有隔壁31d。吸收器31与蒸发器34在隔壁31d的上部连通,从而构成为能够使在蒸发器34产生的制冷剂蒸汽Ve向吸收器31移动。在缸体外侧的蒸发器34侧配置有循环制冷剂管51,该循环制冷剂管51将存留在存留部34c的制冷剂液Vf导入上部的制冷剂液喷散喷嘴34b。在循环制冷剂管51上配设有制冷剂泵39,该制冷剂泵39将存留在存留部34c中的制冷剂液Vf压送到制冷剂液喷散喷嘴34b。制冷剂泵39的下游侧的循环制冷剂管51与稀释制冷剂管44连接,该稀释制冷剂管44在稀释运转时将制冷剂液Vf导入稀释液管45。
吸收器31的底部连接有稀溶液管45和稀溶液管55,稀溶液管45将存留部31c的稀溶液Sw导入高温再生器32A,稀溶液管55将存留部31c的稀溶液Sw导入中温再生器32M以及低温再生器32B。在稀溶液管45中配设有将稀溶液Sw压送到高温再生器32A的高温溶液泵48。在稀溶液管55中配设有将稀溶液Sw压送到中温再生器32M以及低温再生器32B的中温溶液泵38。高温溶液泵48及中温溶液泵38典型地构成为可通过整流器(未图示)来调节转速,且构成为能够压送基于冷冻负荷的流量的稀溶液Sw。即、高温溶液泵48及中温溶液泵38构成为可调节排出流量。另外,在中温溶液泵38之外,也可另外设置将稀溶液Sw从吸收器31压送到低温再生器32B的溶液泵。
高温溶液泵48的上游侧的稀溶液管45与在稀释运转时将制冷剂液Vf导入稀溶液管45的稀释制冷剂管44连接。在稀释制冷剂管44上配设有可截断制冷剂液Vf流动的稀释制冷剂阀44v。在高温溶液泵48的下游侧的稀溶液管45上配设有作为溶液热交换器的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使稀溶液Sw和高温浓溶液Sa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还与作为流有高温浓溶液Sa的高温浓溶液流路的高温浓溶液管46连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可以是典型的采用板型热交换器的壳管型(shell and tube)或者是其他的热交换器。
在稀溶液管45上设置有作为溶液旁通流路的稀溶液旁通管45B,该稀溶液旁通管45B以绕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的方式连接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的上游侧与下游侧。在稀溶液旁通管45B上设置有可截断稀溶液Sw的流通的稀溶液旁通阀65。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下游侧的高温浓溶液管46上设置有作为调节高温浓溶液Sa的流量的流量调节单元的节流孔75。
稀溶液管45与高温再生器32A连接。另外,高温再生器32A与高温浓溶液管46连接。并且高温再生器32A与流有所产生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的制冷剂蒸汽管57连接。在高温再生器32A附近的制冷剂蒸汽管57上设置有作为检测制冷剂蒸汽管57的内部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单元的压力传感器71。所谓高温再生器32A附近典型的是能够推定所检测出的压力为高温再生器32A的内压的程度。也就是说,压力传感器71以实质上能够检测到高温再生器32A的内部压力d的方式配置。压力传感器71也可以直接设置在高温再生器32A上。在高温再生器32A与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之间的高温浓溶液管46上设置有作为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传感器72,该温度传感器72检测从高温再生器32A导出的高温浓溶液Sa的温度。另外,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的下游侧的高温浓溶液管46上设置有作为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传感器73,该温度传感器73检测流通于高温浓溶液管46内部的高温浓溶液Sa的温度。另外,在图1中,简单表示了高温再生器32A,因此,接下来,将对高温再生器32A的结构及稀溶液管45、高温浓溶液管46、制冷剂蒸汽管57与高温再生器32A的具体连接位置进行说明。
图2是高温再生器32A的纵向剖视图。高温再生器32A为贯流式再生器,其具备:作为导入稀溶液Sw的液室的下部管插接体14;供下部管插接体14的稀溶液Sw向上方流通的多个液管10;作为收集室的上部管插接体15,其对在液管10内高温浓溶液Sa与高温制冷剂蒸汽Va的混合流体Fm进行收集;作为加热装置的燃烧器16,其生成燃烧气来对液管10内的稀溶液Sw进行加热;收容这些部件的外容器13;将高温浓溶液Sa与高温制冷剂蒸汽Va分离的气液分离器22、以及连通气液分离器22的液面控制箱24。
下部管插接体14是将稀溶液Sw分配给多个液管10的部件。典型地,下部管插接体14形成为水平截面为圆环状,铅垂截面为矩形状。另外,水平截面除了圆形以外也可以是围成一圈的多边形状,还可以不连成环状而形成C字形。铅垂截面除了矩形之外也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另外,在下部管插接体14的中心部形成的空心部分中填充有耐火材料17。下部管插接体14与导入稀溶液Sw的稀溶液管45以及导入从气液分离器22导出的高温浓溶液Sa的回流管25连接。
在下部管插接体14上近似铅垂地配设有多个液管10。所谓的液管10近似铅垂地配设是指液管10的轴处于近似铅垂的状态。近似铅垂的状态只要是在液管10内被加热并从稀溶液Sw蒸发生成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能够与高温浓溶液Sa一起顺畅地排出的程度即可。多个液管10在与下部管插接体14近似同心的圆上近似等间隔地配设。在与下部管插接体14同心的圆上近似等间隔地配设的多个液管10的内侧形成有用于燃烧燃料并生成燃烧气Gb的燃烧室20。
在多个液管10的顶部,连接有上部管插接体15。上部管插接体15与下部管插接体14一样,典型形成为水平截面为圆环状,铅垂截面为矩形状。上部管插接体15与混合流体管21连接,该混合流体管21将高温浓溶液Sa与高温制冷剂蒸汽Va的混合流体Fm导入气液分离器22。在上部管插接体15的中心部上形成的空心部分上配设有燃烧器16。燃烧器构成为可通过接收来自控制装置61(参照图1)的信号来进行点火及停止。
外容器13为气密构造以防止在燃烧室20中生成的燃烧气Gb泄露到外部,典型具有圆筒形状。外容器13与下部管插接体14及上部管插接体15成为近似同心圆,且具有能够使下部管插接体14及上部管插接体15***的内径。外容器13与排出燃烧气Gb的烟道18连接。
气液分离器22典型地形成为圆筒状,但也可以是四棱柱或多边形形状等其他形状。气液分离器22以其长度方向为铅垂方向的方式配设在靠近上部管插接体15附近的位置。气液分离器22通过混合流体管21与上部管插接体1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液分离器22的上端比上部插接体15的上端高,且由弯曲成90度的混合流体管21来连接上部管插接体15的上面与气液分离器22的上部侧面。在气液分离器22内设置有作为气液分离板的挡板22a,该挡板22a将经混合流体管21导入的混合流体Fm分离成高温制冷剂蒸汽Va和高温浓溶液Sa。挡板22a以将气液分离器22的上部一分为二的方式被安装于气液分离器22的顶板。在被挡板22a分割的空间的、未连接混合流体管21的一侧的区域的气液分离器2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将分离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导出的高温制冷剂蒸汽导出口22e,高温制冷剂蒸汽导出口22e与制冷剂蒸汽管57连接。高温制冷剂蒸汽导出口22e也可以形成在气液分离器22的上部侧面,但从防止溶液混入制冷剂蒸汽管57的观点出发,优选形成在气液分离器22的上方。
另外,在气液分离器22的底面形成有将分离的高温浓溶液Sa导出的高温浓溶液导出口22n,高温浓溶液导出口22n与高温浓溶液管46连接。高温浓溶液导出口22n典型形成在气液分离器22的底面,但也可以形成在气液分离器22的下部侧面。此外,在气液分离器22的底面其他部分连接有回流管25,该回流管25将分离的高温浓溶液Sa中的剩余部分返回到下部管插接体1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回流管25将下部插接体14和气液分离器22连接。若下部插接体14和气液分离器22连接,则能够将气液分离器22内存留的高温浓溶液Sa回流到下部插接体14中,抑制气液分离器22内的液位的上升,能够减少与从气液分离器22导出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相伴的溶液量。
气液分离器22经由混合流体管21及回流管25以及上部管插接体15及下部管插接体14与液管10连接,在高温再生器32A的运转中,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的液位表现为比液管10内的混合流体Fm的液位高。而且,从防止液管10因过热而受损的观点来看,要将气液分离器22配置成使得与液管10内的溶液(从稀溶液Sw向高温浓溶液Sa转换的溶液)的液位对应呈现的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的液位比阻损液位Lp高,并设定高液位Lt及低液位Ls。这里,对于阻损液位Lp规定如下:针对为了防止液管10在其内没有溶液(从稀溶液Sw转换到高温浓溶液Sa的溶液)的状态下因受热致使液管10过热而损坏,而最低限度应填充于液管10内的溶液,阻损液位Lp是在该溶液的液位之上设定出盈余部分(高温再生器32A从开始停止动作到停止为止这段时间液位下降的部分)的液管10内的液位在气液分离器22中所呈现出的液位。高液位Lt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如下的液位,即、将使向下部管插接体14供给的稀溶液Sw的流量减少的信号发送给高温溶液泵48(参照图1)的液位。低液位Ls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如下的液位,即、将使向下部管插接体14供给的稀溶液Sw的流量增加的信号发送给高温溶液泵48(参照图1)的液位。
液面控制箱24典型地形成为圆筒状,但也可以是四棱柱或多边形状等其他形状。在液面控制箱24的内部以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方式收纳有检测阻损液位Lp的阻损电极棒23p、检测低液位Ls的低液位电极棒23s、以及检测高液位Lt的高液位电极棒23t。以下,也可将阻损电极棒23p、低液位电极棒23s、高液位电极棒23t统称为“液位检测电极棒23”。液位检测电极棒23被分别安装于液面控制箱24的顶板上。阻损电极棒23p的下端位于阻损液位Lp。低液位电极棒23s的下端位于低液位Ls。高液位电极棒23t的下端位于高液位Lt。另外,虽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液面控制箱24中配设通用电极棒(未图示),该通用电极棒经由高温浓溶液Sa与液位检测电极棒23形成电路,但在之后的说明中,并不特别对通用电极棒进行说明。液位检测电极棒23通过信号线缆与吸收式冷冻机30(参照图1)的控制装置61(参照图1)连接,从而能够将气液分离器22的高液位信号及低液位信号以及阻损液位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
收纳液位检测电极棒23的液面控制箱24被配设为其下端(下表面)比阻损液位Lp低,其上端(上表面)至少比液管10的上端高,优选地比上部管插接体15的上端高。液面控制箱24的上端也可以比气液分离器22的上端低。这样,可以使液面控制箱24紧凑。液面控制箱24的上表面通过上部连通管29A与气液分离器22的上部侧面连接。并且,液面控制箱24的位于阻损液位Lp下方的部分与回流管25通过下部连通管29C连接。另外,液面控制箱24通过配设于上部连通管29A和下部连通管29C之间的中间连通管29B与回流管25连接。这样,液面控制箱24通过上部连通管29A、中间连通管29B以及下部连通管29C与气液分离器22或回流管25连接,由此,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的液位及液管10内的溶液的液位被正确地呈现于液面控制箱24内。这样一来,通过将气液分离器22的下部和上部与液面控制箱24连通,就可以消除因溶液的性状的变化而导致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的液位不能正确地呈现在液面控制箱24内的缺陷。
再次回到图1,继续说明吸收式冷冻机30的结构。在中温溶液泵38的下游侧的稀溶液管55上配设有在稀溶液Sw与混合浓溶液Sc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上连接有供混合浓溶液Sc流过的浓溶液管56。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典型的是采用板型热交换器,但也可以是壳管型或其他的热交换器。
稀溶液55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的下游侧,分支为与中温再生器32M连接的稀溶液管55A和与低温再生器32B连接的稀溶液管55B。在稀溶液管55A上配设有在稀溶液Sw与中温浓溶液Sm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在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上还连接有供中温浓溶液Sm流过的中温浓溶液56A。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典型地采用板型热交换器,但也可以是壳管型或其他的热交换器。
在中温再生器32M上配设有加热蒸汽管32Ma,其中流有作为用于加热稀溶液Sw的加热源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加热蒸汽管32Ma的一端与制冷剂蒸汽管57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制冷剂管57D连接。在中温再生器32M上配设有将导入的稀溶液Sw向加热蒸汽管32Ma喷散的稀溶液喷散喷嘴32Mb。稀溶液喷散喷嘴32Mb与稀溶液管55A连接。在中温再生器32M的底部连接有供温度上升的中温浓溶液Sm通过的中温浓溶液管56A。中温浓溶液管56A经由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与低温浓溶液管56B连接。另外,中温再生器32M与供所产生的中温制冷剂蒸汽Vm流过的制冷剂蒸汽管58连接。制冷剂蒸汽管58与上述冷凝制冷剂管57D连接。
在低温再生器32B上配设有加热蒸汽管32Ba,其中流有作为用来加热稀溶液Sw的加热源的混合制冷剂蒸汽Vn。加热蒸汽管32Ba的一端与制冷剂蒸汽管58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制冷剂管59连接。冷凝制冷剂管59是将混合制冷剂蒸汽Vn在加热蒸汽管32Ba内冷凝后的制冷剂液Vd向冷凝器33导入的配管。在低温再生器32B上配设有将导入的稀溶液Sw朝加热蒸汽管32Ba喷散的稀溶液喷散喷嘴32Bb。稀溶液喷散喷嘴32Bb与稀溶液管55B连接。
在冷凝器33上配设有冷却水管33a,冷却水管33a中流有用来冷却在低温再生器32B中产生的低温制冷剂蒸汽Vb的冷却水q。冷却水管33a的一端经由配管53与吸收器31内的冷却水管31a连接,另一端经由配管54与冷却塔(未图示)连接。
冷凝器33与低温再生器32B都在一个缸体内形成为壳管型,且在两者之间设置有隔壁33d。冷凝器33与低温再生器32B在隔壁33d的上部连通,从而能够使在低温再生器32B产生的低温制冷剂蒸汽Vb移动到冷凝器33中。形成有冷凝器33和低温再生器32B的缸体配设在比形成有吸收器31和蒸发器34的缸体更靠上的位置,从而分别通过重力将低温再生器32B内的低温浓溶液Sb送入吸收器31中,将冷凝器33内的制冷剂液Vf送到蒸发器34中。
低温再生器32B的底部与低温浓溶液管56B连接,该低温浓溶液管56B中流通有浓度上升了的低温浓溶液Sb。中温浓溶液管56A与低温浓溶液管56B连接成为浓溶液管56。浓溶液管56经由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与浓溶液管86连接。浓溶液管86与浓溶液喷散喷嘴31b连接。在冷凝器33的底部连接有将制冷剂液Vf向蒸发器34导出的制冷剂液管60。制冷剂液Vf是将制冷剂液Vc与制冷剂液Vd混合了的制冷剂液,制冷剂液Vc是低温制冷剂蒸汽Vb冷凝后的制冷剂液,制冷剂液Vd是混合制冷剂蒸汽Vn在加热蒸汽管32Ba内冷凝,并被冷凝器33冷却后的制冷剂液。
从高温再生器32A向中温再生器32M导入高温制冷剂蒸汽Va的制冷剂蒸汽管57与作为高温制冷剂蒸汽旁通流路的制冷剂蒸汽旁通管57B的一端连接。制冷剂蒸汽旁通管57B分支为制冷剂蒸汽吸收器旁通管57Ba与制冷剂蒸汽冷凝器旁通管57Bc。制冷剂蒸汽吸收器旁通管57Ba及制冷剂蒸汽冷凝器旁通管57Bc也是制冷剂蒸汽旁通管57B的一部分。制冷剂蒸汽吸收器旁通管57Ba与吸收器31的气相部(典型地在浓溶液喷散喷嘴31b的上方)连接,从而能够使高温制冷剂蒸汽Va流入吸收器31的气相部。制冷剂蒸汽冷凝器旁通管57Bc与冷凝器33的气相部(典型的在冷却水管33a的上方)连接,从而能够使高温制冷剂蒸汽Va流入冷凝器33的气相部。在制冷剂蒸汽吸收器旁通管57Ba上设有可隔断高温制冷剂蒸汽Va流通的制冷剂蒸汽旁通阀67。在制冷剂蒸汽冷凝器旁通管57Bc上设有可隔断高温制冷剂蒸汽Va的流通的制冷剂蒸汽旁通阀68。
控制装置61分别通过信号线缆与稀溶液旁通阀65、制冷剂蒸汽旁通阀67、制冷剂蒸汽旁通阀68连接。由此,控制装置61将信号发送到各阀65、67、68,接收到来自控制装置61的信号的各阀65、67、68根据信号对阀进行开闭动作。另外,控制装置61分别通过信号线缆与压力传感器71、温度传感器72、温度传感器73连接,作为信号能够接收由各传感器71、72、73所检测到的压力或温度。
当控制装置61根据从高液位电极棒23t(参照图2)接收到高液位信号而检测到气液分离器22(参照图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的液位已达到高液位Lt时,向高温溶液泵48发送信号使之转速(rpm)减少。另外,当控制装置61根据从低液位电极棒23s(参照图2)接收到低液位信号而检测到气液分离器22(参照图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的液位已达到低液位Ls时,向高温溶液泵48发送信号使之转速(rpm)增加。另外,当控制装置61根据从阻损电极棒23p(参照图2)接收到阻损液位信号而检测到气液分离器22(参照图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的液位已下降到回流管25内的阻损液位Lp时,向燃烧器16(参照图2)发送信号使燃烧器16(参照图2)的燃烧停止,停止对液管10(参照图2)的加热。另外,除了根据斜向上冷冻机30的运转载荷来调节高温溶液泵48及中温溶液泵38的转速(rpm)之外,控制装置61还控制制冷剂泵39的起动、停止等以及吸收式冷冻机30的运转。另外,流过冷却水管31a、33a、53、54的冷却水q的运转受作为第二控制装置的控制板(未图示)控制,并依据设置在吸收式冷冻机30外的冷却水泵(未图示)的起动来流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信号线缆将控制装置61和控制板(未图示)连接,且控制装置61能够将冷却水泵(未图示)的起动信号发送给控制板(未图示)。
接着参照图1及图2对吸收式冷冻机30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常态运转时的吸收式冷冻机30的制冷剂侧的循环进行说明。稀释制冷剂阀44v、稀溶液旁通阀65、制冷剂蒸汽旁通阀67、68分别关闭。冷凝器33中,导入在低温再生器32B蒸发的低温制冷剂蒸汽Vb,并利用从冷却塔(未图示)供给来的、流过冷却水管33a的冷却水q进行冷却、冷凝,形成制冷剂液Vc。冷凝的制冷剂液Vc与制冷剂液Vd混合成为制冷剂液Vf而被送入蒸发器34,作为制冷剂液Vf存留在存留部34c。存留部34c中存留的制冷剂液Vf利用制冷剂泵39被送到制冷剂液喷散喷嘴34b。若蒸发器34的制冷剂液Vf从制冷剂液喷散喷嘴34b向冷却水管34a喷散,则制冷剂液Vf从冷却水管34a内的冷水p受热而蒸发,而冷水p被冷却。被冷却的冷水p被输送到利用冷热的场所(未图示)并被使用。另一方面,在蒸发器34中蒸发的制冷剂液Vf成为制冷剂蒸汽Ve,并向连通的吸收器31移动。
接着,对常态运转时的吸收式冷冻机30的溶液侧的循环进行说明。在吸收器31中,高浓度的混合浓溶液Sd从浓溶液喷散喷嘴31b喷散,接着混合浓溶液Sd吸收在蒸发器34中生成的制冷剂蒸汽Ve后成为稀溶液Sw。稀溶液Sw被存留在存留部31c中。混合浓溶液Sd吸收制冷剂蒸汽Ve时所产生的吸收热被流过冷却水管31a的冷却水q带走。存留部31c的稀溶液Sw分别被高温溶液泵48压送到高温再生器32A,被中温溶液泵38压送到中温再生器32M及低温再生器32B。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利用溶液循环泵(未图示)使存留于存留部31c中的溶液循环向冷却水管31a喷散。这样,就能够用溶液来充分浸湿冷却水管,能够防止因溶液与冷却水管31a接触的偏向接触。另外,中温溶液泵38也可以兼用作溶液循环泵。这种情况下,可以从中温溶液泵38与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之间的稀溶液管55分支出配管与浓溶液喷散喷嘴31b连接。
由高温溶液泵48压送并流过稀溶液管45的稀溶液Sw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中与从高温再生器32A导出的高温浓溶液Sa进行热交换,温度上升后被导入高温再生器32A。流过稀溶液管45并被导入高温再生器32A的稀溶液Sw流入下部管插接体14。流入下部管插接体14的稀溶液Sw达到各液管10的下部,并受高温溶液泵48的压力作用而上升到多个液管10内朝上部管插接体15流动。稀溶液Sw在各液管10中上升的过程中被燃烧器16的火焰及燃烧气Gb加热,制冷剂蒸发产生高温制冷剂蒸汽Va,溶液自身的浓度上升成为高温浓溶液Sa。浓度从稀溶液Sw起上升后的高温浓溶液Sa与高温制冷剂蒸汽Va作为混合流体Fm从各液管10流入并收集到上部管插接体15,并经由混合流体管21流入气液分离器22。
流入气液分离器22的混合流体Fm在与挡板22a碰撞后,沿挡板22a的面被引导并向下方流动,此时高温制冷剂蒸汽Va与高温浓溶液Sa被分离,高温制冷剂蒸汽Va从挡板22a的下端转向上方移动,高温浓溶液Sa则存留在气液分离器22的下部。移动到气液分离器22的上方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从高温制冷剂蒸汽导出口22e导出,并沿制冷剂蒸汽管57向中温再生器32M流动。另一方面,存留在气液分离器22下部的高温浓溶液Sa从高温浓溶液导出口22n被导出,并沿高温浓溶液管46向吸收器31流动。另外,存留在气液分离器22下部的高温浓溶液Sa的剩余部分沿着回流管25回流到下部管插接体14。
在吸收式冷冻机30的常态运转时,流入到下部管插接体14的稀溶液Sw的流量基于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的液位被调节。若气液分离器22内的液位上升到高液位电极棒23t的检测液位,则高液位电极棒23t发出信号并使高温溶液泵48的转速(rpm)减少规定的转速,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稀溶液Sw的供给量,使得气液分离器22内的液位下降。这里“规定的转速”典型的是能够抑制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的增加,并将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维持为适当的量的转速。也可以在检测后立刻减少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之后将液位维持在气液分离器22内的适当的位置。
另一方面,当气液分离器22内的液位下降到低液位电极棒23s的检测液位时,低液位电极棒23s会发出信号并使高温溶液泵48的转速(rpm)增加规定的转速,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稀溶液Sw的供给量,使得气液分离器22内的液位上升。这里“规定的转速”典型的是能够抑制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的减少,并将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维持为适当的量的转速。也可以在检测后立刻增加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之后将液位维持在气液分离器22内的适当的位置。此外,如果气液分离器22内的高温浓溶液Sa下降到阻损液面Lp,则阻损电极棒23p会发出信号停止燃烧器16的燃烧。
从高温再生器32A导出并流经高温浓溶液管46的高温浓溶液Sa被导入高温浓溶液交换器37,与流向高温再生器32A的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使其温度降低。另一方面,从高温再生器32A导出并流入制冷剂蒸汽管57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流入中温再生器32M的加热蒸汽管32Ma。
从这里将视点转移到经由低温再生器32B及中温再生器32M周边的作用,被中温溶液泵38压送并流过稀溶液管55的稀溶液Sw,首先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处与混合浓溶液Sc进行热交换,并在热回收后分流,一部分流过稀溶液管55A导向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其余部分流过稀溶液管55B导向低温再生器32B。流过稀溶液管55A并流入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的稀溶液Sw与从中温再生器32M导出的中温浓溶液Sm进行热交换,随之温度上升后,流过稀溶液管55A并被导入中温再生器32M。
被导入中温再生器32M的稀溶液Sw从稀溶液喷散喷嘴32Mb喷散出来。从稀溶液喷散喷嘴32Mb喷散出的稀溶液Sw被流过加热蒸汽管32Ma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加热,使中温再生器32M内的稀溶液Sw中的制冷剂蒸发,从而成为中温浓溶液Sm。受到高温制冷剂蒸汽Va的热量而温度上升的中温浓溶液Sm,受重力及中温再生器32M内的压力作用而向中温浓溶液管56A导出。另一方面,从稀溶液Sw蒸发的制冷剂作为中温制冷剂蒸汽Vm流过制冷剂蒸汽管58。流过加热蒸汽管32Ma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被稀溶液Sw吸收热量、冷凝并成为制冷剂液,接着经由冷凝制冷剂管57D流入制冷剂蒸汽管58,与中温制冷剂蒸汽Vm混合。流过制冷剂蒸汽管58的中温制冷剂蒸汽Vm混入制冷剂液,成为混合制冷剂蒸汽Vn,接着被送入低温再生器32B的加热蒸汽管32Ba。
另一方面,流过稀溶液管55B并被导入低温再生器32B的稀溶液Sw从稀溶液喷散喷嘴32Bb喷散出来。从稀溶液喷散喷嘴32Bb喷散出来的稀溶液Sw被流过加热蒸汽管32Ba的混合制冷剂蒸汽Vn加热,使低温再生器32B内的稀溶液Sw中的制冷剂蒸发从而成为低温浓溶液Sb。另一方面,从稀溶液Sw蒸发的制冷剂作为低温制冷剂蒸汽Vb被送入到冷凝器33。因受到混合制冷剂蒸汽Vn的热量而温度上升的低温浓溶液Sb,在低温再生器32B内的压力、重力的作用下向低温浓溶液管56B导出。另外,流过加热蒸汽管32Ba的混合制冷剂蒸汽Vn被稀溶液Sw夺走热量而冷凝,成为制冷剂液Vd,接着流过冷凝制冷剂管59而被导入冷凝器33。
从低温再生器32B导出并流过低温浓溶液管56B的低温浓溶液Sb,与从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导出并流过中温浓溶液管56A的中温浓溶液Sm合流,成为混合浓溶液Sc并流过浓溶液管56。之后,混合浓溶液Sc流入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与从吸收器31导出的稀溶液Sw进行热交换,使温度降低。温度降低了的混合浓溶液Sc与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处进行了热交换并且温度降低了的高温浓溶液Sa混合成为混合浓溶液Sd。混合浓溶液Sd被导入吸收器31,并从浓溶液喷散喷嘴31b向冷却水管31a喷散。之后,重复同样的循环。
对于如此作用的吸收式冷冻机30,若在停止吸收式冷冻机30的运转时,立即停止溶液S的流动,则浓度较高的高温浓溶液Sa会维持其浓度滞留在高温再生器32A内或高温浓溶液管46等中,在该状态下并在吸收式冷冻机30的运转停止后,温度下降会导致浓度较高的部分结晶,当吸收式冷冻机30再次运转时会出现溶液S无法流动的故障。为了避免这种故障,在运转停止时进行使溶液S循环并稀释的稀释运转。若该稀释运转不充分,会导致高温浓溶液Sa从内压较高的高温再生器32A向内压较低的吸收器31逆流,逆流的高温浓溶液Sa越过隔壁31d流入蒸发器34并污染制冷剂Vf,从而无法输出预定的冷冻能力。除此之外,特别在高温再生器32A的温度及压力较高的三重功用吸收式冷冻机的情况下,由于稀释运转不充分,而因余热而产生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或高温浓溶液Sa逆流到稀溶液管45中,会使高温溶液泵48因过热而损坏,另外,由于稀释运转不充分,因余热而产生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会从高温浓溶液管46经由浓溶液管86向浓溶液喷散喷嘴31b窜气,会使浓溶液喷散喷嘴31b因过热而损坏(若因再生器的余热而产生的制冷剂蒸汽流入到再生的吸收溶液所流过的管路,则会出现将再生的吸收溶液喷散到吸收器内的喷散装置因过热而损坏的情况)。对于容易产生这种特有的问题的三重功用吸收式冷冻机而言,期望在短时间的稀释运转中将高温再生器32A的温度及压力降低。以这种情况作为背景,吸收式冷冻机30进行如下的稀释运转。
图3是说明吸收式冷冻机30的稀释运转时的作用的流程图。针对以下的说明中所提到的吸收式冷冻机30的构成的符号,将适当地参照图1及图2。当控制装置61从外部接收到停止吸收式冷冻机30的运转的指令信号,则将高温再生器32A的燃烧器16的火熄灭停止加热,开始吸收式冷冻机30的稀释运转。即便在稀释运转中,控制装置61仍然使中温溶液泵38及高温溶液泵48动作。另外,控制板(未图示)仍使冷却水泵(未图示)动作,以使冷却水管31a、33a内流有冷却水q。这时,也可以在规定时间打开稀释制冷剂阀44v使制冷剂液Vf流入稀溶液管45,使稀溶液Sw的浓度进一步降低。接着,若开始稀释运转,则控制装置61将稀溶液旁通阀65开通(S1)。这时,控制装置61对稀溶液旁通阀65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由温度传感器73检测出的高温浓溶液Sa在规定的温度以下。通过调节稀溶液旁通阀65的开度来使稀溶液Sw的一部分(有时会接近全部)绕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地流入稀溶液旁通管45B。由此,稀溶液Sw与高温浓溶液Sa之间的交换热量变少,由温度传感器73检测到的高温浓溶液Sa的温度较高,但从避免浓溶液喷散喷嘴31b因过热而受损的观点出发,应调节稀溶液旁通阀65的开度,使得在由温度传感器73检测的高温浓溶液Sa的温度比浓溶液喷散喷嘴31b因热量而可能受损的温度低的规定的温度以下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多流过稀溶液旁通管45B的稀溶液Sw的流量。另外,若稀溶液Sw流过稀溶液旁通管45B,则温度低于进行全部两溶液Sw、Sa的热交换时的稀溶液Sw流入高温再生器32A,高温再生器32A内的温度会比两溶液Sw、Sa全部进行热交换时低。由于高温再生器32A内的温度降低,也会使高温再生器32A内的压力比两溶液Sw、Sa全部进行热交换时低。通过降低高温再生器32A内的温度及压力,来抑制高温浓溶液Sa从高温再生器32A逆流到吸收器31以及抑制高温制冷剂蒸汽Va从高温再生器32A逆流或窜气到吸收器31。由于抑制了高温浓溶液Sa的逆流,在稀释运转后再起动时,高温溶液泵48所送出的溶液S的温度并未上升到可令高温溶液泵48过热至损坏的程度,因此,无需提高高温溶液泵48的绝缘等级(通常情况下,绝缘等级提高,耐热性会提高)。另外,通过抑制高温制冷剂蒸汽的窜气,就能够抑制浓溶液喷散喷嘴31b因过热而损坏,因此,可以用简易的合成树脂来作为成形浓溶液喷散喷嘴31b的材质。另外,作为调节稀溶液旁通阀65的开度的指标的规定的温度,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升高。这样控制能够使送向高温再生器32A的溶液S量慢慢增加,从而能够抑制高温再生器32A的急剧的温度及压力的变动,并能够抑制溶液S的平衡的瓦解。
另外,控制装置61使常态运转时处于关闭状态的制冷剂蒸汽旁通阀67或制冷剂蒸汽旁通阀68打开(S2)。这样,高温制冷剂蒸汽Va通过制冷剂蒸汽旁通管57B流入吸收器31或冷凝器33内。流入吸收器31或冷凝器33内的高温制冷剂蒸汽Va分别被冷却水q冷却并冷凝。这样,通过打开制冷剂蒸汽旁通阀67(或68),能够将高温再生器32A内的热量经由高温制冷剂蒸汽Va及冷却水q放出到吸收式冷冻机30外,从而能够降低高温再生器32A内的压力及温度。另外,在打开制冷剂蒸汽旁通阀67(或68)的工序(S2)中,也可以将两个阀67、68打开,将高温制冷剂蒸汽Va导入吸收器31及冷凝器33中,并向外部放热。
接着,控制装置61根据随时接收到的、由压力传感器71及温度传感器72所检测到的压力及温度来判断高温再生器32A内的压力及温度是否达到规定的压力及温度(S3)。在未到达规定的压力及温度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各阀65、67(或68)处于打开的状态下的稀释运转,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力及温度为止。另一方面,在判断高温再生器32A内的压力及温度是否达到规定的压力及温度的工序(S3)中,在达到规定压力及温度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1停止高温溶液泵48、中温溶液泵38及制冷剂泵39(S4),并关闭各阀65、67(或68),结束稀释运转。稀释运转一旦结束,使冷却水q流过冷却水管33a、31a内的冷却水泵(未图示)也停止,而这时也可以由控制装置61向控制板(未图示)发送冷却水泵停止信号,使冷却水泵(未图示)停止。这样,利用稀溶液旁通管45B或制冷剂蒸汽旁通管57B来将高温再生器32A的温度及压力降低,就能够大幅度缩短稀释运转所需要的时间(例如能够缩短到约为所要时间的1/4~1/6)。
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溶液旁通流路,设置有配设了稀溶液旁通阀65的稀溶液旁通管45B,但也可以以下述方式来围绕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构成。
图4是表示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周边的变形例的局部详细图。
在图4(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作为溶液旁通流路设置有高温浓溶液旁通阀46B,该高温浓溶液旁通阀46B以绕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的方式与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连接。在高温浓溶液旁通管46B上设有可隔断高温浓溶液Sa的流通的高温浓溶液旁通阀66。高温浓溶液旁通阀66接收到来自控制装置61(参照图1)的信号进行阀的开闭动作(包括开度的调节)。在第一变形例的稀释运转时,在图3的流程图中,当稀溶液旁通阀65动作时,调节高温浓溶液旁通阀66的开度而取代稀溶液旁通阀65,以使由温度传感器73检测出的高温浓溶液Sa在规定的温度以下。通过这种控制,与图1所示的具备稀溶液旁通阀65的实施方式相同,稀溶液Sw与高温浓溶液Sa之间的交换热量变少,温度比两溶液Sw、Sa全部进行热交换时低的稀溶液Sw流入高温再生器32A,高温再生器32A内的温度降低,高温再生器32A内的压力也降低,从而抑制了高温浓溶液S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逆流及高温制冷剂蒸汽V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逆流或窜气。
在图4(b)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是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下游侧的高温浓溶液管46上,设置作为流量调节旁通流路的流量调节旁通管76,该流量调节旁通管76以绕过节流孔75的方式与节流孔75的上游侧与下游侧连接。在流量调节旁通管76上设置可隔断高温浓溶液Sa的流通的流量调节旁通阀76v。流量调节旁通阀76v接收来自控制装置61(参照图1)的信号进行阀的开闭动作(包括开度的调节)。在第二变形例的稀释运转时,在图3的流程图中,当打开稀溶液旁通阀65时(S1),将流量调节旁通阀76v打开(包括调节开度)。由此,高温浓溶液Sa不仅流过节流孔75,还流过流量调节旁通管76,溶液S的循环量增大,促使高温再生器32A内的温度及压力的降低,从而进一步抑制了高温浓溶液S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的逆流及高温制冷剂蒸汽Va的逆流或窜气。另外,配设有流量调节旁通阀76v的流量调节旁通阀76也可以设置在图4(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构成中,这时,配设了流量调节旁通阀76v的流量调节旁通管76设置在第一变形例中的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的下游侧的高温浓溶液管46的节流孔75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在图4(c)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作为溶液旁通流路兼流量调节旁通流路,以同时绕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及节流孔75的方式,设置与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的上游侧和节流孔75的下游侧连接的高温浓溶液流量调节旁通管46C。在高温浓溶液流量调节旁通管46C上设置有可隔断高温浓溶液Sa的流通的高温浓溶液流量调节旁通阀66C。高温浓溶液流量调节旁通阀66C接收来自控制装置61(参照图1)的信号而进行阀的开闭动作(包括调节开度)。在第三变形例的稀释运转时,在图3的流程图中,在稀溶液旁通阀65动作时,调节高温浓溶液流量调节旁通阀66C的开度而取代稀溶液旁通阀65,以使由温度传感器73检测的高温浓溶液Sa在规定的温度以下。通过打开高温浓溶液流量调节旁通阀66C,与图1所示的具备稀溶液旁通阀65的实施方式相同,使稀溶液Sw与高温浓溶液Sa之间的交换热量变少,温度比两溶液Sw、Sa全部进行热交换时低的稀溶液Sw流入高温再生器32A,高温再生器32A内的温度降低,高温再生器32A内的压力也降低,从而抑制了高温浓溶液S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逆流及高温制冷剂蒸汽V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逆流或窜气,并且,与图4(b)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一样,高温浓溶液Sa除了流过节流孔75之外还流过高温浓溶液流量调节旁通管46C,溶液S的循环量增大,促使高温再生器32A内的温度及压力降低,从而进一步抑制了高温浓溶液Sa或高温制冷剂蒸汽V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的逆流。
另外,可对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重叠图4(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或图4(c)所示的第三变形例来应用,或对图4(b)所示的第二变形例重叠图4(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来应用。这样,设置稀溶液旁通管45B及高温浓溶液旁通管46B(或高温浓溶液流量调节旁通管46C),会在稀释运转时,使稀溶液Sw及高温浓溶液Sa一起绕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从而降低了溶液Sw、Sa的流动阻力。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虽然制冷剂蒸汽旁通管57B分支为制冷剂蒸汽吸收器旁通管57Ba和制冷剂蒸汽冷凝器旁通管57Bc,但是也可以省略制冷剂蒸汽吸收器旁通管57Ba及制冷剂蒸汽冷凝器旁通管57Bc的一个(不设置),将高温制冷剂蒸汽Va导入吸收器31和冷凝器33中的任何一个中。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吸收式冷冻机30(参照图1)的溶液S的流动为如下所述,即、在吸收器31中吸收了制冷剂蒸汽Ve的稀溶液Sw分别经由稀溶液管45被供给到高温再生器32A,或经由稀溶液管55被供给到中温再生器32M及低温再生器32B,在高温再生器32A生成的高温浓溶液Sa、在中温再生器32M生成的中温浓溶液Sm、在低温再生器32B生成的低温浓溶液Sb各自不经由其他再生器地被导入吸收器31中(参照图1及图5(a))。对此,如下所述,可对溶液的流动进行变形。
图5(b)是第四变形例涉及的溶液流动的示意框图。在第四变形例中,利用将吸收器31的稀溶液Sw导入高温再生器32A的稀溶液管145来连接吸收器31与高温再生器32A。另外,利用将在高温再生器32A生成的高温浓溶液Sa导入中温再生器32M的高温浓溶液管146来连接高温再生器32A和中温再生器32M。另外,利用将在中温再生器32M生成的中温浓溶液Sm导入低温再生器32B的中温浓溶液管156A来连接中温再生器32M和低温再生器32B。另外,利用将在低温再生器32B生成的低温浓溶液Sb导入吸收器31的低温浓溶液管156B来连接低温再生器32B和吸收器31。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被***配置在稀溶液管145及低温浓溶液管156B,以使稀溶液Sw与低温浓溶液Sb进行热交换。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被***配置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下游侧的稀溶液管145及中温浓溶液管156A上,以使从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导出的稀溶液Sw与中温浓溶液Sm进行热交换。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被***配置在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下游侧的稀溶液管145及高温浓溶液管146中,以使从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导出的稀溶液Sw与高温浓溶液Sa进行热交换。
此外,与图5(a)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样,在稀溶液管145上,配设有稀溶液旁通阀65的稀溶液旁通管45B以绕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的方式与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连接。另外,配设有稀溶液旁通阀65m的稀溶液旁通管145m以绕过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的方式在稀溶液管145上与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连接。另外,配设有稀溶液旁通阀65b的稀溶液旁通管145b以绕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的方式在稀溶液管145上与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连接。另外,制冷剂蒸汽(Va、Vm、Vn)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样。
在图5(b)所示的第四变形例中,常态运转时,稀溶液旁通阀65、65m、65b被关闭,其溶液S的流动为,首先,从吸收器31导出的稀溶液Sw依次通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浓度不变温度上升,接着被导入高温再生器32A。稀溶液Sw在高温再生器32A中被加热浓缩,成为高温浓溶液Sa,并从高温再生器32A导出,通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温度降低后,被导入中温再生器32M中。高温浓溶液Sa在中温再生器32M处由于高温制冷剂蒸汽(Va)的热量而进一步被加热浓缩,成为中温浓溶液Sm并从中温再生器32M导出,通过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温度降低后被导入低温再生器32B。中温浓溶液Sm在低温再生器32B处由于混合制冷剂蒸汽(Vn)的热量而进一步被加热浓缩,成为低温浓溶液Sb并从低温再生器32B导出,接着通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温度降低后,被导入吸收器31。
而且,在稀释运转时,通过控制装置61(参照图1)打开稀溶液旁通阀65、65m、65b,并且,调节稀溶液旁通阀65的开度,以使温度传感器73所检测出的高温浓溶液Sa在规定的温度以下。通过该控制,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样,稀溶液Sw与各浓溶液Sa、Sm、Sb之间的交换热量变少,温度比各溶液Sw、Sa、Sm、Sb外部进行热交换时低的稀溶液Sw流入高温再生器32A,高温再生器32A内的温度降低,高温再生器32A内的压力也降低,从而抑制了高温浓溶液S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逆流及高温制冷剂蒸汽V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逆流或窜气。另外,在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及/或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中的交换热量并没有到能够引起高温浓溶液S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的逆流及高温制冷剂蒸汽V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的逆流或窜气的程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配设有稀溶液旁通阀65m的稀溶液旁通管145m及/或配设有稀溶液旁通阀65b的稀溶液旁通管145b。
接着,图5(c)是第五变形例涉及的溶液流动的示意框图。在第五变形例中,利用将吸收器31的稀溶液Sw导入高温再生器32A的稀溶液管245来连接吸收器31和高温再生器32A。并且,从稀溶液管245分支的稀溶液管255B与低温再生器32B连接,从而能够将流过稀溶液管245的稀溶液Sw的一部分导入低温再生器32B。另外,在与稀溶液管255B的分支点的下游侧从稀溶液管245分支的稀溶液管255A与中温再生器32M连接,从而能够将流过与稀溶液管255B的分支点的下游侧的稀溶液管245的稀溶液Sw的一部分导入中温再生器32M。在高温再生器32A上连接有高温浓溶液管246,该高温浓溶液管246将在高温再生器32A中生成的高温浓溶液Sa向吸收器31导出。在中温再生器32M上连接有中温浓溶液管256A,该中温浓溶液管256A将在中温再生器32M中生成的中温浓溶液Sm向吸收器31导出。中温浓溶液管256A与高温浓溶液管246连接,并成为一个浓溶液管246A。在低温再生器32B上连接有低温浓溶液管256B,该低温浓溶液管256B将在低温再生器32B中生成的低温浓溶液Sb向吸收器31导出。低温浓溶液管256B与浓溶液管246A连接成为一个浓溶液管286。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配置在与稀溶液管255A的分支点的下游侧的稀溶液管245及高温浓溶液管246上,以在稀溶液Sw与高温浓溶液Sa间进行热交换。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配置在与稀溶液管255B的分支点的下游侧的稀溶液管245及高温浓溶液管246A上,以在混合有高温浓溶液Sa及中温浓溶液Sm的浓溶液与稀溶液Sw间进行热交换。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配置在与稀溶液管255B的分支点的上游侧的稀溶液管245及浓溶液管286上,以在混合有高温浓溶液Sa、中温浓溶液Sm及低温浓溶液Sb的混合浓溶液Sd与稀溶液Sw间进行热交换。
此外,与图5(b)所示的第四变形例一样,配设有稀溶液旁通阀65的稀溶液旁通管45B以绕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的方式在稀溶液管245上与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的上游侧与下游侧连接,且配设有稀溶液旁通阀65m的稀溶液旁通管145m以绕过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的方式与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连接,且配设有稀溶液旁通阀65b的稀溶液旁通管145b以绕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的方式与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连接。另外,制冷剂蒸汽(Va、Vm、Vn)的***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样。
在图5(c)所示的第五变形例中,在常态运转时,关闭稀溶液旁通阀65、65m、65b,该溶液S的流动为如下所述,首先,从吸收器31导出的稀溶液Sw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中被升温。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中升温的稀溶液Sw的一部分被导入低温再生器32B,其余部分被导入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并被升温。在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中被升温的稀溶液Sw的一部分被导入中温再生器32M,其余部分被导入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在被升温后导入高温再生器32A。被导入高温再生器32A的稀溶液Sw被加热浓缩,成为高温浓溶液Sa并从高温再生器32A导出,通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使温度降低。被导入中温再生器32M的稀溶液Sw利用高温制冷剂蒸汽(Va)的热量被加热浓缩,成为中温浓溶液Sm并从中温再生器32M导出,与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中温度降低了的高温浓溶液Sa合流成为浓溶液后,通过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温度降低。被导入低温再生器32B的稀溶液Sw利用混合制冷剂蒸汽(Vn)的热量被加热浓缩,成为低温浓溶液Sb并从低温再生器32B导出,并与在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中温度降低了的浓溶液合流成为混合浓溶液Sd,之后通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而温度降低,随后被导入吸收器31。
此外,在稀释运转时,通过控制装置61(参照图1)打开稀溶液旁通阀65、65m、65b,并且,调节稀溶液旁通阀65的开度,以使温度传感器73所检测出的高温浓溶液Sa在规定的温度以下。通过该控制,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样,稀溶液Sw与各浓溶液Sa、Sd等之间的交换热量变少,温度低于进行全部各溶液Sw、Sa、Sd等的热交换时的稀溶液Sw流入高温再生器32A,高温再生器32A内的温度降低,高温再生器32A内的压力也降低,从而抑制了高温浓溶液S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逆流及高温制冷剂蒸汽V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逆流或窜气。另外,在中温溶液热交换器35及/或低温溶液热交换器36中的交换热量并没有到能够引起高温浓溶液S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的逆流及高温制冷剂蒸汽Va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的逆流或窜气的程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配设有稀溶液旁通阀65m的稀溶液旁通管145m及/或配设有稀溶液旁通阀65b的稀溶液旁通管145b。
另外,对于图5(b)所示的第四变形例及图5(c)所示的第五变形例,可以应用图4(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即、设置配设有高温浓溶液旁通阀66的高温浓溶液旁通管46B,也可以应用图4(b)所示的第二变形例,即、以绕过节流孔75的方式设置配设有流量调节旁通阀76v的流量调节旁通管76,或者应用图4(c)所示的第三变形例,即、以绕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37以及节流孔75的方式设置配设有高温浓溶液流量调节旁通阀66C的高温浓溶液流量调节旁通管46C。
此外,作为图5(b)所示的第四变形例及图5(c)所示的第五变形例以外的溶液S的流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设定如下,即、以低温再生器32B导入高温浓溶液Sa,来代替导入稀溶液Sw(参照图5(a)、(c))或导入中温浓溶液Sm(参照图5(b))。对于上述的“被从高温再生器32A向吸收器31导出的浓溶液”而言,其含义除了包含从高温再生器32A导出的高温浓溶液Sa直接流入吸收器31的情况之外,还包含经由中温再生器32M或低温再生器32B而流入吸收器31的情况。
在以上的说明中,对吸收式冷冻机30为三重功用吸收式冷冻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单功用吸收式冷冻机或二重功用吸收式冷冻机。在单功用吸收式冷冻机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述高温再生器32A作为再生器,在二功用吸收式冷冻机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述高温再生器32A作为作动温度较高一方的再生器。

Claims (2)

1.一种吸收式冷冻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吸收器,其利用溶液来吸收制冷剂蒸汽,使上述溶液变成浓度降低了的稀溶液;
高温再生器,其通过导入上述稀溶液并对其进行加热来使制冷剂蒸发,形成浓度上升了的浓溶液;
溶液热交换器,其使从上述吸收器向上述高温再生器导出的上述稀溶液与从上述高温再生器向上述吸收器导出的上述浓溶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溶液旁通流路,其避免上述稀溶液或上述浓溶液流入上述溶液热交换器;以及
控制装置,在稀释运转时,该控制装置对溶液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稀溶液或上述浓溶液流入上述溶液旁通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冷冻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作动温度比上述高温再生器低的再生器,其导入上述稀溶液或上述浓溶液和在上述高温再生器中产生的高温制冷剂蒸汽,通过上述高温制冷剂蒸汽的热量使导入的上述稀溶液或上述浓溶液的浓度上升;
冷凝器,其使制冷剂蒸汽冷却凝缩;以及
高温制冷剂蒸汽旁通流路,其将上述高温制冷剂蒸汽从上述高温再生器直接导入上述吸收器或上述冷凝器,
在稀释运转时,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高温制冷剂蒸汽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使上述高温制冷剂蒸汽经由上述高温制冷剂蒸汽旁通流路导入上述吸收器或上述冷凝器。
CN2009101454797A 2008-06-11 2009-06-09 吸收式冷冻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37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2399 2008-06-11
JP2008152399A JP2009299936A (ja) 2008-06-11 2008-06-11 吸収冷凍機
JP2008-152399 2008-06-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3744A CN101603744A (zh) 2009-12-16
CN101603744B true CN101603744B (zh) 2013-03-27

Family

ID=41469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547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3744B (zh) 2008-06-11 2009-06-09 吸收式冷冻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299936A (zh)
CN (1) CN1016037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84287B1 (de) * 2011-10-21 2016-01-27 AGO AG Energie + Anlagen Kreisprozess zum Betrieb einer Absorptionskältemaschine und Absorptionskältemaschine
JP6084485B2 (ja) * 2012-04-06 2017-02-22 荏原冷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及び吸収ヒートポンプの運転方法
JP6280170B2 (ja) * 2015-10-13 2018-02-14 荏原冷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濃縮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63437A (en) * 1964-01-17 1966-08-02 Worthington Corp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control
CN1125296C (zh) * 1998-06-10 2003-10-22 帕洛马工业株式会社 吸收式制冷机
CN1928462A (zh) * 2005-09-09 2007-03-14 荏原冷热***株式会社 吸收冷冻机
CN101018990A (zh) * 2004-07-30 2007-08-15 埃科利姆股份有限公司 机动车吸收冷却***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6963A (ja) * 1981-12-07 1983-06-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吸収冷凍機の制御装置
JP3241550B2 (ja) * 1994-10-18 2001-12-25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二重効用吸収冷温水機
JPH08121900A (ja) * 1994-10-21 1996-05-17 Nippondenso Co Ltd エンジン排熱利用吸収式冷凍機
JP2007263411A (ja) * 2006-03-27 2007-10-11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 Systems Co Ltd 吸収冷凍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63437A (en) * 1964-01-17 1966-08-02 Worthington Corp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control
CN1125296C (zh) * 1998-06-10 2003-10-22 帕洛马工业株式会社 吸收式制冷机
CN101018990A (zh) * 2004-07-30 2007-08-15 埃科利姆股份有限公司 机动车吸收冷却***
CN1928462A (zh) * 2005-09-09 2007-03-14 荏原冷热***株式会社 吸收冷冻机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1-94388A 1999.04.09
JP特开平9-257332A 1997.10.0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99936A (ja) 2009-12-24
CN101603744A (zh) 2009-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10597C (zh) 单重双重效用吸收式冷冻机的运转方法
CN102032706B (zh) 吸收式制冷机
CN101965485B (zh) 用于制备家用热水的装置
CN101603744B (zh) 吸收式冷冻机
US4280331A (en) Single effect and double effect absorption refrigerating system
CN104075480B (zh) 吸收式热源装置
CN102287950B (zh) 吸收热泵
CN104457011B (zh) 吸收式制冷机
KR101045512B1 (ko) 2단 저온수 흡수식 냉동기
CN100549562C (zh) 三重功效的吸收冷冻机
KR101167800B1 (ko) 흡수식 냉동기
CN204612241U (zh) 生物质直燃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KR101171596B1 (ko) 흡수식 냉동기
JP2007263411A (ja) 吸収冷凍機
CN205448393U (zh) 压缩机***
CN107356010A (zh) 吸收式制冷机
CN101893345B (zh) 吸收式冷冻机
CN201662277U (zh) 一种多功能蒸汽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
CN101900450B (zh) 吸收式冷冻机
CN104422194B (zh) 吸收式制冷机
JP2010276244A (ja) 吸収式冷温水機
US6062038A (en) Absorption refrigerating machine
US6202436B1 (en) Absorption cooling apparatus
CN106969535A (zh) 吸收式制冷机
JP5499139B2 (ja) 吸収冷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