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8485B - 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8485B
CN101598485B CN2009103006831A CN200910300683A CN101598485B CN 101598485 B CN101598485 B CN 101598485B CN 2009103006831 A CN2009103006831 A CN 2009103006831A CN 200910300683 A CN200910300683 A CN 200910300683A CN 101598485 B CN101598485 B CN 1015984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side
rear side
frame
fixe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3006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8485A (zh
Inventor
赵仲兴
胡亚一
周双英
赵协
戴旭
徐和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DONGGAO DYEING AND FINISH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DONGGAO DYEING AND FINISH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DONGGAO DYEING AND FINISH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DONGGAO DYEING AND FINISH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30068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984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98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84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4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该装置包括2~5个预烘机构。每个预烘机构包括一对框架部件,每对框架部件上均设有红外线发射器。其特点是:在每排红外线发射器前设有遮挡装置,在轧染机工作时,遮挡装置处于让开位置,而在停机状态则遮挡装置处于遮挡位置。另外,每对框架部件可以相对于第一机架滚动而处于闭合状态或者打开状态。因而本发明的红外线预烘装置使用时具有保护作用、染色效果较好,且维护方便。

Description

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物的染整设备的部件。
背景技术
织物染整加工是对纺织材料或织物进行物理的和化学的处理的过程。染整加工可归纳为预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四类。其中的预处理是指采用化学方法去除织物上有碍进行后续加工的杂质(如纤维共生物、浆料、油剂、污染物等),从而使织物表面洁净、润湿性提高,呈现出织物的本色光泽的过程。染色则是指对纺织物进行上色,其中的染料染色是对纺织物采用染浴(染料+助剂+溶剂)处理,通过染料与纤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结合,使染浴中的染料转移到纤维上而生成不溶性的有色物质的过程,染色产品不仅应该色泽均匀,还应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但是这种染料染色还包括为使染料充分“发色”所必须进行的染色后处理过程,包括诸如显色皂洗、水洗等工序。进行染料染色的设备有卷染机、连续轧染机和绳状染色机等,连续轧染机中有一种连续轧染联合机,该连续轧染联合机包括按照工艺顺序依次设置的进布装置、均匀轧车、红外线烘燥机、横导辊热风烘燥机、烘筒烘燥机、还原蒸箱、平洗槽、皂蒸槽、长蒸箱、平洗槽、烘筒烘燥机、落布装置等。由此可见,这种染色方法和设备不仅设备投资大、生产工序长,而且耗能耗材多,废水排放也多,因而环保治理的成本非常高。
随着染整技术的发展,织物染色已不仅包括染料染色,还包括涂料染色。涂料染色主要是靠粘合剂在一定温度下,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皮膜,使得涂料的分散颗粒被皮膜包裹紧固于纤维表面,达到“染色”目的。采用染料染色不仅适应性强、色谱也较为齐全,特别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需要,而且工艺流程短、大大减少了污染、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但是,由于存在染深性差、色牢度差、手感硬、粘辊筒的问题,往往无法连续生产。
为解决上述问题,已经出现了在对织物进行涂料染色的同时进行变性处理的报道。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936148公开了一种织物涂料染色工艺,该工艺所用染液由涂料色浆、阳离子改性剂、表面活性剂、pH调节剂、粘合剂和水组成,混合均匀后,直接对织物进行浸轧,然后进行烘干和固色处理,得到涂料染色产品。但是该工艺因为将涂料色浆和阳离子改性剂混合在一起且阳离子改性剂的浓度也较高,虽然染浴中包括pH值调节剂和表面活性剂,但是仍会产生凝聚作用,使得染色难以进行。另外,该文献也未公开采用何种设备实施所述的工艺。
在对织物进行连续性涂料染色的设备方面,中国专利文献CN 20097835Y公开了一种“连续涂料轧染机”,该连续涂料轧染机包括按照工艺顺序依次设置的A字架退卷装置、进布预处理装置、涂料浸轧前纤维变性处理装置、涂料浸轧装置、远红外预烘装置、焙烘装置和落布装置,还包括电气控制柜。该连续涂料轧染机在对织物进行涂料染色的过程中,由于要经过变性和染色两次浸轧,所以***设置得比较分散、不够紧凑合理。
而在对经过涂料浸轧后的织物进行预烘干方面,中国专利申请CN101158536A公开了一种“远红外预烘装置”,这种远红外预烘装置在织物的行进路径上设置位于织物正反面的远红外发射器,并在织物上方设置排风罩。在使用中,通过远红外线对织物进行烘干,通过排风***可以及时将织物表面产生的蒸汽排走,以避免蒸汽凝结成雾滴滴落织物表面而产生斑点的情况发生。同时织物表面的蒸汽被及时排走,也缩短了对织物的预烘时间。但是,由于红外线发射器裸露安装在相应的支架上,对外散热量较大,且蒸汽的活动空间比较大,进行蒸汽的排出时从排风罩中排走的导向性不强,尤其是当遇到整机在运行中停机的情况,织物停留在远红外发射器之间超过一定时间会对织物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织物具有保护作用、且预烘效果较好的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包括第一机架、2~5个预烘机构和导布机构。
导布机构包括张力补偿电机及其减速器,还包括与预烘机构数量相同的导布辊组;导布辊组的各根导布辊与第一机架转动连接;每个导布辊组与相应一个预烘机构相对应,导布辊组中的一根上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上方,导布辊组中的一根下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下方,从而在每组的上导布辊与下导布辊之间形成相应的一个导布路径;张力补偿电机通过减速器与上导布辊动连接。
每个预烘机构均包括后侧框架部件、前侧框架部件、后侧红外线发射器、前侧红外线发射器和第一排湿装置;后侧红外线发射器固定在后侧框架部件上,前侧红外线发射器固定在前侧框架部件上;后侧框架部件和前侧框架部件均以滚动连接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机架上,且后侧框架部件与前侧框架部件相对于织物的导布路径前后设置。
第一排湿装置包括排气罩、排气接管、风机和引风电机;排气罩、排气接管、风机和引风电机均固定在第一机架上、且位于后侧框架部件和前侧框架部件的上方;排气罩的出风口通过排气接管与风机的进风口相连接;引风电机用于驱动风机。
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后侧遮挡装置和前侧遮挡装置;后侧红外线发射器分3~6排固定在后侧框架部件上;前侧红外线发射器分3~6排固定在前侧框架部件上。
后侧遮挡装置包括后侧遮挡框架和后遮挡控制件,后侧遮挡框架设有与后侧红外线发射器的排数相同的遮挡板;后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后侧框架部件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后侧框架部件上下滑动连接,后遮挡控制件设置在后侧框架部件上且同时还与后侧遮挡框架相连接,后遮挡控制件在使用中可以控制后侧遮挡框架处于遮挡位置或者让开位置。
前侧遮挡装置包括前侧遮挡框架和前遮挡控制件,前侧遮挡框架设有与前侧红外线发射器的排数相同的遮挡板;前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前侧框架部件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前侧框架部件上下滑动连接,前遮挡控制件设置在前侧框架部件上且同时还与前侧遮挡框架相连接,前遮挡控制件在使用中可以控制前侧遮挡框架处于遮挡位置或者让开位置。
上述后侧框架部件包括后架体、后端板、后侧右端板、后侧左端板、后侧右滚轮和后侧左滚轮;后侧左端板、后端板和后侧右端板依次固定在后架体上,且后端板的左端与后侧左端板固定连接,后端板的右端与后侧右端板固定连接;后侧左端板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后侧左滚轮轴,后侧右端板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右侧的2根后侧右滚轮轴;2个后侧右滚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右滚轮轴上,2个后侧左滚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左滚轮轴上,后侧右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滚动连接,后侧左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后侧框架部件与第一机架通过滚轮滚动连接;各排后侧红外线发射器在上下方向上等间距安装在后架体上。
前侧框架部件包括前架体、前端板、前侧右端板、前侧左端板、前侧右滚轮和前侧左滚轮;前侧左端板、前端板和前侧右端板依次固定在前架体上,且前端板的左端与前侧左端板固定连接,前端板的右端与前侧右端板固定连接;前侧左端板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前侧左滚轮轴,前侧右端板的中部固定有2根前侧右滚轮轴,2个前侧右滚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右滚轮轴上,2个前侧左滚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左滚轮轴上,前侧右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滚动连接,前侧左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前侧框架部件与第一机架通过滚轮滚动连接;各排前侧红外线发射器在上下方向上等间距安装在前架体上。
上述每个预烘机构还包括右后齿条、左后齿条、右前齿条和左前齿条;左前齿条和左后齿条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的左梁的下端面上,右前齿条和右后齿条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的右梁的下端面上。
后侧框架部件还包括后框架移动机构;后框架移动机构包括手轮、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一根齿轮轴和2个输出齿轮;后框架移动机构的2个固定座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后侧框架部件的后侧右端板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上;后框架移动机构的齿轮轴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转动连接,且后框架移动机构的2个输出齿轮固定在齿轮轴的两端,并位于2个固定座的内侧,后框架移动机构的位于左侧的输出齿轮与左后齿条相啮合,后框架移动机构的位于右侧的输出齿轮与右后齿条相啮合;后框架移动机构的手轮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后框架移动机构的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后框架移动机构的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前侧框架部件还包括前框架移动机构;前框架移动机构包括手轮、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一根齿轮轴和2个输出齿轮;前框架移动机构的2个固定座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前侧框架部件的前侧右端板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前侧左端板上;前框架移动机构的齿轮轴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转动连接,且前框架移动机构的2个输出齿轮固定在齿轮轴的两端,并位于2个固定座的内侧,前框架移动机构的一个输出齿轮与左前齿条相啮合,前框架移动机构的另一个输出齿轮与右前齿条相啮合;前框架移动机构的手轮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前框架移动机构的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前框架移动机构的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上述后侧遮挡装置的后侧遮挡框架包括不锈钢后侧挡板架和不锈钢后侧挡板;后侧挡板架包括2块竖向板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之间的各块横向板;各块后侧挡板间隔插接或固定在后侧挡板架的上下相邻的2块横向板之间;每块后侧挡板的高度与后侧红外线发射器的高度相对应,后侧挡板的长度与整排的后侧红外线发射器的长度相对应。
后遮挡控制件包括2个后侧气缸;后架体的左右侧各固定有一个气缸架,2个后侧气缸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气缸架上,各后侧气缸由其活塞杆的上端顶在后侧挡板架的下端;或者是2个后侧气缸为双向气缸,各后侧双向气缸由其气缸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和后侧右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上,由其活塞杆的上端与相应一根上方后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上方后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和后侧左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上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的顶端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各后侧双向气缸还由其活塞杆的下端与相应一根下方后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下方后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和后侧左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下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的底部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
前侧遮挡装置的前侧遮挡框架包括不锈钢前侧挡板架和不锈钢前侧挡板;前侧挡板架包括2块竖向板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之间的各块横向板;各块前侧挡板间隔插接或固定在前侧挡板架的上下相邻的2块横向板之间;每块前侧挡板的高度与前侧红外线发射器的高度相对应,前侧挡板的长度与整排的前侧红外线发射器的长度相对应。
前遮挡控制件包括2个前侧气缸;前架体的左右侧各固定有一个气缸架,2个前侧气缸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气缸架上,各前侧气缸由其活塞杆的上端顶在前侧挡板架的下端;或者是2个前侧气缸为双向气缸,各前侧双向气缸由其气缸座固定在前侧左端板和前侧右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上,由其活塞杆的上端与相应一根上方前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根上方前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前侧右端板和前侧左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上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前侧挡板架的顶端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各前侧双向气缸还由其活塞杆的下端与相应一根下方前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下方前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前侧右端板和前侧左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下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前侧挡板架的底部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
上述第一排湿装置还包括后侧气流通道和前侧气流通道。
后侧气流通道包括后侧主风道和分别位于每排后侧红外线发射器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各个气流通道由固定在后架体上的各块水平挡板和相应一块斜板形成,后架体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前侧气流通道包括前侧主风道和分别位于每排前侧红外线发射器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各个气流通道由固定在前架体上的各块水平挡板和相应一块斜板形成,前架体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发明的红外线预烘装置中的后侧遮挡装置和前侧遮挡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在临时停机等情况时挡住红外线发射器,防止织物在长时间照射下被损坏。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后侧遮挡装置和前侧遮挡装置则让开红外线发射器,使红外线发射器直接对织物进行热辐射而对其预烘干。
(2)当本发明红外线预烘装置的第一排湿装置在每个预烘机构中设置后侧气流通道和前侧气流通道时,当后侧框架部件与前侧框架部件相互闭合后,在风机的作用下,气流从各个预烘机构的后侧气流通道、织物行进路径上的通道以及前侧气流通道的底部进入红外线预烘装置的各个预烘机构,再由排气罩进入风机后从排风管输出红外线预烘装置外。后侧气流通道和前侧气流通道的设置改善了红外线预烘装置的各个预烘机构内的气流的流动状况,提高了织物表面蒸汽被排走的速度,能取得很好的排湿气效果。
(3)本发明的红外线预烘装置的后侧框架部件和前侧框架部件可相对于第一机架前后运动,从而可以两者处于打开状态或者闭合状态,即可满足工作时减少热量的流失的需要,又可满足维修的需要。
(4)本发明的后侧红外线发射器与前侧红外线发生器在上下方向上交错设置,这样当织物在两侧的红外线发射器之间传送时,织物表面所能受到的红外线的直接辐射面积比两侧红外线发射器对称设置的直接辐射面积要大,因而烘燥效率提高,也使织物的受热更加均匀。
(5)本发明的红外线预烘装置不仅可用于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也可应用于其它印染设备中,例如活性染料的印染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红外线预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一个预烘机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的前后侧框架部件处于相互闭合的状态。
图3为图2中的前后侧框架部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D-D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4的E-E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F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后侧遮挡装置或前侧遮挡装置的挡板架和挡板相互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9为由图8的G向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的后侧遮挡装置和前侧遮挡装置挡在红外线发射器与织物之间的位置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后侧遮挡装置和前侧遮挡装置避开红外线发射器时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右后齿条40-1、左后齿条40-2、右前齿条40-3、左前齿条40-4,
后侧框架部件41,后架体41-1,后端板41-2,后侧右端板41-3,后侧左端板41-4,后侧右滚轮41-5,后侧左滚轮41-6,后框架移动机构41-7,手轮41-8,固定座41-9,齿轮轴41-10,输出齿轮41-11,
前侧框架部件42,前架体42-1,前端板42-2,前侧右端板42-3,前侧左端板42-4,前侧右滚轮42-5,前侧左滚轮42-6,前框架移动机构42-7,手轮42-8,固定座42-9,齿轮轴42-10,输出齿轮42-11,
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
后侧遮挡装置45,后侧挡板架45-1,竖向板45-1-1,横向板45-1-2,后侧挡板45-2,后遮挡控制件45-3,后侧气缸45-4,后侧钢丝绳45-5,滑轮45-6,滑轮座45-7;
前侧遮挡装置46,前侧挡板架46-1,竖向板46-1-1,横向板46-1-2,不锈钢前侧挡板46-2,前遮挡控制件46-3,前侧气缸46-4;
第一排湿装置47,排气罩47-1,出风口47-1-1,排气接管47-2,风机47-3,引风电机47-4,后侧气流通道47-5,后侧主风道47-6,气流通道47-7,水平挡板47-8,斜板47-9,前侧气流通道47-10,前侧主风道47-11,气流通道47-12,水平挡板47-13,斜板47-14;
导布机构48,导布辊48-1,
第一机架91,
织物10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本实施例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包括第一机架91、3个预烘机构、导布机构48、压缩空气阀门箱和电控箱。
仍见图1,导布机构48包括3台张力补偿电机及其减速器,还包括3个导布辊组。每个导布辊组的各根导布辊48-1与第一机架91转动连接。每个导布辊组与相应一个预烘机构相对应,导布辊组中的一根上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上方,导布辊组中的一根下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下方、且位于所述上导布辊的正下方,从而在每个导布辊组的所述的上导布辊与所述的下导布辊之间形成相应的一个导布路径。各台张力补偿电机通过相应的减速器与上导布辊动连接。
电控箱包括可编程控制器、13个开关电路和3个变频器。13个开关电路中有12个为空气开关。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中包括13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和3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可编程控制器的12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相应的12个空气开关的控制端电连接,各空气开关的电源输出端与相应的2排红外线发射器的电源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另一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相应的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该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出端与压缩空气阀门箱的电控端口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3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相应的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各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相应一个张力补偿电机的电源端电连接。
仍见图1,每个预烘机构均包括后侧框架部件41、前侧框架部件42、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后侧遮挡装置45、前侧遮挡装置46、第一排湿装置47、右后齿条40-1、左后齿条40-2、右前齿条40-3和左前齿条40-4。左前齿条40-4和左后齿条40-2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的下端面上,右前齿条40-3和右后齿条40-1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的下端面上。
见图2至图4,后侧框架部件41包括后架体41-1、后端板41-2、后侧右端板41-3、后侧左端板41-4、后侧右滚轮41-5、后侧左滚轮41-6和后框架移动机构41-7。
仍见图2至图4,后侧框架部件41的后侧左端板41-4、后端板41-2和后侧右端板41-3依次固定在后架体41-1上,且后端板41-2的左端与后侧左端板41-4固定连接,后端板41-2的右端与后侧右端板41-3固定连接。后侧左端板41-4的上下向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后侧左滚轮轴,后侧右端板41-3的上下向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右侧的2根后侧右滚轮轴。2个后侧右滚轮41-5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右滚轮轴上,2个后侧左滚轮41-6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左滚轮轴上。后侧右滚轮41-5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后侧左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后侧框架部件41与第一机架91通过滚轮滚动连接。
见图6,各个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在上下方向上分成4排,且等间距安装在后架体41-1上。
见图2及图4,后框架移动机构41-7包括手轮41-8、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41-9、一根齿轮轴41-10和2个输出齿轮41-11。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2个固定座41-9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后侧框架部件41的后侧右端板41-3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41-4上;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齿轮轴41-10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41-9转动连接,且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2个输出齿轮41-11固定在齿轮轴41-10的两端,并位于2个固定座41-9的内侧,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位于左侧的输出齿轮41-11与左后齿条40-2相啮合,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位于右侧的输出齿轮41-11与右后齿条40-1相啮合。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手轮41-8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41-10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见图2至图4,前侧框架部件42包括前架体42-1、前端板42-2、前侧右端板42-3、前侧左端板42-4、前侧右滚轮42-5、前侧左滚轮42-6和前框架移动机构42-7。
仍见图2至图4,前侧框架部件42的前侧左端板42-4、前端板42-2和前侧右端板42-3依次固定在前架体42-1上,且前端板42-2的左端与前侧左端板42-4固定连接,前端板42-2的右端与前侧右端板42-3固定连接。前侧左端板42-4的上下向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前侧左滚轮轴,前侧右端板42-3的上下向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右侧的2根前侧右滚轮轴。2个前侧右滚轮42-5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右滚轮轴上,2个前侧左滚轮42-6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左滚轮轴上。前侧右滚轮42-5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前侧左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前侧框架部件42与第一机架91通过滚轮滚动连接。
见图6,各个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在上下方向上分成4排,且等间距安装在前架体42-1上。
见图2至图4,前框架移动机构42-7包括手轮42-8、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42-9、一根齿轮轴42-10和2个输出齿轮42-11。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2个固定座42-9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前侧框架部件42的前侧右端板42-3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前侧左端板42-4上;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齿轮轴42-10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42-9转动连接,且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2个输出齿轮42-11固定在齿轮轴42-10的两端,并位于2个固定座42-9的内侧,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位于左侧的输出齿轮42-11与左前齿条40-4相啮合,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位于右侧的输出齿轮42-11与右前齿条40-3相啮合。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手轮42-8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42-10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上述各个预烘机构的后侧框架部件41可以由后框架移动机构41-7进行带动。可以用手通过转动手轮41-8,而使得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则带动齿轮轴41-10一同转动,齿轮轴41-10的转动则使得输出齿轮41-11转动,从而使得输出齿轮41-11在沿着相应的齿条进行啮合运动的同时,带动固定座41-9乃至整个后侧框架部件41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机架91进行运动。如果反向转动手轮41-8则可使得后侧框架部件41在左右方向上向另一个方向运动。同理,通过前框架移动机构42-7带动前侧框架部件42的运动与此相类似。这种控制方式可以使得在需要进行检查、维护或修理时,将后侧框架部件41与前侧框架部件42拉开,完成检修后,则可以通过转动手轮使得后侧框架部件41与前侧框架部件42闭合,从而可以进行对织物的预烘干。
见图10,后侧遮挡装置45包括后侧遮挡框架和后遮挡控制件45-3。后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后侧框架部件41的后侧左端板41-4和后侧右端板41-3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后侧框架部件41上下滑动连接。
见图8及图9,后侧遮挡框架包括不锈钢后侧挡板架45-1和不锈钢后侧挡板45-2。后侧挡板架45-1包括2块竖向板45-1-1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45-1-1之间的8块横向板45-1-2;各块后侧挡板45-2间隔插接在后侧挡板架45-1的上下相邻的2块横向板45-1-2之间;每块后侧挡板45-2的高度与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高度相对应,后侧挡板45-2的长度与一排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长度相对应,从而在后侧挡板架45-1上形成4排遮挡板。
见图10,后遮挡控制件45-3包括2个后侧气缸45-4,这2个后侧气缸45-4为双向气缸,2个后侧双向气缸45-4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41-4和后侧右端板41-3中的相应一块端板上,2个后侧双向气缸45-4分别由其活塞杆的上端与相应一根上方后侧钢丝绳45-5的一端相连,各根上方后侧钢丝绳45-5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41-3和后侧左端板41-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上端上的滑轮座45-7上的滑轮45-6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45-1的顶端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2个后侧双向气缸还分别由其活塞杆的下端与相应一根下方后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下方后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41-3和后侧左端板41-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下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45-1的底部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
见图10,前侧遮挡装置46包括前侧遮挡框架和前遮挡控制件46-3。前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前侧框架部件42的前侧左端板42-4和前侧右端板42-3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前侧框架部件42上下滑动连接。
见图8及图9,前侧遮挡框架则包括不锈钢前侧挡板架46-1和不锈钢前侧挡板46-2。前侧挡板架46-1包括2块竖向板46-1-1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46-1-1之间的8块横向板46-1-2;各块前侧挡板46-2间隔插接在前侧挡板架46-1的上下相邻的2块横向板46-1-2之间;每块前侧挡板46-2的高度与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高度相对应,前侧挡板46-2的长度与一排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长度相对应,从而在前侧挡板架46-1上形成4排遮挡板。
见图10,前遮挡控制件46-3包括2个前侧气缸46-4,前架体42-1的左右侧各固定有一个气缸架,2个前侧气缸46-4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气缸架上,各前侧气缸46-4由其活塞杆的上端顶在前侧挡板架46-1的下端。
上述后侧遮挡装置45和前侧遮挡装置46的动作可以通过控制相应的气缸同时完成。在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和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对所经过的织物进行预烘干时,由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相应的开关电路使得压缩空气阀门箱中的各个相应的电磁阀动作,使得各个预烘机构的各个后侧遮挡装置45的后侧双向气缸45-4的活塞杆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向下滑动,带动后侧上方钢丝绳45-5向上拉起后侧挡板架45-1而使之处于抬起的让开位置,从而可以使得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所发射的红外线直接照射到所经过织物朝后的表面上。当整机停止运行或者在运行中发生临时停车的情况时,则可编程控制器停止向开关电路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使得压缩空气阀门箱中的各个相应的电磁阀恢复原位,使得压缩空气通过电磁阀的另一个通路而向后侧双向气缸45-4的另一个进气口提供压缩空气,从而使得后侧双向气缸45-4的活塞杆向上滑动,带动后侧下方钢丝绳将后侧挡板架45-1则连同后侧挡板45-2一同往下拉动,而使得后侧挡板架45-1恢复至落下的遮挡位置,此时的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则处于停止供电的状态,虽然红外线发射器43的热量散发需要一段时间,但因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所发射的红外线被隔离,故不能直接照射到所已经停止行进的织物表面上。
与上述过程相对应,在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和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对所经过的织物进行预烘干时,前侧遮挡装置46的前侧气缸46-4(采用单向气缸)的活塞杆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处于向上伸出的状态,从而向上顶着前侧挡板架46-1使之处于抬起的让开位置,从而可使得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所发射的红外线直接照射到所经过织物的朝前的表面上。当整机停止运行或者在运行中发生临时停车的情况时,则可编程控制器停止向开关电路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使得压缩空气阀门箱中的各个相应的电磁阀恢复原位,也即关断电磁阀的压缩空气通路,从而在前侧挡板架46-1的重力的作用下,前侧气缸46-4的活塞杆由向上伸出状态变为向下缩回的状态,前侧挡板架46-1则连同前侧挡板46-2一同处于落下的遮挡位置,此时的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则处于停止供电的状态,虽然红外线发射器44的热量散发需要一段时间,但因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所发射的红外线被隔离,故不能直接照射到所已经停止行进的织物表面上。
见图2及图5,第一排湿装置47包括排气罩47-1、排气接管47-2、风机47-3、引风电机47-4、后侧气流通道47-5和前侧气流通道47-10。排气罩47-1、排气接管47-2、风机47-3和引风电机47-4均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且位于后侧框架部件41和前侧框架部件42的上方。排气罩47-1的顶板上设有织物通过槽口,且排气罩47-1前后板上均设有出风口47-1-1,排气罩47-1的出风口47-1-1通过排气接管与风机47-3的进风口相连接,风机47-3的出风口与通出室外的排气管的进风口相连接。引风电机47-4用于驱动风机47-3。
见图6及图7,后侧气流通道47-5包括后侧主风道47-6和分别位于每个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47-7。各个气流通道47-7由固定在后架体41-1上的各块水平挡板47-8和相应一块斜板47-9形成,后架体41-1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仍见图6及图7,前侧气流通道47-10包括前侧主风道47-11和分别位于每个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47-12。各个气流通道47-12由固定在前架体42-1上的各块水平挡板47-13和相应一块斜板47-14形成,前架体42-1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上述排湿装置47在工作过程中,后侧框架部件41与前侧框架部件42处于相互闭合的状态。由引风电机47-4带动风机47-3转动,风机47-3的转动则通过管道和排气罩47-1将下方的空气吸入其中,从而使得周围的空气由后侧框架部件41和前侧框架部件42的下方进入各个预烘机构的后侧主风道47-6和前侧主风道47-11中而向上的流动。进入后侧主风道47-6的空气气流经过3个气流通道47-7后开加速带走织物向后侧所挥发出来的蒸汽,进入前侧主风道47-11的空气气流经过3个气流通道47-12后开加速带走织物向前侧所挥发出来的蒸汽,起到较好的排湿效果。
本实施例的上述红外线预烘装置跟随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整机一同工作。当按下电控箱81上的电源总开关的按钮后,就可以接通整机的电源。而在接通整机的电源前,应该使压缩空气总阀门处于开启状态,该压缩空气总阀门设置在由压缩空气钢包输送来的压缩空气管路上。
接通整机的电源时,可编程控制器的13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使得12个空气开关导通,进而由这12个空气开关为各排红外线发射器接通电源(2排为一组,由一个空气开关控制),还使得1个开关电路导通,进而由该开关电路控制压缩空气阀门箱中各个电磁阀的工作状态,使得后侧遮挡装置45在后侧气缸45-4的作用下,从处于遮挡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位置向上升起而变为让开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位置;也使得前侧遮挡装置46在前侧气缸46-4的作用下,从处于遮挡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位置向上升起而变为让开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位置。可编程控制器的3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使得相应的变频器输出相应频率的电流至各台张力补偿电机使之按照一定的转速转动,并且与整机的各个用于导布的传动电机的转动相同步。
使用时,由前道均匀轧车输送过来的织物100在3台张力补偿电机所驱动的导布机构48的作用下依次经过3个预烘机构。此时的各个预烘机构的后侧框架部件41与前侧框架部件42处于相互闭合的状态,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和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处于通电发射红外线的状态,后侧遮挡装置45和前侧遮挡装置46处于非遮挡的让开位置,使得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和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所发射的红外线直接辐射到所经过的织物100上而对织物进行预烘干。而各个第一排湿装置47的引风电机47-4则处于工作状态,使得织物100因受热而蒸发的蒸汽较快地通过排湿装置被排出各个预烘机构。
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由本发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5)

1.一种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包括第一机架(91)、2~5个预烘机构和导布机构(48);
导布机构(48)包括张力补偿电机及其减速器,还包括与预烘机构数量相同的导布辊组;导布辊组的各根导布辊与第一机架(91)转动连接;每个导布辊组与相应一个预烘机构相对应,导布辊组中的一根上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上方,导布辊组中的一根下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下方,从而在每组的上导布辊与下导布辊之间形成相应的一个导布路径;张力补偿电机通过减速器与上导布辊动连接;
每个预烘机构均包括后侧框架部件(41)、前侧框架部件(42)、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和第一排湿装置(47);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固定在后侧框架部件(41)上,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固定在前侧框架部件(42)上;后侧框架部件(41)和前侧框架部件(42)均以滚动连接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机架(91)上,且后侧框架部件(41)与前侧框架部件(42)相对于织物的导布路径前后设置;
第一排湿装置(47)包括排气罩(47-1)、排气接管(47-2)、风机(47-3)和引风电机(47-4);排气罩(47-1)、排气接管(47-2)、风机(47-3)和引风电机(47-4)均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且位于后侧框架部件(41)和前侧框架部件(42)的上方;排气罩(47-1)的出风口(47-1-1)通过排气接管(47-2)与风机(47-3)的进风口相连接;引风电机(47-4)用于驱动风机(47-3);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侧遮挡装置(45)和前侧遮挡装置(46);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分3~6排固定在后侧框架部件(41)上;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分3~6排固定在前侧框架部件(42)上;
后侧遮挡装置(45)包括后侧遮挡框架和后遮挡控制件(45-3),后侧遮挡框架设有与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排数相同的遮挡板;后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后侧框架部件(41)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后侧框架部件(41)上下滑动连接,后遮挡控制件(45-3)设置在后侧框架部件(41)上且同时还与后侧遮挡框架相连接,后遮挡控制件(45-3)在使用中可以控制后侧遮挡框架处于遮挡位置或者让开位置;
前侧遮挡装置(46)包括前侧遮挡框架和前遮挡控制件(46-3),前侧遮挡框架设有与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排数相同的遮挡板;前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前侧框架部件(42)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前侧框架部件(42)上下滑动连接,前遮挡控制件(46-3)设置在前侧框架部件(42)上且同时还与前侧遮挡框架相连接,前遮挡控制件(46-3)在使用中可以控制前侧遮挡框架处于遮挡位置或者让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其特征在于:后侧框架部件(41)包括后架体(41-1)、后端板(41-2)、后侧右端板(41-3)、后侧左端板(41-4)、后侧右滚轮(41-5)和后侧左滚轮(41-6);后侧左端板(41-4)、后端板(41-2)和后侧右端板(41-3)依次固定在后架体(41-1)上,且后端板(41-2)的左端与后侧左端板(41-4)固定连接,后端板(41-2)的右端与后侧右端板(41-3)固定连接;后侧左端板(41-4)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后侧左滚轮轴,后侧右端板(41-3)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右侧的2根后侧右滚轮轴;2个后侧右滚轮(41-5)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右滚轮轴上,2个后侧左滚轮(41-6)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左滚轮轴上,后侧右滚轮(41-5)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后侧左滚轮(41-6)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后侧框架部件(41)与第一机架(91)通过滚轮滚动连接;各排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在上下方向上等间距安装在后架体(41-1)上;
前侧框架部件(42)包括前架体(42-1)、前端板(42-2)、前侧右端板(42-3)、前侧左端板(42-4)、前侧右滚轮(42-5)和前侧左滚轮(42-6);前侧左端板(42-4)、前端板(42-2)和前侧右端板(42-3)依次固定在前架体(42-1)上,且前端板(42-2)的左端与前侧左端板(42-4)固定连接,前端板(42-2)的右端与前侧右端板(42-3)固定连接;前侧左端板(42-4)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前侧左滚轮轴,前侧右端板(42-3)的中部固定有2根前侧右滚轮轴,2个前侧右滚轮(42-5)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右滚轮轴上,2个前侧左滚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左滚轮轴上,前侧右滚轮(42-5)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前侧左滚轮(42-6)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前侧框架部件(42)与第一机架(91)通过滚轮滚动连接;各排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在上下方向上等间距安装在前架体(42-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预烘机构还包括右后齿条(40-1)、左后齿条(40-2)、右前齿条(40-3)和左前齿条(40-4);左前齿条(40-4)和左后齿条(40-2)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的下端面上,右前齿条(40-3)和右后齿条(40-1)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的下端面上;
后侧框架部件(41)还包括后框架移动机构(41-7);后框架移动机构(41-7)包括手轮(41-8)、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41-9)、一根齿轮轴(41-10)和2个输出齿轮(41-11);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2个固定座(41-9)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后侧框架部件(41)的后侧右端板(41-3)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41-4)上;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齿轮轴(41-10)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41-9)转动连接,且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2个输出齿轮(41-11)固定在齿轮轴(41-10)的两端,并位于2个固定座(41-9)的内侧,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位于左侧的输出齿轮与左后齿条(40-2)相啮合,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位于右侧的输出齿轮与右后齿条(40-1)相啮合;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手轮(41-8)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后框架移动机构(41-7)的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41-10)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前侧框架部件(42)还包括前框架移动机构(42-7);前框架移动机构(42-7)包括手轮(42-8)、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42-9)、一根齿轮轴(42-10)和2个输出齿轮(42-11);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2个固定座(42-9)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前侧框架部件(42)的前侧右端板(42-3)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前侧左端板(42-4)上;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齿轮轴(42-10)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42-9)转动连接,且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2个输出齿轮(42-11)固定在齿轮轴(42-10)的两端,并位于2个固定座(42-9)的内侧,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一个输出齿轮(42-11)与左前齿条(40-4)相啮合,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另一个输出齿轮(42-11)与右前齿条(40-3)相啮合;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手轮(42-8)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前框架移动机构(42-7)的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42-10)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其特征在于:后侧遮挡装置(45)的后侧遮挡框架包括不锈钢后侧挡板架(45-1)和不锈钢后侧挡板(45-2);后侧挡板架(45-1)包括2块竖向板(45-1-1)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45-1-1)之间的各块横向板(45-1-2);各块后侧挡板(45-2)间隔插接或固定在后侧挡板架(45-1)的上下相邻的2块横向板(45-1-2)之间;每块后侧挡板(45-2)的高度与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高度相对应,后侧挡板(45-2)的长度与整排的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长度相对应;
后遮挡控制件(45-3)包括2个后侧气缸(45-4);后架体(41-1)的左右侧各固定有一个气缸架,2个后侧气缸(45-4)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气缸架上,各后侧气缸(45-4)由其活塞杆的上端顶在后侧挡板架(45-1)的下端;或者是2个后侧气缸(45-4)为双向气缸,各后侧双向气缸由其气缸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41-4)和后侧右端板(41-3)中的相应一块端板上,由其活塞杆的上端与相应一根上方后侧钢丝绳(45-5)的一端相连,各上方后侧钢丝绳(45-5)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41-3)和后侧左端板(41-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上端上的滑轮座(45-7)上的滑轮(45-6)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45-1)的顶端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各后侧双向气缸还由其活塞杆的下端与相应一根下方后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下方后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41-3)和后侧左端板(41-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下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45-1)的底部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
前侧遮挡装置(46)的前侧遮挡框架包括不锈钢前侧挡板架(46-1)和不锈钢前侧挡板(46-2);前侧挡板架(46-1)包括2块竖向板(46-1-1)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46-1-1)之间的各块横向板(46-1-2);各块前侧挡板(46-2)间隔插接或固定在前侧挡板架(46-1)的上下相邻的2块横向板(46-1-2)之间;每块前侧挡板(46-2)的高度与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高度相对应,前侧挡板(46-2)的长度与整排的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长度相对应;
前遮挡控制件(46-3)包括2个前侧气缸(46-4);前架体(42-1)的左右侧各固定有一个气缸架,2个前侧气缸(46-4)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气缸架上,各前侧气缸(46-4)由其活塞杆的上端顶在前侧挡板架(46-1)的下端;或者是2个前侧气缸(46-4)为双向气缸,各前侧双向气缸由其气缸座固定在前侧左端板(42-4)和前侧右端板(42-3)中的相应一块端板上,由其活塞杆的上端与相应一根上方前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根上方前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前侧右端板(42-3)和前侧左端板(42-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上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前侧挡板架(46-1)的顶端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各前侧双向气缸还由其活塞杆的下端与相应一根下方前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下方前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前侧右端板(42-3)和前侧左端板(42-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下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前侧挡板架(46-1)的底部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之一所述的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排湿装置(47)还包括后侧气流通道(47-5)和前侧气流通道(47-10);
后侧气流通道(47-5)包括后侧主风道(47-6)和分别位于每排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47-7);各个气流通道(47-7)由固定在后架体(41-1)上的各块水平挡板(47-8)和相应一块斜板(47-9)形成,后架体(41-1)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前侧气流通道(47-10)包括前侧主风道(47-11)和分别位于每排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47-12);各个气流通道(47-12)由固定在前架体(42-1)上的各块水平挡板(47-13)和相应一块斜板(47-14)形成,前架体(42-1)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CN2009103006831A 2009-03-04 2009-03-04 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84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06831A CN101598485B (zh) 2009-03-04 2009-03-04 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06831A CN101598485B (zh) 2009-03-04 2009-03-04 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8485A CN101598485A (zh) 2009-12-09
CN101598485B true CN101598485B (zh) 2011-01-05

Family

ID=41420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30068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8485B (zh) 2009-03-04 2009-03-04 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984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8427A (zh) * 2010-04-08 2010-09-01 尹成元 全自动彩色罗拉印花、烘干、烂花设备
CN112050598B (zh) * 2020-08-28 2021-11-16 泉州台商投资区飞翔机械设计服务中心 一种纺织布印染烘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8485A (zh) 2009-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87175B (zh) 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CN101487177B (zh) 具有红外线预烘装置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CN101487176B (zh) 具有浸轧***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CN101598489B (zh) 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蒸汽烘燥装置
CN101597847B (zh) 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出布处理装置
CN207933675U (zh) 一种多功能纺织品染色装置
KR960011683B1 (ko) 가죽 또는 직물의 연속적인 건조 및 습도 조절처리를 위한 개량된 건조장치
CN200978345Y (zh) 连续涂料轧染机
CN113774593B (zh) 一种纺织用纺织物染色设备
US4351076A (en) Process for the treatment of textiles in jet dyeing apparatuses
CN101598485B (zh) 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CN101597851B (zh) 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进布预处理装置
CN201402033Y (zh) 一种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CN209098969U (zh) 一种超细纤维面料染色装置
CN201390896Y (zh) 一种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进布预处理装置
CN211446203U (zh) 一种面料智能缩水监控设备
CN201392081Y (zh) 一种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蒸汽烘燥装置
CN219621422U (zh) 一种立式拉幅蒸化定型一体机
CN116005389A (zh) 一种立式拉幅蒸化定型一体机
CN217654238U (zh) 一种烘干装置
CN109137318A (zh) 多功能染布机
CN108914449A (zh) 一种稳定高效的布料印染装置
CN212152688U (zh) 一种针纺织品用染色装置
CN211340029U (zh) 一种安全带染色机
CN108456984B (zh) 具有丝光植绒效果的保暖面料印染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05

Termination date: 2015030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