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3810B - 自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3810B
CN101583810B CN200880002457.9A CN200880002457A CN101583810B CN 101583810 B CN101583810 B CN 101583810B CN 200880002457 A CN200880002457 A CN 200880002457A CN 101583810 B CN101583810 B CN 1015838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gear
friction plate
rotatio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24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3810A (zh
Inventor
西田正明
加藤博
鬼头昌士
关祐一
新谷浩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8/05321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102909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5838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38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38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38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变速器(1),离合器(C-1)、离合器(C-3)以及离合器(C-4)被配置在比行星齿轮单元(PU)更靠轴向上的行星齿轮(DP)一侧。离合器(C-1)的摩擦板(21)以及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配置在行星齿轮(DP)的外周侧,并且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以至少一部分与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在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的内周侧。由此,能够使自动变速器(1)在轴向上的长度紧凑化,自动变速器(1)在轴向上缩短的长度相当于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与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在轴向上重叠的长度。

Description

自动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车辆等上的自动变速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用于被输入输入旋转且输出减速旋转的减速行星齿轮和具有4个旋转构件的行星齿轮单元,且能够实现前进8档和后退档的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适用于FF型(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车辆的自动变速器中,提出了如下的自动变速器,即,具有用于产生自动变速机构的输出构件(副轴齿轮)的变速比的变速行星齿轮组和用于产生减速旋转的减速行星齿轮,而且能够实现前进8档和后退档。该自动变速器具有3个离合器C1、C2、C3,3个离合器C1、C2、C3用于向变速行星齿轮组的各个旋转构件选择性地输入来自该减速行星齿轮的减速旋转和输入旋转,且所述3个离合器C1、C2、C3相对于变速行星齿轮组配置在轴向上的该减速行星齿轮一侧(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32624号公报,图4)。
但是,近年来,在装载在车辆等上的自动变速器中,从对环境问题的要求来考虑希望降低油耗等,在较小型的车辆等中也要求实现多档变速化。另一方面,在自动变速器中,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FF(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型的车辆中使用的能够多档变速的自动变速器中,也希望实现紧凑化。也就是说,在FF型的车辆中,在左右前轮之间配置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因此,从确保前轮的转向角等方面考虑,特别希望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在轴向长度上的紧凑。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自动变速器中,分别具有多个摩擦板的3个离合器C1、C2、C3在轴向上并列配置。由于所述3个离合器C1、C2、C3的摩擦板决定了3个离合器C1、C2、C3各自承受的转矩容量(torquecapacity),因此无法减少摩擦板的个数。另外,为了确保摩擦板的转矩容量,考虑增大每片摩擦板的面积,但这样会导致自动变速器在直径方向上的大型化,因而不优选。结果难以使以往的自动变速器在轴向上紧凑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对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以及第四离合器合理配置而能够在轴向上实现紧凑化的自动变速器。
本发明(例如参照图1至图4)的自动变速器(1),其具有:减速行星齿轮(DP),其输入输入轴(7)的旋转,且能够输出该输入轴(7)的旋转被减速了的减速旋转;行星齿轮单元(PU),其与所述减速行星齿轮配置在同轴上,具有第一旋转构件(S3)、第二旋转构件(CR2)、第三旋转构件(R3)和第四旋转构件(S2),且第一旋转构件(S3)、第二旋转构件(CR2)、第三旋转构件(R3)和第四旋转构件(S2)的顺序是按照转速比的关系;第一离合器(C-1),其用于将所述减速旋转输入至所述第四旋转构件(S2);
第二离合器(C-2),其用于将所述输入轴(7)的旋转输入至所述第二旋转构件(CR2、CR3);第三离合器(C-3),其用于将所述减速旋转输入至所述第一旋转构件(S3);第四离合器(C-4),其用于将所述输入轴(7)的旋转输入至所述第一旋转构件(S3);第一卡止部件(B-1),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旋转构件(S3)的旋转;第二卡止部件(B-2),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旋转构件(CR2、CR3)的旋转;输出构件(8),其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R3)相连接;并且,该自动变速器(1)能够实现至少前进7档和后退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C-1)、所述第三离合器(C-3)以及所述第四离合器(C-4)配置在比所述行星齿轮单元(PU)靠轴向上的所述减速行星齿轮(DP)侧,所述第一离合器(C-1)的摩擦板(21)配置成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三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和第四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偏移(offset),将所述第四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以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三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在该第三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的内周侧。
由此,能够使自动变速器在轴向上紧凑化,自动变速器在轴向上缩短的长度相当于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与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在轴向上重叠的长度。
另外,第一离合器和第三离合器用于传递减速旋转,第四离合器用于传递输入旋转,因此,第一离合器和第三离合器传递的转矩大于第四离合器传递的转矩。而且,第一离合器在实现低速档时接合,第三离合器与第一离合器相比在高速档时接合,因此,第一离合器传递的转矩大于第三离合器传递的转矩。因此,需要最大转矩容量的第一离合器配置成与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和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在轴向上不重叠,将需要最小转矩容量的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配置在需要第二大转矩容量的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的内周侧,因此,第一离合器的摩擦板在径向上能够在不受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和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限制的情况下进行配置,并且能够使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的外径大于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的外径。因此,能够使第三离合器的转矩容量大于第四离合器的转矩容量,使第一离合器的转矩容量大于第三离合器的转矩容量,因而能够确保离合器具有各自所需的转矩容量,同时能够使自动变速器的轴向长度缩短。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4),将所述第四离合器(C-4)的油压伺服机构(40)以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三离合器(C-3)的油压伺服机构(30)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在该第三离合器(C-3)的油压伺服机构(30)的内周侧。
由此,能够使自动变速器在轴向上上紧凑化,自动变速器在轴向上缩短的长度相当于第三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与第四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在轴向上重叠的长度。
另外,由于第三离合器用于向第一旋转构件传递减速旋转,第四离合器用于向第一旋转构件传递输入旋转,因此第三离合器传递的转矩大于第四离合器传递的转矩。因此,通过将第四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配置在第三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的内周侧,能够使第三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的直径大于第四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的直径,且能够使第三离合器的转矩容量大于第四离合器的转矩容量,从而能够在确保转矩容量的同时使自动变速器的轴向长度缩短。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4),使所述第三离合器(C-3)的解除油室(3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在所述第四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的外周侧与该第四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在轴向上重叠,并且与所述第三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在径向上重叠。
由此,能够使自动变速器在轴向上紧凑化,自动变速器在轴向上缩短的长度相当于第三离合器的解除油室的一部分与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在轴向上重叠的长度。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4),将所述第一离合器(C-1)的油压伺服机构(20)配置在轴向上的所述减速行星齿轮(DP)与所述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并且将所述第三离合器(C-3)的油压伺服机构(30)和所述第四离合器(C-4)的油压伺服机构(40)相对所述减速行星齿轮(DP)配置在与所述行星齿轮单元(PU)在轴向上相反的一侧,将所述第一离合器(C-1)的油压伺服机构(20)的离合器鼓(22)和所述第三离合器(C-3)的油压伺服机构(30)的离合器鼓(32)配置为开口方向隔着所述减速行星齿轮(DP)相对。
由此,与例如使第一离合器的摩擦板与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配置成在它们之间存在第一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的离合器鼓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该第一离合器的摩擦板与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配置为相互接近,从而使自动变速器在轴向上紧凑。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1以及图4),所述减速行星齿轮(DP)具有:第一太阳轮(S1),其固定在箱体(6)上;第一行星架(CR1),其用于输入所述输入轴(7)的旋转;第一齿圈(R1),其通过旋转被固定的所述第一太阳轮(S1)和所述第一行星架(CR1)输入的所述输入轴(7)的旋转而成为转速低于所述输入轴(7)的旋转的减速旋转。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4),在所述减速行星齿轮(DP)的第一齿圈(R1)的外周侧形成有轮毂部(51),该轮毂部(51)一部分从该第一齿圈(R1)至少向轴向一侧突出,所述第三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与所述轮毂部(51)的从所述第一齿圈(R1)突出的部分花键啮合。
由此,通过使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的一部配置在轮毂部上那样的简单的结构,能够使该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与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在轴向上重叠配置,从而能够使自动变速器在轴向上紧凑化。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4),在所述轮毂部(51)的从所述第一齿圈(R1)突出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将从内周侧供给的润滑油导通至外周侧的润滑油孔(51d)。
由此,能够使配置在轮毂部的从第一齿圈突出的部分上的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的润滑效率良好。即,能够使润滑油高效地供给至用于传递减速旋转且转矩容量大的第三离合器。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2以及图3),所述第三离合器(C-3)由在相距2档以上的多个变速档中被接合的离合器构成。
由此,即使在相距2档以上的多个变速档中被接合的第三离合器进行接合或分离的次数变多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作为自动变速器的润滑效率良好。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4),使所述轮毂部(51)在所述第一齿圈(R1)的外周侧形成为也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将所述第一离合器(C-1)的摩擦板(21)与所述第三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并列配置在所述轮毂部(51)的外周侧,使得所述第一离合器(C-1)的摩擦板(21)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轮毂部(51)的向另一侧突出的部分花键啮合。
由此,能够使第一离合器的摩擦板与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在减速行星齿轮的外周侧配置为相互接近,并且能够将第一离合器的摩擦板与减速行星齿轮配置为在轴向上重叠。因此,在确保第一离合器和第三离合器的转矩容量的同时,能够使自动变速器在轴向上紧凑化。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4),具有与所述第四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花键啮合的离合器轮毂(56),所述减速行星齿轮(DP)的第一行星架(CR1)具有用于支撑能够自由旋转的小齿轮的侧板(CR1b),使所述离合器轮毂(56)和所述侧板(CR1b)分别单独构成,并且将所述离合器轮毂(56)固定配置在所述侧板(CR1b)上。
由此,当例如使第一行星架与离合器轮毂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需要使小齿轮轴的支撑部与离合器轮毂的根部在径向上位置错开,从而制约了能够配置离合器轮毂的径向位置。但是,根据本发明,使行星架的侧板和离合器轮毂分别单独构成,因此,能够将离合器轮毂固定配置在所期望的径向位置上,并能够将第四离合器配置在第三离合器的内周侧。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1),所述行星齿轮单元(PU)具有由行星架相互连接起来的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和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将所述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配置在比所述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靠所述减速行星齿轮(DP)一侧,所述第四旋转构件是所述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的第二太阳轮(S2),所述第一旋转构件是所述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的第三太阳轮(S3)。
由此,在第二太阳轮和第三太阳轮分别与从减速行星齿轮侧延伸的构件相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将与第二太阳轮相连接的构件配置为经过第三太阳轮的内周侧,从而能够使径向上紧凑,并且经第四离合器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的与行星齿轮单元不同的一侧时也能够使轴向长度缩短。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1),所述第二旋转构件是第二行星架(CR2、CR3),该第二行星架(CR2、CR3)用于支撑长小齿轮(P3)和短小齿轮(P4),且该长小齿轮(P3)和该短小齿轮(P4)能够自由旋转,其中,所述长小齿轮(P3)在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和所述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中公用所述短小齿轮(P4)与该长小齿轮相啮合而形成所述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所述第三旋转构件是与所述长小齿轮(P3)啮合的第二齿圈(R3)。
另外,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1以及图2),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C-1)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二卡止部件(B-2)卡止,从而实现前进1档,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C-1)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一卡止部件(B-1)卡止,从而实现前进2档,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C-1)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三离合器(C-3)接合,从而实现前进3档,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C-1)接合,并且使所述第四离合器(C-4)接合,从而实现前进4档,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C-1)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二离合器(C-2)接合,从而实现前进5档,通过使所述第二离合器(C-2)接合,并且使所述第四离合器(C-4)接合,从而实现前进6档,通过使所述第二离合器(C-2)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三离合器(C-3)接合,从而实现前进7档,通过使所述第二离合器(C-2)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一卡止部件(B-1)卡止,从而实现前进8档,通过使所述第三离合器(C-3)或所述第四离合器(C-4)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二卡止部件(B-2)卡止,从而实现后退档。
由此,能够使本自动变速器适用于用于实现前进8档以及至少后退1档的自动变速器。
另外,上述括号中的附图标记用于与附图作对照的,这是为了便于对发明更容易理解,而不会对权利要求书中要保护的结构造成任何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示意图。
图2是自动变速器的接合表。
图3是自动变速器的速度曲线图。
图4是表示自动变速器的一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示意图,图2是自动变速器的接合表,图3是自动变速器的速度曲线图,图4是表示自动变速器的一部分的侧面剖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在被装载于车辆上时,相对于车辆的前进方向轴向成为左右方向,在本说明书中,以从与发动机连接一侧即转矩转换器2侧观察到的自动变速器1作为正面。因此,图4是从侧面一侧观察到的侧面剖视图。另外,在轴向上,以该转矩转换器2一侧作为前方侧,以离合器C-2一侧作为后方侧。
首先,基于图1对能够适用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适用于例如FF型(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车辆的自动变速器1具有由壳体和变速箱体构成的箱体6,在该箱体6的前方侧具有作为能够与未图示的发动机连接的自动变速器1的输入构件(前盖以及中心件)10。另外,自动变速器1配置有具有锁止离合器2a的转矩转换器2,在箱体6内配置有变速机构3、中间轴部4以及差速器部5。
所述转矩转换器2具有与自动变速器1的输入构件10连接的泵叶轮(pump impeller)2b和经工作流体传递该泵叶轮2b的旋转的涡轮(turbineruuner)2c,该涡轮2c与所述变速机构3的配设于与所述输入构件10同轴上的输入轴7相连接。另外,该转矩转换器2具有锁止离合器2a,当该锁止离合器2a通过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控制而接合时,所述自动变速器1的输入构件10的旋转直接传递至变速机构3的输入轴7。
在所述变速机构3中,在输入轴7上具有行星齿轮(减速行星齿轮)DP和行星齿轮单元PU。该行星齿轮DP是所谓的双小齿轮行星齿轮,该行星齿轮DP具有太阳轮(第一太阳轮)S1、行星架(第一行星架)CR1以及齿圈(第一齿圈)R1,在该行星架CR1上具有与太阳轮S1啮合的小齿轮P2以及与齿圈R1啮合的小齿轮P1,且小齿轮P1与小齿轮P2相互啮合。
另外,所述行星齿轮单元PU是以使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与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这两个行星齿轮连接起来的方式构成的,该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具有太阳轮(第三太阳轮)S3、行星架(第二行星架)CR3以及齿圈(第二齿圈)R3,该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具有太阳轮(第二太阳轮)S2和行星架(第二行星架)CR2。而且,所述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及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具有公用的小齿轮作为长小齿轮P3,并且该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具有与该长小齿轮P3相互啮合的短小齿轮P4。并且,该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和该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具有行星架CR2、CR3,所述行星架CR2、CR3用于支撑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该长小齿轮P3的小齿轮轴PS3和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该短小齿轮P4的小齿轮轴PS4。另外,行星架CR2、CR3是如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的行星架CR2以及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的行星架CR3那样进行了说明,但是该行星架CR2、CR3是具有公用的长小齿轮P3且进行相同旋转的一个行星架。即,行星齿轮单元PU是所谓拉威挪(Ravigneaux)式行星齿轮,行星齿轮单元PU具有成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的太阳轮的太阳轮(第四旋转构件、第二太阳轮)S2、成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的太阳轮的太阳轮(第一旋转构件,第三太阳轮)S3、所述行星架(第二旋转构件,第二行星架)CR2、CR3以及齿圈(第三旋转构件、第二齿圈)R3作为4个旋转构件。另外,在所述括号内表示的各旋转构件(第一至第四旋转构件)的数字的顺序是这些旋转构件旋转时的转速比的顺序。即,如图3所示,具体指在后述的速度曲线图中的行星齿轮单元PU部分从图中左方侧开始的顺序。
进而,行星齿轮单元PU在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中的长小齿轮P3的内周侧具有短小齿轮P3。因此,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的太阳轮S3的外径比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的太阳轮S2大。另外,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配置在比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靠行星齿轮DP一侧(图中右方侧),在单小齿轮行星齿轮PUS与从该行星齿轮DP侧延伸的构件连接时,能够使与太阳轮S2连接的构件通过太阳轮S3的内周侧而配置,因此,与双小齿轮行星齿轮PUD配置在行星齿轮DP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自动变速器1在径向上紧凑化。
所述行星齿轮DP的太阳轮S1固定在箱体6上而形成为一体。另外,所述行星架CR1进行与所述输入轴7的旋转相同的旋转(以下称为“输入旋转”),并且与离合器(第四离合器)C-4连接。而且,所述齿圈R1通过固定着的所述太阳轮S1和进行输入旋转的所述行星架CR1成为减速旋转而使输入旋转转速减速,并且该齿圈R1与离合器(第一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3相连接。
所述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太阳轮S3与制动器(第一卡止部件)B-1连接,相对于箱体6能够自由固定,并且与所述离合器C-4以及离合器C-3相连接,经该离合器C-4能够自由输入所述行星架CR1的输入旋转,且经该离合器C-3能够自由输入所述齿圈R1的减速旋转。另外,所述太阳轮S2与离合器C-1连接,且能够自由输入所述齿圈R1的减速旋转。
而且,所述行星架CR2(CR3)与用于输入输入轴7的旋转的离合器(第二离合器)C-2相连接,且经该离合器C-2能够自由输入输入旋转,而且所述行星架CR2(CR3)与单向离合器F-1以及制动器(第二卡止部件)B-2相连接,经该单向离合器F-1所述行星架CR2(CR3)相对于箱体6向一个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并且经该制动器B-2所述行星架CR2(CR3)的旋转能够自由固定。并且,所述齿圈R3与副轴齿轮(输出构件)8连接,该副轴齿轮(输出构件)8支撑在箱体6上固定的未图示的中心支撑构件上,且相对于该中心支撑构件能够自由旋转。
另外,该副轴齿轮8与固定在所述中间轴部4的中间轴12上的大直径齿轮11啮合,该中间轴12经形成在该中间轴12的外周面上的小直径齿轮12a与差速器部5的齿轮14啮合。并且,该齿轮14固定在差速齿轮13,经该差速齿轮13与左右车轴15、15相连接。
接下来,根据上述结构,基于图1至图3对变速机构3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未图示的电子控制装置和油压控制装置的控制下,所述具有上述结构的自动变速器1在与驾驶员选定的档位对应的变速档范围内根据车辆负荷进行变速。图2用图表示出通过各离合器以及制动器的接合以及分离(用“○”标记表示接合,无标记表示分离)来实现的变速档。另外,图3以速度曲线图示出通过各离合器以及制动器的接合(用“●”标记表示离合器以及制动器的接合)而实现的变速档与此时各变速构件的转速比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该速度曲线图中,纵轴表示各旋转构件(各齿轮)的转速,横轴对应表示所述旋转构件的齿轮转速比。另外,在该速度曲线图的行星齿轮单元PU的部分中,若沿着横轴方向从其一端(图3中左方侧)起依次将各变速构件设为第一至第四旋转构件时,第一旋转构件对应于大直径的太阳轮S3,与通过离合器C-3输入被行星齿轮DP减速了的旋转的路径及通过离合器C-4输入输入轴7的输入旋转的路径连接,并且通过制动器B-1以能够卡止的方式被连接。而且,第二旋转构件对应于行星架CR2(CR3),与通过离合器C-2输入输入轴7的输入旋转的路径连接,并且通过制动器B-2以能够卡止的方式被连接。另外,第三旋转构件对应于齿圈R3,与副轴齿轮8连接。而且,第四旋转构件相对应于小直径的太阳轮S2,与通过离合器C-1输入被行星齿轮DP减速了的旋转的路径连接。
例如在D(行车)档位的情况下,在前进1档(lst)中,如图2所示,离合器C-1及单向离合器F1接合。于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通过固定着的第一太阳轮S1和作为输入旋转的行星架CR1而减速旋转的第一齿圈R1的旋转经第一离合器C1-1输入至太阳轮S2。另外,行星架CR2(CR3)的旋转被限制为朝向一个方向(正转方向),也说是说,防止行星架CR2进行反转而处于固定的状态。于是,输入至太阳轮S2的减速旋转经固定着的行星架CR2输出至齿圈R3,作为前进1档的正转从副轴齿轮8输出。
另外,在发动机制动器(滑行时),制动器B-2卡止而使行星架CR2固定,在防止该行星架CR2的正转的情况下维持所述前进1档的状态。另外,在该前进1档中,能够通过单向离合器F1防止第二行星架CR2反转且能够正转,因此,能够通过单向离合器F1的自动接合,顺利地实现例如从非行驶档切换到行驶档时的前进1档。
在前进2档(2nd)中,如图2所示,离合器C-1接合,制动器B-1卡止。于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通过固定着的太阳轮S1和作为输入旋转的行星架CR1而减速旋转的齿圈R1的旋转经第一离合器C-1输入至太阳轮S2。另外,通过制动器B-1的卡止来固定太阳轮S3的旋转。于是,行星架CR2进行转速低于太阳轮S2的减速旋转,输入至该太阳轮S2的减速旋转经该行星架CR2输出至齿圈R3,作为前进2档的正转从副轴齿轮8输出。
在前进3档(3rd)中,如图2所示,离合器C-1及离合器C-3接合。于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通过固定着的太阳轮S1和作为输入旋转的行星架CR1而减速旋转的齿圈R1的旋转经离合器C-1输入至太阳轮S2。另外,通过离合器C-3的接合,齿圈R1的减速旋转输入至太阳轮S3。即,齿圈R1的减速旋转输入至太阳轮S3以及太阳轮S2,因而使行星齿轮单元PU处于减速旋转的直接连接状态,保持减速旋转不变输出至齿圈R3,作为前进3档的正转从副轴齿轮8输出。
在前进4档(4th)中,如图2所示,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4接合。于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通过固定着的太阳轮S1和作为输入旋转的行星架CR1而减速旋转的齿圈R1的旋转经离合器C-1输入至太阳轮S2。另外,通过离合器C-4的接合,行星架CR1的输入旋转输入至太阳轮S3。于是,行星架CR2进行转速高于太阳轮S2的减速旋转,输入至该太阳轮S2的减速旋转经该行星架CR2输出至齿圈R3,作为前进4档的正转从副轴齿轮8输出。
在前进5档(5th)中,如图2所示,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接合。于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通过固定着的太阳轮S1和作为输入旋转的行星架CR1而减速旋转的齿圈R1的旋转经离合器C-1输入至太阳轮S2。另外,通过离合器C-2的接合,输入旋转输入至行星架CR2。于是,通过输入至该太阳轮S2的减速旋转和输入至行星架CR2的输入旋转形成转速高于所述前进4档的减速旋转且输出至齿圈R3,作为前进5档的正转从副轴齿轮8输出。
在前进6档(6th)中,如图2所示,离合器C-2以及离合器C-4接合。于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通过离合器C-4的接合,行星架CR1的输入旋转输入至太阳轮S3。另外,通过离合器C-2的接合,输入旋转输入至行星架CR2。即,由于输入旋转输入至太阳轮S3以及行星架CR2,因此行星齿轮单元PU处于输入旋转的直接连接状态,保持输入旋转旋转不变输出至齿圈R3,作为前进6档的正转从副轴齿轮8输出。
在前进7档(7th)中,如图2所示,离合器C-2以及离合器C-3接合。于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通过固定着的太阳轮S1和作为输入旋转的行星架CR1而减速旋转的齿圈R1的旋转经离合器C-3输入至太阳轮S3。另外,通过离合器C-2的接合使输入旋转输入至行星架CR2。于是,通过输入至该太阳轮S3的减速旋转和输入至行星架CR2的输入旋转形成转速稍高于输入旋转的增速旋转而输出至齿圈R3,作为前进7档的正转从副轴齿轮8输出。
在前进8档(8th)中,如图2所示,离合器C-2接合,制动器B-1卡止。于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通过离合器C-2的接合,输入旋转输入至行星架CR2。另外,通过制动器B-1的卡止,太阳轮S3的不旋转。于是,通过固定着的太阳轮S3,行星架CR2的输入旋转形成转速高于所述前进7档的增速旋转并输出至齿圈R3,作为前进8档的正转从副轴齿轮8输出。
在后退1档(Rev1)中,如图2所示,离合器C-3接合,制动器B-2卡止。于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通过固定着的太阳轮S1和作为输入旋转的行星架CR1而减速旋转的齿圈R1的旋转经离合器C-3输入至太阳轮S3。另外,通过制动器B-2的卡止,行星架CR2的不旋转。于是,输入至太阳轮S3的减速旋转经固定着的行星架CR2输出至齿圈R3,作为后退1档的反转从副轴齿轮8输出。
在后退2档(Rev2)中,如图2所示,离合器C-4接合,制动器B-2卡止。于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通过离合器C-4的接合,行星架CR1的输入旋转输入至太阳轮S3。另外,通过制动器B-2的卡止,行星架CR2的不旋转。于是,输入至太阳轮S3的输入旋转经固定着的行星架CR2输出至齿圈R3,作为后退2档的逆转从副轴齿轮8输出。
另外,例如在P(驻车)档位以及N(空档)档位中,离合器C-1、离合器C-2、离合器C-3以及离合器C-4分离。于是,行星架CR1与太阳轮S3之间、齿圈R1与太阳轮S3之间、齿圈R1太阳轮S2与之间,即行星齿轮DP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处于切断状态。另外,输入轴7与行星架CR2之间处于切断状态。由此,输入轴7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的动力传动处于切断状态,即输入轴7与副轴齿轮8之间的动力传动处于切断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中,对实现前进8档以及后退2档的自动变速器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例如实现不使用所述前进8档(8th)的前进7档以及后退2档的自动变速器,即只要是通过规定的卡止部件和4个离合器能够形成变速档的自动变速器即可,即使是任何变速档数的自动变速器都能够适用本发明。
接下来,基于图4对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1的离合器C-1、离合器C-3、离合器C-4以及行星齿轮DP进行说明。在箱体6(参照图1)的内侧,在输入轴7上配置有:具有双小齿轮行星齿轮的行星齿轮DP,太阳轮S1,行星架CR1,齿圈R1。其中,太阳轮S1嵌入输入轴7的外周面,并且该太阳轮S1通过向前方延伸的套筒构件71的后方侧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花键71s与该套筒构件71连接。该套筒构件71通过轴承b1支撑输入轴7且该输入轴7能够自由旋转,并且该套筒构件71固定在凸台部70的内周面上而与凸台部70形成为一体,所述凸台部70从设置于箱体6的前方的液压泵的泵盖(未图示)的内径侧向后方侧延伸设置。因此,太阳轮S1连接在箱体6上并且相对于箱体6不能旋转。
所述行星架CR1具有后方侧的后行星架板CR1a和前方侧的前行星架板CR1b,由该两个行星架板CR1a、CR1b支撑着小齿轮轴PS1、PS2。另外,小齿轮轴PS1用于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小齿轮P1,小齿轮轴PS2用于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小齿轮P2。并且,小齿轮P1在外周侧与齿圈R1啮合且与小齿轮P2啮合,该小齿轮P2在内周侧与太阳轮S1啮合。而且,后行星架板CR1a在内周端部固定在输入轴7上而与输入轴7形成一体。由此,行星架CR1被支撑在输入轴7上,并且构成为进行与输入轴7相同的旋转。
所述齿圈R1在外周侧一体形成有后面具体说明的轮毂部51,且在后方侧部分粘接在形成为大致空心圆板状的支撑构件53的外径端部上。该支撑构件53的后方侧在内周侧经轴承66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在后述的离合器C-1的离合器鼓22的空心轴部22c上,该支撑构件53的前方侧在内周侧经轴承67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行星架CR1的后行星架板CR1a上。由此,齿圈R1经离合器C-1的离合器鼓22、行星架CR1的后行星架板CR1a以及支撑构件53支撑在输入轴7上,且该齿圈R1能够相对于输入轴7自由旋转。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离合器C-1、C-3以及C-4进行详细说明。在所述制动器B-1的内周侧,从行星齿轮DP的外周侧到后方侧配置着离合器C-1。该离合器C-1具有由外摩擦板21a和内摩擦板21b构成的摩擦板21和使该摩擦板21接合或分离的油压伺服机构20,该内摩擦板21b与后述轮毂部51花键啮合。
所述油压伺服机构20具有离合器鼓22、活塞构件24、解除板25、复位弹簧26,由上述这些构件构成工作油室27、解除油室28。离合器鼓22是将外周侧构件22A与内周侧构件22B粘接而构成一体,且朝向行星齿轮DP侧(前方侧)开口,并且,该离合器鼓22具有:凸缘部22b,其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鼓部22a,其从该凸缘部22b的外周侧向前方侧延伸至行星齿轮DP外周侧;空心轴部22c,其在该凸缘部22b的内周侧向前方侧延伸且形成为空心轴状。
在所述凸缘部22b的前方侧,在与活塞构件24相对的部分形成有用于构成所述工作油室27的缸体部22d。在行星齿轮DP的外周侧,所述外摩擦板21a花键啮合在离合器鼓22的鼓部22a的内周面上。所述空心轴部22c被配置为嵌入套筒构件72内,该套筒构件72通过轴承b2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配置在该输入轴7上。即,空心轴部22c经套筒构件72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配置在输入轴7上。
所述活塞构件24位于所述离合器鼓22的凸缘部22b的前方侧,以与所述空心轴部22c的前方侧嵌合的形态与所述缸体部22d相对,并配置为能够沿轴向自由移动。另外,活塞构件24通过密封环61和密封构件62被密封,由此在该活塞构件24与离合器鼓22之间构成呈密封不漏油状态的工作油室27。而且,在活塞构件24的外周侧延伸设置有按压部24a,该按压部24a的前端与摩擦板21相对配置。另外,在该按压部24a的外周端部形成有花键,与形成于所述离合器鼓22的鼓部22a的内周侧的花键花键啮合。
通过嵌合在所述空心轴部22c前方侧的开口弹性挡环73限制所述解除板25向前方侧移动。在解除板25与配置在该解除板25后方侧的活塞构件24之间压缩设置有复位弹簧26,并且由配置在该解除板25的外周部的密封构件74构成呈密封不漏油状态的解除油室28。
在所述制动器B-1的内周侧,从行星齿轮DP的外周侧至前方侧配置着离合器C-3。该离合器C-3具有由外摩擦版31a和内摩擦版31b构成的摩擦版31和用于使该摩擦版31接合或分离的油压伺服机构30,该内摩擦板31b与后述的轮毂部51花键啮合。
所述油压伺服机构30具有:形成缸体部32e的离合器鼓32、活塞构件34、解除板35以及复位弹簧36,由上述这些构件构成工作油室37、解除油室38。离合器鼓32是将外周侧构件32A与内周侧构件32B粘接而构成一体,并被配置为朝向与所述离合器C-1的离合器鼓22相对的方向(后方侧)开口的状态,其中,所述外周侧构件32A具有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的凸缘部32b以及从该凸缘部32b的外周侧延伸至所述摩擦板31的外周侧的鼓部32a,所述内周侧构件32B具有嵌人所述泵盖(未图示)的凸台部70的空心轴部32c。另外,该内周侧构件32B具有从空心轴部32c的前方侧部分向外周侧延伸,并形成凸缘状的活塞支撑部32f。
在所述行星齿轮DP的外周侧,在所述鼓部32a的内周侧花键啮合着所述外摩擦板31a,在所述鼓部32a的前方端部朝向内周侧形成有凸缘部32b。另外,鼓部32a经过所述离合器鼓22的外周侧而延伸至该离合器鼓22的大致后方侧,且与连接构件76相连接。并且,该连接构件76与所述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太阳轮S3连接。即,当离合器C-3接合时,离合器鼓32与连接构件76形成相同的旋转,也就是说,行星齿轮DP的齿圈R1的旋转(减速旋转)传递至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太阳轮S3。
另外,在鼓部32a的前端部,即凸缘部32b的外周端部具有形成为厚壁的壁厚部32d。在该壁厚部32d的圆周方向的任意部分能够利用钻等从前方侧沿轴向贯穿设置孔,由此,能够获得离合器鼓32的平衡。
所述空心轴部32c的后方侧部分的内周面如前述那样经轴承b3支撑在泵盖的凸台部70的前端部分上,且所述空心轴部32c能够自由旋转。另外,在空心轴部32c的前方侧部分即所述内周侧构件32B的活塞支撑部32f上,在外周侧具有向轴向后方侧延伸得短的突缘部32g,该突缘部32g在内周侧与离合器C-4的离合器鼓42的阶梯部42d花键啮合。
所述活塞构件34在所述离合器鼓32的凸缘部32b的后方以与所述活塞支撑部32f相嵌合的状态与所述缸体部32e相对,且能够沿轴向自由移动;利用密封构件63和密封环64密封,由此在所述活塞构件34与离合器鼓32之间构成呈密封不漏油状态的工作油室37。另外,在活塞构件34的后方外周侧形成有按压部34a,该按压部34a的后端与摩擦板31相对配置。而且,在该按压部34a的外周面形成有花键,与形成于所述离合器鼓32的鼓部32a的内周侧的花键花键啮合。
所述解除板35配置在所述活塞构件34的后方侧,且与该活塞构件34之间压缩设置有复位弹簧36,利用配置在该解除板35的外周部以及内周部的密封构件构成呈密封不漏油状态的解除油室38。
另一方面,在行星齿轮DP与离合器C-3之间,即内置于离合器鼓32中的部分配置着所述离合器C-4。在该离合器C-4中具有由外摩擦板41a及内摩擦板41b构成的摩擦板41和用于使该摩擦板41接合或分离的油压伺服机构40,该摩擦板41在所述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的内周侧配置成一部分与摩擦板31在轴向上重叠。另外,内摩擦板41b与离合器轮毂56花键啮合,该离合器轮毂56与所述行星架CR1的前行星架板CR1b相连接。由此,与离合器C-4的内摩擦板41b花键啮合的离合器轮毂56和行星架CR1的前行星架板CR1b由单独的构件构成,和该离合器轮毂56与该前行星架板CR1b形成一体的情况相比,能够不制约前行星架板CR1b的小齿轮轴PS1、PS2的径向位置与离合器轮毂56的径向位置形成为错开。
所述油压伺服机构40具有:形成缸体部42e的离合器鼓42、活塞构件44、解除板45和复位弹簧46,由上述这些构件构成工作油室47、解除油室48。离合器鼓42由凸缘部42b、鼓部42a和凸台部42c构成,并配置成朝向与所述离合器C-3的开口方向相同的方向(后方侧)开口,其中,所述凸缘部42b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所述鼓部42a从该凸缘部42b的外周侧延伸至所述摩擦板41的外周侧,所述凸台部42c嵌入所述离合器鼓32的空心轴部32c。
所述鼓部42a配置在所述行星齿轮DP的前方侧且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的内周侧,在内周侧与所述外摩擦板41a花键啮合,在所述鼓部42a的前方端部形成有阶梯部42d和凸缘部42b,其中阶梯部42d与所述离合器鼓32的突缘部32g花键啮合,所述凸缘部42b从该阶梯部42d朝向内周侧。所述凸台部42c嵌入所述离合器鼓32的空心轴部32c的前方部分,且利用开口弹性挡环55限制所述凸台部42c向后方侧移动。
所述活塞构件44在所述离合器鼓42的凸缘部42b的后方配置成以与所述离合器鼓32的空心轴部32c相嵌合的状态与所述缸体部42e相对,并能够沿着轴向自由移动;利用密封构件68以及密封环69密封,由此在该活塞构件44与离合器鼓42之间构成呈密封不漏油状态的工作油室47。另外,在活塞构件44的后方外周侧形成有按压部44a,该按压部44a的后端与摩擦板41相对配置。
所述解除板45配置在所述活塞构件44的后方侧,在该解除板45与该活塞构件44之间压缩设置有复位弹簧46,利用配置在该解除板45的外周部的密封构件59构成呈大致密封不漏油状态的解除油室48。
接下来,对轮毂部51进行说明。轮毂部51具有:基端部51c,其在所述齿圈R1的外周面侧与所述齿圈R1形成一体而成为齿圈R1的外周面部分;前突出部51a,其配置为向轴向前方侧突出;后突出部51b,其配置为向轴向后方侧突出。另外,在轮毂部51的外周面,在该基端部51c、前突出部51a以及后突出部51b部分都形成有花键51s。并且,这些花键51s的前突出部51a部分与所述离合器C-3的内摩擦板31b花键啮合,另外,基端部51c以及后突出部51b部分以与该内摩擦板31b相邻的形态与所述离合器C-1的内摩擦板21b花键啮合。
另外,在轮毂部51的前突出部51a上,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将所述花键51s的根部与内周侧连通的润滑油孔51d。而且,在轮毂部51的后突出部51b上,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将所述花键51s的根部与内周侧连通的润滑油孔51e。
接下来,对离合器C-1、离合器C-3以及离合器C-4的作用进行说明。关于离合器C-1,利用工作油室27内产生的油压使活塞构件24沿轴向移动,通过按压摩擦板21使离合器C-1接合或分离。离合器C-1用的工作油压从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通过形成于离合器鼓22的油路c21供给至该工作油室27。另外,由于工作油室27作用着离心油压,因此润滑油经由形成于离合器鼓22的油路c23供给至隔着活塞构件24与工作油室27相对的解除油室28,从而与工作油室27内产生的离心油压平衡。
关于离合器C-3,利用工作油室37内产生的油压使活塞构件34沿轴向移动,通过按压摩擦板31使离合器C-3接合或分离。离合器C-3用的工作油压由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从形成于离合器鼓32的油路c24通过整个圆周都设置为面状的间隙A供给至该工作油室37。另外,由于该工作油室37作用着离心油压,因此润滑油从形成于离合器鼓32的油路c25经由在整个圆周都设置为面状的间隙B供给至隔着活塞构件34与该工作油室37相对的解除油室38,在该解除油室38内产生离心油压,从而与工作油室37内产生的离心油压平衡。
关于离合器C-4,利用工作油室47内产生的油压使活塞构件44沿着轴向移动,通过按压摩擦板41使离合器C-4接合或分离。离合器C-4用的工作油压从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通过在离合器鼓32的空心轴部32c形成的油路c28供给至该工作油室47。另外,工作油室47作用着离心油压,润滑油经由形成于空心轴部32c的油路c29供给至隔着活塞构件44与该工作油室47相对的解除油室48,从而与工作油室47内产生的离心油压平衡。
接下来,对润滑油的供给进行说明。当基于由例如液压泵(未图示)产生的油压的润滑油供给至形成于所述离合器鼓22的油路c23时,作为解除油供给至解除油室28,并且经由设置于解除板25的切角部25a通过该解除板25与所述支撑构件53之间供给至外周侧。供给至解除板25与支撑构件53之间的润滑油供给至轮毂部51的后突出部51b的内周侧,经由该轮毂部51的润滑油孔51e对所述摩擦板21进行润滑。
另一方面,当基于由例如液压泵(未图示)产生的油压的润滑油供给至所述形成于凸台部70的油路c26时,经由油路c27供给至凸台部70与离合器鼓32的空心轴部32c之间。供给至凸台部70与空心轴部32c之间的润滑油对轴承b3进行润滑,并且通过该空心轴部32c与太阳轮S1之间供给至行星齿轮DP的前方侧。供给至行星齿轮DP的前方侧的润滑油经由形成于所述前行星架板CR1b的油路对小齿轮P1以及小齿轮P2进行润滑,并且供给至行星齿轮DP的前方侧的润滑油通过该前行星架板CR1b的间隙供给至轮毂部51的前突出部51a的内周侧,经由该轮毂部51的润滑油孔51d对所述摩擦板31进行润滑。
此时,润滑油孔51d的内径与配置着摩擦板31的状态下的轴向长度的比大于润滑油孔51e的内径与配置着摩擦板21的状态下的轴向长度的比,即向摩擦板31供给润滑油的效率高于向摩擦板21供给润滑油的效率。另外,如图2所示,对于离合器C-1和离合器C-3考虑到在行驶时离合器C-3的接合或分离的次数比离合器C-1的接合或分离的次数多。因此,向接合或分离的次数多的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供给润滑油的效率高于向合器C-1的摩擦板21供给润滑油的效率,从而作为自动变速器1的润滑效率良好。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1,因为离合器C-1和离合器C-3传递减速旋转,离合器C-4传递输入旋转,所以离合器C-1和离合器C-3传递的转矩大于离合器C-4传递的转矩。另外,由于离合器C-1在实现低速档时接合,离合器C-3与离合器C-1相比在高速档时接合,因此离合器C-1传递的转矩大于由离合器C-3传递的转矩。因此,需要转矩容量最大的离合器C-1配置成与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和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在轴向上不重叠,将需要最小转矩容量的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配置在需要第二大转矩容量的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的内周侧,因此,离合器C-1的摩擦板21在径向上能够在不受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和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限制的情况下进行配置,并且能够使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的外径大于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的外径。因此,能够使离合器C-3的转矩容量大于离合器C-4的转矩容量,使离合器C-1的转矩容量大于离合器C-3的转矩容量,因而能够确保离合器具有各自所需的转矩容量,同时能够使自动变速器1的轴向长度缩短。
另外,离合器C-1的油压伺服机构20的离合器鼓22与离合器C-3的油压伺服机构30的离合器鼓32配置为开口方向隔着行星齿轮DP相对,在齿圈R1的外周侧,在以从该齿圈R1向轴向两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轮毂部51上以花键啮合的方式并列配置着离合器C-1的摩擦板21和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因此,能够将离合器C-1的摩擦板21和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配置为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离合器C-1的油压伺服机构20的离合器鼓22。由此,能够使该离合器C-1的摩擦板21与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相互接近,并且能够使离合器C-1的摩擦板21与行星齿轮DP配置为在轴向上重叠,从而能够使自动变速器1在轴向上紧凑。
另外,将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配置成在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的内周侧至少一部分与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在轴向上重叠,因此,与该离合器C-4的摩擦板41和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沿着轴向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轴向尺寸,从而能够使自动变速器1在轴向上紧凑。
另外,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在轴向上从轮毂部51中的齿圈R1突出,且与轮毂部51的形成有润滑油孔51d的部分花键啮合,因此,能够使润滑油从内周侧供给。因此,离合器C-1的摩擦板21从轮毂部51的自齿圈R1向轴向一侧突出的部分跨越轮毂部51的与齿圈R1在轴向上重叠的部分而以花键啮合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向离合器C-3的摩擦板31高效地供给润滑油,即使在相距2档以上的多个变速档中被接合的离合器C-3进行接合或分离的次数变多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作为自动变速器1的润滑效率良好。
另外,由于使离合器C-4的离合器轮毂56与行星齿轮DP的行星架CR1的前行星架板CR1b分别单独地构成,并且将该离合器轮毂56固定配置在该前行星架板CR1b上,因此例如在使行星架CR1与离合器轮毂56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需要使小齿轮轴PS1、PS2的支撑部与离合器轮毂56的根部在径向上位置错开,从而制约了能够配置离合器轮毂56的径向位置。但是,根据本发明,使前行星架板CR1b与离合器轮毂56分别单独构成,因此,能够将离合器轮毂56固定配置在所期望的径向位置上,且能够将离合器C-4配置在离合器C-3的内周侧。
另外,在太阳轮S2和太阳轮S3分别与从行星齿轮DP侧延伸的构件相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将与太阳轮S2连接的构件配置为经过太阳轮S3的内周侧,从而能够使径向紧凑,并且将离合器C-4配置在与行星齿轮DP的与行星齿轮单元PU不同的一侧时也能够使轴向长度缩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能够用于小客车、卡车、大客车和农用车等车辆上,适用于要求自动变速器的轴向长度缩短的情况,特别适用于要求FF型车辆中使用的能够多档变速的自动变速器的轴向长度缩短的情况。

Claims (12)

1.一种自动变速器,具有:
减速行星齿轮,其被输入输入轴的旋转,且能够输出将该输入轴的旋转减速后了的减速旋转;
行星齿轮单元,其与所述减速行星齿轮配置在同轴上,且按照转速比的关系的顺序具有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第三旋转构件及第四旋转构件;
第一离合器,其用于将所述减速旋转输入至所述第四旋转构件;
第二离合器,其用于将所述输入轴的旋转输入至所述第二旋转构件;
第三离合器,其用于将所述减速旋转输入至所述第一旋转构件;
第四离合器,其用于将所述输入轴的旋转输入至所述第一旋转构件;
第一卡止部件,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
第二卡止部件,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旋转构件的旋转;
输出构件,其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相连接;
并且,该自动变速器能够至少实现前进7档和后退档,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以及所述第四离合器配置在比所述行星齿轮单元更靠轴向上的所述减速行星齿轮一侧,
所述第一离合器的摩擦板被配置成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和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偏移,
所述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以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在该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的内周侧,
所述第四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以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三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三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的内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第三离合器的解除油室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在所述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的外周侧与该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在轴向上重叠,并且与所述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在径向上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配置在轴向上的所述减速行星齿轮与所述行星齿轮单元之间,并且所述第三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和所述第四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相对于所述减速行星齿轮配置在与所述行星齿轮单元在轴向上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一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的离合器鼓与所述第三离合器的油压伺服机构的离合器鼓配置为开口方向隔着所述减速行星齿轮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行星齿轮具有:
第一太阳轮,其固定在箱体上;
第一行星架,其用于被输入所述输入轴的旋转;
第一齿圈,其通过旋转被固定的所述第一太阳轮以及所述第一行星架输入的所述输入轴的旋转而成为转速低于所述输入轴的旋转的减速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速行星齿轮的第一齿圈的外周侧形成有轮毂部,该轮毂部的一部分从该第一齿圈至少向轴向一侧突出,
所述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与所述轮毂部的从所述第一齿圈突出的部分花键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毂部的从所述第一齿圈突出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将从内周侧供给的润滑油导通至外周侧的润滑油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离合器由在相距2档以上的多个变速档中被接合的离合器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使所述轮毂部在所述第一齿圈的外周侧形成为也向轴向另一侧突出,
所述第一离合器的摩擦板与所述第三离合器的摩擦板并列配置在所述轮毂部的外周侧,使得所述第一离合器的摩擦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轮毂部的向另一侧突出的部分花键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第四离合器的摩擦板花键啮合的离合器轮毂,
所述减速行星齿轮的第一行星架具有用于支撑能够自由旋转的小齿轮的侧板,使所述离合器轮毂和所述侧板分别单独构成,并且将所述离合器轮毂固定配置在所述侧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单元具有由行星架相互连接起来的单小齿轮行星齿轮和双小齿轮行星齿轮,
所述单小齿轮行星齿轮配置在比所述双小齿轮行星齿轮更靠所述减速行星齿轮一侧,
所述第四旋转构件是所述双小齿轮行星齿轮的第二太阳轮,
所述第一旋转构件是所述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的第三太阳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是第二行星架,该第二行星架用于支撑长小齿轮和短小齿轮,且该长小齿轮和该短小齿轮能够自由旋转,其中,所示长小齿轮在所述单小齿轮行星齿轮和所述双小齿轮行星齿轮上公用,所述短小齿轮与该长小齿轮相啮合而形成所述双小齿轮行星齿轮,
所述第三旋转构件是与所述长小齿轮啮合的第二齿圈。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二卡止部件卡止,从而实现前进1档,
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一卡止部件卡止,从而实现前进2档,
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从而实现前进3档,
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四离合器接合,从而实现前进4档,
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从而实现前进5档,
通过使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四离合器接合,从而实现前进6档,
通过使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从而实现前进7档,
通过使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一卡止部件卡止,从而实现前进8档,
通过使所述第三离合器或所述第四离合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二卡止部件卡止,从而实现后退档。
CN200880002457.9A 2007-02-23 2008-02-25 自动变速器 Active CN1015838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3279/2007 2007-02-23
JP2007043279 2007-02-23
JP177824/2007 2007-07-05
JP2007177824 2007-07-05
PCT/JP2008/053213 WO2008102909A1 (ja) 2007-02-23 2008-02-25 自動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3810A CN101583810A (zh) 2009-11-18
CN101583810B true CN101583810B (zh) 2012-09-05

Family

ID=399054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80001237 Pending CN101568740A (zh) 2007-02-23 2008-02-22 自动变速器
CN200880002457.9A Active CN101583810B (zh) 2007-02-23 2008-02-25 自动变速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80001237 Pending CN101568740A (zh) 2007-02-23 2008-02-22 自动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2008232417A (zh)
CN (2) CN10156874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1255B2 (ja) * 2011-03-30 2014-07-0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JP5585566B2 (ja) 2011-03-30 2014-09-1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CN102720810B (zh) * 2011-03-30 2016-03-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变速器、包含该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及其换挡方法
JP6197730B2 (ja) * 2014-03-31 2017-09-2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DE102018104361A1 (de) * 2018-02-27 2019-08-2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anordnung mit zusätzlichem Stützlager; sowie Antriebseinheit
EP3636947A1 (en) * 2018-10-10 2020-04-15 MAGNA Powertrain (Changzhou) Co., Ltd. Clutch housing
CN114144596A (zh) * 2019-07-26 2022-03-04 株式会社电装 离合器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30569Y (zh) * 2003-06-18 2004-08-0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CN1692239A (zh) * 2002-12-27 2005-11-0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机
CN1853056A (zh) * 2003-09-10 2006-10-2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自动变速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10624A (ja) * 1988-02-19 1989-08-24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変速機のクラッチドラムの構造
JP3055256B2 (ja) * 1991-10-28 2000-06-2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油圧サーボ装置
JPH06101724A (ja) * 1992-09-18 1994-04-12 Mazda Motor Corp 複数の油圧係合装置の配設構造
JP2004019830A (ja) * 2002-06-18 2004-01-22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断続装置
JP2004353789A (ja) * 2003-05-29 2004-12-16 Honda Motor Co Ltd ダブルクラッチ装置
JP4720301B2 (ja) * 2005-06-07 2011-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クラッチ装置
JP3121527U (ja) * 2006-02-28 2006-05-18 株式会社ダイナックス 湿式クラッ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2239A (zh) * 2002-12-27 2005-11-0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机
CN2630569Y (zh) * 2003-06-18 2004-08-0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CN1853056A (zh) * 2003-09-10 2006-10-2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自动变速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32624A 2007.02.0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3810A (zh) 2009-11-18
JP2008232416A (ja) 2008-10-02
CN101568740A (zh) 2009-10-28
JP2008232417A (ja) 2008-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3810B (zh) 自动变速器
JP6342987B2 (ja) 自動車用変速機
JP6346660B2 (ja) 変速機、変速機を作動させる方法、及び自動車
CN101315120B (zh) 自动变速器
CN100554726C (zh) 自动变速器
CN101578460B (zh) 自动变速器
CN101578464B (zh) 自动变速器
CN101000083B (zh) 自动变速器
CN105051418A (zh) 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
JP6312796B2 (ja) 自動車用変速機
CN101939571B (zh) 自动变速器
CN105051417A (zh) 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
CN1959148B (zh) 自动变速器
KR101097282B1 (ko) 자동 변속기
CN101067439A (zh) 多挡变速器
JP6312797B2 (ja) 自動車用変速機
JP6259904B2 (ja) 自動車用変速機
JP6382974B2 (ja) 自動車用変速機
JP2019078366A (ja)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含む車両
US9574640B2 (en)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5051420A (zh) 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
CN103328855A (zh) 自动变速器
KR101837460B1 (ko) 동력전달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CN104813069A (zh) 九挡变速器
JP6506366B1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作動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