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7189B -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7189B
CN101527189B CN200910001944XA CN200910001944A CN101527189B CN 101527189 B CN101527189 B CN 101527189B CN 200910001944X A CN200910001944X A CN 200910001944XA CN 200910001944 A CN200910001944 A CN 200910001944A CN 101527189 B CN101527189 B CN 1015271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all diameter
diameter coaxial
coaxial cable
sleeve
bra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194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7189A (zh
Inventor
石元健辉
仙波弘之
增田泰人
鲤沼孝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570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2077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587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9262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587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9262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27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7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7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71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其即使反复变形也不会使中心导体断裂,且能够维持使弯曲性良好地捆束而成的状态。该细径同轴电缆束(20),在设备内进行弯曲、转动或滑动的部位使用,其由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捆束而成,其末端与连接器(25)连接而进行端部形成处理,其中,多个细径同轴电缆(24)通过穿入由单丝混合纤维编织而成的筒状编织套筒(23)内捆束而成,该单丝混合纤维由熔融液晶性聚合物和弯曲性聚合物构成。

Description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捆束多根细径同轴电缆而进行端部形成处理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在设备主体和液晶显示部之间的连接或设备内的配线等中,使用将非常细的同轴电缆集束一体化而成的同轴电缆束。
存在如下的同轴电缆束,其利用至少在一处捆束而成的包含多根同轴电缆的同轴电缆束,对上下地重叠配置而进行滑动的两个基板间进行连接,使同轴电缆连接成整体为U字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同轴电缆束通常在末端部分连接电气连接器等而实施端部形成处理。在电缆束的中间部形成有多根同轴电缆捆束而成的部分。已知为了捆束多根同轴电缆,使用粘接带等捆束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已知一种利用套筒的同轴电缆束,该套筒是将多根铜箔线进行绞合而作为集束铜箔线,然后由多根集束铜箔线编织而成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136040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特开2005-2356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6-243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移动终端及小型摄像机等电子设备中,对旋转或滑动等相对移动的壳体间进行电气连接的同轴电缆束,会通过壳体进行相对移动而变形。如果利用粘接束带捆束同轴电缆束的中间部,则由于中间部中的同轴电缆之间的移动受束缚,因此在捆束部分处,使同轴电缆束变形而施加的负载容易变大。因此,如果反复进行壳体的旋转或滑动等,则有时在捆束的部分处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会断裂。特别地,使用的同轴电缆直径越细(例如,AWG 44、46),中心导体越容易产生断裂。
另外,通过使壳体移动而同轴电缆束进行变形时,同轴电缆束会相对于壳体发生摩擦。由此,如果捆束部件因磨损而断裂,则无法维持电缆束形状。因此,优选使用不妨碍同轴电缆变形、耐磨性较高的捆束部件。
并且,为了实现设备的进一步小型·薄型化,要求降低在设备内进行配线的同轴电缆束的收容空间的高度。特别是,在对分别收容于旋转或滑动等相对移动的壳体间的基板间进行电气连接的情况下,这种要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伴随设备的功能进一步高级化,存在同轴电缆的根数增加、电缆束的束径变大的倾向。如果在狭窄的收容空间内收容多根同轴电缆束,则无法良好地进行壳体之间的相对移动。并且,还会引起电缆束的损伤。因此,难以降低同轴电缆束的收容空间。
另外,伴随设备的小型·薄型化,要求进一步提高同轴电缆的屏蔽效果,尽力抑制同轴电缆中的噪声的进入及扩散。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其即使反复变形也不会使中心导体断裂,且能够维持弯曲性良好的捆束状态。
并且,还提供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其即使在狭窄的收容空间内也不会阻碍壳体之间的相对移动,而是可以良好地进行相对移动,且不会引起电缆束的损伤,可以提高屏蔽效果。
为了能够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在设备内的进行弯曲、转动或滑动的部位处使用,其由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捆束而成,其末端被进行端部形成处理,
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通过穿入由聚合物纤维编织而成的筒状编织套筒内而被捆束。
此外,这里所说的所谓进行端部形成处理,是指在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装有连接器或装有FPC(柔性印刷电路基板)时,可以与基板进行间接连接的状态,或者,在中心导体及外部导体从细径同轴电缆的端部分层次地露出时,可以与基板进行直接连接的状态。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优选所述编织套筒由单丝混合纤维编织而成,该单丝混合纤维由熔融液晶性聚合物和弯曲性聚合物构成。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优选在由所述编织套筒为圆筒状的状态下,其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编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2mm。编织套筒的剖面并不限定于圆,也可以是椭圆。在本发明的编织套筒中剖面为椭圆的情况下,优选该椭圆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直径为2.5mm的圆的面积。
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具有多个分支束部,其是由多根细径同轴电缆中的一部分细径同轴电缆捆束而成,
并且具有整体束部,其由全部的细径同轴电缆捆束为一束而成,
各所述分支束部,是将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穿入由聚合物纤维编织而成的筒状编织套筒内进行捆束而成。
另外,所述分支束部中的至少一个,优选通过将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穿入含有铜箔线的筒状编织套筒内捆束而成。
另外,优选多个所述分支束部的长度不同。
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优选在所述编织套筒的各端,所述聚合物纤维之间进行热熔接。
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连接构造中,细径同轴电缆束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基板连接,另一个端部与第二基板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地进行移动,
所述分支束部具有余长地或被弯曲地进行配线。
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对聚合物纤维进行编织而制作筒状编织套筒,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入所述编织套筒内而进行捆束,对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端部形成处理。
在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中,
优选通过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入由聚合物纤维编织而成的筒状的编织套筒内而进行捆束,从而形成多个所述分支束部,
之后,对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端部形成处理
在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中,
优选将形成至少一个束的细径同轴电缆穿入含有铜箔线的筒状编织套筒内进行捆束。
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另一个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对聚合物纤维进行编织而制作筒状编织套筒,对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端部形成处理,之后,汇总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并穿入所述编织套筒内而进行捆束。
在所述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所述编织套筒的两端,对所述聚合物纤维之间进行热熔接,之后,将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入所述编织套筒内。
附图说明
图1中(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B)是其侧视图。
图2中(A)是表示将上下的基板重叠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其侧视图。
图3中(A)是表示将连接器安装在端部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端部上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其侧视图,(C)是其剖面图。
图4是表示编织套筒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5中(A)是表示捆束细径同轴电缆之前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利用编织套筒捆束细径同轴电缆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直接安装在基板上的状态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7中(A)是表示在基板的单面直接安装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状态的例子的侧视图,(B)是表示在基板的两面直接安装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状态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壳体转动的移动电话内,对细径同轴电缆束进行配线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穿入两端熔接而成的编织套筒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中(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B)是其侧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俯视图。
图12中(A)是表示将连接器安装在端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端部上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其侧视图,(C)是其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在壳体转动的移动电话内,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进行配线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5中(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B)是其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直接安装在基板上的状态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17中(A)是表示在基板的单面直接安装第三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状态的例子的侧视图,(B)是表示在基板的两面直接安装第三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状态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例子。
首先,利用图1~9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重叠地配置并向前后(图1、图2的左右方向)进行水平移动的两个基板11、12,由包含多根(20~60根)细径同轴电缆24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连接。基板11、12例如分别装入移动电话等设备的进行相对滑动的壳体内。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两个末端通过安装连接器25而进行端部形成处理,从而容易与基板11、12连接。另外,细径同轴电缆束20除了两个端部21a、21b之外,利用编织套筒23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捆束而成,以整体U字状(或J字状)与两个基板连接。由此,可以使细径同轴电缆束20在基板11、12的俯视方向上成为U字状形状,在两个基板11、12之间进行配线。此外,图1是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两个端部21a、21b最远离的状态,图2是两个端部21a、21b最接近的状态。基板11、12的水平移动距离,例如为30mm至60mm左右。
细径同轴电缆24,在与中心轴正交的直径方向剖面上,从中心向外侧依次具有中心导体、内部绝缘体、外部导体、外皮。在细径同轴电缆24的端部21a、21b上实施末端处理,使外部导体、内部绝缘体、以及中心导体按规定长度分层次地露出。另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中,除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之外,还可以包含没有外部导体的细径绝缘电缆。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附图中减少细径同轴电缆24的根数而示出。
细径同轴电缆束20从俯视图观察,向基板的宽度方向(图1(A)的两个箭头W的方向)弯曲。因为基板11、12的宽度为数cm,所以可以充分确保该方向上的曲率半径。例如如图1(A)所示,如果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一个端部21a相对于滑动方向,在上基板11的右侧(图1(A)中的上侧)与其连接,则另一个端部21b相对于滑动方向,在下基板12的左侧(图1(A)中的下侧)与其连接。细径同轴电缆束20弯曲成为U字状,但为了使收容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空间变小,U字的宽度(直线部分间隔)越窄越好。
在现有的使用了FPC(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情况下,因为FPC在两个基板11、12之间,在与基板的平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弯曲,所以为了确保其曲率半径,需要扩大基板11、12间的间隙。在本发明中,两个基板11、12间的间隙达到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厚度的程度即可。因此,不需要像使用FPC的情况那样较大,可以实现设备的薄型化。
作为细径同轴电缆24,优选使用例如AWG(American WireGauge)标准中的AWG 42、AWG 44、AWG 46,或使用比上述更细的极细同轴电缆,或使用外径比0.30mm更细的同轴电缆。由此,细径同轴电缆束20容易弯曲,可以减小两个基板11、12进行滑动时的阻力。另外,在通过捆束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而形成细径同轴电缆束20时,可以将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厚度H1(参照图(3))形成为较薄,可以实现设备的薄型化。因为还可以通过由基板11、12夹持细径同轴电缆束20而将其压扁,进行扁平化,所以基板11、12间的间隙还可以比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厚度稍(0.2mm左右)小。如前所述,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中,可以包含没有外部导体的细径绝缘电缆,但该细径绝缘电缆优选使用外径比0.30mm更细的电缆。
细径同轴电缆束20包含40根至50根左右的细径同轴电缆24。如果使用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编织厚度小于或等于0.2mm的编织套筒,则可以捆束40根至50根左右的根数的电缆。在细径同轴电缆24为AWG 46的细度或外径为小于或等于0.27mm的细度的情况下,如果以剖面接近圆的形状的束,形成细径同轴电缆束20(也可以包含细径绝缘电缆),则包含编织套筒23的厚度在内的外径(厚度)小于或等于1.5mm,可以在1.5mm的高度(厚度)的收容空间内进行配线。如果将该细径同轴电缆束20配置为U字状,则该U字的宽度可以处于10mm至16mm以内。因芯数(细径同轴电缆24的根数)的增加,U字的宽度也会变宽,但即使捆束60根AWG 44的细径同轴电缆24,也可以确保该U字的宽度为18mm以内。
如图1至图3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20通过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穿入编织套筒23内,从而捆束而形成。例如如图3(C)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20优选设定为,如扁平的椭圆形剖面这样的厚度尺寸H1尽可能小的形状。通过利用编织套筒23包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提高细径同轴电缆束20对于与基板11、12等壁面进行滑动时的摩擦的耐久性。另外,细径同轴电缆束20,由于使编织套筒23的剖面面积(也包含内侧空间)大于细径同轴电缆的剖面面积之和,且较松地捆束细径同轴电缆,因此细径同轴电缆24在编织套筒23中容易改变排列等,容易进行动作。
即使分别连接有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两端的基板11、12进行水平移动,与此相伴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被捆束的部分反复变形,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也可以在编织套筒23内进行移动。因此,容易从整体上避免在细径同轴电缆24上施加的弯曲负载,不会对细径同轴电缆24过度地施加负载。因此,即使细径同轴电缆束20反复变形,也可以防止细径同轴电缆24的中心导体的断裂。
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套筒23,是对聚合物纤维进行编织而形成为筒状的。作为聚合物纤维,优选使用由熔融液晶性聚合物和弯曲性聚合物构成的单丝混合纤维。该单丝混合纤维由芯成分和鞘成分构成,其中,该芯成分由熔融液晶性聚合物构成,该鞘成分包含弯曲性聚合物。
在芯成分中使用的熔融液晶性聚合物,是在熔融液晶性(熔融各向异性)、即在熔融相中表现出光学液晶性(各向异性)的聚合物,可以使用芳香族二醇、芳香族二羧酸、芳香族羟基羧酸等由重复结构单位构成的熔融液晶性聚酯。熔融液晶性,可以通过例如将试料置于高温热台,在氮气气氛下进行升温加热,观察试料的透过光而进行认定。优选熔融液晶性聚酯的熔点(MP)为260~360℃,更优选为270~350℃。这里所说的熔点,是通过示差扫描热量(DSC:例如mettler公司制,TA3000)观察出的主吸热峰值的峰值温度(JIS K7121)。
在熔融液晶性聚合物中,也可以添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变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烯烃、聚碳酸酯、聚芳酯、聚酰胺、聚苯硫醚、聚醚酯酮、以及氟类树脂热塑性聚合物。另外,也可以包含氧化钛、高岭土、二氧化硅、氧化钡等无机物、炭黑、染料及颜料等着色剂、防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等各种添加剂。
在鞘成分中使用的弯曲性热塑性聚合物(弯曲性聚合物)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举出聚烯烃、聚酰胺、聚酯、聚芳酯、聚碳酸酯、聚苯硫醚、聚酯醚酮、以及氟类树脂等。特别优选聚苯硫醚(PPS)、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以及半芳香族聚酯酰胺。此外,这里所说的所谓弯曲性聚合物,是指主锁上没有芳香环的聚合物,以及主锁上具有芳香环、且芳香环之间的主锁上存在大于或等于四个原子的聚合物。
对于鞘成分,不仅可由弯曲性热塑性聚合物构成,还优选由弯曲性热塑性聚合物和熔融液晶性聚酯的混合物构成。特别优选形成海岛构造,即,以弯曲性热塑性聚合物作为海成分,以熔融液晶性聚酯作为岛成分。通过以由熔融液晶性聚酯和弯曲性高分子构成的混合物(特别是海岛构造)构成鞘成分,可以提高鞘成分的强度,同时显著提高鞘成分和芯成分之间的粘接性。
这里所谓海岛构造,是指在纤维横剖面中,在成为矩阵的海成分中存在数十个至数百个岛屿的状态。通过改变海成分及岛成分的混合比、熔融粘度等,可以调整岛屿数量。海岛构造可以通过对海成分和岛成分进行梢部混合,或利用静态搅拌器(static mixer)等对两成分的熔融物进行混合而得到。鞘成分中的岛成分比,在制造出的鞘型复合纤维的横剖面面积比(岛成分/海成分+岛成分)中,从强度及耐小纤维性这一点出发,优选设定为0.25~0.5。岛成分比可以从纤维横剖面的显微镜照片中求得,还可以根据制造时的芯成分和鞘成分的喷出量的体积比求出。岛成分的直径优选设定为0.1~2μm左右。
鞘成分的熔融液晶性聚酯,可以使用与芯成分相同的熔融液晶性聚酯,它们可以是相同种类,也可以是不同种类。优选小于或等于鞘成分的弯曲性热塑性聚合物的熔点(MP)+80℃、大于或等于MP-10℃的聚合物。另外,在鞘成分中还可以包含其它聚合物及各种添加剂。
构成编织套筒23的单丝混合纤维,除了芯鞘型复合纤维之外,还包含偏心芯鞘型。复合纤维中的芯成分比设定为0.25~0.80,优选设定为0.4~0.7。特别是,在由弯曲性热塑性聚合物和熔融液晶性聚酯构成鞘成分的情况下,鞘成分也可以提高强度。因此,即使在降低芯成分比例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强度大于或等于15g/d的优质复合纤维。如果芯成分比过大,则芯部容易露出,如果过小,则从强度的角度出发,会出现不足的情况。此外,这里所说的芯成分比,表示复合纤维的剖面面积比(芯成分/(芯成分+鞘成分))。剖面面积比可以从纤维横剖面的显微镜照片中求得。得出的纤维线径变动率为-3.5~+3.5%,更优选为-3.0~+3.0%,优选饱和度(引导磨损次数)设定为大于或等于1200次。
将上述单丝混合纤维如图4所示进行编织而形成编织套筒23。例如,编织的形式为,准备16单位由单纤纤维并列而成的束23a(图4中,由圆形标记围成的部位),使用16锭以筒状织入。如果以6根至13根作为一个束23a,以16锭进行编织,则编织套筒23大致由100根至200根单纤纤维构成。例如,在以9根作为一个束23a的情况下,单纤纤维的数量为9×16=144根。另外,一根单纤纤维的直径为0.02mm至0.10mm,编织套筒23的厚度(筒形状的壁厚)为0.05mm至0.20mm。在纤维直径(裸线直径)为0.045mm的情况下,编织套筒23的厚度为0.1mm左右。另外,使编织套筒23为圆筒状的状态下的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在对纤维进行织入时,如果使用剖面为椭圆的虚设芯,或使用多根并列的剖面为圆的虚设芯,在其周围将纤维织入,则能够制造出剖面为椭圆的编织套筒。
下述表1中示出了编织套筒23的构造的具体数值。在裸线直径为0.045mm的单纤纤维中,在芯成分中使用PET类的熔融液晶性聚合物,在鞘成分中使用PEN类的弯曲性热塑性聚合物的情况下,可以由下述表1中的持有数、编数、以及间距,制成下述表1中内径尺寸的编织套筒。在这里,持有数是指构成一根单纤纤维的裸线束的裸线的根数,编数是指构成编织的裸线束的数量。另外,间距是指同一绞合线在编织套筒的长度方向上出现的间隔。此外,单纤纤维的裸线直径的尺寸,在所有构造A~D的尺寸中通用,为0.045mm,在拔出芯线而压扁的状态下,编织套筒23的厚度为0.17mm左右。
(表1)
  持有数   编数   间距   内径尺寸
 构造A   6   16   9.6mm   0.9mm
 构造B   8   16   12.0mm   1.2mm
 构造C   9   16   15.0mm   1.5mm
 构造D   12   16   15.0mm   2.0mm
上述结构的编织套筒23的耐磨性、强度、以及弹性模量优良,使用该编织套筒23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弯曲性良好,并且不会因与基板11、12等或与电子设备的壳体间反复摩擦导致编织套筒23的表面***糙而起毛,破坏编织。因此,即使细径同轴电缆24反复弯曲也可以防止中心导体断裂,同时可以长期维持捆束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的状态。
例如,由粘接束带(テフロン(注册商标)束带)捆束40根AWG 46粗度的细径同轴电缆24,放入高度为2.4mm的间隙内而进行滑动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进行8万次弯曲及滑动,会产生中心导体的断裂,但在由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套筒23进行捆束的情况下,即使反复进行20万次弯曲及滑动后,也不会导致中心导体断裂。
如果由粘接束带等束缚细径同轴电缆24而进行捆束,则这部分剖面形状难以压扁(难以扁平化),但通过使用编织套筒23捆束细径同轴电缆24,可以使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和编织套筒23同时在剖面内进行移动,使捆束的部分与收容空间对应地适度扁平。例如,即使使编织套筒23为圆筒状时的直径为2.5mm,也可以通过与空间对应地进行扁平化,达到小于或等于1.5mm的厚度(扁平的椭圆的短径)。也可以使用上述剖面扁平形状的编织套筒。在准备40根AWG46粗度的细径同轴电缆24,由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套筒23进行捆束,放入高度为1.5mm的间隙内并进行滑动的情况下,即使反复进行20万次弯曲及滑动后中心导体也不会断裂。另一方面,在由粘接束带进行捆束的情况下,因为直径为1.8mm,所以无法放入1.5mm的间隙内。
为了制造细径同轴电缆束20,如图5(A)所示,将长度不同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中的较短的细径同轴电缆24a配置于中央,并面向端部依次配置较长的细径同轴电缆24b,使端部21a、21b等间距地进行排列。并且,一边利用薄膜或夹具等保持该排列状态,一边从细径同轴电缆24的端部开始,将中心导体、内部绝缘体、外部导体分层次地露出,进行末端处理,进一步连接连接器25而进行端部形成处理。并且,通过扩大所述编织套筒23的一端直径,使连接器25穿入其中。编织套筒23可以将例如2mm直径的扩径至直径6mm,以可以使装有连接器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穿过。由此,如图5(B)所示,可以形成中间部分由编织套筒23捆束而成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另外,由于将较短的细径同轴电缆24a配置于中央,将较长的细径同轴电缆24b配置于端部,因此在弯曲细径同轴电缆束20时,难以施加弯曲时或扭转时的张力,可以防止中心导体的断裂。
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弯曲方向已确定的情况下,如果在等间距排列的细径同轴电缆24中,在排列方向的一侧配置较短的细径同轴电缆24a,在另一侧配置较长的细径同轴电缆24b而形成电缆束,并使较短的细径同轴电缆24a配置在弯曲内侧,则可以有效降低整体的由弯曲引起的负载。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连接器25安装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端部21a、21b而进行端部形成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图6及图7所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细径同轴电缆24直接安装在基板11、12上而进行端部形成处理。在将细径同轴电缆24直接安装在基板11、12上的情况下,只要利用薄膜等将并列的细径同轴电缆24的末端相对于基板11、12进行临时固定,将细径同轴电缆24的末端的中心导体与基板11、12的连接端子通过软钎焊进行连接即可。另外,通过将接地棒26连接在外部导体上,并从其相反侧配置另一个接地棒27或压接部件27,夹持各个细径同轴电缆24,从而可以固定间距。还可以在基板11、12的单面直接安装(参照图7(A)),在基板11、12的端部直接安装的情况下,还可以在两面直接安装(参照图7(B))。在与上方的基板11进行连接时安装在其下表面,在与下方的基板12进行连接时安装在其上表面。并不限定于直接安装,也可以在利用连接器等与基板11、12进行连接时与基板11、12的两面连接。
另外,也可以取代前述说明的连接器25,将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端部连接在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上,将FPC安装在基板11、12上。
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可以使没有外部导体的绝缘电线适当混入。可以将绝缘电线作为地线使用,或将绝缘电线作为供电线使用。
另外,细径同轴电缆束20还可以用于进行滑动的壳体以外的设备内的配线。例如如图8所示,还可以装入壳体之间相对转动的移动电话等设备中使用。并且,还可以用于连接相对位置没有变化的基板间的情况。
在图8的例子中,在非移动侧的壳体32上形成有直线槽32a和曲线槽32b。设置在移动侧的壳体31上的销31a、31b嵌***上述槽32a、32b中。从图8(A)所示状态开始,壳体31伴随销31a的移动而向上方位移,同时伴随销31b的移动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经过图8(B)的状态后,壳体31伴随销31a的移动而向下方位移,同时伴随销31b的移动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成为图8(C)的状态。由此,壳体31相对于壳体32旋转90度。此时,与壳体31的基板和壳体32的基板连接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在与壳体32连接的端部21b附近不动作,而与壳体31连接的端部21a上下地进行位移,同时转动90度。通过反复进行从图8(A)至(C)的动作和与其相反的动作,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中,端部21a附近部分会反复弯曲,并在壳体31、32内进行滑动,细径同轴电缆24在编织套筒23内以避免被施加负载的方式移动,防止中心导体断裂。如果编织套筒23是由熔融液晶性聚合物和弯曲性聚合物构成的单丝混合纤维编织而成的,则还可以防止由摩擦导致的损伤。
考虑由于所述编织套筒23在将细径同轴电缆24穿入其内侧时,会因扩大被编织的网眼,使编织从末端部分松开。如果编织松开,则作业性不好,还需要进行防松作业,因此加工中所需时间会加长,导致制造成本增加。因此,优选在编织套筒23的两端,预先通过对编织而成的聚合物纤维之间热熔接而进行一体化。
聚合物纤维的热熔接,可以通过将加热的梢部压接在编织套筒23的末端部分上,使聚合物纤维的表面熔融并使聚合物纤维之间相互熔接而进行。此时,如果聚合物纤维如前述所示由芯成分和鞘成分构成,则只要将使聚合物纤维之间熔接的温度设定为高于鞘成分的熔点且低于芯成分的熔点,仅使鞘成分因热量熔化而熔接,则由于芯成分没有熔化而残留,因此熔接的部分会具有充分的强度,不会断开或松开。在芯成分中使用的熔融液晶性聚合物的熔点,如前所述为260~360℃,而在鞘成分中使用的弯曲性热塑性聚合物的熔点为190~290℃。例如,如果芯成分的熔融液晶性聚合物的熔点为340℃,鞘成分的弯曲性热塑性聚合物的熔点为270℃,则只要设定热熔接时的加热温度为290℃,就会使鞘成分熔化而芯成分不熔化,因此在熔接后可以保持编织套筒23的两端部(熔接部)的强度。
为了将细径同轴电缆穿入上述使两端热熔接的编织套筒内,如图9所示,扩大从编织套筒23的熔接的端部28稍微靠近中央部位的网眼,将细径同轴电缆24穿入该开口部分。此时,由于端部28是聚合物纤维之间通过热熔接而一体化,因此不会松开。可以在安装连接器之前,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穿入该编织套筒23内,然后将连接器连接在从编织套筒23伸出部分的细径同轴电缆24的端部上。或者,可以在将连接器安装在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的端部并进行端部形成处理后,将连接器和细径同轴电缆24穿入编织套筒23内。采用哪一种方法,只要根据连接器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判断即可。
下面,利用图10~14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10中,对于10、11、12、20、21a、21b、23、24、25,标注与图1相同的标号。在图10中,基本结构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图10中,细径同轴电缆束20由将除了两端部21a、21b以外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捆束而成的多个电线束(分支束部)41、42构成,并以整体为U字状(或J字状)的方式与两个基板11、12连接。
如图11所示,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中间部分如前所述,通过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分割为多组(本实施方式中为2组)电线群,由编织套筒23、23’捆束各个电线群,从而分离为2组分支束部即电线束41、42。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套筒23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对聚合物纤维进行编织而形成为筒状。此外,所分割的细径同轴电缆24的根数不必须是等分,但优选至少以大于或等于10根的单位进行分割。在图11中,编织套筒23、23’在整个分支束部(电线束41、42)的几乎全长上包覆细径同轴电缆24,但也可以是以使分支束部的一部分不会散乱的程度地由套筒捆束而成的形式。这种情况下,优选将各个套筒以长度方向不错开的方式,由粘接束带等固定在各分支束部上。
2组电线束41、42,在与基板11、12连接而弯曲为U字状时,与配置于该U字内侧的电线束41的长度相比,配置于U字外侧的电线束42的长度较长。由此,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配置为直线状时,在较长电线束42上形成有余长部42a。
此外,根据电缆的曲率半径不同,电线束41、42的长度的尺寸差不同,在弯曲率较大的情况下,长度的尺寸差也较大,弯曲率较小的情况下,长度的尺寸差也较小。
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具有将其中包含的全部细径同轴电缆捆束为一个的整体束部。在图11所示例子中,在分割成两个的电线束41、42的起始端和终端的部分上,利用套筒或束带将全部细径同轴电缆24作为一个束而捆扎的捆扎部33成为整体束部。利用该捆扎部33,使编织套筒23、23’的端部与细径同轴电缆24一同固定,进行电线束41、42的端部定位。如果没有捆扎部33而使全部细径同轴电缆24安装在一个连接器上等进行端部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其末端部分即成为整体束部。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形成捆束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并具有2组电线束41、42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时,可以将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各个电线束41、42的厚度h1(参照图12(C))形成为较薄,可以实现设备的薄型化。作为该厚度h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优选高度小于或等于2mm。因为可以通过将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电线束41、42由基板11、12及壳体夹紧而压扁进行扁平化,所以基板11、12间及壳体间的间隙的高度,可以比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厚度小0.2~0.5mm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中,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各个电线束41、42,包含大于或等于10根的细径同轴电缆24。如果电线束的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则可以通过扁平化而***高度为2mm的间隙内。只要套筒的厚度为0.2mm左右,则对于捆束包含在各个电线束41、42中的细径同轴电缆24来说,强度和耐久性均充分。在细径同轴电缆24为AWG 46的细度或外径为小于或等于0.27mm的细度的情况下,作为剖面接近圆形状的束,如果形成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电线束41、42(也可以包含细径绝缘电缆),则如果将包含于各束中的细径同轴电缆的根数设定为20根,则包含套筒23、23’的厚度在内的外径(厚度)小于或等于1.5mm,如果将包含于各束中的细径同轴电缆的根数设定为30根,则包含套筒23的厚度在内的外径(厚度)小于或等于1.7mm,上述任意情况均可以在2.0mm高度(厚度)的收容空间内进行配线。如果将该细径同轴电缆束20配置为U字状,则该U字的宽度可以取10mm至16mm以内。根据芯数(细径同轴电缆24的根数)的增加,U字的宽度也会变宽,但即使分割60根AWG 44的细径同轴电缆24而进行捆束,该U字的宽度也可以在18mm以内。
如图10至图12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20通过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穿入套筒23、23’内进行捆束,而成为电线束41、42,例如如图12(C)所示,优选采用像扁平的椭圆形剖面那样的使厚度尺寸h1尽可能小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也通过利用套筒23、23’包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提高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耐久性。另外,由于较松地捆束细径同轴电缆,因此细径同轴电缆24通过在套筒23、23’中改变排列等,容易进行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套筒23、23’是对聚合物纤维进行编织而形成为筒状的。聚合物纤维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为了制造本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分割为2组电线群,将构成上述电线群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分别***套筒23、23’内,从套筒23、23’的两端引出细径同轴电缆24。在束的长度不同时,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按其每个长度分割为2组电线群(其它相同)。
另外,以使分割为两个的电线束41、42中的成为起始端和终端的部分成为一个束的方式,在起始端部分及终端部分上安装另外的套筒或卷绕束带等,形成捆扎部33。
然后,一边利用薄膜及夹具等保持细径同轴电缆24的排列状态,一边从细径同轴电缆24的端部使中心导体及外部导体分层次地露出而进行末端处理,进而连接连接器25而进行端部形成处理。
由此,可以形成中间部分被分割为2组并具有由套筒23、23’捆束而成(长度不同)的电线束41、42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
此外,为了在进行端部形成处理的部位的附近部分,将细径同轴电缆24的排列状态维持为平面状,还可以利用束带将捆扎部33形成为平面状。
另外,即使该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电线束41、42反复变形(弯曲或转动),也可以通过在套筒23、23’内使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彼此移动,容易地避免向细径同轴电缆24施加的弯曲负载,在细径同轴电缆24上难以施加过度负载。因此,即使细径同轴电缆束20反复变形,也极难以发生中心导体的断裂。
并且,因为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分为多个束捆束而成,所以可以使各个电线束41、42中的套筒23、23’的直径较小。由此,即使在较窄的收容空间中也不会阻碍壳体之间的相对移动,并且不会引起电缆束的损伤。另外,通过使各个电线束41、42的套筒23扁平而进行收容,也可以良好地收容于高度较低的收容空间内。
并且,在伴有旋转、扭转、滑动等的可动部分中使用的情况下,通过使分支束部的长度不同而将较短的电线束41作为内侧,弯曲地进行配置,可以减轻由曲率半径之差引起的应力。其结果,可以使细径同轴电缆24的弯曲或扭曲的可动范围变大,使各个电线束41、42良好地追随可动部分而可移动,可以减少细径同轴电缆24的断线的发生,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图13中,示出了在壳体转动的移动电话内,对本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进行配线的例子。壳体31、32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图8)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13(A)、图13(C)相比,图13(B)的状态时连接器间的距离较长,而细径同轴电缆束20以具有余长的方式进行配线,以使其各个电线束41、42比任意状态的连接器间距离更长。因此,即使壳体滑动,细径同轴电缆24也不会过度拉伸,且可以在套筒23、23’内以避免被施加负载的方式移动,防止中心导体断裂。
图14所示的细径同轴电缆束50,将长度不同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按其每个长度分割为2组电线群,将构成上述电线群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分别由套筒23、23’进行捆束而作为分支束部即电线束41、42。在该细径同轴电缆束50中,在各电线束41、42的各自的一个端部分别连接有连接器51、52。
由此,在该细径同轴电缆束50中,将较短的一个电线束41作为内侧,以U字状或J字状弯曲而进行配置,将各个电线束41、42集中连接而成的连接器25与一个基板11进行连接,将与各个电线束41、42的端部分别连接的连接器51、52,与另一个基板12分别独立地进行连接。还存在下述情况,连接器25和51与同一个基板连接而连接器52与另一个基板连接,或者连接器25和52与同一个基板连接而连接器51与另一个基板连接。
在具有三个基板时,还存在将各个连接器25、51、52分别与不同基板进行连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只要三个中的任意两个相对移动即可。例如,连接有连接器25的基板A和连接有连接器51的基板B由于收容于同一壳体内而不会相对移动,但连接有连接器52的基板C和基板A之间由于收容于不同壳体内而相对地进行移动的情况等。
为了制造上述细径同轴电缆束50,将不同长度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按其每个长度分割为2组电线群,将构成上述电线群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分别***套筒23、23’内,从套筒23的两端引出细径同轴电缆24。
另外,通过在一端侧安装套筒或卷绕束带等而形成捆扎部33,以使得分割为两个的电线束41、42的一端侧成为一个束。
然后,通过将电线束41、42的一端侧,汇总进行末端处理并连接连接器25,将电线束41、42的另一端侧,分别进行末端处理并连接连接器51、52,从而实施端部形成处理。在该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连接器25、51、52与细径同轴电缆连接后,将连接器51、52分别穿入套筒23、23’而将细径同轴电缆穿入套筒内。捆扎部33还可以在穿过套筒23、23’之前形成。
作为图14的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变形例,还可以使用将套筒23和23’在靠近捆扎部33处成为一个管的两股形状的套筒。
由此,可以形成被分割为两股并具有利用套筒23捆束而成的长度不同的电线束41、42的细径同轴电缆束50。
另外,这种细径同轴电缆束50的情况下,也与所述情况同样地,极难产生中心导体的断裂,可以良好地收容于高度较低的收容空间内,可以使各个电线束41、42良好地追随可动部分而可移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分割为2组电线群,由套筒23、23’捆束各个电线群,分离2组电线束41、42的,但分割数量不限定于2组,还可以大于或等于3组。
下面,利用图15~图18说明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15中,对于10、11、12、20、21a、21b、23、24、25,标注与图1相同的标号。另外,33、41、42与图10标注相同的标号。在图15中,基本结构与图10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的套筒61,是通过对多根铜箔线进行编织而形成为筒状的铜箔线编织套筒。作为铜箔线的一个例子,可以举出将通过对圆形线材进行摘之而制造的扁线状铜箔束带包绕在聚酯线等高抗张力纤维线上的例子。作为铜箔材料,可以使用锡合金铜或普通铜。该铜箔线编织套筒61的两端61a、61b分别进行汇总并安装有连接器28。该连接器28与基板11、12的接地电位部位连接。编织套筒23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可以由聚合物纤维形成。
各个电线束41、42不必须从一端至另一端被铜箔线编织套筒61包覆,可以仅将需要屏蔽的部分由铜箔线编织套筒61进行包覆。不需要屏蔽的部分可以由聚合物纤维编织的套筒。将铜箔线套筒和聚合物纤维套筒进行连接而作为套筒。这种情况下,优选使各个套筒以长度方向不错开的方式,将各个套筒利用粘接束带等固定在各分支束部上。另外,优选在铜箔线编织套筒61的外周卷绕防护束带。作为防护束带,优选滑移性良好的树脂类束带。通过使用上述树脂类束带,可以防止与下述结构部件摩擦而引起损伤,上述结构部件是与铜箔线编织套筒61接触的壳体及基板11、12等。
对于铜箔线编织套筒61,除了仅由铜箔线形成以外,还可以由交织编织构造形成,该交织编织构造是将聚酯等高强度塑料线、或具有弹性的橡胶线这样的纤维线、或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聚合物纤维同时织入。通过形成交织编织构造,可以改善构成铜箔线编织套筒61的铜箔线之间的耐磨性及伸缩特性,可以期待高寿命化。
沿细径同轴电缆24配置而成的铜箔线编织套筒61,可以作为与细径同轴电缆24的外部导体并联连接的低电阻接地导体使用。其结果,即使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电缆束长度较长,细径同轴电缆24的外部导体的两端产生接地电位差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并联状态连接的铜箔接地导体(铜箔线编织套筒61)使电位差最小化(减轻化),成为低电位。另外,铜箔线编织套筒61还具有屏蔽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制造方法,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即,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分割为2组电线群,将构成上述电线群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分别***铜箔线编织套筒61、聚合物纤维编织套筒23内,并从铜箔线编织套筒61、聚合物纤维编织套筒23的两端引出细径同轴电缆24。在设定束的长度不同时,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按其每个长度分割为2组电线群(其它相同)。
另外,在起始端部分及终端部分安装套筒或卷绕束带等而形成捆扎部33,以使得分割为两个的电线束41、42的作为起始端和终端的部分成为一个束。
然后,一边由薄膜及夹具等保持细径同轴电缆24的排列状态,一边从细径同轴电缆24的端部使中心导体及外部导体分层次地露出而进行末端处理,进而连接连接器25而进行端部形成处理。
另外,将铜箔线编织套筒61的两端61a、61b分别汇总,在上述两端61a、61b上安装连接器28。
由此,可以形成使中间部分分割为2组并具有利用铜箔线编织套筒61、聚合物纤维编织套筒23捆束而成的电线束41、42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
因为使由多根细径同轴电缆24构成的电线群***在铜箔线编织套筒61内,所以可以提高穿入该铜箔线编织套筒61内的细径同轴电缆24的屏蔽效果。因此,可以尽量抑制细径同轴电缆24中的噪声的进入及扩散。对于具有多根编织套筒的结构及效果,与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与聚合物纤维编织套筒相同地,在由铜箔线编织套筒捆束而成的电线束41反复变形(弯曲或转动)的情况或通过扁平化而收容的情况下,细径同轴电缆不会断线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将连接器25、28安装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端部21a、21b及铜箔线编织套筒61的端部61a、61b上而进行端部形成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如图16及图17所示,还可以将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细径同轴电缆24及铜箔线编织套筒61直接安装在基板11、12上。在将细径同轴电缆24直接安装在基板11、12上的情况下,只要利用薄膜等使并列的细径同轴电缆24的末端及铜箔线编织套筒61的端部61a、61b相对于基板11、12进行临时固定,并将细径同轴电缆24的末端的中心导体及铜箔线编织套筒61的端部61a、61b与基板11、12的连接端子通过软钎焊进行连接即可。另外,通过将接地棒26连接在外部导体上,并从其相反侧配置另一个接地棒27或压接部件27,夹持各个细径同轴电缆24,可以使细径同轴电缆24的间距固定。还可以在基板11、12的单面直接安装(参照图17(A)),在基板11、12的端部直接安装的情况下还可以在两面直接安装。如图15(B)所示,在与对接的两个基板连接的情况下,在上基板11的下表面和下基板12的上表面分别安装末端。不限于直接安装,在利用连接器等与基板11、12连接时,也可以与基板11、12的两面连接。此外,铜箔线编织套筒61的端部61a、61b,也可以与细径同轴电缆24的外部导体一起由接地棒27固定。
对于屏蔽效果要求不高的细径同轴电缆24的电线群,与耐久性及收容空间等相应地,以束带卷进行捆束或包覆套筒进行捆束。在不向滑动部位进行配线、或收容空间内存在余量的情况下,优选以低价的束带卷进行捆束。在滑动部位进行配线,或收容空间中高度等受限制的情况下,优选利用套筒进行捆束,并将束径设定为已确定的值。
图18所示的细径同轴电缆束60是电线束41、42的长度不同的例子。是将一个电线束41由铜箔线编织套筒61进行捆束,将另一个电线束42由聚合物纤维编织套筒23进行捆束而成的。也可以相反地,将较长的电线束42由铜箔线编织套筒61进行捆束,将较短的电线束41由聚合物纤维编织套筒23进行捆束。
根据该细径同轴电缆束60,即使在连接有电缆束的基板进行滑动及转动等复杂的动作的情况下,也可以追随套筒进行动作。并且,在由铜箔线编织套筒61捆束而成的电线束41中,也可以实现屏蔽效果的提高。

Claims (16)

1.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其在设备内的进行弯曲、转动或滑动的部位处使用,其由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捆束而成,其末端被进行端部形成处理,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通过穿入由聚合物纤维编织而成的筒状编织套筒内而被捆束,所述编织套筒的剖面面积大于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剖面面积之和,通过所述编织套筒捆束的部分可以扁平化,
在所述编织套筒为圆筒状的状态下,其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编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织套筒由单丝混合纤维编织而成,该单丝混合纤维由熔融液晶性聚合物和弯曲性聚合物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分支束部,其是由多根细径同轴电缆中的一部分细径同轴电缆捆束而成,
并且具有整体束部,其由全部的细径同轴电缆捆束为一束而成,
各所述分支束部,是将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穿入由聚合物纤维编织而成的筒状编织套筒内进行捆束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分支束部的长度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分支束部,其是由多根细径同轴电缆中的一部分细径同轴电缆捆束而成,
并且具有整体束部,其由全部的细径同轴电缆捆束为一束而成,
所述分支束部中的至少一个,是将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穿入含有铜箔线的筒状编织套筒内进行捆束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分支束部的长度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编织套筒的各端,所述聚合物纤维之间进行热熔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编织套筒的各端,所述聚合物纤维之间进行热熔接。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编织套筒的各端,所述聚合物纤维之间进行热熔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连接构造,细径同轴电缆束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基板连接,另一个端部与第二基板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地进行移动,
所述分支束部具有余长地或被弯曲地进行配线。
11.一种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连接构造,细径同轴电缆束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基板连接,另一个端部与第二基板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地进行移动,
所述分支束部具有余长地或被弯曲地进行配线。
12.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聚合物纤维进行编织而制作筒状编织套筒,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入所述编织套筒内而进行捆束,对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端部形成处理,
所述编织套筒的剖面面积大于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剖面面积之和,通过所述编织套筒捆束的部分可以扁平化,
在所述编织套筒为圆筒状的状态下,其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编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2mm。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入由聚合物纤维编织而成的筒状编织套筒内而进行捆束,从而形成多个所述分支束部,
之后,对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端部形成处理。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分为长度不同的多个束,将形成其中至少一个束的细径同轴电缆,穿入含有铜箔线的筒状编织套筒内而进行捆束,从而形成分支束部,
之后,对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端部形成处理。
15.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聚合物纤维进行编织而制作筒状编织套筒,对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端部形成处理,之后,汇总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并穿入所述编织套筒内而进行捆束,
所述编织套筒的剖面面积大于所述细径同轴电缆的剖面面积之和,通过所述编织套筒捆束的部分可以扁平化,
在所述编织套筒为圆筒状的状态下,其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编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2mm。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编织套筒的两端,对所述聚合物纤维之间进行热熔接,之后,将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入所述编织套筒内。
CN200910001944XA 2008-03-06 2009-01-21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71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57003A JP5320775B2 (ja) 2007-10-23 2008-03-06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2008057003 2008-03-06
JP2008-057003 2008-03-06
JP2008258763A JP2010092620A (ja) 2008-10-03 2008-10-03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58779 2008-10-03
JP2008258763 2008-10-03
JP2008-258779 2008-10-03
JP2008258779A JP2010092621A (ja) 2008-10-03 2008-10-03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58763 2008-10-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7189A CN101527189A (zh) 2009-09-09
CN101527189B true CN101527189B (zh) 2013-11-06

Family

ID=41296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194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7189B (zh) 2008-03-06 2009-01-21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061636B1 (zh)
CN (1) CN1015271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3853A (ja) * 2009-11-27 2011-06-0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CN102194545B (zh) * 2010-03-10 2012-09-1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细径同轴电缆束
CN102195221B (zh) * 2010-03-10 2014-12-03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TWI430530B (zh) * 2010-08-02 2014-03-11 A cable - like flexible circuit cable with a waterproof section
TWI537991B (zh) * 2010-08-26 2016-06-11 A flexible cable with a waterproof structure
WO2012029410A1 (ja) * 2010-09-02 2012-03-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
CN102754169A (zh) * 2011-02-03 2012-10-24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JP6760234B2 (ja) * 2017-09-19 2020-09-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0324458B (zh) * 2018-03-30 2021-04-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10676000B (zh) * 2019-09-23 2020-12-15 信电电线(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极细同轴线的编织机及其编织工艺
CN112908573A (zh) * 2021-03-03 2021-06-04 常熟市景弘盛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缆屏蔽材料直包治具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8190B1 (en) * 2000-10-30 2002-06-04 Milliken & Company Cable assembly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6897B2 (ja) * 2004-07-06 2007-02-0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WO2007136040A1 (ja) * 2006-05-23 2007-11-29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同軸ケーブル接続構造、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携帯端末機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8190B1 (en) * 2000-10-30 2002-06-04 Milliken & Company Cable assembly and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24372A 2006.01.2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96310A (ko) 2009-09-10
KR101061636B1 (ko) 2011-09-01
CN101527189A (zh) 2009-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7189B (zh)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092621A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304567B1 (en) Optical cable with electromagnetic field shield layer
JP5505069B2 (ja) 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2013251223A (ja) 多芯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整線方法
CN104036850A (zh) 带有编织屏蔽物的缆线
JP2008262729A (ja) 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2006024372A (ja) ケーブルハーネ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140054085A1 (en) Cable Assembly Comprising A Flexible Support Made From A Textile Material
EP3185059B1 (en) Optical fiber cabl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fiber cable,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JP2006286299A (ja) 多心ケーブル及び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5204730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2010092620A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49963A (ja) シールドスリーブ
DE202006012155U1 (de) Elektrisch leitfähiges Kontaktiergarn
JP2011119138A (ja) ケーブル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95555B (zh) 电控电缆
JP5320775B2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JP2007280666A (ja) 高速信号伝送用ハーネス
TWI412197B (zh) 細徑同軸纜線線束及其連接構造與製造方法
JP2007257889A (ja) 平型ケーブル、及び該平型ケーブルの集合ケーブル
CN103137254B (zh) 一种航空电缆防护套
JP2011228298A (ja) 多心ケーブル
JP5169783B2 (ja) 細径同軸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ES2335197T3 (es) Funda de blindaje electromagnetico, con diametro extensib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501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