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0493A - 包括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如管束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塔 - Google Patents

包括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如管束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0493A
CN101490493A CNA2007800275407A CN200780027540A CN101490493A CN 101490493 A CN101490493 A CN 101490493A CN A2007800275407 A CNA2007800275407 A CN A2007800275407A CN 200780027540 A CN200780027540 A CN 200780027540A CN 101490493 A CN101490493 A CN 1014904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tube
diameter
zon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275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90493B (zh
Inventor
M·舍恩贝格尔
S·格里尔
A·J·瓦格纳
M·哈默丁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de GmbH
Original Assignee
Lind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de GmbH filed Critical Linde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1490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04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90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04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066Multi-circuit heat-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J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R SEPARATION OF GASES OR GASEOUS OR LIQUEFIED GASEOUS MIXTURES BY PRESSURE AND COLD TREATMENT OR BY BRINGING THEM INTO THE SUPERCRITICAL STATE
    • F25J5/00Arrangements of cold exchangers or cold accumulators in separation or liquefaction plants
    • F25J5/002Arrangements of cold exchangers or cold accumulators in separation or liquefaction plants for continuously recuperating cold, i.e. in a so-called 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J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R SEPARATION OF GASES OR GASEOUS OR LIQUEFIED GASEOUS MIXTURES BY PRESSURE AND COLD TREATMENT OR BY BRINGING THEM INTO THE SUPERCRITICAL STATE
    • F25J5/00Arrangements of cold exchangers or cold accumulators in separation or liquefaction plants
    • F25J5/002Arrangements of cold exchangers or cold accumulators in separation or liquefaction plants for continuously recuperating cold, i.e. in a so-called 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
    • F25J5/007Arrangements of cold exchangers or cold accumulators in separation or liquefaction plants for continuously recuperating cold, i.e. in a so-called 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 combined with mass exchange, i.e. in a so-called dephlegm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helically coiled
    • F28D7/02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helically coiled the conduits of only one medium being helically coiled tubes, the coils having a cylindrical configu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质或热交换器塔,其包括一个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尤其是一个第一管束(2)和一个在空间上设置在该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上方的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尤其是一个第二管束(8),这些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由一个外壳(10’)包围。在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中,较小的第二管束(8)的一个下端部区段(40)伸入到较大的第一管束(2)的一个外壳件(13′)中,由此构成一个在该第二管束(8)的下区段(40)与该外壳件(13′)之间的中间腔(41)。在该中间腔(41)的区域中设置了一个用于使一种介质供入到该塔中的入口(26)和必要时一个检查孔(36)。

Description

包括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如管束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质或热交换器塔,其包括至少两个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尤其是管束;以及包括一个用于将介质供入到塔中的入口或一个将介质从塔中导出的出口或者一个检查孔。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管束式热交换器在用于液化含碳氢化合物的流如天然气的方法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图1和3中示出上述类型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其应用在用于液化含碳氢化合物的流、如天然气流的方法中。图1示出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示意的总体视图。在图3中示出管束式热交换器的一个在图1中以虚线包围的局部的详细视图。
管束式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第一管束,该第一管束具有多个以多层卷绕在一个第一芯管3上的管。管束2具有外径d1。这些管以多个组、在此为三个组4、5和6在该管束2的端部上汇合。因此,涉及的是三流式管束。因此存在如下可能性,即三个馏分彼此分开地通过管束2引导。
在空间上在第一管束2上方与第一管束2隔开距离地同轴心地设置一个第二管束8。第二管束同样包括多个以多层卷绕在第二芯管9上的管。这些管在管束8的端部上以两个组7和12组合,使得两个馏分通过二流式管束8引导。第二管束8的外径d2比第一管束2的外径d1小。
两个管束2和8由一个共同的外壳10包围,该外壳限定了一个围绕两个管束2和8的管的外腔11。外壳10包括一个包围第一管束2的第一外壳件13和一个包围第二管束8的第二外壳件14。第二外壳件14具有比第一外壳件13的内径D1小的适配于较小的管束8的内径D2。在制造管束式热交换器时首先制造两个分开的装置,其中一个装置包括第一管束2和第一外壳件13,另一个装置包括第二管束8和第二外壳件14。这些外壳件13和14相互焊接。这些外壳件通常又由多个彼此焊接的外壳件组成。
如图3可见,第二管束8的下面的管端部轴向朝外壳10定向并且***到设置在外壳件14上的管板16和17中并且与之焊接。在管板16和17上焊接罩18、19,使得从罩18、19出发分别将一个介质分配到管组7、12的管上或者使流入到每个管组7、12的管中的介质可以在这些罩18、19之一中汇集。管板16和17位于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相同高度上。
第一管束2的上面的管端部同样轴向朝外壳10定向并且***到设置在外壳件13上的管板中,其中,仅示出了总共三个管板(因为有三个管组4、5和6)中的两个管板21和22。在管板21、22上设置罩23和24。第三管板和第三罩在图中不可见。但是第三管板与两个所示的管板21和22位于相同的高度上。
如由图1可见,第一管束2的管组6的管与第二管束8的管组12的管处于直接的流动连接。管组5的管与管组7的管处于直接的流动连接。所述流动连接分别通过在图3中所示的罩19与24之间和罩18和23之间的管道建立。
具有一个管束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制造在文章W.
Figure A200780027540D0006084543QIETU
等人的“Einneuer LNG Baseload Prozess und die Herstellung der 
Figure A200780027540D0006084603QIETU
,Linde-Berichte aus Technik und Wissenschaft”,No.78(1999),第3-11页详细说明。
另外,如图3所示,在外壳件13上设置一个入口26、例如一个具有入口孔25的接管26。入口26位于管束式热交换器的在下面的管板21、22与上面的管板16、17之间的高度上。如图1所示,第一管束2的管组4的管与入口26处于直接的流动连接。通过入口26可以将介质供入到外腔11中。在一种已知的用于液化天然气的方法中,它涉及一种在第一管束2的管中被冷却的冷却介质,该冷却介质在其供入之前被节流。
如图3详细示出的,通过一个冲击箱27和一个环形预分配器28进行供入的介质的分配,这例如在DE 10 2004 040 974 A1中详细说明。由环形预分配器28出发的输出管29将供入的介质的液态部分导入到分配器装置30中,该分配器装置使液体在围绕第一管束2的管的外腔中分布到第一管束2的横截面上。合适的分配器装置例如在上述DE 10 2004 040 974 A1中说明。
另外,管束式热交换器在第二管束8的下方具有一个汇集装置32,该收集装置收集从围绕上面的第二管束8的管的外腔11流出的液态介质。该液态介质通过输出管34供入到环形预分配器28中,在那里该液态介质与通过入口26供入的介质混合。
因为入口26必须足够程度地与其它装置、开口或管束式热交换器的外壳10上的焊缝、例如与管板21和22或者与图3中所示的在第一外壳件13的上端部上的焊缝31分隔开并且冲击箱27以及环形预分配器28沿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纵向方向占据空间,所以总体上需要在第一管束2和第二管束8之间的沿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纵向方向的显著空间。
通过两个管束上下叠置地设置并且通过由在两个管束2和8之间的供入所需的空间,管束式热交换器达到显著的结构高度。另外,如果还需要一个检查孔36,如图1以虚线所示,该检查孔不能设置在入口26的高度上,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大管束2和8之间沿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纵向方向的距离,因为检查孔36沿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纵向方向并且从而沿竖直方向又必须与入口接管26和管板21和22足够地隔开距离。
大的结构高度的缺陷在于对风的敏感性和用于台架和管路的成本,它们随着结构高度的上升而增加。如果管束式热交换器还包括其它的、具有另外的供入部位的管束,那么可导致显著的结构高度。
图7示出一个物质交换器塔,例如精馏塔,其包括两个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交换器区域102和108,例如包装件(Packungen)。在此,通过物质交换器区域102和108并且通过在下面的物质交换器区域102的上端部与上面的物质交换器区域的下端部之间的用于通过入口26的供料和必要时用于检查孔36所需的空间达到该塔的显著的结构高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具有减小的结构高度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塔,尤其是管束式热交换器。
所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热交换器塔或物质交换器塔或者权利要求4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实现。
因此提出一种物质或热交换器塔,其包括一个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尤其是第一管束和一个在空间上设置在该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上方的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尤其是第二管束,这些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由一个外壳包围。所述塔包括:(a)至少一个用于将介质供入塔中的入口,或者(b)至少一个用于接近塔的检查孔,或者(c)至少一个用于将介质从塔中导出的出口。根据本发明:
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第一区段、尤其是下区段通过一个第一中间腔与塔的外壳隔开距离,其中,第一中间腔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即外壳在第一区段、尤其是下区段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比在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第二区域、尤其是上区段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大;
和/或
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第一区段、尤其是上区段通过一个第二中间腔与塔的外壳隔开距离,其中,第二中间腔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即外壳在该第一区段、尤其是上区段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比在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第二区段、尤其是下区段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大;
并且其中,所述入口和/或检查孔和/或出口设置在第一中间腔和/或第二中间腔的区域中。由此,所述入口、检查孔或出口设置在物质或热交换器区段的高度上、即平行于物质或热交换器区段地设置,并且不是如现有技术那样设置在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之间。由此,所述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交换器区域或热交换器区域的间距相对于现有技术减小并且从而减小了塔的结构高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中,物质交换器塔或热交换器塔具有一个带第一直径的第一外壳件和一个带第二直径的第二外壳件,其中,第一直径大于第二直径,并且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和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下区段设置在第一外壳件中,并且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上区段设置在第二外壳件中。当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外径比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外径大时,这种构型是有利的。然后存在如下可能性,即较小的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下区段可以伸入到第一外壳件中,其直径适配于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地大于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外径。因此围绕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下区段地提供一个到外壳的环形中间腔。并且由此得到如下可能性,在该中间腔的区域中将所述入口和/或出口和/或检查孔设置在外壳上。
物质或热交换器塔也可以具有三个塔区段,即具有第一直径的第一塔区段和具有第二直径的第二塔区段以及位于第一与第二塔区段之间的具有第三直径的第三塔区段,其中,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设置在第一塔区段中,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下区段设置在第三塔区段中并且第二物质和热交换器区域的上区段设置在第二塔区段中,其中,第三直径大于第二直径,并且第一直径大于或小于第三直径。因此也包括这样一种构型,在该构型中这些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具有相同的外径。在这种情况下,中间的第三塔区段具有较大的扩展的直径,其包围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下区段。本发明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塔也可以具有多于三个的塔区段。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提供一种管束式热交换器,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管束和一个在空间上设置在第一管束上方的第二管束,其中,这两个管束由一个外壳包围,该外壳限定了一个围绕两个管束的管的外腔,并且该管束式热交换器具有一个用于将介质、尤其是液态介质供入到所述围绕第一管束的管的外腔中的入口和/或用于接近该外腔的检查孔。根据本发明,第二管束的第一区段、尤其是下区段通过一个包围该第一区段、特别是下区段的中间腔与外壳隔开距离,该中间腔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即外壳在第二管束的第一区段、尤其是下区段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比在第二管束的第二区段、尤其是上区段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大,并且在中间腔的区域中设置入口和/或检查孔。通过入口和/或检查孔平行于上面的第二管束的第一区段、尤其是下区段的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管束彼此间的距离并且从而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结构高度可以被减小。
如果第一管束的直径不同于第二管束的直径,那么存在如下可能性,即较小的管束在其长度的一部分上可以伸入到较大管束的外壳中,由此形成中间腔。优选上面的第二管束的直径比下面的第一管束的直径小。
优选在包围第二管束的下区段的中间腔中设置一个或多个如下的装置:用于使供入的介质转向的转向机构、用于使供入的介质在其相上进行分离的相分离机构、用于使供入的介质在外腔中进行分配的分配器。这些装置所需的空间不再如现有技术那样必须在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管束之间提供,因此管束彼此间的距离并且从而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结构高度可以被减小。
优选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外壳具有一个带第一直径的第一外壳区段和一个带第二直径的第二外壳区段以及一个位于第一与第二外壳区段之间的、带第三直径的第三外壳区段,其中,第一管束设置在第一外壳区段中,第二管束的下区段设置在第三外壳区段中,并且第二管束的上区段设置在第二外壳区段中,其中,第三直径大于第二直径并且第一直径大于第三直径。在该实施形式中,包围第二管束的下区段的第三外壳区段的直径可以最佳的适配于入口、检查孔和转向装置、相分离装置和分配器装置所需的空间。
优选在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中,第二管束包括多个围绕一个芯管卷绕的管,这些管在第二管束的下端部上以一组或多组汇集到一个或多个束装置、尤其是管板中,并且在该管束式热交换器的一个高度上设置至少一个用于将介质供入到外腔中的入口、尤其是一个接管和/或一个检查孔,该高度位于所述至少一个束装置的上方。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这样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应用,用于在含碳氢化合物的流与至少一个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之间进行间接的热交换。
一个在第一管束的管中被过冷却并且接着被节流的冷却介质优选通过一个设置在中间腔的区域中的入口被供入并且在围绕第一管束的管的外腔中被分配。
所述含碳氢化合物的流例如可以由天然气构成。
附图说明
现在借助于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其包括两个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管束2和8和一个用于将介质在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管束2和8之间供入到塔中的入口26;
图2示出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实施形式,其包括两个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管束2和8和一个通入塔中的入口26,该入口位于上面的管束8的端部区段40的高度上;
图3示出现有技术的图1中管束式热交换器在第一管束2和第二管束8之间的区域中一部分的细节图;
图4示出图2的按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区段在第一管束2和第二管束8之间的区域中的细节图;
图5示出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第二实施形式,其包括两个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管束2和8和一个在上面的管束8的下端部区段的高度上的入口26;
图6示出在图2和4中示出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其包括在用于液化天然气的方法中的主方法流;
图7示出现有技术的物质交换器塔,其包括两个不同直径的、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交换器区域102和108和一个用于将介质在物质交换器区域102和108之间供入到塔中的入口26;
图8示出本发明的物质交换器塔的第一实施形式,其包括两个不同直径的、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交换器区域102和108和一个用于将介质供入到塔中的入口26,该入口26位于上面的物质交换器区域108的下端部区段140的高度上;
图9示出本发明的物质交换器塔的第二实施形式,其包括两个相同直径的、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交换器区域202和208、例如包装件以及一个通入到塔中的入口26,该入口位于上面的物质交换器区域208的下端部区段240的高度上。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3示出现有技术的管束式热交换器,该管束式热交换器例如应用在一种用于液化天然气的方法中,其包括两个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管束2和8和一个在这两个管束2和8之间的入口26。管束式热交换器已经在前面的说明书前序部分中被详细地说明了。因此参照前面的说明。
图2和4示出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一种实施形式,它同样包括两个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管束2和8。图2示出示意的总体视图,而图4示出在第一管束2和第二管束8之间的区域中的局部图。在图2和4中示出的管束式热交换器与在图1和3中示出的管束式热交换器中一致的构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因此参照图1和3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上述说明。
图2和4与图1和3的比较得出,在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中,第二管束8在其长度的一部分上、即在下端部区段40上伸入到第一外壳件13’中。第一外壳件13’越过第一管束2的上端部朝上延长地构成,以便能够完全接收第二管束8的下端部区段40。
如由图4可见,管板16和17设置在第一外壳件13’上,而不是像现有技术的管束式热交换器那样设置在第二外壳件14上,第二管束8的下端部***到这些管板中。因为第一外壳件13’的直径D1大于第二管束8的外径d2,所以在第二管束8的端部区段40与第一外壳件13’之间得到一个环形的中间腔41。在该中间腔41的区域中,在第一外壳件13’上大致在管束8的下面的绕组端部的高度上并从而在管板16和17上方设置入口接管26,用于将介质供入到围绕第一管束2的管的外腔中。同样,冲击箱(Prallkasten)27和环形预分配器28也设置在该中间腔41中。在冲击箱27中除了进行进入的液体介质到环形预分配器28中的转向之外也进行气液分离、即相分离。因此,通过入口26可以供入具有液态和气态成分的介质。
因此,入口接管26、冲击箱27以及环形预分配器28设置在管板16和17上方,而不是像现有技术的管束式热交换器那样设置在管束式热交换器的下面的管板21和22与上面的管板16和17之间的一个区段中。因此,与图1和3的现有技术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相比,在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中,沿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纵向方向所需的、在上面的管板16、17与下面的管板21、22之间的距离并且从而在第一管束2和第二管束8之间的距离被减小。由此,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结构高度与现有技术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相比也被减小,这可由图2和图1的比较得出。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长度减小了长度
Figure A200780027540D0012161252QIETU
如由图4可见,第一外壳件13’上的入口接管26大致设置在第二管束8的下绕组端部的高度上。但是,该入口26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管束8的下绕组端部上方并且从而位于一个高度位置上,在该高度位置上围绕芯管9卷绕的管构成空心圆柱体的形状。然后,第一外壳件13’必须朝上相应更长地构成。
在图2和4中示出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可以具有一个另外的第二入口(但是图中没有示出),用于将介质供入到围绕第一管束2的管的外腔11’中,该第二入口例如设置在已经存在的入口26的高度上。
另外,在塔的顶部上在上部的第二管束8的上方具有一个用于将一种介质供入到管外腔11’中的入口,但是在图2和4中没有示出。由此,设置在管束8的下端部区段40的区域中的入口26用作用于将一种介质中间供入到塔中的中间入口。
一个在图2中以虚线示出的用于接近外腔11’的检查孔36也可以节约结构高度地在所述中间腔41的区域中设置在第一外壳件13’上,例如沿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入口接管26与管板16、17之间的高度位置上,这在图4中用一个箭头示意性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入口接管26还必须设置得稍稍更高并且从而第一外壳件13’还必须朝上进一步延长,因为入口接管26与检查孔36以及检查孔36与管板16、17必须间隔一定的距离。由此,对于检查孔36也不必提供沿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纵向方向在上面的管板16、17和下面的管板21、22之间的外壳区段,这同样降低了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结构高度。由此,即使在没有这样的入口26、而是仅例如由于规定必须具有一个上述的在第一外壳件13的上端部上的检查孔36的管束式热交换器中也可以降低结构高度。
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第二外壳件14’比现有技术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相应的第二外壳件14较短地构成,这可通过图2与图1的比较看出。在该较短的第二外壳件14’中设置了第二管束8的一个上区段39。第二管束8的下端部区段40和上区段39共同构成第二管束8的总长度。
如由图4可见,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还具有一个以虚线表示的汇集装置43,在该汇集装置中,从围绕第二管束8的管的外腔流出的液体介质与流入环形预分配器28的输出管29的液体介质被一起汇集并且接着通过设置在其下面的分配器44在围绕第一管束2的外腔11’中分配到第一管束2的横截面上。例如在DE 10 2004 040 974 A1中描述了合适的分配器。
图5示出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第二实施形式。在该实施形式中,第一外壳件13”在一个上区段48中的内径D3比第一外壳件13”的位于其下的区段46的内径D1小,管板16、17和21、22和入口26设置在所述上区段中。由此,图5中所示实施形式的外壳10"包括三个区段,即具有内径D1的第一外壳区段46、具有内径D2的第二外壳区段47和具有内径D3的位于第一和第二外壳区段之间的第三外壳区段48。在第一外壳区段46中设置第一管束2,在第三外壳区段48中设置第二管束8的下端部区段40并且在第二外壳区段47中设置第二管束8的剩余长度、即第二管束8的上区段39。
图2、4或5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造,即首先制成两个分开的装置(Apparate),其中一个装置包括具有第一外壳件13’、13”的第一管束2,另一个装置包括具有第二外壳件14’、14”的第二管束8。在组装这两个装置时,第二管束8的端部区段40可以从上方***到第一外壳件13’、13”中并且这两个装置被彼此焊接。外壳件13’、13”和14、14”本身可以由多个相互焊接的外壳件组成。图5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第一外壳件13”包括具有不同内径D1和D3的外壳区段46和48。
图6示出图2和4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在用于液化天然气的方法中的使用。但是也可以使用图5中示出的管束式热交换器。
在前面的方法步骤中被预处理的天然气流从下方通过管路50以大致239K和50巴进入到第一管束2中,流经管组6的确定给它的管并且接着在通过上面的管束8进一步连续冷却的情况下通过管组12的管直至该天然气流在通过管路52中的节流装置51减压之后可以填充到箱53中。
天然气流的冷却在该管束式热交换器中通过与冷却介质的间接热交换进行。在此,该冷却介质是由例如氮、甲烷、乙烷和丙烷组成的混合物。在该冷却介质被压缩、冷却和部分液化之后,在分离器57中被分离出的液态馏分通过管路54从下方进入到第一管束2中并且流经管组4的管,在那里液态的馏分被过冷却并且通过管路55从第一管束2上方流出。然后通过节流装置56进行冷却介质流的减压。被节流后的、很大程度上液态的、具有小的气体份额的冷却介质流通过入口26供入到管束式热交换器中并且通过参照图2和4说明的、位于中间腔41中的转向装置、相分离装置和分配器装置27和28以及分配器装置44施加到三部分的第一管束2的管的外腔中作为冷却介质。在向下流动中,该冷却介质在温度上升的情况下蒸发并且完全气化地在管束式热交换器的下端部上通过管路58抽出。
在239K时通过管路59气态地从分离器57离开的冷却介质流在管组5的管中首先在下面的第一管束2中冷却并且部分液化并且在上面的第二管束8中在管组7的管中进一步液化和过冷却。在通过管路61中的节流装置60减压之后,冷却介质流在热交换器的顶部上被供入并且作为冷却介质施加到上面的第二管束8上,该冷却介质流在向下流动中蒸发并且与通过入口26供入的冷却介质流混合。
图7示出一个现有技术的物质交换器塔,例如精馏塔,其包括两个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交换器区域102和108例如包装件以及一个用于将液态介质供入到第一物质交换器区域102中的入口26。入口26、冲击箱27和环形预分配器28占据第一物质交换器区域102的上端部与第二物质交换器区域108的下端部之间空间。
如由图8可见,在本发明的物质交换器塔的第一实施形式中,第二物质交换器区域8的下端部区段140从上方***到第一外壳件113中。因为第一外壳件113的内径D1大于第二物质交换器区域108的外径d2,所以在此也得到包围下端部区段140的环形中间腔141。在该中间腔141的区域中,在外壳件113上设置入口26和必要时设置一个检查孔36。环形预分配器28和冲击箱27设置在该中间腔141中。因为入口26、必要时检查孔36和具有冲击箱27的预分配器28在该塔中平行于第二物质交换器区域108设置,所以为此在该塔中在第一物质交换器区域102的上端部与第二物质交换器区域108的下端部之间不再需要空间。由此可以降低物质交换器的结构高度。
在图9中示出第二实施形式的物质交换器塔。该物质交换器塔与图8的物质交换器塔的区别在于,下面的第一物质交换器区域202的外径d201与第二物质交换器区域208的外径d2一致。塔的外壳210具有三个区段,即第一区段246、第二区段247和在第一与第二区段之间的第三区段248。第一和第二外壳区段246和247的内径D201和D2是相同的,它们适配于第一物质交换器区域202和第二物质交换器区域208的外径d201和d2。在第二物质交换器区域208的下端部区段240的区域中,塔直径增大到D3,因此构成一个环形的中间腔241。在该中间腔241的区域中,即在第二物质交换器区域208的下端部区段240的高度上设置入口26和用于使供入的介质转向和预分配的装置27和28。这些装置不再需要在第一物质交换器区域202的上端部与第二物质交换器区域208的下端部区域之间的空间。由此,塔的结构高度减小。
本发明的管束式热交换器也可以按图9构成,其中,物质交换器区域202和208通过管束代替。
总之,在图2、4、5、6、8和9中示出的塔实施例分别具有一个塔中间件,该塔中间件带有一个或多个如下装置:一个入口、一个检查孔以及一个出口。该塔中间件的直径分别大于最窄的塔件的直径。塔中间件的直径可以小于或大于或等于最宽塔件的直径。
与图1至9所示实施形式不同的是,管束式热交换器或者物质交换器塔也可以具有多于两个、例如三个管束或物质交换器区域。例如在图2中可以在第二管束的上方设置一个第三管束。只要在此也设置一个供入装置和/或检查孔,在此第三管束也可以在下端部区段的区域中由一个较大直径的外壳区段包围,以便提供一个中间腔。如果第三管束具有比第二管束较小的外径,那么第三管束可以以下端部区段从上方伸入到第二外壳件14’中,就像图3的第二管束8的情况那样,该第二管束以一个端部区段40伸入到较大的管束2的第一外壳件13’中。
本发明的在图2至9中示出的实施形式可以取代入口26或者除了入口26之外还可以在所述环形的中间腔41、41’、41"或241的区域中具有一个出口、例如出口接管(这在图中没有示出),例如用于将一种液态或者气态介质从围绕管束2或8的管的外腔中导出。
总体上也存在如下可能性(这在图中没有示出),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2;102;202被一个具有增大的外壳直径的外壳区段包围,以便平行于该上端部区段地设置一个入口、一个出口或一个检查孔。在图4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入口、出口和/或检查孔设置在管板21和22下方,下面的第一管束2***到这些管板中。

Claims (11)

1.一种物质或热交换器塔,其包括一个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2;102;202)、尤其是一个第一管束(2)和一个在空间上设置在该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上方的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8;108;208)、尤其是一个第二管束(8),这些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由一个外壳(10’;10";110;210)包围,该物质或热交换器塔还包括(a)至少一个用于将一种介质供入到该塔中的入口(26),或者(b)至少一个用于接近该塔的检查孔(36),或者(c)至少一个用于将一种介质从该塔(8;108;208)中导出的出口,其特征在于:
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8;108;208)的一个第一区段、尤其是下区段(40;140;240)通过一个第一中间腔(41;41’;141;241)与该塔的外壳(10’;10";110;210)隔开距离,其中,该第一中间腔(41;41’;141;241)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即所述外壳(10’;10";110;210)在所述第一区段、尤其是下区段(40;140;240)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D1;D3)比在所述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8;108;208)的一个第二区段、尤其是上区段(39;139;239)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大;和/或
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2;102;202)的一个第一区段、尤其是上区段通过一个第二中间腔与该塔的外壳(10’;10";110;210)隔开距离,其中,该第二中间腔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即所述外壳(10’;10";110;210)在所述第一区段、尤其是上区段(40;140;240)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比在所述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2;102;202)的第二区段、尤其是下区段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大;并且
其中,所述入口(26)和/或检查孔(36)和/或出口设置在该第一中间腔(41;41’;141;241)和/或第二中间腔的区域中。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塔,其特征在于:该塔具有一个带第一直径(D1)的第一外壳件(13′;13";113)和一个带第二直径(D2)的第二外壳件(14’;14”;114),其中,第一直径(D1)大于第二直径(D2),并且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2;102)和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8;108)的下区段(40;140)设置在第一外壳件(13’;13”;113)中并且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的上区段(39;139)设置在第二外壳件(14’;14”;114)中。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塔,其特征在于:该塔具有一个带第一直径(D1;D201)的第一塔区段(46;246)和一个带第二直径(D2)的第二塔区段(47;247)以及一个位于第一与第二塔区段之间并且带第三直径(D3)的第三塔区段(48;248),其中,第一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2;202)设置在第一塔区段(46;246)中,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8;208)的下区段(40;240)设置在第三塔区段(48;248)中,并且第二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8;208)的上区段(39;239)设置在第二塔区段(47;247)中,其中,第三直径(D3)大于第二直径(D2),并且第一直径(D1、D201)小于或大于第三直径(D3)。
4.尤其是按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管束(2)和一个在空间上设置在第一管束(2)上方的第二管束(8),其中,这两个管束(2、8)由一个外壳(10’、10")包围,该外壳限定了一个围绕所述两个管束(2、8)的管的外腔(11’、11"),并且该管束式热交换器具有一个用于将介质、尤其是液态介质供入到该围绕第一管束(2)的管的外腔中的入口(26)和/或一个用于接近该外腔(11’;11")的检查孔(36),其特征在于:第二管束(8)的一个第一区段、尤其是下区段(40)通过一个包围该第一区段、尤其是下区段(40)的中间腔(41;41’)与所述外壳(10’、10")隔开距离,其中,该中间腔(41;41’)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即外壳(10’、10")在第二管束(8)的第一区段、尤其是下区段(40)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D1;D3)比在该第二管束(8)的第二区段、尤其是上区段(39)的区域中具有的直径大,并且其中所述入口(26)和/或检查孔(36)设置在该中间腔(41;41’)的区域中。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管束(2)具有不同于第二管束(8)的直径(d2)的直径(d1),尤其是第二管束(8)的直径(d2)小于第一管束(2)的直径。
6.按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中间腔(41;41’)中设置一个或多个如下的装置:用于使供入的介质(27)转向的转向机构、用于使供入的介质(27)在其相上进行分离的相分离机构、用于使供入的介质在外腔(11’、11")中进行分配的分配器(28)。
7.按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10")具有一个带第一直径(D1)的第一外壳区段(46)和一个带第二直径(D2)的第二外壳区段(47)以及一个位于第一与第二外壳区段之间的、带第三直径(D3)的第三外壳区段(48),其中,第一管束(2)设置在第一外壳区段(46)中,第二管束(8)的下区段(40)设置在第三外壳区段(48)中并且第二管束(8)的上区段(39)设置在第二外壳区段(47)中,其中,第三直径(D3)大于第二直径(D2)并且第一直径(D1)大于第三直径(D3)。
8.按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束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二管束(8)包括多个围绕一个芯管(9)卷绕的管,其中,这些管在第二管束(8)的下端部上以一组或多组(7、12)汇集到一个或多个束装置(16、17)、尤其是管板中,并且在管束式热交换器的一个高度上设置至少一个用于将介质供入到所述外腔(11’;11")中的入口(26)、尤其是一个接管(26)和/或一个检查孔(36),该高度位于所述至少一个束装置(16、17)的上方。
9.按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束式热交换器的应用,用于在一个含碳氢化合物的流与至少一个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之间进行间接的热交换。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一个在第一管束(2)的管中被过冷却并且接着被节流的冷却介质通过一个设置在所述中间腔(41、41’)的区域中的入口(26)被供入并且在所述围绕第一管束(2)的管的外腔中被分配。
11.按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碳氢化合物的流由天然气构成。
CN2007800275407A 2006-07-20 2007-07-06 包括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如管束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塔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04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6033697A DE102006033697A1 (de) 2006-07-20 2006-07-20 Stoff- oder Wärmeaustauscherkolonne mit übereinander angeordneten Stoff- bzw. Wärmeaustauscherbereichen wie Rohrbündeln
DE102006033697.6 2006-07-20
PCT/EP2007/005991 WO2008009357A1 (de) 2006-07-20 2007-07-06 Stoff- oder wärmeaustauscherkolonne mit übereinander angeordneten stoff- bzw. wärmeaustauscherbereichen wie rohrbündel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0493A true CN101490493A (zh) 2009-07-22
CN101490493B CN101490493B (zh) 2013-03-20

Family

ID=38562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754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0493B (zh) 2006-07-20 2007-07-06 包括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如管束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塔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051901B2 (zh)
CN (1) CN101490493B (zh)
AU (1) AU2007276443B2 (zh)
BR (1) BRPI0714496A2 (zh)
DE (1) DE102006033697A1 (zh)
NO (1) NO20090803L (zh)
PE (1) PE20100230A1 (zh)
WO (1) WO20080093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1235610B2 (en) * 2010-03-31 2014-03-20 Linde Aktiengesellschaft A main heat exchanger and a process for cooling a tube side stream
CN103542692B (zh) * 2012-07-09 2015-10-28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基于缠绕管式换热器的非常规天然气液化***
EP2999936A1 (de) * 2013-05-21 2016-03-30 Linde Aktiengesellschaft Wärmeübertrager, verfahren zur wartung bzw. herstellung und zum betreiben eines wärmeübertragers, kraftwerk und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PL2818821T3 (pl) 2013-06-27 2016-07-29 Linde Ag Nawijany wymiennik ciepła z zasilaniem rury rdzeniowej
CN111849572B (zh) * 2020-08-06 2024-04-19 欧科能源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C5脱除用液态烃气化器
WO2022268360A1 (de) * 2021-06-23 2022-12-29 Linde Gmbh Regelbare eindüsung zur realisierung unterschiedlicher lokaler kältemittelverteil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945395C (de) 1953-12-05 1956-07-05 Maschb Ag Balcke Roehrenwaermeaustauscher zur Erwaermung zweier Medien durch ein drittes Medium in voneinander getrennten Rohrbuendeln
NL289830A (zh) 1962-03-08
NL7204070A (zh) * 1972-03-27 1973-10-01
US3958951A (en) * 1974-04-09 1976-05-25 Stone & Webster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Convective power reformer equipment and system
DE2903466A1 (de) 1979-01-30 1980-07-31 Linde Ag Waermetauscher
US4579088A (en) * 1984-04-09 1986-04-0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Open channel steam generator feedwater system
DE3602935A1 (de) * 1986-01-31 1987-08-06 Steinmueller Gmbh L & C Verfahren zum abkuehlen von aus einem vergasungsreaktor kommenden prozessgasen und waermetauscher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US4970867A (en) * 1989-08-21 1990-11-20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 Liquefaction of natural gas using process-loaded expanders
FR2665755B1 (fr) * 1990-08-07 1993-06-18 Air Liquide Appareil de production d'azote.
US6089312A (en) * 1998-06-05 2000-07-18 Engineers And Fabricators Co. Vertical falling film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TW480325B (en) * 1999-12-01 2002-03-21 Shell Int Research Plant for liquefying natural ga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7276443A1 (en) 2008-01-24
CN101490493B (zh) 2013-03-20
PE20100230A1 (es) 2010-03-14
AU2007276443B2 (en) 2011-02-17
US20090301130A1 (en) 2009-12-10
NO20090803L (no) 2009-02-19
US8051901B2 (en) 2011-11-08
BRPI0714496A2 (pt) 2013-03-05
DE102006033697A1 (de) 2008-01-24
WO2008009357A1 (de) 2008-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0493B (zh) 包括上下叠置地设置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区域如管束的物质或热交换器塔
US8087454B2 (en) Rolled heat exchange
PL206099B1 (pl) Sposób i układ do usuwania dwutlenku węgla z gazu ziemnego, instalacja do przeprowadzania gazu ziemnego w stan ciekły, sposób wytwarzania ciekłego gazu ziemnego i wymiennik ciepła
CN104251630B (zh) 具有芯管添料的缠绕式传热器
US20140284032A1 (en) Core-in-shell exchanger refrigerant inlet flow distributor
US20080271880A1 (en) Coiled Heat Exchanger Having Different Tube Diameters
EP1367350B2 (en) Coil wound heat exchanger
US3158010A (en) Two phase fluid heat exchanger
CN101193736B (zh) 具有转动流体供给柱的转动机械
CA266926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uniformity of vapour and liquid phases in a mixed stream
CN102735019A (zh) 热交换器***
US11162746B2 (en) Liquid drains in core-in-shell heat exchanger
US20180245856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ing a liquid phase in a heat exchanger
US20200318895A1 (en) Device and System for Condensing Gas
KR102508592B1 (ko) 코일 권선 열 교환기
US20020166656A1 (en) Heat exchanger column
US20220228079A1 (en) Natural gas conditioning
CN201852489U (zh) 粗氩塔冷凝器
RU2742009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жижения природного газа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его реализации
JP4313662B2 (ja) 二酸化炭素の液化分離装置
US20230147084A1 (en) Mitigation of Shell-Side Liquid Maldistribution in Coil Wound Heat Exchanger Bundles
US20240044558A1 (en) Accumulator heat exchanger
CN108888982B (zh) 一种聚丙烯工艺气回收装备及回收工艺
CN210419856U (zh) 一种天然气轻烃回收处理工段***
CA2671160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ssing a mixed vapour and liquid stream and method of cooling a hydrocarbon strea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