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6295A - 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6295A
CN101476295A CNA2009100640435A CN200910064043A CN101476295A CN 101476295 A CN101476295 A CN 101476295A CN A2009100640435 A CNA2009100640435 A CN A2009100640435A CN 200910064043 A CN200910064043 A CN 200910064043A CN 101476295 A CN101476295 A CN 101476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a hole
supporting leg
auxiliary supporting
point
dead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640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渠述锋
吴荣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15th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15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15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15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91006404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762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1476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62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一种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涉及桥梁建筑技术领域,包含下述步骤;1.计算移动模架作用在混凝土梁上的力;2.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和挠度计算;3.强度计算;4.计算成果;5.应用效果;本发明针对现有上行式移动模架制梁技术的缺点,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终张拉后方可过孔,过孔等待时间过长,制梁进度太慢”的技术问题,使得从原来的梁体混凝土浇筑完10天后才能过孔减短为4天后即可过孔,每孔制梁进度总体缩短6天,从原来得18天制梁1孔缩短为12天1孔,大大加快了制梁进度,工费缩减了1/3,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Description

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上行式移动模架在箱梁预应力终张拉完成后方可过孔,而箱梁预应力终张拉在梁体混凝土达到100%设计强度且必须达到10天以上龄期后方可施加,这样导致上行式移动模架过孔时间至少在箱梁混凝土浇筑完11天以后,过孔工序等待时间过长,制梁进度因此太慢。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所述的在MZ900SB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原位现浇逐跨制梁施工周期表中,对进度影响最关键的一项控制技术是初张拉后提前过孔。在梁体砼浇筑完成3~4天达到80%强度后,通过张拉部分预应力,以承受梁体自重和移动模架过孔荷载,从而实现初张拉后提前过孔,保证了移动模架10~13天浇筑一孔梁的进度要求。MZ900SB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重达500t,箱梁自重达800t,过孔时,这些荷载都靠梁体自身承受。为了保证提前过孔的安全可靠,必须对移动模架过孔的各个状态进行研究,梁体初张拉进行可靠的理论分析计算,得出所需施加的可靠的初张拉预应力数据,指导施工。
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计算移动模架作用在混凝土梁上的力;
移动模架自重荷载;
将以下结构重量视为均布荷载:
1、2号主梁的中间3节:           q1=q2=33.15kN/m
3号主梁的两端2节:              q3=25.97kN/m
4号主梁的第一节导梁:            q4=13.09kN/m
5号主梁的第二节导梁:           q5=12.35kN/m
将以下结构重量视为集中荷载:
纵移辅助支腿(支座):            501.35kN
前支腿及立柱(支座):            200kN
后支腿:                        150kN
纵移辅助支腿、配重及6号主梁:   501.35kN
挑梁及侧模架、吊杆、内外模板:  189.1kN/点×10点
底模架:                        48.1kN/点×8点
吊挂轨道、安全防护设施:        16.32kN/点×10点
施工临时荷载:取                2.0kN/m×32m→6.4kN/点×10点。
MIDAS建模;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
模架工作时,浇注梁段混凝土重量作用在模架上,后支腿作用在前一段主梁支座上。故只考虑拆除模板后,辅助支腿作用在前一段主梁上的情况,辅助支腿中心距支座中心2.65m。以辅助支腿和前支腿中心为支座,建立MIDAS简支梁模型,则跨径为:
l=2.65+34.8=37.45m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
第二次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距离混凝土梁支座5.7m处,前支腿吊挂前移至未浇注段支座处。以辅助支腿和前支腿中心为支座,建立MIDAS简支梁模型,跨径为:
l=24.1+37.45=61.55m
辅助支腿移至跨中;
第二次前移过孔时,当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的应力和挠度是最为不利的。以辅助支腿和前支腿中心为支座,建立MIDAS简支梁模型,则跨径为:
l = 31.1 2 + 34.8 = 50.35 m
B、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和挠度计算;
MIDAS建模;
该梁为单箱单室简支箱梁,分两次张拉预应力筋,初张拉时张拉15束,编号分别为N1a、2N10、2N6、2N4、2N2、2N5、2N1d、2N8,其锚外张拉力分别为:1249.92kN、1249.92kN、1249.92kN、1354.08kN、1692.60kN、1562.40kN、1692.60kN、1562.4kN,其中对称位置处的力筋张拉力相同。预应力钢绞线采用1×7-15.2-1860-GB,强度等级为fpk=1860MPa,Ep=1.95×105MPa,公称直径为15.2mm。管道直径为90mm,管道摩阻系数取0.26,管道偏差系数取0.003,松弛系数为45。
用MIDAS建立梁跨为31.1m的单箱单室简支箱梁。并在截面相应位置添加初张拉预应力筋;
初张拉15束预应力筋分析;
建立正确的模型并加载后,在MIDAS中用Multi Frontal Sparse Gaussian求解器进行有限元分析,输出各个工况下的内力。
模架在各工况下的支点反力已经求出,第二次过孔时,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最为不利,其作用力大小为2796.12kN,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15.55m。因此可画出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二次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3117.35,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5.7m。计算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2105.74,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2.65m。计算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应力和挠度分析;
移动模架处于工作状态时,其支点作用在支座处,并不对混凝土梁产生内力。一部分预应力筋初张拉时,在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只需保证主梁上表面不出现拉应力,同时也应保证挠度在容许范围内;移动模架移动时,支腿作用在主梁上,主梁上表面一般不出现拉应力,此时就应保证下表面不出现拉应力,控制主梁的挠度在一定范围之内。
在MIDAS中用Multi Frontal Sparse Gauss ian求解器进行有限元分析可得出,在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的应力和挠度。
移动模架前移过孔,跨中集中荷载2796.12kN与自重、预应力共同作用时梁下表面的应力。
显然,跨中截面的拉应力为2.55MPa,不满足要求,故需增加初张拉的预应力钢束束数。
初张拉17束预应力筋分析;
初张拉分析;
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相应位置处增加2N1c预应力筋,锚外控制应力为930MPa,锚外张拉力为1692.6kN。张拉一共17束预应力筋时,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80%,梁体上表面没有出现拉应力。
计算在初张拉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梁的挠度。
集中力作用分析;
辅助支腿的作用力为2796.12kN,作用在跨中时,梁下表面应力和挠度。
可见梁的跨中下表面出现了拉应力,故需再增加两束预应力初张拉。
初张拉19束预应力筋分析;
在前述初张拉15束力筋的基础上,增加2N1c、2N9这4束力筋进行初张拉,锚外控制应力均为930MPa,锚外张拉力均为1692.6kN。张拉一共19束预应力筋。在MIDAS中用Multi Frontal Sparse Gaussian求解器进行有限元分析,输出各个工况下的内力。
第二次前移过孔时,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最为不利,其作用力大小为2796.12kN,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15.55m。可画出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3117.35,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5.7m。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2105.74,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2.65m。计算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初张拉分析;
增加2N1c、2N9力筋,锚外控制应力均为930MPa,锚外张拉力均为1692.6kN。张拉一共19束预应力筋时,混凝土强度达到80%。在初张拉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梁体上下缘均没有出现拉应力。
在初张拉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计算梁的挠度。
跨中集中力作用分析;
第二次前移过孔时,当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的应力和挠度是最为不利的。辅助支腿的作用力为2796.12kN,计算混凝土梁上下缘应力和挠度。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分析;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前支腿和辅助支腿相距61.55m,建立模型,边跨集中荷载3117.35kN作用在距南支座5.7m处,其与自重、预应力共同作用时,计算混凝土梁上下缘应力和挠度。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分析;
模架第一次前移过孔前,边跨集中荷载2105.74kN作用在离北支座2.65m处,其与自重、预应力共同作用时,计算混凝土梁上下缘应力和挠度。
C、强度计算;
偏安全考虑,截面不考虑普通钢筋,只计入初张拉预应力筋,分别为N1a、2N10、2N6、2N4、2N2、2N5、2N1d、2N8、2N1c、2N9,这19束力筋的总面积为:
Ap=1664.4×9+1803.1×10=33010.6mm2
fp=0.9fpk=0.9×1860=1674N·mm-2
fc=33.5N·mm2,初张拉时,混凝土强度达到80%,其强度考虑折减系数0.8,则
f c ′ = 0.8 f c = 0.8 × 33.5 = 26.8 N · mm - 2
由于对称两束力筋合力在截面中心,其合力作用点距下缘525mm。简化按T梁计算。
h0=2800-525=2275mm
当T梁伸出板对称时,板的计算宽度采用以下三项中的最小值;
(1)对于简支梁为计算跨度的1/3;
(2)相邻两梁轴线间的距离;
(3)b+2c+12hf
则可计算出计算宽度为:
bf′=31.1÷3=10.3667m=10366.7mm
fpAp=1674×33010.6×10-3=55259.7kN
f c ′ b f ′ h f ′ = 26.8 × 10366.7 × 200 × 10 - 3 = 55565.5 kN
f p A p ≤ f c ′ b f ′ h f ′ , 受压区在翼缘内
中性轴位置按下式计算:
f p A p = f c ′ b f ′ x
得出x=198.9mm
M u = f c bx ( h 0 - x 2 )
= 26.8 × 10366.7 × 198.9 × ( 2275 - 198.9 2 ) × 10 - 6
= 120220.35 kN · m
由MIDAS算出,自重和集中力共同作用下,得出跨中计算弯矩为51661.7kN·m。
在安装条件下,K≥1.8,取K=1.8,则
KM=1.8×51661.7=92991.1kN·m≤Mu=120220.35kN·m
正截面承载力足够,强度满足要求。
D、计算成果;
通过上述分析计算,得到MZ900SB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安全可靠地提前过孔所需初张拉的预应力钢束数量、控制力及张拉顺序如下:
初张拉张拉束数和张拉顺序表
Figure A200910064043D00151
E、应用效果
上述计算结果应用点头特大桥箱梁施工后,安全可靠地实现了MZ900SB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的提前过孔,保证了制梁进度;目前,实验的点头特大桥已施工30孔梁,在过孔时均进行了跟踪观测,没有任何异常出现,实践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所述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所述的在梁体砼浇筑完成3~4天达到80%强度后,通过张拉部分预应力,以承受梁体自重和移动模架过孔荷载,从而实现初张拉后提前过孔,保证了移动模架10~13天浇筑一孔梁的进度要求;MZ900SB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重达500t,箱梁自重达800t,过孔时,这些荷载都靠梁体自身承受。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越性;
本发明针对现有上行式移动模架制梁技术的缺点,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终张拉后方可过孔,过孔等待时间过长,制梁进度太慢”的技术问题,并且为了实现移动模架提前过孔加快制梁进度,且确保提前过孔的安全可靠性,本发明对上行式移动模架过孔的各个工况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大型商用软件MIDAS建模分析、计算,对提前过孔所必须的梁体初张拉进行可靠的理论分析计算,得出所需施加的可靠的初张拉预应力数据,研发了移动模架造桥提前过孔技术,使得从原来的梁体混凝土浇筑完10天后才能过孔减短为4天后即可过孔,每孔制梁进度总体缩短6天,从原来得18天制梁1孔缩短为12天1孔,大大加快了制梁进度,工费缩减了1/3,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下面的实施例,可以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但是应当指出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
所述的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计算移动模架作用在混凝土梁上的力;
移动模架自重荷载;
将以下结构重量视为均布荷载:
1、2号主梁的中间3节:          q1=q2=33.15kN/m
3号主梁的两端2节:             q3=25.97kN/m
4号主梁的第一节导梁:           q4=13.09kN/m
5号主梁的第二节导梁:          q5=12.35kN/m
将以下结构重量视为集中荷载:
纵移辅助支腿(支座):            501.35kN
前支腿及立柱(支座):            200kN
后支腿:                        150kN
纵移辅助支腿、配重及6号主梁:   501.35kN
挑梁及侧模架、吊杆、内外模板:  189.1kN/点×10点
底模架:                        48.1kN/点×8点
吊挂轨道、安全防护设施:       16.32kN/点×10点
施工临时荷载:取               2.0kN/m×32m→6.4kN/点×10点。
MIDAS建模;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
模架工作时,浇注梁段混凝土重量作用在模架上,后支腿作用在前一段主梁支座上。故只考虑拆除模板后,辅助支腿作用在前一段主梁上的情况,辅助支腿中心距支座中心2.65m。以辅助支腿和前支腿中心为支座,建立MIDAS简支梁模型,则跨径为:
l=2.65+34.8=37.45m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
第二次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距离混凝土梁支座5.7m处,前支腿吊挂前移至未浇注段支座处。以辅助支腿和前支腿中心为支座,建立MIDAS简支梁模型,跨径为:
l=24.1+37.45=61.55m
辅助支腿移至跨中;
第二次前移过孔时,当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的应力和挠度是最为不利的。以辅助支腿和前支腿中心为支座,建立MIDAS简支梁模型,则跨径为:
l = 31.1 2 + 34.8 = 50.35 m
B、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和挠度计算;
MIDAS建模;
该梁为单箱单室简支箱梁,分两次张拉预应力筋,初张拉时张拉15束,编号分别为N1a、2N10、2N6、2N4、2N2、2N5、2N1d、2N8,其锚外张拉力分别为:1249.92kN、1249.92kN、1249.92kN、1354.08kN、1692.60kN、1562.40kN、1692.60kN、1562.4kN,其中对称位置处的力筋张拉力相同。预应力钢绞线采用1×7-15.2-1860-GB,强度等级为fpk=1860MPa,Ep=1.95×105MPa,公称直径为15.2mm。管道直径为90mm,管道摩阻系数取0.26,管道偏差系数取0.003,松弛系数为45。
用MIDAS建立梁跨为31.1m的单箱单室简支箱梁。并在截面相应位置添加初张拉预应力筋;
初张拉15束预应力筋分析;
建立正确的模型并加载后,在MIDAS中用Multi Frontal Sparse Gaussian求解器进行有限元分析,输出各个工况下的内力。
模架在各工况下的支点反力已经求出,第二次过孔时,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最为不利,其作用力大小为2796.12kN,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15.55m。因此可画出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二次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3117.35,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5.7m。计算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2105.74,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2.65m。计算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应力和挠度分析;
移动模架处于工作状态时,其支点作用在支座处,并不对混凝土梁产生内力。一部分预应力筋初张拉时,在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只需保证主梁上表面不出现拉应力,同时也应保证挠度在容许范围内;移动模架移动时,支腿作用在主梁上,主梁上表面一般不出现拉应力,此时就应保证下表面不出现拉应力,控制主梁的挠度在一定范围之内。
在MIDAS中用Multi Frontal Sparse Gaussian求解器进行有限元分析可得出,在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的应力和挠度。
移动模架前移过孔,跨中集中荷载2796.12kN与自重、预应力共同作用时梁下表面的应力。
显然,跨中截面的拉应力为2.55MPa,不满足要求,故需增加初张拉的预应力钢束束数。
初张拉17束预应力筋分析;
初张拉分析;
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相应位置处增加2N1c预应力筋,锚外控制应力为930MPa,锚外张拉力为1692.6kN。张拉一共17束预应力筋时,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80%,梁体上表面没有出现拉应力。
计算在初张拉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梁的挠度。
集中力作用分析;
辅助支腿的作用力为2796.12kN,作用在跨中时,梁下表面应力和挠度。
可见梁的跨中下表面出现了拉应力,故需再增加两束预应力初张拉。
初张拉19束预应力筋分析;
在前述初张拉15束力筋的基础上,增加2N1c、2N9这4束力筋进行初张拉,锚外控制应力均为930MPa,锚外张拉力均为1692.6kN。张拉一共19束预应力筋。在MIDAS中用Multi Frontal Sparse Gaussian求解器进行有限元分析,输出各个工况下的内力。
第二次前移过孔时,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最为不利,其作用力大小为2796.12kN,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15.55m。可画出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3117.35,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5.7m。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2105.74,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2.65m。计算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初张拉分析;
增加2N1c、2N9力筋,锚外控制应力均为930MPa,锚外张拉力均为1692.6kN。张拉一共19束预应力筋时,混凝土强度达到80%。在初张拉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梁体上下缘均没有出现拉应力。
在初张拉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计算梁的挠度。
跨中集中力作用分析;
第二次前移过孔时,当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的应力和挠度是最为不利的。辅助支腿的作用力为2796.12kN,计算混凝土梁上下缘应力和挠度。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分析;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前支腿和辅助支腿相距61.55m,建立模型,边跨集中荷载3117.35kN作用在距南支座5.7m处,其与自重、预应力共同作用时,计算混凝土梁上下缘应力和挠度。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分析;
模架第一次前移过孔前,边跨集中荷载2105.74kN作用在离北支座2.65m处,其与自重、预应力共同作用时,计算混凝土梁上下缘应力和挠度。
C、强度计算;
偏安全考虑,截面不考虑普通钢筋,只计入初张拉预应力筋,分别为N1a、2N10、2N6、2N4、2N2、2N5、2N1d、2N8、2N1c、2N9,这19束力筋的总面积为:
Ap=1664.4×9+1803.1×10=33010.6mm2
fp=0.9fpk=0.9×1860=1674N·mm-2
fc=33.5N·mm2,初张拉时,混凝土强度达到80%,其强度考虑折减系数0.8,则
f c ′ = 0.8 f c = 0.8 × 33.5 = 26.8 N · mm - 2
由于对称两束力筋合力在截面中心,其合力作用点距下缘525mm。简化按T梁计算。
h0=2800-525=2275mm
当T梁伸出板对称时,板的计算宽度采用以下三项中的最小值;
(1)对于简支梁为计算跨度的1/3;
(2)相邻两梁轴线间的距离;
(3)b+2c+12hf
则可计算出计算宽度为:
bf′=31.1÷3=10.3667m=10366.7mm
fpAp=1674×33010.6×10-3=55259.7kN
f c ′ b f ′ h f ′ = 26.8 × 10366.7 × 200 × 10 - 3 = 55565.5 kN
f p A p ≤ f c ′ b f ′ h f ′ , 受压区在翼缘内
中性轴位置按下式计算:
f p A p = f c ′ b f ′ x
得出x=198.9mm
M u = f c bx ( h 0 - x 2 )
= 26.8 × 10366.7 × 198.9 × ( 2275 - 198.9 2 ) × 10 - 6
= 120220.35 kN · m
由MIDAS算出,自重和集中力共同作用下,得出跨中计算弯矩为51661.7kN·m。
在安装条件下,K≥1.8,取K=1.8,则
KM=1.8×51661.7=92991.1kN·m≤Mu=120220.35kN·m
正截面承载力足够,强度满足要求。
D、计算成果;
通过上述分析计算,得到MZ900SB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安全可靠地提前过孔所需初张拉的预应力钢束数量、控制力及张拉顺序如下:
初张拉张拉束数和张拉顺序表
Figure A200910064043D00217
E、应用效果
上述计算结果应用点头特大桥箱梁施工后,安全可靠地实现了MZ900SB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的提前过孔,保证了制梁进度;目前,实验的点头特大桥已施工30孔梁,在过孔时均进行了跟踪观测,没有任何异常出现,实践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Claims (2)

1、一种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计算移动模架作用在混凝土梁上的力;
移动模架自重荷载;
将以下结构重量视为均布荷载:
1、2号主梁的中间3节:       q1=q2=33.15kN/m
3号主梁的两端2节:          q3=25.97kN/m
4号主梁的第一节导梁:       q4=13.09kN/m
5号主梁的第二节导梁:       q5=12.35kN/m
将以下结构重量视为集中荷载:
纵移辅助支腿:    501.35kN
前支腿及立柱:    200kN
后支腿:                        150kN
纵移辅助支腿、配重及6号主梁:    501.35kN
挑梁及侧模架、吊杆、内外模板:   189.1kN/点×10点
底模架:                        48.1kN/点×8点
吊挂轨道、安全防护设施:         16.32kN/点×10点
施工临时荷载:取                 2.0kN/m×32m→6.4kN/点×10点;
MIDAS建模;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
模架工作时,浇注梁段混凝土重量作用在模架上,后支腿作用在前一段主梁支座上;故只考虑拆除模板后,辅助支腿作用在前一段主梁上的情况,辅助支腿中心距支座中心2.65m;以辅助支腿和前支腿中心为支座,建立MIDAS简支梁模型,则跨径为:
l=2.65+34.8=37.45m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
第二次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距离混凝土梁支座5.7m处,前支腿吊挂前移至未浇注段支座处;以辅助支腿和前支腿中心为支座,建立MIDAS简支梁模型,跨径为:
l=24.1+37.45=61.55m
辅助支腿移至跨中;
第二次前移过孔时,当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的应力和挠度是最为不利的;以辅助支腿和前支腿中心为支座,建立MIDAS简支梁模型,则跨径为:
l = 31.1 2 + 34.8 = 50.35 m
B、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和挠度计算;
MIDAS建模;
该梁为单箱单室简支箱梁,分两次张拉预应力筋,初张拉时张拉15束,编号分别为N1a、2N10、2N6、2N4、2N2、2N5、2N1d、2N8,其锚外张拉力分别为:1249.92kN、1249.92kN、1249.92kN、1354.08kN、1692.60kN、1562.40kN、1692.60kN、1562.4kN,其中对称位置处的力筋张拉力相同。预应力钢绞线采用1×7-15.2-1860-GB,强度等级为fpk=1860MPa,Ep=1.95×105MPa,公称直径为15.2mm;管道直径为90mm,管道摩阻系数取0.26,管道偏差系数取0.003,松弛系数为45;
用MIDAS建立梁跨为31.1m的单箱单室简支箱梁;并在截面相应位置添加初张拉预应力筋;
初张拉15束预应力筋分析;
建立正确的模型并加载后,在MIDAS中用Multi Frontal Sparse Gaussian求解器进行有限元分析,输出各个工况下的内力;
模架在各工况下的支点反力已经求出,第二次过孔时,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最为不利,其作用力大小为2796.12kN,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15.55m。因此可画出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二次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3117.35,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5.7m;计算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2105.74,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2.65m;计算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应力和挠度分析;
移动模架处于工作状态时,其支点作用在支座处,并不对混凝土梁产生内力;一部分预应力筋初张拉时,在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只需保证主梁上表面不出现拉应力,同时也应保证挠度在容许范围内;移动模架移动时,支腿作用在主梁上,主梁上表面一般不出现拉应力,此时就应保证下表面不出现拉应力,控制主梁的挠度在一定范围之内;
在MIDAS中用MultiFrontal Sparse Gaussian求解器进行有限元分析可得出,在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的应力和挠度;
移动模架前移过孔,跨中集中荷载2796.12kN与自重、预应力共同作用时梁下表面的应力;
显然,跨中截面的拉应力为2.55MPa,不满足要求,故需增加初张拉的预应力钢束束数。
初张拉17束预应力筋分析;
初张拉分析;
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相应位置处增加2N1c预应力筋,锚外控制应力为930MPa,锚外张拉力为1692.6kN;张拉一共17束预应力筋时,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80%,梁体上表面没有出现拉应力;
计算在初张拉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梁的挠度;
集中力作用分析;
辅助支腿的作用力为2796.12kN,作用在跨中时,梁下表面应力和挠度;
可见梁的跨中下表面出现了拉应力,故需再增加两束预应力初张拉;
初张拉19束预应力筋分析;
在前述初张拉15束力筋的基础上,增加2N1c、2N9这4束力筋进行初张拉,锚外控制应力均为930MPa,锚外张拉力均为1692.6kN。张拉一共19束预应力筋;在MIDAS中用MultiFrontal Sparse Gaussian求解器进行有限元分析,输出各个工况下的内力;
第二次前移过孔时,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最为不利,其作用力大小为2796.12kN,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15.55m;可画出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3117.35,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5.7m;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辅助支腿作用在梁上的力为2105.74,作用点距梁支座中心2.65m;计算在集中荷载、自重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总弯矩;
初张拉分析;
增加2N1c、2N9力筋,锚外控制应力均为930MPa,锚外张拉力均为1692.6kN。张拉一共19束预应力筋时,混凝土强度达到80%;在初张拉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梁体上下缘均没有出现拉应力;
在初张拉预应力和自重作用下,计算梁的挠度;
跨中集中力作用分析;
第二次前移过孔时,当辅助支腿作用在跨中时,对梁的应力和挠度是最为不利的。辅助支腿的作用力为2796.12kN,计算混凝土梁上下缘应力和挠度;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分析;
第二次前移过孔前,前支腿和辅助支腿相距61.55m,建立模型,边跨集中荷载3117.35kN作用在距南支座5.7m处,其与自重、预应力共同作用时,计算混凝土梁上下缘应力和挠度;
第一次前移过孔前分析;
模架第一次前移过孔前,边跨集中荷载2105.74kN作用在离北支座2.65m处,其与自重、预应力共同作用时,计算混凝土梁上下缘应力和挠度;
C、强度计算;
偏安全考虑,截面不考虑普通钢筋,只计入初张拉预应力筋,分别为N1a、2N10、2N6、2N4、2N2、2N5、2N1d、2N8、2N1c、2N9,这19束力筋的总面积为:
Ap=1664.4×9+1803.1×10=33010.6mm2
fp=0.9fpk=0.9×1860=1674N·mm-2
fc=33.5N·mm2,初张拉时,混凝土强度达到80%,其强度考虑折减系数0.8,则
fc’=0.8fc=0.8×33.5=26.8N·mm-2
由于对称两束力筋合力在截面中心,其合力作用点距下缘525mm;简化按T梁计算;
h0=2800-525=2275mm
当T梁伸出板对称时,板的计算宽度采用以下三项中的最小值;
(1)对于简支梁为计算跨度的1/3;
(2)相邻两梁轴线间的距离;
(3)b+2c+12hf
则可计算出计算宽度为:
bf’=31.1÷3=10.3667m=10366.7mm
fpAp=1674×33010.6×10-3=55259.7kN
fc’bf’hf’=26.8×10366.7×200×10-3=55565.5kN
fpAp≤fc’bf’hf’,受压区在翼缘内
中性轴位置按下式计算:
fpAp=fc’bf’x
得出x=198.9mm
M u = f c bx ( h 0 - x 2 )
   = 26.8 × 10366.7 × 198.9 × ( 2275 - 198.9 2 ) × 10 - 6
   = 120220.35 kN · m
由MIDAS算出,自重和集中力共同作用下,得出跨中计算弯矩为51661.7kN·m;
在安装条件下,K≥1.8,取K=1.8,则
KM=1.8×51661.7=92991.1kN·m≤Mu=120220.35kN·m
正截面承载力足够,强度满足要求;
D、计算成果;
通过上述分析计算,得到MZ900SB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安全可靠地提前过孔所需初张拉的预应力钢束数量、控制力及张拉顺序;
E、应用效果;
上述计算结果应用点头特大桥箱梁施工后,安全可靠地实现了MZ900SB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的提前过孔,保证了制梁进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在梁体砼浇筑完成3~4天达到80%强度后,通过张拉部分预应力,以承受梁体自重和移动模架过孔荷载,从而实现初张拉后提前过孔,保证了移动模架10~13天浇筑一孔梁的进度要求;MZ900SB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重达500t,箱梁自重达800t,过孔时,这些荷载都靠梁体自身承受。
CNA2009100640435A 2009-01-09 2009-01-09 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 Pending CN1014762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9100640435A CN101476295A (zh) 2009-01-09 2009-01-09 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9100640435A CN101476295A (zh) 2009-01-09 2009-01-09 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6295A true CN101476295A (zh) 2009-07-08

Family

ID=40837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0640435A Pending CN101476295A (zh) 2009-01-09 2009-01-09 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7629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4731A (zh) * 2010-04-29 2010-10-20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移动模架设备
CN105887693A (zh) * 2016-05-10 2016-08-24 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上行式移动模架施工监测的布点方法
CN107832480A (zh) * 2017-06-13 2018-03-23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地基上框架的计算方法
CN112926128A (zh) * 2021-04-07 2021-06-08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斜拉桥索塔截面的自动化精细设计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4731A (zh) * 2010-04-29 2010-10-20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移动模架设备
CN105887693A (zh) * 2016-05-10 2016-08-24 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上行式移动模架施工监测的布点方法
CN107832480A (zh) * 2017-06-13 2018-03-23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地基上框架的计算方法
CN107832480B (zh) * 2017-06-13 2022-09-23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地基上框架的计算方法
CN112926128A (zh) * 2021-04-07 2021-06-08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斜拉桥索塔截面的自动化精细设计方法
CN112926128B (zh) * 2021-04-07 2023-06-20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斜拉桥索塔截面的自动化精细设计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02910B (zh) 一种双塔双索面矮塔斜拉桥的主梁施工工艺
CN101982629B (zh) 一种装配式自密实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
CN102912738B (zh) 挂篮整体预压装置
CN100547210C (zh) 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施工工艺
CN203923924U (zh) 0号段托架预压装置
CN108978471B (zh) 一种增大斜拉桥异形索塔刚度的支撑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03669194B (zh) 基于钢桁架-混凝土板组合梁的连续刚构桥
CN107905124B (zh) 一种对称式刚构连续梁施工工艺
CN101446067B (zh) 大跨度钢箱提篮拱桥y构施工方法
CN110700105B (zh) 高墩墩柱与系梁同步施工方法及所用模板
CN113638304B (zh) 混凝土梁式桥隐盖梁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2704406A (zh) 基于组合槽型梁的道床板无拉应力施工方法
CN101210412B (zh) 简支箱梁及其制造方法与预应力筋导向装置
CN102605717A (zh) 墩顶纵向支撑膺架法
CN101476295A (zh) 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前过孔施工方法
CN103966953A (zh) 基于无粘结钢绞线预应力后张的大跨度混凝土梁施工方法
CN104499608A (zh) 预应力型钢加固剪力墙的设计与施工方法
CN108374555A (zh) 型钢混凝土梁浇捣无支撑吊挂模板结构及方法
CN103938871B (zh) 一种采用钢筋混凝土环梁节点的钢管混凝土柱有粘结预应力框架梁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2761289A (zh) 一种局部钢筋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底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3321242A (zh) 分段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墙及施工方法
CN111424525A (zh) 高速铁路大跨度叠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CN204780635U (zh) 一种超宽变截面连续梁0#块固结及解除施工结构
CN111625895A (zh) 支架不均匀沉降混凝土梁的受力安全判断方法
CN203373774U (zh) 分段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