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6587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6587A
CN101346587A CNA2006800462220A CN200680046222A CN101346587A CN 101346587 A CN101346587 A CN 101346587A CN A2006800462220 A CNA2006800462220 A CN A2006800462220A CN 200680046222 A CN200680046222 A CN 200680046222A CN 101346587 A CN101346587 A CN 101346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condition
shell
filtering bodies
blow
d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462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藪知宏
松冈弘宗
竹仲则博
森实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46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65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1),是可设置于空调室的顶棚(U)的空调装置,包括:外壳(2),在该外壳的上表面形成有吸入口(21a),下表面形成有吹出口(23a~23d),且形成有从所述吸入口至所述吹出口的空气流路(S);配置在所述空气流路内的鼓风机(3);以及配置在所述空气流路内的热交换器(5)。本发明使在外壳的下表面设有吹出口的顶棚设置型空调装置中不容易发生短路。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尤其涉及在外壳的下表面设置吹出口的顶棚设置型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顶棚设置型空调装置,包括:下表面形成有吸入口及吹出口的外壳、配置在外壳内的鼓风机、以及热交换器。
然而,在下表面形成有吸入口及吹出口两方时,容易发生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在吹出后立刻从吸入口被吸入外壳内的现象(以下称短路),从而破坏室内的舒适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在外壳的下表面设有吹出口的顶棚设置型空调装置中不容易发生短路。
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可设置于空调室的顶棚的空调装置,包括:外壳,该外壳的上表面形成有吸入口,下表面形成有吹出口,且形成有从吸入口至吹出口的空气流路;配置在空气流路内的鼓风机;以及配置在空气流路内的热交换器。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构成为从外壳的上表面吸入空气,并从外壳的下表面吹出空气,因此可使短路不易发生。另外,在将该空调装置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使用时,吸入口被配置在顶棚背面的空间中,而吹出口被配置在室内空间中,因此可构成以顶棚背面空间为供气室的顶棚室型空调装置。而且,由于外壳的下表面不存在吸入口,因此只需将仅形成有吹出口的薄型面板安装在外壳的下表面,就可构成嵌入顶棚型的形态。
第2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可设置于空调室的顶棚的空调装置,包括:外壳,该外壳的侧面形成有吸入口下表面形成有吹出口,且形成有从吸入口至吹出口的空气流路;以及配置在空气流路内的鼓风机;以及配置在空气流路内的热交换器。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构成为从外壳的侧面吸入空气,并从外壳的下表面吹出空气,因此可使短路不易发生。另外,在将该空调装置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使用时,吸入口被配置在顶棚背面空间中,且吹出口被配置在室内空间中,因此可构成以顶棚背面空间为供气室的顶棚室型空调装置。而且,由于外壳的下表面不存在吸入口,因此只需将仅形成有吹出口的薄型面板安装在外壳的下表面,就可构成嵌入顶棚型的形态。
第3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或第2发明的基础上,还包括吹出面板,该吹出面板安装于外壳的下表面并形成有与吹出口相对的面板吹出口。在顶棚是格栅顶棚时,吹出面板可收纳于格栅顶棚的框内。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可将吹出面板收纳于格栅顶棚的框内,因此可将吹出面板与顶棚面大致呈同一平面地设置。
第4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至第3发明的基础上,鼓风机是涡轮风机,热交换器在空气流路内配置在鼓风机的下游侧。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使用涡轮风机作为鼓风机,且将热交换器配置在鼓风机的下游侧,因此可形成使在外壳内流动的空气大致向下流动的空气流路,可避免在外壳内形成沿上下方向折返的空气流路。由此,可减小在空气流路内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且实现外壳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紧缩化。
第5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至第3发明的基础上,鼓风机是斜流式风机,热交换器在空气流路内配置在鼓风机的下游侧。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使用斜流式风机作为鼓风机,且将热交换器配置在鼓风机的下游侧,因此可形成使在外壳内流动的空气大致向下流动的空气流路,可避免在外壳内形成沿上下方向折返的空气流路。由此,可减小在空气流路内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且实现外壳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紧缩化。
第6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4或第5发明的基础上,在俯视外壳时,在鼓风机的外周侧配置有多个热交换器。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在俯视外壳时鼓风机的外周侧配置有多个热交换器,因此可促进外壳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紧缩化。
第7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6发明的基础上,在侧视外壳时,热交换器倾斜配置。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在侧视外壳时,热交换器倾斜配置,因此可进一步促进外壳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紧缩化,且扩大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
第8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至第3发明的基础上,热交换器在空气流路内配置在鼓风机的上游侧。
该空调装置中,通过将热交换器配置在鼓风机的上游侧,可使热交换器大致呈平面地配置,因此可扩大装置整体的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
第9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或第2发明的基础上,吹出口沿外壳的下表面的外周缘形成,空气流路具有使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向吹出口流动的吹出流路,吹出流路中形成有向俯视外壳时的内周侧扩大的扩大流路。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吹出口沿外壳的下表面的外周缘形成,且吹出流路中形成有向俯视外壳时的内周侧扩大的扩大流路,因此可抑制从吹出口向空调室内吹出时的气流及实现静音化。尤其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吸入口形成在外壳的上表面或侧面,与吸入口形成在吹出口的内周侧的以往的空调装置相比,可增大扩大流路,因此可有效地抑制从吹出口向空调室内吹出时的气流及实现静音化。
第10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可设置于空调室的顶棚的空调装置,包括:上表面或侧面形成有吸入口的外壳;配置在外壳内的鼓风机;配置在外壳内的热交换器;以及吹出面板,该吹出面板安装于外壳的下表面并沿外壳的下表面的外周缘形成有面板吹出口,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通过从吸入口至面板吹出口的空气流路从面板吹出口被吹出,空气流路具有使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向面板吹出口流动的吹出流路,吹出流路中形成有向俯视外壳时的内周侧扩大的扩大流路。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构成为从外壳的上表面或侧面吸入空气,并从安装于外壳的下表面的吹出面板的面板吹出口吹出空气,因此可使短路不易发生。另外,在将该空调装置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使用时,吸入口被配置在顶棚背面空间中,且面板吹出口被配置在室内空间中,因此可构成以顶棚背面空间为供气室的顶棚室型空调装置。而且,由于面板吹出口沿外壳的下表面的外周缘形成,且吹出流路中形成有向俯视外壳时的内周侧扩大的扩大流路,因此可抑制从面板吹出口向空调室内吹出时的气流及实现静音化。尤其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吸入口形成在外壳的上表面或侧面,与以往的吸入口形成在面板吹出口的内周侧的空调装置相比,可增大扩大流路,因此可有效地抑制从面板吹出口向空调室内吹出时的气流及实现静音化。
第11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0发明的基础上,吹出面板在顶棚是格栅顶棚时,可收纳于格栅顶棚的框内。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可将吹出面板收纳于格栅顶棚的框内,因此可将吹出面板与顶棚面大致呈同一平面地设置。
第12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0或第11发明的基础上,扩大流路形成在外壳的下部。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扩大流路形成在外壳的下部,因此可防止吹出面板的高度方向尺寸的增大。
第13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0或第11发明的基础上,扩大流路形成于吹出面板。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扩大流路形成于吹出面板,因此可防止外壳的高度方向尺寸的增大。
第14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9至第13发明的基础上,还包括变更扩大流路的流路面积的流路面积变更机构。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还包括变更扩大流路的流路面积的流路面积变更机构,可通过将扩大流路的流路面积变小,使得从吹出口或面板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到达远离吹出口或面板吹出口的地方。
第15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4发明的基础上,控制流路面积变更机构,使得在制冷运转时成为扩大流路的流路面积较大的状态,且在加热运转时成为扩大流路的流路面积较小的状态。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在制冷运转时成为扩大流路的流路面积较大的状态,因此可抑制冷气流及实现静音化,另外,由于在加热运转时成为扩大流路的流路面积较小的状态,因此可使从吹出口或面板吹出口吹出的暖空气到达空调室内的下部。
第16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2或第3发明的基础上,鼓风机是多叶片风机,热交换器在空气流路中配置在比鼓风机更靠近吸入口或吹出口的一侧。
第17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至第16发明的基础上,热交换器是层叠型热交换器。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采用层叠型热交换器作为热交换器,热交换率高且可实现紧缩化,因此可使外壳的高度方向尺寸紧缩化。
第18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至第17发明的基础上,热交换器中使用的载热剂是水。
第19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至第18发明的基础上,吸入口设有过滤体,外壳上设有过滤体引导部,该过滤体引导部保持过滤体使其可在吸入口与外壳的下表面之间移动。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外壳上设有过滤体引导部,该过滤体引导部保持过滤体使其可在吸入口与外壳的下表面之间移动,因此即使吸入口设置在外壳的上表面或侧面,在清扫等时可容易地将过滤体装卸。
第20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9发明的基础上,外壳上设有过滤体驱动机构,该过滤体驱动机构通过过滤体引导部使过滤体自动向下方移动。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设有自动地使过滤体向下方移动的过滤体驱动机构,因此无须登高作业即可使过滤体下降。
第21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9发明的基础上,外壳上设有过滤体驱动机构,该过滤体驱动机构通过过滤体引导部手动地使过滤体向下方移动。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设有使过滤体手动向下方移动的过滤体驱动机构,因此无须登高作业即可使过滤体下降。
第22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至第18发明的基础上,吸入口设有过滤体,还包括:将过滤体所捕集的尘埃从过滤体除去的清扫机构;以及存放由清扫机构除去的尘埃的集尘盒。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设有对设于吸入口的过滤体进行清扫的清扫机构,因此无需将过滤体从吸入口取下,就可从过滤体除去尘埃,并将清扫机构所除去的尘埃存放在集尘盒中。由此,该空调装置中,可减少清扫设于吸入口的过滤体所需的劳力。
第23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22发明的基础上,外壳上设有自动地使集尘盒向下方移动的集尘盒驱动机构。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设有使存放尘埃的集尘盒自动向下方移动的集尘盒驱动机构,因此无须登高作业即可使集尘盒下降。
第24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22发明的基础上,外壳上设有手动地使集尘盒向下方移动的集尘盒驱动机构。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设有使存放尘埃的集尘盒向下方手动移动的集尘盒驱动机构,因此无须登高作业即可使集尘盒下降。
第25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22发明的基础上,集尘盒向下形成有可***吸尘器的吸嘴的吸嘴***口。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集尘盒向下形成有可***吸尘器的吸嘴的吸嘴***口,因此可通过将吸尘器的吸嘴从空调装置的下侧***吸嘴***口这样的简单作业,将集尘盒中存放的尘埃从集尘盒内吸入并排出至吸尘器。由此,该空调装置中,可减少清扫设于吸入口的过滤体所需的劳力。
第26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25发明的基础上,吸嘴***口上设有通过***吸尘器的吸嘴来打开的开闭盖。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吸嘴***口上设有通过***吸尘器的吸嘴来打开的开闭盖,因此在利用吸尘器来吸引集尘盒中存放的尘埃之前,可防止由清扫机构存放在集尘盒中的尘埃从吸嘴***口洒落,且可避免为打开开闭盖而进行登高作业。
第27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26发明的基础上,开闭盖利用自重来关闭。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开闭盖利用自重来关闭,因此可通过将吸尘器的吸嘴从吸嘴***口***关闭开闭盖。
第28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25至第27发明的基础上,集尘盒设有由可利用吸尘器的吸引力发生弹性变形的素材构成的阀。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集尘盒设有由可利用吸尘器的吸引力发生弹性变形的素材构成的阀,因此可防止由清扫机构存放在集尘盒中的尘埃从吸嘴***口洒落,且容易进行将集尘盒中存放的尘埃从集尘盒内吸入并排出至吸尘器的作业。
第29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22至第28发明的基础上,集尘盒设置在外壳的侧部。
第30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至第18发明的基础上,吸入口设有卷绕式过滤体。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吸入口设有卷绕式过滤体,因此无需进行过滤体的清扫,只需在卷绕终了后交换为新的卷绕式过滤体,因此可节省清扫过滤体的功夫。
第31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1或第2发明的基础上,还包括用以捕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所含尘埃的过滤体,热交换器在空气流路内配置在鼓风机的下游侧,过滤体配置在鼓风机与热交换器之间。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过滤体配置在鼓风机与热交换器之间,因此,例如可通过将外壳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取下等来将过滤体从外壳的下表面取出。由此,该空调装置中,即使吸入口形成于外壳的上表面或侧面,也容易进行维护。
第32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31发明的基础上,还包括吹出面板,该吹出面板安装于外壳的下表面并形成有与吹出口相对的面板吹出口,在吹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从外壳被取下时,过滤体与吹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的取下联动而可通过外壳的下表面取出。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安装于外壳的下表面的吹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从外壳被取下时,过滤体与吹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的取下联动而可通过外壳的下表面取出,因此即使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使用,也可容易地对过滤体进行维护。
第33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第32发明的基础上,吹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可自动升降,过滤体与吹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的升降动作联动从而进行升降。
该空调装置中,在通过在外壳的下表面安装吹出面板而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来使用时,吹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自动升降,过滤体随其升降动作而升降,因此无须登高作业即可使过滤体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表示卷绕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顶棚悬挂型形态的图,与图1对应。
图5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嵌入顶棚型形态的图,与图1对应。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图,与图2对应。
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12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13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14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15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过滤体驱动机构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17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18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1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的集尘盒驱动机构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的集尘盒的概略侧面剖视图。
图21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22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1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23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设置于格栅顶棚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24是图23的B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顶棚悬挂型形态的图,与图4对应。
图26是图25的C向视图。
图27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嵌入顶棚型形态的图,与图5对应。
图28是图27的C向视图。
图29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嵌入顶棚型形态的图,与图5对应。
图30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5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嵌入顶棚型形态的图,与图5对应。
图31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6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顶棚悬挂型形态的图,与图4对应。
图3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6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图,与图2对应。
图33是图31的C向视图。
图34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6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顶棚悬挂型形态的图,与图4对应。
图35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6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嵌入顶棚型形态的状态的图,与图5对应。
图36是图35的C向视图。
图37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6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嵌入顶棚型形态的图,与图4对应。
图38是用以使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7的吹出面板的一部分自动升降的机构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7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嵌入顶棚型形态的图,与图4对应。
图40是第2实施方式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图41是表示卷绕机构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42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顶棚悬挂型形态的图,与图1对应。
图43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设置为嵌入顶棚型形态的图,与图1对应。
图44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
(符号说明)
1、401空调装置               2、402外壳
3、403鼓风机                 5、105、405热交换器
7、207、307、407、607a~607d、过滤体
10、410吹出面板              11、111集尘盒
24过滤体引导部               113吸嘴***口
114开闭盖                    116内阀
21a、21b、421a吸入口         23a~23d、423a吹出口
10a~10d、410a面板吹出口     273清扫机构
S空气流路                    S1吹出流路
S2扩大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1)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侧面剖视图(省略顶棚),图2表示图1的A-A剖视图。空调装置1可对应于嵌入顶棚型的形态及顶棚悬挂型的形态这两方,主要包括内部收纳有各种结构设备的外壳2。另外,图中的0表示鼓风机3的旋转轴线或旋转中心。
外壳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俯视时形状呈大致8角形的箱状部件,主要具有由长边与短边交替连续形成的大致8角形的顶板21、从顶板21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侧板22、由侧板22的下端部形成的覆盖开口的底板23。
顶板21在俯视外壳3时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吸入口21a。
侧板22由对应于顶板21的长边的侧板22a、22b、22c、22d以及对应于顶板21的短边的侧板22e、22f、22g、22h构成。在此,例如侧板22d与侧板22a夹着侧板22e互相大致垂直地配置。其它的侧板22a、22b间、侧板22b、22c间、侧板22c、22d间也与侧板22d、22a间一样,互相大致垂直地配置。另外,各侧板22e、22f、22g、22h上设有在将外壳2以嵌入顶棚的形态设置于顶棚背面空间时以及以悬挂于顶棚的形态设置于空调室内时使用的固定件(未图示)。
底板23与顶板21一样是呈大致8角形的板状部件,在俯视外壳2时,沿底板23的长边(即侧板22a、22b、22c、22d)形成有4个吹出口23a、23b、23c、23d。吹出口23a、23b、23c、23d是沿底板23的长边水平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开口。
另外,在底板23的一个吹出口(在此为吹出口23c)与对应于该吹出口23c的长边之间形成有沿吹出口23c及对应于吹出口23c的长边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引导开口24a,且该引导开口24a向上方延伸到达侧板22c的下端。而且,侧板22c上形成有与引导开口24a连通的引导开口24b,该引导开口24b进一步向上方延伸到达顶板21的下端。引导开口24b与引导开口24a一样,是细长的矩形形状的开口。而且,顶板21上形成有与引导开口24b连通的引导开口24c,该引导开口24c向上方延伸到达顶板21的上端附近,然后向着吸入口21a的周缘部的侧板22c附近的部分水平地延伸、贯通。引导开口24b与引导开口24b一样,是细长的矩形形状的开口。像这样,外壳2上形成有引导开口24,该引导开口24由引导开口24a、24b、24c构成,且从下表面(具体为底板23)贯穿至上表面(具体为顶板21)的吸入口21a。另外,该引导开口24作为保持下述过滤体7的过滤体引导部发挥作用,使之可在吸入口21a与外壳2的下表面(即底板23)之间移动。
外壳2内配置有鼓风机3,使该鼓风机3与吸入口21a相对且其旋转轴线0-0沿上下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鼓风机3由涡轮风机3构成,具有设置于与外壳2的底板23的吸入口21a相对的位置上的风机马达31以及与风机马达连结而被旋转驱动的叶轮32。另外,吸入口21a配置有喇叭口4,该喇叭口4具有从叶轮32的吸入口21a侧的前端附近向上方末端变宽的形状。
另外,在外壳2内,俯视外壳2时,以包围鼓风机3的外周部的形式配置有大致矩形环状的热交换器5。热交换器5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具有呈大致矩形形状的铝制的多片散热片以及沿水平方向贯穿这些散热片的导热管的交叉翅片型热交换器面板,通过多段弯曲加工来成形为大致矩形环状。热交换器5通过制冷剂配管与设置在室外等的热源单元(未图示)连接,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例如弗利昂等)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加热运转时作为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例如弗利昂等)的冷凝器发挥功能。由此,热交换器5可利用鼓风机3与通过吸入口21a被吸入外壳2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制冷运转时将空气冷却,在加热运转时将空气加热。另外,作为热交换器5的载热体,除氟利昂等制冷剂外,也可使用水或盐水。热交换器5的下侧配置有接水盘6,用于在接收热交换器5中因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而产生的冷凝水。接水盘6安装于外壳2的下表面(即底板23)。另外,在接水盘6的与热交换器5的下部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冷凝水接收部6a。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在外壳2的上表面(即顶板21)形成有吸入口21a,且在外壳2的下表面(即底板23)形成有吹出口23a、23b、23c、23d,外壳2内形成有从吸入口21a至吹出口23a、23b、23c、23d的空气流路S。而且,该空气流路S内,收容有由涡轮风机构成的鼓风机3和热交换器5,热交换器5在空气流路S内配置在鼓风机3的下游侧。由此,空气流路S形成使在外壳2内流动的空气大致向下流动的流路。
在如上构成的空调装置1中,通过使制冷剂或载热剂在热交换器5中流通且旋转驱动鼓风机3,可将空气从外壳2的上表面的吸入口21a吸入外壳2内并向鼓风机3的外周侧吹出,使其通过热交换器5进行加热或冷却后,从外壳2的下表面的吹出口23a、23b、23c、23d吹出。
另外,吸入口21a设有捕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所含尘埃的过滤体7。过滤体7例如由软质树脂材料的框部件和与该框部件形成为一体的网状部件构成,具有柔软性和弹性。过滤体7的靠近侧板22a的端部如图1及图3所示,连接于具有与过滤体7相同程度的弹性及硬度的板或线等连接部件71,该连接部件71利用设置于顶板21的靠近侧板22a的部分的卷绕机构72而处于卷绕状态。卷绕机构72具有可旋转地支撑于外壳2(具体为顶板21)的轴部72a、嵌入轴部72a的外周的滚柱72b、以及旋转驱动轴部72a的卷绕马达(未图示)。连接部件71的另一端(即与和过滤体7的靠近侧板22a的端部连接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与滚柱72b连接。该卷绕机构72中,若利用卷绕马达绕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轴部72a,则连接部件71从滚柱72b被送出,因而过滤体7随之向侧板22c侧移动。相反,若利用卷绕马达绕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轴部72a,则连接部件71被卷绕在滚柱72b上,因而过滤体7随之向侧板22a侧移动。在此,过滤体7的靠近侧板22c的端部(即与和连接部件71连接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在连接部件71卷绕在滚柱72b上的状态下,***作为过滤体引导部的引导开口24的吸入口21a侧端的内部,一旦连接部件71由于卷绕马达的驱动而从滚柱72b被送出,过滤体7即通过引导开口24自动地向下方移动,例如在进行过滤体7的清扫时,可在使过滤体7下降至作业者手所能够到的位置后,进行过滤体7的清扫。而且,在进行过滤体7的清扫后,通过卷绕马达的驱动使连接部件71卷绕于滚柱72b,可将过滤体7再度设置于吸入口21a。像这样,连接部件71及卷绕机构72作为过滤体驱动机构发挥作用,使过滤体7通过引导开口24自动向下方移动,。
(2)设置为顶棚悬挂型的形态时
在将上述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1设置为悬挂于空调室内的顶棚面U的形态(以下称顶棚悬挂型的形态)时,如图4所示,空调装置1在顶棚面U与外壳2(具体为顶板21)之间空出间隙地设置。
像这样以顶棚悬挂型的形态设置的空调装置1中,空调室内的空气从形成于外壳2的上表面(即顶板21)的吸入口21a被吸入,通过设置于空气流路S内的鼓风机3及热交换器5而被加热或冷却后,从形成于外壳2的下表面(即底板23)的吹出口23a、23b、23c、23d吹出。因此,与在外壳2的下表面形成吸入口及吹出口两方的情况相比,不易发生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在吹出后立刻从吸入口被吸入外壳内的现象(即短路现象)。
另外,设置为这种顶棚悬挂型的形态时,在进行过滤体7的清扫时,通过驱动卷绕机构72的卷绕马达,可使过滤体7通过引导开口24自动向下方移动(参照图4的2点划线所示的过滤体7及连接部件71)。
(3)设置为嵌入顶棚型的形态时
在将上述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1配置为将外壳2的下表面以外的部分设置在空调室内的顶棚背面空间中的形态(以下称嵌入顶棚型的形态)时,如图5所示,将空调装置1设置成外壳2嵌入顶棚面U的开口的形式,且将薄型吹出面板10安装于外壳2的下表面并从下方覆盖顶棚面U的开口与外壳2间的间隙,该薄型吹出面板10在外壳2的下表面形成吹出口23a、23b、23c、23d、以及与引导开口24相对的面板吹出口10a、10b、10c、10d、以及引导开口10e。
像这样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设置的空调装置1中,顶棚背面空间内的空气从形成于外壳2的上表面(即顶板21)的吸入口21a被吸入,通过设置于空气流路S内的鼓风机3及热交换器5而被加热或冷却后,从形成于外壳2的下表面(即底板23)的吹出口23a、23b、23c、23d及与这些吹出口连通的面板吹出口10a、10b、10c、10d吹出。也就是说,可构成将顶棚背面空间作为供气室使用的顶棚室型的空调装置。
另外,设置为这种嵌入顶棚型的形态时,在进行过滤体7的清扫时,通过驱动卷绕机构72的卷绕马达,可使过滤体7通过引导开口24及引导开口10e自动向下方移动(参照图5的2点划线所示的过滤体7及连接部件71)。
(4)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具有以下特征。
(A)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构成为从外壳2的上表面(即顶板21)吸入空气,并从外壳2的下表面(即底板23)吹出空气,因此可使短路不易发生。另外,在将该空调装置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使用时,吸入口21a被配置在顶棚背面空间中,且吹出口23a、23b、23c、23d被配置在室内空间中,因此可构成以顶棚背面空间为供气室的顶棚室型空调装置。而且,由于外壳2的下表面不存在吸入口,因此只需将仅形成有与吹出口23a、23b、23c、23d连通的吹出口的薄型吹出面板10安装在外壳2的下表面,就可构成嵌入顶棚型的形态。
(B)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使用涡轮风机作为鼓风机3,且将热交换器5配置在鼓风机3的下游侧,因此可形成使在外壳2内流动的空气大致向下流动的空气流路S,可避免在外壳2内形成沿上下方向折返的空气流路。由此,可减小在空气流路S内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且实现外壳2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紧缩化。
(C)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外壳2上设有作为过滤体引导部的引导开口24,引导开口24保持过滤体7而使其可在吸入口21a与外壳2的下表面之间移动,因此即使吸入口21a设置在外壳2的上表面或侧面,在清扫等时可容易地将过滤体7装卸。
而且,由于外壳2上设有作为过滤体驱动机构的连接部件71及卷绕机构72,可使过滤体7通过引导开口24自动向下方移动,因此无须登高作业即可使过滤体7下降
(5)变形例1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在外壳2的上表面设置吸入口21a,然而也可在外壳2的侧面设置吸入口。例如,如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可使侧板22向上方延伸,且设置别的顶板25以覆盖由该侧板22的上端部形成的开口,并在侧板22向上方延伸的部分(即外壳2的侧面上部)设置与吸入口21a连通的别的吸入口21b。
而且,还可以使外壳2的上表面(具体为顶板25)与顶棚面U接触的方式设置该空调装置1,从而形成顶棚悬挂型的形态。另外,通过以吸入口21b配置于顶棚背面空间的方式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顶棚面U的开口,且将吹出面板10(参照图5)安装在外壳2的下表面,可形成嵌入顶棚型的形态(即以顶棚背面空间为供气室的顶棚室型的形态)。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构成为从外壳2的侧面(即侧板22)吸入空气,并从外壳2的下表面(即底板23)吹出空气,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可使短路不易发生。另外,在将该空调装置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使用时,可构成以顶棚背面空间为供气室的顶棚室型空调装置,而且,只需将仅形成有与外壳2的吹出口23a、23b、23c、23d连通的吹出口的薄型吹出面板10(参照图5)安装在外壳2的下表面,就可构成嵌入顶棚型的形态。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由于使用涡轮风机作为鼓风机3,且将热交换器5配置在鼓风机3的下游侧,因此可形成使在外壳2内流动的空气大致向下流动的空气流路S,可避免在外壳2内形成沿上下方向折返的空气流路。
而且,将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设置为顶棚悬挂型或嵌入顶棚型的形态时,在对过滤体7进行清扫时,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通过驱动卷绕机构72的卷绕马达,可使过滤体7通过引导开口24自动向下方移动(参照图4及图5)。
(6)变形例2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1中,使用涡轮风机作为鼓风机3,然而也可使用别的形态的鼓风机。例如,以吸入口形成于外壳2的上表面的情况为例,如图7所示,也可使用斜流式风机作为鼓风机3。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也可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1相同的技术效果。
(7)变形例3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2的空调装置1中,在俯视外壳2时,大致矩形环状的单一的热交换器5是以包围鼓风机3的外周部的方式配置,然而也可在鼓风机3的外周侧配置多个。例如,以吸入口形成于外壳2的上表面且使用涡轮风机作为鼓风机3的情况为例,如图8所示,可分别沿4个吹出口23a、23b、23c、23d(即侧板22a、22b、22c、22d)在鼓风机3的外周侧配置4个热交换器5。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在俯视外壳2时鼓风机3的外周侧配置有多个(在此为4个)热交换器5,因此可促进外壳2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紧缩化。
另外,在将多个热交换器5配置在鼓风机3的外周侧时,如图9所示,也可将各热交换器5配置成侧视外壳2时(即从长度方向观察各热交换器5时)向一侧倾斜,使得上部比下部远离鼓风机3。此时,可进一步促进外壳2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紧缩化,且扩大各热交换器5的传热面积,另外,通过倾斜配置成上部比下部远离鼓风机3的状态,可不干涉吹出口23a、23b、23c、23d地配置热交换器5。
另外,在将多个热交换器5配置在鼓风机3的外周侧时,也可使在侧视外壳2时(即从长度方向观察各热交换器5时),热交换器5的形状可以是向侧方、斜上方或斜下方突出。例如,可实施多段弯曲加工,以形成热交换器5的一部分突出的形状。具体说来,如图10至图12所示,进行多段弯曲加工从而形成从长度方向(即散热片的排列方向)观察热交换器5时向侧方、斜上方或斜下方突出的突出部。在此,图10是本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侧面剖视图,表示形成有向斜上方突出的突出部5a的热交换器5。图11是本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侧面剖视图,表示形成有向斜下方突出的突出部5b的热交换器5。图12是本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侧面剖视图,表示形成有向斜下方突出的突出部5b且形成有向斜上方突出的突出部5a的热交换器5。此时,也可进一步促进外壳2的高度方向尺寸的紧缩化,且扩大各热交换器5的传热面积。
(8)变形例4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3的空调装置1中,在空气流路S内,在鼓风机3的下游侧配置有热交换器,然而也可不在鼓风机3的下游侧配置热交换器而在上游侧配置热交换器,或在鼓风机3的下游侧配置热交换器、同时在上游侧配置热交换器。例如,以变形例3中的形态(参照图8及图9)的情况为例,如图13所示,在过滤体7与喇叭口4之间,可在鼓风机3的上游侧配置热交换器105以代替设置于鼓风机3的下游侧的热交换器5,或者,如图14所示,在过滤体7与喇叭口4之间,可在鼓风机3的下游侧设置热交换器5,同时在鼓风机3的上游侧配置热交换器105。另外,热交换器105与上述热交换器5一样可采用交叉翅片型热交换器面板。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可代替设置于鼓风机3的下游侧的热交换器5或与设置于鼓风机3的下游侧配置热交换器5一起,在鼓风机3的上游侧另外配置热交换器105,因此可将热交换器105呈大致平面地配置,从而扩大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
(9)变形例5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4的空调装置1中,采用交叉翅片型热交换器面板作为热交换器5、105,然而也可使用别的形式的热交换器。例如,以变形例3的形态(参照图8及图9)的情况为例,可采用层叠型热交换器作为热交换器5。在此,作为层叠型热交换器,可采用扁平管所构成的传热管与铝制的波纹状散热片所构成的散热片交替层叠、且导热管的两端分别由总管连接的热交换器。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采用层叠型热交换器作为热交换器5,热交换率高且可实现紧缩化,因此可使外壳2的高度方向尺寸紧缩化。而且,此时,通过将构成热交换器5的导热管配置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形态,在热交换器5的表面发生冷凝时,可将其冷凝水主要经由传热管快速地向下方引导。
另外,在像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1那样在鼓风机3的上游侧配置与热交换器5不同的第2热交换器105时,也可采用层叠型热交换器来作为热交换器105。
(10)变形例6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5的空调装置1中,在外壳2上设有作为过滤体驱动机构的连接部件71及卷绕机构72,以使过滤体7通过引导开口24自动向下方移动,然而也可设置通过手动使过滤体7向下方移动的过滤体驱动机构。例如,以上述实施方式的形态为例,可使用如图15及图16所示的由连接部件71、卷绕机构172、带状部件173、把手174构成的过滤体驱动机构。
具体说来,过滤体7的靠近侧板22a的端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连接于具有与过滤体7相同程度的弹性及硬度的板或线等连接部件71,该连接部件71利用设置于顶板21的靠近侧板22a的部分的卷绕机构172而处于被卷绕状态。卷绕机构172具有不可旋转地支撑于外壳2(具体为顶板21)的轴部172a、设于轴部172a周围的螺旋弹簧172b。连接部件71的另一端(即与和过滤体7的靠近侧板22a的端部连接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与螺旋弹簧172b连接。螺旋弹簧172b设定为在其自由状态下卷绕连接部件71且过滤体7配置在吸入口21a的状态,在连接部件71被送出的状态下作用卷绕连接部件71的弹性力。而且,带状部件173的一端与过滤体7的靠近侧板22c的端部(即不与连接部件71连接一侧的端部)连接,在过滤体7配置在吸入口21a的状态下,另一端通过引导开口24延伸至外壳2的下表面(即底板23)。把手174是设置于带状部件173的另一端(即外壳2的下表面侧的端部)的部件,在手动地使过滤体7通过引导开口24向下方移动时使用。
在这种由连接部件71、卷绕机构172、带状部件173、把手174构成的过滤体驱动机构中,首先,一旦利用前端形成有爪等的钩杆将把手174向下拉,即克服螺旋弹簧172b的弹性力而将连接部件71从轴部172a拉出。从而使过滤体7通过引导开口24向下方移动,例如,在进行过滤体7的清扫时,可在使过滤体7下降至作业者手所能够到的位置后,进行过滤体7的清扫。而且,在进行过滤体7的清扫后,若松开作用于螺旋弹簧1 72b的力,则被螺旋弹簧172b的弹性力从轴部172a拉出的连接部件71便被卷绕于轴部172a,从而可再次将过滤体7设置于吸入口21a(参照图15的2点划线所示的过滤体7及连接部件71)。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外壳2上设有手动地使过滤体7通过引导开口24向下方移动、作为过滤体驱动机构的连接部件71、卷绕机构172、带状部件173及把手174,因此无须登高作业即可使过滤体7下降
(11)变形例7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6的空调装置1中,使用由软质树脂材料的框部件和与该框部件形成为一体的网状部件构成的过滤体,使其可通过作为过滤体引导部的引导开口24从外壳2的下表面向下方移动,从而即使是吸入口21a设置在外壳2的上表面的形态,也能够实现在清扫等时容易装卸过滤体7的结构,然而,也可不采用这种使过滤体本身向下方移动的结构,而是设置将装设于吸入口21a的过滤体所捕集的尘埃从过滤体除去的清扫机构及存放清扫机构所除去的尘埃的集尘盒。例如,以上述实施方式为例,如图17所示,可在吸入口21a设置由卷轴过滤体构成的过滤体207,且设置作为将过滤体207所捕集的尘埃从过滤体207除去的清扫机构的刷体273和存放被刷体扫落的尘埃的集尘盒11。
具体说来,在底板23的一个吹出口(在此为吹出口23c)与对应于该吹出口23c的长边之间形成收容开口224a,收容开口224a向上方延伸并到达侧板22c的下端。而且,侧板22c上形成有与收容开口224a连通的收容开口224b,收容开口224b进一步向上方延伸到达顶板21的下端。而且,顶板21上形成有与收容开口224b连通的收容开口224c,收容开口224c向上方延伸至顶板21的上端附近后,向吸入口21a的周缘部的靠近侧板22c的部分水平延伸并贯穿。
在吸入口21a的周缘部中靠近侧板22c的部分设有可旋转地支撑于外壳2且被驱动马达(未图示)旋转驱动的第1滚柱271。另外,在收容开口224c内设有可旋转地支撑于外壳2的第2滚柱272。而且,所述滚柱271、272上卷绕有过滤体207,通过对驱动马达进行驱动而沿图17中的箭头方向移动。
在收容开口224c的第2滚柱272附近,以与过滤体207接触的形式设有作为清扫机构的刷体273,可将过滤体207捕集的尘埃从过滤体207除去。从过滤体207扫落的尘埃在收容开口224a、224b内落至下方。
收容开口224a、224b中以可在收容开口224a、224b内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收容有集尘盒11。即,集尘盒11配置在外壳2的靠近侧板22c的侧部。由此,被刷体273从过滤体207扫落并落至收容开口224a、224b内的下方的尘埃被存放在集尘盒11内。而且,在收容开口224c的上端设有可旋转地支撑于外壳2且被卷绕马达(未图示)旋转驱动的轴部12。该轴部12通过带状部件13与集尘盒11的上端连接,通过驱动卷绕马达,可使集尘盒11自动向下方移动。即,轴部12利用驱动其的卷绕马达及带状部件13构成使集尘盒11自动向下方移动的集尘盒驱动机构。
以下对过滤体207的清扫动作进行说明,该过滤体207采用作为将设置于吸入口21a的过滤体207所捕集的尘埃从过滤体207除去的清扫机构的刷体273、以及用以存放由刷体273所除去的尘埃的集尘盒11。
首先,驱动过滤体207的驱动马达,使过滤体207在滚柱271、272间移动。由此,过滤体207所捕集的尘埃被刷体273从过滤体207扫落。被扫落的尘埃通过收容开口224c、224b被导入集尘盒11,并存放在集尘盒11内。然后,通过驱动卷绕马达将带状部件13从轴部12拉出,使存放有尘埃的集尘盒11向下方移动。例如,使集尘盒11下降至作业者手能够到的位置后,将尘埃从集尘盒11内排出。而且,将尘埃从集尘盒11内排出后,可通过驱动卷绕马达将带状部件13卷绕于轴部12,以将集尘盒11再设置于收容开口224a、224b内(参照图17的2点划线所示的集尘盒11及带状部件13)。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设有刷体273作为对设于吸入口21a的过滤体207进行清扫的清扫结构,因此无需将过滤体207从吸入口21a取下,就可从过滤体207除去尘埃,并可将刷体273所除去的尘埃存放在集尘盒11中。由此,可减少清扫设于吸入口21a的过滤体207所需的劳力。
另外,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设有轴部12作为使存放尘埃的集尘盒11自动向下方移动的集尘盒驱动机构,并设置驱动该轴部12的卷绕马达及带状部件13,因此无须登高作业即可使集尘盒11下降。
(12)变形例8
变形例7空调装置1中,设有作为使存放尘埃的集尘盒11自动向下方移动的集尘盒驱动机构的轴部12、以及驱动该轴部12的卷绕马达及带状部件13,然而也可设置手动使集尘盒11向下方移动的集尘盒驱动机构。例如,以变形例8的情况为例,可使用如图18及图19所示的由轴部12、螺旋弹簧214、带状部件13、把手11a构成的集尘盒驱动机构。
具体说来,带状部件13的一端与变形例7相同,与集尘盒11的上端连接。轴部12不可旋转地支撑于外壳2,轴部12的周围设有螺旋弹簧214。而且,螺旋弹簧214的一端与轴部12连接,另一端与带状部件13的另一端连接。螺旋弹簧214设定为在其自由状态下卷绕带状部件13且集尘盒11配置在收容开口224a、224b内的状态,在带状部件13被送出的状态下作用有卷绕带状部件13的弹性力。而且,带状部件13和把手11a是设置于集尘盒11的下端的部件,在使集尘盒11手动向下方移动时使用。
像这样由轴部12、螺旋弹簧214、带状部件13、把手11a构成的集尘盒驱动机构中,利用前端形成有爪等的钩杆等将把手11a向下拉后,克服螺旋弹簧214的弹性力,将带状部件13从轴部12拉出。从而使集尘盒11向下方移动,例如,在将存放在集尘盒11中的尘埃排出时,可在使集尘盒11下降至作业者手所能够到的位置后,将存放在集尘盒11中的尘埃排出。而且,在将存放在集尘盒11中的尘埃排出后,若放松作用于螺旋弹簧214的力,则被螺旋弹簧214的弹性力从轴部12拉出的带状部件13被卷绕于轴部12,从而可再次将集尘盒11设置于收容开口224a、224b内(参照图18的2点划线所示的集尘盒11及带状部件13)。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设有作为使存放尘埃的集尘盒11向下方手动移动的集尘盒驱动机构的轴部12、螺旋弹簧214、带状部件13及把手11a,因此无须登高作业即可使集尘盒11下降
(13)变形例9
变形例7、8的空调装置1中采用的结构为,通过设置集尘盒驱动机构使集尘盒11向下方移动并从外壳2内取出,从而将存放在集尘盒11中的尘埃排出,然而也可不采用这种使集尘盒本身自动向下方移动的结构,而采用将存放在集尘盒11中的尘埃用吸尘器吸引并排出的结构。例如,以变形例7、8的情况为例,如图20所示,可在集尘盒111上向下形成可***吸尘器的吸嘴20的吸嘴***口113。
具体说来,可在构成集尘盒111的下表面的第1壁部112上向下形成可***吸尘器的吸嘴20的吸嘴***口113。该吸嘴***口113上设有通过***吸尘器的吸嘴20来开启且通过拔出吸尘器的吸嘴20来关闭的开闭盖114。该开闭盖114是可沿上下方向开闭地枢支于集尘盒111的第1壁部112上的一对板状部件,通过将吸尘器的吸嘴20从下方***吸嘴***口113,开闭盖114被吸尘器的吸嘴20的前端上推而开启,通过沿吸嘴***口113的倾斜面113a将吸尘器的吸嘴20从吸嘴***口113向下方拔出,吸尘器的吸嘴20的前端向上方施加的力被解除,开闭盖114利用自重而关闭,且与配置于吸嘴***口113的开闭盖114下侧的制动部115抵接。该制动部115以与吸尘器的吸嘴的内面嵌合的形式形成于吸嘴***口113的最下部。另外,在集尘盒111上设有由可利用吸尘器的吸引力发生弹性变形的素材构成的内阀116。内阀116设置于开闭盖114的上侧。作为内阀116的素材,可采用软质的橡皮或橡胶。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集尘盒111中,若集尘盒111中存放有尘埃,可通过将吸尘器的吸嘴20从下方***吸嘴***口113,利用吸尘器的吸嘴20的前端将开闭盖114向上方推开,使吸尘器运转而将存放在集尘盒111中的尘埃从集尘盒111内吸引至吸尘器中。此时,内阀116因吸尘器的吸引力而发生弹性变形(参照图20),可将存放在集尘盒111中的尘埃从集尘盒111内迅速排出并吸引至吸尘器中。而且,在完成将存放在集尘盒111中的尘埃从集尘盒111内排出并吸引至吸尘器的作业后,停止吸尘器的运转,将吸尘器的吸嘴20从吸嘴***口113拔出。因此,由于吸尘器的吸引力不再作用于内阀116,因此内阀116关闭。另外,由于不再有吸尘器的吸嘴20对开闭盖114作用上推的力,开闭盖114由于自重而关闭。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在集尘盒111上向下形成可***吸尘器的吸嘴20的吸嘴***口113,因此可通过将吸尘器的吸嘴20从空调装置1的下侧***吸嘴***口113这样简单的作业,将存放在集尘盒111中的尘埃从集尘盒111内排出并吸引至吸尘器中。由此,该空调装置中,可进一步减少清扫过滤体所需的劳力。
另外,由于吸嘴***口113设有通过***吸尘器的吸嘴20来打开的开闭盖114,因此在利用吸尘器来吸引集尘盒111中存放的尘埃之前,可防止由清扫机构(具体为图17或图18的刷体273)存放在集尘盒111中的尘埃从吸嘴***口113洒落,且可避免为打开开闭盖114而登高作业。另外,开闭盖114利用自重而关闭,因此可通过将吸尘器的吸嘴20从吸嘴***口113***关闭开闭盖114。
而且,由于在集尘盒111上设有由可利用吸尘器的吸引力发生弹性变形的素材(例如软质的橡皮或橡胶等)构成的内阀116,可防止由清扫机构(具体为图17或图18的刷体273)存放在集尘盒111中的尘埃从吸嘴***113洒落,且容易将存放在集尘盒111中的尘埃从集尘盒111内排出并吸引至吸尘器。
(14)变形例10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9的空调装置1中,以清扫过滤体并再使用为目的,采用将过滤体从外壳2的下表面拉出并取下以进行清扫的方式,或者是不将过滤体取下而将过滤体捕集的尘埃除去并存放在集尘盒中,然而也可采用卷绕式过滤体,不对过滤体进行清扫,而仅在过滤体卷绕完毕时更换新的卷绕式过滤体。例如,以上述实施方式为例,如图21所示,可在顶板21的靠近侧板22a的部分设置被卷绕马达旋转驱动的第1滚柱371,且在顶板21的靠近侧板22c的部分设置卷绕有细长布状过滤体307的第2滚柱372,且对着吸入口21a将过滤体307架设在滚柱371、372间,定期驱动卷绕马达而将过滤体307卷绕至第1滚柱371。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吸入口21a设有卷绕式过滤体307,因此无需进行过滤体307的清扫,只需在卷绕完毕后更换为新的卷绕式过滤体307,因此可节省清扫过滤体的功夫。
(15)变形例11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10的空调装置1中,如图22所示,也可在外壳2的上表面(即顶板21的上侧)设置空气清洁单元、除臭单元、及调湿单元等所谓功能附加单元101(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设置功能附加单元101)。此时,与外壳2的下表面形成有吸入口及吹出口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相比,无需考虑与吹出口23a、23b、23c、23d的干涉而可配置功能附加单元101内部的部件等,因此可使功能附加单元101自身的高度方向尺寸紧缩化,其结果,可实现设有上述功能附加单元101的空调装置1整体的高度方向尺寸紧缩化。
(16)变形例12
有时会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11的空调装置1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设置于格栅顶棚。在此,所谓的格栅顶棚,如图23所示,是由主要利用丁字架502和丁字架502支撑的顶棚板503构成的顶棚的一种形态,该丁字架502利用悬挂件501从上方悬下。
本变形例中,考虑到像这样将空调装置1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设置于格栅顶棚时的作业性及设置后的美观性,将安装于外壳2的下表面的吹出面板10的尺寸做成可收纳于由丁字架502所形成的矩形框内。由此,通过将吹出面板10代替顶棚板503而安装于丁字架502,可设置成与格栅顶棚所构成的顶棚面大致呈同一平面。在此,将吹出面板10向丁字架502的安装时,例如可如图24那样,在吹出面板10的外周缘设置板簧11,从由丁字架502形成的矩形框内的下方嵌入,并利用板簧11的弹性变形来卡扣。
(17)变形例13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12的空调装置1中,在以顶棚悬挂型的形态设置时,形成有从形成于外壳2的上表面的吸入口21a或形成于外壳2的侧面的吸入口21b至形成于外壳2的下表面的吹出口23a~23d的空气流路S,在俯视外壳2时的吹出口23a~23d的内周侧,与在吹出口的内周侧形成吸入口的以往的空调装置相比,存在较广的可利用范围。
由此,本变形例中,例如,如图25及图26所示,在空气流路S中,在使通过接水盘6的外周部与外壳2的侧板22(具体为侧板吹出口22a、22b、22c、22d)之间的热交换器5的空气向各吹出口23a、23b、23c、23d流动的吹出流路S1中,分别形成有向俯视外壳2时的内周侧扩大的扩大流路S2,且各吹出口23a、23b、23c、23d也对应于扩大流路S2的流路面积而扩大开口面积。本实施方式中,扩大流路S2在俯视外壳2时,向内周侧扩大到接水盘6的冷凝水接收部6a的正下方。另外,外壳2的下表面设有分隔部28a、28b、28c、28d,该分隔部28a、28b、28c、28d将各吹出口23a、23b、23c、23d分别分割为作为外周侧部分的外侧吹出口26a、26b、26c、26d和作为内周侧部分的内侧吹出口27a、27b、27c、27d。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吹出口23a~23d沿外壳2的下表面的外周缘(具体为沿底板23的长边)形成,且吹出流路S1中形成有向俯视外壳2时的内周侧扩大的扩大流路S2,因此在以顶棚悬挂型的形态设置时,可抑制从吹出口23a~23d向空调室内吹出时的气流及实现静音化(参照图25的箭头D)。尤其在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吸入口21a、21b形成在外壳2的上表面或侧面,与吸入口形成在吹出口的内周侧的以往的空调装置相比,可增大扩大流路,因此可有效地抑制从吹出口23a~23d向空调室内吹出时的气流及实现静音化。
(18)变形例14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12的空调装置1中,在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设置时,与以顶棚悬挂型的形态设置时相同,形成有从形成于外壳2的上表面的吸入口21a或形成于外壳2的侧面的吸入口21b至形成于吹出面板10的面板吹出口10a~10d的空气流路S,且在俯视吹出面板10时的面板吹出口10a~10d的内周侧,与在吹出口的内周侧形成有吸入口的以往的空调装置相比,存在较广的可利用范围。
由此,本变形例中,例如,如图27及图28所示,在空气流路S中,在使通过接水盘6的外周部与外壳2的侧板22(具体为侧板吹出口22a、22b、22c、22d)之间的热交换器5的空气向各面板吹出口10a、10b、10c、10d流动的吹出流路S1中,分别形成有向俯视外壳2时的内周侧扩大的扩大流路S2,且各面板吹出口10a、10b、10c、10d也对应于扩大流路S2的流路面积而扩大开口面积。本实施方式中,扩大流路S2在俯视外壳2时,向内周侧扩大到接水盘6的冷凝水接收部6a的正下方。另外,在吹出面板10上设有分隔部14a、14b、14c、14d,该分隔部14a、14b、14c、14d将各面板吹出口10a、10b、10c、10d分别分割为作为外周侧部分的外侧吹出口12a、12b、12c、12d和作为内周侧部分的内侧吹出口13a、13b、13c、13d。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面板吹出口10a~10d沿外壳2的下表面及吹出面板10的外周缘形成,且在吹出流路S1中形成有向俯视外壳2时的内周侧扩大的扩大流路S2,因此在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设置时,与变形例13的以顶棚悬挂型的形态设置时相同,可抑制从面板吹出口10a~10d向空调室内吹出时的气流及实现静音化(参照图27的箭头D)。尤其在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吸入口21a、21b形成在外壳的上表面或侧面,与吸入口形成在吹出口的内周侧的以往的空调装置相比,可增大扩大流路,因此可有效地抑制从面板吹出口10a~10d向空调室内吹出时的气流及实现静音化。
另外,图27所示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扩大流路S2形成在外壳2的下部,因此可防止吹出面板10的高度方向尺寸的增大,然而如图29所示,也可在吹出面板10上形成扩大流路S2。此时,可防止外壳2的高度方向尺寸的增大。
(19)变形例15
上述变形例13、14的空调装置1中,还可设置用以变更扩大流路S2的流路面积的流路面积变更机构。由此,可通过将扩大流路S2的流路面积变小,使得从吹出口23a~23d或面板吹出口10a~10d吹出的空气到达远离吹出口23a~23d或面板吹出口10a~10d的地方。
例如,如图30所示,在将空调装置1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设置时,可在各吹出流路S1中设置作为流路面积变更机构的挡板571。在此,挡板571被未图示的马达等驱动。而且,本变形例中,在制冷运转时,控制为如图30中设置于面板吹出口10c侧的挡板571那样,使扩大流路S2的流路面积较大,且在加热运转时,控制为如图30中设置于面板吹出口10a侧的挡板571那样,使扩大流路S2的流路面积较小。由此,在制冷运转时,由于空气从全体面板吹出口10a~10d吹出而向整个空调室内扩散(参照图30的箭头E),因此可抑制冷气流及实现静音化,在加热运转时,空气从面板吹出口10a~10d中的外侧面板吹出口12a~12d向空调室内的规定方向以较强的风势吹出(参照图30的箭头F),因此可使从面板吹出口10a~10d吹出的暖空气到达空调室内的下部。
(20)变形例16
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6、11~15的空调装置1中,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1包括:在上表面或侧面形成吸入口21a或吸入口21b的外壳2、配置在外壳2内的由涡轮风机或斜流式风机构成的鼓风机3、在空气流路S内配置在鼓风机3的下游侧的热交换器5,在该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1中,通过在吸入口21a或吸入口21b设置捕集从吸入口21a或吸入口21b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的过滤体,且在外壳2设置作为过滤体7引导部的引导开口24(在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使用时也在吹出面板10设置),以使该过滤体7容易取出,从而可将过滤体7通过外壳2的下表面取出,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通过将过滤体配置在鼓风机3与热交换器5之间来将过滤体从外壳2的下表面取出。
本变形例中,例如,如图31~图33所示,在将在外壳2的上表面形成有吸入口21a的空调装置1以顶棚悬挂型的形态设置时,在吸入口21a不设置过滤体,而是在俯视外壳2时,在鼓风机3与热交换器5之间以包围鼓风机3的外周的形式设置过滤体607a~607d。过滤体607a~607d分别夹着热交换器5而与外壳2的侧板22a、22b、22c、22d相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且,各过滤体607a~607d的上端可装卸地支撑于设置在外壳2的顶板21上的支撑部621。支撑部621例如可采用凹部等,以嵌入各过滤体607a~607d的上端。另外,各过滤体607a~607d的下端接近外壳2的底板23。而且,在底板23上,在与各过滤体607a~607d的下端相对的部分形成有过滤体取出孔623a~623d。这些过滤体取出孔623a~623d分别在将过滤体607a~607d从外壳2内取出时开口,通常可装卸地安装有作为底板23一部分的盖部件624a~624d。另外,过滤体607a~607d与第1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6、11~15的过滤体7一样,由树脂材料的框部件和与该框部件形成为一体的网状部件构成,然而最好使用硬度高于过滤体7的框部件。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过滤体607a~607d配置在鼓风机3与热交换器5之间,因此可通过将作为外壳2的下表面(即底板23)的一部分的盖部件624a~624d取出(参照图31的2点划线所示的盖部件624a、624c),通过过滤体取出孔623a~623d将过滤体607a~607d从外壳2的下表面取出(参照图3 1的2点划线所示的过滤体607a、607c),因此即使吸入口21a、21b形成于外壳2的上表面,也容易进行过滤体607a~607d的维护。
另外,如图34所示,可将过滤体607a~607d的下端固定于盖部件624a~624d的上表面。此时,可在取下盖部件624a~624d的同时将过滤体607a~607d从外壳2的下表面取出(参照图34的2点划线所示的盖部件624a、624c及过滤体607a、607c)。
另外,如图35及图36所示,在将在外壳2的上表面形成有吸入口21a的空调装置1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设置时,也可在俯视外壳2时在鼓风机3与热交换器5之间,以包围鼓风机3的外周的形式设置过滤体607a~607d。此时,通过将吹出面板10的一部分(在此为中央面板610)取下(参照图35的2点划线所示的盖部件624a、624c及中央面板610),可将过滤体607a~607d通过过滤体取出孔623a~623d及中央开口610a从外壳2的下表面(具体为吹出面板10)取出(参照图35的2点划线所示的过滤体607a、607c)。在此,中央开口610a是以连通过滤体取出孔623a~623d的形式形成于吹出面板10上的开口,中央面板610是覆盖中央开口610a的部分,可在吹出面板10上的中央开口610a的外侧部分装卸。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通过不仅仅取下中央面板610而是取下整个吹出面板10来将过滤体607a~607d通过过滤体取出孔623a~623d从外壳2的下表面取出。
另外,如图37所示,可将过滤体607a~607d的下端固定于中央面板610的上表面。此时,可在取下中央面板610的同时将过滤体607a~607d从外壳2的下表面(具体为吹出面板10)取出(参照图37的2点划线所示的中央面板610及过滤体607a、607c)。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在采用不仅取下中央面板610而是取下整个吹出面板10的形态时,将过滤体607a~607d的下端固定于吹出面板10的上表面。这样,也可与吹出面板10的至少一部分的取下联动而将过滤体607a~607d通过外壳2的下表面取出。
另外,虽然未图示,在如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1(参照图6)那样在外壳2的侧面形成有吸入口21b时,也可将过滤体607a~607d配置在鼓风机3与热交换器5之间来,以将过滤体607a~607d从外壳2的下表面取出。
(21)变形例17
在如上述变形例16所示的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设置的空调装置1那样采用可与吹出面板10的至少一部分的取下联动而将过滤体607a~607d通过外壳2的下表面取出的结构(例如参照图37)时,如图38及图39所示,可将吹出面板10的至少一部分做成可自动升降的结构,以使过滤体607a~607d与吹出面板10的至少一部分的升降动作联动来进行升降。
首先,对图38所示的使吹出面板10的一部分、即中央面板610可自动升降的结构的进行说明。在吹出面板10的中央开口610a与面板吹出口10a之间,以及吹出面板10的中央开口610a与面板吹出口10c之间,分别配置卷绕有线等连接部件611b的滑轮611a,滑轮611a被卷扬马达611c旋转驱动。而且,各连接部件611b与中央面板610连结,通过用卷扬马达611c旋转驱动滑轮611a,可使中央面板610自动升降。也就是说,由滑轮611a、连接部件611b及卷扬马达611c构成面板升降机构611。利用这样的面板升降机构611使过滤体607a~607d与中央面板610的升降动作联动来进行升降。
接下来,对图39所示的可使吹出面板10整体自动升降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外壳2的上面或侧面等(在此为构成上表面的顶板21的面向吹出口10a、10c的位置)配置有卷绕有线等连接部件612b的滑轮612a,滑轮612a被卷扬马达(未图示)旋转驱动。而且,连接部件612b与吹出面板10连结,通过用卷扬马达旋转驱动滑轮612a,可使吹出面板10整体自动升降。也就是说,由滑轮612a、连接部件612b及卷扬马达构成面板升降机构612。利用这样的面板升降机构612,使过滤体607a~607d与吹出面板10的升降动作联动来进行升降。
如上所述,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中,吹出面板10的至少一部分可自动升降,过滤体607a~607d与其升降动作联动来进行升降,因此无须登高作业即可使过滤体607a~607d下降。
<第2实施方式>
(1)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的基本结构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1中,是包括在上表面或侧面形成吸入口21a或吸入口21b的外壳2、配置在外壳2内的由涡轮风机或斜流式风机构成的鼓风机3、在空气流路S内配置在鼓风机3的下游侧的热交换器5。然而,如图40所示,也可采用在侧面形成有吸入口421a且下表面形成有吹出口423a的外壳402内收容由多叶片风机构成的鼓风机403及热交换器405的空调装置401。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1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外壳402是内部收容有热交换器405及鼓风机403的大致矩形箱状的部件,在侧板421(图40的纸面右侧的侧板)上形成有吸入口421a,底板423上形成有吹出口423a。吹出口423a形成于底板423上与形成有吸入口421a的侧板421相对的侧板422(图40的纸面左侧的侧板)的附近部分。在此,吸入口421a及吹出口423a是大致矩形形状的开口。这样,在外壳402内形成有从形成于外壳402的侧面(具体为侧板421)的吸入口421a至外壳402的下表面(具体为底板423)的空气流路S。另外,在底板423的侧板421的附近部分形成有引导开口424。该引导开口424作为过滤体引导部发挥作用,保持下述过滤体407而使之可沿上下方向移动。
热交换器405配置在空气流路S的吸入口421a侧,是对从吸入口421a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设备。热交换器405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交叉翅片型热交换器面板,具有呈大致矩形形状的铝制的多片散热片以及沿水平方向贯穿这些散热片的导热管,其上部朝吸入口421a侧倾斜地配置。而且,在热交换器405的下侧配置有接水盘406,可接收在热交换器405产生的冷凝水。
鼓风机403配置在空气流路S内的比热交换器405更靠近吹出口423a侧的位置,用以吸入已通过热交换器405的空气后进行升压,并从吹出口423a吹出。鼓风机403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多叶片风机,具有:具有螺旋状的剖面的蜗壳441、配置在蜗壳441内的叶轮442、对叶轮442进行旋转驱动的风机马达(未图示)。而且在外壳402内设有将外壳402内的空间分割为热交换器405及鼓风机403侧的空间和吹出口423a侧的空间的隔板425,可只将从蜗壳441的出口441b吹出的空气送往吹出口423a侧的空间内。
在采用上述结构的空气装置401中,通过使制冷剂或载热剂流过热交换器405且对鼓风机403进行旋转驱动,可将空气从外壳402的侧面的吸入口421a吸入外壳402内,使其流过热交换器405而进行加热或冷却,然后利用鼓风机403升压并从外壳402的下表面的吹出口423a吹出。
另外,在吸入口421a设有捕集从吸入口421a吸入的空气中所含尘埃的过滤体407。过滤体407例如由软质树脂材料的框部件和与该框部件形成为一体的网状部件构成,具有柔软性和弹性。过滤体407的靠近顶板426的端部如图40及图41所示,连接于具有与过滤体407相同程度的弹性及硬度的板或线等连接部件471,该连接部件471利用设置于顶板426的靠近侧板421的部分的卷绕机构472而处于被卷绕状态。卷绕机构472具有可旋转地支撑于外壳402(具体为顶板426)的轴部472a、嵌入轴部472a的外周的滚柱472b、以及对轴部472a进行旋转驱动的卷绕马达(未图示)。连接部件471的另一端(即与和过滤体407的靠近侧板422的端部连接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与滚柱472b连接。该卷绕机构472中,若利用卷绕马达绕图42中的顺时针方向对轴部472a进行旋转驱动,则连接部件471从滚柱472b被送出,过滤体407随之向底板423侧移动。相反,若利用卷绕马达绕图42中的逆时针方向对轴部472a进行旋转驱动,则连接部件471被卷绕至滚柱472b,过滤体407随之向顶板426侧移动。在此,过滤体407的靠近底板423的端部(即与和连接部件471连接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在连接部件471卷绕于滚柱472b的状态下,被***作为过滤体引导部的引导开口424的内部,当连接部件471由于卷绕马达的驱动而从滚柱472b被送出时,过滤体407便通过引导开口424自动向下方移动,例如在进行过滤体407的清扫时,可在使过滤体407下降至作业者手所能够到的位置后,进行过滤体407的清扫。而且,在进行过滤体407的清扫后,通过卷绕马达的驱动使连接部件471卷绕于滚柱472b,可将过滤体407再度设置于吸入口421a。这样,连接部件471及卷绕机构472便作为使过滤体407通过引导开口424自动向下方移动的过滤体驱动机构发挥作用。
(2)设置为顶棚悬挂型的形态时
在将上述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401设置为从空调室内的顶棚面U吊下的形态(以下称顶棚悬挂型的形态)时,如图42所示,空调装置401在顶棚面U与外壳402(具体为顶板426)之间空出间隙。
像这样以顶棚悬挂型的形态设置的空调装置401中,空调室内的空气从形成于外壳402的侧面(即侧板421)的吸入口421a被吸入,通过设置于空气流路S内的热交换器405及鼓风机403而被加热或冷却后,从形成于外壳402的下表面(即底板23)上的吹出口423a吹出。因此,与在外壳402的下表面形成吸入口及吹出口两方的情况相比,不易发生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在吹出后立刻从吸入口被吸入外壳内的现象(即短路现象)。
另外,设置为这种顶棚悬挂型的形态时,在进行过滤体407的清扫时,通过驱动卷绕机构472的卷绕马达,可使过滤体407通过引导开口424自动向下方移动(参照图42的2点划线所示的过滤体407及连接部件71)。
(3)设置为嵌入顶棚型的形态时
在将上述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401配置为将外壳402的下表面以外的部分设置在空调室内顶棚背面空间中的形态(以下称嵌入顶棚型的形态)时,如图43所示,将空调装置401以嵌入外壳402的形式设置于顶棚面U的开口,且将薄型吹出面板410安装于外壳402的下表面并从下方覆盖顶棚面U的开口与外壳402间的间隙,该薄型吹出面板410在外壳402的下表面形成吹出口423a、以及与引导开口424相对的面板吹出口410a以及引导开口410e。
在这样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设置的空调装置401中,顶棚背面空间内的空气从形成于外壳402的侧面(即侧板421)的吸入口421a被吸入,然后通过设置于空气流路S内的热交换器405及鼓风机403而被加热或冷却后,从形成于外壳402的下表面(即底板423)上的吹出口423a及与这些吹出口连通的面板吹出口410a吹出。也就是说,可构成将顶棚背面空间作为供气室使用的顶棚室型的空调装置。
另外,设置为这种嵌入顶棚型的形态时,在进行过滤体407的清扫时,通过驱动卷绕机构472的卷绕马达,可使过滤体407通过引导开口424及引导开口410e自动向下方移动(参照图43的2点划线所示的过滤体407及连接部件471)。
(4)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1与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一样,由于从外壳402的侧面(即侧板421)吸入空气,并从外壳402的下表面(即底板423)吹出空气,因此可使短路不易发生。另外,在将该空调装置401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使用时,吸入口421a被配置在顶棚背面空间中,且吹出口423a被配置在室内空间中,因此可构成以顶棚背面空间为供气室的顶棚室型空调装置。而且,由于外壳402的下表面不存在吸入口,因此只需将仅形成有与外壳402的吹出口423a连通的吹出口的薄型吹出面板410安装在外壳402的下表面,就可构成嵌入顶棚型的形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1中,由于外壳402上设有作为过滤体引导部的引导开口424来保持过滤体407,使其可在吸入口421a与外壳402的下表面之间移动,因此即使吸入口421a设置在外壳402的侧面,也可在清扫等时容易地将过滤体407装卸。
而且,由于外壳402上设有作为过滤体驱动机构的连接部件471及卷绕机构472来使过滤体407通过引导开口424自动向下方移动,因此无须登高作业即可使过滤体407下降。
(5)变形例1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1中,在空气流路S内,热交换器405配置在比鼓风机403更靠近吸入421a侧的位置,然而,如图44所示,也可将热交换器405配置在比鼓风机403更靠近吹出423a侧的位置。此时,为避免与吹出口423a的干涉,热交换器405以其上部朝侧板422侧倾斜的状态配置,另外,隔板425将外壳402内的空间分割为鼓风机403侧的空间与热交换器405及吹出口423a侧的空间地配置,可只将从蜗壳441的出口441b吹出的空气送往热交换器405及吹出口423a侧的空间内。
在采用上述结构的空气装置401中,通过使制冷剂或载热剂流过热交换器405且对鼓风机403进行旋转驱动,可将空气从外壳402的侧面的吸入口421a吸入外壳402内,且在利用鼓风机403升压后使之通过热交换器405而被加热或冷却,然后从外壳402的下表面的吹出口423a吹出。
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401也能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
(6)变形例2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401中,使用交叉翅片型热交换器面板作为热交换器405,然而,也可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同样地使用层叠型热交换器代替交叉翅片型热交换器面板作为热交换器405。
(7)变形例3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2的空调装置401中,设有作为过滤体驱动机构的连接部件471及卷绕机构472来使过滤体407通过引导开口424自动向下方移动,然而,也可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同样地设置用手动使过滤体407向下方移动的过滤体驱动机构(参照图15及图16)。
(8)变形例4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3的空调装置401中,为了清扫过滤体并再次使用,采用将过滤体从外壳402的下表面拉出取下以进行清扫的结构,然而,也可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同样地采用卷绕式过滤体,不对过滤体进行清扫,而仅在过滤体卷绕完毕时更换为新的卷绕式过滤体(参照图21)。
(9)变形例5
在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4的空调装置401以嵌入顶棚型的形态设置于格栅顶棚时,可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同样地将安装于外壳402的下表面的吹出面板410做成可收纳于由丁字架所形成的矩形框内的尺寸(参照图23及图24)。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可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例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是在所谓4方吹出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中应用本发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在2方吹出的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等其它顶棚设置型的空调装置中,也可应用本发明。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使用本发明,可使在外壳的下表面设有吹出口的顶棚设置型空调装置中不容易发生短路。

Claims (33)

1、一种空调装置(1),可设置于空调室的顶棚,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2),在该外壳的上表面形成有吸入口(21a),在下表面形成有吹出口(23a~23d),且形成有从所述吸入口至所述吹出口的空气流路(S);
配置在所述空气流路内的鼓风机(3);以及
配置在所述空气流路内的热交换器(5、105)。
2、一种空调装置(1、401),可设置于空调室的顶棚,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2、402),在该外壳的侧面形成有吸入口(21b、421a),在下表面形成有吹出口(23a~23d、423a),且形成有从所述吸入口至所述吹出口的空气流路(S);
配置在所述空气流路内的鼓风机(3、403);以及
配置在所述空气流路内的热交换器(5、105、405)。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4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吹出面板(10、410),该吹出面板(10、410)安装于所述外壳(2、402)的下表面并形成有与所述吹出口(23a~23d、423a)相对的面板吹出口(10a~10d、410a),
在所述顶棚是格栅顶棚时,所述吹出面板(10、410)可收纳于所述格栅顶棚的框内。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风机(3)是涡轮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5)在所述空气流路(S)内配置在所述鼓风机的下游侧。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风机(3)是斜流式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5)在所述空气流路(S)内配置在所述鼓风机的下游侧。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俯视所述外壳(2)时,在所述鼓风机(3)的外周侧配置有多个所述热交换器(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侧视所述外壳(2)时,所述热交换器(5)倾斜配置。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105)在所述空气流路(S)内配置在所述鼓风机(3)的上游侧。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口(23a~23d)沿所述外壳(2)的下表面的外周缘形成,
所述空气流路(S)具有使通过所述热交换器(5)的空气向所述吹出口流动的吹出流路(S1),
所述吹出流路中形成有俯视所述外壳时向所述外壳的内周侧扩大的扩大流路(S2)。
10、一种空调装置(1),可设置于空调室的顶棚,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上表面或侧面形成有吸入口(21a、21b)的外壳(2);
配置在所述外壳内的鼓风机(3);
配置在所述外壳内的热交换器(5);以及
吹出面板(10),该吹出面板安装于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并沿所述外壳的下表面的外周缘形成有面板吹出口(10a~10d),
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通过从所述吸入口至所述面板吹出口的空气流路(S)从所述面板吹出口被吹出,
所述空气流路具有使通过所述热交换器(5)的空气向所述吹出口流动的吹出流路(S1),
所述吹出流路中形成有俯视所述外壳时向所述外壳的内周侧扩大的扩大流路(S2)。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出面板(10)在所述顶棚是格栅顶棚时,可收纳于所述格栅顶棚的框内。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流路(S2)形成在所述外壳(2)的下部。
13、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流路(S2)形成于所述吹出面板(10)。
14、如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变更所述扩大流路(S2)的流路面积的流路面积变更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流路面积变更机构,使得在制冷运转时变为扩大流路(S2)的流路面积较大的状态,且在加热运转时变为扩大流路(S2)的流路面积较小的状态。
1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装置(401),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风机(403)是多叶片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405)在所述空气流路(S)中配置在比所述鼓风机更靠近吸入口或吹出口的一侧。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401),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5、105、405)是层叠型热交换器。
18、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401),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5、105、405)中使用的载热剂是水。
19、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口(21a、21b)设有过滤体(7),
所述外壳(2)中设有过滤体引导部(24),该过滤体引导部保持所述过滤体,使其可在所述吸入口(21a、21b)与所述外壳的下表面之间移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中设有过滤体驱动机构,该过滤体驱动机构通过所述过滤体引导部(24)自动地使所述过滤体(7)向下方移动。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中设有过滤体驱动机构,该过滤体驱动机构通过所述过滤体引导部(24)手动地使所述过滤体(7)向下方移动。
22、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口(21a、21b)设有过滤体(207),还包括:
将所述过滤体(207)所捕集的尘埃从所述过滤体除去的清扫机构(273);以及存放由所述清扫机构除去的尘埃的集尘盒(11、111)。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中设有自动地使所述集尘盒(11)向下方移动的集尘盒驱动机构。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中设有手动地使所述集尘盒向下方移动的集尘盒驱动机构。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盒(111)向下形成有可***吸尘器的吸嘴的吸嘴***(113)。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口(113)设有通过***吸尘器的吸嘴来打开的开闭盖(114)。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盖(114)利用自重来关闭。
28、如权利要求25~2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盒(111)设有由可利用吸尘器的吸引力而发生弹性变形的素材构成的阀(116)。
29、如权利要求22~2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盒(11、111)设置在所述外壳(2)的侧部。
30、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401),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口(21a、21b、421a)设有卷绕式过滤体(307、407)。
3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用以捕集从所述吸入(21a、21b)吸入的空气中所含的尘埃的过滤体(607a~607d),
所述热交换器(5)在所述空气流路(S)内配置在所述鼓风机(3)的下游侧,
所述过滤体配置在所述鼓风机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吹出面板(10),该吹出面板安装于所述外壳(2)的下表面并形成有与所述吹出口(23a~23d)相对的面板吹出口(10a~10d),
在所述吹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外壳被取下时,所述过滤体与所述吹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的取下联动而可通过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取出。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面板(10)的至少一部分可自动升降,所述过滤体(607a~607d)与所述吹出面板的至少一部分的升降动作联动从而进行升降。
CNA2006800462220A 2005-12-12 2006-12-06 空调装置 Pending CN1013465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57621 2005-12-12
JP357621/2005 2005-12-12
JP207859/2006 2006-07-31
JP273435/2006 2006-10-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6587A true CN101346587A (zh) 2009-01-14

Family

ID=40247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462220A Pending CN101346587A (zh) 2005-12-12 2006-12-06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4658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0031A (zh) * 2009-06-11 2012-05-1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4390268A (zh) * 2014-10-31 2015-03-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板空调器及该天花板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CN105485885A (zh) * 2010-09-28 2016-04-13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0031A (zh) * 2009-06-11 2012-05-1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2460031B (zh) * 2009-06-11 2014-07-09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5485885A (zh) * 2010-09-28 2016-04-13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5485885B (zh) * 2010-09-28 2019-08-02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
CN104390268A (zh) * 2014-10-31 2015-03-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板空调器及该天花板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CN104390268B (zh) * 2014-10-31 2017-11-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板空调器及该天花板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39453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765748B (zh) 空调装置及其使用于该空调装置的吸尘器延长吸嘴
KR101213250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실내 유닛
KR102034300B1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491828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441603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掃除ユニット
CN105378389A (zh) 空调器
CN101896774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19631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764103A (zh) 除湿器
CN111765571B (zh) 一种带有除尘组件的智能排风装置
KR101213289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실내 유닛
CN101688683B (zh) 尘埃捕集箱及其包括该尘埃捕集箱的空调装置
CN103370578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1346587A (zh) 空调装置
CN203454366U (zh) 空气调节机
JP5272059B2 (ja) 塵埃貯留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0805796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910742A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
CN101086353B (zh) 窗式空调器的前面格栅装配结构
CN206131189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WO202402907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空気調和装置の機能拡張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N102062462B (zh) 窗机进风结构
JP521835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00487328C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