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1676A -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1676A
CN101251676A CNA2008100811792A CN200810081179A CN101251676A CN 101251676 A CN101251676 A CN 101251676A CN A2008100811792 A CNA2008100811792 A CN A2008100811792A CN 200810081179 A CN200810081179 A CN 200810081179A CN 101251676 A CN101251676 A CN 1012516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backlight module
reflecting element
protuberance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811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1676B (zh
Inventor
丘鹏严
丘振铭
黄俊玮
陈俊名
卢芳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 20081008117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516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51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1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16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16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器,此背光模块包括一灯箱、多个光源、一扩散板以及多个反射件,其中光源配置于灯箱中,扩散板配置于光源上方。反射件与光源对应排列于光源与扩散板之间的一个平面上,且反射件的排列密度随着反射件到对应的光源距离的减少而增加。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设备,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以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在诸多平面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FPD)中,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因具有高空间利用效率、低消耗功率、无辐射以及低电磁干扰等优越特性,其已成为目前市场的主流。一般而言,液晶显示器主要由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所组成,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备自发光的特性,因此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必需通过背光模块提供光源。
背光模块一般可分为侧向式背光模块(Side Type Backlight Module)与直下式背光模块(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侧向式背光模块主要由光源以及导光板所组成,其中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射面旁,且光源所提供的线性光线能够由导光板的入射面入射导光板中,且线性光线经由导光板改变光学路径后,可以转换成面光源而自导光板的出射面射出。然而,光线在经过导光板改变光学路径的过程时,会使得侧向式背光模块所提供的面光源面临亮度不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升侧向式背光模块的亮度,可利用增亮膜来辅助提高侧向式背光模块的亮度,但增亮膜很昂贵,会使得制造成本大幅提高。因此,在一些对亮度有特殊需求的产品中,一般会采用直下式背光模块来提升液晶显示器的亮度。然而,在提升液晶显示器亮度的同时,由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厚度较厚,使得直下式背光模块在一些对厚度有特殊需求的薄型化产品中,无法在有限的厚度空间内达到提供均匀面光源的效果,此有限厚度例如是类似侧向式背光模块的厚度。
图1A绘示为一种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图1B为依据图1A中剖面线x-x’的亮度表现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A以及图1B,液晶显示器100包括背光模块110及液晶显示面板120。其中背光模块120中的光源是由两个灯管112和114所组成,且背光模块120的厚度是以类似侧向式背光模块的厚度为基准,其中h’例如为8.5毫米(millimeter,mm)。请同时参照图1A及图1B,液晶显示器100中各区域的亮度表现随着该区域到灯管112和114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弱,例如位于灯管112和114正上方的x112以及x114处的亮度较大,而位于灯管112和114两侧以及两者中心在线的x1、x2或x3处的亮度较小。
由此可知,直下式背光模块在薄型化产品的需求下,将使得液晶显示器的亮度表现呈现不均匀的现象,如图1B所示。如何使得背光模块在有限的厚度内提供均匀化的光线,以满足液晶显示器追求轻薄的特性,已成为此技术领域的人士所欲解决的一大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具备薄型的特性,并可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具有薄型的背光模块,且此背光模块可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包括灯箱、多个光源、扩散板以及多个反射件;其中,光源配置于灯箱中,而扩散板配置于光源上方。反射件与光源对应排列于光源与扩散板之间的平面上,而反射件的排列密度随着反射件到对应的光源距离的减少而增加。
本发明再提出一种液晶显示器,此液晶显示器包括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背光模块包括灯箱、多个光源、扩散板以及多个反射件。灯箱具有出光侧,光源配置于灯箱中,而扩散板配置于光源上方。反射件与光源对应排列于光源与扩散板之间的平面上,其中反射件的排列密度随着反射件到对应的光源距离的减少而增加。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于背光模块上,并位于灯箱的出光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两相邻反射件之间具有间距,此间距以对应的光源为中心,并由中心往两侧渐增。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反射件分别包括本体以及凸出部,其中本体配置于平面上,凸出部自本体的一侧往扩散板的方向延伸。此外,凸出部与本体构成钝角,使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适于被凸出部反射至相邻反射件上方。在一实施例中,凸出部与本体所构成的钝角例如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此钝角例如为135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在各光源所对应的反射件中,凸出部配置于本体的同一侧。在一实施例中,反射件的凸出部以所有光源的中心位置为中心,作相互对称排列。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块的中心具有中心线,其中凸出部位于本体靠近此中心线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各光源所对应的反射件中,其凸出部以所对应的光源为中心,作相互对称排列。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在各光源所对应的反射件中,其凸出部位于本体远离所对应的光源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凸出部以所有光源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相互对称地排列。在另一实施例中,配置于光源正上方的反射件具有多个开口,而此开口配置于本体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块的反射件的凸出部与本体可为一体成型,而且各凸出部的长度实质上可等于各本体到相邻反射件之间的间距。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另包括反射片以及多个光学膜片,其中反射片配置于灯箱的内的表面上,光学膜片配置于光源上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为直下式背光模块。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将反射件配置于光源与扩散板之间,依据反射件与光源之间的相对位置来适度调整反射件之间的间距,可以有效降低背光模块的混光距离,并且达到均匀化的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可以改善直下式背光模块在薄型化的厚度下无法提供均匀面光源的缺点。将此背光模块应用在液晶显示器上,可以使得液晶显示器兼具轻薄以及均匀亮度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为一种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1B为依据图1A中剖面线x-x’的亮度表现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A绘示为反射件将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在一方向上的光线传递路径。
图3B为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通过两相邻反射件之间的另一传递路径。
图3C为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通过两相邻反射件之间的另一传递路径。
图3D绘示为整合图3A至图3C中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反射件传递至相邻反射件上方的完整光学路径示意图。
图4绘示为图2所示背光模块的光源与反射件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5A绘示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光源与反射件之间的关立体系图。
图5B为图5A的背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6A绘示为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6B为依据图6A中剖面线x-x’的亮度表现与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器的亮度表现比较图。
附图标号:
100: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器
110:现有技术背光模块
120:现有技术液晶显示面板
112、114:现有技术灯管
h’:现有技术厚度
x112、x114、x1、x2、x3:现有技术位置
200、300、500、610:背光模块
210:灯箱
220i、220j、520i、520j:光源
230:扩散板
240、340a、340b、340c、340a’、340b’、340c’、540:反射件
250:反射片
242、342a、342b、542:本体
244、344a、344b、544:凸出部
S:平面
240i、240j、540i、540j、550R、550L、560R、560L:反射件群
d1、d2、d1’、d2’:间距
L1、L2、L3、La、Lb、Lc、L:投射光源
C、Ci、Cj:中心位置
542h:开口
600:液晶显示器
620:液晶显示面板
612、614:灯管
x-x’:剖面线
x612、x614、x4、x5、x6:位置
h: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第一实施例:
图2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2,背光模块200包括灯箱210、多个光源220i和220j、扩散板230、多个反射件240以及反射片250。每个反射件240分别包括本体242以及凸出部244。
请继续参照图2,光源220i和220j配置于灯箱210中,扩散板230则配置于光源220i和220j上方。此外,反射件240与光源220i和220j对应地排列于光源220i和220j与扩散板230之间的平面上,如图2中的平面S。详言之,反射件240的本体242配置于平面S上,而凸出部244自本体242的一侧往扩散板230的方向延伸,其中凸出部244与本体242之间构成钝角,使得光源220i和220j所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凸出部244而反射到相邻的反射件240上方。此外,反射片250配置于灯箱210的内的表面上,以将光源220i和220j所发出的光线有效地往扩散板230的方向反射。另外,设计者可视产品需求,于光源220i和220j上方另外增加一些光学膜片,例如增光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光学膜片的数目以及种类。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2所示,背光模块200中反射件240的排列密度随着反射件240到对应光源220i和220j的距离的减少而增加。举例来说,反射件240依据两光源220i与220j分为两个分别对应光源220i以及光源220j的反射件群240i与240j,其中反射件群240i所对应的光源为220i,反射件群240j所对应的光源为220j。如图2所示,在反射件群240i所对应的光源为220i的情形下,反射件群240i中,离光源220i较远的反射件240的排列密度较低;反之,反射件群240i中离光源220i较近的反射件240的排列密度较高。同理,在反射件群240j所对应的光源为220j的情形下,反射件群240j中,离光源220j较远的反射件240的排列密度较低,而反射件群240j中离光源220j较近的反射件240的排列密度较高。
一般而言,光源220i和220j所发出的光线强度随着距离而递减,本发明利用控制两相邻反射件240的间距来调整光线通过每一间距的光通量,并且这些反射件240是位于大体平行于扩散板230方向的同一平面S上,在均匀化线性光线的同时,并不会大幅增加背光模块200的厚度,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可以有效地在有限的厚度内将线性光源转换成一均匀的面光源,使得背光模块200达到薄型化以及提供均匀面光源的效果。为了能够清楚的解释本发明,以下特举光源220i与反射件240之间的关系作为实施例进行说明,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态样。
图3A至图3D用以说明反射件将光源所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光线传递至相邻反射件上方的光学路径示意图,其中图3A至图3D仅绘示出背光模块300中的局部放大图。请先参照图3A,背光模块300中两相邻反射件之间具有间距,例如反射件340a与反射件340b的间距为d1。如图3A所示,光源220i所发出的部分光线通过间距d1,而直接投射于反射件340a的上方,形成投射光源L1。值得注意的是,光源220i的光线通过间距d1后,投射在传递至反射件340a上方的光线传递路径并非唯一。再来看光源220i所发出的光线在另一个方向上的光线传递路径,图3B为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通过两相邻反射件之间的另一传递路径,在图3B的光线传递路径中,光源220i所发出的光线首先经由反射片250的反射后,才会通过间距d1,而形成另一部分的投射光源L2。
图3C为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通过两相邻反射件之间的另一传递路径。请参照图3C,光源220i的部分光线通过间距d1后,经由反射件340b的凸出部344b的一次反射而反射至反射件340a上。接着,一次反射的光线再经由反射件340a的二次反射后,会投射于反射件340a的上方,形成另一部分的投射光源L3。
图3D绘示为整合图3A至图3C中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反射件传递至相邻反射件上方的完整光学路径示意图。由图3D可知,光源220i所发出的部分光线可大致经由上述路径,而在反射件340a上方形成一投射光源La,其中投射光源La为投射光源L1、L2以及L3的总和。
依据上述,光源220i所发出的光线在分别通过反射件群240i(绘示于图2)中的不同间距后,会各自于相邻的反射件上形成对应的投射光源;举例而言,如图3D所示,光源220i所发出的部分光线经由间距d2后,会于反射件340b上方形成投射光源Lb。同理,投射光源Lc则形成于反射件340c的上方。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利用控制两相邻反射件的间距来弥补光源的光线强度随着距离增加而递减的问题,使得投射光源La、投射光源Lb以及投射光源Lc的光通量达到实质上一致的效果,进而使得背光模块所提供的光线的均匀度得以大幅提升。
详言之,图4绘示为图2所示背光模块的光源与反射件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请参照图4,在光源220i所对应的反射件群240i中,由于反射件340d与光源220i之间的距离大于反射件340a与光源220i之间的距离,使得光线传递至反射件340d附近的光线强度小于光线传递至反射件340a附近的光线强度。有鉴于此,本发明使得位于反射件340d旁的间距d1’大于位于反射件340a旁的间距d1,以使得光源220i的光线通过间距d1的光通量与通过间距d1’的光通量达到实质上一致,进而使得背光模块中通过两相邻反射件的光通量一致。
因此,在光源220i所对应的反射件群240i中,为使光源220i的光线投射至每一反射件上方的各投射光源达到光通量实质上相等的效果,设计者可以因应光源在平面S上不同位置的发光强度来调整每两个反射件之间的间距。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反射件群240i中每两个反射件之间的间距是以光源220i为中心往两侧渐增。然熟悉此技术者可推知,在光源220j所对应的反射件群为240j中,为达到光源220j的光线投射至反射件群240j中每个反射件上的光通量皆相等,反射件群240j中每两个反射件之间的间距是以光源220j为中心往两侧渐增,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此外,光源220i与光源220j之间的中心位置为C,当反射件群240i与反射件群240j以中心位置C作相互对称排列时,光源220i的光线通过反射件群240i中各间距投射至反射件群240i上的光通量会与光源220j的光线投通过射至反射件群240j中各间距的光通量大致上相等相等。也就是说,光源220i与光源220j所提供的线光源经由投射在反射件上之后,成为均匀的面光源。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4所示,光源220i与光源220j之间具有中心位置C,在本实施例中,反射件群240i与反射件群240j并以中心位置C为基准而相互对称地排列,详言之,位于中心位置C左侧的反射件群240i中,每个反射件(例如340a、340b、340c)的凸出部位于其本体的右侧,而反射件群240j中每一反射件(例如340a’、340b’、340c’)的凸出部则以中心位置C为基准,对称地配置于其本体的左侧。
请继续参照图4,在较佳实施例中,反射件的本体及凸出部可为一体成型,使得各反射件的凸出部的长度实质上等于位于凸出部旁的间距d1,例如图4中的凸出部344b的长度实质上等于间距d1,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反射件340b的本体342b及凸出部344b所构成的钝角D例如是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在一较佳实施例中,钝角D例如是135度。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已详细说明背光模块中反射件的功能与优点,然而,反射件也可用不同的结构使线光源变为均匀的面光源。图5A绘示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光源与反射件之间的关系立体图。请参照图5A,背光模块500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类似,惟背光模块500中位于光源520i和520j上方的反射件540具有多个开口542h,并且反射件540的凸出部的相对配置位置与第一实施例有些许不同。至于背光模块500其余构件,如灯箱、光源、扩散板、反射件以及反射片等,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因此不再赘述。此外,设计者可视产品需求,于光源520i和520j上方另外增加一些光学膜片,例如增光片,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光学膜片的数目以及种类。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5A所示,背光模块500中反射件540的排列密度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反射件540的排列密度会随着反射件540到对应光源520i和520j的距离的减少而增加,其细节已于第一实施例中详细说明,因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光源正上方的反射件的本体具有多个开口542h,不仅可以提升光源的利用率,并且可用以调整光线通过开口的光通量,使其与相邻的投射光源的光通量相匹配。
图5B为图5A的背光模块的侧视图。请参照图5B,反射件群540i以及反射件群540j分别对应地配置于光源520i以及光源520j上方,并且根据上述两相邻反射件的间距大小,取决于对应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到反射件的传递路径,可以推知图5B中的间距d1’大于间距d1,间距d2’大于间距d2,进而使得光源520i以及光源520j所发出的光线分别经过反射件群540i以及反射件群540j之后,可以于各反射件540上方形成光通量约略相等的投射光源L。因此,虽然光源520i与光源520j所提供的是线光源,本发明通过反射件的特殊结构,可使线光源投射至每一个反射件上的光通量皆相等,进而将线光源转换成均匀的面光源,使得背光模块所提供的光线均匀地投射至液晶显示面板中,提升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质量。
请继续参阅图5B,反射件群540i以及反射件群540j中每两个反射件之间的间距是分别以光源520i以及光源520j为中心往两侧渐增。并且,如图5B所示,令光源520i的中心位置为Ci,其中反射件群550R与反射件群550L是以中心位置Ci为基准而相互对称地排列于平面S上。同理,令光源520j的中心位置为Cj,其中反射件群560L与反射件群560R是以中心位置Cj为基准而相互对称地排列于平面S上。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源520i与光源520j之间的中心位置为C,而反射件群540i与反射件群540j并以中心位置C为基准而相互对称地排列于平面S上。
值得一提的是,反射件的凸出部的配置与所有光源的中心位置C有关。请继续参照图5B,在反射件群540i中,反射件群550R以及反射件群550L分别位于中心位置Ci右侧以及左侧,其中反射件群550R中各反射件的凸出部位于其本体的右侧,并且反射件群550R中各反射件的凸出部以中心位置Ci为基准对称于反射件群550L中各反射件的凸出部。同理,在反射件群540j中,反射件群560R中各反射件的凸出部以中心位置Cj为基准对称于反射件群560L中各反射件的凸出部。上述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清楚的解释本发明之用,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态样。
在较佳实施例中,如图5A及图5B所示,反射件540的本体542及凸出部544可为一体成型,并且反射件540的本体542及凸出部544所构成的钝角D的设计范围考虑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使得凸出部544的长度实质上可等于间距d1的大小,但本发明的反射件的本体及凸出部并不限定为一体成型。此外,反射件540的本体542及凸出部544所构成的钝角D可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在一较佳实施例中,钝角例如是135度。
由于反射件的配置大体平行于扩散板方向的同一平面S上,因此利用反射件使光源更为均匀时,并不会大幅增加背光模块的厚度。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可以有效地在有限的厚度内将线光源转换成均匀的面光源,不仅使背光模块更加薄化,还具有提供均匀面光源的功效。
图6A绘示为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请参照图6A,液晶显示器600包括背光模块610以及液晶显示面板620,其中背光模块610的架构类似于上述各种实施例中的背光模块200、300和500;换言之,实务上可将背光模块200、300或500应用于液晶显示器600中,以提供液晶显示面板620所需的光源。背光模块610的结构及其作用的细节已包含在上述实施例中。
图6B为依据图6A中沿剖面线x-x’的亮度表现与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的亮度表现比较图;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610的厚度h是以8.5毫米为例。请参照图6B,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100(绘示于图1A),液晶显示器600在各区域的亮度表现上较为一致,例如位于灯管612和614正上方的x612和x614处的亮度与位于灯管612和614两侧或两灯管612和614中心在线的x4、x5或x6处的亮度较无明显的差异。因此,本发明的背光模块(例如背光模块200、300、500或610)可使液晶显示器600在各处的亮度更为一致,也改善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器亮度不均的情形。因此,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300、500以及610可以在有限的厚度空间内大幅提升面光源的均匀度,还可满足薄型化产品中的需求。
综上所述,在背光模块中配置反射件,通过反射件的特殊结构以及配置方式,使光源所发出的线光源通过反射件的反射转换成均匀的面光源,进而使液晶显示器的亮度表现更加均匀。此外,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并非以增加光学膜片的方式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均匀度,因此背光模块的厚度更加薄型化。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可在薄型化的厚度下提供均匀的面光源,使液晶显示器兼具轻薄以及亮度均匀的优势。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并可思揣其他不同的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3)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括:
一灯箱;
多个光源,配置于该灯箱中;
一扩散板,配置于所述的光源上方;以及
多个反射件,与所述的光源对应排列于光源与扩散板之间的一平面上,所述的反射件的排列密度随着反射件到对应的光源距离的减少而增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两相邻所述的反射件之间具有一间距,所述的间距以对应的所述的光源为中心,由中心往两侧渐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的反射件分别包括:
一本体,配置于所述的平面上;以及
一凸出部,自所述的本体的一侧往所述的扩散板方向延伸,且该凸出部与该本体构成一钝角,所述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适于被该凸出部反射至相邻反射件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的光源所对应的所述的反射件中,所述的凸出部配置于所述的本体的同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件的所述的凸出部以所述的光源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相互对称排列。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源具有一中心线,所述的凸出部位于所述的本体靠近所述的中心线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的光源所对应的所述的反射件中,所述的凸出部以所述的光源为中心,相互对称排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的光源所对应的所述的反射件中,所述的凸出部位于所述的本体远离所述的光源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件的所述的凸出部以所述的光源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相互对称排列。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配置于所述的光源正上方的所述的反射件具有多个开口,配置于所述的本体上。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的凸出部的长度实质上等于各所述的本体到相邻所述的反射件之间的间距。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钝角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钝角为135度。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出部与所述的本体为一体成型。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另包括一反射片,配置于所述的灯箱的内表面上。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另包括多个光学膜片,配置于所述的光源上方。
17.一种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显示器包括:
一背光模块,包括:
一灯箱,具有一出光侧;
多个光源,配置于所述的灯箱中;
一扩散板,配置于所述的光源上方;
多个反射件,与所述的光源对应排列于所述的光源与所述的扩散板之间的一平面上,所述的反射件的排列密度随着所述的反射件到对应的所述的光源距离的减少而增加;以及
一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于所述的背光模块上,并位于所述的灯箱的出光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两相邻所述的反射件之间具有一间距,所述的间距以对应的所述的光源为中心,由中心往两侧渐增。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的反射件分别包括:
一本体,配置于所述的平面上;
一凸出部,自所述的本体的一侧往所述的扩散板方向延伸,且该凸出部与该本体构成一钝角,所述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适于被所述的凸出部反射至相邻所述的反射件上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钝角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钝角为135度。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的光源所对应的所述的反射件以所述的光源为中心,相互对称排列。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件以所述的光源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相互对称排列。
CN 200810081179 2008-03-18 2008-03-18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16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081179 CN101251676B (zh) 2008-03-18 2008-03-18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081179 CN101251676B (zh) 2008-03-18 2008-03-18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1676A true CN101251676A (zh) 2008-08-27
CN101251676B CN101251676B (zh) 2013-10-02

Family

ID=39955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08117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1676B (zh) 2008-03-18 2008-03-18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5167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8038A (zh) * 2013-05-09 2013-08-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片、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205170A (zh) * 2018-02-01 2018-06-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8038A (zh) * 2013-05-09 2013-08-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片、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4180102A1 (zh) * 2013-05-09 2014-11-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片、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205170A (zh) * 2018-02-01 2018-06-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205170B (zh) * 2018-02-01 2023-10-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1676B (zh) 2013-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8224B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KR100918164B1 (ko) 이음새 없는 lcd디스플레이 제조방법 및 그 방법에 의한이음새없는 lcd 디스플레이
US8045092B2 (en) Multifunctional optical shee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7810977B2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3115284B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US20220113002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ing Apparatus
KR20160022225A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50160394A1 (en)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3051473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11059680A (ja) 輝度向上フィルム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KR20100025286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사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60291397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16194716A1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295103B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RU2461768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светк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CN101251676B (zh)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器
JP2013254649A (ja)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07957603A (zh) 一种反射透镜及其超薄型背光模组
US9933556B2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30069997A1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backlight unit for decreasing variations in brightness
WO2011074410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2043361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207586455U (zh) 一种反射透镜及其超薄型背光模组
JP5500609B2 (ja) 正方形の光形を形成する光学レンズ
WO2012063698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