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2370B - 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与协议转换设备 - Google Patents

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与协议转换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2370B
CN101242370B CN2008100846876A CN200810084687A CN101242370B CN 101242370 B CN101242370 B CN 101242370B CN 2008100846876 A CN2008100846876 A CN 2008100846876A CN 200810084687 A CN200810084687 A CN 200810084687A CN 101242370 B CN101242370 B CN 1012423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ethernet
mapping
encapsulation header
link encaps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46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2370A (zh
Inventor
徐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08468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423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42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2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2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23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和协议转换设备。该方法适用于通过以太网Ethernet接口与CE连接,通过帧中继FR接口与PE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以通过PE为CE提供Intemet接入;该协议转换设备执行以下步骤:一一对应的建立其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和连接PE的FR接口的映射关系;为每一映射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并使其与相应的映射关联;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报文的入接口识别其所属的映射,采用相应的FR链路封装头或者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执行链路层封装的直接切换并从所述映射的出接口转发。本发明不受组网方式的限制,节省了管理和维护成本、网络资源和带宽,同时具有较高的转发性能。

Description

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与协议转换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与协议转换设备。
背景技术
网络运营商设备(PE)经常通过大量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链路为局域网用户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该TDM链路的链路层协议是FR(Frame-Relay,帧中继)协议,其中,FR协议作为一种简化的X.25广域网协议,能够在单一物理传输链路上提供多条虚电路。
同时,局域网用户设备(CE)则通过以太网链路进行以太网接入,其链路层协议为局域网协议Ethernet。
可以看出,要实现局域网用户的以太网服务,必须进行FR协议和Ethernet协议的相互转换,请参考图1,通过协议转换设备,比如Router(路由器),实现CE与PE之间报文的转发。现有的协议转换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Router为其连接CE和PE的接口配置IP地址,即Router分别为其每个接入提供一对IP地址以实现报文转发。这种方案的弊端在于:CE和PE之间不再是直接的下一跳,需要Router进行复杂的处理,比如,如果CE与PE之间需要运行路由协议的话,Router也必须运行路由协议,这显然增加了管理、维护的成本和可能的故障点;而且,在CE拥有较多路由条数的话,低端Router就难以胜任,必须使用高端Router,因此带来了运营成本的增加;此外,属于三层的路由转发,需要进行报文解析获取目的IP,然后查表取得下一条路径,因此转发性能不佳。
第二种,Router将其连接CE和PE的接口加入桥组,即Router上通过运行透明桥协议取代接口配置IP地址以实现报文转发的方案。这种方案的弊端在于:Router通过透明桥协议进行的是基于MAC的桥转发,转发性能也较差;Ethernet报文头需要在TDM链路上传输,增加了报文负载;以及,PE设备也需要支持透明桥协议,并将其连接Router的接口加入桥组,这就导致了运营设备的局限性,比如,一些高端路由器并不支持这种透明桥协议;同时,PE上需要进行很多相应配置,比如,需要配置相应的桥模板,以及进行路由和桥接功能同时兼容的性能配置等,因此管理成本较高。
此外,中国专利申请CN1697418A还提供了一种类似的以太网和帧中继互联方案,请参考图2,其主要原理如下:对于需要与中心服务器通信的远程网络设备,由作为管理者的中心服务器分配MAC地址并加入到其ARP表中,如表1所示;同时,在协议转换设备上配置地址映射表,如表2所示;
  目的IP地址   ARP
  1.1.1.1   0811.3e13.0001
  1.1.1.2   0811.3e13.0002
表1
  帧中继接口   帧中继PVC   以太口   MAC地址
  1   16   f0   0811.3e13.0001
  2   17   f0   0811.3e13.0002
表2
则当远程网络设备向中心服务器发送报文时,该报文首先被以RF协议封装送到协议转换器接口,由协议转换器根据地址映射表查到的相应以太网接口和中心服务器分配的MAC,重新封装为以太网帧后发给中心服务器;当中心服务器向远程网络设备发送报文时,则根据远程网络设备的IP在ARP表(表1)中查找对应的MAC地址,发送以太网帧给协议转换器,由协议转换器根据地址映射表(表2)查找相应的PVC(DLCI)和出接口后,构造RF报文发给远程网络设备。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1)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对组网方式有较大的限制:只能实现多个远程网络设备同时访问1台中心服务器,无法实现一个或多个远程设备同时访问多台中心服务器;(2)管理、维护的成本较高:中心服务器需要给每个访问的远程网络设备分配一个虚拟MAC地址,并需要同时在自身和协议转换器上进行相应的配置,这样,当有N个远程网络设备需要同时访问一中心服务器时,就需要在协议转换器配置N条表项,在中心服务器上配置N条静态ARP表项;(3)不适用通过运营商提供的接入设备访问Internet的情况:由于要求中心服务器和协议转换器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配置,所以这种方式只适合于譬如同一公司的分部与总部之间通信的应用。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并未提供较为完善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提供能够简单、有效地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适用于通过以太网Ethernet接口与CE连接,通过帧中继FR接口与PE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以通过PE为CE提供Internet接入;该协议转换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S1、一一对应的建立其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和连接PE的FR接口的映射关系;
S2、为每一映射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并使其与相应的映射关联;
S3、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报文的入接口识别其所属的映射,采用相应的FR链路封装头或者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执行链路层封装的直接切换并从所述映射的出接口转发。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其通过以太网Ethernet接口与CE连接,通过帧中继FR接口与PE连接,以通过PE为CE提供Internet接入;该协议转换设备包括:
Ethernet接口单元,由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组成;
FR接口单元,由连接PE的FR接口组成;
映射建立单元,分别与该Ethernet接口单元和FR接口单元连接,用于一一对应的建立该Ethernet接口和FR接口的映射关系;
映射保存单元,与该映射建立单元连接,用于保存该Ethernet接口和FR接口的映射关系;
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构造单元,与该映射保存单元连接,用于为每一映射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并记录到该映射保存单元中;
FR链路封装头构造单元,与该映射保存单元连接,用于为每一映射构造FR链路封装头并记录到该映射保存单元中;
链路层封装切换单元,与该映射保存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报文的入接口识别其所属的映射,采用相应的FR链路封装头或者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执行链路层封装的直接切换并从所述映射的出接口转发。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直接切换链路层封装,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无需对通信双方加以预先配置,因此不受组网方式的限制;
2、协议的切换对于通信双方完全透明,因此节省了管理和维护成本;
3、协议转换设备无需为接口配置IP地址,可以节省网络资源,且不受设备性能和型号限制;
4、无需增加报文负载,节省带宽;
5、无需进行报文内容解析,转发性能高。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实现CE与PE之间报文转发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引用文件提供的以太网和帧中继互联方案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描绘的CE与PE之间报文转发的实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协议转换设备一实施例的框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另一实施例的框图;
图7A、7B为图5或图6所示协议转换设备中的具体单元的实施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应当注意,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只用于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技术方案,其改进之处在于不通过IP转发或者桥转发,而是直接切换链路层封装。而以太网与帧中继的互联所涉及到的其他内容,比如如何通过LMI(Local Management Interface,本地管理接口)协议报文获得的DLCI,切换后的报文如何按照目的MAC发送给CE,或者如何按照DLCI(Data LinkConnection Identifier,数据链路连接标识)发送给PE,则依照现有技术的方案加以实现即可,本发明的实施例不就此进行详细描述。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应用于需要提供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场合。作为一个实例,请参见图3,TDM链路上的链路层协议是FR,以太网链路上的链路层协议是Ethernet,通过使能EtoFR功能的Route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的互联。其中,EtoFR就是实现以太网协议和帧中继协议二层转换的功能,以太网口Eth0的IP地址为1.1.1.2,掩码24位;串口Ser1的IP地址为1.1.1.1,掩码24位;以太网口Eth1和串口Ser0上不需要配置IP地址;PE向Router分配DLCI100。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以下所提供实施例的内容,都将结合图3所述实例进行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通过以太网Ethernet接口与CE连接,通过帧中继FR接口与PE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以通过PE为CE提供Internet接入。其中,Ethernet接口与CE之间构成了Ethernet链路,FR接口与PE之间构成了FR链路。
请参见图4,显示了该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由协议转换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S1、一一对应的建立其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和连接PE的FR接口的映射关系;
一般情况下,是协议转换设备通过命令配置Ethernet接口和FR接口建立起映射关系,以上述实例的内容为例,该命令内容可以包括: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子接口ID(Eth1)、连接PE的FR接口ID(Ser0)、FR接口的DLCI(100)、CE的IP地址(1.1.1.2)和PE的IP地址(1.1.1.1)。
较佳的,是通过建立映射表的形式来建立和保存映射关系,则上述映射关系将在映射表建立后,通过在其一个表项下进行记录建立,如表3所示。
连接CE的接口 连接PE的接口 DLCI CE的IP PE的IP   以太网链路封装头 FR链路封装头
  Eth1   Ser0   100   1.1.1.2   1.1.1.1
表3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FR协议所提供的虚电路用DLCI来标识,该DLCI只在本地接口和与之直接连接的对端接口有效,不具有全局有效性,即在帧中继网络中,不同的物理接口上相同的DLCI并不表示是同一个虚电路。
由于在单一物理传输线路上FR协议能够提供多条虚电路,因此在配置Ethernet接口和FR接口的映射关系时,要求接入一条以太网链路的Ethernet接口和FR接口上的DLCI要保证一对一关系,而非与FR接口保证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接入一条以太网链路的Ethernet接口只能和一个DLCI建立映射关系,反之亦然。
进一步的,由于接入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的以太网链路的数目可能不只一条,则通过分别在Ethernet接口上配置子接口的方式加以实现,即一个Ethernet子接口对应一个DLCI。
需要指出,一个提供了多个子接口的Ethernet接口在建立映射关系时,其Ethernet子接口可以对应不同FR接口的DLCI,当然,也可以对应同一个FR接口的不同DLCI。
具体的,上述实现方案包括:
对于仅提供一个CE接入的Ethernet接口,建立其与相应FR接口DLCI的映射关系;
对于提供多个CE接入的Ethernet接口,在所述Ethernet接口中建立相应数目的子接口,并分别建立所述Ethernet子接口与相应FR接口DLCI的映射关系。
当然,上述映射关系的建立可以由管理员手动完成,也可以通过接口检测机制自动完成。
经过上述映射关系的构造,当知道一个入接口时,就可以立即检索出相应的出接口。
S2、为每一映射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并使其与相应的映射关联;
其中,为每一映射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包括:
以与CE连接的Ethernet接口(Eth1)MAC地址为源MAC,以CE的Ethernet接口(Eth0)MAC地址为目的MAC来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
具体的,该目的MAC可以通过与CE之间的ARP报文交互获取,如下:
向该CE发送ARP请求报文,其中,该ARP请求报文以相应PE的IP地址(1.1.1.1)为源IP,以该CE的IP地址(1.1.1.2)为目的IP,以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Eth1)MAC地址为源MAC;
接收该CE返回的ARP应答报文,获取该CE的Ethernet接口(Eth0)MAC地址。
同时,以FR接口的DLCI来构造FR链路封装头,即FR链路封装头的链路层地址(也称Q922地址)中的DLCI设为该FR接口的DLCI。
在构造完成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后,还需要将其与相应的映射关联,比如,可以根据该以太网链路封装头的源MAC将其关联到相应的映射,根据DLCI将该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关联到相应的映射。
在采用了映射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该映射表的相应表项下记录该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的方式实现关联。
S3、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报文的入接口识别其所属的映射,采用相应的FR链路封装头或者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执行链路层封装的直接切换,并从该映射的出接口转发,以实现Ethernet和FR的互联。
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CE向PE发送的数据报文,通过识别接收到数据报文的Ethernet接口/子接口,在映射表中查找相应的FR链路封装头,以该FR链路封装头替换原以太网封装,并发送给PE;
接收PE向CE发送的数据报文,通过识别接收到数据报文的DLCI,在映射表中查找相应的以太网链路封装头,以该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替换原FR封装,并发送给CE;
需要指出的是,具体的收发过程可以参考以下内容:从映射表中的某个接口接收上来的数据报文,通过映射表中对应的表项找到出接口;根据出接口的链路类型,对报文进行链路层的换封装后从出接口发送。本发明实施例的改进之处在于换封装,因此对如何查表,如何进行链路类型识别等部分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无需额外的公网IP,不新增报文负载,同时是无需解析报文的三层信息,具有很高的转发性能。
此外,为了使通信两端具有完全透明性,本发明实施例中协议转换设备还执行以下步骤:
与PE交互Inarp报文,其中,发送给PE的Inarp报文以相应CE的IP地址为源IP;
与CE交互ARP报文,其中,发送给CE的ARP报文以相应PE的IP地址为源IP。
具体的,与CE交互ARP报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操作:
1、主动向CE发送ARP请求报文,以获得CE的MAC地址来构建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具体请参考对步骤S2的描述;
2、响应CE发送的ARP请求报文,则此时协议转换设备要回应ARP应答报文,其中源IP为PE的IP,源MAC为接口Eth1的MAC。
在此过程中,协议转换设备可以根据接口Eth0的ARP请求/回应报文及时了解接口Eth0的MAC的变化,对表项中的以太网链路封装头进行更新。
更加重要的是,上述ARP报文的发送和响应,都是以PE的IP进行的,因此从CE的角度来说,其认为直连的对端就是PE。
同时,与PE交互Inarp报文的步骤包括:
接收PE发送的Inarp报文,获取PE的IP地址;
响应PE发送的Inarp报文,以相应CE的IP地址为源IP。
可以看出,上述Inarp报文的响应,是以CE的IP进行的,因此从PE的角度来说,其认为直连的对端就是CE。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S1、一一对应的建立其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和连接PE的FR接口的映射关系;
S2、为每一映射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并使其与相应的映射关联;
S3、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报文的入接口识别其所属的映射,采用相应的FR链路封装头或者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执行链路层封装的直接切换并从所述映射的出接口转发。
所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Read Only Memory/Random-AccessMemory,只读存储器/随机访问内存)、磁碟或者光盘等。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协议转换设备100,请结合图5。
该协议转换设备100可以为路由器,其通过Ethernet接口与CE连接,通过FR接口与PE连接,用于通过PE为CE提供Internet接入。
具体的,该协议转换设备100可以包括:
Ethernet接口单元101,由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组成;
FR接口单元102,由连接PE的FR接口组成;
映射建立单元103,分别与Ethernet接口单元101和FR接口单元102连接,用于一一对应的建立Ethernet接口和FR接口的映射关系;
映射保存单元104,与映射建立单元103连接,用于保存Ethernet接口和FR接口的映射关系;其中,该映射保存单元104可以为映射表,且该映射表的一个表项下可以记录有: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子接口、连接PE的FR接口、FR链路的DLCI、CE的IP地址、PE的IP地址、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等信息,以备查找。
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构造单元105,与映射保存单元104连接,用于为每一映射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并记录到映射保存单元104中;其中,该以太网链路封装头以与CE连接的Ethernet接口MAC地址为源MAC,以CE的Ethernet接口MAC地址为目的MAC;
FR链路封装头构造单元106,与映射保存单元104连接,用于为每一映射构造FR链路封装头并记录到映射保存单元104中;其中,该FR链路封装头中的DLCI为FR接口的DLCI。
链路层封装切换单元107,与映射保存单元104连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报文的入接口识别其所属的映射,采用相应的FR链路封装头或者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执行链路层封装的直接切换并从该映射的出接口转发,以实现以太网链路和TDM链路的互联。
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协议转换设备100只进行FR链路封装头或者以太网链路封装头的切换,而与CE或者PE的具体设置无关,因此,通信双方均不需要作预先的配置,这也就消除了对于组网方式的限制。
此外,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协议转换设备100无需在接口上配置IP地址,可以节省公网IP,且不作为报文的下一跳,低端路由器就可胜任,同样具有节省成本的效果。
同时,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协议转换设备100,不需要增加任何的报文负载,具有节省带宽的效果。
以及,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协议转换设备100属于链路层的直接切换,无需进行报文解析获得三层IP地址,因此其转发性能要远远优于三层IP转发和桥转发。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6该协议转换设备100还可以包括:
Inarp报文交互单元108,用于与PE交互Inarp报文,其中,发送给PE的Inarp报文以相应CE的IP地址为源IP;
ARP报文交互单元109,用于与CE交互ARP报文,其中,发送给CE的ARP报文以相应PE的IP地址为源IP。
因此,CE和PE都会认为对方是直接相连的对端,从而使链路的切换对于CE和PE完全透明,并因此节省了管理和维护成本。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细化,提供了协议转换设备100中各单元的具体实施例。
请结合图7A,显示了映射建立单元103的具体结构,包括:
子接口建立模块1031,用于为提供多个CE接入的Ethernet接口建立相应数目的子接口;
映射模块1032,与子接口建立模块1031连接,用于对于仅提供一个CE接入的Ethernet接口和所述Ethernet子接口,分别建立其与相应FR接口DLCI的映射关系。
通过上述模块,能够保证接口的映射关系不致发生混淆。
请结合图7B,显示了链路层封装切换单元107的具体结构,包括:
FR链路封装头切换模块1071,用于接收CE向PE发送的数据报文,通过识别接收到所述数据报文的Ethernet接口/子接口,获取相应映射的FR链路封装头并替换原以太网封装,以及通过相应的出接口(FR接口)发送给PE;
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切换模块1072,用于接收PE向CE发送的数据报文,通过识别接收到所述数据报文的DLCI,获取相应映射的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并替换原FR封装,以及通过相应的出接口(Ethernet接口/子接口)发送给CE。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2)

1.一种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适用于通过以太网Ethernet接口与局域网用户设备CE连接,通过帧中继FR接口与网络运营商设备PE连接的协议转换设备,以通过PE为CE提供Internet接入;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议转换设备执行以下步骤:
S1、一一对应的建立其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和连接PE的FR接口的映射关系;
S2、为每一映射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并使其与相应的映射关联;
S3、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报文的入接口识别其所属的映射,采用相应的FR链路封装头或者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执行链路层封装的直接切换并从所述映射的出接口转发;
所述步骤S2中对每一映射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的步骤包括:以与CE连接的Ethernet接口MAC地址为源MAC,以所述CE的Ethernet接口MAC地址为目的MAC,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以FR接口的数据链路连接标识DLCI构造FR链路封装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包括:
对于仅提供一个CE接入的Ethernet接口,建立其与相应FR接口DLCI的映射关系;
对于提供多个CE接入的Ethernet接口,在所述Ethernet接口中建立相应数目的子接口,并分别建立所述Ethernet子接口与相应FR接口DLCI的映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议转换设备还执行以下步骤:
与PE交互Inarp报文,其中,发送给PE的Inarp报文以相应CE的IP地址为源IP;
与CE交互ARP报文,其中,发送给CE的ARP报文以相应PE的IP地址为源IP。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建立映射关系的步骤包括:
建立映射表;
在所述映射表的一个表项下记录相互对应的一Ethernet接口/子接口和一FR接口信息,包括:所述Ethernet接口/子接口ID、所述FR接口ID、所述FR接口的DLCI、所述CE的IP地址和所述PE的IP地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使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与相应的映射关联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映射表的相应表项下记录所述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目的MAC通过与CE之间的ARP报文交互获取。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
接收CE向PE发送的数据报文,通过识别接收到所述数据报文的Ethernet接口/子接口,获取相应映射的FR链路封装头并替换原以太网封装,然后通过相应的FR接口发送给所述PE;
接收PE向CE发送的数据报文,通过识别接收到所述数据报文的DLCI,获取相应映射的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并替换原FR封装,然后通过相应的Ethernet接口/子接口发送给所述CE。
8.一种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其通过以太网Ethernet接口与局域网用户设备CE连接,通过帧中继FR接口与网络运营商设备PE连接,用于通过PE为CE提供Internet接入;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议转换设备包括:
Ethernet接口单元,由连接CE的Ethernet接口组成;
FR接口单元,由连接PE的FR接口组成;
映射建立单元,分别与所述Ethernet接口单元和FR接口单元连接,用于一一对应的建立所述Ethernet接口和FR接口的映射关系;
映射保存单元,与所述映射建立单元连接,用于保存所述Ethernet接口和FR接口的映射关系;
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构造单元,与所述映射保存单元连接,用于为每一映射构造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并记录到所述映射保存单元中;其中,所述以太网链路封装头以与CE连接的Ethernet接口MAC地址为源MAC,以所述CE的Ethernet接口MAC地址为目的MAC;
FR链路封装头构造单元,与所述映射保存单元连接,用于为每一映射构造FR链路封装头并记录到所述映射保存单元中;其中,所述FR链路封装头中的数据链路连接标识DLCI为FR接口的DLCI;
链路层封装切换单元,与所述映射保存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报文的入接口识别其所属的映射,采用相应的FR链路封装头或者以太网链路封装头执行链路层封装的直接切换并从所述映射的出接口转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建立单元包括:
子接口建立模块,用于为提供多个CE接入的Ethernet接口建立相应数目的子接口;
映射模块,与所述子接口建立模块连接,用于对于仅提供一个CE接入的Ethernet接口和所述Ethernet子接口,分别建立其与相应FR接口DLCI的映射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议转换设备还包括:
Inarp报文交互单元,用于与PE交互Inarp报文,其中,发送给PE的Inarp报文以相应CE的IP地址为源IP;
ARP报文交互单元,用于与CE交互ARP报文,其中,发送给CE的ARP报文以相应PE的IP地址为源IP。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保存单元为映射表,且所述映射表的一个表项下记录相互对应的一Ethernet接口/子接口和一FR接口信息,包括:所述Ethernet接口/子接口ID、所述FR接口ID、所述FR接口的DLCI、所述CE的IP地址、所述PE的IP地址、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和FR链路封装头。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协议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层封装切换单元包括:
FR链路封装头切换模块,用于接收CE向PE发送的数据报文,通过识别接收到所述数据报文的Ethernet接口/子接口,获取相应映射的FR链路封装头并替换原以太网封装,以及通过相应的FR接口发送给所述PE;
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切换模块,用于接收PE向CE发送的数据报文,通过识别接收到所述数据报文的DLCI,获取相应映射的以太网链路封装头并替换原FR封装,以及通过相应的Ethernet接口/子接口发送给所述CE。
CN2008100846876A 2008-03-18 2008-03-18 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与协议转换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23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846876A CN101242370B (zh) 2008-03-18 2008-03-18 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与协议转换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846876A CN101242370B (zh) 2008-03-18 2008-03-18 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与协议转换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2370A CN101242370A (zh) 2008-08-13
CN101242370B true CN101242370B (zh) 2010-10-27

Family

ID=39933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468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2370B (zh) 2008-03-18 2008-03-18 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与协议转换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423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2727B (zh) * 2009-05-12 2011-06-22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发送和接收方法及运营商边缘路由器
CN103051567A (zh) * 2012-12-28 2013-04-17 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实现异厂家交换芯片之间无损互连的方法
CN105450589B (zh) * 2014-07-31 2018-12-1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远程调用方法及***
US10652713B2 (en) 2017-02-22 2020-05-1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application data switching between a device in a wireless PAN mesh network and a virtual ethernet interface
US10581673B2 (en) 2017-03-08 2020-03-0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bstracting wireless device to virtual Ethernet interface
TWI812680B (zh) * 2018-05-15 2023-08-21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攝像裝置及攝像系統
CN110764759B (zh) * 2019-10-29 2023-07-25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数据转换方法、存储介质和***
CN114697155B (zh) * 2022-03-10 2023-11-24 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多设备数据交互方法与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84699Y (zh) * 2001-06-27 2002-04-03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采用异步传输模式技术的局域网工作组交换机
CN1697418A (zh) * 2004-05-14 2005-11-16 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帧中继与以太网互联方法
CN1992670A (zh) * 2005-12-30 2007-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网承载帧中继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84699Y (zh) * 2001-06-27 2002-04-03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采用异步传输模式技术的局域网工作组交换机
CN1697418A (zh) * 2004-05-14 2005-11-16 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帧中继与以太网互联方法
CN1992670A (zh) * 2005-12-30 2007-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网承载帧中继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2370A (zh) 2008-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2370B (zh) 实现以太网与帧中继互联的方法与协议转换设备
US11336973B2 (en) Optical line terminal OLT device virtualiz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CN102025591B (zh) 虚拟专用网络的实现方法及***
US11374857B2 (en) Network devi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indicating a network device to perform management operation
CN103636167B (zh) 一种在基站中的开站配置方法、基站及服务器
CN108574616A (zh) 一种处理路由的方法、设备及***
CN108964940B (zh)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RU2661768C2 (ru) Способ воплощения arp,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ммутатора и модуль управления
JP2019526983A (ja) ブロードバンドリモートアクセスサーバの制御プレーン機能と転送プレーン機能の分離
EP2901630B1 (en) Method operating in a fixed access network and user equipments
CN102137001B (zh) 交换路由信息的方法、设备和***
CN100407704C (zh) 媒体接入控制层地址的动态学习方法
CN104022936B (zh) 一种隧道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01459536A (zh) 端口配置方法和交换设备
CN106412142A (zh) 一种资源设备地址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4717081A (zh) 一种网关功能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2882781B (zh) 一种报文发送的方法、路由器桥及***
CN102148766A (zh) 一种三层功能组网下pon内业务互通的方法
CN105187311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3490968A (zh) 一种FCoE网络中跨数据中心互联的方法和设备
CN104734930B (zh) Vlan接入vf网络的实现方法及装置、fcf
CN103685007A (zh) 一种边缘设备报文转发时的mac学习方法及边缘设备
CN101222370B (zh) 使用故障定位报文进行故障定位的方法及装置
JP7298606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02957755B (zh) 一种地址解析方法、装置及信息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0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3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